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环保计划十篇小学环保计划十篇

小学环保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0:04

小学环保计划篇1

1、废物再用:

环保现今已成为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在生活小节中,如果加点点的心思,就能做到:少一分破坏,多一分建设。优越的生活环境很容易使孩子形成随意浪费的坏习惯,这其实也是一个浪费资源的问题。在美术活动中,可以让孩子利用一些废旧材料,如小麻绳、塑料瓶、纸筒、包装纸、瓦楞纸等,学习做成小笔插、相框、分类盒、花瓶等有用的小物品,这样既不浪费,又让孩子提高了动手能力。

2、垃圾分类:

垃圾的处理一般是使用填埋的方法,这样既造成土地污染,又浪费了土地资源,变废为宝已成了世界各国的研究课题。垃圾分类是一个新的概念,如何帮助孩子去理解并做到呢?最简单而又实际的是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教育孩子,如果自己住的地方已经有垃圾分类收集筒的话,就严格将垃圾分开投放。将可回收再用的废纸、易拉罐等收集起来,送到回收站,其它才送到垃圾筒。

3、绿化环境:

植树的意义大部分孩子都已经理解,而且也是一个最直接、最实际的环保行动方式。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在家中开展绿色小阳台、绿色小房间等活动,并在植树节进行亲子的集体植树活动和联合社区进行的植树活动,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的绿化、净化与美化。

4、善用能源:

人们总有一个错误思想,认为大自然的资源是用之不完的,但正因为人类的盲目开发,不合理利用,地救上的资源已到了受破坏程度非常严重的局面。因而,从小教育孩子善用能源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生活中,最常用的能源是煤气、电等,应帮助孩子学习一些如何使用才能节约的方法。如:多用电风扇,少开空调;多用淋浴,少用浴缸;多用传热快的餐具,减少煮食时间、少用一次性的用品等,确保能源被合理地运用。

5、减低噪声:

日常生活中的噪声多是来自繁忙的交通和建筑工地,还有就是公共娱乐场所。对孩子进行三轻教育,是减低噪声的最常用的教育方式。让孩子知道,在家里要将电视机和音响的音量调到适当的位置;在公共场所说话不要太大声而影响别人,不要大声喧哗;晚上十一点后不进行装修和唱卡拉ok等,学做一个绿色小公民,身体力行改变不环保的生活方式。

6、适当用水:

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源,但是现在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也到了非常可怕的程度,连广州这个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地方也面临水质性缺水的局面。因此,我们应教育孩子如何适当地用水。如:一水多用(例如洗完衣服的水可以拖地等)、杜绝长流水(上厕所、洗手和洗澡要及时关水笼头)、不往河流扔垃圾、水箱漏水及时修理等,做到人人都节约用水。

7、爱惜纸张:

纸的基本材料是木材,而各类废纸竟占了每个家庭垃圾总量的21%,特别是孩子浪费纸张特别厉害。在学校里可以开展纸是我们的好朋友、书本是怎么来的?等专题活动,让孩子知道浪费纸张就是浪费木材,就是破坏环境,也等于是危害了我们的身体。并在生活中让孩子学习一些节约纸张的方法,如:减少使用节日卡、在街上不接收广告传单、减少物品的包装、自制草稿本、习惯使用纸张的空白地方、信封循环再用、尽量少用纸巾等,这样更可以培养孩子从小节约的良好品质。

8、减少污染:

环境污染对孩子来说,一般有生活中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教师可引导孩子观察马路上汽车废气的污染程度、观察河流上漂浮的污染物,还有就是噪声。使孩子知道它们对身体的危害,并且明白减少污染就是爱护自己的身体,使生活更美好的道理。

小学环保计划篇2

[关键字]城市住宅;规划;策略

1、前言

住宅小区是城市人口居住的基本形式与基础结构,涉及到每一位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共同诉求,因此如何令城市住宅区的分布、设计、规划更合理、更能发挥环境建设的优势,使每一位居民均体会到居住的幸福感与满足感便成为当今我们应研究的主要问题。

2、我国城市住宅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现行的城市住宅规划体现出结构设计混乱、组织模式不清晰、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实弊端。例如由于一些小区建设规模过大,很容易造成整个小区面临较大的负载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居民在高峰时段发生拥堵现象、交通压力过大、生活秩序化效能不强的管理混乱局面。而一些小规模的小区却缺乏必要的住宅规划设计,使居民毫无归属感可言,社区规划缺乏组织性,无法进行完善的配套管理与规划设计。随着城市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城市居民、外来人口均产生了强烈的购房欲望,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开发成商业建筑、商业住房,使城市建设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土地使用压力。面对居高不下的用地成本,开发商只能本着在有限的土地中多建住房、多盖高层建筑的原则,以牟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这也进一步导致了我国城市住宅规划的高密集度。而楼层建设的越高越容易使居民产生压抑与恐惧感、并导致隐性的高层风及热岛效应,严重破坏了人们的居住环境,降低了建筑享受日照的时间、使小区本应广阔的视觉空间被高耸入云的高层建筑严密遮挡、尤其给住户集中的小区造成了巨大的消防安全隐患。另外高密的住宅分布给城市的景观建设蒙上了阴影,使百姓的居住生态环境与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曾几何时,我国的民用住宅中出现了商业建筑的身影,并使这种混搭现象越来越普遍,一些开发商将临街的住宅用作商铺,并在住宅区内建设宾馆、仓库、办公室等,体现了规划配建比例混乱、建设过度、没有正确处理商用及民用建筑的适应性关系,使居民住宅环境长期饱受嘈杂、混乱、污染等不良因素滋扰的私密性低、安全性能差的不良现状。

3、城市住宅区的科学规划策略

3、1注重对城市住宅区生态环境系统的保护建设

一味的提高建筑容积率、重住宅建设质量、轻住宅使用环境建设是盲目发展的偏差思想,因此我们只有完善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在住宅建设的质量强化中综合考虑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保护,遵循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才能最终促进城市住宅区的科学规划与协调发展。例如我们可通过对住宅、现有环境的科学布置,强化其享有充足的阳光条件及良好的通风环境,使水源更清洁、区域绿化面积更广泛、社区植物的种植面与造氧功能更完善。同时我们还应尽量较少小区的泥地面积,从而有效的杜绝因风力过大引起的尘埃污染现象。同时我们应尽可能的利用小区原有的水源及绿化条件,不盲目破坏自然景观,更不随意砍伐树木,切实保证小区的绿化建设。另外我们还应科学的履行三废处理规划建设,有效的进行小区环境净化、无害垃圾处理与水源处理,用节能环保的理念构建太阳能加热系统,尽可能多的采用低碳环保材料开展规划设计、整改建设,完善实施防风、抗尘及防晒的综合措施,为改善小区的气候环境做出重要的贡献。

