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雾霾的理解十篇对雾霾的理解十篇

对雾霾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1:31

对雾霾的理解篇1

关键词:雾霾天气环境影响评估

当前,雾霾天气已经对我国大部分地区产生了消极影响,国家气象局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12月初,雾霾波及范围达到25个省,其中13个省份雾霾天气平均天数创新了历史之最,超过100个大中城市受到影响,由此可见雾霾天气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因此,对雾霾天气环境影响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雾霾的主要特征及其环境影响

雾霾天气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才会出现,它之所以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不仅在于其出现的频率在加大,更为重要的是它会对人体等产生不利影响,环境危害大,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

1.雾霾的基本内涵

雾霾可以从二个部分来阐释,其中雾的本质是水汽凝结物,但在城市、工矿区,雾可以呈现出土黄色或者灰色,甚至呈现出暗灰色。霾则主要是有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它是由非水成物组成的,当雾与霾叠加时,就出现了雾霾天气。雾霾不仅影响空气可见度,而且其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各种有毒物质会产生一种刺激性的气味,从而对环境带来影响。

2.雾霾的形成原因

从表征上来看,雾霾是一种天气现象,从实质来看,这是一种天气污染,是由于生产(如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气)生活(如汽车出行产生的尾气)中产生大量的颗粒物排放到大气当中,当其含量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时就可能出现雾霾天气。《中国气象公报2012》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000e以东地区平均雾日、霾日天数分别为15.3、16天,霾日比常年多7.2日,而中国气象局资料显示,截止2013年10月30日,全国雾霾天气平均达到4.7日,比常年同期偏多2.3天。

3.雾霾天气的环境影响

首先,雾霾天气对大气的影响,也是最为重大的影响,当出现雾霾天气时,空气中往往会带有细菌和病毒,并且大气中的污染物扩散难度加大,甚至形成烟尘、黑色烟雾等天气现象,这就会给大气环境带来重大的影响。其次,废弃物污染,这主要体现在雾霾天气中,大气中所含有的硫化物等有害废弃物会与植物的叶面、人体等接触后,部分会直接固化在接触部位,并进而对接触物产生影响,如引起人体呼吸道疾病,影响植物生长等。

二、雾霾天气环境影响评估

雾霾天气环境影响评估是一个复杂的课题,这种复杂不仅在于其影响的广泛性,也在于雾霾没有相对应的“主体”,它是由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人造成的,而且并非单个的人或者企业,这就主体的广泛性使得评价活动缺乏组织者,评估活动结束后也缺乏明确的应用部门或者单位,这就使得整个评估活动面临较大的挑战。

1.评估方案的确定

首先,要明确评估的原则,开展雾霾天气环境影响评估,必须秉承客观、公开、可操作的原则,客观即要从社会的视角出发,而不能从某一个利益主体的视角出发开展评价活动,这样才能保障评价结果的公正。公开即要将评估过程、评估结果有效的公开,并且要接受社会监督,保障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递给社会公众及政府部门。可操作即要把握雾霾天气环境影响评估的特点,突出评估指标的可理解性和可量化性,突出评估方法的可操作性,以此保障评估结果准确有效。其次,要明确评估组织及其管理制度,一个单位在开展雾霾天气环境影响评估后,要成立专门的环评组织或者机构,甚至与获得国家环评资质的单位合作,从组织上强化管理,保障评估活动有序进行。再次,要明确评估指标及方法,从评估指标来看,可以遵循环境影响评估的一般原则,从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等方面展开评估,而评估的方法则可以采用专家打分法等方法,甚至综合采用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

2.评估主体的选择

不同的评估主体会对评估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要注重评估主体的合理配置。首先,要突出公众参与雾霾环境影响评估,一方面,国家层面出台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众参与》等制度,这就为公众参与评估提供了制度基础。另一方面,公众作为雾霾天气的直接受害人,应当参与到评估过程中。其次,要邀请气象专家、医疗卫生领域专家乃至于农业领域专家参与评估,要充分发挥专家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技能,有效的对雾霾天气的显著影响和潜在影响进行评价,提高评估的可信度。再次,要邀请环保部门、企业领导者等参与评估,要发挥这些主体长期工作在环保一线的经验,对雾霾天气环境影响评估进行科学的判断。

3.评估过程的管理与结果的应用

首先,从评估过程来看,雾霾天气环境影响评估组织机构要制定完善的评估实施方案,明确评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的管理制度和责任主体,如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要保障回收率和问卷的有效性;如问卷数据的处理要保证无差错性,对数据处理结果的说明要客观公正,不能有失偏颇。其次,从评估结果应用来看,除用于帮助社会公众了解雾霾天气环境影响外,还可以将评估结果呈报给相关领导,辅助领导决策,如形成专门的《某地区雾霾天气环境影响报告》,对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阐述,并通过互联网等渠道。

三、雾霾天气环境影响评估注意事项

对雾霾天气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必须把握好评估对象的特殊性与一般性,科学的确定评估指标及其权重,做好评估解释说明工作,这样才能保障评估的有效性,提高评估的认可度。

1.要把握评估对象的特殊性与一般性

雾霾天气虽然表象一样,但从各个地区来看,雾霾中所含有有害物质并非完全一样,雾霾的严重程度也存在差异,因此,评估活动必须把握好一般性与特殊性,即某一城市或者地区的雾霾是否具有特殊性,如某一类有害物质特别多,这就要求在评估活动通过评估指标、评估指标权重突出这种特殊性,避免其特殊性没有得到体现。

2.要科学的确定各评估指标及其权重

雾霾天气会对大气、农业、水资源等带来损害,因而在评估其环境影响时必须注重全面性,要考虑各种可能的影响,但与此同时要分清主次,即要明确哪些方面的影响更为重大,哪些影响相对较小,这就要把握好2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科学的设计评价指标,特别是二级指标,在确定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等一级指标后,要科学的细化各二级指标,明确指标的从属关系。其次,要合理的确定指标的权重,通过权重确定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实践中权重值可以采取专家打分法来确定。

3.做好评估解释说明工作

首先,评估过程中要向参与评估的对象做好解释说明工作,由于参与评估的主体较多,特别是社会公众等主体,其对雾霾以及雾霾的影响虽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可能不全面、不深刻,因此需要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包括对雾霾的各种潜在危害、评价雾霾影响的各个指标及其涵义等,以此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其次,评估结束后要做好评估结果解释说明工作,在获得评估结果后,主持评估的单位要对评估结果的合理性、评估结果产生的过程等进行说明,并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控制雾霾天气环境影响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对雾霾的理解篇2

关键词:雾霾段子自我赋权表达与行动

中图分类号:G2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064-02

雾霾一词从2011年进入公众视野,从最开始的地域性问题慢慢发展成为全国性问题。伴随雾霾问题,雾霾段子也在网络中形成了舆论中心,其一方面将雾霾推向了公众的视野,引起了各方关注;另一方面,又将雾霾议题的建构带入了误区,使受众的关注重点出现偏差,网民将更多的关注视角放在雾霾段子的娱乐效果上,却忽略了雾霾带来的真正问题。

本研究以雾霾段子为切入点,从自我赋权的视角进行研究,发现在雾霾问题中表达与行动间存在断裂。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不限于媒体报道而是参与讨论,但每年雾霾污染依然规律性爆发。这种关注与解决之间的不对称又从另一方面影响了雾霾在传播中的正确反映。受众自我赋权是网络快速发展下的产物,网络媒体传播的匿名性、迅速性、去中心化等特性都成为自我赋权的保障。但自我赋权又相对隐蔽,大部分受众意识不到这一过程。

一、雾霾段子传播中的自我赋权

自我赋权是新媒介赋权中的一部分,不同于天然地给予公众权力,它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保证、增加权力。传统媒体中,受传者间界限明显,受众往往只能接受媒介信息,很难自我发声。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可以在公共领域对话题进行讨论,受传者界限被打破,受众的自我表达更加自由,社会参与更加广泛。

在师曾志与胡泳的《新媒介赋权及意义互联网的兴起》一书中讲到“新媒介赋权主要体现在信息、表达、行动三个方面”。下面将借用此观点分析雾霾段子对“雾霾”议题建构以及问题解决的影响。

首先,网络时代,信息的筛选、阅读与传统方式有着本质不同,网络中思考空间小,娱乐性强。雾霾段子本身是网络段子的一种,其出现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调节网民心理,吐槽热点。网络保证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权利,一方面受众对有关雾霾信息的选择是一次双方的平等接触,另一方面受众对雾霾的传播与表达又是一次双方的平等沟通。其次,受众在网络中发表对雾霾的看法,表现了自我表达权的保证。雾霾段子的出现既表现出了对社会问题的讨论,也体现了网络时代话语体系的娱乐化倾向。在保证了受众表达权的同时,雾霾段子的盛行也反映出了在自我赋权情况下表达的方向性问题。最后,在自我赋权下,受众更多增加了话语权,却很难将网络中的意见表达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行动,这就是下面将要着重讨论的表达与行动之间的断裂。每年雾霾段子层出,雾霾问题却没有改善,受众在网络中的关心程度与在现实中的行动如同群体化的儿童,呈现截然相反的两种状态,形成了“热情的网友,冷漠的路人”这一社会现象。

二、表达与行动间的不足

雾霾段子代替雾霾成为社会热点,是网络中自我赋权的矛盾表现。受众在自由选择、自我表达的同时却改变了社会的关注重点,使雾霾问题很难得到正确讨论与解决,即使引发社会讨论也只是“隔靴搔痒”,难以在正确的舆论监督之下成为倒逼问题解决的重点。

(一)自我赋权的隐蔽性

网络环境下,自我赋权是自我增权的过程,这种权力不是通过规范、法律的形式给予受众,而是自我能力提升的过程,有很强的隐蔽性。受众主动参与雾霾段子在网络中的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对其进行加工与改良,使其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但网络中的话语表达在受众心理上并没有上升到权力的高度,这与目前网民权力意识缺乏有一定关系。另外,自我增权中的权力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而不限于话语权表达。但受众很难意识到通过网络可以获得现实中的权力。就雾霾问题而言,受众会通过自媒体表达自己的看法,利用段子进行调侃,但在实际中,则不会表现出一定的行动。

因此自我赋权的隐蔽性表现在了两个方面,一是受众无法真正意识到自我增权的过程,二是受众无法超越网络与现实的界限。

(二)受众表达方向无序

在自我赋权下,受众有了更多的自我表达权,但这种表达是不受控制的,缺少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网络中对舆论导向发生作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机制:首先是网络中的意见领袖,在意见领袖的带领下受众往往会忘记自己思考而是紧跟他们的想法做出表达;其次是受众的群体化心理,在网络中受众有跟随热点、发表言论得到大家肯定的心理倾向,又在“沉默的螺旋”理的影响下,为了在网络中获得支持,不被网络舆论压倒或自身受到伤害,受众往往会选择跟随大众,发表看法;再次是“社会控制”发生作用,受众在网络信息中自愿地适应其所处的社会或群体。从上面的几种机制中可以看到这其中缺少正规的导向,因此,在网络中受众的表达方向呈现出无序性,即使可能成为大规模的舆论,但并不意味着这种舆论的方向是正确的。

