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集体企业改制方案十篇大集体企业改制方案十篇

大集体企业改制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5:57

大集体企业改制方案篇1

(一)坚持政府指导和监督的原则

城镇集体企业改制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政策的意见》(政办[]66号)精神执行。国资部门要加强对城镇集体企业改制工作的政策指导,协调城镇集体企业改制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有关方面监督、检查城镇集体企业改制中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督促企业正确处理好改制、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坚持产权明晰的原则

城镇集体企业改制必须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进行。对于权属不清或权属有纠纷的资产,应按照城镇集体企业产权界定,明晰产权的有关规定和程序规范操作。城镇集体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产权转让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入产权市场交易。

(三)坚持分级管理、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原则

城镇集体企业改制原则上由产权管理单位或主管单位负责。产权管理单位或主管单位要认真调查研究,分类型有重点地指导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改制方案,按照企业改制的规定程序规范操作。

(四)坚持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原则

城镇集体企业改制要充分尊重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企业的改制方案、职工安置方案、资产处置方案等重大事项必须经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二、加强企业改制资产监管,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一)加强城镇集体企业资产监管。各级国资部门要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集体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城镇集体企业资产的监管,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完善集体资产的产权界定、登记管理等制度,防止集体产流失。

(二)建立城镇集体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备案制度。城镇集体企业改制过程中,涉及职工安置、资产处置、股权变动等重大事项,必须报产权管理单位或主管单位批准;企业改制的全部资料,必须报同级国资部门备案。

(三)严格集体资产损失核销制度。城镇集体企业在改制中集体资产的各类损失,经中介机构界定,报产权管理单位或主管单位按照规定程序予以核减净资产,同时报同级国资部门备案。已计提坏帐准备的应收帐款收回部分和核销的各项资产损失变现收入属集体资产,由产权管理单位或主管单位管理,不准以各种名义进行虚化量化,更不准私分。

(四)加强对城镇集体企业改制剩余资产的监管。城镇集体企业依照经职代会通过的改制方案实施对改制剩余资产的处置工作,定期接受审计,并接受国资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三、明确和落实责任

(一)在深化城镇集体企业改制中,城镇集体企业必须明确保全金融债权,依法落实金融债务。各产权管理单位和主管单位要按照城镇集体企业改制总体要求,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职能到位,严格防止企业利用改制逃废金融债务,对未依法保全金融债权、落实金融债务的改制方案不予批准。

大集体企业改制方案篇2

一、苏州市国有(集体)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基本情况

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的处置问题事关国家、集体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责任重大。为此苏州市档案局将企业档案处置工作作为近年来服务改革工作的重点,采取种种措施,使全市改制企业档案的处置和流向合理规范,为保障全市企业改制工作的顺利完成作出了努力。

1.制定处置方案.明确处置责任。在全市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之初,市档案局就及时与市体改办、经贸委等单位协调、联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先后下发了《苏州市国有破产企业档案处置暂行办法》和《苏州市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档案处置暂行办法》,对转制、关闭、破产等企业档案的处置原则、处置方法、档案流向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意见,明确了责任要求。根据国家档案局的规定和本市实际,确定了改制企业档案六个方面的归属和流向:(1)基建、设备档案随实体转移;(2)产品、科研档案列入国有资产转让,没有转让的移交企业主管部门;(3)会计档案按国家档案局和财政部门的规定,移交企业主管部门;(4)劳动人事档案按市委组织部等四部门发文的有关规定办理;(5)文书档案、照片档案、实物档案及其他档案移交主管部门;(6)百年老厂、特色产品等珍贵档案移交市档案馆。

2.突出抢救重点,实施分类指导。由于全市改制企业档案数量浩大,因此市档案局区别情况。突出抢救重点。对重点珍贵档案实行重点抢救和保护。苏州百年老厂多、名企名店多。一些传统工艺、传统技术和产品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其档案十分珍贵。为此市档案局下发了《关于做好企事业产权制度改革中档案接收进馆工作的通知》,列出了49家档案进馆单位,并深入企业逐家落实任务,进行系统整理,重点组织力量将全市百年老厂、名品、名店及反映苏州特色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珍贵档案先行接收进馆。目前,已有19家企业的23328卷档案接收入库。

3.依法加强管理,跟踪监督检查。为确保转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落到实处,市档案局在2004年颁布的政府规章《苏州市档案管理办法》中,专门列出了国有企事业单位档案处置工作条例,依法规范处置工作。此外,还主动与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沟通,争取领导的重视,积极参与相关工作。如2003年7月和2004年6月,市档案局先后与市体改办、经贸委及市监察局联合召开全市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会议,对全市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进行具体部署。2003年8月和2004年11月,会同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市法制办等部门联合对全市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进行执法检查,同时要求各部门加大对转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的组织力度,落实处置工作经费、人员和档案存放地点,确保档案资源不流失。2004年,市委、市政府两办又联合转发了市档案局与市体改办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中档案处置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要求。此外,市档案局还成立了转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组织力量对全市20多个系统、50多个重点企业的档案处置工作进行跟踪监督和指导,确保了档案处置工作的有序进行。

4.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创新。改制企业档案处置与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管理模式可以借鉴。苏州市档案局在工作中,注重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适合苏州实际的处置工作的途径。在档案处置方式上,做到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变通,以保证国有档案完整、安全、不流失、不损毁为前提,对改制后企业确因生产经营需要档案的,实行委托管理模式。办理委托手续,明确委托管理责任。在档案保管方式上,推出以工司为代表的集中统一管理新模式,保证全市国有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的齐全完整、规范管理和有效利用。

二、苏州市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的成功尝试

工司是苏州市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的大户,所属308家企业约有档案总数100余万卷,占本市应处置档案数量的一半多。市档案局把该公司档案处置工作作为全市档案处置工作求突破的重点.切实加强了业务指导和综合协调工作。工司党委领导也以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高度责任感,紧紧围绕企业改制进程,积极推进全系统改制企业档案的集中保管、规范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建立档案处置机构和档案保管利用基地。工司于2004年2月建立工投档案管理中心。负责全系统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并建立了档案中心筹建协调领导小组,指导和协调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公司经过多次酝酿,将档案中心选定在位于古城内的文博区域,利用已破产的企业厂房进行全面改建。按照国家《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确立了“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改建方案。2004年3~9月实施了第一期改建工程,投入资金325.38万元,解决了全市工业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的集中管理问题。2005年4月至2006年7月实施了第二期改建工程,投入资金830万元。通过两期改建共建成档案库房八处,配置档案密集架367列、2993.5立方米,档案容量达160万卷:配置气体灭火装置两套,配置室内消火栓16套,各类灭火器110只,室外消火栓7套。改建后,所有档案库房均达到防火、防潮、防高温等“八防”要求,并通过了市消防支队的验收,被列为市重点消防安全保卫单位,基本具备了专业档案馆的档案整理、接收、保管、利用的功能。

