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谈谈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十篇谈谈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十篇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8:24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篇1

李元龙

(六盘水师范学院矿业工程系,贵州六盘水553004)

【摘要】叙述了我国主要环境问题及保护环境的紧迫性,而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普遍不强,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矿山环境保护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将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到矿山、垃圾填埋场等地进行参观学习,教师也要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

http://

关键词矿山环境保护;环保意识;教学

0引言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生态环境破坏、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中的特殊群体,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决策者、社会经济发展的参与者。据调查,77.9%的大学生对环保知识了解一般,13.3%环保知识匮乏,环保意识普遍不强[1]。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对我国未来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矿山环境保护这门课程主要讲述矿山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对策,在讲述矿山环境保护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

矿山环境保护作为矿山地质专业的选修课,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矿山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同时对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有一定的增强作用,但是多数同学对矿山和矿山环境问题了解不深,不经常接触矿山,觉得矿山环境问题离自己的生活比较遥远,和自己的生活关系不大,因此对矿山环境的兴趣不是太浓厚,这就不易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环境问题与所要讲授的矿山环境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增长学生矿山环境知识的双重目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应做好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教师要有丰富的矿山环境专业知识

1.1教师应具有扎实的矿山环境专业基础知识

我们经常听到教育界的一句名言“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专业知识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就要对本专业的相关知识非常清楚,通过阅读文献获取大量的专业知识。

1.2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在知识不断更新的现代社会,教师的环境专业知识不能靠吃老本、不能靠自己以前学过的知识,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到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把自己学到的最新的理念、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2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1清楚自己的讲授内容

对自己所要讲授的内容要了然于胸,不能有不明不白含糊不清的地方,备课要认真仔细。

2.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普通话要标准,语言要准确流畅,声音洪亮,语调要抑扬顿挫,语言要风趣幽默,讲课要有激情,这样才能感染学生。

3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矿山环境保护这门课程主要讲授有关矿山的环境问题,很多同学并不十分熟悉,因此有必要把矿山的环境问题与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结合起来讲,这样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矿山的环境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1矿山水污染与日常生活的结合讲授

在讲到矿山水污染知识的时候,可以在课堂导入过程中涉及提问学生生活中所见的生活污水问题,比如学生自己所见到的河流、水塘逐渐被污染,小时候能游泳的水域现在已经被污染的不能再去了,让同学们共同讨论一下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在讨论中让他们了解我国人均水资源少,让学生明白未经利用的干净自来水流到排污管同样会变成污水。

3.2矿山大气污染与日常生活的结合讲授

讲授矿山大气污染内容之前,让同学们列举一下自己所见到的大气污染的种类,鉴于本校位于一座煤矿城市——六盘水,以前环境很差,现在环境逐年改善。学校大门前的明湖路在2013年以前经常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而在2013年以后明湖路的环境大为改善,可以讲述明湖路的环境变化情况,同学们都亲眼目睹,容易引起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环境问题的原因,后来政府相关部门采取了哪些防治措施治理了明湖路的空气污染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治理这些环境问题。

在讲到由于矿山粉尘污染而造成的尘肺病、矽肺病时[2],要引起学生的重视并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减轻学生受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可以扩展讲一下吸烟的危害,也可以讨论一下社会上个别随地吐痰的不文明现象及其造成的疾病传播的后果,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的矿山环境保护的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

笔者所在学校位于一座煤矿城市,所以列举的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大气环境问题比较特殊,如果是在其他类型的城市就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3矿山固体废弃物与日常生活的结合讲授

矿山的固体废弃物同学们见到的机会较少,而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固体废弃物,就从学生日常生活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讲起,而矿山同样也会产生日常生活的固体废弃。

固体废弃物除一部分回收利用外,大部分被填埋处理,而有些固体废弃物的危害较大,比如废旧电池,让同学们讨论废旧电池的危害及其处理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4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日常生活的结合讲授

由于学校所在的贵州省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因为过度砍伐、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等造成了石漠化现象,很多山上石灰岩裸露,而且石灰岩溶洞发育,雨水很容易下渗,地表很难留住水分,土壤层也很薄,生态恢复相当困难。这些现象在学校周围都有存在,山上的树木多数低矮,容易被破坏,且植树成活率不高。

4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教师自身要具备强烈的环保意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同样作为一名人们教师,我们的一举一动同学们都在看着,如果我们自身的环保意识都不够强烈,又怎能去要求学生提高环保意识。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用水用电、不乱丢丢垃圾、不随地吐痰、减少或不用塑料袋等等。

5组织学生参观调研矿山、污水处理站、垃圾填埋场等

陆游曾写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诗句,百闻不如一见,组织学生去矿山参观调研,去污水处理站了解污水的处理工艺,去城市垃圾填埋场了解一下垃圾的填埋处理方法及垃圾填埋场对环境的破坏。让同学们了解环境的脆弱性,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6结语

在矿山环境保护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矿山环境的相关专业知识,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为社会培养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能力强的优秀高校毕业生。

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首先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参观矿山、污水处理站、垃圾填埋场等等,教师要以身作则,自身要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

http://

参考文献

[1]周润娟,胡长新,蔡金平.2014.大学生环保意识教育现状调查与提升对策:以安徽工程大学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35(6):134-136.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城市生态社区;社区建设

党的十报告强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加强生态社区建设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生态社区建设在已经在我国部分市区开展,并取得实践的初步成果。

一、党委统一领导

第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设有由城区党政主要领导负责、民政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和谐社区建设工作领导机构,每年召开两次以上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生态社区建设工作。建立城区党政领导生态社区建设联系点。街道建立生态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形成工作网络,较好地完成和落实生态社区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生态社区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有本地区生态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对中央有关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各项政策部署有具体的贯彻落实措施。

第二、社区文化部门职责落实到位。社区内各类教育培训设施及文化、体育、科技场所对社区居民开放率达到80%以上;社区文化体育设施能向外来务工人员开放。每个社区至少有1处使用面积达到100平米以上或累计面积达到150平米以上的多功能社区文体活动场所,并配备一定数量的文体器材。有社区文化娱乐活动指导员队伍,开展经常性的社区群众性文体活动。

第三、社区环境部门职责落实到位。社区内环境舒适,无卫生死角、无污水、无暴露垃圾、无乱扔废弃物、无乱设摊点、车辆无乱停放现象。社区内建筑物清洁美观,无违章搭建;墙体无乱贴乱写乱画现象;庭院内外物品堆放整齐。社区内公共设施完备,下水管道不堵塞、排水沟内无杂物、化粪池不漫溢、窨井盖不破损。饮食服务业油烟经过处理并达标排放,无扰民现象。社区可绿化面积达到35%以上,无毁绿现象,对古树和名树加以重点保护;社区内有宽松的休闲、娱乐、活动的公共场所。社区内无噪音扰民,施工及装修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工作时间制度,不在居民休息时间使用噪音大的设备。

二、社会各界联动

第一、环境保护局。负责创建工作的具体指导,协调“生态示范社区规划报告”的编制,组织现场检查、材料审核上报。首先,区环保局将组织社区开展有关节能减排、生态区建设、“关爱自然、绿色环保”以及环保宣传进社区、环保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其次,区环保局确定“生态社区”创建工作典型,组织其他社区到典型社区参观学习、经验交流。有效奠定了环境保护的坚实基础,推动了社区环保工作的开展。

第二、宣传办锻造生态文化。负责宣传和推广生态文明理念,制定城市市民文明公约。小区里有环保宣传专栏并且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建设、“环保共建”创建、“保护自然生态空间、共建绿色生态社区”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遵德守礼、良言善行”创建。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居民生态文明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思想,明确公民在环境保护中的权利和义务,了解环境保护形势,掌握环境保护知识,养成低碳生活习惯,在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第三、各社区居委会。进一步推进生态社区建设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党的十以来中央关于社区建设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在城市生态社区建设实践中,按照“关爱自然、绿色环保”加强领导,成立城市生态社区建设小组,引导社区居民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居民群众参与

第一、争做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倡导者。在社区活动的开展下,社区居民受到了熏陶、感染,都纷纷参与了“绿色文明生活”。

在城都市D生态社区对社区居民进行了访谈调查。访谈对象w,女,54岁

问:你现在有哪些环保活动?

答:第一个是出门不得乱丢东西。另外社区还给我们发了可回收垃圾的箱子,把垃圾分类,可回收垃圾装满了拿过去还可以换牙膏、香皂、洗洁精。

在城都市X生态社区对社区居民进行了访谈调查。访谈对象L,女,50岁

问:居民对小区卫生关心吗?能自觉维护吗?

答:关心喃。哪个不想个人住的环境美观,我们小区头都关心,环境卫生都关心,都在自己维护,现在的人思想都提高了,别个这些人都多讲卫生了。

综合访谈调查,生态社区的居民都能积极参与环保活动,随着自我素质的提高,对社区大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可见居民参与方面效果不错。

第二、社区居民主动参与自治。居民是社区参与的主体,只有社区居民主动意识到社区环境的重要性,才会主动参与生态社区建设中来。

在城都市w生态社区对社区居民进行了访谈调查。访谈对象Z,女,47岁

问:你如果看到有人乱丢垃圾,会主动制止吗?

答:我们院坝头(里)老太婆要吼,我一般不得吼,我们院坝不怎么到处丢。都还是比较爱护小区环境。

在城都市X生态社区对社区居民进行了访谈调查。访谈对象L,女,50岁

问:小区里平时有环保宣传吗?

答:我们(社区)有宣传,社区在改建,社区的干部到院坝里来通知,政府喊大家提意见怎么来改进。

问:社区里大家的环保意识怎么样?

答:现在还可以,比以前提高,境界提高了,人们都想住个好环境。

综合访谈调查,邻里之间相互监督,共建社区生态大环境。可见通过社会活动宣传,社区里的居民都对社区环境建设有一定认识,对自己的居住环境有一定要求,居民环保意识已经得到明显提高。

城市生态社区建设在部分示范社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整体水平和局部实施有一定差异,也存在不足与缺漏。目前,生态社区建设目标已经明确,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把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社区生态建设中去,以主体疏导渗透与客体主动参与相结合、对象的层次性与内容的针对性相结合、载体的多样性与形式的创新性相结合、系统的协作性与机制的保障性相结合发展。让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为城市生态社区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曹孟勤;人与自然界的本质统一――质疑“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和“自然是人的一部分”[D];自然辨证法研究;2006(09)

[2]王光荣;发挥社区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J];前沿;2008

[3]《党的十文件汇编》,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4]:《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篇3

根据研究,环境服务贸易的谈判应从明确环境的内涵和范围着手,环境服务范围要从传统概念分别向微观和宏观扩展,从微观扩展到室内环境服务,从宏观扩展到全球环境服务。

特别重要的是,环境服务贸易谈判中必须区分并协调好全球环境服务需求与中国环境服务需求的关系。从中国和全球的共同利益出发,谈判中需要:尽快重新定义环境服务;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环境服务清单;建议wto应该明确将环境改善,至少是全球环境改善,作为wto环境服务谈判的目标,而非仅仅靠成员自己的贸易利益驱动谈判。

环境服务贸易谈判的前世今生

环境服务贸易谈判已经成为wto以及双边和区域自贸区谈判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wto希望促进贸易与环境中环境货物和服务的谈判以反映所有成员的需求,最重要的需求是wto成员如何应对全球的环境挑战。中国进行的区域和双边自贸区谈判中,环境服务贸易经常被作为核心要价,很多涉及到与气候相关的全球环境服务。

