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文旅融合概念十篇农文旅融合概念十篇

农文旅融合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0:15

农文旅融合概念篇1

关键词:农业旅游业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b)-0252-01

目前,产业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产业边界也被不断的突破,旅游产业融合就是一个新的旅游研究领域,研究文献数量相对较少。农业旅游正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一定程度融合的产物,旅游与农业产业的融合正形成一种热潮,基于此所形成的乡村旅游,农业休闲旅游研究不断。旅游与农业产业的融合使得农业与旅游取得双赢的局面。

1农业旅游的范畴界定

祁黄雄(1998)、张永贵(2001)等认为: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概念是指:农业旅游仅仅是一种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概念是指:农业旅游有“观赏农业”、“观光农业”、“农村旅游”等多种不同概念的集合体。

刘杰(2004)等认为:农业旅游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体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农业示范、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及旅游者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农业艺术与自然情趣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

陈琳(2006)认为,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融合的一种农业类型,农业旅游使原本属于农业范畴的事物和行为成为旅游活动的内容,它拓展了旅游资源的类型,使农业焕发出新活力。

张文建(2011)认为,农业旅游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交叉重合而成的新型业态,是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相互延伸融合的产物,通过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的挖掘,使旅游吸引物的内容得以丰富;而旅游服务向农业部门的延伸,也使农业从满足人们生存需要扩展到了满足人们发展与享受的需要,使农业服务业得到了优化发展。

从对农业旅游不同定义的分析、比较中可以发现他们具有一些较为一致的看法,即认为农业旅游是由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它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牧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体验、休闲、度假,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

2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意义

农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带动农业实现新的增长点,对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庞云杉,常少林(2011)等认为,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可以帮助农业由传统的单一功能向集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方向发展。乡村农业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业利益,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可以吸纳、接收和传播科学技术,帮助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张文建(2011)认为,农业旅游使农业的劳作方式、农田风光等原本属于农业范畴的事物成为可被依托发展旅游活动的内容,有效地拓展了旅游业可依托资源的类型,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迎合了旅游者多种多样、求新求变的旅游需求,推动旅游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农旅结合,实质是通过二者间的要素依赖与对接,达到供给优势与需求优势的最佳结合。

当然,农业旅游也会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杨振之(2011)以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为背景,提出农业与旅游的融合互动有着双赢的效果。二者的相互融合帮助增长产业链条,增加产业边际效益;帮助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新兴产业帮助形成新的增长极和新的主导产业。张莹(2006)提出了农旅互动的“三农”效应与旅游效应。“三农”效应表现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密切城乡交流,扩大农村社会开放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对农村的生态影响巨大。旅游效应表现在:开拓旅游新领域,丰富旅游产品和缓解假日旅游热点压力。

3农业旅游的融合模式

学者们大多集中于研究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刘华楠(1998)根据我国地形、地貌、人文的多样性和气候、生物、农业资源的多样性以及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要求与特点,认为我国农业旅游开发模式和方向有十类,即都市农业型,生态环保型,绿色食品基地型,民俗风情型,新、奇、优、特产品型,人文景观型,地形地貌型,科技先导型,动植物品种示范推广型及农业博览会型。

梁留科,吴次芳,曹新向(2002)等从项目开发上认为农业旅游分为观赏型,实践型和综合型三种旅游模式。孙爱丽(2003)对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研究,认为,此类旅游首先缘起于大中城市周边地带,在发展过程上,出现自发式、自主式和开发式三种开发模式。

张莹(2006)认为,农旅互动开发模式归纳为田园模式、乡村模式、科技模式和商业模式四大类,每大类又各自包括不同的具体类型。农旅互动产业组织模式则分为:“企业+农户”模式;“企业+社区+农户”模式;“政府+企业+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和“示范农户+农户”模式。

4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对策

颜醒华,李勇泉(2004)指出,农业旅游要想实现高层次的融合与良性互动,必须着手于加强农业旅游区的统一规划,理顺和健全管理体制,构建旅游区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灵活运用各种营销策略,搞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构建农业旅游创新的体系。

张莹(2006)认为农旅互动在产品的开发上要进行突破,通过整合资源,挖掘内涵,突出特色来培育品牌。同时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来完善旅游设施,加强宣传促销,实行规范化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进而努力实现农旅互动的可持续发展。

郑俊挺(2011)对福州市农业旅游发展提出了几点对策,包括提高对农业旅游的认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农业旅游配套服务的建设,提高农业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农业旅游协作组织建设,提高农业旅游产品档次,丰富淡季农业旅游产品,营造农业旅游浓郁的乡土气息。

孙杰(2012)认为农业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前提是要对农业旅游进行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同时要加强农业旅游产品的多元化,注意保护环境,打造体验型椎体旅游产品,重视资源开发的文化定位。

参考文献

[1]祁黄雄.区域观光农业规划设计的技术方法与实践[J].国土开发与整治,1998(1):48-50.

[2]张永贵.投资新领域:城郊休闲农业[J].中国投资与建设,1998(6):48-49.

[3]刘杰.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1(2):214-217.

[4]陈琳.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农业旅游的发展[J].黑河学刊,2006(2):27-29.

[5]张文建.农业旅游:产业融合与城乡互动[J].旅游学刊,2011,10(26).

[6]张莹.农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农文旅融合概念篇2

一、国外生态农业旅游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旅游在欧洲地区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因此欧洲地区的相关研究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从宏观角度上,西方国家对生态农业旅游的研究主要围绕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生态农业与旅游的关系、旅游现象的描述以及生态农业在旅游业中的地位等方面展开的。

1.生态农业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方面。学者BrittanyRussell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客源市场结构做出了详细分析,总结出生态农业旅游市场的结构呈现出两方面特征,一是客源主体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另一方面是他们的经济条件较好。他们选择生态农业旅游这种方式,不是因为其收费低廉,而是为了寻找在城市失去了净化空间和尚存的自然文化氛围。他们参与农业劳动追求的主要是精神享受而不是物质享受。

