首页范文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十篇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十篇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5:38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篇1

关键词:财税体制;问题;改革方向

中图分类号:F8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169-02

引言

一个国家的财税体制,关系到一国及其各地区的财政收入,关系到税制建设的合理进行,总的来说,关系到国家正常运转。而我国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合理的财税管理体制,是值得财政、税务、海关等相关部、委、局以及地方政府共同关注的问题。2014年的“两会”明确提出加快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而前两年就开始推进的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其范围和程度是我国多年来财税体制改革中前所未有的,是对我国财税体制的根本性的改革。由此可见,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迎来了新的时期,众多经济问题都需要财税体制改革的配合,都离不开进一步加快我国财税体制改革。

可以认为,前两年试行的“营改增”试点,是我国在厘清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基础上改革税制的一个突破口,而全面规整我国现行税制,使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具有良好的财税架构,是当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客观上讲,我国财税体制的现状与改革进展的匹配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过渡时期的,有些却是我国财税体制在制定源头上的考虑不周全,需要我国在综合考虑地方财政、中央财政,地方事权、中央事权等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与提出解决思路,以实现我国财税体制的健康持续全面的发展。财税体制改革的道路不会一步到位,在推进中也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从政府及相关部门到纳税人的重视、配合与推进。

一、财税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全面实行营业税改增值税后,附加税增加,增加了企业税负

实行营业税改增值税后,由原来的缴纳营业税的企业变为缴纳增值税,基本税率17%,如果企业的抵扣链条被打断,不能取得增值税进行税额,那么只能全额缴纳增值税,如果下一家企业能够抵扣这部分多出来的增值税,那么增值税总额在全社会层面上来看是没有变化的。但是在此环节,附加在增值税基础上的城市建设维护税和教育费附加,以及地方教育费附加的税额增加,而这部分地方附加税不能在下一个环节抵扣。全局来看,这样企业就增加了附加税的税负。在企业附加税负增加的同时,如果不能采取控制手段,那么政府试图通过营业税改增值税,试图通过财税体制改革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的出发点将被扭曲,也会造成企业对政府的误解,不利于税企关系的改善,得不偿失。根据党和政府的精神,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范围和深度在2014年会进一步扩大,按照这个速度下去,附加税在此期间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企业将不堪重负,面临频频关闭的风险,对我国实现就业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实现不利。

(二)地方税系收入减少,需要重新构建地方税系

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推进意味着地方绝大部分收入划为了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收入产生了很大影响。营业税改增值税看起来是简简单单的两个税种的合并和改革,其实也是对地方税系和中央税系的调整。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全面推进要求我国必须重新考虑中央和政府的收入分配,逼仄我国要重新构建地方税系使地方财政收入不能完全依靠中央政府,必须建立一些税种收入,保证自己的自主能力。地方税系收入的减少对地方支出和基本性的建设会产生不利影响,不利于地方政府保障性建设。如果不能重新构建地方税系,完全依靠政府转移性支付来保证地方收入,那么就会造成过多的地方政府依赖中央政府,加大中央政府的压力。地方税系收入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头戏,通过营业税改增值税会直接减少地方税收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减少,但是地方支出不会短期内明显减少,因此带来的地方税收收入和地方税收支出之间的矛盾会在各个方面体现。减少会对地方支付是地方政府的应对措施之一,地方政府减少在教育、安全、基础设施方面的支出,无疑长期来看,对地方政府不利,会产生恶性循环,与国家倡导有悖。

(三)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比例不合理,需要进一步的调整

我国虽然2013年全面推进了营业税改增值税,意味着营业税的绝大部分收入划入了增值税范畴,但是增值税分配比例仍未改变,仍然是中央占75%,地方占25%。这样的分配比例使地方的收入单薄,很难完成地方基础需要,使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支出严重不匹配,影响地方事权的发挥,影响地方工作的积极性。这么多年来,我国一直是按这个比例分配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的。在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地方政府收入不足,转移支付力度和及时性不够,地方政府会通过各种途径增加自己的收入,比如说卖地收入、资产投资收入等。这些行为在市场上的过多干涉,影响了市场的自主调节作用。地方政府的经济干预行为也造成了我国市场经济的一些扭曲,比如说过高的放假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以及企业之间的歧视和发展不均衡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我国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利于我国公平平等的市场经济的改善。

二、财税体制改革的新方向

(一)增加直接税种,减少附加税

在我国进一步推进财税体制时,要减少间接税种的比例,增加直接税种比例,以缩小不同居民之间收入的差距,减少企业税负,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增加直接税种不能产生增加企业和居民税负的状况。要通过减少附加税,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减少企业税负。比如,我们可以完善地方税系,通过资源税改革、消费税改革,加快推进房产税和环境税改革,增加直接税的比重,减少附加税比重,加快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步伐。通过分析我们知道,通过全面实现营业税改增值税后,我国试图在某些行业减轻企业税负,但是由于一些原因,企业不得不按照17%税率缴纳增值税,抵扣联被中断,这样不但增值税税负较大,并且增加了附加税负比重。如果我国能够减少附加税税种,或者是降低附加税税率,增加直接税,那么就可以解决我国附加税税负较大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直接税又能调节不同收入主体的收入差距,调节收入不公平,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实现共同富裕。

(二)通过消费税划归为地方税,实现增加地方税收收入

为了避免地方政府因为营业税改增值税后收入减少而盲目增加其他方面投资的行为,我们可以把消费税由原来的生产环节征收变为零售环节,由原来的划归为中央变为划归地方,以实现地方收入。由于原来的消费税在生产环节征纳,造成了消费税分布不均匀,生产厂家多的区域消费税收入就多,生产厂家少,但是零售店较多的区域消费税较少甚至是没有,若把消费税改为在零售环节征纳,在哪个地方消费就在哪个地方缴纳,这样消费就实现了均匀,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还可以把一些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比较严重的企业纳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从而避免重复建设浪费和环境问题。就目前而言,我国消费税在生产环节征收,并且消费税又划归为中央税在国家税务局征收,如果改变了这一形式,发挥消费税的本来作用,在消费环节征收,又划归为地方税收,不但能发挥消费税调节消费行为的作用,与此同时又增加了地方税收收入,缓解了中央转移支付的压力,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进程。

(三)按照不同的税种特点,重新划分中央税和地方税比例

目前,中央税主要包括那些周期比较长、波动比较大的税种,剩下的税种按照收益地点的不同,划归为地方税。此种分法在营业税改增值税全面实行的背景下是行不通的。为了完善我国财税体制,加速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建议我国可以按照不同的税种特点重新划分中央税和地方税比例。合理区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尽量做到事权和财权的相匹配。增加地方税种的分配比例,完善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功能。转变我国政府的职能,增加政府转移支付的透明度,进一步合理划分中央税和地方税的比例。在我国,每一个税种的制定都有其自身特点,具体哪种税收划为中央哪种税种划分给地方,我们不能简简单单地以税收额度大小重要性为依据,应该实现全面的财税体制改革,落实到每一个税种上,根据每一个税种的特点,具体分析,比如我国的消费税可以划分为地方税收收入。在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背景下,是否可以考虑把增值税中央划分比例减小,增加地方政府所占比例,使我国财税体制更加合理,更加符合我国幅员辽阔的国情,符合地方编制和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加大的特点。

三、小结

财税体制改革的成果会渗透到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财税体制改革被提上日程,我国政府当局也高度重视加快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并且寄予了厚望。在每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把推动我国财税体制改革放在首要位置,督促中央和地方政府贯彻落实,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和成果。但是经济形势和经济问题都是不断更新的,我国的财税体制必须跟上经济大环境的发展,并且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所以财税体制改革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2014年,在我国在全面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加快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实现我国财政支出的透明度,提高我国中央转移支付效率。要想实现我国财税体制的完全改革,达到预期的财税体制改革成果,财税系统的改革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配合。

参考文献: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篇2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

1.前言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在对我国财政税收体制实施改革,其根本目的是为更好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需求。然而,在改革税收体制的初始阶段,其改革思想主要是要搞活经济、按照放权的方式去让利,以达到减轻企业财务税收的负担和进一步扩大各地区财政的主要目的。另外,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后,进一步加快了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且,由于经济迅猛发展,关于改革财政税收体制的基本要求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其相主要任务,分别是:1)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2)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财政税收体制的新框架;3)完善财政的支出体制、优化预算体制和税制转型等。

2.深化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创新

2.1目前财政税收体制的状况

现阶段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关系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并且它又是加快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一个主要任务。近年来,由于改革的逐渐深入,使得我国财政税收体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随之明显的显露出来。所以对目前的财政税收体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采取综合分析,最终弄明确清楚现时的状况。现阶段,在财政税收体制当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点:监督和管理未及时落实到位;很难对财税管理进行管控;体制与民主管理还不是非常健全等。此外,在当前实施财政税务管理体制状况下,由于财政税务受行政与业务两种管理体制的影响,进而难以对财政税收实施有效的管控,因此,产生了大量问题与弊端。