雾霾段子引起的受众讨论热潮正是受众自我赋权下表达方向问题的凸显。雾霾与雾霾段子引起的社会热点讨论聚焦点不同,雾霾是受众切实面临的生存问题,但雾霾段子引起的社会热点是掩盖在雾霾之下的娱乐化行为。在雾霾段子传播中受众关注的是网络创造的“媒介语境”,在这个语境中受众关注的已然不是严肃的雾霾问题,而是将严肃问题过滤掉后剩下的没有太多意义,只是有趣的信息。在上述的三种机制共同作用下,缺少官方而有力的信息对受众的视角进行引导,以至于雾霾问题产生了“娱乐过后就忘记”的异化传播现象。

(三)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划分

雾霾造成的影响涉及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但作为一种环境污染问题,更多时候公众会将其归类至公共领域范围。大多数公众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公共领域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而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划分过于明显。如在网络中流行的学者于丹的一种说法:“天昏地暗一座北京城,能做的就是尽量不出门,不去跟它较劲。关上门窗,尽量不让雾霾进到家里;打开空气净化器,尽量不让雾霾进到肺里;如果这都没用了,就只有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这种典型的阿Q精神也是雾霾问题很难从现实中解决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多数受众沉浸在自己的私人领域,没有意识到或者拒绝承担公共责任。自我赋权中受众增加的自我权力,需要在公共领域行使,其绝不仅仅是只为自身而存在,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受众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

三、雾霾话题建构探索

自我赋权给予了受众更多的表达空间,在此空间中受众可以对热点讨论进行重构,这种重构可能将社会舆论引入正轨,也可能使舆论产生偏差。想让受众参与到雾霾问题的解决,就需要受众意识到自我赋权中增加的权力以及在自我赋权下受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并对雾霾话题的传播进行正确的引导、重构,建立自我赋权下表达与行动的桥梁。

(一)重建雾霾话题,找到传播重点

雾霾段子的传播并不等于雾霾传播,通过段子的方式进行传播使得雾霾议题的建构出现了偏差。雾霾段子变成了以雾霾为题材的网络段子,而不是以段子的方式展示社会中的雾霾问题。因此,找到正确的传播重点,重建雾霾议题是目前的重点。将雾霾放在传播的首位,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但严肃问题还应严肃化处理。可以使雾霾段子的创作倾向更加明确,保证雾霾问题的凸显,而不是将雾霾掩盖在娱乐之中。

(二)增强受众责任意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自我赋权是一个潜在的过程,受众很难意识到自己在此过程中增加的表达权与参与权。受众需要意识到自己应担负的社会公共责任,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中找到契合点。如韦伯在其社会行动理论中所述,要让受众通过伦理意识到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间并非“泾渭分明”。此过程需要正确的舆论导向,帮助改变雾霾问题娱乐化的倾向,将对雾霾议题的讨论恢复到正确的轨道之上。在纠正舆论导向的过程中,可以重建一个意见领袖,打破官方与民间舆论场间的界限,改变由段子手主导的网络环境,在此传统媒体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发表官方而权威的言论,让受众在面对雾霾时可以接触到正确的官方信息,而不是仅靠个人调侃来发泄自我情绪。

(三)凸显自我赋权中的理性

自我赋权强调受众自我意识与自我能力的提升,想利用好自我赋权就需要凸显出其中的理性,减少在网络环境中的群体极化心理。网络中的自我赋权给予了受众一个更加个性化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受众可以保持思想的自由,进行思考与反思,并发表言论。雾霾,从其本身出发是个严肃的问题,而雾霾段子之所以广泛传播是因为受众将其加工成了符合网络阅读的内容。但就雾霾本身来说,要想真正解决,需要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因此,要充分利用自我赋权中的思考空间,将网络中的表达深入到实际生活的行动中去。这也需要受众得到可信的消息,并在网络中提出切实可行的行动建议。

四、结语

自我赋权为受众创造了一个表达自我的空间,增加了受众的表达权与参与权,但也因其增权过程的隐蔽性,受众很难意识到自己在网络中拥有的与以往不同的权力空间。雾霾段子的产生与传播正是在网络发展下自我赋权的一种表现,但很明显雾霾段子的传播对雾霾的解决并没有实质上的帮助,这与雾霾本身的话题建构以及自我赋权中的不足都有着深刻的关系。想要受众在雾霾问题上确有行动,首先要让受众提升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己担负的社会责任,打破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间的壁垒,其次要让雾霾信息的更加清晰权威,用明确的信息减少受众的猜测、调侃以改变雾霾的娱乐化倾向,再次则是要利用自我赋权中的理性空间提升受众思考能力,改变原有的注意方向。

参考文献:

[1]师曾志,胡泳.新媒体赋权及意义互联网的兴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汤嘉琛.雾霾段子是另一种pm25[J].社会保障,2014(12).

[3]任剑涛.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均衡态势[J].山东大学学报,2011(4).

对雾霾的理解篇3

关键词雾霾污染;动态关联;社会网络分析;协同治理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7)03-0074-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7.03.009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尤其是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以及长中游等地区已经成为中国大气污染的重点区域。2015年12月以来,华北地区多次出现大面积的严重雾霾天气,多个城市连续启动了霾红色预警。更为严峻的是,雾霾污染边界的不断扩张使得在一个污染严重的区域内部没有任何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能够独善其身,多个城市之间的动态关联构成了一个以城市为节点的复杂网络。城市雾霾污染的空间关联网络给大气污染防治提出严峻挑战,按照行政区域边界的环境管理模式与雾霾污染区域性特征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仅从行政区划的角度考虑单个城市雾霾污染防治的“各自为战”的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模式已经难以有效解决当前愈加严重的区域雾霾污染问题[1],加强区域联防联控以形成跨区域协同治污合力势在必行。

从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看,大量文献基于空气质量模型证实了污染物可以实现跨界传输[2-5],部分研究基于空间统计技术刻画了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关联特征[6-9],或者应用时间序列统计和计量经济技术描述污染物的时间变动规律[10-12]。然而,受样本数据及研究方法的限制,现有研究尚未揭示出雾霾污染在更大空间尺度上的的动态关联。在此背景下,揭示雾霾污染的动态关联特征,并深入探究雾霾污染空间关联的成因,对于完善雾霾污染的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中游等五大地区的96个城市为样本,采用2015年环保部的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irQualityindex,aQi)以及pm2.5、pm10、So2、Co、no2、o3等六种分项污染物日报数据,从时间序列数据“预测能力”的视角,在向量自回归框架下构建了区域雾霾污染的动态交互影响模型,实证考察雾霾污染的动态关联效应。在此基础上,构建雾霾污染空间关联网络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ocialnetworkanalysis,Sna)方法刻画其结构特征。在揭示雾霾污染动态关联效应的基础上,运用二次指派程序(Quadraticassignmentprocedure,Qap)方法从分项污染物视角揭示雾霾污染空间关联的关键诱因,并利用双变量moran指数揭示雾霾污染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空间相关性,最终为雾霾污染的跨区域协同治理提供对策建议。

刘华军等:雾霾污染的城市间动态关联及其成因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3期1模型构建与样本数据

1.1雾霾污染的区域间动态交互影响模型

伴随区域开放不断深化,区域(城市、城市群)之间的空间关联愈发紧密,这已经被大量经验研究文献所证实,而且区域之间的空间关联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方面,在能源、环境领域的联系也日趋紧密[13-14]。对于雾霾污染的空间联系,基于空气质量模型的研究已经表明污染物可以实现跨界传输。在大气环流以及经济发展等因素的作用下,雾霾污染的相互影响不仅体现在排放量巨大的一次污染物在距离较近的城市之间输送、转化和耦合,某些污染物尤其是形成pm2.5的污染物可以跨越城市甚至省际的行政边界而实现远距离输送,这就意味着雾霾污染不再是发生在单个区域的孤立的污染现象,区域雾霾污染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15]。在大气环流等自然条件的作用下,雾霾污染往往会在区域间传导,某个区域的雾霾污染可能会成为另一区域雾霾污染的诱因,或加剧另一区域雾霾污染的程度,这为从时间序列研究视角探索区域雾霾污染的动态关联提供了新的契机。

从时间序列数据角度,一个区域雾霾污染的变动可能引起其他区域雾霾污染的变动,换言之,某个区域雾霾污染可能“领先”(preceding)于其他区域,因此该区域对其他区域的雾霾污染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本文通过构造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来揭示区域雾霾污染之间的动态关联。

考虑两个区域x、y雾霾污染的时间序列分别为{xt}{yt},为了检验两个区域雾霾污染之间的动态关联关系和交互影响,构造下面两个VaR模型:

其中,αj、βj、γj(j=1,2)为待估参数,{εj,t}(j=1,2)为残差项,满足{εj,t}~n(0,1)。m、n、p、q为自回归项的滞后阶数。方程(1)检验区域x的雾霾污染是否受到自身以及区域y雾霾污染滞后期的影响;方程(2)则检验区域y的雾霾污染是否受到自身以及区域x雾霾污染滞后期的影响。在VaR模型框架下,可以通过检验自回归项系数的联合显著性来识别变量间的动态关联效应。具体的,若方程(1)中虚拟假设H0:γ1,1=γ1,2=…=γ1,n=0被拒绝,则意味着y的滞后值有助于解释x,即y“领先”于x,两个区域雾霾污染的动态关联关系可以直观的表示为“yx”。同理,若方程(2)中虚拟假设H0:γ2,1=γ2,2=…=γ2,q=0被拒绝,则意味着x的历史值有助于解释y,即x“领先”于y,两个区域雾霾污染的动态关联关系可以表示为“xy”。若上述两个方程中的虚拟假设均被拒绝,表明x和y存在双向关联关系,则两个区域雾霾污染的关联关系可以表示为“xy”。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检验均适用于平稳序列,对于非平稳时间序列需要进行差分直至平稳后再进行检验。

1.2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在区域内部,雾霾污染在多个城市之间的动态关联关系将形成多线程的复杂网络。社会网络分析(Sna)为揭示雾霾污染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特征提供了可行工具。社会网络分析以“关系”作为基本分析单位,以图论工具、代数模型技术描述关系模式,是一种针对“关系数据”的跨学科分析方法,近年来其应用领域已经逐渐从社会学向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拓展[16-17],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18-19]。本文将借助Sna工具来刻画雾霾污染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特征,并利用Sna中的Qap方法从分项污染物的角度揭示城市雾霾污染动态关联的成因。

1.3样本数据

本文以aQi作为衡量城市雾霾污染的综合指标。同时也考虑了pm2.5、pm10、So2、Co、no2、o3等六种分项污染物。本文以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中游等五个地区96个城市为研究样本。选择这五个地区的原因在于,它们是中国济规模最大、人口最为密集的部级城市群所在区域,其雾霾污染形势相比其他地区更为严峻。上述96个样本城市的污染数据全部来源于环保部数据中心,分项污染物数据则根据当天环保部环境监测总站每小时数据的均值计算而得。数据时期跨度为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全部观测值为365×96×7=245280个。此外,区域雾霾污染根据该地区内部所有城市污染物数据的算术平均测得。

