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股权激励利弊十篇股权激励利弊十篇

股权激励利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7:46

股权激励利弊篇1

关键词:股权激励经理人业绩评价

1我国股权激励存在的主要问题

股票期权起源于美国,是指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及其他人员通过与公司签订协议,享有在将来某段时间内,以协议约定的行权价格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股票的一种选择权利,被授予股票的人员通过行权价与市场价的差额获取增值收益,也可以长期持有股票想要未来分红、配股等股东权利。20世纪50年代以来股票期权被西方国家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也在尝试利用股票期权激励,据统计,截止2008年全国已有近100家上市公司采用了股权激励方式,这说明在我国人力资本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人力资本的地位相对上升,特别是公司经理人的知识、经验、技能在企业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能够调动起经理人的积极性,使其主人翁意识加强,更加注重公司的长远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也有助于企业建立起稳定的管理团队,降低股东的监督管理成本。股权激励在我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力度还不够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除了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健全之外,市场条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1比较弱势的资本市场

国内资本市场股票价格不能完全反映企业业绩,只有一个资本市场上的股价在相当程度上能够反映了公司的基本面,即股票的内在价值,保持股价和公司业绩的正向相关,才能对上市公司的业绩提升做出及时、恰当的反映,也才能使经营者的业绩与公司价值提升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而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市场上投机性比较强,股价往往受到各种因素干扰处于非理性状态,存在人为操纵市场形成高股价从中获取暴利的现象,从而使股票价格不能完全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股票期权也就难以达到其应有的激励效果。

1.2不完备的经理人市场

股票期权的激励对象主要是经理人,这在客观上要求具备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经理人市场,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选拔形成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经理人群体。而我国目前的大多经理人还是通过行政任命产生的,其素质和能力未经市场进行足够的锤炼与检验,尚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造成经理人资源的缺位和公司管理的失败。经理人资源的缺失导致股票期权激励也就无从谈起。

1.3不规范的业绩考核制度

不规范的业绩考核制度导致股权激励缺乏基本的衡量标准。我国上市公司通常采用财务会计指标结合公司股价的市场表现来评价经理人的经营业绩,但由于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财务报表的人为性以及证券市场的非理性,会造成评价不能客观反映公司的业绩增长,违背股权激励的初衷。

1.4不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

健全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股权激励制度的操作平台。在国外,股票期权一般借助独立董事、独立的薪酬委员会发挥内部监管的作用。而我国很多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就是公司的经营管理者或者虽然设立了相应的内部监管机构,但基本上形同虚设,不符合股权激励对高管的监管要求。

2股权激励的利弊分析

2.1股权激励的优势

2.1.1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通过股权激励使经理人的收入报酬完全与公司的经营业绩挂钩,促使经理人员更加努力的为公司服务,也使股东能够放心的把公司交给经理人来管理,减少监督成本从而降低管理费用。

2.1.2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利用好人力资源。首先,股权激励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企业发现人才。这种长效激励方式可以更好的刺激经营者最大限度的挖掘自己的潜力以使公司业绩有质的突破。其次,股权激励有利于为企业保留人才。由于股票期权的激励力度较大,承受的风险较小,所以经营者愿意将自己的个人利益与公司的长远发展联系在一起,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获得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

2.2股权激励的弊端

股票期权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理人的道德风险,减少经理人的短视行为而设计的一种激励与约束机制。但实践表明在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道德风险问题。

2.2.1导致人为操纵财务数据,虚假财务信息。为了追逐股票期权带来的巨大利润,公司经营者除了利用企业并购扩大规模之外,还会利用财务手段通过对信息披露的时间和内容的控制实现自己股票期权的价值最大化,同时不可避免的使股东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2.2.2导致管理者滥用权力寻求一己之私。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管理者可能会做出一些不利于公司和股东的不正当行为,例如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操纵自己的薪酬标准或者是利用手中的权利获得高于薪酬委员会制定的薪酬水平;又或者为了保持较高的利润率,经营者在即将获得股票期权收益时,将会减少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本,放弃某些公司发展的有利机会,以此达到股票期权的行权条件。

3我国股权激励的完善建议

第一,加快资本市场的建设。要优化实施股票期权的市场环境,培育一个成熟理性的资本市场,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监管职能,提高上市公司的准入门槛;加快证券市场的规范化进程,防止过度投机、内幕交易、操纵市场和欺诈行为泛滥,倡导正确的投资理念;限制政府的行政干预,使我国证券市场早日实现真正的市场化运作。一个完善成熟、有效率的资本市场才能更好的反映公司的真实价值,实现设立股票期权激励的最初目的。

第二,加强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股权激励制度要求经营者必须是从市场竞争中筛选出来的精英人才,尽快建立科学合理、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是实行股权激励的需要。首先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改变经营者的选拔机制,逐步废除经营者由党政、行政部门任命、考核的组织人事制度,实行由社会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实现经营者选拔、聘用的市场化,满足股权激励制度对人才的高标准要求。其次,建立经理人个人信用档案。现实的业绩会影响到经营者未来的工作机会,从而会有效约束经营者追求自身利益的短期经济行为,更加关注企业的长期目标。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实现企业对职业经理人的信息共享,以便企业找到符合企业发展规划和要求的职业经理人。

第三,完善公司治理机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是使公司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形成有机统一体。首先应加强我国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的独立性,提高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形成各个组成机构的权利制衡机制,做到各司其职,充分保护公司和股东的利益。其次,可成立公司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薪酬委员会,全权负责股票期权计划的实施。薪酬委员会要制定经理人的业绩考核标准,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监督管理办法,积极寻求公司长期目标与经营者短期利益的结合点,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第四,建立有效的业绩评价体系。决定企业业绩的指标有许多,如何选择合理有效的业绩评价指标成为整个股票期权激励的关键部分。本文赞成引入eVa价值评价体系,以企业经济增加值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经济增加值是企业一定时期内收入与成本的差额,把经济增加值用于股票期权激励中经营者的业绩评价,可以把投资决策、业绩评价和长期激励相统一,达到个人能与企业同发展、共命运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汀,吴蕾娟,郝娜娜,陈颖.《浅析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技术与市场,2010.02.

[2]徐子庆.《论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优化思路》,现代管理科学,2010.04.

股权激励利弊篇2

股权激励是借鉴国外经验而引进的“舶来品”,想以此调动经营者积极性,搞好企业。股权激励,只是公司高管的一场盛大晚宴,还是股民之幸、社稷之福?其利弊何在,如何抑弊扬利?本文就此展开讨论。

一、股权激励的形式和弊端

股权激励是将经营者的利益和所有者的利益一致化的方式之一。股权激励,实质是股东让利给经营者,让经营者成为企业的股东,以换取他们的忠诚和勤勉。

股权激励通常有几种形式:股票期权,股票奖励和管理层收购等,其目的在于减少人成本。

管理层收购是指公司经理人将其所管理的企业自己买下来,有管理者变为所有者。管理层收购一度在我国风起云涌,然而企业资产定价不当,出现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使得我国政府暂停了大型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收购。

股票奖励,是将股票直接授予企业的经营人员,类似社会上常说的“干股”。

股票期权,则是公司给予其经营者在一定的期限内按照某个既定的价格购买一定公司股票的权利,是薪酬的一部分。经理人可以选择用事先确定的价格,在以后购买股票。如果将来股票的价格涨上去,经理人就可以赚取两个价格之差。如果跌下去了,经理人可以放弃他购买股票的权利,让股票期权合同失效作废。也就是说,公司给予其经营者的既不是现金报酬,也不是股票本身,而是一种权利。经营者可以预先约定的条件购买公司股票。有人戏称,股票期权制度是“金锁链”,将公司高管和股东的利益锁在了一起。股票期权能够在不加大当前的直接激励成本前提下,增强薪酬激励效果,促使管理层注重股票的价格,并且在期权行使日改变股权结构。这一方式,曾在美国企业广泛采用,在我国现在也是股权激励的主要推行形式。据统计,全球排名前500位的大型工业企业,几乎都曾经实行经理股票期权制。

然而,股票期权也有着种种弊端。由于信息不对称,经理人可以瞒天过海,借此敛财。譬如,甲骨文公司的Ceo埃利森在2001年通过股票期权拿到了7亿多美元的年薪。这个数字相当于该公司当年利润的三分之一!

