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自然保护地建设十篇自然保护地建设十篇

自然保护地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1:53

自然保护地建设篇1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意见》精神,做好我县七溪岭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工作,促进自然保护区事业健康发展,经县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做好自然保护区划建工作。七溪岭自然保护区所辖乡镇场要组织人员对本辖区内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生态地位特殊、动植物物种丰富、地域相对集中的区域面积、动植物种类、水文地质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确定七溪岭自然保护区的类型。抓住国家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和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契机,积极完善保护站点的观测、通讯、交通设施建设;加强科研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科研监测工程设施;扩大建设珍稀濒危植物园,重点建设具有相当规模的南方红豆杉和穗花杉培育基地;在宣教科学研究、监测调查、资源利用、科技成果应用等方面扩大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设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的自然保护网络,实现我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和信息化。

二、强化自然保护区规划管理。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是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根本。七溪岭自然保护区要及时组织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总体规划,依法划定功能分区和标桩立界。依照有关规定做好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等权属的登记造册工作,并为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办理权属证明。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和范围不得随意改变,确需改变的要报原批准机构批准。已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不再重复批建风景名胜区或其他管理机构。自然保护区内的国有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不得流转。

三、建立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要尽快解决七溪岭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级别、编制、经费和管理权限等问题,切实把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好。林业主管部门要组织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起草自然保护区管理细则或管理办法,保护区所在乡镇要制定方案配合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逐步配备办公设备,完善保护区管护站、管护点建设,保障管护人员生活需要;配置必要的巡护、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资源监测等装备,以满足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需要。

四、加强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力度。依法委托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行使对区内破坏森林、林木、林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违法行为的林业行政处罚权。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必须严格履行国家、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规定的保护管理职责,严格控制开发占用,坚决制止随意侵占湿地行为,禁止向自然保护区排污或改变保护区内湿地自然状态。随意开垦占用或者改变湿地用途的,应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各种补救措施恢复湿地的自然特性和生态特征,对造成湿地生态严重破坏的责任单位和个人要依法追究责任。要加强对湿地保护的监管,依法做好湿地登记、确权、发证等基础工作,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五、规范自然保护区管理行为。加强对自然保护区防火工作的领导,把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列为工作重点,纳入当地森林防火网络,严格火源管理,强化火情监测,落实预防措施,制定扑火预案,建立联防联治制度,组建专业森林消防队伍,确保森林火灾及时发现、快速扑灭。林业主管部门要督促自然保护区加强巡护监测,注重预测预报,一旦发生有害生物危害,应以生物措施为主、多种措施相结合积极控制和防治。自然保护区要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引入,需要引入和放归罚没野生动物的应进行科学论证,经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要认真做好资源调查和科学考察工作,查清本底情况。尽快建立自然保护区监测体系和信息管理体系,组织自然保护区开展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监测工作。要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定位观测站点建设,积极开展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

自然保护地建设篇2

关键词:南方集体林区;林业自然保护区;贵州省林业自然保护区;问题与有效性建议

1贵州省林业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

1.1生态建设与地方建设存在冲突

贵州省管理机构人事权在当地政府,大部分保护管理工作经常受制于地方的发展需求和地方利益;存在管理薄弱、管理执行难度大,责、权、利不明确;管理机构本身没有执法权,无法直接打击非法活动,而同时协调执法机构执法存在一定难度;现有执法条例缺乏可操作性。例如《自然保护区条例》中的缺乏具体惩罚措施,或者惩罚措施标准过低,没有进行改革,仍然是20世纪90年代的处理方式,造成违法成本很低。

1.2投入经费少,不足以支撑建设

管理机构严重缺乏日常保护管理经费,政府对自然保护区的经费投入与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以及实际需求不匹配,大大低于有效保护管理的需求;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经济欠发达地区,再加上地形地貌的影响,当地经济建设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自然而然的只能用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少量的林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当中,但是这少量的资金不足以支撑自然保护区的深度建设,严重地限制林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1.3技术不到位

目前,贵州的很多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导致没有专业性人才,科学研究工作薄弱,缺乏专业的人员,资金,设备,手段和技术,难以为保护区的政策和管理决策提供信息和基础资料。贵州省自身的经济发展导致当地环境差,再加上国家的扶持力度不够,导致当地缺少技术型人才,管理人员较少,贵州省当地居民没有专业的技术指导,管理能力和水平难以提高。

2贵州省建设林业自然保护区的有效性建议

2.1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

一个地区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由于贵州省当地经济条件落后,导致资金缺乏,自然保护区很难进行深入建设。在这个时候,应该多方筹集资金,确保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投入,完善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措施建设和保护措施建设,改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条件。筹集资金的途径有:将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资金列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保障自然保护区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管理经费通过政府部门分级别进行投入,建立自然保护区专项资金制度,专项资金用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相关的建设、管理、评估和监督,不包括开发利用建设经费;多方引介并参与国际合作,申请来自国际或国内的资金支持,向地方报请申请资金等。通过这些途径筹来的资金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贵州省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从而加强贵州省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2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开展生态旅游

贵州省在建立林区自然保护区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地利用此项资源进行经济建设,但是,切记经济建设不可以以牺牲环境为前提。在自然保护区开发之前要进行科学的规划,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不可发展的过急。可以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使用清洁能源,如沼气,风能等,同时针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生态旅游的开发,大力开发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同时适当地对当地农民进行生态旅游教育传播,使人们增强服务意识和保护意识,鼓励人们自主加入旅游建设的开发,以此来拉动当地落后的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建设。

2.3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并予以重视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改善贵州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现有天然林资源的有效手段之一。政府应该正确的认识到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积极作用,并积极投身于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只有政府正确的认识到了自然保护区的积极作用,才能加强宣传教育,鼓励当地人们也认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形成贵州省统一的保护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群众战线,为贵州省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4改善生态建设与地方建设矛盾

贵州省应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统筹解决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人员编制;制定明晰的非法活动惩处条例;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执法单位,须在自然保护区内建立相应的执法队伍,负责自然保护区内的执法工作,并受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每个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制定和定期更新管理计划,经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后对外公开并严格实施。

3结语

加强贵州省林区林业自然保护区建设,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资金力度,政府支持力度和技术支持等方面进行改进,尽管困难多多,但我们相信在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贵州省的林区自然保护区将建设的越来越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自然保护地建设篇3

摘要:通过对景德镇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调查,客观分析影响和制约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根本性问题,积极探讨自然保护区建设与保护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建设景德镇存在的问题对策探讨

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设和管理好自然保护区,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过去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保护区不同程度的遭受破坏,导致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逐渐衰减,为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与建设,合理利用自然保护区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笔者通过对景德镇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调查,客观分析了影响和制约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根本性问题,积极探讨自然保护区建设与保护的相关对策。www.133229.com

1·景德镇自然保护区基本概况

景德镇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区9个,总面积53614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0.21%。其中,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1个,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6个,野生植物自然保护区1个,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小区402个。具体分布情况:

⑴省级瑶里自然保护区,面积3627公顷;保护对象:金钱豹、云豹、黑麂、白颈长尾雉、红豆杉、人文景观;保护范围:瑶里。

⑵省级黑麂自然保护区,面积17356公顷,保护对象:黑麂,范围:峙滩、蛟潭、庄湾、王港、湘湖。

⑶县级青龙尖云豹自然保护区,面积7997公顷,保护对象:云豹、黑麂、猕猴、穿山甲等,保护范围:王港、湘湖、寿安。

⑷县级黄牛信黑熊自然保护区,面积5334公顷,保护对象:云豹、黑麂、猕猴等,保护范围:兴田、金竹山、瑶里、鹅湖。

⑸县级大岭培白颈长尾雉自然保护区,面积5279公顷,保护对象:白颈长尾雉,保护范围:峙滩、储田、江村、勒功。

⑹县级茶宝山猕猴自然保护区,面积2533公顷,保护对象:猕猴、短尾猴、穿山甲、虎纹蛙等,保护范围:西湖。

⑺县级八字脑金钱豹自然保护区,面级5784公顷,保护对象:金钱豹、黑麂、猕猴、大鲵、穿山甲等,保护范围:蛟潭镇与黄坛乡交界处。

⑻市级乐平共库自然保护区,面积5704公顷,保护对象:枫栲樟等天然阔叶树,保护范围:洪岩、涌山。

(9)还有新建的浮梁县昌江干流自然保护区,面积11208公顷,保护对象: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及水源涵养。保护范围:兴田、峙滩、蛟潭、浮梁镇。