2雾霾污染的城市间动态关联及其网络结构特征在对城市雾霾污染的空间动态关联关系进行识别之前,首先对城市aQi及六种分项污染物日报数据构成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满足VaR变量平稳性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本文在VaR模型框架下对两两城市之间雾霾污染的动态关联关系进行了识别,并通过构建城市雾霾污染空间关联的复杂网络模型来揭示其网络结构特征。节点、关系、连线是复杂网络模型的三个基本要素。本文选择城市作为节点;按照5%的显著性水平作为阈值来确定城市节点之间的动态关联关系进而确定城市节点之间的连线。依据上述方法,针对aQi及六种分项污染物,本文分别构建了五个地区以及全部96个样本城市雾霾污染的空间关联网络,表1报告了网络结构特征指标的测算结果。图1则以京津冀的aQi为例对雾霾污染的动态关联进行了可视化。由图1可以发现,雾霾污染之间呈现多线程的复杂网络结构形态。

2.1雾霾污染空间关联网络的整体紧密程度

(1)从aQi的网络密度看,不论五大地区内部还是全部样本城市,aQi的网络密度均超过了0.65,这意味着雾霾污染在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均存在非常紧密的空间关联,而且空间关联已不仅仅局限于地区内部的临近城市之间,

而是呈现出多线程、多城市、跨地区的网络分布态势。在五大地区中,京津冀和长中游地区aQi的网络密度超过0.70,京津冀地区aQi的网络密度最高,而长中游地区aQi的网络密度略低于京津冀地区。珠三角地区aQi的网络密度最低,不过也达到0.67以上,长三角和成渝地区aQi的网络密度略高于珠三角地区。而全部样本城市aQi的网络密度均低于五大地区,这说明雾霾污染在地区内部城市之间的关联要比全部样本城市之间的关联更为紧密。

(2)从分项污染物的网络密度看,除了珠三角地区的Co和o3的网络密度低于0.50之外,五大地区及全部样本城市六种分项污染物的网络密度均超过了0.50,这意味着不同的污染物在城市之间也存在非常紧密的关联关系。相对于其他四种分项污染物,pm2.5和pm10的网络密度在地区之间的差别不大,说明两种污染物在不同地区的空间关联特征比较一致,因此不同地区在防控pm2.5和pm10方面可以采取类似的防控措施。而对于其他四种分项污染物,因为它们的网络密度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制定具有地区特点的防控措施就显得非常必要。

(3)在aQi及六种分项污染物的空间关联网络中,均不存在孤立的城市节点,这意味着面对雾霾污染空间关联网络,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能独善其身,均受到来自地区内部和地区以外其他城市以及它们构成的空间关联网络的影响。换言之,当前中国的雾霾污染问题已成为所有城市共同面对的困境,虽然部分地区如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已初步构建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但上述机制仅仅局限于地区内部,这种局部的大气污染治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整体上的雾霾污染问题。因此,要跳出“单个地区”的空间概念,从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实施大气污染的协同防控,为此,在局部地区雾霾污染已经实施联防联控的基础上,中国亟需加快建立跨区域的雾霾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2.2雾霾污染空间关联网络的稳定性

在社会网络分析中,通常采用网络效率来刻画网络稳定性。网络效率越低,网络中就存在越多的冗余连线,网络的稳定性就越强。表1报告了五大地区和全部城市aQi及六种分项污染物的网络效率。①从aQi的网络效率看,五大地区及全部城市样本aQi的网络效率均小于0.10,这表明不论在五大地区内部还是在全部样本城市中,90%以上的连线是“冗余”的,也就是说,城市雾霾污染之间的动态关联关系存在严重的多重叠加现象,说明雾霾污染动态关联均具有较强的网络稳定性。同时,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五大地区内部aQi的网络效率均低于全部样本城市aQi的网络效率,说明aQi在五大地区内部的关联网络相对于全部样本来说具有更强的稳定性,这就进一步为地区内部率先开展雾霾污染的联防联控进而构建跨区域的联防联控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②从分项污染物的网络效率看,pm2.5和pm10具有较低的网络效率。因此,单个城市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所能取得的效果必然受到关联网络的制约,亟需加快构建以细微颗粒物为重点的雾霾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2.3雾霾污染空间关联网络的小世界特征

在社会网络分析中,通常采用“平均距离”来定量揭示网络的小世界特征。根据表1的测度结果,五大地区内部及全部样本城市的aQi及六种污染物空间关联的平均距离均处于1―2之间,即使平均距离最大的珠三角地区的Co,其关联网络的平均距离也只有1.6790。这一结果表明,不论是地区内部还是全部样本城市,aQi及六种分项污染物在任意两个城市节点之间通过1―2个中间城市就完全可以建立联系,雾霾污染空间关联网络呈现明显的小世界特征。空间关联网络的小世界特征促进了雾霾污染之间的联系和交互影响,实施雾霾污染联防联控的必要性更加凸显。

3城市雾霾污染空间关联的成因分析

3.1雾霾污染空间关联的成因:基于分项污染物视角

为了从分项污染物角度揭示城市雾霾污染空间关联的成因,本文以aQi的空间关联网络(矩阵形式)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六种分项污染物的空间关联网络作为解释变量,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定量考察雾霾污染空间关联的成因。由于计量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都是矩阵形式的“关系数据”,而传统的统计分析和回归估计方法对于关系数据的回归分析和统计检验将失效,因此,本文转向社会网络分析中的二次指派程序(Qap)。Qap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研究关系数据之间关系的特定方法,以重复抽样和对矩阵数据的置换为基础,利用非参数方法对系数进行统计检验。

(1)Qap相关分析。根据雾霾污染空间关联的Qap相关分析结果,在五大地区内部及全部样本城市中,所有相关系数均为正值;除了几个少数变量之外,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表明不论是五大地区内部还是全部样本城市,雾霾污染的空间关联与六种污染物之间的空间关联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从分项污染物角度,通过对比发现,不论是五大地区内部还是全部样本城市,pm2.5空间关联与aQi空间关联的相关系数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而且其数值在六种污染物中都是最高的,基本保持在0.80左右;pm10的相关系数略低于pm2.5,保持在0.60-0.70左右;而其他四种分项污染物的空间关联与aQi空间关联的相关系数远低于pm2.5和pm10。这一结果表明,细微颗粒物尤其是pm2.5的空间关联是导致城市雾霾污染空间关联最为关键的成因。

(2)Qap回归分析。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雾霾污染的空间关联进行了Qap回归分析,表2报告了Qap回归结果。①模型总体上的解释能力。根据表2的回归结果,在五大地区及全部城市的6个回归结果中,调整后的R2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从数值上看,京津冀的R2最高,达到0.7640,表明六种分项污染物的空间关联对京津冀地区城市雾霾污染空间关联网络的解释能力达到76.40%。τ诔と角、珠三角、成渝和长中游四个地区,六种分项污染物的空间关联对各自雾霾污染空间关联网络的解释能力则分别达到66.90%、67.60%、64.50%和70.30%。对于全部样本城市来说,这种解释能力也达到70%以上。这一结果表明,不论是五大地区还是全部样本城市,六种分项污染物的空间关联对雾霾污染空间关联在总体上具有非常良好的解释能力。②回归系数与雾霾污染空间关联的成因分析。根据表2的回归结果,pm2.5空间关联矩阵的回归系数在每一列回归结果中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其数值均远高于所在列的其他变量的回归系数,这一结果清晰地表明,pm2.5的空间关联是导致雾霾污染空间关联的主要成因。与pm2.5空间关联矩阵的回归系数相比,pm10空间关联的回归系数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中游及全部城市样本中的回归系数也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但其数值远低于pm2.5的回归系数,保持在0.20-0.30左右;而在成渝地区,pm10空间关联的回归系数仅为0.1035,在统计上却并不显著。而对于其他四种分项污染物,它们的回归系数不仅数值非常小,而且在多数回归中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例如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So2、no2和o3、珠三角地区的Co和no2、长中游地区的Co、no2和o3、全部城市样本中的So2和no2,它们的空间关联矩阵的回归系数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而在成渝地区,只有pm2.5空间关联的回归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其他五种分项污染物空间关联的回归系数在统计上均不显著。上述回归结果表明,尽管雾霾污染空间关联在不同地区受到不同污染物空间关联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但却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即pm2.5的空间关联是导致大气污染空间关联的主要成因。因此,pm2.5的跨城市、跨区域协同防控构成了雾霾污染联防联控的重中之重。

3.2城市雾霾污染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关联

为了探寻雾霾污染的跨区域协同治理的途径,在实证考察雾霾污染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空间统计中的双变量moran’si指数来刻画雾霾污染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空间相关性,进而揭示一个地区的雾霾污染与其他地区影响因素之间的空间关联程度。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以及影响因素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在时间上的累积性,本文分别考察经济规模(以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表示)、人口规模(以城市年平均人口数表示)、人口密度(以单位面积的人口数量表示)、工业规模(以城市工业总产值表示)、建设用地规模(以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表示)、投资规模(以城市固定资产投资表示)、投资密度(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城市行政面积之比表示)、工业排放规模(以城市工业So2排放量表示)等八个因素与雾霾污染之间的关系。影响因素数据全部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城市aQi及六种分项污染物数据按年度均值处理。表3报告了雾霾污染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双变量moran’si指数测度结果。

在不考虑空间关联情形下,aQi与pm2.5、pm10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基本一致,三者与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投资规模、投资密度及工业排放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而与经济规模、工业规模和建设用地之间尽管存在正的相关关系,但统计上并不显著。在其他分项污染物中,o3仅与工业规模之间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人口密度、工业排放与So2、Co、no2之间均存在

显著正向相关关系,而no2与所有影响因素之间均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关系。这一结果表明,经济规模并非城市雾霾污染的主要诱因,因为在城市经济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因此,经济规模不断扩张以及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不会加重大气污染,反而有助于改善大气污染状况。而城市人口因素尤其是人口密度、城市投资扩张规模和强度、工业排放规模则成为影响城市雾霾污染的关键因素。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给城市雾霾污染带来了巨大压力,这与当前中国雾霾污染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完全一致的,即人口密度越大的地区大气污染就越严重。同时,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为特征的粗放型城市发展模式,在推动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在城市建设中,由于城市开发强度不断增强和投资规模快速扩张,而缺少科学的空间结构规划和合理的内部空间布局,大量人口的涌入以及工业排放又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扭转,导致城市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就是这一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的最主要表现之一。