股票期权存在着潜在的巨大回报。于是,即使在执法较严的美国,安然和环球电讯的公司老总也伪造财务报表,拉升股票价格,然后抛售手中股票期权。结果是,股票期权“激励”了会计造假、转移利润、虚报业绩的行为。而且,股票期权行使时段的设定可能会对公司战略部署和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为与经理人自身报酬相关的只是一段特定时期的股票价格。这样,经营者可能采取短期行为比如大幅削减研发费用、降低成本以增加账面利润,愚弄市场。

所以,股神巴菲特指出:"股票期权的滥用问题非常严重,在我看来,把管理层利益和股东的利益挂钩形成的机制,经常演变成把股东利益拴在管理层利益的下面。"很多国际大企业停止了股票期权的使用,而采用直接的股票奖励来激励高级员工。

凡事都有利有弊。股票期权这一在美国曾经广为流行但是现在颇受指责的激励形式是否在我国适用?的确,我国需要设计一套机制,让企业的管理者和股东,特别是小股民,坐在一条船上,利益一致化,从而真正实现国富民强。股票期权是现阶段可以实行的手段之一。如果能够进一步调动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然而,美国安然等案件的前车之鉴,绝对不可忽视。毋庸讳言,我国的法律体系和市场环境较之美国尚有差距。如果股票期权在美国尚且带来假账的问题,那么我们更应该深入考虑如何约束股票期权的弊端。也就是说,需要考虑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实施股票期权。

二、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成熟有效的股票市场是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前提

笔者认为,企业要有比较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市场要有比较健康的运行机制,社会要有相对完善的法律环境,这些是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前提条件。

首先,规范的公司治理意味公司的董事会是股东真正的代表,而并非是公司经理人“自家人”。董事会内部的薪酬委员会应该有独立董事组成,特别是通晓公司治理和股票期权的专家。否则,股权激励计划就变成了经理人自己给自己发钱,起到的不是激励作用,而得到的是资产变相转移的结果。股票期权的设计也要根据其公司的具体情况,由专业人士精心起草,股东大会认真讨论;而不能“照葫芦画瓢”,简单地从其他公司借用。

其次,我们需要一个成熟有效的股票市场。如果牛市里所有股票都涨,垃圾股也鸡犬升天,而熊市里则又全都跳水,绩优股也逃厄运,那么股权激励的效果就大打折扣。熊市下,股票价格不能反映企业的良好业绩,经理人的努力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在期权到期日可能付之东流;在牛市下,某些公司经营管理不善、决策严重失误、走向亏损,其股票价格却很有可能“高高在上”,抛售了期权,无能之辈也一样会弹冠相庆。那么,公平何在,激励何存?况且,如果市场上的股票价格,不是主要依据企业的盈利能力,而是庄家炒作的结果,那么股票期权可能只会助长市场投机和内幕交易。

第三,法制环境是资本市场良好发展和企业价值持续增长的必要保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切实实现。惩戒力度要足够的大,方才能够起到敲山震虎之效。

股权激励利弊篇3

   通常,股份公司会计舞弊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制造失真的会计信息化大公为小公,侵吞国有或股东共有财产,偷漏税款;二是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以假乱真,逃避社会责任,包括公司对股东、债权人、顾客、公司雇员以及国家所应尽的各种社会责任和义务。 

   股份公司会计舞弊的危害性很大,至少表现在:(1)侵犯公司股东、债权人、顾客及雇员的合法权益,使其蒙受巨大经济损失;(2)舞弊所制造的错误信息将严重误导各类决策者,从而导致各个市场行为主体乃至国家相关决策矾构制订出错误决策,严重破坏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破坏市场运行机制;(3)损害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严肃性,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破坏社会经济法制化和法治化进程;(4)通过隐匿收入、虚列支出偷逃国家税款,导致国家税收流失;(5)助长个人贪污腐败行为的滋生,使一些觉悟不高、贪图享受而又想不劳而获的人走上犯罪道路。(6)使找国远未成熟的证券市场饱受虚假错误信息的冲击,严重误导证券投资者的行为,破坏市场游戏规则,加剧市场投机和市场波动,影响社会安定。 

   一、委托——机制下股份公司会计舞弊成因的多视角分析 

   第一,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分离导致股东和管理者的目标利益差别而存在激励不相容是管理者会计舞弊的动因。 

   在公司的契约分析中,公司作为契约具有其不完备性特征,即不可能在契约中把参与契约成员的所有权利和义务都规定下来。由于委托——契约存在“漏洞”,便产生了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问题。剩余索取权是相对于合同收益权而言的,它是指公司收入在扣除全部固定的合同支付(如原材料成本、利息、固定工资等)后,对其“余额”(利润)的要求权。由于公司的剩余通常是不确定的,因此公司的剩余索取者也是公司风险的承担者。剩余控制权指的是在契约中没有特别规定的决策权,实际上这就是管理者即经理的自由处置权。 

   由于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分离,管理者在委托——制度安排下,利用其专业技术和组织知识以及其在公司“官僚制’才的合法权威,获得了一种难以制约的权力,从而导致剩余索取者即所有者(或公司董事会)往往无法控制公司,加上公司巨大化(规模扩张)中的层级增多,部门分立甚至跨国经营,使某些重要岗位上的管理者的行动得不到应有的观察和监督,这种情况为管理者进行非法操作、会计舞弊从而以权谋私提供了条件。 

   公司会计核算制度本来是所有者(公司董事会)为实现其自身对公司剩余索取权的最大化而设计的对人的显在的外在监督。然而这种监督的作用是有限的,人为了隐藏、转移一部分剩余价值,或者为了粉饰自己本来极差的经营业绩,甚至掩盖经营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或失职,完全可能通过自己的“权威”以强迫会计人员或与会计人员会谋通过实施会计舞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二,信息不对称为股份公司管理者实施并掩饰会计舞弊提供了便利条件。 

   股份公司管理者实施会计舞弊以及由此带来的“财富流失”,实质上是公司在委托——制度安排下所形成的内生交易费用。由于内生交易费用的一个主要来源是欺骗的可能性,而只有在信息不对称时才有可能欺骗。因此,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委托——契约中的“局外人”之间自利行为无疑包含有管理者可能实施的会计舞弊行为。管理者会计舞弊既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委托人——所有者(公司董事会)的“欺骗”与直接撒谎,当然也是所有者因为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不利选择”和不可避免的内生交易费用。 

   在知识差别的情况下,授权者和被授权者在行动信息上处于非对称状态,授权者很难对公司的经营目标提出确切的要求。即便授权者有可能对被授权者提出尽可能确切的经营目标,但因管理信息非对称分布,管理者凭借自己对公司的管理权威,即因为拥有对公司经营管理的特殊专门知识从而在有关信息的不对称公布上处于有利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管理者具有借助于会计舞弊实现自己机会主义的动机和欲望,也就是说,具有某种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意图时,会计舞弊就会发生。 

   第三,会计舞弊是股份公司委托——契约制度安排下潜在道德风险的显性化 

   在委托——安排下,如果仅仅以权利的分立和保护来看待委托者与人之间的交易,那么交易契约过程就可能被视为交易双方如何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包括合同)来进行一种博弈。在博弈中,隐瞒实情、设置圈套等都被认为是理性的。但是,如果把博弈中的这一套合理的计算引申到委托——契约交易中,就可能为掩盖商业信息、实施会计舞弊等机会主义行为创造条件。可以认为,股份公司会计舞弊行为是行为主体对委托——契约的责任伦理的单方或共同的背弃,换言之,它是公司委托——契约的责任伦理的丧失。这说明,委托——过程中的契约交易不仅需要权利的分立和保护,而区需要建立一种契约的责任伦理。与权利法律的外在约束不同,契约责任伦理是当事人依照对有关契约责任的共识,建立自己的内在约束,从而控制和消除交易中的机会主义加会计舞弊行为。前已述及,由于委托人和人的目标利益函数的差别而存在激励不相容,人会通过隐藏行为(会计舞弊是典型例子)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从事损害委托人利益的活动,甚至委托人与人共同利用不对称信息条件,借助于“剩余控制权”,通过会计舞弊等非道德行为(当然是违法行为)损害第三者(如国家、其它利益相关者刚益,以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自身对公司的“剩余索取权”。在此情形下,利益受害者因此而承受的过度风险就是人及其同谋的道德风险,其实质是信息分布不对称情况下收益同费用成本不股配而引发的非道德的经理行为。会计舞弊是股份公司委托——契约制度安排下潜在道德风险的显性化。

   二、防范股份公司会计舞弊的制度选择 

   有效防范股份公司会计舞弊行为发生的出路在于建立健全并有效实施对股份公司的内在监督和外在监督机制。 

   (一)内在监督机制 

   内在监督机制是股份公司内各利益主体依靠内在赏罚机制实现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的监督机制。股份公司内在监督机制能否建立的关键是能否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委托——契约制度,规范内部治理结构。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公司章程约束机制。公司董事和董事会要忠实履行“委托儿”职责,负责管好自己的执行机构。经理要依章程和职责行事。监事会切实地监督公司的财务收支,对经理进行监督和约束。在实行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公司,要尽快按《公司法》的要求进行职务分设,防止出现董事长、总经理和监事共同对公司的“内部人控制”。 

