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阅读训练教学反思十篇阅读训练教学反思十篇

阅读训练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7:47

阅读训练教学反思篇1

一、教经典

以我的理解,校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同的意义,作为校内阅读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其实,也就是教材的选文应该经典)。所谓的经典,应该是能经得住时间和空间变化,经得住意识形态变换考验的,是人类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引导学生从经典阅读人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人生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经典阅读会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也许经典的阅读对学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扶助,其实这也正是阅读教学的意义所在,现阶段,小学语文的选文不够精美,即使选择一些名家作品也多有简化和改动,改动的原因是为了小学生更为理解,但是许多改变的文章失去了原文的灵韵,名家作品原汁原味存在于小学教材中的有多少?

二、教联系

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创造,不是他的信息储存“从无到有”的简单过程,而是“从有到新”的复杂的综合加工的过程,人们获得的信息量越多,创造的可能性也越大,阅读教学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文本”解读的过程,在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文本提升和升华了经验世界的无意识,使它自觉纳入学习者的有意识的规律性的认知领域,同时阅读者也可以发现自身信息的短缺、理解力的薄弱。唤醒再学习,再积累的需要。

这样一个过程并不是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自然经过的,期间需要教师的引导、搭桥、让!学生从阅读的自然世界过渡到自觉世界。联系有多重含义,与文本的联系、与自我知识经验的联系、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和材料的联系,与未知世界的联系,与进一步学习的联系,阅读教学成为一个辐射源,学生智力的触角,在它的触发下,敏感伸向各方。

三、教技能

虽然语言文字训练由于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肢解和琐碎了文本内在的灵韵,但是知识和技能仍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

《课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学生缺乏解读文本的基本能力,缺乏基本的语感,怎么能与文本平等对话。阅读教学一定要教学生必要的阅读技能、语文训练,重要内容之一是语文技能的训练。技能必须纯熟而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这期间确实不免必要的知识性的艰苦义略显枯燥的训练,苦学和乐学就是这样溶为一体,学生智力增进的也是艰苦学习的深层快乐。不能怕批评意见就放弃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训练是方法,训练是过程,训练是阅读教学手段的一部分,不要夸大也不要贬低它的作用,适度适当应该是原则,事实上,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能缺乏必要的训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这些阅读的必要能力,一定是阅读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学习的。学习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一定就是枯燥的试题。

四、教反思

阅读训练教学反思篇2

一个人知识的多少,决定他素质的高低。人类获取知识,主要靠阅读。一个人知识的多少,往往取决于他阅读能力的高低。因此,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其获得知识的多少和素质的

高低。

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集中在高新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上。在知识不断更新、信息量与日俱增的情况下,阅读能力尤其显得重要。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这就必须高度重视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就必须深化语文教改,紧紧抓住强化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这一基础,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效率低的问题,主要毛病出在阅读教学环节的薄弱上。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训练的主体,另一方面要在不同阶段的阅读训练中,要有具体的阅读训练内容,对学生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先谈预习阶段的阅读训练。语文教师的天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教会学生怎样阅读。首先要从预习阅读训练做起。影响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识字量。在中学阶段扩大学生的识字量仍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预习时,首先让学生以泛读的方法,边读课文,边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然后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语境领会词义,训练语感,这是提高阅读能力基础的训练,千万忽视不得。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以默读的方法,把熟读课文和阅读“训练重点”“提示”“注释”“练习”有机结合起来。熟读课文以“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训练重点”“提示”“注释”“练习”,学会借助辅导材料了解学习重点、难点,指导自己在阅读时思考问题,初步理解课文。思考的重点应放在文章结构所体现的作者思路上来。预习不能面面俱到,要求不能一刀切。学生只要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在阅读训练中获得学到知识的愉悦感,产生阅读兴趣,并能提出疑难问题,有了在课堂上解决疑难的欲望和心理准备,就达到了预习阅读训练的目的。实践证明,在教师指导下的预习阅读训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自学的习惯。