2.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方面。丁小伦就国外生态农业旅游园区的主要发展模式进行了系统总结,将生态农业旅游园区分为三大类,即示范农场(DemonstrateFarm)、假日农场(HolidayFarm)与试验农场(experimentFarm),其中假日农场即为开展生态农业旅游的主要基地,以日本爱知县的“空中花园”、新加坡等国的“耕种社区”为例,又对假日农场做出了更进一步的分类,其中包括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观光农园即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亲自摘果、种菜、赏花、采茶等,享受田园乐趣;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教育农园主要以农业生产和科普教育功能为主,颇具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等;森林公园多以林为主,辅以多变的地形、开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复合生态群体。

3.生态农业旅游的制度建设体系方面。日本与韩国在生态农业旅游规范制度的体系建设方面较为关注。1990年日本颁布实施《修建市民农艺促进法》,对生态农业旅游用地做出了明确规定,同时以法律的形式使农业用地开设观光园这一行为合法化,从而促进农业旅游活动的较大发展;韩国政府对观光农园的规模限制也随着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而越来越松弛,由最初的最大规模限制在0.02km2到如今的0.05km2,同时在资金与政策上对观光农园的发展给予支持,除此之外还包括对生态农业园区的申请、可行性评估以及对园区发展规模的确定,均给出了明确的依据与法律规定。另外,国外很多学者还对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的生态化设计等方面做出了专门研究。

二、国内城郊生态农业旅游研究综述

借助CnKi数据库的搜索引擎,本文采用与“生态农业旅游”和与生态农业旅游相近的“农业生态旅游”、“农业旅游”、“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作为主题词,检索了1993年到2011年的中文期刊数据库,通过分类统计,总结国内生态农业旅游研究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详见下图):

1.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或内涵研究。目前我国学者对生态农业旅游名称本身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生态农业旅游单从字面意义上就有两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即“生态+农业旅游”类与“生态农业+旅游”类。

1.1“生态+农业旅游”类概念。卢云亭、李瑾、郑秀娟等认为“凡是能够给游客带来土趣、野趣、奇趣、异趣,同时具有观赏、休闲、科考、健身、阅历等不同旅游功能的农业均可称为生态农业旅游”。该类定义并未对“生态”一词做出解释,此处的“生态”仅仅是“农业旅游”的一个前缀,成为了修饰农业旅游的一个标签,这种概念的理解可以直接等同于对农业旅游的理解。

1.2“生态农业+旅游”类概念。该类定义将“生态”与“农业”连为一体即生态农业,强调旅游开发的基础是生态农业,而不是一般的农业资源,将科学的生态农业生产和旅游融为一体,扩大生态农业的“三生”功能(即生产、生态、生活功能)。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近几年这类概念普遍得到认可。江金波、严贤春、崔娜娜、李广宏、谢雨萍、任冠文等认为生态农业旅游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以农业观光、农艺与科技示范、休闲度假为旅游实体,同时为游客提供广泛参与和体验的农业生产、农产品采摘、加工等旅游活动。

2.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意义与功能研究。问建军、汶录凤、张青衫、伍海琳、范晓梅、吴莹、李广宏、高璐、刘玲等分别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旅游扶贫、环境教育等方面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意义做出了详细的阐述。

3.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舒伯阳、对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具有极强的代表性,被后人广泛引用,他分别在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行业管理、交通条件、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商品开发深度等方面总结了生态农业旅游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石云霞、赵萍、王语等在舒伯阳、王继权的研究基础上,简要提出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应采取的措施,如坚持“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战略、以科技为先导,确保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高起点与高水平、加强宣传,提高“三大”效益。

农文旅融合概念篇3

【关键词】旅游资源;全城全域;灵魂

旅游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是旅游主体的出发点与归宿,是旅游立兴旺发达的源泉;旅游则有利于挖掘文化、丰富文化、优化文化和保护文化。

一、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一)旅游经济的发展最高境界乃是与文化的交融。不论是人文景观的游览,还是自然景观的亲近,都离不开文化的存在。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文化的本质又决定了文化的旅游功能他天然地融合和体现于旅游全过程。旅游作为当今世界最广泛、最大众的交流方式,必然是展示文化、传播文化、推动文化的重要载体。正如孙尚清指出的,”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此言透彻地阐明了旅游与文化的融合程度。

(二)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个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当今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旅游业已进入一个大发展的重大调整期,旅游与文化表现出了一体化的深入,共生的共同发展趋势。

(三)旅游可以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学者于丹说过:文化文化,重点在“化”,不在文,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旅游作为“化”的途径。现有的文化传播形式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而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传播形式活泼多样容易被人们接受,可以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旅游在文化传播方面旅游具有很大的优势,很多旅游景区、景点都是各种教育基地,比如纪念馆是红色教育基地;佛寺道则可以传播佛教、道教文化;博物馆、文化馆更是包含了悠久的中华文明。旅游参观让文化深入浅出,不再晦涩难懂,我想也是孔夫子当年带着他的三千学生周游列国讲学的原因之一,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世人,教育可以通过“游学”的方式进行。其实,文化又何尝不可以通过旅游的方式传播?所以,旅游是文化寻求新的传播途径的突破口之一。

二、文化与旅游的发展路径

(一)旅游的“十二头”理论,为文化与旅游的发展提供载体。有看头2、有玩头3、有住头4、有吃头5、有买头6、有疗头7、有行头8、有说头9、有学头10、有拜头11、有享头12、有忆头13、有回头

(二)“六个一”工程,促进文化旅游的结合。1、一个好的广场;最好是能够体现当地的风情特征,民俗文化。2、一条好的街道;最好不要低于500米,每一个门面都要精心设计,切记不能卖农药、农具,要有咖啡馆。3、一个好的博物馆;比如体现现代与远古的桥梁,体现生活方式的变迁等,核心是文化。4、一个好的购物中心:可以展示当地的纪念品,特别是能代表地方文化的纪念品。一个纪念品就是当地文化的浓缩。5、一台好的节目:这台节目一定要代表当地的文化特色,比如遵义的《红军魂》、江西的《红歌会》、陕西的《梦回延安保卫战》、广西的《印象刘三姐》等。6、一个好的宣传片:体现当地的风俗、风光,用多种语言,一定要有英语,时间一般控制在八分钟左右。

