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级农业合作社的特点十篇高级农业合作社的特点十篇

高级农业合作社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6:06

高级农业合作社的特点篇1

一、完善提升,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集中主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实施已批复的1.2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499万元,争取中央、宁波、市等上级财政支持1407万元。

重点突出,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____年度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建设面积15734亩,投资总额315万元,其中:宁波级功能区6625亩,__级6943亩,镇级2165亩,已全部完成。宁波市粮食生产功能区标准化试点工程,试点面积1000亩,投资101万元,目前工程基本完成。全佳桥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已顺利通过省、市级的验收

二、继续推进粮食生产,确保粮食重镇地位。

全镇18个行政村,耕地面积43500亩,____年度早稻种植面积29851亩,亩产470公斤,总产达1.4万吨。晚稻种植面积34995亩,总产达1.6万斤。全镇20亩以上种粮大户115户,承包耕地面积6486.16亩,其中50亩以上种粮大户35户,面积3041.01亩。20亩以上种粮大户承包面积占全镇耕地面积的14.89%。

三、继续抓好水稻生产机械化重点,推进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

我镇有与粮食生产有关的农资供应服务商店18家,农机专业合作社6个,粮食专业合作社2个,农机专业服务队15个。积极推广机插基质育秧、大棚育秧、集中育秧点15个。建立工厂化育秧中心5个,新建育秧大棚2.5万平方米。全镇农机总动力42281千瓦,主要机械有:中型拖拉机125台、插秧机87台(____年新增22台)、收割机126台、烘干机16台(____年新增5台)。全年水稻机插面积45135余亩,机耕机收率达到100%。新建粮食烘干中心5个,烘干总吨位达到540吨。

四、突出水稻优质高产示范区建设,积极发挥示范效应。

1、粮食高产示范方(肥—稻—稻模式栽培技术示范项目)。面积1460亩,早稻亩产达520公斤,比全镇早稻亩产470公斤,增产50公斤,增产幅度达10.6%。

2、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项目。涉及瑶街弄、乐安湖、长冷江、渚北四个村。

3、__市全佳桥村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项目面积20__亩,从去年开始累计投入资金63.87万元(到10月底),通过冬绿肥种植、秸秆快速腐熟还田、因缺补缺配化调整、冬季土壤翻耕等措施,地力得到了提升,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3、超级杂交水稻甬优系列繁种优质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项目面积800亩,其中200亩为繁种,600亩为制种,设计渚北、长冷江、姚家三个村,经济效益显著,亩纯收入比种植常规水稻增加3倍。

五、注重特色农业,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

优化品种结构。重点发展优质米、糯米与特种米,在乐安湖科技生态农业园的特种稻米农业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引导农业企业向粮食深加工、提升品牌方向发展。__市第二届农博会上我镇共有11家企业参加,展示展销____农产品20多个系列品种,销售额达20余万元。全镇共有无公害、绿色、有机出口等认证产品20只,创建了宁波级4个、__市级4个名牌(知名商标)。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粮经结合、种养结合、林牧结合、渔牧结合等模式,进一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全镇家禽年饲养量达到85万羽,生猪饲养量为1.51万头。在充分发挥黑鱼、黄颡鱼、青鱼、南美对虾四个养殖精品园区作用的同时,指导渔业向生态套样、种养结合以及第二、三产业延伸发展,形成生态渔业模式。同时发挥西山杨梅专业合作社宣传推广,拓展服务的作用,改良品种,提升品质,打响品牌。

____年根据__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高效农业315示范工程的意见精神,__市四联果树种植有限公司组织实施了蟠桃高产高效师范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从____年1月至____年3月底结束,该项目完成了项目设计的各项建设指标,并取得了成效。该项目位于____镇四联村,西河头西岗畈46亩与黄洋山54亩地块,项目流转土地202亩,新建道路800米,修缮沟渠1000米,引进良种果苗10000株。该项目符合__市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有利于__市蟠桃种植的总体水平的提升,项目设计布局科学合理实用,具有很强的带动能力,产品竞争力强,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通过该项目实施,____年该公司蟠桃亩产1500公斤,亩收入2万元,亩净收益1万元。在高效的鼓动下,通过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通过统一的技术与品种品牌,现已带动辐射周边果农20户,面积达60多亩,年产值达100万元,亩净效益约0.8万元,发展前途一片光明。

六、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科技下乡,新型农民培训等形式,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模式、新科技推广。并继续发挥支农快贷通作用,落实政策性农业

保险。

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和保护。__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测土配方和科学施肥技术推广项目。项目面积1.2万亩,设计瑶街弄、渚北、长冷江、乐安湖四个村。3月份进行了土壤测验,7月份复混有机肥、复合肥的发放,公发放肥料600吨,3月、6月、9月份分别举办了技术培训班,参训人数达252人次。

落实了河道保洁管理,对全镇河道165公里(其中镇级26.8公里,村级138.2公里)。174条(其中镇级16条,村级158条)进行长效管理宝洁。

动物防疫和细产品安全指挥体系健全,年初成立“____镇重大动物疫性和重大畜产品安全领导小组”,由镇长谢高任组长,农业镇长黄于波任副组长。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森林资源保护、防火、防虫工作。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植保概念,紧紧围绕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目标,切实抓好病虫草鼠害调查。检测与防治,有力地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出病虫情报十期,印发技术资料20__份,发放农旺757药剂360公斤,甲磺隆16公斤,药剂防除面积430亩,人工铲除面积30亩,一枝黄花得到了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做到预报准确及时,防治做到统一时间、药剂、方法,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带来的危害。

七、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加快土地流转。创建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和市场,为土地流转双方搭建一个平台。积极指导各村规范土地流转手续,完善合同,做好合同鉴证。做好土地整理(全佳桥山塘复垦项目)工程扫尾和验收工作。重点加大政策扶持、流转服务、机制创新、招商引资等方面力度,转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打下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基础。

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会计监督,且落实各项财务制度、民主管理等制度,坚持民主理财。落实____年度村级公共事业建设一事一议项目,同时加强村级“三资”管理,督促村(社区)财务公开和村级债务调查工作。认证做好村级财务“三资”管理,____年全镇22个村及股份制经济合作社20个已达到市级规范化经济合作社和规范化乡镇。____年做好了土地流转工作并完成市下达考核任务,土地面积580亩。做好村级一事一议工程项目5个,3个基本完成2个还在实施建设中。

着力培养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培育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全镇现有宁波市农业龙头企业3家,__市农业龙头企业3家,3家镇内农业龙头企业,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9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工作,积极引导农业企业进行绿色、无公害等各项确保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巩固现有的有机、绿色、无公害、出口认证等创建成果,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定期抽检各基地产品,监督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措施。积极鼓励和扶持大学生等青年农民在农业创业就业,培植现代农业的生力军。

农业经济今后三年的工作思路和主要工作打算:

1、完善提升,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实施____年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市综合开发办的支持,计划使全镇4万亩耕地综合开发项目全覆盖。二是重点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在三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和粮食生产功能区标准化试点的基础上,争取和配合粮食生产功能区标准化建设的推进,预计建设面积1万亩,争取上级财政支持1000万元。三是着力抓好水利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提高三防设施和农田水利设施。明年具体抓好山塘水库的整治、河道疏浚、生态河道建设等9个项目,计划总投资800万元。重点谋划中河、贺墅江等河道整治工程,既提高我镇三防能力、改善水环境,又把建成区河道建成集镇的主要景观轴线。四是着力抓好特色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借助上级标准化渔塘改造、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林业特色示范区建设等扶持政策,提升我镇特色产业发展基础。

2、继续转型升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一是在粮食生产与经营上有新的突破。经营上引导农业企业向粮食深加工、提升品牌方向发展。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效益农业上有新的突破。重点发展粮经结合、种养结合、林牧结合、渔牧结合等模式,进一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三是着力推进土地流转,在规模经营上有新的突破。重点加大政策扶持、流转服务、机制创新、招商引资等方面力度,转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打下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的基础。

3、典型示范,树立农业特色高效园区。一是督促落实万亩特种稻米基地建设,扩大有色米、功能米等特种稻米生产的示范效应,有序推广特种稻米的产业化经营。二是积极推进高效农业“315”示范工程建设,争取每年有一个“315”工程在平原稻区开花结果,使广大农户可看可学,增收增效,三是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园区建设,争取和实施2个省级农业精品园建设,树立起一个又一个的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基地。

高级农业合作社的特点篇2

20*年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起始之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和“强县强镇、三年倍增”任务的承上启下之年,也是全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统领,着力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村“三大合作”,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加快强镇富民步伐。目标新增市级龙头企业10家以上,市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增长20%以上、出口额增长15%以上;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家以上;新增高效农业面积50万亩;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达65万户以上。

围绕上述目标的实现,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加快形成农业特色产业板块。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对接沿江、沿河、沿路发展规划,优化生产力布局,发挥农业生态和资源优势,加大整合力度,抓好特色农业生产、加工和市场三大功能基地的规划与协调发展,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围绕高邮鸭、扬州鹅、宝应荷藕、江都花木、仪征茶果、邗江设施蔬菜、特色水产以及城郊观光休闲农业等培育成为产业规模超10亿元的产业,每个产业形成1~2个重点骨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龙头企业集中区建设,促进特色农业产业板块的形成和发展。

