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低碳社区创建十篇低碳社区创建十篇

低碳社区创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2:58

低碳社区创建篇1

关键词:节能减排;能源消耗;综合管理

一、社区节能综合管理现状

综合管理系统平台主要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入手,强化监督管理,加强量化考核,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完善节约资源的运行机制。节能示范区配套建设的着力点是提高生产、服务过程能源利用水平,主要包括社区电力系统管理、供排水系统管理等,通过推广新技术,不断降低社区综合能耗,稳步构建具有胜色的节约型社区模式。

胜中社区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社区)为认真贯彻落实管理局创建节约型油田,实施绿化低碳战略的发展要求,近年来,在胜利石油管理局技术监督处的指导下,按照“整体部署、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通过科学组织,强化措施,大力开展节约型社区的创建工作。2016年,为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社区着重从搭建节能信息管理平台和建设节能示范区两方面入手,不断提升能源消耗优化控制和综合环境质量管理水平。

二、社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形势

自社区成立以来,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能源管理方针,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结合社区工作的行业特点,在保证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成本控制和发展经济这个中心,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维护社区利益”的工作方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技术监督、节能工作的重要职能。但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形势的不断变化,社区结构形式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些困难与问题也就随即而生.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随着胜利花苑一期和盛运绣园的陆续投产入住,原管理的垃圾处理厂的关闭停用而导致垃圾清运里程的增加,以及未来胜利花苑二期等居民小区的建成投a等因素,胜中社区的汽柴油、电力、天然气、热力消耗会逐年增加,对胜中社区的节能减排工作是一个挑战。

二是入户水电表计量不准和控制不便的问题比较突出。目前,社区部分老区的入户水电表已进入“超期服役”阶段,多年没有进行过校验。同时,辖区仍有1600余户居民家中设有独立运行的空调电表,由于计量不准和监控不便,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水电流失,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恳请管理局给予大力支持。

(二)面临的形势

社区的能源消耗种类比较单一,虽然面临能源消耗增长的挑战,但由于单一,也会使节能减排工作相对能够集中力量开展。而且,随着社区工作量的增长,人员的逐年减少,今后,社区主营业务如物业四保、学前教育、医疗服务等实施业务外包、业务承揽、自有他营等经营模式的范围会越来越多,这也会减少社区自身的能源消耗总量。此外,随着节能资金的定期投入和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广泛应用,节能降耗工作前景良好。

三、降低综合能耗,稳步构建具有胜色的节约型社区

(一)建立节能减排管理机构

为了健全社区节能管理工作体系,2016年成立了节能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QHSe管理科,配备了专职节能管理岗位和人员,负责对社区节能减排工作的全部日常管理工作,各三级和基层单位也均设立了专(兼)职技能管理人员。在城区管理大队专门设立了能源办公室,配备了专职人员负责社区水、电、气等能源消费的抄表、统计等工作。

(二)狠抓制度执行和分解

在节能管理的日常工作中,社区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集团公司、管理局关于节能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制度、规范、标准等。依据管理局下达的年度工作目标,制定相应的工作规划和工作举措,强化节能工作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一是要建立完善了基层达标考核体系和优化经济运行标准,建立基层班组看得见、摸得着、能操控的小指标体系;二是套将节能目标任务逐级细化分解到基层单位和班组,实行定期例会和超能耗预警制度,定期公报能源利用状况和节能指标完成情况。完不成指标任务的,取消其参加年度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的资格。

(三)严格执行《用能单位能源级联器具配置和管理通则》

按照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标准的要求,社区一是要加强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维护和管理,建立了二、三级能源计量器具管理台帐。二是要按照各类计量器具管理要求,及时组织各单位开展周期送检和维护。三是要加强计量操作、计量管理等计量人员的培训,今年组织各单位计量管理人员参加局技术监督处组织的节能和计量管理的培训,保证了各类计量人员持证上岗及质量综合管理水平。

(四)不断总结值得推广的节能技术和节能项目

建设节能型企业是提高社区核心竞争能力,促进社区发展的必要措施,我们通过开展群众性大讨论活动,把社区生存发展的压力传递到了基层,使全体员工深刻认识到了节能降耗对社区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扭转了“社区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的错误认识,节能降耗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在定期组织的双月综合检查考核中,要将水、电、油的消耗统计记录和月度能耗分析,作为一项重点内容,对各单位和部门进行检查指导,针对检查结果,及时帮助基层分析能源成本指标节超原因,指导基层制定改进补救措施,提高了全社区的节能控制水平。

为了不断提高整体运行效益,下一步要组织基础设施普查和水电经营情况普查,准确了解和掌握社区节能和技术改造工作现状,分析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节约能源的突破口,挖掘潜力,降低社区的能耗成本。并根据普查结果,首先对能耗成本指标进行分解,建立健全社区能源消耗台帐,将能源消耗指标作为经济承包指标的主要组成部分,层层分解到机关各部门、各基层队和基层班组,落实到人头,严格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与干部职工的工资分配挂钩,强化各单位和广大干部职工的节能意识。

参考文献:

[1]方佳物业.创建节能减排、低碳绿色环保型社区[J].城市开发.2010-06-15.

低碳社区创建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对策;株洲

2008年初,全球性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保定入选首批试点城市;未来3~5年内,(国际)气候组织将在中国发展15~20个低碳城市。“低碳城市”迅速成为自“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之后中国城市的最新最热目标,已有多个城市如杭州、珠海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申报低碳经济示范区的构想和具体措施。在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面前,我国提出了“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的方针,各地都在积极寻求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方法措施,株洲也千方百计在危机中寻机。笔者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就是株洲的一大突破口,是株洲在经济危机中获得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经济”的提出始于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问题的考虑,但随着实践的不断进展,其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尽管对低碳经济表述方式存在差异,但其内涵大致相同,即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三低三高”为主要特征,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整个社会最大产出的“绿色经济”。该经济发展模式在减排二氧化碳、减少碳源以及增加碳汇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从而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和承受能力,使社会经济体系向低碳经济转型。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并构建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市场机制体制.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技术革新和制度革新。其中,低碳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技术、煤的清洁利用技术、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埋存(CCS)技术,这些技术涉及到电力、交通、建筑等行业。因此,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的不断创新,创新和运用高效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实现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再一次伟大变革.

二、株洲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一)制定株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应结合长株潭两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株洲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在株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中要体现以下两点: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株洲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从而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株洲市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

(二)树立低碳经济意识,提倡低碳生活方式1、树立低碳意识。株洲市各级政府机关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创建低碳型机关活动。各级教育部门及相关院校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及低碳城市建设内容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节约、环保、绿色经济和低碳意识。企事业单位、社区等要经常性组织开展的低碳宣传,大力宣传建设低碳株洲的重要性、紧迫性。开展低碳(绿色)机关、小区、学校、酒店、家庭等创建活动.

2、加快推进低碳化生活方式。积极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生活和消费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出行或以步代车。倡导生活简单、简约化,尽量减少奢侈消费。推进住房节能装修,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和科学合理使用家用电器,倡导消费株洲本地生产的产品.

(三)企业积极参与低碳经济发展1、积极研发低碳技术,形成低碳技术体系。株洲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株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株洲应该大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鼓励企业开发低碳先进技术,集中力量攻克瓶颈技术。通过推广和应用新型低碳经济技术方式,形成低碳技术体系,引领株洲向新型低碳经济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株洲应该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扶持鼓励低碳型企业发展,大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劣势企业。同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拒绝能源消耗大、附加值低的项目,防止发达地区进行“碳排放”的产业转移,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大降低高耗能产业的比重。在未来的发展中,株洲企业向“施振荣”利润曲线(或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可以从产品的生态设计入手,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和产品;向后端延伸,开发形成自主品牌与销售网络,不断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四)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契机,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株洲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面临的最大难题无疑是污染问题,其中又尤以清水塘工业区的污染最为严重。在2008年召开的株洲市“两型社会”试验区新闻座谈会上,株洲提出把清水塘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区。株洲发展循环经济,应将减量化放在首要位置,减量化应从减少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当前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工业节能上,这是由株洲市的发展阶段和工业能耗所占比例决定的。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长.

同时,要大力推进株洲的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农林剩余物可综合利用作为饲料、肥料、菌类基料、工业原料和发电原料,减轻焚烧对株洲城市和周边的环境污染;加快太阳能和沼气技术的推广普及,既增加了农村能源供应,又改善了农民的卫生状况,保障食品安全.

(五)构建“低碳经济示范区”,先行试点。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上海、保定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以期能总结出可行模式,陆续推广至全国。我国会分别在东部、中部和西部选择典型的城市或地区作为低碳经济试点区,在电力、交通、建筑、化工、化石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作为中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而株洲的低碳经济示范区应该成为株洲低碳经济政策推进的经济转型试验地,在能源、建筑、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为低碳产业创造发展机遇,为低碳技术研发创造新的增长点。此外,对于刚设立云龙新区的将进行低碳经济示范区试点,应设立专门的建设协调机构,并由专人管理,实施“一把手”工程,以保证低碳经济示范区的试点成功,进而将之推广至株洲地区及湖南.

主要参考文献:[1]谢军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

[2]丁丁.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3.

[3]林宏.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研究及对浙江的建议[J].城市,2009.9.

