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食品安全监管智能化十篇食品安全监管智能化十篇

食品安全监管智能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0:09

食品安全监管智能化篇1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食品安全监管对策

近年来国内发生的诸多恶性食品安全事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成因纷繁复杂,其中监管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低是导致执法监管乏力不容忽视的原因。如何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亟需探讨和研究。物联网的兴起,加之已在民生领域大展身手,让人们看到依靠物联网技术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新途径和新希望。

1物联网及其应用

1.1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百度百科将这一概念定义为,通过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简称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物品连接起来,使物品与物品、人与物品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概念早在1995年就被提及,但物联网真正引起世人广泛关注,是2009年初奥巴马总统对iBm提出的“智慧地球”作了积极响应,此后美国、欧盟、日韩等发达国家开始把物联网作为下一代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发展战略规划中。

1.2物联网技术主要功能特点

物联网是现代信息高技术融合的产物,涉及的技术涵盖了射频识别、互联网、云计算,传感器、全球定位、智能嵌入、数据通信等诸多行业领域。

(1)全面感知。支撑这一功能实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是RFiD技术,这种非接触自动识别技术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穿透力强、可重复使用的特点,它的诞生和大规模应用使得物联网由概念转向实用。把存有物品属性信息的电子标签(RFiD卡,又称“智能身份证”)嵌入物品中,传感设备犹如物联网的“眼睛”、“鼻子”感知品属性信息,并传输出去,从而实现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流”。

(2)超级运算。无数的物品必然产生海量的信息,海量信息的处理必需强大的数据处理系统,云计算技术以其超大规模、高性能、低成本、通用性的特点,承担了运算任务。物联网数据处理系统相当于物联网的“超级大脑”,执行“记忆”、“思考”和“发号施令”的功能。

(3)实时监控。多种无线、有线电信网络与互联网融合而成立体网络,构成物联网的“中枢神经”,实时传递着物品位置信息,状态信息和运算中心指令信息,借助定位系统、传感和高清视频采集设备,“生存”于这种“天罗地网”中的物品,其“一举一动”一目了然。

(4)智能管理。凡事只要设定好目的或者目标,物联网会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目的或者目标,系统会按照指令智能处理复杂问题,作出预判、预警,甚至决策,人们只要动动手指按按键,就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事情进展,看似复杂的工作变得轻而易举。物联网的智能管理能力展现出跨行业或者垂直行业应用的广阔前景。

1.3物联网技术的行业应用

物联网目前的应用主要集中于传感技术所推动的各垂直产业链,包括物流、电网、交通、精细农业等等民生领域。

(1)物流管理。物流领域是物联网技术最早应用的供应链行业。通过在物流商品中引入传感节点,可以从采购、生产制造、包装、运输、销售到服务的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确地了解和掌握,对物流全程传递和服务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最终减少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效益。

(2)智慧电网。智慧电网是目前物联网第重要的运用。它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具备智能判断与自适应调节能力的多种能源统一入网和分布式管理的智能化网络系统,可对电网与客户用电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和采集,且采用最经济与最安全的输配电方式将电能输送给终端用户。

(3)智能交通。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交通的实时控制与指挥管理,是缓解交通拥堵、提高行车安全和通行效率的重要途径。智能交通系统中,车辆可以按预先设定的目的地实现无人驾驶,公路靠自身的智能将交通流量调整至最佳状态,交通管理人员对道路资源、车辆的行踪“看”得一清二楚。

(4)智能农业。通过识别、传感等物联网技术对农业生产环境信息和农作物生长信息的感知、传递和对所提取信息的智能处理与判断,可以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由依靠经验定性判断,粗放型管理到依靠传感设备定量判断、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2物联网技术将为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一场革命

2.1食品安全监管迫切需要技术支撑

食品产业链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储存、运输、销售、消费等社会化大生产的诸多环节,链条很长。由于食品由原料生产到最终消费的中间环节较多,不仅加大了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概率,而且也为不法之徒提供了投机的空间。另外,环节的增多,参与管理的部门必然增多,加上现行管理体制自身缺陷,尤其监管技术水平不高,部门之间的高度协同就无法保证,这就使食品安全监管难上加难。食品安全监管对技术支撑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2.2物联网技术的行业应用经验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充分借鉴

物联网技术在民生领域应用的成功实践表明,它可以使复杂的生产过程以及跨领域、跨行业的垂直产业链监管更加严密、透明、高效,而食品产业涉及的行业之多、产业链条之长、生产过程之复杂、监管之难恰恰适合物联网的功能“胃口”。而且农业、流通业、交通运输业与食品产业链息息相关,物联网技术在这些行业的应用完全可以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充分借鉴。这样,依靠物联网技术实现食品安全全链监管的一场革命就成为可能。

2.3可追溯系统的诞生已为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应用打开突破口

可追溯系统(traceabilitySystem)是建立在供应链管理思想基础上的质量保障系统,在有效应对和控制食源性食品安全问题,推动食品安全科学监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发挥的主要功劳应记在射频识别技术上,而射频识别技术正是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之一。说明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已经实现突破,为物联网其它核心技术的集成应用打下基础。

3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对策

3.1切实推动物联网技术应对食品安全问题

3.1.1牢固树立科技“支撑发展”指导思想

2006年初我国提出了未来十五年科技发展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16字指导方针。2012年6月国务院下发《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科技支撑体系”成为“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十大体系之一,而且明确提出要加强“食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建设”。这就表明,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是对国家科技发展指导方针的贯彻和落实。

3.1.2做好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专题规划

科技支撑食品安全监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搞好顶层设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的专题规划制定工作。当前,在物联网产业已经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以及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早已出台的背景下,启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专题规划工作已迫在眉睫。

3.1.3在统一标准规范体系上下功夫

物联网本身是一个传感器,集网络通信、数据处理、综合信息服务等多种技术于一身,而食品安全监管又涉及了作物(动物)生活环境信息、生长信息、食品加工、物流仓储管理、市场销售等多学科、多行业的协同工作机制,加之信息的多源性、数据的异构性、食品产业链的复杂性,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体系制约,必将限制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3.1.4组织开展物联网核心技术攻关

据悉,当前物联网技术上传感器、芯片、关键设备制造等高端市场70%以上被国外企业占有。必须立足自主创新,通过政府扶持引导+企业参与的模式,在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中间件、新一代通信和下一代互联网、高端计算设备和高端软件等领域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攻关,并加快产业化进程,以降低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推广和普及成本。

3.2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是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质量和水平的核心内容。

3.2.1搞好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系统功能。应坚持五大原则:

是数据和视频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到查询调取实时进行;二是系统能对感知信息做出智能判断,及时预报或预警:三是实现某个区域内多品类多条产业链协同监管以及多途径登录系统查阅跟踪食品安全信息:四是具有强兼容性、可接入性和互动性:五是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绝对权威性。

(2)结构层次。物联网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服务层3部分组成,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也不例外。其中,感知层承担食品安全信息的感知和识别,处于整个系统的最底层:其次是网络层承担各种信息的处理和传输;应用服务层位于最上层,主要是利用经过分析处理的感知数据,为食品安全生产和监管提供丰富的基于物联网的应用和服务。

(3)运行流程。系统运行需要四个步骤来实现。第一,通过感知层感知。读取、拍摄、定位获取食品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相关信息:第二,上述信息通过网络层传输至物联网支撑服务平台;第三步,网络层的云计算系统完成海量信息的分类、存储、分析和处理:第四步,通过应用服务层面为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监管人员和终端消费者,以及食品生产商、加工商、仓储商、运输商和销售商服务。

3.2.2组建食品安全监管专用网络

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作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运行的主干网络,通过该网络,把已经建成运行的安防监控网络、道路监控网络、质检网络、物流网络、食品追溯局域网络、风险监测网络等等与食品安全有关的网络以及食品行业、企业所建系统整合并接入进来。

3.2.3搭建物联网支撑服务平台

物联网支撑平台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硬件设施的重要组成,是系统运行和应用服务的基础平台。海量数据的采集、存储、交换、计算、分析以及系统的管理和应用服务皆需这个平台支撑完成。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已对“国家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食品安全监管物联网支撑服务平台可以纳入国家信息平台建设中,二者建成统的平台。

食品安全监管智能化篇2

从我国信息产业产品结构来看,大部分产能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核心基础产品绝大部分依靠进口。

对于中国信息产业而言,科技创新之路应该沿着什么样的方向前进?通过何种途径将创新技术转化为经济驱动力?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以信息安全需求为核心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商,从诞生之初就承载着为国家全力守护信息安全的特殊使命和责任。自成立以来,航天信息先后承担了“金税工程”、“金盾工程”、“金卡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成长为我国电子政务行业的领军者和国家队之一,深刻见证并参与推动了我国信息产业在各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对于信息化技术在保障国民经济安全方面的重要性,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与体会。

对于上述问题,航天信息已经有了自己的明确答案——以信息安全为科技创新核心,全面守护“大安全”。

“大安全”使命

“大安全”三个字,取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提出“大防务,大安全”的发展理念,强调防务和安全的内涵不仅限于传统的国土防务、国土安全,还包括广义上的经济安全、社会安全乃至文化安全。航天信息作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在民用领域的主力军之一,过去十几年所走的每一步都没有离开“大安全”的主轴。

众所周知,在信息安全领域,能够开发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芯片,其重要性就如同构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地基。2008年7月,航天信息成功研发出了国内首款拥有全自主知识产权的SSX45密码安全芯片,该芯片不仅能够应用于新一代的防伪税控系统,还可应用于其他对信息安全要求很高的领域,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目前,航天信息拥有国家许可的电子认证Ca中心,在防伪税控系统及延伸软硬件产品、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软件等方面的研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先后牵头组织了iptV、RFiD两个国家安全标准的制定工作。

现在,航天信息脚下这条已经持续了12年的自主创新道路,在全力守护“大安全”的使命鞭策下,已经迈入了全新的“十二五”发展阶梯。被明确列为我国新兴战略产业之一的物联网,由于拥有极为广阔的适用性,对于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其现阶段践行“大安全”使命的重要利器。

“大安全”践行

在粮食物流、食品安全、智能交通、公共安全、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航天信息均已推出系列先进应用解决方案,为航天高科技技术服务于民,护航“大安全”作出生动诠释。

粮食安全:促进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

粮食安全一直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为了护航国家粮食安全,航天信息利用多年在信息安全、RFiD等领域积累的领先技术及研发优势,在粮食收购、仓储、物流、加工等环节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上取得了多项研发成果和成功案例,航天信息也成为国家粮食流通信息化的主要参与者。

2011年11月,国家粮食局为常州、无锡两地“数字粮库”授予了国家信息化试点牌匾。与此同时,航天信息与国家粮食局、江苏省粮食局成功签署框架合作协议,约定共同推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粮食行业的应用,促进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5月,航天信息与江苏省首批16家粮食物流中心、中心粮库集中签约,作为总集成商正式启动建设基于物联网的“数字粮库”系统。食品安全:改事后监管为全程动态监管

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对所有普通老百姓而言,食品安全都是天大的事。

针对我国现有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存在的监管人员少、企业分布分散、监管难等诸多问题,航天信息研发出从食品监管追溯、经营许可到执法监控全程可控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系统,可有效将我国传统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的事后监管,转变为全程监管和动态监管。目前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2008年北京奥运食品安全(RFiD)追溯管理、辽宁省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及软环境建设、首都食品安全控制等系统项目。