中国如何在谈判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以维护负责任大国形象又最大限度维护自己的利益?其中,首要问题是要清楚认识中国在环境服务贸易中的利益,并找到全球的共同环境利益,以“共同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环境问题与环境服务的优先领域

中国对环境服务的巨大需求首先是因为其严重的环境污染。中国目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污染加重。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

未来15年中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有效解决这些环境问题,迫切需要量大先进的环境产品和服务。

探秘环境的真实内涵

我们传统上理解的环境保护或环境治理的概念一般包括室外环境、当地环境、国家环境和区域环境,而较少关注室内环境和全球环境。

随着全球化、科技信息化快速发展和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深入,对环境的定义、内涵和范围也必须进行扩展,从微观扩展到室内环境服务,从宏观扩展到全球环境服务。

室内污染:人类的第四大杀手

对人类而言,一生中80%-9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室内环境污染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心脏病及癌症,人类68%的疾病都与室内环境污染有关。

世界卫生组织(wHo)研究发现,许多发展中国家,室内空气污染是位于艾滋病、疟疾等之后的第四大杀手。而且,儿童是室内空气污染的首要受害者。保守估计,全球每年由于室内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数达200多万人,其中,100万是由于引发了急性呼吸道疾病的5岁以下儿童。中国大陆每年因室内空气污染超额死亡11万多人。

室内环境服务可以减少、消除、解决室内环境污染问题。以中国每年新增16-20亿平方米住房为例,室内环境污染也为环境服务提供了更多机会,包括室内景观和园艺设计服务、室内污染消除和预防服务等。

室外污染:荧光屏下的人类之痛

一般属狭义的环境问题,具体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具体类型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生态系统破坏、噪声等。这类环境问题也是我们环境保护工作具体和重点的对象。

“十一五”(2006-2010)规划所提的单位GDp能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CoD降低10%、污水处理率达到70%、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达到60%的环境目标为环境服务提供了巨大机会。这些目标的规定特别是对能源和温室气体、二氧化硫等的减排方面的环境服务需求是非常大的。

全球环境:守候人类共同的家园

全球环境问题是最近二、三十年最新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pops、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以及其他国际环境公约所针对的全球环境问题。

这些国际环境公约的签署和实施也将为全球环境服务提供很大机遇,例如:节能和其他温室气体控制方面的环境服务进出口;为消减影响臭氧层的oDS物质的无氟碳化物的环境服务贸易;实施pops公约有关的环境服务进出口等等。

环境服务的优先领域:横看成岭侧成峰

环境问题解决的优先领域设置原则应该是:健康影响优先于其他影响;直接影响优先于非健康影响;不同级别的政府和组织根据不同授权有其不同的环境优先领域。

从原来中国狭隘的国家利益出发,环境问题优先顺序是:室内环境问题>室外/当地/国家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从中国当前战略来看,环境问题的优先顺序应该是室内环境问题+室外/当地/国家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

对于国际组织而言,例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首先是多边环境协议所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其次是其职责范围内的室内环境问题,而室外/当地/国家环境问题并非他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因为这是国家政府的职责。也就是说,对他们来讲,环境问题优先顺序应该是:全球环境问题>室内环境问题>室外/当地/国家环境问题。

从服务提供模式来看,全球环境服务需求优先领域顺序应该是模式4>模式2>模式1>模式3;而中国的环境服务需求优先领域顺序应该是模式3>模式4>模式1>模式2。

可以看出,不论是从环境服务类别上看还是服务贸易提供模式上看,中国和全球的环境服务需求优先领域都有很大的不同。

环境服务贸易谈判凸显中国利益

根据如上分析,环境服务贸易谈判中必须区分并协调好全球环境服务需求与中国环境服务需求的关系。从中国和全球的共同利益出发,谈判中需要:尽快重新定义环境服务;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环境服务清单;将环境利益作为最重要的利益。

环境服务的重新定义

当前,wto中进行环境服务谈判的机构主要在服务贸易理事会而非贸易与环境委员会。谈判仍然停留在环境服务的定义和分类方面,而且这是一个主要问题。与此对照,中国正在开展或已经完成许多关于环境服务的双边自贸区谈判,例如中国-智利、中国-新加坡、中国-澳大利亚、中国-新西兰等,环境服务的定义也是谈判的焦点。

当前中国在环境服务贸易谈判中仍然使用其在入世承诺时采用的联合国中心产品分类(CpC),也部分考虑了欧盟的定义,向谈判方作出比入世更多的出价。

基于相关研究,当前环境服务的定义不能满足环境质量的需求,尤其是对全球环境质量和室内环境质量的需求。基于对环境谱带和范围以及中国的环境问题优先领域新的理解,需要从环境需求的角度在整个谱带范围内重新定义环境服务,如上所述,将环境服务分为室内环境服务、当地环境服务和全球环境服务。

室内环境服务:用于改善室内环境的环境服务;

地方环境服务:用于改善室外、当地和区域环境的环境服务,即传统环境服务;

全球环境服务:用于改善全球环境的环境服务。

该定义引入了全球环境服务和室内环境服务两个新的分类,范围要比oeCD、apeC及wto使用的范围宽。它清晰地显示了人类对全球和室内环境的需求。微观层次上,它与联合国禁烟公约相一致;宏观层面上,它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臭氧层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多边环境公约相一致。

在wto中使用该定义进行谈判,将会与多边环境协议实现很好的协调一致。另外,根据该定义,全球环境服务是为了保护全球环境以及通过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措施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地方环境服务是为了保护当地的环境以及通过贸易措施在当地、国家和区域层面上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室内环境服务是保护室内环境以保护人类健康并通过微观层面上的贸易措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服务清单也应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为更好满足环境服务需求,建议基于环境服务贸易的四种提供模式,并以联合国中心产品分类为基础,进行环境服务的重新分类。所建议的环境服务清单基于中国自己的利益应该包括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面:室内环境、当地环境和全球环境的环境需求;扩大就业;环境服务出口;环境技术研发;总体环境外交战略。

通过Sia方法,重新发现中国的利益,应该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几个方面:环境利益:进口环境服务以满足中国和全球的环境需求;出口服务以改善中国和全球的环境质量。经济利益:出口贸易利益;国内环境服务业发展利益。社会利益:就业利益,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就业;外交利益,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和发展中成员的国际政治利益。

在可持续发展的几个方面,利益的优先领域是:现阶段,环境利益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社会利益。经济利益并不是一个最优先的领域,这是因为:第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国家战略;第二,“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战略;第三,“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环境目标;第四,中国有巨大的贸易顺差希望平衡贸易;第五,就业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因素。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篇4

通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以下简称《tRipS协定》)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贸易体制己有十年之久,11国启动《反假冒贸易协定》(以下简称aCta)谈判,进一步提高执法标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以下简称tpp)的谈判正如火如荼进行中。本文将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执法角度,分析从《tRipS协定》协议到aCta以及当下tpp谈判所泄露的美国草案中执法标准的提升现象,探讨一下这一现象所攒射出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标准之争这一问题。

二、aCta与tpp的相关背景

(一)aCta的谈判与签署批准

随着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一种更新且更具雄心的实践付出水面,即发达国家通过密切合作退出一个全新的小范围多边协定aCta。2008年6月,欧盟、美国、墨西哥、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11个国家(地区)正式启动了aCta谈判。历时4年,aCta正式文本在缔约方秘密谈判后最终得以出台。

相较于顺畅的文本谈判过程,签署批准之路却异常坎坷,并最终导致aCta在欧盟议会遭遇滑铁卢。aCta谈判各方在签字后即进入到履行国内批准程序。2012年7月4日,欧洲议会以478票反对、39票赞同的压倒性多数驳回《反假冒贸易协定》。这一结果意味着aCta无法在欧盟及其任何一个成员国内成为法律。2013年4月,还没有一个欧盟成员国递交aCta的批准书、接受书或核准书。可以说aCta在欧盟的生效之路基本己经走到了尽头。直至2012年9月6日,日本成为aCta签署国中第一个批准的国家。然而aCta第40条规定要6个缔约国签署批准通过才能使其正式生效,如此看来,aCta的生效之路也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

(二)aCta升级tpp

tpp以2005年7月28日签署,2006年5月28日正式生效《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Sep)为框架,美国于2008年9月22日宣布将加入tpp。截至2013年8月,己经进行了19轮谈判,参与谈判的国家一共有12个。2013年11月13日,维基解密披露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知识产权章节(以下简称美国草案)。

三、aCta美国草案与《tRips协定》知识产权执法规则比较探讨

(一)民事禁令和临时措施的规定

禁令是一种为了组织涉嫌侵权的商品进入商业渠道而中it=其市场准入的临时救济措施。aCta第8条第1款中明确了禁令的适用对象不仅包括侵权人,还将相关的第三人(athirdparty)纳入其范围,基于此贸易中的中介机构等相关第三人也可能因此而介入相关执行程序。《tRipS协定》第44条明确了是民事禁令适用对象的规定侵权人,对于第三人则未提及。其次,aCta民事禁令的规定较《tRipS协定》中的有关规定减少了一种例外情形,即删除了对善意取得或订购侵权商品的权利人不采取民事禁令的例外。

关于临时措施,aCta第12条和《tRipS协定》第50条都予以相关的规定。其中,二者显著的差异有两个方面。一是与民事禁令的适用范围规定一样,aCta也将临时措施中的停it=侵权适用对象扩至司法机关有管辖权的第三人。二是扩大了申请人的范围。《tRipS协定》第50条第3款规定司法当局有权要求申诉人提供合理有效的证据,以便司法当局充分肯定地确认申诉人就是权利人,申诉人的权利正在受到侵犯,或者这种侵犯即将发生。

《tRips协定》通过条文明确界定了申请人的范围,要求其为知识产权的权利人,而aCta第12条的第4款中则没有出现theapplicantistherightholder这样的陈述,申请人的范围己经不再被限制为权利人了。

(二)过境货物的规定

aCta第16条第1款(b)项明确了缔约方可以将过境货物(intransitgoods)纳入了边境措施的执法范围,在协定的基本概念一节中将过境货物分为海关过境(customstransit)和转运(transhipment)两种。该款具体规定为主管机关对于处于进口、出口或转运环节中的疑似侵权的货物都可以采取边境措施。

这一规定扩大了边境措施的执法范围,欧盟国家或地区的国内法往往对过境货物规定了中止放行的边境措施,但相较《tRipS协定》有关边境措施的要求,其仅要求成员方对进口的假冒和盗版货物采取中止放行的措施,条文中没有要求对过境货物和出口货物实施此类措施。

(三)海关依职权主动保护

《tRipS协定》针对边境保护的由第52条和第58条规定了两种边境保护模式。一是依申请保护,即被动保护模式:二是依职权保护,即主动保护模式《tRipS协定》第58条规定海关依职权采取边境措施的对象是己获得无可争辩的证据证明知识产权正在受到侵犯的货物,然而aCta第17条针对这一保护模式的规定只规定海关可基于足够的信息且合理的怀疑即可采取措施。而tpp美国草案更是将这一规定延伸至过境药品领域,其在草案中规定海关可依职权基于令人混淆的类似扣押在运药品。

对于海关是否可依职权采取边境措施的规定《tRipS协定》是交给缔约方自己来决定的,而aCta条文中则用应来要求缔约方强制赋予海关这一执行权利,可见这己经成为一种强制性的义务。

(四)数字环境下的执法措施

aCta第27条关于数字环境下的执法措施的规定,主要针对网络或在数字环境中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规定缔约方应在其内国法内为权利人提供有效的救济措施,包括预防侵权的事前救济措施和足以阻止未来侵权的救济措施美国草案则要求缔约方应确保其法律中有关民事和刑事的执法程序同样适用于数字环境下的商标、著作权及邻接权侵权行为,包括为防止侵权的快速救济措施和震慑未来侵权的相关措施。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篇5