3、2依据功能需求开展城市居住空间的合理布局规划

依据城市住宅空间的功能需求我们可将其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半私用空间及私用空间几类。在公共空间、公共绿地及公共设施的规划环节我们应本着富于内涵、渗透文化的建设理念,将空间与公园、广场、草坪、树木、雕塑、水池、曲桥、河流水系等进行有效的融合,并共同为居民构建舒适、美观、悠闲的公共空间氛围。对半公共空间的规划,例如具有限制性的公共空间,仅对小区内居民开设的空间,我们可通过丰富的组合方式、不同的功能设计、确保场所的畅通建设,为居民的各类活动需求提供完整的绿地及开阔的视野场所,配备一定的健身器材,从而满足居民不同的锻炼、交流需求。同时我们还可利用小区的楼间区域、楼顶、阳台等半公共空间鼓励居民自主栽种喜爱的植物、自主进行空间的美化,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规划建设素材,使业主们以主人翁的意识将环境保护纳为己任,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3、3强化构建城市住宅区的安全规划设计

住宅环境的安全与否关系到小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因此为居民创建一个安全有序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最合理、强化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规划实践环节我们应充分利用居民们强大的合力防范效能,通过组建小区维保团队、合理划分安全空间等措施强化小区的自主安全防控能力。首先我们应通过空间领域的明确划分、科学的控制小区及组团人口的方式强化小区的安全领域性与明确归属性。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对小区院落空间的科学规范,从而为小区居民营造广泛的沟通、交流与理解的机会,使住户之间的视线交织触及,从而有利于小区内形成对外来陌生人的细致观察与宏观监控。另外强化小区的交通网络顺畅性与组织合理性也是确保小区居民行车安全、避免引发交通事故的科学策略。因此在规划中我们应对小区级别道路进行曲线设计,从而有效的控制车流穿行的速度,并科学的实现安全控制、降低噪声污染的科学目标。

4、结语

小区规划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居民居住环境的合理构建,因此我们只有从基础建设与规划方案完善做起,依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特色开展适应性设计与实践,促进住宅建设在新一轮消费热潮中完善的实现注重量变、更注重质变的跨越式提升,才能真正促进社区功能的完备实现、规划设计的科学技能强化,并促进行业构建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科技含量高、设计理念人性化、功能完善的新时期城市住宅小区典范。

[参考文献]

小学环保计划篇3

关键词:住宅小区;建筑设计;发展规划;要点

1.住宅小区建筑设计及发展规划的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住宅小区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区域了,人们对于住宅小区的要求也不再局限于居住,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住宅小区在进行建筑设计以及发展规划时需要综合考虑小区建筑设计的科学、稳定,在进行小区的规划时需要确保小区的健康与自然。现代住宅小区的建筑设计及发展规划具有以下特点:

1.1现代性

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在不断地增强,并且人们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在住宅小区建设的过程中,小区的现代性体现在小区的设计以及规划上,首先小区的设计开始融入各种现代性要素,体现出现代风格,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设计理念。其次在进行小区的规划时,运用一系列的现代化技术以及施工材料,有效提升建筑的性能,充分展现出建筑的现代性。

1.2环境协调性

在现代住宅小区的建筑设计以及发展规划时,人们十分重视小区与自然的协调,在进行住宅小区的建设时已经不仅仅是建几栋住宅楼就可以了,现代的住宅小区还包括了小区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公共草地、绿化、休闲运动场所等。在进行小区的建设规划与设计时一定要处理好建筑与相关配套设施的关系,尽量确保小区整体的协调。

1.3自然性

人们思想意识的改变及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其对小区自然性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现代住宅小区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同样需要加强对自然性的重视,加强生活环境建设,合理地进行配景绿化,确保设计与周围环境可有效地进行融合,以便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自然的环境。

2.住宅小区建筑设计要点

2.1住宅小区总体布局设计

在进行住宅小区的设计时首先应当对小区的总体布局进行设计,合理安排小区的建筑分布,做好相应的建筑规划设计。在进行总体布局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做好建筑布局规划

对于住宅小区的布局规划应当尽量满足住户的日常需求,在规划时应当结合区内的绿化带与道路分布情况,合理设置楼群朝向,营造良好的空间层次感,确保小区的整体布局科学、舒适,使住户在忙碌工作后能享受休闲的温馨。

(2)合理规划区内交通系统

在小区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小区内交通系统的设计,应当确保小区内各区域住户的交通方便,设置合理的车行道以及人行道,确保小区住户的出行交通需求。在进行具体的设计时应当充分利用当前道路,采取环行式道路系统模式组织交通。车行道设置于小区,与城市道路结合,令整个小区车流畅通。

2.2单体建筑设计要点

在完成了建筑的整体布局设计以后应当重视建筑的单体设计,做好每一个独立建筑的设计,确保建筑的设计质量。在进行建筑的单体设计时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1)建筑平面设计

各个功能分区需做到有机结合,住宅建筑应由北往南逐步减少,保证太阳光照射,建筑布局需要朝着两侧逐步扩散,做好空间连接,平面设计应尽可能避免倾斜布局,合理开展各类用地布局,最终创建一个安全、舒适、高效、优雅的生活环境。小区户型设计要求布局合理、空间明确、内部舒适、易于装饰,从40-120m2不等的空间,无论是两室一厅、三室一厅还是三室两厅,其平面组合需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使用者的实际需求,让每个房间均有自然采光与通风,同时做好细节处理,例如:各家具和电器位置需合理,洗衣机、晾衣架设置在阳台,餐厅和客厅连接等。通过科学规划,使得相对有限的居室空间更加灵活S富、环境整洁。

(2)建筑立面设计

住宅小区建筑规划设计以现代风格为主,通过建筑的简明组合,获得鲜明的时代感。对于建筑立面设计,主要通过横、竖向线条配合颜色变化,获得极具韵律与视觉冲击的效果。出于建筑所处特殊地位的考虑,利用现代线条造型手法,增强其标志性风格。

3.住宅小区的发展规划要点

3.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在进行住宅小区的发展规划时,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无论如何住宅小区的建设与规划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供优良的居住环境,因此在进行发展规划时应当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进行考虑,尤其要加强对居住者居家生活模式转变的重视,为居住者创造舒适、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

3.2绿色生态原则

在住宅小区的发展规划中,绿色生态规划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规划设计中可在局部地带合理地对地形及景观轴线进行重整,并且应合理与绿地相融合,从而在住宅小区中构建整体的景观轴线,有效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使之为小区的环境设计增添亮点。另外,在进行现代化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还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在为小区业主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的同时,有效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