2.2进行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程和快速发展的不断深入,对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创新的难度也不断增大。然而,通过大量实践表明,改革财政税收体制的关键点就是要改革我国经济体制。可以说,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将关系到社会全局改革与发展的任务,甚至还会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与发展提供巨大动力。从某种程度来说,改革税收财政体制的基础为改革政府体制,这主要是由于政府体制决定着政府职能的实施,并且又能够直接决定不同层次政府财力支配,上述情况都为当前我国财政体制的基本现状。在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指的是各地区政府以及中央政府,在党中央的统一带领下,落实财政预算与管理。它是由最初财政财税与相关政策规定,发展到确定财政收支结构与模式等,以上内容都是在中央政府决策基础上所执行与实施的。但是,各级地方的政府机构会在中央集权的统一授权和决策下,有权利也有责任的对财政活动进行相关管理。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就一直遵循着这样的模式——“集权-分权-再集权-再分权”。这种模式的改革是国内初步形成了“分税分级”的财政框架,这不仅能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也能在完善中央以及各地区财政关系基础上,又建立了一能够稳定增长的财政收入体制,从而最终达到预期结果,切实提升财政管控能力以及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

2.3分析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

一直以来,在收支管理制度和政府采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深化改革部门的预算,再逐步建立财权和事权能够互相配套的财政管理体系,全面协调与落实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财政税收制度,并且这也成为当前改革与创新财政税收体制的一个基本要求。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我国依然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依然受到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还要主动地借鉴外来的、有益的发展经验,能够在新的环境、新的形式中矢志不渝的加强深化财政税收的体制改革创新内容。

目前的财政税收体制标准已经不再适应推动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条件了,新一代的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处在势在必行的状态。

3.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措施

3.1创建财权与事权能够互相配套的财政体制

建立财权和事权互相配套的财政体制,主要目的是更好的适应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改革以及发展的各种需求。因此,我们必须要紧密参照财权和事权互相配套原则,首先要将省级以下财政管理制度进行整理并予以完善,再将各级政府事权和具体的责任支出情况予以科学划分,同时还要认真对收入权利以及收入能力二者的比例进行核对;对地区政府和中央政府收入比例予以划分,减轻地方政府所带来的巨大财政压力。因此,我们必须要结合科学发展观,逐步完成从财力性分权到制度性分权的过渡过程,同时深化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需要给予地方政府的相关必要财政权力。

3.2完善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机制和收入来源

“放让式权力”是改革的开始,随着改革不断向前迈进的同时,创建和完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财政税收制度改革的必要条件。长时间一来,改革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都是影响与制约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道关卡。政府若要承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就只能严格的按照规范的收入机制,才能避免乱收费现象的发生。

4.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迅猛发展,再加上,当前我国依然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初始阶段与社会转移矛盾显现的重要时期,现在的改革发展任务艰巨而又繁重。现行财政税收的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完全不符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要求,特别是与我国正逐步实施科学发展战略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国必须要改革与创新财政税收体制。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努力处理好财政税收的管理问题、制定出有效的监管对策、逐步完善和财政体制相关的管理体系。在最短时间内,建立一套新的财政税收体制,从而为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的协调与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作者单位:唐山市交通运输局公路工程处)

参考文献

[1]胡乃武.在改革开放中对财政税收问题的新探索[J].经济纵横,2011,12(9):84-86.

[2]马明娟.关于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问题的一些思考[J].中国经贸,2012,5(2):44-46.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篇3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模式创新;规范化发展;方法探究

财政税收关乎我国经济实力提升、经济发展进程以及社会安定和谐等方面,是满足整体发展需求的基础性财政项目。但目前财政税收体制还有缺陷,在发挥指导以及规范实际应用环节的作用上仍然不充分,这直接阻碍了税收工作的后续开展,严重情况下会让税收职能作用发挥受到限制。因此,加大体制改革力度,在体制改革基础上推动模式创新是有其必然性的。

一、促进财税体制创新改革的意义

第一点,财税体制的创新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立足点,科学合理的财政税收体制可以帮助企业减轻资金负担,增强自身的资金实力,并能够运用资金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的协调性发展,最终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贡献。第二点,财税体制的改革符合收入分配改革的实际需求,它是收入分配改革的核心内容,能够直接影响到人民的收入增减情况[1]。第三点,财税体制的改革可以提高公民对中国政府的满意度,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有研究调查发现,中国大部分的税收居民认为宏观税负过重,另外财政支出不合理,这影响到公民对政府的工作评价,同时给社会稳定性带来影响。总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促进财税体制的改革最终有利于社会经济焕发新光彩,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做出贡献。

二、目前形势下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一)财政税收管理问题

中国在开展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时候并没有坚持部分基本原则,国家或者相关部门颁布的法律规章制度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执行以及落实,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人员也没有良好的意识,缺乏紧迫感以及使命感,对于管理工作没有认真地担起责任,同时,他们也缺乏实际的管理工作经验[2]。

(二)财政税收的监督问题

在财税收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有科学严格的监督,从多个监督角度出发解决多方面的问题。但就目前来看,中国的财政税收监督体系依然有很大的问题存在,监督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监督工作经验,这对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造成了阻碍。

三、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中创新模式的路径解析

(一)健全完善转移支付体系

要实现转移支付多元化,需要将常规性质的转移支付和具有约束性条件的转移支付的壁垒打破,实现贯通性的融合,在优化配置结构的前提下,使得资源来源形成固定的模式,并且坚持以同一条路径运行以及发展。由此需要根据不同部门的职能方向,不断地增加常规性转移支付的比例,直到达到标准的制定范畴之内,接着应该优化调整专项的转移支付,最后,需要将两者进行综合性的判断分析,恰当调整两者比例,整合出最合理的结构配置[3]。

(二)促进财政税收体制的完善

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长远性发展,需要加大力度建立及完善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这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方向和指导力量,特别关注个人所得税等微观层面。具体来说,在标准范围里,应该合理强化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力度,当条件需求达到了界定的范畴时,就应该加征物业税,并且相应地调整与自然生态环境有关联的税种,同时要提高项目开发环节的税收指数。在以前的税收结构中,直接税和间接税的相对比重缺乏科学性以及合理性,由此可见,在现实应用过程中,需要对此进行适时的改革以及完善调整,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之上改变税收主体的模式,而对于地方区域,需要结合当地经济现实情况,以及中国具体的国情,更快更好地推进改革的进程。除此之外,对于个人所得税以外的税收,需要合理适度地降低标准,以此来保障税收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

(三)促进财政体制分权分级

推动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重要目标在于通过分级管理优化各级财政税收,根据不同的财政税收管理模式,推行分权分级,最终为财政税收模式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要和分权分级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的财政税收规章制度要求,确保分权分级管理可以有效实行,实现财政税收体制与对应制度管理要求的有机结合,由此为财政税收的后续进一步优化管理提供优秀的前提条件。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需要以财务综合管理和控制为根本出发点,加强统筹管理,让财政税收管理可以有效帮助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可以做好税收管理问题的实时监督以及监管,实现并且保障财务管理中的合理支付[4]。

(四)推进财务人才队伍的建设

在任何行业或者领域里面,在发展过程中都少不了人力资源的支撑。所以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在有序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应用人才。在日常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以及执行人员都是重要的中间角色,特别是在实行分权分级的财政税收管理的过程中,每个层次范围的财政税收工作管理者以及执行者都需要拥有相匹配的综合素质和合格的个人技能水平,必须保证可以达到具体工作岗位的需要标准。详细来讲,首先在开展整体性的管理工作时,要树立人才优先工作的理念,对财政税收部门做好内部管理,推动完善财政税收管理部门中的人才利用机制。其次,在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的过程中需要对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阶段性的更新技能的培训,使得他们掌握的工作技能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对应的工作要求相匹配。

(五)加强财政预算以及监管

在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当中,最应该重视的是财政的预算工作以及财政的监管工作。做好财政的预算工作可以保障我国将来经济发展的科学合理性、有效性以及严谨性[5]。同样地,做好财政管理监督工作可以保障我国财政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实时的监督尽快地找出问题的根源,快速地解决。根据上面所说的,财政税收部门在进行体系改革以及管理工作时,需要加大财政预算以及管理监督的力度。和国际上许多国家一样,我国的财政支出管理同样也在朝着纵深改革的方向发展,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比较严谨,并且我国在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对财政预算和监管投入更多,并且会重点关注两者的把控力度。