在考虑空间关联的情形下,雾霾污染与其影响因素的双变量moran’si指数测度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影响因素与aQi及六种分项污染物之间都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这表明某个地区的雾霾污染受到其他地区影响因素的制约。对比不同影响因素moran’si指数的测度结果,可以发现,在八个影响因素当中,投资密度、人口密度与雾霾污染之间的空间相关性最强,这意味着某个地区的城市投资强度和人口密度越大,则其邻近地区的雾霾污染就越严重。此外,投资规模、工业排放和人口规模与雾霾污染之间的空间相关性也比较强,而经济总量、工业规模和建设用地尽管在多数情况下显著为正,但其数值相对较低,与雾霾污染的空间相关性相对较弱。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针对雾霾污染的空间关联,区域之间要在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投资强度以及工业减排等方面加强协同性。更进一步地,在加快构建并不断完善雾霾污染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同时,将雾霾污染的联防联控融入到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当中,促进区域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协同发展,与雾霾污染联防联控实现良性互动。

4结论与政策启示

4.1研究结论

(1)城市雾霾污染在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均存在普遍的动态关联关系,而且这种关联关系已经超越了地理距离的限制并交织在一起,呈现出联系紧密的多线程复杂网络分布态势。相对于全部样本城市,雾霾污染在五大地区内部的关联网络具有更强的稳定性;而在分项污染物中,pm2.5和pm10的空间关联网络的稳定性明显强于其他四种分项污染物。雾霾污染的空间关联网络不仅联系紧密,而且带有明显的小世界特征,aQi及六种分项污染物在任意两个城市节点之间通过1―2个中间城市就可以建立联系,进一步促进了城市雾霾污染之间的联系。

(2)aQi的空间关联与六种污染物之间的空间关联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其中,pm2.5空间关联与aQi空间p联的相关性最强,基本保持在0.80左右;pm10的相关系数略低于pm2.5,保持在0.60―0.70左右;而其他四种分项污染物的空间关联与aQi空间关联的相关系数远低于pm2.5和pm10。Qap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尽管城市雾霾污染空间关联在不同地区受到不同污染物空间关联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但细微颗粒物尤其是pm2.5的空间关联是导致城市雾霾污染空间关联最为关键的成因。

(3)在雾霾污染的诸多因素当中,城市人口密度、城市投资扩张规模和强度、工业排放规模是影响城市大气污染的关键因素。在空间关联上,所有的影响因素与aQi及六种分项污染物之间都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意味着某个地区的雾霾污染将受到其他地区影响因素的制约。其中,城市投资密度、人口密度、投资规模、工业排放和人口规模等五个影响因素与雾霾污染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而经济总量、工业规模和建设用地在多数情况下与雾霾污染的空间相关性相对较弱。

4.2政策启示

(1)面对雾霾大气污染的空间关联网络和动态交互影响,创新雾霾污染联防联控体系,形成跨区域治污合力势在必行。目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已经初步构建起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而且上海、天津、安徽、江苏等多个省份也陆续制定实施了省级层面的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面对城市雾霾污染的空间关联及其网络结构,在一个地区内部,没有哪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能够独善其身,即使某个城市做出了治理雾霾污染的努力,尽管在短期内可能会使当地的空气质量略有好转,但雾霾污染空间关联网络将很快抵消它所做出的努力。因此,在地区内部率先开展雾霾污染的联防联控,进而构建跨区域的联防联控体系,是从整体上解决当前雾霾污染问题的必然选择。

(2)雾霾污染已成为所有城市共同面对的困境,局部的雾霾污染治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国雾霾污染问题,建立跨地区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尤显紧迫。“不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域”。面对雾霾污染的空间关联网络和动态交互影响,要树立全局意识,从更大格局重新审视区域大气污染问题。建立雾霾污染跨区域联防联控体系的一个可行思路是,依托于五大部级城市群所在地区,以上述地区中心城市为中心,在各个地区内部建立雾霾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基础上,不断拓展雾霾污染联防联控的区域边界,并逐步将多个地区雾霾污染联防联控体系有效地联接在一起,最终构建一个以地区中心城市为中心的、以pm2.5为协同防控重点的跨区域雾霾污染联防联控体系。在雾霾污染联防联控基本实现区域全覆盖的基础上,形成强有力的治污合力,加快实现雾霾污染的协同治理。

(3)在城镇化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为了有效应对雾霾污染的空间关联,区域之间要在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投资强度以及工业减排等方面加强协同性。更进一步的,在加快构建并不断完善雾霾污染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同时,将雾霾污染的联防联控融入到城市群发展战略以及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之中,不断促进区域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协同发展与雾霾污染联防联控之间的互动,最终在最大限度提升协同治污效果的同时,实现更大空间范围内的全方位区域协同发展。然而,要确保雾霾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取得成效,仍面临诸多困难。为此,要落实好雾霾污染在城市间、地区之间的联防联控,必须要求网络中的所有城市和地区要首先做好自身的雾霾污染治理,否则在缺少一个协调机制和考核机制的前提下,多个个体之间最终博弈的结果是没有哪个城市和地区愿意做出更多的污染防治努力,最终降低联防联控的效果。此外,雾霾污染联防联控强调的“联”,在一定程度上仍是“治标不治本”的一种措施,要确保空气质量的彻底改善,最根本的途径是要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实现绿色发展,换言之,绿色发展是雾霾污染治理的必经之路和最终选择。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BaiX,SHip,LiUY.Society:realizingChina’surbandream[J].nature,2014,509:158-160.

[2]薛文博,付飞,王金南,等.中国pm2.5跨区域传输特征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4,34(6):1361-1368.[XUewenbo,FUFei,wanGJinnan,etal.numericalstudyonthecharacteristicsofregionaltransportofpm2.5inChina[J].Chinaenvironmentalscience,2014,34(6):1361-1368.]

[3]Qinm,wanGX,HUY,etal.FormationofparticulatesulfateandnitrateoverthepearlRiverDeltainthefall:diagnosticanalysisusingthecommunitymultiscaleaireualitymodel[J].atmosphericenvironment,2015,112:81-89.

[4]胡晓宇,李云鹏,李金凤,等.珠江三角洲城市群pm10的相互影响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11,47(3):519-524.[HUXiaoyu,LiYunpeng,LiJinfeng,etal.interractionofambientpm10amongthecitiesoverthepearlRiverDelta[J].actascientiarunmnaturaliumuniversitatiespekinesis,2011,47(3):519-524.]

[5]LiL,HUanGC,HUanGH,etal.anintegratedprocessrateanalysisofaregionalfineparticulatematterepisodeoverYangtzeRiverDeltain2010[J].atmosphericenvironment,2014,91:60-70.

[6]向遥宋德勇.中省域pm2.5污染的空间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15,25(9):153-159.[XianGKun,SonGDeyong.SpatialanalysisofChina’spm2.5pollutionattheprovinciallevel[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5,25(9):153-159.]

[7]YanGn,JiD,LiS.theapplicationofpearsoncorrelationalanalysismethodinairqualityanalysisofBeijingtianjinHebeiRegion[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5,16(3):590-593.

[8]马丽梅,张晓.中国雾霾污染的空间效应及经济、能源结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4(4):19-31.[maLimei,ZHanGXiao.thespatialeffectofChina’shazepollutionandtheimpactfromeconomicchangeandenergystructure[J].Chinaindustrialeconomics,2014(4):19-31.]

[9]张殷俊,陈曦,谢高地,等.中国细颗粒物(pm2.5)污染状况和空间分布[J].资源科学,2015,37(7):1339-1346.[ZHanGYinjun,CHenXi,XieGaodi,etal.pollutionstatusandspaitaldistributionofpm2.5inChina[J].Resourcesscience,2015,37(7):1339-1346.]

[10]wanGY,YinGQ,HUJ,etal.Spatialandtemporalvariationsofsixcriteriaairpollutantsin31provincialcapitalcitiesinChinaduring2013-2014[J].environmentinternational,2014,73:413-422.

[11]任婉侠,薛冰,张琳,等.中国特大型城市空气污染指数的时空变化[J].生态学杂志,2013,32(10):2788-2796.[Renwanxia,XUeBing,ZHanGLin,etal.SpatiotemporalvariationsofairpollutionindexinChina’smegacities[J].Chinesejournalofecology,2013,32(10):2788-2796.]

[12]李婕,腾丽.珠三角城市空气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城市观察,2014(5):85-95.[LiJie,tenGLi.thetimespaceCharacteristicsanddeterminantsofurbanairqualityinpearlRiverDelta[J].Urbaninsight,2014(5):85-95.]

[13]刘华军,刘传明,孙亚男.中国能源消费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5):83-95.[LiUHuajun,LiUChuanming,SUnYa’nan.SpatialcorrelationnetworkstructureofenergyconsumptionanditseffectinChina[J].Chinaindustrialeconomics,2015(5):83-95.]

[14]刘华军,刘传明,杨骞.环境污染的空间溢出及其来源――基于网络分析视角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5(10):28-35.[LiUHuajun,LiUChuanming,YanGQian.Spatialspilloverandthesourceofenvironmentpollution:empiricalstudyontheperspectiveofnetworkanalysis[J].economist,2015(10):28-35.]

[15]HUJ,wanGY,YinGQ,etal.Spatialandtemporalvariabilityofpm2.5andpm10overthenorthChinaplainandtheYangtzeRiverDelta[J].Chinaatmosphericenvironment,2014,95:598-609.

[16]刘华军,何礼伟.中国省际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基于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的再考察[J].财经研究,2016,42(2):97-107.[LiUHuajun,HeLiwei.thespatialnetworkstructureofChina’sprovincialeconomicgrowth:reexaminationbasedonnonlineargrangercausalitytest[J].Journaloffinanceandeconomics,2016,42(2):97-107.]

[17]李敬,陈澍,万广华,等.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及其解释――基于网络分析方法[J].经济研究,2014,49(11):4-16.[LiJing,CHenShu,wanGuanghua,etal.StudyonthespatialcorrelationandexplanationofregionaleconomicgrowthinChina:basedonanalyticnetworkprocess[J].economicresearchjournal,2014,49(11):4-16.]

[18]DUCRUetC,BeaUGUitteL.Spatialscienceandnetworkscience:reviewandoutcomesofacomplexrelationship[J].networksandspatialeconomics,2014,14(3-4):297-316.

[19]SCottJ.Socialnetworkanalysis:ahandbook[m].London:Sagepublication,2013.