3.3高科技原则

在进行现代化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应合理进行新旧结合,比如,合理的对传统模式与新技术、新理念进行融合等,从而有效提高小区的居住质量及环境质量,在保证居住者具有舒适居住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创建科学、安全、经济的现代化住宅环境。

小学环保计划篇4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切实贯彻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思路,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根本,以强化执法监督、提高环境管理能力为核心,以实施“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为抓手,以污染物源头控制和污染整治为重点,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二、规划目标

全省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2010年目标:到2010年,全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基本得到控制,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率先建成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环境污染监管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城乡环境质量稳步改善,达到生态省建设推进阶段的目标要求。

2020年目标:到2020年,全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得到全面控制,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达到生态省建设目标,满足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基本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规划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经济建设主要任务和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正确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以经济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以环境保护保障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环境、资源和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坚持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清洁生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发展循环经济。三是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在全面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增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的同时,做好生态功能区划,明确不同生态功能区的主体功能和发展原则,优先保护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等生态敏感区。四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从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优先推进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环境重点工程建设。

四、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开展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做好“十一五”环保规划的保证,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研究我省环境保护领域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生态省建设及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提出环境保护要求和指标体系,研究建立能够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在“十五”规划的基础上,参照国家环保总局和省内一些总体规划的编制,开展我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重点包括以下7个专题的规划研究。

1.“十五”环境保护计划的评估总结。开展“十五”环境保护计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分析“十五”环保计划实施后取得的主要成绩、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十五”环保计划编制和实施的经验及教训,为编制“十一五”环保规划提供借鉴。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环境保护要求和指标体系。研究预测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趋势,提出全面小康社会以及我省提前实现现代化的环保需求,确定规划目标,建立环保指标体系。

3.环境污染防治规划。(1)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在现有的总量控制工作基础上,逐步由目标总量控制转为结合本地区环境实际的容量总量控制,制定总量控制目标、环境质量目标、总量控制项目实施计划等。(2)全省酸雨和流动源污染控制规划。在已完成的“浙江省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规划”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完善,加大电厂脱硫、脱硝的力度。(3)太湖流域杭嘉湖地区水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规划。在已有的“杭嘉湖地区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与完善。(4)钱塘江流域污染防治规划。进一步完善钱塘江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管理。(5)碧海行动计划。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碧海行动计划编制指南》,结合浙江省沿海地区和近岸海域的实际情况,开展《浙江省碧海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6)固体废弃物防治规划。结合《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编制我省固体废弃物防治规划。(7)辐射管理和应急规划。

4.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结合生态省建设,在已经完成《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功能区划,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5.空间布局和区域规划。在全省三大区域(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地区、金衢丽地区)规划的基础上,提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不同区域的规划目标,编制三大区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

6.能力建设规划。(1)环保法规建设;(2)环保科技、标准及环保产业发展;(3)信息化建设;(4)环境监测能力建设;(5)环境监察能力建设;(6)环保队伍建设和环保人才培养;(7)环保宣传教育培训。

7.重大环保工程规划。结合生态省建设重大项目内容,在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以项目支撑规划,落实投资”的原则进行。

五、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对策措施

小学环保计划篇5

关键字:居住环境建筑规划生态

中图分类号:S7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目前,更多的人开始探讨住宅小区在建筑、规划设计上如何更好地适应人们的居住需求,这种探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生态型住宅小区更好地解决了人们现行的居住需求,所以,无论是居住者,还是设计研究者,都对其很是看好或者说偏爱有加。下面笔者也从生态型的角度来探讨一下住宅小区建筑、规划设计。

1生态型住宅小区的特点与功能

1.1生态型住宅小区的特点

生态型住宅小区不仅符合居住者普遍要求的舒适健康的标准,还很好地协调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绿化建设符合生态平衡的理念

生态型住宅小区的绿化,是一种很复杂的工程,不是随随便便地栽种一些花草就可了事的,而是结合了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等多门学科来进行的,它符合生态平衡的用地理念,对构筑优质的生存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节约了紧张的水资源

由于我国很多城市都面临着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所以能否对雨水和地下水资源进行有效地利用就显得很重要,很必要。生态型住宅小区在规划、设计、开发和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视水资源的有效收集和循环利用,节约了水资源。

分类处理生活垃圾。

在生态型住宅小区里,人们对垃圾的处理不是简单地收集和弄走,而是非常科学的做到了分类回收,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极大地改善了小区的环境和容貌,让人们更为舒适和安逸地生活。

1.2生态型住宅小区的功能

生态型住宅小区有着很多不同的功能,简单地说,它既能保持城市生物多样性,又能调节局部地区气候,还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具体一点就表现为:

1.2.1保持城市生物多样性

由于生态型住宅小区在规划建设时考虑到了跟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达到统一,所以它有助于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能够使人与多样性的生物和谐相处,解决目前城市不适宜其他生物生存的问题,为它们提供了很好的生存环境。

1.2.2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在生态型住宅小区里,有更多的空间会被用来种植花草树木,扩大小区的绿化面积。这些绿化既可吸烟除尘除噪音,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又可净化空气,调节局部小气候,进而营造出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

2住宅小区的建筑、规划设计要符合生态型

人们对自然的回归离不开两个东西,一个是拥有绿色,一个是拥有水。在生态住宅小区里,绿色意味着环保和生态意识,代表着崇尚自然的设计理念。而水,则是一种很灵性的东西,不仅能净化空气的,或许就是这个缘故。总之,有绿色和水的住宅小区才有可能成为生态住宅小区,才能具有美感和环保的功能,才能使人们处于一种回归自然的环境当中。

下面笔者就说一下住宅小区在建筑、规划设计上如何做到符合生态型理念。笔者认为,只有坚持和做到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构造多层次的生存空间,将自然环境融入到人工环境中来,才能真正实现生态型的住宅小区建筑、规划设计理念。

做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人类所发生的活动由于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使自己得以生存与发展,所以这些活动往往不仅具有很明显的实功利目的,而且还将这种目的建立在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上。为避免周围的自然环境遭到人为破坏,所以,人类应该尊重生态规律,尽量使周围环境躲开人类活动的不良影响。对于从事建筑设计的人们来说,一定要学会从生态的角度来出发,进而保护我们人类所依赖的自然环境。

坚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说一个生态系统在以后很长的一个时间里面都能很好地发挥其正确的功能,建设生态型住宅小区,正是一种对它很好的体现。在生态型住宅小区里面,其规划设计、整体布局、空间结构、资源利用、绿化建设等都是遵循可持续发展这一出发点的。比如,对绿化布局的层次、风格等的考虑,不仅有助于防风防尘,美化环境,而且还能很好的防噪音等。

