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股份制改制方案十篇企业股份制改制方案十篇

企业股份制改制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3:29

企业股份制改制方案篇1

[关键词]股份制企业档案管理

一、讨论股份制企业档案的含义与价值

伴着企业管理制度的革新,一般的档案资源已经不可以全部揭露企业档案在建设当今企业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要重新看待它,建立新理念于股份制企业档案信息。公司制企业档案工作的法律环境原理上适合股份制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制企业的,国家档案局、体改委、经贸委、国资局等四个部门1998年3月5日制定的《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暂行办法》作过显著详细规定。所以档案工作的一套标准规范也适合股份制企业。自身就是一种无形资产的企业档案,拥有无形资产的特点和效果,为企业资产的构成局部,在一般档案概论里从来没有明确过。股份制企业档案是企业各自股东一齐享有的资产和产权真实可靠的原始凭证。为保护股东资产和权利利益的主要保障,针对维护企业商业机密、知识产权和国家机密都是非常主要的。

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实现于制度管理创新

颁布《档案法》之后,我国档案工作逐渐步入了“依法治档”的正轨,日渐成为一个以《档案法》为根本,由部分档案行政法规、规章构成的互相联系、互相调和的有机体系。即时,针对档案法规的研究也逐步深入。仔细施行《档案法》、《国有企业文件材料归档办法》、《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暂行办法》等,经过政策和立法逐步踏入“依法治档“的正轨,逐步构成档案管理有机体系。依照法律管理股份制企业档案为保护股东资产和权益的主要保护伞,针对保护企业商业机密、知识产权及国家秘密全是非常主要的。档案管理部门应根据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主动探究和探索对企业档案事业本身进步有利及为各项事业有效服务的新机制、新方法,致力搞好每一方面的工作,逐渐树立起依法治档的新秩序,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效力。于政治、经济体制革新逐步深入的过程里,真个社会的档案法制理念还较薄弱,尤其是企业高级管理层、监督管理企业工作的政府部门、应聘的中介机构等人员的档案法制理念和企业改革进展的需求还有着一定的距离。依据股份制企业工作实际,按照企业档案“三纳入”、“四参加”、“四同步”工作根本,于档案工作加入企业发展策划和工作规划,定制档案工作规章体制。档案的交接都要进行严格的交接手续,做到传递准确、办理速度快、存档按时、保管安全,追求全面制度化管理,来保证企业档案工作的正常发展。

三、加强股份制企业的档案建设与管理

1.完善股份制企业的档案全宗

全宗的含义:“一个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形成的具有有机联系的档案整体”。绝大部分股份制企业并无独立或者明确的档案管理机构和体系,无明确的档案工作分管领导。但是股份制企业建立规则的档案全宗,更有利于股份制企业档案的治理、保管、统计和提供利用等其他工作。

2.加大股份制企业的管理建设力度

(1)股份制企业尤其是国有控股企业的档案是国家档案的主要构成部分,档案部门应提供档案材料针对资产评估档案的建设企业。企业档案法制建设需要加大及完善。针对部分合同、协议等经营管理方面的文件同样需要特别注意,主动和证券监管部门加大交流合作,一齐开展年度档案工作认可及执法检查。特别为一类触及债权、债务,没有完成经营活动的文件,于转换机制的时候,于有关领导和部门必需提供和利用,让其能接着完成它们并将其可能引起的经营结果顾及到建设现代企业体制中股权计算中去。

(2)完善管理体制,由大股东档案机构代之收集大部分企业的行政管理档案,独自实行整理、保管、统计和提供利用的工作,因此在构建现代企业体制中要注意抓好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档案事务所、档案保管中心等档案中介服务机构需要加大发展和规范。监管部门和中介机构要确定企业档案信息来源的合法渠道。于产权体制革新中,要为改革服务提供多数档案。又要留意收集、管理好改革途中构成的档案。