收稿日期:2016-09-27

对雾霾的理解篇4

【关键词】京津冀雾霾防治立法一体化【中图分类号】D601【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与环保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大气污染严重,近年来华北地区频繁出现雾霾,危害巨大。京津冀地区是雾霾的重灾区,雾霾防治的过程中面临比其他地区更大的压力。北京、天津地理位置特殊,被河北所包围,而大气污染治理不同于其他污染,此地污染的空气随时可以流动到另一地方,要解决京津冀雾霾问题,势必需要三地携手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由于京津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因此三地在对雾霾治理的理念上存在差异,要实现三地携手治霾,构建雾霾防治合作法律规则是关键。

京津冀雾霾防治面临的难题

我国在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过程中,“重事后治理而轻事前保护”的状况十分突出。京津冀的雾霾防范与治理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相较于污染前对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后再来治理的周期长、成本高,甚至部分环境污染事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不可逆的,即使花m很大的成本,也不能恢复原生态的环境。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大气污染严重,频繁发生的雾霾对三地人民健康和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三地决定下大力气治理雾霾,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三地在雾霾防治的过程中合作意向不足,合作基础薄弱。

作为国家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北京,其定位决定了应当将改善环境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课题。天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工业发展相对走在前沿,经济发展的方式主要向能源节约型方向发展。相较于北京和天津,河北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仍以重工业为主,其中又以钢铁产业作为其经济支柱。京津冀三地在雾霾防治的过程中,协调各方利益,妥善解决各地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强化三地在雾霾防治领域协调配合的关键。要实现三地防治雾霾的协同作战,无论是雾霾防治政策的出台,还是联合执法等联防联控措施的执行,都需要改进现有制度、规则,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上做好保障。

与此同时,现阶段三地关于雾霾防治中,社会力量诸如公民、企业等单位多数是迫于行政权力而被迫参与,社会力量参与雾霾防治的主动性不足,也会直接影响着雾霾防治的效果。

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法规政策瓶颈

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法规政策缺乏统一性。京津冀三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不一致,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观念存在差异,直接导致雾霾防治法规政策上的各自为政,主要表现是京津冀三地在雾霾防治过程中的标准不统一,同时关于雾霾防治政策法规也缺乏有效的衔接性与关联性。这势必造成三地在协同开展雾霾治理,特别是政策法规的执行过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随着国家层面对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工作的推进,三地雾霾防治法规政策缺乏统一性的状况有所改善,但是仍存在法规政策碎片化的现象。大气污染的传输性,京津冀三地区域位置的特殊性,要求在雾霾防治领域必须走向相互合作的道路,立法上的合作尤为重要。

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法规政策呈现临时性。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法规政策中,存在大量的临时性草案,而部分临时性草案一经实施,则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存续。一些雾霾防治临时性草案的出台过程相对简单,出台时间较短,制定程序简化,缺乏法规政策的科学性与严密性。要实现京津冀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防治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要建立长期的、稳定的法律法规。京津冀三地携手治霾,需要立法先行,相对稳定的雾霾防治法规政策是保障雾霾防治工作稳步推进的前提,也是实现雾霾防治最为有效的法律保障。

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法规政策实施效果差。再完美的法律法规,如果没有良好的执法环境与执法行动,终将是纸上谈兵。京津冀三地雾霾的防治,既需要完善统一的立法作为后盾,更需要严格的执法作为保障。长期以来,违法成本低与守法成本高是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困难最为重要的原因。一些企业在环境污染违法行为发生后,其受到的处罚远远低于其因违法行为产生的收益。

随着史上最严《环境保护法》关于环境违法行为处罚力度的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予以警示起到一定的作用。实践中,在执法层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联合执法的过程中,踢皮球的现象并不在少数。京津冀三地雾霾的防治,需要执法部门的联防联控,实现治理措施、治理标准、治理手段、治理力度的统一,唯有如此,才能从末端制止环境违法行为,防止污染源在三地之间“打游击”,进而才能从根本上保障雾霾防治良好效果的实现。

构建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合作法律规则

保障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合作事宜的前提和基础是法律规则上的合作。三地应树立雾霾防治立法一体化的理念,摆脱各自为政的零散碎片化立法思维。对于已有的雾霾防治政策法规,应当加强相关法规政策的整合与衔接。除此之外,还应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雾霾的防范与治理。三地通过立法上的协调一致,辅之以执法层面的联合行动,共同构建三地雾霾防治合作法律机制。

树立京津冀雾霾防治立法一体化理念。京津冀雾霾防治在法规政策上已初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合作,包括三地联合的一系列行动指南与法规草案,但是距离统一的立法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整合原有的三地关于雾霾防治法规政策,结合防治工作实际需要出台统一性雾霾防治法规政策实属必要。在制定雾霾防治法规政策的过程中,应注重对三地实际情况的调研,重视三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法规政策的制度红利可向经济发展稍滞后的河北倾斜,以最大程度调动其雾霾防治的积极性。

强化京津冀雾霾防治政策的衔接。立法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对于现有的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法规政策,一味地将其全部推倒重来,不仅耗费时间和精力,而且也不能保障立法的质量。因此,制定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合作规则,应注意做好与现有的雾霾防治法规政策的衔接与整合。除此之外,对已有的合作程度不高的雾霾防治法规政策进行必要的修改与解释,同样是京津冀三地雾霾治理立法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严格京津冀雾霾防治联合执法。京津冀三地雾霾的防治,仅有立法保障仍不能实现有效的防控与治理,还需要执法部门的联合执法作保障。立法、执法和守法密不可分,在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立法一体化过程中,同样应当对执法的相关内容进行规定与监督。统一化极强的雾霾防治法规政策,还不能从根本上保障雾霾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落实到实施的层面。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合作法律规则同样应当包括三地联合执法的内容,从制度的层面上协调各部门共同作为,避免各自为政的情形发生。

发挥京津冀雾霾防治领域非政府力量。在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过程中已初步形成雾霾防治协调机制,由中央政府统一协调,包括环保部在内的中央国家机关从法律、经济以及技术手段上予以全力支持。但在雾霾防治协调机制中,仍以政府及各行政部门为主导力量,而公民与企业等非政府群体发挥的力量甚微。雾霾防治的成果归于广大的公民个人,雾霾防治同样应当依赖于众多的企业和公民,事实上,企业和公民也是许多大气污染的实施者,他们环保的自觉意识和遵纪守法的意识,对于防治雾霾至关重要。迫于政府压力关停的企业,始终有死灰复燃的几率,即便是排放达标的企业,也可能存在偷排偷放污染物的情况,因此,通过法律法规层面,通过政策引导和宣传,调动企业和广大公民等社会力量参与雾霾的防范与治理,才是治本之策。

环境污染不但危害当前,更危害子孙后代。京津冀三地在大气污染治理的过程中,面临比其他地区更为棘手复杂的难题。构建京津冀三地合作法律规则,才能从立法上保障雾霾防治工作的长期有序进行。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①赵洪超:《雾霾的跨区域治理――以京津冀为例》,《改革与开放》,2016年第7期。

对雾霾的理解篇5

龚山陵,1987年留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化学工程及应用化学博士学位,曾任加拿大环境部高级研究员。2014年全职回国,现任中国气象局雾-霾观测预报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中国气象局特聘专家,国际著名的大气化学和大气气溶胶数值模式专家,国际空气质量预警预报专家。在加拿大期间掌握了最前沿的气象知识,开阔了眼界,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回国后,他开始致力于雾-霾形成机理和治理的技术研究,为我国气象科研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成绩卓著,硕果累累

在加拿大期间,龚山陵领导研发的加拿大气溶胶模块在加拿大环境部的空气质量预报模式开发中,特别是pm2.5的模拟研究中,起了关键的作用。作为首席科学指导,他组织撰写了“加拿大/美国pm2.5的现状评估及跨国输送”,积累了大量pm2.5评估与治理等方面的经验。发表SCi论文近100篇,他人引用达3365次。他的有关研究成果已被写入ipCC第3次和第4次评估报告,曾获加拿大政府颁发的诺贝尔奖ipCC的特别贡献奖。

龚山陵博士在中国气象局的沙尘暴数值预报业务系统CUaCe/Dust和中国气象局雾-霾业务预报系统CUaCe/Fog-Haze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其研究结果,在他联合主编的国际知名科学刊物《大气化学及物理》上的两个专辑“Duststormforecastandearlywarningineastasia”及“Haze-fogforecastsandnearrealtime(nRt)dataapplication”上得到体现,带领国内的模式团队发表关于沙尘暴和雾-霾方面的研究论文共24篇。他获得了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和技术工作研究开发一等奖,排名第二。他主持完成了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项目“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和“气溶胶-云-辐射反馈过程及其与亚洲季风相互作用的研究”中的课题。其中关于区域雾-霾污染形成机制的研究连同项目的大气气溶胶、气溶胶气候效应被同行专家推荐为973计划重大成果。

2014年他全职回国后,也积极参与和指导apeC预警预报服务、93阅兵预警预报,评估等重大活动的服务。其中他组织撰写的apeC评估报告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他还主导完成了中国气象局雾-霾数值预报系统升级,有效地提升了雾-霾的预报水平。在结合中国气象局的环境气象业务发展战略的同时,他主导开发了环境气象指数研发,建立了满足环境气象业务的集环境气象预报,气象因素评估和减排评估一体化系统,为环境气象业务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他作为专家参加了科技部大气污染专项指南的编写,为国家空气污染的预报和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另外,龚山陵博士积极参与国家“”专家团队在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科学实践。在中组部人才局的组织和支持下,由70余名国内外顶级专家(国家“”,“”专家等)组成了“pm2.5特别防治小组”。作为小组的首席科学家,他领导创建了首个系统性“空气质量智能实时管控平台”(paLm,platformforaQinteLligentmanagement),探索出了一套科学解决pm2.5治理过程中的“排放底数不清、形成机理不明、系统治理不足”这三个关键问题的方法。与国内其它系统相比,该平台具有三个主要优势:1.坚持"大气科学与环境科学"融合研究,揭示中国大气污染形成机理及规律;2.坚持实施"动态源解析",准确摸清"污染源排放底数";3.坚持系统防治,构建了解决"系统治理不足"的综合平台。

通过在河北省保定市、廊坊市及河南郑州市等地进行的科学试验示范,验证了该平台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污染来源解析、应对重污染天气、靶向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科学解决路径。

雾-霾治理,长期规划

雾-霾是近年来给我国气象领域带来最大困扰的难题,在龚山陵看来,治理雾-霾是一个号脉、开单、抓药,有步骤系统化的过程。所谓号脉,就是分析雾-霾形成的原因,“笼统地说,雾-霾的成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天气、排放、大气过程”。说起治霾,龚山陵认为:“对于天气和排放的影响,大家都不陌生,至于大气过程则是指排放出的气体逐渐变成颗粒物以及雾-霾消散的过程”。对于不同的城市,这三者所占的比重各不相同。龚山陵所带领的团队建立的化学天气数值预报系统已经可以预报全国各个城市未来五天的雾-霾状况,并根据各个城市的特点开单,提供科学的应急响应方案,精确地、定点定量地给出解决方案,具体到哪些污染源应该怎么减,能够让决策机构可以提前进行智能调控,选择一个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案来减少雾-霾和治理雾-霾,降低雾-霾峰值,并逐步实现削峰减频。

另外,基于从短期形成具有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响应达到“削峰减频”、中期评估治理达到“靶向治理”和到长期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解决方案的研究思路,龚山陵博士带领科研团队提出了逐步消除雾-霾的三步方略:

第一步,建立经济最优化的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应急体系:由于paLm平台具有主动式、定量化、有目标的预测特征,可以针对雾-霾成因,预先制定最优应急预案,在雾-霾形成之前有计划的实施对污染源的分级、分区科学调控,既减低甚至消除雾-霾二次污染的放大效应,实现严重雾-霾天气的“削峰减频”(即减低雾-霾天气发生频率、削减峰值浓度),又实现应急方案的经济最优化。

