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通信网络基础十篇通信网络基础十篇

通信网络基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9:12

通信网络基础篇1

对于信息通信业,会议提出加快推进信息通信业转型发展,夯实网络强国建设基础。

在我国工业通信业新常态特征的背景下,在2016年保持中高速增长,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网络大国地位的基础上。会议提出2017年发展目标:电信业收入增长4%。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作了题为《深化改革创新促进融合发展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不懈努力》的工作报告。

电信业务收入重回5%

会议指出,2016年以来,工业通信业保持中高速增长,总体规模、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网络大国地位。预计全年,电信业务总量、业务收入分别增长53%和5.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长15%,互联网行业收入增长超过40%。

适应新趋势新要求大力推动融合发展。牵头推动出台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标准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出台促进智能硬件、大数据、车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行动计划。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进入快车道,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扎实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取得新成效。

统筹推进信息通信业发展、管理和安全。初步完成网络强国战略研究报告。全国所有地市基本建成光网城市。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进展顺利。5G研发成效明显。三网融合全国推广稳步推进。组织开展互联网基础管理专项行动。防范和打击通讯信息诈骗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全面实现了电话用户实名登记。修订后的无线电管理条例正式施行。

夯实网络强国建设基础

在2016年发展的基础上,会议提出2017年主要预期目标: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电信业、互联网行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分别增长4%、26%和14%左右。

会议强调,当前我国工业通信业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明年工作,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围绕解决行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更加注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更加注重务实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三是顺应全球信息化发展趋势,更加注重积极谋划和推动网络强国建设。

会议提出,加快推进信息通信业转型发展,夯实网络强国建设基础。深入实施网络提速降费。加快高速带网络建设,加快农村及偏远地区4G网络覆盖。大力推进5G技术产品研发、标准制订和产业链成熟。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支持3万个以上行政村宽带建设升级。组织好“核高基”重大专项。进一步落实三网融合推广方案。全面开展互联网基础管理专项行动。抓好新修订的无线电管理条例的宣贯落实。持续深入推进防范和打击通讯信息诈骗专项行动。进一步提升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会议提出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管理,营造工业通信业发展良好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探索编制工业和信息化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开展制造强国战略、网络强国战略配套立法研究。实施更加精准的产业政策,研究建立产业政策执行情况监督、评估机制。加快建立涉企保证金清单制度。继续推进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设立运营,启动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

深化智能制造、5G、工业互联网、无线电管理、核与航天以及G20框架下新工业革命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全面落实部省合作协议,支持部属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与地方主管部门、重点企业和产业化基地的深度合作。健全重点协会联系制度和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会议提出2017年重点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全局,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深融合、惠民生、保安全各项工作,加快新动能培育和传统动能修复,努力实现工业通信业平稳增长和提质增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胜利召开。

2017年六方面重点工作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

深化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

着力化解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加快结构调整优化,提升供给质量和水平。

通信网络基础篇2

关键词:通信电源;通信网络;可靠性;发展

abstract:thecommunicationspowersupplyisanimportantpartofthecommunicationsnetworkinfrastructure,becausethebasestationslocatedinurban,suburban,andrurallocation,thereisnopersononduty,themajorityofruralpowergridhavepoorquality,serviceandrepairinaccessible.therefore,thecommunicationpowershouldhavehigherreliabilityandmaintainability.Keywords:communicationpower;communicationsnetwork;reliability;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基站通信电源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趋势

(一)基站通信电源的发展过程

目前我国通信电源普遍采用高频开关电源,相控电源已逐渐被淘汰。我国电源技术的发展是从1963年研制可控整流器开始的,1965年开始研制逆变器和晶体管直流一直流变换器,上世纪80年代引进的开关电源技术在高等院校和一些科研院所进行试验开发,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关电源产品开始推广和应用,但在通信领域所占比重还比较低。当时开关电源是采用20KHZ脉宽调制(pwm)技术,效率可达65―70%。由于开关电源和相控电源相比具有显著优势,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在通信领域大规模推广应用。1994年原邮电部作出重大决策,要求在通信领域推广应用开关电源以取代相控电源。目前国内生产的开关电源采用pwm技术的开关整流器,工作频率大部分在40kHz至100kHz之间。新型磁性材料、变压器等元器件的发展使开关电源进一步小型化。开关电源和相控电源相比,在技术上是一次质的飞跃,不仅可以方便地得到不同大小的直流电压,而且甩掉了体大笨重的工频变压器。由于采用高频功率变换,电源体积重量明显减少,而且技术性能大大提高。由于变换功率的提高,减少了能耗,提高了对能源的利用率。

(二)基站通信电源的发展趋势

由于通信的高速发展,通信基站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新增基站不断向边远农村发展。基站的数量不断增加、分布面不断扩大、电网质量不断下降,这些因素为基站通信电源的运行维护增加了不少困难。同时对基站通信电源的可靠性、故障诊断、系统容错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提高电源的可靠性

由于基站分布不断向偏远地区发展,电源的维修时间在加长。与有人值守的通信局站的通信电源相比,基站通信电源应有更高的可靠性。

2、拓宽电源设备的输入电压适应范围

国家标准规定通信电源的输入电压范围为-15%~+10%,目前从使用情况看,这个电压范围显然不能适应现场应用,输入电压范围即使拓宽到±30%,仍有部分现场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基站通信电源的输入电压范围应向更宽的方向发展。

3、采用集中监控系统来提高工作效率

一个城市的基站数量在100至1000之间,如果每站巡检一次需要2个小时,则人工全部巡检一次需要的时间为25至250个工作日。因此,基站通信电源应具有较完善的故障诊断能力和集中监控系统,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集中监控系统完成正常的电源巡检任务;另一方面集中监控系统可以准确诊断电源系统的故障情况,为基站通信电源的维修提供第一手资料,可减少基站通信电源系统的故障维修时间。

4、采取措施提高基站通信电源的过电压保护和防潮、防尘能力

由于大部分基站地处偏远地区,经常受到雷电侵害。并且机房由于无人值守,所以温湿度、整洁度难以保证。于是基站通信电源的过电压保护设计、防潮设计、防尘设计显得日趋重要。基站通信电源的过电压保护设计是保证基站通信电源系统可靠运行的必不可少的环节,雷电对通信设备产生危害的根源在于雷电电磁脉冲,这种电磁脉冲包括雷电流和雷电电磁场。雷电流是产生直击雷过电压的根源,而雷电电磁场则是产生感应雷过电压的根源。对于基站通信设备而言,雷电过电压来源主要包括感应过电压、雷电侵入和反击过电压。实践表明,对基站通信电源的过电压保护设计,要考虑保护元件的可更换性。采用多级过电压保护,具有保护指示与诊断功能的过电压保护装置,是基站通信电源过电压保护发展的趋势。防潮、防烟雾和防霉菌设计称为三防设计。工程上通常选用耐蚀材料,通过镀、涂或化学方法对电子设备的表面覆盖一层金属或非金属保护膜,使之与周围介质隔离,从而达到防护的目的;在结构上采用密封或半密封形式隔绝外部环境;对印制板及组件表面涂覆专用三防漆,避免导线之间的短路,提高电源的可靠性。变压器必须进行浸漆、端封,以防潮气进入引发短路。

