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消费税的影响十篇消费税的影响十篇

消费税的影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3:01

消费税的影响篇1

(一)消费税与增值税的关系

在我国现行的税制体系当中,消费税是对特定的消费品及特殊的消费行为按流转额征收的一种商品税,而增值税一般是对普通货物在各个环节普遍课税。一般情况下,在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消费税是对需要限制和控制消费的特定的消费品和特殊的消费行为按消费流转额再征一道税。我国消费税的具体征收环节主要集中于生产环节,在委托加工、进口以及零售环节也有部分特殊规定。按现行消费税法的基本规定,消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主要分为从价计征、从量计征和复合计征三种方式,一般而言,其计税依据与增值税的计税依据具有同一性,但当将自产应税消费品用于换取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投资入股、抵偿债务时,增值税是按同类应税消费品平均价计税,消费税则是按同类应税消费品最高价计税。

(二)消费税税收筹划对于增值税的影响

在消费税应纳税额从价定率计算方法下,应税消费品的应纳税额为销售额乘以适用税率。反观增值税,计征增值税的销项税额与计征消费税的计税依据是相同的,均以不含增值税的销售额为计税依据,由于消费税税收筹划而降低其计税依据时,必定引起增值税销项税额同向减少。

在一般销售形式中,由于消费税与增值税销项税额的计税依据是相同的,所以消费税税负与增值税的税负呈同向变化。而针对特殊销售形式,则不可一概而论。

对于消费税视同销售行为,增值税可能也同样做作视同销售处理,例如将自产或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用于集体福利等,在这一情形下,既缴纳消费税又缴纳增值税,基于同一计税依据,消费税与增值税的税负同增同减。另一方面,如果消费税作视同销售处理,而增值税不需要视同销售,例如将自产或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用于管理部门使用等,这一经济活动只需缴纳消费税,而不缴纳增值税,则消费税的税负不对增值税产生任何影响。同样,在某些经济活动中,可能只有增值税作视同销售处理,而消费税不视同销售,例如销售代销应税消费品等,只缴纳增值税,而不缴纳消费税,两者相互独立,消费税税收筹划对于增值税的税负高低也无影响。

二、消费税税收筹划对房产税的影响

(一)消费税与房产税的关系

按照我国消费税法的规定,消费税是指对消费品和特定的消费行为等按消费流转额征收的一种流转税。而房产税则是以房屋为征税对象,按照房屋的计税余值或租金收入,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消费税与房产税的征税范围并无交集,两者没有直接联系。但基于特殊的经济业务活动,例如在消费税视同销售行为中,与房屋有关的应税消费品成本计入到房屋的成本时,消费税税负变化会对房产税税负产生影响。

(二)消费税税收筹划对房产税的影响

消费税与房产税的关联度较低,在现实的生产经营过程当中,只有比较特殊的经济活动才能将这两者联系起来,并且在这些特殊的经济业务活动下,消费税税负与房产税负呈同向变动,在降低消费税税负的同时,也会使得房产税税负同向降低。

【案例1】

甲公司为某市木质地板生产企业,2015年初准备修建一栋办公大楼自用。该公司准备用一批成本为100万,平均售价为110万(不含税)的实木地板用于大楼的建设。试分析,此项经济活动涉及的消费税是否对房产税产生影响?

方案:企业为取得一项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支出,例如人工支出,材料成本,相关税费等。上述案例中涉及的经济活动为企业将自产应税消费品用于在建工程项目,应作为视同销售行为进行处理。该批实木地板的成本以及涉及的消费税应计入办公大楼成本当中,而不能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中,所以会导致大楼成本增加,使得消费税与房产税税负呈同向变化,与企业所得税税负呈反向变化。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自2016年5月1日全面实行“营改增”后,不存在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对于自产应税消费品用于在建工程项目而言,其增值税部分也就不作为视同销售处理。而“营改增”之前,其增值税视同销售的部分也同时计入到办公大楼成本当中。

因此,此项经济活动计入办公大楼的成本为:

“营改增”之前:100+110×5%+110×17%=124.2(万元)

“营改增”之后:100+110×5%=105.5(万元)

三、消费税税收筹划对土地增值税的影响

(一)消费税与土地增值税的关系

消费税与土地增值税的征税环节不同,消费税主要在生产环节征税,而土地增值税则是对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产权时,对取得增值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与此同时,二者应纳税额的计算也大相径庭。按现行消费税法的基本规定,消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主要在生产环节,分为从价计征、从量计征和复合计征三种方式,而土地增值税则实行超率累进税率,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可以采用速算扣除法计算,即计算土地增值税应纳税额,按增值额乘以适用税率减去扣除项目金额乘以速算扣除系数。由此可见扣除项目是决定土地增值税税额大小的关键因素。这两个没有直接联系的税种,只有基于特殊的经济活动下,消费税税收筹划所带来的增值税负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土地增值税。

(二)消费税税收筹划对土地增值税的影响

消费税与土地增值税在一般情况下没有直接联系,在纳税人现实的生产经营过程当中,也只有在特殊应税消费品视同销售等经济活动发生时才能将这两者联系起来,并且在这些特殊的经济业务活动下,消费税税负与土地增值税税负呈逆向变动,纳税人通过消费税税收筹划,在降低消费税税负的同时,会使得土地增值税税负逆向上升,因此税收筹划工作的进行必须统筹兼顾,综合衡量整体税负的大小,而不只是单税种税负的降低。

四、消费税税收筹划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一)消费税与企业所得税的关系

企业所得税是对我国境内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其基本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而当期的消费税额属于扣除项目中营业税金及附加的范畴,其中营业税金及附加项目包含除了企业所得税以及允许抵扣的增值税以外的各项税金及附加。基于上述的定义以及税法的相关规定,消费税税负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企业所得税。

(二)消费税税收筹划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消费税的影响篇2

【关键词】“营改增”;税负;纳税人;消费者

“营改增”自试点以来,有关“营改增”是减税还是增税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税率是衡量税负的主要标志,“营改增”的税率选择无疑便成了学者们研究的焦点。李星、刘红艺(2012)研究认为,在增值税“扩围”改革过程中从低适用现行增值税税率,可以改善居民的福利水平。谭郁森、朱为群(2013)从增值税中性的角度提出,在“营改增”过程中,强调地区和行业差异,增加更多档次的低税率,势必会大大增加税制的复杂性,影响增值税中性优势作用的充分发挥。他们利用投入产出法测算出我国增值税税率为12%是较为合理的,并提出了过渡期相应的过渡措施。在既有的研究中,很少学者就“营改增”的不同税率选择对相关纳税人及最终消费者的税负影响进行研究。本文分析了“营改增”试点行业的属性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增值税的抵扣制度,来探讨“营改增”的不同税率选择对相关纳税人及最终消费者的税负影响,进而提出税率改进的建议。

一、“营改增”试点范围特点分析

目前“营改增”试点范围为交通运输业与部分现代服务业(包括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鉴证咨询服务)。交通运输业与现代服务业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制造业的关系非常密切,其所提供的服务绝大部分都不是居民直接消费,而是由生产性企业购买,服务产生的价值将通过价值链传递到最终消费品上。由于流转税的税负转嫁特性,虽然最终消费者不是纳税义务人,但其却是流转税的最终税负人。因此,交通运输业与现代服务业在流转过程中被征收的税收,最终也通过流转链条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

二、税负指标选择与基本假设

(一)税负指标选择

衡量税收负担的指标有很多,宏观的有国内生产总值税负率、国民收入税负率等,微观的有总产值税负率、增加值税负率、净产值税负率等。本文在研究分析时采用增加值税负率指标。

增加值税负率=增值税税额÷企业增加值

根据增值税的原理,商品价值由C+V+m组成,增值税是对商品中的V+m进行征税。流转税具有转嫁性,选择该指标有利于分析商品或服务在每一环节增加值的实际税负。当然这些税负最终由消费者来承担。

(二)基本假设

实际生活中的商品与服务流通环节比较多,本文为了方便分析,作如下假设:假设1,把整个服务与生产活动简化为三个环节,分别代表服务、生产、零售环节,且三个环节连续;假设2,把服务提供环节看作整个生产过程的起点,对服务提供环节中的一般纳税人的进项扣除简化为零,也就是如果前面环节有税款,则全部体现在本环节;假设3,为了便于分析,此处假设所有环节增值额为100,每个环节的销售价等于商品的进价加上本环节所承担的增值税;假设4,每个环节抽象为只经过一个纳税人;假设5,因原营业税纳税人“营改增”后的小规模纳税人对链条的状态影响较小,所以本文不研究原营业税纳税人“营改增”后的小规模纳税人情况,且其也只有一个3%征收率,研究它对本文的意义不大,故分析时只考虑原营业税纳税人“营改增”后为一般纳税人(以下都称为“营改增”后一般纳税人)的情况;假设6,假设各环节不存在免税情况,也不存在其他不能抵扣情况;假设7,生产环节与零售环节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两类,并假设一般纳税人从一般纳税人进货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从小规模纳税人进货不可以抵扣。生产环节与零售环节一般纳税人的税率为17%,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为3%。

基于上述假设,可以得出以下四种流转过程:

(1)“营改增”后一般纳税人生产环节一般纳税人零售环节一般纳税人消费者

(2)“营改增”后一般纳税人生产环节小规模纳税人零售环节一般纳税人消费者

(3)“营改增”后一般纳税人生产环节一般纳税人零售环节小规模纳税人消费者

(4)“营改增”后一般纳税人生产环节小规模纳税人零售环节小规模纳税人消费者

三、税负率计算

以下基于上述四种流转过程对各自的税负情况及最终消费者整体税负进行列表计算。在进行税率比较时,选择“营改增”后一般纳税人的税率为6%、10%、17%三种情况(选择其他税率分析结果类似)。

(一)生产环节为一般纳税人,零售环节为一般纳税人的计算结果(见表1)

(二)生产环节为小规模纳税人,零售环节为一般纳税人的计算结果(见表2)

(三)生产环节为一般纳税人,零售环节为小规模纳税人的计算结果(见表3)

(四)生产环节为小规模纳税人,零售环节为小规模纳税人的计算结果(见表4)

四、“营改增”税率选择对相关纳税人及最终消费者整体税负的影响分析

(一)对“营改增”后一般纳税人的税负影响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对“营改增”后一般纳税人,也就是其自身影响来说,随着税率的不断提高,其自身税负不断加重。

(二)对生产环节纳税人的税负影响

从表1、表2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营改增”税率选择对生产环节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影响结果是相反的,即随着“营改增”税率的不断提高,其下一生产环节一般纳税人的税负率不断下降,而其下一环节的生产者如是小规模纳税人,则随着“营改增”税率的不断提高,其税负不断升高。

(三)对零售环节纳税人的税负影响

从表1的结果看,如零售环节一般纳税人从一般纳税人处进货,则“营改增”的税率选择对其没有影响;从表2的结果看,如零售环节一般纳税人从小规模纳税人处进货,则随着税率的提高,其税负将不断提高;从表3的结果看,零售环节小规模纳税人从一般纳税人处进货,则其“营改增”的税率选择对其税负没有影响;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零售环节小规模纳税人从小规模纳税人处进货,随着“营改增”税率的不断提高,其税负也不断提高。