2.全系统广泛动员,突击开展档案清理、移交、接收工作。2005年8月,工司召开全系统档案管理工作会议,公司主要领导亲自动员,各行业公司和档案中心领导当场表态,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公司与轻工、化建、纺织、丝绸四家行业控股(集团)公司及档案中心签订了《企业档案移交入库责任状》,把档案移交工作纳入各行业控股(集团)公司、档案中心和有关管理岗位的绩效考核体系中,设立了档案移交入库专项奖金。各行业控股(集团)公司积极行动,层层发动,精心组织,抓好落实。档案中心定期编发《工投档案简报》,公布各类档案移交进度,介绍各单位的经验,鼓励先进,从而形成了争先创优的氛围,加快了档案移交入库进度。由于措施到位.原定三年完成百万多卷档案移交入库任务,仅用一年不到的时间就全部完成。到目前为止,四个行业控股(集团)公司和医药、苏钢、精细、苏化、孔雀5家转制企业集团及下属共308家建档单位的各类档案资源全部实现了规范整合,集中管理,总数达到127万卷,成为国内领先的工业档案保管基地和利用中心。

3.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档案服务。公司档案中心建立了企业档案和人事档案两个接待查询窗口,制定了《员工守则》,每位接待人员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热情为查档者服务,努力打造一流的对外服务窗口。到目前为止,档案中心已接待档案查询近3000人次,调档2万余卷次。通过档案查询,为职工及亲属参军入党、办理房屋遗嘱公证、核准工龄、衔接工龄、办理养老金和进医保、大龄优惠证、户口转移手续、出国证明、低保、出具独生子女证明和出生证明、办理精简下放人员进医保、认定工伤、下岗人员优惠证、补办独生子女证、特殊工种提前退休等提供了有效的原始凭证。与此同时,档案中心还为企业注销、核准资产评估、办理企业房产证、协助法院对账、企业债权债务核准以及各行业编史修志等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

大集体企业改制方案篇3

一、改革给档案工作带来的影响

1、企业领导者的档案意识问题。随着燃气经营体制的改变,企业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国有经济在某些领域的淡出,尤其是对出资比例相对较少,新近成立的企业不再拥有绝对的所有权和决策权。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的企业档案的处置权已经从企业转移到股东,在法律许可范围内,企业档案的相关事宜几乎完全取决于企业本身。因此,如何让企业新的领导者和股东们认识企业档案资源的特点、价值和档案工作的意义,以便管好用好保护好这些企业资产,使它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当前企业档案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2 档案管理体系变革的问题。企业经过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之后,频繁的兼并、重组、拆分,精简机构,竞争上岗,对企业的档案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机构的变动与管理流程的重塑,打破了企业现有的管理网络和工作程序。档案人员的精简和全员竞争上岗导致了档案人员结构的变化,一部分工作经验丰富的老档案员离开了工作岗位。档案队伍中出现了大批的新面孔。新的工作程序与新的工作人员,使企业档案业务指导工作面临着巨大压力。

3 企业档案利用的新变化。企业档案的利用长期以来一直以本企业工作查考为主,为企业的日常事物性管理服务。但最近几年企业档案的利用正悄然发生变化,利用者对档案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利用次数越来越频繁,利用领域越来越宽广,而且档案的利用者已不再局限在企业内部,上级部门如:规划管理部门、城市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相邻管线单位、施工单位和市民个人也加入了利用者的行列。档案利用的目的也不再仅仅为企业服务,企业档案的社会功能逐渐显现。

4、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制定问题。随着几年来企业改革的步伐加大,外资的不断融人,企业投资的参控股企业迅速增多,档案工作不能还按照过去的方式进行,必须在制定企业档案标准、规章制度的体系方面,分层考虑,有所改革。

5、企业档案载体的转变问题。在企业实现计算机全程管理后,适时实现了信息数据的远近传递交换和处理。在企业各项管理活动中,电子文件以其快捷的办公进度和传递速度逐步取代了纸质文件,电子图纸也以手工制作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大量出现。

二、在企业改革进程中加强档案工作的措施

1、加强宣传认识到位是加强企业档案工作的前提。企业改革越深入越要加大(档案法)、(国有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暂行办行)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只有使各级领导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做好档案处置工作是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和维护职工权益的需要,是对历史负责,对匡隋资产负责,对全体干部职工的基本权益负责,刁,能在行动上自觉加强档案工作,有效维护档案工作的开展。

2、措施到位是确保企业档案工作健康进行基础。企业改制应与档案保护工作同步,改制方案应体现档案转移、交接等相关内容,并辅以必要的制度措施。一是成立以公司领导为主的档案保护领导小组,明确改制进程中应肩负的责任;二是规定先移交档案再确定新岗位,没有档案部门的证明不得上岗;三是责成档案部门收集一些因各种原因而关闭企业原有的档案材料,按档案鉴定销毁要求进行处置,

3、突出重点抓好档案收集,防止因改制可能造成的档案资料缺失。每一项改制开始公司领导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做到档案收集、整理、处置与改革改制工作同时布置,同步开展。在实际工作中要着重做好三方面档案的收集、整理,一是抓住产权变动这个要点,根据不同的产权构成,提出针对性要求;二是抓住人员变动这个重点,使提前退休、退养发及解除劳动合同人员的相关材料都有得到妥善保管;三是抓住业务变动这个重点,对企业改制前后由于业务的改变而散落的档案进行了收集。

4、积极探索新的档案处置办法,档案归属和流向明确,随着近年来企业改制的不断加快,公司结合市有关职能部门开展清产合资,对改革形成的档案形式和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底。根据《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处置暂行办法》对改制为独资企业、产权未变动的,档案归改制后的企业管理;二是对改制为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的,由新成立的企业管理;三是对国有产权整体转让的其档案室案原则上归属买方。

5、发挥档案资源效益,提高开发利用水平。档案工作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应用方面,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档案资源,一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以档案的科学化、数字化为追求,对各类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运用远程档案数据查询技术,使档案资料利用价值达到最大化;二是丰富编研,将公司输配管网建设、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等专业资料,编撰成丰富多彩的编研材料,为确保改制后企业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6、要制定先进的档案管理工作目标、制度。围绕企业档案工作的方针、目标及管理模式,档案工作如何推进企业的现代化进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应当形成什么样的特色与机制,怎样建立企业档案工作的完整理论体系等问题进行深入探析,从而带动整个档案工作不断跃上更高的层次。

三、近年来的档案工作实践给我们的启示

新形势为企业档案工作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使企业档案工作面临着众多的发展机遇。我们感到企业在改革转制进程中抓好档案工作,除了档案部门自身的努力外,来自上级和方方面面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经过几年企业改制改革的风风雨雨和工作实践,对我们启迪频多。

一是档案管理结构要适时调整。企业产权结构和经营方式的调整,使企业档案内容和载体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档案工作范围更加广阔,档案的种类的数量与日俱增,对档案开发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档案部门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随时修汀、调整管理体制结构。一方面要重新修订归档范围及分类方案,以解决新产生档案的归属流向等问题;另一方面在打破各投资企业间界限,全方位多渠道地进行档案信息收集与积累,以适应企业改革发展。

