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人文地理特征十篇人文地理特征十篇

人文地理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0:52

人文地理特征篇1

摘要: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民间艺术,具有表演形式简单、演出季节性强、通俗易懂、接受人群广泛等特点,这是对东北地区自然环境以及气候条件的反映,同时也是对当地地域文化特征的反映。如今,二人转仍走上社会艺术大舞台,这要求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令其以一种健康向上亲民的态度在民族文化中熠熠生辉。

关键词:二人转;地域文化;东北历史地理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民间艺术,是弦索腔系的东北民间小戏,自形成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形成初期二人转并没有固定的名字,约时期定名。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得到承认,终于获得了正式的身份和合法生存的空间。二人转具有表演形式简单、演出季节性强、通俗易懂、接受人群广泛等特点,这是对东北地区自然环境以及气候条件的反映,同时也是对当地地域文化特征的反映。

一、自然地理因素:

东北地区自然环境优越,河流众多,辽河、松花江、黑龙江三个冲击平原组成了我国面积最大的东北大平原。然而,东北地区虽然广阔,但周边环境却是封闭的、闭塞的。

从自然地理风貌上看,北部为大小兴安岭,西部为蒙古隔壁,东部为茫茫大海,与中原地区唯一的通道就是山海关,历史上一旦出现动荡,“天下第一关”的大门就会关闭,使这里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圈。也就是说,东北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一定的孤立性。在这样的文化区域中,“外来文化”难以深入,“内部文化”难以输出,形成了一种文化交流十分尴尬的局面。因此,二人转自产生以来,艺术形式变化较小。这也是二人转产生的大环境。从气候条件看,东北地区毗邻俄罗斯,纬度较高,处于寒温带地区。冬季盛行的西北风带来了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形成了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因此,只要一下雪,交通十分不利,给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带来了不便。这也为二人转的产生提供了外因。也正是因为寒温带的气候特征,东北的四季很明显,同时这里又是多民族聚居地,虽然与外界沟通困难,但是东北区域内部一马平川,和南方的崎岖山路不同,这里没有天然屏障,各地区各民族交流比较方便,各民族人民融合本民族的风俗以及东北地区四季分明的气候,刺激了人们的感官,给创作赋予了灵感,这是二人转产生的内因。而且,东北地区一望无际的地理特征使长期生存在这样环境下的人们形成了直爽的性格。办事说话直来直去,“一杆子捅到底”,绝不会拐弯抹角,闪烁其词。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慢慢发展而来。因此,东北本身的地貌特征及气候因素使得广阔的土地地广人稀,内部是一个统一区域,在内外因素和大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二人转这种大众化的娱乐形式一定会产生。

二、人文地理因素: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东北人的文化性格和审美情趣,进而影响了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的特征。

首先,从表演形式上看,二人转表演形式简单,不拘小节。一般就是二人对唱,一男一女搭配表演,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时还会利用扇子手绢等工具来增添舞台效果。二人转主要取材于生活,体现了浓厚的东北民俗文化,最典型的曲目就是《小拜年》,从曲调和唱词中,大家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过年的喜庆场景和东北人的衣食住行,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表演也不限制场地,小到村边窝棚,达到煤矿工地,都能成为二人转的舞台。正是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零距离接触,极大地保证了艺术的真实。

其次,演出季节性强。一般是“农闲时间”1,这是由东北的气候特点造成的,纬度高,处于寒温带,无霜期仅120天左右,农耕特点是春种秋收,也就是说会有几个月的“猫冬”时间。由于气候寒冷,这段时间农民也不会外出寻找新的养家糊口的活计,而是追求娱乐消遣,再加上东北自古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开蒙较晚,没什么文化积淀,所以老百姓的娱乐方式也比较单一,无非是串门子打牌。而二人转这种热闹的民间小戏,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就是最高的艺术享受。因此特别受到东北群众,尤其是农民的喜爱。也有了“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

再次,通俗易懂,接受人群广泛。二人转是一种比较粗朴的民间艺术,与西方歌剧和本国的京剧不同,二人转的表演特点最能体现东北人民对艺术美得追求。二人转的说唱采用东北方言,令观众感到亲切、容易接受,也更贴近东北人民的生活,生动地刻画出了人物形象,更显诙谐幽默。表演过程中时常加入与内容不相干的拳打脚踢,体现了东北人粗犷豪放的文化性格。所以二人转因为乡土气息浓郁得到了广大人民的青睐。

三、总结与思考:

时至今日,人们对二人转仍然各执己见、褒贬不一。贬低者说它庸俗不堪,趣味低级。褒奖者却说是“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但是,二人转仍然以不可阻挡之势走红于当代民间,甚至走上了以主流意识为导向的社会艺术大舞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它扎根黑土地,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人们喜爱一样东西,热爱一种艺术不是突发奇想的,正是因为这种艺术像一面镜子一样的反应出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与人们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同时这种艺术形式又如同东北人的性格一般,热情简单,充满生命力,浑身上下充斥着泥土气息,走红民间是必然的。同时,针砭时弊、独具特色的艺术模式引人入胜,有人说二人转是一网打尽的艺术,虽然夸张,但是也说明二人转的表演中确实含有很多门派的艺术,比如河北梆子、东北秧歌等等,简单的形式中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民间艺术,再加上演员出神入化的演技,使观众大饱眼福,也使二人转这种艺术博得了满堂彩。对于像二人转这样的民间艺术,我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来对待,俗气是避免不了的,毕竟二人转从群众中来,一定会带有浓重的生活色彩,二人转的唱词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特性,世俗化的语言虽然低级趣味,确话粗理不粗的反映了人们的心态。我们不能像对待国粹京剧那样的对待民间艺术,民间艺术之所以被称为民间艺术,说到底就是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京剧是传统艺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的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参透其中的深意。反而是像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语言通俗易懂,形象深入人心,表演的都是家长里短,让人觉得亲切可心。民间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流传至今,糟粕是不可避免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该用一种正确的态度对待它、认识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一步发掘整理,进而使之发扬光大,令其以一种健康向上亲民的姿态在民族文化中熠熠生辉。(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高颖.自然地理环境与东北民族民间音乐[J].文化学刊.2006(1).

人文地理特征篇2

关键词:地域特征;风景园林;设计

风景园林的设计属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建设项目,设计风景园林,既与城市发展规模以及建设水平相关,还会对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产生重要影响。在设计风景园林过程中,设计人员需从城市环境的构成特色以及与园林主要建设目的进行考虑,重视对不同城市地域特征的了解,让风景园林设计最大化发挥自身美化城市的效果。

1风景园林设计中地域特征分析

1.1文化特征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遵循地域人文特征的发展规律,并使其得以延续,是现代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风景园林设计中展示其所在城市的文化及社会特色是一项重要的目的,所以,园林的设计需要与城市特有的文化氛围相搭配。比如,丽江、青岛等城市的风景园林设计,就针对旅游城市的特点,让其风景园林可以充分展示出城市的风景特色;洛阳、杭州等地设计风景园林,则应突出城市文化底蕴,表现城市的悠久历史与人文内涵。由此可见,地域中包含的人文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风景园林设计的主体风格,加强重视风景园林设计中具备的文化特征,更加突出风景园林设计对城市发展的推动效果。

1.2自然及应用性特征

地域中的自然特征,比如,地形、植被、气候等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在统一的地域之中,不同的自然特征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比如,以山地为主的重庆、四川等城市[1],根系较发达的乔木是主要的植被类型,较少种植草皮,因为乔木类对土壤有较强的稳固能力,使土壤能够较好地抵抗雨水的冲刷。同时,乔木具有高大、繁茂的树冠,可以很好地发挥遮荫、避暑的作用,对那些高温、高热地区起到良好的降温效果。

