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课程改革的措施十篇课程改革的措施十篇

课程改革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6:39

课程改革的措施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应对措施;探析

古话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几千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青年时光是学习的黄金时间。小学教育,作为十几年教育的开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养好学习习惯和打好学习最基础学识的根本。而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课程,数学的地位几乎无人撼动。数学的使用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从日常的买菜结账,到工作后的工程运算,数学的身影随处可见。可想而知,数学的地位极其重要。所以,我们要加大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管理和创新。以下笔者就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应对措施进行具体探析。

一、我国小学数学新课程教育的现状

我国数学发展历史悠久,中间几经磕磕碰碰,虽然在改革开放后开始了新课程教学教育,数学教学焕发了勃勃生机,但是仍旧面临非常实际的问题和挑战,下面就这些问题进行具体讨论。

1.对于国家,我国现处于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不发达和地域发展不平衡是不可忽视和小视的问题,科技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对于基础学习的扎实和雄厚程度,而地域差异导致教学水平和教学模式的差异,这些现象都使得小学数学新课程教育发展缓慢。

2.对于教学设备和模式,不管是书本、练习册、黑板三点一线的教学设备,还是老师为主的教学主体,使得小学数学的教育枯燥又乏味,而那些不得不死记硬背的公式和理论,和老师强制学生听课的被迫模式,对于正处于逆反期和调皮期的小学生来说又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加之新课程的开设难以让老师掌控教学纪律,学生的自律能力低下给老师们增添了教育的难度。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预知阶段,多元化的教学设备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但是,多数地区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教育仍是低水平。

二、面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应对措施

为了在小学中落实新课程的改革,实现现在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为主题的新兴教育模式,必须深刻反思和探讨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面对的问题和应对措施。下面就此做一些简析。

1.作为国家,要大力提倡和开展小学数学新课程教育,把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第一位,改变原有教学模式与新课程改革的相违背部分。把原来的强制教育改成以提高能力素养为核心的教育体系,放开小学生的天性,在探索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对于教育环境和老师,学校要开设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得课堂可以生动、多样化,同时可以将课程内容加到游戏与视频动画中,以动画的形式讲给小朋友们听,我想对于孩子们来说,会比强制的学习有更好的效果。老师要引导学生我要学,而不是必须学,如此带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小学的学习更为轻松、简单、扎实、积极。

3.对于家长和学生,家长要酌情减轻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太重的负担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得不偿失。所以,家长要引导学生的主课业学习,减轻课外班的负担。作为小学生,要深记“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典故,在简单放松童心的基础上还是要以学习为重,课堂上积极动脑配合老师的教学,为自己以后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做铺垫。

21世纪后的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高科技的创新更依赖于对基础的学习和巩固。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基础,是初中、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进步的领头羊,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铺垫和引领的作用。好的开始才能有好的结局,所以要重视对小学生新课程的改革,带动国家发展。

参考文献:

课程改革的措施篇2

关键词:应用性教学;公司法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公司法是法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性比较强的一门课程,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法学人才的需求现状,加强应用型教学模式改革既是适应公司法教学的基本特点而为,也是顺应时展而为,是公司法教学模式改革上的一个重要发展。笔者从应用型教学模式的内涵、改革措施以及取得的实效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公司法课程进行应用型课程模式改革的必然性。

一、公司法应用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早期的公司法教学模式一般是单向性的教师传授,即教师通过自身对公司法教材中的主要内容的认知,讲授给学生,也有的情况下教师会穿插一些案例分析,使课程增加一点活跃的因素,但学生大多情况下仅是对教师所理解的知识进行吸收,总体上显得被动,这样的教与学使得公司法教育目标的实现受到一定局限。顺应公司法教学需求与时代变化特点逐渐产生应用型教学模式,即在课程教学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指导思想,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设计,并提供相关资源,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境下主动、灵活地接受新知识,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将公司法课程教学实践化与生活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公司法课程的兴趣,该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阶段、理论向实践转换阶段及运用与创新阶段。

第一,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基本认知过程,这是为后两个阶段所做的热身准备。在这个阶段,开展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理解、巩固、消化理论知识为重点,教师可以通过类似概念的对比分析,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区别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理论向实践转换阶段,即学生开始运用理论知识与相关的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进一步消化理论知识,也在实践中加强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阶段,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要注重案例的选择,尽可能地贴近生活。

第三,运用及创新阶段,即学生在比较娴熟地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认知了公司法的内在精神后,自主地运用到相关的实践中,遇到新的情况学会灵活地寻找相关的法律规则应对,在无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运用公司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来处理。

二、公司法应用型教学的改革措施

应用型教学模式要本着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开展的教学活动和设计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适用不同学生需求,使学生能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媒体,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公司法应用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完善课程学习资源建设。公司法课程应用型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这就必然要求硬件支持的完善,即完善学习资源库,使实施应用型教学有充足的资源供给。资源不仅要在点上广,也要在面上泛,换句话说,不仅要求每一种资源模式内资源丰富,同时也要求多种资源模式共同发展,如制作自学Cia课件、电子教案、学习案例库等等。

第二,完善考核管理,突出平时作业在学生应用能力锻炼、培养方面的功能。课程考核包括学习状态和平时作业两个方面,学习状态是指课堂面授、小组讨论学习、实践学习等,而平时作业是学生自主完成的学习过程,学生学习的效果好坏通过平时作业反馈到教师那里,是教师衡量教学成效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适应应用型教学模式改革需要,增加实践型平时作业的比重,通过重视平时作业的实践应用性来突显该教学模式的作用。

第三,广泛收集和设计课程学习的案例库和课题库,并融入各种学习媒介。案例和课题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因此要重视案例库和课题库的建设,尽可能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范围,贴近生活,尽量多地收集生活中真实的案例,然后通过最合适的传授媒介展现在学生眼前。

第四,增强导学的针对性和实践应用性。为了尽显应用型教学模式改革的特色,笔者认为,应当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注重了解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状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方法;二是教师通过实践中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实司法实践中有很多素材可充当案例,有针对性地找出其中有价值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学习;三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教会学生自己去捕捉生活中相关的素材进行分析与消化,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实施应用型教学取得的实效