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模式的规范化发展途径

(一)促进财政收支矛盾问题的解决

从我国目前的财政税收规范管理的情况来看,各个地方的财政收入与支出不平衡的问题比较普遍。正因为如此,国家在推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时候需要从财政收入与支出这个角度出发,对于财政收支的管控应该更加严格与规范,使得地方能够提高税收水平,保证可以满足调节当地经济的需求,对自身的财政收入与支出的管理要达到规定的标准。与此同时,财政税收的进一步规范以及发展进步,可以促进财政税收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这对于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6]。规范财政税收体制需要了解不同债务的具体情况,对债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健全完整的债务管理体系,从而可以提高财政税收的全盘掌控能力,确保财政和税收的工作可以有序开展,为更好地控制和管理工作提供必备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在财政税收体制的规范化过程当中,应该要保证这个体制可以安全平稳地运行,要注意把税收的征缴方式和征缴力度,与当地实际的经济情况结合起来,尽快实现财政税收的全面化管理。

(二)促进支付环境的改善

促进支付环境的改善,对于支付的规范化管理是有关键性作用的作为支持,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作为支撑,让财政收支可以在全面规范化的管理中变得更加合理、规范。与此同时,规范化的发展应该是在财力有效控制这一前提条件下实现的,这可以为资金的高效管理提供良好的环境。税负征收模式应该和规范化控制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创设优良的管理环境,让税收模式逐步朝着纵深改革方向发展的同时,可以引导并且稳定财务管理的健康运行,确保财务管理的模式以及相关要求做到高度匹配。

(三)促进预算约束机制的完善

实现财政税收的规范化,就需要加快预算机制改革,推动预算管理实现创新以及改革,给预算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在财政税收的规范化过程中,必须把资金的运行以及管控效率综合起来看待,进一步优化以及创新管理模式,为财政税收管理模式奠定优质基础。与此同时,预算约束管理应该和预算监督体系统筹起来,共同构建科学的管理制度以及体系,为财政管理的优化以及创新提供基础性条件。在推行规范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秉承公开、公正、透明、科学且合理的原则,加快相关制度的建设,从而可以实现多元化的监督和管理体制发展。

五、结语

我国需要根据具体的国情,促进财政税收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并积极学习外来的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改革以及优化。同时,相关的部门需要共同努力,促进公共财政体系以及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可以规范化我国的财政税收,最终实现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模式创新以及规范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霞.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模式创新与规范化发展探究[J].新财经,2019(06):53-54.

[2]李海娥.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模式创新与规范化发展[J].理财(财经版),2019(11):24-25.

[3]罗雪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模式创新与规范化发展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版,2019(26):91-92.

[4]袁孔鹏.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模式创新与规范化发展分析[J].智库时代,2019(45):40+47.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篇4

关键词:公共财政;税制改革;财政税收

abstract:professortangfirstpointedoutthatheinascholarlyresearch''''sexperience,namelythefiscallevyisclosewiththelegalsciencerelation.therefore,hethoughtthatthefiscallevythefundamentalresearchmustcontactwiththelegalscienceresearch.and,economistwuJinglianandjuristJiangpingcollaboratestheShanghaieconomicsinstitutewhichfounds,isapioneerwhoandexampleexploresthisbothunion.

keyword:publicfinance;taxreform;Fiscallevy

引言

汤教授的讲话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关于公共财政的基本理论,包括公共财政的特征、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阵容及其实行机制、公共财政框架完善以及税收在公共财政中的地位等问题。第二,基于税收在公共财政中的重要地位,当前分布实施税制改革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公共财政的相关问题

汤教授认为尽管公共财政的相关内容存在诸多方面争议,但是总体看,公共财政具有其道理,个人赞同这个提法。

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于税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有特定的论述。该论述要求分步实习税制改革,并具体提出了实施分步税制改革的八项具体要求。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于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包括完善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国家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以及整个财政制度。

汤教授认为,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原则,从理论上讲,是以市场失效和社会经济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为标准。因此,只有那些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政府和公共财政应当介入。由此,导出公共财政的介入领域范围。

(一)公共财政的特征和应当介入的领域

公共财政的含义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和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建立的财政收支活动新的机制和新的体制,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制。公共财政的基本点包括:(1)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2)公共财政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3)非营利性的财政;(4)法制化的财政。

公共财政涉足于公共领域。从一般的角度讲,公共领域是市场失灵的领域,包括;(1)第一个层次:国家安全、公共秩序与法律、公共工程与支出、公共服务;(2)第二层次:经济的外部性、垄断、分配不公、经济波动、信息不完善等;这两个领域都是公共服务应当介入的领域,也是公共财政应当涉足的领域。(3)从特殊的角度来看,应当联系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看。从市场发育的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需要介入的领域更多,某些私人资本在一些领域无法介入。由经济发展导致的市场失灵领域成为公共财政的第三层次。(4)我国特有的国情:地域广阔、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公有制经济比重大,改制改组的难度较大,必须政府介入。我国的经济发展国情构成我国公共财政的第四个层次。(5)另外,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我国的公共财政的范围还涉及到宏观调控领域。

(二)公共财政的职能和机制

财政的范围由政府的只能决定,同时这两者以一定条件下经济体制为前提。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包括政治、社会、文化教育和经济管理管理职能。基本职能直接配置资源和间接调控私人配置资源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提高市场资源配置的能力、稳定经济的能力,维护公平的能力,拉拢经济体制的能力完善经济发展的能力,完善经济体制的能力、法制的能力,对外宣传的能力等八项。政府的这些职能规定着财政职能运行的方向,规范着财政职能的范围。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政府职能的暂行定位,反映在财政领域就是建立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性财政。财政职能包括,资源配置,收入公平分配职能和稳定社会发展的职能。除了这些传统职能之外,对应政府的职能的转换,财政职能也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构建。

公共财政框架体系至少包括: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制度;构建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建立完善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一步完善票款分离、收支两条线的支出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完善宏观调控的协调机制;实行权责化的政府会计;建立政府管理信息制度。

关于税收和公共财政关系有三种观点。第一,建立和规范以税收收入为主,以辅助化收入为辅的财政体系。税收收入是基本内容,制度化收费处于辅助地位。采购成为新的金融工具。公共财政应当以税收为主要的手段。因此,公共财政改革以税制改革为基础,其中税费改革是关键和难点。第二,在市场经济中,在总体上税收制度应当保持较高中性,它对配置资源非常重要。保持税收的中性要求依法治税。税收制度也成为财政制度的中心。第三,在公共财政下,政府收入来源于社会的公共收入。政府提供的是个人难以提供的公共服务,这种服务要求与之相对应的无需偿还的财政收入,即税收。税收成为公众取得公共服务的对价。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公共收入的基本甚至唯一的形式。此外,还应当考虑公共财政和纳税人的权利之间的关系。公共财政的直接来源是公众提供的税金,因此公共财政应当保障纳税人的正当权利。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利本身就是公共财政的目的。

二、当前分步实施税制改革的几个想法

(一)税收理论能否成为税制改革的依据

1、应当把中国税制改革放到加入世贸组织下,放到世界性税制改革背景下分析。

关于世界性税制的改革的理论依据和中国税制改革的背景。世界税制改革有三大理论依据:公平课税论、最优课税论和财政交换论。对于该三项理论能否成为税制改革的理论依据有肯定和否定两种观点。汤教授认为应当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分析后区分性借鉴。

关于公平课税理论。公平课税理论主要根据收益原则和课税能力原则。理想的公平课税理论主要根据综合所得概念,宽税基。既要强调横向公平,又要强调纵向公平。税收公平和税收中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我国进行税制改革应当以公平税负理论为依据。但存在一定问题。税费加上无法统计的制度外收费大约占30%。因此,应当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合理的借鉴。

关于比较有分歧的最优课税理论。汤教授应当承认其在世界税制改革中发挥过的重大作用。公共选择理论和最优课税理论是获得诺贝尔奖两种财政税收理论。其中强调的最优商品课税、最优所得课税、以及最优商品课税和最优所得课税的最优搭配值得我们思考。尽管该理论中的很多假定并不存在或者有一些前提,但是这种思路给我们很大启发。比如,应当注意到产品的需求弹性和税率的关系。对于需求弹性较小的应当征收较高税率。这些思路应当值得我们思考。再如,最低边际税率和最高边际税率都应当低一点,应当选择合理区间,这样一个视角具有其价值意义。应当注意税率的调整和效率的关系。此外,维克里较早提出中性税收的思想,尽可能减少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汤教授认为,把税收的公平原则、效率原则等细化一下,可能就推断出最优课税理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中个人所得的最高边际税率过高。一方面导致劳动者的逃税动机,另外这样的边际税率在实际中很少得到运用。因此,最优税收理论在某些方面可以借鉴。

关于财政交换论。财政交换论和法制已经宪法经济学联系较为紧密。中心问题是如何约束不良政府行为。政府从公民哪里获得财产应当如何限制?汤教授主张通过重新确立一套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宪法法制,对政府权力实施宪法上的约束。税收设计属于宪法问题,税制改革应当属于立宪性问题。税收法定原则等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主张应当约束预算和平常所讲的政府权利来源于宪法,保障公民的权利等理论是一致的。政府的财政权利来源于宪法,立宪原则还涉及到许多公共财政思路:公债、预算、政府采购、转移支付等。汤教授在此问题上的看法是,财政交换理论的核心——贯彻税收法定主义有其道理。

