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残疾人工作报告十篇残疾人工作报告十篇

残疾人工作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2:52

残疾人工作报告篇1

自治区残联:

自2006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上级残联指导下,全市残疾人生活状况明显改善,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显著增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速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对照“十一五”发展规划任务目标,总结近五年的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残疾人代表大会:2009年2月29日,***市第五届残疾人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市政府副市长郭锦铭、人大副主任多健、各区主要领导出席了大会,86名各类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残联理事长郑秀波代表上届主席团所作的《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而奋斗》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第五届残联主席团主席、副主席、委员及各专门协会主席、副主席,推举并通过了执行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理事,选举并通过了参加呼伦贝尔市第一次残疾人代表大会的主席团委员候选人和大会代表。扎区残联第四次残疾人代表大会也于2009年11月26日召开,并顺利完成了换届选举工作。

   ——基础设施建设: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列入重要民生工程之中,投入资金一千多万元,2006年在市区、2009年在扎区分别建立了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用于集中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指导、特殊教育、职业培训、专门协会与文体娱乐活动等。有了大型综合服务场所,不单是我市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飞跃,也标志着残疾人工作者从此有了集中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平台,残疾人有了改善功能、提高素质的基地,***市的残疾人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组织体系构架:2010年5月市委、市政府下发了《进一步加强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对我市的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截至2010年,全市4个区、11个街道办事处、37个社区都建立了残疾人组织。2007年5月,扎区残联成为独立的二级机构,周悦同志被选为扎区残联首任专职理事长,东湖区、合作区、互贸区的残联理事长由社发局长兼任,各区都成立了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11个街道办事处残联理事长由主管副主任兼职,配备了11名残疾人专职委员;37个社区残疾人协会主席由社区书记兼职,配备了41名社区康复协调员;不断壮大助残志愿者队伍,开发、组织各类助残志愿者1945人,组成帮扶对子1210对,通过日常生活照顾、临时困难解救等形式,为残疾人提供类别化服务,全市由上自下建立了残疾人组织、残疾人组织都有了专兼职残疾人工作者。

——组织管理形式:市残联不断完善内部设置,扩大服务范围,规范工作职责,制定考核细则,实行量化管理,对每个区残联、街道残联和社区残协,按照各项业务工作的达标标准从严进行百分制考核,把年度工作、阶段性工作和重点工作考核相结合,以提高基层残疾人工作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各街道残联配备电脑,实现了全市残疾人组织联网办公,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不断更新基层残疾人工作记录、统计资料、档案管理的内容和模式,使基层软件管理更加规整;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组织参观考察、以会代训等多种方式,分级分层组织基层残疾人工作者进行理论学习、业务技能培训和人道主义精神、职业道德教育,基层残疾人工作者的理论素养、业务水平和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逐步形成了组织健全规范、队伍稳定实干、服务功能完善的残疾人组织网络。

   二、康复工作成效显著 

——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市残疾人服务中心和扎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康复服务与指导作用,集中残疾人进行康复评定与训练指导、社区康复工作技术指导与业务培训、咨询转介、用品用具展示等。市残联累计投入资金近56万元用于扩充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设施,为24个基础设施达到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活动场所配备实用康复器械,改善服务场所环境。使全市5/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残疾人康复室,19个社区建立了残疾人康复站,为全面完成“十一五”康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康复服务队伍建设:根据***市基层残疾人工作实际,解决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队伍问题。各级残联协调医疗部门,选配5位热爱残疾人工作、有医师资格的专科医生担任残疾人康复指导医生;选用5位有医务工作经验、热爱残疾人工作的全科医生担任社区残疾人康复指导员;借助社区工作者力量在全市各社区配备了41名康复协调员。在社区医疗机构康复医生的技术支持下,康复指导员和康复协调员按照康复指导医生的计划开展社区康复训练工作。2008至2009年,***市残联组织专业服务人员赴北京、常州、包头等地专门学习康复知识和实用技术,组织基层康复服务人员和社区残协委员进行康复工作再学习、再培训;2010年,市残联组织全体街道残联专职委员和社区康复协调员共56人参加了呼伦贝尔市残联举办的康复工作培训班,完成了社区协调员的上岗培训工作,之后市残联针对实际工作再次举办业务辅导班。连年至少两次的专门培训,有效提高了康复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

——白内障复明:市残联积极协调市卫生医疗部门和上级残联,为白内障患者创造医治条件。十一五期间共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280例,其中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69例。2009年始,***市创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市,建立了白内障无障碍运行长效机制,达到白内障发现一例即治疗一例,保证贫困白内障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各类残疾康复培训与训练:十一五期间,低视力患者配戴助视器334;培训低视力儿童家长10人;盲人定向行走训练71人;救助贫困聋儿6人;新收训聋儿(机构)13人;培训聋儿家长9人。训练贫困智残儿童14人;培训智残儿童家长14人。成人肢体残疾康复训练501人;儿童肢体残疾康复训练6人;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5人;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3人。

——辅助用具配发:按照“节日集中配发、急需随时即送”的辅具配送原则,五年来累计配发辅助用具506件:安装普及型假肢71例;装配矫形器205例;配发轮椅43台、腋杖8副、手杖4支、助行架10个、安全扶手53副;助听器7个、闪光门铃23个;盲杖5支、助视器6个、盲表3个、音乐钟表10个、放大镜指甲刀58个。

——精神病防治与康复:2008年,依托市第一医院、市第二医院综合内科成立了精防康复技术指导组,社区残疾人康复室的医务人员、社区康复协调员及病人家属形成了基层精神病防治康复服务网络。各社区康复站或残疾人协会为辖区内的精神残疾人建档立卡,定期入户,动态掌握他们发病、服药、康复训练等各阶段的情况,对精神残疾人的监护与管理逐年加强。2009年始,结合公益金救助活动,资助8名贫困精神病入院治疗,为救治中的精神残疾人解决生活费和交通费。

——创建“全国残疾人康复示范市”:2009年***市被确定为“全国残疾人康复示范市”培育地区,***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及时下发了《***市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实施方案》,为创建工作制订了行动纲领。按照方案要求,市残联继续实施康复助残工程,把康复工作的落脚点放在社区,努力做到专家骨干与兼职队伍协助,康复普教与入户走访兼顾,医疗康复与社区康复并重,集中指导与跟踪服务同步,探索出了适合本地实际的康复服务模式;市财政按照全市常住人口16.5万人、每人每年1.00元的标准批配残疾人康复经费,其中4.5万元拨至街道和社区,用于康复需求调查、建档立卡、人员培训、组织宣传、协调实施、康复协调员工作补贴等;结合“十一五”康复工作要求,市残联重新设计了基层康复工作用表,将新任务目标及时纳入到新表中,使工作记录更细致更实际,进一步规范了基层资料管理;街道、社区残疾人组织为有康复需求的功能障碍者建立康复服务档案3566册,为所有持证残疾人建立康复服务档案2423册,便于基层康复服务人员及时掌握康复需求与服务情况;街道残疾人医疗康复室依据筛查、诊断结果和现有条件,为501名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功能训练的残疾人制定训练计划,与社区康复协调员一起指导各类残疾人居家开展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社区残疾人协会结合社区活动利用各种机会培育残疾人康复意识、传播康复知识、培训亲友、提供转介服务、开展娱疗等康复活动,全力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范围和能力。2010年***市被民政部、卫生部和中国残联授予“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

三、就业工作稳中求新

——就业服务与指导:依法全面推行残疾人按比例就业,为残疾人集中就业寻找机遇,鼓励残疾人自谋职业。市残联与部分企业经过长期的就业协作,建立了良好的用工关系。2006年的新兴酒厂、扎区福利木器具加工厂、新华被服加工厂,2007年的盛达实业公司、宏丰木业、英华鞋厂,被市残联确定为“残疾人就业基地”;2008年的英华制鞋有限责任公司、春友建材公司、缘梦圆盲人按摩院及国伦按摩诊所,被确定为“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被指定的企业保证提供一定比例、适合的岗位集中安置残疾人,保证残疾人有所学、有所用。各级残联每年组织残疾人参加就业招聘会,在残疾人与招聘单位间搭建用工、就业桥梁。对于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家庭,市残联想办法为其家属安排就业,不让残疾人家庭出现“零就业”。自2006年起,贫困残疾人个体就业市残联给予小额无息贷款,盲人王东开办的缘梦圆按摩院、肢体残疾人邓留金兴办的养狐业等9名残疾人创业分别得到了市残联的资金扶持。2010年,市残联还将公益性岗位管理与社区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安置了12名适于基层工作的街道残联专职委员。公益性岗位与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有机结合,为探索残疾人就业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市残联在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同时,做好残疾人就业后的稳定工作,实行跟踪负责制,及时了解残疾人的工作情况,协调用人单位为残疾人交纳社会保险费。“十一五”期间共安置587名残疾人就业,其中按比例安排147人、集中就业129人、个体从业240人、零散就业59人、公益性岗位12人。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收缴与管理:2006年,市残联与地税局联合发文《关于征收2005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通知》,实现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由地税代缴。市残联工作人员定期到地税征收大厅办公,发放征收通知、统计按比例安排残疾人数、核对征收金额。市财政加强对保障金的监督与管理,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保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只用于残疾人事业。五年来,保障金收取连年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职业技能培训:发掘适合残疾人从事的职业技能,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2006年,组织残疾人到扎区苇帘厂学习制作苇草工艺品技术;2007年,扎区残联、东湖区残联分别举办的种植、养殖业培训班;2008年,市残联举办肢体残疾人电脑培训班、选送残疾人到英华鞋厂学习缝制串珠鞋花;2009年,市残联举办了盲人计算机培训班、盲人按摩培训班、手语应用培训班。五年内累计培训426人次。通过培训,使残疾人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能,为残疾人就业奠定了基础。

