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区网格化治理十篇社区网格化治理十篇

社区网格化治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7:10

社区网格化治理篇1

一、八里社区网格化总体情况

八里社区地处竹镇镇南大门,是途经竹镇镇的交通要道。社区由原八里、陵园、肖云、涧陈四个村合并而成,现划分4个网格,总面积14.17平方公里,耕地10693亩,现有村庄37个,农户1275户4626人。社区党总支下设4个网格党支部,共有党员108名。社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是市级经济欠发达村。

二、具体经验和做法

1、从2017年开始实施社区治理网格化工作,当时网格化工作处在萌芽状态。综合网格划分凌乱,网格内村组分布不均,网格员配备不足,专业知识缺乏等问题,导致网格化工作推进困难。竹镇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召开社区干部、网格员座谈会,去其他街道蹲点学习等。2019年5月通过人力资源公司公开招聘网格员,工资参照社工标准发放。镇多次组织新到岗网格员去区、市参加相关培训。竹镇镇又将支部建在网格上,做到一网格一支部,夯实了社会治理的基层基础。

2、八里社区构建“1+1+3”(党建+网格+自治、法治、德治)乡村治理体系,以党建引领,网格为基,要正确处理好自治、法治、德治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坚持以自治为核心、法治为保障、德治为支撑统筹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将基层党组织建设贯穿其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

3、以网格化为基石,全力提升群众安全感。疫情期间,社区(村)网格员走村入户,向辖区群众宣传防疫知识,全面摸排外地返乡人员动态情况,确保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特别是“FD”项目,充分发挥了作用(具体情况略,现场汇报)。

三、当前社区创新网格化治理存在的问题

1、网格化服务管理在基层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群众反映的类似环保、安全隐患等问题,网格员没有能力解决,社区也解决不了,采集上报到网格化平台以后,信息无法推送到相关部门,不能形成“闭环”处置,网格服务满意率无法提高,但责任不在网格员和社区,群众有意见,网格员缺乏职业存在感,值得关注,需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予以协调解决。

2、近年来,各级政府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能力,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在落实权力下放的同时,把大量属于自身部门职责的行政工作“下放”到社区,大大增加了社区和网格员的负担。社区行政事务多、台账报表多、不合理的证明多,有的社区上墙的工作职责近百项,与中央、省、市要求为社区减负的大方向相背离,也造成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这一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负担过重、运行不畅。周六周日经常需要到社区加班,各部门接踵而来的工作压力,让网格员有点喘不过气。

四、网格化管理的意见及建议对策

1、要突出“党建+网格”管理模式。虽然开展网格化之初,镇党委、政府明确指出网格员必须由所在社区党组织统一领导之下开展工作,配套完善的网格员考核办法,有的社区在工作中把网格员当包片社区干部使用,社区领导多头指挥,让网格员疲于奔命,八里社区由社区主要领导任网格长,社区综治副主任分管网格化工作,工作目标采取统一派单制,信息集中收集等模式。

2、网格化工作,特别是创建网格化服务满意率方面,重点从平台建设、工作体制上如何形成“闭环”,建议市、区强化平台建设,对因工作责任心导致不能“闭环”的,要有督查机制。

社区网格化治理篇2

一、社区治理理论下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相关概述

(一)社区治理的内涵与外延

1.治理理论

治理(governance)概念源自古典拉丁文或古希腊语“引领导航”(steering)一词,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指的是在特定范围内行使权威。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治理主要是指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组织机构管理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相互冲突的或者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1]。

2.社区治理理论

社区治理,是将治理理念引入社区管理实践中,即社区范围内的政府、组织机构及社会公众,依据国家正式的法律、法规以及非正式社区规范等,通过民主协商、协调互动、协同行动等方式对涉及社区共同利益的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从而增强社区活力,增进社区成员社会福利,推进社区发展进步的过程和机制[2]。据此,社区治理至少包含四个关键要素:主体多元、管理、服务、互动。其中,管理是对秩序的控制,服务是对公共服务的提供,互动是社区各个主体间既包含纵向又包含横向的沟通、协调、利益平衡的总和。

3.社区治理的方式

治理的能力主要取决于治理的方式,在特定社会中,治理方式的运作和治理结构的形成与特定的社会制度(秩序)密切相关[3]。一般来讲,社区治理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治理方式:行政化的治理方式、社会化的治理方式和市场化的治理方式。所谓行政化的治理方式,就是马克斯?韦伯所提出的以“科层制”为代表的国家理性支配下的治理技术,本文研究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正是这种方式;所谓社会化的治理方式,是社会自发形成的各种组织、各类成员按照社会运行规律和逻辑形成的一种治理方式,其主要形式表现为非正式民主协商;所谓市场化治理方式,是将市场机制引入社区治理中,实现行政管理到公共服务的转变。在现有实际的社区治理中,这三种方式相互交织、互为补充,动态贯穿社区治理的全过程。因此,对社区治理方式的研究,显得尤为有意义,本文对网格化管理的研究也在此框架下展开。

(二)网格化管理与社区治理

1.网格化管理的内涵和外延

网格化管理有多种定义。结合重庆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实际,笔者认为,网格化管理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以“人、地、物、事、组织”为管理内容,对社区内相关要素和功能进行优化整合、合理配置、有效利用,从而达到情况更加清楚、管理更加精细、服务更加到位的一种行政化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方式。由此,可以总结出网格化管理三大核心特点:一是空间网格的划分。以人缘、地缘等不同标准,在一定单位内进行网格划分。二是管理对象的多样。包括“人、地、事、物、组织”,基本包含了所有对社区治理有意义的重要因素。三是信息体系的建构,构建一个与之匹配的信息系统,才能支撑它切实运转。

2.网格化在优化社区治理方面的优势

(1)及时传递信息。从另一种角度来说,网格化模式是数字信息技术与科层化行政体制互动结合的产物。在“互联网+”的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和规模都呈现几何爆炸增长之势,网格服务管理团队每天的巡视和排查,将社情民意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收集,缩短收集与反馈间隔,有利于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2)有效服务社区。网格化模式的核心特征是权力下沉,在编制不变、辖区不变的前提下继续细分,将区、街、镇的部分职权和资源下沉覆盖至社区,实际上对原有的“条与线”重新横向协调,可以更加有效地整合各类行政资源,解决服务居民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3)提高行政效能。网格化管理中数字化的推广倒逼行政方式的转变,或许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科层。依托网格化信息系统,可直接管理到社区,甚至网格这个层级,而街道办事处“二传手”的角色是否还有必要,或是否需要重新定位和改革值得商榷。目前,已经有某些省市成功开展了撤销街道办事处、设立公共服务中心的试点。

(三)网格化管理与社区自治

网格化管理备受诟病的一点,便是压制了社区自治。在笔者看来,这种观点的盛行,是没有处理好社区治理三种方式之间的关系。按照前文所述,社区治理有三种方式:行政化方式、市场化方式、社会化方式。三种方式对社区治理都很重要,三者之间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彼此协作配合的关系。即在一种方式不能有效起作用的时候,几种方式之间可以互为补充,共同达到“善治”的目的。因此,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处理好网格化管理和社区自治的关系,就是处理好“权力”和“权利”之间的关系。应当看到“全能政府”与“无限自治”都是非常危险的倾向。具体到网格化管理当中,要注意的便是从人员配置、信息来源、处理事务的边界等一系列具体细节和操作中,协调好双方的关系。

二、重庆市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统一

在重庆市委、市政府层面对网格化管理的认识和规划都不统一,主要有两种比较片面的认识导致此项工作不能顺利开展:一是“全能网格论”,似乎与党和政府系统相关的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网格化来解决。直接的表现就是各个部门的任何工作在基层都冠以“网格化”的名头和工作方法。目前,就有市综治委、市民政局、市卫生计生委三个主要部门在大力推广网格化,其余的消防、农业、检疫也提出了各自的网格化管理。其中不禁让人质疑,各个网格化之间是什么关系,难道每推行一项工作就要划定一套网格、搭建一套专门人马吗?即各划各的网,各做各的事,互相不搭界。二是“网格无用论”,网格化在实际工作中除了增加管理层级、徒增行政成本外,究竟有什么实际用处,工作并没有因此而减少或者高效,反而有增加工作量之嫌,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广大基层社区工作者。