2、关于中国税制改革的背景,汤教授还从经济全球化态势和十六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可以看出我国税制改革的紧迫性。国际层面上的税制改革应当考虑到税收竞争和税收协调问题、居民管辖权原则和来源地管辖权原则问题等。我国进行税制改革过程中应当看到我国税制和世贸组织基本原则不相符合的地方。除此之外,我国税制改革还应当考虑如何按照国际惯例经济贸易区域化、国际税收协调等对国际税收产生影响,并最终如何和国际进行接轨,怎样和国际减税浪潮协调。

另外,汤教授认为现今倡导的税制改革并非新一轮税制改革,而应当是94年税制改革的后续部分。

(二)关于现行税制改革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关于加快增值税暂行试点工作。中央已经在东北八个行业进行增值税转移试点工作。对当年新增加的机器设备中所包含的税进行试点,范围并不是很大。汤教授认为,不应当因为局部过热而延迟增值税试点工作。目前投资过热有结构性原因。因此,既然主要的行业都已经试点了,其他的行业应当改革。另外,试点的时间不宜过长,应当向全国较快推开。可以借鉴很多国家的做法。采取分步到位办法。其中,关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率应当进一步降低。

2、关于两法合并问题。两法合并工作已经展开。其中,关于两法的名称,主导意见仍然采用《企业所得税法》的名称,但在条文表达中体现法人所得税的精神。但也有有人提出一步到位,汤教授在此问题上的看法是,现行企业所得税界定纳税人的关键是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其弊端日益显露。因此,尽量与会计制度保持一致,以减少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纳税和征税的成本。其中关于企业所得税的税率问题,大体的倾向是在25%左右。

3、农业税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现阶段的农业税制改革提出了基本思路。汤教授提出建议,全国范围内是否可以加快在三年内基本上取消或者全部取消农业税?其观点是,按照现有进度,三年内可以完成农业税改革。但是,关键在于配套改革以及农业税改革后续问题。难点在于农业税的配套改革。汤教授的第二个建议是统筹规划,加快配套改革。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国家财政的充裕、农村基层政府的改革和机构的精简是配套改革完善的三个条件。第三,还应当及早研究具体方案,推进制度创新。方案和步骤是在三年内取消农业税、统一研究税制问题、五年之后推进城乡税制的统一。如果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有人主张农业商品增值税,或者有选择性的征收所得税,以上设想应当调查确认。农业税制改革解决的两个难题是征收机关和农民打交道和如何进行计税核算和评定。解决这个问题有三个思路,即不直接对纳税人直接征税;尽量避免农户的经常核算,采用粗线条定下征税的数额和征收土地使用税。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篇5

关键词:财政体制改革省直管县株洲

2010年,湖南省在全省推行“省直管县”改革,此次改革是继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又一次体制重建,株洲市醴陵市、攸县、株洲县、茶陵县、炎陵县5县均列入其中。改革实施以来,效果如何,对各级财政收支、经济造成哪些影响,存在哪些问题,株洲国库展开了专题调研。

一、“省直管县”基本情况及主要措施

(一)基本情况

此次,株洲市纳入改革的5个县,2009年,人口总量282.59万人,gdp总量502.41亿元、财政总收入34.14亿元,分别占株洲市人口、gdp、财政收入总量的73.82%、49.06%、31%,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低于株洲市平均水平8972元、1669元。5县中株洲县、茶陵县、炎陵县gdp总量在全省122个县(市)区(不含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五大示范区)中分别位列66位、70位、112位,属落后贫困县。

(二)改革的主要措施

此次改革的核心内容包括“省直管县”财税体制改革和收入分享改革两个方面。

1、“省直管县”财税体制改革。与浙江、湖北、吉林等各省相似,即对财政体制的制定、转移支付和专款的分配、财政结算、收入报解、资金调度、债务管理等财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全部实行省对县直接对接,地级市与县(市)在财政管理体制上相互独立,同时保留了市对县市财政业务指导、工作衔接和监督管理等职能。

2、收入分享改革。包括分享税种及基数核定。分享税种可以概括为“两分两调两放”6个字。“两分”即分享增值税、营业税。将除湖南中烟公司和华菱集团的增值税继续作为省级收入以外,其他行业增值税地方25%部分,改为省与市县按25:75分享;将除高速公路和铁路建安营业税及属于省级的铁路运营营业税继续作为省级收入外,其他省属企业营业税与原属市县营业税,改为省与市县25:75分享;“两调”,即调整所得税、资源税分享范围。将原属省级的省电力公司、省经济建设投资公司、财信控股等企业所得税地方40%部分下划市县,按省与市县30:70比例分享,并改变跨市县企业所得税分配办法,实行总分支机构按比例缴纳。将资源税原省与市州按50:50比例分享调整为省与市县按25:75;“两放”,即下放土地增值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将原省市县按50:50比例分享土地增值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下放市县,增量部分省财政不参与分享。二是核定基数。以2009年1-10月的实际完成数加后两个月推算数,作为增值税、营业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以及新下放的企业所得税等税收基数。

二、改革取得成效

(一)省与县对接,财政资金运转效率提高

改革前,除了大部分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少数专项转移支付直接分配到县市,其余都需要通过市级财政再分配,使得一些上级往来资金不能及时拨付到县。改革后,县财政的资金调度由省财政直接划拨到县,减少了划拨资金的中间环节,各种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基本能够按时间进度划拨到位。5-7月,改革5县共计接收上级往来资金8.1亿元,同比增长11.42%,若剔除“两税”返还数,实际增长244.68%。上级转移资金到位及时,县财政对公共领域投入明显增强,对支持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保障起到了积极作用。5-7月,改革5县办理财政支出13.69亿元,增长36.92%,占到1-7月支出总额的45.08%,其中:交通运输、科学技术、公共安全、农村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同比增长均在50%以上。2010年二季度,5县农民人均收入3970元,同比增长15.7%,较2009年同期上升5.9个百分点,增收538元。

(二)部分税种下放,县级一般预算收入增加

改革后,市不再参与县税收分成,省将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全额下放给县(市),同时把原省与县五五分成的资源税再下放25%给县市,株洲市县级一般预算收入增长。5-7月,县级一般预算收入17.94亿元,同比增长51.52%,月平均入库5.98亿元,较改革前月平均多收1.88亿元,增长45.85%。1-7月,县级一般预算收入34.42亿元,同比增长30.87%(见表1),其中: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资源税同比分别增长83.89%、44.89%、72.39%。

(三)省级财力壮大,省级财政调控能力增强

此次改革,将增值税地方25%部分,地方营业税改为省与市县25:75共享,虽然在已实行改革的省份中最低,但依然大幅度提高了湖南省省级收入份额。1-7月,株洲市共计上划省级收入5.55亿元,同比增加3.26亿元,增长70.15%(见表1),较2009年同期上升68个百分点。其中,5-7月,省级增值税、营业税分别入库0.65亿元、1.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0%、752.94%,共计增收1.83亿元,占到1-7月省级增收额的56.13%。省级财力增加,按照改革精神,省将把增量资金更多投入到欠发达县市,这将对实现我省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起到很强的促进作用。

(四)省、市双指导,县级财政管理水平提升

改革后,省里的很多会议、培训班直接开到县级,使县里了解各种财政信息更及时、更全面,对各种财政政策的理解和掌握更加到位;同时保留了区市对县市财政业务指导、工作衔接和监督管理等职能,市里的重要会议、重大改革县级财政也都参与。省与市双重领导与帮助,大大提高了县级财政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对提升5县财政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目前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市县收入质量下降,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大

此次改革省将土地增值税、土地使用税下放给县市,将增值税地方25%部分、营业税作为省与县(市)共享收入,这种“分享主体税种,下放土地管理税种”方式,导致地方政府更加注重契税征管、非税收入的挖潜、土地交易市场的盘活等,使地方收入质量进一步下滑,同时更加依赖于房地产市场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加大。1-7月,株洲市地方税收收入24.05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的45.36%,较2009年同期下降4.2个百分点,其中:市、县级增值税、营业税12.21亿元,占地方财政总收入比重的23.03%,较2009年同期下降4.3个百分点。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契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7.7亿元,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14.52%,较2009年同期上升10个百分点,多增6亿元。二季度,5县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23.78亿元,增长60.2%,较2009年同期上升8个百分点,而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2.3亿元,同比仅增7.8%。

(二)部分县市财力减弱,改革促经济发展作用不明显

省直管改革,减少了管理层次,目的是增加县级财力,扩大县级管理权限,从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部分县市财力不增反降,改革促经济发展作用不明显。截止7月末,5县中株洲县、茶陵县、攸县财政库存余额同比分别下降51.6%、19.62%、13.88%,共计减少1.3亿元。2010年二季度,5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53亿元,同比增长14.8%,总量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7.56%,较2009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增幅较株洲市总水平低0.7个百分点,较2009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