5、提高基站通信电源及其监控系统的智能化程度

现代通信电源系统基本上都采用集中管理分散式监控系统,对系统的各种状态量和控制量进行监控,通过网络技术将信息送入监控模块。同时,监控模块还可对电池进行全自动管理,包括电池在线管理、均浮充转换、停电后的来电预限流控制和电池放电测试等。监控模块还可对整流模块电压进行调节和无极限流控制,检测整流模块状态,并根据系统运行的异常情况进行保护和告警。通过监控模块上网,可以在监控网上传输数据,维护人员可进行数据查询等维护工作。

二、避错设计及容错设计方法介绍

(一)避错设计指通过加大功率器件参数的设计余量,提高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优化系统结构等措施来提高系统的性能的设计方法。

提高元器件的可靠性

通信电源系统是由众多的电子元器件组成的。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成系统的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采用高可靠的元器件并进行严格的老化筛选、加大功率器件参数的设计余量可以提高通信电源系统性能。

2、系统结构的优化设计

(1)简化系统结构。系统结构越简单,系统的元器件越少,系统的可靠性也就越高。因此在不影响系统性能的前提下,应尽量简化系统结构。

(2)采用固定结构备份。对某些重要的子系统,如电源模块可以采用双重备份的办法来提高通信电源系统的性能。通过备份方式可以减少系统的停机时间,提高系统的可用度。

(3)采用带有自动切换装置的待机结构备份。这种结构在某一子系统出现故障时,由自动切换装置自动切换到所备份的子系统上去。其缺点是要增加一套辅助装置。

(二)容错设计是指在通信电源系统中故障发生时,使故障的影响借助冗余技术而自动抵消,从而使在系统存在故障的条件下,仍能维持为负载提供正确的输出的能力。容错设计主要通过系统的模块冗余、硬件冗余、软件冗余、信息冗余及时间冗余来实现。

三、提高基站通信电源可靠性的有效途径

提高基站通信电源可靠性的途径很多,归纳起来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一)通过避错设计技术来提高通信电源的可靠性。但是任何一个系统很难做到绝对不发生故障,对元器件的挑选严格程度又不能无限地高,因此,避错设计对可靠性的提高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有其局限性。

(二)在避错设计的基础上,对系统内部出现的故障,通过容错设计技术消除故障影响,使系统最终给出正确结果。实践表明,容错设计对提高基站通信电源系统的可靠性是十分有效的。对基站通信电源系统来讲,影响其可靠性的主要因素是高频开关电源模块、电源监控、交直流配电等。通过按最坏情况设计和采用高可靠元件及严格控制生产质量等方法,可以提高电源系统的可靠性,但会大大增加系统成本。因此提出了解析冗余容错技术。解析冗余容错技术是利用系统不同部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功能上的冗余性,当系统的某些部件失效时,用其余完好的部件承担起故障部件所失去的作用,以维持系统的性能在允许的范围之内。例如在基站通信电源系统中,我们需要检测每一个模块的输出电流和电源系统总的输出电流,当电源系统某一模块的电流检测元件出现故障,而模块本身工作正常时,我们可以通过电源系统总的输出电流减去其余电源模块输出电流之和来计算发生电流检测元件故障模块的输出电流。基于解析冗余容错不需要增加硬件设备,具有成本低和易于工程实现等特点,在容错控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基于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的容错设计

不论采取什么方法来提高通信电源系统的可靠性,系统最终还是会发生故障的,这样故障诊断技术成为提高通信电源系统可靠性的最后一道防线。故障检测与诊断可以在线监控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当通信电源系统发生某些局部故障时,可以迅速报警,并分离出发生故障的单元,以帮助维修人员进行故障排除,防止故障的传播与扩大。基于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还可以构造一种新的容错控制系统。根据故障检测与诊断的信息,可自动排除系统的故障单元,并以通信电源系统现有的完好硬件进行结构重构,以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安全。

四、通信电源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性与可用性设计方案

通信的高速发展,基站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并由城市逐步向偏僻的乡村发展。散落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的基站,与一般通信机房相比形成了特殊的工作条件,这些特殊的工作条件对用于基站的通信电源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基站通信电源的可靠性设计

基站电源系统的可靠性设计主要用于解决基站特殊环境对通信电源系统提出的过高要求。可靠性解决方案如下:

1、将电源模块的交流输入电压范围提高至±30%,这样可提高电源系统对电网的适应性。

2、电源模块采用自然冷却方式,自然冷却(与风冷相比)可从根本上避免由于风机损坏对电源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和电源运行若干年后大面积更换风机的危险。

3、基站通信电源系统增加综合过电压保护电路。将基站通信电源的雷电过电压保护、非雷电过电压的保护一体化。保证基站通信电源在出现雷电过电压、非雷电过电压时,通信电源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

4、基站通信电源的故障隔离设计是提高电源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方法。该设计将电源监控故障与电源模块故障隔离开来;将故障电源模块与正常电源模块隔离开来。使电源系统在电源监控故障、部分电源模块故障时可以继续供电。

(二)基站通信电源系统的可维性设计

基站通信电源可维性设计的目的是使通信电源系统的故障维修尽量简单。主要表现在电源模块更换的方便性、系统故障的诊断性等。可维性解决方案如下:

1、电源模块的安装方式采用带电插拔式,电源模块在任何状态下可任意插入和拔出。对此,我们设计了电源模块动态识别电路,该电路可以保证在电源

模块插拔过程中不影响系统均流电路的工作。电源模块的带电插拔可使电源系统基于故障诊断与容错技术的的维修时间最短、维修难度最低。

2、基站通信电源系统监控的故障诊断功能为电源系统的维护提供方便。故障诊断软件可对电源模块的内部故障,电源系统的输入、输出故障提供准确的故障诊断及故障定位,并将电源系统的故障信息远传至监控中心的值班室,为电源系统的维修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

(三)基站通信电源系统的可用性设计

基站通信电源系统的可用性设计的目的是使通信电源系统适应基站特殊工况的要求。对基站通信电源系统的可用性,解决方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电源模块的带载特性。基站的特殊工况是电源系统安装调试时经常处于空载状态,电源设备正常运行时处于轻载状态。对此,为提高通信电源系统的可用性,我们对电源模块的电路拓扑及控制电路进行了改进,使电源系统可以在空载状态下长期运行,48w50a电源模块的空载损耗小于20w,轻载时的效率得到提高。

通信网络基础篇3

【关键字】通信机房网络重构机房规划nFVSDn

一、引言

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网络正朝着“简洁、敏捷、开放、集约”的方向发展,各运营商现有通信局点布局及配套设施是面向铜缆网及传统交换网设计的,已不能满足业务和网络重构的要求。基于传统通信设备大规模退网和网络架构重构对机房各类资源的需求,以层级扁平化的网络简化趋势将势在必行,摸清现有机房网络资源条件,在匹配未来3-5年内通信网络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做好基于CoDC化的重构网络的机房布局规划,是目前各通信运营商网络规划的迫切要求。

二、通信网络演进趋势

根据目前技术成熟情况,预计通信网络将朝着以下趋势发展:一是架构重构,以DC为核心建网。传送机房改造为云DC,建设DCi互联网络形成一体化资源池。二是网络重构,全面虚拟化。vBRaS等网元虚拟化,实现nFV电信云集约部署;网络设备虚拟化,利用SDn(overlay)构建智能弹性网络;在对SDn/nFV等新技术的引入过程中,新系统应优先基于SDn/nFV部署;部分老系统可逐步引入SDn/nFV。

