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护理管理的计划十篇护理管理的计划十篇

护理管理的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4:10

护理管理的计划篇1

【关键词】计划性;气管套管;护理管理

气管切开术是神经外科常用的抢救技术。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领域。留置气管套管患者必须要做好气道管理,同时拔除气管套管时也要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因为拔除气管套管同样存在极大风险,医生选择了最佳拔管时间为患者拔除气管套管,但是如果护理不当,或未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给予及时的处理,患者的生命同样受到极大威胁,因此,规范拔管后的患者的护理管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积极处理,使得患者顺利拔管,保持呼吸道通畅,有着重要意义,现将我科计划性拔除气管套管的护理管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我科共有气管切开患者97例,男78例,女19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89岁,重度颅脑外伤63例,脑出血23例,其他脑血管疾病9例。GCS评分最低3分,最高8分,留置气管套管最长时间394d、最短136d,一次顺利拔管95例,拔管后1h内出现窒息2例,需进行气管插管。

2护理管理

2.1制定科室护理工作核心制度与流程。规范护士行为,指导护士落实执行,使护士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通过反复学习,提高了护理人员对计划性拔除气管套管风险评估的能力,及危急状态下的应急处理能力。

2.1.1落实护士床边工作制。由于我科气管切开患者多,分布到病区的各个角落,因此,落实护士床边工作制,高级责任护士负责管理急、危重症患者非常重要,动态掌握患者病情,对准备拔除气管套管的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做好拔管前准备及拔管后的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1.2加强健康宣教。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非常重要。护士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家属拔管的注意事项及观察的内容。如发现患者出现呼吸费力、紧迫感、胸闷、面色苍白、嘴唇发绀等现象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不要按下呼叫铃在床边等候。如患者意识清醒,相关的注意事项同时要告知患者。

2.1.3严密观察病情。拔管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是至关重要,尤其是拔管后的3h内。我科其中一例患者于拔管后1h出现窒息,另一例于3h候出现。因此,我科制定了观察生命特征的指引,拔管后必须严密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q1/4h×4次,q1/2h×2次,q6h×4次,并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面色、唇周等情况,做好记录。

2.1.4抢救物品完备,性能良好,处于应急备用状态,专人管理。准备物品包括气管切开包、比拔除的套管管径小气管套管、吸氧装置、氧管、消毒用物、一次性无菌手套、吸痰管等。插管箱物品齐全性能良好。定位放置,利于取用。我科有2例患者出现拔管后窒息,给予重新置入气管套管但不能改善通气,缺氧症状严重,医生立即给予气管插管,保障了呼吸道通畅。患者抢救成功。因此,各种抢救仪器、物品必须专人负责管理,定期检查、维护、处于应急备用状态,确保患者安全。

2.1.5落实交接班制度,做好床边交接班,及时、动态、准确记录护理文书。

2.2加强医护沟通。

2.2.1医生与管床护士做好沟通,做好一切准备,保证物品、器械处于应急备用状态。

2.2.2正确选择拔管时间段。尽量在护士人员较多的a班为患者拔管。目前我科已实行均衡连续性护理排班,a班的护士人数较p班的多,因此,应与医生做好沟通,为患者拔管尽量利用护理人员较多的时间段,有利于突发事件发生的应急处理。尽量避免在人员较少的p班甚至n班进行。从而保证了患者安全。

2.2.3医生之间做好口头交接班,使患者得到连续性的观察及治疗。

2.3明确职责,确定抢救指挥员,有序开展救护。开展救护时,医生到场前又高级责任护士或护士长为抢救指挥员,医生到场后,医生为抢救指挥员,其他人员必须听从指挥员的指挥,确保救护工作有序进行。

2.4加强业务培训。对于新入科护士做好培训,提高其风险意识,重视拔管患者的病情观察,掌握制度和流程,利于顺利开展救护工作。

3总结

气管切开术在神经外科广泛应用,患者拔除气管套管是高风险环节,拔管后的护理工作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制定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业务培训,加强医护沟通,对提高护士风险意识的评估,及时发现患者现存或潜在的危险因素,对已经发生的严重并发症能及时准确应对,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能提高医患对护士的满意度,确保了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护理管理的计划篇2

关键词:护理干预;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气管拔管

中图分类号:R473.5;R4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0918―02

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定义是患者自行拔管或在护理及其他非患者因素导致的意外脱管,为常见的一个与护理有关的问题,也是气管插管的一个并发症。由于插管重置率明显高于计划性拔管患者,由10%上至6l%。患者有可能由于过早拔管,终止患者所需要的机械通气支持,使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国外文献报到气管插管的非计划性拔管导致患者死亡占插管患者的3%~6%。笔者采用选择适当的固定方法、规范护理操作、加强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措施来降低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1月至2007年4月在我科住院行气管插管的患者78例,其中男44例,女34例,年龄18~80岁,平均52岁。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39例,对照组39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种、治疗环境差异无显著性。

1.2 护理干预方法

1.2.1加强业务训练及完善管理制度 本研究显示大多非计划性拔管病例发生在低年资护士当班,这与护理的工作强度无关,而与低年资护士缺乏经验,在护理操作中对保护气管插管的滑脱未能引起重视有关。因此对低年资护士业务培训及加强责任感的教育非常重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业务学习,分析、讨论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及后果,无论何种原因均列为护理缺陷,以加强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同样重要,尤其是交接班制度。

1.2.2 选择适当的固定方法 寻求一种稳固有力的固定,防止脱管,并可增加自行拔管的难度。从2002年1月起采用新的气管插管固定方法,除常规固定方法外另加系带1条,长度依据患者头颅大小,绕过枕后,沿乳突或耳廓上在气管插管上系紧,再环绕1~2圈打结,松紧以可以容纳1指、左右推动插管不滑动为宜。采用此方法意外脱管率明显降低。还有研究发现,采用导管保护套固定效果较好,使气管插管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拨管明显下降。