再谈课堂阅读训练。语文教学的主体是阅读。语文教学效率低,主要弊端出在阅读教学中的课文分析上。只要反思一下我们课堂阅读教学的惯性,就可以证明这一点。教师认识上的通病,就是课文分析越全面、越深刻,习题做得越多,学生对课文理解就越深,学到的知识就越多。因而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用课文分析和做大量的习题代替读书。课文分析不是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动脑筋进行思考和研究,自己去品出味道,探求知识,而是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塞给学生。这种做法,违背了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颠倒了条件与结果的关系,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而且不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心智活动,只有反复阅读,深入思考,才会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一定要改变以讲代读的做法,要以学生为阅读的主体,把时间留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思考研究,自己去品出味道,自己去探求知识,教师只起着导读的作用。教师的导读,从总体上说,要以不同的方法为指导,以学生自己阅读为基础,以思考作者“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为内容,以提高阅读能力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为目的。在具体操作上,教师要强化备课意识,根据不同体裁、不同种类的课文,精心设计出相应的阅读训练方案,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带着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欲望去主动阅读,

主动思考研究,主动发表意见,主动探求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阅读的兴趣,在阅读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语文素质,为全面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谈谈课外阅读训练。课外阅读训练是扩大学生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最大限度地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青少年时期是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后把学过的课文进一步反复仔细阅读,背诵一些精彩片段和基本课文,多记一些名篇,让他们在读中见新、读中积累。除此之外,还要订出课外阅读计划,向学生推荐一些与课文相当水平的课外读物,让学生订阅一些适合自己阅读、辅导自己学习的报纸杂志,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和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以保证课外阅读的效果。

阅读训练教学反思篇3

这是因为,从培养大学生的长远目标来讲,英语快速阅读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以及快速思维的能力,能对他们今后的人格发展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大学生已经具有成人的思考能力,同时大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和随意性的特点,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应该培养他们精力集中与思维活动有目的的能力,这不仅对他们的大学学习生活有帮助,对他们今后步入社会,适应工作和生活环境也有很大的帮助。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包括注意、感知、思维、想象、记忆、创造等多种心理活动,而在这些心理活动中,思维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换句话说,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尤其是快速阅读,它要求在一定的时间之内看完一定单词量的文章,这就要求速读时必须专心致志,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思维在阅读过程中摒弃杂念,不受外界的因素干扰,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久而久之,在速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坚持不懈地集中精力,快速思维,阅读速度才会提高。俗话说,熟能生巧,而“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能够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做到心无旁骛,一目十行,既培养了较强的阅读能力,又让他们的精力集中以及快速思维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有利于今后自我的发展。

从近期目标来看,英语快速阅读有利于学生们巩固已学的语法知识,进一步加深对英语词汇用法的理解,有助于精读课的教学,进而有利于大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我们知道,阅读是要有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为基础的,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已经把重点放在词汇教学上。大学生经过了初中和高中的英语学习,语法知识已经成为他们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辅助知识。而在词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把词汇的用法放在固定的例句当中,介绍给学生们,使他们对该词汇的用法有泛泛的了解,具体的词汇应用还要靠学生们课后自己下功夫,这难免会使教学效果有所欠缺。但是,快速阅读训练正好可以弥补该欠缺。在快速阅读训练中,学生的思维是处于高效和灵活状态的,这就使得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已学过的固有知识,来推断阅读文字当中所提供的信息,并用已学过的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辨别信息真伪,同时,对不清楚的语法知识和不认识的新词汇提出质疑,加以学习,最后达到对文章理解的目的。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将自己的原有知识与所读文章的内容相融合,并学习新知识,最终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同时,学生在进行阅读训练的时候,大部分词汇以及语法的多次重复使用,使得大脑的这部分记忆多次闪现,加深了印象,对于精读课的教学自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词汇、语法、阅读都得到了提高,过级考试还会有大的困难吗?