二是档案规范化建设要不断加强。一是要做好收集规范化,尤其是公司重大活动档案,确保档案资料完整性;二是整理规范化,各企业间应制定相对统一的整理规范,方便档案信息的利用;三是信息利用规范化,尤其是做好档案远程查询后档案的保密工作各网络审批的规范化。做好规范化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依赖于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因此,要经常性地对档案人员进行思想素质和档案业务技能培训,学习选进的管理理念,不断探索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新途径、新手段,促进档案管理规范化。

三是强化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为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将是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要求以少量的资源凝结必要的知识获得产品,市场经济则要求企业产品在市场占有一定地位,并获取资源配置。这种形势决定了企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量将会大大增加。企业档案中的产品、科研、基建、设备等档案贮有大量的科技知识信息,党群工作、行政管理、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管理等档案贮有大量的管理经验和教训,这些档案在企业发展中很有参考利用价值,必不可少。企业推进技术进步,更需要外部的信息、情报。

大集体企业改制方案篇4

关键词:产权;厂办大集体;改革

一、集体经济发展和厂办大集体溯源

(一)我国集体经济的发展

我国集体经济最早在社会主义改造初期建立,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和其他个体劳动者,有组织地从一人一户走向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称为合作经济。1954年《宪法》第七条将合作经济定义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

1982年《宪法》第八条:“城镇中的手工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2004年修正的《宪法》第八条中,继续沿用了1982年宪法中关于城镇集体企业经济形式的定义。

至此,对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合作经济,是否完全等同,业界在认识上存在分歧,对于“劳动者集体所有”这种描述应理解为“抽象的单独体所有”,还是“具体的复数人所有”。就个人观点而言,两者差别主要还在于是否以财产私有制为基础。合作经济若是建立在私有财产基础上,真正体现了“共同共有”,应理解为“具体的复数人所有”。而我国集体企业的“劳动者集体所有”,大多渗透着大量公有经济成分,应理解为“抽象的单独体所有”,产权是虚化的。而这一认识将直接影响集体企业资产量化、分配的问题。

(二)厂办大集体企业

本文要重点认识和讨论的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特有集体所制经济体,称之为厂办大集体。

20世纪70年代末,大批城市知识青年陆续返城,给全社会带来了空前的就业压力。据统计:1980~1985年,全国城镇需要就业的人数约为3700万人,而当时实际在职职工已经超过1亿人,且冗员严重。因此,多渠道、多种方式妥善解决就业问题成为当时的主要工作。

1980年全国劳动就业会议肯定了当时已出现的“国营企业利用自己的条件,采取全民办集体的形式,解决职工子女就业问题”的方式,指出这类企业借助于国营企业的技术和领导力量,利用了工厂的物质基础,增加了商品供应,改进了生活服务,成为解决回城知识青年和职工子女就业的主要渠道。之后,“在国营企业扶植下,创办集体企业”,也就是厂办大集体的发展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

二、厂办大集体产权分析

现在谈到厂办大集体企业,总免不了开篇立论的几句话:产权不清、机制不活、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竞争……那么应该如何分析和理解产权不清的问题?

产权清晰是资本所有者维护自身利益的前提条件。但厂办大集体投资主体模糊,大量占用国有资产,公有经济与个人投资产权交叉。因此各种观点和认知林林种种。

第一,经常有人说“集体企业是集体投资”,但具体地考察,就会发现厂办大集体企业的集体投资尤其虚幻,有主办厂投入、有职工集资、企业贷款,当然还包括企业自己的积累等,因此根本找不到确切的集体投资人,没有哪一位集体企业职工能够说出企业的资产到底来源于哪里。

第二,相当一部份人认定为“主办企业投资”,若按此观点,主办企业应该对该企业的投资收益以及所形成的资产债务有所关联。但事实上厂办大集体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自主经营,其利润与负债与主办企业没有交集。

第三,严重资不抵债的集体企业,其产权界定更加困难。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一家集体企业,资产负债率已超过350%,属严重资不抵债,但企业依然照常生产经营。从经济层面上分析,是债权人支撑这类企业的运营,有人说债权人才是这家企业的“幕后老板”,但在理论界,这样的认知几乎没有可行性。

第四,企业产权交叉情况严重。集体企业长期无偿占有大量的国有资产,包括:生产场地、厂房、设备等,虽主办企业当初的扶持资金无法追溯,但也造成了国有资产在集体企业中有所体现。另一方面,大集体企业资产被主办企业平调、挪用、侵占的现象也存在。近年来,各种改革创新又催生了集体企业中有职工个人或社会投资的部分。

第五,国务院“18号文件”第14条、15条明确说明:厂办大集体净资产如有剩余,剩余部分作为主办国有企业持有改制企业的股权,也可向员工和外部投资者转让,转让收益归主办国有企业所有;厂办大集体净资产不足以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差额部分所需资金由主办国有企业、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共同承担。由此,集体企业的剩余净资产是归属主办企业的,若集体企业亏损,则由主办企业托底。

分析厂办大集体企业的产权发现,这样的制度设计对于经营的成果或者造成的损失,是不归属于集体企业自己的。造成集体企业“不积累”的短期行为,也是导致其经营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对厂办大集体企业产权的分析,可以对前文职工关心的问题作以下回答:集体企业职工不是企业的产权人,将集体企业净资产量化给集体企业职工是没有依据的。

三、关于厂办大集体改革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历程,包括政策性关闭破产、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主辅分离、兼并重组、债转股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取得重要成果。但在这一阶段的改革政策都没有触及到厂办大集体企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厂办大集体企业,在没有任何准备、没有任何扶持政策的情况下,就被抛向了市场。不到10年的时间,关停企业超过60%,再就业问题突出,社保、医保等欠费严重,已引起了大范围的社会矛盾。

2003年10月,国务院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振兴战略中,首次提出了“妥善解决厂办大集体问题”的改革要求。从2005年之后的5年多,经过东北试点改革探索,2011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法〔2011〕18号),以妥善安置职工,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目标,揭开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厂办大集体改革的序幕。

四、探索厂办大集体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明晰产权的原则

对于厂办大集体的资产,由于其来源复杂多样,造成产权关系模糊不清。目前,在追溯国企主办厂当年建立和后续对厂办集体企业的扶持方式上,总结了两种方式:一种是行政性扶持,另一种是经济性扶持。本文作出这样的认定:凡是主办厂实施的社会行政性扶持行为,包括减免的债务、给予的配套产品资格及优惠的利润空间,贷款担保,技术和人员支持等,均不界定为投资行为。对由此产生的经济积累,不作为产权范畴。对经济性扶持行为则是要做具体分析:例如援建的道路、厂房等基础设施、受灾捐赠等,凡不属投资行为的资产则不享有产权。对于交叉重叠,确实难以准确界定的资产,应从是否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认识。对于集体企业占用、改造主办企业生产线,实施批量产品制造,是利润主要来源的,虽然难以准确界定资产归属,但不能排除主办企业拥有这项固定资产的产权。

除此之外的债务、职工集资款、所欠职工的各项费用,都不应理解为享有集体企业资产的产权。

(二)加强政府的监管和服务

国务院“18号文件”明确了政府有关部门在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中的要求:改革方案由国资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审批,报财政部备案。重庆市206号文件也明确指出:中央在渝企业兴办的厂办大集体企业的改革方案、职工安置方案由市经济信息委指导,报国务院国资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审批,财政部备案。由此,可见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政府各部委的职能与作用。