1.2.3 加强健康教育 意识清醒患者加强气管插管知识宣教Ⅲ,使患者理解并真正意识到此插管的重要性。做好心理护理,以真诚的态度、亲切的语言.给患者以安慰,有目的进行心理指导,尽量消除非健康心理活动,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指导患者配合呼吸机进行呼吸。对于解释无效、有拔管倾向的患者,除常规应用静脉镇静剂外,同时约束双上肢于床旁,并经常检查其可靠性。更换及特殊检查需要松脱约束时应扶持双手。此外教会患者做呼吸操锻炼,或使用呼吸器,增强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提高运动能力,预防呼吸肌疲劳,从而改善肺功能,增强体力,也将有利于避免再插管。

1.2.4 规范护理操作 制定有关特殊操作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在行医疗护理操作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仔细、稳妥,并要求相互监督。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避免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至关重要的。有l例患者因痰痂形成、阻塞插管而提前拔管。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加强翻身拍背、引流、雾化稀释痰液,必要时吸痰。对于短期呼吸支持的患者应锻炼自主呼吸,待病情允许尽早拔管。

2 结果

两组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比较,经统计学处理(表1),干预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26.23,p<0.01),干预组比对照组非计划拔管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护理管理的计划篇3

关键词:普外科;胃管;非计划性拔管;舒适度;固定方法;健康教育

胃肠减压是普外科常见疾病(胰腺炎、肠梗阻、胃肠道手术……)重要医疗处置,普外科患者胃管的留置时间相对较长,持续胃肠减压可以减轻胃内气体、液体的留,防止胃过度膨胀,有利于防止术后吻合口瘘、促进肠功能的回复、减少胰腺分泌胰液利于胰腺炎的恢复[1]。胃肠减压在普外科疾病中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胃管的非计划性拔管有可能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反复安置胃管不但增加对患者鼻粘膜,食道、胃粘膜的损伤,而且还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所以降低胃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是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也是直接关系到患者有效的治疗及康复。

1临床资料

通过对我科2013年3月~6月50例留置胃管患者50例中,其中胰腺炎15例、肠梗阻11例、胃肠道手术24例,男3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4岁、平均留管时间5~7d。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患者从患者留置胃管期间的舒适度、胃管妥善固定的方法及留置胃管期间的健康教育,患者的意识来分析患者拔管的原因。对2013年7月~11月50例留置胃管患者50例中,其中胰腺炎14例、肠梗阻13例、胃肠道手术18例,胆道手术5例、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1岁、平均留管时间4~7d。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见表1。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3.1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相关原因分析

3.1.1留置胃管期间患者舒适度降低留置胃管期间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其中咽部不适感100%、口渴、口干、96.1%、心里压力大73.5%、睡眠质量差49%、排痰困难30.4%、语言表达能力受限96.1%[2]留置时间越长,患者不适感越强。患者因不舒适而自行拔管;另外,胃管的材质粗硬,引起鼻腔,咽喉部干燥不适。

3.1.2胃管固定不妥当,引起胃管滑脱胃管固定的方法不妥当、固定胃管的胶布粘性差、负压器内引流液多使重力增加引起胃管滑脱。

3.1.3健康教育不到位医护人员对留置胃管患者在留置胃管期间健康教育不到位,导致患者对胃肠减压的作用及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活动翻身时对胃管的保护知识;未认识到自行把管可能引起窒息的危险性。

3.1.4患者意识状态患者意识不清,烦躁、瞻望以及睡眠期间神志恍惚易拔出胃管[3]。

3.1.5其他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够,未及时巡视病房,未及时更换松动的胶布;未及时倾倒负压器内的引流液;未及时执行拔胃管的医嘱而导致胃管滑脱或患者自行拔管。

3.2防止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护理措施

3.2.1安置胃管时尽量使用材质柔软的胃管,如鼻胃(肠)管。管子材质柔软,管中有导丝利于安置;置管时动作轻柔,充分胃管前端及清理鼻腔,尽量一次性置管成功,避免多次反复置管;留置胃管期间,每日给予患者口腔护理,鼻腔护理2次(给予生理盐水清洁鼻腔口腔后,石蜡油一滴滴鼻鼻腔;口灵含漱4~6次/d,自制薄荷水喷咽喉部4~6次/d。);给予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8万U。加生理盐水8~10ml雾化吸入2~3次/d,以稀释痰液帮助患者排痰及减轻咽喉部不适,保持口腔湿润,避免口腔鼻腔干燥及感染。

3.2.2胃管固定方法的改进使用3m透气布胶布,将胶布剪成宽1.5cm,长5cm,从下剪2.5cm分叉。用酒精脱鼻部油脂,上2.5cm贴于鼻部,下2.5cm分叉胶布分别从外向内缠绕在胃管上,胶布有一定的弹性,避免胃管固定压迫鼻腔。再备另一条宽1.5cm,长5cm的胶布,将胃管弧形固定于耳垂,用绳子将负压器固定于低于鼻部的位置。更换胶布1次/w,如胶布松动,随时更换。

3.2.3完善健康教育体系需留置胃管患者,由责任护士向患者讲解留置胃管的重要性及置管时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在留置胃管期间可能出现的不适及怎样配合护士增加置管期间的舒适度;交代患者胃管的保护知识,防止翻身活动时管道折叠、受压、滑脱;交代患者拔管的注意事项,防止因自行拔管引起的窒息。

3.2.4观察患者意识状态意识不清,恍惚烦躁者,经家属同意给予保护性约束。防止意外拔管。

3.2.5加强护士留置胃管患者护理的理论及操作知识培训,加强护士责任心,建立保留胃肠减压期间护理交接班制度。班班书面床旁交接患者胃管引流是否通畅、固定是否稳妥、胃管有无受压、折叠、滑脱等。

通过对普外科患者留置胃管期间舒适度的提高,胃管方法固定的统一及健全的健康教育体系,有效的降低了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

参考文献:

[1]XuR,JiangH,ZhaoX,etal.applicationoftubegastrostomyinradicalcystectomywithilealconduit:aretrospective,comparativestudy[J].nanfangyikedaxuexuebao=JournalofSouthernmedicalUniversity,2012,32(8):1194-1196.