(四)对最终消费者的税负影响

从表1、表3的结果看,只要生产环节为一般纳税人,不管零售环节为哪类纳税人,最终消费者的税负都不会因为“营改增”税率的改变而改变;从表2、表4的结果看,只要生产环节为小规模纳税人,最终消费者的税负都会随着“营改增”税率的提升而不断加重。

五、“营改增”税率选择建议

各行业所承担税负的轻重将直接影响各行业的切身利益,而税率必然是影响各行业税负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营改增”的过程中,如何合理选择税率,将直接影响“营改增”的顺利推进。针对“营改增”的税率选择,本文给出如下建议:

一是从最终消费者税负的角度看,在不增加最终消费者负担的前提下,“营改增”的税率应选择低税率。

二是从平衡各方现有利益的角度看,“营改增”的税率宜选择与改革前税负相同或略有下降的税率,以利于改革的顺利推进。

三是从增值税中性的角度来看,增值税宜采用单一税率的形式,但从“营改增”的实际来看,目前立刻统一会造成税负上升企业的反对,因而增值税税率宜适度下降并逐步过渡到统一税率。对此谭郁森、朱为群(2013)已提出了较为可行的过渡期做法。

四是综合上述分析情况,在短期内,价格调整不可能一步到位,也可以说税负的转嫁不可能一下完全转嫁给链条上的下一环节,各方利益博弈可能非常激烈,因而当前税率选择应尽可能与行业改革前相一致,以便于“营改增”的顺利推进。但从长期看,税负会通过价格传递给最终消费者,前面环节受税率选择的影响较小,特别是对于一般纳税人来说更是如此。因此,为了不扭曲经济,宜逐步过渡到统一税率,以充分发挥增值税中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消费税的影响篇3

[摘要]从今后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态势看,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必将居于主导地位,在我国大力实施消费退税的政策导向,必将为建设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实施消费退税的直接结果是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促进居民消费。

[关键词]消费退税;扩大内需;有益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9-0111-02

2011年4月以来海南推行的离岛退税政策着实让一些人过足了购物瘾。与此同时,大家都期盼着能不能将退税的省区范围进一步扩大,退税的货物品种进一步增加。从上半年国家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看,上半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47.5%,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为53.2%。若继续加大投资力度,虽能让过剩产能暂时释放,但此举未来会造成更大规模的生产过剩。因此,关键还是在于消费的提高。

1消费退税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

消费是宏观经济运行中极为重要的变量指标,是影响和决定国民收入的重要因素。消费直接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消费需求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从宏观的角度看,在相对过剩经济成为经济运行常规状态的条件下,消费需求已明显地成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约束条件,如果消费需求规模大,经济增长的市场容量约束就弱,实际供给就越有可能接近潜在供给。当实际供给逐步接近潜在供给时,经济就会呈现出自主性增长的特征,表现为消费拉动投资,此时利润增加以致消费增加,从而拉动投资再增加,如此循环不断,伴随着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呈现出稳定自主性地增长。因此,在需求约束状态下,消费需求毫无疑问成为经济自主性增长的根本动力,消费需求的不足将直接影响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形成。

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前提是它所生产的产品能被市场所接受,如果有消费者来购买,就说明它所生产的产品能够以自己满意的价格被购买。只要商品市场上存在着消费需求,哪怕是潜在消费,企业就会进行投资和生产,因为企业知道这会给它带来效益。可见,消费对生产、投资具有明显的引导和拉动作用。

2消费退税给我国消费者带来的实惠

(1)促使经济增长带来了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一方面经济增长能够有效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居民的生产性和生活性消费支出。在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动不大的情况下,经济增长能够直接带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提高居民的生产和消费支出水平,促进消费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可以改善收入结构,进而改善消费结构。有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增长,我国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领域,呈现出劳动者报酬比重下降的趋势,职工工资占GDp的比重,由最高时1980年的17%下降到2007年的11%。因此,今后要把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放到突出的地位,做到居民收入增长要与财政收入同步,居民收入增速不能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增速。只有让广大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增强消费预期,才能带动居民整体消费的增长。而且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结构改善,又能够带动高档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增加住宅、教育、交通等方面的消费支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形成消费拉动生产—生产刺激消费—实现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2)实施消费退税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消费退税将从思想观念上改变消费者的传统消费模式。“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辈子穷”,这是中国人对待消费的传统态度和认识,也是长辈们教育子女儿孙的“口头禅”。在政策上,我国虽然也多次提出过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的引导举措,但这些绝大多数局限于政府投资的一些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的实施,如“家电下乡”、“粮食直补”。虽然有了对居民消费的政策支持,但它主要关注的是农民消费能力的拓展,对于城市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则关注不多,且人们普遍认为这是阶段性的国家财政补贴政策,不具有持续性和国家鼓励消费的根本性转变。如果消费退税一旦实施,它将我国现行财政政策支持消费的做法以法制化形式固定下来,就会使人们从思想深处感受到国家鼓励支持居民消费的决心和信心,从而改变自身固有的传统消费习惯,形成新的消费理念和模式。

(3)进一步拓展消费者的消费领域。近年来,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广大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消费不断升级,消费内容更加丰富,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将逐步趋于高级化。可以预计,今后一个时期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将从小康走向更加富裕,衣食等一般性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住、行以及网络服务、教育、旅游等享受类消费将大幅度增加。而且,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和各国文化的相互渗透,国内消费的国际化趋势也开始显现。实施消费退税,将能很好地根据消费者需求结构高级化的趋势,适时地扩大退税消费的范围,从吃、穿、住、用、行等各个方面展开,使更多的消费者受益,进而引导消费升级,促进经济增长。

(4)形成科学消费、“绿色消费”的良好习惯。在环境压力日益突出的今天,现代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日趋增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认识到,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过度消费留下的不仅是成堆的垃圾和对环境的破坏,还将导致人类生存状况的不断恶化。因此,科学消费、“绿色消费”将成为一种时尚,要求尽可能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循环利用。实施消费退税,国家就能从导向上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科学消费、“绿色消费”给予较高的退税率,鼓励人们合理消费、大胆消费,凡是不能科学消费、“绿色消费”的不予退税,通过退税机制的形成培养人们的良好消费习惯,以避免发达国家那种过度消费、借贷消费的弊端,这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消费退税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拉动生产的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环节,是马克思把它称之为“惊险的跳跃”的环节,在这次跳跃中,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的生产者。因而,设计消费退税方案就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通过引导消费扩大需求,吸引更多的投资投入生产领域,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2)刺激消费的原则。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不仅是我国之前应对世界经济危机遏制经济下滑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采取的重大战略抉择。消费退税方案的设计就要充分反映国家实施这一重大政策的调整,通过有效刺激居民消费,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消费税的影响篇4

[关键词]汽车消费税汽车消费节能减排政策建议

一、汽车消费税调整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汽车普及所带来的能源和环保问题日益突出。汽油消耗量大幅增加,石油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同时,机动车造成的空气污染,也逐渐成为大中城市的主要污染源。原有汽车消费税的税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排量多负税、小排量少负税”的要求,但是大排量车的税率偏低,对真正大排量和能耗高的小轿车和越野车的生产和消费缺乏调节力度。虽然2006年国家对汽车消费税进行了一次调整,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我国汽车保有量继续大幅攀升,所造成的污染和能源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加强汽车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刻不容缓。因此,2008年9月1日,我国再次调整汽车消费税,排气量在3.0升以上至4.0升的乘用车,税率由15%上调至25%,排气量在4.0升以上的乘用车,税率由20%上调至40%;排气量在1.0升以下的乘用车,税率由3%下调至1%。这次调整中,进一步的“扬小抑大”,体现了国家对小排量车的鼓励,同时限制大排量轿车和SUV的消费,强化消费税对汽车消费的导向作用,体现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二、汽车消费税调整所产生的影响分析

汽车消费税调整到底会产生多大的影响?我们针对不同排量的汽车来进行分析。

先看小排量汽车。2004年,我国排量在1.0升以下的汽车市场份额为8%。而2008年上半年仅为6%。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专家认为,购买小排量汽车的消费者收入较低,价格敏感度高,燃油价格上涨所导致的结果就是他们宁愿放弃购车而选择公交。本次调整将排量1.0以下的轿车的消费税率由3%降为1%,但目前国内主流小排量轿车售价基本不超过5万元,税率下降带来的优惠不超过1000元,这种程度的差价,很难对消费者的购车意愿产生大的影响,不会产生明显的消费刺激作用。

再看中等排量汽车。排量在1.0升~3.0升的汽车占车市销量比高达88.27%,这一“黄金排量”区间作为汽车消费的主力,自然也是污染的主力,特别是排量在2.0升~3.0升之间的汽车,数量多,排量却不低,对环境影响是非常大的。然而本次调整,对这部分车型税率却未做任何改动,这意味着大多数的汽车消费者将不受影响,新政效果将十分有限。

最后看大排量汽车。根据媒体调查,很多购买大排量汽车的消费者已赶在税率调整前提前购车,而调整之后豪华车销量在短期内大幅下降。但是从长远来看,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为大排量车型的消费群体有特殊的购买心理和支付能力,多数豪华车购买者的心理是“显示身份”,他们对于消费税并不敏感,提高消费税难以改变其购车意愿。

三、促进汽车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性建议

汽车消费税新政的意图十分明显――引导消费目标调整,促进节能减排。但从我们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本次调整作用不会很明显,其意义更多体现在政策指导层面。为了真正实现节能减排,还需要有更多措施出台。

1.进一步调整汽车消费税的税率和征税范围。对排量1.0升以下的汽车可考虑取消消费税,进一步鼓励消费者购买。对中等排量汽车进一步细分,对其中排量偏大的如也要增加税率,而排量偏小的税率不变或适当降低。比如,如果排量1.5升和2.5升的汽车消费税率差距在10个百分点以上,那么就会有更多消费者考虑1.5升的车型。在征税范围上,也应做出调整。因为货车同样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可以考虑将货车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内。另外,应给予利用新型(或可再生)能源的车辆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以体现促进循环资源利用,大力发展环保经济的要求。

2.择机推出燃油税。汽车消费税的调节作用,仅限于新增车辆,对于数量更多的在用车辆的消费模式,完全不能产生影响。如欲切实鼓励节约能源,帮助国家能源战略调整,国家还必须出台针对在用车辆的税收政策,引导汽车消费模式的转变。而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征收燃油税,是便捷而有效的手段。通过燃油税“多用多缴,少用少缴”,使节能和环保与消费者的支出直接挂钩,能最有效地改变汽车消费结构,促使消费者购买小排量汽车。

3.加强其他配套措施。汽车消费税影响的是消费者的购买成本,而在现实情况中,对消费者影响最大的却是汽车的日常使用成本。目前我国对于小排量汽车仅仅给予消费税率的优惠,而在购置税、养路费、停车费等其他费用上,却被一视同仁。甚至在某些地区,小排量的车不能上牌,或在某些路段被限制通行,小排量车反遭歧视。而纵览世界各国对于小排量车的优惠政策,在消费税之外几乎都还有其他相应措施。因此,应取消对小排量车的限制,并从使用成本上着手,对小排量车在各种税费上进行优惠,而对大排量车的使用征收惩罚性税收。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生产厂商研发小排量车,提高其安全性能,对小排量车的购置设置优惠贷款等,从而促进小排量车的消费。另外,采取措施鼓励节能型汽车、新能源汽车发展,加强公共交通运输,提倡自行车等环保交通方式,多管齐下促进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陈伟晶:浅析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汽车消费税[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5):40-41.