由此可见,风景园林设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地域的自然特征,分析不同的自然因素、地域建设发展以及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作用,确保风景园林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还要考虑到其特有的应用性质,不同地域对风景园林设计的预期效果存在差别,有的园林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休闲游览的需求,园林就呈现出一种开放的状态,在园林中设计更多的休息区以及自由应用区,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提供便利。

2地域特征下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分析

2.1调查地域自然特征

城市中的自然特征对风景园林设计的植被应用具有决定性作用,而绿植是风景园林设计中最为关键的构成要素[2]。所以,设计人员需在规划之前,了解城市具备的自然天气以及水文条件等,通过查阅当地自然地理档案的方法,更加全面地收集信息,充分分析城市中的自然特征,使植被的挑选更加合理。尽量使用当地土生土长的植物,设计出来的景观会更加适合地域的自然特征,还能够突出园林的自然美,土生植物在园林中也可以获得更加健康的生长,更好地体现园林设计的科学性。

2.2了解地域文化,调查风景园林设计的应用目的

为了让风景园林设计风格能符合地域文化特征,设计人员应深入市民生活之中,通过观察、访谈、阅读城市史志等方式,掌握城市的文化及风俗[3]。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可以充分地表现出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使风景园林更具独特性,避免发生园林风格大同小异的状况,也使园林景观可以更好地与城市风格相融合。比如,杭州的西泠印社是浙江篆刻家的聚会之地,其风景园林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金石创作的特色与气质。

另外,设计风景园林时,设计人员应调查不同地域园林设计的投资数额以及实际应用目的,调查投资金额状况是为了在设计中,可以更加合理地选择相关植被资源及建设材料,使风景园林规划与城市应用的实际需要相一致。调查应用目是为了确定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模式,使风景园林最终的设计风格可以与地域建筑的整体要求相一致,更好地发挥风景园林自身所具备的应用意义。

3结语

风景园林的设计只有将地域特征作为主要参考内容时,才能实现别具一格的设计特点,并且实现人文地理、历史与地域建筑的自然融合,进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结构状态。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能够更好地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实现风景园林与城市建设整体形象的有机结合,突出风景园林的人性化、地域化特点,使风景园林设计获得长久进步。

参考文献

人文地理特征篇3

【关键词】高分遥感影像纹理特征聚类分析

1引言

航空遥感测绘需要处理大量的遥感影像数据。传统的人工解译方法是十分耗时耗力的。因此,设计准确、高效、自动的遥感影像解译算法是非常必要的。高分遥感影像解译算法需要不同种类的特征进行输入,以提高地物分类、目标探测的精度。高分遥感影像的纹理特征是重要的信息,它描述了组成地物的像素在空间域和光谱域的统计特征。虽然目前存在较多有关提取图像纹理特征的方法,但对于高分遥感影像,纹理特征方法提取主要包含两种: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由Haralick提出)以及基于Gabor滤波的。本文主要利用后者来开展纹理特征提取方法的研究。

2基于Gabor滤波的纹理特征提取方法

本文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显然,本文的高分遥感影像提取算法包含三个步骤:(1)Gabor滤波;(2)低通滤波;(3)K-means聚类分析。

在高分遥感影像中,不同的地物往往包含多种尺度和方向的纹理特征,因此需要多个尺度和方向参数来计算Gabor核函数。Gabor核函数的个数等于nθ・log(nw/2),其中nθ是滤波器方向的个数,nw是待处理影像的宽度。对于一景宽度为256像素的遥感影像,如果采用了8个方向(每个方向的间隔大小是为π/8),那么共需56个滤波器。

在步骤(2)中,要对各个波段的纹理特征量进行平滑滤波。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增强Gabor滤波结果中不同纹理特征的对比度信息。本文采用了Gauss低通滤波的方法来完成这一步骤。所选用的Gauss低通滤波器的尺度参数需要根据具体高分影像数据来进行调整。

步骤(3)是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对纹理特征进行分类。很多遥感影像处理软件都提供了该算法的模块。本文采用了enVi软件中的K-means来完成步骤(3)。

3实验

为了测试本文纹理特征方法的效果,选取了一景Rapideye高分遥感影像来进行纹理特征分类。Rapideye是德国商用的高分多光谱遥感卫星,于2008年8月29日成功发射升空。该卫星每日的覆盖面积可以达到400多万平方公里,因此在15天内就可完成对整个中国的观测。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除了蓝色、绿色、红色、近红外波段外,还提供了红边波段,以提供更为丰富的光谱信息。本文所采用的影像是2013年3月3日获取的,中心经纬度为:36.74898612°n,116.67967182°e。地面分辨率为5米。

在实验中,首先对实验影像(400×400像素)的5个波段进行Gabor滤波,每个波段都需要6个尺度、6个方向的滤波运算,因此纹理特征数目为:5×6×6=180。对纹理特征进行Gauss低通滤波后,就可利用K-means进行分类计算了。根据目视解译,发现该景影像(图2a)主要包含了5种地物,因此K-means的类别个数参数被设置为5。图2b展示了分类结果。由于采用的纹理特征较多,因此运算速度较慢,但不难看出,分类精度是较为令人满意的,建筑物、有植被的农田以及的土壤都被较好的区分开,这得益于纹理特征的贡献。

人文地理特征篇4

关键词:县级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整理

地方文献是对一个地区人文、地理、历史、风俗、经济、政治、教育、人物传记、物质资源等方面内容的综合反映。它记载了一个地区从过去到现在的漫长变迁,是这个地区的文化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地方文献也是国家文献和历史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国家文化部对公共图书馆的评估定级标准中,不断细化和提升了对地方文献建设的工作要求。从县级图书馆本身来说,它是应该一个县文献收藏最多,资料最全的地方。地方文献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县级图书馆应该结合当地特色用以确定本馆地方文献的征集范围和收藏重点。做好地方文献的征集、整理工作已经是各级各类图书馆文献建设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但是地方文献本身具有分散性和复杂性,不易搜集。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关于地方文献的出版物越来越多,搜集整理工作就更加困难了。在地方文献征集整理工作中,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要做好地方文献征集整理工作,首先要正确面对这些问题,还要找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搜集方法,以不断提高地方文献征集整理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一、关于地方文献征集整理中的问题

1.古代地方文献丢失、残破

地方文献属于横向时间轴,既有近现代地方文献也有古代地方文献。无论相距时间远近,地方文献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但由于古代地方文献的稀缺性和特殊性,它的文化价值更显珍贵。

古代地方文献是由历史传承下来的。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其保存下来的数量和质量都无法预料。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纷乱战事,对这些文献书籍都会造成不同程度地损害。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古代地方文献数量比较少。有的古代地方文献在保存过程中受到损伤,有的则是直接遗失或是被毁灭。经过漫长时间,古代地方文献终被历史尘埃淹没了,只剩下些许残片还呈现在众人眼前。若想更进一步,则需要做好古代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但是县级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都比较薄弱,搜集整理工作比较困难。

2.地方文献的征集范围不明确,对征集工作造成阻碍

地方文献是对当地地理、历史、风土人情、民间艺术、政治、经济、教育、名人传记、名胜古迹等各个方面内容的综合反映。其概念内涵过广,表达形式不一,承载工具丰富多样,模糊了地方文献的征集范围,对图书馆的征集整理工作造成阻碍。

3.关于地方文化特色的出版物越来越多,征集工作内容比较复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力量的大步提升,关于地方文化特色的出版物越来越多。但是这些出版物没有系统性,比较分散,对县级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征集整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二、地方文献的征集范围

地方文献征集整理工作首先要明确的是地方文献的征集范围。要明确地方文献的征集范围,就要明确关于地方文献的概念内涵。但是每个地区对地方文献的理解不一,确定的征集也就不一样。