在2011年11月举办的“第十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上,航天信息凭借近年来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成为唯一荣获食品安全行业“突出贡献单位”殊荣的物联网领域企业。

智能交通:提高通行效率监管运行状态

有统计显示,每年最易发生安全事故的领域就是公共交通,“智能交通”倡导的正是一种健康和谐的出行方式。

针对智能交通,航天信息成功研发了etC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管理系统和基于RFiD的车辆智能管理系统。在前者的帮助下,车主驾驶车辆在通过收费站时,无需停车即可完成缴费,大大提高车道通行效率。借助后者则可以对所有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监管并提供综合服务。目前,这两款产品已成功应用于浙江、四川、陕西等多个省市的高速公路及机关车辆管理。

公共安全:采集共享社会信息提升流动人口管理水平

除了食品安全和交通安全,公共安全是另一项涵括更广范畴的民生安全指标。

航天信息作为“金盾工程”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和总体设计单位之一,长期专注于人口、治安、刑侦、交管等公安业务信息化系统建设,研发出了具有高度适用性的社会信息采集管理系统,为省、市级公安机关建立起“社会信息资源库”,与公安信息资源库相辅相成,满足公安跨警种、跨业务、跨平台高度关联共享的需求,目前已在贵州、安徽、重庆、宁夏等地推广应用。

食品安全监管智能化篇3

“霸王级”寒潮还未来临,乘车穿行在连接临沂新城和老城的p河、沂河、涑河三河口隧道,这座地处沂蒙老区的城市,处处散发着勃勃生机和令人无法抵挡的现代气息。我们此行的目的是采访该市在重点领域推行的“互联网+监管”工作。

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系统:让假冒伪劣无处藏身

“南有义乌,北有临沂”。过去的“西郊大棚底”,变成了国内最大的专业批发市场集群和重要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中心。我们来到这个被称为“中国物流之都”里最大的副食品批发市场――临沂华丰国际副食城。这是江北最大的副食品集散地,总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可容纳700多个经营业户,在售商品3万多种。这里的食品安全监管关系着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安全”。

杨斌,临沂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说起“互联网+监管”,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华丰国际副食城里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系统”。这个系统采集商户在售商品的生产企业和供货商资质、有关检验报告、采购者详细情况、采购商品名称、时间等信息,建立进货和销售电子台账,做到了与每个商户有关信息纸质档案一一对应。商城可以通过系统及时掌握商户的动态经营情况,商户可以通过系统随时盘点自己的商品。目前,该系统已采集613家食品经营业户、4358家供货企业、20000余种食品基本信息,覆盖率达到100%。加上商城设立的“快检室”,对每一个商户新进商品随机抽样快速检验,将其中疑似不合格商品送兰山区食药监局检验,经检验不合格的商品禁止进入商城销售,两相配合有效保证了让假冒伪劣商品在华丰无处藏身、无所遁形。

华丰国际副食城经理陈坤形象地称这个系统:“就像我们能查到快递物流状态一样,给这些副食品装上了GpS。”对商户来说,与其说它是一个管理系统,不如说是一个自身经营商品信息的“电子档案”。一家商户告诉记者,有一次检查,他们没有找到产品质量合格证和来源票据等相关手续,结果在这个系统里找到了该商户经营商品的来龙去脉。系统对商户和管理者也提供了一种双重保护。管理者减少了管理的风险,很好地保护了品牌形象,每年年底其他地方的商户缴纳各种费用要催,这里反而是缴费的前来排队,商户们看中的就是华丰这个品牌;商户给自己上了保险,自己卖的商品来自哪去了哪上下可溯,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能够分清责任,保护自身利益。

食品安全监管点多面广,监管任务非常繁重,尤其在县区,监管难题愈加凸显。通过科技手段推动“互联网+监管”的快速融合,大大提升了监管的效能。对此临沂市兰山区食药监局副局长李强感触颇深:“临沂很多批发城都在兰山,我们的监管任务重之又重,压力越来越大,这个系统给我们的监管工作带来了极大帮助和便利。”

在药品“互联网+监管”方面,临沂市着重在药品生产环节开展了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全市13家在产制剂生产企业全部加入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50家药品批发企业全部实施药品电子监管。无论是监管执法人员还是普通百姓,只需用手机扫一扫药品电子识别码,就可以清楚地了解药品的详细信息。

据杨斌介绍,为进一步推动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信息化建设,推动传统监管向全程、动态、实时的科学监管转变,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实施了《山东省食品药品安全“智慧监管”工程建设规划(2014年―2018年)》,从省级层面自上而下推进食药监领域“互联网+监管”工作,目前正在研发建设“智慧监管”系统平台,其中包含科学决策、监管执法等多个子系统,这将有利于集聚全省各级食品药品监管力量,进一步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智慧环保应用平台:环保执法者的“千里眼”

智慧环保,“智慧临沂”理念在生态环保领域的实践悄然开始。

面对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和日益繁重的监管任务,以及广大群众对美好环境、生态家园的热切期盼,临沂市环保局变被动监管为主动监管,充分利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成了智慧环保应用平台。

“这个平台于去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通过整合原有的在线监测监控系统,新建视频监控系统、动态管控系统、工况在线系统、插卡排污总量控制系统,形成了统一的环境智能监控网络;建立了环境数据资源中心和应用支撑平台,形成业务应用支撑能力和数据综合管理能力;以业务为导向建立了业务科室应用平台,实现科室业务流转和电子化办公;以服务为导向建立各类公众服务平台,为民众参与了解环保事业提供窗口”,临沂市环保局监测站站长侯明介绍说。该平台可以对全市排污企业实行视频、在线、电子闸门、总量控制卡同步监控,设立企业、城市污水处理厂、入河断面、县区交界断面、出境断面5级预警监测,实现了对环境与污染源的全天候、全方位监管,变末端监控为全过程监控。

食品安全监管智能化篇4

3年来,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双安双创”)收获成效。“四川成都、广东广州、福建厦门、江苏南京、吉林长春等地积极探索‘互联网+食品安全’,打造了智慧监管平台。”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局长毕井泉介绍。

“‘十三五’期间,将继续推进智慧监管,强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建设应用,推行主体备案和‘二维码’扫码交易制度,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追溯体系。”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

建有溯源系统的卖菜平台

这得益于成都市食品流通溯源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建立。该平台运营商成都顺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川江介绍:“纳入平台的食材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必须证照齐全,进入平台时须缴纳一定额度的保证金。进入平台流通的食材必须通过平台的溯源系统完成来源登记和票据上传。所销售的食材必须通过农药残检,合格后才可以出库,必须定期接受第三方抽检和不定期的政府风险抽检。”

在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笔者找到了配送黄瓜的刘刚。不仅他配送的蔬菜有二维码,他所经营的蔬菜档位也配有二维码。食材采购者可以扫描档位二维码,查询其主营品种、身份证号、联系电话、资质、来货、检测等信息,觉得满意可以快速网上下单,觉得有问题可以点击投诉建议。

这样做看似给企业增加了不少麻烦,为什么企业还愿意使用这一平台呢?

激发买卖双方积极性,平台有吸引力才可持续。麒麟胖哥火锅食府董事长付天宁说:“通过平台的食材采购更安全、更透明、更便捷,省心又放心。”刘刚认为平台采购商多了,给他带来了更多生意。目前,成都市食品流通溯源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注册用户每日交易额逾1800万元,交易食材逾3000吨。

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与成都顺点科技有限公司等电商交易平台对接,形成了“智慧食安”智能感知与响应系统的联动集合体,实现了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检测、交易、管理、溯源及监管等各环节的全链条信息一体化、数据电子化、管理移动化、监管联动化,做到了“进场全把关,检测全覆盖,流出全负责,追溯全过程”。

链条延展到农田生产环节监管网格化

笔者继续追根溯源生产环节,来到了都江堰市蔬菜质量安全联盟。该联盟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机制运行,现有成员44家,蔬菜种植面积达1.5万亩,占都江堰市规模种植面积的70%以上,产品已获绿色食品认证16个。

在都江堰市兴农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了29年菜的蒯世军正在蔬菜大棚里察看菜苗。“我们加入了蔬菜质量安全联盟,定期进行大棚的土壤改良,使用化肥和有机肥的比例都有标准,农药也是采用生物农药,这些都有监管员来查,我们种出的蔬菜也都要送去检测。”

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都江堰市建立了以网格化监管为核心,检测评价、追溯管理、物联网控制、标准查询为支撑的“五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指挥平台。在都江堰市为农服务中心,登录该监管指挥平台,在地图上可以查找到菜农蒯世军的合作社所在的网格:点击蓝色坐标点可以显示企业法人和手机号码;点击旁边红色或蓝色小人图标,可以显示监管员或协管员的姓名、手机号码。

据介绍,都江堰市将辖区划分为14个属地网格、112个基础网格,确定65名县级监管员、143名镇(乡)级监管员以及112名村级协管员,对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实施全程化、贴近式的监管。

各种数据能整合有助提高问题发现率

小到一根黄瓜,在菜园里生长时,监管员要监测记录数据,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要产生检测数据,送到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又开始记录其买卖、运输数据。此外,围绕这根黄瓜的生产主体、运输主体、采购主体也有数据……这么多数据,记录在食品药品监管、农业、卫生计生、工商、质监等多个部门。如何能打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数据孤岛?

成都市建立了食品安全监测预警数据中心,整合全球统一标识系统(GS1)、企业信用、检验监测、网络舆情等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数据,汇集了食品安全相关政府部门的信息,实现了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整合。

目前,数据库已累积7万条政府部门共享数据、860万条检验检测数据,接入30万条生产商基础数据、7000万条全球商品数据,并能同步监测多家网媒舆情数据。

食品安全监管智能化篇5

 

2021年浙江省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总体要求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省十四次党代会和省委十四届第七次、八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食品药品安全“四个最严”,以构建农田到餐桌、实验室到医院的食品药品全过程精密智控体系和风险闭环管控机制为牵引,加快食品药品安全治理的系统性重塑,实施食品安全放心行动、药品质量安全行动,推进“全受控、全链条、全时空”监管执法走深走实,整体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省域治理现代化水平,确保不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事件,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开好局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深化联防联控,严把疫情防控每道防线