首先,教师有责任传授一定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教师,应该在做训练前,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随着现代教法的不断改革,已经由过去的主体地位变为客体地位,但是,他们仍是掌握课堂运作的设计者,教师应该在课上对学生帮助、辅导与指点,传授一定的阅读技巧,比如:略读、跳读、浏览、意群的掌握等,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提高阅读速度,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不少学生都有出声读、回读或者移动手指读等不良习惯,这些阅读方法会不同程度的影响阅读效果或者阅读速度,成为快速阅读训练的绊脚石。引导学生养成默读的阅读习惯,为他们目前与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快速阅读不能只求速度,而忽略了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速读训练时,一定要让他们注意处理好速度和理解之间的关系。快速阅读训练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文章的快速理解,这其中对文章内容理解的正确性是主要的,速度是其次的,不能本末倒置。在学生的速读过程中,由于有时间的限制,往往只求阅读的速度,而忽略了所读文章的内容,这样做,尽管能在短时间内阅读完文章,但在做练习题找寻相关信息的时候,学生的脑海里所呈现的对文章的记忆是模糊的,导致对文章的理解拿不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反复地再重新阅读文章,以期能找到相关的信息,同时又唯恐时间不够,心理上容易产生焦虑,手忙脚乱,根本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在初做快速阅读训练时,教师可以先提醒学生注意阅读理解的准确率,以准确率为训练的主要目的,达到一定的效果之后,再鼓励学生加快阅读速度,这样在学生的心理上就无形地形成了理解的准确率为主,而速度为其次的感知,渐渐步入训练的正轨。

阅读训练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维训练

阅读不仅仅是单纯地朗诵课文,需要通过思考和探索,自己运用语言来理解文章并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等。阅读中不能缺少思维活动,思维是阅读的灵犀,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1阅读促成思维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去思考和探索,通过思维训练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和探索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兴趣。有疑才有思,有思则会把有疑变为无疑。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质疑和解疑的思维训练。

1.1教师质疑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解疑

阅读过程中,教师会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但学生遇到问题时,会因懒于探索、不善思考,而发现不到问题的疑点。因此,教师要向学生提出质疑询问疑难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探索、思考。第一,以疑激疑。教师要抓住文章中的疑点处,如关键处、难点处、重点处等,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提出质疑。如《孔雀东南飞》中教师可提出这样的疑问: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死值得吗?对全诗的主题进行设疑,引导学生提出新的疑问,如他们是否可以抗争等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探索分析全文,总结他们死的必然性的结论。通过思维训练,学生深刻认识到封建礼教的腐朽黑暗的本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第二,无疑处求疑。学生在阅读中经常因为通俗易懂的文字而忽视文章本身的深刻思想和复杂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质疑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疑点,深度开发学生的思维。[1]第三,挑起矛盾,质疑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课文,审视课文,对看似矛盾的问题进行思考,更深层地理解课文。例如《死海不死》一文,题目中“死海”“不死”是否矛盾?教师与学生学习课文并寻找答案,思考问题,从而让学生在讨论争辩中得出“死”字在文中包含的两种不同含义。“死海”的“死”是死海中没有任何生命物种,“不死”是因海水含盐量多,水的比重大于人的比重,人在水里不会淹死,还可开发一系列的旅游业和资源等,进而让学生深刻了解和掌握死海所具有的特点和功能。第四,质疑分歧点。阅读中学生会因思维和知识的差异,对文章产生不同的理解,从而造成争论,争论中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教师要及时准确抓住学生意见不一致的方面,提出质疑,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1.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疑

首先,教师需要不断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在质疑问题中,更好地深入学习,引导学生思索,并且开发智力和创造力。其次,教师为学生要创造质疑环境,让学生有机会进行质疑,如早自习教师巡回时,学生可以积极向老师提出质疑,定期开展班会,专门进行学生质疑等。教师在解疑时,不应全都作答,作出示范后,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还可启发学生,提出有含量的问题,积极引导,耐心作答。

2思维训练的重要性

思维训练不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促使学生从乐思到善思。思维品质主要指思之快、思之活、思之深和思之新四个方面,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重点训练学生该方面的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2.1思之快