自公司法课程进行应用型模式改革以来,逐渐弥补了传统公司法教学模式的枯燥呆板的缺陷,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公司法课程学习的兴趣,也相应的增强了他们对公司法学习以至于相关法学课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通过调查,不少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更贴近生活,更生动灵活,使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能够自己解决生活中遇见的相关公司法问题,缩小了法学专业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从事相关工作的障碍。即使有的学生毕业一时未如愿进入法律相关工作岗位就职,也可以通过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掌握,自己解决一些身边的问题,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另外,也有学生认为,尽管现在对知识的掌握还存在一些缺陷,但是相信通过努力,会逐渐弥补缺陷,更大程度的受惠于应用型教学模式对知识的传授。公司法课程应用性教学模式改革措施取得较好成效,受到教师与学生的一致好评。当然,改革有成效也有不足的地方,因为公司法应用性强的基本特点,它也容易跟随经济现状的变化而出现新的情况、新的问题,需要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使应用型教学模式发挥其最佳成效,为公司法教学提供高质量的教学途径,同时也为其他学科提供借鉴经验。

四、结束语

公司法应用型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公司法教学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教学模式改革,是时展的必然产物,通过教师对资源库和课题库的完善,增加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参与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来传授和强化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应用型教学模式为公司法教学提供了一个更为适应的传教途径,在已取得的成效基础上,我们可以展望它的未来,在教学平台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

1、万金湖.公司法课程应用型学习教学改革初探[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

2、张景峰.公司法本科课程“标准化学习”教学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0).

3、张景峰.法学专业应用型课程三步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以公司法本科教学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09(3).

4、李华耕,盛劲松,李韶杰,简颖慧.试析应用型法学人才的合作培养模式[J].新余高专学报,2010(1).

课程改革的措施篇3

【关键词】基础护理存在问题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21-02

基础护理课程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为以后学习各临床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工作能力。本课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与技能学生以后在工作当中,几乎每天都会用到。在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的取得中,以及在各医院的招聘考试和职称晋升考试中,本课程内容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本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发挥以及个人专业的发展。也对学生专业思想的建立和稳定、专业素质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适应临床发展的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利于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

1.存在的问题

1.1教师不胜任教学

授课教师一般分为校内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校内专人教师大多是从各高校毕业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这些老师从学校到学校,除了学生阶段的一年实习之外基本上没有临床工作经验,上课只能是照本宣科,课堂缺乏实例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不能将临床上的新知识、新技术很好的融于课堂之上、所讲知识陈旧。另外,这些老师没有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往往较差,实训课堂会出现自己“说的多、做的少”的情况。外聘教师大多是从各大医院聘请的护理骨干,这些老师临床经验丰富,但是缺乏授课的一些基本技巧,如:课堂管理、环节设计、板书设计等方面能力欠缺。另外,外聘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对教学研究不深,高职教育理念僵化,授课效果也往往不尽人意。

1.2重视技能训练,忽视人文素质培养

新世纪的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处理更多更复杂的临床问题的能力、健康指导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和自学的能力及一定的科研能力[1]。但在基础护理实训课上,许多老师往往注重练习动作的规范化和精确性,忽视了在练习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素质及其他能力方面的培养。练习时学生往往面对的是模型或者模拟人,学生练习时缺乏真实的感知,容易出现只做不说的现象,不和“病人”沟通交流,不善于体会患者的不适和痛苦,练习时动作粗暴没有“爱伤”观念。在模块上练习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练习部位,忽略了人的整体性。另外,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对一些操作如:病人的生活护理、尸体护理等持排斥态度,课堂上老师缺乏对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缺乏引导学生对护理学科正确的认识。往往使学生对护理职业产生鄙视的心理,学习的积极性下降。

1.3实训条件有待改善

一是:目前普遍存在实训室的仪器设备落后于临床医院设备的情况。如:临床早以采用中心供氧系统而实训室还在练习氧气筒吸氧;临床上有些医院早已不用储槽存放无菌物品而实训室还在讲、还在练。这样就学生在校内学习的内容和临床实际相脱节,临床上使用的内容学校没有讲、学生没有见过、没有练习。校内讲的内容临床上早已见不到,用不上。学生进入临床以后有一段时间要重新学习和适应,进入临床实习后适应期变长。二是:实训室的仪器设备相对学生人数,仍显不足。目前各高职院校因为办学成本及经费等各种原因,导致不能给实训室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实训设备。实训课堂上往往是几名学生共用一套仪器练习,一名学生在练习时其他几名学生只能观看,有些操作时间较长的练习项目一节课有些学生只能练习一遍。这样就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练习,课堂上只能说“看会了”操作,而没有真正的“练会”,更达不到熟练的程度。

1.4教学方法亟待扩充

目前,基础护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仍形式单一,尤其是实训课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基础护理实训课程教学中,一般采用的是教师示教,学生练习的教学法。比如在上实训课,实训老师为学生准备好示教用物,然后按照教材上的操作程序示范给学生看,之后学生进行练习[2]。这种教学方法只重视了学生技能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机械的完成操作,学生很少主动地思考。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利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5考核方式有待完善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基础护理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方法为主,而且试卷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较大,实训考核成绩只占总成绩的一少部分。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太重视实训课,认为实训课堂只是理论的补充和辅助,影响了学生上实训课的积极性。有些学校期末考试采用了实践考核,但是往往只能考几个常用的、简单的单项操作。学生为了考试只是机械的将这几个操作按照老师要求的操作流程和动作练习熟练,练习过程中缺乏思考,考核过程中一般是单人操作缺乏团队协作及配合。另外,现行的实验考核以技能操作为基础,考评标准中过分强调某些细节,致使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机械性的完成某些动作,却达不到利用这些操作技术为病人解决问题的教学目的[3]。这样就导致学生进入临床后,判断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只能在别人的指挥下执行一些操作,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更不能思考还能怎样做。

2.改革措施

2.1健全师资培训机制

针对教师能力不强的问题,所在系部和教研室要积极健全师资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和授课水平。对于校内年轻教师必须要求进入临床参加锻炼以提高动手能力,吸纳当前临床上的新知识、新技术,掌握临床护理新动态,积极鼓励校内教师考取临床系列职称。对于从医院聘请的教师,任教前系部要专门对于他们进行授课方法,授课技巧方面的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任教上课。任教后教学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听取授课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要让外聘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可以利用教研活动开展一些座谈会、教学经验交流会等加强对外聘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另外在教研活动中与外聘教师一起探讨本课程的授课计划、课程安排、实训条件等,使外聘教师熟悉本课程甚至本专业专业的整体情况,使外聘教师尽快掌握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尽快的适应教学活动。