四、教育工作卓有成效

——政策性长效救助:2006年7月正式实施的《***市贫困残疾人家庭学生教育资助办法》,为全市贫困残疾人家庭中应届大中专学生带来福音。2009年市政府出台的《***市残疾人优惠扶助补充办法》,进一步强调和规范了教育资助工作,市残联灵活贯彻文件精神,在资助贫困残疾人家庭大中院校学生和特殊学校学生的基础上,将受助对象扩充至非贫困残疾学生、院校级优秀大学生、残疾人家庭研究生。五年来,市残联共为贫困残疾人家庭的123名学生支付教育资助金20.25万元。

——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市残联积极挖掘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各界携手帮助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完成学业。2006年以来,***检验检疫局、海关、边防七团四连、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多家单位都对贫困残疾人家庭学生进行过资助,2010年,市残联又促成***市国检局、富豪集团、发达集团、合作公司等9家单位与贫困残疾人家庭结成帮扶对子,长期资助12名贫困残疾人家庭大中专生就学,直到完成学业。五年来社会捐资合计5.2万元。

——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我市残疾儿童少年就学情况一直受到残联和教育部门的关注。在2009年的抽样调查中,肢体、视力、听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或特殊教育情况良好,就学率能够达到98%,只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就学率趋低在37%左右。这一结果提醒市残联愈发重视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工作,确定了残疾人教育“尽早介入、正规教育、长期训练”的策略,从小培养残疾孩子的生活能力和融入社会的能力开始,逐渐实现生活自理到自食其力。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全市150多名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能够随班就读的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对那些不能随班就读且有就学能力的各类残疾儿童少年,市残联积极协调呼伦贝尔市和呼和浩特市的专业特教学校,将残疾孩子送出去接受正规教育培训。

五、社会保障措施得力

——走访慰问:多年来,慰问贫困残疾人家庭是残联经常性工作。在各节日来临之际,市政府有关领导都要随同市残联走访慰问贫困残疾人家庭。特别是2008年春节以来的“一分关爱百家暖”活动,使慰问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慰问内容更加贴近残疾人需要。五年间,共给600余户特困残疾人家庭送去了温暖——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送轮椅、拐杖、盲杖等辅助用具,为有教育和医疗负担的贫困残疾人家庭送生活必需品及慰问金。助残日期间,2006年为全市527名残疾人免费体检;2008年走访慰问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先进典型,鼓励他们起好模范带头作用;2009年慰问贫困残疾青少年家庭,为孩子们买书籍、送学习补助金;2010年慰问残疾人道德模范和先进福利企业,弘扬残健共融、和谐建市的社会风尚。“爱耳日”、“爱眼日”、“肢体残疾人日”、“国际聋人节”、“国际盲人节”、“国际残疾人日”等也都围绕主题,采取社会宣传为基础,座谈、联欢、配发相应的辅助用具、送节日礼物等形式多样的慰问活动。

——政策保障:为贯彻落实《进一步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实施意见》,***市政府出台的《***市城镇居民住院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办法》(〔2008〕22号)和《***市城镇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分配方案的通知》(〔2009〕1号)中,针对残疾人都给予了特别的照顾。2009年,***市残联又积极协调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卫生局、民政局、人事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等部门,在原有的残疾人优惠政策基础上,制定了进一步优惠残疾人的新措施,并由市政府批准出台了《***市残疾人优惠扶助补充办法》。该《补充办法》涉及残疾人的康复医疗、生活保障、劳动就业、教育培训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地惠及残疾人生活,从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结合了当前***市的各方实力,为使部分非制度化的临时救助逐步形成制度化的社会保障迈出了关键的一大步。

——住房保障:2008年,市残联通过对贫困残疾人住房情况摸底调查,了解到全市有581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存在居住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市残联向上级残联争取到100户国家专项公益金农村牧区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得到国家及自治区专项补助资金50万元,2009年,又申请到该项目50户,收到项目资金25万元。项目资金已经分配到贫困户较多的扎区和东湖区。根据我市住房造价的实情,市残联将项目落实与我市保障性住房分配相结合,将危房改造与扶贫楼、廉租房融合并施。截止2010年10月,共安置了287户贫困残疾人无房户,残疾人居住问题大部分得到了妥善解决。

——基本生活保障:民政部门,将无就业能力、无法组成家庭、依靠父母供养生活的成年残疾人,单独认定为低保救助对象;市残联对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重大疾病的特困残疾人实施年度基本生活救助,为贫困残疾人免费提供轮椅、拐仗、助听(视)器等辅助用具;市建设部门分配廉租房,着重考虑贫困残疾人家庭,并按照残疾类别和等级提前选择楼层;市广电部门对安装数字电视的贫困残疾人家庭减半收取基本收视维护费;

——教育保障:市残联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特教学校的残疾学生、考入大学院校的贫困残疾人家庭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定额助学补贴;市教育局、市工会、市妇联、红十字会等对贫困残疾人家庭学生给予助学补贴。

——医疗保障:劳动保障部门将全市残疾人都纳入城镇居民住院医疗保险,市残联为贫困重度残疾人承担住院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医保局将有职工医疗保险的精神病人纳入慢性病范围,医药费用定额报销;医疗部门减免贫困残疾人办证的评残费用,对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并定额减免费用,市残联补余差;市残联为符合条件的低视力残疾人验配助视器、为符合条件的听障残疾人验配助听器,为下肢缺失的贫困残疾人安装假肢并承担80%的费用;市民政局发放“贫困家庭医疗救助金”为贫困残疾人定额报销医疗费用。

——就业保障: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对残疾人个体从业的免收牌匾、广告设置费;市残联对个体从业的贫困残疾人给予5000元—10000元、为时一年的创业无偿借款;各用人单位必须使按比例就业的残疾职工或集中就业的残疾职工全部加入社会保险。

六、文体宣传丰富活跃

——文艺展演:2007年“全国助残日”期间,市残联创办了扶残助残“彩虹”行动。5月18日下午,在***市新闻演播大厅,扶残助残“彩虹”行动启动仪式暨第十七次“全国助残日”文艺演出隆重开场!一台汇集了基层优秀残疾人文艺爱好者,内容丰富、乐观进取、感人至深的文艺节目,向全市人民展示了残疾人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市长吴浩峰等四大班子领导与部分残疾人以及关心残疾人事业的各界人士800余人共同观赏了这台演出。

——体育活动:2008年助残日,扎区残联、文化体育局及中国移动公司扎区营业部联合举办了“迎奥运、展风采——移动通信杯”残疾人运动会,有60余名残疾人参加了趣味比赛,他们发扬奥运精神,克服自身障碍,充分展示了残疾人不甘落后、自强向上的精神面貌,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尊重,关心、理解残疾人的社会氛围再一次被渲染。乒乓球运动员肢体残疾人费洪杰、羽毛球运动员听力残疾人赵贺等,也在自治区级的各赛事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社会活动:2008年,在迎宾广场,市残联、市红十字会、市文化局、市广电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爱在天地间”为汶川赈灾义演捐助晚会上,“轮椅歌手”王培兴深情演绎的歌曲《从头再来》、肢体残疾女高音高善平的民歌及聋哑人的手语舞蹈,感动了整个广场的市民观众,人们饱含着热泪,不由自主地纷纷捐款。汶川大地震后,我市广大残疾人踊跃加入到援助的行列中,全市共有104名残疾人自发捐款,累计金额10000元整。2008年春节,5名盲人按摩师到福利院为颐养老人免费保健按摩,2010年助残日,全市盲人按摩师在扎区圆梦缘按摩院前免费为市民诊断、按摩,残疾朋友们正创造机会以善举回馈社会。

——文化展示:2008年与2009年间,为了体现我市残疾人对发展口岸经济、推进特色旅游、创建全国文明城的满腔热忱,展示我市残疾人的精神面貌、聪明才智,市残联、扎区残联陆续筹办了“残疾人艺术成果展”。展览在全市范围内共征集了1000多件各类作品,除传统展品外,蛋壳彩绘、牛角雕刻、羊首图腾、菜杆盆景、锡箔工艺、根雕石刻、大幅剪纸等作品,艺术性和独创性分外突出。展览均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参观者纷至沓来,无不交口赞誉。展会后,市残联将优秀作品汇集成册,冠名为《心灵的交响》,意为作品集是残疾人心中美丽的音符谱化的动人乐章。市残联还挑选出有代表性的精品,参加了2009年的“***中俄蒙科技展”,通过这个平台向国际友人和社会各界宣示了残疾人勤勉坚韧的优秀品质和匠心独具的精湛技艺。反复举展的主要目的就是以展带销的形式,推广残疾人的艺术创意,发掘适合残疾人就业的渠道,结合本地旅游经济开辟残疾人艺术作品的市场。2010年,自治区残联举办了残疾人艺术展览,***残联选送了10件精品参加了展览。其中我市民间艺术家、听力残疾人郑怀勇的锡箔(易拉罐)工艺画被选定为上海世博会展品。5月22日,身着民族盛装的郑怀勇在世博会“生命阳光馆”现场展示了他的技艺。郑怀勇作为自治区的代表走近世博会,说明了***市的残疾人文化步上了更高的展台,这是***市残疾人的骄傲,也是***这个魅力城市的荣耀。