护理管理的计划篇4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6)06(a)-0147-03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valueofnursingmethodforiaBpwithpipelineworthdetachedandunplannedextubation.methods80caseswithcoronaryheartdiseaseusediaBprowfromJune2013toSeptember2015wererandomlydividedintotwogroup,each40case,theobservationgroupwerepracticedthepresentstudynursinginterventions,thecontrolgroupwereimplementedroutinecare,thenunplannedextubationdetachedandproportionandtwoiaBptherapyduetocatheterproblemscausedbytimeanddeathwerecompared.ResultsConvenientselectionthedetachedunplannedextubation(2.5%)andextubation(2.5%)ratiointheobservationgroupwerelowerthancontrolgroup(22.5%and25.0%)thedifferenceofthewassta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pipelinenursing;intra-aorticBalloonCounterpulsation;Unplanned;Detached;extubation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可作为左心室功能的辅助设备,提高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心肌血供,主要应用于临床低心排出量患者的辅助治疗[1]。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救治,能有效提高心肌收缩能力,改善心肌血供,进而为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或外科开放手术争取治疗时间,显著降低病死率[2-3]。以上治疗在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预后同时,针对非计划性的拔管风险应该提高临床重视,其一旦发现将导致患者病情迅速恶化,治疗前功尽弃,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所以如何有效的预防与及时发现治疗过程中的非计划性脱管与拔管,是临床护理人员需要面临的重大挑战。该研究主要总结2013年6月―2015年9月该院收治的冠心病需要行iaBp治疗患者80例,在实施iaBp治疗过程中的针对非计划性脱管和拔管的护理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2013年6月―2015年9月该院收治的冠心病需要行iaBp治疗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55~85岁,平均(63.3±2.9)岁,冠心病病程10~30年,平均(15.6±2.3)年,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者11例,初中及以下者29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56~85岁,平均(63.4±2.8)岁,冠心病病程10~30年,平均(15.7±2.3)年,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者10例,初中及以下者30例。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冠心病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iaBp实施方法

该组患者均使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置管后置入XemeX型双腔主动脉内球囊扩张导管(日本瑞翁医疗株式会社国食药监械(进)字2005第3660838号),并根据患者个体差异,选择不同型号球囊导管,放置成功后及时连接XemeX型双腔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机,采用心电触发模式1:1模式进行反搏,治疗过程中定时进行肝素盐水冲管预防血栓形成,通过摄床旁胸片了解球囊在心脏中的位置,并实施持续有创动脉压测定,及时了解iaBp治疗效果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根据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及时降低球囊反搏频率适当停止反搏治疗。

1.3观察组护理干预方法

1.3.1加强护理评估针对iaBp置入后发生非计划性脱管或拔管的高危患者,首先要进行风险识别,针对高龄、烦躁不配合、合并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者以及严重循环低灌注、存在意识不清者,针对其理解能力及配合治疗能力,需要使用适当的约束带对其术侧下肢进行约束,同时对可活动的上肢,酌情予以约束。针对评估为低危的患者,仅实施术肢适当性的保护性约束即可,并加强护理巡视,但在夜间应加强对患者可活动上肢的约束,尽量减少患者因无意识动作而导致的管道脱落及拔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加强患者的病情观察,了解患者神志、意识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烦躁、躁动以及可能引起约束失效的原因,及时发现有效处理。

1.3.2妥善固定加强观察首选针对置管后的缝合方法方面,除鞘管原有针座外,可另外加置1~2个固定底座,督促医师对管道进行妥善固定,并在置管成功缝合完毕后,将局部消毒液擦拭干净,并给与无菌3m敷料妥善固定,固定上应以穿刺点为中心并延下肢皮纹进行粘贴,固定之前记录好固定好iaBp导管的刻度。同时在延3m无菌敷料边缘使用3m抗菌手术贴膜进行加强固定。

1.3.3制定并落实严格管道护理制度针对置入的iaBp固定,制定明确的管道管理制定及预防脱出方法,并严格落实执行,首先在护理交接班上要求每班护士交接班时对管道固定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记录管道外露位置与刻度。对管道连接处进行中带你观察,尤其是在对患者换药与翻身时,重点观察管道刻度,做好管道的防压、防折、防扭曲与移位及防牵拉处理。并在患者床头挂上“防脱管”标识示意牌。

1.3.4加强健康教育重点告之患者及其家属管妥善固定的价值,同时告知非计划性脱落或拔出的严重后果,指导预防与处理措施,患者配合方法。另外护理人员应加强主动巡视,鼓励患者实际诉说不适感并告知缓解方法。整体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及工作积极性,强化医护人员预防iaBp非计划性脱管和拔管的风险意识。护理人员有效协助医生做好iaBp治疗管理,督促医师对管道进行妥善固定。建立iaBp非计划性拔管预防与应急措施。

1.4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如心理护理、药物治疗护理、病情观察等护理干预,未对管道固定进行针对性干预。