2.2强化人文素质的培养

基础护理课程不仅要训练学生的护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在训练学生掌握护理技能的同时,更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上第一节护理操作课时教师就向护生强调:护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并从护士的言谈举止中体现出来,让护生从思想上重视职业形象的塑造[4]。练习时要通过“假人真做”强化学生的“爱伤”观念,面对模型人要像面对真人一样给“患者”解释,操作中要动作轻柔、体现人文关怀。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互相扮演“病人”和“护士”的角色进行某些操作的练习,如:静脉输液、插胃管、注射等操作,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患者的感受和痛苦,有利于学生“爱伤”观念的培养。课间可以经常带领学生进入临床见习,让患者对护理专业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另外在课程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人文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亲和力,为学生更好的适应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2.3加强实训室建设,合理利用已有资源

实训室是护生实践操作的场所,不但可以培养护生的护理操作技能还可以培养护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态度,实训室是护生从学校走向医院的过渡区间,因此加强实训室的建设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课程所在系部和教研室要积极争取经费,建设基础护理实训室,尽量使实训仪器接近临床实际使用的仪器设备,尽可能的使仪器、模型的数量能满足学生使用。对于已有的实训室课实训仪器要合理使用,发挥最大的作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晚自习等将实训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进入实训室自主练习,增加了训练时间,弥补了课内用物少,练习时间短的缺点。自主练习时可以同时开放几个实训室、几个或者十几个练习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项目练习。自主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协助老师管理实训室和仪器设备,这样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

2.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实践教学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互相扮演病人和护士的角色进行练习,如:入院护理、搬运的内容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样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寓学于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期中间,针对学生学习疲劳的现象,带教老师可以开展以赛促练法,通过开展技能大赛促进学生对技能的练习和掌握,在学生中养成“学”“练”“比”“赶”“超”的学习氛围,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目的。平时课堂上老师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之间互相比赛。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环节中来,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的。

2.5改革考试模式,采用综合能力考核

以前基础护理课程大都采用的都是纯理论加纯实践的考核方法(试卷加技能考核)。学生缺乏整体的思维、判断能力的锻炼。因此,结合护士资格证考试的需要,本门课程急需探索新的考核模式,采用综合考核。就是给学生出一个案例,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提出护理问题,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吸痰、吸氧、导尿)。这样既考核了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又考核了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日后临床护理工作。

基础护理课程在使学生从学生角色成功过渡到护士角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程的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要研究职业教育的理论、不断探索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院系领导要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尽可能的给学生营造一个仿真的训练环境,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争鸣.高职高专护理学基础实践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9):71-72

[2]杨翠华.系浅谈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中外医疗,2010,29(4):140

[3]何莉芸.高职基础护理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91-92

[4]宋艳苹.母文杰.基础护理操作训练中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护理学杂志,2010,25(21):75-76

课程改革的措施篇4

摘要: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文针对我校城市总体规划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系统分析,按照城市规划工程实践的要求,突出规划师素质与能力培养,结合课程教学的要求与组织等方面,提出了理论体系、课程案例、规划题目、组织模式与环节设置、模拟评审等6个方面的课程改革措施。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改革案例教学教学组织与环节模拟评审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城市规划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我校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已讲授至2007级,共计5届,授课学时共计320学时。从教学实践过程看,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改进。

一、课程问题分析

(一)课程理论基础

“总规抓战略[1]”,城市总体规划在规划层次中属于宏观层次内容,要求相关的理论准备呈现完整、体系化的支撑。对于总体规划课程而言,相关基础课程的开设时序与内容衔接缺乏协调,相关教材对于规划思维、分析方法等重视不足,学生相关知识储备结构分散,缺少全面理解和把握城市各要素的能力。

(二)课程案例准备

总体规划课程的展开依赖一定数量和结构的案例群来进行支撑,以达到贴近工程实践,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然而课程案例来源、类型以及入库标准等问题仅凭一人之力,依靠项目积累难以实现,同时个人偏好也一定程度影响案例库的建设质量。从前期运作来看,案例数量不足,结构上没有细分,部分案例陈旧,更新速度慢,相应地对于案例教学的支撑相对单薄,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程效果。

(三)规划题目选择

在总体规划教学中,有限的教学时间、严格的教学进度,同逐步完善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程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城市总体规划“真题真做”的理想模式陷入困境,因此一般规划题目选择都是“真题假做”。然而由于各种因素限制,导致规划调研不够充分,学生对于现状理解不够深入,以至于无法充分把握某方面的城市要素。同时缺少方案评审环节的“真题假做”,容易导致学生对总体规划的整体程序认识不够全面。

(四)教学组织模式

总体规划课程教学一般将学生分为若干设计小组,由教师进行设计开题,布置总体规划题目和要求,各学生设计小组独立负责整体方案的构思、设计以及成果展现。教师负责相关理论讲解,在课程过程中按照既定的阶段和思路对于学生进行纠正,导引和评价。此种“师徒相授”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课程开放性不足,多元化不强,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有所欠缺,并且相关的评价机制无法建全,容易导致评价结果偏差,产生误导。

(五)课程环节设置

一般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的环节设置为:开题—收集资料—方案一草—方案二草—方案三草—方案确定—成果表现。此种环节设置的问题集中在必要的规划程序环节与教学周期的矛盾上面。按照既定的节奏完成必要的环节,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城市诸要素的复杂关系及其影响,其思维偏重于空间安排,对规划本质认识不足,规划方案流于表面。

二、课程改革思路

(一)按照城市规划行业发展的实际,参考培养规划师的实践要求与能力标准,在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锻炼和能力培养,在课程中引入规划行业相关机制,促成学校教育与行业标准的对接。

(二)研究教学规律,关注学生主体地位,探索开放式、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按照理性方法建设课程理论体系、完善案例教学,组织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培养目标的全面落实。

三、课程改革措施

(一)课程理论体系重组

按照《城乡规划法》(2008)以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中关于总体规划编制的要求和内容,对于总体规划相关理论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划分为3个子系统:关于城市理论的课程,主要讲授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内在机制;关于规划理论的课程,主要讲授城市规划基本原理,促进对于规划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关于规划技术与方法的课程,主要在于促进多种技术与方法的规划应用。

在上述调整的基础上,课程系统应立足于“土地利用与空间组织”,将总体规划编制的新理念、新方法融入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对城乡统筹、资源保护和公共利益等内容的关注和理解,形成正确的城市总体规划认知体系[2]。

(二)课程案例库建设

案例库的开发与建设是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参考其他院校的做法,总体规划课程应该在案例来源、类型、选择及应用等方面加强规范化建设:

1.案例来源与类型,课程案例主要来自教师主持或参与的总体规划项目、研究成果以及优秀规划案例。并且根据总体规划展开的层次,课程案例库细分为:战略规划与研究、总体布局、专项规划、专题研究等。