七、残疾人合法权益充分保障

——残疾人维权工作:市残联积极协调市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对贫困残疾人进行维权救助,完善信访组织结构、规范工作秩序、开通法制维权热线,把残疾人的大事小情都放在心上,让每个来访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答复。“十一五”期间,未出现残疾人集体上访事件,残疾人越级上访平均每年不足1件,未发生过残疾儿童流浪或残疾人受到遗弃、虐待、侮辱等现象,侵犯残疾人合法权益事件投诉率为0.8125,小于国家最低比率1.5,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法制环境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核发第二代残疾人证:2009年,换核发第二代残疾人证的过程中,市残联坚持办证标准、严格办证程序、提高办证质量,指定医疗机构市第一医院和第二医院抽调经验丰富、能力强的技术骨干组成市残疾评定工作小组,专门负责六类残疾等级评定工作。为有效减轻贫困残疾人经济负担,市残联协调指定医院减免收取贫困残疾人的鉴定费用,指定照相馆免费为其拍照。办理新证业务已与换旧证工作同步进行,按照办理新证要求和标准,同期为残疾人申报、评定,及时核发新证,现已发放新残疾人证2423本。

——无障碍建设: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无障碍环境建设被列为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市残联作为主要责任单位之一全力配合建设部门狠抓无障碍建设。2008年***市被推荐创建“全国无障碍城市”,市残联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多次对我市的道路、建筑物、广场等处的无障碍建设情况展开调研,如实向有关部门反映调研结果,向市政府提出无障碍需求、管理、监督建议,对有明显障碍且可改造的单位印发了催办函督促整改。近两年,在全市各单位的积极响应和配合下,我市的无障碍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建设局经过征求市残联意见,对已建道路、所有休闲广场进行了缘石坡道处理,在固定公厕内设置了无障碍卫生间,在火车站站台进行了无障碍改造;民政、旅游、政法、民航、建设等部门在各自新建的公共场所中,积极落实了无障碍设施;市农行、工商行、工商局、自来水公司等单位及时改造了无障碍坡道;电视台、报社,利用新闻媒体进行了无障碍建设的宣传,创造了良好的无障碍舆论环境;市政府、地税、工商、劳动、机场、火车站、口岸等场所都设置了信息电子屏幕,市残联在民航、宾馆、餐饮等服务行业中传授、推广了手语,初步实现了信息无障碍;市残联进一步完善市残疾人服务中心和扎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无障碍设施,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2010年是***市创建全国无障碍城市验收之年,为深化创建内容,市残联尝试开展了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届8月11日“全国肢残人活动日”为53户贫困肢体残疾人安装了卫生间扶手。同时,又积极争取到中残联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10户及匹配资金4.2万元。在深入了解各类残疾人的生活能力和生活主要障碍的基础上,本着“重度残疾、贫困、急需、房屋有改造价值、残疾人自愿”的原则,经过多次筛选,确定了7户重度肢体残疾人和3户盲人残疾人家庭为项目改造户。9月中旬,市残联邀请专业设计人员到残疾人家中实地勘察,根据每个残疾人的身体情况和需求设计不同的改造方案;聘请有资质的施工单位和市残联维权部工作人员组成施工小组,于9月20日,家庭无障碍改造工程正式开始实施!9月26日是第53个国际聋人节,为使这个聋人节更加新颖更加有意义,我们为22户双聋哑夫妇家庭安装了闪光振动门铃,从此拜访聋人家庭不再有障碍。今年的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不仅让85户贫困残疾人得到了切实的帮助,也为今后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积累了经验

九、工作作风更加扎实:

近五年来,市残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为残疾人办实事摆在突出位置重点抓,针对残疾人关心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廉租住房、就业、房屋拆迁等问题,联合相关部门共同提供切实服务。使全市795名贫困残疾人都享受到低保,278户住房困难残疾人家庭入住廉租房,828名无业残疾人都加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社区有康复需求的身体功能障碍者得到类别化的康复服务:为贫困残疾人安装维修假肢、配发辅助用具、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精神病患者免费入院医治、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教育资助、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等等,全面实施了康复、教育、就业救助工程。为将残联政务公开,便于更多的人了解、查询,市残联在***网站设立了残疾人服务窗口,在残疾人服务大厅公开工作职责和服务承诺,设立监督电话,向广大残疾人发放服务卡,想尽办法贴近残疾人,建立良好亲民关系。

在2009年的软环境和机关作风建设“民评官”活动中,面向全市各界发放了58540份问卷调查表,对181个部门和单位进行了民意测评,市残联群众满意率位居首位,市委、市政府召开表彰大会,授予市残联“2009年度软环境和机关作风建设十佳先进单位”称号。

  十、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各项残疾人工作得到扎实推进,为我市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推动“两个体系”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是用高标准来衡量,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惠及残疾人的“两个体系”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推进。在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妥善解决残疾人各类需求的综合实力还有限,社会环境和经济资源距残疾人期望还有很大差距。结合实际,我们只能按残疾人需求的轻重缓急,以保障残疾人生活、康复、教育、就业、居家服务等基本需要为重点,让有限的资金、人力及其他资源最大地发挥作用。

2、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兼职情况较为突出,使整个队伍对残疾人工作的认识、对残疾人政策的了解、业务素质等综合能力提高速度缓慢,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我们的残疾人工作队伍需要更多的专职人员,需要更多业务成熟的人,为残疾人主动服务、提供人性化服务。

3、残疾人康复服务队伍缺乏专业技术力量。残联开展康复指导与训练工作仍然离不开医疗部门的技术支持,应该在医疗康复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残联的康复技术力量,既能与医疗部门通力合作又能自主开展工作,以提高社区康复服务的技术含量与业务能力。

   十一、***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期间需要解决的重点事项

十二五期间,***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实现残疾人事业与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措施,加快推进我市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今后一个时期需着重解决如下问题:

   一、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

   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将残疾人纳入覆盖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研究制定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社会保障政策措施,扩大残疾人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待遇。

着重解决:将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养的无劳动能力的成年残疾人纳入低保范围;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后生活仍有特别困难的残疾人家庭,采取结对子、定期补助等措施保障生活;对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家庭和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实行临时救助;落实贫困残疾人的基本医疗保险由政府补贴,逐步提高对贫困残疾人医疗救助的标准,逐步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康复医疗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将城市保障性住房与危房改造项目相结合,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家庭,对符合城市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实施教育救济政策,保障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就学。

   二、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规划和制度建设,有效整合各方资源,统筹发展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托养、无障碍、文化体育、维权等专项服务,不断扩大残疾人服务覆盖面。制定、完善残疾人服务机构建设,完善服务、技术和绩效考核标准,完善行业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推进残疾人服务体系的规范化,实现残疾人工作体系的网络化,全面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残疾人工作报告篇2

残疾人是我国社会中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关爱、扶助、保障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科学合理地构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对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我县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县共有残疾人2.8万名,占全县总人口的6.36%,涉及全县五分之一的家庭。近年来,我县残疾人事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残联协调、部门合力、社会参与的全方位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格局。主要表现在:

(一)残疾人组织建设不断完善。我县残联成立于1991年,现已建有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所、县康复服务指导站和用品用具供应站3个下属单位。同时,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下,全县24个乡镇、6个社区以及残疾人较多的村都配备和选聘了专兼职残联干部,较好构建了县级残联“四位一体”、乡镇残联“三位一体”的组织框架,为我县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证。

(二)残疾人康复事业取得进步。近年来,我县残联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康复事业,先后开展了“助听工程”、“盲人复明工程”等各项活动,共投入资金60余万元,为632名白内障患者施行了复明手术,为32名智残儿童进行康复训练,为260名残疾人免费安装假肢,为30名聋人免费安装助听器,为264名下肢残疾人捐赠轮椅,为251名盲人捐赠盲杖,为27名低视力者配上助视器;为4649名残疾人办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支付保险费53316元。同时,还成立了县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县慈爱医院),残疾人康复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残疾人教育工作效果明显。“十五”期间,我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从70%提升到97%。开办各类残疾人技术培训班13期,培训残疾人598名,使部分残疾人掌握了种植、养殖、修理、电脑、缝纫及盲人保健按摩等技术,为残疾人拓展就业门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残疾人就业工作稳步推进。我县认真贯彻执行《残疾人保障法》,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的通知》、《xx县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办法》等文件,使我县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得到较好落实。近五年来,全县共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近1000万元。同时,落实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96名,按比例分散安置残疾人就业369名,异地安置残疾人就业86名,扶持残疾人个体就业44名。

(五)残疾人扶贫工作措施有力。近年来,县政府将残疾人扶贫工作纳入全县扶贫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对残疾人采取特别的扶助,先后开展残疾人“脱贫工程”、“小康(致富)工程”和“万户安居工程”等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据统计,96名残疾人得到小额贷款,6个残疾人扶贫基地得到700万元康复扶贫贷款,81户贫困残疾人得到修建住房补贴,320名贫困残疾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全县社会各界共与1085名贫困残疾人帮扶结对。

(六)残疾人维权工作扎实有效。20xx年5月,在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县残联与县法律援助中心联合创办了县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建站以来,共为残疾人承办法律援助案件145件,为残疾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50余万元,较好地维护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二、我县残疾人保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虽然近年来我县残疾人保障工作确实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总体来说,残疾人经济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上的脆弱性,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与困难:

(一)残疾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再就业压力依然存在。一是广大农村残疾人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大多缺乏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就业机会少,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二是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困难大。据了解,全县分散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仅369人,远远达不到规定的1.5%比例。三是企业改组、改制、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中残疾人首当其冲,下岗残疾人越来越多,残疾人再就业压力增大。四是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机构相对缺乏,不能满足为残疾人开展就业服务的实际需要。