通常来说,地方文献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地方文献是指包括一切形式在内的有关地方特色文化的资料。狭义的“地方文献”则是专指地方史料,即具有明显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不论文献的出版地和表现形式,只要内容与当地相关,不管是涉及到当地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物质资源,还是政治经济以及文学文化、教育管理等方面,都可以看作是地方文献。作为狭义的地方文献,它以文献内容是否具有明显地方特征作为划分地方文献的界限,使得地方文献对地方文化特色的表现大大加深,也更加深刻的体现了地方文献的地域性。所以,在明确地方文献征集范围时,我们应综合地方文献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内涵,并在具体征集工作中结合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对所属地区的地方文献划分具体的征集范围。

三、地方文献的征集途径

征集整理地方文献工作是一项内容繁杂、需要细心的工作,也是地方文献工作的源头。明确了地方文献的征集范围之后,大力拓展征集途径便是征集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了。在县级图书馆内,应该根据其当地实际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图书馆的人力物力资源现状,开拓创新,大力拓展地方文献的征集途径。

1.媒体宣传

通过电视、报纸、广播以及互联网等传播平台,对地方文献进行宣传推广。还可以利用图书馆自身的活动周、公告栏等公共信息服务,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了解地方文献,并支持有关地方文献的工作。在社会舆论上,可以发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积极参与有关地方文献的工作,对地方征集工作形成一定的支持热潮。

2.上门采访征集

大部分的出版社的新书订单以及书籍目录中都包含了一定数量的地方文献,负责采访的工作人员要把这个部分作为当代地方文献的采购重点,并经过筛选补缺,尽量补充地方文献的完整性。负责采访的工作人员还可以多与书店或报社联系,掌握有关地方内容的出版物的出版消息,并及时与出版社、书店或者是作者联系进行采购。

3.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当地相关文史编辑单位拥有较系统完整并具有权威性的地方文献。这些地方文献可以帮助图书馆形成自己的馆藏文献特色系统,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的文献史料进行了补充完整。

4.民间地方文献资源

老一辈的人民群众在当地生活工作多年,他们见证了当地一段时期内的社会经济文化变迁。他们本身就是一部活的地方文献。地方文献征集工作人员应该主动联系这些老一辈的人民群众,争取取得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手里掌握宝贵地方文献资料的还有地方文献爱好收藏家以及相关专家。我国历史上的藏书大家有很多,当前的藏书爱好者中也不乏大家。他们往往拥有较丰富的相关文献资料,其中甚至还可能会有某些绝版珍藏的珍贵文献。散落在民间的地方文献资源还可能会出现在旧书市场或者是废品回收站等这些鱼龙混杂的地方。尽量搜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文献资料,对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四、地方文献的征集方法

地方文献的征集方法是征集工作中的具体执行的前提。征集方法包括具体的实施方案,还包括整理研究相关地方文献整理资料以及建立有关利用地方文献的相关规章制度。县级图书馆的规模相对来说较小,其人力物力资源不够丰富,在征集工作上会受到许多限制。所以,县级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应该更加认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合理有效的征集方法以及相关规章制度。

1.积极推广宣传地方文献征集工作

虽然现代社会的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县城中的人们由于受到文化修养程度以及社会生活环境所限制,对图书馆以及地方文献的概念意识的理解认识不够充分,县级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得不到大力的社会支持。所以,县级图书馆应该借助多方力量,充分宣传推广图书馆意识以及地方文献概念,为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打好理论基础。

2.设立专职人员以及专门征集网络

由于征集工作的繁杂性,县级图书馆应该专门建立一个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网络并设立专职人员,针对地方文献的征集整理工作,以便更加有效的执行征集整理工作。

3.用法律法规确保征集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县级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征集整理工作会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单位部门、出版社、书店、报社以及个人等。图书馆申请法律法规的保障,并争取各级领导的关注,通过政府向各部门发放征集地方文献的行政命令,可以令征集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四、结语

在物质需求日益增强的当下,作为一个县城的文献资料收藏中心,县级图书馆更应该充分利用地方文献征集整理工作,建立并补充完善一个属于本馆的独具地方特色的雄厚馆藏体系,为县城人民群众保存充分的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人文地理特征篇5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地域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1132172

风景园林建设作为现代城市景观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特征风景园林设计具有影响作用。本文从地域特征分析入手,对地域分析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应用进行分析,促进我国园林城市的逐步完善和发展。

1地域特征分析

1.1地域特征的构成要素

地域特征是某地区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2方面都存在着众多与众不同的特色标志。地域特征的构成要素主要分为地域性、整体性、人文性特征[1]。地域特征是某地区的基本标志,也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地域特征中的主要因素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融合。一旦其中一方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也会随着变化,这种相互牵制的作用和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得到明显体现。

1.2地域特征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联系

地域特征自然与人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是自然界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互平衡的重要形式。风景园林规划是在地域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建设,同时也是继承和发展地域特征的手段;从风景园林规划的准则来看,园林设计以尊重为主,改造为辅[2],由此可见地域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具有引导辅助作用;地域文特征中包含多种丰富多彩的设计理念,是自然发展与历史发展的综合体现。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具有创新指导作用。

2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分析

2.1自然环境特征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地域特征中自然因素分为自然环境因素和植被因素2方面。自然环境他也正中包括气候特征、水文特征、地势特征等方面[3],L景园林设计师设计时,注重把握这些因素独立特征与联系。例如:气候特征。气候特征是自然发展的最基础性特征,不同的气候特征使园林规划设计的规模,植被等产生影响。例如:东北地区气候以干燥为主,南方气候以湿润特征为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时依据地区气候特征,选择园林设计的建筑材料,园林内部植被种类;或者不同的地势类型,比如:平原和盆地地区进行园林设计时,也会对园林设计中植被,构图形式等产生影响,风景园林设计要达到设计效果,充分发挥园林设计的意义,充分结合自然因素,实现园林设计综合性设计发展。

2.2植物特征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植物是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因素的变化会对园林设计中植被的设计产生影响,植被种类自身也会对风景园林产生影响,园林设计师进行园林设计时,对植被的选择不仅要从基础性园林进行分析,注重不同植被之间的会产生不同的园林效果。例如:我国北方风景园林设计中通常将银杏树种植在主道两侧,秋季里,洒落一地的银杏叶成为风景园林中一道亮丽的色彩,增添了风景园林的欣赏性色彩。此外,风景园林设计中园林设计中植被错落有致的排列方式也会增添园林的美感。丰富现代园林建设创新性特征。

2.3地域人文情怀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地域人文情怀包括历史文化、传统思想、民俗习惯等多种人文情怀,园林设计师进行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当注重将这些地域人文情怀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融合在一起,园林设计景观设计中蕴含大量“人”的因素,体现园林设计人文性色彩,例如:我国传统园林建设中[4],通常会将“一双,一对”的传统理念作为园林设计的因素之一,这种地域人文情怀的体现充分体现了现代园林建设人文人文情怀色彩,增强了风景文化建设中人的因素特征,体现了园林建设的主要特征,也是防东方文化的重要体现。风景园林设计师进行园林设计时,注重将人文情怀与自然因素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风景园林设计与地域特征的完美融合。

3结论

地域特征是当地自然特征与人文特征的双重性体验,对风景园林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能够引导设计师对园林设计中地域特征因素综合分析,实现城市景观建设综合性发展,增强风景园林设计的人文情怀和地域特征,促进城市建设低碳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玲.中国汉传佛教山地寺庙的环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2]丁晨D.城市视角下世界园艺博览会环境景观整合规划策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

人文地理特征篇6

关键词:顶帽变换;LBp;多特征组合;纹理特征提取

DoiDoi:10.11907/rjdk.162266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12-0005-03

0引言

纹理是人们描述和区分不同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作为物体表面的一种基本属性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人们视觉系统对自然界物体表面现象的一种感知,是图像中普遍存在而又难以描述的特征,虽然人们对纹理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至今难以对纹理给出统一、准确的定义[1-5]。