   2、建立股东对经理的强力约束机制。股东大会要定期审议公司财务报告,严格评估经理的经营业绩,并决定对经理的聘免撤换。 

   3、改善委托——契约设计,建构科学合理的权。责、利平衡和激励兼容机制。委托人在对人进行授权时,要清楚地告诉他拥有怎样的权力,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对人实行责任目标约束时,必须注意目标约束必须建立在公司未来发展和收益的较准确的估计基础上,并且能够反映木同目标约束的变量集合;合约中有关“利益”的条款要明确表达委托人是如何对人进行激励的,要能够通过一套有效的奖惩措施对人的行为产生激励和约束,要使人所得的利益与公司的多目标约束挂钩。为了防止人以损害公司长期利益和整体利益为代价追求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对人的激励措施就应将长期绩效补偿与短期工薪支付分开。国际上通行的长期绩效补偿措施主要包括:延期支付奖金;对实现的超额利润按比例分成;以购股证和赠股代替现金支付等。 

   4、建立管理参与制,有效监督经理的日常经营活动,防止会计舞弊行为发生。管理参与制是使处于服从地位的雇员或其代表有机会参与决定公司发展目标的决策,监督经理的日常经营活动。管理参与制是对经理管理权力的再分配,即对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不平等权力关系进行的调整,从而使掌权者的权力受到更多的约束,使服从者的权利和自主得到提升和补偿,从而实现权力的监督、约束和平衡,以防范经理实施会计舞弊等道德风险行为变为现实。 

   5、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由于股份公司各种经济问题都会在会计上得到不同程度地反映和体现,因此,内控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防范会计舞弊、预防假帐发生。内控制度包括组织机构(包括会计机构)控制制度、记录控制制度、业务处理程序控制制度、计人员素质控制制度、会计凭证、帐簿及报表控制制度等。 

股权激励利弊篇4

    通常,股份公司会计舞弊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制造失真的会计信息化大公为小公,侵吞国有或股东共有财产,偷漏税款;二是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以假乱真,逃避社会责任,包括公司对股东、债权人、顾客、公司雇员以及国家所应尽的各种社会责任和义务。 

    股份公司会计舞弊的危害性很大,至少表现在:(1)侵犯公司股东、债权人、顾客及雇员的合法权益,使其蒙受巨大经济损失;(2)舞弊所制造的错误信息将严重误导各类决策者,从而导致各个市场行为主体乃至国家相关决策矾构制订出错误决策,严重破坏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破坏市场运行机制;(3)损害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严肃性,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破坏社会经济法制化和法治化进程;(4)通过隐匿收入、虚列支出偷逃国家税款,导致国家税收流失;(5)助长个人贪污腐败行为的滋生,使一些觉悟不高、贪图享受而又想不劳而获的人走上犯罪道路。(6)使找国远未成熟的证券市场饱受虚假错误信息的冲击,严重误导证券投资者的行为,破坏市场游戏规则,加剧市场投机和市场波动,影响社会安定。 

    一、委托——机制下股份公司会计舞弊成因的多视角分析 

    第一,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分离导致股东和管理者的目标利益差别而存在激励不相容是管理者会计舞弊的动因。 

    在公司的契约分析中,公司作为契约具有其不完备性特征,即不可能在契约中把参与契约成员的所有权利和义务都规定下来。由于委托——契约存在“漏洞”,便产生了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问题。剩余索取权是相对于合同收益权而言的,它是指公司收入在扣除全部固定的合同支付(如原材料成本、利息、固定工资等)后,对其“余额”(利润)的要求权。由于公司的剩余通常是不确定的,因此公司的剩余索取者也是公司风险的承担者。剩余控制权指的是在契约中没有特别规定的决策权,实际上这就是管理者即经理的自由处置权。 

    由于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分离,管理者在委托——制度安排下,利用其专业技术和组织知识以及其在公司“官僚制’才的合法权威,获得了一种难以制约的权力,从而导致剩余索取者即所有者(或公司董事会)往往无法控制公司,加上公司巨大化(规模扩张)中的层级增多,部门分立甚至跨国经营,使某些重要岗位上的管理者的行动得不到应有的观察和监督,这种情况为管理者进行非法操作、会计舞弊从而以权谋私提供了条件。 

    公司会计核算制度本来是所有者(公司董事会)为实现其自身对公司剩余索取权的最大化而设计的对人的显在的外在监督。然而这种监督的作用是有限的,人为了隐藏、转移一部分剩余价值,或者为了粉饰自己本来极差的经营业绩,甚至掩盖经营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或失职,完全可能通过自己的“权威”以强迫会计人员或与会计人员会谋通过实施会计舞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二,信息不对称为股份公司管理者实施并掩饰会计舞弊提供了便利条件。 

    股份公司管理者实施会计舞弊以及由此带来的“财富流失”,实质上是公司在委托——制度安排下所形成的内生交易费用。由于内生交易费用的一个主要来源是欺骗的可能性,而只有在信息不对称时才有可能欺骗。因此,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委托——契约中的“局外人”之间自利行为无疑包含有管理者可能实施的会计舞弊行为。管理者会计舞弊既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委托人——所有者(公司董事会)的“欺骗”与直接撒谎,当然也是所有者因为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不利选择”和不可避免的内生交易费用。 

    在知识差别的情况下,授权者和被授权者在行动信息上处于非对称状态,授权者很难对公司的经营目标提出确切的要求。即便授权者有可能对被授权者提出尽可能确切的经营目标,但因管理信息非对称分布,管理者凭借自己对公司的管理权威,即因为拥有对公司经营管理的特殊专门知识从而在有关信息的不对称公布上处于有利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管理者具有借助于会计舞弊实现自己机会主义的动机和欲望,也就是说,具有某种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意图时,会计舞弊就会发生。 

    第三,会计舞弊是股份公司委托——契约制度安排下潜在道德风险的显性化 

    在委托——安排下,如果仅仅以权利的分立和保护来看待委托者与人之间的交易,那么交易契约过程就可能被视为交易双方如何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包括合同)来进行一种博弈。在博弈中,隐瞒实情、设置圈套等都被认为是理性的。但是,如果把博弈中的这一套合理的计算引申到委托——契约交易中,就可能为掩盖商业信息、实施会计舞弊等机会主义行为创造条件。可以认为,股份公司会计舞弊行为是行为主体对委托——契约的责任伦理的单方或共同的背弃,换言之,它是公司委托——契约的责任伦理的丧失。这说明,委托——过程中的契约交易不仅需要权利的分立和保护,而区需要建立一种契约的责任伦理。与权利法律的外在约束不同,契约责任伦理是当事人依照对有关契约责任的共识,建立自己的内在约束,从而控制和消除交易中的机会主义加会计舞弊行为。前已述及,由于委托人和人的目标利益函数的差别而存在激励不相容,人会通过隐藏行为(会计舞弊是典型例子)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从事损害委托人利益的活动,甚至委托人与人共同利用不对称信息条件,借助于“剩余控制权”,通过会计舞弊等非道德行为(当然是违法行为)损害第三者(如国家、其它利益相关者刚益,以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自身对公司的“剩余索取权”。在此情形下,利益受害者因此而承受的过度风险就是人及其同谋的道德风险,其实质是信息分布不对称情况下收益同费用成本不股配而引发的非道德的经理行为。会计舞弊是股份公司委托——契约制度安排下潜在道德风险的显性化。 

 

    二、防范股份公司会计舞弊的制度选择 

    有效防范股份公司会计舞弊行为发生的出路在于建立健全并有效实施对股份公司的内在监督和外在监督机制。 

    (一)内在监督机制 

    内在监督机制是股份公司内各利益主体依靠内在赏罚机制实现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的监督机制。股份公司内在监督机制能否建立的关键是能否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委托——契约制度,规范内部治理结构。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公司章程约束机制。公司董事和董事会要忠实履行“委托儿”职责,负责管好自己的执行机构。经理要依章程和职责行事。监事会切实地监督公司的财务收支,对经理进行监督和约束。在实行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公司,要尽快按《公司法》的要求进行职务分设,防止出现董事长、总经理和监事共同对公司的“内部人控制”。 

    2、建立股东对经理的强力约束机制。股东大会要定期审议公司财务报告,严格评估经理的经营业绩,并决定对经理的聘免撤换。 

    3、改善委托——契约设计,建构科学合理的权。责、利平衡和激励兼容机制。委托人在对人进行授权时,要清楚地告诉他拥有怎样的权力,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对人实行责任目标约束时,必须注意目标约束必须建立在公司未来发展和收益的较准确的估计基础上,并且能够反映木同目标约束的变量集合;合约中有关“利益”的条款要明确表达委托人是如何对人进行激励的,要能够通过一套有效的奖惩措施对人的行为产生激励和约束,要使人所得的利益与公司的多目标约束挂钩。为了防止人以损害公司长期利益和整体利益为代价追求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对人的激励措施就应将长期绩效补偿与短期工薪支付分开。国际上通行的长期绩效补偿措施主要包括:延期支付奖金;对实现的超额利润按比例分成;以购股证和赠股代替现金支付等。 