(一)严格进口冷链食品管理。健全“源头查控+硬核隔离+精密智控”常态化工作机制,夯实进口冷链食品全要素全方位立体防控。迭代“浙冷链”系统精密智控,改进系统消费者端登记方式,完善车辆、冷库物联感知,加强链上数据分析。严格集中监管仓规范运行,推进企业(第三方)仓设立监管,落实监管仓精密指数考评,提高日处理能力和阳性食品应急处置能力。(省市场监管局牵头,杭州海关、宁波海关、省交通运输厅、省大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冷链食品运输车辆核验查控,研究建立进口冷链食品道路运输电子运单管理制度。(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严格重点场所“四个一律”“三个到位”管控要求,督促指导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进口冷链食品“三专、三证、四不”要求,对直接接触进口冷链食品的从业人员和监管人员每周开展核酸检测,按方案优先接种疫苗。(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做好进口冷链食品检疫工作,落实口岸环节预防性消毒措施。(杭州海关、宁波海关按职责分工负责)落实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食品监管政策,严厉打击来源不明冷链食品走私入境,全面落实走私冻品统一交由地方政府归口处置政策。(杭州海关、宁波海关牵头,省公安厅、省商务厅、浙江海警局、各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疫情防控药械产品质量监管。抓实新冠病毒疫苗监管,依职落实疫苗配送单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质量管理责任。(省卫生健康委、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快推进疫苗批签发实验室建设。(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开展新冠病毒疫苗生产流通专项监督检查,实现涉苗单位检查覆盖率100%。(省药监局负责)加强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价、早控制”。(省卫生健康委、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疫情防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检查覆盖率达100%,突出应急注册证“过期未续”企业监督检查。(省药监局负责)加大对防疫药械出口企业监督检查力度,依法依规出具相关出口证明,妥善防范各类风险。(省药监局牵头,杭州海关、宁波海关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疫情防控服务保障。加大零售药店“哨点”监测力度,深化疫情哨点监测警戒系统建设,完善多部门风险协同处置机制,织密“疫情精密智控”网。(省医保局、省大数据局、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防疫物资动态监测系统建设,纳入全省应急物资保障信息平台。(省发展改革委、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严格控制疫情防控药械产品物价上涨,维护市场秩序。(省市场监管局负责)扎实推进国家疫苗监管体系世卫评估迎检工作。(省药监局牵头,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进数字赋能,构建全程可溯监管链条

(四)构建食品安全精密智控闭环管理体系。按照“厂厂(场场)阳光、批批检测、样样赋码、件件扫码,时时追溯、事事倒查”要求,建设浙江省食品安全追溯闭环管理系统(浙食链)。建立“浙食链”食品安全追溯标准体系,制定“浙食链”推广应用指导意见,实现我省5000家以上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接入“浙食链”系统。推进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数字化协同应用场景迭代升级,加快对接“浙江省行政执法平台”,建设应用“阳光工厂”“特殊食品风险智控”“校园食品安全智治”“网络餐饮以网管网”“风险评估预警”“问题智治”等场景。(省市场监管局负责)

(五)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面推行具有浙江特色的农产品质量合格证并纳入“浙农码”,实现示范性农产品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以上主体合格证全覆盖,落实生产主体生产记录制度。动态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主体数据库,加强信息数据应用,加快与国家平台的对接,形成一批追溯标杆企业。(省农业农村厅负责)

(六)完善药品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冷链保障和追溯管理,推进疫苗全链条追溯监管系统(“浙苗链”)建设,构建疫苗一体化闭环管理“2345”溯源体系。(省药监局、省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推动重点品种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基本实现省内国家药品集中采购中选品种、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血液制品等重点品种可追溯。(省药监局负责)推进数字药监“一平台”集成,探索药品安全治理“非现场”智能化监管改革。(省药监局负责)

三、完善闭环管控,提升食药风险治理水平

(七)加强抽检与风险监测。深化食品抽检分离改革,开展基层食品抽检能力规范化建设,省市抽检任务实施“抽的不检、检的不抽”大分离方式,100%的县(市、区)抽检任务实施“硬分离”执法人员直接抽样。市场监管环节食品监督抽检量达到4.2批次/千人,评价性抽检达到1万批次。食品相关产品省级监督抽检600批次以上。(省市场监管局负责)开展蔬菜、食用菌、生猪、禽产品等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定量监测量达到1-1.5批次/千人,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8%。(省农业农村厅负责)省级林产品质量监测3500批次以上。(省林业局负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本量达到1件/千人。(省卫生健康委负责)完成药品监督抽检1.1万批次、医疗器械监督抽检1000批次、化妆品监督抽检2900批次,不合格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核查处置率均达100%,基本药物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5%以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不少于800例/百万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可疑报告不少于300例/百万人、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数不少于60份/百万人。(省卫生健康委、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务实推进长三角食品安全抽检监测一体化建设。(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省粮食物资局、省林业局、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完善风险闭环管控机制。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制,拓展风险监测信息来源渠道,强化食源性疾病隐患监测识别与报告,加强区域风险监测资源共享和合作。(省卫生健康委负责)完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优化风险指数模型和“区域风险五色图”,提高风险评估预警准确度,推进“互联网+风险预警交流”,加强部门信息通报与风险会商,定期研判风险,主动权威信息。(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开展“抽、检、研、处”一体化工作体系建设试点,健全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运行机制,深化“检打联动”“检管结合”。完善食品安全风险处置机制,建立行业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处置督办机制。(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完善食品安全风险反馈机制,加快建立重点风险治理数据库,采取纠正措施消除风险隐患。健全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风险管理专家咨询和风险评价机制,制定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指南》和《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行动计划》。(省市场监管局牵头,省委政法委、省卫生健康委、省农业农村厅、省粮食物资局、省林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建立药品生产企业负责人告诫、约谈等风险预警制度,完善药品监督检查、缺陷整改、抽检不合格处置、药品召回等风险闭环管理机制。以列入国家药监局智慧监管一体化平台试点为契机,实施药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黑匣子”工程试点工作。(省药监局负责)

(九)完善风险应急管理机制。修订《浙江省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进一步规范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报送程序,明确应急处置的职责分工,建立联动机制。组建食品安全专业化应急处置队伍。(省食药安办牵头,省食药安委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食品安全舆情监测,把握舆论走向,完善新闻机制。(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按职责分工负责)贯彻落实《浙江省药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组建三级联络员队伍,开展协同桌面推演。(省药监局、省应急管理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严格执法监督,保持持续高压震慑态势

(十)严格农产品源头把控。强化农业投入品管理,实施“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行动,建设“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20个,培育“肥药两制”改革试点主体3000个。出台水稻等农作物化学农药定额制施用标准及技术导则,单位播种面积农药施用强度控制在0.17千克/亩以内。加强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监管,开展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试点行动。采取“一个问题品种、一张整治清单、一套攻坚方案、一批管控措施”的“四个一”模式,对安全隐患较大的食用农产品实施集中系统治理。(省农业农村厅负责)推进粮食重金属污染治理,推动将保护优先类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落实用地养地等措施;在安全利用类耕地推广品种替代、水肥调控、土壤调理等技术模式;在严格管控类耕地推行种植结构调整,退出水稻小麦等口粮种植。(省农业农村厅、省生态环境厅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推进耕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动态更新污染源排查整治清单。(省生态环境厅负责)开展耕地土壤污染成因排查与治理修复试点示范,统筹当前利用和长远修复,确保耕地的基本属性。(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严把粮食收储质量安全关,落实粮食收购一车一检制度,推动将镉列入粮食收储入库和出库的必检项目。修订完善全省超标粮食收购处置管理办法,强化对超标粮全过程闭环管理,严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生产企业和市场。(省粮食物资局牵头,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各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大对市场中流通的大米及米制品抽检力度。(省市场监管局负责)完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机制。加强省外入浙食用农产品监督管理。(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严格药品源头管控。加强药物临床研究监管,完善临床研究协同管理平台。(省卫生健康委、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强化药品上市后变更管理,建立上市后变更管理类别沟通交流机制。突出医疗器械上市前监管,开展20个医疗器械临床试验项目(临床试验机构)核查,建成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电子申报系统。抓好化妆品许可备案管理,深入实施备案量化等级管理,进口普通化妆品不少于1000个。(省药监局负责)

(十二)严格食品生产经营监管。实施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风险分级管理制度,建立风险分级与双随机监督检查联动机制。对重点食品生产企业开展交叉飞行检查和体系检查。建成食品生产企业“阳光工厂”1000家。加快实施《浙江省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省公安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浙江省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2021-2023)》。(省市场监管局负责)加强生活饮用水和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监管。(省卫生健康委负责)推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省发展改革委、省建设厅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线上线下同步监管,鼓励入网餐饮单位使用“外卖封签”。(省市场监管局负责)加强旅游景区、养老机构、民航、铁路、国境口岸等食品安全管理。(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民政厅、省市场监管局、杭州海关、宁波海关、民航浙江安全监管局、浙江铁路卫生监督所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大驻浙部队副食品区域集中筹措试点工作入围供应商监管,确保食品质量可靠稳定。(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省军区保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严格高风险药品生产经营监管。加强《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和《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等宣贯,制订系列配套制度、规范、指南,推动修订《浙江省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监督管理办法》。对生产环节疫苗、血液制品、放射性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无菌制剂、国家集中采购中选品种检查覆盖率达100%,对疫苗配送企业、疾控机构检查覆盖率达100%。省、市联动对368家次以上药械化生产经营企业开展飞行检查,完成15家医疗器械网络交易服务第三方平台监督检查。净化互联网药品经营环境,完成“净网”平台建设。(省药监局负责)严格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审查,加大虚假违法广告查处力度。(省市场监管局负责)

(十四)开展食药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推进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督促第三方平台和入网经营者在网站显著位置标注“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打击保健食品行业的非法生产经营、虚假宣传、违法广告等行为。(省市场监管局牵头,省委宣传部、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广电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深入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行动,重点加强对主体资质、场所环境、生产经营过程三方面整治,严厉打击农村制售“三无食品”“劣质食品”“过期食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开展地产食品、农贸市场散装食品和食用农产品药残风险以及饮具清洗消毒隐患治理。(省市场监管局、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省公安厅、省商务厅、省供销社按职责分工负责)围绕“治违禁促提升”行动计划,持续开展以农药及农药使用、“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用抗菌药、畜禽屠宰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禁限用药物使用和非法添加行为,严格落实农药安全间隔期、兽药休药期制度。(省农业农村厅负责)实施药品“打假治劣提级行动”,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网络销售“两品一械”、中药饮片(中药制剂)、医疗(医美)机构特殊药品使用、化妆品“线上净网线下清源”等专项整治,严打违法犯罪行为。(省药监局负责)打击野生动物违法违规交易,做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长江禁捕打非断链”“一打三整治”等专项行动。(省公安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法院、省检察院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打击。开展“昆仑2021”专项行动,突击打击食用农产品、食品、保健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添加剂、农药、兽药犯罪,严厉打击直播售假等利用互联网制售伪劣食品犯罪,加大跨区域大案要案侦办力度。(省公安厅负责)组织查处、挂牌督办一批全省性、跨区域的食品药品安全大案要案。(省公安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落实举报奖励制度,完善奖励工作机制,支持公众投诉举报食品药品违法行为。(省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优化食品药品抽检信息和行政处罚信息常态化公开机制。落实食品安全处罚到人要求,对主观故意、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的违法主体法人、主要负责人及直接负责人依法从严从重处罚。(省市场监管局负责)。组织“剑锋”主题集约收网行动,把握“什么犯罪突出打什么犯罪”原则,集中攻坚一批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食药案件。严厉打击制售假劣、非法经营、走私疫苗以及涉及疫情防控的药械产品等违法犯罪。(省公安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完善行刑衔接机制。构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公安省级部门线索移送侦办协同跟踪督办制度。(省公安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建立市场监管、公安、检察“研讨协作”共享平台。(省公安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检察院按职责分工负责)对属于法律规定食品安全问题“情节严重”,尚不构成犯罪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实施行政拘留。(省公安厅负责)。督促执行食品药品安全犯罪被告人适用缓刑需呈报制度。依法适用禁止令,禁止食品药品安全犯罪被告人在缓刑考验期内从事食品药品的生产、销售及相关活动。(省法院负责)探索建立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的适用。(省检察院负责)出台全省统一的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意见。(省法院负责)制定《药品日常监管与稽查办案工作衔接办法》,完善案件移送、会商研判、监管建议反馈等机制,全省查办大要案不少于60件,确保符合要求的案件“双处罚”率、信息公开率“2个100%”。(省药监局负责)