SDn/nFV技术分别从网络架构和设备架构进行创新,将影响业务模式、网络演进和运营体系变革;云是SDn/nFV的基础,实现网络资源弹性扩展和灵活配置。

三、新一代通信机房业务需求

根据通信网络的演进趋势,未来通信机房按照局c内所安装通信设备网络层级可划分为区域中心、市级中心\属地中心、接入点三级,各层级机房预计部署的通信设备如下表:

四、通信机房规划建议

通信网络基础篇4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相继通过;2015年7月,作为网络安全基本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草案)》第一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网络安全法》。立法的迅速推进源自我国面临国内外网络安全形势的客观实际和紧迫需要,标志着我国网络空间法治化进程的实质性展开。

立法定位:网络安全管理的基础性“保障法”

科学的立法定位是搭建立法框架与设计立法制度的前提条件。立法定位对于法的结构确定起着引导作用,为法的具体制度设计提供法理上的判断依据。

第一,该法是网络安全管理的法律。《网络安全法》与《国家安全法》《反恐怖主义法》《刑法》《保密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共同组成我国网络安全管理的法律体系。因此,需做好网络安全法与不同法律之间的衔接,在网络安全管理之外的领域也应尽量减少立法交叉与重复。

第二,该法是基础性法律。基础性法律的功能更多注重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具体指导思路,问题的解决要依靠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这样的定位决定了不可避免会出现法律表述上的原则性,相关主体只能判断出网络安全管理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具体的解决办法有待进一步观察。

第三,该法是安全保障法。面对网络空间安全的综合复杂性,特别是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面临日益严重的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极端”威胁,网络空间安全风险“不可逆”的特征进一步凸显。在开放、交互和跨界的网络环境中,实时性能力和态势感知能力成为新的网络安全核心内容。

立法架构:“防御、控制与惩治”三位一体

在上述背景下,传统上将风险预防寄托于惩治的立法理念面临挑战。为实现基础性法律的“保障”功能,网络安全法需确立“防御、控制与惩治”三位一体的立法架构,以“防御和控制”性的法律规范替代传统单纯“惩治”性的刑事法律规范,从多方主体参与综合治理的层面,明确各方主体在预警与监测、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与响应、控制与恢复等环节中的过程控制要求,防御、控制、合理分配安全风险,惩治网络空间违法犯罪和恐怖活动。

法律界定了国家、企业、行业组织和个人等主体在网络安全保护方面的责任,设专章规定了国家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应急制度,明确规定“国家采取措施,监测、防御、处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的网络安全风险和威胁,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免受攻击、入侵、干扰和破坏,依法惩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和秩序”,已开始摆脱传统上将风险预防寄托于事后惩治的立法理念,构建兼具防御、控制与惩治功能的立法架构。

制度设计:网络安全的关键控制节点

《网络安全法》关注的安全类型是网络运行安全和网络信息安全。网络运行安全分别从系统安全、产品和服务安全、数据安全以及网络安全监测评估等方面设立制度。网络信息安全规定了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和违法有害信息的发现处置制度。法律制度设计基本能够涵盖网络安全中的关键控制节点,体系较为完备。除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个人信息保护、违法有害信息处置等成熟的制度规定外,产品和服务强制检测认证制度、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制度、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等都具有相当的前瞻性,成为该法的亮点。

《网络安全法》规定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用户信息保护、网络信息安全投诉举报等制度,以及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认证、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网络产品和服务采购的安全审查、网络可信身份管理、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处置、漏洞等网络安全信息、网络安全人员背景审查和从业禁止、网络安全教育和培训等制度。可以看出,一部契合网络安全战略,关注技术、管理与规范的网络安全保障基本法,由十多套(部)配套制度共筑框架的法律体系已悄然成型。

重中之重: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办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制度是网络安全法若干制度设计的核心之一。《网络安全法》在“网络运行安全”一般规定的基础上设专节规定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制度,首次从网络安全保障基本法的高度提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概念,并提出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的具体要求。

第一,《网络安全法》中明确界定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概念的本质,即“一旦遭到破坏、丧失功能或者数据泄露,可能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公共利益”,并规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另行制定。这表明,作为网络安全领域的基本法,应当尽可能确保网络安全法的稳定性而不宜进行过于细化的条款设定这一立法需求。

通信网络基础篇5

【关键词】移动通信优化维护

1前言

随着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网络规模不断壮大,移动用户日趋增多。无线收发信基站由发展初期的大区制演变为遍布大街小巷,这就使得无线网维护工作日趋复杂、艰巨。发展较早、规模较大的无线网存在诸如工程遗留问题、网络结构复杂等因素,要在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维护质量显得更为关键。

众所周知,移动电话不同于固定电话的显著特点为,用户与网络的通信通过空中电波信号传播完成的,地理、地貌以及干扰等因素的变化均会影响到信号的传播,而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用户使用习惯也能影响话务的均衡分布。

如何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力呢?我认为必须既要加强基础维护确保设备完好;又要不断优化网络,提高服务质量。

2无线网维护工作的划分

按照工作性质不同,可将无线网维护工作划分为两部分:基础维护和网络优化。

基础维护是指按照移动通信网络维护规程,周期性地对无线网主设备及其配套设备所进行的日常维护和巡视检查,主要目的是通过日常维护及早发现设备问题,排除故障,确保设备完好。

网络优化是在设备完好的基础上,借助于测试工具和分析软件通过诸如站址、载频配置、天线高度、中继的配备以及bsc数据库的设置等网络参数的调整,达到最佳的组合,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增强网络竞争力的高层次的维护工作。www.133229.com

3基础维护是无线网维护工作的根基,是取得良好的网络服务质量的前提和保障

任何设备从开通的第一天起,就受到各种各样环境因素的影响。对移动通信设备来讲,影响设备正常工作的因素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有电力、传输、机房的温度、湿度、灰尘、以及水、火、雷、盗等;内部因素有设备本身元器件的老化、软件故障和参数设置等,诸多因素使得暴露或潜伏的故障伴随着设备的运行。基础维护工作不仅需要排除已发故障,还要排除潜在的隐患,做好故障的预防工作。可见,基础维护是维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3.1基础维护是设备完好的根本保证

根据工作的性质分类,基础维护可分为清网排障和日常维护。清网排障是指集中处理网上问题,主要是因工程建设及网络割接遗留的问题,更新设备档案资料,为日常维护和网络优化服务。

工程施工会改变网络参数,而工程规划又未必能充分体现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模块的缺损、软硬件版本之间不兼容和无线规划的细微问题,均会影响网络通信质量。因此需要在工程或网络重大变更之后,及时清网排障,合理调整网络参数,并健全设备档案资料。

日常维护是指按照每种设备不同的检测项目和周期进行巡视检查,改善设备运行环境,以及时发现隐患,抢修设备的过程。只有加强日常维护,才能及时发现问题,缩短故障时间,避免重大的通信事故发生,有效地保持设备完好。

3.2基础维护是网络优化的基础

任何网络优化工作必须以设备完好为基础,因为网络参数的调整必须符合网络实际情况,在设备完好率不理想的情况下所做的网络优化调整,即便能使各项网络指标达到较高水平,网络服务质量取得较大改善;但是,在排除了设备故障,完好率提高以后,精心调整的参数不能符合网络现状,所做的优化工作将前功尽弃。