2、大力推进高效规模农业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化发展基础。按照县(市、区)抓产业链、乡镇建产业园、村有示范园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一区百园”建设,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引导高效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打造一批特色镇、专业村。着力建设市域环路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带,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重点发展大棚蔬菜、花木等设施农业,推广高效渔业、种草养畜禽等健康生态养殖技术,加快形成区域农业板块经济和产加销一体化的龙型经济,进一步壮大宝应荷藕、大闸蟹,高邮鸭业、罗氏虾,江都花木、蔬菜,仪征茶叶、鹅业,邗江设施观光农业等产业规模,提升发展水平。20*年全市高效农业面积新增50万亩。

3、继续推进农村“三大合作”,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典型引路,创新发展”的思路,在完善、提升已有“三大合作”组织的同时,大力发展“一品一社”、“一村一社”的合作组织。重点培植十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十强土地股份合作社、十强社区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抓扩大合作社员数和带动农户数,通过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兴办合作组织,合理配置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带动更多的农户闯市场,同时组织开展市级示范合作社的评比与命名活动,分层次、分区域、分产业培育一批示范典型;土地股份合作社主要抓扩量提质、利益分配、工商登记三个环节,注重把推进土地股份合作社与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有机结合起来,用先进生产关系的调整去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区股份合作社主要抓提高认识、发展提速和资本运作三大环节,力争每个乡镇都组织1-2个村级社区股份合作社。20*年,全市农村“三大合作”新增400个以上,重点打造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典型。

4、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加快农产品流通。根据全市农产品生产区域化布局,选择在产业特色明显、生产规模集中、交通便捷的地区,加强招商引资,加大资金扶持,加快建设和完善一批规模较大、功能配套、设施先进、服务规范的农产品市场。重点建设好阿波罗花木市场、宝应湖粮食物流中心、槐泗粮食物流中心等新建市场,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蔬菜批发市场、荷藕批发市场、鹅产品批发市场、茶果批发市场等产地市场,力争把各类专业市场建成区域易中心。大力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营销大户、龙头企业等流通主体,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拓展农产品、专卖业务,努力开拓市场。大力组建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对外市场地位,开展合作社产品直接进入城市大型超市、在城市建立连锁店、直销店等工作,探索和推进农产品直销体系建设,促进我市农产品进超市、酒店、宾馆、大型社会团体等,通过搞活流通促进产业的发展。

5、培优农产品品牌,发展品牌经济。一是做足原产地品牌文章。加大对“宝应荷藕”、“高邮鸭”等原产地品牌和“绿杨春”茶叶、“宝应湖”大闸蟹等现有集体品牌的保护,提高利用水平;尽快申请“扬州鹅”、“邵伯鸡”、“维扬麻鸡”等地方特色品种成为原产地保护品牌。二是做足生态品牌文章。充分发挥扬州地区尤其是里下河地区的生态优势,加大“三品”农产品品牌的申报力度,重点打响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品牌,力争形成无公害农产品品牌350个以上,绿色食品品牌190个以上,有机食品品牌50个以上。三是做足特色品牌文章。注重发挥“三和”、“四美”、“富春”等中华老字号的品牌效应,加快传统名优产品的挖掘开发、品牌宣传与市场开拓。加大农产品品牌的创建和整合力度,每个优势农产品形成3~4个优质品牌,创建省级以上品牌1~2个。

6、加大创新力度,提升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依托我市农业科研院所力量资源的优势,引进国内外及台湾地区的新品种,加快培育适合我市生态环境和加工需求的新品种,促进全市农产品品种更新,形成品种优势。二是加快产品创新。加强对市场调研,适应市场消费需求,推动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强产品的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优化企业产品结构。三是加快技术创新。以标准化示范区、高效农业园区为抓手,加大标准化种养技术的示范、推广,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推进龙头企业参与iSo9000、HaCCp等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重点瞄准出口目的国相关标准的研究和应用,推行企业标准化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应用国外资金、加工设备和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

7、推动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小康进程。引导龙头企业积极投身高效农业和农村“三大合作”,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不断探索和创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调整种养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增强专业合作组织在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纽带作用,切实提高生产经营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开展以产业化扶贫为重点的“村企挂钩”,推动龙头企业与苏北及本地经济薄弱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通过龙头企业在经济薄弱村建设生产加工基地,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经济薄弱村的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带动高效农业发展;通过培育专业户等其他产业扶贫模式,加快贫困户的脱贫步伐;通过投入建设村级道路、桥梁、水电等设施,改善村容村貌,加大龙头企业反哺农业的力度。

二、20*年办公室工作计划

20*年,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三农”工作的要求,以“五个推进”为重点,进一步发挥协调服务作用,强化部门联合,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培育龙头企业群,推动龙头企业参与现代高效农业、农村“三大合作”和挂钩扶贫工作,提高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带动作用,促进全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做好农业产业办公室日常工作。一是制定20*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意见,召开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和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遇到的问题。组织召开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工作会议,明确目标和要求。二是办好农业产业化简报,及时通报龙头企业发展和部门服务情况,并做好省、市、县相关部门和企业的信息沟通和,宣传推介企业和产品,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三是发挥龙头企业协会联络、协调、指导、咨询、服务等职能,每一季度开展一次龙头企业之间的座谈活动,推进交流与合作、信息传递等。

2、抓好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按照“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的原则,把握龙头企业发展动态,做好跟踪服务,培育省、市级后备龙头企业,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70家以上,形成优质粮油、健康畜禽、生态水产、高效蔬菜、林木加工、优质棉纺、茶果园艺、农产品流通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群,市级龙头企业年销售、利税增幅在20%以上,出口额增幅在15%以上。根据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动态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态势,修订并出台市级龙头企业考核评比办法,增加企业对带动现代高效农业、农村“三大合作”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考核,推动龙头企业反哺农业,增强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推广高邮龙头企业的股份制企业改建经验,扩大股权,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快中小企业向股份制改造转变,培育和引导企业参与上市前期准备工作。

3、开展龙头企业的跟踪与服务。坚持龙头企业月报制,深入龙头企业调研,把握龙头企业发展动态,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指导龙头企业包装项目,参与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引进各类社会资本、工商资本、外资以及技术进入农业产业的各个环节,壮大企业发展规模,带动产业发展。进一步做好银企对接、品牌创建、标准化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引导和指导,组织龙头企业负责人、技术人员以及营销人员开展培训,赴先进地区、先进龙头企业考察学习,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力度,推进龙头企业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企业及其品牌知名度,推动龙头企业争创名牌。推广江苏双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品牌运作经验和做法,整合社会、企业科研资源,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宣传江苏快乐集团自主创新,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节本增效经验做法,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生态文明的生产模式转变。进一步推动龙头企业市场开拓,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大型农展会,扩大产品销售。

4、引导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强化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推动龙头企业参与高效农业基地建设、发展订单农业;参与农村“三大合作”,探索与基地农民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利润。开展以产业化扶贫为重点的“村企挂钩”,推动龙头企业与苏北及本地经济薄弱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重点加大对经济薄弱村以产业发展为主的“造血型”扶持、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反哺式扶持和以帮助特困户脱贫为主的资助式扶持等,推动经济薄弱村发展产业经济、庭园经济和完善基础设施。鼓励和引导具备条件的龙头企业发挥资本优势,积极参与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开展图书下乡、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文体生活,促进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高级农业合作社的特点篇3

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6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合作社发展的新要求,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围绕农民合作社在促农增收脱贫攻坚中的功能作用等当前合作社发展的重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

一、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情况

截止目前,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67家(其中,部级示范社5家,自治区级示范社12家,市级示范社3家),其中,种植业112家、养殖业45家及农业服务10家,入社社员2564人,带动农户7520多户,2015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产值约1.5亿元。合作社主要经营发展三特水果产业、特色农业、特色养殖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其中威观三特水果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乌鸡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乌鸡商标、无公害水果专业合作社注册孝敬心商标、**生态金花茶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金花茶商标及**高原果蔬合作社注册**高原商标等。几年来,为合作社争取到上级扶持资金532万元。

二、合作社促进农民增收、帮助成员脱贫的经验做法

(一)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按照以小农户形成大规模、建设产业链、扩大扶持覆盖面的发展思路,推行合作社七规范、五统一的标准化建设,从而实现农户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有效带动我县贫困户发展三特水果产业、特色农业、特色养殖业等优势特色产业。

(二)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收益。合作社通过流转贫困户的土地,可让贫困户获得流转土地收入,既增加了收入,又降低了经营土地的风险,充分利用了闲置土地,实现了土地效益最大化。

(三)在扶贫方式上,合作社致力于村脱困、户脱贫,把合作社纯收入的60%作为合作社成员分红,确保合作社成员收入增长。合作社的这一扶贫方式既为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又为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搭建了平台。

三、地方政府发挥合作社作用开展脱贫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2015年我县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百日攻坚大行动,坚持把党组织建在合作社、党员聚在合作社、农民富在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党组织和党员的引领、带动、示范、辐射作用,引导合作社党员围绕中心任务,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气象。

(二)开展合作社评选表彰工作。近年来,我县农民合作社迅猛发展,主动适应三特农业发展新形式,开拓创新,转变方式,对促进和推动三特农业提质增效、上档进位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了表彰奖励先进,进一步发挥辐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三特农业提档升级,我县开展了农民合作社评选表彰活动。

三、存在问题

(一)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值小,经营不成规模,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低。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续了过去农民打伙求财、合股经营的特点,普遍存在规模不大、发展速度不快的现象。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均社员为15人,入股会员100人以上的合作社仅7家,有的合作社成员挂名,不参与入股。

