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创业税收扶持政策十篇创业税收扶持政策十篇

创业税收扶持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2:04

创业税收扶持政策篇1

关键词:财政税收制度创新;中小企业发展;扶持

前言

财政税收是我国从整体上宏观调控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财政税收的手段能够促进全国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经济发展的稳定,将发达地区和发展落后地区的资源进行调配,能够维持全面经济发展的局面。同时财政税收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人民日常生活,社会政治利益等息息相关,涉及的领域十分全面。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扶持作用,也是财政税收作为调节经济杠杆作用的重要体现。通过财政税收政策的创新扶持,能够使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减少制约因素,减轻纳税负担,对增强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国家经济局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财政税收制度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体现

1.财政税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扶持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切管理较为松散,其壮大发展所需的资金数目是较为庞大的。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困境的现状,近年来,在中央财政预算中,针对中小企业发展扶持的项目明显增多,各种专项的资金及发展基金的建立也给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力量,例如“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专项资金及基金的设立。同时,各地政府的财政税收中也加大了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这些资金的扶持上有专项的新兴产业资金扶持、全面的信贷资金扶持、技术创新资金扶持等内容,在实际的发展中,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能从国家及地方政府的资金扶持中受益,从而推动了自身的发展壮大。2.财政税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倾斜政策倾斜主要体现在国家的政府采购行为逐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倾斜力度。政府采购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一项很大的资金进项,能够使企业的产品及时转化成为经济价值,推动企业发展。政府采购的中小企业倾斜主要表现为在政府采购的环节中,为中小企业搭建采购平台,同时给予中小企业采购的优惠政策。在采购的定额中合理的划出一部分份额给中小企业,在同等竞争条件下优先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行为以及质量和服务的把控指导,保证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获得相当的利益。这样能够使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份额比重较小的情况下,得到来自政府采购方面的扶持。3.鼓励中小企业改革创新中小企业要发展壮大,光靠国家及政府的扶持是不够的,要在市场上寻找发展的资源和壮大的契机。在我国的现实状况中,中小企业为了维持自身的经营运作已经疲于奔波,没有过多的精力及资本关注于企业的结构整合和自主创新。财政税收政策创新对中小企业的扶持能够给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上的扶持和税收上的优惠,这样能够使中小企业调整发展的角度,同时拥有更多发展的空间。中小企业通过更多的自主创新并整合企业结构,使企业向良性和高技术含量的方向进步,这些都是财政税收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作用的体现。4.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财政税收制度创新能够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提高中小企业融资的成功率。首先,支持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使金融机构能够更加清楚地判断风险,同时开展中小企业信用登记、信用评估,使中小企业的融资信用度更高,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从而进行投资;其次,设立政府引导资金,参股信用担保机构,设立第三方担保主体,政府进行担保基金的引导性投入,以企业投入为根本,同时吸引社会资本进行不足,在操作模式上采取市场化的操作方式,财政不是直接提供资金,而是帮助中小企业成功获得金融机构的投资资金。最后,鼓励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做大做强,制定奖励政策和税收政策,对担保机构新增的贷款担保进行政策和税收上的奖励,对担保机构的担保金不足时,进行一定补偿。这样,中小企业在发展遇到瓶颈需要进行融资时,就能够得到来着财政税收及政府的扶持支持,使企业更好的渡过发展的难关[1]。

二、财政税收制度对中小企业扶持作用存在的问题

1.扶持缺乏系统的规划目前中央财政税收及各级地方政府财政税收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形式比较多样,且管理较为混乱,缺乏系统性。各种专项的资金及基金也多是围绕中小企业中较为典型的代表或发展较为突出的产业来进行,这样的扶持缺乏系统性和有效的统一规划,缺乏专门的政策性条例约束,同时也没有法律上的保障。各级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税收扶持更是形式多样,且扶持力度,资金支持规模,税收优惠度等没有统一的规定,这样不具备系统性及规范性的扶持容易造成资源及优惠的不均衡分布,处于优势产业或新兴技术产业的中小企业更容易从财政税收制度扶持中获益,而传统产业及发展落后急需国家支持的中小企业则面临没有政策及政府支持的局面。2.扶持的手段单一目前,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主要是通过专项基金支持及税收优惠政策两种方式进行,扶持的手段较为单一。而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问题是多方面的。例如硬性行业标准的约束,定式税收制度的制约等。这些问题往往具有很强的复杂性,需要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对中小企扶持时更加细化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扶持对待,单一的资金扶持或税收优惠扶持有时并不能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遇到的实际瓶颈问题[2]。3.扶持的单向性较强目前,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多中小企业的扶持往往体现在单一的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手段方式比较直接,且扶持倾斜具有短期性。这就片面忽略了对其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团体,市场主体在财政税收制度上的扶持。例如,在政府利用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进行扶持时,过多的关注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及优惠,忽略了投资主体的优惠制度,这样会降低投资主体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兴趣和投资额度,反而会给中小企业的融资造成一定的困难[3]。

三、财政税收对中小企业扶持的创新措施

1.完善扶持制度并提供法律保障要更好的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财政税收制度上就要完善扶持的相关政策,明确扶持的力度、规模及范围,同时在法律条款上进行明确规定,规定对中小企业扶持的财政资金扶持归法,专项资金及基金的设立条件、规模等,规定税收优惠政策的程度,杜绝各级地方政府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而进行的短期政策扶持行为。保证财政税收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扶持的全面性、规范性、长久性。这样才能使中小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得到更好的制度保障,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整体稳步提升。2.加大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中小企业的发展,关键还在于自身。财政税收制度对中小企业发展扶持时,要更多的关注于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创业投资。支持中小企业建立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加大对创新研发环节的扶持和优惠政策支持,同时在技术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环节给予奖项支持和税收支持,使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有足够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支持。这样才能使中小企业真正走上创新谋发展,改革提效益的良性发展道路,使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具有技术含量和价值,提高中小企业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的市场竞争优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和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4]。3.扶持要全面进行并区别对待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各行各业的经济市场中,同时也是各经济市场的重要经济主体。财政税收制度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扶持要做到全面对待,不能只扶持新兴技术产业或者发展突出的中小企业,要更多的关注于全行业的中小企业,对各中类型的中小企业做到面面俱到,只有全面促进中小企发展才能保证整体经济水平的增长。同时,对新起步的中小企业、传统产业及发展落后的中小企业要有针对性的制定条件更好的扶持制度,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运行[5]。

四、结论

中小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对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是十分必要的,在进行财政税收制度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时,要给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性条件,同时也要给企业留足自主发展的空间。这样才能保障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正升.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作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5:125.

[2]张晓红.试析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的扶持[J].现代商业,2014,17:107-108.

[3]谢毅哲.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作用分析[J].现代交际,2016,07:44.

[4]高永文.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作用[J].商场现代化,2016,24:219-220.

创业税收扶持政策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发达国家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高投入、高能耗来实现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低于发达国家。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生态文明,科技创新是关键。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我国当前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但我国多数中小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有限,由于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技术创新面临多种困难,需要政府优化法律、财政收税、金融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迫切需要中小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创造了全国60%的国内生产总值,贡献了全国50%以上税收,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①,但是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技术落后、效率低下,主要采用粗放型扩张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是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主导因素。政府制定政策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走内涵式集约型的发展之路,对于促进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据工业与信息化部的资料,我国65%的发明、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②目前中小企业广泛参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创意设计、信息咨询、现代物流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活动,成效显著。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具有较高的效率产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具有更高的技术创新产出效率,研究表明:中小企业的单位销售额中所带来的专利成果是大企业的两倍。欧盟的一项研究统计表明:科学研究费用的单位投入所产生的新产品中小企业约为大企业的3.5倍。③利用政府资助进行技术创新的效率中小企业往往比大企业高,例如美国中小企业的研发费用支出政府资助的比例约为11%,而大企业却达到了26%,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占到70%以上。④

中小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缺乏。第一,技术创新人才缺乏。在我国,只有约38%的科技人员在企业,大、中、小企业所拥有的研发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60.86%、16.71%和22.43%⑤,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缺乏。第二,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不足。一般认为,一个企业的研发费用占企业销售收入2%,只能基本生存;占到5%以上,才具有竞争力。我国中小企业资金缺乏,维持日常生产经营活动都非常紧张,用于技术创新的更少。据统计,我国53%的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占当年销售额的比重不到1%,34%中小企业的在1%~3%之间,只有13%中小企业的占到3%。⑥第三,技术基础薄弱。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技术和设备落后简单,人均装备水平仅为大企业的25%,技术基础薄弱,短期内仅靠中小企业自身难以解决。

发达国家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经验

健全的法律法规扶持。美国历届政府非常重视立法保护和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1953年美国颁布了《小企业法》,设立了小企业管理局(SBa)专门管理中小企业事务,为小企业提供技术、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和指导等;1982年颁布的《小企业技术创新法》,设立了“小企业创新发展研究计划(SBiR)”,支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研发;1992年颁布的《加强小企业研究与发展法》,出台“小企业技术转移研究计划(SttR)”,帮助中小企业得到创新技术转移。日本于1963年颁布了《中小企业基本法》,极大推动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1985年颁布的《中小企业技术开发促进临时措施法》、1989年颁布的《中小企业经营革新支援法》、1995年颁布的《中小企业创造活动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大力扶持推进中小企业进行技术研究、开发新技术、开拓新产品和新兴产业。欧盟2000年通过了《小企业》,明确了中小企业经济核心力量的地位和优先扶持发展的政策原则,为支持与保护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法律保障。