保持空间结构的多层次性

住宅小区的建设不单指住宅内部空间的建设,还包括外部交流空间,以及公共活动空间,甚至涉及整个城市空间。比如小区里的休闲广场、绿地、游泳池、会所等等,这些空间的建设都是不可或缺的。人们正是通过在这些个场所里的沟通和交流,创造出一种和谐的相处氛围,建设一个充满友爱的家园。所以说住宅小区的建筑、规划设计要保持空间结构的多层次性。

进行自然环境再造

建设生态型生活社区,要综合多种因素,只采用人为环境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考虑将社区具有自然再造功能,使人为环境和自然环境融合起来。比如,利用小区原有的地理形势,经过适当改造,把水引入到小区之内,让小区看起来更具有灵性和活力,这样的考虑更符合生态的理念。

3结语

建设生态景观和绿化,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有助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们体现到绿化资源给人带来的种种益处,而且还表达了对人的一种关怀,倡导了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有助于为人们创造更适宜居住的生活家园。建设公共活动空间,不仅有助于锻炼身体,而且还为人们提供了很好的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增进邻里之间的情感和友谊,为酿造小区里和谐的氛围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总之,住宅小区的建设、规划设计是一门很大的学问,需要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建设,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建设生态型住宅小区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4参考文献

[1]姜元烽,可持续发展建筑小区设计理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16)

小学环保计划篇6

关键词:城镇规划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化趋势也不甘落后,发展势头无可阻挡。同样的,也带来了许多无可避免的问题,例如:盲目依照大城市的模式进行建设,不能看清自身特点和优势,只追求工业化、现代化,破坏生态环境,还造成城镇的文化脉络被切断。要清楚,为了城市化的发展而大型拆建工程是必不可取的。为此,我们必须把城镇化规划和设计高度重视起来。城镇的构成要素中,人及环境因素至关重要,必须首先考虑为环境景观设计提供良好的设计基础。当然,在城镇规划中,文化景观的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脚步和乡村城镇化发展的时候,也要完善和管理好人文环境质量,建设出来一个符合小城镇文化景观的模式,把历史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依照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并且意义重大的。

2城镇规划和建设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发展速度剧增,使得城镇建设越来越红火,城镇面貌焕然一新。但同时,一些问题也接踵而来。比如一些城镇规划与建设的误区:一是规划编制的起点不高,要知道,城镇不比城市,发展和经济水平都不是一个层次。所以有些地方为了节省资金,不重视规划,只讲究形式。更甚者,有些政府只考虑自己的政绩,而单求表面满意,不顾社会效益,造成很多质量不合格,工程不能使用的结果。二是盲目的追求城市建造模式,失去自身独特的优点。最近几年的城镇文化景观建设,只会一顾模仿,不考虑自身文化特点,这样既不传统也不现代的现象,造成一种不伦不类、极不和谐的格局。三是,规划时不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时常只注重眼前利益,忽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了建筑工程,不惜大量砍伐树木、挖掘山体、移填水面;为了一些经济利益,对于那些污染环境的企业置之不理。最终造成环境破坏,人们生活家园被危害。四是不能保护好人文景观,有些城镇建设者不能认识到历史文物、古老建筑、名木古树等等的价值,为了陈镇建设使它们黯然失色,甚至被拆除清理、当作垃圾。

3城镇建设规划和设计的原则

在城镇建设的规划设计中必须做到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人文主义原则,在设计城镇建设规划和景观功能时考虑人类生活的需求。二是可持续原则,城镇建设要从以后的长远发展角度来考虑。三是城乡统筹原则,因为农村和城市文化游很大区别,城镇是联系它们的桥梁,必须把两者都考虑起来。四是科学实用原则,在设计文化景观的功能时,必须着眼于实际情况,满足当地人的切实需要。五是因地制宜原则,城镇的规划设计应注重当地的文化生活特色,不能脱离当地人的生活来设计景观单元。六是文化本体原则,当地的文化体现了小城镇的特色,所以在进行城镇规划设计时应展示出小镇色文化内涵,有利于小镇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4城镇建设规划和设计的目标

城镇建设规划设计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修复和保护自然景观的目标,进行城镇的规划与设计时,应尽可能的保护当地自然环境,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使城镇的生态系统自然良性的循环,保护当地景观的自然风光。二是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小城镇环境,根据研究成果,在城镇规划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当地的历史遗迹、乡土风情和自然景色有机结合,创造人与自然地和谐美满的场景。三是延续文化脉络、保持地方特色,每个城镇都有自己唯一的文化特色,在进行城镇规划设计时,应该根据小城镇的乡土文化和自然特色,确定小城镇的规划方向与内容。这样既可以保持小城镇的文化特色也可以促进小城镇的历史文化发展。四是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按照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而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5城镇建设规划研究方向

5.1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

在进行城镇设计规划是应考虑到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结构、环境结构以及交通情况。依据本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设计出城镇的人口、经济和文化相协调的景观结构。并且根据城镇各区域的资源结构,合理划分城镇的工业区、商业区、娱乐休闲区、行政区以及居住区。尤其是工业区,应该远离市区中心,减少环境污染,以保障居民的生活质量,避免因规划不当给居民带来生活上的不便。合理地进行小城镇的规划设计,考虑全方面的因素,营造适合人民居住的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创造出具有独特性的文化特色。

5.2挖掘本地特色,打造城市内涵

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城镇都有了属于自己特有的风俗文化。这些独特之处使它们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竞争力提高,经济活力向前发展。目前,做好城市的规划和设计,才能为城镇吸引来更多的资源,使城镇迅速发展。只要城镇建设能够把自身特色和当地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就能打造出来具有内涵的城市。

5.3促进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在小城镇的规划与设计中,首先必须应该竭力保障本地区自然景观的持续健康发展,依靠城镇的自然因素,建立城中的自然景观。在自然地基础上,根据人口的承载能力,进行园林造型艺术。可进行建立绿化公园,种植绿化植物等。曾强污染控制能力,加强监管力度,杜绝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想法,加强保护环境地宣传力度,改善当地的环境质量,保证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6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迅猛发展,小城镇的规划与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进行规划设计中,应考虑多方面因素,杜绝出现盲目追求现代化、工业化的现象。规划设计中根据当地的人文历史特色以及自然景观特色,建立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小城镇自然人文景观,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欣.低碳概念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实践初探.《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年14期

[2]赵亮.浅谈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与景观设计.《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年15期

小学环保计划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是市场经济下推进城市化建设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保证我国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矛盾的关键环节。这既要充分认识城市的客观发展规律,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促进城市规划有效实施。又要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城镇建设的综合调控作用,促进城镇建设长期的健康发展[1]。