低碳社区创建篇3

 

 

一、总体目标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为目标导向,提升产业、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低碳化水平和生态系统碳汇水平,积极倡导和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构建绿色金融多层次多元化支持体系,全面推进我市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绿色崛起。

 

二、工作任务

 

(一)大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1.压减全市煤炭消费总量。制订压减煤炭消费总量工作方案,按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完成国家、省对我市能耗指标考核要求,合理设置煤炭消费量减量指标。加快推进用煤单位改电、改气或者改生物质工作,到2025年,除钢铁、电力、石化行业以及水泥熟料企业外,其他行业用煤单位全部清零。(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区人民政府〈含开发区、风景区管委会,以下工作任务均需各区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2.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大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电力设备改造,增加稳定天然气源供应,构建清洁低碳型能源消费结构。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20%以上。

 

3.重点推动氢能示范应用。大力引进和培育制氢产业,着力培养氢能产业集群,推动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发展氢能炼钢。加快加氢站、氢气储运中心、氢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以码头港口、物流枢纽、高速公路以及现有和新建加油站、加气站为依托,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加氢站,满足燃料电池汽车的氢气需求。

 

(二)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率先实现“3060”目标

 

1.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尽快制订“3060”行动方案。推动我市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制订“3060”专项方案,鼓励钢铁、建材、化工、石化、电力等重点行业率先提出明确的“3060”目标并制订有关行动方案。

 

2.强化重大工程项目碳评估。严格实行能耗门槛管理,开展新建项目碳评估工作,将碳排放指标作为项目审批的重要考量,严格控制“两高”(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为全市实现“3060”目标打好基础。

 

3.全力做好工业领域节能减排。加大钢铁、电力、石化、建材等传统产业的节能减碳技术改造,组织实施重点行业能效、碳排放对标行动,推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落实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政策,严控重化工行业新增产能规模,坚决控制粗钢产量不再新增,不断提高废铁炼钢比例,到2025年,铁钢比下降至0.75以下。鼓励工业企业、园区建设绿色微电网,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在各行业、各区域创建碳中和工厂、碳中和工业园区。

 

4.不断提升交通领域低碳化。加快发展地铁、轻轨和公交等大容量公共交通,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提升慢行低碳出行品质,实现覆盖公交、地铁、自行车、步行全绿色出行方式的低碳出行模式,到2025年,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以上。加快推动新能源公交站台等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城际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网络,新增和更新公交车全部使用清洁能源或者新能源车辆,鼓励新增和更新出租车时采用清洁能源或者新能源车辆。加快老旧车船更新速度,提高清洁能源车船比例,推广应用燃料电池汽车。

 

5.大力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等绿色建筑应用。研究出台武汉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制订全市可再生能源工作方案,通过提高建筑节能能效、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措施,大力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装配式建筑建设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太阳能集中供热、屋面光伏、空气源热泵、浅层地热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城市建筑中的应用。

 

6.稳步提升森林碳汇能力。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实施增绿提质工程,提升全市森林碳汇总量。加强森林、湿地、山体、绿地等生态要素保护,减少生态碳汇损耗。大力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持续推进屋顶、墙面、桥体等立体绿化,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湿地花城。

 

(三)努力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

 

1.持续推进和深化碳市场建设。继续发挥碳市场的节能减排功能,推动将全市能耗范围在5千至1万吨标煤的企业、建筑、交通、大数据中心等非工业行业纳入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范围,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控制碳排放。

 

2.围绕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创新金融市场发展。加快发展碳金融市场,引入碳市场研究机构、碳资产管理服务机构、第三方审核认证机构、碳金融产品创新与投资机构等进驻碳汇大厦。在健全政策框架和风险防控机制的基础上,适当加快碳金融市场建设与产品服务创新。鼓励数字技术与碳金融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区块链、智能投资等先进技术在客户筛查、投资决策、交易定价、投资/贷款后管理、信息披露、投资者教育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

 

3.打造以气候投融资为核心的绿色金融体系。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展气候债券、气候保险、气候基金等金融创新,促进形成碳市场与银行等传统金融业的业务互动模式,增强碳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积极争取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引导投融资向碳达峰、碳中和、适应气候变化领域倾斜和聚集。

 

4.推进设立绿色金融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企业融资对接服务平台(汉融通)升级改造,上线绿色金融服务板块,实现集绿色信贷、绿色投资、绿色认证于一体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功能,实现优质产品和企业、优质企业和项目、优秀项目与资本的无缝对接。

 

(四)充分营造全社会低碳新风尚

 

1.创建“3060”先锋联盟及产学研联盟。鼓励低碳示范企业、低碳志愿者组成全市“3060”先锋联盟,支持引导专家学者团队、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全市“3060”产学研联盟。充分利用我市科教优势,加快高校科研院所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对碳捕获与封存(CC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绿氢以及二氧化碳的化学分解与利用等负排放技术规模化、产业化应用开展可行性研究,提前布局相关产业。

 

2.打造绿色化、数字化的武汉“绿谷”。在中法武汉生态城、武汉长江新城等具有示范效应的区域打造武汉“绿谷”,吸引绿色低碳产品、项目、技术、投资和人才汇聚,依法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武汉“绿谷”基础设施、电力、建筑、交通、生产、仓储、货物装卸等要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通过发展建筑屋顶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等为其提供可再生电力供应,努力把“绿谷”自身的碳排放降到最低限度,剩余碳排放通过碳市场购买本市的森林碳汇进行碳中和,最终实现“绿谷”净零碳排放。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卫星遥感和移动网络等数字化技术,为武汉“绿谷”的智能、高效、节约、低碳、循环提供数字技术支撑。

 

3.大力推进低碳产业示范园区创建。通过绿色升级、循环化改造、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等方式打造示范产业园区。支持青山区创建新能源应用示范区,推进武钢氢能炼钢研究和应用,推进中韩(武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建设清洁、新能源供应系统。支持中法武汉生态城创建新能源汽车低碳产业园区,以东风、岚图、小鹏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新能源车电池、配件产业。支持江夏区创建绿色建材制造低碳产业园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材料制造,建设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

 

4.着力推进近零碳、低碳试点示范建设。鼓励企业低碳发展,形成一批有社会影响、有理论创新的示范企业,推动百威(武汉)啤酒有限公司2021年底前打造全国首个“碳中和”工厂。支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近零碳示范学校”,推动校园低碳转型。推进政府、行政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办公楼宇低碳化改造,创建一批低碳机关,力争2022年底试点完成市生态环境局等2—3家单位办公楼低碳化改造。将园博园、东湖风景区等具有影响力的景区打造成“碳中和”景区。推进东湖新城、百步亭等社区创建低碳社区或者近零碳社区。倡导居民践行绿色生活,争创“低碳家庭”。到2025年,各区分别建成1个近零碳试点园区、3个近零碳试点机关、5个近零碳试点社区、5家近零碳试点学校以及10家近零碳试点企业。

 

5.探索建立我市碳普惠机制。抓好全市碳普惠顶层设计,形成涵盖企业减碳、公民绿色生活、大型活动“碳中和”、森林固碳增绿、增汇等方面,覆盖千万级人群、可持续的“碳普惠”机制。试点推广以“武汉马拉松”“武汉网球公开赛”等大型赛事和“国际汽车展”等知名展会为载体的大型活动“碳中和”行动,形成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可持续自愿碳中和机制,形成我市“碳中和”名片。

 

三、组织保障

 

(一)落实主体责任。由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牵头筹备组建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统筹总体谋划、政策制定、定期调度、推进落实等工作。各区要加强对降碳及低碳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强化督查督办和考评,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有布置、有督促、有落实。市直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扎实做好本领域、本行业的低碳转型发展工作。

 

(二)加大政策支持。各区、市直各相关部门要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措施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营造有利于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推动和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技术开发,支持低碳产业发展。

低碳社区创建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角色定位;地方政府

由于人类的生存环境在大力推进经济的进程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社会经济朝向低碳化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我国政府积极响应经济发展低碳化的号召,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蓝图和具体政策措施,并传达到各个经济区域。在这之中,政府充当着低碳理念的弘扬者、规章制度的制定者、低碳技术创新的激励者、低碳市场机制的建设者与协调者等角色。

1政府是低碳理念的弘扬者,对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引导作用

政府应发挥良好的公共资源、完整的情报信息、强硬的公共权力等优势,引导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范围大且足够深入的优势,大力推广低碳理念,开设节能减排绿色生活的宣传活动,弘扬低碳生活文化,使低碳理念深入人心,让民众意识到,出于对环境保护的考虑、对子孙后代的考虑、对未来长远的考虑,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使各个经济主体能够积极参与低碳经济活动,在生活中建造良好的低碳气氛;其次,政府应该鼓励民众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引导他们总结一些关于生活的小窍门,使他们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做到低碳环保,培养他们合理消费的理念,使他们养成低碳化、低耗能的消费习惯[1];最后,政府应该因地制宜地制定低碳经济的发展蓝图,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工业园区示范推广低碳经济,使其起到带头作用。

2政府是低碳经济具体规章制度的制定者,在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中起保障作用

促进低碳经济还要求政府制定相关规章体制来保障其有效开展与实施。首先,政府应该改善现有制度,增加相关低碳经济的规章制度,包括基础性制度、规范性制度、激励性制度和考核性制度,从而完善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体系,强化制度约束力,使各个经济主体与社会公民自觉遵守法律规章;其次,政府应研究并推出碳税、碳信托基金等多项经济政策,并建立以碳基金和生态补偿基金为主要内容的碳平衡交易制度[2]。