(二)管理水平不够高,带动能力不强。农民发起人的工作热情虽然很高,但普遍缺乏经营管理能力、获取信息的平台及资金,基地硬件设施不齐全,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加快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同时,目前绝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生产、轻加工、轻销售,农产品附加值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产品销路不畅,带动农民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增收的能力不强。

(三)制度不够健全,运作不规范。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他们对专业合作社的章程、制度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往往习惯于听从政府指挥,缺乏必备的管理知识,缺乏决策能力。很多组织内部也制定了规章制度,但执行不力,往往形同虚设;部分专业合作社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规范,宗旨模糊,责任不清,特别是在利益分配机制上还没有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同时,组织开展活动较少,导致会员联系不紧密,合作社改组、解体频繁,甚至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空有其名。目前我县167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管理规范、能有序开展工作的只占1/3左右;勉强维持的占1/3;其余1/3基本上有名无实,既无办公室场所,也没有制定相关的章程和制度,更没有没有组织会员开展过任何活动。

四、发挥农民合作社优势带动精准扶贫的建议

(一)将试点农民合作社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发展、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着力点。因地制宜出台一系列支持精准扶贫试点合作社发展的措施,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产品。同时健全内部机制,强化设立程序、运行机制、民主管理、财务核算、利益分配五个规范,完善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功能,使其成为引领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逐步形成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经营模式。

(二)赋予农民合作带领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新的职责,建议选择产业特色明显、市场开拓前景较好、内部管理较规范的农民合作社进行试点,实实在在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实现小康。

(三)精准扶贫注入的资金主要用于解决合作社在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基地建设等环节资金短缺的问题。在合作形式上,根据投入的资金规模和合作社的实际需求,可以形式多样、类型各异。既可以是单个项目或某个环节、某个板块上的合作,也可以是整体项目上的合作。具体操作可以借鉴红色股份运作模式。

高级农业合作社的特点篇4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创新能力;内部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支持能力;Delphi-aHp法

0、引言

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本文以下统一简称“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农村遍地开花,合作社作为“小农户、大市场”的连接体,担负着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37万余家合作社,入社成员占全国农民的10%。2009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对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给予补助。国家强农惠农政策逐步向示范合作社倾斜,但强农惠农政策在合作社中该如何分配?政府评建示范合作社的依据是什么?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合作社发展的催化剂,科学客观的评价合作社的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1912年哈佛大学教授美籍奥地利经济学者熊彼特在其巨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以来,经过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和统计学家的共同努力,创新理论不断完善。创新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最近三十年,国内外学者特别关注有关企业技术创新测定与评价理论以及研究方法的研究。国外研究创新的代表人物很多,研究特征有以下4方面:一是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视角多样化。代表著作有:拉里(1981)以组织行为学的分析视角,把技术创新能力定义为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与技术和信息获取能力的综合;巴顿(1992)以创新行为的主体为研究视角,把技术创新能力定义为技术人员与高级技工的技能,技术系统的能力、管理能力以及价值观。二是把创新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作为测度的重要指标。如企业R&D投入就经常被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的测度参数。三是关注企业创新的主要方式。如克拉克(1985)提出技术创新应从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方面分别来测度。四是重视创新调查。如1992年经合组织出版《奥斯陆手册》,随后进行欧共体创新调查活动。国内学者近些年对于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非常多,学者们基于经营过程、投入产出、不同发展阶段和系统等不同的视角研究技术创新能力。

目前,创新理论以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已经相当成熟,但对于合作社这样特定组织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在目前国内外研究不多。基于此,本文利用创新理论,结合合作社的特性,分析合作社技术创新的特点,构建合作社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和技术创新能力测度模型。

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政府评建示范社,有利于各级政府科学的监测与评判合作社的技术创新能力,为制定适合合作社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提供科学、量化的依据,有利于合作社发现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优劣势。同时,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将为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在不同合作社得到合理的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我们可以给予更多的补助和扶持。

1、合作社技术创新能力测定模型设计

1.1 合作社技术创新的特点

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我国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其中也明确定义了合作社的企业性质。徐旭初(2005)”在其论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立法的制度导向辨析》中指出:确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性质是企业或是社团或是特殊企业,归根到底还是应看归入哪一类能使之更好地服务“三农”。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确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特殊企业比较有利于其发展,有利于其更好地服务“三农”。本文的观点赞同把合作社看成一种特殊的企业。

合作社的技术创新同一般企业有着共同点,具有风险性、外部性、时间差异性和一体化等特点,但是合作社作为一种共营企业,加上合作社的产品(一般是农产品、手工制品、奶产品等)特点,其技术创新特点与一般的企业(ioFs)又有很大的区别,合作社技术创新具有创新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短暂、对政府政策高度敏感和以公共部门创新引导自主创新等特征。

1.2 合作社技术创新能力测度模型的设计思路

本文确定合作社技术创新能力测度模型设计的基本思想为:将企业技术创新理论和系统理论有机结合,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趋势,结合合作社的特性,分析合作社技术创新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构建合作社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和测度模型。在本文构建的指标中,以合作社自身创新能力指标为核心,创新支持环境能力指标为支撑。选择指标主要考虑合作社的特性、调研数据的可得性、涵义明确、口径一致,同时需要反映出合作社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潜力等因素。在构建指标的过程中,坚持科学性和实用性、独立性和逻辑性、系统性和可比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等系统的原则。

①合作社内部因素分析。紧扣合作社的特性,合作社内部的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市场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直接影响了合作社的创新水平。创新投入能力包括人力和财力两方面的投入,直观的反映合作社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情况,是衡量一个合作社技术创新潜力和能力的重要方面;创新产出能力是合作社的投入资源的转化的价值形态,反映出合作社实际创新能力;创新市场能力反映出合作社与市场的对接能力,合作社的产品要在市场上比别的产品更具有竞争力,需要在市场营销能力方面有所创新;创新管理能力,合作社作为以农民为主体,自愿组成的农民互助组织,管理能力同合作社理事长的个人的管理水平、合作社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有很大的关系。

②环境因素分析。合作社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同合作社所处的外部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从全国范围内来说,合作社发展的比较好的省(市),如江苏、浙江和上海,这些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很强,区域内农业技术市场的成交量和需求度都比较高。在国家唯一一个农业示范区――陕西杨凌,该区域内合作社的外部创新环境支持能力特强,当地的合作社依托区位优势,能率先享受到农业高新科技成果。所以,我们在分析合作社技术创新能力时,外部环境的支撑力量不可忽视。

1.3 指标体系构建

遵循上述合作社技术创新能力测度模型设计的思路,根据合作社的特点及企业创新理论的思想,我们构建了一个包含2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的合作社创新技术能力的评价指标系统。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由9位西北农林

科技大学多年研究农村合作组织的教授组成的专家队伍通过德尔菲法来确定,使用1/9-9/1指数标度法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并通过一致性检验,见表1。

1.4 指标选择说明

①创新投入能力。创新投入能力主要分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技术人员数量包括外聘的技术指导专家和合作社内部的技术人员及大学生村官,在合作社中具有大学文凭的人员是相当稀缺的。开展新技术培训的次数,合作社对社员的培训直接影响新技术在合作社内部的推广。研发资金投入,作为合作社,特别是示范合作社,是有研发费用的。先进生产设备能够有利于农产品延长保质期或者反季节供应等。新品种引入费用,对于合作社技术创新中,能否采用新品种直接关系到合作社产品的收成与收益。

②创新产出能力。“三品一标”认证,在合作社中很受欢迎。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进行绿色产品、有机产品、无公害产品以及地理标志认证是农产品在市场上获得良好销售的一个很好的保障。标准化生产是合作社社员生产区分其他非社员的一个重要的特色,有利于创建国际级、部级、省级、市级或县级等品牌。

③创新市场能力。一是网络销售,通过第三方网络平台或建立自己的网上销售平台;二是参加各类农展会,提高合作社的品牌的知名度,以最直观的方式打入市场。合作社生产的特色农产品,在投产之前的市场调研能力非常重要。把合作社专职销售人员作为市场创新能力的一个指标是因为大部分合作社都没有自己专职的销售人员,但专职销售人员对于合作社市场创新有很大的作用。

④创新管理能力。我们从制度和管理人员两方面,选择管理规范化程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创新激励机制、理事会成员人数和理事长对创新政策的认可度这几个指标。

⑤农业科技环境能力。一个区域内的农业科技环境直接影响这个区域的合作社的创新能力,合作社一般没有自己的科技成果,但合作社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每万人农业科技人员从业人员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数和农业专利数,这些数据一般都可以从一个地方农业统计局获得。

⑥农业市场环境能力。由农业技术市场成交量和农业技术市场需求度两部分组成。一个完善的创新市场环境的支持有利于合作社的新品种、新技术等的来源,同时市场能加速农业技术市场流动,也能更好的表明农业技术市场的需求度。

⑦农业金融环境能力。包括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农业技术创新费用中风险资金的比重和农业技术创新费用中金融贷款的比重等3个三级指标。

2、实证分析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问卷包括合作社内部创新能力的4方面: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市场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主要采用与合作社理事长或会计面对面的访谈。受调研区域的限制,调研的合作社都处于山西运城市,对所有的合作社来说,外部创新环境支持能力的差别不大,所以在本次调研中,我们主要考虑合作社内部创新能力。从理论上来说,如果调研的合作社来自不同的省(市),面对不同的外部创新环境,将更有利于我们研究的完整性,这也是我们以后要深入研究的内容。