第二步,实施节能与资源全价开发并行的靶向治理:综合评估雾-霾的来源(包括内外源贡献),量化各产业及区域的减排指标,对重点排放源,对症下药,实现空气质量达标。同时实施节能和资源开发技术手段,达到雾-霾治理的最佳经济效益。如以燃煤为主的工业生产过程,实施燃烧前脱硫、煤资源分级炼制、燃烧后脱硝除尘和全流程系统能效优化,由此调动企业治理雾-霾的积极性。

对雾霾的理解篇6

【关键词】雾霾天气;报道;新闻框架

一、研究背景

自2013年1月起,我国中东部地区连续出现了4次大规模的雾霾天气,pm2.5指数居高不下,空气污染程度保持在中重度污染区间,给公众的正常生活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影响面广并且公众身体安全密切相关的大规模空气污染事件的面前,公众表现出普遍的不安感以及不满情绪,他们通过各种意见渠道表达自己对空气污染的观点与看法。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不断得到提升,成为受众获取新闻资源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对网络媒体的媒体框架分析就显得颇具意义。

二、研究方法及样本选择

1.理论基础。“框架”的概念最早由贝特森提出,之后由e.戈夫曼将此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进而作为在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视点被引进大众传播学。他认为,“框架”是指人们用来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模式,我们对现实生活经验的所有归纳、结构与阐释都是按照一定的框架来进行的。新闻框架常常是指媒体框架,是媒体对新闻事件进行陈述与解释的一种持久稳固的方式,也是媒体对报道内容的选择与忽略一种法则。[1]按照台湾学者钟蔚文、臧国仁等人将传播学中的框架理论细化为三个层次:在每一种已经形成的事实的框架中,都有类似的结构,分别由高层、中层以及底层环节组成。对新闻框架的分析旨在解读媒体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是如何为受众呈现事实的,框架分析包括对文字、图片、评论、视频等方面,及其组合形式的分析。总的来说,“框架即是通过取舍和组合,可以影响人们如何解释外在世界的一种存在。”2]在新闻框架的理论基础上,关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持续雾霾天气”这类公共事件的报道可以从主题设置、报道方式、消息来源、报道数量等方面展开分析,使研究结论在最大程度上接近媒体对于类似“雾霾天气持续”等公共事件报道的真实现状。

2.样本选择。新浪,是我国的主要门户网站之一,在中国互联网上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力,而其在新闻报道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是网民获取最新资讯的一大去处。在严重的雾霾天气出现不久,新浪就在新闻中心板块制作了“我国中东部出现持续雾霾天气”的专题栏目,在不断相关新闻的同时,从多角度做出深层次的解读与评析,供受众参考。本文选择的是2013年1月11日至2月28日,即雾霾天气引发关注最强烈的一段时期,在新浪“我国中东部出现持续雾霾天气”专题上的有关“我国中东部出现持续雾霾天气”的消息、图片、评论、视频等形式的报道作为研究样本。

三、研究过程

1.关于“我国中东部出现持续雾霾天气”报道主题的设置。笔者将相关主题报道分为以下几类:①关于雾霾出现地区和强度的最新消息;②媒体及社会知名人士的呼吁;③专家及权威机构的解读;④关于雾霾天气的科普介绍;⑤国际社会的评论;⑥针对雾霾天气提出的人体健康方面的建议、贴士;⑦国家的应对政策;⑧其它。据统计,在1月11日至2月28日期间,新浪在“我国中东部出现持续雾霾天气”的专题报道里共了相关新闻328篇,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关于雾霾出现地区和强度的最新消息有138条,占报道总数比例42%;媒体及社会知名人士的呼吁有42条,占报道总数比例12.8%;专家及权威机构的解读有45条,占13.7%;关于雾霾天气的科普介绍11条,占3.4%;国际社会的评论有17条,占5.2%;国家的应对政策66条,占20.1%;其他9条,占2.7%。通过分析新浪对“我国中东部出现持续雾霾天气”这一主题所呈现的总体状况,可以发现新浪在构建主题过程中的特色:①及时传达各地有关“雾霾天气”的最新事实性报道;②对国家应对政策的主题比较关注;③对专家的权威性解读以及媒体、名人的呼吁相当关注;④对国际社会评价的呈现相对较少;⑤对以知识科普类为主题的消息登载较少。

2.关于“我国中东部出现持续雾霾天气”专题报道的报道方式。在专题报道网页的页面设置上,新浪采取了比较全面的方式来呈现新闻内容。在与各地雾霾天气相关的最新重要消息的同时,配发相关图片与视频,让表现方式更显直观。另外,在显要位置大量安排方便受众生活的“出行服务”、“雾霾天气小贴士”等服务类板块,贴近受众生活,显示出对受众的关怀。新浪关于“我国中东部出现持续雾霾天气”专题报告的整体架构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关于雾霾天气的最新动态,包括各地的具体情况、图片新闻以及视频展示;②对受众的服务类信息,包括天气查询、出行贴士、应对措施等;③媒体、专家、社会名人的呼吁与评论,罗列各大媒体的评论以及业内人士的专业角度点评,以及各界人士对保护环境的呼吁;④科普类信息,包括污染物的介绍、雾霾相关知识的传达等,增进受众对雾霾天气的科学了解;⑤国外有益经验的介绍,包括对美国、欧洲、日本等地治理雾霾天气的经验介绍;⑥微博信息,主要微博转发量较高的条目及网民的即时评论。

3.关于“我国中东部出现持续雾霾天气”专题报道的消息来源。由于我国的新闻体制原因,媒体的消息来源比较集中,而作为网络媒体的新浪没有采写新闻的权利,它是以转载和引用其他新闻单位的报道为主要消息来源,对消息引用的倾向性也是显示新闻框架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统计,新浪在2013年1月11日至2月28日期间在“雾霾天气”专题栏目共发稿328篇,其新闻稿的主要来源是新华网(55条)中新网(31条)、新京报(39条)、京华时报(23条)、人民网(20条)以及中央气象台网(27条)等。从主要的新闻来源的构成来看,新浪在注重多元的情况下,较多摘引比较严肃、权威的报纸和网站的资源,如: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央气象台网;另外,作为一家总部设在北京的大型门户网站,新浪特别重视北京本地媒体对雾霾天气的报道,如京华时报、新京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的报道,新浪均有较多的登载。

四、结论

本文基于主题设置、报道方式、消息来源、报道数量等方面对新浪网针对“我国中东部出现持续雾霾天气”的报道方式展开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新浪网是基于市场化运作的大型门户网站,四大门户网站的地位使得其在进行新闻登载的选择中多倾向于那些权威、公信力高的新闻机构;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化的影响,新浪同样极其注重对受众需求的满足,提供大量服务类信息,力求为受众提供更加贴心的信息服务;此外,还根据受众兴趣和大众品位进行排版编辑,运用较多的图片与视频对受众进行视觉冲击,大量转载权威机构与社会知名人士的呼吁与解读,并在专题页面设置微博互动版块,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其对相关主题报道的登载数量随事件的强弱程度发展而不断变化,与受众的关注视角和关注程度保持高度一致。

【参考文献】

对雾霾的理解篇7

关键词雾霾污染专项立法政府问责

作者简介:米姿洁,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1.311

雾霾天气是人类活动与特定气候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大气污染。2013年1月,我国发生了四次雾霾天气,笼罩了三十个省、市、自治区。在北京,这一个月只有5天不是雾霾天。自此,雾霾问题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雾霾”也被评为2013年的年度关键词。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pm2.5颗粒,能够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并引发一些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雾霾对幼儿、儿童发育的影响更为严重。雾霾天气,太阳光照不足,导致儿童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大大减少钙的吸收,严重的会引起婴儿佝偻病、儿童生长减慢。在心理健康方面,雾霾所形成的灰暗天气会影响人体松果体素的分泌,使人的情绪趋于抑郁、消沉。

对于大气雾霾污染形成的原因,至今还尚无权威定论。根据材料查阅,可以得知雾霾不仅组成成分比较复杂,而且形成原因也比较复杂,既包括工业污染排放、生活垃圾焚烧、汽车尾气排放、煤炭燃烧等人为原因,也包括一定的自然客观原因,比如雾霾多发生在冬天以及特定气候条件下。最近的科学研究表明,雾霾中的pm2.5颗粒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排放。该项研究的具体数据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膠(气溶胶即对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或液态微粒的统称)分别贡献了pm2.5颗粒的15%、18%、12%、4%、25%和26%,其中燃煤、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均为化石燃料燃烧行为。综上,可以看出,雾霾天气成因复杂,构建有效的法律应对机制对其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雾霾治理的相关法律制度

对于大气污染,我国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法》为基本依据,以《大气污染防治法》为主要规范以及各省、市的地方法规相配合的法律体系。

首先,《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问题防治的基准。随着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污染公共事件频繁发生,《环境保护法》在2014年的修订稿中有针对性的规定了雾霾治理的具体措施,比如建立重点区域防治协调机制,尤其是跨行政区域;出台一些促进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政策法规等。

其次,我国在2015年由全国十二届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了《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共有八章,对污染治理、监督管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等内容作了规定。由于机动车尾气、燃煤废气等大气污染全部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原因,因此雾霾污染也在该法的规定、治理范围之内。

最后,为了有效治理雾霾污染,很多地方政府也积极进行区域立法,根据辖区特点对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实施和细化做出努力。比如《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西安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实施方案》以及《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

此外,我国国务院在2013年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作为新形势下针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总计划。该计划的具体目标为: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珠三角等区域的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和15%左右。该计划具有明显的“蓝图”色彩,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大气污染防治规划,而不是设定了权利义务的规范性文件。

二、我国雾霾治理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雾霾治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经济环境、人文环境的改变,法律和社会的匹配性也会发生变化。如今,我国虽然有着较为完备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但近年来持续的雾霾污染仍反映出我国在某些治理方式、方法上存在问题。

首先,我国在大气污染方面的立法理念落后,法律法规的制定偏向于经济发展。尽管法律法规中多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要互相协调、统筹发展,但在实际情况中,绝大多数的工厂和企业都是优先考虑经济利益,然后“迫不得已”地考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防治模式无疑加大了环境治理的投入,也是大气污染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

其次,我国现阶段的立法缺乏具体操作细则,很多法律条文较为空洞,难以作为污染防治的准则。以赔偿为例。大气污染的污染主体是企业和工厂,但危害的受体却是广大群众,并且污染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关于污染主体向社会公众赔偿的规定,我国法律制度还有着较大漏洞。

再次,《环境保护法》等法律虽然对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指导作用进行了规定,但并未明确规定其概念及内容,导致政府或环境主管部门在执法监督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法律依据。从另一方面讲,正是由于缺少法律约束,政府或环境主管部门有着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使得滥用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政府或环境主管部门既可能为了经济利益放任污染物排放超标的企业,也可能通过执法权利对企业进行敲诈勒索。