积极财政政策扶持。美国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直接的财政支持,美国政府规定:政府科学的研究开发经费必须拨出一定比例用于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小企业管理局(SBa)每年根据各企业提交上来的商业计划,对于符合SBiR标准的中小企业将得到政府资金援助;此外,政府采购是美国政府积极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举措,联邦政府采购局设有专门负责中小企业采购的部门。日本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以财政补贴为主,中央财政每年都有中小企业对策预算,约占中央财政的0.25%;日本以国家财政巨额出资为主体,组建政策性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欧盟投入数百亿欧元,帮助中小企业进行高科技产品、技术的研制和开发;此外,欧盟还投入巨资,启动了“进入信息社会计划”,帮助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⑦

优惠税收政策扶持。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实行了科研税收优惠政策,将科研机构同非盈利机构一样免征各项税收,并对企业研发费用实行税收优惠;1981年美国颁布《经济复兴税法》,有关小企业的个人所得税率下调了25%,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日本侧重在中小企业实验研究费用上给予税收优惠,1985年颁布了《促进基础技术开发税制》、《关于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基础的税制》,增加试验研究经费的税额抵扣的力度。欧盟不存在中小企业直接支付给欧盟的税金;德国对大部分中小手工企业免征营业税,降低所得税税率;英国对中小企业的科研和开发投入实行税收减免;法国政府对实施新技术的企业给予50%的税收减免等。

多元化金融政策扶持。美国对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的金融扶持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直接贷款。小企业管理局(SBa)直接向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放低于市场利率的政策性贷款;同时全国还有100多家非营利机构针对小额贷款进行资金供给。二是信用担保。对于无法从普通金融机构获得融资的中小企业,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实施融资担保制度,直接给予信用担保。三是风险投资。美国通过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来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许多高技术型中小企业通过风险资本的扶持得以成长和发展。日本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扶持的金融政策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设有专门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和担保的金融机构,如“国民金融公库”、“商工组合中央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等;二是建立民间设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如地方银行、互助银行、信用公库等;三是日本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成立信用担保协会(1953年)、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1958年)、风险基金(1995年),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保证。欧盟通过欧洲投资银行(eiB)对区域内中小企业实行2%的贴息融资等。

完善的社会化服务扶持。美国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和完善,一是小企业管理局(SBa)向中小企业直接提供资金支持、技术咨询与管理培训服务、政府采购等全方位的服务,并组建主要由退休人员组成的经理服务公司,在全国建立了960多个中小企业服务点,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和经营等方面的服务和指导;二搭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立了一批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信息、咨询、技术、人才培训等方面专业化服务的机构。日本建立了部级的以中小企业为对象的信息情报服务体系,专门为中小企业收集和提供有关的经济、技术信息;地方政府都设有中小企业支援机构,开展中小企业经营、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政府及大学通过举办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技术人员进修班等形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培训服务。德国对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机构主要由科研领域、经济领域和独立技术创新服务机构组成,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转移和创新咨询。

我国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优化途径

不断健全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如2000年颁布的适合中小企业治理形式的《个人独资企业法》、2002年颁布的《中小企业促进法》、2006年颁布的《合伙企业法》,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欠缺,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规体系,亟待健全和完善。第一,尽早制定出台《中小企业基本法》,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各项政策提供根本保证;第二,制定专门的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就国家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种支持做出明确而具体的法律规定;第三,加强法制宣传和执法工作,依法保障和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实施积极的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政策。目前我国政府对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且投向中小企业的份额很小,必须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扶持力度。第一,中央财政加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各级地方政府提供相应的财政支持,建立财政资金支持规模与财政收入同比增长的机制,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第二,由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财政支出时按一定比例提取,或由国家财政和银行共同出资,设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基金,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予以资助;第三,各级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政策性贷款、贷款担保和贷款贴息优惠政策;第四,运用政府采购制度扶持和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要明确规定并确保对中小企业的采购比例。

完善促进和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目前我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对一些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某些条款进行修订、补充形成的,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稳定性,针对性不强,重点不明确,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和激励明显不足,必须予以完善。第一,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系统整理零散分布在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中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税收政策,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单独制定一个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法案,形成系统完整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第二,完善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一是加大技术开发费的税收优惠,研发费用税前扣除可取消研发支出增长的条件限制,并通过加速折旧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二是按企业投资额或销售额的一定比例计提技术开发准备金,计征所得税之前予以扣除,三是加大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风险投资公司可以以用获利年度的所得税抵补当年发生的亏损,并延长向后结转的年限等,四是对中小企业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的收入,实行税收优惠;第三,完善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个人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的收入及科技人员技术奖励实行税收优惠等;第四,完善营业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技术转让中介机构所获得的收入以及专利权转让、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等项目实行营业税的减免。

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扶持。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资金紧张的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制定系统的、多层次的扶持中小企业的金融政策体系。第一,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健全服务网络,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门的金融支持和服务;第二,商业银行要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完善融资流程,降低融资的门槛;第三,整合资源,构建以政府政策性担保为主体,商业性担保和民间互助担保为补充的多层次的担保体系,搭建更多高效便捷的融资担保平台;第四,政府要制定有效政策,构建多元化的风险投资机构,大力度培育风险投资市场,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引导各方面的投资主体向中小企业提供创新风险资金,尤其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流向风险资本市场,积极吸引国外风险投资公司进入;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二板市场”,使更多的投资者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完善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开辟风险投资的资金渠道,使风险资本高效规范运作,使风险资本成为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后盾。

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我国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发达国家比较,还存在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服务结构不合理、服务网络不健全、服务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现实和发展的迫切要求,因此要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和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第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中小企业管理体制,国家设立高规格、权威的中小企业管理专门机构,地方各级政府设立专门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形成多层次、统一的中小企业管理体系,协调和指导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第二,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在管理、咨询、培训、信息、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专业化、多样化的高效服务;第三,规范现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对目前众多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政府要组织进行资质鉴定和评估,防止不具备资质的服务机构误导和欺骗中小企业,保证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的能力和质量。

结语

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源泉,由于市场调节的缺陷,导致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等各方面障碍,但我国现行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存在诸多缺陷。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和要求下,要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不断优化法律法规、财政税收、金融、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政策,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资源或获取资源的渠道,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实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作者为梧州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本文系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广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环境及其优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FGL028)

【注释】

①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小企业发展》,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第140页,第3页。

③⑦何光辉:“发达国家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及启示”,《软科学》,2012年第6期,第119~120页。

④罗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性因素研究》,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9页。

⑤朱小燕:“中小企业合作技术创新行为分析”,《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第7期,第60页。

创业税收扶持政策篇3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 政策群 评析

安徽省委、省政府自2006年6月实施《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皖发2006-8号)以来,至2011年11月已连续开展了四批省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并于2009年12月以及2010年12月分别认定了两批“安徽省创新型企业”。同时,对上述创新型(试点)企业给予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和激励。为了充分发挥政策扶持的激励作用,把有限的政策资源聚集成政策合力,分析评估政策的实际效果,进而优化政策组合就显得非常必要。

本研究通过查阅政府及企业有关创新型企业建设的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配合以访谈或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全省258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进行调研,找出政策扶持绩效的增长点,以期提出完善安徽省扶持企业自主创新政策体系的建议措施。

1.安徽省政策扶持创新型企业的基本情况

1.1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情况

创新型企业建设遍布全省16个市。截止到2011年6月,先后选择确定了四批共258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其中2009年和2010年分别认定了第一批、第二批省级创新型企业共计103家。另外,合肥、蚌埠、马鞍山、铜陵、黄山、池州、阜阳等市也开展了市级创新型企业培育工作,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已达400多家。

1.1.1企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全省创新型(试点)企业数量达到258家,较上年增长37,6%,其中部级创新型企业16家、部级创新型试点企业9家,均居全国前列,且4家进入中国创新型企业百强。258家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81.5亿元,增加值132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6%和12.7%;实现利润总额387亿元,同比增长29.4%;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2%,高于全省工业企业平均水平。企业在国内拥有研发机构数445个,其中部级研发机构76个,分别同比增长34.4%和145%。

1.1.2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2011年全省创新型(试点)企业研发费用支出总额93.2亿元,同比增长22.2%,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6%,比上年提升0.1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0.6个百分点;专职研发人员54296人,同比增长13.9%,占全省研发人员总数比重44.3%。其中部级创新型(试点)企业专职研发人员23008人,占全省创新型(试点)企业比重42.4%。

1.1.3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11年,安徽省创新型(试点)企业新增专利申请5993件,获得专利授权量4271件,均较2010年同比增长40%以上,尤其是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723件,同比增长90%以上。

2011年全省创新型(试点)企业主持制定国际、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数549项,同比增长33%。其中,部级创新型(试点)企业主持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130项,参与166项,制定量和参与量各占创新型(试点)企业总体23.7%和29.1%。258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359个,同比增长58.9%,其中部级项目111个,同比增长33.7%。获得部级科技奖励15项。