3政府是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持者,在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中起激励作用

低碳经济就是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使高碳消耗变成低碳消耗的过程,这是传统经济方式向创新经济方式的硬性转变。在这之中,先进的低碳技术是进行经济低碳化的重要支柱。首先,我国政府应该积极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研究,替换高耗能的不环保的措施,并逐步推广于生产生活领域。政府是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持者,主要表现在政府在增加研究经费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同时,能够较好的向其他推行低碳政策效果好的国家吸取经验教训,学习他们先进的低碳技术,并增加相应低碳技术类学科,培养相关技术人才,大规模的提高经济发展中低碳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利用率,让低碳技术能够更好地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其次,低碳经济的发展还需政府制定相关激励机制。通过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以政府制定的具体政策为标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对符合低碳经济标准的相关经济主体给予鼓励,对超出低碳经济标准的相关经济主体给予惩罚,从而保障经济低碳化的目标能有效落实;再次,关于新兴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政府应该积极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激励新兴能源开发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促使其技术逐步进步。政府还可以建立用于低碳经济项目的专门基金,对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创新以及低碳技术产业化进行物质性扶助,对低碳行业内有重要贡献的经济主体或个人给予奖励。政府应该吸纳其他国家对区域内产业升级所采取的各种金融支持政策和手段,专门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增设有关政策性银行,各个经济主体只要符合我国相关低碳经济法律规章的就可以从政策性银行中国寻得更便利、更周到的金融服务及融资贷款机会,对各类有利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低利息的贷款支持,以此鼓励创业投资和风险资本加入前景可观的低碳经济产业;最后,政府还应当对符合低碳标准的生活家电进行价格补贴,鼓励每个公民从意识上认识到使用低耗能家电的必要性,并从行动上使用低碳环保的生活家电,逐步培养民众的低碳生活理念,营造低碳生活氛围,使低碳理念深入人心。

4政府是低碳经济市场机制的建设者,对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在区域低碳经济的推进过程中,政府不仅要作为低碳理念的弘扬者、低碳经济规章制度的制定者、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持者来提供生产者不愿意卖、消费者不愿意买的公共产品,调节低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外部性。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充当市场机制的建设者的角色,因为政府机制的改善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它往往不能代替市场机制制定措施、决定事宜,而是尽可能去完善市场机制所存在的漏洞,弥补它的缺陷。政府可以扩大市场机制的影响范围,通过保护低碳知识产权、建立碳排放交易权等措施发展低碳市场,推动低碳经济相关产权交易,从完善市场机制运行的基础性框架,不断推进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

5政府是低碳经济市场运行的协调者,在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中起监督作用

“政府不仅应该完善低碳经济市场机制,还应该建立相应的低碳经济监督管理体制,保障低碳经济在社会市场中能够健康、良好的运行”[3]。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运行中,企业是主要的参与者,而市场机制在对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的作用,我国政府除了需要扮演上述角色之外,还应当协调低碳经济市场的运行,监督运行中相关经济主体的行为。首先,政府应该完善相应低碳环境与清洁生产的体制,制定低碳标准,提高相关经济主体在申请有关低碳产业或产品的条件,对未来发展可能会高耗能、不环保的相关经济主体坚决拒绝;其次,我国政府应该在区域内建立碳排放的信息监控管理体制,严格控制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低效益的相关经济主体的产业活动过程,并按一定的时间段、频繁性的收集相关经济主体的碳排放信息,并按照法律的规定强制性的对碳排放明显超出规定的相关经济进行严格审核,使他们改善现有经济行为,进行清洁生产;再次,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经济政策的监督管理作用,提高三高一低的相关经济主体的碳税、信贷申请条件,增加他们从事不环保生产的负担,使他们自觉转变自己不环保的生产方式,加入低碳经济的行业;最后,政府应该积极动员社会每个公民的参与低碳活动,建立畅通无阻的信息反馈渠道,完善对三高一低相关经济主体的生产活动的监督。

参考文献:

[1]赵源.低碳经济中国化进程中的政府角色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1,(8):96-99.

[2]汪亚杰,等.应对国际竞争、建设低碳企业[J].中国环境管理,2010,(4):12-15.

低碳社区创建篇5

关键词:低碳城区;节能减排;宜居环境

abstract:thereformandopening-up,shenzhencityappearancechanged,urbanconstructionwitheachpassingday,sincethereformandopeninginChinabecamethefastestgrowingeconomyandoneofthemostdynamiccity.astheearliestthebuilt-upshenzhendistrict,shenzhenreservoirwaterlevelwithreservesandphoenixmountain,ecologicalcontrolareasrichinresourcessuchas【introduction】silverlakeofecologicalcity,havegoodurbanecologicalpattern.Howtoimprovetheurbancomprehensiveenvironment,improvethequalityoflifeandhappinessindex,buildlivablecity,topromoteurbanhealthdevelopmenttohavetheimportantmeaning.

Keywords:lowcarboncity;energyconservationandemissionreduction;Livable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环境是一个城市发展活力的体现,也是城市竞争的软实力,为保持这个优势,罗湖区必需努力提高自身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必须创建宜居的生活环境,试点建设低碳城区。

一、加强环境建设和综合整治,创建宜居环境

建设宜居城区是罗湖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我区城市更新和市容市貌改造工程的开展,罗湖区将进一步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强环境建设和综合整治,改善和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构筑宜居城区。积极推进生态人居建设,深入开展生态街道、绿色社区等创建工作,努力为辖区居民创造和谐优美的宜居生活环境。

全面树立高端、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和新途径,坚持发展高端产业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协调一致,坚持生态文化保护和城区建设的协调一致,坚持民生福祉和长远规划的协调一致,把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区建设、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既有工作密切结合起来,统筹发展。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推行强势环保,努力打造生态城区、宜居城区。

二、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走低消耗高产出新路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强化罗湖区城区服务功能、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科技服务、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着力打造区域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区域“创意之都”。并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律和空间需求特点,腾挪更多的空间来承载高端服务业和功能的发展。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政府加强引导。根据城市整体发展战略,充分考虑城区建设、交通、居住、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等。要大胆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主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财政支持等形式,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引导现代服务业知名企业的入驻。

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的特点,符合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正是高端产业的聚集,使罗湖在产业结构和产业价值上“高”起来,走出了一条不靠资源消耗而靠创新推动的科学生态发展之路,为生态区建设打下了基础。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城区产业结构调整,把罗湖区建设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辐射力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

三、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区

区委区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将立足罗湖、服务香港、面向全国,以打造“四城一镇”(金融城、万象城、珠宝城、工艺城和艺术小镇)为核心,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化转型和升级,大力发展低污染、高附加值的创新金融、现代物流、创意设计等高端服务业以及占地少、效益高的总部经济,努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采取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进入,利用科技专项资金补助等各项优惠政策吸引低碳产业,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城区动功能的总体提升。

加快蔡屋围金融中心建设,推动区域内交通微循环、周边市政道路改造和周边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入驻罗湖,抓住深圳加快建设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机遇,大力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品种和经营模式。加快笋岗国际物流总部基础和清水河物流园的改造,推动重点项目实施,推进莲塘第一高新工业区升级改造,建设深圳市第一家互联网产业园,吸引动漫等新型信息企业进驻。目前,罗湖区黄金珠宝产业规模占全国半壁江山,工艺家居在华南地区独领,第三产业比重达到91.1%,生产业比重高达63.8%。辖区对全市乃至珠三角地区以及全国的辐射功能得到进一步放大,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主要依靠消费拉动的罗湖经济显示了成熟城市经济的勃勃生机。

发展低碳经济是罗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优化辖区经济结构的内在需要,有利于提升罗湖的城市品位。站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上,罗湖应该以放眼世界、瞄准一流、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为下个30年谋划新的发展蓝图。通过发展低碳经济这一重要途径,使罗湖区全面提升绿色竞争力,不断提高城区的文明水平,全面改善提升人居环境,建设民生幸福城区,让罗湖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低碳理念

结合罗湖区服务业发达的特点,以产业升级改造为目标,认真落实治理工程减排、结构调整减排、监督管理减排等节能减排工作。采用经济、技术、行政、法律等综合措施,积极探索第三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通过政府资助、企业主体等方式在不同行业中培育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引导辖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节能改造,促进辖区产业的优化和整体升级。

提高低碳意识。政府机关要率先垂范,开展创建低碳型机关活动。教育部门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及低碳城市建设内容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节约、环保和低碳意识。企事业单位、社区等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低碳宣传,广泛宣传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性、紧迫性。开展低碳(绿色)机关、社区、学校、医院、饭店、家庭等创建活动。选择一批先进机关、企业、商厦、社区等,建设低碳宣传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开放。

推进生活方式低碳化。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或以步代车。倡导生活简单、简约化,尽量减少“面子消费、奢侈消费”。推进住房实施节能装修。引导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和科学合理使用家用电器。倡导消费地产产品。

推进城市建设低碳化。坚持用低碳理念指导城市规划编制。加强土地的节约集约化利用,推行“紧凑型”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坚持用低碳理念指导建筑设计。在城市建筑设计中推广应用绿色节能建筑技术,推进建筑设计与太阳能光电产品的结合。全面植树造林,建设园林化城市,加快低碳化社区示范工程建设。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需要政府努力、政策支持、也需要每个公民的共同参与。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介,发挥好机关、企业、学校、社区的联运作用,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宣传。通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从改变日常的工作方式、生活习性和消费模式入手,从政府采购、家居装修、厨房革命、垃圾处理等细节着眼,不断强化节能减排的生活理念,完善低碳生活条件,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和低碳消费方式。