(二)残疾人社会救助和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救助范围不够宽。目前,我县对残疾人的救助和保障主要以低保划线(农村家庭月人均收入150元以下,城镇家庭月人均收入248元以下)。这种以低保划线的做法,使得一些处在低保标准边缘的残疾人很少获得有效的救助。二是救助金额偏低。现行的低保救助标准,农村低保对象每月不得低于50元,城镇低保对象每月不得低于90元,只能解决吃饭问题,但对于残疾人来说,与健全人相比,除了日常基本开支以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开支,如康复医疗等。三是救助机构承担的职能不够完善。目前,突出的是乡镇残联机构配置与日益增多的残联工作业务不相适应。

(三)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目前我县许多建筑物以及公共场所没有设计、安装、建设无障碍设施,如一些重要的建筑物根本没坡道,电梯上没有残疾人专用按钮;还有不少公厕没有设置残疾人专用位置等。二是现有的无障碍设施没有得到很好地管理,如有的盲道成为停车和存放自行车场地,甚至被破坏;有的坡道变成了自行车或摩托车道;有的无障碍设施被摊位侵占;有的建筑物无障碍设施另作它用等,导致这些无障碍设施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形同虚设。三是在一些重要新闻节目,如《xx新闻》没有开通“双语节目”,从而使部分残疾人即使想了解xx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也只能是“充耳不闻”。

三、加强我县残疾人保障工作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大残疾人就业工作协调力度,努力促进残疾人就业。要根据残疾人的特定情况,建立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网,在劳动部门指导下,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残疾人劳动就业方针,开展残疾人培训、能力评估、就业登记、就业介绍等系列化服务工作。政府应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保障措施,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企业吸纳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要进一步落实好《xx县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等政策,依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对安置残疾人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单位,应依法足额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劳动保障部门应当加强对残疾人劳动权益保障的监察,及时纠正用人单位在残疾人权益保障方面的违法行为。

残疾人工作报告篇3

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以养殖生态猪为主的集团公司,占地60亩,是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市重点扶贫农业龙头企业,一期生态猪舍9栋已建设完毕,二期13栋猪舍正在建设中。公司秉承“绿色理念”,采用生态养猪法,目前能繁母猪200头。公司在职残疾人5人,项目运营后,将实行“公司+农户”的一体化模式,通过公司与残疾农户的合作经营,带动一方残疾农民脱贫致富。

二、项目概况

该项目建成后,可以有效地促进市特别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产业化建设步伐。项目实施后,将采取“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让利于残疾户,同时带动周边农户、周边乡镇的共同发展、共同致富,基本形成了一个集良种引进、规模繁育、批量发放、圈舍达标、设施齐全、储存加工、专业化防疫灭病、科学化配料喂养、规范化管理于一体的新格局,真正起到公司项目辐射带动、帮扶残疾人脱贫致富的作用。

三、项目背景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无公害生态优质肉猪的发展迎来了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在整个肉食品结构中传统上以猪肉为主,国内市场上优质无公害生态瘦肉型猪肉销售将呈现巨大的市场空间,自2006年起国内市场猪肉价格普遍上扬,并且一涨再涨的现象,就是很好证明。同时长期困扰我国广大农民养猪低效,猪肉市场长期低迷的不利态势已经过去,而规模化标准化的无公害型生态养猪将在未来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该项目符合国家大力发展扶持畜牧业向规模化科学化标准化的要求,是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办关于促进生猪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具体体现。并且在市镇锣镇建立一个万头无公害型生态商品猪的养猪场,可以有效解决市及周边大城市的菜篮子问题。另外,残疾人属于社会中最困难群体,而市贫困残疾人占全市贫困人口的80%,宁夏市天鹏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从为残疾人扶贫脱困救助工作出一份力的目标出发,力求解决一部分残疾人的脱贫致富问题,为此拟筹建“市镇锣镇天鹏万头生态养猪厂”。

(二)项目必要性

首先该项目实施能够加快贫困残疾人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市经济基础相对较差,传统的养殖业被视为人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一条重要途径,身为弱势群体的残疾人更无例外,把种养业作为维持生计的重要来源。因此,该项目的实施可以为贫困残疾人尽快脱贫提供一条方便快捷有效可行的致富途径,对于促进和谐社会有着一定的意义。

其次项目以“公司+农户”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企业通过合约确定残疾农户为生态猪养殖户,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培训、统一收购、统一服务的五统方式,保证货源、商品猪质量,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壮大了企业经济实力,扩大了企业影响力,加强了市场竞争力,确保企业稳定发展。与此同时,企业将资金缺乏、技术落后,经营分散的残疾农户结成统一体,领进大市场,促进了双方在资金、劳力、场地、技术优势上的互补,增进残疾农民增收,从而实现了公司农户双赢目标。

另外,生态猪扶贫项目的建设,不仅有效地扶持了贫困残疾人家庭增收脱贫,而且能带动辐射周边乡镇百姓的养猪积极性,能够激励农户到基地购买优良仔猪,发展壮大市养猪业。同时能够进一步刺激市饲料加工、肥料制作销售等行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猪粪加工业则与无公害设施蔬菜、枸杞种植业等相呼应,可以为市农业产业的发展增添浓墨的一笔。

(三)项目可行性分析

1、地理位置优势突出,交通便利,便于运输

市位于宁夏中西部宁夏、内蒙古、甘肃交界地带,东与宁夏吴忠市接壤,南与宁夏固原市及甘肃省靖远县相连,西与甘肃省景泰县交界,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毗邻。同时市位于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与呼包—包兰—兰青经济带的交汇处,地处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受到银川、兰州、宝鸡、西安等大城市的辐射,宏观区位条件良好。另外是全国铁路交通大动脉的西部“桥头堡”,是欧亚大通道“东进西出”的必经之地,境内多条国道、省道纵横交织,村镇公路四通八达,形成了公路、铁路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交通发达,为商品猪的外运和销售提供了有效的运输保障。

2、既符合当地实际,又满足残疾人需求

市近116万人口,残疾人40000多人,占全市人口3%左右。全县贫困人口6400人,其中残疾人5000人左右,占全市贫困人口的80%。涉及1900余户残疾人家庭,其中有劳动能力900户左右。同时生猪养殖是市城区镇罗镇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产业服务功能健全,生态猪肉以其绿色无污染、无疫病、肉质品质高而享誉宁夏,成为市一产业品牌,因此在市发展生态养猪业有着巨大上升空间,这一项目建成后能辐射市镇锣镇及周边地区残疾人可扶户,形成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建成公司加残疾人可扶户的经济联合体。

3、生态养猪模式可以带给养猪户更多的利益,适合残疾人操作

本项目生态养猪饲养模式是在舍内设置80~100厘米的地下或地上式垫料坑,填充锯末或秸秆等垫料,利用微生物制剂对垫料进行发酵,形成有益菌繁殖的小环境,抑制有害菌和病毒。猪粪尿直接排放在垫料上,实现粪污零排放;粪尿加速了垫料微生物的发酵,产生热量,保证猪只能正常越冬;恢复了猪只的拱食习性,采食发酵产生的菌体蛋白,成为猪只的补充料;垫料较长时间(一般2-3年)根据需要清理一次,成为高档有机肥料;整个饲养过程对外达到零排放、无臭味、无污染。本项目具有以下优点,非常适合残疾人运作。

一是省水、省料、省劳力。生态养猪模式不需要用水冲洗圈舍,仅需要满足猪饮用水即可,较传统集约化养猪可节省用水85%~90%。猪粪、尿被微生物分解转化为可被猪食用的有机物和菌体蛋白质,猪通过拱食,可节省精饲料15%~20%。由于猪场不需要清粪,饲养人员仅需保证及时喂料、翻扒调匀过于集中的粪便,根据垫床干燥程度及时调整湿度即可,较传统养猪节约一半的劳力,便于残疾人操作。

二是提高抵抗力、提高猪肉品质。由于猪只恢复了自然习性,猪只应激少,又采食菌体蛋白,饲料里又拌有微生物有益菌,大大改善了肠道菌群平衡,抗病力明显增强,发病率减少,用药费用减少8~15元/头。

三是增加养殖效益。生态养猪较传统养猪仅饲养环节即可减少饲料、水等直接饲养成本40~90元/头。该模式充分利用了锯末、稻壳或者粉碎后的玉米秸秆等作为垫料生产优质生物有机肥,可以用于扶持残疾人种植无公害蔬菜,也可以带来很高的效益。所以新兴生态养猪相对传统集约养猪可增加收入100~150元/头。

四是无污染,实现粪污零排放。该模式的生产过程不对外排放粪污,将传统养猪粪便污染处理问题提前在养殖环节进行消纳,真正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的要求。

可见该项目具有风险小、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等特点。宁夏市天鹏畜牧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力量雄厚,将聘请有生态养猪经验的专家为顾问,长期为残疾人养殖户的提供培训和亲临指导,大大降低了养殖户风险,因此,该项目非常适合残疾人自身养殖的特点。

4、当地饲料资源丰富,既省钱又方便

市具有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地处黄河前套之首,引黄灌溉得天独厚,川区平原地势平缓,土壤肥沃,沟渠纵横,排灌畅通,农业基础条件优越,是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和畜禽养殖基地,年产粮食55余万吨,同时适合种植各种优质牧草,能为发展生态养猪业提供丰富充足的饲料来源。

据以上分析,建立万亩养猪扶贫项目是一个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残疾扶贫项目。

四、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一)项目产品分析

该项目母猪具有抗病力强,耐粗料饲养,繁殖率高及母性强等优点,所生产的商品猪具有生长周期短,饲料回报率高,瘦肉率高、肉质好等优点,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二)市场调查分析

