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化建设制度十篇文化建设制度十篇

文化建设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3:49

文化建设制度篇1

一.大学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放在任何环境之中,都体现出一种刚性,也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志而发生变化。因此,当文化与制度有机结合时,制度在原有的特征基础上,已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显得更有内涵与特色,不再那么具有刚性。制度文化凝聚了社会主体的政治、经济、科学等各个方面的智慧,并通过社会实践的延续被世代相传,从而成为人类群体的璀璨成就。大学制度文化除具备制度文化的属性外,同时还具备了地域、环境、人群等特点。大学制度文化在学校各项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反映出来的价值取向,包括师生的价值观、行为理念在内的精神成果和学校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及管理模式。当下,国内高校,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的学校,在岁月的洗礼后,所沉淀出的那种代表性精神、文化,已传承、作用了数代学生。这是非常宝贵的,应继续传承及发扬,恰恰是大学制度文化健康发展的原始动力,利于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发展。大学制度文化具有行为规范、思想导向、人文关怀的功能。首先,大学制度文化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别起着约束和规范作用,在内心已形成一种压力,制约着他们的思想、言行,渗透着学校的教育理念与道德要求。其次,不同国度、区域的大学制度文化彰显不同的色彩。制度作为一种文化,必然关联党与国家、社会与时代的要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师生的政治方向、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受到了政治的间接或直接影响,对师生的发展走向指明了正确道路,有利于高尚的思想品格形成。同时,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及个人失误。最后,绿色健康的高校学制度文化服务于人,作用于人,造福于人。从人的角度出发,更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开拓创造性,满足人在环境中的缺失性需求,体显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发展相符的思想行为倾向,彰显人性至上的人文关怀。所以,大学制度文化给师生传递出人性的呵护与关爱,激发师生的潜在动能,调动师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各方面的改革、建设。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制度文化建设

1.优良的校园文化形成,前提保障是大学制度建设。首要的关键因素是人。毕竟,这一切是围绕人这个中心运转的,离开了人,制度、文化便成为虚幻。因此,制度在制定之前,必然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建立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制度。所遵循的主旨就是:根据学校学生的普遍特性和学科特色来调研、分析,从而进行设置;并始终抓住制度所折射出的功能和内涵,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管理、实践等活动,让逐个的人在活动中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达到相互传递,相互作用的格局。自然而然,这种格局将产生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并不断扩大延伸。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文化又一点一滴地积淀,最终凝炼出一种精神,一种新文化,被世人认可,得以宣扬和传承。例如,《大学生行为规范》等制度,从思想到行为,都有效地为校园精神、物质文化建设及整体建设提供重要而有利的保障,为学校教育理念、管理模式、道德培养在人的发展中逐渐渗入开辟了道路。由此得出,两者既相互依存,又不可分割。大学制度文化为校园文化在传承与发展方面提供了保障,为校园文化的创新提供了突破口;校园文化赋予现代大学制度文化精神和灵魂,为现代大学制度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前提。

2.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从属关系。研究两者的关系,是为了建立先进的文化,推动学校发展,有利于培养和造就高级人才。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各支流建设而独立实现,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作为局部建设,从属于校园文化建设,彼此之间存在从属关系。两者具有明显差异,不能直接把它作为校园文化的诠释,这显然不科学。正所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源于此。校园文化建设的复杂性涵盖诸多方面,终究彰显学校发展的主流及特色。高校制度文化在校园文化的支流中所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如教职员工、学生的教学和管理,校外的交流学习,校内商家的管理等,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通含其内。毕竟,制度的建立是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对校园行为、精神、环境等文化的形成及建设发挥着间接或直接的作用;并通过对制度的修善,使人在思维模式、语言构造、行为习惯、价值导向领域发生改变,促使校园环境的文化意识形态出现新气象。所以,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影响着、促进着校园物质、环境、精神等文化建设,并彰显了它独特的重要性。同时,为培养符合时展所需求的人才,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使校园文化建设向系统化、科学化方向迈进。

文化建设制度篇2

abstract:Campusculturalconstructionisthemainwaybywhichschoolconductsgoodeducationforstudents.weshouldinsistonculturalcorrectdirectioninsystemconstructionofcampusculture,strengthenteleonomyofthesystemconstructionofcampuscultureandunderstandtheimportantroleofbuildingateachertroopinconstruction.theconstructionofcampusculturalsystemshouldbeinnovativeandadapttothetimes.

关键词: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文化制度;规章制度;改革发展

Keywords:campusculture;systemconstruction;culturalsystems;rulesandregulations;reformanddevelopment

0引言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良好教育的主要方式,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其中制度文化是主要载体,制度是执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同样,制度也是校园文化稳定发展、持久不衰的保证。制度宜以时而定、以事而立、以项而设,而不能因人而定,随意取舍。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应坚持文化的正确方向,明确规范的文化内容,突出鲜明的文化特色,力求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有文化而无制度,或有制度而不能执行,文化环境难以形成,文化气息难以浓厚,文化魅力难以持久,文化的功能和价值也要大打折扣。一句话,没有制度化的校园文化,形不成独特的文化气候带和风景区,甚至生存都面临危机。只有制度化的校园文化,才能拥有校园文化,才能巩固和发展校园文化。我认为加强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应充分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校园文化制度建设的目的性及认识