   1、部分改革配套措施未实施,省对县扶持有限。改革后,省级财政管理单元由原来的14个增加至93个,管理幅度是改革前的6.42倍,管理单位剧增,管理事务增加,加上改革涉及面广,很多改革配套管理措施目前尚未落实,部分县可自主支配财力减少。一是全省“两税”返还暂停。仅此一项5县共计较2009年减收5900万元,下降39.33%;二是按新体制核算1-4月县级600万净调入资金8月仍未到位;三是省对县支持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改革后,省直拨资金效率提高,但转移资金绝大部分是专项的转移支付,只是在原来设区市应得的大蛋糕里,由省里直接拨付给县,并没有把蛋糕加大。

2、市帮扶县积极性削减,贫困县获上级扶持减弱。改革后,虽然省明确提出鼓励市级继续对县市给予支持和补助,株洲市政府也表示将继续按照2009年标准给予县支持,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各项改革配套方案不明朗时,市对县支持进度有所放缓。如,2009年,株洲市政府提出“农民用水,政府买单”农村水费改革,当年市财政对5县补助农村水费改革支出1020万元。改革后,截止7月底,市财政对县农村水费改革补助支出为0。

3、收入基数重新核对,部分县市收益受损。“省直管县”改革一个重要的工作环节是核定收入基数,是以2009年前10个月的实际完成数加后两个月收入数(后两个月收入测算数按前10个月月平均收入的1.24倍计算)确定改革后的收入依据和省财政转移支付的拨付指数。这一方案显然不利于2009年基数较低县市。如,茶陵县属于老少边穷县,以采掘、建材、冶炼、铸造为四大支柱产业。在前两年,茶陵县受冰灾、金融危机、落实环保等政策因素的影响,关、停了一些冶炼、造纸企业,再加上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办理退库,增值税等主体税种连年减少,2009年增值税减收35.48%,尤其港澳和外商企业和私营企业减少幅度较大,分别达44.15%和56.56%。以2009年增值税减收35.48%的基数核定改革后的增值税收入数,增量部分则进行调整,基数核定后,茶陵将减少收入900万元。

(三)市级调控能力减弱,市本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近年来,为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步伐,株洲市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债务规模大幅扩大,偿债压力明显加大,2010年市本级需偿还政府债务规模达33.35亿元。旧体制下,市本级不但掌控了自身财力,同时库存中还包含着中央、省对县转移支付资金的一部分及县上缴收入,市财政可调剂资金较充裕。改革后,省直接对县拨付资金,县不再向市上缴收入,部分税种分享比例变化,市财政掌控资金减少,资金调剂能力明显减弱,收支矛盾突出。截止7月末,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12.01亿元,同比增长8.75%,较2009年同期下滑5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支出28.75亿元,增长81.7%,较2009年同期上升60个百分点,市本级库存余额6.1亿元,同比下降47.27%,较年初减少9.8亿元。

四、相关建议

(一)加快“省直管县”体制建设步伐

一是建立健全省、市、县财政网络体系建设。以做到省、市、县既实现数据共享,确保工作联系和沟通顺畅,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尽快完善改革配套政策。财政体制变化、收入分享改变,各项原有制度已不适应新体制要求,必须尽快完善、出台新的配套政策方案,以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三是优化支出结构,落实对困难地区的扶持政策,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增加基层财政的可支配财力,解决县乡财力不足问题;四是完善市、县、区激励机制,安排一部分资金,把资金与地级市管理省直管县的工作成绩结合起来,安排一部分资金,把奖金与省直管县自力更生、落实各项省级政策结合起来,通过激励制度的设计,鼓励地级市与改革县(市)建立利益联结关系,帮助县(市)级政府发展经济,鼓励县(市)级自力更生、自我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五是逐步实现完全“省直管县”。建立完全的省直管县体制,既包括财政方面的省直管县,也包括社会事务和干部人事方面的省直管县,因为只有把事权划分清楚了,才能调整和规范省与县的收支关系,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从根本上保证省直管县的持续健康有序运行,避免由于财权、事权不统一,而造成的内部运转的不协调。

(二)以改革为契机,做大做强县级财力

一是县财政积极对上衔接,全力争取支持。“省直管县”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县级政府要把握这一利好政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项目支持,增加地方财政力。在省直管扁平化管理体制下,省级管理幅度过宽可能产生辐射递减以及在体制改革过渡可能产生衔接不畅等问题,地方政府应超前计划,积极研究省委、政府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把握上级动向,通过多种途径主动加强对上衔接,积极推介县域特色资源和产业,努力引入省级资金和优质项目,以此拉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地方税收增长;二是强化税收征管。加大财税征管工作力度,坚持大税小税一起抓,正常收入和清理欠税一起抓,税收、基金一起抓,实施全方位监管,确保实现的财政收入全部清缴入库;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体制,将原属省级的电力、石化、冶金、有色四大行业增值税,重点工程营业税、金融保险税以及其他省属企业营业税下划。地方政府要抓住这一重点,优化投资环境,集中全力引进一批骨干税源企业,同时加快金融业发展,在良性互动中,以获取更多税收。

(三)紧密市区联系,促进市区财源建设

改革后,各市区要重新定位设区市功能,要突出“经济区域”原则,打破市区界限,切实做好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共同促进市区财源建设。一是大力培植区级财源,形成多层次、多产业、多所有制、多区域的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点,以保证区级财政正常运转和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同时区经济要主动融入市经济发展圈范围,不搞重复建设,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二是市要充分发挥龙头作用,以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来带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通过城乡结合,条块结合,内外结合来组织开展各地经济活动,特别是在交通网络建设方面,要注意城乡统筹兼顾,形成辐射市区以外乡村的交通网架,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打下基础,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三是依托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利用三市合力,引进新型产业,壮大特色产业,加快地方财源建设。

参考文献:

[1]2010,《湖南省财政体制改革收入管理和基数核定办法》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篇6

关键词:财产税;改革;地方主体税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级政府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已逐步转变职能,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型政府转化为市场经济时期的服务型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积极财政政策大力推行,各地政府为了加大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推动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城市化进程等都陆续形成了一定的政府债务。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占我国税收收入比重较大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大部分收入归属于中央,地方政府只对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主体税种有一定自;我国财政体系呈现出“财权中心上移,事权中心下移”的局面。加之2012年“营改增”试点工作的进行,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逐步萎缩。目前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际上已经超过金融风险,成为威胁中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头号杀手。在现行的宏观背景下,要解决基层地方政府的财政困境,迫切需要完善我国地方税体系,构建地方主体税种,财产税制度改革呼之欲出。

一、我国理论界对财产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的研究

我国理论界对财产税的研究主要是以全球财产税改革为视角,结合我国财产税现状,提出改革思路和看法。刘植才(2012)认为:财产税是当今许多国家税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成份及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来财产税占我国税收总额比重不断提高,动态财产税超常增长现象背后存在极大的“风险”和“隐忧”,应通过改革完善静态及动态财产税制度来优化我国财产税体系。王国华,马衍伟(2011)认为应该将财产税建设成为我国地方税的主体税种,并提出建设一般财产税,用于满足县城内公共产品的融资需要,然后把一般财产税改革成县级政府地方税的主体税种。

二、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从各国主体税种的类别来看,许多国家选择了财产税。因此,国内学者通过比较和借鉴各国经验,指出我国改革财产税为主体税种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各国税制比较研究课题组(1996)编著《财产税制国际比较》一书,对财产课税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并对规范和完善我国财产课税体系提出了初步的设想。邵锋(2011)则以拉丁美洲国家智利和牙买加财产税改革的经验再次说明在财产税改革过程中,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制定合理的改革目标,才能顺利推进改革。朱亚鹏、周光朗(2010)通过分析美国财产税的变革与发展,总结出推动美国财产税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迁而引发的财税结构和体制的相应调整,反思我国房地产税费体制,对我国财产税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三、财产税的缺陷及限制

Seligman(1895)是这样描述财产税的:一般财产税(thegeneralpropertytax)触犯了一致性、公平性和普遍性的税收原则,它加重了那些最没能力支付的人的负担。还有许多的专家和学者也对财产税提出了批评。国内持相反观点的学者主要认为,要保持地方税收充足且长期稳定,是不能通过改革一个税种来达到某种政策目标的。齐美蓉、敖汀(2012)认为由于地方政府税收权限的有限性,各种课税要素的非科学性及征管的低效率性等原因,我国现行财产税难以承担起地方主体税种的重任,未来地方税主体税种应由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与财产税共同承担。甘行琼(2009)总结了当代西方国家学者关于财产税的税负归宿理论、财产税与地方行为理论,提出财产税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统一税政,又要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既调动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性,同时又要避免恶性的税收竞争。