3.3基础维护是保持网络优化成果的重要环节

通过网络优化,各项参数调整到最佳状态,网络服务质量自然大大改善,如果设备完好得不到保证,优化成效又会功亏一篑。

图1为某市区基站出现故障前后,各项网络指标的比对。可见,市区基站网络指标非常依赖于设备的完好。所以,良好的优化成果必须以良好的基础维护为保障,才能尽善尽美地提供一个高质量的无线网络。

4网络优化是提高网络服务质量的关键,是增强网络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4.1网络优化的范畴

网络优化是高层次的维护工作,是通过采用新技术手段以及优化工具对网络参数合理调整,从而提高网络质量的维护工作。由于网络优化工作的技术层次较高,要求优化人员不仅具备网络优化的基本知识,还要对网络本身有深入了解,并借助于测试仪器和分析软件。

4.2网络优化是基础维护工作的升华。

基础维护做的好,可确保设备完好率;但要提高网络质量,必须要优化网络参数,即进行网络优化。只有搞好网络优化才能使基础维护的成效得以充分体现。

维护为经营服务,经营为用户服务,维护的最终目标是为网上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服务,而只有通过网络优化才能实现维护的最终目标,维护工作才有实际的意义。

4.3网络优化是持续性的工作

因为影响网络质量的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网络优化应随着网络参数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

(1)各地区的地物、地貌是不断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经济蓬勃发展,城市高楼大厦不断涌现,改变了无线信号的传播环境,可能会出现新的盲区以及来自系统内部的干扰。而且话务的分布也在改变,在原来没有的话务或话务较小的地区会出现更高的话务需求,需要及时调整载频以吸收话务量。

(2)工程建设会严重改变网络参数,尽管工程规划做的尽善尽美,但规划人员很难将参数调整到最佳状态,不可避免地造成干扰和话务的不均衡,这就需要网络优化来解决。

(3)无线网软、硬件版本的升级也会改变部分bsc数据库中的参数,也需要调整参数设置,实施网络优化。

因此,网络优化非一朝一夕,而是长期、持久、艰巨的维护工作。简单地说,只要网络运营一天,就需要进行网络优化。

通信网络基础篇6

【论文关键词】网络舆论战 学科视野 基础学科群 构建

【论文摘要】在阐述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必要性的过程中,简要分析网络舆论战与不同学科的内在关系,阐明了网络舆论战研究的众多适用学科,并就如何构建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提出了粗浅的建议。

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的进展之所以不尽人意,除了起步较晚、方法手段单调之外,也与研究视野单一、学科基础狭窄、研究力量单薄等因素有关。科学构建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是拓展研究视野、整合相关资源、夯实研究基础、提升网络舆论战研究水平的必然选择。

1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的必要性

从可以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现有的网络舆论战研究视角多局限于单一学科,尤其是集中于新闻播学的角度,已成为网络舆论战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推动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尽快由起步走向深入,其研究视野必须实现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转变。

1.1单一学科视角制约着我国网络舆论战的研究水平:国内现有的网络舆论战研究,大多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用新闻传播学的思维进行分析与研究,甚至直接以新闻传播学的术语来命名,或者按照新闻传播学的脉络来展开。相关研究成果除了零散地于各种学报等刊物之外,只能相对比较集中地发表于“军事记者”等新闻刊物或网络媒体之上。

与此同时,我国为数不多的网络舆论战研究明显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一是描述网络舆论现象多,深入研究网络舆论规律少。发生于近期战争中的一些网络舆论现象,是我国不少研究者关的主要关注点,围绕战争中一些个案进行研究的现象非常明显。这些文献之中当然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一些只是局限于一般现象的描述。二是开展理论分析多,进行实证研究少。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克敌制胜,必须着眼于我军实际,服务于我军的客观需要,解决制约我军网络舆论战研究水平与实施能力的问题。然而,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中,泛泛而谈的理论性研究较多,针对我军实际进行实证性研究的少,提出具有操作性对策的更十分鲜见。三是新闻传播业及相关背景的研究者多,其他学科专业的研究者少。发表文章或出版专著的作者身份各不相同,但相当一部分是新闻战线的新闻工作者,其他人员中的大部分则与新闻传播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对近期战争中的舆论现象进行个案研究的人员,大多是活跃于一线的战地记者,或者是新闻媒体的编辑人员。

客观地讲,从新闻传播学角度进行研究,取材方便,成文快捷,易于推广,在网络舆论战研究起步阶段具有积极作用,却也存在着理论性不强、实证研究不足、缺乏操作性等局限。新闻传播业及相关背景的研究者早已养成了新闻学的思维定式,喜欢用新闻学的方法研究和分析研究对象,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撰写文章,习惯于描绘一般现象与浅层次分析,容易轻忽网络舆论战本质规律的探索。

1.2多学科视野是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内在要求:就其基本内涵来讲,网络舆论战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舆论信息为武器,综合运用各种网络资源,根据传播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原理,通过网络传媒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和信息渗透,从而影响受众的思想、心理、情感、动机、主观判断和行为选择,有效控制舆论态势、影响民意归属的一种政治作战样式,其本质在于争夺、控制网络舆论传播权。作为现代战争中最具威力的作战样式之一,网络舆论战决非单一学科所能支撑,而是受到多种技术手段与学科理论及其他因素的制约。

首先,从网络舆论战赖以存在的计算机网络来看,需要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学科的支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与组成、软硬件技术、计算机应用的理论与技术等内容,信息与通信工程是以通信系统为背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交换及利用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学科。如果没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的快速发展,没有以此为基础上的网络技术和网络工程等的迅速普及,计算机网络就不可能快捷高效地在全球互联互通,网络舆论战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与实施也只能是幻想。

其次,从网络舆论战成为一种有效的作战样式来看,需要一大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支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颁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的大部分学科门类及其所属学科,都可以而且必须为网络舆论战研究发挥支撑作用。按学科目录顺序来讲,哲学及其宗教学、伦理学等,可为网络舆论战提供基本的方法论指导,从而成为网络舆论战的理论基础;法学及其国际法学、军事法学等是网络舆论战的最基本武器,可为网络舆论战提供有关法律问题的法学理论支撑和法律实践指导;政治与舆论、政治学与舆论战之间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关系,政治学是网络舆论战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社会学作为探讨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结构、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生活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与网络舆论战具有天然的联系;网络舆论战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网络心理战,需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揭示其战法与规律;新闻传播学是与网络舆论战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在网络舆论战中已得到广泛运用;作为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准备与实施的科学,军事学及其从属学科是指导网络舆论战研究的纲领性学科;以舆论信息为武器的网络舆论战本身就是一种信息管理活动,必须遵守管理学及其信息管理学的原理和规律。

此外,经济学、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系统科学以及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学科,在网络舆论战中也各有所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的几点建议

有效整合军地民多方战资源,合理集成不同学科力量,尽快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切实打牢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学科基础,已成为推进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必然选择。

2.1明确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指导思想: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是一个全新课题,网络舆论战领域走在前列的国家也没可供选择与借鉴的成熟方案。为确保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顺利实施,首先应明确其指导思想、建设方案、实施原则与基本方法。

具体来讲,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马列主义军事辩证法为基础,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事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军队信息化建设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于新时期我军的战略任务和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服务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以提高我国网络舆论战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推动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深入快速发展为目的,为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奠定扎实厚重的学科基础和可靠有力的技术与理论支撑。