(二)定位不准确

以笔者的了解,重庆市综治委在推广网格化方面,走在了全市各个部门前列。据统计,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市城镇社区已经实现网格化全覆盖,行政村网格化覆盖率达到81.5%,已有网格工作人员13万余名,其中专职2.2万余名[4]。而仅在综治系统内部,网格化的推广就千差万别。其中,有以大渡口为代表的“大网格”。其主要参考了上海、北京等地的经验,以将所有与社会管理有关的工作全部贯穿到网格中。以沙坪坝为代表的“中网格”,综合考量推行难度、运行成本、运行效果等多方面,立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9大核心业务。以渝北为代表的“小网格”,以传统综治业务中的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这一个单项工作为切入点。如下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网格化到底有没有范围和边界、范围和边界在哪里,无论是认识还是具体做法都不一样。表1中的几个区做法较有代表性,但是在市级层面对于如何定位迟迟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所以各项工作推进起来也比较慢且浮于表面。

(三)机制不健全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不健全。一是运行机制不健全。这点突出表现在工作的整合和分配方面。具体到社区这个层面的表现是,原来由计生专干、劳社协管员等各个专门工作人员做的事情,全部都交由综治专干一个人承担了,这显然是没有理清条块之间的关系造成的。二是保障等长效机制建设不健全。很多区县并没有专门的网格化管理工作经费,都是牵头的部门(大多是综治部门)从自身的办公经费里面挤出一些来做,这显然不利于工作长效持续地开展。三是培训机制不健全。具体表现为网格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均不合理,又没有相应的制度化培训,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

(四)程式化严重

主要表现为“纸上网格化”,即只把网格按照一定的标准机械地画出来,然后象征性地配备相应的人员。从台账上来说都很完善,但是实际当中并没有真正运行。造成这样的主要原因是还没有建立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即没有与数字化结合,网格化就没有生命力,只能流于形式,变成纸上很漂亮、经验汇报中很响亮、实际运行中却无用的东西。

(五)认可度有待提高

与官方的“热火朝天”相比,居民对网格化管理的反应并不理想,网格化的知晓率和满意度都有待提高。在笔者到社区实地走访的过程中,很多居民并不知晓自己就“被网格化”了,也不清楚网格化究竟是做什么的,没有感觉到因此给生活带来了多少便利或者是平安,网格化有沦为官方“自娱自乐”的游戏之嫌。

三、完善重庆市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科学的政绩观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将“管理”改为“治理”,是执政理念上的重大转变。它意味着“社会秩序的维护和达成不再是政府单方面的事务,而是政府、社会和公众共同的事务;政府不再是单一的管理主体,公民社会也不再是单一的被管理客体;治理过程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度控制,而应是多元主体的平等协商与合作”[5]。创新社区治理作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持续地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增强各方参与主体的互动。因此,提升网格化的服务能力与水平,推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成为我们转变观念、主动适应新形势下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符合本市实际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

首先,要根据重庆市实际,科学定位发展何种程度的网格化。如果要建立“大网格”,必须由主要领导牵头,由政府办公室承担具体的日常办公事务;如果建立“中网格”,可以由分管政法的常委领导牵头,由综合治理办公室承担具体的日常办公事务;如果建立“小网格”,只需政府分管领导牵头,该项工作的主管部门承担日常办公事务。无论是哪位领导或者哪个部门牵头,必须配备责、权、利相当的手段,否则无法避免类似“小马拉大车”的协调不了的尴尬局面。其次,要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是社区综合性系统改革工程,可最大限度地整合和配置社区的各类资源和力量,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公众之间的共同合作,理顺“纵向――横向”、“条与块”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绝不是哪个部门牵头,最后工作就汇集到哪个部门。同时,联席会议制度应当设计为基本议事规则,当遇到两个及以上部门相互交叉管理的社区管理事项,需明确主要责任部门的每项管理任务以及其他责任部门配合协作的义务,统筹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棘手问题。最后,要建立网格事项准入制度,列明网格服务管理范围清单,未进入清单的事项,不得随时随意下达指令,避免出现“筐越装越大”、“越来越拖不动”的现象。

(三)切实发挥好各类信息数据服务决策的作用

首先,要建立符合重庆市地方特色的信息系统。自2009年开始,重庆市综治委就提出要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至今该系统仍未建立。2013年,重庆市综合治理委员会又提出要建立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至今仍然处于调研阶段,推进进度缓慢。主要纠结点就在于前文所述的定位问题,对于网格化应该包含哪些工作内容、到底要建立一个什么层次的系统定位不清:想做“大网格、大系统”,又担心协调不动;做“中网格、中系统”又觉得没有创新;做“小网格、小系统”又觉得不能解决问题。2016年3月1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数据规范》(GB/t31000―2015)正式施行,明确了综治9+X基础数据库的标准,笔者建议应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大数据的机遇,尽快解决建立全市统一的网格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系统,强化信息共享、数据挖掘、分析模型建立等工作,科学利用大数据服务决策。

(四)与社区自治有机衔接

在前面章节的分析中,我们提到了要在网格化制度、结构等细节设计方面协调好与社区自治的关系。要实现社会治理需要公民的广泛参与,网格化管理要想持续发展必须要实现行政权力与社区自治的完美融合。具体到重庆市的网格化制度设计方面,主要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人员选配上。在网格化管理的参与人员上,除了社区的委员、街道的干部等带有“官”色彩的人员外,还应加重社区群众的参与比例。二是在议事规则上。社区自治是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与实现的表达过程。因此,应当确保网格中的群众代表有相当的发言权、决策权。同时,应当与社区中已有的居民大会等议事制度相衔接。三是培育公民参与。基层活力来源于基层民主的有序参与,在网格化工作的实践中,充分挖掘和培育公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用网格来带动社区自治的发展,以社区自治来促进公共服务,形成网格化管理、社区自治和公共服务三者的良性发展,有效发挥三个系统的优势,提高网格化管理的操作性。

社区网格化治理篇3

关键词:社区;网格化;网格化管理;社会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l一5981(2014)02―0079―04

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以及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社区网格化管理范式正是努力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的重要探索。

一、社区网格化管理:新的理论预设与价值考量

1.新的时代背景与历史使命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网络社会、舆情社会,这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社会的网络结构(信息网络、服务网络、防控网络等)、群体性活动的敏感与多发、个体需求种类的多样化与层次的复杂化,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基层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实践的蓬勃发展、党的十对社会管理创新提供的新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供给,为社会管理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社会管理的新要求、新挑战、新机遇,呼唤社区社会管理的新范式。社区网格化管理,就是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使命下,回应时代的新要求、迎接时代的挑战、顺应社会发展新机遇的一种崭新的社会管理范式。

2.新的组织设计与管理技术

新的组织设计与管理技术使社区网格化管理范式的实现成为可能。一是组织结构设计的扁平化与网格化。在各项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推动下,社区组织科学合理地将管理范围划分为若干网格进行管理,其结构设计和管理模式都发生深刻变化,表现为由传统的阶梯形和层级式向扁平化和网格式转变。二是组织运行机制的“无缝化链接”与“全天候运行”。“无缝化链接”是指将社区科学地划分为若干网格并配置专人负责,必要时可由相邻网格管理员及时给予“斜行”协助;“全天候运行”是指社区组织运行机制的持续和不间断,社区网格化管理范式下的服务不是传统“按时按点”供给的,而是无论何时何地出现问题都有网格管理员提供服务,争取做到小事不出网格。三是组织管理技术的信息化与灵敏化。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提供了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灵敏的手段方法,使得社区网格化管理新范式在现实社区社会管理中的应用成为可能。四是组织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开放性流动。社区社会管理中组织资源至关重要,资源充分且合理流动才能有效发挥社区组织的功能。五是组织行为的集成反映与系统效益。系统论角度看,一个社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任何系统内积极因素的变动和良好的行为导向,都会引起集成反映,产生系统效益。社区网格化治理,从“点”做起,“以点促面”,网格治理向前的一小步都将是社区管理迈进的一大步。