2011年创新型(试点)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为1918.9亿元,同比增长18.0%;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32.0%,占全省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69.0%。部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为1010.8亿元,同比增长12.0%,在创新型(试点)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总额中占52.6%。

1.2安徽省主要扶持政策及实施成效

安徽省委、省政府自2006年6月实施《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皖发2006-8号)以来,对上述创新型企业给予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和激励,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知识产权政策、产业政策、人才政策、科技服务政策等政策群,具体分述如下:

1.2.1财政、税收、政府采购政策

(1)加大政府财政支付科技投入,激励引导企业及社会资金的研发投入,拉动一批产业投资。2011年全省R&D费用支出总额1506269万元,其中,合芜蚌876488万元、皖江城市带1231501万元。2011年,创新型企业研发费用支出93.2亿元,其中政府支持13.2亿元,占比14%。

(2)对企业发生的R&D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允许再按其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R&D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按其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2011年全省创新型企业150%抵扣后实际减免税88991万元。对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享受所得税、增值税税收优惠,2011年,全省创新型企业认定为高企后少缴的税额为122856万元、所得税奖励3671万元。对认定为民营科技型企业,从其开始获利年度起,对其征收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由财政部门按其当年增量全额奖励给企业,2011年全省共计奖励224万元。

政策落实仅税收一项就获益超过22亿元,认定为创新型企业后,企业获得的省级和市县分成税收奖励资金3671万元、3043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76%和27.2%。

(3)对研发设备采购中的科教用品进口、民营科技重大专项进口,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对于企业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的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加速折旧。

(4)对于技术市场活动中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科普活动收入、境外单位向境内科普单位转让科普作品播映权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5)对自主创新产品参与政府采购给予5%至10%的价格扣除或给予自主创新产品总分值4%至10%的加分。对符合先进技术发展要求的试制品和首次投放市场的自主创新产品,实行政府首购制度,对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和服务,实行政府订购制度。

1.2.2金融政策

(1)科技贷款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对承担“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开发任务的企业;有望形成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较成熟的企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行业的企业进行重点金融支持。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通过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给予贷款一定的贴息补助,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予以一定的风险补偿。

(2)科技保险

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为符合团体人数要求的关键研发人员投保团体保险,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开发、销售有助于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分散化解创新业务风险的保险产品,专门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的保险中介机构享受科技中介机构的有关优惠政策。

(3)创业风险投资

省政府设立10亿元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参股设立3-5只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每只规模为4亿元左右并公开招标选定风险投资公司管理,资金投向试验区以及省内创新型企业,投资比例不得少于年投资总额的50%。省引导基金的其余资金以出资参股方式,配套支持加市级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运作和管理。

(4)专利权质押贷款试点

深化发明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等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试点,重点支持具有高成长性、高产品附加值、市场前景好、研发能力强、知识产权清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质押贷款额度一般不超过专利权评估价值的50%,上限为500万元人民币。

鼓励各市设立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当其为中小企业担保或贷款发生风险亏损的,给予风险亏损额30%、最高1000万元资助。经审查符合兑现风险补偿金条件的,由所在市政府有关部门将担保机构代偿担保债务50%的风险补偿金,一次性足额拨付给担保机构。

1.2.3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政策

(1)专利资助:对按照《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和国际专利合作条约等依法获得的专利成果进行资助,对已授权的国内发明专利,资助标准5000元/件;已授权的国外发明专利,资助标准2万元/件。获中国专利金奖和优秀奖的,给予重大奖励。

2011年全省257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专利申请量5993件,其中,发明专利2255件;授权量427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723件。专项资金资助按皖财教[2010]1142号《安徽省专利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由财政实际预算支出。

(2)奖励政策:对主持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的,给予20万元奖励(皖发[2008]18号文)。2011年全省257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主持制定国家标准218项,参与制定331项;主持制定行业标准223项,参与制定347项。

1.2.4产业扶持政策

一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新兴产业链缺失环节或薄弱环节的重大投资项目,科技计划及时跟进,重点支持开展技术研发。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三是支持建设一批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积极争创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四是支持经济开发区等园区提档升级。

政府扶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与发展,推动重点领域、产业的重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的解决,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2011年全省257家创新型(试点)企业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69个。

1.2.5人才政策

(1)“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为加强省重点产业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了四批“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省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按创新团队带头人每人每年5万元、带头人助理1万元标准,补贴给创新团队设立单位。

(2)股权激励、分红激励:对企业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及对企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员实施股权或分红激励。科技成果可以向企业作价入股,可以按科技成果评估作价金额的20%以上但不高于30%的比例折算为股权奖励给有关技术人员。

(3)财税扶持优惠政策:对入选国家“”的人才由省财政资助50万元,入选“百人计划”的人才由所在市财政给予资助。对年薪10万元以上的高层技术、管理人员,5年内实际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省、市留成部分全额奖励给个人。

(4)其它政策扶持、资助:涉及职称评定、住房优惠、学术研修交流资助、医疗及配偶安置子女就学、人才服务等方面的人才政策。

2.扶持企业自主创新政策群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以上政策已基本覆盖了创新型企业的全部创新过程,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政策激励和扶持绩效,但是,公共政策体系中政策的全面性、执行的充分性,并不逻辑必然带来政策绩效的优越性。一项政策所产生的全部作用和效应,还有赖于政策的功能——结构与政策对象的匹配程度。对于扶持自主创新诸多具体政策组成的政策群,因其复杂程度高、影响辐射面广和结构功能多元化,仍然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

2.1扶持政策各层级之间的存在关联性盲点

通过从政策群的系统性、支撑性、冲突性及政策主体利益关联性四个方面评价分析不同政策层次之间的关联程度,即政策关联性评估,发现第一层级的纲领性政策文件即《规划纲要》(宏观层面的指导性政策)、第二层级的与之对应的指导性政策即《配套政策》(中观层面的指导性政策)及第三层级的实施性政策(操作层面的实施性政策,如实施细则)之间的政策关联性虽然总体较完备,但某些配套政策与实施细则的系统性、支撑性及主体利益关联性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实施细则缺少实施细则支撑,有的对配套政策的支撑存在可操作性问题,有的仅是配套政策的简单重复。

自主创新人才政策中部分配套政策缺少实施细则支撑,主要集中在企业相关政策和自主创新环境政策等方面,例如支持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完善科技人员向企业流动的社会保险关系续接办法、建立符合科技人才规律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和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建立和完善科技信用制度等旨在激励企业培养引进创新人才、营造创新人才友好环境等配套政策缺乏实施细则支撑。

2.2政策偏重对成果奖励,对创新过程激励引导不足

在税收扶持政策中,倾向于对那些已经完成创新过程已经从自主创新中获益的企业,给予“锦上添花”式的税收优惠奖励,而对于那些正在自主创新艰难推进阶段又尚未获益的企业,却没能给予足够的“雪中送炭”式的税收激励。

合理有效的企业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应当能够促进创新技术和工艺在各阶段和个环节之间转移,进而促进创新成果走向市场实现商品化。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点主要置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生产投入和成果转化阶段,实际上是对自主创新已经成功的企业的优惠奖励,而对于自主创新中风险最大、困难最多的研发阶段却支持激励不足,从而使得政策引导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效用弱化,甚至具有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

2.3政策扶持存在身份歧视,影响政策公平性

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往往在扶持对象上设定的限制条件,不是以企业现实创新项目、创新能力等因素为依据,而是从区域划分、企业规模、企业历史成果等条件出发,制订扶持筛选对象的实施门槛,将一些产业优势大、项目创新价值高的企业拒绝在政策扶持大门外。歧视性的限制条件,导致了政策的不公平,扶持性的政策措施反而挫伤了自主创新积极性。

如:所得税税收前列支范围受限而苛刻,致使现行企业所得税的优惠仅限于企业自主创新成功企业,对企业自主创新研发费用所作出的优惠规定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激励效应。税收优惠政策在区域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不可避免地违背了税收公平原则,导致歧视性税收待遇,不利于企业在公平的税收环境中开展竞争,抑制受歧视和条件限制的企业在自主创新的活动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优势。

2.4政策供给与创新周期存在时机匹配问题

在创新型企业成长过程中,创新不是一次性、间断性的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包括创意构思、研究开发、产品化和市场化四个阶段。而扶持政策的出台、实施,经由政策议程、政策问题确定、政策方案、政策合法化等政策过程,可能与一个创新过程的四个阶段在时间上的连续性、支持性,及由此特征形成的创新链、创新环产生了错位、脱节,往往不能在关键节点上及时对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过程提供高效匹配的政策供给,错失技术研发和市场化契机。

2.5政策扶持机制与社会化服务机制的互补性不足

企业不仅需要政府金融、财政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也需要社会中介组织从教育培训、管理咨询、市场营销、技术开发和法律支援等方面提供中介支持。技术创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降低创新交易成本和创新风险可以与政府政策扶持形成互补效应。

目前,不少技术创新的中介组织和它们的行业协会由政府转制而来,或者由政府创办,具有很强的政府背景和浓厚的官办色彩,有些还代行一些政府行政职能,因此缺乏向企业主动提供服务的动力,而热衷于为主管部门服务、为领导服务。另外,一些服务机构收费昂贵,使得一些企业无力负担,这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自主创新。