[关键词]wto金融自由化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贸易与人权多边投资协定一、关于金融自由化与wto法律体系问题

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与金融自由化的趋势,以及wto法律体系对金融自由化的影响,与会的专家、学者主要就wto法律体系是否会将金融自由化全面地纳入到其管辖范畴中进行了探讨。与会专家、学者基本认同,金融自由化已是目前国际金融的基本表现,而且金融自由化的趋势还将进一步走向深入,由此,法律上如何适应国际金融的此种发展变化显得至关重要。

对于经济全球化与金融自由化。有学者指出,20世纪国际经济最重要的变化莫过于经济全球化,虽然对于经济全球化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但对于国际经济中呈现的经济全球化的事实是为各方所认同的。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中最活跃的要素——资本、货物、人员及技术跨越国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现为生产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将随着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以及金融国际化的进程而不断深入,在法律上表现为支持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以及金融国际化的国内和国际法律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在金融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金融体制不断发生变革,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先后开展的从金融抑制到金融深化的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发达国家相继实施的以放松金融管制为表现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这两方面的改革逐渐形成了金融自由化的趋势。

对于金融自由化的表现。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金融创新风起云涌,金融创新理论着重分析了管制制度的利弊以及创新对金融效率的提高、资本流动的促进以及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等积极作用,提出全面放松对利率、汇率、业务范围及信贷规模的管制,推行金融自由化的政策主张,从而引发了对原有以严格管制为主要特征的金融体制变革。金融自由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价格自由化,即取消对利率、汇率的限制,同时放宽本国资本和金融机构进入外国市场的限制,充分发挥公开市场操作、央行再贴现和法定储备率要求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市场调节作用;二是业务自由化,即允许各类金融机构从事交叉业务,进行公平竞争,即所谓混业经营;三是金融市场自由化,即放松各类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的限制,完善金融市场的融资工具和技术;四是资本流动自由化,即放宽外国资本、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

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就金融自由化在法律方面的要求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学者认为,金融自由化即要求在法律上放宽对金融的管制,由此可能引发更大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对于象我国这样金融体系不太完善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甚至可能引发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阿根廷金融危机无不是金融自由化进程操之过急引发的后果。

也有学者认为,金融自由化在法律方面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各国调整金融管制的法律,建立一套新的适应金融自由化的监管体系,建立适应充分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的法律以及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实现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金融自由化不仅不是在法律上放宽对金融的管制,恰恰相反是应该加强金融监管,只不过是放宽了传统意义上的管制,而强化适应金融自由化的监管体系。

与会的专家、学者们认同金融服务自由化是金融自由化的一个方面,从法律上推动金融服务自由化是金融自由化在法律方面的一个基本要求,但金融服务自由化不是金融自由化的全部。

关于wto关于金融服务规则的特点。与会的专家、学者认为,目前在wto体系内并没有实现全球金融服务的全面自由化,《金融服务协议》所反映的仅是成员方现有的金融服务自由化的程度。有专家还指出,即便如此,金融自由化的其他方面的法律要求,如关于监管的法律体系、关于构建国内金融市场充分经营、充分竞争的法律体系等在wto有关金融服务的规则中并未显见。

关于wto谈判新议题与金融自由化。与会的专家、学者认为,在wto新一轮谈判正在进行中,新一轮谈判涉及的议题众多,农产品与非农产品、服务贸易、知识产权、wto规则的实施、争端解决、贸易便利化、政府采购透明度、竞争政策以及贸易与环境、贸易与投资等问题。这些新议题如果谈判成功,将不仅使得wto的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更有利于wto宗旨的实现,而且也将扩大wto的管辖范围。然而,与会的专家、学者们也注意到,在新一轮的谈判中并未继续就金融服务自由问题进一步讨论,金融服务仍将遵循逐步自由化的原则,不仅如此,新一轮谈判中也未就金融自由化的其他方面的问题,如关于金融监管等问题,进行讨论。由此可见,全面规范金融自由化并非是wto的目标。

对于wto体系与金融自由化的法律规制。与会的专家、学者们都认为,wto法律体系中关于金融服务的规则对金融自由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从法律上为金融自由化奠定了基础,金融服务的开放程度越高,则金融自由化的程度越高,而且随着各国开放金融服务市场,必然要求其在国内建立起充分经营、完全竞争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从而有利于金融市场运行法律的完善。金融开放了,国内建立起了充分竞争的金融运行机制,则必然要重新探讨和研究新的关于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包括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的相关法律体系。可以说,wto关于金融服务以开放、自由化为主导的规则体系推动了金融自由化法律框架的构建,随着金融服务自由化的程度提高,关于金融自由化的法律体系也将构建得更加完善。

二、关于Gatt/wto体系下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关系

对于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与环境问题上的主要分歧问题,与会的专家、学者提出了我国在wto贸易与环境问题上的立法策略。

(一)Gatt/wto体系下贸易与环境的冲突

对于环境保护与非歧视原则的矛盾问题。有专家认为,非歧视原则是wto中的最基本原则之一,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要求对缔约国方的相同产品在关税上享受相同的待遇。

有学者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对以有害于环境的加工和生产方法生产出来而最终用途和物理特性相同的产品,是不能实施非歧视待遇的。国民待遇原则关注的是进口产品在国内的税、费及政府管理上的待遇。如环境保护与国内税(环境税),Gatt第2条第2款第1项规定,缔约方可以对进口产品征收与相同的国内产品征收的国内税相同的费用。然而,在许多情况下,征收环境税是不合理的,因为消除环境成本差异就等于消除来自贸易上的收益,问题的关键是成本判别是否源于合法的环境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又比如环境保护与政府管理(环境标准),按照非歧视原则,应对外国企业实行国民待遇标准。

也有学者从环境保护领域角度,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就环境标准的适用而言,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投资企业应该适用母国的环境标准还是东道国的环境标准。事实上,大多数在发展中

国家投资的跨国公司实行的是较低的环境标准,如在泰国农药行业中的跨国公司,只有25%的公司遵守母国环境标准,50%以上的跨国公司采用东道国的环境标准。从有利于环境的角度看,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投资企业,不应适用东道国较低的环境标准,应适用母国的环境标准或其他较高的环境标准,但这种观点和wto的基本原则是有矛盾的。对于环境保护与公平贸易原则的矛盾问题。有学者指出,出口倾销和出口补贴一直被认为是典型的不公平贸易行为。执行严格环境标准的国家欲对来自环境标准较低的国家的产品征收反补贴税或反倾销税。根据《反补贴协议》对“补贴”的界定,相对宽松的环境标准,是不属于“补贴”范畴的。而发达国家的厂商认为,由于环境标准不同而造成的产品成本差异使发展中国家享受了不公正的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并认为这种低成本的环境标准构成了“生态倾销”。

学者们普遍认为,对在相对宽松的环境管制条件下生产的产品提起反倾销,是难以为wto所接受,对发展中国家也是十分不利的。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问题。有学者指出,Gatt对发展中国家规定了一定的优惠待遇,但在环境保护领域,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是否也享受特殊待遇,对此与会的专家、学者们有一些争论:有学者认为,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应以wto的直接规定为准;而另有学者认为,wto并非没有类似的规定,比如对环境保护的例外可以有更宽泛的理解。但问题在于,目前只有发达国家有条件也有能力利用环保例外条款去维护“环保权”。依据环保例外条款,发达国家可以设置较高的产品标准、动植物卫生检疫标准以及补贴标准,这些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发展中国家在环境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这就在事实上造成了对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原则的破坏。

(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wto贸易与环境问题上的主要分歧

与会的专家、学者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wto贸易与环境问题上的主要分歧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归纳起来,主要的观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环境税。学者认为,征收环境税、费被缔约方政府用来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和内化环境保护成本的要求。《关贸总协定》原则上不反对成员国对进口产品征税。由于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80年代就开始在国内推行环境税,而且环境税占GDp的比例逐步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可能对进口产品征收边境调整税,或出于国内企业竞争力的压力,要求发展中国家实施环境税制,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是不利的。

关于环境标志。学者认为,为保护环境,发达国家早已实施环境标志制度。而环境标志制度建立不当,可能形成新的国际贸易壁垒。对此已引起各国的关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因为,环境标志制度所确定的产品的环境标准相当高,发展中国家的厂商很难满足这种要求。为达到环境标志的要求,产品的生产须改变原材料成分及生产工艺,这又受到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及技术能力等的制约;另外,产品的检测难度大、环境标志费用高也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一种额外的负担。

关于环境补贴。学者认为,近年来,发达国家企业界对某些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出口产品频频提起环境补贴与环境倾销调查的申请,理由是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与本国的高标准相比差距甚远,这些国家的工业支付较低的环境成本,因而要求本国政府将这种环境成本优势视为补贴,并在对本国工业造成重大损害或产生重大威胁时,征收反倾销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征收反倾销税首先不符合《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的规定,其次发展中国家较低的环境标准完全可能来自合法的因素,如优越的生态环境禀赋等。

关于环境标准。学者认为,按照《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规定,如果国际标准不是一缔约方想达到的国内环保水平,缔约方可以实施特殊的国内强制措施。由于实施国际标准不是一项强制要求,发达国家可以实施更严格的环境标准,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是极为不利的。

关于被国内禁止出口的商品。学者认为,这类商品包括危险废物、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药品、化妆品或农用化学品如杀虫剂。由于发展中国家缺乏评价这类商品的环境风险的技术、知识和专家,因此它们往往是这类商品出口的受害者。

关于与环境有关的知识产权。学者认为,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领域,发展中国家在环境技术转让、植物品种专利、控制环境危险技术、遗传资源和生物技术等问题上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关于环境贸易措施的透明。学者认为,环境贸易措施的透明要求对各利害关系方及时提供有关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的情报和资料,并保证其有机会参与有关的标准或管制措施的制定过程,以便防止有关的技术要求成为贸易壁垒。一些发展中国家认为有必要就下列领域规定更多的透明度要求,如生态标志、包装和废物处理;中央政府下属政府机构或私营组织采取的措施;环境经济手段如环境补贴和环境税、费;押金、退款制度;实施多边环境条约和其他国际规则的国内措施等。

(三)我国在wto贸易与环境问题上的立场与策略

鉴于贸易与环境问题已成为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谈判的议题之一。与会的专家、学者就我国参与谈判的基本立场,以及我国在贸易与环境问题上、在国内法层面上应有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于我国参与贸易与环境问题谈判的基本立场问题。学者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1.应反对在贸易与环境问题上采取大国关起门来制定规则,再由小国来遵守的做法,必须充分尊重发展中国家的意志和愿望;2.应要求发达国家更多地向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给予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并与经济援助和环保技术转让相结合;3.应强调尽量采取对贸易影响最小的绿色壁垒措施,不能把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国际立法应考虑到绿色壁垒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4.应强调各国间的有效合作,阻止任何有害于人类或生态环境的活动和物质迁移和转让到他国,不能把发展中国家作为发达国家污染物的处置地;不能允许发达国家通过贸易或投资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密集产业;5.应严格限制“预防在先原则”的适用。由于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普遍不高,这一原则较易演变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6.应主张“共同但有区别的国家责任原则”。考虑到发达国家是当前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责任者这一事实,任何措施的采取必须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承受能力;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技术、财政、人力资源方面的援助;为其特有的产品和产业制定国际环境标准,保护其传统知识的产权。