制度建设端正言行、养成良好习惯起着催化作用,同时科学的制度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保障。学校要构建科学、民主、人本管理制度,让全体师生每天都生活在一个既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民主气息的环境里里。良好的制度文化可以更有利于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更能使学生在遵守制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不自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形成受用一生的良好品质。同时加强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对于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对于完成学校的根本任务,对于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充分把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群体作为制度建设的设计者和执行者、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建设者,素质的高低及工作作风、态度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学生自创自编了各种活动,由于学生本身生活经验严重不足、知识广度有限、社会阅历浅等原因,总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常常力不从心,事倍功半,一旦得到经验丰富、自身素质较高的教师的及时指导,马上就会如鱼得水、事半功倍,就会使活动不断完善,并将广大学生吸纳其中,达到丰富校园文化的目的。

3要把校园制度建设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统一为一个整体

学校基于管理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并不等于形成了制度文化,例如: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发达程度的外部标志,它包容着丰富的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无论是校园中的设施,还是校园中的环境,它们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既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顺利进行的保证。学校应根据地理环境和现有的建筑、场地、经济条件,按以文治校,以文育人的原则规范校园文化的各种物质载体,要坚持技术和艺术、实用与文化的和谐统一,切实抓好学校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让学校的每一扇墙壁都会“说话”,努力创设布局合理、格调高雅、文化味浓的校园环境。校文化建设另一层面就是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各种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形成的主体是校园人,尤其是学生,他们是校园主体中的主体。只有当这些有形的可见的制度与那些无形的、有形的校园文化有机的结合内化成了学校师生的自觉行为准则之后,制度文化才会最终形成。因此,如何实施这些成文的制度,采取什么样的得力措施来落实统一,这才是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在校园制度建设上创新。

4校园文化制度建设要有创新,做到与时俱进

校园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对人的教育教养及塑造人的规章制度。它规定了校园里的人什么样的行为和思想是该做的和不该做的,什么是提倡的和反对的,什么该奖励的和惩罚的。包含各种行为、规章、制度、规定。因此,在新形式下校园制度建设必须创新,使之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创新校园制度建设。

首先必须体现先进性。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适应时代的要求精心计划和设计,提出学校的近期、短期、远期发展规划,明确学校发展方向,树立起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目标、共同理想和共同思想观念,促使校园制度建设的提升,从而具有时展的先进性。

文化建设制度篇3

为加强公司精神文明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制定以下制度。

第一章组织领导

第一条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各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

第二条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把公司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建立健全精神文明暨企业文化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年度工作细化、量化,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形成严格监管、严格考核、严格奖惩的管理机制。

第三条精神文明暨企业文化建设日常工作由党务办公室具体负责。配备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专兼职工作人员,认真履行组织、协调、监督的职能。

第四条建立精神文明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预算保障机制,落实精神文明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专项经费和各种教育活动的投入,确保两项建设工作健康发展。

第二章分工负责

第五条公司党委书记负责精神文明暨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决策、组织、指挥、落实等工作。班子成员和领导小组成员负责职责范围内的精神文明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并对主要的活动任务实行包干,负责落实。

第六条工会、青年、妇女等群众组织要结合职能,在精神文明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发挥主体作用,担负起共建任务。

第七条公司各部门要指定分管领导按照公司年度精神文明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安排抓好目标分解和落实。

第三章检查督导

第八条每年度召开一次精神文明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动员大会,对精神文明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任务措施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广大干部职工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公司主要工作中来。

第九条及时召开精神文明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精神文明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总结经验,制定措施,促进工作有效开展。

第十条每半年对精神文明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责任制执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第十一条设立举报电话、意见箱、电子信箱等,接受职工群众监督。采取调查问卷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

第十二条领导班子成员根据分工,对精神文明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行督导、督查、督办。

第四章职责措施

第十三条党务办公室要根据上级关于精神文明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部署,起草精神文明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长远规划,制定年度计划,安排阶段性工作,并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党务办公室要调查了解和掌握精神文明暨企业文化建设情况,研究探讨新形势下精神文明暨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十五条党务办公室要加强对精神文明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做好对精神文明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检查、验收、管理以及评比、表彰先进等系列工作。

第十六条党务办公室要对精神文明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负有督促、检查责任、协同有关部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搞好法制教育、环境卫生管理,开展移风易俗和群众性文化活动以及其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关的工作。

第十七条党务办公室要对精神文明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协调处理解决。

文化建设制度篇4

关键词:企业文化廉政建设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150-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所必须坚持的前进方向、发展道路以及工作导向,同时,提出了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以及围绕反对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建设的具体要求。在这样新的历史时期,企业如何用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化来发展企业,又如何用严格的党风廉政制度来管理企业,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党风廉政制度建设有机地融合,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动力与约束,是新时期企业领导人需要积极探析的一个重要课题。

1企业文化与党风廉政制度的涵义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包括经营理念、企业制度、价值观念等多种元素的文化体系,是企业员工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价值主张,它被渗透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应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是综合实力的体现,它引领企业的发展方向。