思维训练中思之快也就是思维的敏捷度,智力的反应速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速度上的思维训练,让学生能够快速地阅读文章,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而且能够进行知识的记忆和联想,思考所读文章,快速准确地分析判断,通过视觉和思维的结合,形成快速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从而促进思维的敏捷性的提高。

2.2思之活

思维训练中思之活是指思维的灵活性,通过不同角度与方向的思索,培养智力的灵活性。首先,灵活运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知识迁移和渗透。通过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的旧知识。比如《春蚕》阅读教学中,学生可能不能明确把握主题,教师应该让学生回顾以往知识《多收了三五斗》,清楚地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正确把握《春蚕》的主题,了解旧中国的社会根源。其次,教师要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孔乙己》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认识到孔乙己作为封建文化的牺牲品的同时,也要思考科举制度下为什么其他人没有变成这样?说明了什么?学生在发散思维思考中,找到孔乙己自身能力的缺乏造成其自己悲惨的命运的结论。[2]教师要不断地启发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探索,促进思维的灵活性。

2.3思之深

思维训练中思之深是指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思考能力的运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分析比较文章中人、事、理与情等,把知识的整体进行分解,比较研究个别的特性,深刻理解文章中的内容,更容易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等。如《变色龙》一文的阅读中,比较分析奥楚蔑洛夫语言多变特征:听说狗的主人是将军时,他的态度与反应如何?不是将军的狗时,他又是如何的态度与反应?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可以准确知道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的丑陋行为,更好的了解文章的主题。

2.4思之新

思维训练中思之新指的是思维的独创性,智力的独创程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逆向思维,在逆向思维中,学生会提出独到的见解,避免产生固定思维,限制学生思维能力和智力的提高。逆向思维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能够突出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而且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结语

综上所述,思维训练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并且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行为和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阅读训练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语文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139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效率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阅读教学环节非常薄弱,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成为阅读训练的真正主体,一方面要在不同阶段的阅读训练中,要有具体的训练内容,并对学生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注重预习时候的阅读训练

语文教师的天职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教会学生怎样阅读。这先要从预习阅读训练做起,影响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识字量,在中学阶段,扩大学生的识字量仍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预习时,首先让学生以泛读的方法。边读课文,边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的障碍,然后用普通话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语境理解领会词义,训练语感。

这是提高阅读能力最基础的训练,忽视不得(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认为中学生自己可以利用工具书,因而对这种训练的督促检查不够,这样一开始,就给阅读训练留下了重要的障碍)。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以默读的方法,把熟读课文和阅读“提示”、“注解”、“练习”等有机的结合起来。熟悉课文以“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以上内容时,学会借助一些辅导材料,了解学习重点、难点,指导自己在阅读中思考问题,初步理解课文.思考的重点应放在文章结构所体现的作者思路上来。当然,每次预习不可以面面俱到,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灵活的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才能在阅读训练中获得学到知识的愉悦感,进而产生阅读兴趣,并能提出疑难问题。而一旦有了这种在课堂上解决疑难的欲望和心理准备,就到了预习训练的目的,实践证明。在教师指导下的预习阅读训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二、注意课堂上的阅读训练

语文教学的主体是阅读,传统上,我们课堂阅读的惯性在课文分析上,其认识根据是:课文分析越全面、越深刻,习题做得越多,学生对课文理解就越深,学到的知识就越多,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用课文分析和做大量的习题代替读书。课文分析不是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动脑筋进行恩考和研究,自己去品评滋味,探求知识,而是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塞给学生。这样做,违背了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颠倒了条件与结果的关系,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其结果当然只能事倍功半,而且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阅读的过程,是一种心智活动,只有反复阅读,深入思考,才会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一定要改变以讲代读的做法,要以学生为阅读的主体,把时间留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品、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得到切身的感悟。教师只能起着导读的作用。教师的导读,从整体上说,要以不同的方法为指导,让学生自己阅读为基础,以思考作者“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为内容,以提高阅读能力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综合能力为目的。在具体做法上,教师要强化备课意识,改变传统备课方法,可根据不同体裁、不同种类的课文,精心设计出相应的阅读训,练方案,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带着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欲望去主动阅读、主动思考研究、积极发表意见、主动探求新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阅读的兴趣,在阅读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语文素质,为全面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地基础。