关于国内法层面的对策问题。学者们认为,我们应积极寻求有

效措施,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确立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积极寻求对外经济贸易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发展途径,应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对外经济贸易计划与规划,把环境问题纳入国家的投资政策和进出口政策体系;加强对经济贸易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环境与贸易的综合决策。

2.完善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环境保护立法应当吸收和借鉴国外的环保方面的立法经验,通过立法努力提高我国的环境标准,在符合国情国力的前提下,使我国环境标准尽可能与国际标准靠近,这些标准包括产品的环境标准、企业环境管理标准、环境质量标准等,使我国产品不会因达不到对方的环境标准而受技术壁垒所阻。

3.建立贸易与环境的协调执法机制。要加强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对外经济贸易、环境保护、科技管理、技术监督、商检、海关等部门的协调机制,共同实施对外经济贸易的环境监管。同时,要明确对外经济贸易部门的环境监管职能。

4.实施iSo14000管理体系,发展环境标志制度。从wto争端解决机构应用规则解决贸易争端的结果可以看出,基于生产过程而非产品本身属性和最终用途来区别相同产品,已逐渐被wto认同。我国要注意到这种新的发展趋势,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环境监管,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推广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等措施,来提高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同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注意发达国家市场发展动向,建立起“产业链”间的协作伙伴关系,并用“环境标志”要求提高自身的技术与产品质量水平。

5.建立国外技术壁垒的预警机制。收集、跟踪对我国出口产品影响较大的国外环境壁垒动态,建立专门的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及咨询机构,加强研究和信息收集工作,同时加强对有关环境问题的公共技术的研究,建立咨询点,便于为企业服务。

6.建立我国绿色贸易“门槛”。为国家安全、保护人民健康和环境,合理有效地保护国内主导产业和幼稚产业,应参考国际规范,建立自己的环境壁垒体系。如2002年1月,中国农业部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这是我国对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安全管理的重要举措。

7.积极应对wto争端。2001年中国农业部的前述两项法规一出台,即引起了美国等转基因农产品出口国的不满。他们认为这是中国以确保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为由制造的贸易壁垒,美国国内有些转基因作物出口商甚至要求美国政府向wto争端解决机制指控中国。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应及时组织有关研究提供科学证据,抓紧培养熟悉wto争端机制的律师,积极应对可能的wto诉讼。

三、wto框架下的贸易与人权关系

对于贸易与人权发生制度性联系(冲突)的原因。有学者指出,从根本上讲,贸易与人权发生制度性联系(冲突)是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社会与国际法深刻发展、变迁的结果。一学者在发言中设想了在美国公民与中国公民间进行的两次对话:第一次是在“9.11事件”发生后,一位普通的美国公民问一位善良的中国公民:你知道我现在最想听到的祝福是什么吗?中国公民反问道:你知道我现在最想送上的祝福是什么吗?结果两人同时回答:希望任何恐怖行为不要再在美国及世界其任何地方发生。第二次是随着“非典”爆发与蔓延,一位美国公民与一位中国公民再次进行了内容完全相同、并且同样简短的对话。不过这次对话是在一位普通的中国公民和一位善良的美国公民间展开的。回答的内容自然变换为:希望任何传染病不要再在中国以及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发生。该学者认为,这两次对话反映出公共产品的需求已经全球化了,但是,公共产品与生活用品在生产、供给上是严重不平衡的,而且这种不平衡还为两种代表性的制度即国际人权体制与世界贸易体制所强化,这自然引起了贸易与人权在物质、制度和价值层面上的紧张关系。

对于贸易与人权制度性冲突的表现。与会的专家、学者们通过充分讨论认为,贸易与人权制度性冲突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或者说是多层次的。其最浅层次的冲突是一种权利性的冲突。就wto对权利的影响而言,它增加了新的权利、扩大了权利的效力范围以及提高了权利的保护标准。这自然会对维护人性尊严的人权权利产生深刻的影响:(1)知识产权对抗健康权、生命权。tRipS协议要求所有成员方给予知识产权以高标准、高规格保护,知识产权似乎是迄今唯一获得全球保护的“权利”。但发展中国家国民的健康权未能越国界一步由所有成员方共同保护,其结果往往导致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越界”吞噬发展中国家国民的生命和健康权。有学者指出,随着多哈部长会议发表了《关于tRipS协议与公众健康的宣言》,该问题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解决。(2)知识产权对抗劳工权。有学者指出,“当wto确保米老鼠比制造玩具的工人享有更多的权利时,它的可信性受到了削弱,因为它涉及到商标但不涉及到劳工标准。”(3)贸易自由权与人权的例外保护。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不论是对还是对人权来讲,wto体制都是一个扩张甚至是侵略性的制度,人权与却是防御性的制度,只能例外地限制贸易自由。或者说,在wto体制内,由于自由贸易被各成员方所崇尚,人权保护只能是在必要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最小程度地限制贸易自由,所有国内和国际环境标准、劳工标准和公共卫生标准都得向自由贸易让步。

对于西方学者关于消解相关冲突的理论。有学者就西方社会的“效率优先”论、“人权优先”论、“例外平衡”论等三个主要理论流派进行了介绍后指出,经济学家和一些贸易法专家主要坚持“效率优先”论;而绝大多数人权法学者则坚持“人权优先”论;贸易法专家大多崇尚“例外平衡”论。三种理论在有关原则上的重大分歧使他们之间免不了会发生一场论战。但由于各自所固有的缺陷,它们都未能有效地消解贸易与人权间的冲突。

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充分注意到,自由贸易与人权保护间发生制度性冲突表明国际社会的法律制度间的极端分立与不平衡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出现之前,这种分立与不平衡发展对国际社会的进步的影响还不突出;而经济全球化空前发展的今天,国家间和国际法律制度间的传统界限已经被打破,由此导致发达(但并不先进)的制度压制甚至侵略落后的制度,发生了制度间的冲突;而制度间的冲突自然会减损每种制度的功效,这就不可避免会严重地影响国际社会的进步,因为国际社会是靠制度来实现秩序与正义的。在过去,学者们往往只注重研究国家间如何进行合作来进行制度建设的问题。但在目前,国际社会在制度建设上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可以说当今是一个制度丛生的时代,并且制度

在国际社会中的无序发展常常引起制度间的抵触或者冲突,学者们似乎应当越来越关心在一个无政府和无宪法的社会(国际社会)中如何实现制度间的整合——价值连带和制度互动的问题。这可能是未来wto研究乃至国际法研究一个全新的方向。四、wto框架下能否达成多边投资协定

对于贸易与投资的关系,专家、学者们普遍认同贸易与投资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会互相影响。首先,投资措施会影响贸易,如投资中的出口实绩要求、当地成份要求、外汇平衡要求等都会对贸易的正常流向产生影响。反过来说,贸易措施也会影响到投资。这些贸易措施包括市场准入限制、市场准入发展优惠、出口鼓励措施以及出口限制措施等,它们通过影响贸易的直接流动进而影响外国直接投资,从而改变外国直接投资的分布形式。

但与贸易的自由化程度相比,国际投资领域目前仍然没有一部全球性的多边投资协定。这主要是由国际投资的特点决定的。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伴随着对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权,因而会对投资东道国国家安全等方面产生影响。正因如此,所以目前国际投资虽然日益繁荣,但相关的国际立法却发展缓慢。从wto的发展来看,多边贸易体制一直试图解决投资问题。早在1948年的关于建立“国际贸易组织”的《哈瓦那》中就提到了投资问题,后来因为美国国会未批准这一文件而告破产。1986年开始的乌拉圭回合谈判正式将投资问题纳入到谈判中来,在1994年的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的最终文件中,涉及到投资的文件至少包括tRimS协议、tRipS协议以及GatS协议。1996年新加坡会议中又将投资列入谈判议题。并于1998年由wto工作组出具了一份关于贸易与投资关系的研究报告。1999年的西雅图会议被描绘成反全球化的一个胜利,因而关于投资的谈判也就根本无法展开。2001年的多哈会议从西雅图的失败阴影中走出来,并达成了《多哈发展议程》。根据《多哈部长宣言》,在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召开前,贸易与投资关系工作小组的进一步工作将集中在澄清:范围和定义;透明度;非歧视;基于GatS类型的、肯定列表式的预先制定的承诺的模式;发展条款;例外和国际收支保护;以及成员间争端的磋商和解决。目前的分歧主要围绕一系列关键性问题诸如:对“投资”和“投资者”的定义、透明度问题、技术支援、在wto投资框架下的发展条款以及《服务贸易总协定》模式的基于设立前承诺(pre-establishmentcommitments)的肯定列表方式。对这些议题,如果各方能够就谈判的方式达成一致,将会在2003年9月10日至14日的坎昆会议以后展开谈判。

与会的专家、学者们通过充分讨论,认为目前各方难以就投资协议的谈判达成一致意见,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利益对立。发达国家提出来的投资协议模式是高标准的投资自由化、投资保护和投资争端解决三位一体的模式。这一模式尤其为美国所倡导。追溯这一模式的根源,它源自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第十一章,这一章是专门针对投资做出的规定。后来,这一模式在oeCD国家中展开的多边投资协定(即mai)的谈判中继续沿用。在mai谈判失败以后,他们又试图将这一议题转移到wto框架下来谈判。发达国家设定的这一模式主张投资的完全自由化,要求将国民待遇适用到市场准入阶段,而非仅仅限于后期运营阶段。出于政治考虑,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一般在电影、新闻传媒等领域是不允许外资介入的,这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分歧。第二个分歧是关于投资保护,发达国家作为主要的投资输出国,强调对投资的高度保护,而主要作为东道国的发展中国家则不愿意。第三个分歧是关于投资争端解决。《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所设定的争端解决方式允许个人或企业直接对国家提起仲裁程序。目前已经有了几个这方面的案例,其中包括埃塞尔公司诉加拿大石油添加剂案。这种争端解决方式为发展中国家所不能接受。

(二)投资激励问题上的分歧。投资激励主要包括税收和财政两个方面。前者的激励手段是减轻税赋,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所采用;后者的激励手段包括直接补贴、出口信贷、贷款担保等,主要由发达国家所采用。很明显,发达国家的“口袋更深”,占有明显的优势。发达国家不愿意在这方面让步。以美国为例,美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入国,而在谈到投资激励措施时,美国代表指出,他们不应该干涉州政府这方面的做法。

(三)发达国家内部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反对意见。西雅图会议失败的教训值得汲取。这些非政府组织提出的环保问题和劳工标准问题等值得各国在谈判时加以考虑。

(四)其他方面的议题冲淡了投资问题。wto谈判涉及到很多议题,而且采取一揽子协议的办法。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关心关于公共健康的廉价药品问题、农产品补贴问题等。有学者还指出,多边贸易体制的谈判涉及很多的交换,对投资问题的谈判也是交换的一个筹码,再加上发展中国家对投资方面有许多问题不是太懂,他们奉行不懂的就不谈这一原则,以免吃亏,从而给谈判带来了障碍。

与会的专家、学者经过充分讨论认为,各国要达成一致意见,就应该在谈判中坚持以下原则:

(一)谈判中要兼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利益。发达国家试图将自己意志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思维模式行不通。发达国家可通过给予发展中国家其他方面的待遇,以换取发展中国家的妥协。

(二)谈判各方要认真考虑非政府组织提出的问题。包括环保、劳工标准等方面的问题。

(三)避免极端化思维。即要么完全自由化,要么完全保护主义。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篇6

自2014年1月以来,中国与欧盟的投资协定谈判已经进行了三轮。上半年,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分别访问欧洲,以及欧盟国家领导人相继访华,有力地推动了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进程。众所周知,欧盟是国际投资领域的先行者,研究其有关国际投资合作的政策诉求,对于进一步夯实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基础具有积极意义。