厂办大集体企业多数都面临关闭破产,政府应尽可能多地承担改革成本,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保障政策,对于关闭、破产的厂办大集体,无法通过资产变现补缴基本养老保险欠费用的,应为支持核销提供渠道。对企业欠职工费用,政府应优先帮助企业清偿,维护改革稳定。对企业外债,引导债权人采取债务打折、债转股等办法加以解决,帮助企业更快完成改革。

需要指出的是,对相当一部份大年龄的职工,建议参照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的条件,在现有政策上有所突破,尽可能地将更多的职工纳入养老保险统筹范围(这一点,目前没有政策支持,职工反响较大)。

(三)主办企业加强引导

在与厂办集体企业的交谈中,将主办企业戏噱的称为“无冕监护人”,从当年集体企业创立审批、初期厂长(经理)任命、党群组织的管理,到目前改革阶段方案草拟、审核、组织监督集体企业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向政府部门上报各项改革方案等都是主办企业必须做好的工作。

1.改革方式选择如表1所示,除此之外,还可考虑人员规模,技术、市场等多方面因素。

2.组织团队研究政策,开展培训,做好调研基础工作。选择和聘请咨询、评估、审计、法律等中介机构。作好改革前的准备工作。

3.匡算改革成本,编制或审核改革方案、人员安置方案、资产和债务处置方案。方案必须以政策和法律为依据,不可单纯为提高集体企业职工利益而突破政策和法律的界限。

4.方案沟通,组织监督集体企业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特别做好沟通工作,包括与中介机构、债权人、潜在的投资人、工会和职工代表、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沟通工作是提高改革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5.方案报批,实施。正式方案要按主办企业的管理权属逐级上报审批。实施工作包括向职工兑现补偿,集体企业注销或改制变更登记,退休人员社会化移交等等。

6.申报财政补贴,国有企业权益核销。

(四)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在破产关闭和改制重组过程中,一定要严防集体资产流失,在具体操作层面,应重点做好集体资产清查、评估、交易。

1.要坚持由有资质的专业机构――资产评估所、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来从事这一工作。

2.在资产的清查与核实中要防止出现资产不入账,形成账外资产的现象。资产清查要求做到账物相符。资产评估要防止漏评、低评,尤其不能忽略无形资产的价值。

3.是要建立集体资产运营与监督管理机制,所有资产的交易均应进入政府的联交所,按流程完成,交易过程主办企业、集体企业职工代表、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共同参与。形成政府、社会和群众共同监督的体系。

(五)多渠道筹集改制资金

目前重庆市国有央企的厂办大集体改革仍处于停滞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改革资金缺乏。“18号文件”虽然明确了中央财政的改革补贴费用,但集体企业和主办国有企业仍然面临高额的经济补偿金,其中较大部份资金仍需集体企业或主办企业先行支付。特别对主办企业而言,大量的抽调资金,将影响主办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

当然,在近年来的工作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1.充分利用好土地资源,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利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平台,对土地进行收储;对地处城市中心地段的集体企业采取“退城进园,整体搬迁”的策略,以空间换资金。

2.借鉴国企化解金融债务的经验,对厂办大集体企业金融债务进行打包回购或债务打折的方式,降低企业债务,吸引社会投资者和资金参与企业改革。

3.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取向银行借款的办法,短期补充改革成本缺口。

4.应充分利用产权交易市场,以获得尽可能多的收入,弥补改革资金的不足。

五、结语

用国企业改革的经验来审视厂办大集体改革,一是全面理解和把握厂办大集体改革的目标,新的法人实体必须是“产权清晰,面向市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与主办国有企业彻底分离。二是坚持因企制宜,多形式改制的原则。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改制形式,不搞一步走,一刀切。有的企业集团提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儿”,这也是合理的。三是树立边改革、边完善、边规范的意识。改革措施不可能一步到位,改革不能一劳永逸,对改制企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不断地进行规范和完善,保证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振奎.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济,2005(05).

[2]张春凤,贾婧唯.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的难点及解决思路[J].经济纵横,2009(03).

大集体企业改制方案篇5

整体上市将成重头戏

“央企公司制改制进入最后一公里,任务艰巨,国资委与改制企业,都要下很大力气。”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锦表示,2017年,改制不仅在形式上收尾,更重要的是做实董事会,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不能翻了牌就完事。

国资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各级子企业公司制改制面达92%。其中,东方电气集团、中广核、上海贝尔3家企业全面完成公司制改革,中国国电、中国一重、中国铁建、建筑设计集团、中国航信、武汉邮科院、华侨城集团7家中央企业二级及以下子企业全面完成改制。省级国资委监管企业改制面超过90%。其中,辽宁、吉林、江苏、福建等19个地方国资委所监管一级企业全部完成公司制改制。

李锦指出,中央企业改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基础性改革,有六大好处,直接关系国企改革成败。第一,有利于解决国企计划经济体制机制弊端,通过整体上市可以优化股权结构,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第二,有利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第三,企业的股权关系将更加明确,有利于落实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改革;第四,公司制改革为企业进一步的股权多元化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奠定了基础,有利于为保护中小投资人或中小股东合法权益提供制度性保障,有利于为混合所有制改革创造条件;第五,有利于提升企业集团整体的市场化水平,有助于激发集团整体的活力;第六,有利于企业董事会建设、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运作更加有效,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目前国企改革仍存在很多问题,包括市场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完善,经营效益不高,国有资产流失等等。

“国资委明确了改制时间表,公司制改制的收尾是今年一个亮点,中央企业整体改制、整体上市将是改革重头戏。”李锦认为,对产业链一体、同业性强的中央企业,要尽快实现整体改制、整体上市。要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相结合,由投资经营公司解除“整体改制、整体上市”的包袱。

混改方案或密集出台

“央企公司制改革后,有利于推进企业建立高效灵活的市场化经营机制,也更有利于股份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一系列国企改革的推进。”国资委副秘书长彭华岗此前指出,中央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责任就是以出资额为限,这样有利于促进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随着公司制改制的加速,重点领域混改落地,未来两三个月或是央企集团混改方案密集亮相的窗口期。

发改委有关人士此前提出,混改争取做到五六月份改革方案全部报出,下半年出台实施。按照这个时间表,各大集团混改方案或将于未来两个月密集出台。据发改委有关人士介绍,目前,两批近20家中央企业混改试点正在顺利实施,第二批10家试点企业已批复了7家,第三批混改试点已筛选数十家央企。

据了解,目前除已确定的6家试点央企中船集团、联通集团、东航集F、南方电网、哈电集团、中国核建外,中国国航、兵器装备集团、兵器工业集团、中船重工、中粮集团、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混改也正积极推进。而油气领域将是第三批混改试点的重心。

同时,下半年国企员工持股有望加速铺开。按照国资委规划,员工持股将在2018年年底进行阶段性总结,视情况适时扩大试点,这意味着今明两年10家试点央企以及至少150家地方国企将着手实施。未来,国企员工持股计划的推进将呈现三个趋势:一是进程将加快,参与企业数将增多;二是持股比例将提高;三是领域将拓宽,由一般竞争类行业扩大到非竞争类领域,电信、轨交、有色等非竞争类领域的集团企业子公司有望试水员工持股。