消费税的影响篇5

关键词:中国与俄罗斯;消费税;中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815.1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961(2007)04-0040-02

消费税是包含在商品价格中由购买者支付的间接税。俄罗斯有的书中将消费税定义为是包含在价格中的商品或劳务间接税或附加税。苏联时期消费税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税种,它包含在周转税中,是周转税的组成部分。1992年,独立后的俄罗斯在税制改革中把消费税确定为独立税种,列邦税。此后,消费税在俄联邦预算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目前,俄规定征收消费税的商品有:(1)用所有原料种类酿造的乙醇和含酒精溶液;(2)酒类制品:饮用酒精、伏特加、烈性甜酒类、白兰地、天然葡萄酒、特制葡萄酒、酒精含量超过1.5%以上的其他饮品;(3)啤酒和烟叶制品;(4)珠宝首饰制品;(5)石油,包括天然气凝析油;(6)汽车用汽油;(7)轻型汽车;(8)某些种类的矿物原料[1]。

《俄罗斯联邦消费税法》于1991年12月6日开始实施。此后,1996年3月7日又颁布了修改《俄罗斯联邦消费税法》的第23号联邦法,俄国家税务总局于1996年7月22日颁发了《消费税计算和交纳条例》。这些法规是俄实行消费税的法律基础和依据。它规定了消费税的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及某些税收优惠的内容[1]。

新消费税法的出台对俄罗斯的中小企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是制造烟、酒以及与石油关系密切的中小企业。俄罗斯是烟草和饮用酒的消费大国,而烟草和酒精对人体都是有害的,俄罗斯政府为了降低人们对烟酒的消费曾一度大幅提高烟草行业和酒类饮品的消费税率,迫使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提高自己产品的价格,使这类行业的产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俄罗斯,对石油包括天然气凝析油和天然气以特殊方式征收消费税。俄罗斯政府1995年3月29日做出了《关于在俄罗斯境内开采的石油出口关税和消费税的决定》。根据这个决定,自1995年4月1日起,俄罗斯为石油加工企业规定了每销售一吨石油交纳消费税39.2卢布这样一个加权平均的消费税税率。该税率仅实行了两个月。1995年6月26日俄罗斯政府做出了《对在俄罗斯境内开采的石油规定差别消费税税率的决定》。根据该决定,从1995年6月1日起,对具体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规定差别消费税税率,该税额计入石油和天然气凝析油价格中。但该税率表经常变更,对相关的中小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在1994年税制改革时设置了消费税,是对货物征收增值税以后,再根据特定的财政或调节目的选择部分产品(主要是一些消费品)进行征收,当时主要选择了烟、酒、小汽车等11类应税产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行消费税制出现一些问题:

1.征税范围偏窄,不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消费税的调节作用;

2.原来确定的某些属于高档消费品的产品,这些年已经逐渐具有大众消费的特征;

3.有些应税品目的税率结构与国内产业结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不相适应;

4.消费税促进节约资源和环保的作用有待加强。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决定从2007年4月1日起对我国现行消费税的税目、税率进行调整。

此次消费税调整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对消费税的应税品目进行有增有减的调整。一方面新增加了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税目,并将汽油、柴油两个税目取消,增列成品油税目,汽油、柴油作为该税目下的两个子目,同时将石脑油、溶剂油、油、燃料油、航空煤油等油品作为五个子目征收消费税;另一方面取消了“护肤护发品"税目,同时将原属于护肤护发品征税范围的高档护肤类化妆品列入化妆品税目。二是对原有税目的税率进行有高有低的调整。调整后,消费税的税目由原来的11个增至14个。

此次消费税税率调整对汽车轮胎、化妆品和白酒企业影响较大。就汽车轮胎行业而言,此次税改加速了轮胎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中小企业收益颇大。对化妆品行业而言,此次税改加剧了中低端化妆品市场竞争,使得中小企业压力增大。对白酒行业而言,此次税改为大型白酒生产企业减负,中小企业并不敏感[2]。

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可以利用消费税做税收筹划,具体的措施主要有[3]:

1.利用“生产制作环节纳税”的规定进行税收筹划

企业可以通过降低商品价值,通过“物物交换”进行税收筹划,也可以改变和选择某种对企业有利的结算方式推迟纳税的时间,获得资金使用利益。

2.利用连续生产不纳税的规定进行税收筹划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纳税人分别生产某项最终消费品的不同环节产品时,可考虑组成一个企业,这样可以运用规定的连续生产不纳税的政策,减轻自身的消费负担。

3.利用外购已税消费品可扣除的规定进行税收筹划

对于用于外购或委托加工的已税消费品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在计征消费税时可以扣除外购已税消费品的买价或委托加工已税消费品代收代缴的消费税。

4.利用委托加工消费税由受托方收税的规定进行税收筹划

纳税人可以根据相关的规定,采取与受托方联营的方式,改变受托与委托关系,从而节省此项消费税。

另外,兼营行为可通过分别核算降低消费税负担,关系密切的企业可通过组建公司集团进行税收筹划等。

5.经销部核算方式的选择

税法规定,纳税人通过自设非独立核算门市部销售的自产应税消费品,应当按照门市部对外销售额或者销售数量计算征收消费税。税法对独立核算的门市部则没有限制。消费税的纳税行为发生在生产领域(包括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而非流通领域或终极消费环节。因而,关联企业中生产(委托加工、进口)应税消费品的企业,如果以较低的销售价格将应税消费品销售给其独立核算的销售部门,则可以降低销售额,从而减少应纳消费税税额。而独立核算的销售部门,由于处在销售环节,只缴纳增值税,不缴纳消费税,可使集团的整体消费税税负下降,但增值税税负不变。

中俄在消费税改革上有相同和相异的地方,相同的地方是两个国家都进行了改革,消费税的开征起初都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且也都很好地达到了目的。

消费税作为主要针对奢侈品的一种税,中俄两国在纳税人、征税对象等方面基本是相同的,并无显著差别。

不同的地方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俄罗斯数次提高了烟草和饮用酒的消费税税率,目的是为了将劣质的烟酒驱逐出市场,提高烟酒的价格,降低人们对这类商品的消费。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促进了全民的健康,另一方面是使这些行业的利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影响了国家的税收。中国同样是烟草和饮用酒精消费的大国,但出于对企业和地方利益的保护,对烟酒的消费税率不升反降,这在拓宽税基、增加税源的同时,不利于国民的健康。第二,为了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益,俄罗斯于1993年7月23日对销售的天然气以每千立方米为单位,按工业批发价格(不含增值税)的15%征收消费税。此后,该税率逐渐提高到30%。消费税率的提高导致了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上涨。石油和天然气的相关产品(如汽油、柴油等)是很多中小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成本的提高。而中国长期以来对能源所征收的消费税是比较低的,此次新的消费税调整也只是扩大了征税的范围,实际是对航空煤油、石脑油、溶剂油、油、燃料油开始征收消费税,只是对使用这些产品的中小企业构成了一定的影响。第三,俄罗斯的小企业在缴纳消费税上可以享受到特别优惠的待遇。根据俄罗斯税法规定,小型企业(200人以下的工业、建筑业企业,100人以下的科学和科学服务企业,50人以下的其他生产部门的企业以及15人以下的非生产部门和零售企业)可申请一般税收优惠,但不能少于应征税的50%。而我国小企业在缴纳消费税上却不能享受类似的特别优惠。对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国家而言,中小企业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俄罗斯的这种小企业可以申请消费税优惠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通过对中俄消费税制改革及对各自中小企业影响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的消费税制改革对发挥中小企业在促进市场竞争、带动我国经济调整、增加就业机会、方便群众生活、推进技术创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和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各种新的问题层出不穷,需要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实践中不断对税制进行改革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俄罗斯消费税指南[eB/oL].省略/showart1.asp?catid=8&artid=24.

消费税的影响篇6

(一)会计核算的差别由于三种增值税的计算差别只在于固定资产的处理,以下会计核算只针对固定资产进行阐述。假定固定资产售价为a,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17%,无杂费,无残值,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预计使用10年。

(1)收入型增值税。取得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1.17a”,贷记“银行存款1.17a”。当期及以后每年计提折旧时:借记“管理费用(0.117a—0.017a=0.1a)和“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a×17%/10=0.017a)”贷记“累计折旧(1.17a/10=0.117a)”。折旧仍为入账价值1.17a平分10年摊销,进项税由售价a乘以税率17%再平摊10年,分期摊销抵扣购入固定资产的进项税。倒挤出差额为当期管理费用。

另外,在计提当期营业税金及附加时,由于计提基础在于当期缴纳的增值税,当期增值税=销项税—进项税。进项税每期为0.017a,增值税每期则减少0.017a。城建税按5%(7%,5%,1%三者取中间值),教育费附加按3%。当期及以后每年计提营业税金及附加时: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贷记“应交税费——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

另外,在计提所得税时,由于营业税金及附加减少0.00136a,管理费用增加0.1a,利润总额减少0.09864a。当期及以后每年计提所得税时,借记“所得税费用”(减0.09864a×0.25=0.02466a),贷记“应交税费——所得税”(减0.09864a×0.25=0.02466a)

(2)生产型增值税。取得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1.17a”贷记“银行存款1.17a”。当期及以后每年计提折旧时:借记“管理费用0.117a”,贷记“累计折旧0.117a”。

另外,在计提当期营业税金及附加时,由于计提基础在于当期缴纳的增值税,当期增值税=销项税—进项税。在以上业务中不涉及增值税,因此计提营业税金及附加也不受以上业务影响(当期及以后每年计提营业税金及附加)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不受影响),贷记“应交税费——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不受影响)。在计提所得税时,营业税金及附加不受影响,管理费用增加0.117a,利润总额减少0.117a。当期及以后每年计提所得税时:借记“所得税费用”(减0.117a×0.25=0.02925a),贷记“应交税费——所得税”(减0.117a×0.25=0.02925a)”。

(3)消费型增值税。取得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a”和“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a×17%=0.17a,贷记“银行存款”[a×(1+17%)=1.17a]。当期及以后每年计提折旧时:借记“管理费用”(a/10=0.1a),贷记“累计折旧”(a/10=0.1a)。