(3)提高整体的素质,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联系至档案工作的质量及水平。为针对形势的进展,更好加大和完善企业档案法制建设,必需要转换机制、转变职能,打破原有管理模式,推进档案工作的现代化管理于股份制企业的档案工作。因此需积极发挥档案管理交流各类信息主渠道的优势,将科技资料、信息情报及库存档案全部统一管理,设立多功能、信息量大、信息类型多的拥有综合管理职能的档案信息中心,一部分股份制企业的档案在无约束机制时候移交接收非常困难,档案种类不完整、收集不齐全、程序不标准。所以要加快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建设,加大档案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推行力度。不仅需不断更新管理方法,让其逐渐实现现代化,过去的单一手工检索已经不适合市场经济的快速节奏,要逐步完成计算机联网;而且需跨企业建设档案信息开发运用网络,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可跨企业、跨地区建设信息开发网络,可依据情形,建设目录中心,形成信息开发体系,发挥体系的整体功能。

股份制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构成结构为股份制企业档案工作,为保护股份制企业经济利益,合法权益及历史真正面目的一项主要工作,认真实行《档案法》,完善股份制企业档案工作,对于增进国民经济,科学技术和档案事业的进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利与利益,减少企业经营风险的发生,维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安雪红孙晶:浅谈股份制企业的档案管理[J].一重技术,2003(04)

[2]冯丽霞:对股份制企业档案工作的初探[J].上海档案,1995(01)

[3]吴采明:对股份制企业档案工作的几点思考[J].秘书之友,2001(09)

[4]翁友伦:关于股份制企业档案管理的若干思考[J].中国档案,2009(06)

企业股份制改制方案篇2

江西省股份合作企业条例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鼓励、引导和规范股份合作企业健康发展,保护其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的股份合作企业,是指以合作制为基础,参照股份制原则,实行劳动合作和资本合作相结合,财产按股份所有,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

第三条 设立股份合作企业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劳动群众自愿组合,全员入股,股权平等,同股同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二)实行联合劳动,民主管理,留有公共积累;

(三)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四)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的分配方式;

(五)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第四条 股份合作企业以其全部资产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投资者以其入股资产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

第五条 企业的合法权益和依法经营活动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干涉。

企业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财务、会计制度,接受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

第六条 企业中的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依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开展活动。

第七条 企业应当依法建立工会,开展工会活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并为工会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八条 本条例适用于实行股份合作制改组的城镇和乡村集体企业、合作企业和新组建的股份合作企业。

第二章 企业设立

第九条 股份合作企业可采取原有企业改组或者新组建两种方式设立。

第十条 原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合作制的,应当经原企业资产所有者和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同意,报原企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向企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下列文件:

(一)申请报告;

(二)实施方案;

(三)企业章程;

(四)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的有关决议;

(五)依法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的报告以及股东出资的验资报告;

(六)审批部门规定的其他文件。

集体所有制改组为股份合作制的企业,继续享受政府对集体企业的优惠待遇,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第十一条 新设立股份合作企业的,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3人以上作为发起人;

(二)注册资本不得少于5万元;

(三)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四)有股份合作企业章程。

第十二条 企业章程必须载明下列事项:

(一)企业名称和住所;

(二)企业的宗旨、经营范围;

(三)企业注册资本、股金来源和股权设置;

(四)收益分配及亏损分担办法;

(五)企业的机构其产生办法、职权、议事规则;

(六)职工(股东)的权利和义务;

(七)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八)企业终止的条件和程序;

(九)章程修订程序;

(十)职工(股东)大会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三条 实行股份合作制的企业,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手续,并在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向当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

登记机关应当在营业执照中的企业性质栏内注明股份合作字样。

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依法与职工个人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

企业工会可以代表职工与企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待遇等事项,通过协商谈判,订立集体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第三章 组织机构

第十五条 股份合作企业实行职工大会和股东大会合一的制度,职工(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权力机构。