本文数据的时间跨度为2010年整年,把一年作为一个时间周期,是因为调研的合作社不管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一年基本上能涉及到一个完整的生产周期。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先进行了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采用无量纲化计算公式:Xij=(eij-esj)/(emj-esj)其中eij当前项数值,esj为本指标中的最小值,emj为本指标中的最大值。这样处理之后,所有的数值都处于(0,1)之间。

2.2 模型测定结果

采用德尔菲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所调研的运城市百强示范合作社中的20家种植业合作社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实证测定和评价。测评结果见表2。

2.3 结果讨论

①整体来说,20家合作社的内部创新能力都不是很强,内部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最好的富硒大枣指标值也仅为0.6923,没有达到0.7。主要原因是现阶段合作社还处于初创期,无论是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市场还是创新管理等方面都还不完善。富硒大枣合作社内部创新能力排序第一,其他各方面能力排序也基本保持在领先水平,这与该合作社的创新理念有关,合作社在建立之初,借款投资30万元用于富硒s0D大枣生产技术的引进与推广,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信息、开拓市场、技术技能培训、标准化生产、制定生产和农产品安全指标标准、开展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的认定认证、病虫害防治预警机制等服务,联合科研院所,引进新科技成果、新品种,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②合作社内部创新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20家合作社相比较而言,内部技术创新能力较强(指标值在0.6以上)的有富硒大枣、友臻板枣、花南果品、惠丰果品、望发果蔬等5家合作社;内部技术创新能力一般(指标值位于o.4~0.6之间)的有伍姓蔬菜、金禾小麦、绿丰葡萄、春云药材、俊辉韭菜、晓峰玉米、寅寅苹果、无核葡萄、鹏飞山楂、晋江石榴、忆君山楂、建山果业等12家合作社;技术创新能力较差(指标值在o.4以下)的合作社为忠定苹果、聚源核桃、汇丰种植等3家合作社。

③创新市场能力相比其他几个指标的数值偏低。这与合作社注重生产忽视市场有关,合作社的主体为农民,传统的农民都是注重生产,但是很少去思考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该如何销售才能获得更高的价位。由于合作社的销售渠道仍然依靠传统的销售方式,销售渠道窄、销售渠道长、费用高,影响了农产品销售和社员增收。合作社面对市场应敢于探索新的销售渠道。

④创新投入能力大于创新产出能力。这说明合作社创新的投入和产出并不成比例,投人的多,产出的少。原因可能是因为创新投入带来的产出往往具有滞后性,同时也说明合作社创新潜力大。

⑤创新管理能力相比较其他几个指标的数值都要偏高。20个合作社都具有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化程度高,有相应的创新激励制度,合作社的管理人员对于创新政策拥护程度很高。

3、结论

高级农业合作社的特点篇5

调动农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为更好地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稳步发展。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好地带动农业“双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结合我县实际,对进一步加快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制定以下意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全面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强协调引导,创新发展模式,优化配套服务,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达到建立一个组织、兴一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效果。

二)基本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尊重农民首创精神,鼓励农民大胆实践;坚持依法办社,促进有序规范发展;坚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围绕我县主导优势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优先支持重点区域和重要环节;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扶持,遵循经济规律,引导不强迫、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发明宽松环境。

三)发展目标。依照“培育一批、改造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方法。县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30个(省级10个、县级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年均纯收益增幅在10%以上,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覆盖面25%以上,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0%以上实现规范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30%以上农产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加工和销售。至2015年,力争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突破300个,全县每个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都至少有一个合作社,从事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生产经营的专业大户基本上入社,至形成“一村一品、一品一社”规范化、规范化种(养)殖格局;农户参与面进一步扩大,农产品质量平安水平明显提升,机制更加灵活,制度更加规范,服务农民的能力显著增强。并造就一批具有“基地、品牌、营销队伍和一套维护社员利益机制”示范性合作社。

促进区域特色产业集聚。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基地建设,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结合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加工需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建设以“一村一品”为特征的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规范化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围绕基地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2015年初步建成以入口创汇为主的哈密瓜为主的佛罗、以香蕉为主的尖峰岭等3个农产品基地和集聚区。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力争到2015年,有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研发机构建立科技合作。加强与农技推广服务部门的合作,开展农业技术规范自主创新活动,加速农业科技效果转化,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业科技入户和培训农民的有效载体。

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认真总结推广“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模式的经验,建立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基地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手建立为农服务的各种服务组织。

提高农产品质量平安水平。依照平安、优质、环保、高效的要求,加强农业规范化建设。大力推进农业规范化示范区建设,严格农产品质量平安市场准入制度,贯彻执行“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技术规范”国家规范,通过定量包装、标识标志、商品条码等手段,加速推行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规范化管理。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品牌协会,积极争创各级名牌,不时提升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流通服务体系。2015年,县级以上农业名牌数达到15个,其中争创中国名牌、中国农业名牌或中国著名商标5个。

不时提高企业家素质。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规范的订单、合同等形式,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人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和有关专业知识培训。与基地、农户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协议,做到依法、诚信经营。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取产业带动、村企联动、投资推动、科技驱动、服务拉动、外向牵动等方法,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培育一批优秀新型农业企业家。

二、两套措施保障

一)县工商行政管理局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绿色通道。并实行登记注册不收费。

二)各部门认真搞好宣传发动。引导和组织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准备。

三)合作社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将登记注册及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作为规范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标志和考核指标。评选先进。

四)农业局、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共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a级。aaa级信誉评定,颁发信誉等级评定牌匾证书,适时在新闻媒介予以报道公布。

五)实行项目倾斜。县委、政府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设项目。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项目给予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依照有关规定,严格管好用好项目资金。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依托特色农业发展,参与农业科技项目、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通乡通村公路和农村机耕道等工程建设,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综合生产能力。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承当的农业农村经济建设项目,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简化项目申报手续和项目确定方式。

六)落实税收优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所得。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项目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

七)加强人才支撑。进一步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管理人员的辅导培训。

四、政策扶持发展

一)继续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技术改造。

要求设备投资额在150万元以上。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苗子型农业龙头企业投资额50万元以上的检测设备,县政府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改造。重点支持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建成的有大的影响力的龙头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技术改造补助的项目。节能、环保项目,动植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列入技改扶持范围。市场流通型、服务组织型、种子种苗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的技术改造项目符合上述条件的列入县级补贴范围

二)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财政扶持力度。

重点用于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规范化生产、创建农业品牌、农产品商标注册、增强服务能力、开拓市场等项目。从2011年起,县政府加大财政支农资金中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农业行业协会)扶持比重和力度。县财政安排专项扶持资金500万元,用于县级农业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和县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功能培育以及扶持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关部门要制定实施方法。

三)鼓励实施科技创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农业企业加大科技开发投入,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科技创新。逐步成为农业技术创新投入主体。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科技合作,联合实施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围绕农业产业共性技术,开展科技攻关与技术示范。对农业专业合作社承当的县重大、重点由县政府列支科技经费分别给予不低于10万元和5万元的支持。鼓励农业企业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争创科技创新型企业,对认定的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科技经费补贴,主要用于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和研发条件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组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对列入部级和省级、县级的工程技术中心,按规定予以支持。加快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科技推广与服务能力建设,鼓励以股份制、理事制等多种产权结合方式组建农村科技服务机构,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水平。对认定的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县政府给予不超过10万元的支持。

四)鼓励建设农业生产基地。

对经县政府认定的县级星火示范基地,支持基础条件较好的特色产业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建星火示范基地。由县政府给予10万元以内的科技经费补贴。对经农业部认定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每个基地一次性补助10万元;基地内企业群共用的环保设施建设纳入县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补贴范围。

组织社员开展规模化、规范化生产,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依照“统一作物布局、统一生产规范、统一投入品推销和供应、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要求。对组织社员规范化生产达到一定规模和标准的县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补贴。

五)鼓励农业品牌建设。

鼓励申报专利和省级知名商标。对获得中国名牌、中国农业名牌、中国著名商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行业组织,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行业组织申请、注册和使用农产品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和原产地标识。给予一次性5万元补贴,新获得省级名牌、省农业名牌和省著名商标、省农产品品牌基地的一次性补贴2万元;同一品牌和商标,不重复补贴。

六)鼓励创新投融资机制。

构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投融资体系,整合各类农业投入资金。形成多方推进的合力。做强县城城乡信用协会扶持“三农”融资平台;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国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社会资本、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组建投资多元、利益联结紧密的企业。

七)鼓励拓展国内外市场。

对在境外获得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农产品国际质量认定的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和引导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到国外创农产品品牌。政府要给予奖励。要进一步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步伐,积极支持企业加入入口商品网上交易会,对我县农业入口创汇作出显著成果的企业和个人,政府要予以惩办奖励。建立农产品入口汇率风险弥补机制,降低入口风险。切实改进对农产品入口企业的服务态度,简化办事顺序,提高办事效率。

其费用参照省定规范予以补贴。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对有一定规模和入口创汇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参与境内外展示展销。可申报自营进出口权,外经贸等部门要给予支持,县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入口,年出口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每家补贴5万元。对获得境外商标注册的企业一次性补贴5000元。

八)加大税收支持力度。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国家鼓励类的产业项目,执行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取得的所得依照有关规定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落实省级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社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有关部门要制定实施方法。引进国内不能生产的先进加工生产设备,可按有关规定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依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依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依照无形资产本钱的150%摊销。