20世纪70年代以前出现了自相关函数法,功率谱方法和一些与各种灰度频率相关的方法等[6-8]。这些方法取得了一定成功,但是没有具体的定义、描述或纹理模型,仅仅是某种数学变换。另外还有一些提取纹理特征的方法[9-10],也仅限于提取特定的图像属性,如纹理粗糙度、纹理直线性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mRF理论在纹理分析中掀起一阵热潮[11],为纹理特征提取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90年代以后,人们发现传统的纹理分析方法的一个瓶颈在于不能从多尺度有效描述纹理特征。小波理论[12-13]的出现为时频多尺度分析提供了一个更为精确而统一的框架。近年来,较引人瞩目的是ojala[14]等于2002年提出的局部二进制模式(LBp)[15-17],该方法分析纹理的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计算复杂度小,具有多尺度特性和旋转不变特性,在纹理检索领域得到应用。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上,再结合顶帽变换[18]能有效消除不均匀背景这一特点,本文提出了顶帽变换和LBp算子相结合的多特征组合纹理特征提取方法。

1顶帽变换

帽变换技术作为灰度形态学的重要应用之一,是一种非均匀背景问题的解决方案。

图像f的顶帽变换h定义为图像f与图像f的灰度开运算之差,可表示为:

h=f-f(f°b)(1)

2局部二值模式(LBp)

局部二值模式(LocalBinarypattern,LBp)算子是一个描述图像局部空间结构的非参数模型算子,LBp算法思想简单容易理解、计算复杂度小、对单调的灰度变换不敏感并且能够很好地描述图像的局部纹理特征[19]。最早出现的是基本的LBp,在原始的LBp算子提出后,研究人员不断提出了各种改进和优化,又相继出现了圆形领域的LBp(LBpp,R)、均匀LBp(LBpu2p,R)、完整LBp等。

3纹理特征提取

首先给出一些符号定义:符号tR表示以半径为R的结构元素对原图像进行顶帽变换处理,如t10表示以半径为10像素的结构元素对原图像进行顶帽变换处理,t5则表示以半径为5像素的结构元素对原图像进行顶帽变换处理;符号tR-LBpp,R1表示对以半径为R的结构元素进行顶帽变换处理的结果图像进行LBpp,R1纹理特征描述;符号t2R表示对tR进行二值化处理,即原图像经tR处理后再进行二值化处理的结果图像;符号t2R-LBpp,R1表示对t2R处理后的结果图像进行LBpp,R1纹理特征描述。

图1中(a)图像为原图像,(b)图像为原图像的LBp8,2纹理特征描述;

图2中采用半径为10的圆形结构元素对原图像进行顶帽变换处理,如(a)所示,(b)为(a)的LBp8,2纹理特征描述,(c)为图像(a)的二值化处理结果,(d)为(c)的LBp8,2纹理特征描述,即原图像的t210-LBp8,2纹理特征描述;图3中所包含图像与图2保持一致,只是采用了半径为5的圆形结构元素对原图像进行顶帽变换处理。对比图2与图3中(d)图像,可以看出t210-LBp8,2通过调节结构元素的半径,对原图像进行顶帽变换处理后能够得到不同粒度的原图像细节信息。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如下多特征组合的纹理特征提取方法:采用对原图像的LBpp,R1纹理特征描述和原图像的LR-LBpp,R1纹理特征描述进行组合作为最终的纹理特征提取,用符号LBpp,R1-LR-LBpp,R1表示。这种多特征组合的纹理特征提取方法的更一般符号表示为:LBp-t2RLBp。

上述内容中给出了LBp-t2RLBp纹理特征提取方法,但并未解释该纹理特征提取方法为什么选择上述两种特征进行组合而不选择其它特征的组合(如LBp-tR-LBp或tR-LBp-t2R-LBp),下文将给出详细分析。为了方便对比分析,先给出原图像的LBpu28,2、t10-LBpu28,2及t210-LBpu28,2纹理统计特征图和原图像的LBpu28,2、t5-LBpu28,2及t10-LBpu28,2纹理统计特征图,如图4和图5所示。

对比图4中的(a)和(b)或图5中的(a)和(b),可以看出:除几个细小的变化不同外,(a)图和(b)图的统计变化曲线大致保持一致。这说明(a)图和(b)图所描述的特征非常相似,如果对这两个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它们之间的距离会非常小。因此(a)图和(b)图所描述的特征组合作为特征提取会存在特征信息冗余。在实验过程中采用(a)图和(b)图所描述的特征组合作为特征提取与仅采用(a)图所描述的特征作为特征提取所取得的分类准确率几乎没有差异,这也证明了上述分析的正确性。(a)图和(b)图的相似也正好说明了LBp算子能有效地消除光照影响,因为(b)图是原图像经过顶帽变换后得到的统一化LBp统计特征,顶帽变换有效地消除了不均匀背景,而不均匀背景往往是由光照引起的。至于为什么不选择组合图4中的(b)和(c)或图5中的(b)和(c),而选择(a)和(c)的组合,先要对(c)图进行分析。

根据顶帽变换消除不均匀背景的效果――原图像经过顶帽变换后得到的图像分量能够更加合理地描述原图像中实物的细节信息。采用相同的方法分别对原图像和原图像经过顶帽变换后得到的图像进行二值化,原图像经过顶帽变换后得到的图像在经过二值化后具有更多的细节信息,这表明经过顶帽变换后得到的图像分量的灰度分布能更合理地描述出原图像中实物的细节部分,因此顶帽变换能够有效地帮助获得图像中的细节信息,这些细节信息往往就是具有较强区分力的信息,获得这些细节信息也就是形态学图像处理的本质――抓住目标对象最为本质(最具区分能力―mostDiscriminative)的形状特征。(c)图对这些细节形状特征进行了统计描述。

再对图2或图3中的(c)图进行观察,可以看出,其(c)中几乎没有包含背景信息,这也是为什么选择组合图4中的(a)和(c)或图5中的(a)和(c),因为通过其(c)可以抑制(a)中所包含的背景信息产生的对特征区分能力的干扰(背景往往是不太被关注的信息)。那么为什么不选择组合图4中的(b)和(c)或图5中的(b)和(c),原因在于顶帽变换的本质实际上相当于滤波处理,它过滤掉了原图像中实物的一些轮廓信息,而轮廓信息往往具有较强的区分能力。因此提出了LBp-t2RLBp纹理特征提取方法。对于顶帽变换会增强噪声以及LBp对噪声较为敏感的缺点,可以采用mB-LBp算子来处理。

4实验结果分析及性能评价

为了评价上述纹理特征提取方法的性能,在outex数据库中的outex_tC_00011和outex_tC_00012数据集上做了一系列实验。其中,outex_tC_00011数据集包含960个数据样本,outex_tC_00012数据集包含了9120个数据样本,通过对比不同特征提取方法的分类准确率来评价特征提取方法性能。其中实验中用到的特征提取方法有:LBp、t2R-LBp、LBp-t2R-LBp、CLBp及CLBp-t2R-LBp。分类方法选择最近邻原则,将测试图像归为差异度最小的那一类。分类准确率结果如图6所示。

根据图6不同尺度结构元素下特征提取方法的分类准确率看出,可以通过调节顶帽变换中的结构元素的半径尺度,可以得到能够取得较高分类准确率的特征;从表1中不同特征提取方法的平均分类准确率看出,单一的LBp和t2R-LBp的特征提取方法的平均分类准确率分别为70.5%和55.5%,准确率均不是很高,而LBp-t2R-LBp取得了83.4%的平均分类准确率,分类准确率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相比于CLBp方法所取得的92.2%平均分类准确率,其分类准确率仍然逊色不少,然而CLBp-t2R-LBp却取得了93.7%的平均分类准确率,较CLBp的平均分类准确率有了小幅度提高。

5结语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纹理特征提取方法展开了研究,提出了基于顶帽变换和LBp算子的多特征组合的纹理特征提取方法。经实验验证,该方法确实能够提高对outex数据集分类的准确率,并可得出结论:特征提取方法应当遵循多特征组合、组合特征间差异大和组合特征维数小的原则。但本文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虽然顶帽变换能够帮助提取出具有较强区分能力的图像分量,但其计算时间复杂度高,在实际应用中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在能够得到具有高区分能力、计算时间复杂度低及特征维数低的描述方法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晓明.纹理研究及其应用综述[J].测控技术,2008,27(5):4-9.