第十六条 职工(股东)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决定企业的经营方针、发展规划和投资计划;

(二)选举和罢免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并决定其劳动报酬;

(三)审议批准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工作报告;

(四)审议批准年度财务预、决算方案和利润分配方案;

(五)对企业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

(六)对企业的分立、合并、终止和清算等重大事项作出决议;

(七)修改企业章程;

(八)企业章程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十七条 职工(股东)大会每年至少举行1次,由董事会召集,董事长主持,大会表决议案实行一人一票制。

第十八条 职工(股东)大会作出本条例第十六条第(六)、(七)项规定的决议,必须经企业全体职工(股东)的2/3以上通过;其他决议,由企业全体职工(股东)的半数以上通过。

第十九条 股份合作企业设董事会。董事会为职工(股东)大会的执行机构。董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负责召集职工(股东)大会,并向职工(股东)大会报告工作;

(二)执行职工(股东)大会的决议;

(三)决定企业年度经营计划;

(四)制订企业年度财务预、决算方案,利润分配和弥补亏损方案;

(五)制订企业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方案;

(六)拟订企业分立、合并、终止和清算的方案;

(七)决定企业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

(八)聘任或者解聘企业厂长(经理),根据厂长(经理)的提名,聘任或者解聘企业副厂长(副经理);

(九)制订企业章程修改方案;

(十)制定企业的基本管理制度。

董事会成员为3人至11人。董事会会议每年至少举行2次,由董事长召集和主持。董事会会议应有1/2以上的董事出席方可举行。董事会作出决议,必须经全体董事的过半数通过,表决议案实行一人一票制。

董事任期按企业章程规定执行,但每届任期不得超过3年,董事任期届满,可以连选连任。

股份合作企业规模较小的,不设董事会,可以设1名执行董事。

第二十条 董事会设董事长1人,副董事长1人至2人,董事长、副董事长的选举产生由董事会全体成员过半数通过。

董事长或者执行董事为企业法定代表人。

第二十一条 股份合作企业经营规模较大的应当设立监事会。监事会成员为3人至5人,由职工(股东)大会选举,向职工(股东)大会负责,对董事、经理及企业管理人员行使监督职权,董事、经理及财务负责人不得兼任监事。

监事列席董事会会议。监事的任期和董事相同,监事任期届满,可以连选连任。

股份合作企业规模较小的,不设监事会,可以设1名监事。

第二十二条 股份合作企业设厂长(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或者招聘,对董事会负责。

厂长(经理)可以从本企业的职工(股东)中聘任或者招聘,也可以从企业外聘任或者招聘,但从企业外聘任或者招聘的厂长(经理)必须入股。

厂长(经理)主持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行使下列职权:

(一)组织实施职工(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决议;

(二)组织实施企业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三)拟订企业内部机构设置的方案;

(四)制定企业的具体规章制度;

(五)提出企业年度财务预、决算方案和利润分配方案;

(六)提请聘任或者解聘副厂长(副经理);

(七)聘任或者解聘、奖励或者处分企业中层以下管理人员;

(八)企业章程和董事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厂长(经理)列席董事会会议,定期向董事会和职工(股东)大会报告工作,听取意见,接受监督。

第四章 产权界定

第二十三条 原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合作制的,必须对原企业资产进行评估和按照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进行产权界定。资产评估的范围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第二十四条 原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合作制的,应当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组成有资产所有者代表参加的清产核资组,清理、确认原有企业的债权、债务,核实企业全部资产,委托有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企业财产涉及到国有资产的,必须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进行核准。

新组建的股份合作企业应当在明确财产关系的基础上,核定资产的价值量。

第二十五条 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应当保证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完整性,合理核定资产的价值量。

第二十六条 原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合作制的,应当在清产核资或者资产评估的基础上,本着以下原则界定产权:

(一)国家投资和投资收益形成的资产,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扶持设立的集体企业改组为股份合作企业的,其对该企业的扶持,可作为该企业向国家、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借款,按双方约定的方法和期限归还;