3.新的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

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是新的多元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的客观要求。价值取向是人们行为的深层结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社会主体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利益诉求等呈现新的变化,出现新的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社区社会管理工作必须注意和满足社会与群众不同的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充分考虑因群众主体身份分化而不断涌现的新社会阶层、新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新时期社区社会管理工作必须顺应新的多元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向时空一体化的多元目标体系发展。时间上看,社会管理工作目标涵盖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工作,要关心群众“生得起、养得起、死得起”,即要时时关心群众。空间上看,社会管理工作目标涵盖政治权益、经济利益、文化享受、社会福利、生活环境等各个方面,即要处处关心群众。社会管理工作实践具体过程看,群众工作既要保稳定,更要促发展;既要抓管理,更要搞服务;既要让党和政府满意,更要让人民群众高兴。

二、社区网格化管理:已有的研究基础

就现有研究文献看,网格化管理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的基础研究阶段,社区网格化管理研究成果更少。2013年7月15日,我们在CnKi输入关键词“网格化管理”并作“无条件限制”的搜索设置进行检索,共有记录151条,其中涉及社区网格化管理包括城市网格化管理在内的文献不到20%,大部分研究侧重于概念、理念、原则和基本特征的探讨,整个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当然,现有的研究已取得明显成效,已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1.网格化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

网格化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对网格化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对网格化管理模式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社会管理模式,具有规范、清晰、高效、创新、综合、统一等优点和特征。但实际运作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应以社会前端管理为重点、以服务公众为核心、充分整合现有各类管理资源和管理力量,实现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从单一被动到多元联动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发挥网格化管理的效益。

2.党政管理创新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

关于党政管理创新与社会管理创新方面,有学者提出,应在加强基层党建中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实现社会管理网格化;构筑为民服务载体,推进社会管理常态化;激活党员模范作用,促进社会管理大众化。有学者提出,“网格化治理”除了需要从国家行政权力角度打通政府治理与群众自治联结的途径外,还必须从政治层面打通政府治理与群众自治联结的渠道,强化基层人大代表的功能,保障不断下沉的基层行政权力的合法性,使基层治理更符合“法意”和“民意”;同时还应保证基层群众的自治性,使村庄自治权力从悬空状态落到实处。通过人大代表功能的发挥使村民制度化地参与到基层政府治理当中,建立有效的政府治理与群众自治的衔接机制。

3.各地网格化管理实践经验的研究

关于各地网格化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成果略多。有人提出,要以强化网格划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配套制度为支撑,实施网格化管理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舟山各乡镇(街道)以自然村落或相对集中居住区域为基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网络,把全市43个乡镇(街道)划分为2464个管理服务网格,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每个党员联系10―20户普通群众,积极整合党政、社会、条块资源,探索部门融入机制,以网格为单位,建立城乡并举、条块联动、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网格服务团队。

这些研究多重理论而轻实践,多个案分析少共性研究,多传统解读少创新思考,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尚存在较大研究空间。

三、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探索及其存在问题

1.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探索的成就

从目前多地社区社会管理实践看,社区网格化管理主要是以基层网格为管理单元、以新型社区为主要载体、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紧密结合起来。

(1)注重网格组织及其结构的设计与划分。如,2012年成都市成华区秉承建设“民生政府”理念,以“社区网格为阵地、民主自治为主线、社区服务为基础”的指导思想,对14个街道进行机构改革、对11个部门和200多个事业单位进行服务职能优化,全力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全面探求为民服务精细化的新模式,着力构建“全域社区、全域服务”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的良好局面,进一步促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

(2)强调社区服务功能的实现。湖北宜昌把加强社区建设作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重要工作,紧紧围绕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社情全摸清、矛盾全掌握、服务全方位”目标,以建立社区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机制为切入点,以理顺政社关系为主线,以强化基层基础建设为着力点,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在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按照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公开招聘组建一支社区网格管理员队伍,在社区党组织、居委会领导下,网格管理员一人一格,综合履职,负责政府各部门延伸到社区的公共服务工作,同时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工作机制、服务方式,构建“人口基础信息系统、社会矛盾联动化解系统、社区综合服务系统”,努力实现社情民意全面了解、矛盾纠纷及时化解、为民服务全面周到、社区和谐稳定的目标。

(3)侧重社区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宁波市鄞州区首南街道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建立健全“三位一体”社区管理服务新机制;科学划分管理网格,推进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网格化;建立健全服务团队,推进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系统化;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一体化;加快建设基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推进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信息化;大力培育和发展基层社会组织,创新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

2.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1)网格划分过于简单。具体实践中,管理员往往图方便,实地调查就根据比较单一的标准如地域面积或人口数或户籍数进行数量化划分网格,这种划分增加了网格管理的难度,影响了网格化管理效应的发挥。此外,网格划分过于单纯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即不考虑与其他社会管理内容与环节的相互配套和相互衔接。

(2)管理手段过于陈旧。各地网格化管理实践中,一些没有经过网格化管理专门培训的网格管理员在实施具体管理过程中,往往按照传统的管理方式,坐在办公室被动“等客上门”,实行静态管理,管理理念尚未更新。

(3)扁平化组织设计流于形式。由于未能对社区管理体制进行深层次改革,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无法得到根本性改变,行政性的资源配置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导致社区网格化管理具体实践中未能完全跳出传统的“部门――街道――社区”的层级管理模式窠臼。

(4)信息化水平不高。未能有效满足网格化管理的需要。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中发现,支撑网格化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相关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基本处于空白,缺乏专业信息系统建设和维护人才。

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社区网格化管理变形走样,“新瓶装老酒”、“换汤不换药”引起群众不满和质疑,急需引起重视,探讨解决办法和对策措施。

四、社区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范式替代的前景与可能

事实上,一种范式(paradigm)的确认和成型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即使在认识范式的性质方面,库恩也承认,发现指导科学传统的规则是很困难的。一个成功的范式能使科学界保持选择问题的标准,用以寻求解决办法,并进而划分为前范式阶段、范式阶段、危机阶段、科学革命阶段四个阶段。危机阶段,占优势地位的范式受到挑战和修正,新范式可能产生,老范式可能复兴,这就促成各种观点之间的辩论和竞争。显然,库恩・奇尔关于范式四阶段的研究对于深刻理解当前社区社会管理的范式危机并着力探索社区社会管理的新范式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社区网格化管理范式是“以信息化支撑网格化、以网格化追求精细化、以精细化实现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追求“社会管理终端化、力量整合兼容化、诉求解决初始化、工作保障常态化”,实现社会管理服务的常态化、人性化和基层社区管理的以人为本,也是一种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纵横交错”式的治理模式,实质是政府管理的下沉和基层群众自治的兴起,即由传统的、上下隔离的“板块式治理”向上下衔接的“网格化治理”模式转变。

1.科学划分网格区域,推进社区社会管理精细化

科学划分网格区域是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前提。网格化实际上是倡导一种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它将原来抽象的宏观社区具体为微观的网格,将管理责任由社区落实在更具操作性的网格上。科学划分网格区域,推进社区社会管理精细化。一是确定网格区域、规模与数量。网格区域、规模与数量的确定要坚持既尊重历史传统又着眼未来发展的原则,坚持既便于管理易操作又全面覆盖无盲区的原则,坚持管理对象属地化、整体性又充分考虑居民的实际居住情况的原则,划分网格;二是确定网格管理员的职能与责任。网格管理员主要承担和协助共同做好网格内的社情收集传递、矛盾纠纷化解、安全隐患排查等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为所在网格提供日常式、订单式、多元化服务;三是选择合适的网格管理员。每个网格要明确网格管理员,做到定格定人定责,建立责任网格单元,网格管理员一般从社区工作者、镇乡(街道)联片干部、社区民警、村(居)民小组长、党团员、和谐促进员以及法治促进员、农村指导员、大学生村官、“两会代表”、政协委员、法律工作者等人员中择优选任。