五、实施低碳化管理,加强节能减排

在我区的城市更新项目、旧城中村改造项目中严格按照节能减排标准进行规划建设,试点建设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充分利用太阳能。加强节能管理,对达不到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新建建筑,不得办理开工和竣工备案手续,不准销售使用。强化节能设计。鼓励新建居住建筑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并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组织实施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扩大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节能改造,对非节能居住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党政机关办公楼,进行节能改造。组织实施一批低能耗、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利用的示范工程。推广建设节能建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低碳社区创建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世界经济技术创新区域经济

低碳经济的研究背景

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LCe)是一个社会性广泛的经济前沿理念,英国政府在2003年发表了题为:ourenergyFuture:CreatingaLowCarboneconomy(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UKGovernment,2003),最早提出“低碳经济”这一说法,并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较少的消耗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来创造更多的经济产出,通过生产技术的上的创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构建环保无污染的能源结构。这一概念的提出,立刻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纷纷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市场价值和现实性进行探析和评估。尽管研究角度的不同和概念上的差异,但都表达了一个内涵: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制度和技术上的创新,最大限度的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遏制全球气候的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付允等,2008)。低碳经济虽然表面上看是由气候变化问题引出的,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是,低碳经济却是人类发展生态文明的总体解决方案,其实质是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巨大变革,它将是以化石燃料(能源)为基础的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的重大转变。低碳经济是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可再生能源技术、能效技术及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为核心,运用市场机制、政策措施和制度框架,把减少化石燃料(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作为标志,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目标的新模式。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进步。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绿色经济”、“风能经济”、“阳光经济”和“生物智能经济”等。因此,系统探析低碳经济的背景和内涵,研究低碳经济对人类社会发展乃至对我国区域经济结构影响,既有理论价值,也有现实意义。

在我国随着“低碳”一词的出现,现在“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校园”、“低碳超市”、“低碳社区”、“低碳交通”、“低碳环保”、“低碳网络”等各行各业蜂拥而上统统冠以“低碳”二字,使得“低碳”成为一种追逐的时尚。为更好地规范“低碳经济”稳定有序的发展,使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降排指标得以实现,使“低碳经济”真正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不仅需要政府的主导,包括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出台政策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减少税收、绿色信贷等措施,还需要企业认清发展方向,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

在低碳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由以经济增长为主,开始转向经济、生态、环境等多目标协调发展,由传统的以能源资源要素投入为主导转向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治理模式创新等创新主导的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的转变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通过区域创新与合作机制,形成以区域创新体系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的经济区域按照经济带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三大区域。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市、自治区。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已基本形成工业偏集于东南沿海的工业格局,此后也一直按照均衡发展的思路进行布局。直到改革开放后,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实施非均衡的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开放政策迅速发展,到20世纪末已与中西部的经济差距较大,并有继续拉大的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相继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东部率先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旨在缩小区域差距,统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21世纪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增长速度上都实现了快速发展。从我国东、中、西部的三大产业发展总量上看,三大产业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东部地区的第二、三产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第三产业的增长较为缓慢。东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地区,2011年东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8.6504万亿,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0.7%,而中西部总共才占39.3%。由此可见,尽管当前的区域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地区差异的进一步扩大,但从现实数据上看,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在持续的增大,在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人文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将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很难缩小。

根据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理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是经济一定发展时期的产物。因此我们要着手调整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各地区自身的优势,做到产业互补。但是长期以来,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导致一些积累已久的矛盾难以克服,如资金缺乏,投资环境不佳,企业素质不高,增长后劲不足,组织形式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等。在这种情况下,低碳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发展我国的区域经济,是目前优化区域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

低碳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Fischer、Schmalesee的研究表明,二氧化碳的排放与人均收入间符合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倒“U”型曲线理论。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完善,优先发展低碳产业从而转移高碳产业,碳排放量处在下降通道的“U”型曲线中。而经济发展滞后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承接高碳产业的转移,碳排放量处在上升趋势的“U”型曲线中。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承接产业的转移,发达地区拥有高新技术产业、生产业和低碳能源产业等技术、品牌、专利等主导权,掌控着经济、金融、物流、网络、保险等低碳经济主要领域,向不发达地区转移高碳产业,为其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空间,而后者在承接高碳产业转移后的几十年,将承受着高碳产业所带来的资源环境方面的负担。国土资源与环境的现实要求地区承担碳排放量减少的义务和责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权利(鲍建强等,2008)。区域经济的发展要在排放权与发展权之间做出平衡。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首先,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由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导向型向着以经济、民生、环境、生态等多目标综合协调发展的新型模式转变。区域经济的增长指标的重要性减弱,环境、生态、民生等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传统的集中于生产环节的资金、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影响降低,使得影响产品分配机制、碳排放控制和碳交易方式的区域环境、生态、技术创新等要素的作用提高。其次,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要素发生了改变,传统的经济要素逐渐向碳排放权和交易权等生态环境要素、发展共享与公平等民生要素转变。区域经济关系由传统的产业链分工合作的垂直模式转向创新合作的水平模式。这样,对区域生态环境破坏的掠夺式开发的传统发展道路走到了尽头,合理的生态优化意识将成为主流。最后,低碳经济的发展加速新的科技体系的建立,以高科技为核心的新能源新技术体系将造就新的金融体制、贸易体制、技术体制和企业治理体制等,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在新技术体系和新标准建立的条件下,原有技术体系和标准的区域优势、劣势发生了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发达和落后地区的经济竞争又开启了新的起点。低碳经济的发展为落后地区由成本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为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优化升级的对策

(一)不同区域发展自身的政策优先领域

对于发达地区而言,政策优先性主要表现为:首先,将低碳经济写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其次,根据低碳经济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的要求,加快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走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最后,利用本区域的技术和资金的优势,促进先进的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对于落后区域,政策优先性主要表现为:首先,在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大程度减少碳排放的连锁效应;其次,依据区域内森林资源,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和森林碳汇能力,合理利用,建造促进本区域发展的碳汇林业。

(二)促进区域产业梯度转移并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产业梯度转移是一个产品经济理论,内容表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发展的状况,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区域经济部门,特别是区域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产业梯度转移是发生在不同梯度区域间的一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自发现象,通过政府制定政策,促进产业梯度转移的实现,同时对转出和转入区域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国既可以承接国内各区域进行产业梯度转移,也可以承接国际梯度转移,国内产业梯度转移是国际产业的延伸,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也是我国区域经济优化升级,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三)构建低碳产业经济主体

要促进区域低碳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率先发展服务业,率先发展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低碳产业。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属于低碳产业。以作为一种虚拟空间载体的互联网为例,提供了高附加值的服务,但能耗低,污染小。另一方面是未来东部地区构建低碳经济主体,需加速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发展金融、保险、证券、银行、财务等高端金融服务;积极发展互联网服务、电信增值、卫星应用等信息服务,以及会计、咨询、法律等专业服务,推进新型服务业的发展。

(四)建立低碳管理制度体系

推行碳交易和开征碳税被认为是卓有成效的政策手段。碳税是一种复合型税种,不同的能源由于含碳量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税负,低耗能资源和低碳排量资源的税负低于高碳能源资源的税负。因此,碳税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积极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三大区域的相关部门应当密切合作,积极调整税收政策,建立适合各个区域支持低碳经济的税收体系。例如把资源环境的有偿利用纳入市场经济体制,引入气候变化税、能源消费税、碳排放机制、气候变化协议等多项有效经济政策,同时建立健全能源相关法律法规,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五)完善碳交易市场与碳合作机制

比较我国的碳排放总量来说,西部地区总量最少,东部地区总量最大,且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长速度最快,中部地区增速最慢(谭丹等,2008)。因此,在各区域发展低碳经济时,应当逐渐增加碳交易市场的交易内容,扩大市场规模,丰富市场结构,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碳交易市场,在国内形成多层次的碳交易的市场体系。同时政府需要运用综合的手段加强同其他区域的合作关系,通过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合作与交流,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GreatBritainDepartmentoftradeandindustry."ourenergyFuture:CreatingaLowCarboneconomy".StationeryofficeBooks,2003

2.付允,马永欢,刘怡君.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3.Fischer,C.RGnewellenvironmentalandtechnologypoliciesforclimatemitigation[J].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2008(2)

4.SchmaleseeR,Stokertm,JudsonRa.worldCarbonDioxideemissions:1950~`2050[J].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98(1)

低碳社区创建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启示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化石能源对于气候变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

(二)低碳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

低碳经济出现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外,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既包括生产活动,又包括日常生活活动,主要是生产、生活时,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等主要温室气体,造成大气组成改变,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为应对气候变化危机,英国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了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发展战略。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国家纷纷结合本国国情,制定了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的低碳发展战略。

二、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一)英国—制定激励措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①立法应对气候变化。2007年6月英国出台的《气候变化法案》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碳排放立法的国家。法案为英国政府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评估政府减排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②推出“气候变化税”。英国于2001年4月1日开始针对不同的能源品种进行征税。如果重工业能源企业能够通过新的投资实现较低的排放,则不需要支付全税,最高可免税80%。政府再将所得气候税收入通过“强化节能环保投资补贴”等办法再返还给企业。③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英国降碳的重心从发展核能扩大到发展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多个领域,并为一些有竞争力、能尽快实现出口的技术领域提供资金、政策、财税的支持。④设立碳信托基金。碳基金负责提供碳管理、能源审计、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等,安装智能计量表,建立建筑证书制度。