(二)法人投资和投资收益形成的资产,其产权归投资的法人所有;

(三)城镇集体企业联合经济组织或者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和投资收益形成的资产,其产权归该经济组织范围内劳动群众集体共有;

(四)企业历年公共积累形成的资产,其产权归企业集体共有;

(五)投资主体不清的资产以及接受无偿资助和捐赠所形成的资产,其产权归企业集体共有;

(六)企业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享受的优惠,包括税前还贷和各种减免税所形成的资产,其产权归企业集体共有;

(七)职工个人投资和投资收益形成的资产,其产权归投资者个人所有;

(八)原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历年积累中职工福利、奖金节余、工资储备基金等属于职工个人的部分,应当量化给改组时在册职工,投入到改组后的企业。

第五章 股权设置

第二十七条 股东可以用货币投资,或者用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折价入股投资。

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作价投资的金额,不得超过企业注册资金的20,国家对采用高新技术成果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八条 股份合作企业根据资金来源和归属设置股权。一般设集体股、个人股和法人股。新组建企业没有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法人投资的,可只设个人股。

(一)集体股。指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四)项至第(六)项规定的资产所形成的股份;以及股份合作企业设立后的公共积累形成的股份,其股权归企业集体共有,由职工(股东)大会设立的职工持股会持有。

(二)个人股。指职工个人以合法财产折股或者以现金、有形资产、无形资产投资人股形成的股份,其股权为个人所有。

(三)法人股。指企业外法人或者具有法人资格的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其合法可支配的资产向该企业投资形成的股份,其股权为法人投资者所有。

集体股和个人股为普通股,享有红利分配权、企业管理权、认股优先权,并承担风险;法人股为优先股,优先股按约定的股息优先支付股利,不参与企业管理。

第二十九条 原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合作制的,应当吸收职工个人股,并逐步提高其比重。

股份合作企业中个人股和集体股不得低于企业总资本的51%。

股份合作企业雇用的临时工不持有本企业的股份。

第三十条 股份合作企业不设国家股。原有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改组时,国有资产可以由职工出资购买或者实行有偿租赁,企业向发租方缴纳约定租金。

第三十一条 原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合作制的,可以将部分原集体资产折股后量化到职工(含离退休职工)个人,作为职工参加分红的依据。

股份合作企业设立后的公共积累,归企业集体共有,但可将部分折股后量化到职工,参加企业分配。

量化到职工个人的集体股份,不得继承、转让、抵押,职工调离,或者被企业辞退、开除,或者死亡时,由企业收回。离退休职工继续享受已量化到个人的股份红利。

第三十二条 股份合作企业的职工必须按章程规定认购一定数额的股金。职工个人股不得退股,但职工调离、退休,或者被企业辞退、开除,或者死亡时,可以将其股金全额退还给职工或者其合法继承人,也可以由企业按当时股份价值收购。

企业外法人股经董事会同意可以转让。

第三十三条 股份合作企业不发行股票,只发记名股权证,作为资产证明和分红依据。股权证不能上市交易。

第三十四条 股份合作企业应当建立股权管理制度,对股权证发放、登记、转移、退股及红利分配等情况进行管理。

第三十五条 农村组建土地股份合作企业的,可以村、组为单位,实行土地作价折股到户,联合经营,土地仍归集体所有,股权参加分配。实行土地作价折股经营,须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原集体所有制企业改组为股份合作制的,其原占用的国有土地可以继续依法使用,但不得作为股权投入。

第六章 收益分配

第三十六条 股份合作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应当依法交纳所得税。

第三十七条 企业税后利润分配形式和标准,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企业自主决定。其分配顺序是:

(一)弥补企业以前亏损;

(二)提取法定公积金;

(三)提取法定公益金;

(四)支付优先股股息;