(十七)完善信用监管机制。推动食品安全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加强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认定和公示,将严重违法失信企业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强化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合奖惩。(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建立规模生产主体信用档案,推行信用联合惩戒分级分类监管工作机制。(省农业农村厅负责)推动药品、医疗器械生产领域行业信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信用监管信息化系统模块。(省药监局负责)

五、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八)营造便捷准入环境。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支持,推进食药物质试点工作及相关食品许可审批。(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实施食品“三小”行业“多证合一”。推进“电子许可证”和“电子健康证”应用,全省食品生产企业许可电子证书持有率达100%。(省市场监管局负责)开展药械经营审批“一件事”改革,实现“一件事、一网办、一证通”。推动药品检查“综合查一次”改革,对接浙江省行政执法监管平台,探索省市县“联合查”、药械化“一次查”等机制。加快民生药事“一件事”服务改革,启动建设民生药事服务站300家,巩固送药上山进岛便民服务点建设成果,推进24小时“网订店送”药房提质,实现“三医联动”数智化。(省药监局牵头,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强化品牌建设引领。实施质量兴农计划,将农业领域纳入省政府质量奖授奖对象。培育发展生态优质农产品,开展“品字标浙江农产”品牌建设。深化推进美丽牧场、水产健康养殖场示范创建,全省创建美丽牧场100个,水产健康养殖场300个。(省农业农村厅负责)深入推进粮食“五优联动”提质扩面,开展“浙江好粮油”、“中国好粮油”遴选。(省粮食物资局负责)推进注射剂一致性评价,鼓励企业加快首仿药研发生产,支持发展生物技术药、化学创新药、现代中药、高效原料药,推进制剂和高效原料药一体化发展。(省经信厅、省财政厅、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开展药品批发企业、零售连锁总部跨区域设立仓储和委托配送等试点,引导药品供应链服务商、智慧药房等新批发新零售业态健康发展。(省药监局负责)研究制定推动医疗器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政策文件,筹建“浙造创新器械”展示馆。(省药监局、省科技厅、省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深化化妆品“百千万”示范工程,开展2020“浙江美妆”十大品牌和新锐品牌评选,培育以“品牌浙妆、时尚潮妆、功效特妆、生态美妆”为内涵的浙江美妆品牌。(省药监局负责)

(二十)推动地产食品质量提升。开展规上食品生产企业HaCCp体系认证行动,全省新增认证企业200家。持续加大小作坊监管力度,名特优食品作坊和亮化达标小微食品生产企业全部实施“5S”管理。(省市场监管局负责)加强浙菜振兴,推行“中央厨房+冷链配送+餐饮门店”经营模式,加强覆盖基地、物流配送、批发等环节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抓好《浙江省冷链物流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实施,培育一批冷链物流龙头企业。(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农业农村厅负责)推进农村家宴中心建设,规范运行管理,新建农村家宴放心厨房200家,建成农村家宴“阳光厨房”1000家。(省市场监管局负责)

(二十一)推动食品经营规范化提升。开展第二轮农批市场食品安全规范化创建,推动农批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大中型商超以及大型连锁便利店、品牌网络加盟店为重点,持续深入开展各类形式食品安全规范化示范创建。鼓励各地持续组织开展“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放心食品超市自我承诺”活动。出台建设规范,培育创建50个高质量“阳光餐饮街区”。持续推进《浙江省餐饮行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行动指南》落实。(省市场监管局负责)

(二十二)建设医药创新高地。加强生物制药、医疗器械跨国公司项目招引,促进全球开放式创新资源共享,推动自贸试验区生命健康产业政策创新。(省商务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实施医药科创“四个一百”工程,组织申报20个创新药、申报20个一致性评价仿制药、培育10个创新医疗器械、制修订20项药械化标准。举办第二届药品科学监管与创新发展峰会,探索组织浙江科技成果竞价(拍卖)会药监专场。(省经信厅、省科技厅、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启动生物医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筹建原料药安全研究中心,稳步推进中药种质资源库建设。启动长三角医疗器械检测评价与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筹建国家局生物医学新材料、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实验室,推动高端医疗器械成为“三大科创高地”融合发展标杆产业。(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厅、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提升医药类人才培养层次,实施新时代医药工匠培育行动,培养“药德、药规、药技”兼备的高素质医药类人才。(省教育厅、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签订长三角药品科学监管与创新发展一体化建设合作备忘录,筹建国家药监局高研院长三角教学基地。设立浙江省药品监管科学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夯实支撑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础。(省药监局负责)

六、加强能力建设,增强食药安全技术支撑

(二十三)加快最严谨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开展跟踪评价。继续做好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跟踪评价和动态清理。探索建立国家标准跟踪评价和地方标准制定及互认等区域协作机制。(省卫生健康委负责)加快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亟需的技术标准制修订。(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试点实施《浙江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绩效评价办法》。组织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暨“一县一品一策”行动,创建完成标准化生产示范县23个,新增农产品地理标志15个以上。(省农业农村厅负责)推动中药传承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加强中药配方颗粒和地方药品标准管理,制定中药配方颗粒管理细则、地方药品标准管理办法,开展65个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省药监局、省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四)加强检验监测体系建设。进一步稳定和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在地方推进检测机构整合中,推动当地党委政府对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的重视和支持。推进各级食品和农产品安全风险监测和检验监测能力建设达到国家建设标准,进出口食品检验检测能力保持国际水平。(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省粮食物资局、杭州海关、宁波海关按职责分工负责)引导推进食品承检机构“阳光实验室”建设,提高省本级食品技术机构风险处突能力。(省市场监管局负责)推进省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标准研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支持食品质量安全科技计划项目研究,支持科研机构申报省级食品质量安全类计划项目。(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组织研究制定食品非法添加、农药兽药残留补充检验方法和食品快检方法,开展食品快检评价和验证。(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健全省市县三级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网络,加强监测哨点建设。(省卫生健康委、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开展药品“2+n”技术支撑协同机制试点,开展全省药检系统能力验证,构建上下协同、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技术支撑体系。(省药监局负责)加强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食品药品安全监测等领域的深度应用。(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五)加强专业化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加快实现各级监管队伍装备配备标准化,执法程序和执法文书标准化、规范化。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专业化监管执法工作。(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参照部、省级模式,加快市、县两级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专业侦查力量建设。(省公安厅负责)加强食品检查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强化食品安全专业应急处置人才建设。(省市场监管局负责)积极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职业化专业化药品检查员制度体系,深化职业检查“双百尖兵”工程。(省药监局牵头,省委编办配合)开展基层食品安全协管人员能力培训。(省委政法委、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开展餐饮从业人员素质提升行动。加强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食品安全义工等队伍建设。(省市场监管局负责)指导食品、医药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建立行规行约,加强行业自律。(省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汇聚社会力量,创新多元共治工作格局

(二十六)突出“双安双创”示范引领。认真做好杭州、宁波、绍兴等3个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复审迎检工作。完成第一批7个省食品安全县(市、区)复评审。(省食药安办牵头,省食药安委成员单位、各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指导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县(市、区)创建单位按要求做好创建工作。(省农业农村厅负责)实施省级食品安全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动态管理。(省食药安办、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省食药安委成员单位、各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七)拓展宣传教育深度广度。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将食品安全普法宣传纳入“八五”普法规划。(省司法厅牵头,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杭州海关、宁波海关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部级、省级食品药品科普基地的建设力度,大力支持企业参与科普基地建设。(省市场监管局、省粮食物资局、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常态化开展“四个你我”活动,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药品安全月”“化妆品安全科普宣传周”及农兽药安全使用等宣传活动,推广倡导“减盐、减油、减糖”健康饮食观念。(省科协、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完善食品安全协同应用“食安之窗”、“谣言智控”模块及“捉谣记”浙江辟谣平台涉食品药品安全专栏板块。(省委网信办、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积极深化与媒体合作,支持新闻媒体准确客观报道和舆论监督,宣传食品药品安全先进典型经验。(省委宣传部负责)

(二十八)推进责任保险提质扩面。支持引导保险机构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前风险评估+事中风险管控+事后风险保障”的风险治理体系,构建日常监督、宣传教育、培训指导等方面服务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学校食堂、农村集体聚餐等领域参加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或扩大参保覆盖面。推广进口冷链食品物防保险。(省市场监管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浙江银保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鼓励保险机构开发药品安全责任险。实施生产企业疫苗责任制保险制度,推进疫苗接种意外险等商业保险试点。(省药监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浙江银保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深化责任落实,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细

(二十九)推动党政同责有效落实。严格执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工作领导落实药品安全责任的意见》各项要求,组织开展设区市政府领导食品安全“十四五”访谈,开展药品安全责任“一条链”改革,梳理党委、政府、监管部门、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药品安全责任清单。健全药品安全协调机制,开展区域药品安全状况评价体系研究,构建药品安全指数。(省食药安办、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科学制定2021年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考评实施细则,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要求,加强对省食药安委成员单位考核力度,将县(市、区)、乡镇(街道)党政同责落实情况纳入考核,对表现突出的基层党委政府和监管部门开展褒扬激励。(省食药安办牵头,省食药安委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推进基层食安办“三基”建设,新增370个乡镇(街道)食安办达到三星级标准,新增180个乡镇(街道)食安办达到四星级标准。(省食药安办负责)强化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行,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省农业农村厅负责)

(三十)推动主体责任有效履行。食品和药械化生产企业年度自查报告率达到100%。(省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推动食品生产企业寻找CCp行动试点。食品生产企业出厂检验能力比对考核通过率达到95%以上。强化食品流通进货查验,开展第三方技术评审。做好网络食品销售第三方平台备案。(省市场监管局负责)开展化妆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机制建设试点,推进“放心示范工厂”创建30家。(省药监局负责)

 

各成员单位要切实推动各项工作有效实施,制订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要点落实清单并按季度调度推进,并于12月20日前向省食药安委报告本部门对年度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要点的贯彻落实情况。各市人民政府要将本要点落实情况作为向省委省政府报告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

专有名词解释 

四个最严:2017年1月4日,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批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全面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统一性和专业性,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肥药两制: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实名制购买以及定额制施用

两品一械: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

一打三整治: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和开展道路交通、海洋渔业、消防安全专项整治

三医联动: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联动

“5S”管理:对食品小作坊生产、管理现场各要素所处状态进行以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和素养(Shitsuke)为内容的活动

双安双创: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

四个你我:“你点题,我检查”“我执法,你参与”“我宣传,你传递”“你举报,我查处”