2.案例选择及质量保证,案例质量是案例库建设的关键环节,案例选择应该体现如下原则:一致性原则,案例应与教学大纲保持一致,内容上应涵盖相应知识点,功能上突出培养知识应用能力;实用性原则,应对入选案例进行点评分析,明确其优点和特色,缺点和不足,方便教师、学生的使用;实施优先原则,应优先选用规划实施的设计项目,教学上做到形象直观,形成前后比对,强化教学效果;模块化原则,根据教学需要,将案例分解组合成不同模块化集合,与课程知识点协调对应,提高实效性。

(三)合理选择规划题目

总体规划课程题目的选择对于学生从微观空间设计到城市空间的多要素组织协调的过渡至关重要。根据多年的调查和教学实践,既要保证总规内容的完整性,又要考虑教学认知与能力培养,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学校附近建制镇的总体规划应优先考虑作为总体规划课程的题目,在基础资料以及调研等条件较为充分时,可以考虑将规划对象扩大为附近城市(县城)总体规划[3]。将镇总体规划作为规划题目,在内容框架、方法上与城市总体规划具有一致性,起步设计不复杂,空间组织上能够延续学生在处理微观空间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同时有利于促进强化城乡统筹的知识学习,为后续更大规模、更为复杂的城市规划打下基础。

(四)改革教学组织模式

按照总体规划编制实际工作特点,应打破教师专业界限,依托各专业教师和外聘规划师组成教学指导小组,改个人指导为小组集体指导,形成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小组设主讲教师1名,负责本教学组的总体工作,对总体规划的教学进度和具体环节进行统筹协调,其角色类似于总体规划编制中的项目主持人;指导教师2~3名,负责教学组日常教学工作,如组织和落实教学计划及教学环节,其角色类似于总体规划编制中各专项内容负责人;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还可吸纳外聘教授、职业规划师参与部分教学环节,为学生讲授学科前沿热点问题、新理念和规划新方法等内容,其角色类似于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特聘顾问。建设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开放式教学的目的即在于更贴近总体规划实践,确保多元化的知识来源,从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规划理念和价值,拓宽思维空间,同时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五)改进教学环节内容

根据总体规划编制实际工作经验,进一步设计教学流程,重点把握现场调研、方案编制、阶段成果汇报及评审等4个环节。现场调研环节引导学生掌握搜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方案编制、阶段成果汇报环节则采取课堂表述的形式,教学组成员扮演委托方的角色,进行方案点评并引导讨论;评审环节采取“讲评结合”与“教评分离”的形式,邀请组外教师或同行专家参与,由学生进行汇报,组内与组外教师(专家)现场点评,各评审教师与专家现场独立给分,努力贴近工程实践。

(六)建立模拟评审制度

在总体规划课程教学实践中,应针对性地发展“课题模拟评审制度[4]”,即规定学生在完成课题初步方案后,按要求参加课题模拟评审。评委会由专业教师组成,可以邀请设计单位相关专家等参加评审。评审时,学生向评委会和全体同学讲解设计方案及构思过程,评委会针对设计方案提出问题,综合大家的建议,提出修改意见,并且采用现场打分制,评审成绩计入课程总成绩。“课题模拟评审”并非正式评审,教学组织应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自由发挥,促进学生、教师、评审专家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学生在了解评审常识的同时,丰富设计思路,提高规划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秉钊.当代城市规划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吴志强,于泓.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J].城市规划学刊,2005,(6):2-10.

课程改革的措施篇5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问题应对措施

初中化学是初中阶段的全新学科,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学生需要在短短的初三一年的时间内理解和记忆大量的化学基础知识,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不管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师,这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初中化学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和改革,但是其中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但是过于形式化

在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中,很多教师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尝试和探索,他们也在想方设法地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热热闹闹:又是鼓掌,又是唱歌,气氛非常活跃,但是没有一项活动真正体现了科学的化学教学方法。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合作学习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知识水平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对同一个问题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答案。合作学习能够改变传统课堂上教师对于化学知识单向传输的局面,建立起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形式,注重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良好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很多化学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时,往往只是为了迎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赶赶时髦,根本没有考虑到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因此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合作小组的划分不均衡。在划分合作小组时,很多教师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往往是让前后桌四个学生为一组,只要前面的学生往后一转就成为一个合作小组,然后教师布置一些学习任务让学生完成。结果小组合作的表现五花八门,有的小组性格内向的人比较多,激励半天没人发言;有的小组则性格外向的人比较多,讨论交流时叽叽喳喳,影响其他小组;不同的小组学习交流情况大相径庭,很多的学习活动都无法顺利进行。其次,教师只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关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很多教师就是为了讨论而讨论,一些简单、零碎的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就可以回答,但是教师还是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虽然学生讨论得热烈,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往往是一片假繁荣的景象;有些问题难度较高,教师安排的讨论交流时间很短,学生往往还没有来得及深入探究,讨论时间就用完了,只能草草了事,然后小组中派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发表见解,这样的反馈往往只代表个人的意见,合作学习收不到预期的效果。针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容易出现的这些问题,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这样来解决:进行合作小组划分前,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了解,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合理划分,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划分原则,尽量使小组划分更为均衡、合理。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小组讨论交流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值得学生讨论和交流。另外,教师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合作探究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过程,最终达到理想的合作效果。

二、穿新鞋走老路,教师还是习惯多讲少练

穿新鞋走老路主要是指教师还是习惯于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化学探究与教学。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化学》教材,将整本教材的知识结构了然于心,然后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练习巩固时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些教师的化学课讲得很好,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并不理想,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练习时间不够充分。教师要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反馈、及时强化,让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到的化学知识从课堂上的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要做到精讲精练,既不让学生陷入题海,又能取得预期的良好学习效果。

三、教师没有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究、掌握化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思维探索的过程,教师要想增强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寻知识真相的浓厚兴趣。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并不是随便一个问题就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热情,也就是说,不是教师随口提一个问题就算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师就要深入研究、理解教材,这样才能熟练地驾驭教材,创设出高水平的问题情境。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探索中,很多教师不能真正理解问题情境的意义,认为问题教学就是教师一直提问,学生一直回答。因此造成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表面上看起来问题挺多,但实际上是把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师要想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第一,把握创设问题情境需要的四个基本要素,那就是问题提出的背景资料,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新旧知识的心理冲突。第二,教师要注意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问题提出的方式有很多种方式,比如通过化学实验提出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通过图片、实物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提出问题,等等。第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定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情境一般分为三个基本层次: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班内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环境、性格特点都不尽相同,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一些层次不同的问题,引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作不同程度的思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化学教学中开动大脑、勤于思考。第四,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重其启发性和针对性,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不同层次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提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还要注意提问的时机要恰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回答教师的问题来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四、化学教师的集体备课被分工合作所代替

新课程改革提倡集体备课,教师之间通过集体备课可以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真正做到资源共享。集体备课是指全体化学教研组教师利用一定的时间,对化学教材、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进行集体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积极地发言,各抒己见,在形成一致的教学意见之后,再次备课,并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教案。但是很多学校的集体备课并不是如此进行的,而只是把每个单元、每个章节的教学设计分配到每一位化学教师身上,然后拼成整套教案,不考虑各班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的工作量减少了,但是没有发挥出集体备课的真正作用。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校加强对各教研组的管理和建设,使教研活动更为规范。每一个教研组都应该有一份集体的但又具有个人教学风格的化学教案。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增进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虽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是只要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加强学习和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克服自己在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多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上下功夫,就一定能够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杨建平.浅谈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旬刊,2012(9).