党风廉政制度确切地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党风,二是廉政。中国共产党对“党风”最早进行科学概括的是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提出的,包括了政治、思想、组织、生活等多方面内容。“廉政”即廉洁从政,最早在春秋时期的《晏子春秋校注卷四》中进行了概括,讲的是怎样去当官、如何去执政。因此,今天的党风廉政制度建设主要是对党员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政治作风、工作作风及生活作风等方面进行的具体约束,在遵纪守法、克己奉公、恪尽职守、勤俭节约等方面的刚性规定。

2企业文化建设与党风廉政制度建设的关系

企业文化建设通过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实现来发挥管理职能,而党风廉政建设恰恰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行为。理风廉政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是实现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2.1企业文化建设与党风廉政制度建设的“母子”关系

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企业制度,而党风廉政制度又是企业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包含着党风廉政制度建设。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建设是党风廉政制度建设的母体,这个“母体”在新的历史时期,完善并发挥着党风廉政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而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必须根据当前的文化态势、文化现状、文化发展,采取卓有成效的举措,促进企业先进文化在企业中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借助企业文化建设搭建的所有平台,使党风廉政建设向着企业文化这个母体延伸。

2.2企业文化建设与党风廉政制度建设的“软硬”关系

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来说是一个“软”实力,是无形的、柔性的管理。对员工主要是内在的自律与软性的引导,使干部职工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并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从而树立知法、遵法、守法的意识,形成自我约束的良好氛围。而党风廉政制度建设是有形的行为动作,通过建立各项责任制、行为规范、纪律法规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要求企业员工无条件地执行遵守,它是一种强硬性规定,一种在外在的、刚性的调节和约束需。两者是一软一硬、一刚一柔,在作用于企业管理时却需要刚柔并济、软硬兼施。

2.3企业文化建设与党风廉政制度建设的“互补”关系

企业文化对党风廉政制度管理存在着互动性和同一性,制度再周全也不可能顾全到方方面面,只有企业文化时时处处对人们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使党风廉政制度的执行转变为企业文化在生产经营管理、党的建设工作中的自觉行为。而严格的党风廉政制度能使企业文化建设内容更加丰满、厚重,丰富的企业文化又会促进党风廉政制度建设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最终通过二者的相互融合来提高党风廉政建设的效果,推动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与党风廉政制度建设的现实意义

在企业管理中大力提倡企业文化建设和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政意识,营造执政为民的企业氛围,对于提升党员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意识和能力、打造一支“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队伍,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地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1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中国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的真正差距在于企业文化建设和廉洁从政制度执行力度的不同上,企业最根本的立足点在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获取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和党风廉政制度建设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撑企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客观要求。

笔者所在的企业二年前是一个亏损得面临破产的国有林业企业,两年来,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净化企业发展的人文环境。制定并实施《企业文化建设三年规划》,树立“用文化管企业”、“以文化兴企业”的理念,实现了“引领精神文化、规范制度文化、推进行为文化、提升物质文化”的重大转变,企业党员领导干部、职工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标准不断提升。同时,巩固和加强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在构建惩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发挥党风廉政制度的政治优势,企业风气和领导干部的作风不断好转。实现了汇集企业干部职工群众的正能量,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转化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清了企业内外欠账,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了企业新形象,最终实现了亏损企业的华丽转身。

3.2是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现实要求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思想,实现并拓宽了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新渠道,成为促进企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业的重要举措。而企业党员干部、职工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企业领导人的廉洁从政、企业的经济效益、党员干部的自律等等。他们在乎工资涨幅、福利待遇、自身价值体现等问题。所以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和党风廉政制度建设过程中,要尽量听取广大职工的意见和建议,选择职工群众能够广泛参与的形式,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来激发党员干部职工的廉政意识,统一思想、净化精神环境,塑造并监督企业领导干部树立廉政形象,进而为企业提供规避风险、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期动力。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党风廉政制度建设的有效途径

企业文化建设也好,党风廉政制度建设也好,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不断探索、充实、完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加强新时期党风廉政制度建设,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4.1与祛除“”之病相结合

企业文化建设和党风廉政制度建设要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与祛除党员领导干部的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之病相结合。一是培养党员领导干部的高尚情趣。“无欲则刚,无贪则安,无私无畏”,提高党性修养,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解决好“总开关”的问题。二是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文化修养。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陶冶积极向上的情趣、爱好,使一个人的思想变得更加深远,进而提高自身秉公执纪,严以律己的廉洁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三是将廉洁自律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4.2与企业经营、管理相结合

企业文化建设和党风廉政制度建设的目的都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加强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围绕企业经济建设中心,维护和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随着企业的科学管理,把这一思想贯穿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其所做的一切工作都要有利于企业生产力的健康有序发展。与之相对应,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管理的新载体、新模式也是企业生产力。因此,企业文化是解放和发展企业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4.3与制度建设相结合

党风廉政制度是企业文化的规范化表现形式,也是企业文化得以推行的坚强后盾。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制度建设的体制和机制,注重党风廉政制度的执行和监督,做好效能监察工作,对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与成效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笔者认为在企业现有党风廉政制度的基础上,还应该建立以下制度,如《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实施办法》、《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责任目标分解的规定》、《关于对拟提拔任用和职务变动的干部加强党风廉政情况监督的规定》、《关于企业党员领导干部和重要管理岗位干部上交礼品礼金登记制度》等。通过不断建立完善相关制度,确保企业文化在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不断渗透和党风廉政制度的有效执行,为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健康成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文化建设制度篇5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应该以树立高职独特校风为核心,以解放教师思想、唤醒广大学生对制度的认同感为基本点,以制度保证制度的落实为措施,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坚持就业导向,以保证高职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