(五)提取分红基金。

法定公积金按税后利润10%的比例提取,法定公积金累计额达到企业注册资本50%以上的,可以不再提取。法定公益金按税后利润5%提取。

第三十八条 企业公积金主要用于弥补亏损,扩大生产经营或者转增资本金。公积金转增资本金的,应当向集体股和个人股按比例派送新股或者增加每股面值。法定公积金转为企业资本金的,所留存的该项公积金不得少于注册资本的25%。企业公益金用于企业职工的集体福利。

第三十九条 企业应当根据经济效益,合理确定发展生产基金和分红基金的比例。

股金红利率不得超过企业资金利润率,股金红利由各股权所有者收取,或者转增股本投入再生产。

第七章 企业变更与终止

第四十条 股份合作企业的合并或者分立,由职工(股东)大会作出决议。

第四十一条 企业合并可以采取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形式。企业合并,应当由合并各方签订合并协议。合并前必须进行资产评估,并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合并各方的债权、债务,由合并后存续的企业或者新设的企业承继。

第四十二条 企业分立,应当由分立各方签订分立协议。分立协议应当划分分立各方的财产、经营范围、债权债务。对企业债务的承担应当事先作出决定,并以书面形式通知各债权人,重新签订清偿债务的协议。分立各方无法达成协议的,不得分立。

第四十三条 企业合并、分立、停业、迁移及主要事项的变更,应当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企业解散的,应当依法办理企业注销登记,报原审批部门备案。

企业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应当依法向企业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第四十四条 企业有下列原因之一的,予以终止:

(一)职工(股东)大会决定解散;

(二)依法被撤销;

(三)依法宣告破产;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原因。

企业因前款第(一)、(二)项所列原因终止的,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成立清算组,做好清产核资和各种债务的清偿工作。清算组在清理企业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后,应当制定清算方案,报职工(股东)代表大会和主管机关确认。清算期间,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清算组批准,不得处分企业资产。

第四十五条 企业因本条例第四十四条第一款第三项所列原因终止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清算和清偿。

第四十六条 企业清算后的财产在优先拨付清算费用后,按照下列顺序清偿:

(一)所欠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

(二)所欠税款;

(三)所欠债务。

前款同一项中规定该清偿的费用不能足额清偿的,可按比例支付。

清偿后的剩余资产,按优先股、普通股股权所有者的顺序和出资比例进行分配。

第四十七条 企业终止清算结束后,清算组应当提出清算报告,经会计师事务所或者资产评估机构验证,报主管机关确认,并报送企业登记机关,申请注销企业登记,公告企业终止。不申请注销企业登记的,由企业登记机关吊销营业执照,并予以公告。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股份合作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企业登记法律、法规规定给予处罚:

(一)登记中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未经核准登记注册擅自开业的;

(二)不按规定办理变更登记、违反核准登记事项或者超越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从事经营活动的;

(三)利用分立、合并、终止和清算等行为抽逃资金、隐匿和私分财产,逃避债务的。

第四十九条 将企业资金以个人名义另立账户存储的,由财政部门或者审计机关责令其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 企业在进行清算时,隐匿财产,或者擅自处分企业资产牟取违法收入的,由财政部门或者审计机关责令其改正,并对责任人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 违反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在法定的会计账册以外另立会计账册,对资产负债表或者财产清单作虚假记载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五十二条 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条例规定,向企业摊派或者侵吞、挪用企业资产的,由其主管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责令退还;造成损失的,必须赔偿。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由其主管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有关股份合作企业管理人员的产生、罢免程序规定,擅自委派或者选调企业管理人员的,由其主管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责令纠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九章 附则

第五十四条 股份合作制的服务性企业或者其他特殊行业的企业,可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十五条 本条例施行前登记成立的股份合作企业不具备本条例规定条件的,可继续保留,但应当在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两年内达到本条例规定的条件。

第五十六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五十七条 本条例自1996年3月1日起施行。

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指以合作制为基础,由企业职工共同出资入股,吸收一定比例的社会资产投资组建,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共同劳动,民主管理,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的一种集体经济组织。