央企数量继续降低

除了上述两项改革,央企重组也明确了量化目标。按照国资委的计划,今年央企数量要减至百家以内,下一步,将稳妥推进煤电、重型装备制造、钢铁等领域重组,并继续推进中央企业集团层面重组。目前央企数量已经调整到102家,年内即将重组的央企还有谁?答案正在浮现。

大集体企业改制方案篇6

一、注重管理创新,夯实劳动合同管理基础从源头上规范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工作的基础和源头。近年来,我们坚持“舆论先行、政策引领、技术支持、管理推动”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劳动合同管理的宣传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全市劳动合同管理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6。

(一)舆论先行,注重劳动合同政策宣传多样化

一是开展多层次政策宣讲。成立了劳动合同政策专家宣讲团,首先对各区市劳动保障部门、各资产经营公司劳动合同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再由他们对所属街道、企业的劳动合同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全市共培训4000多名劳动合同管理人员,增强了企业遵守劳动合同法律法规的意识,提升了全市劳动合同管理水平。二是开展多形式入户宣传。针对我市不同区域的不同经济类型,开展了“三走进、三服务”活动。如,对楼宇经济发达的市南区,逐楼逐户做工作,使香港中路97栋写字楼内5800户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7。随后,我们及时推广了“香港中路劳动保障诚信示范一条街”的经验,深入1800多户建筑、餐饮企业,为20多万名职工补签了劳动合同。三是开展多方位媒体宣传。每年投入120万元宣传经费,在报纸、电视、电台上开设劳动保障宣传专栏,宣传劳动合同方面的案例、政策问答20__余条次。借助数字电视的平面优势,开设了“数字劳动保障”政策专版,市民坐在家中就能查询劳动合同政策。依托互联网,经常开展“劳动合同网上对话”活动,为企业、职工解答问题1万多人次。近年来,随着宣传的逐步深入,我市因劳动合同引起的争议呈持续下降趋势,20__年的劳动合同争议案件比20__年减少了30。

(二)政策引领,促进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化

一是积极协调国税和地税局,联合制定了劳动合同签订与工资税前列支挂钩政策。把税收的杠杆作用引入劳动合同管理,凡订立劳动合同并备案的用人单位工资支出,可按合同人数和计税工资标准在税前据实列支;未订立劳动合同职工的工资,不得税前列支,促进了劳动合同签订率的提高。二是实行劳动合同备案制度。改革劳动合同鉴证办法,打破行政区域和分级管理的限制,企业就近免费办理备案手续。20__年劳动合同备案率比20__年提高了7。三是细化劳动合同文本。先后制定了建筑业、餐饮业农民工合同文本、协保人员聘用协议文本和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文本,使各类用工形式有了书面凭证,为依法规范劳动关系奠定了基础。20__年,我市建筑领域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85以上,全市各类企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比20__年提高了12。

(三)技术支持,推进劳动合同管理信息化

一是实现了市、区、街三级合同管理系统的纵向连接,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可动态掌握劳动合同签订、变更、续签、解除、终止等情况,并定期统计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措施。二是实现了就业备案、劳动合同、社会保险三大平台的横向连接,将办理就业手续的劳动者全部纳入合同管理,实现了三大业务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三是建立了网格化监管体系。采集并录入网络监管系统3.6万户企业信息,按区域划为412个网格,在街道(镇)成立了97个劳动监察中队,在市内四区聘请了120名劳动监察协查员,对每一户企业落实了监管责任,通过劳动保障年检、日常巡视检查和信息采集等形式,时刻动态掌握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实现了精细化管理。

(四)管理推动,促进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化

一是实行诚信评价制度。制定了《劳动合同管理标准》,对企业签订、续订、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等环节进行量化考核,并分为a、B、C三个等级进行评价。a级企业两年内可免予劳动年检和日常检查,对C级企业进行重点监控。目前,有177户企业被评为劳动保障诚信a级企业,118户企业被列入C级进行重点监控。二是实行目标绩效考核制度。对市、区、街明确劳动合同管理职能,建立三级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按照工作区域层层下达指标,对劳动合同签订率、集体协商覆盖率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完不成目标的,年终先进评比一票否决。三是实行劳动合同专项检查制度。把每年的3月和10月定为劳动合同专项检查月,采取统一部署、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方式,依法查处违法用工行为,责令企业补签劳动合同累计达21万人次,对成绩突出的100个单位和230名个人联合市人事局给予了表彰。

二、注重机制完善,充分发挥集体协商对协调劳动关系的促进作用

实践证明,集体协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处理劳动关系的有效路径。近年来,我们坚持点面结合、规范运作、督导并举,积极推进集体协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稳定企业劳动关系、实现劳资双赢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全市建立集体合同制度的企业已达5827家,覆盖职工119万多人,其中签订工资集

体协议的2906家,签订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219份。(一)坚持点面结合,着力提高企业和职工对集体协商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一是实施难点突破。在推进集体协商制度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企业经营者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会同工会部门与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反复沟通,逐户与企业经营者“面对面”对话,提高外企协会和企业经营者对集体协商的认知度。同时,组建了宣讲团深入企业开展政策宣传,调动职工参与集体协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争使集体协商意识成为职工的主流意识。二是注重典型引路。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全市集体协商经验交流会,让成功开展集体协商的企业介绍做法及效果,现身说法,增强其他企业对集体协商的认同感。三是开展“预约活动”。20__年,我们会同工会、企联等部门开展了“工资集体协商预约活动”,动员企业工会组织主动向企业经营者提出集体协商预约,以此推进面上工作、扩大建制面。活动开展以来,全市180多家企业工会向企业行政方提出了集体协商预约。

(二)坚持规范运作,着力提高集体协商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一是规范标准。为给集体协商提供科学依据,我们每年对全市不同行业的3600多户企业的工资运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当年的工资指导线、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水平。近几年,我市工资指导线基准线均保持在12以上,20__年工资指导价位310个、劳动力市场即时交易价位106个,基本涵盖了我市经济发展的8大行业。二是规范内容。要求企业必须把工资水平及调整幅度、工资分配制度和分配形式等作为集体协商的基本内容。对实行计件工资的企业,把计件定额单价作为协商内容,对支付加班加点工资不规范和存在故意压低、克扣工资的企业,在协商时明确解决办法。三是规范程序。协商双方可随时提出协商书面约请,对方必须在20日内给予答复并开展协商,做到有约必践;协商双方要在协商前向对方提供有关集体协商的材料,做到心中有数;集体协议草案要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审议,并报劳动保障部门备案,集体协议要在本单位公示,做到公开透明。