1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证明,要把城市建设好、管理好,必须先规划好,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建设和管理城市;其次,城市规划是综合发挥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前提和基础。城市作为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应当格局合理,富有特色,对本区域内的城市化发展起到示范和榜样作用,充分协调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自然就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以及综合发挥其各种效益应遵循的依据;再次,城市规划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城市的合理发展,必须通过科学的预测和规划,以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也只有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下,才能最终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最后,城市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非经法定程序不可任意更改。因此,它的实施具有强制性和不可变更性[2]。

2城市规划设计中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2.1以物质环境建设为尺度的规划设计模式,缺乏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

物质性的规划设计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表现为“经济理性”和“发展优先”的思想。城市规划中的景观与绿地规划仍停留在追求空间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强调人工对环境的改造,以期在短期内获得崭新的景观。传统的园林与绿地规划设计偏重于内容的安排和形式的赋予,往往采用单一的修饰物质环境的方法。园林和绿地的规划以娱乐性和舒适性作为规划的模式与评价标准。城市规划中的可持续生态环境规划仅仅注重于技术的运用,而忽视了规划手段本身。我国现行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模式是以环境保护技术作为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在于控制“三废”等的排放,并以其作为评价的标准,偏重于利用技术手段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声环境等物质层面上的治理与保护,主要的保护手段为末端治理式,仍属一种被动式的保护规划模式。

2.2不注重地方特色,盲目套用大城市设计模式,小城市结构形态环境雷同

城市规划中“技术乌托邦”的思想与文化的趋同性带来城市规划色的缺失。我国目前城市规划设计模式是以功能主义的基础,以规划技术作为主要规划手段的模式。尤其是文化的趋同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成为现实,技术性文化占主流地位的结果是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日趋同质化。城市规划对特色的认识有待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只是注重规划中的物质特色,忽视了小城市特色中的非物质要素。城市规划中注重城市内容要素(建筑、设施、管理机制、技术手段、城市功能等)的共性方面,没有注意到诸如山川水势、建筑材料、文化、历史、地方技术等构造城市素材的特色方面。

(2)城市特色应是一个整体,从结构形态规划,用地总体布局到详细规划、单体设计的各个步骤,从城市总体景观到街道、建筑都是其特色所在。我国小城市详细规划的模式是先由道路交通控制划定的地块的大小、形态等,然后在地块上布置形态各异的体量并依此而制定详细规划,各个建筑单体也标榜自我,以营造各自的特色,城市规划设计中套用大中城市的规划模式,造成城市原有特色的消失。在规划设计不注重原有的地形、景观特色,造成城市特色多样性的减弱和原来良好的社会空间与城市肌理的破坏,这也是减弱城市特色的一个方面。

3解决问题的关键

3.1在规划目标和规模确定上要实事求是

我们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还很弱,经济的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科学技术的含量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调控和管理城市的经验不足。因此,把握好城市建设节奏,科学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合理确定城市人口,面积等主要指标,防止盲目扩大城市规模,防止随意占用土地资源,防止任意调整行政区划,防止人为刺激投资扩张至关重要。

3.2在规划用地和开发利用上要适度

审时度势、把好尺度、是我们观察问题、顺应规律、有利发展的规划准绳。城市的发展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达到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需要分阶段实施的,只有前一个阶段的目标实现了,才有可能为后个阶段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在规划布局和利益分配上要合理

我们说城市规划是门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并不等于说规划是个绝对真理,可以谋求城市发展方方面面都获得利益分配上的最大化和用地布局上的最高理想,其功能是通过规划手段综合分析、统筹安排、分清轻重缓急,使各项建设布局得当、利益适量、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对合理、追求的是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效益。尤其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风景名胜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维护公共利益。

3.4切实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所当然是城市规划的立足之本和规划宗旨,要努力创造宜人的生存条件和活动空间,切实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当作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把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任务,把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作为城市工作的重要内容,把城市建设成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首善之地。让人们生活在城市里能够舒适、方便、安全、贴近自然、充分享受文化和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欢愉。

4结语

总之,城市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的城市,应具备展示城市形象、满足人们活动需求、改造城市环境的功能。不断优化城市建设、利用保护城市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以使城市成为一个生态型、文化型和生活型的市民城市。

参考文献

小学环保计划篇8

关键词:城市;居住环境;规划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各种资源消耗、物质消耗有所增加,人们对居住区环境意识越来越强,如何应用已有资源,完善城市居住环境的配置,除了基本设计方案以外,还应从居住密度、生态环境、安全保障等多方面予以体现。以下将对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1.优化居住人口密度

据相关数据调查来看,过于密集的人口,可能给居住环境带来较多负面影响,如社会压力、精神困扰、社区问题等。如果一个人处于过于密集的居住环境中,人们可能彼此淡漠,每个人为了能够保护自己,想方设法离群索居,而不希望与其他人或事物有所瓜葛,缺乏基本的同情心或责任感。在居住环境中,如果人口的密度过于集中,也可能导致人体内植物神经系统始终保持兴奋,造成精神高度紧张,很难与他人和谐相处。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必须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在居住区规划过程中就考虑到密集度、楼群距离等问题。

2.居住区的色彩规划

对于城市居住环境中的色彩协调与搭配,如同人们在穿衣时的搭配,是非常重要的外观在内质表现。但是从以往规划的情况来看,很多设计人员忽略了居住区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色彩协调;虽然有些人已经提高色彩的审美意识,但是在实践中没能具体落实。因此,很多建筑设计中的色彩索然无味或者混乱搭配。对于某一个单体建筑物来说,其色彩搭配可能存在可取之处,但是如果与其他建筑或者周围环境形成整体,就会显得格格不入。因此,在今后的居住环境规划中,应注重色彩的协调搭配,通过色彩与居住环境的照相辉映,形成一个自然、情绪、心理的视觉评价。

3.居住区的布局环境

一般情况下,可以将城市居住环境的小区划分成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及私用空间四大部分。具体布局规划分析如下:其一,公共空间。主要指小区内的公共道路、绿地、园林景观等;在进行布局规划过程中,应注意建筑、雕塑、树木、草坪、水面、曲桥等综合搭配,共同营造一种优雅的环境氛围;其二,半公共空间。主要指具有一定限度,同时具有部分公共性质的空间,一般为居民相互交流、相互接触的场所,也是休憩、游玩、防灾避难的有效空间。通过开阔的绿地布局,成为居民与自然相接近的桥梁;对于这部分空间的布局,应选择不同的方式,奠定在保持交通畅通、居住舒适的前提下;其三,半私用空间。