高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规章制度进行补充和说明的各种规定、实施意见、管理办法,以及通过制度的执行过程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制度文化在教育发展中起着规范、制约及导向作用。培育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的制度文化,是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方向

(一)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应以树立独特的校风为核心

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首先要关注制度建设,制度是一种文化,但是制度建设并不等同于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既要为培养特色人才提供一整套程序规范,又要为人才成长创造一种文化氛围。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应该突出高职特点,通过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建设自己独特的校风,这是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核心。校风是制度文化的中心体现,展现了一个学校的风格。高职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去培养,是高职制度文化建设中首先要明确的,这是校风形成的源头。

(二)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应该满足高职人才成长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突出特点是知识成为竞争的核心要素,对于高职人才来说,不仅要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更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培养学习能力强,观念转变快,适应迅速并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是高职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责任。

制度具有导向作用已为人所共识,但能否正确地利用其导向作用,如何才能坚持制度文化的正确导向则是高职制度文化建设中容易被忽视的。制度文化建设要坚持将高职的培养方向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消除理论认识与实际操作间的差距。学校要引进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借鉴企业化的经营理念,从运作方式上,建立产、销、服务一条龙的联合体,创造新技术研制开发、应用的实体,拓展师生共同参加的科研课题的空间,使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就熟悉企业,同时也将在学校学到的新的观念与行为方式融入企业。

二、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点

(一)要有利于教师思想解放

教育最重要的依靠力量是教师。高职院校在20余年的发展中,更多关注的是学校的规模建设,注重实习实训场地、设备、师资等方面的建设,尚未形成有利于教师思想解放、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机制和氛围。实际上,在学校经济实力不够雄厚时,更需要发动广大师生动脑筋想办法,促进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广大教师中蕴涵着无限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挖掘,需要一种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的任务,是通过有效手段,营造有利于教师思想解放的氛围,建立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办好高职教育的系列制度。

(二)要致力于唤醒广大学生的认同感

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首先要消除他们对高职教育认识上的困惑,使其建立起对高职制度文化的认同感。因制度只是约束了学生的常规行为,有了好的制度,没有广大学生的认同,制度仍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要致力于唤醒广大学生的认同感,从对规章制度的了解到认同,从规范行为到对制度的自觉执行。

(三)要致力于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应该满足创新型人才成长的需要,体现在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上,就是要引导、鼓励大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高职院校不仅要鼓励学生全面均衡发展,更要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在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突破课堂、课本的局限。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中的新课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培育探索真知、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学以致用的行为方式,用创新的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的任务

(一)坚持就业导向,深化制度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关注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积累、形成职业教育的特色,丰富职业教育的内涵。

1.在学生的教育管理方面:一要建立专业教育制度,保证高职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结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认识产生于专业学习之前而不是学习结束之后。二要建立职业规划普及制度,以制度保障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强化行为的目的性和目标的科学性。三要建立社会实践制度,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保证高职学生将融人社会的愿望变为现实。

2.在教学管理方面:一要建立专业设置与调整制度,立足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按照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专业调整。二要建立教学管理修订制度,最大限度地消除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三要建立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毕业生资格标准,将高职学生的毕业资格标准按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重新修订。

(二)以制度监督、保证制度的实施

文化建设制度篇6

有基础作用,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是当前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项重要任务。

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需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反腐败斗争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应该看到,当前的反腐斗争也面临着负面文化的严峻挑战。我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很长的国家,封建文化中的人治理念、特权思想、等级观念、裙带关系、人身依附以及封建社会的官场恶习等,导致了、家长制、关系网、人情风等腐败现象和不良风气,这些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市场经济所遵循的竞争性、交换性和求利性等规则如果被运用到社会生活其他领域特别是政治生活域,就难免发生变异,从而给党风廉政建设带来巨大冲击;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特别是外来文化中的消极腐朽因素的侵入,使一些人对某些社会行为的评判标准发生了动摇甚至颠倒。因此,要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就必须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需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如果腐败获得了一种文化上的支持,社会主流文化被严重扭曲和消解,那么,腐败就会呈现出普遍化、流行化、社会化的趋势。也就是说,腐败有可能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团体性腐败以及一部份人的羡腐心理等,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腐败文化”滋生的信号。为什么在个别地方和部门,不贪不沾、清政廉洁、一身正气的干部反而会被孤立?原因就在于他们与“腐败文化”格格不入。这种现象说明,不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不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文化的土壤,反腐倡廉就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因此,必须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培育和倡导有感染力、亲和力、影响力的廉政文化,努力营造“淡如秋菊无妨瘦,清似莲花不染尘”的廉政文化氛围,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廉政文化体系,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文化建设制度篇7

学校制度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关于制度,《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要求成员共同遵守、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制度分为有形的制度和无形的制度,其中诉诸文字的相对固定的诸如律令、规则和章程等是有形的制度,也称正式的制度;未诉诸文字的诸如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和观念宗教等是无形的制度,也称非正式的制度。因此,制度是隶属于文化形态的范畴。我们平时所说的学校中的各种教育管理制度更多地是指有形的制度,即正式的制度。