(三)旅游“四个化”,促进文化与旅游全面发展

1、全城全域旅游化:全城全域旅游化是在有条件的旅游城市或目的地提出的具有战略性的一种发展思路和理念,即将整个城市或区域作为旅游吸引物,整合、提升和创新一切能为旅游所用的资源和要素,发展成为一个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独具魅力的旅游目的地,要以旅游产业为核心和主导性产业,引导空间布局、产业体系、功能配套等规划和建设。

(1)以全城全域旅游化的规划理念为引导。要确立“城市即旅游”的新理念,以全城全域旅游化的规划理念和手段把旅游发展全方位地融入城市和区域整体发展,把城市作为最大的景区、最好的旅游产品、最美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经营。(2)以旅游功能的提升和完善为抓手。一流的城市不仅仅是经济发达的城市,一定也是高品质生活、高品位休闲的旅游城市。(3)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营造旅游环境为保障。一是注重软实力建设,建设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二是注重服务品质,树立“中国服务”品牌。三是要大力提高民众好客度。(4)以绿色田园城市建设作为旅游发展的有力载体。将田园城市作为旅游发展的整体吸引物,全面体现生态化、人性化、生活化、个性化和和谐化等现代城市特征,倡导旅游发展与城市环境的完美融合,以实现旅游发展的综合效益。

2、多种资源旅游化:旅游资源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外延,是无极限的。要整合资源、挖掘资源,创新资源,采用拿来主义的方式,不为所有,但为所用,转化和开发可利用资源为旅游所用,以超旅游资源观的理念,跳出资源看资源,满足当前大众多元化的旅游需求。

3、各行各业旅游化:各行各业旅游化是指通过各部门、各行业的通力协作,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向满足旅游需求和实现旅游功能转化,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产业集群,提升旅游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1)农旅融合,推陈出新。要用景观的概念来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来经营农业,用旅游的方式提升农民收入。(2)工旅融合,增色添辉。结合工业资源基础,深入挖掘,做精做强,延伸旅游产品领域,以工业品牌的影响力带动旅游开发、以工业品牌的多元化丰富旅游产品,注重体验性和知识性,打造特色工业旅游产业链和产业基地。(3)文旅融合,提升品质。需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以文化为灵魂,以文化显个性、建品牌、拓市场,打造旅游文化品牌,营造旅游文化环境。(4)商旅融合,人财两旺。商旅融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发展商务会展旅游,要走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规模化、信息化之路,建立多样化的旅游吸引物,提升品质和吸引力;发展商贸旅游,以建设商业旅游综合体为突破口,扩大区域影响力。

农文旅融合概念篇4

【关键词】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

1田园综合体及循环农业

1.1田园综合体的概念

田园综合体是国家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提出的新概念,写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1]。”

1.2循环农业的概念及模式对比

循环农业是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遵循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和可控化(Regulate)的4R原则,并利用生物、环境间的互相关联实现生态系统的能量、物质、信息及资源的有效转换,最终建立整体经济社会的循环经济模式,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统一”[2]。构建一个完善的田园综合体应是在乡村的基础上,突破单线农业模式,将以农民受益,城乡资源要素融合,改善社区生产生活空间为基础,创造舒适、宜居,满足旅游体验的景观空间。

2田园综合体种养业规划设计

2.1项目概述

民主村处于绵阳市安州区黄土镇,是安州区与北川新县城之间的唯一城镇。用地面积为175.7hm2,水域及其他用地面积为171.5hm2。基地外,一座“八一水库”,农业总产值1.9亿元。

2.2总体规划

根据地形条件,将基地划分为四个汇水区域,规划创新性提出“旅游+农业”、“生态+科技”、“产业+田园”3种新业态,规划结构为“一心一环三轴五片区”,“一心”即服务中心—酒店、“一环”即道路环道、“三轴”即三条道路轴线、五区”指种植、育苗、休闲服务、游乐和养殖。园区的建成将为全区田园综合体种养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1)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旅游+农业”模式是将水果、蔬菜种植成为不规则图案,增进园区乐趣。园区依托农业种植,建立科普画廊、小讲堂、DiY活动。“生态+科技”模式是将结合“南果北种、南花北移”的理念,让人们在当地可以观赏世界各地的花卉,品尝世界各地的瓜果。“产业+田园”模式是在园区建立旅游观光酒店,与周边农业景观相结合,给游客提供“吃、住、行”全方面服务。2)旅游产品分区。由于基地内部高程不同,地形地貌高低起伏,顺应地形随形就势,主要道路平面呈曲线。规划主要道路与支路的交点作为景观节点打造,将旅游产品分为6大板块.

2.3分区规划

打造涵盖“四位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以高新技术为契机,以生态休闲为原则,最终形成“民生、生态、经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新业态。

2.3.1种猪场

种猪场功能区规划应将出产区、生活区和办公区分隔开。合理规划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并将污染源设立在下风向,同时考虑猪舍建筑相关因素:如隔热性、采光性、防疫卫生等。

2.3.2经果种植区

经济农作物、果蔬栽培区,并以3.3hm2为基数因地制宜将整个区域划分为若干个3.3-4.6hm2的用于种植的独立地块,每个地块内设500m农家小院一幢,同时,在此基础上增添其它服务功能,打造集旅游观光、农业生产、生态循环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2.3.3苗圃种植区

根据地形进行布置,占地面积最大的炼苗区,处中心位置,用道路分隔,便于抵达;其余几个区域围绕布置,管理区位于北部,靠近主路,交通便利;自控温室处在南部,而育苗区则位于西部。

2.3.4酒店接待服务区

项目整体分为景观广场、酒店公共区域和花田景观区。根据现有地形进行布局,整体呈由西向东向,地块附有大片花田绿地。

2.3.5游乐园

主要建设内容分为儿童游乐区、成人游乐区、游泳池、休闲运动区等。根据现有地形进行功能布局,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方,根据地形优势设计一些需要高差的设施,在地形较为平坦的地方设置休闲设施,依据原有水塘设计游泳池及儿童水上乐园,减少工程造价。