景德镇自然保护区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推动下,自然保护区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是建设速度加快,基本形成了类型齐全、分布广泛、具有典型性和一定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二是在自然保护区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也逐步进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三是自然保护区建设正逐步从重建设数量向重建设质量上转变,从力求发展速度向追求更高生态与社会效益方向转变,从抢救性建区向与提高保护区质量并重转变。同时,也发现一些影响和制约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建设中根本性问题。

2·自然保护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对自然保护区建设认知程度不高

有些政府和部门的领导干部短期行为严重,缺乏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决心,把保护与发展对立起来,存在建立自然保护区会阻碍地方经济发展的误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存在畏难和消极抵触情绪。有的地方自然保护区"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管而不力",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仅停留在文本上,缺乏具体行动。

2·2对自然保护区建设宣传力度不够

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一项新兴事业,公众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价值和重要性还普遍缺乏认识。加上相关政府和部门对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宣传、教育工作又滞后于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形势的要求;相关法律法规还尚未在公众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约束力,导致社会对自然保护区保护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现象屡禁不止,原有的森林、野生动物栖息地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大大减少,生物多样性不能显现,自然保护区功能和效益不断下降,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面临严重威胁。

2·3对自然保护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严重不足是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该市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属于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没有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也尚未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生态恢复示范工程规划,从而导致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资金缺口很大,在自然保护区调查、保护区基础建设、恢复治理、自然保护区监测、自然保护区研究、人员培训、执法手段与队伍建设等方面都缺乏专门的资金支持。

2·4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体制滞后

《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部级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而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较为普遍的管理体制是业务由上级主管部门管理,行政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管理,实行业务与行政分离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存在着职责不清、权利不明的弊病,特别是现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大,还要在不宽裕的财政中“掏腰包”养保护区一班人,所以保护区就成了“包袱”,保护区工作也就得不到重视和支持。况且,自然保护区的业务管理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管理素质参差不齐,几十年的保护区发展史告诉我们,自然保护区的工作是以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业务工作为主,行政管理只是为了完成保护区历史使命的管理措施之一,但自然保护区现在尚无一套完整的、规范的管理体系,年初无计划,年终无总结,上级对下级无指令,下级对上级也不用汇报,干好干差一个样,全凭良心干活。

2·5对自然保护区研究技术力量薄弱

目前,多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不够健全,管理人员不足,业务素质不高,管护手段和基础设施普遍薄弱,缺乏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由于自然保护区经济来源不稳、地域偏僻、工作生活条件差、社会地位不高,从事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领导面临的工作难度大而缺乏信心,科技人员因科研经费紧缺而无法开展工作,基层的工作人员工作条件差、待遇低,缺乏工作积极性。有能力的人大多设法离开保护区,新的“血液”又无法输入,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普遍较低。

3·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3·1在思想认识上,要充分明确保护自然保护区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

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态度和政府的重视程度是自然保护区保护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一些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和认识对自然保护区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目前,社会广大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尚认识不足,自然保护区保护意识仍较为淡薄,尚未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因此,要高度重视,大力加强自然保护区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深入的宣传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效益和巨大作用,宣传国家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大政方针和政策法规,宣传保护自然保护区的科普知识,宣传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开展保护自然保护区的有关活动。要在每年的“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和“世界环境日”等宣传活动中,将自然保护区保护做为重要的宣传内容,以提高全民的自然保护区保护意识。

3·2在就地保护上,要强调建立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最有效途径之一

以创建部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为工作目标,进一步提升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将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以及实验区按照功能分区严格划分,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将申报创建部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加强自然保护区保护的有效途径,对自然保护区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在保证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管理的同时又能突出自然保护区生态和经济效益,促进自然保护区保护和生态旅游协调发展。

3·3在体系建设上,要完善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体系和监测体系的建设

一是要加强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队伍建设。该市尚属于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现有管理人员力量薄弱。要实现对该市自然保护区的全面保护和管理,建立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队伍迫在眉睫。二是要完善工作协调机制。自然保护区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广、社会性强、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和行业,关系多方的利益,需要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严格实行统一管理、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三是要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资源监测网络体系。加强部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的工作,通过监测网络的运行,掌握各类自然保护区变化动态、发展趋势,定期提供监测数据与监测报告,为上级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3·4在资源保护上,要坚持依法行政严厉打击各类破坏自然保护区的非法行为

建立联合执法和执法监督的体制,大力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严格审批并监督实施自然保护区保护和资源利用项目。针对我市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存在的偷捕偷猎等非法行为,加大自然保护区保护执法力度,依法处理各类违法违纪案件,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严厉打击肆意侵占和非法破坏自然保护区的违法犯罪活动。同时,切实加强资源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宣传媒体乃至全社会的舆论监督作用,加强管理、监督和协调,维持自然保护区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的良好秩序,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做好自然保护区保护工作。

3·5在项目建设上,要逐步推进自然保护区恢复项目和综合治理项目的建设

自然保护区保护工程是保护自然保护区的有力举措和重要保证,要在全面规划自然保护区保护、恢复、合理利用、生态旅游建设以及森林公园建设的基础上,对一些重要自然保护区恢复和保护项目进行重点保护建设。采取恢复森林植被、改造野生动物栖息地、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等措施,逐步推进自然保护区恢复与治理工程。重点实施自然保护区巡护道路工程、监测站点建设、野生动物栖息地生境改善等重点工程。采用系统工程和综合治理的方法,确保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任务的落实和如期完成。通过自然保护区恢复和保护项目的实施,使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实现自然保护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6在科学规划上,要立足实际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规划体系

针对目前景德镇自然保护区生态现状,组织专业人员,在深入考察、多方听取意见、广泛征集资料的基础上,对《景德镇市自然保护区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完善,全面完成该市《部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部级森林公园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评审及报批工作。对已经向上级部门编制申报的项目,要做好项目的争取和组织实施工作。

3·7在投资保障上,要坚持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引资建设的发展思路

自然保护区保护是跨部门、多学科、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因而其投入也具有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要建立国家投入、地方投入、社会各方面群策群力的多层次、多渠道的自然保护区保护投入机制。政府投入应是自然保护区保护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地方政府财政要将自然保护区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要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及上级部门对我市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支持,保证自然保护区保护项目的实施。同时,还要广泛地争取各方援助,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向自然保护区保护投资,规范地利用社会集资、个人捐助等方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建立全社会参与自然保护区保护的投入机制,为自然保护区保护提供有力的投资保障。

自然保护地建设篇4

1我国海洋保护区发展概况

海洋保护区是海洋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手段之一,其适用范围广泛,既适用于通过限制和设计准入条件来保护所有海洋资源的禁入区,也适用于面积辽阔的、综合保护多种物种和渔业资源,同时采取控制机制,允许有限获取某些物种的多种利用保护区。我国的海洋保护区类型包括海洋和海岸自然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海洋生物物种自然保护区、海洋自然遗迹和非生物资源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根据环境保护部的《2013年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截至2013年,我国已建成部级海洋自然保护区34个,总面积1.87万平方千米,包括地质及古生物遗迹保护区、海洋海岸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野生植物保护区等类型。结合历年自然保护区名录,从2008年到2013年6年间,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在数量和面积上保持稳定,而对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海洋公园的建设投入则十分明显。截至2013年,我国共建成部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海洋公园52个,比2008年数量增长44个,增幅达5.5倍;2013年部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海洋公园总面积约为5930.76平方千米,比2008年增长238.6%。

2海洋保护区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2.1保护区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海洋保护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内容,是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宝库,也是海洋生态文明核心的物质基础。海洋保护区针对最具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的海域进行保护和管理,达到监控海域环境质量、保护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海洋历史遗迹、维持生物多样性、恢复和开发海洋生态功能的目的,为海洋保护区生态和经济价值的体现提供自然基础。海洋保护区以重要物种的发源和聚集区域为原点,帮助区域及周边海域保持和发展生物数量和种类,同时保障了基因多样性的丰富,为海洋生物遗传变异的复杂多样提供基因储备,也使海洋生物面对生存环境压力和无法预计的自然灾害时拥有更强抵抗力,给予未来海洋的可持续利用和科技进步巨大的可能性。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海洋保护区是人海和谐发展的最佳体现。我国根据海洋保护区内不同海域的生态环境和开发利用特征,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域管理相应人类活动。如海洋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则可分为重点保护区、资源恢复区、适度利用区和保留区,通过这些功能分区反映保护区资源综合利用的状况。此外,厦门海洋珍稀物种自然保护区设立了野生动物救治中心、广东海陵岛、特呈岛等海洋公园在总体规划中对生态旅游进行了详细的规划,这都体现出人类在尊重海洋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对海洋资源的适度利用。而社区共管、社区参与、联防群治、乡规民约则彰显出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持续繁荣。如三亚珊瑚礁部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建立社区共管机制,开展东西瑁岛的生态旅游等多种经营形式,带领当地人民实现了从采挖珊瑚礁向保护珊瑚礁的根本转变,为海洋生态文明的保护和建设实践提供了重要经验。海洋保护区已经处于海洋与人类相互接触、增进了解、和谐共处的前沿位置。