学校中的各种制度作为规范人行为的方法和手段,是一定范围内和特定时间里人人都要遵守的共同约定,它具有强制性、工具性和时效性的特征。

1.制度的强制性

制度的强制性特征主要包括主管部门执行制度的坚定性和员工遵守制度的自觉性两个方面。在学校中凡符合国家、省市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和劳动的法律法规精神的各种制度,一旦获得教职工代表大会的通过并开始实施,学校主管部门就要坚定不移、毫不走样地贯彻执行。同时,要求员工要认真领会制度的精神并自觉遵守。在制度执行和遵守的过程中,主管部门和员工都要受到应有的监督,包括相互的监督,谁违反制度谁就要受到制度规定的相应的惩处和纠正。

2.制度的工具性

制度的工具性特征在制度文化中主要表现为运用制度的激励性。一套科学规范的制度能够促进员工在工作上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并对员工生存和发展的手段、目标具有导向作用,同时对不符合事业健康发展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具有自我调节和免疫的功能。一套科学规范的制度能够通过其独有的激励能量,使进入这个能量场的人会不由自主地激发出潜能和激情,向着理想的境界、积极的目标不断地努力进取。

3.制度的时效性

制度的时效性特征在制度文化中表现为完善制度的修复性和创新性。制度是一定时空环境下与现实的契合,与时空环境是互为依存的,而时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世界上哪怕曾经是最优秀、最完善的制度,也不可能永远有效。它需要不断地修复和创新。所以,为了学校的发展,每个员工都可以提议主管部门对已有的制度进行修改、纠错和创新,让制度始终保持应有的适应性和前瞻性,一直具备造血功能。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功用和现实意义

从制度产生的原始过程来看,制度的创设是为了保证公平性和效率性。实现公平性是为了使组织具有稳定性,从而使组织获得持久,而实现效率性是为了使组织具有发展性,从而使组织变得具有竞争力。公平性和效率性是制度功能的终向目标,是制度的本质所在。因此.对于学校来说,构建一套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系统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1.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保证

制度的原始产生过程直观地说的是由于个体行为偏离群体行为所导致的群体利益受损,为免遭再次受损而在群体内部达成的旨在为平衡群体利益而规制个体行为偏离的妥协约定。简单地说,制度是基于组织秩序受到破坏而产生的,制度的出现,是为了平衡组织内群体利益,维持组织内的“公平”。约束个体行为只是为了规范,为了不使组织内的个体随意越过规则的边界,一旦越过边界,约束机制便会起作用,从而体现制度的规范。因此,一套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制度系统能够建立起一种规范,平衡员工之间的利益,维护学校的公共秩序,促进员工之间的和谐相处。

2.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提升办学水平的保证

制度平衡群体利益并非均分利益、实行平均主义,恰恰相反,平衡利益为的是体现差别利益,是为了限制平均主义,在群体内体现个体各自的付出与所得,使个体的成本与收益相配比。规则实行付出与所得相配比,成为刺激个体成员遵守执行制度的动力,因此制度具有激励功能,它能够促进和激发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所以,对于学校来说,一套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制度系统不仅能够建立起约束机制,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还能够充分调动和激发每一名员工投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课堂教学、专业研究、学生德育、人事管理、实验室工作、后勤保障等诸多办学环节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升整个学校的办学水平。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拥有一套科学规范的学校制度系统,充分发挥学校制度文化应有的功能和活力,是和谐校园建设和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保证。然而,要创设一套科学规范的学校制度文化系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至少需要仔细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要努力保持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

学校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所谓的物质文化是指学校为师生在校园中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奠定的物质基础。所谓的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以体制、机制、政策、规章等确定的制度环境,它对师生的思维、言行方式以及生活习惯具有引领、约束和定型的作用。所谓的精神文化是指学校所倡导并确立的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情感等思想和心理环境,是对师生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指导作用的无形力量。三个层面的文化在校园文化中是一个整体系统,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强化,不可分割。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但在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制度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同时对精神具有反作用。所以,制度文化建设要与精神文化建设尽可能地保持“同频共振”,即制度文化应该与精神文化的内涵相一致,那就是,一方面要用学校精神文化的理念作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并贯彻制度执行的始终。另一方面,要修正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中相背离的部分,用先进的精神文化来指导制度文化的建设,同时在创设的制度文化中也要充分体现这种先进的精神文化,努力使二者保持统一的关系。

2.要尽力防止各种制度贫困现象的发生

制度的贫困是指可利用的制度资源不足于满足或支撑学校发展的公平和效率的需要。制度的贫困现象有几种表现:其一表现为制度的缺失、疏漏、过时、滞后、超前,即制度的供给与制度的需求脱节,或制度执行期过长并将之固化导致制度缺乏演进与完善,制度自身无法拥有应有的活力,无法实现作为资源的效应。其二表现为制度不配套导致的制度系统结构失衡,制度之间出现冲突,如普遍制度与具体制度的冲突,宏观制度与微观制度的冲突等。其三表现为制度歧视,即制度不公平,通过制度管制,或是制度不当倾斜,或是保护过度,分别给予制度主体不同的权利和机会,实行不公平的待遇。剖析原因,导致制度种种贫困现象有其认识及实践的根源。制度的目的不在于约束,而在于规范,而规范又是为了获得平衡。制度的本质是为了公平,核心是规范。对约束是制度基本功能的不当认识,以及制度“唯我”所用的自利主义观念,使制度沦为某些利益集团服务的一种工具,极大地影响着制度的变迁,这是导致制度贫困的根源。在学校制度的创设中充分发扬民主,提高认识,严格按照制度产生的规范程序操作,是防止制度贫困的有效途径。