股份合作制企业是依法设立的、企业职工共同出资、共同劳动、民主管理、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的企业法人。它是一种典型的人合性与资合性兼备的企业。其中,劳动合作是基础。企业对其管理使用的财产拥有所有权。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职工股东大会,采取一人一票的表决方式。企业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企业的出资人以其出资额为限对企业承担责任。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股权结构通常包括职工个人股和职工集体股两种。职工个人股是由职工个人自愿投资形成;职工集体股是由集体共有财产折价入股或向企业投资形成。

企业股份制改制方案篇3

1.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现状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真正焕发活力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释放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农村温饱问题,也为农村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结合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现状可知,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农村产业非农化特征明显。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化建设异军突起,许多村集体资源性资产变为经营性资产和货币资产,如许多城郊耕地全部被征用,农村变身为城中村。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即使是在城镇化浪潮的席卷下,许多农村集体资产如山川、矿产资源等尚未列入集体资产入账范围内,无法给集体带来更多的效益。第二,村企合一。许多农村集体经济实体在经营中采用的大都是村企合一的管理模式,村集体组织成员以村委会成员居多,集体组织大事多由村委会左右,由此引发的问题有:村企产权组织缺位,集体资产经营效果不理想,经常会受到村委会人员变动影响,集体资产造益于村民福利的能力有限。第三,集体实业经营能力不高。许多企业公司都不具备公司制企业法人资格,法人组织缺乏严密性,经营运作方式也缺乏独立性。因此,在产生经济纠纷时,由于农村经济时期财产关系非人格化,集体经济没有量化到个人,法院也很少会承认其法人资格。

2.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模式

2.1合作社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为了避免两极分化,我国农村就在自愿联合的基础上,成立了农村生产合作社。这种由集体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性质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与公司企业有着本质区别,与公司以利益最大化而形成的资本联合相比,合作社是以社员公共服务为目的的,其经营所得主要用于社员按股分红和按交易额分红,少数用于农民群众所需的交易公共服务。

当前我国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改革实践模式为:在农村集体资产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清算股权,按照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办法将股权折股,进行产权登记;调查本村可以享受集体经济成果的对象,以原经济合作社土地资源收入、集体资产积累及社员工作时间,进行股份量化,设置人口股、农龄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有关部门指导下联合起来,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案,就改革性质、合资方法、折股方式、分配原则、运作管理等问题进行商讨,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改革方案;方案制定后,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使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最后确定改革方案,并在条件成熟时选举股东代表、召开股东大会,制定股份制章程,组建股份制组织;在方案实施后,及时查漏补缺,完善配套的财务管理制度,实现集体资产管理的规范化。

2.2社区股份合作形式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是一种产权制度改革形式,其对象主要是乡村两级社区的集体经济组织,其改革模式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集体财产所有的基础上,依照合作制原则、以股份制的形式,将原来所属于社区的集体财产全部量化到个人,让社区成员个人持有股权,以在社区内部成员拥有集体资产的据对所有权和管理权的情况下,合理进行集体资产收益分配。实行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原因有:当前农村集体经济产权模糊不清,在集体资产管理上,许多乡村社区实行的都是“归大堆”式的管理方式,即名义上人人都是集体资产的主人,但是人人都不能做主,只有生产大队和个别干部在集体资产管理和核算上有一定的自主权。而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土地纠纷、土地经济收益分配等问题也越积越多,农村干部经济问题和农民越级上访问题极其普遍。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确保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必须明确农村集体经济中的股份因素和劳动者的个人财产权,让生产资料真正归劳动者集体所有。