另外,在取得当期计提当期营业税金及附加时,由于计提基础在于当期缴纳的增值税,当期增值税=销项税—进项税。进项税增加0.17a,增值税减少0.17a。城建税按5%(7%,5%,1%三者取中间值),教育费附加按3%。取得当期计提营业税金及附加时: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贷记“应交税费——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

由于进项税只在购买时一次性全额抵扣,以后各期不再抵扣。所以以后各期增值税不受此业务影响,也无影响。因而营业税金及附加无影响。以后每年计提营业税金及附加时: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不受影响),贷记“应交税费——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不受影响)。取得当期在计提所得税时,营业税金及附加减少0.0136a,管理费用增加0.1a,利润总额增加+0.0136a-0.1a=

-0.0864a。取得当期计提所得税时:借记“所得税费用”(减0.0864a×0.25=0.0216a),贷记“应交税费——所得税”(减0.0864a×0.25=0.0216a)。以后每年计提所得税时,营业税金及附加不受影响,管理费用增加0.1a,利润总额减少0.1a。以后每年计提所得税时,借记“所得税费用”(减0.1a×0.25=0.025a)”,贷记“应交税费——所得税”(减0.1a×0.25=0.025a)”

(二)对会计报表的影响(1)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承接以上的会计处理,比较不同类型增值税政策下最终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影响表现(见表1)。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赋值a=100可以看出,收入型、生产型增值税环境下,资产规模影响程度一样,消费型增值税下,资产规模在取得当年大大减少,减少幅度较前者增加几乎1.5倍,但是取得后年份相比前者则减少幅度略小。这是因为消费型增值税下固定资产由于抵扣了进项税后入账,其价值相对收入型和生产型增值税环境下抵扣了17%的售价,而以后年份由于入账价值较低,同样方法下计提折旧的当期金额也不多,引起以后年份资产规模略微提升了。

而负债数据则显示,生产型增值税环境下,负债的规模最大(减少最少),根据取得当年的数据显示消费型增值税环境下负债规模最小。这是因为与增值税有关的负债分析主要集中在应交税费栏目,包括应交增值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所得税。取得当年因为生产型增值税不抵扣,增值税缴纳自然较多,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相应也多,所得税根据折旧计提的费用和城建税教育费计提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呈反方向影响,利润少,计提所得税较少,但是反向影响幅度不及增值税、城建税和教育费的增幅,应交的税费负债还是最多的。而相反的是消费型增值税环境,取得当期税费的负债大大减少,但是后期和生产型的相当。

(2)对利润表的影响。承接以上的会计处理,比较不同类型增值税政策下最终企业利润表的影响表现(见表2)。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赋值a=100可以看出,消费型增值税利润最大(减少幅度最小),取得之后年份也比生产型的利润要大,相对收入型稍微较少。而生产型增值税利润最少。从会计核算过程能看到原因在按照较少的原值计算的折旧也相应减少,另一个影响因素在于按照增值税计提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也减少较多,因此利润总额较少。按利润总额75%来粗略计算的净利润当然也最少了。此分析仅仅是观察增值税变化给利润带来的影响,增值税变化后,促进投资,更新生产效率,利润提高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

(3)对现金流量表的影响。承接以上的会计处理,比较不同类型增值税政策下最终企业现金流量表的影响表现(见表3)。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赋值a=100可以看出,在取得当年,三种增值税环境下,消费型增值税的企业现金流最为宽裕。流出为98.48,而生产型则流出114.075,位于中间的是收入型。取得后年份,消费型增值税流入2.5,相对于三者来说资金稍紧,但相差距离不大。这是因为消费型增值税下取得当年由于购进固定资产进项税可以抵扣实际需要现金则大为减少,这个因素影响已经比生产型减少了17%的售价,而之后由于较少的增值税计提的城建税和教育费也随之减少,只是所得税呈反向影响,但影响比例小。因此消费型增值税下的现金流较为宽裕。

二、三种类型增值税对微观主体税负的影响

承接以上的会计处理,比较不同类型增值税政策下最终企业税负的影响表现。

注:以下表格未考虑到销售产品后代收的销项税的影响,一共有10期,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在之前的微观主体的会计核算和报表影响分析里,数据已经比较清楚的显示了,生产型增值税税负重,而消费型增值税税负较轻。通过以上所涉及税负影响的表格分析,若将所有期数的税法简单相加,则得出收入型为减少4.302×10=43.02,生产型为减少2.925×10=29.25,消费型为减少20.52+2.16×9=39.96。(只是简单相加,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依此数据说来,收入型增值税税负最少,消费型次之,生产型税负最重。而收入型较消费型税负较轻的因素在于每期的折旧费用和营业税金及附加所影响的所得税。由于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加上收入型和消费型增值税税负相差不大,两者之间的差距可以忽略。那么得出的结论是生产型增值税比消费型增值税税负重。若从扶持经济刺激投资角度出发,应采纳消费型增值税。

三、三种类型增值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从以上微观数字分析可以看出,三种税制减税效果最大的无疑是消费型和收入型增值税,而生产型的税负最重。从相反面讲,由于增值税比任何其他税种在财政收入中占比均大,增值税创收的前提下,国家财政收入绝对增加。生产型增值税制下,国家财政收入最大最有保障。同样情况下选择消费型增值税,单纯从增值税纳税税额的比较来说,会缩减财政收入。

(二)对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的影响依据三种类型增值税的政策来分析,消费型收入型都能抵扣进项税,较大程度地刺激了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改善生产的同时也能减低税负,增加现金流,对利润来说同等情况下也能调增。多重因素刺激了资本投入。生产型则抑制了投资。生产型下的增值税制不仅不能抵扣购入的进项税,而且每期固定资产折旧摊到产品的成本又再计算了增值税,产品换得的收入又推高了所得税,产品价格高也不利于竞争。这种情况下不但不能引导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且重复征税,涉及公平的问题。另消费型和收入型比较下,消费型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刺激作用更大一些,在于这种情况下进项税是全额一次抵扣,为企业节约了现金流,而能挪出大量现金对企业有更大的吸引力。

(三)产业转型倾向和就业影响固定资产投资比例改变,或是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势必最终会引起产业转型。不愿意投资或投资较少,劳动力资本占比自然较高。这样会需要大量的员工来参与企业的生产。这时就业岗位也充足,社会就业压力不大。转型后,机器资本增加了,机器改进的结果是效率高,需要投入的人力少,就业岗位减少。采用生产型或消费型增值税制下,一定时间推移,许多被定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渐转向资本技术型产业。

四、我国增值税改革展望

(一)一旦确定采用增值税,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执行下去增值税必须在一个社会环境里执行深度广度都足够的情况下,它的优点才能发挥出来。要把社会经济所有方面都放置于增值税链条当中,才能创造出完整的征税环境,才能体现公平。如果只是改革了一半或是只在某一方面实行,那么增值税不但体现不了它的优点,还有很多的负面问题浮现。当然改革是需要时间过渡的,目前国家也是只是走在改革的路上而不是终点。2009年新的增值税规定,标志增值税转向了消费型。但也仅仅是部分转型。随后不断深化消费型增值税配套措施应该陆续开展,这样整套增值税方案才能深入有力地建立起来,发挥其神奇的作用。

(二)从理论层面来讲,采用收入型增值税最为合理,但开展困难大在所有的有关增值税转型的分析当中,主要集中在论述消费型的优点和生产型的缺点,少有文章研究收入型增值税。但是三种类型增值税,最为合理的是收入型增值税,理论上最贴近增值额的概念,也最贴近开设增值税的初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会计理论和工作中都极其强调权责发生制。三种类型增值税,只有收入型和权责发生制最吻合。而消费型根本就是收付实现制的典型表现。进项税可以抵扣,但是全额一次性抵扣,这样收入和费用就配比不了,而分摊到后面逐步抵扣收入和费用才能对号入座。

当然大多数的观点都在于这种类型的增值税实操性不强。从纳税征管而言,三种类型增值税制,收入型的税收成本最高。收入型增值税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是分期抵扣进行。究竟怎么分摊计算,以什么数据作为证据,都是收入型增值税展开的难题。会计处理需要有实际的事实凭证,而具体分摊是人为操作,企业个人主观影响大,这种税制的开展实践处理不好,容易变成偷税漏税的温床。但不能因为目前无法操作就抛掉这样的方向,而是要尽可能地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目前有学者提出编制增值表,或许这是一个有效措施,值得深入研究。

(三)消费型增值税不适合目前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形势,政府应做好配套调节措施在2009年实施的《增值税暂行条例》符合了当时备受金融危机打击的国内国际形势。这种情况下,刺激消费和投资是第一任务,而消费型正好满足了这点。但是2010年下半年以来,特别是2011年物价飞涨,这时首要任务应该抑制消费和投资。消费型已经不适合2011年的经济形势。当然政策制定是长远的,经济变化是阶段性的。政策也不可能这么灵活地根据情况来瞬时改变。但政府应该在贯彻好消费型增值税的基础上制定一些配套措施,以便在需要反向作用,如抑制投资时,能够适应当时特殊的经济形势,作出较灵活的调整,而不必要进行大动作的税制变动,以便保持原税制的深入改革又能适应多变的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消费税的影响篇7

【摘要】本文将关税变量引入新开放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noem),对进口关税减让的居民福利效应的动态调整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合中国近20年来的关税减让政策和实际经济数据进行了参数模拟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关税减让政策提升了中国居民的福利水平,其提升作用主要通过拉动消费实现;国家的经济规模、国内外产品的替代弹性都可以影响到关税减让的福利效应。实证分析进一步显示,进口关税减让对居民福利的提升作用在中长期更为显著。

关键词关税减让;居民福利;新开放宏观经济学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项目(SY13109)的部分研究成果,本文亦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

【作者简介】芦丽静,河北经贸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宏观经济政策。

一、引言

中国自1986年开始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缔约国地位,并从1992年起进行了以大幅调低进口关税税率为主要内容的关税改革1。2001年加入wto前,我国的平均关税税率已经从1992年的42%降低为2001年的15.3%2。加入wto后,我国继续履行降低关税的义务,到2007年基本履行完毕,平均关税降至并保持了9.8%的承诺水平。从2007年至今,在保持整体关税税率平稳的情况下,中国进一步优化调整了关税结构。20余年来,进口关税的大幅降低是否改变以及如何改变了居民福利?