2.2按照网络舆论战的内在逻辑组建基础学科群:打破单一学科局限性,按照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内在逻辑要求,建立一个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为技术支撑,涵盖哲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伦理学等)、法学(主要是国际法学、军事法学等)、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新闻传播学、军事学及其分支学科、管理学及信息管理学等学科在内的基础学科群。

进一步讲,是要构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军事学为统领,以军队政治工作学为渊源,以新闻传播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为工具,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为技术支撑,以经济学、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系统科学以及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为补充的综合学科体系,使我国网络舆论战建立在牢固而厚重的学科群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各相关学科的综合功能,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的网络舆论战研究向纵深发展。

3推进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主要原则与方法

3.1整体谋划,分类实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涉及众多领域与学科及多种资源,需要一个权威高效的专门机构统一谋划、统一调度。为此,应由国务院相关部门与军队相关机构共同组建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办公室,遴选权威专家组成筹委会,进行顶层设计并制定整体建设草案;由办公室与筹委会根据整体建设草案和不同学科建设要求及一定的程序和规范,在不同专业领域与学科背景中遴选政治素质过硬、学科专业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组建各学科专业筹委会,研究制定本学科建设草案;由筹委会对各学科建设草案进行汇总与整合,报呈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形成正式建设方案;由各学科专业筹委会按照建设方案所规定的任务与时间节点,在本学科内进行分类实施、分进合击,共同完成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然后,撤销领导小组及下设办公室,筹委会与各学科专业筹委会转变成研究学会及其分会,成为网络舆论战研究的组织、协调者。

3.2军地结合,优势互补。网络舆论战虽属于军事领域,但所涉及的基础学科来却分布于军地众多院校与研究机构。在学科建设水准、人才储备、研究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很多地方院校与科研机构拥有军队单位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而且必须大力分担建设任务。另外,网络舆论战作为配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斗争的重要工具,虽有鲜明的军事特色,应该也必须由军方所主导,但其平民化、全民性特点却十分突出,任何组织与个体在任何时间与地域都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参与其中。应充分挖掘地方学科资源及民间专业力量,军地双方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

3.3立足国情,注重实效。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应从实际出发,根据网络舆论战研究的轻重缓急和不同学科的现实状况制定出最优化的实施方案,再分门别类、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要尽可能利用现有条件,通过对现有学科资源的优化配置,争取用最小投入取得最大效果。起步阶段尤其不能贪大求全,最忌急躁冒进,应选择网络舆论战研究急需、国内建设水平高的学科率先实施。对于发展水平较低且对网络舆论战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学科,应通过内联外引、优化配置和加大投入等方式,增强其发展动力,使其逐步达到应有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彭鹏.浅析网络媒体在舆论战中的运用[J].军事记者,2005(8).

[2]蔡世经.科学构建信息时代舆论战基础理论[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12).

通信网络基础篇7

一、无线网络维护工作的划分

按照工作性质不同,可将无线网络维护工作划分为两部分:基础维护和网络优化。

(1)基础维护是指按照移动通信网络维护规程,周期性地对无线网络主设备及其配套设备所进行的日常维护和巡视检查,主要目的是通过日常维护及早发现设备问题,排除故障,确保设备完好。

(2)网络优化是在设备完好的基础上,论文借助于测试工具和分析软件通过诸如站址、载频配置、天线高度、中继的配备以及BSC数据库的设置等网络参数的调整,达到最佳的组合,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增强网络竞争力的高层次的维护工作。

二、基础维护是无线网络维护工作的根基

任何设备从开通的第一天起,就受到各种各样环境因素的影响。对移动通信设备来讲,影响设备正常工作的因素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有电力、传输、机房的温度、湿度、灰尘、以及水、火、雷、盗等;内部因素有设备本身元器件的老化、软件故障和参数设置等,诸多因素使得暴露或潜伏的故障伴随着设备的运行。基础维护工作不仅需要排除已发故障,还要排除潜在的隐患,做好故障的预防工作。可见,基础维护是维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1、基础维护是设备完好的根本保证

根据工作的性质分类,基础维护可分为清网排障和日常维护。清网排障是指集中处理网上问题,主要是因工程建设及网络割接遗留的问题,更新设备档案资料,为日常维护和网络优化服务。

工程施工会改变网络参数,而工程规划又未必能充分体现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模块的缺损、软硬件版本之间不兼容和无线规划的细微问题,均会影响网络通信质量。因此需要在工程或网络重大变更之后,及时清网排障,合理调整网络参数,并健全设备档案资料。

日常维护是指按照每种设备不同的检测项目和周期进行巡视检查,改善设备运行环境,以及时发现隐患,抢修设备的过程。只有加强日常维护,才能及时发现问题,缩短故障时间,避免重大的通信事故发生,有效地保持设备完好。

2、基础维护是网络优化的基础

任何网络优化工作必须以设备完好为基础,因为网络参数的调整必须符合网络实际情况,在设备完好率不理想的情况下所做的网络优化调整,即便能使各项网络指标达到较高水平,网络服务质量取得较大改善;但是,在排除了设备故障,完好率提高以后,精心调整的参数不能符合网络现状,所做的优化工作将前功尽弃。

3、基础维护是保持网络优化成果的重要环节

通过网络优化,各项参数调整到最佳状态,网络服务质量自然大大改善,如果设备完好得不到保证,优化成效又会失败。市区基站网络指标非常依赖于设备的完好。所以,良好的优化成果必须以良好的基础维护为保障,才能尽善尽美地提供一个高质量的无线网络络。

三、网络优化是提高网络服务质量的关键

是增强网络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网络优化的范畴

网络优化是高层次的维护工作,是通过采用新技术手段以及优化工具对网络参数合理调整,从而提高网络质量的维护工作。由于网络优化工作的技术层次较高,要求优化人员不仅具备网络优化的基本知识,还要对网络本身有深入了解,并借助于测试仪器和分析软件。

2、网络优化是基础维护工作的升华。

基础维护做的好,可确保设备完好率;但要提高网络质量,必须要优化网络参数,即进行网络优化。只有搞好网络优化才能使基础维护的成效得以充分体现。维护为经营服务,经营为用户服务,维护的最终目标是为网上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服务,而只有通过网络优化才能实现维护的最终目标,维护工作才有实际的意义。

3、网络优化是持续性的工作

因为影响网络质量的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网络优化应随着网络参数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

(1)各地区的地物、地貌是不断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经济蓬勃发展,城市高楼大厦不断涌现,改变了无线信号的传播环境,可能会出现新的盲区以及来自系统内部的干扰。而且话务的分布也在改变,在原来没有的话务或话务较小的地区会出现更高的话务需求,需要及时调整载频以吸收话务量。

(2)工程建设会严重改变网络参数,尽管工程规划做的尽善尽美,但规划人员很难将参数调整到最佳状态,不可避免地造成干扰和话务的不均衡,这就需要网络优化来解决。

(3)无线网络软、硬件版本的升级也会改变部分BSC数据库中的参数,也需要调整参数设置,实施网络优化。

因此,网络优化非一朝一夕,而是长期、持久、艰巨的维护工作。简单地说,只要网络运营一天,就需要进行网络优化。

通信网络基础篇8

关键词:电话网络通信系统;软交换;智能改造

随着我国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建立网络电话的软交换系统,能够实现传统与现代通信方式的有机统一和融合,从根本上实现信息化的发展目的。针对电话网络的智能化改造来说,建立和完善信息化通信系统的相关工作,能够有效实现通信方式的软交换,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确保我国信息化网络建设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