寻找CCp行动:寻找食品生产过程关键控制点行动

食品安全监管智能化篇6

关键词:食品溯源;食品供应链溯源系统

食品溯源优化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与百姓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更与社会的稳定及和谐发展密不可分。然而,“疯牛病”、“三聚氰胺”等国内外食品安全事故却逆其道而行,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因此,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刻不容缓,而食品溯源作为一种保障食品安全的手段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一方面,食品溯源可以实现对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双向追踪,提高食品供应链管理水平及质控水平,在食品进入消费领域前进行质量控制和安全预警,既有助于对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预先控制,更可以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迅速确定问题发生的具体环节,确定责任归属以及解决方案,最大限度的降低损失;另一方面,食品溯源能有效整合食品生产各环节的资源和信息,减少食品在供应链流转中不必要损耗及浪费,提高食品供应链的效能。本文将阐述食品溯源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并结合政府监管以及信息统一化探讨我国食品溯源应用的优化。

一、食品溯源在国内外的应用及发展概况

食品溯源,也称为食品溯源安全体系,是指在食品供应链的所有环节可以对某种食品或食品原材料进行双向追溯。该体系建设的目的是可以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迅速定位责任单位或责任人,有效对问题产品进行追回及处置,及时对受影响的消费者提供帮助和补偿;同时,该体系也有助于督促食品生产商按照规范的流程和严格的标准生产可让消费者放心的产品,从而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1997年,欧盟为了应对日渐扩散的“疯牛病”疫情,由政府主导建立起一套监控牛肉生产销售的安全管理制度。随后,这套制度逐渐地被完善并应用到其他食品供应链中,成为现今的食品溯源体系。这套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覆盖食品的原材料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终端销售等各个环节,通过专用硬件设备将溯源码打印在产品或包装上。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或监管机构便可通过食品上的溯源码联网查询出该食品生产流通过程中所有的信息,快速确定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环节,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及时制定和实施处理问题的策略,对食品安全与食品行业自我约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此后,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也越来越重视食品溯源制度的建设,开始全面推广食品溯源制度。而日本则将食品溯源的应用从最初的牛肉延伸发展到其他肉食、蔬菜、水产养殖等产业,发挥着监视管理食品安全的作用。澳大利亚大实行国家牲畜标识计划(nLiS),所有出口或者出售的牲畜都必须打上标识符号。计划的实施不仅可以清晰的了解原材料的产地,还能向世界展现自身的品牌。

目前,我国通过学习国外食品溯源相关研究,在食品安全溯源制度、标准、系统建设等方面开展积极性探索,使我国食品溯源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随后,一些大型食品企业所主导的溯源系统陆续开始投入使用。经过“三聚氰胺”事件后,很多乳制品外包装增加了二维码标识,消费者只需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联网查询到奶源地及生产认证等信息。从政府部门角度来看,2012年财政部的《关于2012年开展肉菜流通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2013年5月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确立的全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立项《借助物联网技术,建立食品信息可追溯体系》等相关实质性工作,无一不说明国家越来越注重食品安全防范,建立高效预警机制,真正实现事前预警、事中调控、事后总结的期望。

二、我国实施食品溯源在食品供应链中存在的障碍

(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及信息标准不统一

目前,我国在食品方面的物流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尤其像生鲜食品等的冷链运输建设不完善,极大地制约了生鲜食品的交易,导致流通效率低下,物流成本高。在信息标准方面,由于不同食品企业的溯源系统开发目标和标准不同,因此已有系统存在溯源信息内容不规范、信息流程和硬件标准不一致、软件系统不兼容等问题,造成溯源信息难以共享和交互。其次,我国食品行业和相关监督部门缺乏统一、集中的监管体制,食品信息标准没有很好地与全球标识标准进行统一,没有明确统一的食品检测机构和抽检程序,让不良食品生厂商有漏洞可钻,为食品安全问题埋下更多隐患。

(二)缺少统一监管部门及认证体系

目前,我国政府在对待食品安全的管理上基本采用多部门实行切块分段共管的模式,比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食品等安全管理、卫生部负责国内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拟定和执行、国家质检总局负责监控食品生产加工和进出口;商务部负责管理食品流通等。另外,其他一些非官方机构和延伸部门也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到食品生产、检验及流通等环节中,而各省地市对于食品安全的认证体系也没有统一标准。这种监管冗余,标准不一的局面所带来的后果就是:1.食品供应链管理中普遍存在监管职能不清晰、归属责任不明朗等问题,难以对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监管和预警作用;2.相关部门或生产企业在发生重大食品安全问题或事故时本能地相互推卸责任,导致管理活动重复,对问题处理带来更大的障碍,甚至让相应的负责机构或个人成为法律的漏网之鱼。

(三)食品供应链信息化程度低,缺乏食品溯源监控终端

我国当前物流企业中信息化处理水准较高的仅占20%,大部分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处理水准还很低,这导致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企业难以共享详细流通信息,也就无法实现全程追踪。另外,信息化处理水平较高的物流企业中,有的综合服务功能不全,网络设施不健全,没能与物联网有效相融,致使服务内容比较简单,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加上信息流通、库存、供应链管理等增值服务未能全面展开,理解和掌控物流供应链难以全面。

另外,与国外以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物流管理智能化相比,我国企业的物流供应链的智能管理应用现状水平较低。比如,相关标准与国际标准难以对接、整体食品产业缺少有效的食品溯源平台和数据库、消费者缺少使用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进行溯源的习惯。这些因素都导致食品溯源的服务模式可行性不佳,阻碍其普及和推广。

三、优化食品溯源应用现状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溯源流程与信息标准统一化进程

目前,我国食品溯源体系建设的根本难点是产品编码信息不统一。因此实现食品溯源的关键基础在于溯源流程与信息标准统一化。目前,我国商务部提出的“五统一”溯源目标(即:全国范围内统一采集指标、统一编码规则、统一传输格式、统一接口规范、统一追溯规程)只在肉菜追溯体系建设试点中实现,对于全面应用到整个食品行业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因此,加快溯源流程与信息标准统一化的进程迫在眉睫。这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快建立起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并废除原有不合理或重复制定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将溯源信息与全球统一标识系统以及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法》进行有机统一;同时,食品安全监督执法部门需要制订严格的监督抽检程序,建立或明确食品检测机构,执行统一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确保食品在整个生产和流通流程中都获得有效的监督和引导,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时规范食品厂商的生产制造流程。

(二)构建信息化物流

食品溯源要结合物流供应链推广,最重要的是信息的有效传输和共享。只有信息完整、及时地传输,才能为食品溯源提供良好的基础。因此,实现食品溯源的重要手段是企业构建信息化的物流,促进信息的流通与共享,实现食品溯源管理。

企业构建信息化物流的关键在于:1.采用与全球标准接轨的食品标识,使用统一的信息标准;2.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对物流行业的流程和相关制度进行统一;3.加强基础网络设施建设。这样,企业可以把食品标识所提供的信息在合理的物流流程下通过互联网快速地传输及共享,既满足消费者的知悉权,又可促尽物流的流程及系统优化,减少成本的同时拓展物流的职能范围。

(三)加强政府监管及企业自律行为

解决食品溯源应用难的问题,亦需从制度出发。就政府而言,首先需要完善及建立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相关部门职能,加强其监管作用。其次,要充分发挥其调控及执法的职能,确保市场的有序运作,对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依法公正、高效地进行处理。而企业则应在政府的引导下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时向消费者(或者让消费者可查询)食品生产的相关信息,在政府和消费者的监督下严格执行生产标准,对食品安全和消费者负责。这样既利于企业能塑造自身品牌形象,也能有效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障消费者权益,让企业和消费者都能获益于食品溯源。

(四)实现通过移动终端和政府平台网站对食品溯源信息的及时获取

实现食品溯源的目的之一是使消费者更方便、及时地获取食品溯源信息。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主导开发食品溯源信息查询及公布的移动终端应用软件(app)。在食品流通过程中,生产企业应将产品的相关信息按统一的标准做成标识(如条形码或二维码)打印在产品包装上,消费者可通过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应用软件(app)对标识进行读取并联网获得产品的原产地、成分、流通加工等相关溯源信息,让消费者对所购买的食品有更全面的了解。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官方的信息平台网站,并在企业的配合下快速和更新各类食品的生产流通信息,对可能或已经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时进行公告和警示,让消费者及时地获得食品安全相关信息,为避免消费者遭受食品安全问题伤害下双保险。

四、结语

食品溯源不仅能帮助消费者把握食品安全,保障权益,更是政府监管和危机控制中的一个重要工具。顺向追踪可便于监管食品生产加工与流通的过程,有利于食品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企业优化其生产活动,减少浪费,确保食品生产的高效益性和高安全性;而逆向追溯则便于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后食品供应链的各方及时发现问题发生的环节,及时控制和截断问题食品的流通,迅速找到问题的责任方及问题的解决方案,保障消费者的权益。虽然食品溯源仍不能直接控制食品质量的好坏,但却可以形成一种预警和召回机制,增加监管协调力度能力。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食品溯源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剖析食品溯源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中存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及信息标准不统一、缺少统一的监管认证部门及体系、食品供应链信息化程度低、缺乏食品溯源监控终端等问题,并提出加快溯源流程及信息标准统一化进程、加强政府监管及企业自律行为、构建信息化物流、实现通过移动终端及政府平台网站对食品信息的及时获取等建议推动食品溯源在物流供应链的实践,从而优化食品溯源的应用在我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凤麟.建国以来《人民日报》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研究[D].安徽大学,2013.

[2]凌俊杰,程禹,梁超.国内外食品安全追溯及系统分析[J].食品工业,2013(03).

[3]张晓涛,孙长学.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食品安全监管主体角度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8(01).

[4]金林杰.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探讨[J].物流技术,2011(11).

[5]刘娜.物联网时代下的物流信息化应用与展望[J].科技之窗,2012(06).