农文旅融合概念篇5

【关键词】农家乐;发展概述;问题;发展路径;展望

1农家乐旅游发展概述

农家乐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国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它是以农村和农业生产为载体,结合应用农户庭院、农场、鱼塘、果蔬园等场地,在农村、城郊以及一些旅游景区周边发展起来的,以提供和展示风土民俗、当地文化、农业生产等为特色的旅游形式。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既可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也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1.1国外农家乐旅游发展概述

19世纪末期农家乐旅游开始在西方出现,泛称为乡村旅游,目前国外农家乐呈现出休闲农庄和各地方乡村旅游综合发展的趋势,逐步集乡村的田园观光和休闲娱乐为一体,以综合发展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来招徕游客。直到20世纪中后期,国际上比较早的英国乡村旅游兴起,开始出现“田园城市”这个概念,英国的乡村旅游在政府的资助下开始迅速发展。相比较英国,法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后期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美国农家乐旅游是理论先行,政府的作用微弱,即便如此,美国的乡村旅游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日本农家乐旅游是20世纪中期开始发展,提倡农家乐作为振兴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得到了民众的认可和支持。在欧美国家,乡村旅游已进入了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并已形成规模化发展,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1.2国内农家乐旅游发展概述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农家乐”旅游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兴起的,起源于农户在自家院落所创立的“农家乐”,起步较晚,随着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旅游模式——乡村旅游,农家乐旅游是乡村旅游的一部分,是更加注重农村特色、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旅游形式,人们居住具有特色的农家屋,在没有噪音、没有空气污染的农家小院呼吸新鲜空气,追求农家生活带来的乐趣,享受“家”的感觉,食用农户天然种植的农家菜和农家饭,这使得农民在农业生产外有了一定的收益,成为乡村振兴和农村发展的新突破口,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农家乐旅游开发已经向多元化发展,成为结合游客的观光、学习、康养、参观考察、休闲度假和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模式,农家乐主要以食用、采摘和购买各种农产品、感受民间传统气息、观赏节庆活动为主要内容,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带动农村发展的新兴旅游项目。

1.3山西省农家乐旅游发展概述

山西省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特种农产品多样化,在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农家乐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政府大力支持农业合作社、中小企业以及农村集体经济以多种形式参与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山西省把农家乐旅游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同时积极引导各地区结合旅游市场开发特色农家乐旅游产品。目前全省有农业科技示范园一百多个,农家乐旅游点六千多个,遍布全省各地区,结合当地特色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农家乐旅游类型,有以提供住宿、餐饮、采摘、游玩为主要项目的休闲度假型;以提供果蔬、苗木、花卉等植物的观赏、采摘为主的园林观光型;也有集科教、环保、农业生产、民俗文化等为一体的民俗文化型农家乐。

2山西农家乐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把农家乐旅游发展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建设和促进城乡发展的重要工作,在政府支持和鼓励下,各地区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到企业投资建设的度假型农家乐,小到由农户家庭开发经营的客栈型农家乐,农家乐作为迅速发展的新兴旅游形式,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噬待解决的问题。

2.1基础设施不完善,存在安全隐患

在大部分由农户家庭开发经营的农家乐旅游点中都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一些农家乐地势偏僻,外部交通条件较差,整体经济发展落后,基础的水、电得不到改造和检修,缺乏消防设施和基本的供、排水设施,部分厨房设备简单,污水排放不合理,有些农家乐的厕所卫生条件简陋,有些农家乐宾馆就是当地村民的住房进行了简单的改造和装修,不仅设施设备简陋,干净卫生也无法实现,更不注重对周边环境的打理,由于缺乏规范性和监管,农家乐的后厨卫生和食品安全存在隐患,这都影响了游客对农家乐的兴趣和滞留时间。

2.2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市场意识

农家乐旅游的从业者大部分是农村中、青年群体,整体文化程度不高,部分服务人员受教育水平低,没有进行专业的旅游服务培训,缺乏服务意识和旅游服务工作经验,导致游客对农家乐旅游的体验感较差。农户家庭经营的农家乐属于松散、粗放式的经营,小农思想比较严重,既没有跟同行的横向联合,也没有形成纵向一体化的销售网络体系,市场意识淡薄,形成被动坐等游客的现象,缺乏市场宣传和市场开拓意识,游客重游率较低,因此偶有欺客、宰客现象发生。

2.3服务内容同质单一,缺乏深度创新

农户家庭经营的大多数农家乐仅为采摘和品尝农家菜,菜品较少且缺少更新,提供的娱乐项目一般局限在采摘、喝茶、赏花、垂钓等活动上,服务内容同质且单调,日常这些较通俗的农家乐项目忽略了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和追求健康休闲、放松自我的高层次需求,只有少数的休闲度假型农家乐可以把游览观光、传统文化、农业生产、民俗活动观赏以及休闲娱乐融合在一起。由于对不同乡村的民风、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挖掘程度不够,且缺乏深度加工和创新设计,农家乐旅游功能单一,项目雷同,缺乏特色[4]。

3山西农家乐旅游发展路径探究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安全卫生

基础设施是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安全质量则是农家乐发展的核心。近年来国家一直提倡新农村发展和建设,各地方政府也致力于新农村开发和改造,农家乐旅游应积极顺应大趋势,把握机会进行发展,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行为给予高度支持,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农家乐经营者可以安装互联网和无线网络,更好的给游客提供便捷服务。农家乐是以“家”为单位提供旅游服务的,应该给游客以“家”的舒适感受,不必追求大而华丽,规模适度即可,无论是院落、住屋、厨房、厕所还是周边环境,都应该改进。

3.2加强从业者培训,培养市场意识

农家乐作为新型旅游形式,对从业者和服务人员也有新要求,当地政府可以借助农业合作社、专业培训机构或旅游院校组织举办专题讲座等培训活动,也可借助印制的宣传单定期举办宣讲宣传活动,以提高农家乐从业人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作为农家乐的经营管理者,对于经营理念和管理知识的学习也是必要的,如基本的旅游知识、营销宣传以及市场观念的转变等,可以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进行横向联合,不同质的农家乐进行联合营销,也可以和旅游企业进行纵向联合,形成营销网络,提高农家乐从业者的市场意识、管理理念和服务水平。