视同农民自产自销,免征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销售、服务、房产等税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社员生产和初加工农产品。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九)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办理,对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季节性收购资金。切实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配套金融服务。县农业发展银行要继续为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所需收购资金提供资金供给,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科技效果转化给予贷款支持。县农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对参与扶贫开发的农业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农村信用社要加大对农业、农户的支持力度,允许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开展抵质押贷款,有关部门要做好权证确认和相关服务工作。

政府给予适当的扶持,鼓励和支持以乐东县“三农”担保公司为试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组建形式多样的农贷担保机构。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协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抵押困难。探索和完善政府与银行联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区域合作模式。

十)落实用地、用电等优惠政策。

由国土环境资源部门在全县当年用地总指标中优先予以布置,县级以上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建造农产品加工厂房建设所需的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计划指标。并在实行“招、拍、挂”时设置产业行业条件,予以倾斜。

十一)落实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免费通行。县级以上专业合作社产品。

五、典型示范推广

一)营造发展氛围。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农民专业协会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方向发展,引导更多的农民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更多的组织和能人带头领办、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营造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良好氛围。

二)抓好典型示范。重点抓好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百点示范”工作。即一个良好的产业依托、一个灵活的运行机制、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一个团结能干的管理团队、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对县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进退机制。

三)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与联合。合作与联合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肯定趋势。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共同使用商标品牌、统一享受生产技术服务及统一市场营销等途径。抵御市场风险。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形势,以当地的主导产业和供销合作社的主营业务为依托,成立行业协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行业指导、政策协调和维权等服务。

四)打造精品。大力推行良好农业规范等农产品认证,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利用系统的网络优势,协助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加工企业、专业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等进行对接,开辟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进入“新网工程”绿色通道”通过召开区域性、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产品展示(展销)会、经贸洽谈会等方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品牌进行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知名度,扩大产品销售。

五)搭建平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经济技术、市场信息、规范与认证咨询、法律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协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产品市场营销、精深加工、品牌培育等工作;吸引农产品经纪人及其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六、龙头企业带动

延长产业链,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注重与龙头企业对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抵御市场风险。供销合作社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要从发展规范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动身,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民共同组建专业合作社,或与区域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形成“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七、产业合理布局

一)创新发展引导机制。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扶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做到发展中规范、规范中提升。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和优势的产业中,支持通过农村能人、专业大户的带动作用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机具所有权等出资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农民的财富性收入。支持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二)创新统分结合机制。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推进农业发展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统一投入品使用,对种苗、饲料、肥料等农资实行统一配送,确保农产品内在品质,降低成员生产本钱;统一生产技术,规范生产流程,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用技术规范规范种植、养殖作业的每个关键环节;统一疫病防控,对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和动物疫病防控提供专业化服务,建立健全农药、兽药残留控制体系;统一质量规范,对生产全过程实行农产品质量平安检测控制,建立和落实产品质量平安追溯制度;统一品牌包装,做好创品牌、树品牌和保品牌工作,统一申报和认证认定无公害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著名商标、知名商号及地方名牌等;统一收储销售,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生产的产品实行统一销售,积极发展“农超对接”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延伸产业链条中的作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贮.运、包装等环节的经营,实行农产品分级分类销售和优质优价,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后续收益。

三)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之间紧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将产业化经营各主体有机联结起来,促进产业一体化发展,带动农民参与经营、获得收益。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成员的利益分配关系,切实维护成员利益。积极探索保底分红、按股分红、二次返利等分配形式。

四)创新风险防范机制。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决策、财务管理、内控监督等机制。降低经营风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按章程规定或成员大会决议,建立和完善公积金制度并探索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产业利润高于一定水平时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财政等有关部门要积极研究支持激励政策,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风险准备金的积累、使用、管理机制,支持其不时壮大实力,提高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创新内部运行机制。坚持“四民”民办、民有、民管、民受益)四自”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方针。以服务成员为宗旨,互惠互信,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防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被少数人控制和垄断、成为为少数人谋利益的工具。建立健全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和规范的民主管理制度,确保成员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重大事项要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岗位职责、生产管理、收购营销、收益分配、财务会计等制度,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做到规范有序、良性发展。

八、力推品牌效应

一)为更好地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每23年评选一次,以激励其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高级农业合作社的特点篇6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在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提出“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良好的发展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不改变农民土地承包关系,不影响生产经营自和家庭财产所有权的基础上,农民自愿参与;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范章程,财务管理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市场为导向,选择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或农业发展项目,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积极探索、引导,稳妥推进。截止目前,全县围绕粮、糖、茶三大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共建各类专业合作社六个,协会一个,即省级审批的打洛镇勐板村委会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专业合作社;省级审批勐阿镇曼迈农用物资服务专业合作社,勐遮镇曼恩甘蔗良种繁育生产专业合作社,勐海县茗艳山区茶业专业合作社;部级审批的勐遮镇曼根优质稻米专业合作社;部级审批的勐海镇蔬菜协会。申报省级待批的有勐海镇曼真村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勐遮镇曼扫稻田养鱼专业合作社、勐混镇曼扫傣家手工造纸专业合作社、勐海县云麻生产专业合作社五个;申报部级待批的布朗山章家辣子生产专业合作社一个。资产总额428.53万元,其中:省级扶持财政专项资金4个,每个专业合作社10万元,计40万元,部级扶持财政专项资金1个,计20万元,县级财政扶持资金5.5万元,农业局扶持贴息贷款20万元;扶持资金总合计85.5万元。总收入408.62万元,总支出279.61万元,盈余60.75万元,农民成员因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均增收132.10万元。目前我县合作社处于起步阶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合作社制度健全,组织机构、组织运作相对齐全规范。如勐遮曼根优质稻米专业合作社成立于3月26日,最初由31户农户提出,村党支部牵头,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和“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组织发起,目前,合作社社员遍及全村22个村民小组,有持股社员372户,合作社成立至今,办理了营业执照,食品卫生许可证,申请注册商标及商品条形码,开创了合作社的品牌——曼根傣贡。如勐海县茗艳山区茶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于9月,在茶叶市场十分低落的情势下,探索开辟茶叶销售的新路子,解决社员买茶难的问题,组织收购销售青毛茶300多吨,创利润38多万元。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有了进入市场的客观要求,面对分散经营的农户在市场竞争中带来的困难,农民迫切需要以合作制的方式组织起来,联合进市场,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氛围不够

主要是扶持资金规模小,牵线搭桥不够。目前虽有农业部门牵头申报争取立项,但启动资金有限,扶持政策在欠发达地区仍未能得到系统的实施,或者说是相关涉及部门未能很好的达成一整套扶持机制,出现政策执行的断层,这对于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的我县来看,极大的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另外,在社会上营造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氛围不够,主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目前发展中正处于探索阶段,社会认知程度不高,致使社会共创意识未达到一定的高度。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农民组织化领域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民为主体,按照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方式生产、经营、分配、管理的互助经济组织,而农民自身综合素质有限,把握政策与市场机制的能力不够充分或者说是不全面,在组织、管理、运作,拓展业务等方面处于摸索阶段。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宽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环节尚未较好的延伸到生产流通领域,合作社多以生产资料采购、技术培训、农产品销售中介等初级合作内容为主,尚未呈现出它旺盛的生命力。未能拓宽市场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三、全县建设与发展农业合作化、规模化、多样化的意见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是联结农户、市场和企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合理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规范有序发展,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的必然选择。根据县委政府全县专业合作组织发展22家以上,覆盖乡镇2家以上的要求。首先,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粮、茶、糖、林木、养殖、冬季农作物开发和民族手工艺等方面资源丰富,市场前景好,发展空间较大;其次,从开始,针对我县对农业生产合作化、规模化、多样化的示范项目,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为发展农业生产合作化、规模化、多样化提供了必备基础;第三,政府资金扶持和信贷资金的落实是发展合作化、规模化、多样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已成立的合作经济组织,每个项目启动资金需要10万元左右,要行成一定规模化生产经营,需要投入资金30—40万元之间。要实现农业发展合作化、规模化、多样化提出以下意见。

(一)基本原则

1、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原则。农户家庭承包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必须保持长期稳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得动摇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地位,不得改变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财产所有权。

2、坚持自愿民主原则。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不得强迫命令,不得行政包办。

3、坚持多形式发展原则。在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和农技推广机构等单位和个人采取多种形式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

4、坚持示范引导原则。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通过试点示范和典型带动,指导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搞好生产、经营和服务,不断完善内部规章制度,规范组织行为,增强凝聚力和竞争力。

5、坚持增加农民收入原则。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兴办合作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统一为社员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作为增强合作社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合作社发挥农民自觉参与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完整产业化经营链。

(二)工作重点

1、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组织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打造农产品品牌,推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格局的形成,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群。

2、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解决产业链脱节、利益连接关系松散问题,使农民能够有效获取加工和流通环节的收益,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凝聚力。

3、围绕科技兴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

4、围绕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创新和改进农产品流通业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大型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销售网络,通过订单形式建立契约关系,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政策措施

1、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积极制定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积极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扶持资金,逐年增加,并在安排农业项目时,适当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对一些规模较大、运作规范、带动农户作用强、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级政府还可以采取以奖代助的方式给予扶持。

2、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各级税务部门要认真落实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

3、提供信贷支持。各级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信贷的重点,解决其生产性、季节性和临时性的资金需要,对用于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领域的给予适当利率优惠。