食品安全监管智能化篇7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城煦豪”为你整理了这篇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界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2021年上半年,界首市市场监管局深入贯彻落实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我市中心工作,以党建为统领,坚持改革创新,坚持高质量发展,牢守安全底线,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市场监管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一、发挥质量牵引作用,服务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把成功创建“安徽省质量强市(县)”作为新的起点,坚定不移推动我市企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一是质量基础有了新突破。强旺调味食品、天鸿新材料等2家企业荣获2019-2020年度阜阳市政府质量奖(阜阳市共评选出3家企业),生宸源、冠泓塑业、华晨塑业等企业主导制定的2项再生塑料国家标准正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界首工作站正式运营,并围绕市场监管工作“十四五”规划、重点产业(粮机)质量提升,与我市开展多项合作。农村综合改革与高端装备制造业等2项国家标准化试点有序推进。二是知识产权有了新提升。今年1-4月,我市获授权发明专利157件,有效发明专利达1364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0.96件(经七普人口数据调整),超过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截止一季度底,我市拥有有效注册商标5696件。天能电池拥有的1项专利进入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优秀奖预获奖公示。三是专利运用有了新成绩。指导办理专利质押11笔、商标质押1笔,质押专利45件、商标1件,贷款5899万元,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心剂。四是知识产权保护有了新进展。积极申报省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并以基地为依托,同步开展本地知识产权数据库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商标侵权、假冒专利等违法行为,今年以来,已查处假冒专利案件2件、商标侵权案件1件,案值3.2万元,罚没款11余万元。五是企业积极性有了新提高。强化政策奖补兑现,根据我市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促进高质量发展暂行办法,开展奖补申报资料受理审核,经初审汇总知识产权奖励近1300万元。积极争取上级奖励资金,按照阜阳市奖励扶持政策和申报要求,开展企业奖补申报资料受理和初审,目前初步汇总奖励达1264万元。通过财政的大力扶持引导,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积极性。

二、突出改革先导作用,持续优化我市营商环境

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以涉企信用分类监管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抓手,创优营商环境,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一是进一步优化办证流程。实现全程无纸化、零见面、无介质的行政审批。全面落实个体户经营场所“申报承诺+清单管理”制度,切实降低个体户准入成本。进一步落实“一审一核一人通办”。二是拓展巩固“双随机一公开”全覆盖常态化监管成果。联合27家成员单位制定抽查计划94项,其中跨部门联查计划52项,“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成为市场监管的主要模式。三是广泛归集数据信息。信息是信用分类监管的“根”和“源”。扎实推进企业年报工作常态化,督促市场主体主动申报公示自身信息,努力提升年报公示率,确保企业年报公示率达95%以上。跨部门归集涉企信息,今年以来已会同成员单位归集涉企信息3198条,为实施信用分类监管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强化安全支撑作用,坚决保障市场监管领域安全

坚持安全至上,以智慧监管为重点,全面提升市场监管安全保障能力。一是大力推进智慧监管平台建设。做好智慧食安监管平台的规划与设计,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企业开展调研,学习外地单位建设情况,编辑完善建设方案,并着手推进全市餐饮企业按统一的标准分批接入智慧监管中心平台,实现“阳光餐饮”。二是坚决担起疫情防控责任。建成阜阳市首家县级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充分发挥其监管关口前移作用,累计进仓进口冷链食品26批次35363公斤,开展预防性消杀19次,核酸采集样本3580份,结果均为阴性。同时,开展全市冷库摸排,加强“安徽冷链食品追溯平台”应用,实现全链条追溯,有效阻断疫情传播风险。强化“一退两抗”药品监管,落实实名登记和信息报送要求,发挥零售药店“哨兵”作用。三是广泛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瞄准校园食品安全,开展春季学校食堂专项整治与校园及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立案查处12起,责令整改16家,面向在校师生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受教育315人次。根据夏季食品安全特点,启动为期5个月的夏季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按照市检察院检察建议,重点开展“白条猪肉”专项整治,对全市城乡范围内的猪肉摊贩、集中交易市场及猪肉加工、销售使用单位进行了全面检查。四是加大食品药品抽检力度。以目标、问题、结果为导向,统筹检测品种及项目,已于元旦春节期间抽检食品400批次,其中3批次不合格,合格率为99.25%。上半年食用农产品260批次和端午中高考专项抽检200批次正在进一步抽样中。完成基本药物抽检11批次。五是强化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日常监管。以日常监管为基础,不断净化药械化市场经营秩序。截止5月底,共检查药械化经营使用单位429家次。立案查处药械化案件53件。六是全力保障特种设备安全。推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纵深开展,组织“两会”、岁末年初、春节、清明、五一等重要时间节点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全面开展电梯安全隐患、液化石油气瓶、起重机械等专项整治,累计下达监察指令书19份,整改隐患35条,查处大型游乐设施7台,立案2起。七是守护产品质量安全。开展儿童玩具和学生用品、电动自行车、口罩质量提升等专项整治行动,查处产品质量案件18起。八是着力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认真做好消费者投诉处置与调解,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约17.8万元,接受咨询310余人次,全部及时处理和解答。推深放心消费创建,在全市新培育100家放心消费创建单位。持续将放心消费教育向村、社区延伸,编撰“放心消费宣传小喇叭”5期,组织放心消费宣传队伍,通过各种手段广泛宣传放心消费常识。

四、提升监管保障作用,全面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一是依法整治非法经营成品油。发挥牵头作用,推动市政府成立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市场监管局、商粮局、公安局、应急局、交通局、环保局、司法局等7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工作领导小组。强力开展整治,开展多部门联合集中整治6次,发现违规加油站11家,责令其限期整改,查处各类非法流动加油车辆5辆,行政处罚案件1件,取缔拆除取缔非法加油点2处,公安机关实施行政拘留2人。同时,加强成品油质量抽检,抽检成品油105组,抽检车用尿素22组,实现全市加油站、点、油品全覆盖抽检.二是加强网络监管。维护线上交易公平,累计开展网络监测18次,检查网站4428个次,网店8713个次。三是组织校外培训服务机构集中整治。联合市教育局,针对校外培训服务机构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开展集中整治,检查校外培训服务机构16家,开展格式合同整治行政指导。四是加强无证经营查处力度。截至5月底,共查处无证无照经营案件64起,有力地整顿和规范了市场经营秩序。

五、强化党建引领作用,一体推进“学党史、抓整改、正作风”

一是深化党史学习教育。采取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方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每周下发党史知识测试,开展快问快答,及时检验干部学习成效。充分运用“三个在村”、界首读书会等平台开展学习教育研讨,局党组到包联村召开党组中心组学习5次,举办党史学习教育主题读书会2次。组建“市场监督管理局我为群众办实事服务队”,组织党员干部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进商超,围绕食品药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质量安全等,为群众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培训讲解活动。二是坚决落实中央巡视整改任务整改任务。积极协助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公职人员违规经商办企业调查工作,3月以来协助查询人员信息3000余条,及时将查询结果移交查询部门。同时,健全制度体系建设,依据部门工作职责,及时制定《界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职人员经商办企业比对工作制度》。三是推深做实新一轮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深化学习教育,组织党员干部观看警示教育片,以原泉阳所职工李博案为鉴,用身边事教育和惊醒身边人,依托读书会开展“家生态”建设思想分享会,目前我局在警示教育中已召开党组中心组学习3次,组织各类理论学习18场,研讨17场。扎实开展大起底,围绕“1+1+n”排查问题,找出问题14个,分别明确了整改任务、整改责任与整改时限,建立完善“四清单”,扎实进行整改,逐一盘点销号。实施精准整改,根据排查出问题具体表现和特点,主动在警示教育中组织开展廉政作风专项整治,部署局各单位围绕案件查处、证照办理、日常监管、服务企业等4个方面查摆是否存在徇私枉法、收受礼品礼金等行为。及时开展自查自纠,并签订廉洁自律承诺书。健全长效机制,有针对性建章立制,根据工作实际,出台制度规定5项。

目前,我市市场监管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市场监管能力有差距,技术支撑不足,市场监管智慧化推进较慢,部分执法人员监管理念陈旧,这些都影响了市场监管的效益和效果。二是市场监管领域治理能力不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等新型监管方式运用不熟练,群众及社会组织参与食药安全、特种设备安全治理的积极性不高。三是服务企业能力不够强,服务企业手段单一,将企业需求与部门职能结合的能力有待提升。

六、下半年工作计划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特殊意义,我局将围绕编制《市场监管工作“十四五”规划》,谋深谋细工作思路和措施,切实迈好第一步,展示新气象。

(一)勇于创新,锐意改革,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以商事制度改革为抓手,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注册登记便利化、市场主体退出简易化、“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抽查常态化,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规范化,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服务民营经济发展。

(二)优化服务,提升质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一是夯实质量工作基础。引导企业引入卓越绩效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积极主导或参与制定标准,做好专利挖掘与商标注册,重点挖掘高质量专利,从专利发明数量专向专利发明质量。二是完善质量工作体系。制定出台《界首市质量提升三年计划》。发挥质量标准界首工作站作用。与省局对接,建立知识产权数据库,建立国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

(三)夯实责任,严格监管,在守住市场安全防线上下功夫。一是推进食品药品安全智慧监管,完成智慧监管平台建设,提高监管效能。二是创新特种设备监管。推行电梯智慧监管,健全气瓶追溯体系建设,推进电梯责任保险。三是加强抽查,着力防范重点工业产品质量风险。四是持续开展农村便民食堂提升推广行动、小作坊提升行动、餐饮企业规范化提升行动。

食品安全监管智能化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道德问题;现状;对策

“政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中国产品的国际声誉,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做好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重大,重于泰山!但食品安全问题接二连三地报出,食品安全问题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完善法律、加强监管和提升技术,更需要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深刻的道德反思,加强食品安全问题道德约束。

一、道德现状

我国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也使当代中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物欲横流、信念淡薄、信誉危机、诚信缺失,见利忘义,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变形等在不少人身上表现十分突出。职业道德、婚姻道德、家庭道德以及公共道德也有了很大冲击。在商品经济大潮下,人们似乎失去了应有的道德约束,许多行业不正之风、政治腐败现象日趋蔓延。如今的中国,道德信仰呈多元化发展,道德正在被许多人作为一种外在的礼仪规则和口号在使用,而其作为个人内在生活规则及个人内在信仰的特点,正在社会层面上越来越被疏忽。很少有人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勇于承担道德责任,只要有条件或为利益驱动,很多人都在实践其一向所批评的不道德行为。这些现象的存在让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正面临着道德危机的事实。

二、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道德问题

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从最初曝光的二恶英、红汞、甲醛(福尔马林)、激素、面粉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面粉漂白剂、假酒(甲醇)、洗衣粉油条、陈化粮毒米、苏丹红、瘦肉精、铁酱油、毛发酱油,到牛奶业普遍使用三聚氰胺、养殖业普遍滥用抗生素、食品工业违规滥用食品添加剂、滥用氢化油(反式脂肪酸)、农药残留严重超标等等,直到近几年不顾一切冒然推进转基因食品产业化。这些问题已对人民生命健康和民族生存构成严重威胁。透过恶性食品安全事件的重重迷雾,我们可以窥见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道德生态,反映出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食品安全道德约束的阻碍因素。

1.食品安全道德教育缺失导致了食品生产经营者与监管者对生命尊严敬畏的缺少。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个人的道德教育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自我内在教育,二是来源于食品监管者组织的外在教育,可在这两个方面,我们都是非常欠缺的。食品安全道德教育的缺失直接导致了食品生产经营者与监管者缺少对生命尊严的敬畏,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不道德行为,最终酿成了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2.食品安全道德权威弱化,法律对食品安全道德没有标准。近年来,人们在致力于经济建设,关注市场经济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生机与活力的同时,对食品安全道德建设有所放松,导致经营者与监管者道德道德失范的行为有上升的趋势。道德调控作为社会调控体系的一个的重要方式,在帮助社会成员形成稳定的道德心理品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归根到底要实现主体意识的道德自觉,没有道德主体的“自我立法”,道德调控的功能难以发挥出来。要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提高道德调控的有效性,加强公民的道德自律能力是必经之路。

3.社会普遍认知退步,对美德的宣扬严重匮缺。伴随社会飞速发展,我国已凭借政治、科学、经济、体育等方面的卓越表现跻身国际大国行列。但传统文化的宣传似乎又落了下来。从前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以看出,对道德的重视是首当其要的。食品安全道德更是不容忽视。