2.搭建并完善服务平台,推进社区社会管理集成化

利用信息化技术打破传统的城市管理部门和行政区划空间的界限,加大对基层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快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平台建设,使基层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管理服务上来。建立健全服务团队,推进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系统化,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利用各方面资源,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一是开展群众互助服务。由社区工作者等网格管理员,以及群众代表等组成互助服务小组,主要开展社区内邻里关照、关注民生等互助服务;二是加强社区自治。由社区组建,由居住在网格内的村委及支委、“两代会”代表、政协委员、党(团)员、大学生“村官”和社区社会组织等参加,为所在网格群众提供日常性社区服务;三是夯实基础服务。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干部、民警、保安、巡防员、协管员等的作用,对责任网格进行经常性的联系服务,重点做好公共服务工作。四是组建非常设性的专业项目服务团队。由相关职能部门和技术部门下派的法律顾问、社区工作指导员、法治促进员以及社会组织、志愿者协会中的专业人士参加,提供专业和特色服务。

3.建立健全信息系统,推进社区社会管理数字化

推进社区社会管理数字化是信息时代社会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社会管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社区社会管理信息系统,一是完善信息采集甄别系统。社区要组建专业信息采集员队伍,通过详细的社会调查掌握详细有效的信息,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并经常进行更新,及时删除无效、过时的信息,避免提供错误的管理信息,积极采用新的科学技术和工具加强对信息的甄别和采集工作。二是完善信息沟通传播系统。要积极依托街道“数字化社区”等各类民生服务平台,充分利用街道门户网站、社区QQ群、微博、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电子信箱等信息平台,搭建网络问政平台沟通民意,增强互动服务功能和快速反应能力,确保信息沟通传播无障碍。三是完善信息维护保障系统。落实专人维护信息系统的运行和实时更新,确保系统运行顺畅、信息有效。事实上,建立健全信息系统,推进社区社会管理数字化,实现信息的全方位、无障碍流通,并对信息集中梳理,对资源综合协调、统一调度,对问题与需求及时解决、有效满足,有利于管理环节精细化、管理流程高效化,有利于防止在网格化管理中出现新的条块分割。

4.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推进社区社会管理多元化

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推进社区社会管理多元化是社会管理的创新和发展趋势。一是积极培育多元管理主体。社区社会管理工作纷繁复杂,不是政府一方就能进行解决和管理的,须大力培育和发展公益性、服务性的基层社会组织,发挥这些组织在公共服务、调处矛盾、化解纠纷、扶贫帮困等方面应有的服务功能。着力提升社区自治组织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增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合力,推进各类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二是科学安排多元管理主体。多元管理主体培育发展起来,要对其进行科学安排,充分发挥各种主体的优势和特长,形成主体合力。因此,要支持引导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志愿者和社区群众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中的作用,构架多方参与、利益协调、共驻共建、管理有序的多元主体协作运行机制。三是着力推动社会管理和服务向末端化延伸,构建扁平式、网格化、全覆盖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5.加强落实协同服务,推进社区社会管理制度化

社区网格化治理篇4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把社区管理改革,建实基层治理网格作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基层治理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一、建实网格,完善治理体系。一是科学整合,突破“条块分割”障碍。前期我们重新规划调整3大类20个社区网格,社区布局更加合理,组建以社区牵头总览,包保单位、驻区单位企业共荣共建、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打破以往分割管理的壁垒,社区为核,共同治理。依托党群综合服务大厅及各便民服务店,缩小服务半径,20个社区基本建立“15分钟服务圈”,精准快速解决各类疑难杂症,用'小网格'撑起社会治理的'大平安'。二是健实网络,强化单元长职能发挥。每个社区网格下完善了“社区—片区—楼院—楼栋—单元”五级网络,明确负责人,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做到“人员、职责、任务”三落实,特别是今年以来把单元长选配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广泛听取各项意见,通过各种方式切实把单元长选实选准,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为群众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服务,把治理触角延伸到基层楼栋单元。三是抓好带头人,建立专业化基层队伍。按照职业化、专业化、年青化的要求,加强社区四支队伍建设,特别是着重抓好带头人队伍建设,利用近期社区“两委换届”契机,选优配强,把基层“好班长”选出来,用起来。11个“以村为核”社区平移过渡社区“两委”成员,街道选派9名机关干部到社区担任书记,实行书记工作与“绩效工资”挂钩机制,激发社区书记干事创业动力。同时按照“工作在居住地社区”的原则,调整了52名社区工作人员,增强配齐了470余楼院长,签订正规劳务合同,把队伍建设作为基层治理的中间力量切实把作用发挥到位。

二、兜底管理,扩充治理覆盖面。一是统筹融合,成立综合治理办公室。为把社区网格内的基层治理工作做实做细,针对社区内执法力量分散、共同执法力度不足等问题,促进中心要求每个城市社区设在党群服务中心大厅一楼附近设立社区综合治理办公室,配齐必须办公用品,整合社区工作人员、警务人员、城市执法中队、城市巡管等执法力量,形成基层治理合力,共同推进基层治理深入。目前来看,效果良好,对于一些单个部门无法协调解决的问题,在联合执法机制下,都能有效的化解矛盾,如店外经营、对抗执法等棘手问题。二是服务为本,主动承接治理职能。社区加快服务职能下沉,统一设置了“党建综合”、“民生服务”、“安全环保”、“社会秩序”四个服务窗口,全权负责事项受理和业务办理,精简机构、优化职能、提高效率,提升基层治理质效。严格落实各项监督职责,明确权限边界,制定监督细则,正在探索建立环卫、绿化、秩序化等外包服务保证金制度和物业公司服务保证金制度,规范监督流程,用好监督结果,充分发挥监督在落实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三是依托六化,着力化解矛盾纠纷。社会利益结构的分化引发大量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矛盾是社会治理的难点,我们依托六化问题处理,逐步弱化分化矛盾,制定了“六化”管理工作细则、巡查人员工作职责和操作流程,建立400余人的巡查队伍,定人、定位、定责,盯靠片区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解决,目前累计督促解决居民关注、矛盾集中的“六化”问题1890条,同时注重长效机制,做到“小矛盾不出片区、大矛盾不出社区”。

社区网格化治理篇5

关键词:社区;网格化管理;体制创新

1网格化相关概念及发展情况

网格化,就是将城区行政性地划分为一个个的“网格”,使这些网格成为政府管理基层社会的单元。《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城市网格化管理是一种革命和创新。近些年,我国各地开展了网格化管理的创新型社会治理形式,其根本做法就是在城市“区―大街―社区”的管理层次与安排构架基础上,依据辖区面积或常住人口数量等目标,将所在区域划分为单元网格,并凭借数字化技能以及相应的准则手法建立起统一的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归纳资本配置、信息收集、公共服务与业务处置等功能的一体化管理机制。

各地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建立具有地方特色,不同侧重点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例如:唐山的“三全七化”网格体系、宁夏的“4+6:运作模式、山西“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各地纷纷在拓宽思路的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社会治理和提高服务水平,以居民需求为服务导向,整合人口、社会事务、城市公共服务、卫生、文化以及综治等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以网格化作为切入点,搭建社会治理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全地区统一的社区综合服务与社会管理信息平台,从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2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大量的人们涌入城市,原有的城市管理格局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人们的法制、环境、权益意识开始不断提高,教育、交通、医疗等社会问题频现,充分暴露出我们的社区治理工作还十分薄弱。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多头管理的问题十分突出。经常遇到“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现象。

要想彻底解决这种问题,就需要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体制,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新模式,有利于政府的服务推广更加优化,将更多的职能、服务措施引入社区,方便居民;此外,在企业主导型社区,开展网格化管理,可以让企业内部资源充分调动和支配,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运作,让平台真正融入社区,服务居民;同时当前各种社会资源的引入,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多元化的服务,一对一的责任划分,也让服务更加主动,精准和快捷。

整体来说,就是真正做到把各种社区服务管理资源整合到网格,把社区服务管理责任落实到网格,把属于社区服务管理的问题尽可能解决在网格,实现社情民意在网格中掌握、惠民服务在网格中开展、矛盾纠纷在网格中解决,达到共同发展社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

3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体制的原则

社区网格化管理作为“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和“社区自治”的最佳结合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广泛的推广中不断改进新技术、创新工作方法、改变工作机制,同时也兼具几个原则。