四、我国财产税改革的方向

财产税要改革成为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不仅需要财产税体系内部的改革,还需要一定的配套改革。专家学者对完善我国财产税的顺利改革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尽快完善与财产相关的法律制度和财产登记制度

顺利推进财产税体系的全面改革,加强对财产税的征管,需要完善对公民财产的界定,完善财产登记制度。我国现行的财产登记制度极不健全,尤其是私有财产的登记制度,难以准确界定个人财产,从而损失大量的税源。

(二)赋予地方政府适当的税权

我国在立法体制上一直都是中央集权,这种制度已经不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今后应该下放一定的税权,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立法权,使得地方政府能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的收支水平,独立确定地方税的实施办法、税目税率等规定,从而保证获得稳定足够的收入来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

(三)加快建立财产评估制度

目前我国财产评估机构和人员严重不足,资料缺乏,财产评估制度和法规也不够完善。国外的财产评估制度比较完善,技术比较先进,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国外经验和引进先进技术,结合我国的实践情况,如现行的税务机关与房产部门联网、信息共享等手段,完善我国的财产评估制度,为房产税的征收打好基础。

(四)适时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

我国现行的税收体系中,对无偿转让财产的征税制度空缺,使得财产税体系的改革不能全面进行,与充当地方政府税收收入主体税种还有一段距离。建立财产登记制度和完善不动产评估体系后,在适当的时机,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保证税收制度的一致性和长远性,能充分利用不动产税源,增加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同时增强税收在各个经济环节的调节功能。

参考文献:

[1]w.e.oates.FiscalFederalistn[m].newYork:HarcourtBraceJovanovich,1972.

[2]刘植才.我国财产税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其改革构想[m].现代财经,2012(1).

[4]高培勇.税制调节贫富差距[J].嘹望,2012,(44).

[5]王国华,马衍伟.财产税应当成为我国地方税的主体税种[J].福建论坛,2011,(6).

[6]米建国,庞凤喜.改善财产税制应成为完善地方税制的突破口.中国经济改革网,2010.

[7]李波.财产税的定位问题研究[J].税务研究,2008,(3).

[10]贾康.基层财政解困须推进分税制[J].人民论坛,2008,(3).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篇7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财税改革改革路径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造成的负面影响一直持续至今,世界经济发展局势动荡不定,因此,世界各国都采取全面调整经济结构的方式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经济是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这样的形势下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席在2014年5月同志考察河南时指出,我国目前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必须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新常态的背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常态也伴随着新问题和新矛盾,能否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而财税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其他各项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财税改革必须严谨、科学和合理。

一、新常态与财税改革的关系

(一)财税政策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

我国目前是发展中国家,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依赖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从实质上说,关键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从传统粗放型的高增长阶段转变为高效率的中高增长阶段,使之更好地向着良性增长的方向发展,实现与潜在增长率同步增长。经济潜在增长率主要由以下因素共同起作用,例如劳动和资本的投入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等。当前,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4年我国在传统类行业发展遇到瓶颈期的状况下,以互联网物联网为主的新兴产业不断凸显,经济势头猛烈。因此,通过改革与调整财税政策,使之更好的作用于科技创新研发,既能致力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的适度增长保驾护航。

(二)财税改革要适应新常态的经济发展与改革

各个时期的财税改革都需要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就我国而言,财税改革历经了多个阶段,而且都是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改革。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时期,财政在促进和协调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此时期内,主要政策是扩大地方财政收支权,实行分级包干制。1994年到1999年,由于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当前的财税体制已经不适应当下的经济发展,中央改革财税政策,实行分税制改革。2000年到2011年,在我国经济的高发展态势下,逐步实现分级部门预算改革。我国还推行了政府采购制以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管理。逐渐形成了财税收支两条线的制度。2012年起我国的经济发展迈进了区域发展的新常态。同年新年伊始,营改增试点正式拉开序幕。过去我国的财税改革与经济高速增长相适应,以增量调整来适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减缓,部分企业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例如产能过剩企业等,然后其残存的负面影响还必须通过改革财税政策加以弥补。总体来看,财税改革依然必须在探索中前进,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新面貌。

(三)财税改革与新常态下社会全面改革的战略目标相一致

财税改革是我国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财税改革的目标与现阶段社会全面改革的目标能否相一致,直接影响我国社会全面改革的成效。在新常态下的背景下,财税改革和经济改革都是我国全面改革的一部分,二者应并驾齐驱。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等各个领域进行改革是我国新常态下区域发展的基本要求。显而易见,无论是财政收支关系还是税收基本制度对各项改革的成败都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财税改革必须作为全面改革的一个角度,在立足总体的基础上,协调各方,使之相辅相成。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财税改革的功能作出定位: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由此体现,这反映出我国财税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包含两个重要方面:一是经济发展任务,二是社会发展任务。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目标是:财税改革不仅要推动经济稳定增长,也要保障社会改革、政治改革、环境改革的全面推进。因此,财税改革是服务于社会全面改革的改革,财税改革已经成为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生态文明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的一个中心点。

二、我国经济新常态下财税改革的路径

(一)着力构建推进与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相配套的财税政策体系

根据我国的发展计划,财政政策与相关产业、土地和信贷以及其他有关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必须相衔接,这就要求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组合效应,大力增强其协调性。根据我国及国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发展变化的新情况和经济发展新常态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必须及时改变政策方向、确定重点问题和加大改革力度,提高财税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更要关注重点领域、重要工程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构建一套与我国经济增长相配套的财税政策体系。

(二)提高财税管理的公开透明化

财税改革要求财税收支向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推进财税的收支公开,推动政府公务的公开透明,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另一方面有利于让民众更加具体的了解政府治理的效果和质量,实现社会对政府部门公共资金的运用监督。同时,政务公开有利于民众监督政府部门实现预算收支的合理化和规范化管理。只有实行从预算到决算、整体到部分、上到下的公开透明,财税的改革质量才能有效的得到监督控制。

(三)推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财税政策

一要支持发展现代农业,鼓励发展农业创新,发展新型农业,制定合理的种粮补贴标准;二要借鉴国际经验,对科研创新和新型产品的研发给与政府补贴、政府专项支出等税收优惠;三要加大对新兴服务业的财政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行“营改增”,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实现为服务业减负的目标。

(四)加快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加快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步伐,化收入分配结构,构建扩大消费需求机制,能够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的要求。一是不断完善消费税的改革,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理性的消费理念;二是积极拓展社保基金筹集渠道,保障居民生活,提高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三是继续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保障在居民年老后老有所养;四是不断健全低保制度,保障困境儿童、残疾人士等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参考文献

[1]余斌,吴振宇.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J].改革,2014,(11).

[2]李春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财税政策选择[J].税务研究,2015,(04).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篇8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一、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的开启之年,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进程的深入,改革的难度在增加。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推进,是关系改革和发展全局的重要任务,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体制保障。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在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加快建立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财税制度。

二、现有财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政府财政职能尚未转换到位,公共财政体制仍处于建立过程之中。各级政府尤其是多数地方政府仍将发展经济、开辟财源作为政府的首要职责,把公共服务作为第二位职责。不少地方政府直接筹划和投资竞争性项目,而用于公共服务的资金长期不足,缺口很大,越是基层财政上述表现越突出,矛盾也越尖锐。财政还没有从它“越位”的领域完全退出,“缺位”的领域进入不足。

第二,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还未完全理顺,“分税制”体制不健全,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正在建立的过程中,财政对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调节能力还很有限,过去十年间分税制的几次调整以财力向上集中为主。

由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健全,能够用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资金十分有限,地区间、城乡间的收入及公共服务的差距不仅没能缩小,反而有所扩大。

第三,现行地方税制体系不完善,地方税制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间分配关系的需要,不能满足税收调节作用发挥的需要。地方税无论是税种的收入规模还是其占整个税收收入的比重都比较小,且地方税收入受中央税收政策调整变化的影响较大,缺乏稳定性,地方政府对预算外和制度外资金依赖程度较高。

第四,财政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发挥不够。个人所得税通常采用累进税率,具有在经济高涨时自动增税、经济衰退时自动减税,对经济周期“削峰填谷”的功能。在我国目前的税制结构中,流转税所占的比重高达60%左右,而所得税的比重只有20%左右,个人所得税只占10%左右,个人所得税比重过低,以及个人所得税制度、财产税制度的不完善使税收制度发挥自动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受到局限。

三、深化我国现有财政税收体制的构想

第一,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按照公共性、市场化和引导性原则,明确政府支出范围,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要加大对重点支出项目的财政保障力度,更多地向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向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倾斜;政府资金要逐步减少直至退出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直接投入,而投向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业。

第二,进一步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进一步界定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全国性基本公共服务以及具有调节收入分配性质的支出责任,由中央政府承担;地区性公共服务的支出责任,由地方政府承担;对具有跨地区性质的公共服务的支出,要分清主次责任,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加大对财政困难县乡的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减少财政管理层次,提高行政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实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对一般乡镇实行“乡财县管”方式;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帮助中西部地区解决财力不足问题,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合理确定对各地区的转移支付规模,优化转移支付结构,严格控制专项转移支付规模,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