[2]梁志祥.“研学后教”理念下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思考———以初中化学教学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3(8).

[3]朱恩明.浅析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解决对策[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5(40).

[4]孟志芬.高校对口生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

课程改革的措施篇6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调查分析;改革措施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急需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的中学教师。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中学师资的摇篮,应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面,加强师范生的科学素质培养,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突出教师教育的课程之一,是师范生走上中学教学岗位之前的一门实验技能综合训练和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必修课,它在提高学生从教技能,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1]显然,“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中学化学教师的素质。

新世纪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倡导:“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化学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由此可以看出化学实验在新课程中的重要性。化学实验能帮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能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要改革实验教学,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中学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验素质和创新的能力。而这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高等师范院校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为此,我们对山东省部分高师院校“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学质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调查概况

(一)调查对象

我们对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烟台师范学院、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临沂师范学院、德州学院、泰安学院、潍坊学院、山东教育学院、菏泽学院、滨州学院、枣庄学院、济宁师范专科学校14所院校化学教育专业的部分学生和教师,就该课程的各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问卷调查。这些院校分布在我省的各个地区,能够反映出我省“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学的发展现状及对学生进行实验能力培养的情况。

(二)调查方法及内容

调查方法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并结合个别电话访谈和部分座谈。

调查内容包括:实验课程的设置、实验设备及条件、师资情况、教师和学生的实验素质和认识水平、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考核等方面。

(三)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4份,有效回收率为88%;发放教师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有效回收率100%。问卷采用社会科学统计包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统计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近几年来高师院校的化学实验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师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也有了较大提高,但也存在着某些问题与不足,影响了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影响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的有利因素

1.实验课程的独立设课

实验课程独立设课,可以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便于进行科学的管理,有利于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验锻炼;实验课程独立设课,就必须进行单独考试,必然引起学生对实验的重视;还可以保证实验学时,防止被理论课挤掉的现象,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设计、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由此可见,实验课程独立设课,可以保证实验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从调查中可知,有67.8%的院校对“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进行了独立设课,这对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2.教师素质有较大提高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这门课的师资力量虽然单薄,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其教师队伍逐渐壮大。从二十多年前多数院校几乎没有专业的化学教学论教师,到现今都有了专业教师,而且人数正在逐渐增加,33人中高级职称占53.1%,中级职称占25%,初级职称仅占21.9%,博士约占9%,硕士约占25%,说明实验教师的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3.师生对实验课程比较重视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校的学生和化学教学论的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有了更深的认识。由调查统计得知,100%的教师和87.8%的学生认为“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在整个高师化学实验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作用(见表1)。“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要教育功能认可项目调查见表2;实验能力的培养认可项目调查见表3。从表2和表3可以看到,学生对动手能力和实验研究及设计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表1“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

在整个高师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非常重要(%)

比较重要(%)

一般(%)

不重要(%)

教师

52.2

47.8

0.0

0.0

学生

43.2

44.6

11.0

1.2

表2“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要功能

调查问题

教师(%)

学生(%)

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

16.7

39.8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73.3

63.6

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73.9

74.1

培养学生的实验教学能力

95.7

71.8

培养学生的实验研究和实验设计能力

80

78.7

表3实验能力培养认可项目调查统计

动手能力(%)

观察能力(%)

总结归纳能力(%)

创新能力(%)

设计能力(%)

教师

93.3

83.3

48.7

80.0

76.7

学生

89.7

72.9

50.6

70.2

81.1

4.授课方式多样化

随着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教师正在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调查发现,教师授课大多采用引导思考(33.4%)、重点讲解(43.5%)、师生讨论(43.5%)、自主探究(32.6%)等授课方式,这些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5.实验考核较全面

实验考核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和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及实验技能的有效手段。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师对实验考核采取了多种方式,主要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种。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的内容分别见表4和表5。从表4和表5中可以看出,实验考核方式采用多样化,只采用笔试考核的仅占8.7%。这样的考核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表4实验平时考核办法

考核内容

课堂提问

操作评价

指出错误

检查实验报告

演示讲解

分数(%)

43.3

70

50.1

76.7

56.7

表5实验期末考核办法

考核内容

实验操作

笔试+实验操作

口试+实验操作

笔试+实验操作+口试

笔试

分数(%)

73.9

53.5

26.1

10.5

8.7

(二)影响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的不利因素

1.师资力量较薄弱

师资力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从调查问卷看,本学科的师资力量令人担忧:14所院校中,有两所院校有3位化学教学论教师,仅有一所院校有5位,其余院校都是2位或1位。随着每年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本专业教师的负担也越来越重,有的学校因师资力量不足,不得不停开实验课。实验教学质量要提高,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相应提高,而教师整天忙于上课,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的理论和知识,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收集资料。研究、改进实验,这极大地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2.高校对“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重视不够

从有关教师的访谈中可知,“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在高校普遍不受重视:有32.3%的学校仍没有单独设课;大部分学校安排上课的学时仅为40学时左右,只有两所学校超过50学时,这与有机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无法比较,那些课程均在80学时以上;有53.3%的教师认为该实验课学时偏少,68.1%的学生选择开设的实验课题数偏少。显然,由于课时少,安排的实验个数少,学生做的实验就少,并且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63.3%实验内容是验证性实验,而探究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却很少,使学生的实验设计、探究能力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

3.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

实验室是师生进行实验和研究的重要场所。由于实验室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及实验教师开放实验室的积极性,所以有71.3%的学生反映实验室平时不向学生开放。实验室不开放,就不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课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也不能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选做一些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不能使那些对实验研究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使那些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化学问题的学生,不能及时到实验室寻求解决。由此可见,实验室不开放,对学生的各种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是不利的,从而影响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