一、欧盟政策框架对国际投资合作的诉求

欧盟2010年7月发表的《通向全面的欧盟国际投资政策》,以及2012年4月与美国联合发表的《关于国际投资共同原则的联合声明》,阐述了欧盟与域外经济体签署投资协定的目标和原则。

(一)《通向全面的欧盟国际投资政策》

这份文件的发表,主要目的在统一欧盟内部对国际问题的认识,阐明了欧盟与非欧盟国家签署对外投资协定的5项基本准则,包括谈判对象国的筛选;投资协定的适用范围;投资保护标准的涵盖;投资承诺的执行和国际责任的承担。

这份文件明确了欧盟签署对外投资协定文本的基本框架考虑:一是要将证券投资纳入对外投资协定的范畴;二是成员国以Bit形式对外订立的投资保护原则,如非歧视性原则(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准入后公平与公正待遇、全面安全与保护待遇、“伞式条款”(umbrellaclause)等,均是欧盟投资协定文本的重要内容;三是推动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改革,用约束性制度确保以更加透明、符合法律和技术性方式解决投资争端。

(二)《关于国际投资共同原则的联合声明》

这份文件的出台,体现了欧盟和美国对未来全球投资政策的共识,共有7项原则:

一是开放和非歧视的投资环境。涉及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即在市场准入方面实行负面清单,对外国投资者实行国民待遇。

二是公平的竞争环境。也就是所谓的“竞争中立”,支持经济合作组织在“竞争中立”领域已经展开的工作,强调确保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开展公平竞争的重要性。

三是对投资者和投资的保障。反对歧视、武断以及对投资者及其投资的任何不公平或有害的待遇。这种投资保护包括对有形和无形资产的保护,如知识产权,还包括对直接或间接征收以及国有化做出迅速、充分和有效的补偿。

四是公平和有约束力的争端解决机制。政府应提供获得有效争端解决程序的途径,包括投资者-国家仲裁,并确保程序是公开和透明的,并且给公众提供参与的机会。

五是增强透明性和提高公众参与度。各国政府应确保在制定与投资者有关的国内法和其他措施时保持透明性,并提供公众参与。

六是负责任的企业行为。各国政府应敦促跨国公司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经营企业。欧盟和美国打算推进负责任的企业行为准则,遵循经合组织制定的跨国公司行动指南。

七是对出于国家安全考量的审查范畴作出限制。这种投资审查应仅仅专注于应对真正的国家安全风险。

在上述七项原则中,建立“开放与非歧视性的投资环境”是欧美共同倡议的《关于国际投资共同原则的联合声明》的首要原则。该原则在全球贸易体系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世界贸易体系赖以生存的支柱之一,其核心即是“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由于欧盟成员国以往与非欧盟国家签订的投资协定仅涉及投资者在“准入之后”(post-entry,orpost-admission)的待遇问题,并未对准入条件作有约束力的规定,里斯本条约生效后,欧盟逐渐通过对外缔结有关投资市场准入、投资自由化的多边或双边协定,来弥补前述“准入(entryoradmission)”上的规制空白。

二、欧盟对外谈判实践所体现的投资诉求

自里斯本条约生效以来,因投资政策被纳入整个商业政策范畴,欧盟近期与投资有关的诉求主要体现在对外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中。因为截至2013年底,欧盟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投资协定谈判只有与中国和缅甸的谈判,而其正在商谈的重要自贸协定则有25个之多。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之后,随着发展中国家在商品贸易领域的崛起,欧盟被迫将关注的重点转向服务贸易和政府采购等具有优势的领域,希望通过最大限度地进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市场,为其经济提供可持续的增长动力。

从欧盟对外谈判的实践看,在反映其诉求方面,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和投资协定谈判有少许差异。欧盟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以市场准入为主要诉求,尤其是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而投资协定谈判则更看重投资保护。欧盟在其对外谈判中涉及投资的诉求主要表现在:

(一)敦促贸易伙伴取消服务贸易和政府采购市场的准入限制

无论是已生效近3年的欧盟与韩国自由协定,还是已完成谈判的欧盟与新加坡自贸协定,或者是接近完成谈判的欧盟与加拿大全面经济贸易协定,乃至于当前正在进行的欧盟与美国“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协定”谈判(ttip),推动谈判伙伴开放服务贸易领域都是欧盟的主要诉求。如欧盟与韩国的自贸协定,就涉及对跨境服务提供者和设立服务业投资的投资者的市场准入内容,协定以清单的形式列明开放的领域和相关保留,同时规定未作承诺的领域不在清单之列。此外,政府采购也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市场准入,其目的在于获取全球重要市场的增长潜力,推动欧盟贸易和投资。

(二)完善投资保护机制,力争平衡投资者保护和国家监管需求

鉴于全球范围内投资者与国家间争端日益频繁,欧盟在与发达国家进行谈判的过程中,开始考虑进一步加强投资保护的执行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欧盟与新加坡和加拿大的自贸协定谈判中,开始设立专门章节对投资保护的内容作出规定。欧盟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更多壁垒。因此对欧盟来说,其与发达国家商谈投资保护,目的在于首先和发达国家取得共识,尽早确立全球适用的标准,以便未来与发展中国家签订投资或自贸协定时能够掌握主动,更好地为欧盟投资者的利益服务。

(三)进一步加强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的建设

主要有两方面:一要对当前较模糊的国际投资保护规则予以明晰化。如在“间接征收”方面,允许国家保留监管权力,但强调要列明前提条件,尤其在“公平与公正待遇”方面,强调采用负面清单形式列明非公平与非公正待遇行为,从而为仲裁法庭提供清晰的指导,减少仲裁法官的自由裁量空间。二要对投资争端体系的运营予以改进。首先,不允许投资者在不同的仲裁机构提起同一诉讼;其次,提升仲裁机制的透明度;其三,参照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设立投资争端机制,制定行为准则,设定法官的特定和强制性义务,包括利益冲突的界定以及更广泛的涉及法官职业道德的规范,如欧盟与加拿大自贸协定已经列出一批投资仲裁法官的名单,未来依据行为准则和专业知识,确定可胜任的仲裁案件,同时还在推动筹建包括上诉法庭的审议机构,以确保仲裁的统一性和合法性。另外,投资者母国也可参与到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中,和投资者东道国一道对仲裁机构作出的解释发表意见。

三、欧盟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中的诉求

尽管当前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尚在初期阶段,但我们仍可以通过前述分析,梳理出欧盟在投资领域对中国诉求的基本轮廓。总体而言,投资自由化和高标准的投资保护是欧盟的两大主要诉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赋予“国民待遇”实质内涵

在中国与欧盟国家分别签订的26份双边投资协定中,有14份涉及国民待遇问题,其中多数出现在本世纪初中国与西欧国家重新修订的投资协定中。但这些投资协定提及的“国民待遇”大多仅具象征意义:要么在附加的议定书中有保留,说明此条款不适用于当前的不符措施;要么列明“国民待遇”要遵循国内的相关法律法规,或者只适用于准入后阶段。因此,中国与欧盟国家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实质上只认可最惠国待遇。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中,欧盟必然要求在协定文本中确立“国民待遇”标准,并将其扩大到投资的所有阶段,包括准入前与准入后。

(二)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相结合

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后,欧盟一直强烈要求中国扩大包括电信、金融、物流等在内的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在2013年底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早期收获取得成果的形势下,2014年3月底,欧盟表态支持中国加入服务贸易协定谈判,这与美国的做法大相径庭,但体现了其对华合作的利益考虑。

从中美投资协定谈判情况和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实践看,负面清单将成为中国未来进一步开放的重要形式。但是从欧盟与韩国签订的自贸协定内容看,有关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欧盟采用的是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相结合的形式:在正文条款中以例外的形式明确不开放的领域,而在附件中以正面承诺清单的形式,明确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受到限制的部门。由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发展差异,可以预见,未来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所涉及的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条款,很可能以负面清单形式为主,但也不排除正负面清单结合的模式。更为重要的是,负面清单将不仅仅是行业的负面清单,还有可能涉及相关措施的负面清单,即欧美Bit投资协定模板中的“不符措施”条款内容。

(三)强化“公平竞争”相关内容

该原则与经合组织当前力推的“竞争中立”如出一辙,目的是为了对近年来崛起的主权财富基金,以及发展中国家国有企业商业行为加以规范,强调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在既定市场面临同样外部环境及开展公平竞争的重要性。欧盟在其所有自贸协定谈判中均设有单独章节阐述竞争政策。

综观欧盟2011年5月公布的《关于欧盟与中国的未来投资关系咨询文件》和欧盟商会自2001年以来每年的《欧盟企业对华建议书》,欧盟企业对华关注集中于“公平竞争”方面。《关于欧盟与中国的未来投资关系咨询文件》称,欧盟企业在华遭遇的最大障碍是“不公平竞争”,而中国政府的补贴政策造成中国国有企业和外国企业之间竞争实力的差距。同样,欧盟中国商会迄今的13份《欧盟企业在华建议书》反映的在华投资经营的问题主要有:外国所有权的限制(合资要求、技术转让、关键技术的保护)、许可要求或程序、监管审批程序、给与中国企业补贴等。

基于欧盟的一贯政策主张,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将涉及“公平竞争”相关内容,特别是要求对两种形式的补贴作出严格禁止:一是对企业债务和有限责任的补贴,二是对不良企业的补贴。

(四)达成同一标准的投资保护

《通向全面的欧盟国际投资政策》指出,欧盟当前对外投资协定存在的问题之一在于,并非所有欧盟成员国均与非欧盟国家缔结了投资协定,且并非所有已缔结的Bits都提供了相同水平的保护标准。这就导致在海外投资的欧盟企业,因为所属Bits的不同而面临不平等的竞争环境。

在欧盟看来,中国与欧盟国家分别签署的双边投资协定中关于投资保护的标准是不统一的。其中,中德投资协定的保护水平最高,而中塞(浦路斯)的投资协定则远没有达到相应高度,特别是在投资争端解决的方式选择和适用方面。欧盟28个成员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对贸易与投资的认知存在较大不同。传统上,北欧国家,以及英国和德国较为开放,而南欧和中东欧地区国家则相对保守。因此在实现较高保护水平的同时,如何与中国达成所有成员国都能接受的投资保护条款是欧盟关心的重点,也就是说,相关条款既要保护欧盟在华投资者的利益,同时对于中国投资者的保护水平又不能超出成员国的承受范围。

(五)完善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

这是近年来欧盟对外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时在投资领域关注的重点之一。欧盟国家是当前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的主要运用方,2008-2013间,全球超过一半的投资诉讼案件由欧盟投资者发起。但欧盟认为其投资者在与中国的投资关系中,甚少运用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主要原因在于欧盟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和争端解决机制的选择考量上,更倾向于市场,担心因发起相关诉讼而失去中国市场。欧盟贸易委员德古特不久前在德国议会发表的演讲中提到“未来欧盟的投资协定需要就投资保护进一步明晰法律条款”,确保投资保护规则在保护投资者权益和国家主权监管方面取得平衡。因此在中欧投资协定的谈判中,欧盟必然将完善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作为其重要诉求。