    4、建立管理参与制,有效监督经理的日常经营活动,防止会计舞弊行为发生。管理参与制是使处于服从地位的雇员或其代表有机会参与决定公司发展目标的决策,监督经理的日常经营活动。管理参与制是对经理管理权力的再分配,即对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不平等权力关系进行的调整,从而使掌权者的权力受到更多的约束,使服从者的权利和自主得到提升和补偿,从而实现权力的监督、约束和平衡,以防范经理实施会计舞弊等道德风险行为变为现实。 

    5、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由于股份公司各种经济问题都会在会计上得到不同程度地反映和体现,因此,内控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防范会计舞弊、预防假帐发生。内控制度包括组织机构(包括会计机构)控制制度、记录控制制度、业务处理程序控制制度、计人员素质控制制度、会计凭证、帐簿及报表控制制度等。 

    (二)外在监督机制 

    外在监督是在规范目标行动者之外建立赏罚机制,以便规范实施者运用赏罚措施对行动者的利益动机造成刺激,从而鼓励或约束其遵从规范所设定的行为准则。设置外在监督机制的思想是建立在对人的趋利避害的利已动机的假定基础之上的。因此,当外在的监督机构对规范所允许或鼓励的行为进行奖赏时,人们将强化这种行为;而当外在监督机构对规范所禁止的行为进行处罚时,人们将避免这种行为。为防止股份公司实施会计舞弊行为,必须有健全而强有力的外部监督,这至少包括: 

    1、运用《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及《刑法》等法律武器,强化对股份公司的法律约束机制。会计舞弊行为被发现后,要严肃处理,给公司造成财产损失甚至导致公司破产的,要依法追究经理人员的该职责任,并实行严格的经理市场禁入制度,不能“易地做官”;触犯刑律的,要依法惩处。 

    2、加速培育职业企业家(经理帕场,建立健全经理人员职业档案制度。建立职业经理市场后,经理人员的职业档案信息将会极大地影响经理市场对他的需求及其“均衡价格”,包括会计舞弊在内的所有道德风险行动会导致他被人取代,甚至身败名裂。职业经理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将为经理人员营造一个充满诱惑和压力的奋斗环境。 

    3、规范市场中介机构行为,强化中介机构对股份公司的约束机制。股份公司的运作离不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咨询顾问机构以及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的服务。这些中介机构必须按国家标准设立,执行严格的执业规范和标准。要建立以注册会计师公正审计为核心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体系,防范股份公司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 

股权激励利弊篇5

[关键词]会计舞弊产生机理治理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上市公司披露“公开、公平、公正”的会计信息。股东通过证券市场的信息传递,能够观察和控制经理的行为,即使股东无法达到控制的目的,但至少可以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做出购买、继续持有或抛售公司股票的决策。然而,会计造假现象的屡见不鲜,使全球的投资者都因此而缺乏投资的安全感,引起了全球资本市场的巨大震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证券市场频繁出现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现象,诸如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夏、大庆联谊等。随着上市公司“掏空”“造假”等会计舞弊案件的接连曝光,使中国股民从曾经对股票市场趋之若鹜到现在的谈股色变。这些大公司的轰然倒塌,严重损坏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也阻碍了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会计舞弊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那么,什么是会计舞弊?为什么会产生会计舞弊现象?该如何治理会计舞弊?国内外许多学者围绕这些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二、会计舞弊的产生机理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1.会计舞弊的含义及特征

会计舞弊是指行为人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和有目的地故意违背真实性原则,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规章规范,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一般具有这几个方面的特征:

(1)行为的欺诈性,区别于会计错误。

(2)行为的违法、违规性,区别于盈余管理。

(3)行为的隐蔽性,行为人以种种伎俩掩盖其舞弊行为,是局外人难以发现。

(4)行为的危害性,行为人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通过各种手段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最终给他人、企业乃至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

2.会计舞弊的产生机理

对于为什么会产生会计舞弊,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答案。国外有代表性的会计舞弊成因理论有冰山理论(二因素论)、三角形理论(三因素论)、Gone理论(四因素论)和会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这几种理论基本上都将会计舞弊形成的因素分成两种:外因和内因,即发生舞弊的外部环境、机会以及舞弊者自身因素(动机、道德品质等)。国内部分学者通过运用以上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如阎长乐(2004)从压力、机会、合理化3个方面着重分析了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条件。另外,国内大部分学者如綦好东(2002)、张宏亮(2003)、曹筱春等(2005)、曹立(2006)等,运用经济学、行为学等理论,结合上市公司性质及我国现状,对会计舞弊的直接和间接原因进行了不同的表述,一般集中在利益驱动、两权分离问题、信息不对称、委托―问题、公司治理失衡、内部人控制及一股独大问题等几方面。

本文认为,以上提到的许多因素都与会计舞弊的发生有很大关系,但一些学者在论述的时候犯了这样一个错误,即所提到的各种原因之间要么存在重复,要么将直接和间接原因并列,所以显得有些混乱。为了弄清会计舞弊产生的内在机理,本文在借鉴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会计舞弊的产生有如下过程:在两权分离情况下,利益驱动下的委托人(股东)与人(经营者)的目标函数必然出现不一致,加上信息不对称提供的条件,人就存在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但由于交易成本过高或监督者的能力有限等因素,用来抑制这种机会主义行为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失衡,出现内部人控制或一股独大问题,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就可能变为现实,从而产生会计舞弊。其逻辑结构大致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问题根源在于人自身利益驱动,而信息不对称与公司治理结构失衡提供了客观条件,实际上就是在两权分离条件下产生的委托-问题。另外,从图中所示的Ⅰ、Ⅱ、Ⅲ、Ⅳ区域,也可以看出前述的一些学者对会计舞弊产生原因分析的混乱之处,即把Ⅰ、Ⅱ、Ⅲ、Ⅳ区域中的相关问题并列或重复地论述。

会计舞弊产生机理逻辑图

为了深入理解上述会计舞弊生成机理,下面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按图1中由左至右(Ⅰ―Ⅱ―Ⅲ―Ⅳ―Ⅴ)顺序对会计舞弊成因进行分析。

现代企业与古典企业最大的区别是实现了两权分离,即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在现代企业理论中,企业是社会公众合作投资的一个具体项目,它是股东、管理者、职工、债权人、供货商、购货商以及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参与的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周其仁,1996)。其中,管理当局构成的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缔结的契约是企业契约的核心部分。企业财务资本的所有者即股东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而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剩余索取权的行使)受到剩余控制权的决定性影响。在现代企业中,债权人领取固定的要素投入回报,不享有剩余索取权,故在正常情况下,企业剩余控制权不影响其利益,债权人没有激励去争取剩余控制权。而如果由众多股东共同行使剩余控制权将造成过高的交易费用及搭便车的行为,并且股东作为外部人,对企业具体生产经营状况的信息掌握不多,经营才能有限,由其行使剩余控制权的成本太高。在此情况下,要实现企业产权就需要引入委托―关系。

在信息经济学中,委托―关系是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交易中拥有私人信息或者说信息优势的参与人被称为“人”,不拥有私人信息或者说信息优势的参与人称为“委托人”。由于交易被视为契约的组合,委托―关系的形成也就是一种契约的订立和执行。股东通过契约将剩余控制权委托给董事会,而董事会又进一步委托给经理。通过这种契约安排,以实现成本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这时两权分离问题可以转向对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分离情况下的委托关系分析。

然而,在这种委托―关系下,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安排给经营者享有之后,股东就必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股东与经营者的目标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在委托―关系中,“如果关系双方都是效用最大化者,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人不总为委托人的最佳利益行动。”事实上,在利益驱动下,委托―关系中自利的每一方尽管都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仍会最大化自己的收益。即“一方参与人不会仅仅因为该行动是另一方参与人所希望的就真的选择该行动。相反,每个参与人都选择能最大化自己他或她的期望效用的行动。”股东作为出资者,追求剩余收益的最大化,而经营者作为自利的个体,其理性选择是最大化自己经济报酬。然而,由于委托―关系下信息不对称存在的必然性、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人的有限理性,公司契约具有很强的不完备性特征,即不可能在契约中把参与契约成员的所有权利和义务都规定下来。这样,作为掌握大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私人信息的经营者,在利益驱动下,就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即不适当地利用手中的剩余控制权最大化个人利益的可能。如果公司缺乏有效的治理结构,无法抑制经营者的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必然使其变为现实,会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和一股独大问题。