文化建设制度篇8

关键词:制度建设廉洁文化

■一、完善制度建设,提高廉洁文化的执行力

一是坚持把廉洁文化建设纳入党委的工作大局之中。党委要亲自抓廉洁文化建设,成立廉洁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将廉洁文化建设纳入宣传教育工作的总体部署,列入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与双文明建设同谋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组织、宣传部门密切配合,文化、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的机制。

二是坚持把廉洁文化建设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之中。建立健全廉洁文化建设责任制,坚持把廉洁文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实情况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考核内容,落实到各级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身上,明确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职责,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部门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

三是坚持把廉洁文化建设纳入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整体工作之中。从单位及部门的实际出发,制定具体的廉洁文化建设总体目标、长远规划和近期工作安排。建立廉洁文化建设工作汇报、情况通报等制度,定期召开由纪检监察、组织、宣传、党校、文化等多部门参加的廉洁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及时掌握廉洁文化建设的进展情况,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了常抓不懈的整体推进机制。

■二、深化活动载体,不断丰富廉洁文化的内涵

一是建立廉洁文化宣传阵地,宣传红色文化。依托廉洁文化教育基地,把弘扬历史优秀廉洁文化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深入挖掘、提炼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红旗渠、焦裕禄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了廉洁文化教育基地。

二是创作廉洁文艺作品,传播大众文化。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时代为原则,充分发挥基层单位和各部门的积极性,采取征稿、采风、笔会等形式,创作廉洁文化作品,同时,围绕廉洁题材,借助文艺、歌曲、舞蹈等艺术形式进行廉洁文艺创作,并组织展览,引导广大员工参与,在潜移默化之中教育广大员工,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廉洁文化氛围。

■三、注重教育引导,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的导向作用

一是坚持全方位传播。充分利用单位宣传展板,宣传栏和单位网络资源,进行廉洁文化宣传,占领廉洁文化的宣传阵地,在社区宣传栏开设《反腐倡廉视线》、《反腐倡廉建设回顾与展望》等专栏。在单位网络开设了《警钟长鸣》、《先进典型人物事迹》等专题,制作一批廉洁文化动漫在网上播出。有力地推动了廉洁文化的传播。同时并积极组建党纪条规宣讲队、廉洁文化图书进班组、进社区等活动,深入传播廉洁文化,有效增强了廉洁文化的辐射面。

二是坚持全过程渗透。充分利用公共设施和场地,建廉洁文化墙、廉洁文化社区、廉洁文化走廊。在单位办公楼走廊,以廉政格言、廉政漫画、廉政书法为主要内容,制作廉洁公益广告宣传牌,在社区家属院路边利用两边的设施,布置廉洁文化公益宣传栏,营造了一条清新亮丽的“廉洁文化长廊”,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及家属的廉洁勤政意识。同时,利用廉政书屋、宣传展板、公开栏、服务牌、电子显示屏、台历、壁画等固定窗口,布置格调高雅、以廉洁教育为内容的书画和装饰。

三是坚持全员参与。通过开展廉洁文化演讲比赛、廉政格言警句征集、廉洁歌曲传唱,鼓励社会全员参与,增强了廉洁文化的互动性。组织书画、摄影爱好者创作廉洁书画、摄影作品展,举办了廉洁书画展、廉洁文化建设成果图片展。充分利用文艺人才资源,组建廉洁文化演出队,通过文艺演出、社区文艺展演等形式,提高了廉洁文化的开放度和群众参与度,带动了廉洁文化向社会各个层面渗透。

■四、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提高廉洁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

文化建设制度篇9

关键词:

茶文化;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思考

1中国茶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的国家,中国从两汉时期就开始研究如何制作茶叶。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茶道,例如日本、美国,有着很大不同。正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在中国人眼里,饮茶是和饭菜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不仅在于其物质层面,更在于其几千年来沉淀的精神文化层面。