4、做好人才保障。鼓励各级各类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兼职或担任技术顾问,并允许按贡献大小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相应报酬。

5、加强工商登记服务。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和有关组织要主动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组织保障。成立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培训、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定期研究和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各乡镇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级办公室。

2、明确部门责任。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和有关组织要依法切实履行好职责,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扶持和服务工作;抓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训和规范化建设,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大事项,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考核制度;对经营状况好,带动力强,对农民增收贡献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表彰和奖励。工商部门要规范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商登记,并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高级农业合作社的特点篇7

加强农产品产地物流中心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保护环境、有利流通、便于检测、适度集中”的原则,把市场建在规模化产业园区。2010年以来先后争取省级标准化园区示范园项目、镇江市重点农业项目资金240万元,支持新建了华甸农产品物流中心、天王唐陵苗木市场、丁庄老方葡萄市场等3个产地专业市场曰市政府每年安排专门资金80万元,用于举办葡萄节。通过一系列营销推介活动,向都市推出句容农业“三大名片”,即院有机农业名片、观光农业名片、应时鲜果名片。2012年10月天王唐陵苗木市场、丁庄老方葡萄市场被认定为省级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

科技进向园集聚

围绕现代农业和“一园一品”对园区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以及开拓市场,增收富的本领。2011年组织农业技术骨干200人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组织形基层领导、农业龙头企业和技术人员在南京农业大学进行了短期集中培训,2012年又组织农业科技示范户2000户参加市场营销培训,农民2万人参加实用技术培训。重点培训种植业主导品种、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多熟高效集约化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果全园套袋及设施栽培技术等主推技术。不断创新培训工作方式,建立了专家教授、推广人员、乡土人才“三结合”式讲师团队伍和科技研发队伍。

标准进向园区集聚

以园区为载体,先后建成部级标准化基地2个,省级标准化基地3个。有3个农产品品牌成为江苏省级品牌,32个农产品获得农产品质量认证,园区生产的能力和实力迅速提升。每年从园区中推出30个农产品产销质量信得过合作社、基地、企业,通过推进农业标准化,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对品牌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档案记录、包装标识、产品质量等监管,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显著提升园区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组织向园区集聚

园区建设的主要功能是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近几年来,以园区为核心,句容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态势较好,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逾100家。创建了8个省级“五好”,4个省级“四有”,14个镇江市“四有”或“五好”专业合作社,并组建了白兔应时鲜果、镇江万山红遍、茅山镇春腾葡萄等3个专业合作联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现代农业园区开发的主体,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有机整体。

资金向园区集聚

强化资金和项目整合,彰显了丘陵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新特色。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工流通业。2011年,十大园区共引进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入6.62亿元。“三资”进入不仅带来了发展资金,还带来了新技术、新信息、新的管理模式,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东方紫酒业、华甸农产品、唐陵苗木市场等一批“三资”项目的落户,为解决当地农产品出路发挥了积极作用。集中开发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以来,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为苗木、草莓、葡萄、草坪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水泥路、砂石路1155km,机耕桥106座,电路58.2km,电站36座,衬砌渠道240km,涵闸1139座,农田配套建筑物1.2万座以上,林网133.33hm2。整合现代农业项目资金扶持设施农业。2010年以来,先后利用省高效农业、镇江市重点项目共计47个,重点扶持发展了钢架大棚281.8hm2,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56hm2。

政策向园区集聚

2011年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意见”,对创成句容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镇江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对创成部级、省级、镇江市级、句容市级龙头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100万元曰对龙头企业、合作社、生产大户在南京、上海等地设立句容市名特优农产品展示销售中心,在各大商场、超市开设专柜,在省级、部级电视台播出本地农产品推介广告的,在高速公路两侧设置高炮广告推介本地农副产品的,均给予一次性奖励1万~5万元。

当年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单位,一次性奖励1万~5万元。对当年获得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的行政村,奖励5万元。当年全市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个,镇江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7个,句容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7个,新增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5家。全市新增注册商标共111个,新增产品质量认证22个单位60个产品,获得江苏省、市名牌农产品共18家渊其中省级2家冤,2012年共兑付奖励资金521万元。

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发展对策

1打造句容特色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立足丘陵特点、都市农业发展方向,把提高丘陵地区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优质、生态、安全、高效作为基本要求,充分发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科技资源优势,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张庙茶场省级茶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省级草莓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力争新建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博士后工作站、3家省级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公共平台渊有机农业、葡萄、彩色苗木冤,特色农业的科技创新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2打造句容现代种业产业集群

全市重点打造5个种业创新基地,依托江苏省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技术和白兔镇、茅山镇产业基地优势,建设国内一流的葡萄、草莓种苗繁育中心曰依托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中江种业、江苏省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丰源种业有限公司建设省内一流的水稻种繁育基地曰依托瑞繁农艺有限公司技术和产业基础,建设省内一流蔬菜花卉良种繁育基地曰依托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绿苑公司、江苏新天地农业园工厂化育苗中心建设省内一流的彩色苗木渊乡土树种冤等良种繁育基地曰依托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小梅山种猪场,建设省内一流的三元杂交猪等良种繁育基地,积极推进现代种业科技创新。通过3~5年的建设,使句容市成为江苏最大的现代种业产业基地。

3打造句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高级农业合作社的特点篇8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以“为农服务”为初心,全面推动供销社综合改革。

制定了《贵州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围绕全省综合改革的六个重点领域,积极推进“三位一体”合作体系建设、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12个专项改革试点,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冷链物流、历史债务化解等改革发展模式,正逐步推进经验的复制推广和运用。围绕提升一批功能完备、业务规范、覆盖全省的供销综合服务终端目标,重点打通省、市、县、乡、村五级网络,建设形成全省上下贯通、左右联合的综合服务体系。全力推进社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在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基础上,鼓励通过资产联结、联合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探索为农服务的新经验新模式,不断增强供销社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截至9月底,全系统实现销售总额429.14亿元,同比增长12.02%;利润总额9.01亿元,同比21.2%;资产总额221.8亿元,同比10.8%;所有者权益87.4亿元,同比8%;消费品零售额288.16亿元,同比12.26%;农产品购进总额137.56亿元,同比32.45%。

(二)以“三位一体”为核心,进一步夯实基层组织网络。

围绕促使供销社形成独具特色的横向到边、纵向到点,点面结合、上下贯通的完整组织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目标,积极推进多元化基层组织的同步发展。一是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摆在突出位置,加大扶持指导力度,结合贵州农业农村工作实际,积极开展“三位一体”新型合作社建设先行先试。在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基层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股金合作社”的内生性“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成为全国供销系统“三位一体”改革发展典型模式之一,得到中农办和全国总社的高度肯定。目前,培育的535个“三位一体”新型基层供销合作社示范社已成为供销社服务“三农”和参与“三变”改革的主要承接体。二是加大村级供销社试点工作推进力度,已建成村级供销社107家,成为供销社零距离助力脱贫攻坚的市场经营主体、为农服务载体、合作经济联合体。

(三)以“流通服务”为优势,全力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

一是以“校农结合”为中心,积极开展农产品“七进”工作(即:进学校、进机关、进医院、进军营、进社区、进超市、进对口帮扶城市)。目前,全系统共20个县市区参与开展了校农结合工作,共对接学校食堂1560所,涵盖学生近60万人,今年全系统通过开展农产品“七进”工作,共供应农产品2.5万吨,其中供应学校农产品6800吨。二是以提升集散能力为重点,强化农产品市场建设。目前,全系统共建有87个农产品交易市场(主要布局在县城及乡镇),截至9月底,全系统农产品市场交易额162.2亿元,同比增长18.95%,成为当地农产品流通就地销售的有效渠道。三是以拓展网络渠道为核心,加快农产品电商发展。搭建了“贵农优选”“贵阳贵电商”等自主电商平台,组织线上展示贵州特色农产品4000余种。同时,与省财政厅、省扶贫办协调配合,积极推进扶贫832平台建设,开办了供应商、采购商培训班,为上线企业提供免费包装设计、线上运营等服务。截至9月底,832平台已累计入住672个供应商(其中活跃供应商(有商品上传)是278个,居全国第9名);组织上线2282个在售商品,居全国第12名;销售额3826.76万元,居全国第18名。至9月底,全系统实现电商销售额45.03亿元,同比增长34.17%。其中农产品电商销售额34.21亿元,同比增长55.16%。四是以东西部协作城市为窗口,加强省外市场开拓。加强推动各地与东西部加强协作,帮扶各地供销社与目标市场积极对接,已经在全国32个城市设立了贵州农产品销售展示窗口或专门店,在13个省外超市设置了贵州农产品售卖专区。

(四)以“脱贫攻坚”为核心,全方位助推农村产业革命。

聚焦全省重点地区和产业革命关键要素,制定了省供销社《助推深度贫困县农村产业革命总体方案及专项工作方案》,充分发挥供销社的职能和优势,从组织体系、农村电商、校农结合、冷链物流、农业生产资料、农村产权交易等7个方面,全方位助推农村产业革命落地落实。一是实施产业扶贫。睛隆县社找准中药材产业突破口,牵头承担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任务,引入同济大学科研力量,带动2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中药材种植,目前生产和销售平台已搭建,成为引导该县中药材产业脱贫增收的中坚力量。二是实施消费扶贫。直属企业(省绿通公司)在龙洞堡机场附近多彩贵州城设立了4000平米的供销实体商城,免费为包括我省深度贫困县、毕节试验区、系统内企业提供销售专柜,搭建长期展示销售平台,切实让贫困农民增收。三是开展重点帮扶。在赤水,省供销社从基层组织、石斛产业、农村电商、冷链物流、产销对接、社员股金等全方位帮助赤水市社深化综合改革。在毕节,省供销社帮助毕节市社编制2020~2025年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规划,规划18个项目总投资4.34亿元;直属企业(省冷投公司)在金沙县投资2.9亿元建设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综合体系。在从江,省供销社制定了“1+8”帮扶方案,支持基层组织建设专项资金20万元。