2.2保护区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有推动作用

海洋保护区是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阵地。保护区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科普、宣传和教育。海洋保护区保存有珍稀的海洋物种、优美的海岸风光、古老的历史遗迹,这些都是直观的、具有吸引力的宣传教育载体,保护区宣传教育活动可以激发周边群众和年轻一带对海洋的兴趣,引导他们理解和接受海洋生态文明的理念,从而潜移默化调整其行为。海洋保护区是海洋资源经济价值的重要基础。保护区可以提供的经济价值至少包括四种类型:

(1)与消耗性开发活动有关的市场价值;

(2)非消耗性的体验与娱乐价值;

(3)存在价值;

(4)遗产价值。海洋捕捞生产、海洋工程建设、海水养殖都依赖的是与消耗性开发活动有关的市场价值;滨海旅游娱乐的开展依赖的是非消耗性的体验与娱乐价值;有人仅仅知道某些物种的存在就从中获得了益处,体现的是存在价值;贝壳堤或海底古森林遗迹让人们有机会了解数千年前的岸线情景及蕴藏的科研价值,依靠的是遗产价值。海洋保护区是调节区域海洋开发力度的重要砝码。《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和《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办法》是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的重要法律依据,同时各地颁布的海洋生态红线也对海洋保护区的法律地位起到了一定的巩固作用。因此,区域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不能对保护区产生直接的破坏或者考虑对周边保护区的影响。对于资源消耗型、粗放利用海洋资源的行为,保护区的存在会对其产生限制性作用,有利于区域海洋整体生态环境压力的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

3加强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通过对保护区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分析可知,海洋保护区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载体也是动力。当然,目前我国海洋保护区的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保护区作用的发挥构成了阻碍。这就需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目标出发,在保护区选划与布局、环境压力消减、能力建设投入和宣传方面进行一些改进和创新,以适应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3.1完善保护区选划与布局

我国各级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约42060平方千米,占我国海域面积的1.4%,但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另一方面,海洋特别保护区选址集中现象较为突出,以部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为例,我国52个部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中有32个分布在辽宁、山东,其中山东就有26个,占全国总数的50%。从江苏连云港至海南,海洋特别保护区总计仅19个。此外,部分海洋保护区的选划过于关注自身现状,忽略保护区自然环境的变化特点和保护区之间的生态联系的研究,使区域选划缺乏科学性,不方便与其他保护区协调联系形成网络,不利于各单一海洋保护区物种和生境的数据资料共享、交流和管理水平提升。综上所述,要解决保护区覆盖率不高和分布不均的问题,首先要提高地方政府申报保护区的积极性,因为地方政府是我国海洋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直接管理者,把保护区建设成绩纳入沿海地方政府工作绩效的考核内容,才能提高地方政府建设和发展保护区的积极性。其次还应加强保护区管理优秀案例的宣传,消除地方政府对保护区限制经济发展的误解与恐惧。考核和引导双管齐下才能改变目前我国海洋保护区建设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可以尝试针对某一共同的保护对象,如中华白海豚,探索适宜的保护区网络建设方案,从省内到省际逐步建立海洋保护区网络,以此积累经验推动更大范围的保护区网络建设。

3.2消减保护区环境压力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海洋开发活动的日益频繁,涉及海洋保护区的能源、资源、交通、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日益增多。部级海洋保护区大多存在程度不同的开发建设活,一些地方开发活动伸到了保护区的核心区,如黄河三角州保区、辽宁双台子河口保护区石油开发已进入核心区。天津古海岸与湿地保护区2014年的人类活动遥感监测结果表明,农业生产种植占到了保护区面积的64%,工业、交通及城镇化占到了保护区面积的13%,主要是由于保护区实验区面积大且适合农业发展,在划定保护区前当地群众就已经在此进行农业生产。一些地方为了开发建设,多次对自然保护区进行调整,如蛇岛老铁山保护区先后因烟大轮渡、双岛湾石化建设项目分别调整功能区划和范围。现阶段的大多数保护区的旅游开发未编制相应的生态旅游规划,更未开展过环境影响评价,如辽宁双台河口保护区在核心区开发旅游,且管理不到位。减轻保护区开发压力首先要从区域建设规划入手,保护区属地所在的地方政府在规划编制时应尽量不占用或少占用保护区范围的土地和海域,提升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其次应抓紧划定生态红线,尽量把保护区纳入红线范围,强化巡护管控,严格新建项目审批。此外,受到人类活动受围填海工程、陆源入海排污、近海养殖捕捞等多重压力的影响,80%的海洋保护区生态系统长期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水平。沿海各级政府应消减周边入海污染物排放,清理关闭保护区排污口,改善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周边建设项目巡视监控,要充分利用海域使金、海洋生态补偿金积极开展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恢复保护区保护对象及其生境。

3.3加大保护区能力建设投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管理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国家只对部级自然保护区给予适当资金补助。我国的绝大多数部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由当地政府管理,然而多数地方政府并未给予海洋保护区基础的投入保障,管护能力缺乏和基础设施落后是缺乏投入的直接体现。广东省作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较为突出的发达省份,仍有很多保护区未设立管理机构,近三分之一保护区未配置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中科技人员的比例也较低。许多海洋自然保护区由于能力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日常管理、监测、科研费用无法落实,保护区出现了重建设、轻管理的不合理现象,多数维持在最初等的看护水平,无法形成较强的管护能力。针对保护区能力建设资金来源的问题,建议国家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在开源的方面,各级政府应激发公众参与海洋保护区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引导利益相关者承担适当的保护区发展成本,以保护区具有特色和发展潜力的经营方式,吸引多种渠道的资金投入;同时建立保护区收入公开分配的机制,保证利益相关者承担保护区成本时能够获得相应的利益回馈,保持其参与管理决策的积极性,并在多方参与的过程中普及海洋保护区的知识。例如,温州雨田集团在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实施深海网箱、海珍品养殖开发的同时积极开展人工鱼礁建设和增殖放流,与保护区形成良性互动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从节流的角度,国家应加强各保护区域的实际情况的监管,一方面对海洋保护区各功能分区的保护和利用活动要有全面的认识,将主要的管理精力放在协调区内各方关系上,通过降低内耗来节约管理成本并加强管理力度,同时对保护区资金的支出要严格监控,减少如建设多余的管理设施、购买不必要的管理设备等资金消耗;另一方面对生物和生境上确实拥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但缺少开发和利用条件的区域,政府应建立健全严格的保护制度,并主动承担保护和监管的成本,保障利益相关者参与保护区管理决策,承担管理压力的积极性,减少全面管理所需的政府支出。

3.4完善保护区制度建设

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离不开制度保障。我国早期建立的一些海洋自然保护区,很大一部分属于抢救性建设,由于当时条件限制和管理不到位,存在范围界限不清、功能分区不明确等问题,造成保护区违法活动责任不能准确界定,处罚依据不足等问题;部分自然保护区尚未彻底解决土地或海域权属问题,经常发生侵占保护区土地的现象,保护区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现行有关保护区建设管理的法规也是多年前制定的,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些规定已经不能满足保护区建设管理的要求。所以要抓紧将《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升格为《自然保护区法》,明确自然保护区资金投入,规范保护区土地权属、海属权属申请与管理,明确海洋类型保护区管理权限;抓紧制订《生态补偿管理办法》和《生态补偿技术规范》,使保护区的生态损害、损害补偿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加快部级保护区“一区一法”进程,为部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积极协调解决一些保护区面临的土地权属问题;完善保护区内部规章制度,实现奖惩分明、巡护日记记录及保存完整,管护责任制落实到人;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开展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对违法违规案件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建立责任追究任期目标管理制度。