(六)纳入与投资有关的社会标准

里斯本条约生效后,欧盟将基于维护社会、环境、国家安全、公众健康和安全、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原因而加强的立法、政策性监管,视为对外商谈自由贸易协定的基本准则。在基本准则的指引下,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盟对外商签的自贸协定开始关注劳工、环境、企业社会责任等议题,也就是所谓的“21世纪议题”。其对上述议题的关注主要通过专门的可持续发展章节来体现。与此同时,欧盟成员国与非欧盟国家签署的Bit中,对21世纪议题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例外条款和征收条款两个方面。征收条款主要涉及征收、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以及投资与收益的自由转移方面,可以基于环境或者劳工的考虑作出不利于投资者的限制;例外条款主要是允许投资东道国基于维护公共利益、公共安全、公共秩序等理由采取国内贸易措施,作为遵守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最终影响投资者利益。欧盟的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近来也越来越关注劳工、环境等可持续性发展议题,即注重对投资者保护与投资东道国公共利益(尤其是环境与劳工利益)的平衡。

欧洲议会一直要求将上述相关内容纳入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从关税壁垒到技术壁垒,进而又发展到社会壁垒,体现了欧美有关构建新时期国际贸易投资体系的规则考量,即应全球经济贸易格局的变化,通过不同的标准来规范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投资行为,尤其对于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贸易国来说,更需如此。

欧盟的上述诉求,对于仍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都非轻松可以应对。为此,相关部门有必要尽早谋划,妥善应对,同时利用好欧盟各成员国不同特点和诉求,掌握好谈判的筹码,推动谈判向于我有利的方向发展,并达成互利共赢的中欧投资协定。

注释:

①2013年10月18日,欧盟理事会批准开展谈判。

②参见截至2014年3月31日欧盟对外谈判进程文件。oVeRViewoFFtaanDotHeRtRaDeneGotiationS,不

③卢森堡-比利时为一份投资协定。

④包括与德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芬兰、荷兰、英国、葡萄牙、西班牙、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拉脱维亚、斯洛伐克、捷克

⑤与英国的投资协定。

⑥如与芬兰的投资保护协定只写明在准入后阶段,享有国民待遇。保加利亚也是、斯洛文尼亚

⑦2008-2013年,全球271起争端解决案件,欧盟投资者发起的诉讼达到146起。

⑧p.3,KarelDeGucht,europeanCommissionerfortrade,“thetransatlantictradeandinvestmentpartnership:theRealDebate”,Berlin,22may2014.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篇7

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顺应了世界经济和国际经贸合作发展的要求,国际贸易自由化潮流在曲折中不断向前推进。尤其是从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日益高涨,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进一步全面加强,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大特征。纵观当代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它始终与多边贸易体系的直接推动是密切相联系的。

首先,多边贸易体系推动了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谈判。从多边贸易体系建立以来,发动、组织和主持开展多边贸易谈判一直是其基本职能之一。关贸总协定通过组织和主持开展的8轮多边贸易谈判,推动了全球范围内各国关税水平的大幅度下降,取消和限制了一大批非关税措施,从而促进了世界商品贸易的自由化及发展。在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中,服务贸易也开始正式列入谈判议题,最终达成了《服务贸易总协定》,从而使多边贸易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并促进了国际服务贸易从此开始了自由化的进程。

其次,多边贸易体系扩展了世界贸易自由化领域。为适应国际经贸发展的现实要求和趋势,多边贸易体系的谈判议题涉及面越来越广泛,谈判内容日益丰富,从而使全球贸易自由化的领域不断扩展,远远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的领域和范围。从乌拉圭回合达成的许多协议来看,不仅涉及货物贸易,而且还涉及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投资措施等方面,近年来发达国家还热衷于推动竞争规则、环境保护和劳工福利等新议题的谈判。这一趋势既反映了21世纪的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合作发展的新趋向,同时也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

再次,多边贸易体系加速了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世界贸易组织在成立以来的几年中,一直继续努力推动贸易谈判,加快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一方面,督促各成员加快落实乌拉圭回合各项协议的实施;另一方面,继续努力扩大贸易自由化成果。其中最为突出的成果是在1997年达成了几项意义十分重大的协议,即促进全球电讯自由化经营的《基础电讯协议》、对信息技术产品贸易实行零关税的《信息技术协议》和进一步承诺开放银行业及证券业新的《金融服务协议》。为了全面适应21世纪国际经贸发展的需要,wto又于1999年底准备发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千年回合”。

1999年11月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世贸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主要任务就是要发起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为新一轮贸易谈判确定基本原则和内容,并为全球贸易体制带来新的开端,因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此次会议最后并没有能够实现发动谈判这一目标,这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遭受到的最大一次挫折。尽管从直接原因来看,是因为这次会议准备不足,各国在谈判议题和目标上存在的许多重大分歧难以消除,并遇到数千示威者的游行和破坏。但从更深层的原因来看,是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与各国国家利益的冲突,反映了各国经济发展及其利益的不平衡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的加剧。

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世贸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主要任务之一仍是讨论启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问题。会议召开之际,全球经济特别是美欧日等主要发达国家经济普遍不景气。世贸组织成员希望,会议能通过决定启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发出一个各方将共同努力振兴经济的强烈信号。同时,世贸组织也从西雅图会议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在筹备多哈会议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先期准备工作。因此,与西雅图会议相比,多哈会议有了较好的谈判基础。但是,许多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之间在一些领域仍有相当大的分歧,各发达成员也均有自己的打算。所以直到会议开幕前,各成员虽然在不少问题上取得或基本取得共识,但在一些关键性的领域还存在严重分歧,许多矛盾需要反复磋商和协调,致使此次会议闭幕比原定时间推迟了一天。经过有关各方的艰苦磋商,会议于2001年11月14日最终通过了《部长宣言》等文件,与会的142个成员一致同意启动新的多边贸易谈判。

多哈会议《部长宣言》规划了谈判的议程,也为应对多边贸易体系面临的挑战作出了其他一些重要决定。会议还通过了《关于乌拉圭回合协议执行问题的决定》和《知识产权与公共健康宣言》等文件。根据这些文件,世贸组织成员将继续就服务贸易、非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反补贴和反倾销等议题举行谈判。世贸组织将建立一个特别的谈判机制,与世贸组织的相关机构一起负责乌拉圭回合协议执行的谈判工作。世贸组织成员同意将就农业问题进行全面谈判,在重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情况下支持公众健康;并就现行世贸组织条款与多边环境协议中有关条款的关系举行谈判。各成员同意在下一届部长级会议上讨论是否在跨境投资、贸易便利化以及竞争性政策等领域发起谈判,在此之前作一些基础性的准备工作。上述协议文件的达成是各方妥协的结果。如面对来自农产品出口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压力,欧盟终于同意就开放农产品市场和取消出口补贴进行谈判,而发展中国家也以赞同将环境保护列入谈判议题作为交换;发展中国家虽同意对多边环境体系下的具体义务关系进行审议,但经过斗争将该审议局限于对现行多边环境协议适用性的审查;发展中国家虽同意对有关新议题进行讨论,但明确表明新一轮谈判要到2003年第五次部长级会议上各国进一步达成一致意见后才开始,并使会议声明注重对发展中国家在贸易和环境领域的技术支持。

根据多哈会议《部长宣言》,所有谈判应当在2005年1月1日前结束。2000年2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144个成员国经过为期一周的紧张磋商,就新的多边贸易谈判的原则和程序等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由多哈会议宣布成立的贸易谈判委员会同意成立7个谈判小组,分别是:农业、服务贸易、非农产品市场准入、规则、贸易与环境、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下的酒类产品的地理标识,以及争端解决规则谅解的改革,由此拉开了新的全球多边贸易谈判的帷幕。

多哈会议虽然宣布了启动新的多边贸易谈判并阐明了谈判的主要内容,但是各方存在的分歧并没有消除,这些分歧从西雅图会议以来就一直存在。

(一)西雅图会议存在的主要分歧

导致西雅图会议失败的最主要因素是各方存在巨大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现有协议的实施问题。发展中国家成员普遍认为,发达国家没有很好地贯彻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的不少协议,发展中国家没有从中得到应有的好处,要求加强对现有协议实施情况的审议与监督。而发达国家也指责发展中国家没有很好地履行协议,要求发展中国家在过渡期到期后全面履行有关协议,不能给所有国家延长过渡期。[1](p.58)二是关于“既定议程”问题,主要包括进一步改革农业体制和服务贸易体制这两大议题。发展中国家认为在农业方面的市场准入机会非但未能得到保证,反而有所减少,而发达国家也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农业问题上没有很好地履行协议。另外在农产品出口补贴问题上,美国、欧盟、“凯恩斯集团”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发达国家希望在服务贸易领域进一步推进各成员开放包括金融、电信、保险等市场,而发展中国家则希望对自然人流动及承包工程等问题进行谈判。[2](p.84)三是关于新议题问题。发达国家竭力要将贸易与投资、贸易与环境、贸易与竞争政策、贸易与劳工标准以及电子商务等新议题纳入新一轮谈判。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认为这些新议题对其未来贸易发展将造成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对其中争论最为激烈的贸易与劳工标准和贸易与环境问题,发展中国家认为这是试图用贸易措施处理社会问题,用苛刻的环境标准限制其贸易发展。

(二)多哈会议存在的主要分歧

在多哈会议上,各方在一些关键性领域的分歧仍未消除。主要集中在农业补贴、知识产权、乌拉圭回合协定的实施、环境与贸易、投资规则、竞争政策和反倾销等问题上。如在农业补贴方面,美国和凯恩斯集团成员国主张新一轮谈判应致力于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而欧盟虽然表示可以谈判减少补贴,但不同意彻底取消。在知识产权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要求明确有关知识产权的规则不能妨碍各成员为保障公共健康而采取某种特殊措施,而发达国家则认为它会为执行世贸组织知识产权协议造成法律漏洞。关于原有协定实施和新议题加入问题,发展中成员强烈要求发达国家完全履行已经作出的市场准入承诺,特别是在纺织品贸易方面。而欧盟等发达国家则要求新一轮谈判涉及一些新领域,主要是竞争政策、投资规则以及环境与贸易问题。广大发展中成员则认为在原有协定实施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不同意发起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不愿涉及它们不熟悉的新谈判议题。

(三)新多边贸易谈判的主要难题

从西雅图会议到多哈会议存在的种种分歧来看,各方要在今后的谈判中消除分歧和达成一致意见最为困难的问题有:

1.原有协定的执行问题。主要包括执行反倾销协定、纺织品贸易协定及进一步落实有关关税减让协定等。其中难度最大的是反倾销问题。在乌拉圭回合中有关各方虽然已签署了反倾销协定,但由于一些规定过于宽松,使得某些发达国家加以滥用,连一些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也频繁动用反倾销手段。深受其害的有关国家要求重新审查该协定,对其有关规定要更加严格,以防被滥用。目前最突出的是美国采取反倾销措施打压外国钢材来保护自己的产业,最近一次是在2002年3月6日布什政府宣布对其进口的一些主要钢材品种实施为期3年的关税配额限制或高达30%的关税,这一做法遭到许多受害国的强烈指责,并向wto提讼。美国迫于国内相关产业的院外活动集团施加的巨大政治压力,不会轻易放弃其限制措施,这对谈判形成了很大的障碍。

2.农业贸易问题。这是从乌拉圭回合谈判以来美欧之间分歧最大的一个问题,也是多边贸易谈判中矛盾最突出的一个领域。其中最大的难题又是减少农产品的出口补贴问题。欧盟是目前世界贸易组织中实行农产品出口补贴最多和最主要的成员,其举措遭到另一农产品出口大国美国、其他大量依赖农产品出口的国家如“凯恩斯集团”成员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迫于压力,欧盟在多哈会议上虽然作出了让步,同意就农业贸易问题进行全面谈判,并把分阶段取消农产品补贴作为长远目标。但欧盟各国政府也面临本国农场主集团的强大压力,不能不竭力维护自身的农业利益,今后的谈判会相当艰难。[3](p.60)