3.3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推动品牌发展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农家乐旅游应与时俱进,弱化和消除商业气息,跟上时代的步伐,因地制宜,挖掘本土风俗民情,创造有文化底蕴的、创新性的活动项目,着力把民间文化活动、生态资源、农事、文艺等元素和农家乐进行有机结合,增加活动项目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丰富农家乐的文化内涵,同时注重农家乐的包装和宣传,在政府引导和企业合作中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品牌,采用现代化的运营机制,扩大品牌效应。

农文旅融合概念篇6

关键词:日本乡村旅游借鉴意义

0引言

与国外相比,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富裕农村,直到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98华夏城乡游”,才使得乡村旅游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国内旅游的一支重要力量,呈现出“中短程旅游增多、自驾车旅游增多、自寻旅游景点者增多”的趋势。随着《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国民休闲纲要》等措施的出台,必将促进国民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可以预见,乡村旅游必将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和亮点。

诚然,乡村旅游对我国旅游业、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缺乏经验和盲目性建设等原因,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为了使我国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地发展,有必要学习、借鉴国外乡村旅游先进的理念和措施。

日本是“农家乐”旅游的发源地[1],也是农业旅游的强国,“农家乐”旅游市场占据国内旅游总市场的50%左右。日本地少人多,人均农地面积较小,属小农经营的国家。我国农村的情况与日本非常相似,加之两国文化上的相似性,地域上的邻近性,因此,借鉴日本发展“农家乐”旅游的经验和做法,对发展我国乡村旅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乡村旅游的概念及外延界定

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概念有:agrotourism(农业旅游)、Ruraltourism(乡村旅游)、Farmtourism(农家乐旅游)、Greentourism(绿色旅游)、villagetourism(一般指偏远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和peripheralaretou-

rism(区域的旅游)等。尽管乡村旅游概念具有一定复合性,导致学界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学者们基本上都认同吸引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基础是乡村性,而这种根植于乡村世界的乡村性有别于城市特点[2]。

狭义的乡村旅游,即以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文化景观、农事生产活动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学习、考察、参与、娱乐、度假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及现代新型农业艺术的一种新兴旅游形式[2]。这一定义包含了两层含义:即乡村旅游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

在日本,乡村旅游被称为绿色旅游。从广义上讲,凡是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旅游活动,都可以称之为绿色旅游。从狭义上将,绿色旅游主要指城市居民到充满“绿色”的地区(如农村、山区、渔村等)休闲度假的一种旅游行为。由于其旅游资源是以富有田园风光的农村地区为对象,所以又被称为乡村旅游,或农业(村)旅游[4]。

本文所讨论的乡村旅游指狭义范围,不包括生态旅游、山地旅游、森林公园等广义概念。

2日本乡村旅游的起因

2.1第一产业衰落,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青壮年外流,日本出现了农业生产降低,农业过疏化发展,农民收入急剧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农业地位日益下降。这一现象引起了政府和学者的关注,为了提高农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振兴乡村经济等目的,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引导发展乡村旅游。以旅游为主要途径,既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振兴,又可以保持、发展乡村和地方的文化传统与文化形貌。

日本积极推进故乡游与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目的是一致的。以乡村旅游为引擎,在满足城市人休闲度假旅游需求的同时,带动农村地方整体发展,以期解决三农问题、城乡分化等社会问题,最终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环境效益永续发展。

2.2基于“本土化”回归的旅游需求

日本文化的“自生性”(原生性)休闲活动一直在民间进行着。特别是到了当代社会,日本文化出现了向“本土化”回归的一种趋势,这种文化趋势在日本国内旅游中表现地很充分。它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日本的乡村成了日本人民通过旅游的方式寻找和重现传统社会和文化的一个地方[3]。

在迅速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中,日本城市居民产生了“故乡丧失”的感觉,他们意识到需要缓解压力,提高生活质量,才能恢复工作热情,因此也促进了日本乡村旅游的发展。

2.3乡村精英的示范联动作用

乡村精英指的是在经济资源、政治地位、文化水平、社会关系、社区威信、办事能力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与参与意识,并对当地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或推动作用的村民。日本上野县四贺村的现任村长,在当地蚕业和烟业失去竞争力,农民生活状况日益低下的情况下,利用废弃的桑园地等带领四贺村居民开发了逗留型市民休闲农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促使其他村民也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接待中来,从而实现了四贺村经济的复苏[4]。

3日本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

按照旅游对象和旅游方式分类,国外的乡村旅游主要有观光型旅游、休闲型旅游、乡村文化旅游三大类[5]。其中观光型旅游包括传统观光型和科技观光型;休闲型旅游包括休闲娱乐型、康体疗养型、自我发展型等。日本的乡村旅游主要有时令果园、专业农场、休闲农庄、乡村农园和农村公寓等类别[1],如下表所示:

3.1时令果园

果园经营者在果蔬成熟时节,定期向市民开放,吸引旅游者前来观光游览,并为其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游客在时令果园里可以观赏、采摘果蔬,了解其生长、生产过程,在欣赏乡村景色的同时,又能收获劳作的乐趣。

3.2专业农场

将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与休闲旅游相融合,并依据不同农场的自然条件和农产品的类型,因地制宜进行开发、经营,形成了各种独特的风格。专业农场又分为单一农产品为主构成的专业农场和集服务区、景观区、草原区、森林区、水果区和花卉区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专业休闲农场。

3.3休闲农庄

是“农家乐”旅游的最佳度假住宿场所,是都市人群度假旅游的会馆。农庄经营者必须按照《酒店法》的规范进行经营管理,参加旅馆协会,每月定期接受行业协会的指导,由协会为其分派旅客。

3.4乡村农园

是针对城市儿童农知教育的体验性旅游。城市儿童利用假期到农村体验生活,可以学习乡土知识、生态知识,开展野外活动等。

3.5农村公寓

专为老人们提供疗养、保健、休闲等服务的乡村公寓。日本于1990年代初就进入了“老年社会”。这些老年人非常注重健康养生,喜欢通过接触大自然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加之他们有足够的闲暇时间,退休金充裕,因此成为了农村公寓的重要客源。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日本的乡村旅游项目多以休闲型旅游为主,旅游项目具有娱乐性强、互动参与性大、表现形式新颖等特点。而我国的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以单一的观光农业产品为主,目前只停留在观赏、采摘表面,能让游客参与体验的项目很少,尤其是小孩和老人的活动项目亟待加强。