4.学生的实验能力较差

许多大学生仍习惯于死记硬背,机械学习,做实验时往往是“照方抓药”,仅仅是完成实验任务而已,不愿进行实验的改进与探究。42.7%的学生没做过探究性实验,55.4%的学生没有自行设计过实验,仅有44.1%的师范生在实验课以外偶尔设计过实验,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知之甚少,实验研究能力较差,毕业后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不知所措,不能胜任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或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缺乏实验教学评价措施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对实验课几乎没有什么评价措施与指标,教学质量高低不分,奖罚不明,教师仅凭自己的责任心来指导实验。大多数教师只按照书本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对课外较先进的方法或实验的多个研究方案几乎不探索研究,不向学生介绍,对所教的知识很少拓宽创新,使学生得不到有关实验研究的新信息和新方法,导致某些学生遇到实验问题时,束手无策,缺乏应对措施。

四、改革措施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学虽然有所改善和提高,但仍存在不完善的方面,甚至还存在某些弊端。下面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就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提出几点改革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学教师是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高师院校应重视师范生即未来中学教师科学素质的培养。要培养高素质的师范生,高师院校就必须建立一支梯队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这门课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大部分院校仅有1~2位化学教学论专业教师,这极大地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师范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各院校应重视这门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使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比例协调,发挥整体功能,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二)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设置

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中尤为突出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教育价值。“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突出教师教育的实验课程之一,应该得到重视。但目前仍有部分学校没有单独设课,大部分学校安排课时数偏少。要跟上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步伐,就应该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改革,进行独立设课,增加课时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便于进行科学的管理,有利于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才能开出更多的实验,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验锻炼,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设计、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主要是讲授法即“应答式”“填鸭式”方法为主,侧重于教师的传授,学生消极的接收,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实验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违背了教学规律,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应该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探究法、自学指导法、发现法、问题讨论法等方法综合利用,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设备如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也应广泛应用于实验教学中。

(四)增强实验内容的探究性

科学探究是我国新课改的一个重点、亮点,改革后的课程强化了实验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功能。作为即将走上中学教师岗位的师范生更应具有探究能力。目前,师范生所做的验证性实验较多,设计性、探究性实验较少,这极大地影响了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学中,增强实验内容的探究性是培养师范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探究的内容可以是:实验条件、装置的探究,实验步骤、实验产物的探究,实验异常现象、失败原因的探究,实验绿色化、趣味性的探究,生活化实验、现代化实验的探究,教学讲演实验的探究,等等。[1]在这些内容的探究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发展师范生的探究能力。

(五)增设实验改进和实验设计的内容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理念的创新之一是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研究者(不再仅仅是执行者)。[3]中学化学教材上的实验并不一定是十全十美的,演示时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分析问题,并不断改进和设计实验。对实验的改进和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中学化学教师必备的素质,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中应该选入某些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难度较大的典型实验,训练学生改进实验的能力:选一些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较强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以此来改变目前学生实验研究能力较差的状况。

(六)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4]这种评价观直接影响着“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学的评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实验课程是一门学生显性的实践活动课程,任何单一评价方式的结果都不利于指导教学。因此,实验课程评价既要重视教学结果的评价,又要重视教学过程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评价;既要评价学生显性的外部成果,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具体方式与内在情感。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学中,应当使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5]平时考核内容包括预习报告、问题讨论、模拟试教、实验态度、实验报告、纪律卫生和合作情况等;期末考核内容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演示讲解、实验创新、问题答辩、环保处理等。评价方式要改变过去完全由教师评价的方式,而采用教师评价、生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全面评价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实验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实验过程的实效性,从而保证实验教学正常、有序、高效地开展。

面对新时代对创新性教师的需求和挑战,创新教育这一新的教育形态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未来化学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特殊地培养功能和学科的优势,高师院校理科教育应该重视实验教学的改革,努力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型中学教师,从而开创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熊言林,江家发,阎蒙钢,等.高师“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改革的尝试[J].化学教育.2006,27(1):42,4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3]李远蓉,李凤艳,卢一卉.构建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内容体系的新思路[J].化学教育.2006,27(1):45.

[4]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课程改革的措施篇7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0-0096-03

1引言

Java语言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它面世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其可移植性、跨平台性、“一次编译,处处运行”等优点,在基于因特网的系统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获得业界一致推崇。

目前,Java语言已经成为软件行业的主流开发语言,为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几乎所有高校都竞相开设了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相关课程。虽然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都学习了Java语言,但是企业很难从高校招聘到合格的Java程序设计开发人员[1]。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真正掌握实用的编程技能和项目经验。课程的目的即为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在项目中的实践,让学生有成就感地自觉学习、锻炼软件开发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具有市场竞争力,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Java课程的实践性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2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与不足

Java语言程序设计应该是一门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但是从传统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教学方法比较传统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学方式依然采用传统模式,理论叙述占课时的比重很大;部分教学单位即便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其电子课件也只不过是教材的翻版,不能很好地使用动感效果,并没有带来更好的课堂效果。这种教学方法相对于推理严谨的课程来说具有很多的优点,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但是对于计算机语言的学习来说,无法实现讲课效率的充分提高。

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小过于偏重于理论教学,课程的公式推导较多,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缺少学习的兴趣。语言本身是一门实践课,在有限的课时里过分偏重于理论,容易使学生对其应用认识不足。而开发技巧一般都是从实践中得来,将重要的概念、原理、方法教授给学生,并增加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保持对Java技术的发展前沿知识、开发技巧、应用领域等做更为深入的自我学习,使实践和理论结合,更深层次地教学。

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功能割裂,缺乏对实际工程应用与开发能力的培养大多数教材在介绍Java语言时,都是针对Java语言的语言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图形用户界面设计、数据库编程、网络编程、多线程编程进行分别讲解,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案例或项目将这些知识点串起来。

缺乏对Java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的英文基本素养很多学生对Java中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没有概念,很多学生都不知道Java中“继承”“多态”“封装”的概念在英文里怎么表达,甚至连“变量”“函数(方法)”都不知道用英语怎么说。一提到让学生查阅英文资料,很多人就感到莫名的恐慌。

3改革方法与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应大胆采用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和以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开发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授课教师也应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及时把握技术走向及市场需求,做到教学相长。