3.1资源整合,全面覆盖的原则

将政府、社会、企业、社区、自治组织、群团组织各方面的资源有机充分整合,建设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并将基础网格作为社区服务管理的基本单元,做到区域全覆盖、对象全覆盖、管理全覆盖、服务全覆盖。

3.2企地联动,共同推进的原则

网格化管理是改进社会管理的系统性工程,既强调政府职能部门在社会服务管理中的主要作用,又强调企业、社会组织及居民在社会服务管理中的参与、协同作用,实现企地联动,共同推进的原则。通过网格化管理,将社会各行各业资源融合起来,把商业、邮政、金融、家政、美容、旅游等社会资源综合在一起,为居民开展多样化的服务。

3.3尊重客观,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社区网格化管理建设的大框架下,充分结合当地社区的历史与现状,既考虑在网格化设计阶段方案的前瞻性,又要尊重现实的客观性,制定最符合社区实际的实施方案。

3.4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创新,就在于从百姓身边出发惠民生、顺民意着眼于多层次的居民需求,如何更好的服务好社区居民是创新网格化管理体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以企业为主导的网格化管理是改进社区管理的系统性工程,不但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还应该积极倡导企业承担的作用,借助网格化管理系统,以“人员”要素为对象,以“数据”信息为基础,以“事件”处置为主线,主动跟进从而进一步实现社区的精细化管理。

4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体制的内容和方法

4.1科学设置网格,推进服务管理新突破

当前,在企业主导型社区中,网格化组织体系建设要把社区管理服务的内容与政府进入社区的服务项目紧密结合起来,在政府还未进入前,由企业运作和指导建设,并在相应的时间做好交接工作,确保网格化管理中心的正常运行。具体到划分网格时,更要充分考虑社区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按照“整体规划、资源整合、全员参与、持续改进、项目引领、有序推进”的工作思路,积极整合社区内各类资源,发挥社区物业服务、治安消防、社保、医疗卫生、居委会、学校、幼儿园等机构团体的作用,实现企业和政府职能相融合、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融合、企业主导社区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和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的多项融合。

4.2加强网格人员队伍建设,实现精细化管理

网格人员是社区网格中从事信息采集上报、矛盾纠纷化解和综合服务管理的基层社会工作者。要按照“一格一员,一格多员、专兼结合”等方式配备网格管理人员。我们要从企业内部公开招录,由于他们长期接受企业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与熏陶,有较好的个人素质,再加上社区及周边资源(学校、医院、天然气公司等)均属企业原有、现有或自主引入的服务单位,便于社区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每天做好走访和巡查,做好信息采集工作。要通过区域联动等方式,采集网格、社区、单位、政府等多个层面的信息,做到信息准确、完整并将所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传递、反馈,确保信息的有效流转和利用,实现整个社区的精细化管理服务。

4.3建立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网格化信息系统是实施网格化管理的手段,包括软件开发、数据库建设、网络通讯设计和系统维护等多项内容,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系统建设中要遵循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原则,做到信息专用与共享相结合、信息集成与拓展相结合、信息集约与开放相结合等“三个结合”。健全社区管理服务网格单靠社区自身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善于发现资源、利用资源。充分发挥企业主导型社区内部各种资源共享的作用,在网格化组织体系建设中,把社区管理服务的内容与政府进入社区的服务项目紧密结合,根据社区居民需求的多元化,从管理、服务、环境、设施等方面着手,逐步建立具有社区特色的“资源共享、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运行机制,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创新合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社区网格化创新体制并不只是各类平台项目的简单罗列。它构建了企业相关单位自治的无缝隙社区网络管理模式,实现了现有系统与网格化系统的进一步对接,夯实了社区管理的新模式,为实现社区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孙晗,治理视角下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多元化自治探析〔J〕.理论研究,2011(2):14-15

社区网格化治理篇6

----__市推行网格化管理的调研与思考

按照中省市关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要求及全市政法工作会议的精神,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市基层社区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现状,加快和推进全市网格化管理工作进程,促进和提升全市网格化管理工作水平,努力为“创建全国综治优秀市、建设美丽富裕新__”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2013年3月中旬,结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市委政法委组成专题调研组,由主管领导带队,历时两个月时间,先后深入到汉滨、汉阴等4个县区、20多个基层乡镇(街道)和40多个社区,通过实地调查走访、查看相关资料、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与百余名干部群众就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进网格化管理工作进行了亲切交流和专题调研。

一、我市推进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基本现状

截止20__年底,我市共辖9县4区161个乡镇(街道),人口306万,共设立基层社区组织(以民政部门登记认定为准)169个,覆盖人口76.77万人。其中:汉滨区52个、汉阴县8个、石泉县10个宁陕县9个、紫阳20个、岚皋6个、镇坪县4个、平利县4个、旬阳县52个、白河县4个,社区总量主要集中在汉滨区和旬阳县,占全市社区总数的61%。目前,全市正在积极开展或组织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的社区共有122个,占全市社区总数的72%。

在调研中,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利民惠民政策非常拥护,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非常关注,能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基层社区开展的各项管理服务工作。大多数干部群众认为,在基层社区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实情况的迫切需要,是辖区群众的殷切期望,是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与以往村居组织相比,由于服务人群居住场所更加集密,邻里关系更加亲密,交往联系更加紧密,其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快。信息收集反馈快,解决问题到位快,工作节奏手段快;二是细。工作内容更加细致,责任措施更加细化,服务项目更加细密;三是全。信息建设全覆盖,管理服务全覆盖,防控触角全覆盖。但也存在部分干部群众对社区管理服务及推行的网格化管理工作概念不清、认知不明、理解不透的问题。这说明基层党委、政府在工作推进中,存在着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鼓动不够,对基层干部群众引导教育不足,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以及群众的知晓率、满意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务必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及综治部门的高度重视。

全市起步较早、成效较好、有一定规模、形成先进经验的社区主要集中在汉滨区老城办。以大北社区为例,自20__年11月推行网格化管理工作以来,想实招、出真招,积极推行党员上岗、周二下访、周五回访工作制度,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解决困难,积极利民惠民,赢得了辖区群众的拥挤和支持,连续两年社会治安满意率和平安建设知晓率位居全区前列,20__年4月受到了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安东同志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我市网格化管理工作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和亮点:一是高点起步。认真借鉴学习外地先进做法与经验指导工作实践做到高眼界,站在方便群众、服务民生的角度周密安排部署工作做到高胸怀,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科学技术支撑武装工作做到高手段,积极引入现代科学理念管理服务工作做到高水平。在此基础上,稳扎稳打,阔步前进。二是科学定位。深刻认识重大意义、认真制定指导思想、准确把握工作原则、明确细化目标要求,并将之作为社会治理的一种创新、平安建设的一次深化、构建和谐的一条纽带、便民利民的一项延伸,方向方位准确、目标任务合理、方式方法科学。三是实践完善。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积极借鉴学习外地先进经验,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大胆探索、积极创新、不断完善,总结出了“一抓三建一统揽”、“三问三解四包六个一”和“八位一体”等鲜活经验,逐步走出一条具有__特色的“网格化”管理的新模式。四是规范机制。指导基层党委、政府制定出台关于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基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目标任务、工作内容和网格长的职责权限、服务承诺以及便民利民、为民服务等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工作责任制、社情民意分析制度、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和民情信息管理制度,及时张榜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走上了用规章制度管人管事的良性轨道。五是便民利民。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秉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凝神聚力加快发展、真情实意为民服务,努力从群众满意的地方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积极营造“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平安社区人人共建、社区平安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