[2]纪君.基于mpeG-7纹理特征的医学图像检索技术研究[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10:13-16.

[3]钟小勇.基于Curvelet变换和Bp神经网络的织物疵点检测[D].苏州:苏州大学,2010.

[4]丛家慧.引入人类视觉特性的带钢表面缺陷检测与识别方法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0:14-25.

[5]过林.基于纹理特征的典型遥感影像面状地物提取方法研究[D].郑州:信息工程大学,2011.

[6]贺晓建,王福明.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纹理分析方法研究[J].研究与探讨,2010(4):89-90.

[7]王飞.复杂背景下条形码检测[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

[8]黄媛媛.基于小波的纹理特征提取算法的研究[D].镇江:江苏科技大学,2011:13-55.

[9]刘丽,匡纲要.图像纹理特征提取方法综述[J].中国图像图形学报,2009(4):3-8.

[10]StRomBeRwD,FaRRtG.afourierbasedtexturefeatureextractionprocedure[J].ieeetransactionGeosie-RemoteSensing,1986(24):722-731.

[11]CHenCC,HUanGCL.markovrandomfieldsfortextureclassification[J].patternRecognitionLetters,1993,14(11):907-914.

[12]赵瑞珍.小波理论及其在图像、信号处理中的算法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17-47.

[13]ZHanCHaoLi,XUanZHoU,ZonGDai,etal.Class-ificationofGproteinsandpredictionofGpCRs-Gproteinscouplingspecificityusingcontinuouswavelettransformandinformationtheory[J].aminoacids,2012,43(2):793-804.

[14]oJaLat.multi-resolutiongray-scaleandrotationinvarianttextureclassificationwithlocalbinarypatterns[J].ieeetrans.onpatternanalysisandmachineintelligence,2002,24(7):971-987.

[15]宋克臣,颜云辉,陈文辉,等.局部二值方法研究与展望[J].自动化学报,2013(6):3-6.

[16]毋小省,朱世松,孙君顶.基于凹凸局部二值模式的纹理图像分类[J].光电子・激光,2014(4):3-8.

[17]贺永刚.基于局部二值模式的纹理表达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27-58.

人文地理特征篇7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制图综合;方法原则

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51-058-01

地理信息系统的英文全称为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是一个用于分析地理空间信息的系统。它首先采集地球表层和内部空间的相关数据,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计算、分析、显示和存储,其中相关数据主要包括图像数据、空间信息数据、遥感数据等,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分析和解决特定地理区域中的现象和问题。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其对制图综合的要求越来越高,制图综合成为评价地理信息系统性能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接下来本文将从地理信息系统中制图综合的影响因素,基本过程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1地理信息系统中制图综合的影响因素

1.1地图的比例

地图比例尺的大小严重影响着制图综合质量的好坏。在一幅相同大小的地图内,当比例尺较小时,同一块区域的面积会减小,同时这块区域内能够标记的物体数量和地图符号也会减少。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比例尺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数据库,通过数据库保存矢量化的地图数据,然而受到计算机内存容量的限制,数据库的容量不可能非常大,因此实际中不得不考虑地图的比例问题。

1.2地图的显示效果

好的显示效果除了能够让用户清晰明白的看懂地图外,还应该满足制图规范的规定,保证地图内的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准确、合理,地图符号简单易懂。当将一个三维的立体事物反映在地图的平面上时,就需要考虑图层的设置问题,只有图层设置好了,图中才能反映出物体之间的正确位置关系,比如:行人位于高楼之下、船舶位于桥梁之下等,如果没有设置好图层关系,就会出现不正确的情况,导致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颠倒,因此在地图中出现物体互相覆盖的情况时,图层的设置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1.3地域的特征

地域的特征是指该地域的地理特征,地球上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比如: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同时地球上不同区域还具有不同的文化、经济水平,因此,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制图综合要选择最能反映该区域的特征的要素,抛弃那些不能反映该区域的特征的要素。在选择反映该区域的特征的要素时,要制定出合理的标准,使地图反映出的地理特征简单易懂。比如:在人口稀少的区域,比较小的乡镇是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就应该选取该特征作为该区域突出的地理特征,而在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地方,小乡镇是不重要的,应该抛弃。

2地理信息系统中制图综合的基本过程

一般情况下,地理信息系统中制图综合的基本过程大致包含四个步骤:对区域的地理特征进行分类、对采集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精简、对突出的地理特征进行强调、对区域的地理特征进行符号标记。

2.1对区域的地理特征进行分类

地理信息系统采集到地理信息数据后需要对其进行分类,分类既包含合并也包含拆分。比如:把集中在地面凹陷区域的水流合并为河流,但又把河流分为季节性河段和常流河段,前者是合并的过程,后者是拆分的过程。通常分类依靠两种依据,一种是根据地物的外形特征进行分类,比如:山川、高速公路、森林等,一种是根据地物的数量特征进行分类,比如:河流、湖泊、海洋等。

2.2对采集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精简

通常地理信息系统采集到的地理信息数据含有大量的冗余数据,需要进行精化,删除重复以及不重要的数据。根据比例尺的不同,需要对地理信息的内容进行取舍,选择那些能够反映出该区域突出的地理特征的地理信息,抛弃那些与该区域的地理特征无关的某些内容,特别是当比例尺比较小的时候,需要删除大量的细节,只选取区域的全局特征,从而使地图清晰明了。

对地理信息的内容进行取舍主要表现在于:选取主要的类别以及主要的类别中的重要地物、舍弃次要的类别以及选取的类别中的次要地物。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主要和次要随着地域和比例尺的不同而不断变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地理特征的选取一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①从大范围到小范围,先从大范围入手,再从小范围入手;②从大数量到小数量,例如高度、面积、长度等等;③从主要到次要,这需要根据地域和比例尺的不同而调整。

2.3对突出的地理特征进行强调

在地理信息系统制图综合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对采集到的地理信息特征进行主次分类,突出最能反映该区域的特征的要素,地理信息系统制图综合不是对原始地域的重绘,而是制作出与原始地域相匹配的新地图,使用户能够从地图上获得该区域的重要信息。

2.4对区域的地理特征进行符号标记

在对地理信息特征进行以上步骤之后,需要选择简单易懂的符号对其进行标记,选择的符号必须与地理信息特征相匹配。地图的所有信息都是通过符号体现出来的,地图符号能够反映出地物的位置、特征等重要的信息,制图综合的过程就是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符号化的过程。通常地图符号分为三大类:点状符号、线状符号还有面状符号。

3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计算性能和存储容量的不断提高,地图制图技术得到飞速的发展,逐步从研究型阶段转向应用型阶段,为政府部门、商业公司和军事部门提供服务。如今,地图制图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不论硬件产品还是软件产品都已很成熟。其中软件产品分化为两大类:一类是专用的绘图系统,针对不同领域的绘图需求来开发和优化不同的绘图功能,并且在某些领域采用了智能化技术,实现了图形绘制的智能化;另一类是地理制图系统,地理制图系统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使制图系统更加智能化,制作出图像更加清晰准确。

目前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制图综合仍然存在着很多难题,例如:受计算机性能的限制,图形的显示速度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军事领域需要实时显示的场合,另外,地图图像的分辨率以及高分辨率图像的存储都需要大容量的存储空间,如何对其进行压缩也有待解决。

参考文献

[1]时会省.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制图综合研究[a].2009中国地理信息产业论坛暨第二届教育论坛就业洽谈会论文集[C].2009.