3.贸易与环境问题。把环境保护与贸易相联系,成为近年来国际贸易谈判中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鉴于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强调在发展国际经贸活动中加强环境保护有其合理性。但问题在于发达国家在贸易谈判中竭力提高环境标准的准入条件,以苛刻的环境标准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形成种种限制措施,使环境保护的要求又成为新的非关税壁垒的重要内容。[4](p.5)目前发达国家在贸易谈判中进一步强化了对贸易活动中环境保护的要求,对进口商品提出了一些过高的环境标准和环保要求,并要求实行更为严格的卫生检查等,这些要求超出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使之难以接受。

4.服务贸易问题。《服务贸易总协定》将一般义务和具体承诺区分开来,有利于各方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水平逐步开放服务市场。发达国家希望开展全面的服务贸易谈判,取消规则不适用的例外情况,迫使其他成员减少对市场准入的限制和对国内服务业的保护,实现更高水平的服务贸易自由化。它们的谈判兴趣集中在目前承诺水平较低的如海运、空运等部门和服务贸易的政府采购问题,以及其它它们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发展中国家在不反对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前提下,强调这一进程必须考虑成员的整体和部门的实际水平,遵循逐步自由化的原则,对谈判内容更加关注减少对自然人流动的限制等问题。

5.劳工标准问题。尽管多哈会议对是否谈判这一问题未予明确,但发达国家近三年来一直在对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因此这一问题在今后的谈判中是难以避开的。美国和欧盟想在贸易中通过引入劳工标准,从表面上看是保护劳工利益,而实际上会使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品价格上扬,从而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优势,以达到保护发达国家工人和产业利益的目的。[5](p.18)多数发展中国家认为,如果在短期内强制实行劳工标准,无疑会严重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发展,这一主张是难以接受的。

6.若干“新议题”问题。虽然各方在多哈会议上最终妥协,同意在下一届部长会议上再讨论是否将贸易与投资、贸易便利化、贸易与竞争政策的关系和政府采购的透明度等问题发起谈判,但即使这些新议题最终被纳入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各方分歧也难以消除。发达国家要求各成员对外国投资者必须实行国民待遇,对外投资企业有权获取全部股权;要求各成员政府采购时必须公平对待外国产品,各成员政府的支出政策规定都要纳入世贸组织的控制下;要求各成员简化海关手续,否则可向世贸组织进行;要求各成员必须建立平等竞争的政策规定,要有法可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虽然不完全反对讨论这些问题,但其发展水平决定了它们不可能立即实施上述有关措施,在这些方面很难达成全面的多边协议。[6](p.15)

上述新的多边贸易谈判所面临的种种难题,暴露了当今多边贸易体系内部存在的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深刻地反映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现存世界经济政治体系的内在矛盾。

矛盾之一:经济全球化与国家民族利益的矛盾。

20世纪末叶,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正在超越原有的国家,客观上对传统的国家和民族利益提出强有力的挑战,与各个民族国家利益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而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着拥有独立的民族国家以及彼此分明的界限,就不可能淡化和消除各国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独立性。经济全球化固然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生活密切渗透和日益融合,优化了全球的资源配置,但它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加剧了各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加深了许多国家经济的波动和震荡。对此,各国既纷纷实施更加开放的战略和政策,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和国际分工体系,又更加重视努力维护和保障自身利益,由此形成了各国既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又更注重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到多边贸易体系内部中来,表现为目前各方一方面愿意加强谈判、磋商和协调来推进贸易自由化,实现国家经济一定程度的让渡,另一方面又竭力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力争使贸易自由化进程符合自身经贸发展的要求。

矛盾之二:多边贸易体系与区域经贸集团的矛盾。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经济整体性和统一性进一步加强,但这一趋势不仅没有弱化经济民族化,而且还刺激了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增强。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各种区域经贸集团大量涌现,至今已几乎遍及全球各个地区和每一个角落,并正在向大洲域及跨洲域化方向发展。这是全球经济最终实现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因此它与经济全球化潮流是相适应的。当今世界上多数区域经济经贸集团都致力于推进其内部各成员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及各种经济技术合作,在发展方向上与多边贸易体系的目标是一致的,并对强化全球经贸合作机制还具有重要的补充功能。但同时许多区域集团毕竟各自代表了一定国家的利益,因而又总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对外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绝对或相对歧视,这是与多边贸易体系的无差别无歧视的基本原则相矛盾的,而至今多边贸易体系并没有完全有效地解决好这一矛盾,从而多边贸易谈判难以避免出现集团与国家之间及集团相互之间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矛盾之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

长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呈现出的两极分化与南北经济差距的扩大,虽与全球经济竞争有关,但在根源上是由国际经济旧秩序所造成的。经济全球化从本质上看既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又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因此它不能从根本上涤荡国际经济旧秩序,并导致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从而加剧了世界经济力量的不对称性,南北经济的发展“鸿沟”正在加深。从近十多年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大赢家。发达国家凭借其掌握的比其他国家更多的先进生产要素,客观上成为了推动和影响全球化进程的主导力量,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意志和模式。这一现实反映到多边贸易体系内部中来,就形成了发达国家一直力图控制和操纵多边贸易体系,对多边贸易谈判规定自己的目标,并迫使发展中国家接受对其不利的条件等等。这种状况必然导致在多边贸易体系中,发展中国家既希望通过谈判使自身经贸发展获得更有利的条件,又对发达国家推进贸易自由化意图深切怀疑,对开放市场会对本国经济产生的冲击十分担忧,对许多方面的谈判具有抵触情绪。

矛盾之四: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利益的冲击和所导致的各国经济不平衡的加剧,不仅激化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也激化了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矛盾。从冷战结束以后,各国竞争的主战场已转向经济竞争和国力较量。经济全球化促使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当今世界经济主要力量的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更是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中发展的不平衡性发生重大变化,最近这三大经济体又刚经历了新的经济衰退。这种新的发展不平衡和新出现的衰退,必然增大这些国家国内各界对政府的压力,迫切要求其政府保护本国产业和拓展国外市场,从而引发其相互间矛盾的加深。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发达国家经常相互指责对方保护本国市场,损害他国利益,要求对方作出实质性让步。而在各国目前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市场低迷、失业增加和消费不振等各种困难的情况下,这种让步的空间和余地是非常狭小的。

无论目前多边贸易体系各方还存在多少分歧,新的多边贸易谈判的帷幕已经拉开。展望今后几年谈判的前景,目前还很难确定它将取得哪些具体成果。但根据整个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趋势,以及多边贸易体系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并从历届多边贸易谈判的特点来看,新的多边贸易谈判将会出现几个方面总的走向和特征:

一是谈判内容的广泛性。为适应世界经济活动和国际经贸合作领域的不断延伸和密切交织的要求,近年来多边贸易体系框架日益扩展,几乎已经涉及当今世界经贸所有领域。同时,对谈判起主导作用的发达国家为保持其在国际经贸中更大的优势,一直竭力推动新领域的贸易谈判。因此,在这场新的多边贸易谈判中必然涉及一些更新的领域,谈判内容将不断丰富。尽管多哈会议只决定启动新的谈判,但随着其内容的不断扩展将不可避免启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实际上是否称为“新一轮”谈判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或名称问题。

二是谈判进程的曲折性。尽管目前各方对启动新的贸易谈判及达成新的成果都有一定的诚意,但这场新的谈判进展不可能是很顺利的。其原因十分清楚:首先,各方在许多谈判议题上的目标和意图差距甚大,要逐步缩小相互间存在的差距,需要反复沟通和磋商,并需要各方作出让步和获得补偿。其次,各方在谈判中的矛盾错综复杂,即使经济发展水平和贸易利益相近的国家,在涉及许多具体领域的意见也不尽一致甚至对立。有些贸易方可能在谈判某些问题上形成同盟,但在另一些问题上又是对手,各方的立场和矛盾需要不断加以协调。再次,由于谈判内容的广泛性,使谈判既要处理原来遗留的各种问题,又要解决许多新的经济贸易问题,既要着眼于原有各种协议落到实处,又要努力达成新的协议并推动其实施。

三是谈判成果的有限性。鉴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各国利益要求的多样性,全球贸易自由化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在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下,新的多边贸易谈判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制定全球贸易规则的主导权问题,不可能真正实现贸易谈判中的公平和公正性问题。长期以来,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发达国家一直主导着贸易规则的制定。在世界贸易组织的142个成员中,发展中国家成员虽然占了3/4以上,但它们并不能平等地参加世界贸易决策,它们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常常因谈判能力低下而被忽视。因此,在未能确保所有的世贸组织成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能够充分参与讨论和得到实惠,并能实现各成员国的权利与义务平衡的情况下,在各有关谈判领域和议题所取得的自由化成果只能是有限的,难以达成全面一致并可持久的协议。[7](pp.6-14)

四是谈判意义的深远性。无论这场新的多边贸易谈判能够取得多大的成果,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它对进一步加强多边贸易体系的作用,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以及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意义重大。通过谈判可以加快落实已有协议,并在有关领域进一步扩大贸易自由化的成果。尽管在现有的格局下发达国家将是谈判成果的最大得益者,但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也能受益。世界银行已作出估计,通过新一轮全球贸易谈判,连同相关的市场改革,将在2015年之前使全球收入增加2.8兆美元。其中,1.5兆美元的增加属于发展中国家,将能额外帮助3.2亿人摆脱贫困。oeCD的贸易主管也表示,新的贸易谈判将使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及纺织品更容易打进富有国家的市场。此外,谈判所涉及的许多新议题,将关系到今后国际经贸能否适应未来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世界各国应该从21世纪全球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新一轮贸易谈判的意义。

在新的多边贸易谈判启动之际,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入世不仅将推动中国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也使我国更进一步直接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在谈判中更充分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和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以切实维护自身及整个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新的多边贸易谈判的结果如何,既关系到未来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发展的前途,也与我国入世后社会经济发展和开放的环境和条件息息相关。中国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在代表中国首次以正式成员身份出席的世界贸易组织总理事会会议上,已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对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立场。中国一向支持在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利益和合理要求的基础上,启动新的多边贸易谈判。中国主张新的多边贸易谈判的目标为:第一,有利于建立公平、公正和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第二,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贸易投资便利化;第三,有利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平衡,特别是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为实现上述的谈判目标,我国在参与新的多边贸易谈判中,首先要努力推动多边贸易体系自身的改革和完善,确立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世界贸易体制;其次要始终坚持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谈判中的全面合作,充分维护发展中国家整体的经贸权益;再次要坚持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则,顺应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潮流,全面加强与各贸易方的合作,促进各方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在切实维护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贸易利益的同时,我国还应从自身发展的要求出发,对各项谈判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统筹规划,对有关谈判议题要高度重视,明确谈判的目标和策略。如对反倾销议题的谈判,要进一步明确反倾销的界定和严格执行有关协议,以最大限度减轻国外反倾销对我出口贸易的损害;在有关服务贸易议题的谈判中,要坚持服务市场开放的渐进性和双向性原则,努力减缓服务市场外来竞争的冲击,并为我服务贸易走出去创造有利条件;在有关农产品议题的谈判上,既要注重保护目前自身农业的发展,又要着眼于长远,为我国农业和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排除障碍;在有关各项新议题的谈判中,要有前瞻性,要积极参与新规则的制定,努力掌握未来我国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动权。总之,在全面参与新的多边贸易谈判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维护和增进自身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收稿日期:2002-03-08

【参考文献】

[1]黄志雄.wto“千年回合”中的发展问题:反思与前瞻[J].国际论坛,2001,(4).