三、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道德问题的对策

面对当前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并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保障食品的安全。同时,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局和卫生部门也加大了对生产企业、市场商品的监督抽查力度。目前已形成了全国上下重视食品安全,狠抓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并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从整体上看,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有很大的改进,但要进一步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从道德层面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治理。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1.加强道德教育,树立普遍的食品安全道德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尤其在食品安全治理中需要加强道德教育,使道德观念深入到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内心,渗透到食品安全治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在食品生产、流通、消费与监管的各个环节建立起道德防火墙。食品安全道德教育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载体和丰富的教育形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网络,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道德观念,生成为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道德行为。

2.让法律为食品安全道德出一份力。“道德”是一个面目模糊的字眼。它几乎如橡皮泥一样,在律己和律人时,变化万端,判若霄壤,总是能“宽以恕己,严以律人”。道德式微,法律最该亮剑。道德滑坡,法治更需要爬坡。只有在一个公正的法治社会,道德才不会被老是拿出来当万能挡箭牌。法律面前,没有避风港没有特区,只有罪与非罪。不管你是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还是执法者,谁胆敢触线,谁就要做好承担相应法律后果的准备,再无自由裁量的道德盲区。

3.加大公益宣传,弘扬传统美德。不可否认的事,尽管道德有很大程度的沦陷,但国家主体机构却从未放松对道德社会化的宣传。食品安全道德亦是如此。我们也不难发现,无论是官方或民间,仍然在通过报章杂志、公益广告、街道宣传栏、纸质倡议书等更多渠道传达对道德理想的一份坚持,努力唤醒沉睡人心的公德。

法国启萌思想家卢梭说过这样的话:“没有爱情,美丽有什么用处?没有语言,智慧有什用处?”――而没有道德,由人的智慧要素创造出的物质文明友有什么用处呢?它带给人们的,决不会是幸福。一个道德沦丧的社会,任何民族情感和凝聚力的努力,都会被厌恶和疏离所代替。现实的确向我们昭示一种人们极不情愿看到的悲凉画面。它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深思。纠正和反省的力量正在我们中国人自己身上。

【参考文献】

[1]金木苏.道德赏罚论i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2]钱广荣.中国道德国情论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3]张锡勤.中国传统道德举要[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4]刘羡.中国道德生态遇“双重门”见义难勇为pK草根最美[n/oL].中新网,2011-09-06.

[5](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食品安全监管智能化篇9

健康,何等重要!生命,何等珍贵!

12月1日,《湖北省食品安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这是一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地方性法规。它将有力地推动食品安全法在该省的贯彻实施,加大该省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中的突出问题,为该省食品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近日,记者就《条例》的相关问题对湖北省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柯俊进行了专访。

规范立法引领食品安全

记者:柯局长您好!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食品安全必然会越来越受到关注。请问湖北省的食品安全状况如何?

柯俊:近年来,我省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没有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合格率和食品抽检合格率连续三年达到94%以上,食品安全工作正走上体制不断完善、措施不断强化、保障不断增强、形势不断向好的良性发展轨道。同时,当前食品安全基础依然脆弱,问题易发多发,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还不高,保障食品安全任务繁重艰巨。

记者:近年来,有的地方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让公众焦虑,担忧,愤怒。请您谈谈《条例》是如何立法的?

柯俊:“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从国家层面看,2015年10月1日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新《食品安全法》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新法试行后的一年内制定出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具体管理办法。为保障湖北5816万城乡居民的饮食安全,也为更好地促进湖北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在《食品安全法》等上位法的指导下,制定顺应时代要求、体现人民意愿、符合湖北实际的食品安全地方性法规。

《条例》从酝酿到最终出台,是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2015年2月,省人大常委会确定《条例》为2015年省人大重点立法项目。2015年10月,我们向省政府上报了《条例(草稿)》。2015年11月2日,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条例(草稿)》,同意提交省人大常委会审议。2015年11月24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2016年3月29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了第二次审议。2016年4月20日,省人大常委会在黄石市同步举行基层立法听证和网上立法听证,并通过湖北经视、长江云新媒体进行现场直播和网上图文直播,在全国尚属首次。2016年7月28日,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全票审议通过《湖北省食品安全条例》。

“”铁律确保有章可循

记者:请您讲解一下《条例》的主要内容。

柯俊:《条例》共计六章、八十六条,分为总则、食品生产经营、食品安全保障、信息公开和社会参与、法律责任和附则,有以下创新和亮点。

(一)强化食品安全责任。一是强化主体责任。《条例》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对食品安全承担主体责任,恪守职业道德,诚信自律,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二是强化政府责任。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7项具体职责,要求县以上人民政府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将食品安全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明确专门人员具体承担食品安全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协助执法和宣传引导等职责,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聘用食品安全协管员或者信息员,协助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三是强化监管责任。确认了我省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成果,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要求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实现对食品安全的无缝监管。

(二)划定“三小”生产经营“红线”。《条例》规定:一是建立小作坊、小餐饮许可管理,食品摊贩登记管理制度,将“三小”纳入法治范畴;二是设立“三小”的准入条件和生产经营要求,规范其具体生产经营行为;三是明确“三小”生产经营“负面清单”,规定了“三小”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四是加强对食品摊贩的管理,食品摊贩由城市管理部门负责监管,食品摊贩的食品安全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监管。五是对“三小”的违法行为设置了法律责任,按照“最严厉的处罚”要求,对“三小”累次违法行为加重处罚,对“三小”严重违法行为设置五年的行业禁入期限。

(三)促进网络食品经营健康发展。《条例》规定:一是入网食品经营者要依法取得许可,并在其网站明显位置公示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等信息,以便于消费者监督;二是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要建立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审查登记、销售食品信息审核、食品安全检查、违法行为处理、投诉举报处理等管理制度,加强对入网食品的检查和管理。

(四)栏窦喙鼙=∈称废殖嵯。当前,通过会议或者讲座等形式宣传推介和销售保健食品比较普遍,一些销售人员打着各种“尊老助老”、“健康工程”、“专家巡讲”与“免费赠送”的旗号,欺骗误导中老年消费者,高价推销保健品。对此,《条例》规定:一是从事保健食品经营,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许可,并在许可的经营场所内进行销售;二是保健食品会销不得作夸大功能、虚假或者误导消费者的宣传,不得在许可的经营场所以外进行现场销售;三是对在经营场所以外从事保健食品销售的违法行为设置了最高20倍货值金额罚款的严厉处罚。

(五)锻造食用农产品监管链条。《条例》规定:一是农业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建立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机制;二是食用农产品集中销售市场要建立健全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制度、日常检查制度、检验记录制度及公示制度,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三是市场开办者要建立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食用农产品进入集中市场交易销售,必须提地证明、购货凭证、合格证明文件,不能提供食用农产品产地证明和合格证明文件的,应对入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进行快速检测或者抽样检验;四是食用农产品销售者要建立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食用农产品销售者采用电子数据追溯。

(六)突出对学校食品安全的特别监管。幼儿园、中小学校周边和校园食堂的食品安全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区域。《条例》规定:一是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在幼儿园、中小学校周边划出食品摊贩经营的“”;二是各级学校要建立落实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逐步推行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视频监控。

(七)动员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条例》设立“信息公开和社会参与”专章,一是规定各类食品安全信息特别是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调查信息要及时向社会公开与;二是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食品安全管理决策活犹岢鲆饧和建议,建立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依法保护举报人,设立食品安全举报奖励专项资金,激发公众举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热情;三是规定新闻媒体要公正、客观报道食品安全信息,曝光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正确引导公众舆论,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社会舆论环境。

(八)严打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为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人形成警示和震慑,《条例》规定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的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线索通报、案件移送、案情会商、信息共享等制度。

“五大”举措推进落实全覆盖

记者:面对当前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贵省颁布了这一重典来保障食品的安全。那么,如何加大《条例》贯彻实施的力度呢?

柯俊:第一,高举党政同责的“指挥棒”。一是抓好领导干部教育培训。举办县级领导干部食品安全研讨班,开设《条例》专题辅导课,积极推动各地党委中心组将《条例》纳入到学习计划,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领导食品安全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抓好“双安双创”。以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区)创建为契机,把“三小”综合治理、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双安双创”重要内容,把《条例》有关要求落实到具体计划和项目上。三是抓好考核评价。把贯彻实施《条例》作为市州党政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推动形成重视食品安全依法治理的政绩导向。

第二,唱响宣传培训的“合奏曲”。一要组织监管人员学法。在省级层面,将会同省人大、省政府法制办编写《条例》释义读本,举办全省县(市、区)食药监局局长培训班,组建普法宣讲团,送《条例》到基层一线。在市县层面,指导督促各地开展集中学习、案例分析、以案说法、现场问答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二要促进从业人员守法。以“六个一批”(一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法定代表人、一批食品安全主管人员、一批小作坊业主、一批小餐饮从业者、一批乡村厨师和学校食品负责人、一批食品摊贩从业者)培训教育为重点,压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三要面向社会公众普法。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开辟《条例》宣传专版、专栏,利用“两微一端”新媒体推送《条例》重要条款,增强《条例》宣传的可读性和互动性,增强人民群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营造《条例》贯彻实施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

第三,夯实制度建设的“压舱石”。按照《条例》的授权,我们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组织制定了《湖北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管理办法》、《湖北省小餐饮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和《湖北省网络订餐监督管理办法》,还将制定《湖北省食品摊贩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湖北省网络食品销售监督管理办法》等规定,这些制度将与《条例》密切衔接,细化落实《条例》具体管理内容,为“三小”生产经营有法可依、监管执法有章可循提供制度遵循。

第四,打造专业监管的“脊梁骨”。按照《条例》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建立食品安全职业化检查员队伍的要求,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加快人才储备步伐,探索建立职业化检查员队伍,着力培养一支素质高、专业化、能力强的食品安全检查员队伍,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食品安全监管智能化篇10

2020年,尤其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区市场监管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六稳六保”的要求,第一时间实施保价格、保供应、保质量、保复工的“四保”行动,在精准防控措施、严守市场监管主阵地的同时,打好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组合拳。

一、“快”字为先:优化营商环境,释放市场供需活力

全区共有各类在册市场主体51632家,其中企业22774家,个体户28858家,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9.09%和9.28%,达到“保市场主体”预期目标。一是登记注册再优化。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审批再提速、功能再扩展。企业开办实现“零次跑动、零元成本、一个环节、一日办结”,营业执照、印章电子化发放,网办率达99%,注册效率不断提升。以条目化规范经营范围登记,为企业开办智能化审批创造条件。试行低风险食品生产许可告知承诺制,允许境外自然人股东远程面签,放宽企业注册登记申请办理条件。简化企业跨区迁移流程,办理速度压缩至2个工作日。实施公共场所服务质量大提升,提高基层所登记服务质量。二是创新服务再整合。绿色石化质量基础“一站式”服务平台已于2019年11月份启动,2020年1月份完成授牌工作,已建成四个功能实验室,引导企业开展质量管理提升项目8项,指导4家企业开展“浙江制造”品牌建设;机械零部件质量基础“一站式”服务平台也已于2020年6月份启动筹建,共有19家紧固件企业成功完成“对标达标”。三是企银合作再升级。积极搭建桥梁,启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接,实现专利技术由“智产”向“资产”转变,拓宽企业贷款渠道,缓解企业融资困难。近三年,我区通过知识产权融资授信额度高达3个亿。今年,通过专利质押融资达565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0%,为全区企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大”字至上:聚力两手都抓,助力两战互惠共赢