三、注重课堂之外的阅读训练

课堂阅读训练带有一定的指导性,但仅仅满足于课堂阅读,则从量上说,是很不够的。因此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扩大学生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最大限度地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青少年时期记忆力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后把学过的课文。要进一步反复阅读,背诵一些精彩片断和基本课文。多记一些名篇,让他们”温故知新”,不断积累。除此之外,还要订出课外阅读计划,多看辅导自己阅读学习的报刊、杂志,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教师对此要定期督促检查,检查他们课外阅读的篇目、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等等,以保证课外阅读的成果。

四、注重阅读方法的传授

阅读训练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训练;想像力;逻辑思维

“读书贵思”这为历代教育家所首肯。阅读离不开思维,思维是阅读的灵魂,阅读教学就是通过思维训练来养成学生乐思的习惯和善思的品质。正如新大纲所说: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下面,以《捞铁牛》一课为例,谈谈我是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训练的。

1文字入手,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思维训练凭借有两层含义:①指教材中所蕴含的可作为思维训练对象的文字材料;②指学生阅读过程中容易激发出思维火花的突破点,前者为导火线,后者为引爆点,两者的有机结合,就会在学生的思维场中发生一场场大裂变,就可能循环往复地推动思维次第发展。而前者,文字材料教材中无处不在,关键是教师对之合理取舍和精心设计,使之成为有趣、有味、有意义的形象,起到导火线的作用。

在教学《捞铁牛》一课时,我首先抓住课文的具体数字,帮助学生产生疑问,重现当时的情形。每只大铁牛重约一万三千多斤(资料)。此时,又全部陷进河底的淤泥里,当时的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完全要靠人工,这样笨重的大铁牛,谁能搬,挪得动呢?然后,我抓住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想象,使学生在阅读中入情思维,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我让学生理解“议论纷纷”一词,并问学生,人们为什么在那里议论纷纷,而不是下去打捞铁牛?借助这一词进一步体会,想象出打捞铁牛的艰巨。顿时,人们那种束手无策,无计可施的样子出现在学生们的脑海里。

这样坚持训练,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头脑里会出现丰富的表象,能借助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旧有知识理解文章字里行间的意思,慢慢地有了语感,养成对词语想像思维的习惯,从而受到文章的感染。

2渗入文本,严密学生的逻辑思维

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四年级的学生不能满足和局限在形象思维的训练上,必须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帮助学生顺利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常常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提炼和概括等思维活动。比如,在进行第二段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每句话中的动词,并且把主要动词写出来,然后,每句话用填空形式概括主要意思,于是,“潜水摸牛”,“备船装沙”,“拴船搭架”,“潜水拴牛”这四项准备工作清晰而简明地出现了。这样,既便于学生在大段大段的文章中抓住重点,又容易记住,在形象思维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

更重要的是,还要结合课文的学习,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理解文中“文”,词中“意”,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如第三段“拔铁牛”的过程,启发学生在直观演示(课件)与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出:正是因为把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了,所以,船身慢慢地向上浮;因为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所以,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因为绳子越绷越紧,所以,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一点儿一点儿向上拔。以上句与句之间的因果关系,前面的话是原因,后面的话是结果,而这个结果又成为下句话的原因,就这样发展、变化,最后的结果就是: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就这样,既加强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了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又使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一步得到了锻炼。

3设问求索,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敏和深刻性

训练思维的灵敏性就是训练思维的速度,使学生的反应更加迅速。思维的敏捷与记忆、联想等能力的强弱,与听说读写的熟练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各种类型的思维训练都应有速度的要求。比如搞快速阅读、快速默词、快速听写、快速背诵、快速反应的训练,既可增大阅读的信息量,又可使大脑反应更加灵敏。