3.5开展保护区宣传

自然保护地建设篇5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应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

第三条全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经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投入,把自然保护区管理经费、科学研究经费及必要的建设所需资金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切实予以安排。

第五条自然保护区实行综合管理和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主管有关的自然保护区。

第六条自然保护区分为部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市)级自然保护区和县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等级的评定应根据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保护对象的典型性、自然性、稀有性、脆弱性、多样性及科学研究价值、对国内外影响程度等综合评价确定。

第七条建立自然保护区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申报:

(一)部级自然保护区申报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二)省级自然保护区,由县、市人民政府或省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后,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并提出审批建议,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三)地(市)级自然保护区,由县(市)人民政府或地(市)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地(市)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后,由地(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协调,提出审批建议,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自然保护区

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四)县级自然保护区,由乡(镇)人民政府或县(市)有关自然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县(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协调,提出审批建议,报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地(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五)跨行政区域的,由其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或其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第八条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界线,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据批准文件确定后公告,其区界标志由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设置。

确定自然保护区范围和界线,应当兼顾保护对象的完整性和适度性,以及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第九条自然保护区的撤销及其性质、范围、界线的调整或者变更,应当经原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同意。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自然保护区界标。

第十条经批准建立的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应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一定的专业技术人员;省级以下自然保护区可由相应的管理机构或由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和保护。

第十一条在自然保护区及保护地带建设的项目或设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三十二条的规定。

需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和保护地带建设项目或设施的,应当经省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和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按基本建设程序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辖区内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情况的信息统计工作,并在年度环境状况公报上。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辖区内的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予以处罚。

自然保护地建设篇6

关键词:福清市;自然保护小区;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759.9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631034

福清市是地处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枢纽和省会中心城市福州南翼。在福清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粗放式经济发展形式,给福清市的生态环境带来极为恶劣的影响,福清市先后建立起5个自然保护小区,为脆弱的生态系统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保护。

1简析福清市

福清市坐落在福建省东部沿海地带,总面积达到15.59万hm2,有着133万多的人口,福清市辖7个街道办事处、17个镇(其中有11个沿海乡镇位于福州新区中),福清市的气候属于南亚热带气候,全年温暖湿润,四季明显,极适合植物生长。福清市因为地理条件优越,水文条件以及气候条件良好,使得其境内有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福清湾、兴化场⒍张水库等湿地共有241个斑块,面积7.42万hm2。全市林业用地面积6.92万hm2,有林地面积6.54万hm2,森林覆盖率41.92%,林地绿化率95.83%,森林总蓄积量517万m3。

2福清市自然保护小区构建现状

2.1福清市自然保护小区类型简析

依据自然保护小区中的不同对象,将自然保护小区进行划分[1]。自然生态保护小区,保护对象是一些已经遭受到严重破坏,但经过保护和处理,可以自主恢复的自然物种[2];野生动物保护小区,一般自然保护小区对野生动物的繁殖栖息地以及越冬迁徙地构建相应的保护;原生性植物自然保护小区,主要对珍稀植物的原生地进行保护。有价值的自然保护小区,这类自然保护小区的构建主要是为国防林、纪念林以及风景名胜等地进行自然保护小区构建;综合自然保护小区,是对任何有价值的动植物进行集中保护。

2012年将福清兴化湾鸟类自然保护小区调整至其南面,并对调整后的鸟类栖息地进行改造;2016年在原有自然保护小区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将一都镇、东张镇、镜洋镇、渔溪镇部分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划入自然保护小区,占地面积从原有的6935.4hm2,经过建设与审批后扩大到9351.7hm2。其中福清市红菇仑栲树林、福清罗汉山青岗林属于珍贵植物自然保护小区;福清大鹤尖大叶耸粲谡湎《物栖息繁殖地保护小区;福清东张水库鸟类自然保护小区和福清兴化湾鸟类自然保护小区属于鸟类栖息繁殖地以及越冬迁徙地。截至目前,福清市自然保护小区的构建,已经使得福清市形成了自然保护区域网络,对一些珍稀濒危物种进行着集中化、系统化的抢救保护。

2.2福清市现阶段自然保护小区的发展情况

福清市从2000年公布第1批自然保护小区(点)的通知开始响应国家的号召,重视生态建设发展,从而依据自身的经济发展形式以及动植物集中地区,深入研究市内存在的脆弱生态系统,并总结分析珍贵物种以及珍稀濒危物种。

2.2.1福清市自然保护小区珍稀濒危动植物

现有维管束植物118科619种,其中蕨类植物7科12种,裸子植物16科26种,被子植物95科581种,属国家一、二级保护的树种有樟树、南方红豆杉、桫椤、三尖杉、江南油杉等;有陆生脊椎动物85科161种,属国家一、二级保护的鸟类有游隼、红隼、东方白鹳、红腹锦鸡等12种,2004年福清兴化湾鸟类自然保护小区发现世界濒危物种黑脸琵鹭(仅存不足2000只),每年11月―次年2月在江镜越冬,发现最多116只。

2.2.2目前保护与发展措施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战略部署,落实党委、政府属地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福清市提出自然保护小区管理与建设的社会发展规划,要求进一步扩展自然保护小区的总面积。同时要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单元以及物种分布的实际情况,对已经构建自然保护小区的辖区进行系统化整合,更加深入的优化福清市自然保护小区的布局。

3自然保护小区发展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3.1建设及管理资金投入不足

就现阶段而言,自然保护小区的建设还处在较为基础的阶段,除了当地政府单位进行财政拨款之外,自然保护小区的构建缺乏固定的资金来源渠道来维持其科研、建设以及管理所需要的经费,使得自然保护小区的建设与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

3.2部分有保护价值的地区未受到重视

事实上,福清市国土面积辽阔,自然资源种类丰富,需要构建自然保护小区的地方也较多,但是现阶段,福清市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小区的地域未受到关注,其自身存在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使得福清市很多地方的濒危物种未得到有效保护。

3.3保护价值与开发价值未得到有效均衡

自然保护小区的构建不只是为了保护濒危物种,还为了集中的对一些珍稀物种进行研究开发,但是目前,一些自然保护小区周边社区居民会砍伐珍贵珍稀树木、盗猎濒危动物、私自开垦自然保护小区范围中的土地等等一系列开发动作均影响到自然保护小区的保护作用。

3.4缺乏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

目前,各地大多还未设立自然保护小区保护和管理专门机构,也没有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大多依托林业部门负责保护自然保护小区的组织协调工作,人员配置和技术力量十分有限。

3.5重发展,领导重视不够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领导更重视当地的经济发展,对自然保护小区构建的重要性较为忽视,从而使得当地的珍稀物种保护不够全面。同时也有一些领导对于比较著名珍稀物种的保护认识比较到位,但是对于当地特有的珍贵物种的保护认识不足,从而使得自然保护小区的构建流于表面。

4福清市自然保护小区发展对策

4.1加强领导的带头作用,提高政府重视程度

政府单位要重视自然保护小区的建设,并将自然保护小区的建设作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内容;领导人员要做好自己的带头作用,深入工作前线,参与到自然保护小区的建设规划中。通过政府的重视以及领导人员的带头,使得福清市自然保护小区潜在性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使得自然保护小区建设力度不断的提高。

4.2强化典型示范作用

要集中地对5个自然保护小区的建设发展水平进行考核评估,从而选择一个典型的示范小区,给其他4个自然保护小区提供重要的示范作用,刺激其他自然保护小区的竞争意识,使得福清市的自然保护小区建设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4.3加强资金投入力度

要将自然保护小区的建立规划纳入到社会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划中,让政府作为主要的建设负责人,提高财政拨款力度,使得自然保护小区的性质发生变化,作为公益性生态建设而不断发展。

4.4平衡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自然保护小区的建立一般在较为偏远的山区,在城市居民对自然景观向往的基础上,给自然保护小区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基于此,要从多种角度来考量自然保护小区的发展模式以及保护模式,可以创造多功能的自然保护小区经济。例如一些自然保护小区是以湿地形式为主要发展模式,当地政府可以成立湿地公园,在吸引社会群众旅游、科研等活动的同时,也进一步引起了社会群众对自然保护的意识,达到了双重效果。

4.5提升自然保护小区生态价值

要积极地研究各类型自然保护小区的发展模式,并依据实际发展模式来提升自然保护小区的生态价值。例如福清市红菇仑栲树林自然保护小区,可以与小区周边的群众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出相应的经济赔偿制度以及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当地的社会群众可以降低对自然保护小区的经济消耗,提升自然保护小区的生态价值。

5结语

从福清市的地理地貌进行分析,简析自然保护小区的种类,从而总结福清市自然保护小区发展现状,并提出科学的发展对策,以此推动福清市自然保护小区向着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⒖嘉南

[1]刘春连.永定县自然保护小区现状及保护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09):189-190.