二、我市推进网格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1、科学合理划分网格。在不打破现有行政区划和管理格局的前提下,各县区结合实际,按照社区分布特点、人口数量、居住集散程度、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等情况,在尊重传统、便于服务的前提下,认真制定并科学规划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方案,努力实现基层社区网格化管理全覆盖。一是按照属地划分的原则,在行政村、城中村、城市社区所辖范围内划分网格,进一步细化管理服务单元,所辖范围的企事业单位一般归属所在地网格。二是按照适度划分的原则,在综合考虑辖区住户、单位、人口(含流动人口)和网格管理服务人员数量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网格规模。一般以自然街巷和小区划分为一个大网格,再按照宜少不宜大的原则,每15-25户80人左右划分为一个小网格,设置一二三级网格长若干名。三是按照整体划分的原则,网格划分尽量保持管理对象的整体性,不搞机械割裂。一般以行政村、自然村、住宅小区为基本单元划分网格。相对独立、规模较大的园区、楼宇、企业、院校以及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地等特定区域,单独建立网格。四是按照扁平划分的原则,为防止出现网格行政化或网格层级化倾向,我们积极推进基层社区服务管理的扁平化,努力实现管理和服务的直达和高效。

2、明确管理服务内容。根据基层社区工作实际,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确定网格化管理服务的内容。一是开展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宣传政法综治维稳暨平安创建工作。二是做好信息收集,通过深入网格走访,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和民生诉求,以及流动人口、特殊群体、安全隐患、计划生育、重点救助对象和社会组织等信息。三是搞好矛盾调处,深入排查网格内各类矛盾纠纷和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及时做好调处化解工作,做到矛盾纠纷及问题早排查、早发现、早化解、早控制。四是强化治安防范,协助做好网格内出租房管理和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等对象的教育管理,积极开展和谐社区、平安社区创建活动,指导居民群众落实好治安防范措施,积极预防和及时制止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五是突出公共安全,落实交通、消防等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措施,协助参与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公共安全。六是搞好民生服务,立足为民、便民、惠民的根本宗旨,为群众提供多种形式的民生服务,特别是针对特殊人群以及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制定相应服务管理措施,提供各种专业特色服务。

3、整合管理服务资源。通过组团方式,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政府行政资源、社会组织资源、社区群众资源,为群众提供多样化服务。一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行“一网格+一党小组”模式,把党小组建在网格上,使党组织和党员进一步融入基层群众工作中,成为所在网格的核心和骨干。每名党员要联系网格内的若干户群众,定期开展走访活动,帮助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按照“党委包党员、领导包重点、部门包社区、干部包街道”的“四包”方针,积极开展在职党员、干部职工进社区活动,并将之作为年度党员干部民主评议与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大力加强社工队伍建设,积极推动社区工作者(社工)职业化、专业化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人才加入社区工作者队伍,特别是注重吸收有社会工作专业职称和应往届毕业大学生加入到社工队伍中来,为每个社区都配备一名专门负责“网格化管理”工作的专职社工。三是积极整合基层各种力量,最大限度地整合乡镇(街道)和社区干部、“大学生村官”、社区(驻村)法官民警、流动人口协管员、专职巡防员、人民调解员、社区矫正员、民政联络员、计生协管员、劳动就业协管员等专(兼)职力量,以及网格内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党(团)员、社会组织人员、志愿者和各类有专业专长的人员组成管理服务团队。根据组建层次、参加人员和服务内容不同,不断健全完善自治服务、基础服务和专业服务等工作体系。通过一格一长、一格多员、一员多责等形式落实网格管理服务责任。每个网格都确定有一名网格长,专门负责网格日常协调和信息收集、汇总、报送等工作。

4、建立管理服务平台。从有效发挥社会资源和满足群众服务需求的角度出发,在不同层面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平台。一是在县区层面,健全完善社会应急联动救助平台、社会公共服务平台、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平台、社会组织服务平台、网络舆情研判导控服务平台等,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积极探索建立网格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平台,全面推广应用基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充分发挥其功能齐全、反应快捷、灵敏高效的优势,为加强基层社区管理和服务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在乡镇(街道)层面,健全完善乡镇(街道)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中心。在原综治维稳工作中心的基础上,积极整合有关力量和资源,实行集中办公,设立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大厅,构建集综合治理、平安创建、民生服务为一体的工作平台。三是在社区层面,建立社区服务管理工作站,整合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服务中心等平台,以及治保、调解等组织,着力在纠纷调解、治安巡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居家养老等方面提供有效服务。四是在网格层面,推行有形网格,绘制网格图,设计醒目的标识标记,明确网格分布情况,让群众形成清晰明了的网格概念。每个网格都有一个固定场所,主要依托村居委会办公楼、单位传达室、住宅小区保安室、综治警务室或网格长家中作为网格点,配备网格办公桌椅、资料柜盒。通过设置信息交换箱、发放便民联系卡、公布服务电话、开通网格QQ群等方式,拓宽与群众交流沟通的渠道,为网格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

5、明晰工作职责任务。结合社区服务管理实际,网格化管理实行“人员、职责、任务”三落实。按照“54435”的要求,社区网格长实行一岗多职,不仅要承担在社区分配的业务工作,同时还要协办本网格内的民政、综治、计生、双创、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任务。“五”就是做到“五家”,即“进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系百家情”。“四”就是做到“四知四能”,“四知”即“知网格概况、知居民家情、知社情民意、知求助对象”;“四能”即“能走访调查、能宣传发动、能解决矛盾、能赢得信任”。“三”是使每个网格长成为服务区域的“三活”,即“活地图、活户籍、活档案”。最后一个“五”,就是履行政策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信息员、维护稳定安全员、邻里纠纷调解员、综合治理监督员的“五大员”职责,实现“静态管理到物、动态管理到人、跟踪处置到事”的服务格局。网格其它成员主要负责信息收集、便民服务、简易问题的处理等,网格服务队通过服务到家庭、服务到楼栋,实现管住人、车、房和网格,共同完成“点”上的服务。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由社区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加强是网格单元的管理指导,做好网格单元上交事务的协调处理,受理社区居民服务申请,完成社区“面”上的服务。

三、我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初步成效

在历时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中,干部角色从“领导”向“社工”、服务方式从“间接”到“直接”、基层民主从“虚化”到“强化”、基层基础从“薄弱”到“坚实”的转变,仅__城区10个社区2586个网格共收集社情民意11000余条,受理解决群众各类诉求4000余件,办结满意率达到95%以上,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初见成效。一是群众生活困难得到有效救助。网格长经常入户了解常住户、租住户、残疾人户、重病家庭户、空巢老人户等住户信息,及时了解社情动态和群众需求,成为社区干部的“好帮手”和居民的“贴心人”,有效解决了居民的困难。如西关社区“三无人员”王某体弱多病、卧床不起,一级网格长入户走访知情后,发动志愿者轮流照顾,还协调医院根治了重度总胆管堵塞。大北社区刑解释教人员马某被家属拒之门外,社区和办事处干部通过人性化帮教解开他的心结,帮助解决了个人就业。二是社会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小事能酿成大事,如果早发现,就能早预防、早处理,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这正是网格化管理的优势所在。“网格化”将管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户,能够第一时间感知矛盾、发现问题、化解冲突,确保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转移。如双堤社区两年轻人因琐事引发持械殴斗,网格长发现后,组织联防小组第一时间予以制止,防止了事态的恶化和扩大。三是社会治安环境得到明显好转。“网格化”管理强化了邻里守望互助责任,居民缔结成利益的共同体,合力开展联防、联动、联保,形成了一张严密的治安防范大网,从根本上改善了城镇社会治安形势。20__年,全市刑事发案总量同比下降15%,治安行政案件总量同比下降24%,群众普遍关心的“两抢一盗”案件下降21.7%。连续五年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2%以上,20__、20__年高达95.59%、94.33%,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四是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在实践中,将“网格化”管理与“三问三解”、周二下访、周五回访等制度有机融为一体,基层干部应付面上工作少了,服务群众工作多了;闲时扎堆聊天少了,下村走访了解民情多了,政府的工作重心进一步下移,干部作风得到进一步改善,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如居民王某本身家境贫困,又遭遇交通事故致残,生活更加困难,网格长和包社区干部了解情况后,迅速协调有关部门落实了低保政策,帮其申办了残疾证,妥善解决了他的实际困难,王某感激地给镇政府和社区各送上了一面锦旗。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也深切感受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势在必行,推进和深化基层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刻不容缓,有以下几点粗浅体会:其一,要把社会治理创新摆到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各级党委、政府将社会建设作为“三大建设”之一,将社区网格化管理作为民生“十大工程”之一,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贯彻“发展是生产力、社会管理也是生产力”,“发展是政绩、社会管理也是政绩”的理念,坚持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两轮并驱,通过社会建设促经济发展,把社会治理创新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做到与经济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形成齐抓共管社会治理的新格局。其二,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社会治理创新水平。信息化是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的重要途径,是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有效载体,是网格化社会治理的物质基础。社会治理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变革,通过政务信息化提升行政效率,搭建信息化沟通渠道通达民意,构建信息平台加强社会治理,从而创新社会治理手段,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其三,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必须争取上级支持和领导重视。创新社会治理是一项全民动员、齐抓共管的工作,涉及多方面多部门,只有坚持党政统一领导,各有关职能部门才会积极参与配合,才能有效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我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市上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责任部门为成员的综治暨平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八个专项工作组,统筹指导全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初步形成了党政主导、综治协调、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四、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对存在问题的综合分析