一般而言,农村集体经济施行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步骤分为以下几步:首先,在同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建立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机构,成立由乡镇集体经济负责人、乡镇经济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组,启动改革,并做好改革前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意见收集、思想教育、宣传鼓励工作,使乡镇干部群众对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再次,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小组在考察本地实情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法规制度制定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方案,上报乡村集体经济改革办公室审批。乡镇集体经济改革办公室在接到上报后,组织相关成员就改制进行讨论,并将改革方案上报上一级政府,然后由农村合作经济管理部门对其备案,并督促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做好资产核算、评估和清查工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上级指导下,对组织内部人口、资产登记、清查,并依照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明确投资者和劳动者的产权份额,合理处置原始入社古今和资产份额,将剩余资产按照集体股、劳动贡献等形式进行量化,量化到集体和个人。最后,在改革筹备工作结束后,乡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召开股东大会,并在董事会和监事会成立后,民主选举成员,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做好相关文件归档、保管工作。

2.3公司制模式

企业股份制改制方案篇4

内容提要: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但是国家没有对这类特殊的企业专门立法,故在审理该类企业的纠纷时,司法实务中适用的法律依据也不统一。以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转让协议的效力问题为例,结合对合作社这一特殊企业类型的比较,可以对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属性和法律适用等问题加以深入辫析。

一、问题的提出

某企业是由集体企业改制设立而成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其章程明确规定:“企业是以职工出资100%,构成企业法人财产;股东10人,分别为陆某、杨某、吴某、苏某以及其他几位股东:其中陆某出资60万元、占20%,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杨某出资20万元、占6.67%,吴某出资40万元、占13.33%,苏某等其他人均出资20万元、各占6.67%。企业设立后,股东所持股份不得退股,但职工股东调出、辞职、除名、退休、死亡时,可以在职工应持股份的最高和最低限额比例内,由企业内部转让;股东在转让其股份时,企业股东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受让权,但股份转让比例数额受《上海市股份合作制企业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第9条、第21条、第22条和第23条规定的限制。”后杨某、吴某和苏某等人因退休、离职等原因离开企业,不再具有股东身份,其所持有的股份应当转让给其他股东,因此陆某先后与该三人签订了股份转让协议,受让了其持有的全部股份,但上述股份转让行为均未在工商管理部门进行变更登记。www.133229.Com2010年,该企业召开股东会,经决议解除了陆某的执行董事及法定代表人的职务,其与企业的劳动关系于2010年12月底终止。现陆某请求确认其与杨某、吴某和苏某签订的三份《股权转让协议》有效。其他股东则表示对陆某与杨某、吴某和苏某三位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事宜都不知晓,而且认为其股权转让行为违反了章程中关于最高持股限额的规定,应当是无效的。[1]

由于我国并未专门制定关于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律,本案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有争议的问题:第一,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律性质及应当适用的法律;第二,该企业章程中关于股东持股限额的规定是否合法和有效;第三,受让股东与转让股东签订的股份转让协议是否因违反企业章程而无效。

二、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性质及适用法律依据问题分析

违反股份合作制企业章程的股份转让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首先涉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属性、适用的法律依据这两个基本的法律事实,而这也是前述案例中争议的主要问题。

(一)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律属性

股份合作制企业既不是股份制企业,也不是合伙企业,与一般的合作制企业也不同,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完善的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因此,对于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律属性,我国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一些分歧,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

有学者认为,股份合作制是一种独立的企业形态或经济组织形式,它是吸取了股份制和合作制的各自优点、优势,克服其各自弱点、弊端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新型的企业产权制度。[2]因此,现实中的各种股份合作制,无论是用经典的股份制理论,还是用经典的合作制理论,都无法给出一个圆满的解释,它们确实包含有股份制的一些内涵,同时也包含有合作制的一些内涵,是一种具有独立组织目标、组织功能和形态特点的经济组织形式。

有学者则认为,股份合作企业不能成为一种规范的企业制度,是走向规范的股份制或规范的合作制之前的一种过渡形式。他们认为,股份合作企业不是一种同一类型的企业,因为从其产权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内部分配结构等方面分析,它包含有多种不同类型的企业,有合伙企业、合作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3]但是每一种类型又都不规范,股份合作企业中有一部分将来会逐步走向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而另一部分,也完全有可能走向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4]