[2]邹正方.“千年回合”:焦点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5).

[3]J·n·格林菲尔德.机遇与挑战:发展中国家如何准备下一回合农产品贸易谈判[J].国外农业经济,1999,(3).

[4]邓炯.“千年回合”贸易与环境议题谈判展望[n].国际商报,1999-12-12.

[5]陈建.国际贸易与劳工标准[J].国际贸易问题,2000,(6).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篇8

低年级;语文教学;环保教育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144-02

当今,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要问题。森林滥伐、水土流失、地球变暖、臭氧层出现空洞,以及各种各样的污染,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危害着我们的子孙后代。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要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藏、森林、水等自然资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学校是育人之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同学们渗透环保教育,使同学们感知现今社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自觉养成环保的良好习惯,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来谈谈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采取的一些做法。

1借图启思,渗透环保教育

低年级教材插图多,色彩鲜艳,逼真形象,富有吸引力。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利用教材的优势,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渗透环保教育。如《秋天》一课,可先让同学们观察课文插图:天那么高,那么蓝,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蓝天白云,色彩多么美丽!令人多么舒服!我补充讲述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让同学们了解到天空是蓝色的原因。再让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为什么现在我们已经很少能见到这么蓝的天空?原因是什么呢?--是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而引起的。所以,我们小朋友也要行动起来,从身边的事做起,比如叫父母不必要时少使用私人汽车、冷气机等,保护环境,减少大气污染,保护大气层,让天空永远都那么蓝,那么美。又如第三册其中有一课的八幅插图分别介绍八种树:高大秀拔的杨树、葱绿苍翠的松柏、枝叶如盖的榕树、红叶如彩霞的枫树……教师让同学们看图读词语,图文对照,认识八种树木的形状与名称。再看图自读儿歌,了解这几种树木不同的特点。然后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常说植树造林,造福人类?让同学们知道我们根据树木生长的特点,在不同的地方种植不同的树木,可以提供氧气、除尘、防风沙、美化环境等。并告诉同学们,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在这一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会进行植树活动,我们也要加入到这一队列中,绿化家乡,美化祖国。这样,对学生进行了植树造林的教育,增强了环保意识。

2读中品味,渗透环保教育

低年级课本中有许多琅琅上口,语句优美,富有童趣,描写大自然美丽风光的诗歌与短文。优美的文字中蕴含了不少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思想和知识,它们为教师进行渗透环保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材料。如《春晓》第一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在讲解此课时,可让同学们反复品味古诗,想象诗句的意境,令人仿佛听到春鸟婉转的叫声,啾啁起落,远近应和,多么活泼的春色。此时教师适时点拨:人类要保护环境,爱护鸟类,才会使大自然变得更美丽。又如学习《四季的脚步》一课,可鼓励同学们反复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在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四季美景中:春天来了,溪水流淌,绿草如茵,鲜花盛开;春去夏来,金蝉在树上欢叫;秋天来临,秋风吹得落叶满地,像黄蝶飞舞;冬天到了,雪花飞舞,大地穿上银装,四季的景色是多么的迷人!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3运用多媒体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并不发达,他们认识事物,认识问题需要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运用多媒体教学,生动活泼,具体直观,形象鲜明,印象深刻,感染力强。它可以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体验周围环境问题,体验人类在活动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能最大限度激发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学习《清清的溪水》时,授课一开始,教师播放出音乐,边在黑板画画,边对同学们说:"大自然有许多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美景。大家看,清清的溪水慢慢地流淌,鱼儿在水里快活地游戏,真美!但是,如果不注意保护环境,这样的美景就会遭到破坏。大家读了《清清的溪水》这篇课文就知道了。"接着,播放录象演示大自然美丽风光,让同学们感受溪水又清又甜的美境。再让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诵第一段课文加深对美丽环境的向往。等到同学们对语言环境有一定的感悟后,再播放录象,演示大自然美丽风光受到破坏,河水变得浑浊。这时,同学们脸上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皱了起来。教师让同学们阅读第二段课文,带出问题:为什么一场雨过后,溪水变黄了,这是什么一回事呢?然后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去读第三至第九段课文。原来是大象和野猪比赛谁的力气大,拔掉了小溪上游的树,雨水把泥土冲进小溪,使清清的小溪变浑了。同学们明白了溪水变黄的原因后,教师让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为什么市桥长堤的河水变浊变臭是什么原因?同学们发言中谈到:由于人们乱排污水,使河道变得黑黑的,臭气熏天,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教师再用电脑演示课前收集的网上信息材料,如人们砍掉树木,造成空气不再清新,噪音加重,风沙大;黄河水土流失等。接着让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我们怎样做才能恢复美丽的自然环境?这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争着举手发言,五花八门发表自己的见解:"植树造林。""马路两旁、河边多种花草树木。""大家爱护花草树木,不去攀、折、砍树木。""在空中设置监督眼,对破坏环境的进行监控。""在河道养殖'清道夫'吸掉垃圾,保持河水清洁。"……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体验周围环境问题,增强了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懂得保护树木的重要性。

4课外延伸,树立环保思想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篇9

近日,舒兰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查组,对全市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组首先到市环保局查阅了项目环评报告和案件查处卷宗,随后听取了市政府分管市长和市环保部门领导的汇报,并在市政府办、市环保局等部门领导的陪同下,先后对沙河水库库区重点污染源乌苏里、上绿水等6户餐饮业户和原舒郊乡敬老院个体养猪场、合成药污水处理工程、圣吉公司污水处理工程、舒兰街个体养猪场沼气池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根据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调查组建议:(一)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法》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环保国策意识。(二)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科学决策,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依法行政的原则,强化环境保护和污染整治工作力度,注重从源头防止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谐舒兰。(三)要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力度,加强联合执法,重点查处一批严重污染环境,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法排污企业,对典型违法案件,公开曝光,公开处理,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和执法成本高的问题,不断提高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工作水平。(四)市政府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落实,认真搞好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分解、落实、考核和奖惩工作。(路增佶)

长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监督法》专题讲座

为深入贯彻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为长春市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常委会的工作质量和水平。近日,长春市人大常委会举办了由常委会委员、部分代表、县(市)区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市政府各部门负责同志和市法院、市人民检察院有关人员以及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人员约300人参加的《监督法》的法制讲座。

本次讲座特别邀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国家法室主任陈斯喜主讲。主讲人从立法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监督法的主要精神、监督法重点规范的几个问题以及如何认真贯彻实施好监督法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

与会同志都感到讲座非常必要,非常及时,不仅加深了对这部法律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严格按照监督法的规定执行。(吉氚)

柳河县人大召开企业界人大代表座谈会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篇10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根据立意抽样的方法选择16名受访者,其中l3名均来自重庆地区的医疗机构的管理岗位,包括卫生局局长3名,医院院长6名,人事处处长4名,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任职时间0.5~18.0(6.50±5.94)年。另外3名是副主任护师以上的护理教育专家,他们来自四川地区医学院的附属医院,教龄24~39(29.33±8.39)年。均为自愿参与。受访者的一般资料:性别:男5例(31.25%),女11例(68.75%);年龄:31~40岁4例(25.00%),41~5o岁6例(37.50%),51—6o岁5例(31.25%),≥61岁1例(6.25%);学历:中专1例(6.25%),大专3例(18.75%),本科11例(68.75%),硕士0例(0.00%),博士1例(6.25%);工作年限:11—20年4例(25.o0%),21~30年4例(25.00%),31~40年7例(43.75%),i>41年1例(6.25%);访谈过程是否录音:是9例(56.25%),否7例(43.75%)。

   1.2资料搜集

   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提纲进行资料收集,与受访者联络,讨论并选择适当的访谈时间和地点,包括专家的办公室、家、教室、宾馆。研究者向受访谈者介绍自己及研究目的,每例个案访谈45—150min,征求受访者同意后用录音笔录音,由记录员忠实记录访谈内容。访谈中仔细观察访谈对象表情变化及行为动作。同时将研究对象表达的内心体验用文字记录下来,以便更好地帮助研究者理解其想法。访谈结束后及时将录音资料转化为文字。

   1.3资料整理分析

   数据分析利用了接近Colaizzi提出的方法及Sandelowski的策略,尝试融入受访者的经验,而不跟随既定的研究规则。通过多次聆听录音,同时阅读访问记录,在多次阅读访谈记录当中进行编码、分类、归纳,最后阶段是取得受访者确切见解及对症所找出的意义。对于16名受访者的访谈内容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程序后分成两种意见。一方面让高年资护士留在临床一线上,另一方面建议其从事其他的工作。为了概述访谈资料,将16名受访者从护理教育专家、卫生局局长、医院院长到医院人事处处长依次排序,具体排序按照访谈时间进行,序号分别为1~16号。

   2结果

   2.1留在临床一线4名受访者均提出减少上夜班的时间、留在本职岗位上;4名受访者均建议老年护士在临床一线,协助病区护士长做好临床管理工作,其中包括7、10、13、15号;5、12号认为可以“传帮带”一业务指导年轻护士;6号认为老年护士(高年资护士)可以转变为医生。

   2.2离开临床、从事其他工作4、9号认为可以从事辅助工作,即转岗到助产士、办公室甚至是环保工作;1、14、15号认为可以从事其他护理相关工作,即从事一些健康教育、保健咨询、医疗交流、护理健康教育、社会医疗护理等工作。

   2.3老年护士的资源开发①老年护士的开发势在必行:我国护理人员的年龄结构说明我国的护理队伍存在很大的资源浪费,进一步的开发老年护士有利于我们进行护理人力资源的开发,1、6号指出护理人员的运行机制存在问题,如老年护士的待遇问题,老年护士的去向问题。②老年护士开发的影响因素:老年护士的开发需要一定的保障措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国家以及医院方面而言,要从宏观上给予保障。5号认为,国家要有足够的资金保障整个卫生事业的发展,医院要给护士提供一定的空间、环境,进行能级管理。13号提出,关键是解决待遇问题,提高待遇。16号也指出,国家应该倡导建立和谐的医疗工作环境,改善一线医务人员的待遇,倡导尊重医务人员。对于老年护士本人而言,需要她有种奉献精神,正如5号认为从事护理工作的人要有一种奉献精神,应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

   3讨论

   谈到老年护士,我们首先要明确对于“老年护士”的界定。许多资料将其进行分类:较年轻的老年人(45~54岁)、中等老年人(55~64岁)、较老的老年人(>65岁)。在这里我们将老年护士确定为年龄45~64岁具有护理职业的人群。

   相对于年轻护士来说,老年护士对一个医院、患者及其家庭,甚至对年轻的护士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一家医院来说,老年护士更可靠、更忠诚、更有职业道德;对患者及其家属来说,老年护士不仅有更多的临床经验,而且丰富的生活经验使她更能体会与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情;对年轻护士来说,老年护士不仅是启蒙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更是领导者,可在教育、监督、指导方面起着角色模范的作用。在《从初学者到专家》一书中也讲到,一名有经验的老年护士具有出色的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具有操纵不断变化的健康系统的能力,能理解患者,提供特别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具有非常的职业权威,因为经验而有敏感直觉。

   护理人员的短缺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无论是我国高年资护士的大量流失,还是国外护士的老龄化,都已使我们意识到保留老年护士是阻挡护士短缺的一个重要战略。如何保留老年护士,是护理人力资源开发中非常棘手的问题。国外的研究曾指出,影响老年护士决定继续工作的因素有四个,包括健康状态、经济状况、对退休的态度和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Laura在他的“减少保留老年工作者的障碍”一文中指出,专家建议可以通过简单询问(simplyask)一名员工:我们需要做什么才可以留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