我们在探索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中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阻碍着我市网格化管理体系总体功效的发挥。一是居民参与度不高。从调研情况看,辖区群众参与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大体可划分为三类:一是不愿意,二是无所谓,三是不知道。究其原因:一是社区服务内容相对单一,以政府为主提供的公共服务项目较少,直接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服务项目不多,受众及服务对象有限。二是社区工作参与政府行政工作较多,社区工作者“上门服务”、“面对面服务”的时间和项目相对较少。三是社区居民与社区网格管理员的有效互动不够,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给工作也带来诸多不便。二是社区管理难度较大。治安管理难度大,社区人口密集,流动性强,治安形势相对复杂,容易滋生侵财性治安刑事案件。资源整合难度大,社区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到方方面面,部门多、行业杂,服务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工作力量难以形成有效配置。动态管理难度大,社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较多,社区层面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影响了社区的公共安全和居民的正常生活。综合管理难度大,精神文明、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个别地方仍残留有封建迷信遗迹,组织、宗教文化有所抬头,黄赌毒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干部队伍有待加强。一方面,综治部门是社区管理的主力军。目前,全市共有161个乡镇(街道),虽然都成立有综治维稳工作中心,配备了专职副科级的综治办主任,但专职工作人员相对较少,市、县、镇三级综治干部不足200人,除去各级综治办主任外,综治专干不足40人,工作力量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社区干部年龄整体偏大,服务管理理念滞后,工作方式方法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加之文化层次、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工资待遇、生活保障、政治地位不高等等,均都影响了工作的整体推进和成效作用的发挥。四是基础建设相对滞后。由于市县财力紧张,无法满足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的需要,网格化管理缺乏必要的现代化、科技化支撑。目前,部分社区基层基础建设欠帐较大,办公条件环境相对较差,还依托于原村居委会办公场所,房屋简陋、桌椅陈旧,档案器材多年未购,电话电脑常年失修,服务信息主要靠传统方法来记录、传递,缺乏现代化信息系统平台,导致社区服务管理效率不高、作用不大、群众也不满意。另外,社区干部心理压力大、工作上有畏难情绪、教育培训不够等问题,也影响着网格化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

社区网格化治理篇7

一、社区基本情况:

XX镇XX社区位于XX镇XXX,辖xx个村民小组、居民xx户xx人。主导产业以种植茶叶为主,社区建有社区工厂xx家可吸收劳动力xx余人,在社区管理过程中,社区人员杂、情况杂、管理难的问题日益凸显,为使社区实现有人管、管得住、服从管,XX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社区党建为引领,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支撑,着力构建易地搬迁后续管理服务体系。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基层堡垒。为给XX社区易地搬迁后续管理服务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按照基层党组织建设相关要求,及时成立了XX社区党支部,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抓好社区“两委”班子选举工作,将政治觉悟高、文化素质强、服务意识好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社区党组织。积极充实社区后备力量,新发展党员1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名,不断为XX社区党支部输送新鲜“血液”。

二是整合管理力量,优化网格结构。为进一步充实社区管理队伍,XX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优化网格结构,将搬迁群众以楼为单位划分为xx个网格,整合社区管理人员和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力量,推选出xxs名责任意识强的社区干部和搬迁群众担任网格员,支部书记担任网格长,采取网格员直接包联到户的方式,既方便了群众办事,也利于社区管理。为网格员免费配发移动终端,并积极组织社区网格员对安康综治app操作进行测试培训,有效提升了网格员履职尽责能力。

三是弘扬主流价值,强化群众自治。积极推行党建+社会治理模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诚孝勤俭和等优秀传统美德,树立主流意识,制定社区公约,以约束人、以德律人。以“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邀请社区老党员、老贤达、老教师参加社区支部活动,大力开展“XX好人”“优秀网格员”“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引作用。

社区网格化治理篇8

以管辖地域为对象,将社区(村)划分成若干社区(村)管理服务网格,通过“三定”工作模式实现“定格、定人、定责”。以“社会资源整合、工作力量聚合、群众关系融合”为目的,构建“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梯次管理、逐级负责”的工作格局。通过划小责任单元,对网格内居民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动态管理,实现“三个提高、三个下降、四个增强、四个没有”的目标,即:平安法治知晓率不断提高、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不断提高、公众安全指数不断提高,刑事治安案件逐步下降、案件逐步下降、矛盾纠纷案件逐步下降,增强居民学法守法意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健康文明意识、增强和睦相处意识,没有吸毒贩毒现象、没有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没有特殊人群脱管、没有人员失控。

二、工作原则

(一)因地制宜原则。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要从社区(村)实际出发,注重实效。重点推行社区警务工作法和社区(村)管理服务新思路,共同营造平安法治和谐环境。

(二)资源整合原则。充分整合警务室、调解室、社区(村)专职保安、综治社工和义务巡防队伍、法治指导员等基层力量,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推动企地联防、校地联防、联户联防、看家护院、邻里守望等群防群治扎实开展,推进平安法治和谐社区创建活动。

(三)规范建设原则。严格按照社区(村)建设及平安法治创建有关要求组织实施,逐步建立以落实责任为依托的精细化管理新模式,否断探索并建立健全社区管理服务、综治、法治、社会矛盾化解等各项工作制度。

三、工作标准

(一)网格划分

按照“地域相邻、人员相熟、文化相近、构成相似”的原则,全镇以行政村、自然村为主线,将行政村以自然村每小组为基本起点,原则上每小组以80户左右为一网格,划分成若干个网格。

(二)人员设置

每个网格统筹组建3人社区(村)民生服务组(1名网格组长,2名调解信息员),5-10名网格管理服务志愿者。网格组长可由村干部担任,也可选聘优秀调解信息员担任;调解信息员一般由网格内居住的老干部、老党员和群众代表担任;网格管理服务志愿者主要是热衷于社区(村)公益事业的村民、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红袖标”义务巡防队员等。调解信息员、网格管理服务志愿者由社区(村)选取并聘任,颁发聘任书,并在网格内公布。

(三)工作职责

网格组长要联合网格内社区(村)民生服务组、志愿者队伍当好社区(村)管理服务“六大员”,即政策法律宣传员、社(村)情民意采集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社区(村)管理监督员、文明新风倡导员、突发事件报告员。具体要做好以下工作:

1、协助镇、社区(村)做好群众工作,及时了解群众思想动态。

2、掌握网格内家庭、单位、企业基本情况,及时发现和化解群众中出现的矛盾纠纷,做好信息收集和上报工作。

3、协调处理网格内存在的隐患,引导群众依法合理表达诉求。

4、协助有关部门做好重点人员和特殊人群的帮教和管控工作。

5、开展平安法治宣传,做好群防群治工作。

(四)工作制度

1、会议制度。建立定期、不定期会议制度。社区(村)每周至少召开一次网格管理工作例会。如因工作需要可随时召开。

2、台帐制度。社区(村)和网格要建立《网格化社会管理台帐》,由社区(村)进行统一规范管理。

3、报告制度。网格管理人员原则上每3天向社区(村)报告一次工作情况,由社区(村)登记存档。社区(村)每周向镇报告一次工作情况。有特殊情况随时上报。

4、督查制度。社区(村)对网格管理人员工作开展情况定期督查,浦南镇每月要对网格管理人员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通报。