自然保护地建设篇7

近50年来的观察表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处于持续全面退化之中:例如草地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湖泊湿地萎缩、生物资源减少[1]。为此国家近年来在高原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目前建立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4.5%,居全国之首;青海省建立的自然保护区面积21.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0.38%。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地区面积广大。模仿东部地区建立小块保护区显然意义不大,但是建立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区,对占高原三分之二的生态脆弱地区实施严格保护,又与全局性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实施相冲突。在赶超发展的大战略下,自然保护不得不面临自相矛盾的选择:作为自然保护区应该实施环境保护措施,作为发展区则必须按主流发展观实施大投资、大开发、大建设。处于目前这样的困境,自20世纪90年代已经实施的自然保护区显然还是没有寻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而在自然保护区内人类经济活动频率越来越频繁。自然保护区面积广大,横跨居民生存区,自然保护区与旅游风景区、地方行政县市乡镇居民区及生产开发区相互重叠,界限不清,实际上并没有发挥保护作用。有的自然保护区名不副实,实际上是成为旅游风景区与畜牧农耕区;保护区内开发地下和地面资源的工程及交通线路处处可见[2]。

高原自然保护区内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中央政府加大了对青藏高原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成效巨大。宗教寺院、历史文化名城、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各级政府的扶持保护。但是由政府主导的环境和文化保护工程在实施中暴露出制度设计上的缺陷问题,即将高原民族传统文化与高原生态环境保护视为互不相干甚至是对立,认为环保与文化保护看成是政府的主体行为,当地民众只起辅助作用;而且认为当地文化陈旧,观念落后,是现代化的障碍。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人主张实施“文化替代战略”:在自然保护区植入利益至上的商业文明,然后以此改造少数民族落后”过时的文化,以取代传统生计方式与文化遗产。自然保护区环保与文化问题虽然是两个领域的不同问题,但是却具有共同性:经济赶超和文化替代战略的实施导致了民族文化的衰败;民族文化的衰败加速了生态环境的退化。经济、文化与环境是一个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整体。如何处理跨越式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这是一个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无论是在生态环境保护还是文化遗产保护中都存在对高原民族传统文化缺乏尊重,缺乏对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尊重的问题,因而对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战略认识不明确,落实不到位。

二、生态环境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的顶层设计

党的十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总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的要求。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制度建设为纲,通过顶层设计和局部突破,完善和创新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制度体系。在少数民族地区,这种制度机制的“顶层设计”必须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框架,以保障各民族民众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与民生保障的权利为出发点,推进青藏高原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有序、健康向前。生态环境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是一项统一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其一,高原民族文化传承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整体。其各个组成部分都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同构成整体运行模式。所以文化景观、文化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视为统一整体来进行整体保护。其二,民族文化传承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继承和发扬藏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精神,例如主张保护自然,爱惜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主张人与社会的和谐,强调团结、宽容、谦虚、忍让、博爱的价值观;奉行节约、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等等。应该成为保护、建设高原生态环境的强有力因素[3]。为了保证上述目标任务的实施,必须有相应的措施。

1.发展战略选择:明确“生态立省(区)的战略”2010年1月中央第五次工作座谈会提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定位是:使成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生态文明的基础,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放在发展的突出位置,按照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改善民生,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环境优化和民生改善同步提升,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这里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生态安全屏障、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将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提高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这种认识对青藏高原的发展非常重要。它表明我国政府保护高原生态环境、传承高原民族文化的信念。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高原发展的首要任务。高原各个省、自治区应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立省之本、核心战略。

2.制度法律建设:依靠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保障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高原各民族民众的民主自治权利,为民众自主保护生存环境和民族文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就是一切从藏区实际出发,尊重高原自然环境,尊重当地民众生活方式。将生态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以及民生保障作为主要工作任务,将民众基本生存保障和幸福感受放在第一位,而尽量减少急功近利、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政绩工程。要通过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具体的自治区和自治州自治条例,通过具体法律程序保障各民族民众参与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权利。

3.经验借鉴:国际自然-文化保护区建设的实践从世界自然保护区的理论论证看,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是一体性的工程。自然保护区自身包括了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保护两个方面。这两方面是相互依存,合为一体,是统一的整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于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指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的地位和重要性是共同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往往是重叠的,对两者的保护应该是共同的。近年来中国相关法规及保护机构充分重视自然保护与文化保护的一体性工作,注重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双重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将自然保护区定义为“对有代表性、具有科学、经济、文化、娱乐等价值的自然景观地域、重要生态系统、珍惜濒危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定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我国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外,还建立了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民族文化保护区、生态博物馆等自然与文化保护地或保护区。在各个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是生态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文化则维护区域自然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是文化的基础、源泉,文化景观则提升点缀自然景观。从而使自然保护区形成“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鲜明的生态-文化保护区,成为高原各民族永久的家园,使人具有自豪感、安全感与归属感。

三、山水环境与民族文化的合一:以生态文化观念进行规划

高原自然-文化复合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系统。建立自然-文化复合系统,是以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进行系统的生态整体设计,立足山水环境-民族文化和谐共存,合理规划自然保护区和城乡发展布局规模,构筑山水-文化体系相协调的环境空间,实行自然环境与民族文化之间的生态融合和动态平衡。

1.自然保护区建设-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体性国家在青藏高原建立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已经接近高原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在高原草原、森林、荒漠区域的自然保护区中,划分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而这三类区域内,都有相应的信仰文化、宗教文化、聚落文化、生计文化以及活态文化遗产保留。民族文化生态区与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具有重叠性和一致性,民族文化往往是依据自然生态区域而形成,与自然生态区域相互重叠。自然生态保护区内的核心保护区与高原民族神山圣水保护地在区域上是相互重叠的或者是大体一致的;藏族人民千百年来依据自然环境创造了精美绝伦的有形文化遗产与人文景观。文化遗产与人文景观大多分布于生态安全保育区以及自然保护区边缘地带,是处于核心区的缓冲地带或者过渡区域;藏族传统宗教文化中整个世界分为世俗世界和神圣世界两个部分,荒野对俗人而言是荒野无人区,而对宗教信徒而言,荒野中的神山圣水,是神灵的生存地;荒野中建立的玛尼堆、佛塔、天葬台、敖包是寄托信仰、向往神圣的标志。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与藏族的神山圣水区域是统一的,保护当地环境与文化,是高原人的权利,也是政府的义务。无论是旅游者还是开发商都应该理解高原人的信仰规矩。宜远不宜近。高原神山、圣湖、寺院塑佛、人间的活佛这些只宜从远处崇敬,神秘神圣或是从较远的距离感觉出来的,而不一定非要爬上神山山顶或钻到湖里看个究竟。当地蒙古、藏族游牧人都是从远处敬山敬湖的,对山体与湖体自身都严加保护、禁忌,不容污染,更不能进入开发。宜观不宜动。自然保护区内的草地、雪山、冰川、荒漠应该是保护的对象,禁止游人偷猎者随意进入自然保护区,也不能成为畜牧区域。青海湖、纳木措绝对不该出现游艇。宜真不宜假。高原自然风光与民族人文景观是高原旅游的主体。因此不宜搞人工建筑景观,不宜改水动山[4]。