一、电话网络通信系统的智能化改造重要意义

在新的发展时期,通过对网络电话通信系统进行智能化改造,能够为传统通信系统提供新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实现网络电话通信系统新业务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还大大增加了电话业务的经营利润。在对电话网络信息系统进行智能化改造之后,能够实现市话详单、电话卡计费、一号双机以及固话漫游等业务,还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智能化的电话业务。在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智能化改造过程中,除了能够看到经济效益之外,还产生了部分间接效益:其一,信息系统智能化改造有利于提高电话通信业务的服务质量,增强通信企业在业界的经营信誉,避免客户的流失,在提高电话通信系统技术的基础上,节约系统运营的成本;其二,全网预付费业务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有效降低通信用户出现欠费状况的概率,在提高电网服务水平的基础之上,对用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予以分析,根据用户需求,提出个性化的服务方案,在优化通信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将用户数据进行充分整合,最大限度的提升服务质量,实现智能化服务。经过智能化改造,通信系统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优质服务和创新型业务。除此之外,网络系统的智能化改造,能够不断优化本地汇接局,并使其成为通信业务的信息交换中心,通过通信系统运行状况,减少汇接局的数量,从而有效降低网络通信系统的复杂性。在电话网络运行过程中,智能化改造的实现,对于相关工作人员来说,能够实现全网改造难度的降低,更好的推动全网业务的顺利开展,在发挥智能化业务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通信业务的潜在优势,从根本上提高通信设备的利用效率,延长通信设备的使用周期。

二、电话网络的软交换系统及其智能化改造的优势分析

软交换技术基于ip电话技术,进一步开发和研究的网络技术核心,能够实现网络的呼叫和连接控制,提高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软交换技术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性:其一,该技术能够实现汇接局和端局的功能;其二,在汇接局和端局功能的基础上,具有电路交换与集成分层这两种网络形式;其三,在该技术中,多媒体层、呼叫控制层以及业务项目层之间相互独立,单独存在于技术发展之中。当前,软件交换技术在整个信息行业中的发展,具有诸多优势,包括对呼叫功能的有效控制,业务内容的制定和开发,多媒体网关连接以及多种兼容功能的实现,在电话网络信息系统发展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电话网络的软交换系统及其智能化改造的技术方法

(一)网络汇接局技术要以软交换为基础

由于传统汇接局技术难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利用软交换技术,能够实现对网络的统一管理,将不同的流量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并分散于不同的控制中心,在此基础上实现网络中的平行管理模式。除此之外,软交换技术能够实现对终端网管进行统一操作,传统通信技术中的汇接局被取代,只需要负责用户的接入工作,而软交换技术实现的是呼叫与控制功能,将其作为通信业务智能化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进一步实现通信系统的智能化。

(二)用户数据的核心储备使用SDC

SDC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网络节点技术,能够大量储存用户的数据信息,与软交换技术进行兼容和交互,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实现被叫与主叫用户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关联性的映射。在智能业务领域,将其内容转化为接入编码,以此来实现智能业务更好的开展。在固定网络环境中,SDC与移动网络中HLR存在较大共性,都是为了实现对用户信息数据的统一管理。SDC作为用户数据的核心储备,其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在软交换技术的基础上,对用户的主叫和被叫信息进行接收,随后,将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发送给SDC,并就用户信息数据进行查询和储存,通过系统全面的查询之后,SDC需要将查询结果反馈给系统,并建立一个与之相对应的业务接入渠道,此时,利用软交换技术实现相应CSp,从根本上确保电话网络系统中智能化业务的顺利开展。

结语

在我国电话网络通信系统中,针对软交换技术及其智能化的改造,有利于推进我国现代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因此,在具体改造过程中,信息技术人员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作用,从根本上提高网络利用效率,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多元化的智能通信业务,以此来确保我国信息通信系统中业务环境安全性和稳定性,进一步明确业务项目的分类,不断优化和完善信息通信环境,最大限度的实现我国电话网络通信系统的软交换以及智能化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动我国信息化网络建设水平走向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李文.浅谈网络电话通信系统软交换及其智能化改造[J].电子测试,2014(02).

[2]石炯.安徽电信软交换方式nGn改造与实施[J].信息技术,2010(10).

[3]廖威.长江电话交换网中软交换技术的应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3(09).

[4]肖衍.基于软交换的轨道交通专用通信系统的发展[J].铁道通信信号,2013(10).

通信网络基础篇9

关键词:服务发现;omnet;Jini;SLp;Upnp

中图分类号:G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1-26-03

ServiceDiscoverymodelformulti-networks

SHenYong

(SoutheastUniversity,nanjing210003,China)

abstract:therecenttechnologicaldevelopmentsincommunicationnetworkshaveresultsintoabroadrangeofnetworks.thesenetworksaretobeconnectedwitheachothertoshareservicesandresources.inordertorealizeautomaticconfigurationanddiscoveryofservice,itisveryimportanttoapplyservicediscoverytechnologiesinmulti-networksscenarios.However,traditionalcentralizedanddistributedservicediscoverymodelsarenotsuitableforthesescenarios.newhybridservicediscoverymodelwhichisdevelopedfromtraditionalmodelscanmeettherequirements.

Keywords:servicediscovery;omnet;Jini;SLp;Upnp

1概述

1.1服务发现技术

服务发现技术(ServiceDiscovery[1])是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越来越多的电子移动设备出现在人们的生活――手机,移动个人助理(pDa),笔记本电脑,数字播放器(mp3)等等。并且这种增长趋势愈演愈烈,拥有如此多的移动计算设备,人们面临着如何自动并有效管理如此多的移动设备的难题,例如,如何使这些设备之间相互通信及共享数据,如何使用这些设备连接到外部网络以获取所需的服务,如何让我们自己所拥有的服务能够被他人知道并共享使用。服务发现技术就是用来解决这些难题的。一方面,通过服务发现,设备能够自动发现服务提供商,并配置与其的连接和通信以获得相关的服务;另一方面,设备能够把自己提供的服务广播给其他设备,能够让其他设备调用它提供的服务。在过去几年中,很多商业和研究机构都提出了各自的服务发现技术,例如SUn公司的Jini技术,微软的Upnp技术,ietF的SLp技术,这些技术在各自的应用范围内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极大地便利了移动设备的管理和服务与资源的共享。

1.1.1SLp

服务定位协议(ServiceLocationprotocol[2])是由ietF的SvrLoc工作组开发的,是一种独立于特定厂商的标准,SLp已经成功推出了两个版本。SLpv1已经成功地运用于商业软件中,例如惠普的JetSend技术,支持打印机,数码相机,扫描仪,pDa等设备的自动发现和配置。SLpv2进一步完善了SLpv1,应用前景更加广泛,已经被Solaris8和惠普的webJetadmin所使用。

1.1.2Jini

Jini[3]是由SUnmicrosystems公司在1999年推出,它沿用了Java设计思想,用JaVa对象来抽象系统中的设备和服务,建立一个具有可扩展性的面向服务的分布式体系结构。Jini使各种设备可以非常简单地连接到任意无准备的网络上,从而简化接入的新的网络服务的过程。