公司治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存在公司剩余控制权的“公共领域”(用R3表示)(罗必良,2005),主要是中小股东由于行权成本过高、能力有限或搭便车动机等自愿放弃的部分权力。这部分权力的大小是不确定的,在法律上难以证实,公司经营集团往往凭借其竞争优势(或职位产权)攫取公共领域中的部分含租产权,这部分权力的模糊是造成内部人控制的根源。

内部人控制问题主要是经营者凭借自己对公司管理的权威,即拥有对公司经营管理的特殊专门知识从而在有关信息(包括会计信息)占有及公布上享有的信息优势,可以借助舞弊等手段实现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不良意图。主要表现为过度的控制权收益,包括:过分在职消费、信息披露不规范(包括会计舞弊)、决策行为短期化、旨在扩大经营者控制权的过度的无效投资以及侵蚀股东资产的行为等。一股独大问题,主要是上市公司的股权过于集中,中小股东通过“用脚投票”行使控制权的约束力十分有限,大股东可以轻易利用手中的股权优势,将自己的代表按插入董事会,从而使自己的投票权比例大大超过自己拥有的股权比例,从而实现自己对具体经营环节的控制。通过对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及董事会的控制,大股东也很容易通过关联交易和人为利润操纵等会计舞弊行为,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在我国现有股权结构下,股权结构集中、未流通股及国有股比例过大,导致内部人控制及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严重,成为会计舞弊的盛行的温床。

三、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治理会计舞弊的必然选择

通过分析会计舞弊的产生机理,为有效治理会计舞弊提供了线索。由上述会计舞弊的产生机理逻辑结构图可知,要寻找会计舞弊问题的解决对策,只须按由右至左(Ⅰ―Ⅱ―Ⅲ―Ⅳ―Ⅴ)顺序去找。可以发现,利益驱动、信息不对称以及公司治理失衡都是与会计舞弊的产生有关。但会计舞弊问题的根本解决却很难前两者入手,主要因为:

(1)追求自利行为是人的本性,即使是道德品质良好的人也不例外。尽管道德说教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但毕竟只是软约束,作用有限,如果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会计舞弊问题就不会得到根本解决。

(2)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以及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不到彻底解决。因此,有效地抑制会计舞弊的发生只能依靠公司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股权激励利弊篇6

【关键词】出版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动机控制策略

一、引言

信息不对称是委托理论的基本假设,人较之委托人具有信息优势,委托人无法有效地观测和监督人行为的情况下,具有信息优势的人存在事后机会主义的倾向。而为了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企业运行的交易成本,委托人要求人定期提供反映企业运行状况的财务报告。财务报告信息不仅是企业利益相关者进行利益分配的依据,同时也是委托人考核人经营业绩,履行薪酬契约的核心指标。而为了掩盖自身的寻租行为,谋取个人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在信息不对称以及公司治理不完善的背景下,管理层会存在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而纵观我国出版类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皆属国有股占绝对控制地位,在国有企业改革浪潮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出版类上市公司面临着产权结构和利益分配的深层次变革。如何在改革过程中抑制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的机会主义行为,防止国有资产的滥用和流失,将是决定出版类上市公司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国有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动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

二、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分析

(一)政绩考核动机

出版类上市公司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而来,国家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在这特殊的产权制度背景下,公司管理层大多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直接委派,管理层是在享有一定政治级别的前提下,承担着职业经理人的角色。因而,作为衡量人经营能力的公司业绩,不仅与管理层货币薪酬的“显性激励”密切相关,而且还会对管理层政治升迁的“隐性激励”产生重要影响。而在官本位思想以及现有政治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更加看重个人的政治升迁问题,对于企业经济绩效的考量会更加侧重于对其政治升迁的影响。为了实现政治升迁的目标或者维持现有的政治级别,在业绩指标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出版上市公司管理层会存在强烈的财务报告舞弊动机。

(二)资产侵占动机

资产侵占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或员工非法占用被审计单位的资产,其手段主要包括:贪污收入款项;盗取货币资金、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将被审计单位资产挪为私用等。资产侵占通常伴随着虚假或误导性的会计信息,其目的是隐瞒资产缺失或未经适当授权使用资产的事实。根据舞弊三角理论,出版上市公司管理层资产侵占的动机主要源自于其个人的财务压力。具体来说,这些财务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出版上市公司管理层在履职期间会享有较为丰厚的职位福利,如:免费的公车和住宅使用权以及一定额度的工作接待费用的报销权。这部分职务福利会使得出版上市公司管理层拥有较高的生活标准,在非工作时间以及退休离职之后,为了维持这种较高的生活标准就会给来沉重的金钱压力。另一方面,出版上市公司管理层所身处的社会圈子,会给其接触一些不良癖好的提供便利机会,主要包括:包养情妇、巨额和吸食等。而一旦出版上市公司管理层沾染了包养情妇、巨额以及吸食等不良生活癖好之后,就会对这些不良癖好产生强烈的精神依赖,需要大量的非法收入来不断维持这些不良的生活癖好。

(三)筹集资金动机

十二届三中全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2015年将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注册制的本质就在于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将企业的价值判断交还给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投资者进行自身的投资决策,从而实现资本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企业的优胜劣汰。换言之,在实施注册制之后,由于证券监管机构仅对股票发行公司做形式审查,资本市场的进入门槛将大大降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本市场的企业供给量,在资金池一定的前提下,所有企业将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筹集压力。具体而言,在互联网经济以及电子化消费习惯的冲击下,出版类上市公司面临着运营模式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需要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实现新旧媒体的有效融合。而在此过程中,出版类上市公司会通过增发股票的方式,募集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战略性资金,而一旦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的顺利完成,出版类上市公司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将会面临巨大的外部竞争压力。因此,出于外部资金的竞争压力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生存压力,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将存在着强烈的财务报告舞弊动机,通过虚假的财务信息,筹集企业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四)规避St监管动机

2014年,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健全完善的退市制度,有利于实现优胜劣汰,提高资本市场有效性,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在退市制度不断完善和退市力度不断强化的市场环境下,出版类上市公司存在着被资本市场淘汰的可能性,即存在着退市的风险。而在企业退市之前,根据净利润和股东权益的相关情况,企业会被处以相应的St预警处理,而一旦St预警处理得以实施,企业的外部形象将面临巨大冲击,企业的发展潜力将受到巨大质疑,企业的品牌商誉将会遭受巨大损失,从而会进一步对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融资行为带来强烈的负面影响。这种由于被St所引发的恶性循环,在企业经营困难的状况下,会进步提高企业退市的可能性。因此,出于对St负面因素的考虑,出版上市公司管理层会存在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通过对企业利润和资产状况的人为操纵,实现企业的扭亏为盈,从而规避监管部门的St预警处理。

三、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的控制策略

(一)完善内外部审计制度

与出版类上市公司相对应的审计制度主要包括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其中外部审计又包括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社会审计即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止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市场机制之一。尽管我国相关法律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责任和法律责任都已作出了基本的规定,但是相关规定仍然比较模糊,法律条款之间冲突较多,注册会计师的违规成本很低,这就造成了注册会计师在高额利益的诱惑下,很容易与公司管理层进行合谋,共同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为了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需要进一步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加大注册会计师违规合谋行为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该鼓励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重组,通过合并重组的路径减少事务所的恶性竞争,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独立性。进一步,为了提高政府审计的独立性,发挥其应有的监督职能,需要打破现有的制度安排,将政府审计机关从政府部门中抽离出来,构建独立的政府审计监管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由于制度设计不合理所引发的监管独立性的缺失,从而有效的抑制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

(二)健全舞弊揭发检举制度

由于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可说是一种具有高度隐秘性的犯罪行为,不通过相关当事人的揭发检举,不易被外界所知晓。而在审计师素质和审计经费无法满足充分审计的前提下,审计机构就无法有效的侦破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因此,构建相应的揭发检举制度可以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从而有效的威慑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舞弊倾向。而从目前我国所构建的检举制度来看,揭发检举制度仍然面临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奖励金额偏低、奖励范围过小、奖励兑现时间较长、奖励程序繁琐、奖励过程容易泄密、检举人保护措施缺失等。因此,为了提高揭发检举制度对于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抑制效果,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现有的揭发检举制度。首先,需要提高奖励金额的额度,激发检举人揭露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其次,建立检举人保护制度,对于实名举报人的相关信息给予特别规范,防止相关信息的泄露。进一步,简化相关奖励程序,缩短奖励兑现的时间。

(三)创立高管廉政账户制度

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的收益主要包括:年度奖金、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和贪污受贿所得。其中,年度奖金、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是企业能够事前控制的部分,金额也基本确定,是企业激励机制的主要形式。而贪污受贿所得具有突发偶然性,又由于舞弊手段的隐蔽性,企业对这部分舞弊收益进行控制则较为困难。因此,本文提出建立高管廉政制度,将舞弊收益部中可以控制的部分(年度奖金、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作为控制对象,通过延长年度奖金、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等舞弊收益的发生期,以此降低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舞弊倾向。