3.对策建议

3.1增强政策各层级间的自洽性,提高政策关联度

消除扶持政策各层级之间存在的关联性盲点,可以从配套政策与实施细则之间的系统性、支撑性、冲突性及主体利益关系等角度梳理它们的逻辑关联脉络,排查其关联性盲点问题。对政策系统性的筛查分析,从已出台的相应实施细则对配套政策目标的支撑程度、是否存在未出台相应实施细则对配套政策目标提供支撑情况着手进行。从实施细则的内容详细程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实施细则是否仅仅对配套政策的简单重复,缺乏进一步细化的具体办法只是从宏观层面给予指导性意见等方面对政策支撑度进行修正。从政策目标或作用范围是否一致、是否存在冲突和混乱,是否存在执行矛盾等细节,排查配套政策与实施细则之间的冲突性。政策受益主体间的利益关联程度,可以通过分析政策执行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政策对象是否享受到政策带来的收益,政策受益对象是否公平公正等方面加以排查。

3.2强化政策的引导功能,加大企业研发动力

在税收优惠政策中,调整税收优惠政策中直接优惠比重过大而间接优惠不足的问题,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调整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点,前移政策扶持的重心,对自主创新环节中风险最大、困难最多的研发阶段给予充分、及时的支持激励。

3.3实行政策普惠制,实现政策供给的均等化

在税收扶持政策方面,减少企业所得税扣除项目范围上的限制性规定,以适应激励企业对自主创新投入持续增长的目的。与此同时,取消企业所得税歧视,统一各类企业所得税制度,以项目或创新行为为依据,将“特惠制”改为“普惠制”。所谓“普惠制”说的是,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税收政策不应定位在企业的所在区域上,也不应定位在企业的所属行业上,而应定位在企业所从事的项目上,只要企业所从事的项目符合创新要求,不论其是否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否是高新技术企业,也不论其所属哪一个行业都可享受统一的科技税收优惠待遇。

3.4借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挥创新要素的扩散效应

伴随安徽省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三区一圈”内(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合肥经济圈)的企业自主创新要素获得了更好的整合流动契机。按照经济学家谬尔达尔(myrdal)提出的“二元空间结构理论”,即经济发达区域和不发达区域并存的二元结构,在空间组织上表现为“核心一边缘结构”。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相互作用存在着“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政府可以运用区域发展的政策工具,引导创新型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链中同质性、互补性企业中的创新要素合理流动配置,形成以企业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签约为保障,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建立联盟的信用机制、成果扩散机制,发挥行业技术突破的带动引领和扩散效应。

创业税收扶持政策篇4

【关键词】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缓解就业压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小微企业自身规模小、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一直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税收优惠政策是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为了帮扶小微企业成长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切实改善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支持和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但是当前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相关税制不完善,宣传针对性不强,税收优惠政策导向不明确等,影响了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成效。因此,有必要探讨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以便税收优惠政策更好的为小微企业发展服务。

一、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现状

为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创业创新,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例如,2016年的小微企业增值税优惠政策、小微企业印花税优惠政策、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等。为全面落实小微企业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税务总局要求从“全力宣传、全程服务、全年督查、全面分析”四个方面,并通过持续开展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宣传,开展“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宣传周”活动,开展对税务干部的业务培训,完善小微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软件,严格定额征税管理,建立小微企业咨询服务岗和12366反映诉求平台等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工作。这一系列措施旨在确保每一户应享受税收优惠的小微企业“应享尽知”,努力让每一户小微企业办理享受税收优惠手续更为便捷,切实让每一级税务机关履行好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责任。通过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小微企业减税效果明显,解决大量人员的就业问题,让更多创业者增强了信心,为小微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契机。

二、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国家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为小微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是现有税收优惠政策发展空间仍有待提升,具体还存在以下不足:

1.缺乏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虽然国家在增值税、营业税、印花税等方面给予小微企业扶持,但是这些政策涉及多个税种,散见于各种文件和法规中,无法有效的进行衔接,导致小微企业无法及时享受应有的优惠。同时,没有对小微企业的划型标准进行统一,关于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也都是临时性文件,稳定性不足,缺乏延续性,且这些规定法律级次较低、法律效力不足,很难为小微企业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对纳税人在掌握运用法律规定的时候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小微企业的经营决策,与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的初衷相违背。

2.对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不足

技术创新是小微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内在动力。目前,小微企业提高了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但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小微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还显得力不从心。小微企业的税收政策不仅要减轻其税负,还应该促进其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但是现有税收优惠政策集中于减轻小微企业税负压力,缺乏针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鼓励政策。例如,按15%的税率征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这些企业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范围,但是大部分小微企业还未达到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因此,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并不适用于小微企业,也无法为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帮助。

3.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不够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小微企业很难通过正规渠道获得必要的资金供给,需要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予以扶持。但是现有税收优惠政策对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不够。国家虽然出台了不少财税扶助政策来改善小微企业的生存、经营状况,但都是鼓励、号召性政策,针对服务于小微企业的民间金融机构很少有实质性的税收激励政策。例如,民间金融机构适用5%的营业税税率,与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有很大的差别,民间金融机构也享受不到金融企业的税收待遇。

三、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建议

针对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各种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的加以完善:

1.建立统一的小微企业税收政策体系

目前,我国还没有规范系统的法律体系来扶持小微企业,这是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存在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应该借鉴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建立完善的小微企业法律体系,为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提供法律依据。具体来说,需要对小微企业划型标准进行统一规定,根据行业特征、企业规模、企业数量、纳税规模来控制比例,事先小微企业的自动识别,降低小微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门槛,让更多的小微企业享受到税收优惠。在此基础上,出台和完善小微企业税收规章制度,为促进小微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动力和法律保障。

2.完善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

首先,进一步扩大对小微企业在研发方面的税收优惠。例如,有些小微企业无独立研发能力,可鼓励其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若小微企业的投资用于企业自主研发,则允许其从应税所得额中作为费用扣除;并且对于研发成果收益,则应予以不同程度的税收减免,则有利于进一步鼓励小微企业积极进行科学研究,最终提升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

其次,加大小微企业在引进技术人才方面的税收优惠,人才缺乏也是小微企业不容忽视的问题。要有效地帮助小微企业引进人才,鼓励小微企业与高校联手,开展专业的职业培训,所产生的教育培训费用,允许小微企业在国家规定的职工教育经费列支标准以外据实扣除。

最后,完善税收抵扣和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小微企业在研发技术、职工培训和设备更新改造等方面加大力度。在小微企业所得税中,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其购买的实验设备可缩短折旧年限,从而加快其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最终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3.制定小微企业融资的税收优惠政策

为了更大程度上鼓励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国家出台了印花税的相关优惠政策,但由于小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足,加上融资方式过于单一,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迫于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多数小微企业就会选择民间借贷,但随之而来的是过度借款带来的资产负债比率不断增长,从而影响小微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同时也增加了企业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从小微企业的发展周期来看,企业需要借助更加切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的,并且具有稳定性的税收扶持政策来提高其融资能力和生存能力。因此,可以考虑给予小微企业不同于大企业的税收政策,考虑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给予再投资退税优惠或缓征所得税优惠,以帮助解决小微企业资金困难和融资难等方面。

四、结论

小微企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可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应该建立统一的小微企业税收政策体系,完善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制定小微企业融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使税收优惠政策顺利实施,实现税收征管与小微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黄冠豪.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14,03:16-20.

[2]岳树民,董正,徐廷].完善税收政策促进小微企业发展[J].税务与经济,2014,06:1-4.

[3]肖春明.扶持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J].中国物价,2016,04:19-21.

创业税收扶持政策篇5

一、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状况

与创新型国家相比,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虽然近年来得到了明显加强,但总体水平还很薄弱,依然面,临着许多因素的困扰:一是资金缺乏,研发投入不足;二是激励制约机制不完善、高素质技术人才缺乏、技术市场不健全;三是缺乏创新的社会氛围和意识;四是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相关的政策环境不完善;五是近半数企业遭遇知识产权纠纷;六是产学研缺乏沟通;七是自主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有限等等。如何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企业,但政府的作用不可少,需要政府以及包括金融和科技等部门在内的社会服务体系强有力的支持,排除外部阻碍,妥善解决各种问题,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加大企业的创新压力,促使企业将改进技术和自主创新作为赢得市场竞争的手段。

二、发达国家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

作为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主要依靠市场力量的推动,但即便是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政府也十分重视财政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作用。例如在发达国家,在每一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政府都有一个明确的产业技术政策,并通过研发补助金、委托费和政策性融资等财政手段确保产业技术政策的贯彻落实。在财政支持的范围和手段上往往根据经济成长、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所处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经济发展初期,财政一般主要通过补助金、开发委托费、政策性贷款和优惠税收政策等形式重点支持主导产业的技术开发。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政府财政政策的重点主要转向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通过资助各种基金会、研究院所和产学研联合体等进行产业技术开发,并通过知识产权的转让。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技术进步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环节上,一般通过政策性融资和税收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和引导。如日本政策性投资银行根据政府有关政策意向,向民间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担保、购买企业债券,对民间金融机构进行补充融资和奖励。在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环节与方式方面,主要体现为事前扶持与事后鼓励相结合,将对科技开发的重视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扶持政策取向