(三)坚持导督并举,着力提高集体协商的签约率和集体协议的履约率

为提高协商签约率,我们重点在“导”上下功夫。成立了由市劳动保障局、总工会、企联、有关部门和各方代表组成的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委员会,下设三个调研组,主要承担企业经营状况、企业劳动定额、企业工资调整、劳动力市场价位四项评估任务,指导全市企业开展集体协商。建立了由1000多名集体协商指导员组成的专家库。一旦了解企业有开展集体协商的意向,即到企业对协商代表确定、协商内容、协商形式、协商程序、协议签订进行现场指导,促使协商双方对焦点、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多年来,我市集体协商签约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为了提高集体协议的履约率,我们重点在“督”上下功夫,会同劳动关系三方会议成员单位,定期了解履约情况,对每一户企业签订的集体协议建立动态管理台帐。一旦协议确定的重要利益条款进入执行期,即深入企业监督执行。同时,定期召开座谈会,对履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共同协调解决。我们还要求签订集体协议的企业,必须同时成立由企业工会和职工代表为主体的履约监督小组,重点对企业行政方履约情况进行监督,并定期向市三方会议成员单位报告。通过多方式督导,多年来全市集体协议的履约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三、注重标本兼治,有效解决国企欠薪等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难点问题

和谐劳动关系的要害在利益和谐,而影响利益和谐的关键是工资能否按时足额发放。几年来,我们按照企业自筹资金、资产经营公司调剂、政府政策帮扶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做到了组织领导、责任分解和清欠措施“三个到位”。在20__年底,我市有效解决了国有企业历史欠薪4.53亿元。

(一)组织领导到位

为掌握国企欠薪的真实情况,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入到企业一线调查研究,明确要求在20__年底前“一天不拖、一户不漏、一分不少”的解决国有企业历史欠薪问题,并将此列为20__年市政府重点督查项目。分管市长亲自组织制定清欠方案,直接负责国企清欠的协调工作,并建立起清欠联动工作机制,由市劳动保障局、国资委、财政局、建委、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监察局、市政府督查室等部门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清欠合力。同时,各区、市政府也按照责任分工,制定出本区、市的清欠方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了清欠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责任分解到位

为避免清欠联动工作的推诿扯皮,我们又进一步明确责任,量化目标。市劳动保障局负责全市企业清欠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落实日调度制度,动态掌握清欠进展情况,并定期上报市政府;市国资委、建委分别负责工交、商业、建筑企业的清欠工作,加快企业改制和劣势企业退出步伐;市财政局负责土地收益资金的管理使用,及时向企业拨付清欠资金;市规划局负责汇总企业变更土地性质的情况,制定操作方案;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土地储备和拍卖工作,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市监察局、市政府督查室负责督查与考核,每月通报全市清欠工作进展情况,并纳入当年政府绩效考核。此外,对欠薪企业法人和总会计师实行了不能晋升职称,不能增加薪金、不能评选先进、不能购车置房、不能出国考察的“五不”禁令,有力推动了国企清欠工作的开展。

(三)清欠措施到位

为确保清欠工作做到标本兼治,不走过场,我们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不断完善政策和措施。对有清偿能力的欠薪企业,采取盘活资产、租赁厂房、回收货款、执法清欠等方式,有效清理欠薪1.4亿元。对不能依靠自身能力进行清偿的国有企业,尤其是无资金、无厂房、无设备的“三无企业”,采取了政策帮扶筹资清欠的方法,在市财政局设立资金专户,建立“资金平台”,对所有国有企业土地变现资金实行统一管理,调剂使用。资金首先用于清理土地变现企业的欠薪、职工分流安置等工作,“三无企业”、不具备土地出让条件和土地进入储备中心但尚未变现企业的欠薪,经市劳动保障局、国资委、财政局审核批准,可从“资金平台”借款解决,此举有效清理欠薪3.13亿元。在清理历史欠薪的同时,我们不断完善长效机制,先后制定了《__市企业工资支付规定》、《__市企业欠薪报告制度》、《__市企业执行最低工资报告制度》和《最低工资保付户制度》,坚持每年开展一次国有企业工资支付情况的专项检查,避免了国有企业形成新的拖欠。

四、注重规范运作,稳妥推进国企改革进程中劳动关系处理工作近年来,我们坚持“依法规范、有情操作”的思路,采取“事前指导、事中审核和事后督查”的方法,始终把握好改革力度和社会承受程度,保持了国企改革中劳动关系的平稳调整。20__年以来,审核市属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改组、破产职工分流安置方案共222户,涉及职工9.5万人,核准安置费18.5亿元。

(一)完善政策、分类管理

我们在国企改革劳动关系处理中本着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稳妥推进的原则,坚持企业改制改组、结构调整与人员分流、理顺劳动关系同步配套实施。一是规范了职工分流安置操作程序。企业改制调整方案必须充分征求职工意见,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凡职工安置工作不落实的,不予批准改制和调整。二是区别不同企业制定相应的分流安置办法。对兼并联合、组建集团的优势企业,鼓励其积极吸纳原企业职工;对关停、破产等困难企业,鼓励其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发展多种经营,多渠道对职工进行转岗分流。三是理顺了改制企业各类人员劳动关系。改制企业原则上要全部接收改制前的职工,重新签约期限不得低于未履行完的期限;对20__年12月31日前符合“女满40周岁男满45周岁”条件的职工,必须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目前,全市30多万国有、集体企业富余职工实现了有序转岗分流。

(二)严格把关、公正透明

我们对国有企业改革中劳动关系处理工作重点把好“三关”:一是方案审核关。职工分流安置方案凡不符合政策规定的,一律停止实施改制、破产。二是公示监督关。要求职工安置方案必须在企业公示五天以上,凡未经公示的,不得实施改制、破产。三是费用审查关。制定了困难企业土地变现资金管理和监督、国有企业职工安置资金拨付程序等规定,对企业职工的各项安置费用公开审核标准和程序,均需企业主管部门初审后,由我局政务办理大厅统一受理。审核通过后,由企业主管部门到市财政局办理费用核拨手续,劳动、财政部门对职工安置费用进行全程监督,确保安置费用安全到位,并足额用于安置职工。

(三)跟进服务、加强指导

大集体企业改制方案篇7

积极引导职工转变观念,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自觉性、坚定性

改革首先是解决观念问题。在家庭期刊集团启动改制伊始,许多员工对改制不理解,不明白,不支持,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面对这种情况,集团党委感到要取得广大职工对改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就必须首先从转变职工观念着手,统一员工思想认识,这是改制顺利推进的前提。为使职工充分了解改制,理解改制,我们不断地通过各种会议、学习活动宣传改制的具体政策规定,组织人员参加相关培训和讲座,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到集团向广大职工宣讲改制知识,让职工明白改制工作的意义、目的,了解党和国家的改制政策和具体规定,了解企业改制的计划进度和工作目标,使广大职工的思想逐步统一到改制政策上来,步调逐步统一到企业改制目标上来,行动逐步统一到企业改制的进程中来。

打破体制藩篱,理顺产权关系,成为独立市场经营主体

产权是改制的核心。如何理顺产权是绝大多数改制单位碰到的最关键、最困难的瓶颈问题。产权关系没有理顺,改制就无法向前推进。对此,我们深有体会。家庭期刊集团的上级主管部门广东省妇联属于群团组织,这实际上是妇女报刊的普遍产权归属形式。而国内目前对于群团组织下属文化单位在转企改制中的产权关系该如何界定,既没有明确的规定,也没有现成的参照模式。为突破这一改制“瓶颈”,我们按照中央和广东省有关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精神,在广东省文改办和广东省妇联等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最终以政府委托授权群团组织管理国有资产的形式,明确了出资人,理顺了产权关系,使集团的改制迈出了实质性的关键步伐。