(二)德国—倡导低碳技术,助推低碳经济繁荣

①制定气候保护技术战略。2006年8月,德国在世界上首个推出政策全覆盖的《德国高技术战略》。2007年,在“高技术战略”框架下制定了气候保护技术战略,成为国家技术创新领域纲领性文件。②投入大额资金发展低碳技术。德国教研部将在未来10年内投入10亿欧元用于气候保护技术的研发。德国科学界、经济界将筹集到的30多亿欧元私人资本全部用于企业低碳环保技术攻关。政府计划每年拨款7亿欧元对现有民用建筑的节能技术进行创新与改造。③建立低碳财政税收政策。德国从1999年起对国内油、气、电的使用征收生态税,并与工业界签订协议,规定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与节能挂钩,德国联邦经济部与复兴信贷银行建立起节能专项基金,促进国内中小企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日本—树立低碳理念,全面构建低碳型社会

①确立“低碳社会行动计划”。2004年日本环境省推出“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2008年7月,日本政府通过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提出了建设低碳社会的中长期目标和措施,重点发展太阳能和核能等低碳能源,对住宅、工业、交通等部门提出了预期减排目标,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与技术支撑。②实施“六大低碳政策”。日本政府详细制定了六大推动政策,即:低碳能源、环境税收、低碳技术、绿色投融资、低碳产业及绿色消费政策。③创建低碳示范城市。2008年7月,日本政府选定了横滨、九州、带广、富山、水俣、下川町六座城市作为“环境模范城市”。这六市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推广环保的交通体系,实施更严格的二氧化碳减排措施,努力建设低碳型城市,促进日本社会低碳化发展。

三、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提供法律保障与政策支持

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丹麦、芬兰、荷兰、意大利等国家采取了法律先行的手段,分别推出了各类低碳经济法案,奠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法理依据,保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有章可循。我国政府要继续加大从国家宏观角度给予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与政策支持,鼓励相关地方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政府要尽快在征收碳税和推行碳排放交易方面形成共识,调整税收政策,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税收体系。

(二)增强科研力度与技术创新

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在于低碳技术。《京都议定书》规定了清洁发展机制,这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实践中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所进行技术转让都有所保留。在自主创新方面,我国政府要采取有效手段,支持技术创新,给各种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及项目展示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撑和资金支持,促进低碳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通过技术交易等方式迅速推广和应用先进低碳技术。

(三)加快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

英国《斯特恩报告》指出,及早开展相关行动在经济上是占优势的,行动越及时,经济损失越少。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及环境约束,要摒弃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快产业升级,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含量高,环境危害小、利润回报高的低碳产业发展,促进生产的低碳化,带动低碳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来看,我国要努力把低碳产业打造成经济领域新的增长点。

(四)创建低碳试点与实践区域

日本以低碳示范城市作为切入点,希望以点带面最终实现低碳型社会。我国可以综合考虑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特点选择几个试点。可以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率先试点,通过低碳技术的引入和改造,成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首批“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中国上海和保定,在这两个城市实践区内,可以建立实现低碳发展的政策框架,大力建设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区及低碳产业园区等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区域,促进低碳技术的集成应用,带动低碳经济发展,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规律,形成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对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低碳社区创建篇8

一、海西低碳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海西低碳旅游发展背景

“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西旅游产业发展。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把“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四大战略定位之一。同年,国家旅游局编制完成《海峡西岸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年)》,确立了以福建省为主体的海峡西岸旅游区的发展战略,同时福建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福建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创造了更加优良的环境和条件。2011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继续居全国首位,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作为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由此可见,福建省旅游产业地位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海西低碳旅游发展迎来了新机遇。

(二)海西低碳旅游发展现状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福建省在发展低碳旅游方面已经进行了诸多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绩。旅游企业、旅游者和政府管理部门都已经意识到发展低碳旅游的重要性,并积极付诸实践。首先,在旅游企业低碳生产方面,福建省积极推进低碳旅游景区建设,现有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泰宁世界地质公园、泰宁世界自然遗产、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等世界级旅游品牌,还有武夷山、鼓浪屿以及3个5a级旅游景区、16个部级风景名胜区、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10个国家地质公园、12个部级自然保护区、26个国家森林公园、24个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等。例如: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发展对台农业合作交流,积极学习和借鉴台湾省发展高优农业的成功经验,开发低碳农业旅游。其次,在旅游者低碳消费方面,鼓励旅游者积极参与低碳旅游消费活动。例如:2010年武夷山举办“低碳旅游,快乐骑行”环景区自行车大赛,自行车运动爱好者积极参赛,倡导“低碳旅游,健康养生”理念。最后,在政府低碳政策引导方面,福建省积极出台低碳旅游发展政策。例如:武夷山市委市政府为充分发挥“双世遗”品牌优势,发展武夷山低碳旅游产业,提出“对达到地方标准的绿色旅游饭店、低碳景区、旅行社及优秀导游人员、文明游客,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打造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和谐生态旅游城市,永续利用大自然馈赠的遗产”。可见,海西已经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低碳旅游发展道路,但总体而言尚属个别超前行为,并未真正全面实施。海西低碳旅游发展任重道远。

(三)海西低碳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海西低碳旅游发展虽已取得一些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从全国来看,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旅游产业较发达地区相比,以福建省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低碳旅游发展尚存在较大差距。第一,在旅游企业生产中,一方面低碳旅游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存在较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另一方面旅游企业管理落后,经营机制不健全,未能引导旅游者低碳消费,进而制约了低碳旅游产业的发展。第二,在旅游者消费过程中,表现为旅游者消费不理性,未能积极主动购买低碳旅游服务项目。第三,在政府政策行为中,表现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低碳旅游示范建设支持力度不够,低碳旅游先进经验尚未推广普及,旅游智能化水平不高,无法满足低碳旅游发展趋势。海西区位优势尚未完全发挥,闽台低碳旅游合作力度不大。针对上述问题,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旅游发展变革应从旅游企业生产行为、旅游者消费行为和政府政策行为三个方面展开,三者共同努力,促进海西生态文明建设。

二、海西旅游企业生产行为变革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旅游企业是低碳旅游发展的重要实践者。从旅游产品供应的角度来看,应通过旅游企业的低碳生产行为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发展。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成为海西旅游企业低碳生产行为变革的主体。

(一)旅游饭店

1.低碳消费引导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旅游饭店应积极引导旅游者低碳消费,以“宣传绿色饭店、引导低碳消费”为主题开展活动。首先,饭店可设计开展“低碳消费月”活动,积极倡导旅游者低碳消费,引导旅游者逐渐形成节约能源的低碳消费习惯,并对积极参与活动的旅游者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或提供额外的附加服务。其次,饭店可引导旅游者体验低碳主题客房,突出饭店低碳主题特点。可通过抽奖等促销方式,抽取幸运宾客,给予中奖者免费入住并体验低碳客房的奖励,提升低碳客房在旅游者中的认知度。再次,饭店可引导旅游者低碳餐饮消费,精心设计低碳菜单,设立低碳食品展台,积极向旅游者推荐低碳食品,同时积极为宾客提供食品打包等低碳消费服务。最后,饭店可组织员工参加低碳意识培训,引导员工形成低碳理念,鼓励员工积极参与饭店低碳“金点子”征集活动,对员工提出的低碳建议,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促使员工积极引导宾客低碳消费。

2.低碳服务产品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的饭店应积极生产低碳服务产品。客房是饭店的重要组成部分,饭店客房服务产品应低碳化。在饭店提供低碳服务产品方面,湖南长沙等饭店取消“六小件”的做法值得借鉴[5]。饭店可取消“六小件”或实行旅游者付费消费,在满足旅游者要求以及保持卫生的前提下,建议客人重复使用,减少资源浪费;饭店客房可放置征询宾客意见牌;引导客人重复使用客用棉织品,客用棉织品尽量减少洗涤次数,以节约能源;客房不赠送饮料,提倡客人按需烧水;客房会议服务设置水台,让旅游者按需取水;饭店产品简化包装,杜绝过度包装或重复包装。饭店服务产品突出健康化、环保化和理性化。创新服务产品,在满足客人需求的前提下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实现饭店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行社

1.低碳旅游发展理念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旅行社应改变传统的经营和管理思路,树立低碳旅游发展理念。旅行社应把降低能源成本和实现社会价值作为企业经营目标,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行为,强化旅行社各级管理人员的低碳意识,树立全面节能和全员节能的低碳发展理念。福建省可在全省范围内举办“旅行社节能宣传周”活动,增强旅行社的低碳环保意识,推进旅行社低碳管理和节能减排工作。应充分利用旅行社窗口服务优势,大力宣传低碳消费理念,营造低碳旅游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低碳旅游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2.低碳旅游线路设计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旅行社可设计低碳化的旅游线路。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旅游发展迅速。福建省森林覆盖率高达63.1%,是全国最“绿”的省份,具有开发低碳旅游线路的优势,可开发徒步、骑行或露营等户外低碳旅游线路。例如:福州周边可开发单车骑行低碳旅游线路。“福州市区———新店———宦溪———桂湖”是近年热门的周末单车骑行旅游线路,此线路全程56km,沿途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山环绕、民风淳朴,吃农家美食、泡温泉、捡田黄,颇有乐趣。旅游者在旅途中既开阔了视野、愉悦了精神,又锻炼了身体,更为重要的是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环境,是真正意义上的低碳旅游。