具体措施如下:年度奖金方面,出版类上市公司可以建立高管廉政账户,在颁发年度奖金之前,要求公司管理层将每个月的基本工资按一定比例(5%或者10%)存入到廉政账户。年度奖金颁发之后,首先需要将其存入到廉政账户之中,在不存在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前提下,企业再返还管理层的年度奖金、以前年度的基本工资以及相应的银行存款利息。股票期权方面,从激励计划实施到行权这段期间,管理层需要将年度奖金按一定比例存入到廉政账户,且在股票期权行权之后,通过激励计划所获取的收益同样需要存入到廉政账户之中。在不存在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前提下,企业再返还管理层的行权收益、年度奖金以及相应的银行利息。通过廉政账户制度,管理层存入到廉政账户的基本工资、年度奖金以及行权收益可以视为其诚实努力工作的保证金。在进行财务报告舞弊决策时,管理层就会将这部分资金纳入舞弊成本之中,从而有效抑制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舞弊倾向。

四、结束语

在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深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传统行业下的出版类上市公司同样需要借助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浪潮,转变自身的发展模式和提高自身的经营效率,最终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发展目标。而在此过程中,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的机会主义行为会对出版类上市公司改革的效率效果产生关键性影响。因此,在考虑现有制度经济环境的影响下,本文对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舞弊动机进行了探索性分析,即:政绩考核动机、资产侵占动机、筹集资金动机和规避St监管动机。在此基础之上,尝试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包括:完善内外部审计制度、健全舞弊揭发检举制度和创立高管廉政账户制度。希望通过制度层面的策略构建,有效的抑制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舞弊倾向,在保证出版类上市公司国有资产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企业转型升级的效率效果,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李明辉.试论注册会计师的刑事责任――兼谈我国相关法律的修订与完善[J].审计研究,2006,(6).

[2]王兵,尤广辉,宋戈.审计师声誉机制研究:基于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的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6).

股权激励利弊篇7

    【论文摘要】公司治理机制与会计信息质量是密切联系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公司治理结构有效运行的基础,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制度保证。虚假财务报告严重损害了上市公司股东的利益,违反了真实性原则,同时误导了财经信息,造成决策失误,容易诱发经济和金融风险。而造成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现象的真正根源在于公司治理缺陷,文章重点剖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后,一系列会计造假案在我国陆续发生,引发了来自各方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强烈质疑和信任危机,同时更暴露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事实上,国内外企业普遍存在财务报告舞弊现象,但人们似乎有一种倾向性的意见:财务报告舞弊是会计行业自身问题,会计人员做假账,产生了虚假的财务报告。为此,近些年来,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并了十多项相关的会计法规与制度,旨在改善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杜绝虚假会计信息。财政部又于2006年2月了《企业会计准则》。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会计舞弊现象,但尚未触及财务舞弊问题的根源。事实证明,造成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现象的真正根源在于公司治理缺陷。本文将着重阐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两部分。内部治理结构是指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等形成的相互制衡和监督体系。完善内部公司治理结构在于明确划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自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形成四者之间的制衡关系,最终保证公司制度的有效运行。内部治理结构一方面保证股东利用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对公司经理层进行约束和激励,另一方面又保证经理层向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外界披露系统、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而外部治理结构,是指通过竞争的外部市场,即: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产品市场等和管理体制对管理行为实施约束的控制制度。

    会计信息通常是指由企业会计人员运用特定的准则和方法,经过确认、计量、记录等过程,以财务报告等形式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关于企业经济资源、资源上的权利、权利变动的经济活动和结果(具体表现为财务报告等),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绩效的信息。它是企业提供财务信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方式,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信息需求者极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经济决策的质量。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八个方面。

    (一)高质最的会计信息是公司治理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

    世界上第一份公司治理研究报告《公司治理财务方面的报告》的出现与公司治理和会计信息披露有着直接的联系,原因是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影响到了股东及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为了实现公司的有效治理,该报告认为真实、公允的财务会计信息必不可少。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公司治理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控制权的优化配置和有效执行。有助于降低未来风险和信息的不完全程度和契约的不完全程度,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其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对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是对公司进行会计监督的有力保证。其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完善经理层的激励机制。通常,激励效果主要取决于缔约双方的信息对称程度,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有效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抑制“内部人控制”,有助于资本市场对公司的监控,帮助公众了解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活动。其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助于吸引资金,维护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股东和投资者需要得到定期的、可靠的、可比的、足够详细的会计信息,从而使得他们能对经理层是否称职作出评价,并对股票的价值进行评估、对持有和表决作出有根据的决策。

    (二)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是高质且会计信息的制度保证

    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机制的运行,对经营管理者行为和会计信息施加监督与约束,在降低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成本的同时,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主体。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主要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相互制约对经理层进行监督、控制。

    首先,股东大会是会计信息质量保障的原动力。股东大会有权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选举、更换董事和股东出任的监事,有权直接聘请独立审计师对经理层领导的会计组织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审计鉴证,对会计组织和其他组织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和评价。其次,董事会的重要职责是对经理层实行有效的激励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和防范经理层操纵财务报告的企图,从而促使其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董事会享有财务报告对外披露的最终决定权,并对所披露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责。再次,独立董事的职责履行和功能发挥对会计信息质量也具有直接影响。最后,监事会的基本监督职能就是检查公司财务,通过权力的相互监督减少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因此,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责任的履行都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个完善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这几个相互制衡的制度来实现的。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其职责是对公司的重大事项做出决议,其中重要的一项权利就是选择合格的董事会成员,而董事会则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选择称职的经理人员。但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大量缺陷,具体表现为:

    (一)股权结构不合理

    股权结构合理化是构建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或由国家和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投资新建而来,加之《证券法》中关于企业改制过程中其国有净资产的折股比例不得低于65%的规定,使得新公司的股权结构中表现出国有股一股独大。而国家关于国家股和法人股不允许上市流通的规定,更从制度上确保了国有股的绝对优势。股权高度集中,使得国有股东和法人股东完全处在控股地位。由此,证券市场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持有流通股的广大股东承担着由公司的经营业绩好坏引起股价波动的市场风险,却很难作为股东行使到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而持有国家股、法人股的股东独揽公司大权却不必承担股票市场的风险,这些国有股东和法人股东通过设置各种条条框框剥夺中小股东的知情权、质询权,造成许多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直接控制、操纵上市公司。

    在不合理的股权结构下,一方面所有者的缺位导致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经理阶层作为公司经营管理的直接执行者,比股东掌握着更多的内部信息,在强烈的利益驱动下,他们可能会凭借信息不对称,误导投资人的信息,或有意隐瞒他们所掌握的真实信息,从而造成证券市场上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由于“同股同权”,作为控股大股东的国有单位可能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通过各种关联交易侵占上市公司的利益。他们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就要不断地粉饰财务报表,而且,由于控股股东可以直接委派董事会成员甚至直接任命经理层人员,因此,他们可以直接了解到与公司经营有关的会计信息,从而缺乏对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的需求,缺乏需求便缺乏监督的动力,会计信息失真不足为奇。

    (二)盆事会功能弱化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如果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制衡机制明晰、有效,就能对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形成有效的监督,使企业管理层不能随意操纵会计信息的数据。

   在我国,在国有股权主体“缺位”的情况下,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股股东权力的国家机构并不是公司真正的所有者,他们通过向公司委派董事、聘请符合自己利益的经理,甚至令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方式,使总经理取代了董事会的大部分职权,将董事会架空,达到层层控制公司的目的。

第一,   股东大会流于形式,不能对董事会进行有效约束。我国高度集中的股权使股东大会受控股股东操纵,而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会,往往又与政府和主管部门提名选任的结果一致。由此产生的董事会只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而不对股东大会负责,股东大会对其的监督力度也就非常微弱,其他股东对董事会无法约束,大股东控制董事会,使股东大会的权利成为一种摆设。当董事会受利益集团驱使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时,股东大会往往只能听之任之,中小股东的利益受到严重侵害。

    第二,董事会无法对经理层实施有效约束。董事会是股东与经理层之间的桥梁,其职责是代替股东监督和激励企业管理层。但在我国,上市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通常由行政机关任命,并且二者的职位经常合二为一,总经理取代了董事会的大部分职权,将董事会架空,形成“内部人控制”的局面,使董事会形同虚设。同时,受控股股东和内部人控制的董事会往往也通过聘任符合自己利益的公司经理阶层,进而达到控制公司的目的。因此,董事会难以形成对经理层的有效约束,经理层和董事会为了谋求其自身利益,合谋操纵利润,引起会计信息失真,损害所有者利益。