家庭期刊集团的产权关系是:集团整体转制后,由广东省政府授权广东省妇联暂时对家庭期刊集团国有资产代行出资人权利,并接受广东省财政厅监督。家庭期刊集团依法对出资人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进行经营,完成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目标,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实事求是,科学制定工作方案,保证改制工作的顺利实施

改制工作方案作为企业转制具体操作过程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直接关系到转企改制的成败,关系到改制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原则,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学习领会有关文件精神,明确改革的目的、要求和方法、步骤。集团改制领导小组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政策、法规,多次走访咨询劳动保障、工商、税务、人事、国有资产管理、新闻出版等相关部门,并专门请法律、财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机构严格把关,确保转企改制各项工作依法合规进行。

二是做好调查研究,对集团的历史、现状以及人员和资产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把握好出版行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从单位实际出发,统筹兼顾、科学合理设计,确保方案符合实际、切实可行。

三是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民主、公开、透明的决策程序。在制定方案时,重视和发挥职代会的作用,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做好职工思想工作。

以人为本,努力营造和谐的改革氛围

在转企改制过程中,人的问题无疑是难度最大的问题。人员问题处理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因此,在改制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放在首位,注意调动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广大职工在改革中得实惠、有保障,切实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在这一方面,我们注意做到“两个确保”:一是确保职工在改制工作中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二是确保改制工作中的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参与权。在每一次对改制方案进行了大的修订后,改制领导小组都会将改制方案直接与全体职工见面,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及时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同时多次与职工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充分利用职工代表大会积极开展民主质询和民主对话。在一些涉及职工利益的问题上,改制领导小组都优先予以适当倾斜和照顾。集团的转企改制工作因此获得了绝大多数职工的理解和认可,改制工作方案和公司章程在集团全体职工大会上以多数票顺利通过,为转制的最终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营造了和谐氛围。

规范操作,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运营机制

转企改制,从新闻出版单位自身来说,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新闻出版单位的市场身份和法人财产权问题,进而推动内部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变革。因此,在集团实现整体改制后,如何实现科学规范的公司制运作,成为了我们的首要工作。首先是依照改制方案和公司章程,着手公司组织架构的改造,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组建了经营班子,并在全集团组织了第一次中层干部公开竞争上岗,所有程序规范操作,所有环节公开透明,得到了广大员工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树立了正气,进一步激发了员工队伍的内在活力。

转企改制后,家庭期刊集团坚持党管媒体、党管干部的基本原则,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结合期刊出版行业的特点,实行董事会与公司党委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实行总经理经营目标责任制的编辑、经营两分开的管理体制,党委书记兼任董事长。在内部运作机制上,实行经营目标管理、成本控制管理的现代企业内控管理模式,以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分配机制。

大集体企业改制方案篇8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创新思路

一、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创新的意义和必要性分析

档案工作创新是企业面临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保障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的基础。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给企业带来的有机遇同时也有挑战,对于企业档案管理也是一样。比如,科技水平的发展、企业职工思想的变化、管理人员价值观念的变化等许多方面都在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创新,必然就不能与企业发展同步,更谈不上为企业发展服务。而且,只有不断的寻求创新,企业档案管理才能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具体来说,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要从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档案管理方式、档案管理平台等诸多方面开展创新,这样才能使档案管理工作逐步的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企业经营环境的变革。本文拟通过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的创新途径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为提高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效率,促进新时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创新的主要思路

1.创新工作人员考评机制,调动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长期以来,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考评机制,往往都与企业中其他技术或者管理人员采用同一套标准,职称的评定也需要发表多少文章,参与多少科学研究,有多少成绩等等。显然,这种考核方式对于企业中专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者专职的党政管理人员来说有利的,而这种“利”又可转化为对企业科技和管理人员进一步钻研业务和管理的激励,使其可以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中。但是这种考评方式对于企业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却并不适合。我们不区分工作性质,用同一种标准去考核档案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等不同类型工作的职员,必然会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造成很大的挫伤。因此,我们需要积极的扭转这种观念,不断的创新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考评机制,使之既能有效的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又能因人而异的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具体来说,企业要尝试建立测评与激励体系。对于以提供服务为主工种的就要考评其服务质量,以提供技术为主工种的就要考评其技术水平,按工作按类别分别测评,最终让档案管理人员都能有赏罚分明的职称评价与考核体系,促进其全心全意为档案管理工作做贡献。

2.创新档案保存管理环境,进一步完善优化档案管理模式

档案管理的建设离不开坚实的硬件设施建设,尤其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档案保存也开始逐步进入信息化。但是目前在很多企业档案管理过程中,传统意识仍然很浓,过于依赖传统的档案保存方式,总感觉纸质或者其它实物形式的档案存放起来比较真实。因此,长时间都属于对现代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档案形式保存和管理的学习,包括计算机软硬件水平、其他影音保存设备都没有过多的了解。而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各种音频、视频等数据形式保存的档案已经成为档案保存的主流,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和优化档案保存保管环境,提高档案保存效率。首先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档案馆(室)内的温、湿度控制措施,比如一些磁带,湿度过大的时候容易粘连变质:再比如,很多档案数据保存在电脑中,尤其是一些涉及企业发展的机密档案,在网络上有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员窃取,或者说丢失等。

3.创新档案搜集整理制度,为档案数量和质量提供保障

首先,各中层单位都要建立相应的档案信息搜集员,负责整理和搜集本单位的档案信息。为了提高档案搜集的效率,各中层单位的档案搜集员可以建成模板式的流水档案记录,把档案生成的速度提高,以最大限度的收集本单位的档案:第二,要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包括从收集、整理、清退、销毁与归档等每个过程,都等应严格按规定手续办理,做到任何过程必须经指定的主管领导审批,认真履行登记、签字盖章手续:第三,对于档案搜集可以采取奖励的制度,对于那些能够主动发现档案,而且档案有价值的工作人员,尤其是非档案管理人员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制度:对于那些能够积极的在档案管理和搜集中创新方法、创新模式的也可以给与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激励全体职员都参与到企业档案的搜集工作中来。只有档案搜集整理制度在不断的创新和改进,才能使档案的数量和质量有保障,使档案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

4.创新档案服务工作方式,不断强化档案在企业中的作用

档案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而服务又是档案工作的中心,档案工作通过服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不断推进档案服务理念的创新,才能使档案事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使档案事业充满生机与活力,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料的整理、研究、发掘、提炼和精选,把那些具有深层开发价值的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利用者(企业领导、管理者、科技人员),使他们从档案信息中获得启迪,拓宽发展企业的新思路,研制和开发新产品,发展新技术,从而使档案死资料活起来,把档案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推进企业经济增长发挥其独特功能。具体来说,档案服务创新,应当着重把握两个方面:

一是档案服务内容和范围的创新,二是档案服务方式的创新。具体来说,要从档案收集、整理、立卷、归档、鉴定、销毁、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各方面工作中融入创新的理念。另外,也要不断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训,建立健全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坚定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发现和提炼新的服务方式,推进企业档案服务工作的内涵式发展和创新。