2.山水-生态城市的和谐建设青藏高原“山水-生态城市”的要点是:其一,尊重区域自然差异,以生态人居思想为指导,构建适应高原环境的城市格局。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建设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历史上的高原高寒荒漠区域人烟稀少,中小城市一般布局在河谷流域的交通要道。今天的城市建设应该尊重自然保护区地域,充分保护绿化、水体、湿地,城市建筑不应该侵占田地水源,更不必移山毁林取土,填河填湿地;其二,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其三,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生态城市”的关键方面是:(1)城市公共设施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因子改建,完全不必毁去重建;城市绿地完全可以利用自然森林、河流、湿地建设,而不必毁去重建人造景观。(2)生态城市要保护历史文化生态。藏区现有的城市,大多具有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特点。城市规划要围绕本区域的特色文化展开,要尽可能保存好藏族传统的宫室、寺院与民族建筑,在新的建筑中体现藏族民族文化特点,使城市成为高原独特的人文景观。(3)城市建筑中体现藏族民族文化特点,限制楼层高度,禁止建造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住房必须确保高质量、长寿命;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3.山水-乡村的融洽青藏高原农耕区域分布在江河流域之中:的一江两河流域、青海的河湟流域、四川的三江流域,等等。农耕区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乡村景观。即有村庄、农田的复合系统。流域的乡村与城镇,村庄与农田、村庄与自然环境等等因素组成了协调的体系结构。山水-乡村生态复合系统的建设要进行生态整体设计,以区域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以水系和道路网为骨架,以各类自然要素为基质,以生态承载力为约束,维护自然保护区的领域,抑制城乡无序蔓延,实行城乡之间的自然融合和动态平衡:其一,乡村环境建设首先要使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其二,保护民族特色村庄的乡土文化,应该保持民族村庄的建筑风格以及与自然相协调的乡村风貌,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其三,实施“生态土地结合的乡村景观规划”。在传统的河谷流域中,一般山顶山坡为自然草地,山脚为草地与农田相间分布,草地面积略大于农田面积;河谷平川地为较大块的农田集中分布。一般农田种植,草地放牧,农牧相互利用。这种分布不仅使视觉上是景观生物多样化,而且农业与牧业相互交叉,立体运行,具有生态农业的典型特征,藏区农业发展中应该继承这一优良传统。依不同区域,形成林、灌、草与农田相间分布的布局。

自然保护地建设篇8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管理;阿尔金山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287-02

0引言

自然保护区是开展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遗产地保护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它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减少旱涝灾害、调节气候。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演化等重要功能,在维护和优化生态环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疆阿尔金山部级自然保护区1983年建立,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兼有高原生态类型、以保护特有物种为主的自然保护区,1985年升格为部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欧亚大陆腹地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地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和且末县境内,面积450万公顷,是以高原大型有蹄类野生动物(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脆弱的生态环境为主的高原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由于它深居内陆,其边缘为高山深壑阻隔,交通不便,自然条件严酷,人迹罕至,高原生态系统结构较完整,保留着原始的自然状态,拥有特殊的、有价值的岩溶地貌、高山湖泊和多年冻土及冰绿地貌,分布着种类多、数量大的珍稀野生动物,是开展多学科研究、认识生物间制约联系和生态变化规律的理想场所。

保护区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恶劣,使保护区受外界影响较小,拥有种类多、数量大的特有珍稀野生动物,保护区内共发现野生动物335种。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青藏区特有的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种群在此分布最多,目前约有8余万头,它们与古北界的岩羊、鹅喉羚及藏原玲等动物共同组成藏北有蹄类动物世界。阿尔金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高原生态类型保护遗产地,已列入“十一五”期间国家拟重点支持建设的遗产地之一。但是保护区也是矿产资源分布较多的区域,部分地区采矿、偷猎等人为活动较多。自1989年开始,来自青海、甘肃的非法采金人员绕过设置不全、设施简陋的检查站,涌入保护区乱采滥挖,开采植被,偷猎珍稀野生动物,造成了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数量锐减,对非常脆弱的高原干旱荒漠生态环境影响严重。

1保护区管理机构设置

1.1管理机构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于1983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同时成立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理局现为依照公务员管理的全额拨款正县级事业单位,行政上由巴州人民政府领导,业务上由国家环保总部领导,自治区环保厅指导。

保护区管理局内部设有办公室、科研宣教科、保护管理科、执法监督科、高原生态研究室五个职能科室。保护区内设有1个中心站(依克帕提中心站),1个若羌中转基地站,5个固定检查站(鸭子泉检查站、玉素甫阿里克检查站、秋尔卡卡固定检查站、阿塔提罕检查站和吐拉牧场固定检查站),2个流动检查站(卡拉米兰流动检查站、鲸鱼湖流动检查站),共9个站。保护区管理局现状管理机构见图1。

1.2管理人员管理局现有编制37人,在职职工37人,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5人,管理人员28名,工勤人员4名。有汉、维吾尔、蒙古族、回族四个民族组成。大专以上学历23人,中专学历2人,其中中级职称4人,高级职称2人。

2保护区主要管理工作

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自然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实施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制定保护区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实施全面保护与管理,加强高原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保护区管理的内容如下:

①根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家、自治区、自治州发展规划,编制保护区总体规划、中长期发展计划和年度计划,并负责实施。

②保护高原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组织开展保护区科学研究和自然资源的调查;在保护区进出关口设立检查站、管护站,开展执法巡护,查处在保护区内违反自然保护法律、法训的行为。

③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以“保护为主,保护促开发,开发养保护”。

“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为指导方针,坚持“谁开发谁受益,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对进入保护区从事科学考察、参观旅游、摄影摄像、登山探险、矿产。水土等自然资源勘探开发等活动的团体和个人,收取自然资源保护管理费、生态环境恢复补偿费,用于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

④负责审核、监督保护区所在地若羌、且末两县人民政府及自治州有关部门涉及保护区的旅游、矿产、水资源、畜牧业、林业等方面的发展规划及勘探开发。

⑤监督管理在保护区内开展的自然资源勘探开发、科学考察、参观旅游、摄影摄像、登山探险等活动,依法审核、办理入区手续。

⑥负责开展自然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保护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⑦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建立项目库,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及国内外组织、民间团体项目资金,提高保护区管护能力。

⑧负责实施保护区的基本建设、各管护站及检查站的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巡护管理条件。

⑨加强与国内外保护区的交流和联系,积极开展与学术机构、民间团体、非政府组织及自然保护志愿者的合作。

⑩负责组建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藏羚羊保护协会以及志愿者协会等社会团体。

{11}履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完成自治州人民政府及上级业务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

3保护区管护设施及装备情况现状

3.1保护区管理建设概况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得到了国家、自治区、自治州人民政府、财政、环保和国内外非政府组织等各方面的关心、帮助和资金支持,经过20多年的努力,现已具备一定的管护基础条件,初步形成了管护网络。近三年,在得了到国家文化和重大遗产地项目支持后,按照项目设计已经新建了本纳布拉克检查站、秋尔卡卡检查站、鸭于泉管护站、若羌中转基地、库尔勒基地以及在保护区设置宣传、警示牌、安装了界桩等保护管护和科普教育设施,使制的保护区管护工作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得以有效改观,管护、宣教设施得到了提升,自然环境、野生动物得到了更有效的保护,破坏环境、猎杀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保护区内环境更加优美,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

3.2管护站建设由于保护区四周被高山环抱,地理位置特殊,不同于一般平原类型的保护区。多年的管护实践表明,在保护区主要进出口通过设置固定和流动检查站,可有效控制、监督、管理进入保护区各类人为活动。

保护区规划拟设14个检查站,截至目前,保护区内共建有1个中心站、5个固定检查站和2个流动检查站,分别为依协克帕提中心站、玉素甫阿里克检查站、阿塔提罕检查站、鸭子泉检查站、吐拉牧场检查站、秋尔卡卡检查站以及鲸鱼湖流动检查站、卡拉米兰流动检查站,初步形成了保护区管护体系。

近三年,保护区管理局利用遗产地保护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新建了依协克帕提中心站、鸭于泉检查站、秋尔卡卡检查站、吐拉牧场检查站,完善了原有玉素甫阿勒克和阿塔提罕检查站野外工作、生活、供电等配套设施,使检查站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4保护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1检查站管护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日常运行、维护费用缺乏固定资产的大量投入,使得各项专业器械、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经费大大增加,保护区一线各站运行经费缺乏已成为困绕保护区管理工作的制约回素。保护区现有的人头经费,远不能满足在这样广阔区域开展管护监测及科研工作,更不用说进行经常设施更新、新检查站的建设及管护站车辆的保障。

4.2环境承载压力加大,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

保护区周边青海、以及新疆的若羌、且末两县都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对资源的依赖性大,且保护区内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致使周边县域企业在保护区内大量勘探开发矿产资源,非法矿产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对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产生影响,加大了保护和管理压力,亟待提高管护能力。

4.3保护区尚未形成有效的投入机制,可获得资源条件差保护区建设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其经费主要来源于上级财政拨款。虽然“十五”期间国家加大了保护区的投入,但与自然保护实际需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国家及地方投入不足,且保护区建设一百未能很好地列入各级政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研观测设备落后,巡护配套设施不完善,制约了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