主要指在住宅区之间的各个院落,是居民休息、健身、活动的场所,在设计过程中应保障多样化的设施,确保功能完备性,吸引更多居民活动。其四,私用空间。主要指住宅的室外露台、楼层阳台等。有些住宅设计了底层庭院,可以由居民自行种植植物,营造良好的景观氛围;在楼层阳台中,可以歇息、眺望风景,发挥垂直绿化的审美功能。

4.居住区配套设施

在城市居住环境规划中,配套设施的完善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以此优化社会服务环境,保障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也是社区居住的基本物质条件。在设置服务设施过程中,应考虑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以及交通要求,例如布置外向型的商业服务设施,在人流较多的出入口附近,便于居民购买用品;另外,小区如何存放自行车、摩托车以及垃圾处理问题也是影响服务环境的一大要素;在住宅内,自行车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提供多样化途径,做到因地制宜,如高架平台下方等。在过去居住区的垃圾处理,主要将垃圾道设置在楼梯缓台位置,但是经常出现堵塞引发腐烂、臭气,不利于居住环境的优化。因此,在现有居住环境规划中,可以考虑在内部生活服务的阳台位置设计垃圾道,避免在公共场所出现交叉感染问题,或者直接采取室外垃圾收集、垃圾中转站处理的方法。在设置垃圾中转站时应该注意,位置需便于清运或处理垃圾,不能使得垃圾车横穿居住区,造成污染的进一步扩散,为居民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

5.居住区的安全保障

城市居住区的环境是否安全,是每一位居民关注的问题。因此,创设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除了基本的管理制度保障以外,还有赖于小区内的安全规划,这与居民的心理安全、身体安全及社会安全密切相关。在规划城市居住环境过程中,应为居民有效防范提供可能性,通过对组团人口、空间领域划分的控制措施,全面提升小区安全防范水平。例如,在小区的入口处放置标志,以树立小区的领域感,提高居民归属感;强化社区内的空间院落,给居民更多相互接触、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的机会,营造整体安全感氛围。另外,小区内合理组织交通网络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在主干道规划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交通路线过于交杂,保障安全系数;小区内道路尽量以曲线设计为主,以此限制车速,达到降低噪音、安全性高等目标。

由上可见,城市居住环境的优劣与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居住环境问题,因此加强规划与管理,至关重要。在城市居住环境的规划中,涉及到多方面内容,应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对实现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绥,石铁矛,周乐.我国居住环境评价的尺度、方法与技术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英文版),2009(2)

[2]杨丽.详细规划阶段的居住区城市设计初探[J].建筑·建材·装饰,2008(9)

[3]赵江华,何川.环境友好型城市边缘居住区的规划建筑设计探索[J].城市建设,2010(4)

小学环保计划篇9

关键词:城市住宅小区规划科学合理环境效益

中图分类号:F28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Cityresidentialareaispartofthecity,sotheplanningshouldsuitone'smeasurestolocalconditions,combinedwiththehistoricalhumanitiesenvironmentandlocalresidentslivingpatterns,thewholeareaoforganicallyintegratedintothecity'senvironment.therefore,intheareasofplanningdesignmustmeetthebasicrequirements,theuseofthesafety,comfort,doconvenience,health,inordertomeettheneedsofpeopleandhumanactivitiesintheresidentialenvironment.therefore,thepursuitofcomfortable,greenfashiondesign,integrityandavoidpollutionhasbecomethemainmelodyofresidentialareaplanninganddesign.

Keywords:reasonableenvironmentalbenefitcityHousingScienceandcommunityplanning

前言:

对城市住宅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是进一步研究城市的发展、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关键环节。因此,做好城市住宅规划管理对于城市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住宅小区是城市人口居住的基本形式与基础结构,涉及到每一位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共同需求,因此如何使城市住宅区的分布、设计、规划更合理、更能发挥环境建设的优势,使每一位居民均体会到居住的幸福感与满足感便成为当今我们应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城市住宅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城市住宅规划体现出结构设计混乱、组织模式不清晰、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弊端。例如由于一些小区建设规模过大,很容易造成整个小区面临较大的负载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居民在高峰时段发生拥堵现象、交通压力过大、生活秩序化效能不强的管理混乱局面。而一些小规模的小区却缺乏必要的住宅规划设计,社区规划缺乏组织性,无法进行完善的配套管理与规划设计,使居民毫无归属感。随着城市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城市居民、外来人口均产生了强烈的购房欲望,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开发成商业建筑、商业住房,城市建设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土地使用压力。面对居高不下的用地成本,开发商只能本着在有限的土地中多建住房、多盖高层建筑的原则,以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这也进一步导致了我国城市住宅规划的高密集度。而楼层建设的越高越容易使居民产生压抑与恐惧感、并导致隐性的高层风及热岛效应,严重破坏了人们的居住环境降低了建筑享受日照的时间、使小区本应广阔的视觉空间被高耸入云的高层建筑严密遮挡、尤其给住户集中的小区造成了巨大的消防安全隐患。

二、城市住宅区的科学规划策略

2.1注重对城市住宅区生态环境系统的保护建设

一味的提高建筑容积率、重住宅建设质量、轻住宅使用环境建设是盲目发展的偏差思想,因此我们只有完善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在住宅建设的质量强化中综合考虑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保护,遵循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才能最终促进城市住宅区的科学规划与协调发展。例如我们可通过对住宅、现有环境的科学布置,强化其享有充足的阳光条件及良好的通风环境,使水源更清洁、区域绿化面积更广泛、社区植物的种植面与造氧功能更完善。同时我们还应尽量较少小区的泥地面积,从而有效的杜绝因风力过大引起的尘埃污染现象。我们应尽可能的利用小区原有的水源及绿化条件,不盲目破坏自然景观,更不随意砍伐树木,切实保证小区的绿化建设。另外我们还应科学的履行三废处理规划建设,有效的进行小区环境净化、无害垃圾处理与水源处理,用节能环保的理念构建太阳能加热系统,尽可能多的采用低碳环保材料开展规划设计、整改建设,完善实施防风、抗尘及防晒的综合措施,为改善小区的气候环境做出重要的贡献。

2.2城市住宅小区规划应注重环境效益

任何一个居住小区建成投入使用后,便形成了一个“小社会”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环境,同时还是一个社会环境。所以,在规划居住小区时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完善结合,为了丰富居住小区空间的外部轮廊,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应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不只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从布置手法上,为丰富居住小区的外部轮廊,高层住宅布置在小区中央部位,低层住宅布置在外边部位。这样可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局面,能够和周围形成统一的整体。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对小区中条形住宅,采用行列式布置为主,分散布置点式住宅为辅的布局手法。各住宅之间由绿地、低层公共建筑隔开,使居住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在规划中密切结合绿化布置,住宅绿地根据配置的花草树木相互区别,各具特色,使居民从室内及外部都能看到绿地,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2.3依据功能需求开展城市住宅空间的合理布局规划