(五)以“责任担当”为要求,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行动,确保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抗疫工作中,省供销社迅速将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扛起政治责任,把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当前全系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二是主动担当服务大局,聚集供销社优势资源和强大组织力量,打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总体战。各级供销社充分依托连锁超市、农贸市场、社区菜店等终端,多渠道组织商品投放市场,有效保障粮油、果蔬、肉禽蛋奶等生活物资供应。三是全力保障农资供应,扎实开展春耕备耕,为战胜疫情恢复生产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各级供销社切实把春耕农资供应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不讲条件、不算小账,积极组织调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产品,确保农资库存充足、质量可靠、价格稳定、服务到位,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实现夏粮丰收提供有力支撑。2020年全系统已销售农资3.84亿元,同比增长16.34%,其中化肥销售总量12.02万吨,目前储备31.9万吨。四是紧急驰援湖北省鄂州市,为湖北鄂州决胜决战防疫工作贡献贵州供销力量。抗疫防疫期间,全省系统累计支援物资162.2吨,捐赠现金达281万元。

二、2021年目标任务及重点工作

(一)总体目标

牢记对供销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完善发展思路、突出发展重点,按照年初既定的“一体两翼”发展目标(即:“一体”是指将供销社真正打造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综合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两翼”:分别指基层组织和社有企业),继续将供销社综合改革发展推向深入。

2021年主要经济指标目标数:全系统实现商品销售总额528亿元,汇总利润10亿元,农产品市场交易额71.5亿元,实现电子商务销售额44亿元。

(二)重点工作

1.全面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能力。以完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为重点,解决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问题,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益,降低农产品流通损耗,实现农产品快捷、高效流通。依据各地区经济社会环境、交通区位特点、人口发展趋势、农产品产业链的基础因素,按照“1+20+n”全省农产品现代流通(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规划,合理布局打造集农产品交易集散、加工配送、冷链物流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区域性农产品流通中心。在不具备建设区划中心的贫困地区,以配置冷链运输车辆的形式提升完善贫困地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

2.着力提高农产品产销对接服务能力。加快搭建农产品“七进”工作,以推动贫困地区农产品与学校之间构建高效、稳定的产销直通渠道为目标,继续发挥好省级平台公司的全省统筹作用,总结推广余庆“营养餐贵州产”五统一模式,帮助参与地区采取“省级平台公司子公司”、“省级平台公司+县级平台公司”等方式建立县级农产品供销平台。按照“企业+学校+基地(合作社)”模式,通过订单化集约化采购、流程化一体化配送,以采购订单方式加强与基地(合作社)联结,加快完善定向对接深度贫困县和市场需求的采购配送网络布局,帮助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3.加快提质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能力。加快电商扶贫工作向贫困地区纵深推进,整合全省供销系统及各类电商市场主体资源,按照“着重实效性、突出实战性、明确公益性”的原则,以促进贫困户增收为核心,围绕贫困县农产品网络营销策划、电商从业人员培训,农产品品牌孵化等重点任务,加快县级电商扶贫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覆盖。对已有的县级服务中心进行优化提升,逐步完善农村电商发展服务支撑体系。依托“贵农网”等各类电商平台开设地方特色馆、扶贫专区,推动农村电商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4.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资料社会化服务能力。围绕保农资供应、稳粮食丰收需要,升级改造农资供给销售服务终端网点,健全完善农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开展传统农资、农技服务基础上,用好化肥淡季储备政策,积极拓展农资服务项目,引入自动机械化、智能全程化服务理念,探索提高农资生产服务能力和科学化技术水平。

5.逐步健全农村资源资产权益交易服务能力。围绕拓宽农业农村直接融资渠道目标,结合“三变”改革成果和“七权同确”实践经验,按照“政府为主导、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省级非营利性公司制企业法人形式,加快推进农村资源资产权益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引导农民用好、用活资源资产。

高级农业合作社的特点篇9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结合全国总社“四社"创建工作,积极探索构建县、乡、村三级惠农服务平台和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以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为主导、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系统由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切实在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全县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二、目标任务

到2022年,全系统初步建成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对小农户服务带动水平明显提升,有效发挥为农服务主力军作用。

建设县域化、综合性的服务网络。在县域范围内构建惠农综合服务体系,充分整合各类为农服务资源,有效强化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产销衔接和生活服务等服务功能。

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围绕农业生产服务领域,培育现代农业服务企业、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服务联盟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造就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为农服务人才队伍。

构建市场化、可持续的服务机制。大力推广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代表的农业经营新方式,密切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探索形成以创业创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服务新机制。

形成全程化、规模化的服务能力。全系统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等农业生产托管等服务面积力争达到14万亩,服务链条延伸到农技推广、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农产品营销、电子商务、产业链金融等配套环节,形成规模服务优势。

三、强化惠农服务平台网络创建及功能提升

惠农服务平台主要以乡(镇)为立足点,依托基层社,打造集多种服务功能为体的综合性为农服务平台。探索利用现有乡(镇)、村经营服务网点,整合各方资源,打造镇域为农服务网络平台,然后再逐步整合镇域服务网络平台,建立县级为农服务运营中心。逐步形成县有运营中心、乡镇有服务平台、村有服务站点的三级惠农服务网络。

(一)加快三级惠农服务平台网络的建设。结合实际,认真谋划打造1家县级惠农服务运营中心。县级惠农服务中心要面向乡镇服务平台提供农资和日用消费品配送、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政务代办等综合服务;乡镇惠农服务平台承接县级运营中心服务项目,对村极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商品配送和综合服务支持,初步探索形成县乡村三级惠农服务网络,搭建与小农户之间的桥梁,实现惠农服务进村入户、直达田间地头。

(二)因地制宜强化乡镇惠农服务平台重点服务功能。县级社根据各乡镇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实际,加强乡镇惠农服务平台的重点服务功能建设。是在耕地集中连片、农业产业规模较大的乡镇,侧重建设惠农服务中心、新型庄稼医院、智能配肥中心等生产服务平台,强化农资供应、测土施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等生产服务功能;二是在粮食和鲜活农产品主产乡镇,侧重建设农产品烘干、冷藏、仓储、加工、交易等服务设施,强化商品化处理功能;三是在商贸集散地和人口集聚乡镇,侧重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或乡镇经营服务综合体,强化商贸流通、电子商务、文体娱乐、养老幼教、生态养生等生活服务功能。

(三)四措并举拓宽村级惠农服务平台建设途径。要依托农村综合服务社改造批。在原农资、日用消费品门店基础上升级硬件设施,配备信息化设备,增加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互助金融等惠农服务内容;二要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批。利用合作社经营服务设施,承接乡镇惠农服务平台有关服务;三要开展“村社共建”新建批。由乡镇惠农服务平台或基层社牵头,联合村“两委”和各类经济组织,组织农民共同建设服务站;四要争取财政项目资金创建批。县级社积极争取财政资金,选择产业基础好、村集体凝聚力强的村或扶贫联系村建设批设施好、功能全、信息化水平高的示范服务站。

四、不断拓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要发挥供销合作社首创优势,继续以扩大规模、提升质量为重点,因地制宜推动托管服务对象由规模经营主体向小农户拓展、服务领域由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延伸。

(一)打造各类托管服务中心。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依托供销合作社农资经营企业、农业服务企业、基层社、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围绕当地主导和特色农业产业生产服务需求,在2022年底前,谋划新建1家规模适度、功能适用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中心。加快全系统庄稼医院改造升级,在2022年底前,全系统建设40家具备农资供应、测土配方、统防统治、农技推广、在线诊断等综合服务能力于体的新型庄稼医院。在县域建设智能配肥中心,依托具有产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基地建设配肥站、加肥站,面向小农户提供测土、配肥条龙服务。

(二)培育多元化托管服务主体。围绕玉米、水稻、小杂粮、人参等优势农特产业,在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过程中,发挥供销合作社系统优势,注重加强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农技推广机构的合作,构建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局面。是以县级供销合作社为服务主体,整合资源,科学确定服务半径,瞄准耕、种、管、收、售全产业链提供服务;二是以基层社为主体,采取单独组建或与村委合作共建服务型合作社的方式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三是以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主体,充分发挥专业社的农业生产技术优势。四是以农资经营企业为主体,创新农资服务方式,利用农资经营渠道,提供按需送货、因地配肥、技术到户的条龙服务。五是组建农业服务专业化公司,开展农资供应、农机作业、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烘干收储加工等服务。

(三)推广多种托管服务方式。依托各类托管服务平台主体开展单环节、多环节、关键环节综合性和全程托管服务。大力发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积极推进土地托管服务对象由规模化经营主体向小农户拓展,服务范围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延伸,服务内容由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转变。探索更多适应小农户生产特点、适应不同区域、不同农作物的托管服务形式,把农资、农技、农机装备等现代生产要素,送到小农户身边,提供更多个性化、精准化的便捷服务。加强供销合作社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规范化建设,探索制定土地托管服务指导、服务质量监测、服务合同监管等管理体系,提升服务质量。