[2]孙艳军,张二林.地理信息系统中制图综合问题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07(20).

[3]马照亭,孙伟,殷勇,李成名.城市3维地理信息系统中场景的制图输出技术[J].测绘通报,2007,09(9).

人文地理特征篇8

一、准确区域定位。构建空间思维

从考查内容上看,区域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局部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如等高线、湖泊、河流等)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考查学生区域定位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查区域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成因和变化。在题型上,有的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更多的则以区域图为载体,在综合题中出现,分值较大。故复习中要特别注意区域定位的训练。

首先,经纬度位置定位为主。

通过经纬网,抓好空间定位关,构建世界和中国的“心理地图”,为正确解题打下扎实的基础。在阅读区域地图时,重视所给的经纬度数值的分析,是确定区域位置的重要手段。要学会感知区域的空间跨越范围,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地球仪,如世界区域位置判读选取的10条经纬线(纬线: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经线:20。w、o。20。e、40。e、60。e、120。e、180。e)进行空间分割,熟记经纬线穿过的主要地形区及各大洲和主要国家参考定位点的经纬度:中国的区域位置判读选取的8条经纬线(纬线:北回归线、30。n、400n;经线:80。e、90。e、100。e、110。e、120。e)进行空间定位。在系统复习时,进一步丰富这些重要经纬线穿过地区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如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点。把经纬线内区域转绘到白纸上,再进一步强化记忆,在大脑中储存区域图,构建区域位置的框架,从而准确快速的判断地理事物的位置。

其次。相对位置定位是重要依据。

结合图中的海陆位置、轮廓形状、地形、河流、交通线、城市、图例、注记等信息,进行准确定位。

(1)海陆位置定位:地球上每个区域周围的海陆分布是固定的,可以通过识记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如大洲、大洋),然后以其为参照,利用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进行区域定位。如通过一些重要的海、海湾、海峡或岛屿作为海陆位置定位的重要参照。

(2)轮廓定位:世界上每一个区域都有一定的轮廓特征。找出重要轮廓的鲜明特点就能快速、有效地判定其所在的地理位置。我们可以根据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特征,也可以根据山脉、河流、交通线、行政区划界线、海岸线等分布状况,以及如城市、矿产、山峰等相关位置来分析定位。如意大利的版图像一只踢石头的长筒靴,我国省区轮廓青海省像只兔子、广东省像大象的头,黄河干流形似“几”等。

(3)地理景观定位:由于地理环境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地区自然地理景观差异明显:如日本的富土山,非洲热带草原上的长颈鹿、斑马,热带地区的椰子树、天然橡胶,南极洲的企鹅,干旱地区的仙人掌,沙漠地区的绿洲等。人文地理也有独特景观,拥有独特的标志性建筑: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伦敦的大本钟等。通过这些地理景观也可以正确地确定所在地区的位置。

(4)文字资料定位:利用相关文字资料考查空间定位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命题思路,这需要读懂文字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空间定位。

(5)图例、注记定位:有些试题文字部分没有明确指出该地的具体名称,这时要充分利用图中的图例(首都、省会与一般城市图例的不同,海岸线与国界线的不同等)、注记(城市、河流湖泊等的名称)来进行定位。

二、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

高考试题常以区域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统计资料为信息。分析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或者分析对区域内资源的开发、区域发展和人地关系的影响。以综合题为主,结合热点问题出现。从多角度较为全面地考查区域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区域定位的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描述地理规律的能力。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是解决区域问题的关键。

首先,区域特征的复习要分析影响区域的主导因素,归纳出区域最突出的特征。如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地形闭塞,因此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是“干旱”;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并因此形成独特的区域特征。即“高”“寒”:气候南北对称分布是非洲最突出的区域特征,赤道横贯大陆中部,气压带、风带在非洲大陆南北对称分布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欧洲西部位于温带大陆西部,终年受西风带的影响,本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是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抓住主导因素和主要线索去复习区域地理往往会取得较好效果。

人文地理特征篇9

【关键词】当代建筑;建筑设计;地域文化;有机融合;岭南地区;分析

建筑对于时代以及社会文化发展变化具有真实的反应作用,建筑设计的过程也是人类在进行社会历史文化创造中,进行建筑物质与精神财富创造的过程。因此,建筑作为人类物质与文化财富的总和,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不同地域之间的不同文化、气候、风俗、习惯等因素影响,通过建筑设计呈现不同的建筑文化特征,这也是建筑中设计与地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的关键。随着国家对于地域文化保护发展的越来越重视,作为地域文化特征重要承载的建筑实体,进行设计过程中,应更加注意将设计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

1、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形成与特征表现

建筑设计作为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承载者与真实反映者,在进行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不同地区或者是地域之间的不同文化影响和限制,那么,同样的在不同地域和地区之间的不同文化发展与特征限制下,就形成了不同地域和地区之间的建筑文化,也就是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建筑文化。比如在我国,北方建筑与南方建筑设计中,就有由于南北温度和习惯差异所形成的不同建筑特征。

随着建筑地域性文化的逐渐形成与发展,也就是在建筑设计中对于地域性文化特征融合体现,地域性建筑文化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特征表现。根据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特征的融合情况,建筑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也就是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地域性建筑文化。

1.1 物质性的地域性建筑文化特征

对于地域性建筑文化来讲,物质性的地域性建筑文化主要是针对不同地域文化特征制约下的建筑物理环境与建筑应用材料等。

首先,在不同的地域或者是地区之间,为了适应不同的地域以及地区之间的物理环境,在进行建筑设计与施工建设过程中,就会产生不同的建筑物理学,并且这些不同的建筑物理学,最后根据不同区域物理环境特征的限制,最终会应用在地域的建筑设计与施工建设中,也就是形成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物质层面的建筑物理环境文化差异。比如,在湿热的岭南地区高温多雨,建筑具有防潮通风特性,季风气候台风频繁,建筑需要具有一定防雨防风灾害等级特征等。

其次,在不同的地域情况的限制下,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的应用情况也会有不同,这也是属于物质层面的建筑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体现。建筑施工应用材料与地域性特征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不同地域的建筑设计应用材料就会不同。岭南地区居民的建筑材料有木、竹、石、砖、瓦等,如木材产地粤北山区和海南岛的居民大都采用木材和泥砖砌筑、梁枋、屋架均用整木。又如,石灰各地普遍采用,潮汕沿海一带用贝壳烧制的贝灰代替石灰,优点是防海风的酸蚀等,都是建筑应用材料的地域性特征重要体现。

1.2 非物质性的地域性建筑文化特征

以地域性为主的建筑文化特征,除了物质性的建筑地域文化外,在不同地域或者地区中,建筑文化还具有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特征表现。比如,受到不同的民族以及文化习惯影响,在建筑工程中,对于建筑的风格以及尺寸也有不同要求。其次,不同地区或者地域之间,由于政治、经济以及宗教性质的不同,在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中也有不同体现。建筑地域文化非物质层面的这一特征主要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建筑结构与风格,在政治体制与影响下的不同表现。例如,岭南地区的潮汕建筑由于地理环境与闽南接近以及文化传承的关系,在建筑材料上大量采用石和夯土墙,建筑装饰上喜用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木雕、石雕、嵌瓷等,这些都是由于不同的非物质文化意识影响的建筑地域文化的重要特征表现。

2、当代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合的方法途径

建筑设计是建筑工程施工成形的重要环节,对于建筑文化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不同地域文化影响下,建筑的结构风格与建筑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也有不同,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将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已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文化与建筑风格,推动地域经济文化与建筑的发展进步。