(一)税收政策方面

1.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一是税收优惠应直接与间接并重,适当加重间接优惠的比例,运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亏损结转、费用扣除、特定准备金等多种方式,形成有效的优惠机制;二是实行鼓励人力资本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对科技人员个人所得税的减免优惠,促进个人多接受教育、培训,增加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减免科技人员有关科学技术收入(技术援助费、版权费)的个人所得税,提高高科技人才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对从事科研开发人员以技术入股而获得股权收益,3~5年内免征个人所得税等;三是针对具体的科研项目进行优惠,建立科技投资项目立项登记,并进行跟踪监督,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适时调整,对最终成果不符合要求或将资金挪作他用的,可及时取消其享受优惠的资格,并追回所给予的优惠;四是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2.加快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扩大投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2004年7月1日起,我国开始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8个行业进行增值税转型试点,目前应尽快在全国推行。在此之前,可先在高新技术产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考虑到财政的承受能力,可先实现新增机器设备所含税款分年度按比例抵扣,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成对包括厂房、建筑物等不动产在内的全部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款的抵扣。从而最终实现我国增值税由生产型到消费型的转变。

3.调整出口退税结构,完善进出口税收政策,鼓励能源资源节约型、环保型、先进技术设备及其零部件产品的进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高物耗以及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对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提高出口退税率;对国内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装备所需的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要实行进口税收优惠政策。

4.制定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税法,对国家和地方税收优惠权限、范围和产业支持重点作明确规定,以提高税收优惠法律的权威性,改变当前各地自行出台税收优惠政策的混乱局面。

(二)财政支出方面

1.确保科技投入稳定增长,逐步提高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为实施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鉴于长期以来政府研究与开发投入的严重不足,可以考虑规定一些硬性的指标,要求政府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及财政收入的比重必须达到规定的目标值。要积极优化财政投入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应重点支持那些私人不愿提供或不能提供的科研领域,诸如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支持产学研联合开发体等。创建由财政投入为主的风险投资基金,加强对风险投资发展的引导,吸引各类民间参与投资。建立专门的财政担保基金或资助基金,鼓励、支持、引导企业自主创新,降低企业创新风险,提高企业创新收益,有效地引导金融资本、民间资本投资于科技创新项目和企业。对具有良好前景的高风险科技创新项目或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政府信用担保,通过财政贴息吸引金融资本投入科技研发,为研究项目进行科技研发创造必要的条件。

2.调整现行财政补贴政策的方向,根据wto的相关规定,财政资金扶持应从对企业的直接的、个别式的补贴转向非专向性的补贴,将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定位于产业研究和竞争开发活动等R&D领域。

3.财政贴息向高新科技产业适度倾斜。加大对该产业的政策扶持。在传统产业部门,通过财政贴息手段的运用,使企业在技术改造缺乏资金的情况下,能够以国家信用作支撑,获取金融机构的贷款,充分调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

创业税收扶持政策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政策韩国中小企业

上世纪50年代以来,韩国中小企业发展极为迅速,在韩国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这主要得益于半个世纪以来韩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性认识日益充分并深化,政府通过立法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尤其是其建立健全了颇具特色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成为韩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

韩国政府的金融推进政策

(一)税收方面的推进政策

在中小企业厅2004年9月公布的《2005年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中,政府机构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方面有多种优惠政策。

韩国国税厅出台的文件中,对中小企业有以下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了国民经济的活化和中小企业保护培养,对生产性中小企业尽量克制税收调查。为了国民经济的活化,没有偷税嫌疑的情况下,如果需要税收政策的如下企业尽量克制税收调查。对“创出就业的中小企业”延期税收调查(到2005年,地区企业到2006年)。对创业中小企业,创业日以后2003年间延期税收调查(在地区创业2005年)。“创出就业的中小企业”是指2004年的常时雇用人员数比2003年增加了10%以上的中小企业,最少10名以上。对出口企业早期退还增值税退还金。扶持遇到资金困难的企业。包括出口、制造、矿产业为主的中小企业(资金100亿韩币以下)当中,在经营上暂时有些资金困难的企业,给予其推迟缴纳限期(最长9个月)、免纳税担保(申请退还税额5000万韩币以下,一般企业3000万韩币以下)、诚实纳税的企业在去年税目的纳税额范围(2亿韩币以内)内免纳税担保等优惠措施。

韩国财经经济部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包括为了中小企业的生产性提高和经费节约,税制扶持扩大,包括定于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租借费用包括在生产性提高设备税额扣除对象(7%),对中小企业厅发行的经营顾问费用实行退税(7%),改善企业期票制度、扩大税收返还对象以及调整税收减免率,减免中小企业特别税,并变更减免基准;二是为了对中小企业开展有效的税制扶持,放宽行业要求以及创业条件,包括将追加中小企业税收减免对象,在中小企业行业追加了广告业和贸易展示行业以及如果中小企业在以前经营的企业资产当中,购买一定比率以下(比如30%)的资产,然后再经营同行业时,定为创业等优惠措施。

(二)融资优惠政策

韩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从业总人数的74%、产值的47.4%、附加值的50.2%以及出口的47.4%,但在历史上,韩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样经历了资金严重短缺、举步维艰的阶段。为突破融资渠道不畅的瓶颈,韩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台了《中小企业创业支援法》等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同时,在政策性金融方面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韩国政府主要从以下渠道对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1.政府以及政府部门政策性贷款的支持。政策性贷款主要由政府部门的政策性基金提供,通过专业银行向具备获得政策性贷款支持资格的中小企业发放。1986年韩国政府根据《支援中小企业创业法》设立中小企业创业基金,对具有新技术和出口潜力的产品生产企业给予特殊的支援、鼓励和支持。韩国政府还要求中小企业银行、国民银行和中小企业振兴公团等机构设立创业资金,在金融上支持中小企业创业。1989年《关于中小企业稳定经营和结构调整特别政策措施法》颁布以后,韩国政府还成立了中小企业机构调整基金,向那些进行生产结构调整,从事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近年来,韩国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基金呈上升趋势。上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政府预算中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预算也呈上升趋势。2000年韩国政府还拨款1000亿元建立了韩国风险投资基金。目前,韩国财政经济部、产业资源部等12个政府部门设立了约91种政策性基金,每年可向中小企业提供约4.9亿韩元(约合310万人民币)的资金。这些资金以借款的形式向指定银行提供资金,指定银行以该借款利率再加1至1.5个百分点的利率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此利差就是指定银行的收入。一般这种政策性基金的贷款利率比较低,期限都比较长,主要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信息化和自动化,而且其重点培养有潜力的需要风险投资的中小企业。另外,大中小企业联合开发大企业所需的产品时,开发项目可以6.5%的年利率、5年期限的条件,申请“工业发展基金”和“实验品开发支援资金”贷款。

转贴于

2.地方政府、官办非营利机构、民间团体的扶持。韩国《中小企业创业支援法》规定:中小企业成立两年后,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地方中小企业培育基金”(总额7亿韩元),申请年利息7%、期限8年的创业资金支持。1979年韩国成立了“中小企业振兴团”,其董事长由总统任命,预算全部由政府拨款。其中一个主要的作用就是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还发行了中小企业债券,以购买股权的形式向中小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当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再将股权变现。如此以来,振兴公团又有资金可以投向其他刚刚开始发展的中小企业。

3.银行等商业机构的支持。虽然银行不属于政府部门,但政府的政策以及持股情况对中小企业资金获得有重要影响。如韩国中小企业银行(政府持有77%的股份)以及韩国国民银行专门为家庭和微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韩国中小企业银行其贷款的85%用于中小企业,对中小企业融资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在全部韩国的银行、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总额中占到了16.5%的份额,对大量中小企业度过亚洲金融危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中小企业银行还通过发放专项贷款鼓励中小企业进行生产设备投资和研发活动。1987年成立的韩国兴业银行,政府持有全部资产,主要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另外,各商业银行也通过常规贷款业务和商业票据贴现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融资业务。韩国政府还通过成立相关信用担保机构的方式帮助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韩国是亚洲第二个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计划的国家。韩国风险资本市场发展也比较迅速。1996年,韩国政府参照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建立了KaSDaQ(高斯达克)市场,专门为知识密集型、创造高附加值的高科技新兴公司以及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提供了便利,对中小企业的外源性融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韩国政府的技术推进政策

目前,韩国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大量涌现,他们以知识为基础,以创新为手段,通过开辟新市场争取生存空间。但是,韩国的中小企业还是缺乏知识经济所要求的技术创新能力。韩国政府实行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韩国政府将可用的政策手段几乎都采用扶持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韩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按照政府实行的政策,经过3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即20世纪60年代的技术引进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技术消化吸收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技术创新阶段。按照各阶段要求的技术特征,政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的方式和内容也发生了改变。

(一)韩国的技术创新政策种类

韩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经过40多年的变化和发展,成为比较完善的技术创新政策。韩国现在实行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约有95项,其中中小企业厅实施的有41项、财政经济部实施的有14项、科学技术部和产业资源部实施的分别有11项、情报通信部有8项等。从扶持类型来看,资金扶持的有47项、租税优惠的有22项、技术人才扶持的有16项、提供技术信息的有13项、扶持销路和其他有24项。资金扶持的政策中,中小企业厅实施的是最多(19项),租税优惠政策中,财政经济部实施的有14项、科学技术部实施的有6项、行政自治部实施的有1项。