5、培训制度。镇适时组织对网格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工作能力。

6、奖惩制度。镇制定网格管理人员考核管理办法,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人员进行表彰,对工作不力人员提出批评或取消管理人员资格。

四、实施步骤

为确保社区网格化社会管理平台建设在我镇有序开展,经研究,决定在所属社区试点推行,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召开动员会议,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浓厚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阶段:试点运行。结合自身实际划分网格;做好网格管理人员选取聘任工作;组织对网格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制定详细的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开展试点运行。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试点单位对工作开展情况送行回顾总结,组织召开全镇工作现场会,推广经验做法。

第四阶段:全面实施。在全镇范围内全面实施社区网格化社会管理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社区网格化管理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积极探索,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是固本强基的重要举措。各社区(村)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认真组织实施网格化社会管理工作。

(二)加强领导,认真组织。为确保社区网格化社会管理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各村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入。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检查督导,并将此项工作开展情况列入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社区网格化治理篇9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关于深化平安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进一步提升**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水平,夯实基层基础,促进各村(居)平安建设,**镇全面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工作。根据市、区相关文件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网格员专项经费使用计划

(一)网格员设置及所需经费

1、行政村网格员设置及分配。我镇现有行政村**个,其中常住人口在**人以上的行政村**个,为方便“双实信息”统计,计划将人口数在**人以上的行政村划为**个网格,设置**名网格员,因此,我镇行政村共设置网格员**名。

2、辖区其他社区网格员设置及分配。我镇除**个行政村外,还有若干驻地单位宿舍,为保证网格管理不留空白区域,将驻地单位宿舍纳入我镇网格化管理当中。此类单位宿舍共有**处,按照房屋及居住人员数量计算,划定网格为**个,共需网格员**名。

综上,我镇共设置网格员**名,按照每名网格员每年**元的标准,我镇共需经费**元。

(二)网格员待遇

按照**区《关于规范社区治理工作专项经费使用的实施意见》,每年将专项经费的**用于给付网格员补贴,另外**根据我镇实际情况,用于社区服务类、社区活动类、社区管理类及社区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其他服务事项。

二、工作方案

(一)网格员的选配

各行政村网格管理员原则上由村两委在熟悉村内情况、懂得计算机使用的人员中选派,按照“一格一员”配备。辖区驻地单位宿舍网格管理员的选配,经镇政府协调驻地单位后,按照“一格一员”的原则,由驻地单位选派熟悉情况的人员担任。

(二)网格员的职责

各网格员实行“定格、定人、定责”。按照“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一人一格、综合履职”的要求,主要负责网格内人员、房屋等“双实信息”采集、录入、更新、保证各种信息全面、准确、鲜活。根据**市综治委文件要求,在镇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提供辖区人房变动、矛盾纠纷、安全隐患、重点人群、流动人口和驻地单位、重要部位变化等基础信息,准确反映社情民意,及时发现报告并协助解决问题。

(三)网格员的管理

各网格员由**镇综治办统一管理,登记造册,建立档案

资料。档案资料应包括网格管理员基本信息及联系方式,上岗及业务考核情况,奖惩记录等。

(四)网格员的培训

我镇将适时开展网格员上岗前培训和上岗后培训、综合培训和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政策法规、社区服务和群众工作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让网格员明确工作职责、熟悉工作方法,更好地履行网格管理职能,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效能。

(五)网格员的考核奖惩

由**镇综治办组织对各网格员实行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平时考核,每月一次;年度考核,一年一次。考核要严格按照网格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规定,细化项目,明确标准,合理设置分值比重,重点考核各项服务和管理工作的绩效。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直接挂钩。为了增强网格员的责任感,提高工作积极性,每年将按一定比例评选、表彰、奖励“优秀网格员”。对工作考核不合格的网格员要进行批评教育和处罚,不称职的按有关规定及时辞退。

**镇综治办

社区网格化治理篇10

充分运用网格化管理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合理划分网格管理单元,择优选聘网格管理人员,建立完善工作责任机制,综合考虑“人、地、物、事、组织”等因素,通过二维、三维数字地图,重点加强对社会各类人员的精细化、常态式管理。

二、网格划分

按现有行政区划为基础,由镇政策法规服务中心牵头,各村(社区)、镇级相关单位具体组织实施,在全镇全面推行社会管理网格化管理模式。以各网格为基础,建立以“人、地、物、事、组织”为核心的基础信息数据库,把管理、服务纳入网格中,不断加强社会管理。

(一)二级网格。

即镇级网格。县级为一级网格,镇为二级网格。镇上成立社会管理服务中心,镇主要领导为该区域网格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担任中心主任,具体承担该区域网格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的建设,将充分利用现有的便民服务中心场地、政务网络资源,增设坐席及电脑等办公设施,安排若干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本区域网格化建设的日常工作,并实行轮流值班制度。服务中心将充分整合民警、计生、民政、司法等站所人员为兼职网格助理员,按照职责分工承担其网格内了解社情民意、维护治安秩序、整治环境监督、排查化解矛盾、落实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以及服务人民群众等职责,并开展好流动人口、社会组织等管理和服务工作。

(二)三级网格。

即行政村(社区)网格,共23个网格。每个行政村(社区)为1个网格,各行政村(社区)主要负责人主抓本区域内网格管理工作。同时,镇包村(社区)领导负责联系、指导、协调所包村(社区)的网格建设与运行工作。

(三)四级网格。

即基础网格。以行政村(社区)所辖范围为基础,综合地理布局、道路走向、人员聚居、街道布局、小区分布、工作量大小等因素划分基础网格,实现各网格间无缝拼接。行政村应积极结合新型农村综合体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省上要求,原则上较大的行政村应遵循400人为一个网格的标准划分;针对行政村人口偏少、布局分散的实际,以便与网格员管理和服务、便利群众办事为根本,可以人口相对集中聚居点、道路周边聚居区为标准,缩小网格人口规模进行划分,但网格边界必须明确,确保不遗漏、不交叉。划分网格时要将网格内市场、学校、卫生院、景点、景区等驻地单位及楼栋、小区、院落等全部纳入网格管理之中。

(四)网格员选任。

每个基础网格选任1名网格员。网格员人选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居)民小组长、离退休干部、离退休教师、离退休职工、老党员、村民代表和有威信、有能力的群众和大学生村官为主,重点遴选热心公益事业,工作责任心强、有威信和魄力的人员担任网格员,村(社区)干部原则上不担任网格员。网格员直接联系网格内的所有群众和单位,村(社区)干部通过联系网格员,最终联系到每家每户。网格员选任要重点以长期居住在该网格中,有专业知识的居民代表为主,充分发挥他们对本区域地熟、人熟、情况熟的特点,更好地做好基础网格化管理工作。

网格员的工作职责:配合村(社区)两委做好网格内的社情民意了解、治安秩序维护、环境监督整治、矛盾排查调解、流动人口管理、重点人群排查登记管理、服务基层群众等工作。

三、信息采集及运行机制

省作为全国社会管理网格化管理试点省份,将根据中央政法委和中央综治办要求,依托电信网络建立工作平台,围绕人、地、事、物、组织等社会管理网格化要素,开展对系统所需信息的采集工作。信息采集后根据软件内容及上级要求进行分类和报送、转交、转办、督办等工作,具体采集内容和采集要求、运行流程、运行机制将按照县上统一部署,另行发文明确。

四、工作步骤

(一)动员准备阶段(9月10日——9月30日)

由各村(社区)召开会议进行广泛宣传动员,重点加强城镇社区的宣传动员工作,成立领导组及工作机构,制发实施方案。

(二)网格划分阶段(10月1日——10月31日)

各村(社区)积极组织、指导完成辖区内网格划分工作,选定网格管理员,并上报网格情况和网格员情况,对网格员组织开展培训工作,明确任务,制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五、工作要求

(一)细化任务,确保落实。

各村(社区)要根据实施方案,对下达的各项任务层层分解细化,落实到人。同时,要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把各项任务做细做实,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二)注重指导,强化管理。

各村(社区)要在村民(居民)自治工作中找准定位,转变角色,变“管理者”为“指导者”,重点要加强对日常工作的指导,确保工作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