第三,完善地方财政收入体系。各级地方政府通过筹集财政收入,分配财政支出执行地方政府职能,而地方财政收入体系应依托较为独立的地方税体系来确保。建立独立的地方税体系,就要科学的划分地方主体税种、辅助税种。根据我国的税收经济实际,并结合国外的经验,需在建立健全地方税体系时,对营业税应本着“局部调整,扩大税源”的思路,仍维持其地方税的主体税种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财产税在地方税体系中的地位。

第四,运用财税手段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个人所得税制是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有效手段,运行有效的个税制度,拓宽税基,合理确定费用扣除标准,使法定扣除标准与纳税人实际生活负担相接近,同时可以考虑家庭人员的不同构成以及基本生活需求的实际情况,增加专项扣除,使其更有利于低收入阶层的纳税人;统一累进税率,减少税率级次降低名义税率。在税收征收管理上要提高征管水平,建立严格的双向申报和交叉稽核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个人收入监控体系和财产申报制度。逐步完善财产税,调整收入分配存量。可以对不同财产如土地、房屋、车辆以及一些其他特定类型的财产课征财产税。规范、完善土地增值税和契税,对存量房产开征物业税。在财产转让环节开征遗产税和赠予税,调整收入存量的转移。对高收入者征收遗产税,同时为防止财产所有人在生前将其财产无偿转移给继承人而偷逃税款,应配合征收赠予税。

参考文献:

1、贾康,赵全厚.中国经济改革30年[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王恩胡.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9(2).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篇9

汤教授的讲话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关于公共财政的基本理论,包括公共财政的特征、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阵容及其实行机制、公共财政框架完善以及税收在公共财政中的地位等问题。第二,基于税收在公共财政中的重要地位,当前分布实施税制改革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公共财政的相关问题

汤教授认为尽管公共财政的相关内容存在诸多方面争议,但是总体看,公共财政具有其道理,个人赞同这个提法。

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于税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有特定的论述。该论述要求分步实习税制改革,并具体提出了实施分步税制改革的八项具体要求。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于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包括完善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国家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以及整个财政制度。

汤教授认为,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原则,从理论上讲,是以市场失效和社会经济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为标准。因此,只有那些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政府和公共财政应当介入。由此,导出公共财政的介入领域范围。

(一)公共财政的特征和应当介入的领域

公共财政的含义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和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建立的财政收支活动新的机制和新的体制,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制。公共财政的基本点包括:(1)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2)公共财政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3)非营利性的财政;(4)法制化的财政。

公共财政涉足于公共领域。从一般的角度讲,公共领域是市场失灵的领域,包括;(1)第一个层次:国家安全、公共秩序与法律、公共工程与支出、公共服务;(2)第二层次:经济的外部性、垄断、分配不公、经济波动、信息不完善等;这两个领域都是公共服务应当介入的领域,也是公共财政应当涉足的领域。(3)从特殊的角度来看,应当联系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看。从市场发育的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需要介入的领域更多,某些私人资本在一些领域无法介入。由经济发展导致的市场失灵领域成为公共财政的第三层次。(4)我国特有的国情:地域广阔、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公有制经济比重大,改制改组的难度较大,必须政府介入。我国的经济发展国情构成我国公共财政的第四个层次。(5)另外,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我国的公共财政的范围还涉及到宏观调控领域。

(二)公共财政的职能和机制

财政的范围由政府的只能决定,同时这两者以一定条件下经济体制为前提。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包括政治、社会、文化教育和经济管理管理职能。基本职能直接配置资源和间接调控私人配置资源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提高市场资源配置的能力、稳定经济的能力,维护公平的能力,拉拢经济体制的能力完善经济发展的能力,完善经济体制的能力、法制的能力,对外宣传的能力等八项。政府的这些职能规定着财政职能运行的方向,规范着财政职能的范围。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政府职能的暂行定位,反映在财政领域就是建立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性财政。财政职能包括,资源配置,收入公平分配职能和稳定社会发展的职能。除了这些传统职能之外,对应政府的职能的转换,财政职能也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构建。

公共财政框架体系至少包括: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制度;构建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建立完善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一步完善票款分离、收支两条线的支出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完善宏观调控的协调机制;实行权责化的政府会计;建立政府管理信息制度。

关于税收和公共财政关系有三种观点。第一,建立和规范以税收收入为主,以辅助化收入为辅的财政体系。税收收入是基本内容,制度化收费处于辅助地位。采购成为新的金融工具。公共财政应当以税收为主要的手段。因此,公共财政改革以税制改革为基础,其中税费改革是关键和难点。第二,在市场经济中,在总体上税收制度应当保持较高中性,它对配置资源非常重要。保持税收的中性要求依法治税。税收制度也成为财政制度的中心。第三,在公共财政下,政府收入来源于社会的公共收入。政府提供的是个人难以提供的公共服务,这种服务要求与之相对应的无需偿还的财政收入,即税收。税收成为公众取得公共服务的对价。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公共收入的基本甚至唯一的形式。此外,还应当考虑公共财政和纳税人的权利之间的关系。公共财政的直接来源是公众提供的税金,因此公共财政应当保障纳税人的正当权利。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利本身就是公共财政的目的。

二、当前分步实施税制改革的几个想法

(一)税收理论能否成为税制改革的依据

1、应当把中国税制改革放到加入世贸组织下,放到世界性税制改革背景下分析。

关于世界性税制的改革的理论依据和中国税制改革的背景。世界税制改革有三大理论依据:公平课税论、最优课税论和财政交换论。对于该三项理论能否成为税制改革的理论依据有肯定和否定两种观点。汤教授认为应当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分析后区分性借鉴。

关于公平课税理论。公平课税理论主要根据收益原则和课税能力原则。理想的公平课税理论主要根据综合所得概念,宽税基。既要强调横向公平,又要强调纵向公平。税收公平和税收中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我国进行税制改革应当以公平税负理论为依据。但存在一定问题。税费加上无法统计的制度外收费大约占30%。因此,应当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合理的借鉴。

关于比较有分歧的最优课税理论。汤教授应当承认其在世界税制改革中发挥过的重大作用。公共选择理论和最优课税理论是获得诺贝尔奖两种财政税收理论。其中强调的最优商品课税、最优所得课税、以及最优商品课税和最优所得课税的最优搭配值得我们思考。尽管该理论中的很多假定并不存在或者有一些前提,但是这种思路给我们很大启发。比如,应当注意到产品的需求弹性和税率的关系。对于需求弹性较小的应当征收较高税率。这些思路应当值得我们思考。再如,最低边际税率和最高边际税率都应当低一点,应当选择合理区间,这样一个视角具有其价值意义。应当注意税率的调整和效率的关系。此外,维克里较早提出中性税收的思想,尽可能减少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汤教授认为,把税收的公平原则、效率原则等细化一下,可能就推断出最优课税理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中个人所得的最高边际税率过高。一方面导致劳动者的逃税动机,另外这样的边际税率在实际中很少得到运用。因此,最优税收理论在某些方面可以借鉴。

关于财政交换论。财政交换论和法制已经宪法经济学联系较为紧密。中心问题是如何约束不良政府行为。政府从公民哪里获得财产应当如何限制?汤教授主张通过重新确立一套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宪法法制,对政府权力实施宪法上的约束。税收设计属于宪法问题,税制改革应当属于立宪性问题。税收法定原则等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主张应当约束预算和平常所讲的政府权利来源于宪法,保障公民的权利等理论是一致的。政府的财政权利来源于宪法,立宪原则还涉及到许多公共财政思路:公债、预算、政府采购、转移支付等。汤教授在此问题上的看法是,财政交换理论的核心――贯彻税收法定主义有其道理。

2、关于中国税制改革的背景,汤教授还从经济全球化态势和十六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可以看出我国税制改革的紧迫性。国际层面上的税制改革应当考虑到税收竞争和税收协调问题、居民管辖权原则和来源地管辖权原则问题等。我国进行税制改革过程中应当看到我国税制和世贸组织基本原则不相符合的地方。除此之外,我国税制改革还应当考虑如何按照国际惯例经济贸易区域化、国际税收协调等对国际税收产生影响,并最终如何和国际进行接轨,怎样和国际减税浪潮协调。

另外,汤教授认为现今倡导的税制改革并非新一轮税制改革,而应当是94年税制改革的后续部分。

(二)关于现行税制改革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关于加快增值税暂行试点工作。中央已经在东北八个行业进行增值税转移试点工作。对当年新增加的机器设备中所包含的税进行试点,范围并不是很大。汤教授认为,不应当因为局部过热而延迟增值税试点工作。目前投资过热有结构性原因。因此,既然主要的行业都已经试点了,其他的行业应当改革。另外,试点的时间不宜过长,应当向全国较快推开。可以借鉴很多国家的做法。采取分步到位办法。其中,关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率应当进一步降低。