(二)租税优惠制度

租税优惠制度在技术创新政策实行上得费用最低而能获得效果较广范围的政策。韩国的租税支援制度反映在《租税减免规则法》、《关税法》、《地方税法》和《特别消费税法》等,实行从研究开发阶段到商业化或市场进出阶段的税收优惠。租税支援制度中,最广泛用的制度是减免法人税(所得税),关税、地方税和特别消费税等也适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从支援类型来分析的话,只有“技术开发准备制度”属于事前的支援制度,大部分属于事后的支援制度。

关于技术指导与技术信息提供的政策大部分针对中小企业,所以主要在韩国中小企业厅实施。中小企业厅实施的该政策有“异行业交流政策”、“中小企业技术信息网”和“中小企业现场技术指导”等。韩国中小企业销路支援和其他支援政策有中小企业厅的“支援海外著名展览会和洽谈会参加”、“介绍出口产品政策”和情报通信部的“多媒体(multi2media)技术大奖”和“新软件产品大奖”等。

参考文献:

1.崔炯勋.韩国科技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研究[D].庆熙大学校,2003.2:

2.许范道.韩国中小企业政策的评价以及新的政策模型研究[D].崇实大学校,2003.12

3.丁载赫.韩国科技园区的状况以及发展方向[D].东亚大学校,2004.12

4.傅安本.韩国和台湾的中小企业比较研究[D].釜山产业大学校,1998.2

5.金昌锡.中小企业政策的变动以及特性的研究[D].中央大学校,1999.11

创业税收扶持政策篇7

一、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现状分析

(一)对民营企业与税收政策的界定

对于民营企业的准确定义,目前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一般意义上,民营企业是从企业性质的性质来划分企业类型,即相对于国有性质而言的。因此,民营企业可以指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的所有企业。为保持前后一致,本文将民营企业的界定为私营企业与个体经营企业,相关数据选取也以此作为标准。税收政策是政府财政政策的一种,指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运用税收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的方式。税收政策也是税收制度的一种,也体现在税制要素的不同规定,但具有临时性、灵活性等特点。在规范的税收制度下,国家为了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往往在一般的税制规定内,做出一定的调整,如缩小课税范围,降低税率,延迟税款征收等,以降低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

(二)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的现状

本文从一般性税收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两个方面分析陈述民营企业所得税税收政策的现状。从一般性税收政策来看,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以外的民营企业按照25%的税率,对来源于中国境内外所有扣除一定的费用后纳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按照个人所得税的生产、经营所得纳税,税率是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从税收优惠政策来看,一是对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对于符合规定的小微企业,企业所得税税率按20%征收。而且,自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万元的小微企业,按其所得的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优惠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二是,促进民营企业融资的税收政策。民营中小企业对于投资的吸引力不够,我国政府为了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出台政策鼓励投资企业对于特定民营企业的投资。

二、国外扶持民营企业的税收政策

西方国家促进民用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有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美国和德国的税收政策:

(一)美国扶持民营企业的相关政策

美国陆续颁布实施了《小企业投资法》、《纳税人免税法》、《经济复兴税法》等。首先,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选择按个税纳税方式缴纳所得税,避免重复征税;其次,在企业投资方面,允许企业使用加速折扣,加速民营企业资本周转速度;最后,利用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二)德国扶持民营企业的相关政策

德国扶持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很全面,深入到了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首先,为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德国给以其所得税低税率的优惠政策;其次,在鼓励企业投资上,德国政府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投资于机器设备的部分给予附加折旧的优惠;最后,德国政府对特定地区的企业给予5年内免除特定税费的税收政策扶持。

(三)国外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的启示

一是,政策目标明确。国外政府都对民营企业在本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有着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制定的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目标明确,特定的税收政策对应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特定问题。为了切实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将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通过立法确定下来,将民营企业的扶持政策法制化。二是,分类实行税收优惠。各国对民营企业的税收政策并非完全相同,对于不同类型的民营企业有不同的税收优惠。各国政府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技术创新企业都给予了区别一般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此外,对于落后地区的民营企业,政府也设立了特定税收政策给予税收优惠,如德国政府对在落后地区新建立的企业,给予5年内免征营业税的税收扶持。三是,多种方式并存。各国采取了多种税收优惠方式一同来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例如:美国的税收优惠政策中,既有对小规模企业的税率优惠,又有鼓励投资的加速折扣优惠,还有对投资收益的减免税。

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的改进思路

创业税收扶持政策篇8

关键词:合同节水;税收;政策

水资源是保障人类和一切生物基本生命活动、维持生态环境可持续演替发展的根本资源,也是维持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必须投入。然而,我国却长期面临水安全困境,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正常年份用水供需缺口达400多亿m3[1]。随着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我国面临的水安全挑战愈加艰巨[2]。节水是应对我国水安全挑战优先采取的措施。早在2002年,我国就启动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节水事业取得了一定成效[3],近年来更形成了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的新时期工作思路,并在实践中创新了合同节水管理这一新型节水模式。为了培育尚在起步阶段的节水服务行业,内化节约水资源的正外部性,有必要出台相应的税收扶持政策支持合同节水服务行业的发展。这也是激励市场机制在节水事业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必要措施。

1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内涵

合同管理模式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基于市场运作的节能新机制———合同能源管理(energyperformancecontracting,epC)。合同管理模式的本质是引进第三方专业的资源节约服务,与使用单位建立契约关系并提供资源节约改造服务,最终以节约的资源费来支付改造项目成本并为第三方服务公司产生收益。合同管理模式在我国的应用实例是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推广,1998年我国政府与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合作的“世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是我国首次开展的大型国际合作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此后,这一模式在我国不断发展,2010年以来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合同能源管理服务业发展。不同于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较早引入我国,合同管理模式在节水行业的应用是近年刚兴起的。经过十余年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我国节水事业取得了很大成效,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这种政府主导下的被动推广仍旧限制了节水长效机制和良性运行机制的建立[4]。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动社会资本的参与积极性成为推动我国节水事业发展繁荣的必然要求。这一要求也与我国近年来的节水治水思路相一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也强调“节水优先,两手发力”。在这一背景下合同节水服务行业作为市场力量主导下的节水模式开始发展。合同节水管理是在总结近期节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创新节水模式,指节水(含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服务企业通过合同管理的方式,对用水户指定项目募集资本,集成运用先进适用节水技术和节水产品进行相关制度安排,开展节水技术改造,建立节水管理机制,从而分享节水效益的新型市场化商业模式,有助于实现节水各方利益共享,促进节水减排,加快形成水资源节约保护和高效利用的倒逼机制,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2合同节水服务及相关行业税收政策的比较与借鉴

合同节水管理模式是新近提出的创新型节水模式,合同节水服务行业目前也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因此,专门针对合同节水服务业的税收扶持政策尚属空白。合同能源服务业是一种基于市场运作的节能模式,具有与合同节水服务业相似的特点。2010年以来,国务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国家相关管理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合同能源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文件,对行业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推动效果,也为合同节水服务业的优惠政策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国家已经出台的针对节水的相关支持政策也构成了合同节水服务业发展的宏观政策背景。

2.1合同能源管理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分析

国家层面第一份支持合同能源管理服务业的文件由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于2000年[5],主要内容是利用全球环境基金的赠款在我国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这一节能模式。此后,我国政府虽然一直在鼓励和支持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推广,但并未进一步出台产业扶持政策。直至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2010〕25号)出台,随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了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实际操作性文件,才构成了涉及营业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三大税种的合同节能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体系[6-8]。其中适用的税收优惠主要包括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所得税抵免、免征增值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四种形式。合同节水管理与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特点较为相似,均是引入市场机制解决资源节约利用问题。因此,合同能源管理服务业优惠政策的设计思路可以为合同节水服务业所借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在市场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资源节约综合效益的前提下,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的主动节约行为,并为服务企业创造合理利润。②税收政策设计考虑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动关系,不因针对某一类型企业的优惠而加重其他企业的税收负担。当然,节水服务业与节能服务业的特点也有一定差异,其中最重要的是服务项目的技术集成度和项目规模差异。合同节能服务公司可以通过少数几项节能技术或产品的应用实现改造目的,而合同节水服务公司则需要集成多项节水技术,通过器具换装、管网改造等措施完成节水改造。这就导致节水改造项目体量往往较大,资金筹集和工程管控要求较高,节水服务公司融资和运营压力较大。因此,合同节水服务业的优惠政策设计还应充分考虑本行业特点,针对合同节水服务业上下游企业的具体需求制定。