1.1茶文化的历史

早在两汉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种茶、饮茶,并逐步形成规模。公元780年,唐代茶圣陆羽著写的《茶经》,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其中不仅概括描述了茶的自然形态和与之相关的人文典故,更是把儒家、道教、佛教三教精髓融入饮茶中,形成了独特的饮茶风俗,称之为中国茶道,并逐渐传播,此后在大量的有关茶叶、品茶的诗歌书籍中均有体现。中国茶道在随后的若干年内传入日本,形成独特的具有禅宗韵味的日本茶道。中国的茶文化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向周边地区扩散,明清以后更是远销欧美,直到鸦片战争前戏,一直都是中国主要的外贸力量,甚至欧洲当时的皇室,都以穿中国丝绸、饮中国茶为一种时尚,茶对中国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2茶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茶文化是在人们饮茶、品茶的过程中,通过对美好事物的了解、欣赏、品评、联想,进入一种美好的意境中,达到一定的精神境界,从而达到修养身心、陶冶情操、参悟人生的目的。茶文化中的淡薄明志是一种生活方式,如茶般的淡泊是一种人生境界。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中国茶道,其内涵是中国茶道的“七义一心”,“七义”即为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引导,“一心”即为“和”。茶艺描述饮茶、品茶过程中的艺术境界,茶德描述茶事过程中的高尚情操,茶礼是茶事过程中的礼节,茶理描述茶事的道理和学问,茶情描述人们在品茶饮茶过程中对茶的喜爱之情,茶学说是人们在种植茶树、烹茶煮茶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学问,茶引导是指有修行的茶人通过著书立说、宣传饮茶的好处,引导人们规范进行茶事活动。“和”字,囊括了人们交往中的相互尊重的“互敬”,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清寂”,勤俭节约的“俭”,互惠互利的“共赢”等意义。中国茶道以周边优美的园林环境作为背景,以茶具、烹茶、品茶、赏景为表现方式,辅以语言、动作、器具,体现品茶过程中思想和精神为核心,体现出中国茶道即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2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现状

自从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在企业成立之初,无论是制度的建立,还是企业管理的理论方式,绝大多数都是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直接照搬过来,很少有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当地实际的风土人情进行调整的,很少有形成自身特点的现代管理模式,在企业制度的建设上存在一些问题。

2.1企业成立初期战略目标模糊

我国不少中小型企业,甚至一些大型企业,在企业成立之初,并未提出公司战略,或者提出的战略目标未形成系统。战略目标过大、过于笼统都不能准确实施,长此以往,公司的战略目标便渐渐变成了一句口号,无法实现。

2.2企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匮乏

我国不少企业发展过程中,未能科学制定薪酬制度,不仅与公平公正的薪酬原则相违背,长期矛盾的积压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此外,企业人员流失问题也是企业人力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由于企业发展前景模糊,员工的薪资不合理,职业生涯难以实施,工作压力大等因素,导致员工离职,由于他们的流失,不仅是带走商业信息、客户,使企业蒙受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更重要的损失是企业对人才的培养、培训,影响工作质量和职员工的稳定性。若长此以往,最终将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2.3企业管理过程中缺乏凝聚力

凝聚力是企业内部之间向心力的总和,是各个部门之间团结与否的标志,企业从成立到发展壮大最重要的动力之一,是企业最基本的标志。一个没有凝聚力的企业,就像一盘散沙,凝聚力的强弱对企业的运作效率、战略目标、企业利益等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凝聚力强的企业,不管是部门之间、还是员工之间,都是协同合作,公司内部不仅团结,而且高效运作。

2.4企业机构设置的繁杂

很多企业在机构设置中,管理部门很多,相互之间责任相互交叉,这样就经常存在“一些事一群人管,一些事没人管”,这其中就是在制度建立的过程中部门职责未完全划分。此外,行政级别纷繁,手续难办理,导致企业决策不能及时传递至执行者手中,或者传递的信息不够准确。

3茶文化对企业制度建设的思考

在茶文化视角下建立的企业制度,标志着一种行为的规范化标准化,企业的经营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企业的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企业制度的建立,不仅可以填补法律法规和道德约束的不足,规范员工个人的行为,发挥广大员工的聪明才智,使企业变为全体员工的企业;而且可以约束企业,避免企业出现家长制的管理模式,规范企业行为,使得企业的任何行为都有理有据。

3.1茶文化的茶道精神促使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我国企业同世界其他企业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制定具有可行性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依据茶文化中和之道制定,既不会因为目标太大无法实现而沦为一句口号,也不会因为太小轻易实现了而轻易更改。制定战略目标需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战略目标所涉及的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取舍问题,二是企业自身供给能力和市场需求的关系问题,充分权衡利弊,发掘企业自身优势,规避企业不利因素,根据茶文化的中和之道制定适宜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3.2茶文化的茶道精神促使解决人力资源匮乏

企业可根据本地的人均工资水平,行业内的评价工资水平,员工个人的职业素养和学历水平,客观公正的制定企业薪酬制度,而不是老板或经理依据个人喜好决定员工薪资。企业依据客观公正的薪酬制度,尽力留住每一个对企业发展有益的员工,同时给予他合适的薪资,达到茶文化视角中的互利共赢,企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相辅相成,共同成长。企业需建立完整的用人制度,赏罚分明,做到招得到人,用得好人,考核制度留得住人,如果干得好与干不好一个样,员工就无法融入企业中,也不会有归属感。除了薪资待遇,可以给予员工更好的其他福利待遇和后勤服务。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审视企业员工的价值,并引导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3.3茶文化的茶道精神促使企业增加凝聚力

众所周知,如果一个企业凝聚力不强,人心涣散,必然不能沉下心来做事,导致企业不能长久地发展,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凝聚力作为一种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将企业全体员工聚集在一起,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奋斗,鼓舞着大家的士气,同事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激发员工的聪明才智。员工相互信任,相互帮助,有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有助于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茶道的“德”、“礼”、“理”、“和”字等,包含企业发展过程中员工感恩企业的感恩之“德”,员工平时沟通过程中的商务礼仪,沟通过程中依理讲理,交往中的相互尊重的“互敬”,互惠互利的“共赢”,和气生财,以和为贵等等。这些茶道精神,能很大程度地改善企业员工相互之间的关系,企业成员之间包容互补,有助于企业员工之间的内部团结,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4茶文化的茶道精神促使企业机构设置简单化