居住小区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在公共空间、公共绿地及公共设施的规划环节我们应本着富于内涵、渗透文化的建设理念,公共空间即居住小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供居民共同使用。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上应与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木、雕塑小品或城市公园、河流水系等结合在一起考虑,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半公共空间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间,作为居住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居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的疏散的有效空间,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自然的场所。在这部分的空间规划上应注重根据各居住区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并保证其交通畅通、功能齐全。半公私用空间是住宅楼幢之间的院落空间,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动和健身的场地,在设计上应注重其设施的多样化和完备性,把它规划成小区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居民活动空间。私用空间即住宅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底层庭院的设置使居民可以自由种植,增加小区内的景观,又使居民有安全感。楼层上的阳台可以眺望、休息、种植花卉,营造垂直绿化的景色。自主进行空间的美化,提供必要的规划建设素材,使业主们以主人翁的意识将环境保护纳为己任,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三、强化构建城市住宅小区的安全规划设计

住宅小区的居住环境安全与否,是小区居民极其关心的问题,住宅环境的安全与否关系到小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因此为居民创建一个安全有序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最合理、强化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要创建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小区管理制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小区规划的安全性,这其中涉及到居民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因素。在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居民的有效防范行为,通过控制小区入口、明确划分空间领域等措施来提高小区的安全防卫能力。设置明显标志使住宅小区具有较强的领域性和归属性。因此在规划实践环节我们应充分利用居民们强大的合力防范效能,通过组建小区维保团队、合理划分安全空间等措施强化小区的自主安全防控能力。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对小区院落空间的科学规范,注重院落空间的强化,使居民之间既有充分了解和相互熟悉的机会,为小区居民营造广泛的沟通、交流与理解的机会,使住户之间的视线交织触及,从而有利于小区内形成对外来陌生人的细致观察与宏观监控。另外强化小区的交通网络顺畅性与组织合理性也是确保小区居民行车安全、避免引发交通事故的科学策略。因此在规划中我们应对小区级别道路进行曲线设计,从而有效的控制车辆行驶的速度,并科学的实现安全控制、降低噪声污染的科学目标。

四、城市小区规划应注重服务系统的完善

在住宅小区规划中,社会服务环境的营造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它不仅是解决居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也是小区稳定的物质基础。在服务设施的设置上要考虑居民的生活要求和行动轨迹,如小区级别商业服务设施应布置成外向型,设在人流交通必经之路的出入口附近,使居民方便顺路购买。自行车、摩托车存放与垃圾处理也是小区服务环境的关键问题之一,住宅小区中的自行车库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的布置方式,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在住宅小区规划中可以将垃圾道改设在住宅内部生活服务阳台处,避免公共场所的交叉污染,也可以放弃垃圾收集方式而采用室外垃圾桶、垃圾箱和中转站来处理。在垃圾中转站的设置上应注意便于垃圾清运和处理,不要使清运垃圾的车辆横穿小区,造成污染的扩散。

小学环保计划篇10

【关键词】生态学;可持续;居住区;景观规划

一、目前的居住区景观规划现状

随着居住小区的发展,经历了以建筑为主外部环境为辅的模式开始,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使居住区景观设计从数量转向质量,从外观转向内涵,从简单的环境设计转向生态优先的可持续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发展历程。虽然目前居住区景观设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存在居住区景观设计盲目抄袭、设计程序不科学、破坏环境、浪费资源、掠夺外部资源等问题。而且现有的分区模式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封闭式小区导致社会隔阂、城市场所的丧失等。这些问题超出了一般居住区规划的范畴,必须放到城市、区域的层面,也不仅仅是建筑师、规划师以及景观设计师所能解决,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变革方能实现。

二、生态景观规划与住区生态景观规划的探讨

正如景观概念一样,景观规划对不同人来说也有不同的理解(Sedon,1986年)。但一个较为普遍的共识是:景观规划是在一个相对宏观尺度上,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Steiner、osterman,1988年;Sedon,1986年;Langevelde,1994年)。景观规划的过程就是帮助居住在自然系统中,或利用系统中的资源的人们我到一种最适宜的途径(麦克哈格,1969年)。它是一种物质空间规划(physicalplanning),它有别于其他三大规划流派(包括社会、公共政策和经济规划)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它的空间特征。景观规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土地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实现可持续性的景观或生态系统。既然景观是个生态系统,那么,一个好的或是可持续的景观规划,必须是一个基于生态学理论和知识的规划(Sedon,1986年;Leita、ahern,2002年)。生态学与景观规划有许多共同关心的问题,如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但生态学更关心分析问题,而景观规划则更关心解决问题。

三、“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在住区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1.“斑块——廊道——基质”理论与城市住区规划

景观生态学自产生至今,经过不同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复合种群理论、景观异质性理论、景观连接度及渗透理论等,它们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在这些理论当中,影响最大、应用最广的就是“斑块——廊道——基质”理论。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观点,景观是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其组成单元称为景观单元,按照各种要素在景观中的地位和形状,景观要索分成三种类型: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与基质(matrix)。“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就是通过建立斑块、廊道和基质这一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来对各类景观进行研究。景观生态学通过运用这一基本模式来探讨各类景观是怎样由斑块、廊道和基质所构成的,并且定量、定性地描述这些基本景观元素的形状、大小、数目和空间关系以及这些元1素在景观中的运动对景观有什么影响。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市可以视为“基质”,而城市住区可以视为一种“斑块”。在景观生态的斑块设计与规划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边缘效应”的体现,应该使城市住区成为城市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相互之间可以互相作用,相互渗透。

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分区控制性规划中,应该注意城市住区所在位置与其周边地区的联系,尽可能使居住区绿地与城市线状绿地衔接,连接成连续性开放空间或绿地。另外,在住区规划中,要注意对住区边界的设计,不能简单地用栏杆、围墙等人工景观元素将城市住区用地生硬地割裂开来,而是通过自然要素的渗透和建立“柔化”边界等手法,将住区边界设计成一个“缓冲带”,在城市住区与城市之间形成一个良好过渡的同时,也使各类的能量、信息和生物流能顺畅地与城市外部交流。