4日本乡村旅游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4.1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

日本各级政府认为,在农村人力外流、农业生产萎缩、公害污染严重等不利情况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可以稳定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益,另一方面又可保护环境、满足消费者愿望。纵观日本的五个综合国土规划[4],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振兴乡村地区的策略也是逐渐明晰起来的。

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高度关注“三农问题”,提出“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思想。目前,许多地方也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契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各级政府应制定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将乡村旅游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地位,进一步细化乡村旅游在乡村地区复兴中的地位和发展途径。

4.2乡村旅游项目向多元化发展,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

从日本乡村旅游类型可以看出,单纯的观光型旅游产品较少,融观光、体验、娱乐、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型旅游方式占绝大部分。单就休闲型旅游又出现了休闲娱乐型、康体疗养型、自我发展型等多元化特征。针对每一细分类型,因地制宜地开展特色旅游项目,避免了雷同性。比如,针对儿童休学旅行的“乡村农园”,针对老年人的“农村公寓”。我国的乡村旅游应当改变目前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目的地活动仅以等为主的单一性娱乐项目,积极开发能够让老人和小孩参与的乡村活动和娱乐项目。随着俱乐部、社团或者公司同事结伴出游趋势的加强,乡村旅游项目也应满足聚会、商务、会议等需求。

4.3乡村旅游从观光休闲向休闲度假型转变

单一的乡村观光旅游难以吸引远程游客,也影响了游客重游率和停留时间。随着旅游者对旅游质量要求的提高,传统的观光游览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休闲度假、深度体验等需要日益凸显。2013年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到2020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大幅增长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休闲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民旅游休闲质量显著提高,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基本建成”的目标。乡村旅游也应当顺应这一潮流,积极创新,强化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休闲度假功能,实现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

4.4重视乡村精英的示范作用

随着乡村社会的转型和村民自治的发展,乡村精英对我国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管理中,应充分发挥乡村精英的示范作用,带动周边村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与革新中,形成规模经济和联动效应。

此外,在“支援西部”“大学生下乡”等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现代化人才深入农村工作,其中一部分还担任了村官。他们是乡村精英的培训者,也是后备军。应积极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发展思路,指导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雷鸣,叶全良.构建城乡和谐的新型农业旅游发展路径之探讨——基于日本“农家乐”旅游的分析和启示[J].财贸经济,2009(1).

[2]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9).

[3]彭兆荣.旅游人类学[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

[4]徐克帅,朱海森.日本绿色旅游发展及其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8(6).

[5]国外乡村旅游类型[J].魅力中国2008(10).

农文旅融合概念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三农”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

1乡村旅游经济的概念定义

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其根据旅游目的、旅游地点、旅游吸引物来界定。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整统一的定义。国内较受统一认可的概念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这个概念包含2层意思:旅游活动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2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需要依托具有一定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农村,特别是具有独特旅游资源优势的乡村,以期通过旅游开发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业内热点;乡村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可以促使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产业结构优化、村容村貌改善、农民素质提高,可以有力地推进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是带动性很强的一个产业,可以有效带动当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餐饮娱乐业、旅游交通运输业、手工艺品加工业等相关上下游产业,这些产业发展速度快、消耗资源少、生机活力强,既可迅速带来投资回报,还可以安排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

2.2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实现农村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乡村旅游能够让人们在亲近自然、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加深对自然的了解和认识,加深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潜移默化地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乡村旅游以自然观光为主,建设的基础旅游设施基本不会对当地自然环境和资源产生硬消耗,也很少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因而环境成本极低,有助于改变依靠传统粗放式生产实现经济增长的理念和方式,以达到调整优化当地产业结构的目标,最终实现既发展当地经济、又保护当地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目,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多赢”局面。

2.3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提升农民道德文化素质

乡村旅游的主体多是都市人群。这一群体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或是各行各业的精英,或是久居都市、深受城市文化熏染的市民。他们文化程度高、思想观念新、掌握信息多,虽然旅行短暂,但是仍然可以为当地乡村的农民带去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从而在与当地农民接触过程中润物无声地加以影响,进而带动乡村向更文明、更进步的方向发展。

3提升乡村旅游业品质的建议及措施

3.1下大力保护好乡村环境

全面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打造环境秀美、空气清新、绿化硬化、适宜人居的乡村环境,既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和保障。因此,要牢固树立“环境兴游”、“生态兴游”的观念,做好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要抓紧制定乡村环境保护条例,建立健全乡村环境监测、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体系,完善乡村污染处理规范;要抓好重点村街的污染预防和整治,坚持取缔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严厉打击“十五小”行业和企业,从源头上禁绝环境污染;要加强对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违法排污的监测,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开发过程中的违法违章行为,避免资源浪费和简单粗暴使用,努力减少对乡村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开发。

3.2要传承延续好农村文化

特色的农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吸引城市游客的根本,必须保持和传承,否则乡村旅游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3.2.1要提高当地农民对保持农村文化的思想认识

引导他们认识到,没有了农村文化特色,就难以吸引到外来游客,要坚持培育延续好纯朴、憨厚、直爽的乡风民风,展现农民热情好客、豪爽大方的可贵品质。

3.2.2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切实增加文化建设投入

地方政府要把文化建设列入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在资金上、在技术上对农村文化建设给予大力支持。保持好具有乡村特色的民居、民宅,深入挖掘民间特色艺术,培育民间艺术家,并借助政府的影响力加大宣传推广,以增强乡村旅游经济的吸引力。

3.2.3要突出特色、打造文化品牌

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品牌建设思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特色品牌。可以推广独特风味饮食,可以打造特色主题体验,可以推介特殊田园风光。

3.3注重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

要善于吸纳农民意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农民的合理化建议、建设性意见要尊重和采纳,并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给予必要体现。要强化引导,鼓励他们参加各类教育活动,提高适合乡村旅游开发的专业技能,以此提高农民实力、增强农民自信,推动他们更主动、更快速地融入乡村旅游开发。也要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注意协调好投资商、开发商与当地农民之间的权益关系,在土地补偿、股份合作、金融创新等方面向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给予政策倾斜,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民收益,创新方式方法完善农民保障体系建设,解决其后顾之忧,争取他们支持和参与乡村旅游开发。