我在课堂上常常对学生的读书和活动限时,颇有智力竞赛的味道,促使学生产生抢答的积极性。如《捞铁牛》中,上面分析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是因果关系后,让学生先说结果,后说原因,把句与句的联系说出来。学生积极思考,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限时完成某项学习活动,学生一是有积极性,有争先恐后和取胜心理。二是促使他们抓紧时间积极思维,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就要帮助学生在大量感性材料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提炼概括抓住事物的本质。如在进行“准备工作”教学时,我设问求索,为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按原文填空:

()的木船,

()的绳子,

()的木料,

()地拴住铁牛。

学生完成后,我问学生为什么要用“很大”的木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说出原因。大部分学生只说出因为铁牛笨重,要用的船必须力量大,而只有大船力量才能大,而没有想到那么重的铁牛,也有一定的高度,把它全部拔上来,船身也得有一定高度,否则的话,就不能把它全部拔上来,而只有大船,船身才能高。这样,通过求异思维,使学生的认识深化,从广意上体会到和尚做的准备工作是经过了周密的考虑,细致的安排,是有科学性的。

阅读训练教学反思篇7

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相对较弱,初读课文时,教师范读,再加上鲜艳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印象,激起学生深究课文的欲望。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不添字、不漏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对学生读音、词句停顿有困难的地方给予矫正,然后运用师生比赛或小组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读书心态,使学生在非常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读好了课文。

“读”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前人论述甚多。宋代学者朱熹曾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深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叶圣陶说:“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可见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为什么要以学生读为主呢?

首先,是由阅读教学的任务所决定的。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读的能力和习惯只能通过学生自己去读,在读的训练中形成。教师讲得过多,甚至以讲代读,只能是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课文的一些内容,难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通过阅读,不仅了解了文章大意,还学到了修辞手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略读、精读、品读、默读、朗读。对于篇幅长的文章,先让学生默读,默读完之后让学生说出文章大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再让学生品读,品读重点段落、句子、词语,品用法,品意义,品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出为什么喜欢,有什么特定的意义。只有品读,阅读才有意义,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达到阅读效果。

其次,以读为主是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途径,有利于语言文字训练,包括字、词、句、篇,听、说、的读训练;有利于观察、思维、想象、记忆能力的培养,意志品格、学习习惯的养成。阅读在思想教育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在阅读中要把读和思结合起来,读中思,思中读。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自己所读到的文字去体会情,去感悟理。

再次,只有让学生自己读,才能深切地体会课文中的深意和情味。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声读诵以致反复吟咏,容易入境入情,帮助理解。读诵可使学生品味课文中的情感,或慷慨激昂,或深沉委婉,或兴奋愉悦,或悲壮豪迈既了然于心,又深受感染。同时读诵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用书面语言规范口头语言,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天长日久,不知不觉中,其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会得到培养与提高。诵读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文章的节奏美、音韵美,还可以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出声的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读出了味道,读出了深刻含义,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最后,从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来看,阅读教学也须以学生的读为主。“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教师的任务是指点学生模仿什么,怎样模仿,检查学生的实践,是否正确,是否熟练,技能的获得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教师是无法包办代替的。”吕叔湘把教师和学生的“分工”说得很清楚。要想提高,别无他途,只能让学生自己直接对物目视、口诵、心想、手写,字字入目,句句铭心,才能不仅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做到熟读背诵。这样,范文上的语言才能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正如朱熹所说,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以学生的读为主,也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想在阅读教学中的体现。学生是课文学习的主体、阅读的主体。学生只有自己多读,才能激发阅读兴趣,解放学生的思维。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阅读时机谈感受,谈体会,可以展开讨论,还可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谈的不一定很准确,不一定符合教师的心意,但一定是学生印象深刻、受感动的地方,是学生真实的感受。经常这样训练,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良好的阅读习惯便可以养成,阅读能力也一定会大大提高。

阅读训练教学反思篇8

阅读训练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它主要对学生阅读、理解、欣赏、分析、辨题、综合等方面的能力训练,也就是把平时所学的知识变为技能、技巧,实际上是个升华过程,所以对阅读题绝对不能用猜题押宝、死记硬背、临时应付的办法;更不能叫苦连天、怨天尤人或放任自流、得几分算几分地消极对待。而要把阅读训练当作一门系统工程看待,认思想上高度重视,大胆探索其规律,扎扎实实从起始年级抓起,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打开阅读大门。具体可分三步进行:

(一)可选择一些简单明显,容易分析、思考的文章进行阅读,给学生指一条阅读之路。

例如初中“课文《白杨礼赞》就适合同学的入门阅读,能帮助同学们找到阅读规律。课文第五自然段开头用了一个总起句:‘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紧接着用分说的方法,具体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对于这一段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读——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思考——师生共同归纳”的步骤进行示范训练。教师可以设疑:“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树?”让学生分析、思考,自由发表看法。起先有的只答第一句话,有的答具体形象描写的二点或三点,最后在教师的提示下,同学们都心悦诚服地明确了:一、白扬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神形兼备,是总起句;二、文章从干、枝、叶、皮4方面具体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是形美;三、形象描绘了白杨树的性格,这是神美,运用了先总后分的写法。这一训练使同学们受到启发,初步探出了阅读的规律,必须认真阅读原文中的每一句话,顺着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的内部联系,理清层次关系,最关键的是要善于抓关键性词语,有标志性的词语,以及文章的标点符号。

(二)要举一反三,由易而难,逐步加深,拓宽训练。

在教师指导阅读典起作品的基础上,可放眼课外自读课文上。起先教师可以设疑,稍加提示进行阅读,随后可采用学生自己设疑,自己解疑;或同学们分成组,这一组设疑,那一用分析、回答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多方面开拓同学的智力,提高阅读兴趣。真正把学生引人浩瀚的阅读领域里,让他们亲自去尝试,寻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阅读路子。

阅读训练教学反思篇9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触语言文字的启蒙阶段,从低年级的看图写话开始在教学中实施有意识的写作练习,是小学生写作的最初始形态。而真正的写作模式出现在小学三年级,这一时期的教学要求才将真正的写作提到教学的层面,进而锻炼学生用文字来进行描述,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文字的运用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是语文教师进行写作培养研究的重点。“读写结合”方式是近年来经过不断摸索而得出的有效方法之一。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已讲解课文为主,通过帮助学生对课文进行通常的阅读、分析,并领会作者向我们传递的信息,从而形成语文文学的欣赏能力。语文课程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文字欣赏能力的要求,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文字驾驭能力的锻炼,写作是文字应用训练最为行之有效的途径。然而写作的根基来源于大量写作素材的积累,在小学阶段课内外的阅读就是学生们锻炼写作最直接的素材来源。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选择的阅读从而对句子的结构、修辞的手法进行写作模仿,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了小学作文教学要与阅读训练紧密的结合,因此,读写训练成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通过阅读,进行模仿写作的训练

作文是语文课程中的实践过程,如何综合的评价语文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对文字的运用方面,因此,作为启蒙教育的小学语文课程,就要着重考虑到学生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写作首先起源于模仿,只有广泛的阅读,对其他文章、语句形成印象性,才能够形成写作的思路,实现逐步由使用简单语句到复杂语句的过渡。片段阅读的训练是对学生模仿写作最集中的训练方式,通过有主题性的阅读,对类似的内容进行写作模仿,一方面可以套用阅读素材中的句子运用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借用阅读材料中的写作灵感,有利于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写作理清思路、降低写作入门难度,形成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通过对《美丽的小兴安岭》文章的学习,是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手法,再进一步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方式来写一写你生活中的田野景象,就很容易形成文章思路,使学生们易于上手。

二、强化阅读,积极开展创作式写作训练

也有的低年级学生存在阅读能力较强,知识面较广但却在写作提高上存在瓶颈问题,归根结底,作文水平的提高不仅要广泛涉猎的取材,更要落实到用笔上,只有积极的巩固、联系,强化“读为所写”,才能够形成良好的读写意识,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