2.1 充分结合地域物质环境进行建筑设计应用

在建筑设计施工中,建筑施工应用材料对于建筑成本以及建筑风格文化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而不同地区之间的物质环境以及建筑材料都会有不同,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尊重并充分结合当地的物质环境以及建筑材料情况进行建筑的设计应用,在节约建筑设计成本的基础上,还能够形成具有独特文化风格的建筑。

2.2 尊重地域人文意识进行建筑设计

一个地区的人文意识以及风俗习惯是地区文化的重要体现,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想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特征,就需要结合当地的人文意识以及风俗习惯,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应用。比如,在注重生活质量的地区,建筑设计中就应注意对于文化娱乐项目的设置等。

2.3 在建筑设计中融入西方文化特色

如同社会经济发展应当与时俱进一样,进行不同地域建筑的设计中,也应注意对于西方一些先进的文化元素进行融入与设计应用,以推进地方建筑文化与建筑风格的形成发展,形成具有地域特色与先进文化意识的地域建筑风格。西方的一些优秀以及先进文化因素,对于人们生活模式以及思维意识转变,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在进行不同地域的建筑设计,应注意抓住西方文化元素的这一特征,在尊重与保护原有地域文化与特色的情况下,进行设计应用,追求发展进步。

3、岭南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分析

岭南地区北靠五岭(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和都庞岭),南邻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范围包括了广东、海南、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岭南建筑文化风格的形成,与岭南地区的精神、文化、民族以及风俗习惯等有很大的联系。首先,从岭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方面分析,岭南地区的建筑结构特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岭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因此该地区的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多考虑了该地的自然气候特征,建筑设计对于通风、隔热以及遮阳等的要求及相对较高。其次,从人文意识以及风俗习惯方面分析,岭南地区人们多以追求轻松、活泼、闲适的生活为主,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岭南建筑中也多以庭院结合的建筑形式为主,并且在建筑设计中注意对于岭南地区的山、水特征以及自然进行利用设计,增强建筑的美感。最后,与岭南的开放、思维、创新的发展精神相符,岭南地区的建筑设计中也有对于岭南人们兼容并蓄、用于创新精神的体现。

4、结束语

总之,在不同地域文化特征影响下,建筑文化以及风格特征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在建筑中设计应当注意与地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引进一些积极的文化元素,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先进建筑文化与风格。

参考文献:

[1]尹然.当代建筑中设计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以凉山州西昌市凉山民族文化公园为例[J].科技信息.2011(30).

[2]李倩.“从场地到场所”——城市语境下建筑现象学的运用策略——以成都地区为例[J].中国房地产业.2012(7).

[3]何镜堂,王扬,李天世,向科.基于"两观三性"理念的地域文化建筑设计营造——烟台文化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10(4).

[4]方树波.浅议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4).

人文地理特征篇10

关键词geodatabase;数据模型;地理特征;面向对象技术

随随着面向对象技术(object-orientedtechnology)的不断发展成熟并广为流行,将其应用到gis技术中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并将带来gis技术的重大进步。

1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其数据特征

随gis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地理空间数据和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集合,用以有效地获取、存储、更新、管理、分析和显示各种与空间有关的信息。现有的gis将地理数据划分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大类型,这种划分有助于借用已有的数据库技术来管理用户的属性数据,使属性数据得到了高效、强大的数据库技术的管理。与此同时,也使得gis人员在开发应用软件时将重点放在了对空间数据的管理上。但要使gis开发人员能更方便有效地处理空间数据,就必须要有好的数据模型来表示地理数据。

随gis的技术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地球资源和管理人造环境而给用户提供决策支持的空间框架。gis大多用图形和符号表示信息,还能通过交互式影像地图交流信息,例如你可以索引一个特征的所有已知属性,可以通过网络建立一个点与其它相关点的事物清单,也可以做如水流、污染扩散等模拟测量,这些信息的显示和分析都依赖于怎样从现实世界中建模地理特征。

随地理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抽象,并利用一系列数据对象来支持地图的显示、查询、编辑和分析。一个地理数据模型的优劣,取决于其对地理特征的表示是否充分,其自身结构是否简单易读,以及是否能方便地利用具体的编程语言来实现。

2传统数据模型对地理数据支持的不足

随在面向对象数据模型产生之前,伴随着gis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产生了两代gis数据模型,即:cad数据模型和coverage数据模型。

2.1cad数据模型

随cad数据模型起源于六七十年代,由于受当时软硬件条件所限制,地图制图精度都不很高。在这一时期,地图主要是通过一些通用的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绘制出来的。cad数据模型通过点、线、面将地理数据存储在二进制格式的文件中,缺乏属性信息。由于cad数据模型缺乏对属性数据的支持,且空间数据不是存储在数据库中,所以给gis软件开发和gis数据共享都带来了难度。

2.2coverage数据模型

随1981年esri公司推出了它的第一个商用gis软件--arcinfo,由此产生了第二代地理数据模型--coverage数据模型(又称地理关系数据模型)。coverage数据模型对gis数据特征的表示有了较大的改进:首先它支持属性数据,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次它还存储矢量数据的拓朴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支持用户自己定制的特征表,因此coverage数据模型提高了gis的地理分析能力和数据录入的准确性。但也有其不足:在coverage数据模型中,空间数据和特征属性数据是分开存储的。空间数据作为一个整体被存储在二进制文件中,特征属性数据则用关系数据库来存储管理;其次,coverage也是用常用的点、线和多边形(po1ygon)来表示特征,对特征的表示不很充分。比如,用一条线表示道路的行为和用一条线表示河流的行为是一样的。它也不支持水流、道路和其它一些现实世界对象的特殊行为。比如,两条河流文汇后,其文汇点以下的河流流量应该是它们各自流量的总和。

3解决思路之一——面向对象技术

随面向对象技术(object一orientedtechnology)的思想萌芽于60年代,到80年代初,以smalltalk一80语言为代表逐渐发展成熟,并在90年代大范围流行开来,在计算机用户界面、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很多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把面向对象的数据建模方法应用于表示gis数据特征是非常有用的。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通过定义用户自己的对象类型,定义拓朴的、空间的和全局的联系,以及获取这些对象相互之间的关系等方法使用户能更自然的描述特征。结合面向对象理论的自身特性,其在gis数据模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3.1类(class)和对象(object)

随现实世界中都是把很多物体当作整体来看待的,在gis应用中也应该采用这种思想。在gis数据建模和其他类似的领域中,也应当将对应于现实世界的各种实体抽象成对象,当作整体来处理;对象与对象之间可以交互;具有共同属性的多个对象抽象为类,对象可以保存自己的状态(属性)。由于对象与现实世界的实体对应,从而加强了gis数据模型的易理解性、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3.2封装(encapsulatico)

随对象的所有信息被隐藏封装起来;对象提供的一些服务,由外界通过向它发送消息来实现。gis在使用数据对象时隐藏了数据对象内部的细节,只提供了一个标准的程序接口。通过对对象状态的隐藏,增强了gis数据模型的稳固性和可维护性。

3.3继承(inheritance)

随继承是指在定义一个对象类时能包含别的对象类的行为,并具有自己的扩增行为。对象可以继承父类的方法,亦即服务。在gis数据应用中,你能够在创建自己定义的特征类型时继承到标准特征的行为。例如,一个转换对象可以从一个标准的gis数据特征类中扩展得到。

3.4多态(po1ymorphism)

随多态是指同一行为(方法或函数)可应用于许多不同的类,而每一类则以其独有的方式来执行此方法。例如,gis数据特征的核心行为如绘图、增加或删除等操作,不管是在geodatabase中还是在coverage中,或是在形状文件(shapefile)中,它们都几乎是相同的。但在具体实现时,各自的类须作相应的必要改变以进行具体的绘图、增加或删除等操作。通过继承和多态,大大增强了gis数据模型的可重用性,进而增加了gis数据的可交互性和可共享性。