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由Java语言基础、面向对象技术、图形用户界面设计、Java高级应用(包括网络、数据库、多线程、i/o等)组成,语言基础和面向对象以理论为主,而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及高级应用以实践为主。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中,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易懂,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在屏幕上显示Java理论文字,同时配以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用这样的方式教学,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使得抽象的Java基本理论更容易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引入双语教学模式为了提高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满足就业人才的需求,自从我国教育部2001提出要求后,双语教学在高校中普遍开展,并在教学和科研上引起了教师的高度重视。Java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对Java中一些专业术语有个正确的认识,使用双语教学,将对学生阅读Java英文资料有很大的帮助。尽管学校也开设了计算机专业英语,但基本上都是些计算机科普性质的,并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很多先进的技术资料都是英文的,因此,双语教学是必须的。双语模式可以是英文教材英语讲授、英文教材汉语讲授,也可以是汉语教材英文讲授,具体采用哪种模式,必须结合学生与教师的实际情况。

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学习Java程序设计基础的理论知识不可或缺,项目实践更是必不可少,是一门强调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指导学生学好Java程序设计,意味着在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应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编程能力[2]。以企业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中,学以致用,课堂学习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同时能提前适应企业的开发模式,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如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校园信息化构建、信息管理系统及企业的应用项目,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教师在讲授Java应用开发时,不仅要把项目的需求分析、架构设计、代码设计交代清楚,更重要的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开发环境和代码调试环境,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约开发时间,也能大大提高学习编程的兴趣。对于项目的实践,可以打破以班级为单位的局限,采用自愿组队的方式,实现团队合作。在开发过程中,学生推荐或教师指派团队负责人,负责人负责协调团队组员之间的工作,起着把握全局的作用,同时通过定期向教师汇报项目进度的方式,增强师生沟通,起着督促学习的作用,确保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开发项目的过程中,可以划分模块,确保分工明确。项目实施不仅涉及项目的开发,还有后期的项目维护管理。模块分工能更好地实现工作上的协调,加快开发进度。同时还可以采用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参与项目,帮助理解项目需求,解决编程上的困难,更有利于培养浓厚的学习氛围。实际的项目开发往往需要团队成员相互配合,提高开发的效率。这种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结合科研促进教学提倡产学研为一体的教学,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巩固理论知识。纯粹的编程语言学习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聊,而以产业化的项目带动学习,学生能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能看到自己的项目成果,提高编程的兴趣和自信[3]。对于教师也更能了解人才市场的需要,实现课堂与市场接轨,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许多教师的项目可以让学生参与,包括项目的相关设计和编程,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而且能够在实践中锻炼出一批优秀的程序设计和开发人员,达到真正的产学研相结合,实现相互促进的效果。

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多开展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参与。为了促进教师间教学的交流,优秀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公开讲课的方式来交流学习,教师通过讲与听相结合交流授课心得。同时可以借鉴一些经典和在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

授课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由于计算机相关技术的更新、发展速度快,所以对于授课的教师而言要充分把握教学内容、了解前沿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学习资源的获取途径更加多样,讲授Java课程的教师应多学习互联网上优秀课程,将好的授课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转化成适合自己教学的方式。

对于一般讲授Java课程的教师来说,理论专业知识理解到位,但项目开发经验较少,缺乏对Java实际应用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Java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这就要求Java课程的授课教师积极参与实际的项目研发,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实现教学能力和组织项目能力同时得到提高,成为“双师型”教师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自己的项目,形成教师和学生团队,在实际的开发中更准确地分析出学生学习编程的困难和提高编程能力的瓶颈,能从少数学生了解大部分学生情况,同时在班级甚至更大范围带动学生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实际的项目为案例,从需求分析、项目设计、代码编写等方面,让学生对编码有系统了解,并以简单易学的教学例子开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4]。

课程改革的措施篇8

(一)可以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得到提升

目前,高校着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以突出大学生的协作意识和高层次团结精神;开设高校艺术课程可以很好地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通过公共艺术课的练习及课堂教学来引导学生积极地融入集体生活,在培养协作精神的同时,不断陶冶和发展其道德修养。

(二)调节学生情绪

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学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适时地调整学生的情感,进而舒缓学生紧绷的神经;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和练习可以有效慰藉和缓解学生的挫败心理和情感问题,帮助学生积极调整自身的负面情绪,使学生以积极、自信、主动地学习,为其成材和顺利完成学业奠定基础。

(三)开发学生智力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具备开发学生智力的作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依据公共艺术课程的系统化和专业化发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拓展其思想广度,进而全面地促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

二、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当前,各大高校要想实现现代艺术,那么实行公共艺术课程是一个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其不仅是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高校进行艺术工作,实现教育目标的核心部分。在当前公共艺术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相对落后的问题较为突出,因而艺术教师应该着重理解艺术的特点,依据艺术及学生的实际特点,选取合适的艺术教育教材进行课堂教学,逐步陶冶大学生的优良品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艺术类教师并没深刻理解艺术的真谛,未真正抓住艺术教学方法的重点,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还严重制约了公共艺术课程的发展进程。

(二)教学资源较为缺乏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我国各高校均开设了公共艺术类课程,且在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很多新建高校缺乏充足的教学资源,为了追赶潮流也逐步开设了公共艺术类课程,但是因师资力量不足,限制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此外,高校现有的艺术课程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课程范围狭窄、课时安排过于随意等问题均严重地制约了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的追求。

(三)考评体系不完善

现在部分高校并未专门建立公共艺术课程监管机构,因此部分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监管和制度保障。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和质量监督制度不完善,部分学校不能规范、合理的安排公开艺术课程的师资结构,而这部分高校通常缺乏一些专业化的器材和专门的教室,同时也缺少艺术课程的实践场所。这就使得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无法正常进行,所受限制也会极大影响到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令学生的艺术素养得不到提高。

三、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应对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

高校应在全校范围内逐步转变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理念,重视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努力将素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和公共艺术课程相结合,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深刻变革,消除轻视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传统错误思想。

(二)适当改变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认真执行国家所规定的艺术课程要求,增强各类艺术、学科之间的综合、渗透,避免学科单一化;丰富教学手段,改进艺术教学模式:教师应改变过于单一的传统知识,加大综合型课程的设置比例,改变单一的课程考评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技能互动交流,使高校公共艺术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和情感,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创造美、体验美、鉴赏美和感受美的能力,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另外,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改变原有的错误认识,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明确课程地位

1.要正确认识高校的艺术教育,这是提高大学生综合艺术素质的重要方式;2.确立艺术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可以在公共必须课中加入公共艺术课程,并且和毕业学分挂钩;3.加大硬件设备建设,和艺术学院共同建立艺术设备共享机制,完善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环境。

(四)改革考评体系

公共艺术课程不用与其他课程,它多是由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此外因为专业不同,所用的各种器材和设备也有所不同,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多进行概念教学。同时教师应强化信息传递能力,及时更新上课时间、地点信息,避免学生无法找到正确的上课地点,鉴于此,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师要强化学生管理和课堂考勤管理工作。