最后,法律法规中对环境问题出现后各主体的责任划分不明。尽管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提高了环境问题中的处罚标准,但由于处罚幅度较大,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法律的严厉程度很难得到保障。

三、雾霾治理的法律制度对策

第一,我国应当转变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观念。如第二节所述,我国法律法规中多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要互相协调、统筹发展。这种理念在现实操作中往往效果不佳,更多的企业和政府重经济、轻环保,导致环境治理问题愈来愈恶。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单纯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只顾及了效率的实现,而未兼顾公平价值的实现。因此,国家和地区在环境保护立法方面,应当由人类中心主义转变为环境中心主义,衡量标准以环境利益优先,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模式。

第二,我国应当完善雾霾污染专项立法。尽管新修订的环保法为雾霾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基础和依据,但环境治理和保护是个长期过程,需要专项而细致的法律规定为其保驾护航。因此,我们需要抓紧制定一些法律空白方面的法规,比如《空气质量法》、《工业废气排放法》等。在专项法律制定过程中,应当着重加强联防联控。联防联控是以环保主管部门为主导,其他公安、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商行政管理等主管部门为辅助的联合执法。尽管《大气污染防治法》中有所提及,但缺少详细的规定如各职能单位间怎么协作。国家应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详细规定工作程序,建立协调机构统一指挥监管重点区域内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此外,国家应建立雾霾监测预警机制。如今,各层级法律对政府的预警机制均有所规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媒体也应运而生。政府和环保部门应当借助微博、微信等新技术手段实时监控并公开信息,保证社会公众能够及时了解并做好防范工作,降低雾霾天气对人们的危害。

第三,应当落实政府问责制度。政府在环境治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能够把握当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权衡关系。因此,有必要对在环境保护工作落实不力的政府进行问责,强化对政府负责人的追责机制。要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公务员法》等相关规定,依法对违法行为、不及时处置大气污染事故等做出相应的处分。在问责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问责的范围,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问责,一旦政府出现环保违法行为,必须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政府负责人不能擅自决策而不考虑生态环境;问责还必须具有规范的程序,扩大问责主体包括公民、企业、环保组织或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另外,在对政府及其负责人的绩效考核中,可以将环保绩效作为一项指标,将对大气治理任务的完成情况、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能源的消耗、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等情况纳入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评价体系。

第四,应当强化企业环保意识和责任。企业的超标排放是雾霾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强化企业的环保责任,实行源头控制是解决雾霾问题的重要手段。以往企业污染受到的处罚往往较轻,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则取消了大气污染事故中的罚款上限,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环保问题违法成本。其实,我国当前雾霾问题严峻,对于企业偷排、乱排等行为的处罚力度仍需提高。对企业排污可能构成环境犯罪的,可考虑移送司法机关,进行刑事处罚。

第五,应当注重社会公众的环保自律宣传。雾霾天气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工业生产,农村秸秆燃烧、汽车尾气排放等也对雾霾的生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社会公民既是雾霾天气的受害者,但同时又是雾霾天气的创造者。只有社会民众的共同参与,才能更好地防治雾霾天气,例如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禁止露天燃烧、倡导减少烟花爆竹燃放等,从而推动民众对环境保护和雾霾防治理念的理解,进而对大气环境的保护产生积极作用。

此外,还可以建设雾霾污染信息公开机制,将大气污染数据告知每一位民众,从而引起社会对雾霾问题的重视;建立和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广大群众参与到环境案件的处理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通过法律程序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由于论文篇幅问题,就不在此一一赘述了。

四、总结

对雾霾的理解篇8

关键词:雾霾;气象;产业结构

一、雾与霾的界定

霾也叫雾霾(雾霞),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香港天文台称烟霞(Haze)。霾与雾的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Fog);而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mist)。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就其物理本质而言,雾与云都是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所以雾升高离开地面就成为云,而云降低到地面或云移动到高山时就称其为雾。一般雾的厚度比较小,常见的辐射雾的厚度大约从几十米到一至两百米左右。雾和云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有明显的边界,雾滴浓度分布不均匀,而且雾滴的尺度比较大,从几微米到10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0-20微米左右,肉眼可以看到空中飘浮的雾滴。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由于阴霾、轻雾、沙尘暴、扬沙、浮尘、烟雾等天气现象,都是因浮游在空中大量极微细的尘粒或烟粒等影响致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有时使气象专业人员都难于区分。必须结合天气背景、天空状况、空气湿度、颜色气味及卫星监测等因素来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而且雾和霾的天气现象有时可以相互转换的。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加重。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称为“雾霾天气”。

二、雾霾天气现象的成因

1.pm10和pm2.5是今年空气首要污染物

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了解到,自从2013年1月1日我国74个城市按空气质量新标准开展监测并实时pm2.5等数据以来,我国第一批74个率先实现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城市中,京津冀区域城市的80个国家网监测点位中半数以上出现空气质量连续超标现象。

监测总站数据显示,颗粒物(pm2.5和pm10)为春节期间连续雾霾过程影响空气质量最显著的主要污染物,以严重影响环境健康和环境能见度的污染物pm2.5为例,上述城市部分点位的小时最大值达到900微克/立方米,超过空气质量日均值标准(75微克/立方米)的十倍以上,并超过aQi日报严重污染等级(500微克/立方米)的约一倍。So2和no2等也达到轻度以上污染水平。

2.雾霾与气象、污染排放等有关

事实上,雾霾天气持续,空气质量下降,并不是今年的新现象。这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中东部地区不时会遇这样的情况,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

今年年初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的雾在气象学上称为辐射雾,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这些地区近地面空气相对湿度比较大;二是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风力较小,大气层比较稳定;三是天空晴朗少云,有利于夜间的辐射降温,使得近地面原本湿度比较高的空气饱和凝结形成雾。

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受近地面静稳天气控制,空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流动性均非常小,大气扩散条件非常差。受其控制,城市无论规模大小,其局地交通、生活、生产所需的能源消耗的污染物排放均在低空不断积累。与此同时,由于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雾滴提供了吸附和反应场所加速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也容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

3.产业结构城市规划不合理是根本原因

大气污染涉及到工业结构、能源结构、城市规划等方方面面,针对“重污染”天气而采取的临时性应急措施对于解决雾霾天气无济于事。近十年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都未得到明显改善。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这些污染源排放量大,是造成今年空气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把二氧化硫的年排放量控制在1200万吨以内,才能满足适合户外活动的“三级天”要求;但“十一五”末期较“十五”末期减排二氧化硫超过10%之后,每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仍然达到2200多万吨,仍然远远超过1200万吨,“和二氧化硫一样,其他污染物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排放水平,短期内仍不能满足群众的舒适度和健康

需求。

亚洲开发银行等的报告则表示,上述所有污染物来自工业点源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排放。一方面,大部分二氧化硫排放均来自火电厂以及非金属矿物生产、炼钢、化工制造和有色金属冶炼企业。这些行业占二氧化硫总排放的85%以上,大大高于它们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另一方面,由于包括pm2.5等多种污染物,机动车尾气会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而过去几年,民用机动车(即非军用车、公务车和私家车)的数量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私家车年增长率更是达到20%。具体到pm2.5,大型城市pm2.5严重超标与以下因素相关:一是最远达到几百公里之外的植被遭到破坏,的表土大量增加,沙尘远距离运输到城市;二是城乡结合部继中心城区之后大兴土木,以北京为例,五六环外尘土飞扬;三是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污染物排放,包括燃煤锅炉、机动车尾气、炒菜油烟、加油站和家居装修的挥发物等等;四是周边城市重化工业污染物排放,如周边城市对北京pm2.5排放的贡献度接近四分之一。

参考文献

[1]李东海,何彩霞.浅谈雾霾天气的识别及预警策略[J].安徽农学通报.2011(18).

[2]段再明.解析山西雾霾天气的成因[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1(05).

[3]吴庆梅,张胜军.一次雾霾天气过程的污染影响因子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0(01).

[4]王润清.雾霾天气气象学定义及预防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07).

对雾霾的理解篇9

[关键词]北京;伦敦;雾霾;治理

[Doi]10.13939/ki.zgsc.2017.09.060

2012年前后北京雾霾问题开始引发了公众的普遍关注,“pm2.5”进入公众视野,2017年年初持续的跨年雾霾,pm2.5浓度一度处于“爆表”状态,这不得不让公众把北京雾霾和伦敦雾霾联系起来。1952年12月英国爆发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随后英国开始深刻反思,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雾霾治理时期。英国政府“重典治霾”成效显著,伦敦从雾都变成花园城市。“伦敦烟雾事件”值得警醒,伦敦治理雾霾的经验值得北京借鉴。

1北京雾霾与伦敦雾霾成分及形成原因比较

北京雾霾与伦敦雾霾两者的成分有所不同。英国官方数据显示,从1952年12月5日起伦敦开始被浓雾覆盖,在大约两周时间内,有4000多人死于支气管炎、冠心病、心脏衰竭等疾病,加上随后两个月中死亡的人数,“伦敦烟雾事件”共造成12000人死亡。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So2和黑烟。伦敦政府的监测数据显示,当时空气中So2的浓度峰值达到3830μg/m3,黑烟的浓度峰值达到4460μg/m3,污染物的浓度水平比伦敦平常情况高出了大约10倍,其中高浓度的So2是诱发急性呼吸系统疾病促发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比较之下,北京雾霾的成分较为复杂。北京雾霾是由于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pm2.5)含量超标而形成的一种大气污染状态。北京市疾控中心2013―2015年相关研究发现,雾霾主要成分有三类:一类是硝酸盐、硫酸盐和铵盐离子等水溶性无机离子,第二类是铅、镉、砷等金属和类金属,第三类是有机碳和无机碳等碳类物质。2016年12月21日发表于美国《科学进展》s志上报告称,中德两国研究人员破解了北京及华北地区雾霾最主要组分硫酸盐的形成之谜,发现在大气细颗粒物吸附的水分中二氧化氮与二氧化硫的化学反应是当前雾霾期间硫酸盐的主要生成路径。

从北京雾霾与伦敦雾霾两者形成的原因来看,伦敦雾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当时英国正处于工业化时期,英国经济迅速崛起消耗了大量的煤炭等化石燃料,导致污染物排放日积月累,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二是“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寒冷的冬天,伦敦当时还没有实现集中供暖,战后英国经济困难,伦敦居民为了熬过寒冬只能烧劣质煤取暖,导致污染加重。三是汽车排放的废气以及从欧洲大陆飘过来的污染云加重了伦敦的空气污染。四是当时空气流动性差,导致污染物聚集在伦敦上空,污染物浓度剧增。

相比较之下,北京雾霾与伦敦雾霾的形成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第一,从污染物排放情况看,伦敦治理报告显示,现阶段的中国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在人均GDp、能源结构、三大产业比例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经历了30年快速经济增长期,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导致空气质量的严重退化,这是引发了近些年来的持续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