    (三)独立奄事不独立

    独立董事制度有利于提升公司质量、加强公司的专业化运作和增加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与公信度,可以使董事会不易被内部人或大股东所控制,减少虚假财务信息产生的可能性和降低盈余管理的程度,从而起到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作用。尽管我国上市公司也引人了独立董事制度,但在实践中,独立董事制度的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如独立董事占董事的比例不够、独立董事权利的行使能否得到保证、独立董事的选聘机制、对独立董事缺乏监督激励机制以及薪金报酬的确定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委托关系的错位。

    独立董事作为中小股东利益的人,本应由中小股东提名选聘,但实际上却是由大股东一手包办,致使独立董事沦为大股东的附庸,直接削弱了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因此,独立董事在参与公司事务中往往很难坚持自己的立场,其获取公司经营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依赖于上市公司向他提供的材料,这种依赖性大大制约了独立董事职能的实现。独立董事的工作时间和知情权得不到保障,其“公正性”原则令人怀疑。因此,公司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完全由公司管理层操纵,独立董事不懂事,大大削弱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四)监事会职能虚化

    监事会是对公司董事经理人员进行监督的机构,法律不仅应赋予其必要的职权,还应赋予其行使职权的手段和措施。而在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成员并非完全是由股东大会选聘的,其中三分之一是由企业职工选出的职工代表,其成员大多是与董事、总经理关系密切的内部人员,或由国有股东指定,缺乏独立性;另一方面,监事会仅有监督权而无控制权和战略决策权,更无董事和经理的任免权。由于其监督职权有限,不足以对董事会及经理层形成有效的监督,结果是董事会或经理人员控制着监事会,其作为职工的受聘岗位和激励受企业管理层的控制,其成员在知识、经验和能力上的缺陷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形同虚设。

    因此,既缺乏独立性,又缺乏履行监督职能的业务素质的监事会,往往只是一个“看董事脸色行事的机构”,无法担当起监督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责。大胆的监督不仅可能使他们失去监事资格,而且会使其自身经济利益受到损害。由于没有实际监督权,监事会无法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监督,致使虚假或不透明的会计信息流人资本市场,误导投资者。

    (五)经理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

    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法人治理结构具有双层关系:一是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的信任托管关系;二是董事会与经理人员之间的委托关系。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使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一致,最大限度地发挥经理人的作用,积极地披露会计信息,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同时降低成本。但在实践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的存在,无论是董事还是经理,都不可能对自己的委托人完全尽忠尽责,进而增大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因此,对公司董事、经理都要有一定的激励约束机制,以防范这种风险。

股权激励利弊篇8

1引入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意义

股票期权本质上是一种金融衍生工具,是指买卖双方按约定的价格在特定的时间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股票的权利,当股票期权合约到期时,合约双方当事人就必须以事先约定的价格执行合约。所谓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则是将股票期权这一金融衍生工具引用到企业管理中用来激励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而形成的一种激励制度,它是指企业经营者在与企业所有者约定的期限内(如5~10年)享有以某一预先确定的价格(行权价)购买一定数量本企业股票的权利。这种股票期权是一种权利而没有义务,即企业经营者具有买或不买的自由,当合约到期日的股票价格(执行价)低于行权价,经营者就可以不行权;当执行价高于行权价时,企业经营者就可以行使其权利,买入公司股票即行权,获取执行价与行权价之间的差价所带来的利益,以此激励经营者更加努力地工作。

(1)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规避传统薪酬分配形式的不足。传统的薪酬分配形式如承包、租赁等,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刺激和调动经营管理者积极性的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制为独立法人经济实体,原有经营管理者的收入分配形式的弊端越来越显露出来。其弊端是经营行为的短期化和消费行为的铺张浪费。股票期权则能够在一定程度消除上述弊端,因为购买股票期权就是购买企业的未来,企业在较长时期内的业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经营者收入,促使经营者更关心企业的长期发展。

(2)将管理者的利益与投资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投资者注重的是企业的长期利益,管理者受雇于所有者或投资者,他更关心的是在职期间的短期经营业绩。因此,如何将两者的利益挂钩,使管理者关注企业长期价值的创造,这是企业制度创新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实施股票期权,将管理者相当多的薪酬以期权的形式体现,就能实现上述的结合,就能促使其注重企业长期价值的创造。

(3)对公司业绩有巨大推动作用。对美国38个大型公司期权实行的情况分析表明,所有公司业绩都能大幅提高,资本回报率三年平均增长率由2%上升到6%,每股收益三年平均增长率由9%上升至14%,人均创造利润三年平均增长率由6%上升到10%。

(4)有利于更好地吸引核心雇员,并发挥其创造力。核心员工对公司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一般地讲,期权计划仅限于那些对公司未来成功功到非常重要作用的成员。每个部门都有相应的核心成员。授予核心员工以期权,能够提供较好的内部竞争氛围,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同时,由于期权强调未来,公司能够留住绩效高、能力强的核心员工,是争夺和保留优秀人才并预防竞争对手挖走核心员工的有效手段。

(5)有利于解决企业由于体制原因而存在的固有矛盾。首先可以解决企业投资主体缺位所带来的监督弱化。企业经营者与作为股东的企业资产管理部门之间的委托——关系存在固有的利益冲突,当个人利益与股东利益发生矛盾时,经营者很可能放弃股东利益而牟取私利。实施期权激励,建立以产权联系为纽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能够使经营者和股东利益保持一致,促使经营者更重视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其次,股票期权的实施可以有效地解决长期以来企业经营者激励严重不足的难题。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相中国企业家协会去年的调查表明:82.6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我国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是“激励不足”。

当前,企业中引入股票期权激励的条件正日益形成。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收入与业绩挂钩和继续探索经营者持股的分配方式,这为期权实施提供了政策依据。

2我国推行股票期权制度的主要障碍

2.1资本市场不健全,监督不力

股票期权激励方式的推广应用程度及效果与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完善及有效性紧密相关。我国目前股票市场上股价不能真正反映企业业绩,特别是对幕后交易等非法违规行为的监管尚不健全,引入股票期权制度、甚至允许回购股票,可能诱发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搞违规的“内部交易”、勾结“庄家”操纵股价,再利用股票期权从中获利,造成激励作用的失效。

2.2没有有效的经理人才市场

经理市场主要指利用市场供求价格机制的作用对经理阶层进行有效激励和监督的一种市场机制。经理市场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检验经理人员决策正确性和分配经理人员报酬等方面。可我国尚未建立有效的经理人市场,经理人的选拔中市场的作用较小,同时对经理人的考核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还未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这样就会导致企业经理人员通过股票期权获得的巨额收入与公司业绩不挂钩。这必将影响股票期权制度的推行。

2.3实行股票期权激励存在的法律障碍

实施股票期权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做保证,目前我国尚没有一部类似于美国国内税务法则的国家法律涉及到股票期权制度的基本构架与实施细则,也缺乏类似于美国证券交易法中股票期权行为与交易的法律条款。《公司法》、《证券法》都无公司实行股票期权制度的规定,还有些条款使股票期权方案根本无法实行,特别是股票期权的来源难以解决。股票期权计划的股票来源一般有两个,一是发行新股的留置股份,另一个是回购股份,这是既不摊薄股本又简易可行的方法。但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只有在减资和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的情况下才能回购股份,这使得公司只能用增资摊薄股本的办法实行股票期权计划。此外,税法的有关规定也不明确,相关的会计处理规定缺乏等。

2.4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合理的薪酬制度是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以公司治理机制的初步建立、公司控制权的正确配置为前提的。作为一种长效性激励制度的股票期权也必须在完善的公司治理下才能发挥重要作用。美国也正是在推行“大棒”(监督机制)和“萝卜”(激励机制)兼施并用政策的这样较为健全的公司治理下,股票期权制度才发挥了有效的作用。而目前在我国,公司治理问题仍很突出,不利于股票期权制度的推行。(1)国有股东代表“缺位”,行政干预严重;(2)“一股独大”,大股东控制了董事会,董事会不能真正代表广大表股东利益;(3)董事会缺乏健全的内设机构,如由独立董事会主导的薪酬委员会,董事会议事和操作程序也不规范;(4)企业受“内部人控制”,企业管理层有可能过度地自我定薪、自我激励,通过股票期权获取巨额收益,侵犯股东的利益,甚至造成公司和国有有资产的流失。