4面向对象技术在gis中的应用实例——geodatabase

随geodatabase数据模型是esri公司在arcinfo中推出的一种新型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即第三代数据模型。具目的是为了让用户能更容易、更自然地表示gis数据特征和更易建立特征之间的各种关系。geodatabase给用户提供了大量的实体对象模型(如河流、道路、建筑等),让用户摆脱了抽象的点、线、面模型:使用户的操作更加简便和接近现实世界。geodatabase除支持地理特征的一般行为外,还支持一些象cad数据模型和coverage数据模型所不能支持的特殊行为。例如,两条河流交汇,河水流量相加的行为(如图1所示);在一定范围内对某些行为的约束问题,如学校附近建酒店在法律上是不允许的(如图2所示)。

4.1geodatabase数据模型便于gis数据处理

随1)、数据录入和编辑更加精确由于对数据的录入和编辑大多数能被智能的检测行为所保护,所以差错甚少。

随2)、用户用更直党的数据对象工作通过适当的设计,一个geodatabase包含有符合用户数据模型的数据对象。用户用他们感兴趣的对象进行工作,例如电线、道路和湖泊,从而替代了通用的点、线、面。

随3)、特征具有了一个更字富的上下文由于有拓朴关联、空间表示和一般关系等原因,不但要定义特征的特性,而且还要有与其他特征相关的上下文。这样,当其中一个特征彼移动、修改或删除时,有助于说明整个特征集到底发生了什么。也可惜助这个上下文找出或检查与之相关联的另外一个特征。

随4)、能制作更好的地图能更多地控制绘制特征,也能增加智能的绘图行为。能把复杂的绘图方法直接应用到arclnfo的绘图应用程序中。通过编写软件代码还能执行高度专业化的绘图方法。

随5)、在地图上显示的特征是动态的当你在arcinfo中对特征进行处理时,这些特征能对邻接特征的改变做出相应的反应。你也能使特征与定制的查询或分析工具发生联系。

随6)、定义了更好的特征外形geodatabase数据模型用直线、圆弧、椭圆弧和贝齐而(bezier)曲线来定义特征的外形。

随7)、特征组是连续的通过设计,gerdatabase数据模型能容纳非常巨大的特征组而不需要其他的空间分区或块(tiles)。

随8)、许多用户能同时编辑地理数据geodatabase数据模型支持许多人能在本地区域编辑特征,然后将出现的任何差异处理成一致。

4.2geodatabase对gis信息存储的具体实现

随一个geodatabase能容纳四种地理数据表示:表示特征的矢量数据,表示图像、栅格主题数据和表面的栅格数据,表示表面的tin(三角形不规则网络),从一个地址中找到一个地理位置的定位器和地址。geodatabase将所有的这些地理数据表示存储在一个商业的关系数据库中。这就便于专业信息技术人员集中管理地理数据,也让arclnfo保持与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同步。

随1)、用矢量表示特征世界上的许多特征都已经有了很好的外形定义。矢量数据用一组带有关联属性的有序坐标精确简洁地表示了这些特征外形。这种表示支持几何运算,例如:计算长度和面积,识别重叠和交叉,找到相邻的或附近的其他的特征等。

随矢量数据可以用维数进行分类:a.点是零维的,它表示大小而不能用线或面来描述的地理特征,用单个调x,y坐标值来存储;b线是一维的,它表示太狭窄而不能用面来描述的地理特征,用一组有序的调x,y坐标值来存储。其形态可以是直的、圆的、椭圆的或曲线;c.面是二维的,它表示宽阔的地理特征。面用一组围绕面的线段来存储,这些线段构成一个封闭的面。另外一种矢量数据类型是标注,它用于显示相关特征的名字和属性的描述性符号。

随在geodatabase中,特征数据集(datasets)是矢量数据利用维数和关系直接存储特征的结构。一个特征数据集是存储空间实体(特征)、非空间实体(对象)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容器。拓朴关系用几何网络和平面图表示。geodatabase也存储一些有效的规则和域,当特征被创建或更新时用来确保它们的属性在与它们相关联的特征和对象的上下文中继续有效。

随2)、用栅格(raster)表示网格化(gridded)数据收集在geodatabase中的许多数据都是栅格型的、这是因为摄影机和成象系统是以象素值的形式将数据记录在二维的网格(grid)或光棚中的。象素是组成栅格的基本单元,它的值能描述多种数据。象素能够为一部分光谱存储光的反射,为图象存储颜色值,以及存储主要属性,比如:植物类型,或表面值,或海拔高度等。

随3)、用tin表示表面一个tin就是一个表面模型。geodatabase在存储tin时将其作为一个带有高程值的节点和带有边的三角形的整体来对待。tin支持表面分析,如:分水岭研究。在一个观测点看表面的可见性、表面特征的描述(如:山脉、河流和山峰)。tin还能描述自然地形的起伏。

随4)、用定位器(locator)查找地址geodatabase能存储定位器和地址。定位器是一种利用全国邮政协定将一个地址转换成位置的方法。你可以找到任意点在地图上相对应的点特征。

4.3geodatabase对gis关系数据库的完善

随与标准的关系数据库相比,geodatabase简化了地理数据建模的工作,因为它包含有用于地理信息的通用模型。geodatabase用下列方式扩展数据库:

随1)、用四种方式表示地理数据:用矢量特征建模离散对象:用栅格特征建模连续对象;用tin建模表面:用定位器和地址建模位置索引。

随2)、存储特征外形,arclnfo还提供了执行空间操作的函数,如:查我对象之间是问隔的、接触的或交叉的。为定义和管理一套数据的地理坐标系统提供了一个框架。

随3)、能拓朴地建模一套完整的特征,例如运输或公用网络,以及基于自然资源或土地所有权的土地划分。除了清楚的拓朴关系和固有的空间关系外,geodatabase还能定义对象和特征之间的常规的和任意的关系。

随4)、通过域和检查规则,强制实现对象属性的整体约束性。

随5)、将自然的特征行为绑定在存储特征的表里。

随6)、能支持多种版本,以便众多用户编辑和索引同样的数据。

随此外,geodatabase还同时支持对象视图和关系视图,能综合两者的优点。对象视图在geodabase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目的是提供一个接近于逻辑数据模型的数据模型、因而更接近于现实。关系视图则用于一些geodatabase数据的常规处理,它表示的是一些简单地理对象的特征。对象视图和关系视图的具体对应关系如图3所示。

4.4geodatabase的设计步骤

随设计geodatabase与设计关系数据库之间的差别并不很大,主要的区别是考虑怎样将逻辑数据模型组件匹配到geodatabaee组件中。由于geodatabase具有特征数据集、特征类、拓朴组合、关系及其它组件,所以设计地理数据库时更接近于它们的逻辑数据模型。geodatabase设计的具体步骤如下(如图4):

随(1)建立用户数据视图模型确定用户界面,弄清组织结构和分析商业需求。

随(2)定义对象和关系用一组对象建立逻辑数据模型和它们与其它模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随(3)选择地理表示在矢量、栅格、表面或定位器等表示中找出一种对有关数据的最佳表示。

随(4)匹配geodatabase组件将逻辑数据模型的对象匹配到geodatabase组件中。

随(5)组织geodatabase的结构在考虑几何组织、拓朴关系和数据职能等情况下建立geodatabase的结构。

参考文献

[1]esri公司arclnfo8文档《modelingourworld》1998

[2]徐建春、赵英时等基于组件对象模型的gis校园地理信息系统国土资源遥感1999(1)

[3]杜云艳、邵全琴等arc/info数据库设计中科院gist点实验室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