巴州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州财政每年只解决了管理局人员工资和基本办公经费,运行经费没有列入州财政预算,资金来源无法保障,各项工作举步维艰。管理局现有装备距离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标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不能适应新时期保护区管理工作需要。问时由于资金方面原因,干部职工长期缺乏系统和专业的培训,自然保护专业技能低,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4.4保护区管理力量不足保扩区分布面积广泛,自然环境恶劣,管理中心目前的建设规模和事业经费,不够开展保护区的管理工作。随着保护区生态环境劣变以及人类活动,加速了高原野生动物分布区的变化,给保护区的监测工作带来更大压力。

4.5保护区开展保护区考察与科研工作不足自1982-1984年中科院新疆分院和有关部门多位专家组成的考察队对阿尔金山保护区进行了为期3年的综合考察以后,保护区再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工作,现在还有大量的保护区的科学考察和科研工作需要去完成。

4.6还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前保护区内的检查站和各类进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没有进行处理,废水采用自然蒸发或渗坑渗透的方式排放,垃圾也没有合理填埋,对保护区土壤、植被都产中了一定的污染,需要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防止污染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4.7各族干部群众的自然保护意识还有待加强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生境多样性、矿产资源和遍通的自然景观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保护区建立以来,一贯注重宣传教育,采取各种宣传手段,对保护区的重要意义及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了经常性的宣传。但由于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保护区又地处偏僻山区,一是报纸、电视、广播对周边社区辐射有限,仅靠有限的宣传牌及标语使得宣传效果不尽人意;二是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原因,一些人对自然保护事业态度冷漠,对保护区的管护工作理解不够,重经济发展,轻自然保护的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加强保护区周边各族干部群众的自然保护意识是保护国家遗产地资源的有效措施之一。

5解决方案

5.1增加流动检查站数量。

5.2完善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由于保护区面积大,东、西部主要进出口之间的距离这几百公里,运行费用巨大。保护区海拔高,气候多变,河流水系纵横,湖泊众多,冰川发达,特别是保护区西部平均海拔5000m以上,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严重威胁野生动繁衍生息和巡视人员生命安全,生活、给养、交通等方面困难较多,每年都会给保护区管理造成巨大损失。为此,保护区管理局通过建立全自动无线监控设施,开展无人值守监控,为保护区管理和建设提供准确及时的盗猎、淘金等破坏活动,提供报警报服务。对指导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珍稀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提高保护区防御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对保护区实施科学管护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5.3增加人员编制、加强人员培训。

5.3.1增加人员编制。为达到合理支出项目的日常成本开支,人员的配置本着高效、精简的原则,除管理局正式管理人员外,其他工作人员可采用招聘季节性临时工的形式。根据项目建设内容、规模,依据国家有关行业对项目建设管理设计标准中的管理人员编制定额的规定,经核算项目定员除了管理局现有37名管理人员对保护区进行管理外,还将新增一定量的保护区管护人员,对保护区进行管护。

5.3.2人员培训。项目管理和工作人员的培训主要结合保护区管护工作要求进行培训。项目管理和工作人员应尽快掌握项目建设的有关规定和条件,并聘请国内专业技术人员对他们进行理论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

参考文献:

[1]夏少敏,闫献伟,茜坤,梁晓燕.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探析[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9(01).

自然保护地建设篇9

“这是有史以来,广东省最高级别、最大规模的一次对自然保护区的集体调研!”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廖广社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称,今年6月20日至7月1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4位副主任分率4个组赴8个地级市的17个各类型各级别自然保护区开展建设管理专题调研。

从1956年广东省鼎湖山建成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开始,广东省的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就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经过了起步、调整、跨越式发展、巩固提高四个阶段,2006年国家林业局将广东省列为全国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一个“自然保护区建设示范省”。

尽管成绩不可否认,但《小康》记者通过近一周的走访,结合广东省人大调研组的调研报告,也发现了诸如林地权属复杂、生态补偿机制有待完善、管理体制不顺、管理理念落后和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广东省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仍是“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368个保护区“守卫”广东生态

6月20日,张广宁、陈小川、刘悦伦、罗娟4位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分率4组从广州出发,赴韶关、河源、梅州、汕尾、阳江、湛江、清远7地市进行实地调研。各组成员包括省人大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省大大环资委委员、调研所到市的代表,以及4名省人大常委会环保咨询专家。他们通过10天的时间,实地察看了林业、海洋、国土等自然保护区共21个,与自然保护区内的村民、村干部、乡镇干部进行了交流,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了解各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情况和存在的各种问题。

廖广社也参与了此次调研。他表示,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任重道远。

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境东北部,距肇庆市区18公里的鼎湖山,距离广东西南方向100公里,早在1956年9月便成为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黄忠良介绍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召开,5位著名生物学家联名提交编号为“92”建议建设自然保护区的提案,对遏制建设时期急剧破坏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当年,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建立,拉开了保护自然资源、抢救珍稀动植物的序幕。

1999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关于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决议》,广东率先在全国以实施省人大议案的形式加快了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2011年3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批准省政府的决议》,同意对议案予以结案,并对今后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调研组称,今年是议案结案后的第五年,也是广东省自然保护发展的60周年,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已建自然保护区368个,其中林业部门270个、海洋渔业部门88个、国土资源部门9个、中科院1个;陆地管护总面积124.51万公顷,约占全省陆地国土面积的6.93%。近年来,鼎湖山、车八岭部级自然保护区先后加入了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组织;丹霞山部级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湛江红树林、惠东海龟、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南雄恐龙化石群省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国际恐龙化石研究地;南岭、内伶仃福田、象头山、始兴南山和南雄小流坑-青嶂山自然保护区加入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广东省典型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及野生植物的原生地得到有效保护,猕猴、黑脸琵鹭、报春苣苔、南方红豆杉等珍稀物种的野外种群逐步恢复,瑶山鳄蜥、海龟、杜鹃红山茶等物种人工繁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还相继发现了卷羽鹈鹕、海南虎斑Z、紫水鸡、莽山烙铁头、金斑喙凤蝶、虎颜花等一批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

广东省人大调研组表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有效保护了广东省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和原生地,维护了国土生态安全的稳定。

经费匮乏下的管理尴尬

最近几年来,广东省政府在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资金投放方面有了很大提高。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报告》显示,2010-2015年,省财政累计安排自然保护区建设专项资金13329万元,中央财政也加大了对广东省自然保护的支持力度,共计安排13171万元。

事实上,对于基数庞大的自然保护区而言,政府的自然保护区资金投入显得杯水车薪。

“建设资金和管理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专项资金规模不适应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需要。”广东省人大有关负责人说,2015年起,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专项资金调减为每年2114万元,平均到全省每个自然保护区不足6万元,即使只平均到每个部级、省级自然保护区也不足28万元,根本无法满足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和管护能力建设的需要。

在未列入议案规划建设的176个自然保护区中,因未落实机构编制,至今仍有155个未得到省专项资金的支持,其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市、县政府投入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资金和管理经费更是无法到位,尤其是市县级自然保护区绝大部分地处粤东西北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没有设置机构,没有编制、没有经费。如梅州市的45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中,仅3个有机构,12个在国有林场中加挂自然保护区的牌子,30个无机构、无人员编制和无管理经费。

2007年,广东省编办核定了韶关丹霞山等5个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编制30名,截至2015年年底,广东省林业部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实有在编人员556名。前述广东省人大有关负责人认为,管理体制不顺,不利于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在省级自然保护区中,仍有5个海洋渔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没有专职管护机构,2个晋升为部级自然保护区却仍未按照部级的要求落实机构级别和编制,绝大多数市、县级自然保护区没有落实机构编制。