思维的活跃性与发散性是小学生最主要的思维特点,通常我们认为小学生这种思维特点不利于学习的集中,其实不然,如何能够利用好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可以在写作培养上抓住闪光点的。因此,对小学生开展联想式的思路启发,是写作训练进行实战练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开展联想式写作训练首先要以阅读材料为依据,选择尽可能贴近小学生生活与兴趣爱好的阅读内容,以此为基础来启发学生的写作思路。例如,我们常见的小学课文或阅读素材中有很多是描写动物的,小学生好奇心理较重,而且对小动物都有一定的偏爱,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阅读材料中的动物描写为基础,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将这样的描写使用到其它小动物身上。例如我们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文章内容中向我们讲述了“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由“鸟的天下”展开联想,鸟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茂密的树林”,那么在树林中还有什么样的动物可以共存?反过来,我们就可以仿照课文对“鸟的天下”的描写,来自己动手写作,讲述另外一种动物的生存环境如何、如何。如此联想式的展开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从而发掘更多的写作素材。

扩展式的写作训练与联想式写作训练对小学生的文字能力锻炼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在语文阅读的素材中,有很多原文中的语意未尽的地方,抓住这些可以进行扩展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将原文中未尽的语义表达出来,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续写,这种续写可以是情节上的,也可以是描写上的。扩展式的写作训练,具有明确的写作基调,但又不局限学生的思维,可以在扩展的过程中选择不同的视角,既迁移了知识,又联系学生实际。扩展式写作训练可以频繁的穿插在课文讲解过程中,每进行一次阅读训练都可以向学生布置一段扩展式写作的练习,与系统性的通篇写作不同,是从文章的构成段落入手来练习语句运用和写作构思,将整篇文章分割成小的写作单元,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合阅读,进行系统化的写作训练

阅读训练教学反思篇10

一、立足教材,在诵读中积累语言,感悟情感

语言文字是思想情感的载体。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无疑,加强朗读训练来品悟文本,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品悟语言的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

例如高尔基的《海燕》是一首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诗,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听配乐朗读来理解诗情、诗理、诗味。结合作品的三个场景:暴风雨将来时,暴风雨逼近时,暴风雨来临。分三部分朗读,让学生从朗读中体会作者感情上的变化和语气,从节奏的变化中感受作者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像这样气势磅礴的笔触,定能给学生很强的感染。

又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春回大地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让学生听配乐朗读,让学生观看记录春天景色的图片、录像,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体会感情,同时也积累了语言。朗读便于言语本身的记忆,能够将文章的语言转化为读者自己的语言,从而丰富词汇,发展自己的语言;同时,在朗读的过程中,朗读者还会被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所打动,获得情感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发展思维水平,形成良好语感。

二、敏锐地抓住训练点,培养语感

(一)在品析中积累语言,感悟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细细品读,是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最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其中“沉淀”一词重复使用,就很有韵味,它化静为动,生动地表现了紫色由浅入深最后到深紫的变化。如此的赏析,宗璞语言的魅力也会“沉淀”在学生的心里。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情的沉重。在教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课文中:“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总觉得他说话不太漂亮,非……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作者反复提到“聪明”一词,教师和学生们一起探讨:“聪明”一词,这里是反语,其实一点也不聪明,因为当时“我”只知道批评父亲的行为,而不能够体谅父亲怜爱儿子的心情。“聪明”是自责的词语,这种自责的句子,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使文章更加感人。

(二)想象中训练,感悟语句的意境

吟诵体味、激发想象。诵读既是语感的基本训练,又是美感的经验积累。作品特有的情趣和韵味,往往难以用讲解的方式传给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如教学《木兰诗》时教师可通过范读,同时引导学生想象木兰从军前、从军途中、凯旋归来的情景。再让学生自读,通过反复吟诵来揣摩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人物美。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时,结合二胡曲《江河水》的配乐,引导学生想象曲中所表达的意境。让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使人物内心世界更加细腻,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顺利自然地充实了文本内容。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

三、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促进课内阅读

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要想学生学好语文,单靠教材内有限的“课文”是不够的,因此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我们要通过大量的诵读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并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指导他们将课堂上积淀的语感灵活地迁移到课外阅读中,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他们语文素养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

四、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