农文旅融合概念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本质特征文化旅游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www.133229.Com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农文旅融合概念篇9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ewrfd”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全区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湘东区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区人大常委会

关于全区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书面)

——2021年1月19日在区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上

区文广新旅局局长王晋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区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关于全区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情况的审议意见和满意度测评结果,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就全区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的相关问题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区乡村旅游及农家乐发展的基本现状

目前,全区有国家旅游重点村1个、国家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家;有江西省5a级乡村旅游点1家,4a级3家;3a级4家。乡村旅游餐饮服务点356家,“农家乐”28家(新骐农庄被评为4星级农家乐、双月湾休闲农庄和仙居山庄被评为5星级农家乐)。2019年,全区共接待游客约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21.41亿元。其中,乡村旅游农家乐接待游客约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2000万元。

二、针对“缺乏科学规划,基础设施简陋”的问题整改情况

精规划、强落实。针对农家乐缺乏总体规划,在布局上存在随意性,基础设施简陋等问题,我区在《湘东区一三产融合概念性规划》的基础上,升级出台了《湘东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采取示范引领,逐步升级,分批淘汰的方式,对我区的乡村农家乐加以引导,逐步向更高端的民宿进行发展改造,以避开低质、粗放的竞争模式。

三、针对“农式单一,特色不明显”的问题整改情况

找亮点、抓特色。全力破解“农”式单一,特色不明显问题,根据每个乡村旅游点不同的特色,深挖当地的乡土文化亮点、独特产品,从文化内核,周边环境,人员服务,产品质量,产品特色上花心思,逐步引导当地农家乐在特色亮点上做文章。

一是做好餐饮文章。如:大丰村桐花谷豆腐馆,是依托大丰村桐花景区的特色资源;桐花谷情人竹栈道、桐花豆花人家、豆腐加工厂、豆腐民俗体验馆、豆腐文化展示馆等项目,打造集旅游休闲、农活体验、原生态健康美食于一体的高端农家乐。

二是做好功能文章。如:排上镇上珠村仙居山庄,是集农耕文化科普、农趣体验、乡村度假、会务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田园休闲度假区,又融合油茶文化、酒文化、健康餐饮文化等主题元素,给游客营造一种“醉花荫、享清宴、乐碧水、归山林”的精致山林体验,目前,已成为萍乡市精致型休闲农业园区的典范。

三是做好内涵文章。如:东桥边山翡翠谷的格竺草堂,是集书法创作、茶艺表演、学术交流、户外休闲、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新式高端农家乐,是萍乡市慢游生态田园的典范。通过整合水务、交通、农业、新农村建设等相关部门的项目和资金,对边山翡翠谷景区村落、山体等进行综合治理与景观提升,夯实基础设施,提升翡翠谷景区建设水平,发展山、水、田、村并举的乡村农家乐旅游,将边山翡翠谷建设成为集学术交流、艺术创作、花海观光、田园骑行、登高揽胜、民俗体验于体的山水田园旅游景区。

四、针对“功能要素配套不足,经营管理粗放”的问题整改情况

一是重基础、促提升。在基层服务人员管理上下工夫,强力提升基层从业服务人员整体素质,根据《江西省星级农家乐评定办法》,每年对申报农家乐的经营户进行一次“星级达标”评定,凡验收达标的“农家乐”经营户实行挂牌管理,给予奖励和补助,开展农家乐从业人员烹饪、礼仪、食品卫生、消防、保安等项目的培训,提升了我区农家乐乡村游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截止目前,全区共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相关培训4期,培养学员158名;经过评定,湘东区双月湾休闲农庄和排上仙居山庄荣获江西省五星级农家乐,区新骐农庄荣获江西省四星级农家乐。

二是成立湘东区农家乐行业协会。对旅游重点村或乡村旅游点加强统一服务和行业自律,通过整合农家乐经营户的实力,对外树立品牌形象,统一参与市场竞争,将农家乐旅游产业向规范化转型,走精品化、品牌化之路。排上仙居休闲度假田园综合体项目,入选2020江西省田园综合体和精品园区(农庄)项目名单。

三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倾力扶持,推动农家乐产业做大做强。一方面从区旅游发展基金中拿出资金,奖励和鼓励星级农家乐对自身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同时充分利用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引导和鼓励各金融机构积极为农家乐旅游发展提供贷款,并在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需的资金问题;并将发展农家乐产业与全域旅游开发、特色小镇、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加大对道路、通讯、水电、停车场、美化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助推农家乐旅游规模化发展。通过以上措施的推进,我区各大景区通往农家乐的道路、通讯、水电、停车场、美化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质的提升。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宣传,做活推介,不断扩大农家乐的知名度。坚持走出去推介与点上活动推介相结合,积极参与上级组织的各类赴外旅游推介,把湘东乡村旅游农家乐融入到湘东旅游整体向外推介,提高湘东乡村旅游农家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举办湘东乡村旅游美食节、网红美食直播等节庆活动,集聚乡村旅游人气,做热湘东旅游。充分发挥离城区近的区位优势,瞄准重要节日、纪念日等精准营销,为乡村旅游农家乐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依托优势,丰富文化内涵,挖掘生态文化,突出旅游新特色。依托生态资源,将乡村旅游和古傩文化、隐逸文化、宗教文化、知青文化相结合,使山野农趣与陶艺体验、国学经典诵读、傩雕等民俗活动融入农家乐休闲旅游活动中,给游客奉献一道道美味可口的“文化大餐”,大大提升家乐休闲旅游的品味。按照“一片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的要求,加快打造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农家乐休闲观光旅游区。

农文旅融合概念篇10

【关键词】综合发展;休闲;创意;农业园规划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全新阶段,农业生产方式逐渐摒弃传统的粗放型模式,转向现代集约型模式。与此同时,当旅游成为一种生活,与以往的观光旅游不同,游客更加强调旅游流程的闲适和心灵的体验,越来越青睐这种以休闲为主的深度旅游模式1。