各级自然保护区包括部级、省级的具体管护工作,特别是防火、山林权属纠纷等工作更多需要由地方承担和负责,省级政府也明确规定省级自然保护区实行省与市、县共管,以市、县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但在实际工作中,省、市、县的职、权、责并没有明确,特别是市、县的职、权、责得不到落实,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际上仍然以省管理为主,从而导致一系列管理体制不顺问题的产生,如资源管护责任主体与行政执法主体不相匹配,人事管理、行政管理等日常事务与地方脱节等。此外,一些省级自然保护区在下放市管理的过程中,只下放责任和义务,而资金、管理经费渠道并没有同步转移下放,如河源恐龙化石省级自然保护区,将管理下放河源市政府的同时,资金却需要河源市政府自行解决。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包括目前一直被视为自然保护区建设典型的广东鼎湖山,在与地方经济利益冲突中,也遭遇了管理上的尴尬。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隶属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因其周边旅游资源丰富,肇庆市地方政府又成立了广东省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鼎湖山管理处。两单位相互没有隶属关系,前者负责科研,后者重在旅游。“因为鼎湖山景点多,是天然氧吧,每个假期都有大量自驾游的游客涌进鼎湖山,已远远超出了鼎湖山的接待能力,这样必然对自然保护区带来破坏。”调研组的有关人士说,由于两者没有直接的管辖权限,管理上陷入瓶颈。

《小康》记者前往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调研时发现,因为该地是全国第一家民营性质的国家森林公园,在管理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管委会主任陈景玉表示,自1999年11月开始建设以来,可谓“困难重重,障碍无数”。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观音山希望能够依照市场规律合法经营,但近年来土地资源的升值、地方政府领导的干预、央企的强势干扰等,都让我们头痛不已。”陈景玉说,高速公路、中石油的输油管道、南方电网的高压线路穿过景区,不仅破坏森林资源,还存有巨大安全隐患。

廖广社也认为,央企的“强势”,对不少自然保护区确实带来了致命的破坏,管理机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未来将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广东省目前现有的368个自然保护区,有很大一部分是在2004~2005年期间抢救性建立起来的,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完成大量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多多少少为日后的发展留下了隐患。

“2004年,土地还不像现在这样值钱,村民和村集体对林地的重视程度、保护意识也不像现在这么高,因此,政府只要出一点钱,就很容易租得30年的林地使用权。”廖广社说,广东93%的林地都是村民或者村集体的,要确立自然保护区,只能和村民、村集体协商。

广东省目前的绝大部分自然保护区是在集体林地的基础上抢救性建立起来的,林地权属复杂。全省林业系统58个部级、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只有11个是完全国有土地,其中22个是完全集体土地。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内集体林面积89.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71.1%。

据广东省林业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林业系统平均每个自然保护区有居民4400X,部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平均每个有2万居民,最高的甚至达到30多万人。区内居民“靠山吃山”,他们的收入仍然以林业为主,严重影响了自然保护区的长远稳定发展,区内居民承担了保护义务却丧失了部分发展机会,且没有得到相应补偿,林农与保护区的矛盾日益增多。

廖广社向记者坦言,现在就是要再新增加一平方米都很难。而不得不考虑的另一个现实问题是,最初一批自然保护区与村民或村集体租赁的30年林地使用权将陆续到期,之后该怎么办?

在生态补偿投入方面,广东省生态公益林补偿从2010年的14元/亩年提高到了2016年的26元/亩年,珠三角地区如广州、佛山市可以达到80元/亩年和70元/亩年,一些山区地区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适当增加了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投入,如韶关市在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金标准的基础上再增8元,达到34元/亩年。或许,在政府看来,较之20年前的投入是有了大幅增加,但对于地方农民来说,补偿标准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

“如果再依靠用补偿标准来向农民租地,必定不会有满意的结果。”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偏低、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严重挫伤了各方特别是林农对自然保护区的管护积极性。佛山、湛江等地的林地租金高达500~600元/亩年,粤北山区林地的租金最低也有40~50元/亩年,并且还在以每年10%~15%的速度增长,而广东省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平均只有26元/亩年,两者相差巨大。

而且,按照现行规定,各自然保护区还要按18%的比例从生态公益林补偿金中提取管护经费。由于补偿标准严重偏低,一些林农不愿意将其林地划入自然保护区,甚至已经划入的都要求划出。

“即使是这仅有的公益林补偿,观音山也被排除在外。”陈景玉向记者表示,他们开发公司1999年与村委会签订了租赁协议,次年又和村民签订了补偿协议,公司为了打造观音山森林公园先后投资6亿元,目前已是部级4a景区,但周边村民进山砍伐和建设各种建筑物的现象却时有发生,观音山管委会不胜其扰。

陈景玉认为,国家应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生态林业,尽快完善相关政策,否则只会让民营企业望而生畏。

自然保护地建设篇10

第一条为了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第三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国家采取有利于开展自然保护区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五条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应当妥善处理与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

第六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或者其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用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领导。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自然保护区内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侵占自然保护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控告。

第八条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实行综合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

国务院林业、农业、地质矿产、水利、海洋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主管有关的自然保护区。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部门的设置和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确定。

第九条对建设、管理自然保护区以及在有关的科学研究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第十条凡具有下列条例之一的,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

(一)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四)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

(五)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

第十一条自然保护区分为部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

在国内外有典型意义、在科学上有重大国际影响或者有特殊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列为部级自然保护区。

除列国部级自然保护区的外,其他具有典型意义或者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列为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可以分级管理,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部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由自然保护区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部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后,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并提出审批建议,报国务院批准。

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县、自治县、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地方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并提出审批建议,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跨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由有关行政区域的人民政府协商一致后提出申请,并按照前两款规定的程序审批。

建立海上自然保护区,须经国务院批准。

第十三条申请建立自然保护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填报建立自然保护区申报书。

第十四条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界线由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确定,并标明区界,予以公告。

确定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界线,应当兼顾保护对象的完整性和适度性,以及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第十五条自然保护区的撤销及其性质、范围、界线的调整或者改变,应当经原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批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自然保护区的界标。

第十六条自然保护区按照下列方法命名:

部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地名加“部级自然保护区”。

地方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地名加"地方级自然保护区"。

有特殊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可以在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地名后的加特殊保护对象的名称。

第十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在对全国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拟以国家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经国务院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国务字批准实施。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或者该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规划,按照规定的程序纳入国家的、地方的或者部门的投资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自然保护区可以人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除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的规定经批准外,也不允许进入从事科学研究活动。

核心区可以划定一定面积的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缓冲区划为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原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认为必要时,可以在自然保护区的划定一定面积的保护地带。

第三章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第十九条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有关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技术规范,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本行政区域内各类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其主管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进行监督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者应当为被检查的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二十一条部级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自然保护区内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自然保护区的具体管理工作。

第二十二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二)制定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统一管理自然保护区;

(三)调查自然资源并建立档案,组织环境监测,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保护和自然资源;

(四)组织或者协助有关部门开展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工作;

(五)进行自然保护的宣传教育;

(六)在不影响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组织开展参观、旅游等活动。

第二十三条管理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国家对部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

第二十四条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可以根据需要在自然保护区设置公安派出机构,维护自然保护区内的治安秩序。

第二十五条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单位、居民和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的人员,必须遵守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接受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管理。

第二十六条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七条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因科学研究的需要,必须进入核心区从事科学研究观测、调查活动的,应当事先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其中,进入部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必须经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原有居民确有必要迁出的,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妥善安置。

第二十八条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因教学科学研的目的,需要进入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从事非破坏性的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活动的,应当事先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经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

从事前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将其活动成果的副本提交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第二十九条在部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出方案,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出方案,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在自然保护区组织参观、旅游活动的,必须按照批准的方案进行,并加强管理;进入自然保护区参观、旅游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管理。

严禁开设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参观、旅游项目。

第三十条自然保护区的内部未分区的,依照本条例有关核心区和缓冲区的规定管理。

第三十一条外国人进入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接待单位应当事先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进入部级自然保护区的,接待单位应当报经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进入自然保护区的外国人,应当遵守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规定。

第三十二条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建设其他项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造成损害,必须采取补救措施。

在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地带建设的项目,不得损害自然保护区的环境质量;已造成损害的,应当限期治理。

限期治理决定由法律、法规规定的机关作出,被限期治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按期完成治理任务。

第三十三条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自然保护区污染或者破坏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责令其改正,并可以根据不同情节处以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擅自移动或者破坏自然保护区界标的;

(二)未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或者在自然保护区内不服从管理机构管理的;

(三)经批准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内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的单位和个人,不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活动成果副本的。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在自然保护区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挖沙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除可以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给予处罚的以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对自然保护区造成破坏的,可以处以3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检查,或者在检查时弄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给予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自然保护管理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经批准在自然保护区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

(二)开设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参观、旅游项目的;

(三)不按照批准的方案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给自然保护区造成损失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责令赔偿损失。

第三十九条妨碍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给予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自然保护区重大污染或者破坏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轻微,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章附则

第四十二条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有关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