(三)旅游景区

1.低碳旅游规划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旅游景区发展规划应低碳化。福建省可发挥海洋、山岳等自然资源优势,规划低碳旅游线路,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首先,可发挥海洋旅游资源优势,开发闽东、闽南蓝色滨海旅游,满足低碳旅游者的需求。福建省滨海低碳旅游应以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为主,开发滨海观光旅游产品、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滨海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等。其次,应发挥福建省山岳旅游资源优势,开发闽西绿色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森林生态旅游。景区规划要求功能布局合理,因地制宜,减少资源浪费,避免重复建设和开发,同时积极探索旅游综合体建设。

2.低碳旅游管理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旅游景区管理应低碳化。旅游景区管理低碳化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广使用电子门票、智能导游、移动支付、多点通信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快数字景区建设,提升景区管理水平。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既节约能源、提高管理效率,又可保护景区环境。对此,可借鉴北京故宫、颐和园等景区的做法,使用物联网电子导游,游客只需佩戴导游耳机,不用导游讲解,走到任何一个景点,耳机就可自动播放专业的导游讲解,游客可以在轻松自在的气氛中尽情享受旅游乐趣[6]。因此,可完善导游语音系统,减少景区导游人员数量,降低景区管理成本,实现低碳旅游管理。

(四)旅游交通

1.低碳资源配置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低碳旅游交通发展应坚持集约原则,优化旅游交通资源配置,促进节能减排。福建省旅游交通应完善以公路、铁路、航空、水上运输为主的交通网络体系。首先,福建省应完善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武夷山机场、泉州晋江机场和冠豸山机场的建设,提高航空运力和效率,节约能源。其次,福建省应加强国际邮轮港口建设,重点建设厦门邮轮母港、福州邮轮专用码头,开通福建至香港、澳门、广州、上海等主要旅游城市的海上旅游航线,开发低碳邮轮旅游航线。最后,福建省可发挥滨海优势,建设嵛山岛、三都澳、平潭岛、湄洲岛、东山岛等滨海景区码头,改善水上客运条件。福建省应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提高旅游交通工具的利用效率,探索旅游交通运输循环经济模式,优先使用资源节约型交通运输方式,使旅游交通运输结构优化,全面提高旅游交通运输效率,减少碳排放[7]。

2.低碳交通管理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旅游交通发展应加强管理方式创新,全面提高旅游交通运输效率。同时,加强对旅游交通节能减排的监督和考核,严格控制高污染机动车的使用,优先发展公交体系,加强旅游交通能源管理和排放控制,营造低碳交通的氛围。首先,福建省是沿海城市,应发挥水上交通的独特优势。其次,福建省城市建设应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原则,例如厦门市可积极发展轨道交通。最后,福建省可实施机动车低碳制度,例如在机动车上贴黄色标签或绿色标签,绿标车行驶区域和时段不受限制,黄标车行驶区域和时段受限制,逐步限制并淘汰高排放车辆。

三、海西旅游者消费行为变革

(一)低碳餐饮消费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旅游者餐饮消费应低碳化。首先,旅游者应理性消费和适度消费,适量取食、适量点菜。例如:旅游者可积极参与餐饮企业提出的“浪费者乐捐十元”活动,以公益慈善的独特经营方式,倡导旅游者适度消费。其次,旅游者应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例如:福建虎纹蛙、棘胸蛙等常因过度捕杀而濒临灭绝,应积极倡导旅游者保护珍稀动植物。再次,旅游者应主动选择旅游目的地本地的食材。例如:到福建建宁县旅游,可选择建莲、黄花梨、黄花菜、莲藕等既美味又低碳的美食。最后,旅游者可选择新型低碳主题餐厅,既可享用低碳美食,又可学习低碳餐厅的低碳理念和技术,获得低碳餐厅美好体验。例如:低碳主题餐厅制作的将LeD技术和中国传统绢花技术完美结合的LeD仿真花,是受旅游者欢迎的低碳产品。

(二)低碳住宿消费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旅游者住宿消费应低碳化。旅游者住店期间应节约资源、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旅游者应自觉选择低碳酒店入住,自备饭店“六小件”等旅游物品;主动要求减少床上用品的洗涤次数,减少洗涤剂对环境的污染;离开客房手动关灯、电视和空调;夏天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冬天不高于20℃;主动按需烧水,不喝赠饮;积极重复使用布质洗衣袋或环保节能LeD灯;主动参与酒店碳积分计划,用以兑换酒店奖品或房价抵用券。旅游者应从各方面积极主动倡导低碳消费,并付诸实践。例如:福建省厦门市每年举行“9·8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一些旅游者在选择酒店时已考虑酒店低碳因素,订房时提出低碳环保住宿的要求。

(三)低碳交通消费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旅游者交通消费应低碳化。旅游者应主动选择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出游方式,以公交、地铁、轻轨、自行车、徒步等方式为主。倡导自行车和徒步等传统的低碳出游方式,在旅游目的地尽量选择步行或租借自行车的方式参观游览。自行车是最廉价、最亲切、最便捷的出行工具,骑自行车出游可以自由控制时间和路线,既环保健康,又贴近自然,随时都能近距离欣赏美景。旅游者不乘或少乘飞机,如果必须乘坐飞机,则少带行李,尽量选择采用新型燃料和节能的机型或选择直达航班。旅游者少乘机动车进入旅游景区,可改乘电瓶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例如:旅游者到福建三明泰宁大金湖旅游可选择徒步出游方式,或租借自行车游览,不乘机动车进入旅游核心景区,改乘电瓶车,或到景区后统一乘坐旅游交通大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四)低碳游览消费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旅游者游览消费应低碳化。首先,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应主动选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低碳旅游线路。例如:旅游者可选择闽西北绿色生态旅游线,此线路生态环境优良、生物种类多样、森林覆盖率高、自然景观优美,对低碳旅游者具有较大吸引力。其次,旅游者可参与植树造林活动,主动做好“碳补偿”。例如:每年植树节期间,自驾车游客可到具有“中国黄花梨之乡”、“中国建莲之乡”之称的福建建宁县,亲手栽种爱心环保树苗,认养各种果树,主动做到“碳补偿”。最后,旅游者应积极参加低碳旅游活动。例如:可在世界环境日开展“大学生低碳旅游体验”活动,组织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到福建省低碳旅游示范区(如泰宁低碳旅游示范区)参与低碳旅游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低碳旅游意识。

四、海西政府政策行为变革

(一)支持低碳旅游示范区建设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可建立低碳旅游示范实验区,总结和推广实验区的低碳旅游先进经验,引导海西低碳旅游可持续发展。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在低碳旅游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值得借鉴和推广。泰宁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把建设“最佳人居生态县”作为发展目标。为保护旅游资源,泰宁县划定和建立世界地质公园、部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人与生物圈保护区、部级森林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生态公益林等保护区域。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泰宁县还采取了系列保护措施:(1)成立监测监控中心,建设数字化景区监控中心;(2)加强自然生态及文物保护,搬迁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居民;(3)鼓励居民改变传统的能源使用方式,使用生态型能源;(4)探索和实施生态补偿和居民转产的有效机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种植多年生旱生作物,优先发展花草业;(5)发展观光生态农业,积极探索秸秆、农膜等废弃物的集中收集处置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6)主要景点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启动部级生态示范区建设[8]等。因此,福建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探索低碳旅游示范区建设之路,出台相应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二)支持低碳智慧旅游发展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支持低碳的智慧旅游建设。智慧旅游是未来旅游的发展趋势,福建省正着力建设数字福建,旅游智能化建设有利于低碳旅游发展。因此,福建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智慧旅游发展。在线旅游服务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旅游分销模式,其庞大的用户量及快速的信息服务方式能帮助旅游产业链上的企业提高业务灵活性和针对性,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损耗、降低整体碳排放。在线旅游搜索在降低企业碳排放的基础上也有利于旅游者低碳出游计划的实现[9]。首先,福建省应积极支持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编制智慧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智慧旅游发展思路,以海峡旅游网上超市、呼叫中心、海峡旅游卡为先导,积极发展在线旅游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其次,福建省应积极支持发展智慧旅游交通管理系统、智能导游、电子门票、移动支付、多点通信等技术,全面提升福建省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的智能化水平。支持各地建设各具特色的智能旅游应用平台,提升旅游行业智能化管理水平。最后,福建省可依托企业支持建设智能旅游实验室,积极推进智能旅游在公共服务、目的地营销等领域的应用。培育智能旅游产业示范基地,逐步建立智能旅游标准体系,构建适应福建省旅游发展的智能旅游产业链。

(三)支持低碳旅游与台湾省的合作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旅游发展应发挥区位优势,福建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出台政策积极支持对台湾省的低碳旅游合作。海峡两岸在历史、文化和经济交往中已形成既定联系,在旅游资源、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互补性和差异性。两岸之间应建立面向未来的低碳旅游交流机制,寻求最佳解决方案,携手做大海峡旅游,合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搭建政策推动平台、信息共享平台、市场共推平台三大合作平台。海峡两岸旅游合作应制订方案,积极借鉴台湾省在低碳旅游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以厦门和台北作为两岸交流合作的双引擎,构建“海上交通线”和“空中交通线”,建设“两马”、“两门”、“两岛”低碳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全面对接,形成由西岸厦门、福州、莆田和东岸台北、高雄、台中、金门、澎湖组成的旅游合作支撑体系[10]。因此,福建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支持对台低碳旅游合作,促进海西低碳旅游发展。