对于进口关税的居民福利效应,已有研究文献的观点并不统一。以Viner为代表的关税同盟3理论认为,关税同盟给各成员国带来的净福利效应取决于贸易创造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的对比。如果以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变化作为社会整体福利变动的标准,作为进口关税政策的两个方向,关税的征收和关税减让都将对居民福利产生影响。关税减让在提高进口国消费水平的同时,对幼稚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因此对居民福利有双重影响(周建军等,2001)。关税减让带来的需求增加提高了进口商品的价格水平,其福利损失高于消费者剩余的增加,居民总体福利水平降低(郑桂环等,2005)。除此之外,进口价格弹性也是关税福利效应的影响因素之一,降低关税水平可以改善进口国的生产、消费资源配置扭曲,降低潜在的福利损失(陶红军,2013)。考虑到环境因素,关税减让可能导致大量的环境污染类商品进口,进而降低了居民福利(刘威,2009),因此,对碳关税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理论研究的热点。进口国征收碳关税会提高进口国的福利水平,而降低出口国的福利水平(曲如晓等,2011)。考虑到碳关税的征收对象主要是环境污染类商品,其对居民福利的最终影响取决于该类商品给进口国带来的环境成本(路晓翠,2013)。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征收的碳关税,中国实行主动性减排更有助于居民福利的改善(崔连标,2013)。

尽管研究成果丰富,但上述研究相对于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存在着以下两个不足:第一,多数研究以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变化来界定居民福利水平,并没有引入消费者效用函数和生产者的生产函数,不具有严格的微观基础;第二,即使具有微观基础(曲如晓等,2011),在最优化的求解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现实经济中的非完全竞争状态及名义价格粘性问题。基于此,obstfeld和Rogoff(1995)在垄断竞争和名义价格粘性假设下,建立了具有严格微观基础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经济在受到外部冲击后的动态调整过程及居民福利的变动,形成了新开放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以此分析框架为基础,可以得出结论,征收关税将导致全体居民福利水平降低,只有在国家经济规模非常大时,才有可能通过征收关税提高居民福利水平(王胜等,2004a)。当经济存在不确定性时,关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结合可以消除不确定性和垄断扭曲,使居民福利达到弹性工资的福利水平(王胜等,2004b)。但目前尚未有学者利用新开放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对关税减让的福利效应进行系统分析。

因此,在以往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近20年来关税减让的政策背景,本文首先以(obst?feldetal,1995)建立的新开放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在垄断竞争和名义价格粘性的分析前提下,设定居民效用函数的具体形式,通过最优化代表性居民的效用函数求得经济均衡时的最优解,进而对关税减让政策进行福利评价。其次利用参数模拟和VaR模型方法将理论模型结果与实证分析结果相印证,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关税改革的方向提出政策建议。

二、理论模型构建

考虑到研究重点是关税减让问题,因此本文对(obstfeldetal,1995)的基本模型进行改进,不再将货币供给冲击作为外部冲击变量,而是将关税减让作为唯一外部冲击变量加入模型,以便分析经济在受到关税减让冲击后的动态调整过程,进而对关税减让政策进行明确的福利评价。

(一)模型设计及最优化条件

假定世界经济中存在本国和外国两个国家。本国居民在[0,n]上连续分布,而外国居民在[n,1]上连续分布,每个居民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假定两国政府均对本国的进口产品实行关税,以t代表关税水平,则t-1代表关税税率。外国政府的各经济变量以带“*”上标的经济变量表示。

2.厂商的生产函数。厂商利用自己的生产要素生产差异化的产品供给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其生产函数为

yt(z)=ht(z)(7)

根据需求函数(5)式,可以将上式写为

3.最优化条件。将需求函数(5)式带入预算约束条件,对消费(C)、货币供给量(m)及劳动供给(h)进行优化,可以求得使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

外国居民的最优化条件以加“*”号的相同变量表示。(9)式为消费的欧拉方程,反映了最优的消费跨期替代关系;(10)式反映了最优的货币持有量与本期消费之间的替代关系;(11)式反映了最优的劳动供给使劳动收入带来的消费增加产生的正效用正好等于劳动供给增加带来的负效用。

(二)粘性价格均衡

在现实经济中,居民的非理性预期、名义工资刚性及菜单成本等一系列因素决定了经济在一定时期内会出现名义价格粘性,因此,我们将模型分为t0期,t期和t+1期。t0期为经济的初始状态,不存在国际借贷,两个国家产出和消费水平相同;从第t期开始出现未预期到的关税减让冲击,并且关税减让冲击长期存在。价格在t0期提前给定,在第t期由于价格的粘性不能调整,在第t+1期及以后价格才可以充分调整。为了表述上的方便,以x?代表经济变量的短期变动程度(第t期变量的变化),xˉ?代表经济变量的长期变动程度(第t+1期及以后各期变量的变化)。

1.长期内经济变量的变动。考虑到模型的复杂性,利用对数线性化方法可以有效地分析关税减让对经济变量造成的影响。通过对消费价格指数、劳动需求函数及最优化条件进行对数线性近似,可以将长期内各经济变量的变动结果表示如下:

(12)式和(13)式表明两国长期内的消费水平受到关税变动的影响,且影响程度与国家的经济规模相关。当n>2/3时,实行关税减让使本国(经济规模较大)消费降低,外国(经济规模较小)消费水平提高。由(14)式可以看出,当经济规模较大时(n>1/2),实行关税减让使本国的相对消费水平降低,外国的相对消费水平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在本国的经济规模较大时,关税减让使本国的收入水平降低,从而降低了消费。当两国经济规模相同时,关税变动不改变既定的相对消费水平。

由(15)式可以得出结论,关税减让以相同的程度提高了各国长期的产出水平,但两国相对产出不变。由于关税减让既降低了两国的消费价格指数,又改变了两国的相对价格水平,因此世界性的消费和产出增加,从这个角度来看,关税减让政策是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的。

2.短期内各经济变量的变动。利用上一部分的分析结果,结合名义价格粘性假设,可求得短期内各经济变量的变动4:

(17)式和(18)式表明,两国的关税减让提高了两国的短期消费水平,而两国短期相对消费的变动与长期相对消费的变动相同5。在产出方面,根据(20)式,关税减让提高了两国的产出水平,在两国经济规模相等时(n=1/2),关税减让对产出的影响最大。从世界范围来看,关税减让提高了短期内的世界消费水平和世界产出水平。

(三)福利分析

根据(obstfeldetal,1995)论文的假设,实际货币余额对居民效用的影响程度较小,在分析居民效用水平变动时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受到外部冲击时,居民效用水平的变化来源于消费的变化和产出的变化。根据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消费的上升带来正效用,而产出的提高带来负效用,所以关税减让对消费者总效用水平的影响需要结合效用函数进一步分析。

根据长短期内消费和产出变动的关系式,可以进一步求得

由(22)式可以看出,如果两国都实施关税减让,将提高世界的福利水平。根据(23)式和(24)式,两国的福利变动来源于两部分,等式右侧第一项表示关税减让通过改变劳动投入和产出导致的福利变化,关税减让使产出上升,劳动的负效用增加,福利减少,且本国的关税减让对他国有相同程度的溢出效应。第二项代表关税减让通过改变消费水平导致的福利变化,当n≥2(1+δ)/3+2δ时,关税减让使本国长期内的相对消费水平降低,本国居民福利降低,外国居民福利增加,反之,当n≤1/3+2δ时,本国长期内的消费水平提高,本国居民福利增加,外国居民福利减少;当1/3+2δ

(四)参数模拟

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状况,本文设定t?=-32.2,t?*=0,δ=5%,6代入(23)式,利用Graph软件可以将关税减让的福利影响绘图如下。

由图1可以看出,关税减让的福利影响与国家的经济规模相关。根据中国目前的关税减让程度,当国家的经济规模较小时,关税减让带来的福利影响为正,随着国家经济规模的扩大,关税减让的福利影响呈现递减趋势直至为负,当国家经济规模扩大到n=1时,也就是在封闭经济情况下,没有进口商品,关税改变对福利无影响。这是因为关税减让对两国产出的影响程度相同,消费水平的提高程度成为福利水平的唯一决定因素。由(17)式可知,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从关税减让中获得的消费水平的提高更为显著,因此福利上升程度较高。

从图1还可以看出,关税减让导致的福利变化受到了产品替代弹性θ的影响,产品替代弹性越大,关税减让产生的正福利效应越小,这主要是因为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越大,消费者越容易用国内生产的产品替代进口产品,国内产出增加越显著,产出增加对福利的负效应抵消了一部分消费增长对福利的正效应。

本文中采用的理论模型为两国模型,本国相当于中国,外国相当于除中国外的世界各大经济体的总和。根据2013年的数据,我国货物进口总额为1.95万亿美元,占世界进口总额的10.47%,7相对于整个世界而言,我国为经济意义上的小国。由图1得知,此时关税减让对福利水平的正效应相当显著。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和数据选择

福利水平是居民对自身满足程度的主观评价,不能直观衡量。但在理论模型中,我们假定居民的福利水平主要由其消费量和劳动投入量决定,因此,福利水平的变化可以通过分析消费、产出变动对关税减让的反应来估计。中国从1992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关税减让,因此我们选取了1993~2013年的关税征收额、关税税率、进口消费品数额、GDp以及劳动投入数据,8并以1992年的关税水平为参照基础,计算1993~2013年的关税减让数额。由于我国目前出口环节仍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关税征收主要是进口环节,并且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较小,关税减让短期内不足以使进口产品对国内产品产生大幅度替代(从而对产出无显著影响),因此本文着重分析关税减让对居民进口消费的影响。关税减让的信息传播、居民对进口商品消费习惯的形成都需要时间,居民消费对关税减让的反应可能有所滞后,因此,本文运用eViewS6.0,采取VaR分析方法,借助于脉冲影响函数和方差分解量化勾勒关税减让对居民进口消费的影响过程。相关数据均经过对数化处理,原序列均为i(1)序列。进一步利用e—G两步法,以关税减让为解释变量,以居民进口消费为被解释变量进行oLS回归,所得残差序列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说明两者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表1),可以进行VaR模型分析。

(二)VaR模型分析

根据aiC准则,确定VaR最优滞后期为2期,模型结果如下:

mCi=1.054772mC(-1)i-0.432168mC(-2)i+0.071064t(-1)i+0.113406t(-2)i+μi(25)

其中,mC为进口消费的对数序列,t为关税减让的对数序列。由(25)式可以看出,关税减让对居民的进口消费具有正的促进作用,模型的经济意义合理。格兰杰因果检验(表2)表明,关税减让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居民进口消费增长的格兰杰原因。VaR模型的稳定性检验也表明其特征根均小于1,可以进一步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

(三)脉冲响应系数

进口消费对关税减让的脉冲响应过程如图2所示。图2横轴为时期数,纵轴为关税变动一个标准差所带来的进口消费变动的百分比。可以看出,关税减让促进了进口消费品的增长,这与理论模型的结论相一致。关税减让对进口消费品的影响有明显的滞后作用,从第一期开始,关税减让对进口消费的影响程度逐期上升,大概在第四期其作用达到峰值,并逐步趋于稳定。这主要是因为居民对于关税减让信息的了解以及完成进口消费品对国产消费品的替代都需要时间,短期内寄希望于通过关税减让大幅度提高进口消费是不现实的。