2.2节水政策分析

我国长期面临水资源制约,各级政府对节水问题非常重视,连续多年出台了大量相关的政策文件。相关研究也证实,我国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与节水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划和行政政策[9]。但是,在大量的节水政策中具有实际操作性的优惠政策数量很少。这些优惠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两类。以农业节水为对象的财政政策是扶持政策的主体;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节水设备投资额的税额抵免两项。节水的税收优惠政策覆盖面十分有限,合同节水服务业涉及的大部分器具、技术和项目都不在优惠范围内。虽然我国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了对节水企业可采取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缺乏具有实际操作性的配套政策文件,能够切实享受这一优惠的节水项目和节水设备仍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公布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试行)的通知》(财税[2009]166号)的规定,纳入优惠范围的仅包括城镇污水处理类,下分城镇污水处理和工业废水处理,并未形成对工业、农业、城镇生活和生态用水等节水全行业的优惠政策覆盖。而投资额抵免优惠范围内节水器具的类型也很少,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48号),享受此优惠的节水设备仅包括工业洗衣机、空冷式换热器、冷却塔、喷灌机和滴灌带(管)5类。合同节水服务业开展项目时所用节水设备有一大部分不在优惠范围内。此外,税收优惠政策也没有覆盖节水器具生产和节水技术研发企业。虽然我国已经出台多项支持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多集中在特定的高新技术行业(如软件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很多从事节水器具研发、节水技术创新的节水企业难以达到现有政策要求的门槛,无法享受已有的优惠政策。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参照我国现行的针对高科技行业和企业的政策,明确更多针对节水企业的鼓励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3合同节水服务业税收扶持政策的设计

3.1政策扶持的必要性分析

合同节水管理模式是市场化和长效化实施节水项目的有效模式。合同节水服务行业的繁荣在集成先进节水技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节水事业、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进一步提高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等方面有重要意义。然而,行业特点、行业发展现状、融资环境、制度环境等因素导致合同节水服务行业目前的发展无法完全依靠市场调节的作用,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从行业特点来看,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和产品具有外部性是合同节水服务行业的两大特点。合同节水服务企业和用水企业的行为主要受市场机制调控,这就要求用水企业有充分的激励开展节水项目,同时节水服务企业也能够从中获得合理的利润。然而由于制度环境的限制,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开展合同节水服务的市场条件并不成熟。节水服务具有正向的外部性,水资源的节约不仅能够为用水企业节约成本,而且有助于缓解我国面临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水安全问题,提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潜力[10]。但是企业并不能完全享受到节水服务带来的社会和环境收益,从而导致节水服务需求低于最优水平。从行业发展现状来看,合同节水服务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行业规模较小,且从业公司多为近年创立的新企业,或新近开展合同节水业务的企业。而合同节水项目普遍投资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对企业的资金管理要求很高。因此,节水服务公司普遍面临从业经验不足、行业认可度较低、资金压力较大、抗风险能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亟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现实要求与尚未改革到位的水资源收费制度相矛盾。既无法通过合理的市场激励为合同节水服务行业提供发展空间,又亟待通过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的方式形成市场化运作的节水长效机制。因此,有必要采取过渡性政策扶持节水服务行业发展壮大,为节水事业的长期良性运行提供基础。从融资环境和制度环境来看,合同节水服务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尚待优化。一方面,传统的商业贷款模式主要面向重资产的制造业,对抵押担保品的要求高。合同节水服务企业多属于轻资产、科技型企业,可抵押资产少,缺乏良好的担保,合同节水项目实施后稳定产生的收入又不被银行认可为有效的担保品,导致合同节水行业普遍面临贷款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的水价长期偏低,远远偏离水资源的真实价值[11]。在多数地区,节水项目的投资难以被收益所覆盖,企业节水意愿不强,社会资本投入节水行业的风险高、收益低。合同节水服务行业的上述特点要求政府在水价改革、水权制度建设、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多个方面同时发力支持行业发展。在制度建设的过渡时期,税收政策可以作为效果直接、使用灵活的主要政策手段。

3.2政策需求分析

首先,节水服务的外部性决定了难以完全通过市场机制产生最有效的资源配置结果。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将产品的社会和环境效益转化为经济收益,对私人生产者给予补贴。税收扶持政策正是政府解决这一市场失灵现象的有力手段,其政策目标是维持行业的合理利润水平,从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保障行业发展。由于节水服务的外部性持续存在,因此相应的政府补贴政策也应持续实施,从而为社会资本提供可预期的持续性激励,引导节水服务供给量维持在最优水平。其次,合同节水服务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又面临艰难的融资环境和制度环境。这就需要政府让利于民,利用税收扶持政策减轻企业发展初期的资金负担,帮助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这一类扶持政策是水价改革过程中配套的过渡性政策,可以随着节水服务行业的繁荣和融资环境的改善而逐渐减轻优惠力度,直至条件成熟时最终取消优惠。

4合同节水服务业税收扶持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合同节水服务行业涉及的参与主体包括节水服务企业、用水企业和节水器具生产企业,行业的繁荣发展需要参与各方的共同发展。扶持合同节水服务行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应统筹考虑各方需求,通过综合性的政策体系构建形成对三方的协同鼓励和扶持,促进整个行业持续发展。

4.1节水服务企业的税收扶持政策建议

针对节水服务企业的税收扶持政策目标为:①弥补节水服务产品的正外部性,增加节水项目对节水服务企业的经济回报。②过渡性地解决水资源价格调整不到位的问题,增加节水项目的利润,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节水服务业。为实现上述政策目标,可以采取的税收优惠手段主要是降低企业税负,从而增大企业利润空间。在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框架下,节水服务企业能够享受优惠的主要税种是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八条进一步明确了优惠措施为“三免三减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一百条做了进一步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虽未专门规定节水享受优惠政策,但明确“除前款规定外,增值税的免税、减税项目由国务院规定”。参照合同能源管理所享受的免征增值税优惠,合同节水管理也可适用此政策。因此建议主要围绕企业所得税设计增值税优惠政策,同时可以配以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扶助政策。我国现有的企业所得税政策中优惠力度最大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参考高科技企业所享受的15%低税率,另一种是享受税法中所规定的环保节能节水项目“三免三减半”优惠。通过计算可得,如果节水项目的存续期在11年以内,则采用“三免三减半”政策优惠力度更大。结合节水项目实践,同时考虑到项目初期节水服务企业的资金压力更大,采用“三免三减半”方式不仅能够实现更优的优惠力度,而且可以更好地减轻项目初期的资金压力。增值税优惠力度最大的方式是免征增值税,合同能源管理即享受这一优惠。由于合同节水管理是创新的节水服务模式,因此首先需要在政策中明确其是否适用于“营改增”改革。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37号)的精神,合同节水服务应划归现代服务业的范畴,适用增值税而非营业税,建议进一步制定合同节水服务行业享受免征增值税的政策。

4.2用水企业的税收扶持政策

针对用水企业的税收扶持政策主要目标是解决水价过低造成的企业节水动力不足问题,激励企业主动实施节水项目,培育节水服务市场。这一政策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财政政策,通过依据节水量对用水企业进行补贴实现。为了激励用水企业投资节水设备,参与合同节水项目,应允许用水企业投资于节水设备的资金参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抵扣,同时这部分专用设备还可以按照税法要求进行加速折旧,从而进一步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关于执行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48号)中所包括的节水设备仅限于很窄的范围,包括水泵、洗衣机和灌溉器具。在制定针对合同节水服务的税收扶持政策时,应扩大能够享受所得税优惠的节水设备名单。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抵免主要考虑平衡节水服务企业增值税减免为用水企业带来的税收负担增加。由于无须缴纳增值税,节水服务企业无法就用水企业为合同节水管理项目支付的费用开具增值税发票,由此造成的后果是用水企业缺少增值税的进项税抵扣,从而大大增加了用水企业缴纳增值税的税收负担。为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也为了鼓励用水企业采取合同节水管理方式开展节水项目,税收优惠体系中应规定:用水企业支付给节水服务企业的合理支出均可以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4.3节水器具及技术生产企业的税收扶持政策

针对节水器具及技术生产企业的税收扶持政策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鼓励企业生产节水产品、转让节水技术,帮助培育节水市场;二是鼓励企业投入节水器具和技术的研发,不断提高节水技术水平。对应于这两个目标,主要的税收优惠手段就是销售节水产品的收入减计、技术转让收入的免税、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和增值税减免。技术转让的税收优惠已经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111号)中有所规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已经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学技术部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19号)中有所规定。因此无须出台新的优惠政策。销售节水产品收入的加计扣除可以降低节水产品的成本,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增加节水产品的销售量。参考国家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综合利用行业普遍采用的政策优惠力度,针对节水器具生产企业的增值税减免优惠可以采用即征即退或先征后退的方式。考虑到减轻企业现金流压力,鼓励节水企业和生产企业发展,推荐采用优惠力度更大的即征即退方式。

参考文献:

[1]吴伟,吴斌.中国水资源经济安全初探[J].水利经济,2012,30(6):55-57.

[2]马海良,徐佳,王普查.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利用研究[J].资源科学,2014,36(2):334-341.

[3]马东景.节水型社会建设对我国水资源使用强度及其收敛性的影响[J].广东社会科学,2013(6):13-20.

[4]朱厚华.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发展趋势分析[J].人民长江,2014,45(2):224-226.

[5]关于进一步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通告[R].北京:国家经贸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司,2000.

[6]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R].北京: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10.

[7]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R].北京: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13.

[8]关于落实节能服务企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征收管理问题的公告[R].北京: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3.

[9]李香云.基于节水优先的我国地方节水政策现状与分析[J].中国水利,2017(11):5-8.

[10]李健,王博.基于政策工具的中国节水政策框架分析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4):218-223.