低碳社区创建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同志在十报告中指出,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善能源需求结构、优化产业发展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进城镇化、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实践表明,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目标由经济利润最大化逐渐转向能源消耗最小化、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等综合目标,与此同时,传统的工业文明野蛮生长模式转向生态环境科学发展的经济模式。我国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西北部欠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其发展模式的不同导致跨越式发展受阻,低碳经济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契机。整体上看,我国低碳经济处于由理念层面转向实践层面的初级阶段,诸多相关的低碳经济理论还处于探讨阶段,急需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及经验,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理论及发展模式。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概念最初是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该书将低碳经济定义为是经济发展中通过技术的革新及发展,在生产过程中能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更少的废弃物的排放的代价,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低碳经济模式为先进技术发展、应用和传播提供平台,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同时通过联带效应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UK,2003)不同学者对低碳经济有着不同角度的理解,庄贵阳(2007)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使得减缓气候恶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金涌(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合理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围绕能源及化学品的生产,运输,分配,使用和废弃全过程,开发有利于节能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与产品,关注其捕捉,重复利用和埋藏,制定配套的政策,以实现节约能源,保护自然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付允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①尽管学者研究的角度不同,所提出的概念也有所异,但都表达了同样的内涵: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等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技术创新,首先是低碳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在传统发展模式中,旧的生产工艺及不科学的生产流程造成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现象,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的需求日渐迫切。随着科技的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日益成熟,碳循环,碳收集与封存技术等低碳技术的创新,使得资源利用率显著上升,从而使得在不缩减生产规模及产出下,能以更少的资源,获得更多的产出,并能有效控制碳排放:其次是低碳技术的产业化,在传统经济活动中,工业生产活动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低碳经济的主战场是工业,工业的发展要转向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重要途径之一。在实践过程中,低碳经济产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因素,低碳经济产业化才能创造价值,才能聚集更多社会资金和人力,物力,进而反补低碳经济。良性循环中,实现工业的转型,实现社会生产低碳技术的普及,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再次是低碳经济的国际化,国家的碳排放量作为京都协议中的重要部分,各国都在争取更多无责碳排放量,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梯,如要保持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维持生产的碳排放量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低碳经济对控制碳排放有着显著的作用,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需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合理利用配额,引进国外技术。

二、低碳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传统模式的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低碳经济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由于普及不高,发挥的作用有限。低碳经济的出现,重组了资源、资金、生产资料和生产力等要素,进而影响产品价值,产品流程及产品市场等。碳排放量控制及交易话语权等新事物的出现,对产业的区域生态、环境、技术专利等方面都有着大的转变。因此,要以新的视角去分析研究低碳经济的差异性,以及这些差异性的内在影响。

(一)低碳经济在不同区域内的差异性发展

低碳经济区域发展处于探索阶段,中国应开放性地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引进先进技术。发展低碳经济是改善民生的当务之急,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举措,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根据地方经济的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不同:

在发达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心是创新,集中优势人力物力投入低碳技术的研发,构建低碳经济技术研发的理论体系,制度流程,应用服务平台,产业化标准等,同时在低碳技术和现用技术及设备的结合制度上,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在产业及空间的规划上要有宏观的布局,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打好基础。在技术与应用的结合点,要勇于尝试,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低碳节能技术应用到生产中,要权衡投入产出比,创新合作模式。

在欠发达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核心是学习,学习是一个发展问题,一切经济个体都有或多或少的短板,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学习主体应分为企业个体,区域内相关企业链和区域间相关企业链三个层次。不同层次主体学习的方式和重点不同,学习低碳经济不仅仅靠决心,而要从根子上下工夫,引入发达地区先进技术,机制,管理方式及运作经验等都是切实有效的方法,与此同时,欠发达地区应根据本地实际如企业类型,资源类型及技术条件综合考虑,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二)低碳经济为不同区域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

低碳经济技术体系的建立意味着资源重新分配,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要确立一个新的经济衡量标准,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或者高度化带来的一系列的影响都要考虑在内,新的资源分配和低碳技术不同于原有技术体系和评判标准。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作用不同,需重新界定区域的经济优势及劣势。在一定程度上,低碳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经济环境,改变了生产合作体系。以低碳环保为目标的发展方向必然得到国际其他国家的支持及跟随,因此新的国际贸易机制,技术应用机制,交流合作机制以及低碳相关的金融制度的合作等都是我国要参与的重要部分。熊彼特认为,经济危机是实现创造性毁灭的最佳方式,因此传统经济发展引发的经济危机正式低碳经济发展的机会,低碳经济为不同区域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发达与欠发达地区,新企业与旧企业,新技术与旧技术的竞争回到了起点,在以后的技术创新驱动的发展下,为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

(三)低碳经济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区域经济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制度的支持,区域经济以市场机制调控为基础,低碳经济的出现有效地提供新的发展方向,盘活了市场经济,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中找到了平衡点,因此,低碳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更高层次的模式。

从市场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看发展,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式的发展的短期结果是产出的低下和资源的浪费,原因不在于工业化,而在环保体系和环保理念的缺失。低碳经济体制的发展需要政府角色的转变以及民众观念的转变,而这些转变都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低碳经济要发展,因时刻以满足社会需求,满足人类生活需求,满足环境更新的需求,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区域可持续化发展,进而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经济多目标协调发展。

三、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从我国资源利用度上看,煤炭是能源消费的主体,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接近70%,因此低碳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有着广大的前景。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政策,资金,技术,制度等紧密配合。资源的高效利用与节能减排相辅相成,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紧密配合。要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需引导产业结构向低碳化转型,培育居民环保低碳理念,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综合来看,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我国低碳经济产业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稳扎稳打,一方面调整能源结构,加大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利用,降低煤炭的使用率,另一方面,发展低碳产业。利用低碳技术的发展带动低碳产业的前进。在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下,重新分配资源要素,细分产业结构,加快技术创新,挖掘经济发展驱动新要素。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教育科研、创业孵化平台为辅助体系的区域低碳经济服务体系,培育环保低碳节能的理念,贯彻低碳产业化集群化的发展战略,落实到基层,配合市场机制,集中优势资源,发挥规模效应,大力引导企业围绕低碳产业链进行横向和纵向集聚,积极培育本国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使区域经济发展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完善低碳治理模式,加强技术创新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创新体系,通过市场和政策的宏观调控,有效整合和利用低碳技术。并对随之带来一系列的新变化和新需求,如资源结构,产业需求分配比例,低碳技术的研发及应用,产品推广的需求等,要尽快得提供基础建设,服务配套等硬件及软件的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坚持科学技术的创新,及时全面地供应各种技术及信息服务,从而保证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同时,明确低碳经济区域发展的核心是低碳技术创新。产业化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手段,技术研发侧重方向是环保生产技术、节能低耗技术、提高效能及除尘技术等普及面较广的技术。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区域低碳技术商品和服务市场,加快区域低碳发展公共服务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区域内低碳经济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等非物质性的公共服务。

(三)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学习,加强不同层面的合作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很多,不能局限于学习某发达国家某个区域,而应该把眼光放在全球范围的高度上进行考量,不仅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技术更新及管理模式都是值得借鉴的,而且某些小国家如韩国,瑞士等拥有的技术及应用水准也是值得借鉴的。低碳经济的国际化客观上促成了低碳经济在区域与区域、区域与国家、区域与全球等不同层面的合作。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到国际低碳谈判与决策机制、碳排放、国际低碳技术扩散系统等方面。同时,根据我国情况,按照国际要求统一低碳经济评测标准及发展方向,为以后产品的全球化推广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①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参考文献

[1]李长青.《低碳视域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求索》,2012年第12期.

[2]黄世坤.《我国低碳经济的区域悖论及其破解》,《财经科学》,2012年第7期.

[3]徐国正,田裙鹤.《我国低碳型城市建设内动力研究》,《求索》,2012年第2期.

[4]陈柳钦.《低碳经济: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月第一期.

[5]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年第2期.