中国是一个生猪生产大国,同时也是猪肉及其制品消费大国。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6年,我国生猪存栏量为4.94亿头,出栏量为6.81亿头,猪肉产量已经达到世界猪肉总产量的52%,中国人均猪肉消费量也从1990年的20公斤上升到2006年的39.6公斤。目前,我国高收入人群中每天人猪肉均消费水平已经分别达到100-150克。而农民年人均猪肉消费不足20千克。虽然短时间内我国居民很难达到高收入人群的消费水平,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元消费结构下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将逐步提高,将是推动我国猪肉消费量增长最主要的因素。再次,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城市人口的较快增加(我省农村人均年消费猪肉约18公斤,城市人均年消费约35公斤)。到2010年,全国人口将突破14亿,专家预测猪肉消费量年增长3—5%,我国肉类消费还存在着成倍增长的空间。

根据调查,我自治区生猪存栏量1800万头,能繁母猪196万头,2009年生猪出栏量2800万头。市年猪肉需求量初步调查,约需24万吨。2005年以来,疑难猪病层出不穷,给广大养殖户(场)带来了灭顶之灾,使市乃至全国的养猪业达到了低谷。到目前为止,现有年出品猪肉仅10万吨,尚存在巨大缺口。

因此项目产品社会需求巨大,市场前景广阔。

(三)产品方案、建设规模

面对当前大好的形势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根据市场需求和实际情况,项目总的规模是年稳定生猪存栏10000头,其中公司首期饲养母猪200头,逐年扩大规模至年饲养种猪620头(常年饲养能繁母猪600头,公猪20头)。

五、厂址选择

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着眼于长远规划,努力使该项目成为城市菜篮子工程的一部分。这里水、电、资源及原材料充足,交通便利,便于运输。场址地势较高、地形开阔、通风良好,同时又远离居民区和医疗机构、屠宰场等场所,能够保持良好的卫生防疫条件,非常适宜建设生态养猪厂。

六、项目建设内容

公司占地60亩,拟扩建生态猪舍13栋,用2-3年的时间建设一个拥有22栋生态猪舍,年饲养种猪620头,其中常年饲养能繁母猪600头,公猪20头,水电全部配套,集繁养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的农业龙头企业,促进残疾户和企业共同发展。

七、经营模式

1、创新养殖方式,实行生态养殖,按照一栏猪、一片蔬菜的发展模式,提高产业综合效益。项目建设经营拟以资源开发利用、废弃物资源化、清洁生产、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良性循环规律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以生态化、规模化养猪为主,实行农牧结合,养猪、果蔬种植等有机结合,组建生态养殖有限公司。

2、产业化经营促进养猪生产规模化、专业化。规模化出效益,专业化保质量,产业化促发展,形成公司+残疾人养殖户的经济联合。公司建起种猪点,培育优质种猪,保证饲养户养上品质优良的仔猪,同时公司外联国内外市场、内联养殖户,根据市场需求及时的向养猪户传递市场信息,并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为养猪户免去后顾之忧。

八、扶持带动残疾人计划

首先,选好选准扶持对象,仔猪到户能饲养、会繁育、懂育肥、讲效益。项目采用以公司+可扶残疾农户的形式向全市辐射救助,初步选择无地种,无工作岗位,生活十分困难,适合养殖生态猪的贫困残疾人可扶户10户以上为示范点,进行扶持救助,然后再向全镇乃至全市扩展。

残疾人工作报告篇4

为了做好我区的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工作,我们在接到市残供应(__*)18号通知,要求各区县做好____年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的调研。我区残联、区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站非常重视,专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研讨__*年的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工作,大家集思广议,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明年的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要做好残疾人工作,把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工作深入社区、深入残疾人家庭,切实为残疾人服务。

一、要做到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的二级管理三级服务体系。

要做好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工作,首先完善好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工作的二级管理三级服务体系,作为区残联供应站,要争取各级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重视,要让领导知道用品用具不是单纯的配配发发,而是配发和使用对残疾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要逐步将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纳入街道(乡镇)服务社的工作范围,使助残员能掌握残疾人合理的需求,及时报区供应站。区县供应站报市供应站,形成覆盖全市供应服务网络。

二、要进一步扩大配发力度,加强配发工作管理。

我们要进一步加大配发力度,要以人为本,使配发工作逐步向个性化、特殊化拓展,配发品种还要有所增加,千方百计帮助特殊困难的残疾人,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要了解残疾人康复训练需求,开发适合残疾人需求的配发品种。

要完善用品用具供应服务体系,首先要提高区县供应站工作人员与街道、乡镇服务社助残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形成一种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的服务意识。其次是明确岗位责任制,落实到人。建立用品用具配发的卡与档案。逐渐实施数据管理、目标管理、效益管理和考核管理工作。

三、要进一步规范残车管理工作,维护__*稳定。

残车的更新管理工作,还是要根据本地区的残车主的实际情况与市场经济的规律,采取“三自”的原则操作。不作强行规定,淡化政府行为,为了方便残车主还是要集中更新。部分残车主行驶公里少,维修率低,低保人员多,经济收入差,建议市供应站适当延长更新年限。

残疾人工作报告篇5

1、到20xx年全市实现残疾儿童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2、高危儿、出生缺陷儿、残疾倾向儿筛查率≥80%;

3、高危儿、残疾倾向儿、残疾儿管理率100%;

4、各种资料数据上报及时、准确率100%。

二、实施措施

(一)明确职责

1、市妇幼保健院:负责全市高危儿筛查、出生缺陷监测、残疾倾向儿早期干预和残疾儿康复的实施工作。

(1)成立业务技术指导组织,每月召开一次网络成员例会,对网络成员进行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并利用例会收集有关工作数据和资料。

(2)对网络成员单位上报的高危儿分别在出生后42天、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进行追访和干预。

(3)对各网络成员单位上报的和追访出的残疾倾向儿与残疾儿进行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

(4)定期向市卫生局汇报全市高危儿筛查、出生缺陷监测、残疾倾向儿干预和残疾儿康复等工作开展情况,并协助卫生局做好质控工作。

2、市直接产医疗机构:负责做好本单位出生的高危儿筛查、出生缺陷监测登记上报工作。建立出生高危新生儿、出生缺陷儿筛查、登记、报告制度,要把新生儿出生缺陷监测和高危儿评价纳入产科工作常规并由专人负责,对筛查出的高危新生儿、出生缺陷儿及时进行登记、填卡,定期上报。

3、乡镇卫生院、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做好本辖区内孕产妇围产期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建立出生高危新生儿、出生缺陷儿、残疾倾向儿和残疾儿筛查、登记、报告制度,要把新生儿出生缺陷监测和高危儿评价纳入产科工作常规,把残疾倾向儿和残疾儿童筛查纳入儿童保健工作常规并由专人负责,对筛查出的高危新生儿、出生缺陷儿、残疾倾向儿和残疾儿及时进行登记、填卡,定期上报。减少和预防我市出生缺陷儿和残疾儿童发生。

(三)、开展培训

1、培训对象:市直各接产医疗机构妇产科医师或助产师、各乡镇卫生院和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产科医生、儿保医生。

2、培训内容:

(1)残疾倾向儿童的界定

(2)5项简易筛查法

(3)残疾儿童的界定

(4)出生缺陷的界定

(5)信息资料收集与上报

三、督导评价

1、督导评价内容

(1)相关技术掌握情况

(2)相关资料的完整性

(3)高危儿、出生缺陷儿、残疾倾向儿和残疾儿漏报率

(4)高危新生儿的回访率

(5)残疾倾向儿干预和残疾儿康复效果

残疾人工作报告篇6

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高考残疾考生报名考试工作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残联、招生办公室,各县(市、区)残联、招生办公室:

为切实做好2019年残疾考生报考普通高校的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切实做好残疾考生申报登记工作

(一)严格把好体检关。体检结果是高等院校了解考生身体状况和有关部门指导考生合理填报志愿的重要依据。负责体检的医院要严格按照标准,科学评价考生身体状况,把好体检关,实事求是评价残疾情况,杜绝出现评价残疾程度过轻、过重或者隐瞒残疾的现象,保障残疾人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二)做好申报登记工作。各地招生办要及时将本通知精神通报各学校及负责体检的医院,并将《2019年普通高考残疾人考生申报登记表》交给负责体检的医院,由医院发给参加体检的残疾考生填写相关资料。各地残联要积极协助招生办做好宣传,深入残疾考生家庭督促考生做好申报登记工作。体检工作结束,各县(市、区)招生办负责及时收集填写好《2019年普通高考残疾考生申报登记表》和《2019年普通高考残疾考生汇总表》,一式两份,由当地招生办、残联分别备案。2019年4月30日前,各县(市、区)招生办、残联将加盖公章的登记表和汇总表(复印件)分别上报市招生办、残联。

(三)为残疾人考生申办、迁移残疾人证提供方便。各县(市、区)残联要根据《2019年普通高考残疾考生申报登记表》,积极联系并帮助未办理残疾人证的考生申请办理残疾人证;对于本省户籍的残疾人考生,残疾人户口在省内进行迁移的,须同时办理残疾人证迁移手续,户口迁出地和迁入地残联要积极协助其办理迁移手续。

二、做好考前指导工作,引导残疾考生合理填报志愿

各地招生办、残联和学校,要共同关心残疾考生填报志愿工作,指导残疾考生认真学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结合院校、专业有关招生要求,指导残疾考生根据自身身体情况,合理填报志愿,以提高录取率。为增加录取机会,建议残疾考生尽量选择填报本地、本省院校的志愿。