(四)方差分解

利用方差分解可以定量分析关税减让对进口消费增长的贡献度及持续时间。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关税减让变动幅度对第一期进口消费变动幅度的贡献只有0.6%左右,到第四期已经达到15%,并持续上升,在第十期达到30%。此结论充分说明,关税减让对进口消费的增长有影响作用,并在中长期影响显著,此结论对关税减让的政策制定时间、政策效果评估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第二部分的理论模型和第三部分的实证分析均可以得出关税减让显著提高了居民的福利水平的结论。目前,中国正处于由投资、出口主导型经济增长向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转化的转折时期,关税减让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提升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促进我国经济更快地向消费主导型增长方式转变。因此应当以居民福利的最大化为目标,实施更积极、更主动的关税减让政策,在具体的政策实施上应着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合理评估关税减让对进口商品消费的影响程度,确定最佳减让程度

尽管我国的关税水平已经明显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15.3%),但与其他主要贸易国的平均税率(3%)相比,依然有比较大的降税空间。进一步降低关税税率既可以减少与世界上其他贸易国之间的相互摩擦,又可以降低进口商品价格,刺激国内需求进一步扩大。考虑到关税对进口消费的促进作用缓慢,关税减让应当进行长远规划,合理确定每一年关税的最佳减让程度

(二)进行关税政策调整,形成合理有效的关税减让体系

考虑到进口产品的多样性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不同,应分产业、国家、产品进行关税政策调整,形成更合理、有效的关税结构。目前我国的关税结构仍然有不合理的地方,进口消费品税率高于平均税率,因此,进一步的关税减让应当向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直接消费品适当倾斜。通过适度调整关税结构,既充分发挥其对某些幼稚产业的保护作用,又降低了国内消费者购买进口产品的成本,提高居民福利。

(三)积极参与国际谈判,实现关税减让的互利互赢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我国的关税减让不仅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也推动了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在目前的多边贸易体系当中,我国应当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谈判,使本国的关税减让与其他贸易国家的关税减让相配合,采用最惠国税率、协定税率及特惠税率等各种形式,实现贸易双方关税的共同减让、互利互赢。

注释

1.考虑到中国的关税主要在进口环节征收,因此,本文的关税减让界定为进口关税减让。

2.《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大事记》(1992~2010),国家税务总局编。

3.关税同盟是指成员国之间取消关税和贸易壁垒,对外实行关税保护。

4.关税减让冲击为永久性冲击,即t?=tˉ?,t?*=tˉ?*。

5.参见对(14)式的分析。

6.关税减让幅度t?=-32.2根据1992年和2013年的关税税率之差获得,由于我们重点考虑本国关税减让对本国居民福利水平的影响,因此假设t?*=0,δ为长期利率水平。

7.根据海关总署相关数据计算。

8.进口消费品数额根据海关总署相关数据计算,GDp、劳动投入数据来自于2014年国家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

[1]周建军,刘婵婵.降低关税对我国整体经济福利的影响[J].商业研究,2001,(12):118-119.

[2]郑桂环,汪寿阳.关税递减的福利效应及其实证分析——Cepa货物贸易零关税的一种验证[J].公共管理学报,2005,(8):1-6.

[3]陶红军.世界主要农产品进口国进口价格弹性及关税福利损失估算[C].2013年全国中青年经济学者学术年会征文.

[4]刘威.进口关税、经济福利与可持续增长[J].湖北大学学报,2009,(5):59-63.

[5]曲如晓,吴洁.论碳关税的福利效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4):37-41.

[6]路晓翠.碳关税福利及其博弈均衡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17):59-61.

[7]崔连标,朱磊,范英碳关税背景下中国主动减排策略可行性分析[J].管理科学,.2013.,(2):101-111.

[8]oBStFeLDm,KennethR.exchangeRateDynamicsRedux[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5,(Ciii):624-660.

[9]王胜,邹恒甫.关税,汇率与福利[J].世界经济,2004a,(1):3-12.

消费税的影响篇8

关键词:环境税;影响;关注点

一、环境税开征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第一,对国家竞争力的影响。从宏观层面看,环境税通过纠正市场对环境外部性的失灵,一方面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业,使资源流向环境效益较好的企业和部门,实现更加有效的配置;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环境保护技术和环保产业的发展,长期内将会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从微观层面看,一方面,会加重污染企业和产品的税收负担和成本,或因降低利润水平而抑制污染企业生产的发展,或因成本推动其销售价格上升而抑制污染产品的消费,最终导致高污染产业的萎缩,以减轻或消除污染:另一方面,由于将社会成本加入到企业的个别成本,避免高污染企业的排污成本转嫁,通过给那些排污企业征收环境税,可以相对减轻无污染企业的税收负担,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第二,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一方面,环境税的开征在短期内可能导致就业的下降。有关研究表明,在对每吨碳征收5美元和10美元的条件下,征税后第一年GDp将分别下降0.4%和0.9%,而劳动力需求将同时分别下降0.4%和0.8%,大约造成240万和460万工人失业。主要原因是:征收环境税加大了企业生产要素的实际成本,从而引起企业生产的缩减和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同时,由于企业针对环境政策而进行生产技术革新,带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也会造成劳动力的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刚性特征,大多数实行环境税的西方国家都倾向于把新增的税收收入用于对劳动力税收的减少,这样不仅实现了清洁的环境,还有利于提高就业水平。

第三。对物价和通货膨胀的影响。环境保护税短期内对物价的影响不大,而长期内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首先,生产者是环境税的直接承担者,税负转嫁给消费者的程度则取决于该产品的供求弹性和市场力量。对污染产品课征环境税,可能会因企业税负增加或者在税收压力下改变生产要素投入而引起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但是,物价上涨的幅度会低于赋税增加的幅度。其次,物价上涨将会导致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减少,需求随之下降,而短期内如果供给不变,则不会引起通货膨胀。最后,从长期看,如果将环境税的收入用于弥补其他税收收入的减少,则会产生两种影响力量:一方面,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上升将导致需求增加,从而引起通货膨胀;另一方面,由于所得税下降,将导致对工资的要求降低,使通货膨胀下降,

大量研究表明,环境税对经济增长及就业率的不利影响有限,并可以取得改善环境和促进就业的“双重红利效应”。

二、环境税开征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第一,环境税对不同经济主体的分配。如图1所示,由于征税导致行业供给减少,供给曲线s向左上方移到S,污染产品的产量由Qo降到Qo,价格由p0上升至p1。对整个行业征税额t总=p1-p2,政府征收相当于矩形p1p2Ca的税收,这部分税收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分担,其中,pop,aB由消费者负担,p0p2CB由生产者负担。(1)对生产者来说,征税将导致生产者剩余减少p0p2Ce的面积,其中,长方形p0p2B的面积为政府税收,三角形BCe的面积是降低产出造成的损失。(2)对消费者来说,征税将导致消费者剩余减少p。poea的面积,其中,长方形p0p1aB的面积为政府税收,三角形aBe的面积是降低消费造成的损失。生产者和消费者分担税额的比重取决于污染产品价格弹性的大小。在需求曲线一定时,供给曲线的弹性越大,生产者负担的税额比重越小,供给曲线的弹性越小,生产者负担的税额比重越大。在供给曲线一定时,需求曲线的弹性越大,消费者负担的税额比重越小,需求曲线的弹性越小,消费者负担的税额比重越大。(3)对政府来说,通过征收环境税将获得相当于p1p2Ca面积的税收。(4)对环境而言,通过征收环境税将使污染产品的产出减少。从而减少污染损失即增加环境收益相当于菱形aCeF的面积。综上所述,征收环境税的净收益为nR=p1p2Ca+aCeF-pop2Ce-pipoea=aeF。可以发现,征收环境税与增加一般税收的效果有所不同,一般税收的增加(如个人所得税)会导致相当于三角形aCe面积的净损失。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代价。而征收环境税,不但可以让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负担税收,还能使整个社会得到相当于三角形aeF的净收益,兼顾了公平和效率。

第二,对行业的影响。一方面,对于资源密集型产业,由于征收环境税加重了污染企业和产品的税收负担,从而加大其总成本,形成对该类产业的税收制约,降低了企业利润水平或提高产品销售价格,进而抑制污染生产的发展和污染产品的消费。另一方面,对于新兴环境保护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给予税收鼓励,对于节能减排的产品和行为给予税收优惠,正确引导企业和消费者的防污治污观念,可以推动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第三,对企业的影响。从社会角度看,环境税是一种支付的转移和收益的重新分配。并带来社会总费用的减少和净收益的增加,但对企业来说,却是一项实实在在的费用支出。环境税对企业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使企业在使用环境资源时承担额外的费用,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大部分企业降低污染削减的费用。环境税对不同行业的企业和相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带来的影响,会因企业所在行业的污染特点、企业本身的规模和经济效益状况等因素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一般来说。污染排放强度越大,税额占产值的比例越高,相应的在成本中所占比例也越高,相比之下,规模越大的企业税额在产值中所占的比例越低。即大型企业对环境税的承受能力更强。

第四,对消费者的影响。征收环境税对消费者产生的影响既可能是负面的。如增加家庭消费开支;也可能是正面的,如享受环境质量改善的效益。从影响方式看,既可能是直接的,即消费者本身就是环境税的

缴纳者,如汽车尾气排放税、燃油税等,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居民可支配收入或消费支出结构的变化;也可能是间接的,即虽然企业是环境税的初始承担者,但通过提高价格或其他形式间接转嫁给消费者,而使居民成为环境税的最终承担者。在现实中,间接负担是消费者承担环境税负的主要形式,但是实际负担并不完全等于纳税产品的价格变化量。

三、环境税开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环境税在国家贸易中的积极影响表现为“绿色商品”:环境税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开征将会制约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也会刺激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贸易,促进各国国内产业结构和国家间商品贸易结构的“绿色化”。其消极影响表现为“绿色壁垒”:由于进口国对产品原材料、生产过程和污染物处理的环保要求,使出口国企业的产品成本大幅度增加,竞争力下降,甚至可能失去一部分国际市场;同时,环境税成为绿色壁垒的主要形式。极易诱发国际贸易争端而使贸易双方利益受损,不利于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实现。一方面。发达国家受到的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往往成为环境税的受益者;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更多地承担了环境税的消极影响,发展中国家技术较为落后,难以完全消除由于环保原材料和环保技术的使用所引起的产品成本增加,也提高了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的门槛。

四、结语

目前我国仍然处在市场经济转轨时期,长期以来需求不足,加之近期仍未完全摆脱大规模经济危机的阴影,宏观经济不稳定,如果新的环境税明显增加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将不利于消费、投资和出口的稳定增长,从政府决策的角度也难以被接受。日前,环境税征收方案初稿已经出炉,2013年开征的时间表也已经初步确定。但是。一个新税种的开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与整个税制体系以及国民经济、社会的联系非常紧密,因此仍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有效实施问题。从财政角度看,一个好的税种应该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有效、稳定地征集到财政收人,而环境税在有效性、稳定性和复杂性等方面存在着内在矛盾。就污染税而言,由于环境污染来源多样,污染现象可能由多种物质产生,如有机物、悬浮物和重金属都会造成水污染,二氧化碳、硫化物都会造成空气污染。就能源税而言,由于工业企业往往消耗多种能源与污染材料,又与资源税、消费税存在部分交叉,环境税税基的确定和计量将变得异常复杂。因此,要合理把握污染和税收之间的关联关系。在一般情况下,税种的设计应该尽可能做到简单明了,但会导致两者关联度的减弱,税收有效性降低,而复杂的计税和征收程序又会增加计量成本和逃税的可能性,导致实施困难。总的来说,开征环境税应该首先处理好税基的复杂性、税收收入的稳定性和环境效果的有效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征收过程中,需要环境部门的密切配合,以解决一些技术难题。

消费税的影响篇9

「关键词卷烟;消费税;烟草行业

一、卷烟消费税政策的变化

我国卷烟消费税经历了三次大调整:(1)1994年以前,烟草业与其他行业一样统一征收60%的产品税。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将产品税改征增值税,并新增了消费税种,烟草制品成为消费税的主要税目。1994年各类卷烟按出厂价统一计征40%的消费税;(2)1998年7月1日,为促使卷烟产品结构合理化,对卷烟消费税税制再次进行改革,调整了卷烟消费税的税率结构。将消费税税率调整为三档;一类烟50%,二、三类烟40%,四、五类烟25%;(3)2001年6月1日起,对卷烟消费税的计税方法和税率进行了调整。实行从量与从价相结合的复合计税方法,即按量每5万支卷烟计征150元的定额税;从价计征从过去的三档调整为二档,即每条调拨价为50元以上的税率为45%,50元以下的税率为30%.