低碳社区创建篇10

【关键词】政府管理低碳经济机制创新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在人类社会经济模式的转变历程中,都伴随着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和政府管理机制的转变。在低碳经济场域中,政府的角色扮演和作用发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是以“参与式国家”辅助者的身份出现,还是以“保障型国家”主导者的角色存在?实际上,在环境变量的影响下,政府管理效率的提高需要将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列入到政府管理体系之中,通过改进管理策略,为社会提供急需的产品和服务,以此凸显政府的战略地位①。在经济学框架下,寄希望企业或者民众在降低效率或生活质量的情况下,主动减少碳排放继而全面实现低碳经济是不切实际的,需要政府从法律、政策、技术等层面予以推动。

低碳经济与政府管理的关系解析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着最基本的调节作用。但是,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政府必须参与到低碳经济系统之中,才能发挥强有力的主导作用。

政府经济管理的理论框架。市场经济框架下的政府经济管理,指的是对宏观经济加以调控、对微观经济予以规制、调节和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并借此纠正市场失灵,保持资源配置的较高效率,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对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来说,政府经济管理的属性十分明显,环境变量和经济变量是中国政府经济管理的关键要素。从政府经济管理的运行过程来看,政府经济管理之功能主要有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其意义在于要求政府依照自然规律办事,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诉求。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调整和优化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中的冲突和矛盾,持续改进政府经济管理体制,以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具有明显优势的政府经济管理理论。从这个角度讲,政府经济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构建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创建环境友好的经济运行环境,以保护不同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释放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平衡。比如,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与充分就业,通过平抑物价和国际收支,提高人口福利和改革红利,实现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以及经济、社会、科技之间的协调发展。

低碳经济对政府管理的要求。在环境变量的影响下,世界各国都对发展低碳经济给予了高度关注,这不但关乎能源安全和技术创新,还会引发生活方式上的革命。而为了减少碳排放、争取在国际上具有更多的话语权,政府理应在将其管理目标与低碳经济敛合在一起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低碳经济是一个系统化的概念,涉及到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内容,任何国家发展低碳经济都要对经济系统、区域系统、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在政府的参与和主导下,保证信息的对称性和充足性②。当前,中国的各项建设产生了大量的能源消耗,不但极大削减了自然资源存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质量。实际上,任何经济体的可持续进步都不可能长时间地对常规技术进行简单复制,都需要通过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最大限度降低对能源的消耗③。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需要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出发,通过政府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在不增加产出的基础上减少能源的投入,或者在既定能源投入的基础上增加产出,扭转经济社会“高消耗、低增长”的局面。

低碳经济与政治的敛合性。“政治敛合”一词最早出现在安东尼・吉登斯2009年出版的著作《气候变化的政治》中,指的是气候变化政策“以一种积极的方式与其他价值观、政治目标重叠在一起的程度”。吉登斯认为气候变化政策应该能具备明显的创新性并充满活力,而其能否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最关键的因素便是“政治敛合”。实际上,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人类社会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发展低碳经济就位列其中,这一与技术和经济关联有限,却与政治和体制紧密相关的经济发展范式要求政府为此作出更多的努力④。进入21世纪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部署,希望借此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凸显优势;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也逐渐认识到了拒绝低碳经济可能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危机,开始在制度、文化、技术等层面向低碳经济发展框架中融入。从这个角度讲,发展低碳经济已经不再是一个经济或者技术问题,而是上升到了政治高度,“成为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

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管理机制

在经济学框架下,市场交易对第三方产生的影响能借助政府行为得以减少和消除。尤其是环境问题,市场对此通常无能为力,需要在政策创新和制度设计下完成。因此,要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失灵、凸显政治的敛合性,需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推动低碳经济的财经体系。如前所述,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扮演着主导者和保障者的角色,这一角色的重新确立决定了政府要对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做出整体性规划,除了要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并出善的政策外,还应构建和健全能够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经体系。比如,要充分结合我国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通过增加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和倾斜角度,不断优化新经济范式的“投入―产出”结构;在适当时机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和政府绿色采购等财税政策,为低碳经济的运行提供动力和支撑;在必要的情况下,借助金融力量将商业性金融机构引入到低碳经济的发展框架之中,通过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实现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和推动;通过完善低碳经济的项目融资方式和运作方式,推动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力宣传“低碳”理念,向社会提供急需的低碳产品和服务。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政府在宣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实现社会治理等方面一直具有独特作用,因此,在低碳经济视域下,政府应最大限度地借助传统媒体、移动互联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等新媒体,大力宣传“低碳”理念,提高社会公众对“低碳经济”概念和发展模式的认知程度,并借此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最大限度地消除对低碳经济的认识误区⑤。全面培养与提高社会成员的资源忧患和环境保护意识,推广并鼓励低碳生活方式与行为,倡导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类社会组织进行“低碳”经营。

制定并完善相关的低碳法律法规。在构建低碳社会的进程中,政府要重新定位角色,以经济发展范式监管者、提供者、主导者的身份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政府需要尽快制定与低碳经济相关、有利于其发展的法律法规,全面构建低碳经济法律体系。重点工作包括:以前瞻性和科学性的视角,对低碳经济发展过程缺少的法律法规加以补充,使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完整;对现有法律法规中需要修改、补充和提高的部分,要依时、依法逐步加以完善,把低碳经济逐渐纳入到法治建设的轨道。比如,浙江省政府就通过行业指导、行政立法等举措,不断制约企业与市场消费行为,以此推动本省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经济时代我国政府管理创新的内容

在低碳经济范式中,政府管理职能的有效实施,需要同时借助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管理手段的侧重点也存在差异。总体而言,在低碳经济场域中,我国政府应从国情实际出发,以经济手段为基础,通过理念、工具、职能和体制创新,实现更理想的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和更高的社会治理效率。

政府管理理念创新。近年来,随着以高效、清洁、低碳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的来临,对我国政府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思想造成了严重的挑战,原有的管理理念已经无法与低碳经济的时代精神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产生了矛盾和冲突⑥。“理念创新是前提与基础,缺少了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政府管理创新将难以启动”。从这个角度讲,以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为导向,在政府管理价值体系中全面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的价值理念,是低碳经济时代我国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也能为政府低碳管理实践提供价值指引。

政府管理体制创新。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对生态环境治理和自然资源保护采取的是“强政府、弱社会”的态度,在这一管理体制下,低碳治理的效果十分有限,无法与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目标相统一⑦。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强化政府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以此提升低碳治理能力和治理效率。比如,创新政府绩效管理模式,构建低碳绩效考核体系,促使政府把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工作当作重要任务加以完成;又如,要适时构建低碳采购、低碳投资和相关招商制度,强化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提高政府对低碳政策的执行力。

政府管理职能创新。在响应低碳经济号召、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中,由于要面对新的经济发展范式,政府管理工作极易出现边界模糊、公共服务职能淡薄、地方分治与部门职能分割严重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不断突出政府的角色定位,创新管理职能,以此提高低碳治理效率⑧。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并对其低碳管理职能加以重构,通过明确政府在低碳经济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明晰政府管理边界,该交与市场的要遵循价值规律,该回归社会的要注重发挥民间力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该归位政府的要加强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以此奠定低碳经济视域下政府管理职能的市场和社会基础。

以重庆市黔江区为例,该地区政府正努力将黔江建设成低碳环保型区域性中心城市。而为了实现这一点,政府积极发挥其作用,通过体制、工具、理念和职能创新,不断加快和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比如,当地依托各种资源重点发展生物制药产业、电子元件产业、航空食品及相关配套产业,提高有机废弃物与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效率;调整经济结构,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等生产产业,在旅游、文化、会展等方面也做出了明确规划;积极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在农村小水电开发、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页岩气勘探等方面,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推进低碳理念向低碳生产力的转化。尤其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该区政府更是建立了重点单位温室气体排放与能源消费的台账记录,建成了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在研究与实施低碳生产模式,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

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政府管理创新的实现路径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政府管理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发掘各种可以实现的路径。

推进创新,完善低碳技术发展体系。当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此,我国政府应推进创新,构建目标体系完整、行动计划准确、推进机制全面的管理创新模式,全面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管理效率的提高。比如,政府应当好先导,号召和激励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为建立集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于一体的多元化低碳技术体系。再如,政府要准确估计我国能源的稀缺程度,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在低碳经济道路上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此,要重点对钢铁、水泥、电力等工业部门进行低碳技术改造,提高其生产流程效率;强调和发展清洁煤技术,建设低碳示范发电站,在收集并存储碳分子技术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强化职能,明确政府的目标定位。为了推动政府管理创新,更好地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应进一步明确政府的目标定位,通过统筹安排,对现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并在与社会、市场进行分工协作的同时,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宣传渠道,宣传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此外,要强化政府对市场的有效监管,保证对低碳经济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与控制,在与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政府管理经验,提升管理效率。比如,在财政目标方面,政府要在致力于发展清洁能源、改造传统落后产能的同时,对财政资金进行统筹安排,通过调整财政资金结构,使财政支出不断向节能减排领域倾斜,通过整合各部门专项资金,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充足的动力。

完善机制,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机制建设是我国政府应对低碳经济的重要管理创新途径,不但要保证决策过程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还要在决策前、决策中和决策后全方位收集低碳经济信息,为新的经济范式设计相应的方案与备案,在反复比较和分析后选出最优方案。比如,在适当的时机引入竞争机制,在提升政府组织内部运作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改变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公共产品(服务)的垄断供给局面,促进人类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进步。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以政府为主导,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核能、风能、水能、太阳能等低碳或者无碳能源方面发挥政府的社会功效,不断加大核能发电与水电的装机容量,以此打破低碳经济高成本、高技术难度、低市场占有率的瓶颈,最终开发出适合大规模生产与使用的低碳能源。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阳理工学院)

【注释】

①[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

②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气候变化第6次评估报告》,2011年

③郑振宇:“论低碳经济时代的政府管理创新―基于‘政治、经济敛合’的视角”,《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第9期,第28~30页。

④李文钰:“低碳经济视域中的政府管理创新”,《文史博览》(理论),2012年第1期,第45~48页。

⑤黄栋,胡晓岑:“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政府管理创新路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100~104页。

⑥田玉忠,尤强林:“政府在推进和发展低碳经济中的责任”,《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第78~80页。

⑦盛明科,朱青青:“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政府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内容与途径”,《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第7期,第46~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