三、做好盲生、聋生单考单招工作

凡是参加本省、外省高校特殊教育单考单招考试的考生,都必须参加当年广东省普通高考的报名,获得广东省普通高考考生号,然后才能参加特殊教育单考单招的考试报名。各地在申报登记时,要把参加单考单招的残疾考生信息统计汇总,避免遗漏。广州中医药大学(盲生班)、广州大学市政职业技术学院(聋生班)开设了单考单招特殊教育大专班。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广州大学在盲生、聋生等特殊教育方面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和较高的办学质量,各地招生办、残联和特殊教育学校要广泛发动符合条件的残疾考生积极报考,报名办法以两校招生信息为准。

四、做好残疾考生参加普通高考提供合理便利的申请、审核、评估工作

各地残联要积极会同当地招生考试机构,按照《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要求,为参加普通高考等国家教育考试的残疾考生提供相应的合理便利,切实维护残疾考生的合法权利。

各级残联和招生办应及早摸清当年参加全国高考准备申请合理便利的残疾考生的真实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及时跟进。

残疾人工作报告篇7

1.世界残疾人现状

当今超过10亿人存在某种形式的残疾,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左右。在这些残疾人中,超过1亿是儿童。80%的残疾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与非残疾人相比,残疾人的受教育权落实受到很大限制。残疾儿童与同龄非残疾儿童相比上学时间晚,在校率和升学率低,在贫困国家更是如此。上小学的残疾儿童在印度只有10%,上中学的比例在柬埔寨只有15%。残疾儿童在学校受到的额外保护非常少,他们的家庭也缺少应有的社会保护和支持,政府提供给残疾儿童的专项财政补贴较少甚至根本没有。

除了受教育权落实不够之外,残疾人医疗健康权利的保护也处于较低水平。50%的残疾人无力支付医疗保健费用。世界卫生组织对非洲南部部分国家的研究显示,超过半数的残疾人无法获得基本的医疗待遇,得到医疗辅助器具的残疾人更少,只有17%37%。《世界健康调查》对51个国家公民的健康调查研究显示,卫生保健人员不能满足残疾人需求的概率比非残疾人高2倍多;残疾人比非残疾人更容易在医疗保健中受到不当对待,这一概率比非残疾人高4倍;残疾人被拒绝提供卫生服务的概率比非残疾人高近3倍;许多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所得报酬很少且缺乏足够的培训。

残疾人获得无障碍设施的权利往往被忽视,为残疾人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很多时候不能满足残疾人的需求。不少国家无障碍设施缺乏。许多公共场所、交通枢纽都没有实现对残疾人的无障碍化。无障碍交通的缺少,严重影响了残疾人就业权和就医权的保障。获取公共信息服务的权利方面,残疾人需求的特殊性往往易被忽略,很少有信息是以残疾人可获得的方式提供的,以致残疾人的基本交流权利无法得到保障,许多交流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聋人无法获得手语翻译的现象在许多国家仍然存在,一项对93个国家的调查发现,其中30个国家仅有不足20名有资质的手语翻译员,有31个国家甚至没有手语翻译服务。

残疾人因其自身能力所限,在人道主义行动中处于劣势。残疾人的身体、沟通和其他方面的障碍导致其在人道主义行动中受到的冲击和伤害远超过非残疾人,而且他们往往缺少自救的手段和能力。国际社会对人道主义行动中残疾人保护的忽视进一步加剧了人道主义危机中残疾人的困境,尤其是预警系统和疏散计划没有照顾到残疾人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在危机状态下获得应有救援服务的权利无法实现。

残疾人在教育、医疗、公共服务、人道主义救援等方面的权利落实受限以及遭遇的不公正对待,使得残疾人贫困率更高,社会依赖性更强,经济社会参与度低。保护残疾人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国际社会积极采取措施维护残疾人权利,建立残疾人保障机制。国际法在其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2.残疾人权利国际法保护的历史发展

法律作为保护行为人权利的重要手段,在残疾人权利的保护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国际法对残疾人的保护经历了从一般到专门,从指导性原则到具体规定的变化。国际法对残疾人的保护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1一般人权保护阶段

《联合国宪章》序言写道,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宪章》将促进和保护人权确定为联合国的重要目标和指导原则,为当代国际人权法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它所开创的以主权平等为基础、以安全、经济与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国际秩序,是联合国以及国际社会开展人权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指导文件,对残疾人的保护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宪章》对人权保护做了纲领性的规定,但对会员国承担的具体义务以及基本权利与自由的内涵并未做详细规定,这就需要后续的国际立法补充。1948年联合国通过第一个关于人权的专门性国际文件《世界人权宣言》,详细规定了人权的具体内容,被视为国际人权的总纲。《世界人权宣言》第2条不歧视原则和第7条平等原则明确残疾人与非残疾人享有同等的权利。第25条第1款进一步规定人人有权享有为维持他本人和家属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包括食品、住房、医疗和必需的社会服务,在遭到失业、疾病、残疾、守寡、衰老或在其他不能控制的情况下丧失谋生能力时,有权享受保障。

这是第一次对残疾人的生命权、健康权和社会保障权利做出明确的规定。《世界人权宣言》是对《联合国宪章》人权保护内容的具体化。它对残疾人权利的首次明确,使国际社会开始关注残疾人的保护问题。

1966年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分别是对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公民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权利的具体化。上述公约第2条均明确规定公约所宣布的权利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别。这无疑是对《世界人权宣言》不歧视原则和平等原则的贯彻,再次宣示了残疾人的权利。

2.2专门保护宣言阶段

一般人权保护阶段出台的国际法,对残疾人权利的保障不具体,为弥补没有专门保障残疾人权利公约的不足,联合国于1969年颁布了《禁止一切无视残疾人的社会条件的决议》,紧接着在1970年颁布了《弱智人权利宣言》。1971年12月20日,为了协助智力迟钝者发展其在各种活动方面的能力并尽可能促进其参加正常生活,联合国通过了《智力迟钝者权利宣言》。这是国际社会对智力缺陷残疾人权利保障问题的第一次特殊关注。该宣言通过对智力迟钝者各方面权利进行明确,使他们享有与智力正常者一样的权利。具体包括:智力迟钝的人有权享有适当的医疗照顾和物理治疗,并受到最大潜能的教育、训练、康复及指导;享有就业权,即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进行生产工作以享有适当水平的生活;有权与父母同住,得到一定的照顾并参加各种社区生活;有权获得合格监护人,以保护其个人利益;不得遭受剥削、虐待和侮辱;如因犯罪而被起诉时,应充分顾及其在智力上所能负责的程度,按照适当法律程序处理。

在上述决议和宣言的基础上,联合国于1975年颁布了《残疾人权利宣言》。该宣言第一次对残疾人的内涵进行界定。宣言对残疾人的界定,方便了之后对残疾人的认定及其权利的界定。《宣言》第3条至第10条以残疾人人格尊严权为基础,详细说明了残疾人所应该享有的各项权利,包括:

(1)人格尊严权利。残疾人,不论其缺陷或残疾的起因、性质和严重性,应与其他同龄公民享有同样的基本权利,其中最主要的是享有适当的、尽可能正常而充实的生活。(2)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对于智力缺陷者的这些权利的任何可能限制或压制,应适用《智力迟钝者权利宣言》的相关规定,即用以限制或剥夺权利的程序必须符合法律的保障,以专家对智力迟钝者所具有的社会能力的评价为依据并定期检查。(3)残疾人有权获得他们自立的措施。(4)接受医药、心理和机能治疗的权利,包括安装义肢和假体在内,接受医疗和社会康复、教育、职业培训和复健、各种帮助、指导、就业和其他服务,以充分发展他们的能力和技能并使他们参与社会生活。(5)享有经济和社会保障的权利,有就业权和加入工会的权利。(6)有权与其亲属或养父母同住,并参加一切社会活动、创作活动或娱乐活动。(7)残疾人有权受到保护,不遭受任何剥削、任何管制或任何歧视性、虐待性或侮辱性的待遇。宣言对残疾人的界定以及残疾人权利的规定,为国际社会保护残疾人提供了专门的指引,将原先一般公约中对残疾人的保护向前推进一步,明确了国际社会保护残疾人权利的具体要求。当然,最重要的是残疾人权利保护问题开始进入国际人权法的视野,为世界残疾人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2.3十年专项保护阶段

《残疾人权利宣言》推进残疾人权利保护,但宣言的落实需要具体的行动。联合国大会为此将1981年定为国际残疾人年,呼吁制定一个国际性行动计划帮助和保护残疾人,明确表示残疾人有权全面参与社会生活,享受与其他公民相同的生活条件,共同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强调国际社会应树立正确观念,理解和接受残疾人员;鼓励残疾人建立各种组织来表达他们的观点,支持改善残疾人困境的行动。

确立残疾人年使得国际社会的注意力第一次聚焦在残疾人及残疾人保护上。但联合国也意识到了残疾人的权利保护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社会对残疾人的认知和态度。为帮助国际社会树立正确的残疾人保护观念,确保国际残疾人年的后续活动行之有效,联合国在1982年第37届大会上决定将19831992年设定为联合国残疾人十年,并通过了《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旨在增进伤残预防、康复和机会均等,帮助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和世界发展。该纲领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明确了各国残疾人的立法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应确保残疾人获得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机会;消除对残疾人的任何歧视;在国家人权立法时,应特别注意残疾人行使本国其他公民获得保障的各种权利和自由时遭遇的对其可能不利影响的情况;应注意一些具体权利,如受教育、工作、获得社会保障及免受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对待,并应从残疾人的角度审查这些权利;在教育权中应及早发现、评估和干预在各种环境中的特殊教育方案,以便残疾程度较低的残疾儿童可以在普通学校环境中就读;就业方面应着重关注居住在农村地区的残疾人,给他们提供工作机会;公共设施方面,加快无障碍建设,为残疾人创造更好的社会生存环境;残疾人应该和非残疾人一样,有参与娱乐活动、体育活动、宗教活动、文化活动的权利。该行动纲领对各国国内残疾人立法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强调在立法中要充分考虑残疾人的利益,鼓励和支持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以残疾人的视角来审视各项基本权利的保护。