1.5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入组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观察组实施该研究护理干预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非计划性脱管及拔管比例及两组iaBp治疗时间及因导管问题引起死亡情况。其中脱管指原管道固定刻度脱出,但管道尚未完全脱出体外,拔管则指管道完全脱离人体。

1.6统计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非计划性脱管、拔管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非计划性脱管、拔管的比例分别为2.5%和2.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5%和25.0%(p

2.2两组iaBp治疗时间及因导管问题引起死亡情况比较

观察组iaBp治疗时间为(128.6±25.1)h,长于对照组的(103.5±23.3)h(p

3讨论

主动脉球囊反博术主要利用其与心脏心动周期之间的同步效应[4],提高循环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其能有效降低心脏负荷,减少药物使用提高治疗效果[5]。在进行iaBp治疗过程中一旦发生非计划性的脱管或拔管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6]。

以往研究已经证实[7],实施iaBp治疗过程中发生非计划性脱管或拔管的主要因素首先是患者及患者家属主观认识不足,因治疗过程中的烦躁、躁动等不配合治疗因素所致,故针对此类患者加强其约束制动处理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护理管理的计划篇5

【关键词】

iCU;非计划性拔除气管插管;气管插管

非计划性拔管(UeX)是指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将气管插管拔出或气管插管脱落,也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所致拔管。我院iCU2007~2009年气管插管病例164例,发生非计划性拔管6例,现将原因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我院iCU气管插管患者164例,男性98例,女性66例,年龄7~84岁,平均年龄(58±12)岁,所有均为经口气管插管,其中发生非计划性拔除气管插管男性4例,女性2例。

2原因分析

2.1缺乏有效的约束,约束带绑的过松,位置过高,患者可自行脱开,双手未包裹2例。

2.2缺乏有效的固定油渍,汗渍可使胶布粘性减弱固定不牢使插管脱落。剧烈咳嗽、吸痰1例。

2.3缺乏有效的镇静1例。

2.4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巡视不够1例。

2.5气道梗阻痰痂将气管插管阻塞,术后患者不耐受、将气管插管咬扁,致气管插管梗阻1例。

3护理对策

UeX是iCU临床风险管理不容忽视的重点问题之一,以上6例UeX患者经采取积极抢救措施,未造成不良后果,从以上6例UeX(非计划性拔管)中得出、只有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UeX突发率才会下降。

3.1对iCU护士进行培训对护士加强专科技术培训和管理,尤其对低年资护士进行重点培训。使她们能充分掌握风险、评估技巧,熟悉与气管插管患者的沟通技巧,如用手势、画板等与患者交流,以增进了解患者内心的情感和需求。并知晓发生UeX时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出现UeX事件后进行分析讨论,寻找原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无论何种原因均列为护理缺陷,以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

3.2改进对气管插管患者气道的管理传统湿化气道是在为患者吸痰时,向气道内注入5~10ml湿化液,改良后方法为,用微量泵10ml/h持续将湿化液泵入气道规定每1~2h定时吸痰,用0.9%氯化钠注射液20ml+氨溴索15mg氧化雾化吸入(氧流量为8L以上),4次/d,可以使患者气道保持恒温湿润,避免痰痂形成,而使气道梗阻。

3.3实施保护性约束对有拔管危险因素的患者采取适当的约束,对术后麻醉未完全清醒,反复插管,对插管不耐受者等都是潜在的有意或无意的拔管的危险因素,因此,我科针对此类患者,视情况只约束两上肢,极度烦躁者约束四肢,约束肢体处于功能位置,约束时松紧适度,以能放入一指为宜,固定两上肢以患者抬头不能用手触摸到插管为宜,并2h放松约束带一次,协助被动活动,使患者处于舒适。变换或检查需松脱约束时,以紧握患者双手,以防UeX(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3.4及时使用镇静剂,对于长时间留置气管插管的患者,如清醒不能耐受气管插管或出现烦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剂持续静脉微量泵推注(如异丙酚、地西泮等),可减轻患者不适感,对某些慢性呼吸道疾病如Copo,尽可能选用经鼻插管,因其管径细,对咽喉部刺激小,患者易于接受,且不影响进食水。

3.5妥善固定气管插管固定插管前,保持患者面部清洁、干净。传统的气管插管固定方法是,气囊注入3~5ml空气固定、并用两条胶布固定插管在面颊部。我们在此基础上加用棉布寸带,绕过患者头颅一圈,从枕后到插管上系牢,再环绕1~2圈打结,松紧以容纳1指、推动插管不滑动为宜。患者尽量用一个牙垫(当年龄较大无牙齿时,可在插管两侧分别放置牙垫)将插管与牙垫一起牢固固定,记录插管到门齿处的刻度,胶布固定,潮湿时及时更换,班班交接,记录并检查。护理人员协助患者翻身时,应保护气管插管,避免因牵拉气管插管而引起UeX。

3.6一旦发生意外拔管,应按严重呼吸衰竭处理,在医生到来之前,可采用面罩高流量吸氧,也可用简易呼吸囊对患者进行辅助呼吸。

护理管理的计划篇6

【关键词】食管癌;非计划拔管;护理干预

胃肠减压是食管癌手术防治吻合口瘘的重要措施之一,而置入胃管是一项侵入性操作,有一定的痛苦,患者常常会感到不适,极少数患者甚至难以忍受。如何能更妥善固定好胃管,避免胃管意外拔除或脱落是护理工作中面临的一个新问题[1]。我科对2009.3-2010.664例食管癌手术患者的胃管实施了干预措施,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64例,男53例,女21例。年龄41-84岁,平均68.1岁。合并吻合口瘘2例,胃排空障碍5例。胃肠减压时间最短7天,最长35天。