二、卷烟消费税政策调整对烟草行业产生的影响

卷烟消费税政策的每一次调整都对烟草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由于1994年确定的卷烟消费税政策中对不同档次的卷烟都按照统一的税率40%征收,使得烟草生产企业更倾向多生产利润较高的高档卷烟,企业的产品结构由低档向高档转移,市场广阔的低档卷烟出现了供不应求现象。这一税收政策也使以生产低档卷烟为主的中小烟厂出现严重亏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从1998年7月1日起将卷烟消费税由单一税率改为差别税率,一类卷烟的税率提高了10%,四、五类卷烟税率降低了15%.这一政策实施后,低档卷烟产销大幅度增加,一些中小烟厂的生产由于减税而复苏,高档卷烟比重大的大型名牌卷烟厂由于税负的增加利润大幅下滑,削弱了大企业原有的优势地位,使得小烟厂的关停并转变得更困难,给行业的组织结构调整带来了不利影响。此外,这一时期,卷烟消费税一直按照出厂价从价计征,并且只在生产环节征收,导致很多烟厂采用转移定价的方法规避纳税。2001年,为了促进烟草行业“扶优关小”的内部结构调整,政府又对卷烟消费税进行了第三次改革。2001年税改后,全国烟草行业消费税总体税负由原来的40.5%上升到47.3%,提高了6.8个百分点。新税制将高档卷烟税率由50%降为45%,低档卷烟的税率由25%提高到30%,并对每箱加征150元的从量税,大幅度提高了低档卷烟的税赋。这次调整对以生产中高档卷烟为主的名牌大企业影响不大,总体税负基本稳定。以生产低档卷烟为主的年产10万箱以下的中小企业出现严重亏损,这些企业纷纷关闭并退出了市场。2001年的税改除了税率的调整之外,计税办法从原来的从价计税改为从价和从量结合的复合计税办法,计税价格由出厂价改为调拨价或核定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利用转移定价方式避税的空间。这次税率的调整,再次使企业的产品结构上调,造成了高档烟市场过剩,竞争更加激烈,而低档烟市场紧缺问题。低档卷烟市场的巨大空缺也为非法卷烟、假冒卷烟提供了生存环境,对烟草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卷烟消费税政策改革建议

1、税收分配和征收环节。卷烟消费税的税收分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作为中央税种全部纳入中央财政;另一类是作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种,税收收入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分享。税收分配方法的选择主要受国家财政体制、税收体系、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的划分等因素影响。因为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为保证地方既得财力,政府采取了一种“基数固定,增长分成”的方法来确定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额。即中央以1993年的中央从地方净上划的收入数额作为对地方税收返还的固定基数,1994年后税收返还额以此基数按本地区增值税和消费税两税增长率的1∶1.03系数逐年递增,达不到此基数则相应扣减税收返还额。由于烟草业是高税行业,烟草税收在固定基数中所占的比重很大,且以后返还额与两税增长情况挂钩,这使得卷烟消费税与地方财政收入密切相关,确切地说是与产烟地区的财政收入密切相关[1].因为卷烟消费税完全在生产环节交纳,各地卷烟生产量成了决定地方可支配财力的重要因素。受地方利益的趋动,地方政府加大对本地区烟草企业的行政干预和保护,实行地方封锁,发展地方品牌,为外地卷烟进入本地市场设置障碍或严加封锁,严重影响了全国统一规范、开放有序的烟草大市场的形成。加之卷烟生产量一直受到严格的国家计划管理,卷烟生产指标与地方既得财政利益的紧密关联,也使国家对各地卷烟生产指标的调整变得极其困难,一些优势卷烟企业和名优卷烟品牌受生产指标的限制无法继续扩张。因此,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现行卷烟消费税税制设计及与之相关的财政分配方式,已对我国烟草行业的整体发展造成极为严重的制约和影响。笔者认为通过改变卷烟消费税的征收环节来调整税收分配是较为可行的办法。卷烟消费税的征收环节主要包括生产、批发、零售环节。一国选择在哪个环节来征收主要受税务部门的征管水平、企业和居民的纳税意识以及该国财税体制结构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大多数国家是在生产、零售这两个环节征收,也有少数国家在一个或三个环节征收。我国可将现行的由生产环节征收改为在生产及批发两个环节征收,并将卷烟消费税改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种。在生产环节征收的卷烟消费税归中央财政,在批发环节征收卷烟消费税划归地方财政。这里考虑到征收成本和偷漏税问题,所以选在卷烟批发环节纳税,今后可逐步按国际惯例实现在卷烟零售环节缴纳消费税。

2、计征方法。消费税的计税方法主要有三种类型:从价计征、从量计征、从量与从价混合计征。其中每一种又可分为无差别税率和有差别税率。我国现在实行的是无差别的从量计征和有差别的从价计征复合征收办法。实行从量定额计征,征管简便,适应于卷烟价格差距和变化都不大的较为成熟的市场,不足是与物价没有直接挂钩,不能保证政府烟税收入的稳定增长。实行从价计征,比较适应于卷烟价格差距和变化都比较大的市场,烟税收入随着卷烟价格的上升而稳定增加,但征管难度和成本较大。国际上在卷烟消费税的征收方面通常采用从价和从量结合的复合计税方法或者是全部采用从量定额征收方法,而较少采用从价计征的方法。2001年卷烟消费税调整折中采用了复合计税办法,并以卷烟调拨价格或核定价作为计税价格。调拨价格是卷烟生产企业通过卷烟交易市场与购货方签订的卷烟交易价格,由国家税务总局按照中国烟草交易中心和各省烟草交易(定货)会上年度各牌号、规格卷烟的调拨价格确定。不进入中国烟草交易中心和各省烟草交易(定货)会的卷烟,由税务机关按其市场零售价格倒算一定比例的办法核定计税价格。由于我国卷烟生产企业数量众多,而且每家企业又生产多种规格和牌号的卷烟。在这种情况下,完全由税务机关来核定每一家企业的每一种品牌的每一种规格的计税价格,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计税价格的确定不可能很准确,加之某一规格的卷烟计税价格一旦确定后,一般都是一年或一年以上时间内不再变动,所以核定结果的调整常常严重滞后于市场情况的变化,造成各卷烟品牌间的税负不公和竞争扭曲。对烟草企业而言,消费税计税价格直接限制了企业卷烟产品价格的调整空间。国家税务总局规定,在一个年度内,只有同时具备了单一牌号卷烟产地零售价格下降时间持续6个月以上和产地零售价格下降20%以上两个条件,才能对计税价格进行调整。同时规定卷烟生产企业实际销售价格高于计税价格和核定价格的卷烟,按实际销售价格征收消费税;实际销售价格低于计税价格和核定价格的卷烟,按计税价格或核定价格征收消费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卷烟价格随市场变化而波动,一年时间内的市场变化情况根本无法预测。建议我国将计价方法由复合计税改为完全按从量计征法。从量计征可以降低征收成本,消除计税价格变动对企业的不利影响。由于我国烟草产品的级别多、差价大,采用无差别的从量定额征收办法不利于公平税负,因此应按卷烟的不同类别执行有差别的从量定额,差别税额的制定应考虑不同档次卷烟的合理的利润空间,减少因税率的影响造成卷烟产品结构的不合理。卷烟定额税率应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挂钩,实行指数化处理,每年按法定程序与方法进行调整,以保证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

3、税率。对于提高卷烟消费税税率,很多政府官员及业内专家都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税率提高后会导致香烟走私的大量增加,对卷烟课以重税加大了生产企业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用于减少卷烟中有害物质或研究开发低危害产品的投入能力,并会严重影响作为我国第一大财源的烟草行业的发展,直接损害国家经济利益。我不赞同这种看法。首先有研究表明,烟草产品提价10%,预计可使香烟需求量在高收入国家减少约4%,而在中低收人国家减少约8%.而且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增加烟草税收来提高烟草价格,将会在使消费量下降的同时,政府收入也会随更高的课税而增加,至少是不会减少;其次,我们应该看到烟草行业在为国家创造巨额税收收入的同时,由于烟草消费而产生的一系列医疗成本、生命损失、生产力损失等社会成本更是无法估量也是烟税收入难以弥补的;再次,政府应通过更加严厉的执法手段来打击香烟走私,而不是降低税率;最后,对降低卷烟危害性研究的投入是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的自身需要不应受税率提高的影响。高额的消费税并不是由企业来承担的,企业会将提高的税额直接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提高的烟价会让不少理性的消费者最终选择减少或放弃香烟,所以如何与国外烟草巨头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应是烟草行业更加关注和担忧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进一步提高税率以减少烟草消费是我们作为世界最大烟草生产和消费国政府明智和负责任的政策选择。

消费税的影响篇10

关键词:进口税政策;跨境电子商务;消费者;国际物流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21

0前言

2016年3月24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及海关总署联合下发了《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同时规定从2016年4月8日起实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新政策,并对行邮税政策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跨境电商进口税新政实施前夕和2016年4月15日,发改委、财政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公布了第一批和第二批《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清单》(以下简称《清单》),4月15日,一系列的新政措施对跨境电子商务带来的重大影响,跨境电商平台如何应对、海关部门如何调整成为了跨境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1进口税政策解读

1.1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种类的规定

《清单》第一批包括1142个8位税号商品,《清单》第二批包括151个8位税号商品,保温杯、纸尿裤、服装鞋帽、儿童玩具等在列,涵盖了绝大部分跨境电子商务进口试点商品,能够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有利于跨境电商的进一步发展。