大集体企业改制方案篇9

1新时期××(集团)公司生产经营格局的显著变化

近年来,随着企业改制进程的不断深化,企业发展步伐的加快,特别是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煤炭资源整合和实施煤炭企业大集团战略指示精神,××煤业(集团)公司依靠煤炭资源优势,引进国内外资本和战略合作伙伴。××四矿以改扩建为主要项目与泰国万浦集团合资成立××中泰矿业有限公司;与美国新能源投资公司签定战略合作意向书和2×135mw综合利用热电项目意向书;出资参股了豫鹤同力水泥有限公司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工程项目、××兴鹤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600mw火电厂项目。围绕做强做大煤炭主业,加强外部煤炭资源整合。与香港富拉尔等四家公司合资成立“河南华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建设××煤电十一矿;整合了禹州市浅井乡振兴煤矿、荥阳王河煤矿、巩义谷山井等。这些工作,对公司矿井接替及煤炭主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的资产结构也逐渐形成了多元化格局。

2企业多元化发展格局对档案工作产生的影响

2.1煤炭资源整合,需要对资源整合矿井进行探矿权、采矿权的变更,需要进行矿区勘查和矿井的扩能技改。这就必然形成大量的地质勘测资料和煤炭基本建设资料,如何管理好这些档案资料,是我们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新课题。

2.2引进外资及对外投资合作建设新项目,企业的资产结构逐渐形成了多元化格局。企业资产结构的多元化格局,带来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多元化。企业档案工作内容、档案管理体系均发生了新的变化。档案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成为目前档案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面对新形势,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关注和重点解决。

2.2.1煤炭资源整合后矿井的档案管理问题

由于煤炭资源整合的需要,××集团要向新整合矿井委派大批矿井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整合矿井办理探矿权、采矿权变更手续,对矿井进行改扩建。由于煤炭地下作业的特殊性以及五大自然灾害隐患(瓦斯、煤尘、顶板、水、火),决定了煤炭档案对煤炭生产安全有着特别的重要性。所以,整合矿井档案管理工作应当做在其他工作的前面,即从双方开始签定合作协议之日起,就应指定专门领导负责此项工作,设立档案室,配备档案管理人员负责对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这样,才能保证资料的齐全完整,科学规范,为今后矿井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打好基础,为矿井投产后的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2.2.2外国投资企业、出资参股企业的档案管理问题

大集体企业改制方案篇10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收集与归档

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猛,各个与建筑有关的企业承揽的建筑工程越来越多,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的材料越来越丰富。而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真实的反映了建筑机构的经贸活动、工程建筑项目的全部技术含量,如何做好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的收集与归档工作,逐步成为我们尤其是与其相关的归档人员必须面对的课题。就此,我们笔者就如何做好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的收集与归档做了详细的论述。

1.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的收集与归档中的难题

1.1相关收集和归档人员的档案意识淡薄

虽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行业发展迅猛,但是,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意识相对薄弱,与之有关的机构部门,以及与之相关的管理人员的档案观念薄弱,归档意识很低。我们知道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直接反映在我国建筑中的工程活动以及工程建筑项目的全部技术含量。相关的收集和归档人员的档案意识薄弱,使我国的项目负责人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不能对工程的技术、质量、进度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都及其重视,但是因为对工程中产生的资料、档案的不重视,使其散失,不能做到及时的整理改正。这样就可能造成技术垄断,一些先进的技术就不能得到推广,使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不能得到更快的发展。

1.2我国缺少高质量的档案人员

由于我国对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的收集与归档不重视等客观环境的局限,我国对档案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致使我国缺少高质量的档案人员。而且就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的收集与归档的工作繁琐,并且对其不重视,一般情况下不会特定的设定档案的管理人员对其进行收集与整理,而是让一些缺乏管理档案经验与技术的工程人员兼职完成,这样就使其整理出来的档案不够全面,不够详细,使其档案中的建筑机构的经贸活动、工程建筑项目的技术含量不能详细的体现,失去了根据档案改进建筑方案,推广建筑方案的价值。

1.3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没有制定健全的对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制度,我国档案管理缺少对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的管理方法,只能通过一些网络、电话、短信对其施工单位进行索要整理,进而进行归档,这样不能高效的对建筑机构的经贸活动、工程建筑项目的技术问题整理记录,这样时间间断的记录,使其不能体现档案记录的连续性。而且,由于没有建立与完善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缺少收集和归档方法,使档案的收集与归档无章可循,使其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难以展开。

2.应该如何做好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的收集与归档的工作

2.1加强对档案收集与归档重要性的宣传

要想做好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的收集与归档工作,就必须要强化各个员工对于这方面的意识。也就是说,要在企业中加强对档案收集与归档重要性的宣传。在企业中,应该设立相关的部门,对于如何宣传档案收集与归档做好详细的计划,系统、明确地向企业员工展示档案收集与归档的重要性。这样做可以加强员工对于自身的约束,更好的配合公司做好档案的收集工作,在借出档案后做到及时地归还。宣传力度对于一项工作的成功与否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建筑施工企业一定不能忽视宣传的重要性,要把档案的收集与归档的重要性及时的对员工做好宣传。

2.2确定相应的档案管理人员并且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

建筑施工企业的档案完整性对于整个公司资料的安全和公司的利益相当的重要。所以建筑施工企业要对于档案的收集与归档工作引起做够的重视。档案管理部门管理着整个企业员工的档案,对于员工信息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企业要加强对于档案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保证该部门严格的按照制度做好档案的收集与归档工作。同时,企业要加强对于档案管理者专业素质的考察,并定期对档案管理部门的员工进行专业培训,使每一个员工都起到应有的作用。有了高专业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和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做好建筑施工企业科技的收集和归档工作。

2.3健全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

针对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收集与归档工作的现状,可以发现大部分的企业在这项工作上存在着很多漏洞,而这些漏洞的存在主要源于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合理。所以要想从根本上做好科技档案的收集与归档工作,就要改良我国现有的档案管理制度。因此,我们要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先进的管理制度,在他们的基础上加以改良,从而找到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档案管理制度。各个建筑施工公司都应该主动摒弃原有的不良管理制度,引进更加先进的档案管理制度,来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3.做好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收集与归档的重要意义

我们知道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直接反映在我国建筑中的工程活动以及工程建筑项目的全部技术含量。相关的收集和归档人员的档案意识薄弱,使我国的项目负责人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不能对工程的技术、质量、进度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都及其重视,但是因为对工程中产生的资料、档案的不重视,使其散失,不能做到及时的整理改正。只有我们做好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收集与归档的工作,才可以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来改进施工的方案,对其好的工程的技术并且能够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的工程技术得到推广应用。通过对档案的收集和归档,这样可以避免那些为了一己私利而想垄断先进技术的自私想法。

小结: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猛,各个与建筑有关的企业承揽的建筑工程越来越多,相应的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的材料越来越丰富。而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真实的反映了建筑机构的经贸活动、工程建筑项目的全部技术含量,做好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的收集与归档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们笔者对如何做好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的收集与归档做了上述论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