2护理干预

2.1健康宣教

2.1.1术前一天责任护士深入病房,向患者介绍手术方式及大致过程,术前置胃管目的、重要意义及配合方法。重点解释胃管自行拔除或脱落的危害,确保患者对胃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求患者在健康教育评价单患者栏里签字,以引起重视。

2.1.2术后反复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该胃管的重要性,我科把它比喻为“生命管”。讲解通过胃肠减压能促进胸内吻合口愈合,防止腹胀引起的切口裂开,并通过胃管内的引流液能直接反映患者的病情,为医生的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等,以促进患者及家属来共同维护。

2.2妥善固定

2.2.1教科书上的固定方法是确定胃管在胃内后,采取鼻翼和耳垂/面颊固定法,将胃管固定于鼻翼及耳垂[2],由于患者颜面部皮肤分泌的油脂使胶布失去黏性,易松脱,导致胃管自行脱出。我科采用双重固定法,先采用美国进口的3m高强度外科真丝胶布将胃管固定于鼻翼及颊部,再用棉质系带固定胃管后从两侧鼻翼经而廓上绕至一侧耳后打一活结,松紧一能伸入一指为宜。

2.2.2卧床时将胃肠减压的负压袋用别针固定在枕头上,下床活动或外出检查时负压袋固定在病人胸前的衣服上。翻身、坐起及下床活动时动作缓慢,不要突然改变体位,以免牵拉胃管。每天更换负压袋,负压袋满时及时倾倒,以免因重力作用造成胃管脱出。转贴于

2.3加强巡视,每班交接

2.3.1责任护士胃管作好醒目的管道标识,标好置管深度、日期,做好相应的护理记录。

2.3.2经常巡视病房,观察胶布有无松动移位,吸引通畅情况,胃液的色、质、量等。每班床头交接班,做到三清,口头交清,床头看清,书面写清。

2.3.3术后精神或情绪异常者,应督促家属加强看护,尤其是夜间2-5点,护士应加强巡视,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必要时使用约束带,防止患者将胃管拔出。

2.4心里护理减轻不适

2.4.1置管期间注意和患者沟通,尊重患者的感受,提供舒适护理,减轻患者痛苦。注意保护鼻黏膜,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协助做好口腔护理,遵医嘱于雾化吸入,以湿化气道,口唇干裂涂少许石蜡油保护,每日更换胶布及系带,保持清洁美观。

2.4.2由于食管癌手术患者置管时间比较长,尤其并发吻合口瘘患者置管时间更长,患者难免产生焦虑、甚至有厌世情绪。护士应做好相应的心里护理,做任何操作应耐心,体贴,允许患者表达内心的感受,同情患者,肯定患者的坚强,鼓励患者与病魔作斗争。夜间酌情使用镇静剂。

3效果评价

本科自2009.3-2010.664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通过护理人员的全面护理干预,杜绝了胃管自行滑脱或意外拔除的发生,保证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4小结

4.1食管癌患者以年高者为多,大多数人知识缺乏,自制能力较差。开胸手术创伤大,恢复慢,胃肠减压时间也较长。因此做好患者对此治疗的依从性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4.2食管癌手术患者吻合口瘘有一定的发生率。有效的胃肠减压,可减轻胃内气体液体潴留,降低胃肠吻合口的张力,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能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而一旦胃管自行拔除或滑脱,医生不敢盲目重置,从而对疾病的转归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引起医疗纠纷,因此,做好管道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4.3通过本组64例患者胃管防自行滑脱或意外拔除的护理干预,避免了管道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了手术恢复顺利,证明我科食管癌术后非计划拔管的护理干预措施是合理的、有效的、值得提倡的。

参考文献

护理管理的计划篇7

1临床资料

2013年~2014年本院重症医学科共收治危重患者452例,其中男354例,女98例,年龄4~92岁,非计划性拔管患者共29例,其中经口气管插管例5例,脑室引流管例1例,腹腔引流管2例,导尿管5例,胃管13例,中心静脉置管3例。5例经口气管插管意外拔管后有3例重新置管,2例未重新插管给予吸氧,导尿管意外拔管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尿道出血给予等对症处理,其他导管脱落后经及时发现给予对症处理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2原因分析

2.1患者舒适的改变疼痛、紧张、舒适改变是发生UeX的主要原因,占自行拔管的38.1%[4]。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绝大部分处于生命危急状态,需要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中心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进行补液维持循环功能,给予药物治疗;置入胃管、尿管,根据治疗需要或术后放置各种引流管。非深昏迷患者,镇静药物或麻醉后复苏期间患者感觉全身不适,尤其是进口气管插管患者不能耐受,不能讲话,各种恐惧、焦虑、疼痛感使患者身心备受折磨,这些身体舒适的改变使患者潜意识的想拔掉身体上的各种留置管道。

2.2患者意识不清、躁动意识不清楚,躁动、谵妄是患者自行拔管的重要因素。处于谵妄状态的患者清醒期与谵妄交替出现,昼轻夜重[5],虽给予保护性制动及心理护理,患者仍然不能配合。本组患者有2例均因为意识不清楚、躁动,虽经约束双手而自行拔除经口气管插管,5例尿管拔除患者均处于老年痴呆、颅脑外伤意识不清自行拽管而至尿道损伤出血。

2.3缺乏有效的约束对于意识不清、躁动的患者,护士虽给予保护性制动使用腕带,但是腕带打结不牢固患者可自行松解,腕带打结床档离头部太近患者可抬头弯曲使面部靠近手部而自行拔除气管插管或胃管等。护士、护理员给患者翻身或操作后未绑好约束带,家属探视时间给患者松开约束腕带致患者双手解放而拔出各种导管。