创业税收扶持政策篇9

一、正确认识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特征,科学确定税收激励范围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和当前经常提到的高新技术产业,它有其独特的内涵特征,正确认识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特征,是保证贯彻实施中央部署,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建立税收支持政策建立的基础。2009年11月,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概括为三点:一是具备重大科技创新特征;二是有稳定和有前景的市场需求;三是产业关联度大,能带动产业结构变革,是未来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从产业本身特征看,新兴产业是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是伴随科技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提高而出现的新产业,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某产业在一定时期属于新兴产业,但当该产业应用技术进入成熟期而不再出现大的突破或被其它技术更新替代后,它就不再属于新兴产业范畴。新兴产业具有全局性、创新性、不确定性、正外部性和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以及规模经济等几个方面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央基于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而提出的国家层面的产业发展概念,是为解决一系列重大、紧迫的经济社会需求而科学选择的特殊产业,是国家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如“十二五”规划纲要列举的七大新兴产业,都是围绕当前国民经济发展遇到的焦点、难点问题而提出来的。正确认识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特征,也为我们科学确定税收激励范围提供了完整思路。从现行税收制度和政策分析看,我国目前没有专门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其税收优惠主要体现在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上,以及配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限制类)而实施的各项产业税收政策。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引领经济发展和科技突破创新的基础性作用看,基于整体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目标的税收优惠政策,缺乏凸显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性、明确激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导向的政策体系。现行的高新技术税收优惠和产业税收优惠没有完全涵盖或替代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别扶持要求,并且激励政策相对比较零散,针对性不强,政策力度有待加大。按照中央提出的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精力发展真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遵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殊规律,增强税收优惠集中度和针对性,提高政策实效性。税收优惠政策作用范围选择必须紧紧围绕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七大类创新工程,以现行国家支持软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以及新能源汽车发展为范例,在现有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的低税负的基础上,增强突破重点领域、研发核心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引导科技风险投资、增加科技人力资本,以及扩大消费需求等方面的税收政策的支持力度。

二、突出税收激励重点,加大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力度

我国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运用税收优惠促进高科技研发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主要通过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优惠、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和摊销、企业工资总额税前加计扣除等形式,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通过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企业进行技术成果转让减征企业所得税等形式,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成果应用。支持低碳、环保和循环经济发展方面,主要通过免征增值税、不同程度的增值税即征即退和先征后退、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形式,鼓励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国家鼓励的专用设备投资额在应纳税额中进行抵免,引导企业进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根据国家产业发展需要,以及新兴产业某项具体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实施系统性促进行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如进一步促进软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鼓励新能源汽车研发和应用方面都采取了积极鼓励措施并取得很好效果。今后,应在现有税收制度和优惠政策框架基础上,本着集中资源,扶优扶强,多点实施原则,统筹协调税收政策,形成统一的税收制度和税收优惠目标机制。创新税收政策的激励方式,增强政策系统性和针对性,促进科技、产业、税收政策紧密融合。集合各税种特点和优势,完善相关税收制度,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延长产业链相关企业税收优惠。从顺应产业发展要求和扶持产业快速发展的目标出发,扩大优惠覆盖面,延伸优惠政策,将其扩大到产业链相关上下游企业,提高产业关联效应,增强对整个产业的发展促进作用。提高税收优惠政策针对性和灵活性。注重政策在研发、产业化、市场化不同阶段的衔接与配合,对于不同的产业重点,应有所区别和侧重。细化税收优惠政策与新兴产业规划和项目对接,围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专项产业规划、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顺序,有重点地在某些环节加以特别扶持。完善税收制度,增强各税种专项配套调节作用。从以下几个税种来看:

(一)增值税方面。一是扩大享受增值税优惠的产业范围。按照国家鼓励软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思路,进一步扩大该项优惠政策的覆盖范围,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全部纳入政策范围。二是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充分考虑自主创新企业研发投入巨大而原材料消耗少的行业特点,允许增值税抵扣外购的专利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同时考虑将企业无形资产投入纳入增值税的课征范围,使企业无形资产投入可以进行抵扣。三是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产品增值税出口退税率,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鼓励其开拓国际市场,对允许出口的科技产品实行全额退税。

(二)营业税方面。为鼓励科研成果转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对外转让技术或非专利科技成果、特许权使用权等取得的收入,比照对科研单位实行的优惠政策,内销免征营业税,出口实行零税率。

(三)企业所得税方面。一是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开发投资大、风险高的状况,在积极构建各类风险投资体系的同时,给予风险投资税收优惠支持,允许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前列支一定比例的技术开发投资风险准备金。对发生的研发费用进行收益化处理时,可提高加计扣除数额和放宽摊销年限。二是虽然高新技术企业允许加速折旧,但高科技发展变化较快,用于科研开发的机器设备更新频繁且设备贬值速度远高于普通科技开发和一般制造业。针对这种特殊情况,应大幅度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机器设备加速折旧幅度,减少因固定资产的无形磨损带来的资金损耗,增强机器设备更新改造能力。

(四)个人所得税方面。在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课征制度下,可以细化对高科技人员的税收优惠政策。一是为鼓励技术创新,激励高科技人员科技开发积极性,对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研究开发人员以技术入股取得的股权收益,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按股权获得的股息和红利,可减征一定额度个人所得税。二是对高科技方面知识产权转让收入或技术服务收入,可以享受与稿酬类似标准的税收优惠。三是对企业和院校科研人员从事研究开发取得特殊成绩获得的各类省市级以下的奖励或补贴,在计征个人所得税时,给予适当扣除。

(五)其他税种方面。出于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目前各地在针对列入本地发展的优势产业,普遍给予了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印花税等地方性税收直接或间接的减征或免征照顾。如何规范,需要中央与地方进一步协调。既要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层面政策支持作用,又要避免任意肢解税收优惠政策,造成税收优惠政策相互重叠、重复优惠政策泛化问题。

三、加强税收优惠政策的效能分析,做好政策落实的后续管理

(一)建立科技税收优惠量化监控机制为提高税收优惠政策的实际效率,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政策产生最佳效应,防止优惠政策实施方向失控或泛化,应建立有效的税收优惠量化监控机制。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契机,探索相关扶持政策税式支出制度,将税收优惠纳入预算管理,不断加强政策应用与效果量化管理,逐步提高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的透明度。

创业税收扶持政策篇10

关键词:创新;中小企业;扶持;财政税收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268-01

前言

财政税收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来源,财政税收制度作为财政税收工作全面开展与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对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与作用。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现行的财政税收制度,一方面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限制了我国中小企业的深入发展。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有效推动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也因此,国家财政税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目标也有了新的定位。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各种内在与外在因素的影响,发展并不乐观。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中小企业在选择高成本投资项目时,面临很大的风险性,导致企业面临着倒闭、破产等现象。根据相关调查数据信息显示,我国百分之十五的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亏损现象。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很大的挑战与困难。除此之外,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造成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肩负着很大的税收压力,换句话说,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家财政税收政策。

二、现行财政税收制度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限制

2.1现行财政税收制度缺乏先进性

目前,我国现行的财政税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缺乏先进性,落后的管理制度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财政税收制度受到传统管理模式与理念的影响,并没有考虑到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没有对市场需求与发展情况进行有效调查与分析,导致财政税收在实际运行中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2.2相关政策不完善

目前,我国现行的财政税收制度与政策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导致企业偷税、漏税、逃税等问题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在我国现行的财政税收政策中,主要采用开发票收税的形式,并且已采用很多年了。企业通过开发票的形式缴纳相关的税率。然而由于我国关于财政税收的相关政策不完善,导致许多企业都追寻税收漏洞,使用虚假、不真实的发票方式实施偷税、漏税、逃税行为,严重限制了对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加上中小企业自身资金能力有限、融资困难、资金来源不稳定等问题,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无法与大型企业相比较,也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深入发展。

2.3现行财政税收政策内容不合理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国家虽然对财政税收政策进行了有效调整,但由于调整内容相对较少,导致现行财政税收政内容不合理现象仍然存在,例如,我国财政税收对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税收标准不一致,所缴纳税收额度也不一致,导致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在纳税方面存在的着很大的区别。除此之外,国家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采取了一定的税收扶持政策,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主要是我国财政税收标准主要是针对大型企业,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现行的财政税收标准,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进而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税收制度创新的研究

3.1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灵活调整财政税收制度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灵活调整财政税收制度,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纳税经济负担,促进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财政税收制度的灵活发展是现代化财政税收改革与创新的必然趋势。

3.2有效完善财政税收相关法律法规

财政部门应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逐渐完善财政税收相关法律法规,推动中小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财政税收相关法律法律的完善应从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与中小企业发展两个入手,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需求,制定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税收制度,实现财政税收制度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促进财政税收工作的平稳、顺利开展,进而推动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小企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对此,国家财政税收制度的创新,应根据时展的需求与经济发展的形势,加速财政税收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一方面有效推动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有效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田伟丽,白海明,闫家林,等.试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税收制度的创新与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02):121-122.

[2]蔡美华,董雪飞,张晓丽.浅谈加快财政税收制度创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J]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下旬刊),2013,22(14):107-110.

[3]王春玲,白建伟,除凤城.基于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问题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06):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