面对疫情,XX区市场监管局争分夺秒,精准施策,持续发力,抓重点、攻难点、保民生、稳民心,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恢复生产,助力打赢防控阻击战、发展总体战。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共有2个市场所、7名干部获评XX区战“疫”先锋团队和先进个人。一是精准监管全面防控。利用小程序和二维码,完成6600余家个体工商户、12280名从业人员的信息核验,做到精准防控;自行开发“XX药情每日通”app,充分发挥零售药店在疫情防控中的哨点作用,收集购买发热、咳嗽药品人员信息145000余条,记录发热、咳嗽、胸闷患者信息3000余条,排查武汉接触史人员信息4条,为市、区防疫工作领导小组提供决策参考。二是因地制宜有序复工。按照“既抓防控、又保民生”的原则,严格管控农贸市场人流,保障市场运作稳定有序和物资供应充足;提前介入,精准帮扶,开启“一站式”全程服务,助力个人护理用品企业转产区内首家医用口罩生产企业获批并投产;通过局公众号和XX等本地媒体实时更新符合集体供餐单位的相关信息,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解决复工复产单位的员工用餐问题。三是惠企政策直达企业。“两直”补助共受惠市场主体7750家,占全区在册市场主体的15%,兑付补助金额9109万元,实现兑付率100%,保质保量地完成国务院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的要求;走访2200余家沿街店铺,深入调研个体工商户疫情期间经营状态,科学研判个体工商户在疫情冲击下的现实困境和潜在原因,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三、“稳”字为重:守住安全底线,保障经济运行有序

结合举报投诉和民生热点,以整顿重点领域、重点产品、重点行业为目标,进一步确保市场秩序稳定。目前,全局办结各类案件365件,其中大要案件77件,罚没款总额827.73万元,其中大要案罚没款总额664.93万元。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案件3325件,同比上升60.47%。办结各类信访案件481件,群众满意率达到98%。一是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开展电梯、医用特种设备、压力容器等专项整治活动,多措并举提高辖区内特种设备定检率达100%。率先开展特种设备第三方监管,形成“专家查隐患、执法促整改”机制。成功承办了浙江省暨XX市2020年特种设备应急演练现场观摩会,开展压力管道泄漏事故应急演练、罐车侧翻泄露应急演练,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健全特种设备应急预案体系。二是保障重点产品质量安全。聚焦产业特色,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突出运用“靶向式”抽查,锁定家具、灯具、成品油、儿童用品、防疫物品等15大类行业27种商品,累计抽检生产和流通领域产品210批次,合格193批次,合格率达到92%。加强免办3C产品认证企业的后续监管,实施涉安类产品分类分级监管,从源头上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三是推进食药安全精准监管。深入贯彻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指示精神,启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动集中仪式,为全区餐饮行业的良好风尚做出努力。联合公安开展放心早餐专项执法行动,对全区68家早餐店73批次早点进行专项抽检,共检出7家单位8批次早点不合格,行政处罚1起,移交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6起。聚焦工地食堂,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过程控制,严格食材采购,强化环境卫生,提高监管的靶向性和时效性。在全区176家零售药店推行“阳光药师”考勤制度,确保药店合法合规开展药品经营活动,我区的药师考勤率达到99%以上,居全市领先。

四、“精”字当头:打造质量强区,提升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品质之城”建设,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区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一是强监管支撑质量提升。组织开展以紧固件行业为重点领域的产品质量风险监控,通过专项抽检42批次,发现行业共性问题,出台《促进紧固件产业提升发展的若干意见》。同时,引入第三方质量管理专业咨询服务机构,对企业进行面对面指导,推动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双提升”。二是重效应发挥品牌引领。实施以品牌提升为主要方向的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对标达标、专利申报、商标注册、品牌培育等工作。今年全区新增“品字标”企业5家,认证发明专利申请790件,授权297件,商标申请量2395件,注册量2044件,发放各项奖励补助资金446.7万元,大幅度推进我区企业创优创牌、引领创新的发展新思潮。三是补短板推动绿色发展。聚焦生态环境治理、绿色发展转型等重点领域,以“商标富农”战略作为抓手,通过“分类指导、择优扶强”等措施,充分调动涉农商标注册积极性,促进农产品品牌经济社会效益有效提升。全区共注册涉农商标1256件,近三年新注册776件,占总注册量的50%。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镇蜜”、网络团购销售平台“甬农优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XX番茄”,进一步推动农产品商标化、品牌化进程。

五、“准”字用力:创新监管手段,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以放心消费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依托“互联网+监管”平台,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全年,新创建放心消费示范商店、网店1570家以上,放心工厂48家。一是智慧菜场确保放心“菜篮子”。创新市场经管体制,全区18家农贸市场,已有13家完成移交,由国资公司主体整体统筹推进全区农贸市场规范化管理、改造提升和各类创建等工作,并引入第三方专业市场管理团队实施运行管理,负责市场内外秩序、食品安全、环境卫生、垃圾处置等日常管理。以全区市场改造提升为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设市场智慧大脑的展示终端大屏,实现自动采集市场食品安全、环境秩序、诚信经营和价格计量等四大核心监管数据,提高市场智慧监管水平,提升消费者智慧体验水平,确保老百姓的菜篮子安全。二是智慧餐饮推行食安“五色码”。探索重点街区(综合体)“五色图”管理,根据管理类别及食品安全风险分别赋予绿色、蓝色、黄色、橙色、黑色共五色标注。试点街区(福业街)的全部餐饮单位已完成巡查赋码工作,初步实现食品安全共治共管大格局。三是智慧扫码打造企业“品字标”。通过扫码,即可获取产品的具体信息,实现“一品一证一码”,实现“一码全知道”,品牌信息全透明。目前,XX区已有8家品字标企业共14个认证产品完成“品字码”的制作,进一步提升XX制造业的品质和形象,扩大XX制造业的影响力。四是智慧监管出台作坊“红黑榜”。设置评价准入门槛,对达不到食品安全基本要求的小作坊,列入“黑榜”,对环境干净、消毒到位、人员健康、食品安全的小作坊列入“红榜”,并定期通过网络平台向市民公布近期“红黑榜”。五是智慧便民打通最后“一公里”。落实推进省政府民生实事工程“送药上山进岛”便民点扩建,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增设4个偏僻山区的便民服务点,满足当地村民购药需求;建成24小时“网订店送”药房5家,高效便捷帮助群众解决就医、用药需求。

六、“专”字以求: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专业人才梯队

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市场监管职能,打基础、抓规范、增活力、强素质,继续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着力打造市场监管铁军队伍。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阳光“选人”、科学“评人”、民意“用人”、全面“育人”的原则,完善干部竞争机制,充实中层干部力量。今年已完成职级晋升48人,工作平稳过渡。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出台了《2020年度XX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组织领导和责任分工》,层层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的签订和“三书三查两报告”制度的各项程序。深化理论武装,注重思想教育,组织开展党委中心组学习14次、全员集中学习16次,主旋律电影党课1次,支部分头开展讨论学习80余次。三是加强机关文化建设。以工会为平台,以支部为堡垒,组织全局干部开展春秋游活动,参加以清廉主题的书法、绘画、摄影比赛,观看爱国主题电影等文体活动,凝聚人心、促进发展,营造团结和睦的机关氛围。机关干部积极参与结对社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行动,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1年,XX区市场监管局将深入贯彻考察浙江、XX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全面落实好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对标对表,争先进位,在强化政治引领、提升工作格局、探索社会共治、守住安全底线等方面,更好体现市场监管部门的担当作为。

一、强化政治引领,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我们必须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更加凸显市场监管部门作为政治机关的根本属性,把政治建局作为市场监管部门的核心要求,增强党的引领力、组织力和号召力,提升市场监管系统的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一是突出政治引领。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激励担当作为。进一步强化岗位认知和考核督查,坚持工作实绩实效导向,体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重干轻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干快干慢不一样”。进一步推进“局所联动”,完善机关科室和基层所的结对制度,建立重大行动重点工作,全员下沉。三是提升专业素养。设立“市监讲坛”,落实“传帮带”并按照“一专多能”的培训原则,督促干部上讲台,提升干部专业化水平,培养更多的行家里手。开展“知全部技能、精一门业务”的全员培训活动,加强一线业务知识的融会贯通。四是持续正风肃纪。要有守的自觉、抓的担当,要有廉的坚守、勤的追求,要有清的磊落、亲的情怀,要有点的风采、面的风景,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压紧压实“两个责任”,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二、提升工作格局,助推高质量发展

市场监管部门肩负着市场主体全流程监管与服务的职能,立足区域实际,围绕市场主体需求,助推区域经济高位发展,全力在优化营商环境上赋能。一是持续推进企业开办、变更、注销便利化,在审批事项、审批时效、服务质量上做好“加减乘除”,开展企业免办3C认证的检查,新增托育机构

“一件事”联办业务等,方便企业快速准营。二是坚持把推进“质量强区”战略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做好《关于贯彻“质优XX”建设总体部署开展质量提升

打造“品质之城”的实施意见》(镇区委【2018】33号)三年行动目标任务的总结评估,编制新一轮质量发展规划。协同推进省、市级创新综合体中质量管理基础“一站式”平台建设;发挥区政府质量奖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梯队培育。三是充分发挥标准品牌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治理、公共服务创新等方面的引领,推进“品字标浙江制造”建设,计划新增“浙江制造”团体标准5项以上,“品字标”认证产品5个以上,有效商标增长率达到10%,发明专利每万人拥有量达60件以上,实现地理标志零的突破。四是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运用。加强政银企的合作交流,拓宽轻资产的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渠道,力争实现商标、专利质押融资2个亿以上;优化流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拟在1个专业市场、1个大型商超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体系首批试点,提升经营主体知识产权管理能力。

三、探索社会共治,提升品质XX幸福感

推进民生实事工程项目的落地见效,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市场监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一是继续推进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和长效管理。按照全区农贸菜场三年提升改造计划,年内完成5家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构建常态化市场管理机制,完善经营户、管理者、举办者三方职责,加大经营户“日清洁”、管理者“周清扫”和举办者“月整治”制度考核监管力度,力争到2021年底,实现城区二星级及以上市场全覆盖,三星级及以上文明规范农贸市场覆盖率达到50%以上,乡村有证农贸市场基本实现浙江省一星级及以上文明规范农贸市场全覆盖。二是实施全域化食品智治。建设“XX食品安全智慧监管系统”,实现健康证到期预警、监管数据比对、从业人员统计、店铺信息上传、主体量化等级等多个功能模块,为餐饮行业的动态监管和智慧监管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技术服务。以宁大步行街改造升级为契机,同步实施食品安全智慧化监管,打造智慧监管样板;开展食品小作坊集聚化试点,通过生产加工现场“5S”管理模式,改善加工环境,提升产品质量;实施食品检测“抽检分离”改革,加大监管力度。三是推进放心消费示范区建设,以商家承诺+无理由退货,加强商家自律;以自治联盟+共治联动,努力将消费纠纷调解的重心下移,年内拟新创建放心示范单位1200家以上。充分发挥好区消保委进驻矛调中心的优势,提前介入,服务前移,做好重大节日前的消费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