2.4清醒患者自行拔管清醒患者进口气管插管比较耐受,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操作,与护士交流不愿意约束双手,护士多次给予讲解插管的重要性及不能拔管,患者配合良好,护士相信患者后未给其约束双手,但是患者却乘护士不注意拔除进口气管插管或引流管。本组2例男性患者就属于此种情况。1例老年患者在夜间睡眠中不自主拔掉腹腔引流管。

2.5导管固定不牢固各种导管固定不牢固,如面部油脂多、出汗,固定胶布被分泌物浸湿,有的引流管,中心静脉导管固定缝线脱落,可致导管容易脱落。本组2例患者因颈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缝线脱落,致导管在移动患者时脱出。

2.6药物镇静不理想危重患者虽给予药物镇静治疗,但患者仍然躁动不能安静配合治疗,加之双手保护性制动,患者更易激惹,任何刺激均会导致患者剧烈躁动,本组意外拔除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中有两例女童,1例13岁因药物中毒患者虽给予较大剂量药物镇静,但效果差,患儿躁动剧烈而自行拔管;另1例4岁患儿硬膜下血肿,躁动时头部摆动且与呼吸机对抗,经口气管插管虽没有明显从口腔脱出,但插管上移而重新插管。

2.7医务人员操作不当危重患者因治疗需要往往全身插满各种管道,多通道的输液管道、导联线、各种引流管,本组有1例患者中心静脉导管脱出因护士操作时工作服的衣扣及上衣袋的笔将输液器勾住而致导管脱出。1例患者脑室引流管因医生退管后引流管自行脱出。

2.8其他因素护士交接班不认真,没有及时发现导管的位置及固定情况,护士缺乏对患者意外拔管的风险评估等。本组1例患者从外院转回,腹部腹带固定,腹腔引流管未见液体引出,后打开腹带发现引流管早已脱出;有的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太长,引流口成窦道不易固定致引流管易脱出;有的危险因素同时存在,例如患者药物镇静不理想,患者躁动,约束不好患者很容易自行拔管;护士人力资源不足,低年资护士护理经验缺乏,专业知识不足等等。

3护理对策

3.1妥善固定各种导管,做好护理交接班。对于不同的导管护士要给于正确的固定方法,经口气管插管每次口腔护理后都要重新固定,采用寸带及胶布双重固定法,松紧以一指为宜,如有分泌物浸湿及时更换固定胶布,防止脱出。护士交接班时要认真检查各种管道的固定情况,评估导管安全性,检查并记录导管置入深度及通畅情况,每次翻身前后均要求检查评估,护士着无纽扣专科工作服,防止因操作不当致管道脱出。

3.2对导管安全性进行评估,做好有效的护患沟通。对于留置各种管道的患者,护士要进行导管安全性评估,包括患者的病情、年龄、意识、肢体活动、配合情况、管道置入种类及部位、固定情况、镇静药物效果及制动效果,从而引起护士对留置导管安全性的高度重视。对于清醒患者护士一定要沟通到位,告知患者各种置管的重要性、保护性制动的意义及拔管后的不良后果,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同意。告知家属探视时不能随便解除约束腕带,对于脱机准备拔管的患者护士也要做好沟通,让患者坚持,等待医生安全拔管。

3.3给予有效的保护性制动患者剧烈躁动时要及时汇报医生,不仅要约束双手,必要时还要给于肩部,膝部、足部及身体的约束,本科以往使用的约束腕带陈旧,粘合不紧易松脱,2013年发生4例气管插管意外拔管后及时更换了约束具,使用"熊掌式"约束手套后至2014年无1例患者拔除经口气管插管。

3.4加强医护合作,做好患者镇静镇痛管理。降低意外拔管的发生率,医护合作是关键。对于药物镇静的患者进行镇静效果评估,使患者充分达到镇静状态,配合治疗护理工作,保障护理安全。镇静效果不佳时及时汇报医生,选择或加用合适的镇静药物,尤其是在夜间值班时,护士一定要及时汇报医生;每日早晨停用镇静药物唤醒治疗时,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情况,防止患者再次躁动而有拔管倾向。医生要及时正确评估患者是否有拔管指针,避免不适当的拔管延迟而增加患者痛苦及拔管风险。

3.5加强专科知识培训,合理安排护士人力。重症医学科低年资护士多,护士入科后科室要给予本专业相关知识培训及各种护理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护士长弹性排班,合理安排护士人力,每班护士新老搭配,根据护士能力安排分管患者,护士长及带班组长定时检查护士工作情况及患者情况,及时发现隐患给予防范对策。

3.6发生意外拔管及时汇报,正确处理。如果发生意外拔管不良事件,当班护士要及时正确处理,例如经口气管插管拔除后,每床备有面罩,立即接呼吸机无创通气,自主呼吸好的患者给予吸氧,同时立即通知医生及护士长,给予重新置管等处理,做好记录。之后科室按规定上报不良事件,组织护士讨论,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改进工作。

4小结

非计划性拔管是临床风险管理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直接关系到患者再插管、插管困难、气管损伤、增加感染、住院时间延长等问题,也是医患纠纷的隐患。因此,在重症医学科及各监护病房对于危重患者如何做好各种留置导管的护理,防止非计划性拔管仍然是我们护理安全管理的重点工作,以最大程度减少与防范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方力争,周畔,方强,等.气管内插管非计划拔管的护理因素和预后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5):404-406.

[2]方静,杨海燕,刘汉,等.iCU患者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4,19(2)(外科版):37-38.