1993年通过的《联合国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是残疾人十年专项行动的主要成果之一,是对联合国残疾人保护十年发展的总结。该规则根据联合国残疾人保护十年取得的经验拟定,以《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组成的国际人权宪章以及《儿童权利公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和《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为基础,本着确保残疾男女和儿童,作为所在社会的公民,可行使与其他人同样的权利与义务的宗旨,认识到在世界各地仍然存在使残疾人无法行使其权利和自由的障碍,他们难以充分参与所在社会的各种活动。该规则具体规定了残疾人的医疗护理权利、获得支助服务的权利、教育权、就业权、维持收入和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参与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和宗教活动的权利。

2.4专门保护公约阶段

20世纪末,联合国强调要建设人人共享的社会,倡导所有公民包括残疾人充分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一精神在21世纪得到了延续和发展。200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残疾人权利公约》。

该公约的宗旨是促进、保护和确保所有残疾人充分和平等地享有一切人权和基本自由,并促进对残疾人固有尊严的尊重。公约在第3条中规定了残疾人保护的八项基本原则,即尊重固有尊严和个人自主;不歧视;充分和切实地参与和融入社会;尊重差异,接受残疾人是人的多样性的一部分和人类的一分子;机会均等;无障碍;男女平等及尊重残疾儿童逐渐发展的能力并尊重残疾儿童保持其身份特性的权利。这八项原则贯穿公约的全部内容,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保护残疾人的准则,体现出对残疾人权利的尊重。该公约强调社会融合和人格尊严,明确指出残疾人不应被视为病态的产物、个人的悲剧和社会的负担。残疾人是人类社会多样化的一员,是权利的享有者。

《残疾人权利公约》更注重国际合作对残疾人权利保护的重要意义,在第32条中,明确提出缔约国确认必须开展和促进国际合作,支持国家为实现本公约的宗旨和目的而作出的努力,并将为此在双边和多边的范围内采取适当和有效的措施,并酌情与相关国际和区域组织及民间社会,特别是与残疾人组织合作采取这些措施。《公约》详细规定了残疾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公民权利。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包括生育权、健康权、康复权、工作及就业权、适当生活及社会保护、参与政治的权利、参与公共生活的权利以及参与文化、休闲、体育的权利等。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具体包括生命权、获得司法保护的权利、自由和人身安全权、免于酷刑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的权利,免于剥削、暴力和欺凌的权利、保护人身完整性的权利、迁徙自由权、独立生活和融入社区的权利,同时,残疾人也有权利自由表达自己意见、获得社会各界的信息,他们的隐私应当得到应有的尊重。特别是《公约》第23条强调残疾人的婚姻家庭权利,体现出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残疾人的婚姻家庭及生育权利。《残疾人权利公约》涉及残疾人的定义、残疾人保护的宗旨、缔约国的义务、无障碍环境、免受歧视、残疾人的各项具体权利,是世界残疾人事业国际法建构上的突破性进展,扩大了残疾人权利保障的范围,强化了国际社会残疾人保护的法律效力,成为联合国残疾人保护公约的核心文件之一。

联合国对残疾人的保护,经历了一般公约、专门宣言、专项行动、专门公约四个阶段。国际社会对残疾人的保护从一般性公约开始,以基本人权为起点,逐渐过渡到专门性宣言和公约,详细阐明保护残疾人的基本原则、残疾人的基本权利。国际社会对残疾人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从宣言到公约,法律效力不断加强。国际社会对残疾人的保护,不仅重视残疾人的基本权利,更重要的是要在国际社会树立正确的残疾人保护观念,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生活,实现残疾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3.残疾人权利国际法保护的不足

国际法在残疾人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因为国际法本身的法律特性以及无政府的国际社会,国际法在残疾人权利保护方面存在不足。

3.1国际法执行力弱

国际法的主要渊源包括国际条约、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司法判例等,而其中国际条约需要国际法主体加入,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需要认可和接受。由于部分国家未参加残疾人保护的国际公约,或是对个别条款进行了保留,又或是对国际习惯规则的认定存在分歧,造成了有关保障残疾人人权的国际法约束力较弱。

尽管国际社会出台了许多法规,帮助残疾人像健全人一样积极融入社会,但残疾人权利无法得到保障或受侵害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残疾人受到排挤和不平等对待的现象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是发达国家仍频繁出现。国际法在残疾人权利保护方面执行力有待提高。究其原因,其一,所有保护残疾人的国际法律都没有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不参与缔约的国家仍然有不少;其二,虽然各公约中均明确提出残疾人作为权利人在法律面前享有与健全人平等的权利,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国家的法律没有将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区别开来,造成因残疾人没有能力独立行使法律权利而使他们的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和剥夺,残疾人的个人意愿无法得到充分的保证与尊重。例如就业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然而雇主往往错误地认为残疾人没有能力胜任工作而拒绝雇佣他们,或者因为身体上的残疾而歧视他们,残疾人的就业价值无法得到肯定。这直接导致了残疾人失业率较高,或者即使就业薪水通常也很少,无法靠自己的劳动收入维持基本生活。

3.2国际法监督程序不完善

法律不应只重视实体正义,程序正义同样重要。如果保护残疾人的程序规定不完善,将会直接削弱整个残疾人权利国际法保护的有效运作。国际法往往只对残疾人所享有的健康权、就业权、文化权等实体权利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是对于如何确保残疾人身份获得认可以及如何监督残疾人权利得到真正保护,并没有做出完善的程序法规定。从目前的国际条约缔约情况来看,较多采取由独立专家组成的常设机构来监督缔约国履行人权条约规定的各项义务。各公约普遍采取的国际监督程序主要有:(1)缔约国定期报告程序,这种国际监督程序要求缔约国定期向条约监督机构报告条约实施情况,这是国际人权条约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国际监督程序;(2)缔约国间指控来文程序,条约缔约国有权向条约机构指控另一缔约国违反条约规定的义务;(3)个人申诉来文程序,根据这一程序,人权条约机构有权接受并审议条约缔约国管辖下的个人声称为该缔约国侵害条约所载任何权利的受害者来文。定期报告制度对各国残疾人保护确实发挥了一定的监督作用,但定期报告制度只针对缔约国。目前依然有不少国家未加入《残疾人权利公约》,不受该制度的约束。其次,定期报告在实践中暴露出不少问题,报告拖延未交或迟交情况比较突出,报告内容空泛,报告质量不符合要求,报告积压严重。这些都影响了定期报告制度的实际运行。最后,对于缔约国来说,增加了缔约国文牍工作压力。对于缔约国来说,不仅要提交《残疾人权利公约》报告,而且还要提交其他人权公约报告。这显然增大了缔约国的工作压力。另外,缔约国间指控容易沦为国家权力斗争的工具,真正意图并不在于保护残疾人权利。而对于个人申诉来文程序,有关人权公约一般都采取了任择性条款和任择议定书的形式,这种形式尚未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与接受。

3.3保护文件没有覆盖所有残疾人群体

按照国际标准,残疾人可分为语言残疾、听力残疾、盲人、肢体残疾人、智力残疾人和精神病人六大类。联合国有关残疾人的专门性文件只有1970年《弱智人权利宣言》、1971年《智力迟钝者权利宣言》、1977年《盲聋者权利宣言》、1991年《保护精神病患者和改善精神卫生保健的原则》,而关于肢体残疾人,联合国目前尚没有专门性文件的颁布。肢体残疾人是残疾人中最普遍的群体,他们的权利理应受到专门性文件的保护。保护肢体残疾人文件的缺乏将使他们无法得到社会的特殊关注,甚至无法受到平等对待。

4.残疾人权利国际法保护的完善

残疾人保护不仅关系到残疾人个体及其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国际社会的价值导向。尽管国际法在残疾人保护方面存在上述不足,但通过前文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国际法确实推动了残疾人保护的前进,在国际社会树立了尊重和保护残疾人的观念。未来国际法依然有很大发挥作用的空间。

4.1整合保护残疾人的国际法

从法律形式上来说,国际法应当逻辑严谨、清晰明了地规定权利义务配置、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归责方式,其精神主线应当整体贯通。只有通过系统编纂,将不同形式残疾主体、不同方面的权利进行归纳整理,使保护残疾人的国际法具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和位阶顺序,才能建立起完善有效的保护残疾人的国际法治体系。法律本身的完善将便利法律的执行。只有通过系统化编纂残疾人保护的国际法、明晰残疾人的基本权利、明确各类残疾人的专项保护的立法形式,才能进一步加强残疾人权利保护的国际观念,强化这种保护观念的力量,形成尊重残疾人和保护残疾人的强大国际观念,在话语上提升残疾人保护的分量,对侵害残疾人权利的主体施加舆论限制,充分发挥规范的软约束力量。