(四)延伸托管服务链条。集成推广农药减量增效、绿色防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绿色生产技术,引导开展农艺、农机、生物、管理等工作;延伸托管服务链条,推动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电商平台、商超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开展合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提后加工、包装、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服务;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农户共同组建产业化联合体,促进生产、加工、销售体化经营;依托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生产标准。组织社有企业和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创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依托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不断探索农村合作金融服务方式,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助推小农户增收提供金融支撑。

五、推进涉农协同服务机制建设

建设涉农协同服务机制是供销合作社践行合作制原则和开放办社理念的内在要求,是实施“惠农工程”的重要制度保障。要加强供销合作社系统内部联合,加快推进与党政涉农部门、涉农企事业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的横向联合,努力实现协同服务、共享发展。

(一)加强系统内部协同。县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要切实承担起发展供销合作社事业的领导职责,加大统筹力度,形成实施“惠农工程”的合力。如既往履行社有企业为农服务使命,将实施“惠农工程”作为推进社有企业转型的重大战略举措,全力推进。要推进各供销社及社有企业间的联合合作,共同打造为农服务品牌。

(二)加强与涉农部门及有关单位协同。各供销合作社要切实强化为农、务农、姓农的办社宗旨,进步明确自身服务定位,主动寻求党政涉农部门支持,积极承担相关服务职责或政府购买服务,努力成为党和政府做好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公共平台和重要抓手。要加强与其他涉农企事业单位的联合合作,依托自身服务网络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推进网多能、网多用,提升服务的竞争力。

(三)加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同。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要积极引导系统内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实施“惠农工程”,充分发挥产业带动作用,促进规模型农业发展。要着力推进供销合作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服务对接,组织带动小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使小农户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四)加强“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优势与村“两委”政治组织优势,积极探索将基层社建在村上,紧紧围绕农民生产生活需要与村“两委"共建特色产业、共育经营主体、共创服务平台,努力实现村级党组织强基、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收入增加和基层社得发展的多赢局面。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

实施“惠农工程”是全国总社对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提出的重大任务,是培育壮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全系统推进产业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必须统认识,全力推进。

()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实施“惠农工程”作为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要与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特别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县级供销社负责统筹制定本地区实施方案,并负责协调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细化工作举措,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实施“惠农工程”,整合“新网工程”资金、省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加大组织实施“惠农工程”扶持力度。加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能力强、效果好的项目支持力度,发挥项目资金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强各类为农服务主体建设,整合服务资源,提升服务小农户的能力。

高级农业合作社的特点篇10

兰溪市农业产业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上级一号文件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扶持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通过强抓基地、龙头和市场三要素,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基本情况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优化环境,引进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生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走出了一条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效益农业持续发展,以农业龙头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新路子。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有农业龙头企业5xxxx(金华市级1xxxx),2005年销售收入6.8亿元,出口创汇85xxxx美元,建有各类基地10.xxxx亩,带动农户5.xxxx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4xxxx(其中专业协会xxxx,行业协会xxxx,农民专业合作社3xxxx),省级示范农村专业合作组织xxxx,金华市级xxxx,会员达到xxxx多人(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551xxxx),联结基地8.7xxxx亩,今年新成立专业合作社xxxx,行业协会xxxx;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获省级名牌产品xxxx,金华市名牌产品xxxx,金华市著名商标xxxx;到2005年底已经认定省级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1xxxx,7.xxxx亩,森林食品生产基地xxxx,4.xxxx亩,无公害农产品3只,有机农产品2只,2006年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4只。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一是针对实际情况,多次出台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二是围绕特色产业出台推进特色农业发展以奖代补政策,对建基地、办协会(专业合作社)、创品牌、设窗口(农产品销售窗口)给予大力扶持,在财政极为紧张的状况下每年安排15xxxx元用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补助。三是把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发展列入各镇(乡)、街道工作汇报会的重要内容,列入年终岗位目标责任制考评,并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四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每年进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

2、因地制宜,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我们以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为着力点,围绕产业强龙头,壮大龙头带产业,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坚持“围绕区域特色建龙头,围绕主导产业建龙头,围绕基地规模建龙头,围绕外贸订单建龙头”的原则,逐步形成了以杨梅、珍珠、蛋鸭、蜜蜂、水萝卜和兰花为主的六大类农业龙头企业产业群,农业龙头企业呈现出多龙腾飞,强龙劲舞之势。二是优化投资环境,多方招商引资。市财政拿出5xxxx以上的支农资金专门用于农业龙头企业奖励。(1)对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有功之臣给予1—xxxx元奖励;(2)对引进新办固定资产30xxxx元以上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在征用土地中,分档次给予土地征用费补贴;(3)对投资板鸭、杨梅、蔬菜、珍珠、水萝卜和兰花六大类农产品项目,奖励每个品牌宣传费5—1xxxx元;三是外贸政策扶持。为了使六大特色农产品走出国门,加快培育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对农业龙头企业申报自营出口权的给予优先支持,对拥有外贸自营出口权的农产品退税实行“免抵退”政策;对出口创汇业绩显著的农产品收购加工企业市政府每年给予重奖。

3、建立规模基地。根据资源优势和农业生产现状,围绕杨梅、珍珠、蛋鸭、蜜蜂、水萝卜和兰花等六大类主导产业,建立一批与龙头企业配套、较为稳定、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和种植小区,使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联为一体,形成了“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在基地与农户之间建立起“利益共沾、风险共担、连心联利、共同发展”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全市建立各类基地10.xxxx亩。

4、推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目前,全市已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xxxx,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覆盖领域不断拓展。目前,我市农、林、牧、渔各个产业和具有优势的主要特色农业行业,都已经有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合作层次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生产领域合作,向品牌流通领域合作拓展,有的合作社开展了农资供应,质量标准,生产技术,品牌包装,市场营销,基地认证等“几统一”服务。三是合作机制不断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变了发展初期运作无序、分配随意的不规范现象,组织结构、股本结构不断优化,表决方式的民主性和公开性、分配方式的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性开始得到了体现。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村级组织“统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问题,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产品销售,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

5、实施品牌战略,扶持创优品牌。多年来,我市把帮助企业创建名优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作为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点工作来抓。(1)对获部级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奖励2xxxx元;获浙江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奖励xxxx元;获金华市级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奖励xxxx元;(2)对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奖励0.xxxx元;(3)对当年通过市级有关部门组织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类农展会获得金奖的农产品给予奖励,获部级的奖励xxxx元,获省级的奖励xxxx元,获金华市级的奖励0.xxxx元;(4)在省内外大中城市设立直销本地农产品窗口奖励xxxx元。

6、完善制度,提高服务质量,推进农业技术保障。(1)建立以科技特派员“联村、抓点、带片”的工作责任制度;(2)建立以农技干部“分线、抓点、带面”的工作责任制度;(3)建立以镇乡、街道“特色凸现专业连片”农业龙头原料保障制度;(4)依托农技部门“农民之家”和电视台“金色田野”为大本营,面向农村,服务农业,送药上门,下乡送诊,为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经营、基地产业化提供农业科技保障。(5)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做好农业信息服务。

三、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再融资困难。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多是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一是初期投入较大,企业回报率相对较低,回报周期长,存在风险大,造成再融资困难;二是农产品原料季节性收购,收购时货款当场两清,流动资金需求量集中,造成流动资金相对短缺,甚至周转不灵。

2、市场开发和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一是人才缺乏。农业龙头企业都存在“起步晚,规模小,资金力量单薄”等企业发展之初的综合症,再加上经营有大部分是种养植大户、加工大户出身,又是典型的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他们掌握的知识和应用新技术不多,对人才引进,品牌意识,认识不足,新产品开发又受资金和知识的限制,农产品只能以粗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大大削弱了企业自身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只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结构松散,大多是非正式的、临时的,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农业流通服务组织与农民联系不够紧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力不强。

3、农业产业化程度底,科技含量不高。我市几个主导产业的规模较大,但由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协调统一,品种多、乱、杂,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农产品质量差别较大,不能满足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优质农产品产业化开发面积规模较小。

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经营、管理欠规范。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打算

1、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建立规模基地。把扶持资金集中起来,引导解决产业规模偏小、偏散,“样样有一点,样样一点点”的现状,大力发展专业镇乡,实行区域化布局,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在全市建成一批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化的生产基地。新建杨梅、枇杷、蚕桑、小萝卜示范基地xxxx亩,加快形成若干个具有特色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抓好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今年争取申报省级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基地xxxx以上,面积xxxx亩以上,规划实施女埠、马涧省级森林食品基地3.xxxx亩。

2、培育规模经营的生产主体,不断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嫁接改造,扩大现有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突出扶持培植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龙头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对企业集团实行政策倾斜,鼓励发展成为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龙头。继续围绕珍珠、蜂产品和杨梅等特色农产品开展农业招商,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产品精深加工。

3、加强农业龙头企业的金融信贷支持。对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用于基地建设、开发和推广安全、优质、高效、无公害农产品及技改醒目的贷款需求,应及时进行项目论证,符合条件的优先给予安排。协调龙头企业与银行的关系,对龙头企业的信誉进行评估,对信誉好的企业,核定授信额度,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及时发放贷款,为企业在农产品收购其间提供资金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