1.1.3Upnp

通用即插即用协议(Upnp[4])是由微软公司领导的工业联盟()开发的。Upnp是一种建立在tCp/ip和Http技术至上的分布式,开放的网络结构,可在联网的设备间传递控制和数据,目标是使具有网络功能的设备彼此之间可以自动连接及协同工作,具有设备驱动程序无关性和零配置联网的优点。Upnp不依赖于特定的操作系统,编程语言或物理媒体,适用于有线网或无线网,微软的windows系列产品已经加入了"Upnp"功能,可以自动检测并配置新接入网络的支持Upnp的设备。intel,aReSCom,Buffalotechnologies,D-LinkSystems,LinksysGroup和netGear等各大厂商所开发的支持Upnp的路由器,网络摄像机,网络打印机等产品也相继问世。用户将新买回的支持Upnp的打印机联入局域网后,局域网上的其他用户就可以检测到该打印机并且自动设置为可以使用。

1.2多网络互联服务发现

随着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式各样的网络种类不断涌现――wiFi,移动自组织网络,3G和其他蜂窝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蓝牙网络等等。在这些通讯网络中,又有许多服务供应商提供不同的服务,例如蜂窝网络提供的语音服务,传感器网络提供的温度监控测量服务,移动自组织网络提供的安全警报服务。现有的服务发现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单种类型网络中的资源与服务的共享,但是还没有一种服务发现技术能够实现多网络互联的服务发现。我们可以预计,在不远的将来,这些形形的网络必将完全互联在一起,带来服务与资源的大范围共享,极大地提高各种服务和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多网络互联中的服务发现技术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2多网络互联的服务发现模型

2.1问题描述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诞生了各式各样的网络,例如wiFi,移动自组织网络(manet),3G和其他蜂窝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蓝牙网络等等,这些不同的网络提供各式各样不同的服务与资源。在单个网络中,可以应用现有的商业版本的服务发现技术完成服务的自动配置与发现。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适当的服务发现框架适用于横跨网络的服务发现。图1展现的就是多网络互联共享场景,三种不同类型的通信网络通过网关连接到充当网络基础设施的wiFi网络中,其中选取网络稳定,并且传输距离长的wiFi网络作为网络基础设施层,其它的通信子网,通过协作网关连接到稳定的网络基础设施层,从而实现了各种不同类型通信网络的互联。在如此场景中,现有的服务发现技术只能配置单个网络,不能完成跨多网络的服务与设备的自动配置与共享,必须研究出新的服务发现模型,来实现多网络互联的服务发现技术。

多网络互联中的服务发现技术模型的基本需求如下:

①相互协作性:用户能够横跨各个通信子网发现其所需的服务,各个通信子网协作完成服务与资源共享。

②鲁棒性:由于多个网络总体节点数目巨大,必须避免单个服务器损坏引起的整个服务发现系统的瘫痪。

③可伸展性:随着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类型会不断增多,网络中节点数目会不断增长,服务发现系统必须具备可伸展性来应对这种变化。

2.2现有服务发现模型

对现有若干种服务发现协议的归纳总结,将其分为“集中型”与“分布型”两种模型。在服务发现协议中存在三类主体,分别是:

用户――服务请求的发起者。

服务提供商――服务的提供者。

目录服务器――向客户提供目录服务,向服务提供商提供注册服务。

集中型服务发现模型:在网络中有一个目录服务器维护整个网络的服务信息。目录服务期定期向整个网络广播其存在,服务提供商收到广播以后,把自己所提供的服务通过单播注册到目录服务器,当用户需要服务时,向目录服务器单播服务要求信息,目录服务器查找注册的服务,并返回查找结果给用户。SUn公司的Jini就采用了集中型服务发现模型,SLp也包含了集中型版本。

分布型服务发现模型:网络中没有目录服务器,分为两种分布式模型,第一种是主动式,第二种是被动式,在主动式服务发现模型中,用户需要服务时向整个网络广播服务要求消息,服务提供商监听网络,如果能匹配服务要求,就单播服务回复消息给客户。在被动式服务发现模型中,服务提供商定期向网络广播服务信息,用户收到服务信息,如果需要该服务,则向服务提供商单播服务要求消息。最典型的分布型模型的便是SLp的分布型版本。

集中型服务发现模型,由于用户及服务提供商对目录服务器都采用单播的通讯方式,系统中的通信量相对较少,适合于节点较多的网络,并且具有良好的可伸展性,缺点是一旦目录服务器不能工作,整个系统也就瘫痪,系统缺乏鲁棒性。

分布型服务发现模型,由于不需要中央目录服务器,单个节点的损坏并不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系统有较好的鲁棒性,但是,由于用户与服务提供商之间采用广播的通讯方式,所以随着节点数目的增长,通讯量呈指数级别增长,不适用于节点较多的网络。

两种协议框架有各自的局限,都不能直接应用到我们所提出的跨网络服务发现之中;也有一些关于新型服务发现模型的论文,提出了Konark[5],Deapspace[6],GLoSeRV[7]等,但都不能适用于跨网络的服务发现。需要在这些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跨网络服务发现的特定需求,研究出新的服务发现模型。

2.3新型混合型服务发现模型

2.3.1概述

结合传统的两种服务发现框架以及跨网络服务发现应用的特点,可以将网络划分为“网络顶层”与“通信子网”两层。初期,由于互联到网络基础设施层的通信子网数目较少,网络基础设施层的结点数目较少,网络基础设施层即可作为“网络顶层”;随着子网数量的增多,网络基础设施层的结点数目也会增长,当结点数目增长到一定数量时,分布式服务发现框架就不适用了,此时我们可以将网络基础设施层划分为若干块区域,在每个区域中设置一个网关用于和其他区域的网关通信。每个区域就类似于之前的“通信子网”,而新增加的网关组成了新的“网络顶层”。这种“通信子网”―“网络顶层”的模式是一种层次状的模型结构,具有很好的伸展性。采用新型的混合服务发现模型,在节点较少的网络顶层采用分布式服务发现模型,在网络节点较多的各种类型通信子网中采用集中式服务发现模型,并通过设计协作网关来实现两种不同服务发现模型的融合。

2.3.2网络顶层

在网络顶层中应用分布式服务发现模型,由于不需要中央目录服务器,所以单个节点的损坏并不影响整个系统的工作,给系统提供了鲁棒性。同时由于节点数目较少,服务发现的延迟和网络通信量也相对较少。

2.3.3通信子网

在通信子网中,节点数量往往比较巨大,采用集中式模型,引入中央目录服务器,能够使服务发现性能不会随着节点数目的增长而产生巨大的变化,为系统提供了可伸展性。

2.3.4协作网关

各个通信子网的相互协作是通过协作网关达成的,通信子网通过协作网关连接到网络基础设施层,由于在通信子网以及网络顶层采用不同的服务发现框架,为各个通信子网提供相互协作性就是通过协作网关的设计,转换两种不同的服务发现协议框架。传统的集中式及分布式框架都已成型,所以在选定好服务发现整体框架后,重点就是在协作网关的设计上。