2、关于两法合并问题。两法合并工作已经展开。其中,关于两法的名称,主导意见仍然采用《企业所得税法》的名称,但在条文表达中体现法人所得税的精神。但也有有人提出一步到位,汤教授在此问题上的看法是,现行企业所得税界定纳税人的关键是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其弊端日益显露。因此,尽量与会计制度保持一致,以减少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纳税和征税的成本。其中关于企业所得税的税率问题,大体的倾向是在25%左右。

3、加快消费税的调整问题。前段时间,官方对奢侈品征收消费税进行辟谣。汤教授认为,消费税应当加快调整步伐。选择性强是消费税的特征。消费税和现在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因此,应当完善消费税,适当提高消费税基。对于某些环境污染严重的,资源稀却性的,国家垄断性的,资源不再生的,倾向于适当提高一些税率。对于破坏环境等的,也应当提高一些税率。对于小汽车,老百姓都认为高档的消费品等并且具有一定财政意义的,可以适当扩大税基。对于化妆品等应当作出不同的调整。对于某些高消费有人主张开征消费税。在营业税基础上加征消费税。

4、农业税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现阶段的农业税制改革提出了基本思路。汤教授提出建议,全国范围内是否可以加快在三年内基本上取消或者全部取消农业税?其观点是,按照现有进度,三年内可以完成农业税改革。但是,关键在于配套改革以及农业税改革后续问题。难点在于农业税的配套改革。汤教授的第二个建议是统筹规划,加快配套改革。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国家财政的充裕、农村基层政府的改革和机构的精简是配套改革完善的三个条件。第三,还应当及早研究具体方案,推进制度创新。方案和步骤是在三年内取消农业税、统一研究税制问题、五年之后推进城乡税制的统一。如果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有人主张农业商品增值税,或者有选择性的征收所得税,以上设想应当调查确认。农业税制改革解决的两个难题是征收机关和农民打交道和如何进行计税核算和评定。解决这个问题有三个思路,即不直接对纳税人直接征税;尽量避免农户的经常核算,采用粗线条定下征税的数额和征收土地使用税。

5、汤教授还对于当前税制改革中的其他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个人所得税改革、物业税和财产税、社会保障税的开征问题、出口退税问题和税收立法权的下放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和税制改革的难点问题。

(下接第104页)

经济建立以后,自我状态、现实利益成为左右青年人求学、择业的重要因素,张扬个性、自我设计,甚至重利轻义已随处可见。据调查,高校大学生对课程类型的选择日趋实用化,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首推应用学科。到了90年中期以后至今,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就业都走向了“自主”。与前辈相比,他们摆脱了旧体制的束缚,却失去了铁饭碗的保障、福利房的安乐。他们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却要承受谋生就业的风险与压力。在就业认识上,打破了机关、事业、企业和国有、集体、个私单位之间的等级观念,“创业也是就业”成为普遍接受的观念,经济趋向不断强化,经济意识普遍增长,青年随着经济意识强化而更主动地投身市场经济。当代青年评价职业的主要参数是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公共权力以及职业的稳定性

这种世俗价值观、功利化倾向在一定条件下,对青年自身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如果任其发展,势必造成青年人只注重眼前利益的追求,放弃长远发展的目标,淡薄修养,不注意辨别什么是正当的生活,不受任何规范的约束,最终会产生拜金主义思想。这样最终会使整个社会风气受到腐蚀,社会道德水准不断下降,社会精神生活出现滑坡。但现实情况来看我国青年对理想的追求和执着并未就此减弱。当代青年特别是“80后”是让社会宠爱和疑虑的群体,不少人质疑这些伴着电脑和快餐长大的孩子,能否担当起未来国家建设的重任。然而,当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频发之时,当代青年以满腔的爱国热情报效国家,比如,在四川抗震救灾的人群中,大多数志愿者是“80后”甚至“90后”青年。人民子弟兵不顾个人安危,他们基本都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青年。

青年时期正是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成长时期,由于其生理、心理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局限,价值观尚未成型。因此,相对于成人社会而言,价值观还不成熟。另外,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价值冲突,东西方之间的价值冲突也使得青年的价值观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造成青年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时的困惑与迷茫。青年价值观的不成熟、未定型也表明其可塑性是很大的,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青年价值观的教育,要正确引导当代青年自觉地将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命运联系起来,把实现个人价值同服务祖国和人民统一起来,使其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适应、相一致,使之自觉地形成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篇10

关键词:新形势;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财政

近年来,我国的财政税收正在进行多方面的调整和全方位的革新,包括资源分配、协调分配、公正实行等方面,对财政税收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对保障社会和谐和平衡社会财富有着重要的作用,财政税收在民生问题和供给物质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为国民需求提供优质服务,保证国民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在新形势背景下,通过对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借助宏观政策的扶持,营造社会共赢的优良氛围,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

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具有局限性我国正处于新形势背景下,对财政税收体制进行创新改革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目前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过程中,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全面性不足,存在遗漏税种的现象,这是由于财政税收中涉及的种类繁多复杂导致的,再加上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税收间的区分不够明确,税收间区分缺少合理性,使实际的财政税收工作不够明朗,对财政税收体制制度的实施形成了阻碍,给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预算管理体制不完善预算管理在财政税收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财政税收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预算管理能够实现税收资金利用的最大化,提高财政支出的合理性,真正将税收落实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目标上,目前对于预算管理的作用和重要性,虽然我国政府各级部门对其重要性已经形成了重要的认知,但是在预算管理的体制建设上仍未完善,使整体的财政税收体制中缺少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缺失,部分政府制定的预算管理体制无法发挥其该有的效果,有效控制财政支出,降低了政府机构制定和规划预算的效率,严重影响着新形势下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进程。

(三)财政税收收入无法满足人民需求目前我国的财政税收收入和人们的生活要求有着一定的差距,财政税收收入无法满足人民的生活要求,在一些基层的政府部门中,其中涉及的服务职能和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不一致,能够支配到公共服务设施环节的财政资金较少;政府的税收管理部门对财政税收收入不够重视,落实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的及时性不足,在实际工作中的责任心不强、缺少积极性,对待工作中的数据信息态度不严谨,甚至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关于本单位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情况缺少对社会公开的环节,财务透明度不足,有些财政工作人员存在徇私舞弊的情况,放纵企业、个人的偷税漏税现象,从这其中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减少了国家财政的收入。

(四)会计准则与税法要求不符我国目前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会计法与税法之间的差异较明显,这一差异严重影响着财政税收工作,对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形成了限制,财政税收工作中需要协调好会计法和税法二者之间的关系,目前很对的税务工作者对于税法和会计法的了解掌握不足,缺少权衡经济业务处理合理性的能力,在实际的税务执法过程没有说服力,对税务执法部门的整体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二、新形势下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创新策略

(一)建立垂直管理的财政税收体制在我国的地方政府中,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独立性较强,若是地方政府的相应权利较强,会对国家的财政税收管理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应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过程中,建立起垂直管理的财政税收改革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的问题,地方政府在对财政税收体制进行改革时,通过垂直管理的税收管理体制,不仅自身具有自主权利,同时,还要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创建起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垂直管理和监督的全新局面,促进财政税收收入的提高;建立起垂直管理体制,由中央财政部门对省级财政部门进行管理、由省级财政部门对市级财政部门进行管理、由市级财政部门对县级财政部门进行管理,将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二)完善现行的财政税收体制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完善的财政税收体制,充分发挥出财政税收的重要作用,由政府部门提高财政税收体制的合理性,明确税收种类后,将各个税种的征收范围明确,结合实际的经济类型情况,制定和完善每个税种的征收标准,相应的调整税率;分析部分税种后进行改革,经过合理的分析可降低该税种的征收标准等;由各级地方政府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整合,制定出有关财政税收的优惠政策,鼓励和促进产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给予一些产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保护自然环境的产业,反之,加强对破坏资源产业的收税力度。

(三)构建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体制在财政税收体制革新中,应提高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科学性,建立起针对预算管理的三个执行部门,包括预算监督部门、预算管理部门和预算支出审核部门,保证预算管理循环的完整性,真正实现科学、合理的预算和支出;加强对财政支出合理性的审核和监督力度,对资金的利用率加强把控,严格掌握资金的使用情况,避免出现资金使用不明;在预算管理过程中针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提高预算计划的针对性,加强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投放力度,相反的,减少在损害资源项目上的预算资金。

(四)调整财政税收改革的结构由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人们的需要进行调查和了解,掌握政府的服务水平和人们的需求是否相符,根据人民的实际需求作为基础出发点,加强民生建设,提高财政税收改革的积极性,政府财政部门合理调整本地区的税收体制,以满足政府服务规划的相关要求,及时调整结构适应政府部门提出的民生建设,致力于满足政府的资金需求,推动财政税收改革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