第二,从雾霾形成时间上看,北京严重雾霾天气与“伦敦烟雾事件”发生的时间都是在冬季。尽管北京市已经实现了集中供暖,但是在一些城乡接合部、郊区、农村地区居民还是采取燃煤取暖,进一步加剧了空气污染。

第三,巨大的机动车保有量是导致北京雾霾的重要因素。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北京年平均pm2.5排放中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占19%,2016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五百多万辆,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加剧了北京地区的空气污染。

第四,区域传输是形成北京雾霾的特殊因素。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北京pm2.5有30%~40%来自区域输送。京津冀地区人口密度大,煤炭消耗量大,其中河北省钢产量全国第一,京津冀地区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左右。与河北省和天津市相比,近些年来北京市加大了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淘汰力度,污染物排放量逐渐减少,北京之所以发生严重的雾霾天气,与周边地区的污染物区域传输相关。

第五,气象条件是北京雾霾形成的直接原因。空气流动性差、逆温、湿度大等气象因素,加上北京地区三面环山的“簸箕”地形,导致污染物持续积累,形成持续性雾霾。空气流动性差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逆温现象导致大气垂直扩散能力差,尤其在冬天地面温度低,高空温度高,污染物被挤压在地面区域,浓度不断增加;空气湿度大,有利于污染物中的颗粒物吸湿增长。另外,北京属于三面环山的地形,西北方向的冷空气受山体阻挡的影响不易进入平原地区。不利的气象条件只是北京发生雾霾和英国发生“伦敦烟雾事件”的外部条件,根本原因还是污染物排放量基数大。

2伦敦雾霾治理的经验

从1950年到2000年伦敦雾霾治理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准备阶段(1953―1960年)。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后的第二年,英国政府于是成立比佛委员会调查烟雾事件,制定应对措施。1956年出台《清洁空气法》,调整能源结构、控制机动车数量。在具体的应对措施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划定烟尘控制区,政府财政补贴居民家用壁炉改造,更换燃料,严禁黑烟排放;设立奖惩机制。第二阶段是显著削减阶段(1960―1980年)。1968年修改《清洁空气法》加强烟尘控制;1974年颁布了《污染控制法》限制机动车燃料中硫的含量。扩大烟尘控制区是削减阶段最核心的措施,覆盖率在大伦敦地区已达到90%。第三阶段是平稳改善阶段(1980―2000年)。这一阶段污染控制重点从燃煤转向机动车污染控制。2003年伦敦政府开始收取“拥堵费”以减少机动车排放污染。同时,政府陆续出台或修订了《汽车燃料法》《环境保护法》《污染预防和控制法案》等一系列法案。2000年后相比20世纪50年代,伦敦So2下降84.2%,黑烟浓度下降47.4%。

从伦敦雾霾治理的经验来看,伦敦历经60年的雾霾治理给北京雾霾治理最大的启示是:雾霾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伦敦雾霾治理离不开完善的立法、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转变,推行烟尘控制区、空气质量达标、收取“拥堵费”等有效的管理措施。

但是,伦敦治理雾霾也存在其弊端,一是英国走的是传统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之路,成本高、代价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中存在一个“拐点”,“拐点”之前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恶化,“拐点”以后,产业结构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环境又得以改善。北京治理雾霾不能坐等“拐点”的到来,应尽早行动。

二是英国利用处在高端产业链的优势实现了能源进口和污染转移。从长期看,输出污染最终导致整个地球和人类的能源环境危机。[1]

3北京治理雾霾的举措探究

一是通过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带动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下降。北京地区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过大是引发雾霾的重要原因,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是治理雾霾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应避免重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治理雾霾要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GDp的增长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当然,那种一遇到雾霾就关闭工厂、车辆限行的做法也是不科学的。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应明确自己的定位,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耗、环保标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但是,应严禁将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转移给其他区域。英国在“伦敦烟雾事件”后其能源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48年煤炭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高达90%,到1998年下降至17%,而天然气占比从0上升到了36%。北京应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加大天然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替代利用量,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在农村地区积极实施煤改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煤炭消耗总量。

二是通过加强立法推动雾霾治理的法治化。纵观伦敦雾霾治理的几十年,一系列法律的出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国现阶段防治雾霾的法律法规主要有:《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及省级地方雾霾污染防治法规等。[2]严峻的雾霾形势说明我国还存在相关立法滞后和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治理雾霾要完善立法,严格落实各项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依法治霾才有可能长治久安。执法人员要加强监管力度,对于重要污染物监测比如电厂脱硫脱硝、企业排污、油品质量等的监管决不放松。

三是推动京津冀地区雾霾治理联防联控。区域传输是形成北京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区域传输导致北京呈现从北向南雾霾逐渐加重的趋势。形成这一特殊现象与北京地区空气流动通道的特殊性有关。从气团运行轨迹来看,北京南部有经由沧州和天津的东南方向输送通道和经由石家庄和保定的西南方向输送通道,这两个输送通道上的污染源相对较多导致北京南城污染相对较重。北京北部的两个输送通道一是经由张家口的西北方向输送通道,二是经由承德的东北方向输送通道,这两个输送通道的污染源较少。受输送通道的影响北京有时会出现了南城雾霾、北城蓝天的现象。雾霾治理应不再局限于各地区分散应对,跨区域规划、联防联控和协同治理已经成为消除雾霾的有效策略。[3]处在同一个气候带上的京津冀地区形成了一个大的污染团,北京治理雾霾离不开京津冀地区区域联防联控。应打破现在各自为政的管理制度,成立京津冀地区区域联防联控委员会,统筹协调雾霾治理。

四是控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研究表明,伦敦收取“拥堵费”措施减少了26%的交通拥堵。2003―2006年,pm10、氮氧化物和Co2污染物浓度分别减少了24%、17%和3%。敦在2008年推行了低污染排放区政策,目的是降低机动车的污染排放。北京巨大的机动车保有量其排污量也是巨大的,在完善机动车限行政策的同时可以考虑收取“拥堵费”,既减轻了污染物排放,又缓解了北京城区的交通拥堵问题。同时,加强燃油排放标准控制,淘汰、改造老旧机动车,积极推行新能源汽车。

五是治理雾霾人人有责,需要全民参与。雾霾问题是中国资源、环境、生活消费等全面“透支”的反映,治理雾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需要全民参与才能保证治霾工程的成功。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从小事做起,主动减少个人能源消耗排放,比如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自行车出行,减少使用家庭小汽车的时间和频率,夏天空调温度不要开得太低等。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认真遵守排污标准及各项规定,积极接受环保部门监督。治理雾霾不能仅依靠行政手段,要将环境保护意识上升到社会道德高度,任何破坏环境的企业和个人都应成为公众谴责与监督的对象。全民参与才能打赢北京雾霾治理的战争。

参考文献:

[1]张孝德.从伦敦到北京中英雾霾治理的比较与反思[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2):54.

对雾霾的理解篇10

【关键词】雾霾;生态伦理;生态文明

雾霾是一种因为环境污染,空气中含有大量直径大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而造成的能见度极低的天气状态,与雾及其相似却又根本不同。雾天空气中凝结的是水汽,霾天空气中富含的是灰层、硫酸硝酸等颗粒物;雾的厚度只有几十米或者几百米,霾的厚度则有1-3公里;雾会随着空气的上升而消散,雾霾现象相对于稳定,一般会持续几天乃至数周;雾对人类身体和生活没有影响,霾会引发呼吸系统慢性疾病。雾霾是我国对霾和雾霾混合天气的统称。雾霾属于空气污染的一种表象,发生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生态伦理观,才能解决问题。

一、雾霾的产生的生态伦理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实现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并进。但是经济的急速发展同样带来了环境的污染。雾霾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生态环境的产物。雾霾形成包括污染物的排放,气候环境的影响,社会的发展。

雾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们错误的生态观。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依赖自然界而发展。我们产生于自然,依靠自然界提供的食物而生存,发展于自然。自然界其它存在物也如此,所以我们也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高于其它任何其它存在物。人类的生活改变了自然,创造了“人工自然”。但是“人工自然”若不符合自然的规定也同样不能长久的存在。但是很多人却没有认识到这些。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满足了金钱的利益,生活的舒适和精神的愉悦等欲望。经济发展就像一张华丽的外衣,使我们忽略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后院。雾霾同样是人类的经济活动,来源于人类没有认识到人和自然的关系,错误的理解了发展的内涵,极端的追求物质化的进步而忽略了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面临了经济发展的任务,只有经济发展了国民生活才能提高,国家地位才能提高,所以发展成了国家的第一要务。虽然国家也制定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要求,但是因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有限的技术能力,可持续性发展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效。国家在针对环境保护方面没有制定严格的执行标准和惩罚措施。首先,经济发展初期有的政府为了眼前的利益而选择建立和扶持重污染的企业;其次,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没有对企业进行环境污染监控;再次,在对重污染企业的整治直到现在才有所加强。在这种大环境下,很多社会企业也加入到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的行列中:有的企业无计划的破坏树木、开垦山林;有的企业随意排放废气、废水;有的企业随意捕杀动物,引进外来物种。这些不计后果的经济行为带来的利益是暂时的,当前的雾霾,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需要人们付出更多的金钱、时间甚至健康都不见得能挽回。

二、治理雾霾的生态伦理途径

治理雾霾等环境问题的最根本办法是提高国民的自我认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只有全民都认识到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并落实到行动中才能解决问题。人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只有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证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人类不计后果的索取和破坏会导致不可逆的生态失调。对于国民正确的生态伦理观的建立主要通过教育的形式得以实现,分为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

直接生态伦理观教育表现在学校课程和社会培训两方面。铺设生态伦理方面的有关课程主要针对学生而言的。学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栋梁,担负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希望。如果这些将来的顶梁柱没有正确的生态伦理观,那么环境治理就无从谈起。从学生时代起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可以对提高全民环境素养有着积极作用。社会培训主要针对学生以外的其他社会成员。这些社会成员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劳动力,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我国现阶段的生态环境。对于这一部分人员的生态伦理教育可通过定时的培训完成,培训的组织机构即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社区等政府机构。

间接生态伦理观教育表现为社会的积极引导。政府等相关机构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网站等媒体机构定期相关信息,使人们深刻的认识到破坏环境的严重后果,并且普及如何保护环境的相关知识。

雾霾的治理是全民参与的过程,个人对于环境的保护也可以做出自己的贡献。在生活中做到不铺张浪费,减少资源的不必要耗损。对于其他污染环境的行为及时反映有关部分处理。雾霾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雾霾的治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提高全社会对于生态伦理的认识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在正确的生态伦理观的指导下,主动将对雾霾的监管,预防和治理工作落实到实际中才可以打破环境污染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顾卫东.中国雾霾特殊形成机理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4(6).

[2]张鑫.华北地区霾长期趋势变化及其特征分析[]第31届中国气象学年会S11第三届城市气象论坛-城市与气象环境,2014-11-03.

[3]陈南,吴小强,邓颖慧.高效公共环境教育课程中环境伦理观培养探索[C].第22次韩中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2014.

[4]张秋兰,马回,郑颖.国外雾霾治理的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鄱阳湖学刊,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