课程改革的措施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新措施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学也有了一些改革并有了一定的成就。但就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来看,数学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其需要,并且与当前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作为一位初中数学教学老师,应适应时代的需要,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并制定出改革的新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具备一定的能力,为其将来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一、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依据

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显示,由于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其生理和心理都处在半成熟阶段,特别是其思维也处在具体到抽象过渡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在这个时期可塑性比较大,并且对知识的渴望比较强烈,因此该阶段是教育的黄金阶段。而在该阶段,青少年的自制能力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持久力不足等弱点。但作为教师就应该按其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不断重视非智力因素所起的作用,如,采取提兴趣、引导得法等措施,就可以得到预期的效果。

二、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新措施

2.1把握新措施教学的大方向。新措施教学没有任何先例可循,在一定意义上讲它就是一种教育改革。正如刚建国时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教学改革也不例外。首先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就应该完全理解数学课程标,然后结合自身教学具体情况来对初中数学教学方面做出一些改进,通过循序渐进,不断地总结与改进,这样就能把握新措施教学的大方向。

对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来说,它要求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以及态度等方面集中表现在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新措施,最终目的是要完成引导学生思维以及发现问题能力,然后激发学生主动通过学习,达到解决问题的意识。也可以具体通过以下措施:(1)有机会也可以让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在授课过程中,要因材施教,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某些方便的不足,并能发挥其特长;(3)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结合起来。

2.2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我国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都存在一个非常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填鸭式教学,却常常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这也导致了学生自己思考时间和相互交流思考的时间大大降低。这种情况具体表现为: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对学生的要求过于严格;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活力;并且形成了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在于教师所教多少的模式。这些表现严重违背了我们所要求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基本原则。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从而使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将导致学生厌学现象的发生。如果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知识的同时,应该给学生多留出一些自主学习和讨论的时间,使他们能有时间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乃至发表各自的意见。

(2)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从而不断指引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过程。对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来说,就是把数学思维活动进行展开,而作为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的思维活动就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传道授业解惑也,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体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从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2.3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想要是学生能够学习不断地进步,就需要有基本的学习方法作为指导。作为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来给学生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1)可以根据每个教学环节的基本特点,来制定出具体的措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还要根据数学学科和学习阶段的具体特点,来对学生进行具体学习方法的指导工作,使其自身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还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透彻掌握知识,从而形成能力。除了让他们亲自体验之外,还要对知识进行深化处理,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强化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2.4大力发扬民主精神,转换师生角色。只有师生之间彻底实现了民主,才能使学生对学习很有热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地位以及关系发生了改变,于是学生就很愿意主动去解决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就会主动地去学习,这时的教师也不再是一个威严的传授者,而是作为学生教育过程的组织者以及平等的参与者。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是在一个比较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教师当然也就失去了权威的地位,和学生变成了平等关系。这样学生如果遇到很棘手的问题,就可以很愿意地去请教老师,从而使学生更愿意去解决问题。

三、经验总结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需要有新措施,而新措施最重要的就是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就能使学生不仅学习数学知识,而且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锻炼,为将来更好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做准备。同时,我们还可以把初中数学教学的一系列改革新措施进一步拓宽,将其应用到更多的教学中去,使这些教学改革的新措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使受益的学生更多。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

[2]王华.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影响[J]

课程改革的措施篇10

在明确了eDa课程改革的目标后,就需要以基本目标为依据,对eDa课程改革方案和措施方法进行系统的组织与管理。首先,院校应该成立一支专业的课改团队,由eDa课程专业教师和校外电子设计自动化领域专家组成,这样的教学课改团队组织可以充分将教学与工作实践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很好的实现课改目标。另外在课程改革工作中,应根据学院的统一部署,召开课程改革研讨会,组织课改团队制定课程改革进度计划,完成课程改革分工,并且明确责任到具体每个人。还需要定期汇报课程改革情况、组织课程改革项目实施、分析总结课改成效、形成课改经验材料,为以后的教学改革措施提供宝贵资料。

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笔者结合我院的基本教学情况,通过分析现有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了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习方法以及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等五方面入手,进行一系列课程设计改革的措施建议,以供参考。

1教学模式改革。在对eDa课程进行教学模式设计改革时,要制定以项目为核心,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eDa课程教学需要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课题产品开发等几个教学环节组织实施设计,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时要以项目为载体,在教、学、做的过程中,完成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强化学生质量意识、成本意识、产品意识;而课题产品开发中则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工厂纪律,了解企业生产设备,获取工作方法和生产经验,进而使学生掌握电子设计自动化(CpLD/FpGa)技术应用与产品开发的方法。

2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情境教学、启发引导法、头脑风暴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在教学实施时,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进行,其中,资讯、计划、实施、检查阶段要以学生为主,老师作为旁观者,只有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才给予及时的指导。在决策、评估中,则需要老师参与到每一个组,及时提出合理建议和作出公正的评价。

3教学手段改革。首先,要综合应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建立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学习网站,利用网络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素材。另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丰富资源为学生提供eDa学习入门、开发设计实例、器件资料下载、软件下载、技术论坛等相关资料;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的虚拟实验实训室,开展虚拟平台的仿真教学。还可以开辟QQ群组等多种交流平台,使学生可以利用平台与同学或老师讨论学习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平台的信息共享,提高学习效率;再次,可以结合eDa的六新内容,自主开发制作CpLD/FpGa学习开发板,并将其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利用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先进的教学方法,使用软件模拟仿真、开发板综合下载试验运行,并结合单片机与eDa技术,实现综合的电子设计;最后,以电子创新实训室为基地,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广泛开展技术服务,产品开发,为周边企业和公司提供服务,培养学生的实际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

4学习方法改革。在学习方法上,教师要积极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使学生在教学做一体化的环境中按照任务要求,对数字系统设计要求进行分析和设计、制作,完成具体设计任务,达到电子产品研发(辅助)工作岗位的要求,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提升实际工作能力,增强自己的技术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学生来讲,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要按照岗位要求和具体的操作标准和规范要求自己,让自己真正进入实际工作状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改革。在对eDa课程的考核评价中,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考核方法,进行全程化考核,课程考核应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监督学习过程、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实行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案。以学习过程的考核为主,围绕核心技术技能,注重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考核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能力,体现考核的公平、公正、客观、实际。同时,也可以采用以过程考核结合结果考试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对学生实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考核,通过各种不同的考试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团队活动的合作能力以及职业语言表达能力。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