1.2征税方式及行邮税调整

过去进出口贸易商品分为物品和货物两类,执行税制有所区别,进境货物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进口关税,进境物品征收行邮税,包括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大部分跨境电子商务商品按行邮税征收,税率一般为10%,相较于国产货物税负和同类一般贸易进出口税负来说,征收税率较低。进口税新政实施之后,取消了50元行邮税免税额度,征收一般贸易增值税和70%消费税。个人行邮税税率也有着一定调整,从10%、20%、30%、50%改为15%、30%、60%,四挡变为三挡。

2进口税政策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影响

2.1对于消费者的影响

近年来,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消费者对境外产品品质的信赖程度逐渐提升,选择电商平台跨境购物的比例日益扩大。进口税新政正式实施之后,海外购物成本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而从海外产品方面来看,进口税新政的实施则会带来不同的影响,母婴、保健品等当前热销的消费品税负会有着一定程度的增加,而电器、化妆品等产品,税负则会有所下降。

2.1.1受到不利影响的商品分析

进口税新政的实施对低价彩妆类、奢侈品类及母婴类等商品的影响相对较大,对于母婴类商品来说,其价格一般在500元以下,在进口税新政实施前,其属于免税商品范畴,而在进口税新政实施之后,则需要缴纳税率为17%×70%=11.9%的税负,对于奢侈品类商品来说,在进口税新政实施前,其税率为30%,而在进口税政策实施之后,需要按照一般贸易进行征税,税率达到了60%之多,相当远原来的2倍,对于彩妆类产品来说,进口税新政实施之前,100元以下的商品缴纳税额为0,而进口税新政实施之后,缴纳税率则提高到了47%。由此可见,上述三种商品都不同程度受到了进口税政策调整的影响,缴纳税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相较于进口商品的其他流通渠道来说,这些商品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上仍有着明显的价格优势。

2.1.2受到有利影响的商品分析

进口税新政实施之后,一些商品价格不升反降,以高等化妆品为例,在进口税政策新政之前,其行邮税税率为50%,而进口税新政实施之后,在消费税30%和增值税17%的基础上乘以70%,税率明显降低。

总的来说,在进口税新政实施之后,对普通消费者的影响相对较小,不会带来较大负担,但免征税额的取消,会增加500元以下商品的税负,例如奶粉、保健品、纸尿裤等进口商品税负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增加的税负是由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自行消化还是体现在价格的提升上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此外,对于消费者来说,进口税新政的实施也能够让消费者更好根据自身需要来选择跨境电商或跨境直邮两种消费渠道。

2.2对跨境电商平台的影响

在进口税新政实施之后,跨境电商平台需要一定时间对商品促销模式、储备机制及补贴模式进行升级和迭代,以此来重新梳理整个跨境电商的供应链体系。如果不能及时根据进口税政策进行调整,则会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压力,且对资本的过度依赖也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遭到淘汰,跨境电商需要针对进口税政策下的税金进行成本分析,优化货品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2.2.1保税备货与海外直邮模式的选择

当前,各种新型进口方式层出不穷,其中保税备货模式和直邮进口模式一直备受关注。

对于海外直邮模式来说,指的是消费者购买境外商品之后,以国际运输的方式直接将商品送达境内消费者,消费者购买的境外商品首先会邮寄到商品所在地区的转运公司,之后转运公司将商品寄到国内。本质上讲就是消费者在相关购物网站下单购买商品,商家从国外进行商品发货,经过国际快递方式将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在海外直邮模式下,能够对商品物流信息进行全过程跟踪,保证消费者买到正品商品,但海外直邮模式需要经历漫长的转运过程,且扣税手续繁琐,从而给广大消费者带来较大困扰,且这种模式会产生高昂的物流费用,有时物流费甚至超过了产品本身费用。

对于以保税备货模式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来说,进口税新政的实施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许多跨境电商平台面临着众多调整,而以海外直邮模式为主的跨境电商则受到的影响较小,海外直邮模式跨境电商可以对时效、成本及灵活性三方面进行均衡处理,以此来降低物流成本,但这种碎片化组织和操作困难,在短期之内,无论进口税政策如何调整,都很难实现对海外直邮物流和供应链组织链条进行的有效整合。

总体而言,进口税新政的实施取消了以行邮税征收为基础的50元免税额,这就削弱了跨境电商行业通过保税区清关模式的税收优势,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保税模式的终结,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正面清单内众多常规品类依然会采用保税备货模式,以此来保证发货的时效性,同时海关统一版新系统中的退货功能对于解决跨境电子商务中的退货难问题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对于各大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来说,进口税新政实施的背景下,如何以供应链组织为基础,平衡使用备货模式至关重要,这关系到跨境电子商务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有可能催生新的行业模式和行业格局。

2.2.2面临着促销模式的调整

进口税新政的出台时间较短,还处于起步实施阶段,跨境电子商务需要经过一段适应期,以进口税新政的特点、要求为基础,优化和调整原有的销售策略,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符合消费者需求、能够吸引消费者的促销模式,例如“包税”促销模式、“包邮”促销模式等。

2.2.3物流退货复杂度提升

跨境电子商务退货难的问题一直存在,相较于境内电子商务来说,跨境电子商务服务涉及到跨境物流,一旦消费者购买的境外商品出现问题,很难直接联系跨境电商平台,一方面,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成本高,另一方面物流涉及到的程序和流程过于复杂,这就不可避免的增加了联系物流退换货的难度。而在进口税新政实施的背景下,选择什么样的进口方式,如何解决消费者退换货难的问题也是个大跨境电子商务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2.2.4商品选择需要重新考虑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进口税新政的实施仅仅影响了一部分进口商品的价格,但这部分商品大多都是消费者热衷的进口商品,例如奢侈品、母婴类商品等,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对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产生影响,因此,对于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来说,如何根据消费者心理平衡性的选择商品也至关重要。

2.2.5压缩了利润空间

对各大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营销措施的观察可知,在进口税新政实施之前,许多跨境电商平台都打着“税收旗号”开展促销渠道,以此来吸引消费者尽可能的在新政实施前进行囤货,促销模式逐渐从“包邮”促销向“保税”促销转变,以此来在进口税新政实施前更好的吸引消费者,打好进口税新政的第一场战役,这种促销模式的转变会压缩跨境电商的利润空间。

2.3对海关部门的影响

对行邮物品的监管是海关部门的重要责任,在进口税新政实施之后,海关部门必然会进一步规范对跨境电子商务的管理,以此来促进跨境业务的健康发展,但需要明确的是,在业务量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海关部门面临的监督管理压力必然会增加。

此外,当前跨境电子商务主要以海淘模式为主,海外商品大多以包裹或邮递形式进入境内,海关部门在进行物品检查的过程中,不会与海外销售方和境内消费者直接接触与交流,而是需要与物流企业进行沟通,但当前出台的相关规定中,并没有明确规定物流企业在商品运送入关、入境需要承担的报关完税等相关责任和义务。

海关部门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进行进境物品的监督和管理,而许多企业处于对利益的追求依然顶风作案,偷漏税等违法现象屡见不鲜,在进口税新政实施之后,许多商品税率增加,这种不正之风必然会愈发盛行,这就对海关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严格查处,积极规范和整顿相关行业企业,以此来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在进口税新政实施下的可持续发展。

3进口税政策下电子商务发展对策建议

3.1跨境电商企业的发展对策

3.1.1拓展产品类型

国内电子商务与跨境电子商务在商品销售分类上收到消费者需求和政府政策导向的影响较大,二者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区别,国内大部分电商平台主要销售日用产品、服装、家电及美妆等产品,跨境电商平台则以母婴产品、保健品、化妆品和奢侈品为主要经营产品。

跨境电商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综合商品类型的跨境电商平台,例如天猫国际,一种是专一产品的跨境电商平台,例如聚美优品以销售化妆品为主,蜜芽宝贝以销售母婴类产品为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意识也逐渐提高,人们开始追求更有质量和品位的生活,而当前跨境电商平台所提供的产品越来越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需要积极拓展产品类型,以此来满足消费者对境外商品的多元化需求,从而更好的吸引消费者。尤其在进口税新政实施下,跨境电商平台利润被压缩,更应当丰富经营产品类型,例如科技类产品、高质量生活类产品等近年来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存在较大潜力和商机,跨境电商平台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拓展产品类型和实施空间,以专业的选品团队为基础,避开红海市场的激烈竞争。

此外,跨境电商平台可以积极拓展无形产品交易,借助网络的便利性,经营数字化产品,例如网校课程、音视频、计算机软件等等,这些商品一旦受到消费者认可,能够有效打破传统有形商品的物流壁垒,对于提升跨境电商企业利润空间有着重要的意义。

3.1.2提高消费者体验与服务

进口税新政实施之后,会导致一些自营电商企业和供应商进行调整和改变,有可能引发危机。随着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升,其对价格的敏感度呈现下降趋势,因此,跨境电商平台要想在进口税新政实施环境下脱颖而出,需要积极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跨境电商平台应当积极保证产品质量,提升信誉,避免消费者通过众多购买评价和横向纵向比较来做出购买决定,尽可能节省其消费精力和时间,以此来提升用户粘性,扩展用户范围。此外,跨境电商平台还应当积优化整合供应商、结算及物流等资源,解决消费者退换货难的问题,以此来提升用户体验,更好的扩展市场份额。

3.2对监管部门的建议

3.2.1完善实施细则,明确申报责任

海关相关政策法规应当与我国国情相适应,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对进口税新政环境下各个主体和相关因素进行准确的分析,结合实际监管中遇到的问题来完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需要建立物流企业相关的进境申报制度,明确物流企业报关的责任和义务,采取预先估计、先行收取的方式来收取水费,对国际物流行业进行规范。海关可以制定进境物品二次申报制度,以双向申报为基础强化申报责任落实,保证商品关税完税价格信息的精准性,保证税款的合理性和完整性。

3.2.2建设信息化监管系统,实现全流程监管

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海关部门也应当积极建设信息化监管系统,在跨境电商货物日益增多的背景下,转变传统的人工方式,以信息化监管系统实现行邮物品到达口岸、卸货、检查等全流程跟踪管理,提升通关效率。

海关部门还应当加强事后监督处理,提升稽查人员专业能力,杜绝偷漏税现象,同时应当积极与跨境电商网站及相关统计部门协调配合,实现差异化的管理方式,保证监管效果,在进口税新政实施背景下,为跨境电商的进一步发展保驾护航。

结论:综上所述,进口税新政及相关配套措施的实施不可避免的对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产生影响。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应当积极提升自身实力,拓展产品类型,提升用户体验,海关部门应当完善监督工作,明确申报责任,并建设信息化监管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在进口税新政实施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章君.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政策解读――基于财关税[2016]18号文[J].财会通讯,2016,(22):97-98.

[2]莫岱青.跨境电商新税制的多元影响[J].新产经,2016,(05):65-66.

[3]李孟哲.跨境电商税收新政影响及对策分析[J].国际商务财会,2016,(05):48-51.

[4]程洁.税改新政背景下我国跨境进口电商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3):160-162.

[5]王琦.税收新政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影响[J].时代金融,2016,(18):20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