2.基于“斑块——廊道——基质”理论的城市住区景观规划

(1)基底——绿地系统

以往城市住区设计往往先设计建筑以及道路等人工设施,俞孔坚教授提出的“反规划”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以自然生态空间为基础,在保护人和自然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设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活动的相关设施与空问。在这个基础上,绿地系统为主体的绿色空间可作为整个住区景观生态系统的基底。自然系统的连续性是保证系统本身能够自我调节、良性循环的重要前提。应该促进居住区绿地形成一个具有较好整体性与连通性的完整系统,结合居住小区的功能要求以及气候、地理特点,设计一个“以自然为骨架”绿色开放空间系统,通过各种植物廊道将小区内中心绿地各组团绿地连接起来。在此基础上布置包括建筑在内的其他景观元素。

(2)斑块——公共空间和建筑基底

斑块在外貌和性质上与基质有明显的差异,并且是非线性的区域。城市住区的建筑和公共空间作为异质性景观元素,主要为人类活动区域,可以视为住区景观系统的斑块。注意公共空间与建筑的边界过渡作用,以自然或流线型的种植软化边界生硬的边角。此外,也应该保证斑块内部能量、物质的自然流通,因此,斑块的周边应该开放,允许足够空间保证斑块间的相互渗透,注意“软质”和“硬质”空间的比例和合理搭配。

(3)廊道——道路系统与指状绿地

在城市住区,道路连接各个建筑和公共空间,同时分隔自然空间,扮演廊道的角色。在住区内提倡良好的步行系统以减少机动车的使用;在道路与绿化系统,特别是带状绿地、溪流交接的地方,设置涵洞或者桥粱,使其成为生物廊道。控制步行道路的宽度,路面设计避免水泥或者柏油路的铺装,而是选择渗水性强的嵌革砖或者其他铺装。重视道路两侧绿化,设置林荫带,行道树采用树冠较高的乔木;乔木下部种植绿篱,特别是东西向道路宜形成立体的绿化格局,减少噪声的影响。

指状绿地是指通过带状绿地将住区的组团绿地与中心绿地连接成片,犹如中心绿地伸出的手指,而指状绿地与道路系统作为两组不同的廊道系统,互相渗透包容,在交接处采取立体交叉的模式,尽量减少道路对指状绿地的干扰。

四、居住区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居住区景观是为人而设计、创造的,在居住环境建设中,应当“以人为本”,从满足居民的各种需要出发,。使居住区景观具备一些基本特征。

在建设部试行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中,认为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社会性原则

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众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

2.坚持经济性原则

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3.坚持生态原则

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4.坚持地域性原则

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

5.坚持历史性原则

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五、居住区绿地案例——以北方某住宅小区绿地景观设计为例

1、项目概况

某居住小区形态在平面上呈矩形,园内地势平坦,建园之前为农田用地,该区总用地面积10.76hm2,兴建住宅12728户,规划绿地面积约6.16hm2。

2.设计构思

(1)营造整体和谐生态环境

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建设是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整体和谐生态环境是本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住宅小区环境作为典型的人工环境,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现有的空间环境,使场地地形、地貌与环境有机融合,丰富植物景观层次,增加植物绿量。多用环保材料造景,使人感到,虽处城市,但如身在山林之中,从而创造“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最高境界。

(2)景观元素多元化

已建成的小区环境设计可以概括为种花、种草、种树,景观单调。在本案设计中,要满足居民全方位生活感受,结合功能和观赏要求融人其他景观元素,如生活雕塑、喷泉、文化柱、置石等园林小品,结合设计主题,强调民族元素应用,把中华民族心中吉祥物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如“麒麟”雕塑、“千年龟”雕塑等,使园区景观丰富多彩。

(3)植物种类的多样化

小区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在遵循因地制宜的前提下,以乡土植物为主,同时选择了观赏效果佳的外来植物和珍贵稀有树种,这些植物已在该地区引种栽培超过3年,表现良好,如叶色金黄的金叶榆、节水性色带植物金叶莸、三季繁花不断的欧洲玫瑰,彩叶灌木紫叶矮樱、红叶碧桃,花期较长的宿根花卉如福禄考、等,通过这些植物的配置,极大提升小区景观品位,同时也丰富了小区植物种类。

(4)强调空间的变化

小区绿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平面的规划设计上,而要充分利用造景元素创造变化多端的空间,这样才能营造出不同性质和特色的空间,如开敞的、封闭的、半封闭的等。空间的营造适合人的尺度,围绕园林景观适当安排健身、交流、休闲、观赏的生活空间,并辅以人性化、趣味化的休闲活动设施。

3.植物设计

通过乔、灌、草相结合,创造层次错落、季相有序、色彩对比、疏密变化的植物景观特色。总体上形成以下特点:

(1)体现地方特色,充分利用乡土树种

本区内运用多种乡土树种,如国槐、白蜡、馒头柳、旱柳、牡丹、连翘、榆叶梅、樟子松、祁连圆柏、圆冠榆、红叶李、香花槐、火炬树等。行道树体现地方特色,主园路行道树是国槐,次园路为了体现“一路一树”风格,行道树分别是圆冠榆、馒头柳、垂柳,白蜡等。小路为了便于儿童识别,采用不同花灌木栽植。

(2)注重外来树种引种配置

如乔木栽植了金叶榆和美人梅等。花灌木栽植了紫叶矮樱、欧洲玫瑰、海棠、红叶碧桃等。色带植物栽植了金叶莸等。

(3)体现植物观赏性

注重植物不同观赏特性应用,选用观姿、观叶、观花、观干类树种。种植观姿树种,如樟子松、杜松、云杉、垂柳、落叶松、千头柏、刺柏球、国槐、白蜡等;观花植物如榆叶梅、月季、牡丹、黄刺梅、珍珠梅、丁香、欧洲玫瑰、海棠、碧桃等;观叶植物,如元宝枫、金叶榆、红叶李、金丝柳、火炬树、美人梅、红叶小檗、紫叶矮樱、金叶莸等;观干植物,如红瑞木、龙爪槐、大枝垂榆等。

(4)色彩搭配丰富,突出主调花卉种类,注重攀援植物的运用

按构景、构图原理及植物色相变化,布置植物风景群落,如火炬林、樟子松林、云杉林、紫叶矮樱林、红叶李林、杜松林、丁香林等;利用多种观花灌木和宿根花卉、球根花卉构成色彩缤纷的花坛、花带及花地景观。采用牡丹、月季、地被菊、福禄考等植物为各区主调花卉。为了增加整个绿地的绿化面积,除了采用平面绿化,同时采用五叶地锦、藤本月季和金银花等进行垂直绿化。

(5)植物配置方式多样化

根据绿地的布局形式,植物的配置果用自然式配置方式如丛植、群植、疏林等与规则式配置方式如对植、行列植、绿篱栽植、模纹栽植等相结合的原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