2.3.5具体方案

分布式与集中式服务发现框架,在现有的服务发现协议中,已经有完备的框架体系。接下来的重点是通过协议网关来融合这两种不同的框架。由于在协议网关两侧是不同的框架体系,而两种不同框架体系的消息处理流程截然不同,简单地在协议网关上并行运行不同的服务框架并不能融合两种框架。所以必须结合两种框架的基本思想来设计协议网关,根据面对的不同用户和服务提供商,协议网关必须有不同的接口。具体来说,有四个接口,分别对应于通信子网的用户,服务提供商以及网络基础设施层的用户,服务提供商。协作网关在通信子网中扮演着目录服务器的角色,这要求它维护一个服务信息目录,并且处理来自于通信子网的用户的服务要求和服务提供商的服务注册;同时,它在网络基础设施层又同时扮演着用户和服务提供商的角色,作为用户,它要把它所属通信子网中的不能匹配的服务要求消息转发到网络设施层,作为服务提供商,它要监听网络基础设施层的服务要求消息,并返回匹配的服务信息给相关用户。结合不同的消息类型和来源,协议网关采用不同的处理流程,把来自于协议网关两端的用户和服务提供商联系起来,以便能达到不同网络间的资源和服务共享。协作网关维护了一个本地目录用于提供所属通信子网的目录服务,还有一个外部快存用于存储在网络顶层中的历史服务发现记录以提高服务发现性能。图2就是协作网关的基本框架。

2.4性能评测

对于这种混合型服务发现模型的性能评测,我准备从网络通信流量,服务发现延迟这两个主要方面进行评测。网络通信流量反映了系统运行的网络流畅程度,服务发现延迟就是用户从发出服务请求到收到回复之间的时间。这两个指标能很好的反映了服务发现协议的性能。我选取了两种服务发现框架进行比对性能测试,一种是完全集中型模型,是在网络基础设施层和通信子网均采用集中型架构,另一种是完全分布型模型,在协作网关两侧均采用分布型模型,通过性能评测,突出新型混合型模型的优势。

整个模型的建立及评测均基于离散事件网络模拟平台omnet++,由于城市协作网目前还停留在研究阶段,所以只能通过网络模拟来建立服务发现的模型及评测性能。网络模拟是指采用计算机软件对网络协议、网络拓扑、网络性能进行模拟分析的一种研究手段。它使得很多研究人员能够在硬件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研究大规模网络以及在设计、学习新协议新算法时能够快速地设计、实现、分析进而改进协议或算法的设计。此外,它还可以在各种新老系统和算法之间进行比较而不必花费巨资去建立多个实际系统。因此,网络模拟是网络通信研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通过网络模拟来评价我所提出的城市协作网络中服务发现协议模型的性能,并与现有的模型进行对比,就能发现我所提出模型的优缺点。

下面是模拟的结果:

模拟平台为omnet++Version4[8]。

通信网络基础篇10

采用的材料是甘登岱乔丽娅李珊主编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授课对象17级计算机班。授课时长45分钟。

1.本节课的授课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2.本节课教学目的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

本节课既是全书的重点章节之一,又是本书的第六模块—网络基础的开局之篇。本节内容学习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的章节能否理解和顺利进行,所以学好它,将为本章后面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会给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带来很大方便。

本节课面向职业中学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生在以以前上过信息技术课程,也对接触过网络。但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没有基础,所以通过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过对本节课的内容学习,让学生对本章内同有个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二.职业中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学情况(教学过程举例说明)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教学难点,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授法:讲授法、列举法、观察法、总结归纳法。展示法。

授课过程,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网:如鱼网、蜘蛛网,让学生脑海中有“网”的概念,形象。让学生总结出网的特点,纵横交错,引出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把分布在不同地点且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并通过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系统。然后通过找文中的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个概念。首先,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系统,她是有多个计算机、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组成,其中的计算机是分布在不同地点,功能独立的计算机,而他们三者不仅仅是连接起来,还要有网络软件支撑,最终能实现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系统。分别给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计算机系统(windows、Linux、)通信设备(路由器、集成器)通信线路(光纤、同轴电缆、双绞线、无线网)列举日常生活中上不了网的可能性:网线未插、协议未配置、服务器等原因。通过对概念的升入解剖,让学生清楚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快记忆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最后再次总结定义,引导学生记住定义。

2.讲述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指出计算机网络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1)按网络覆盖地理范围分类:分为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其中局域网Lan(Localareanetwork)中局局部的意思。特征为:传输速率高、可靠性高、误码率低、结构简单,由单一组织拥有和使用。对应广域网(wideareanetwork)中广广阔的意思,因为覆盖地理广阔,所以数据传输速率低,成本高,介于广域网和局域网间的便是城域网(man)覆盖地理范围为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即大约一个城市内,如北京市城域网。这部分要求学生记住城域网,局域网,广域网的缩写,给出缩写能写出全称,然后举出任意网络让学生判别出属于具体哪个网(Lan、wan、man),能举出局域网广域网的特征。

因为没有实物参照,比较抽象,所以把复杂的计算机网络拓扑机构总结成一个表,便于学生比较学习和记忆。

(2)按模式分为对等网模式和客户端/服务器模式,通过两张图,列出它们的区别、特征、功能。

3.讲述计算机的功能

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处理。这部分的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提出网络的功能,老师归纳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指出重点。通过做练习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指出日常考点、考试形式。

三、职业中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学反思

1.职业中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学展示法效果明显

在讲解的过程中采用的实物展示法,其优点是直观明了,帮助学生更正确、更深刻、更牢固的掌握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使理论知识容易理解,容易记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通过课件展示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让学生更快、更容易的掌握新知识。不足之处在以我自己讲解的知识比较多,学生参与的比较少、并没有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还有待提高。内容有些多,怕时间不够,导致讲得有些快,学生消化记忆的时间比较少。学校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认识不足,导致网络实验设施不齐备。没有专门的网络课程实验室,很多东西只能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能够看看,不能看到实物。现下流行的无线设备、XDSL等设备更是没有。

2.职业中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学要明确教学难点、重点,给学生明确清晰的思维路线图。

(1)教学难点总结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信息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和可用性;提高性能/价格比。

(2)教学重点总结

信息通信。信息通信是计算机网络的最基本的功能之一,用来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信息的传送,使分散在不同地点的生产单位和业务部门可以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

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是整个网络的核心,它包括程序共享、数据共享、文件共享、设备共享、处理器共享、进程共享等,用户能在自己的位置上部分或全部地使用网络中的资源。

(3)分布式处理

分布式处理,对于一些大型的综合性问题,通过一些算法分交给不同计算机进行处理,使用户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网络中的资源,快速地进行运算;分布式输出,将需要输出的大型任务,选择网络中的空闲输出设备进行输出,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分布式輸入,将大量的数据分散在多个计算机上进行输入,以解决数据输入的“瓶颈”问题。

(4)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可靠性表现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各台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彼此互为后备机,一旦某台计算机出现故障,故障机的任务就可由其他计算机代为处理,避免了单机无后备使用情况下,一台计算机故障导致系统瘫痪的现象,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提高计算机可用性是指当网络中一台计算机负担过重时,网络可将新的任务转交给网中较空闲的计算机完成,这样就能均衡各台计算机的负载,提高了每台计算机的可用性。

(5)提高性能/价格比

提高系统的性能/价格比是联网的出发点之一,也是资源共享的结果。比如在一个网络中不必为每个计算机配备一台打印机,可通过打印机共享让多台计算机共用一台打印机,从而节省成本。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