[3]Carrionmi,agusoD,marcosm,etal.气管内插管,胃管和中心静脉导管的意外拔除[J].世界医学杂志,2000,4(8):9-12.

护理管理的计划篇8

iCU患者一般病情危重,不具有自主意识,需要进行气管插管为其提供氧气,保证正常的生理机能。非计划性拔管时iCU气管插管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若发现或是处理不及时,可引起起到损伤、窒息等问题,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为了减少这一问题的发生,我院对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的原因展开分析,并总结了有效的护理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常规护理阶段对象为2013年5月-2015年12月期间iCU病房治疗的150例气管插管患者,包括男82例、女68例,平均年龄(67.5±8.5)岁;优质护理对象为为2016年1-12月期间iCU收治的100例患者,包括男56例、女44例,平均年龄(67.9±7.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治疗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均行气管插管。

1.2方法

1.2.1分析方法:常规阶段150例患者,详细记录患者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次数和频率,记录每一次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具体原因。针对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1.2.2护理方法:综合考虑常规护理干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具体护理措施参见讨论。

1.3比较方法:对比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模式下两组患者大声非计划性拔管问题的几率。

1.4统计学方法:文中关于iCU病人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及优质护理效果的研究,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通过卡方对其予以检验,当满足p

2.结果

2.1非计划性拔管原因

2.1.1插管方式,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17例患者中,有14例为经口插管,虽然这种方式在操作上相对简单,但是这会对患者的舌根位置形成压迫,容易死患者出现口腔疲劳,导致患者不适。并且经口插管的固定性较差,容易脱落;

2.1.2护理操作,部分iCU患者需要采取多种治疗方式,比如吸痰治疗,需要移动患者的位置,为其进行导线整理等。但是护理操作是可能由于人手不足、保护意识缺失、用力过大等因素,导致患者插管掉落。同时,也有部分护理人员没有做好工作交接,对患者的巡视不及时,缺乏对非计划性拔管问题的重视,导致了问题出现。本组17例患者中普遍出现了护理不当问题;

2.1.3镇静效果不佳,本组中有5例患者出现了此问题。部分iCU患者具有清晰的意识,他们的心情比较焦虑、躁动。另外,他们对气管插管的耐受程度较低,在镇静不深入的情况下会随意移动,导致插管脱落;

2.1.4护理人员没有及时对于意识清晰的患者进行有效的约束。本组中有6例患者清醒后,护理人员没有对其四肢进行约束。并且患者对于护理操作的依从性和配合新较低,出现非计划性拔管;

2.1.5气管固定效果不佳,5例患者由于此原因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目前主要使用双胶带布法进行固定,但是这种固定只是一种简单的固定方法。有些iCU患者可能存在汗液分泌过多、口腔分泌多、血液、呕吐物等,可能污染胶带,并让胶带失去粘性,导致插管脱落;

2.1.6通气模式,本组有3例患者由于同期模式不合理自行拔管。带机时间长、撤机时间长、撤机方法不对,导致患者情绪焦虑、烦躁,出现非计划性拔管。

2.2非计划性拔管率:常规护理下,非计划性拔管率为11.33%(17/150)。优质护理阶段非计划性拔管率为2.67%(4/150),统计值p

3.讨论

为了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问题,文中详细分析了iCU气管插管患者出F非计划性拔管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了优质护理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

其一,注意规范护理行为,在移动、吸痰等操作时,一定要保持动作轻柔、舒缓。保持患者状态舒适。同时要注意保持iCU的卫生、整洁、安静,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能够使患者放松心情,提高依从性;其二,适当的改善插管方式。如果患者长时间经口插管,可适当改为经鼻插管,减少对患者的刺激,使患者放松口腔,提高舒适度;其三,稳定插管方式。遵从相关的规范和原则进行插管固定,放置牙垫,使用胶带进行良好固定;其四,合理进行镇静。经过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后,适当进行镇静,减少患者的随意动的次数和频率;其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促使其书写正确的记录,加强病房巡视。如果发现患者通气不适,需要及时为其调节模式。如患者出现呕吐、出血、出汗等问题,需要及时为患者进行清洁,并重新固定插管;同时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护理操作规范、正确。

结语:

综上所述,iCU气管插管患者由于护理操作不当、依从性不足、通气模式不适、固定方法不稳定等多方面因素容易出现非计划性拔管,对治疗极为不利。临床中需要针对iCU气管插管患者开展优质护理,减少非计划性拔管问题。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参考文献

[1]骆菁,曾碧城,刘小娟.探讨iCU患者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工程,2015,14(03):160-161.

护理管理的计划篇9

【关键词】新生儿;胃管;非计划脱管;非计划重置

胃管留置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常见的临床护理操作,在胃管留置期间,有非计划脱管现象发生,由于病情需要,大多数患儿重新插入胃管,不但浪费医疗资源,而且反复插管会损伤鼻、咽及食管粘膜[1],增加患儿痛苦,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如何加强胃管留置管理,降低胃管非计划重置,尽量减少对患儿不必要损害,是医务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我院niCU共有27例非计划脱管病例,其中19例进行了重新置管,通过分析影响胃管非计划重置的相关因素,提出护理对策,降低胃管重置率。

1原因分析

1.1导致胃管非计划脱管的风险因素

1.1.1患儿自行拔管27例意外脱管中,患儿自行拔管为13例,占48.15%,为脱管的主要原因,多发生于患儿兴奋、易激若、哭闹时,由于新生儿无自主意识,还不能理解胃管脱落的危害性,同时niCU没有家属陪伴,所有治疗操作及基础护理都有护理人员完成,护理工作繁重琐碎,稍有疏忽就可能导致患儿将胃管自行拔出,如缺血缺氧性脑病兴奋期的患儿,意外拔管率较高。