3我国推行股票期权制度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

3.1培育和完善资本市场

(1)进一步改善政府行为,强化有效监管。资本市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度造成的。例如在股票上市和企业债券发行的审批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所有制歧视,同时透明度不够,随意性较强。鉴于证券市场的功能和效率是依靠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来保证的,为了真正使社会资金按照市场规则配置,就必须保证不同的市场主体能够享受同等待遇,市场真实信息能够顺畅流动,违法违规行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制裁。为此,需要政府从自身入手,调整和修正管理市场方面的一些不当做法,集中力量强化对市场秩序的监管。(2)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改制,努力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避免中国股市陷入困境的根本出路是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为此,一方面要保证今后的新上市企业都是真正优秀的企业;另一方面要实现彻底的股份制改造,使企业真正面对市场,在市场的压力下实现优胜劣汰。3.2尽快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现代公司区别于传统公司的主要特征,是在所有与控制(经营)之间发生了分离。要想使现代公司经营得好,必须使经营者有职有权,与此同时,又必须将经营者的职权置于所有者利益的约束之下,避免出现“内部人控制”的弊病。对于这一矛盾,只有靠建立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才能解决。

目前,我国政府正在积极努力,通过减持国有股、实现国有股全流通、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引进QFⅡ等措施,优化和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正逐步形成。在推行股票期权制度的同时,应针对性的选择那些历史遗留问题少、公司治理基础较好,能够明确所有者、经营者以及企业职工各自的职责,已形成协调有效的制衡关系的公司,如一些民营企业,先行试点,在对股权激励范围、期权数量、行权价格、股票来源等因素取得较为可靠的数据资料后再加以推广。

3.3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经济法规

目前我国尚没有一部类似于美国国内税务法的国家法律涉及到股票期权制度的基本构架与实施细则,也缺乏类似于美国证券交易法中关于股票期权行权与交易的法律条款,而且实践中没有一家上市公司推出的股票期权计划获得官方认可。政府有关部门有必要参照国外立法与实践制定实施股票期权制度的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并制定全国性的股票期权制度管理法规。据悉,《上市公司股票期权管理办法》正在加紧制订当中,这对规范的股票期权制度在我国的广泛实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于现行法律条件下上市公司缺乏实施股票期权制度所需的股票来源问题,有关政策法规应当放宽限制。①允许上市公司回购部分法人股、国家股或转配股作为预留股份以满足行权需要,上市公司以回购方式取得预留股份不仅成本较低,而且对二级市场影响较小。②增强上市公司股票的流通性,放宽对股票流通的限制,股票期权制度激励功能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权股票的流通性。要使上市公司通过国家股转让或国家股红股赠与、配股权转让等手段获得可流通的股票,允许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入国有企业,逐渐减少国家股在公司股权中的比重。

参考文献

[1]刘昕.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景晓达.引入股票期权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J].经济问题,2002,(10).

股权激励利弊篇9

【关键词】eVa;薪酬激励;两权分立;中国企业;宝钢

一、我国目前薪酬激励机制及其局限性

(1)与企业利润指标挂钩的现金激励机制。早期的激励机制是将企业管理者的薪酬与公司的相关利润指标挂钩,管理层享受全部、部分及分组的利润提成。也就是说管理层的薪酬是以企业的利润指标来衡量的,包括每股收益(Roe)、每股盈余、资产收益率(Roa)等。这些指标从表面上看来,以管理层为代表的经营者们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达到了一致,但是实际上此种激励机制却存在极大的隐患,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首先在于其为管理层的盈余操纵提供了便利。管理层可能通过对财务报表的篡改,虚增企业的利润,进而实现为自身牟利的企图。第二,与利润挂钩的激励机制未考虑企业全部的资本成本,以此作为衡量指标难免有失公允。第三,现金奖励机制还存在的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奖金存在上限。这种激励方式一般都会设定最高限额,管理者即使进一步提高了业绩,也不能获得多余的奖金激励。在这样的激励制度下,无形中限制了管理层的能力的充分发挥,长此以往将会导致管理层的不作为,进而极大影响企业的利益。(2)股权激励机制。股权激励机制也是企业常用的一种激励模式,其旨在给予公司内管理层按某一固定价格购买本公司普通股的权力,并且这些经理人员有权在一定时期后(一般是任期结束后)将所购入的股票在市场上出售,但期权本身不可转让的权力。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问题,但是长期看来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该矛盾。原因在于:首先,对于中低层的管理者,他们很难关注到股价与他们业绩的相关性,因此股票股权对他们的激励作用就很有限了。此外,由于股票期权仅在企业业绩变好时对相关人员进行奖励,而当企业业绩下滑,并没有相关减持措施,这就存在只奖不惩的弊端,因而很难真正起到持续的激励作用。最后,由于管理层在离职时有权将股票卖出,若他们持有的股票市价与当初用股票期权买进时差异较大,则他们就可以赚取该部分的差价,但此差价可能并非由于企业经营业绩提升带来,而仅是由于市场原因造成的,此时管理者仍然可以获得收益,这显然对于股东来说是不公平且存在风险的做法。总体来说,股权激励机制未能充分实现薪酬激励机制的四个目标。

二、eVa薪酬激励机制的基本方法、评价与实例分析

基于以上对于我国目前薪酬激励机制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点最主要的弊端:激励存在上限,打击积极性,以及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因此有必要采用新的激励机制来解决这两个问题,由此我们引入eVa薪酬激励机制。eVa在其计算方法上由于考虑了资本成本,扣除了投资者的机会成本,使其算出的利润值更能反映企业为投资者创造的收益,因而比传统的利润计算方法更合理。而基于eVa的薪酬激励机制就是在计算除企业的eVa值的基础上,来对企业的利益进行分配,其在实践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两种方案:红利银行和杠杆股票期权方案。

股权激励利弊篇10

 

关键词:公司治理 会计信息 董事会 股权结构

   20世纪90年代后,一系列会计造假案在我国陆续发生,引发了来自各方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强烈质疑和信任危机,同时更暴露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事实上,国内外企业普遍存在财务报告舞弊现象,但人们似乎有一种倾向性的意见:财务报告舞弊是会计行业自身问题,会计人员做假账,产生了虚假的财务报告。为此,近些年来,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并了十多项相关的会计法规与制度,旨在改善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杜绝虚假会计信息。财政部又于2006年2月了《企业会计准则》。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会计舞弊现象,但尚未触及财务舞弊问题的根源。事实证明,造成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现象的真正根源在于公司治理缺陷。本文将着重阐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两部分。内部治理结构是指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等形成的相互制衡和监督体系。完善内部公司治理结构在于明确划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自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形成四者之间的制衡关系,最终保证公司制度的有效运行。内部治理结构一方面保证股东利用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对公司经理层进行约束和激励,另一方面又保证经理层向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外界披露系统、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而外部治理结构,是指通过竞争的外部市场,即: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产品市场等和管理体制对管理行为实施约束的控制制度。

   会计信息通常是指由企业会计人员运用特定的准则和方法,经过确认、计量、记录等过程,以财务报告等形式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关于企业经济资源、资源上的权利、权利变动的经济活动和结果(具体表现为财务报告等),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绩效的信息。它是企业提供财务信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方式,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信息需求者极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经济决策的质量。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八个方面。

   (一)高质最的会计信息是公司治理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

   世界上第一份公司治理研究报告《公司治理财务方面的报告》的出现与公司治理和会计信息披露有着直接的联系,原因是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影响到了股东及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为了实现公司的有效治理,该报告认为真实、公允的财务会计信息必不可少。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公司治理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控制权的优化配置和有效执行。有助于降低未来风险和信息的不完全程度和契约的不完全程度,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其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对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是对公司进行会计监督的有力保证。其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完善经理层的激励机制。通常,激励效果主要取决于缔约双方的信息对称程度,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有效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抑制“内部人控制”,有助于资本市场对公司的监控,帮助公众了解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活动。其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助于吸引资金,维护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股东和投资者需要得到定期的、可靠的、可比的、足够详细的会计信息,从而使得他们能对经理层是否称职作出评价,并对股票的价值进行评估、对持有和表决作出有根据的决策。

   (二)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是高质且会计信息的制度保证

   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机制的运行,对经营管理者行为和会计信息施加监督与约束,在降低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成本的同时,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主体。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主要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相互制约对经理层进行监督、控制。

   首先,股东大会是会计信息质量保障的原动力。股东大会有权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选举、更换董事和股东出任的监事,有权直接聘请独立审计师对经理层领导的会计组织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审计鉴证,对会计组织和其他组织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和评价。其次,董事会的重要职责是对经理层实行有效的激励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和防范经理层操纵财务报告的企图,从而促使其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董事会享有财务报告对外披露的最终决定权,并对所披露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责。再次,独立董事的职责履行和功能发挥对会计信息质量也具有直接影响。最后,监事会的基本监督职能就是检查公司财务,通过权力的相互监督减少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因此,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责任的履行都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个完善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这几个相互制衡的制度来实现的。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其职责是对公司的重大事项做出决议,其中重要的一项权利就是选择合格的董事会成员,而董事会则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选择称职的经理人员。但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大量缺陷,具体表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