中国茶道精神中的简约、精简,能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企业机构设置简单化,简单化的组织机构能更快速的执行企业的决策,减少管理层级即可减少部门之间的内耗,提高运作效率。此外,还能克服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明确各部门的权利和责任,优化配置人员,科学的设置行政管理部门,划分管理职责,并下放决策权,充分发挥企业每个员工的聪明才智和组织效率。

4总结

制度的建立是规范化、标准化建立的过程,它需要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每个版块包含完整的内容,应注意制度的系统性和关联性,不可前后矛盾。制度的建设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础,优秀的企业制度,可以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通过对茶文化的核心“七义一心”、“中和之道”的研究,并运用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围绕企业管理建立一系列科学化、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制度,真正做到公平公正,赏罚分明,让企业和员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山西省国有企业经济运行分析课题组.对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思考[J].山西财税,2013(11):6-8.

[2]卢祺义.关于弘扬茶文化、引导茶消费的几点思考[J].农业考古,1994(4):5-7.

[3]余惕君,孙再华.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思考[J].科技导报,1995(12):48-50+61.

[4]吴光辉.国有企业组织制度建设的思考[J].中州学刊,1996(2):15-17.

[5]周国富.努力实现建设茶业强国梦———关于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J].观察与思考,2013(5):13-17.

[6]安文.中国茶文化旅游的拓展与提升———“首届中国茶文化与旅游发展高峰论坛”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思考[J].农业考古,2013(5):255-261.

文化建设制度篇10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文化因素

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演进

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积淀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最深厚的来源,其中家是国人行为中的核心概念。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的职工对企业的严重依附,就是传统伦理观念――家起着重要作用。家是平等和安定的意义,孕含着“患均不患贫”,国有企业“大锅饭”、“铁饭碗”等问题。

传统文化重视血缘基础上的人际关系,但这种关系分远近亲疏,构成了“差序格局”,在企业管理中表现为靠人际、人伦关系来维系企业的运转和秩序,由此造成了企业制度运行效率的损失。此外,“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反功利价值理性,以及等级森严的社会阶级观念等等,所有这些均与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格格不入。

西方文化的东渐,是现代文化表层气流。从经济史的观点看,鸦片战争以后,“西力东渐”已成大势,洋务运动使其达到第一个高潮。我国引入了近代经济组织,由此公司制思想传入。

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便提到了公司制,1867年容闲在上海拟订了第一个股份公司章程,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公司律。辛亥革命到“”是西方文化东渐的一个顶点,直接指向了传统文化的理论制度层次和心理观念核心。其中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先进知识分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指导我国革命并建立了新中国,改革开放是这条主线发展的极致表现。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是要遵从经济效率的原则,把企业推向市场。

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政治文化,其影响最为复杂,政治文化从意识形态上彻底割裂了与传统文化的脐带,但新的意识形态没有得到文化群体的全面理解和认可,从而造成了文化断层。

现代我国公有制企业的前身,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革命根据地的公营事业。新中国成立后的两三年内,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体系。这时的企业与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根本不同,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国家行政机构的附属物,企业治理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

当代中国文化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

当代我国文化与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文化已经有了根本的转变,当前文化是一种缺乏主流文化的过渡性文化,它是政治文化向商业文化和世俗文化的过渡。这种文化现状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不可忽视。没有主流文化的文化环境,使人们的行为缺乏统一的文化观念约束,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解有很大差别,同时现实存在的文化环境阻碍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变迁。如产权是经济现实中存在的法律现象,但产权问题归根结底是文化问题。

在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人权意识的儒家思想精神传统中,个人的财产权不会得到尊重,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产权清晰”只能是纸上谈兵。其次,过渡性文化的特点,使人民大众在文化心态与对制度的需求上表现出完全不同的适应方式,从而构成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资源配置与公司治理结构上的人文环境障碍。如国有企业的资产所有者权利身份不明,并带有强烈的政府行为和行政色彩现象,延伸到地方政府对乡镇企业的高度控制。再次,没有主流文化的过渡文化,使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需要的外部环境遇到困扰。其中,最大的障碍来自法律意识的缺乏。

现代企业制度要受到法律体系的约束,而我国文化是缺乏法律传统的文化。我国文化强调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这种制度文化在企业管理中首先强调道德义务和做人责任,其次才是制度化管理。这种管理办法时常表现为靠人际、人伦关系来维系企业的运转和秩序。体现了整个社会对法律规定严肃性认识的普遍不足和法律意识的普遍缺乏。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企业制度安排缺乏与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密切相关的文化传统。当前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所遇到的许多难点,都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原因。

当前我国缺乏主流文化的环境为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制度选择空间,改革开放为优化公司制度文化提供了强劲动力,从而为选择更有效率的制度而付出的交易成本也更低。要考虑到文化因素的影响,摆脱传统文化负面形成的重压,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徐根兴.论公司制度文化[J].社会科学,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