1.1.2胶布固定松脱本调查显示,由于固定胃管胶布松脱,导致胃管意外滑脱病例为11例,占40.74%。其中经口留置胃管患儿有8例,明显高于经鼻置管的3例,可能与经口置管不易固定[2],患儿非营养性吸吮[3]带管经口奶嘴喂养易使胶布受潮,卷曲松脱,造成胃管脱出有关。

1.1.3胃管堵塞患儿在留置胃管期间,有3例由于护理不当导致管道意外堵塞的情况,占非计划脱管11.11%。通过追踪分析,发现2例发生在管饲药物后,可能与药物粘稠,护理人员管饲后冲洗管道不彻底有关。另外1例胃管发生了反折没有及时处理,导致胃内容物返流堵塞。

1.2胃管非计划重置的评估胃管意外脱管后,患儿是否确实需要重新置管,是否经过认真评估后才给予重新插管,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由于无家属陪伴,没有家属对重新插管提出异议,对于脱管的病例值班护士基本上给予及时重新置管,特别是缺乏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有的年轻护士担心领导发现后批评,有的护士对自己工作行为欠思考,工作目标只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没有考虑患儿的需求就给予重新插管,有可能人为造成胃管的非计划重置。据文献报道,意外拔管后部分未重新插管的病人,不仅住院时间未延长,而且死亡率低于未发生意外拔管事件的病人。研究者认为,这部分病人实际上已经不需要依赖导管,但是由于治疗上的疏忽延迟了拔管时间[4]。可见,胃管意外脱落后是否重新置管的评估非常重要。

2护理对策

2.1加强胃管留置期间的管理,降低非计划脱管发生率胃管在留置期间发生意外脱管是胃管非计划重新置管的根本原因,减少非计划脱管是降低胃管重置率的重要因素。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提示护理人员在重症监护病房无家陪的环境下,更应关注患儿非计划脱管的护理问题,根据意外脱管的原因,设计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为防止患儿自行拔管,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增加巡视次数,对异常兴奋的患儿及时告知医师,必要时可给予镇静药物或适当的肢体约束;对于由于胶布固定不牢导致胃管滑脱的现象,我们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借鉴合理经鼻胃管、经口胃管的固定方式,在固定方式统一的基础上,采用3m丝绸胶带替代常规的医用敷贴固定胃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针对管道堵塞问题,加强培训,责任到人,关注管饲喂养前后胃管冲洗细节,杜绝因工作疏忽引起的意外拔管。通过以上护理对策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防范意识及判断能力,对管道作出预见性评估,防患于未然,尽量减少非计划性脱管的发生。

2.2建立胃管重置评估小组,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非计划胃管重置哥伦比亚大学附属斯坦福德医院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发现,意外拔管后重新插管的病人不仅延长了住院时间,而且死亡率和感染率远远高于未发生意外拔管的病人[4]。可见,胃管意外脱落后,应根据患儿病情需要及营养需求,尽量减少重新插入胃管。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建立了胃管重置评估小组,成员包括患儿主管医师和责任护士,当患儿发生非计划脱管后,值班护士不能自行重新置管,必须上报管理小组成员,管理小组认真评估患儿病情需要,精确计算能量需求及液体出入量,谨慎决策是否需要重新置管,减少重新置管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吴本清.新生儿危重症监护诊疗与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78.

[2]李丽伟,梁军.反角度透明敷贴法固定新生儿经口胃管[J].全科护理,2010,8(11):2973.

护理管理的计划篇10

关键词:pDCa循环;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质量管理工作循环(pDCa)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Denting)根据信息反馈管理提出的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1]。本院自2013年7~12月在全院护理关键指标的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模式管理,促进了全院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7~12月在本院住院的患者581例为对照组,男293例,女288例,年龄6~91岁,平均(56.58~23.89)岁,平均住院时间24.52d。2013年7~12月在本院住院的患者983例为观察组,男498例,女485例,年龄5~93岁,平均(58.79±28.32)岁,平均住院时间22.31d。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疾病程度、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终末质量管理控制手段进行质量管理,具体方法为:

1.2.1计划阶段①护士首先做好正确的事,护理组长对本班工作质量进行检查,护士长每天对本科的质控项目检查。②分析问题查找原因: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护士长组织全体护士将影响本科6个关键指标的因素应用头脑风暴法逐一列出,查找主要原因加以分析。③制订明确的计划:根据主要问题制订出当月的护理质控目标,然后根据所制定的目标,制定可行的措施。

1.2.2实施阶段主要是执行计划,按计划对策和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并提出时间、数量、质量等要求,落实到各个小组和人员。

1.2.3检查阶段检查计划实施情况,把执行结果与预定的目标对比,每周进行质控通报。

1.2.4处理阶段①护士长每月总结本科室经验教训,护理督导组每月总结全院共性的经验教训,总结哪些工作做得不当。②对于这个阶段尚未解决的问题,根据当月评价结果,制订下个月的质控目标和措施,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以上4个阶段必须环环相扣,不得中断,而且每一个循环都紧密衔接,周而复始。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住院患者跌倒、坠床、给药错误、非计划性拔管、压疮、患者走失、自杀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采用pDCa循环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前后患者发生跌倒、坠床、给药错误、非计划性拔管、压疮、患者走失、自杀等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0.68%低于对照组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pDCa循环法是程序化、标准化的一种科学工作方法。p(计划)是行动的指南,科学、准确的计划可使工作事半功倍;D(实施)是循环的中心环节,是计划的具体体现;c(检查)是督促计划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可直观地了解计划实施的情况;a(处理)可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优化措施,保证计划的进行与效果[2]。本结果显示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