4.2完善缔约国报告制度

缔约国报告制度要求各缔约国在条约对其生效后向特定条约机构定期提交报告,报告应当阐述该国为实施公约所确认的权利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进展,以及落实条约中的问题和困难。目前来说,缔约国报告制度的效力有待提高。报告逾期提交和积压待审情况比较严重;报告制度监督缔约国条约履行情况不理想。针对缔约国报告制度效力不足,一方面应激发缔约国报告意愿,提高缔约国报告能力。针对缔约国报告延迟或报告质量不高,可考虑采取答复议题清单模式,由委员会拟定议题清单,缔约国对议题清单的答复便构成定期报告。该制度便于条约机构作出更有针对性的结论性意见。针对缔约国报告能力,可考虑提供发展援助、技术支持和专业人员培训。另一方面应加大贯彻实施结论性建议的后续行动。后续行动要求缔约国针对条约机构的结论性意见和建议,提交报告给条约机构审查,便于条约机构及时了解缔约国履行意见和建议的情况,并根据落实情况提出下一步的建议。最后,要处理好普遍定期审议机制和缔约国报告制度。普遍定期审议机制更具权威性。缔约国报告制度更有针对性、与缔约国的建设性对话更有质量和实效。这两种监督机制在监督职能上存在比较明显的重叠。未来要统一这两种监督机制,明确各自监督的重点。

4.3规范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尽管在当今国际法律体系中,非政府组织还没有正式取得法律地位,但全球化的趋势使得他们越来越成为国际法律体系的重要参与者,联合国也越来越鼓励非政府组织发挥其作用,在世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方面同样如此。在首届世界人道主义峰会上,联合国多次提出必须建立支持民间团体、主权国家、地区组织、非政府组织、联合国机构、人道主义专家、私人部门之间合作和对话的机制。可见,非政府组织的地位不容小觑。非政府组织在残疾人保护的立法方面也曾经积极参与。在制定《残疾人权利公约》时,有400多个非政府组织参与起草,贡献了力量。同时,非政府组织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了解各国残疾人权利保护发展状况的民间渠道。但考虑到部分非政府组织受到西方国家的资助而具有一定的主权国家背景,使得他们的价值判断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因此,有必要规范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残疾人保护方面的积极作用,限制其以残疾人保护为借口干预他国内政,强行将自己的价值观加在主权国家身上。非政府组织自身应加强组织架构建设,提高组织效率,尊重他国主权,积极与主权国家合作,为残疾人提供多元化服务和保护。

4.4发挥残疾人权利委员会的建设性作用

残疾人权利委员会是根据《残疾人权利公约》建立的专门机构,主要负责监督和协助缔约国执行公约,履行义务。《残疾人权利公约》授予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审查缔约国报告,与成员国建设性对话,解释公约的某些条款,提出一般性意见;处理缔约国或个人的来文。目前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在推进世界范围内的残疾人权利保护、残疾人国内立法方面确实发挥了作用。但另一方面,残疾人权利委员会监督效力不强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考虑到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能力,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在审读缔约国报告的时候,在依据《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同时,也可以适当考虑缔约国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与缔约国展开持续的建设性对话,帮助缔约国加强国家能力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水平,从缔约国自身实际出发,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共同拟定残疾人权利保护的具体方案和长期规划。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在履行自身职能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考虑积极吸引国际社会资源,特别是经济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完善国内残疾人公共设施,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培训残疾人教育人员和医护人员。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在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要注意与其他人权条约机构保持沟通与合作,在减轻缔约国文牍压力的同时,发挥人权条约机构的合力,与缔约国在建设性对话的基础上设计适合缔约国国情的残疾人权利保护政策。

残疾人工作报告篇8

2003年,在山东省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上,该县运动员共荣获奖牌14枚,其中金牌5枚、银牌7枚、铜牌2枚,所有参赛项目全部进入了前8名,还获得了体育道德风尚奖和举重团体第二名。在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举重夺得一枚铜牌,获得一个第四名,田径获得一个第七名;2004年,在长沙举行的全国残疾人田径锦标赛上,获得了男子田径5000米第四名和1500米第五名;在福州举行的全国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上,取得女子单打第四名,团体第六名;在南昌举行的全国残疾人举重锦标赛上,夺得一枚铜牌,一个第四名,团体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向社会展示了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目前,该县共有6名残疾人运动员入选国家队二线队员,占该县在训残疾人运动员的20%。

残疾人体育工作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残疾人体育运动经费的落实离不开领导的支持,计划的实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定陶县残疾人运动取得的这些骄人的成绩,除了残联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残疾人的刻苦训练,更重要的是定陶县委、县政府的支持。

定陶尽管是经济欠发达县,但定陶县委、县政府对残疾人体育运动给予了全力支持。为了解决参赛、训练的经费问题,2003年年初,残联向县政府呈报了《关于申请解决残疾人运动员训练和参加第六届山东省残疾人运动会所需经费的报告》,县长亲自在报告上签署了意见,划拨专项经费5万元,为运动员参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表彰和奖励定陶县在第六届全省和全国残运会上获奖的残疾人运动员,残联向县政府呈报了《关于对我县参加第六届全省和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获奖运动员实行奖励所需经费的报告》,又一次争取到奖励资金3万元。在参加完第六届全省残运会凯旋归来时,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亲自迎接全体残疾人运动员和教练员,召开座谈会表示祝贺,并和他们一起合影留念。

残疾人工作报告篇9

对残疾人,要深入了解研究他们生活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救助 改善民生之基

家住安徽祁门县流源村的残疾人陈万青在今年初就迎来了很多喜事。他说:

“如今咱是吃药免费了,每月除了国家低保,还能领到50元的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特别救助金,咱们残疾人的日子越过越好了。”陈万青家的变化,映射出的正是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大背景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一个缩影。

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我国有8300万残疾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34%。这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的社会群体。如何让这些因身体残缺而需要帮助的人衣食无忧、居可避风雨、发展有机会,共建小康与和谐社会,共享祖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说,“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好扶残助残的各项政策”,这是今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求,我们要通过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通过国家实施一系列“普惠”政策以及针对特殊困难人群的“特惠”政策,尽一切努力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状况。

张海迪说,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从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最直接、最关心、最迫切的基本生活、基本服务需求起步,将残疾人普遍纳入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和各项待遇,在城市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房改造计划中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困难残疾人家庭,着力提高残疾人社会福利水平。国家还积极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和各项待遇。作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重点项目,国家新农保试点地区普遍对残疾人参保缴费给予优惠照顾,近85%的试点县(市、区)明确对农村重度残疾人参保代缴全部最低标准的保险费,开启了农村残疾人老有所养的先河。“十一五”期间,中央共安排康复扶贫贴息贷款40亿元,用以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从事种植、养殖等多种形式的生产劳动。5年共扶持865万农村贫困残疾人,其中636万残疾人实现了脱贫。

平等 共享蓝天白云

山东东营肢体残疾人宋卫,41岁,由于日常出行需轮椅代步,家住二楼的他已经很多年没有出门了。去年当地政府、残联为宋卫安装了室外无障碍升降平台,改造了无障碍卫生间和厨房,如今宋卫可以在厨房做饭,在卫生间洗澡,更重要的是终于能够自主地走出家门。宋卫说,“我感觉活得有尊严了”。

残疾人工作报告篇10

今年以来,区残联以开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为载体,紧紧围绕省市残联、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和部门业务职能,始终把新闻信息宣传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按照“内容上求深、事实上求准、质量上求优、速度上求快”的思路。积极搭建新闻信息宣传平台,积极反映新动态、宣传新典型、推广新经验、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路子,加强新闻信息上报工作。

一、健全制度,保数量。区残联完善制定了《信息安全工作制度》、《信息宣传工作奖励制度》、《信息通讯发表程序》等各项工作制度,稿件数量逐年上升,质量进一步提高。今年来,上报省残联12篇,市残联6篇,完成区委、区政府约稿2篇,政府调研报告2篇,上报区委、区政府信息15篇,“主题教育”工作情况报告3篇,同时,广播、电视台对影响较大的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如:残保金征收工作、“助残日活动、爱耳日、健身周”等活动,共播出5期。各个宣传渠道从多角度、多层面、多形式地宣传报道残疾人工作情况、社会各界扶残助残事迹以及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先进典型,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指定专人,保质量。区残联自2018年以来,在实现全员办信息的基础上,指定了两名专职信息通讯员负责全区残疾人事业信息宣传工作的收集、整理和上报工作,镇街残联理事长或残协专职委员担任的基层残联通讯员队伍也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覆盖各新闻媒体、残联系统的立体式残疾人事业宣传工作网络,为宣传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增强软实力,助推残疾人事业发展

全区残联系统信息宣传工作的实施,很大程度实现了资源整合、共享,使残疾人工作者能以更快的速度发掘信息、整理信息、上报信息,也使全区残疾人大部分工作在镇街残联第一时间就能得到解决。以“全国助残日”、“爱耳日”等活动为载体,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宣传残疾人事业。在第二十九次“全国助残日”和“肢残节”等活动中,区残联与各镇街残联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活动5次,共发放惠残政策便民手册15000余份;在主要路口、街道张贴活动宣传标语,并利用社区、学校的宣传橱窗,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倡导扶残助残的社会风尚,进一步营造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宣传信息工作的大力实施,使全区残疾人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四、存在问题

我区残疾人的信息宣传工作经过大家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是缺乏新闻的时效性和敏感性。宣传工作是根据残疾人事业形势发展的需要,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和宣传重点,而在实际工作中,从事宣传工作的同志开展的工作较少,没有第一手资料,因此围绕这些工作重点组织专题就少,宣传时效迟后,敏感性不强,对外报道的稿件缺乏时效性、代表性和新颖性,造成上稿率不高。

二是宣传途径、题材相对单一。残疾人宣传途径多局限于各级残联网站、内刊和同级党委政府信息媒体,本职工作也没有多少创新元素,宣传多以基本业务为主,其他方面获取的信息量不多,缺乏鲜活的典型宣传,宣传的效果和影响力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