在此背景下,以农业观光、休闲体验为主的生态农业园建设层出不穷,尤其是针对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居民对生活休闲要求较高的长三角区域,新型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如火如荼。如何在新的发展背景下,通过相应的规划策略,实现农业园区的良性发展将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

2.休闲农业园发展概况

2.1农业园区发展历程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及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园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纵观国内外的农业园发展历程,其与农业发展历程息息相关。农业园区的发展也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分别为传统单一型农业园发展阶段、现代技术型农业园阶段、生态观光型农业园阶段和休闲创意型农业园阶段,逐步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梯度转移2。

休闲创意型农业园指提升一般生态观光型农业园的休闲模式,融合体验新奇、刺激、时尚等现代休闲娱乐元素,休闲创意型农业园将是未来农业园发展的主导趋势。

2.2休闲农业园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国休闲农业园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园区规划建设也存在普遍问题,具体体现在:第一,休闲农业园缺乏规划的技术规范和理论指导,景观规划现状堪忧,规划单位和设计成果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第二,休闲农业园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园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较差3;第三,休闲农业园呈现千园一面的发展现状,园区缺乏特色与创意,园区发展存在同质竞争的问题,园区健康发展受到威胁。

3.“best”综合规划理念的提出

针对当前休闲农业园建设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文从园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及景观规划等层面入手,提出“best”综合规划理念。“b”为“beautiful”首字母,意指充分利用农业园区及周边村庄现有的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营造适宜休闲体验的美丽乡村环境;“e”为“ecological”首字母,意指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创造一种返璞归真、绿色健康的生态环保农业园;“s”为“stylish”首字母,意指融入特色化的创意时尚元素,紧密结合都市消费人群需求,引领休闲农业新一轮升级;“t”为“technical”首字母,意指引进国内外前沿的高新农业科学技术,结合创新农产品培育,成为新科技农业的首要实验区域之一。基于上述四项理念融会贯通即为“best”综合规划理念。

4.基于“best”综合规划理念的休闲创意农业园区规划实践

4.1项目概况

德清县龙胜村休闲创意农业园位于湖州市德清县武康镇北部,隶属于德清县经济开发区,总用地面积为12平方公里。

4.1.1优越区位共享客源市场

(图1)基地距离中心城区较近,依托中心城区及德清经济开发区的技术、人才、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为其高效快速发展提供良好契机。此外,基地南与下渚湖风景区相望,西与莫干山运动休闲度假区相邻,东与江南水乡休闲旅游度假区相近,可与周边区域共享休闲度假客源市场。

4.1.2良好生态奠定发展基石

基地处于下渚湖湿地生态系统区域内,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为农业园区的打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基地内部景观资源优势突出,地形高低起伏,且水库星罗棋布,整体形成“山、田、河、库”交错相融的独特景观。

4.2整合资源,三产联动,实现产业价值最大化

融入生态环保理念,突出田园特色,构建美丽休闲乡村旅游产业

①融合区域旅游大背景,以德清县及其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将基地内的休闲旅游发展置于整个区域的大环境中;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本次休闲旅游发展将与其周边的旅游发展类型相区别,重点突出乡村田园的休闲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③重点面向人群选择,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将重点面向以杭州、上海为主的德清周边都市人群,为其提供一个在城市喧嚣之外回归田园、重温大地记忆的一个特色化休闲场所。

重点发展以下项目:以农业休闲观光为主题的大地艺术景观、异形温室等;以健康养生为主题的户外瑜伽、生态养老等项目;以休闲娱乐为主题的房车露营地、田园酒吧等;以农事体验为主题的农业认养区及教育农场等;以创新创意为主题的乌托邦青年社区及自助手工艺会所等(图2)。

同时,完善乡村休闲旅游配套设施,重点发展以生态环保和东西文化融合的理念进行打造的特色洋家乐郊野餐饮模式;把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态景观“微缩化”和“艺术化”的生态餐厅模式;采用院落的建筑形式发展休闲农庄餐饮模式。与餐饮配套类似,住宿配套同样体现与乡村、田园融为一体的特色,形式上可根据不同人群需求分级设置,主要可包括商务度假酒店、乡村民宿、家庭旅馆、背包客青年旅社等。

4.3动静结合,点轴互动,突出空间结构最优化

将基地内的山地林地作为生态保育对象,与内部生态开发区域适度分割,保护与开发合理共存,形成动静结合态势。同时,为充分体现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在道路交通组织上将以一条环形园区主道路为依托,其余交通采用多元化的非机动车形式组织,并设置几处集中交通转换点。根据规划园区综合性的功能发展定位,确立统筹全区的核心中枢设置,以引导全区有序高效的运行。最终形成“一心四区多组团,两轴交汇串珠连”的空间结构。

一心:为整个生态农业园区服务的综合服务区,包括信息咨询、交通服务、住宿、购物等功能。同时巧妙融合生产与休闲的功能布局设置,使其相互融合,结合园区主要道路和发展轴线分割形成四大功能片区:分别为环抱整个园区的生态保育区、位于园区入口的门户田园风情展示区、位于综合服务中心两侧的创意休闲农业体验区和高新生态农业试验区。多组团:即四个片区内细分的多个功能组团。

两轴:一为纵向的贯穿整个园区南北的景观轴线,串联田园自然风光和各类特色农业景观;二为沿主要园区对外道路洛武公路的交通轴线,并同时与园区周边功能区块形成便捷联系(图3)。

5.结语

社会经济的普遍提升与空闲时间的日趋增多构成了休闲经济的物质基础,休闲经济的发展促使休闲旅游、深度旅游等模式越来越受大众推崇。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创新元素的培育以及休闲文化的融入,注重生态保护对于农业园区的重要意义、完善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构筑合理的空间组织模式、构建系统的园区产业链条,促使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需求。

本次休闲创意农业园规划立足于当下社会经济背景,在综合发展规划理念的基础上,借鉴当前我国休闲农业园区的实践经验,分别从空间布局、功能构成、产业结构、景观系统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期对我国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黄炜,柳思维.深度旅游模式下的旅游开发新方略——以湘西州为例[J].商业研究,2008,(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