笔者认为,从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人特征、机构组成和财产组织形式分析,它是一种兼具合作制与股份制两种特征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制企业大多数是以股份制经济为主,吸收某些合作制因素,少数以合作制为主,吸收某些股份制因素,而两者均在某种程度上保留着集体经济所有制的因素,这种结构表现了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合作社向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过渡的特征。[5]因此,股份合作制企业兼具人合与资合的特征,是一种新类型的企业,它既具有公司法意义上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资合特征,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首先,从股份合作制企业的产生看,这个类型的企业具有合作社的某些特征。股份合作制企业是从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而来的,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正式出现是基于中央1985年的“1号文件”即1985年1月1日根据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基本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该政策第八项提出:“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和商品经济要求,积极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制,各种合作经济组织都应当拟订简明的章程,合作经济组织是群众自愿组成的,规章制度也要由群众民主制订;认为怎么办好就怎么订,愿意实行多久就实行多久,只要不违背国家的政策,法令,任何人都不得干涉。”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民间基本上都被简称为合作社,合作社是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共同经营的方法谋取社员经济利益和生活改善的社团法人。合作社是与公司并列但不相同的组织形式,合作社是社团法人,具有互助合作性;与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相比,合作社的组织形式较灵活,是人合性与资合性的结合。[6]

此后,我国很多中小型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也借鉴了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经验,进行了股份合作制的改革。1993年,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正式提出了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概念:国家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现有城镇集体企业,也要理顺产权关系,区别不同情况可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或合伙企业,有条件的也可以组建为有限责任公司;少数规模大、效益好的,也可以组建为股份有限公司或企业集团,一般小型国有企业,有的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有的可以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也可以出售给集体或个人。

然而,股份合作制企业虽然具备合作社的某些特征,但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合作社。因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是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其目的是要改革国有的和集体的企业,以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作为一种新类型的企业组织,股份合作制企业在组织形式上,是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的统一。这类企业的特征是以劳动合作为基础,职工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资本合作采取了股份的形式,是职工共同为劳动合作提供的条件,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企业出资人,在利润分配上是按劳分红和按股分红的统一。正如1997年由当时的国家体改委公布的《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第3条所述:“股份合作制企业既不是股份制企业也不是合伙企业,与一般的合作制企业也不同,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得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

我国合作社主要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供销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7]但是从现行的立法来看,仅有2007年7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农民合作社法》)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与类型,规定了其所有制性质,而股份合作制企业、供销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都没有相应的法律予以明确规定,其依据多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各类指导性意见,如《指导意见》。

其次,股份合作制企业具备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属性。《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股份合作制企业是独立法人,以企业全部资产承担民事责任,主要由本企业职工个人出资,出资人以出资额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因此,股份合作制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各类企业的一个组织形式。1997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实施的糟行办嘟第3条也明确规定:“本办法所称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是指以企业职工出资为主或者全部由企业职工出资构成企业法人财产,合作劳动,民主管理,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的企业法人。”股份合作制企业是法人,这也是其区别于原先合作社的关键之处,因为原先我国各类合作社中的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不都是法人。

(二)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律适用——参照适用公司法的基本原理

股份合作制成为城市许多中小企业改制的重要形式,目前己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但是关于这种类型的企业,立法者却一直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在国家立法层面,除了《指导意见》外,并无其他可以适用的法律、法规。

《指导意见》在第20条规定:“城市及县属国有小企业和集体企业可以按照本意见的精神,实行股份合作制。各地应在不违背股份合作制基本特征的前提下,参照国家现行有关规定,结合企业的实际,制定有关配套政策,采取措施积极解决企业改制中遇到的问题,促进股份合作制企业健康发展。”因此,为规范和保护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改制和发展,各地都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的法规,如1997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实施的《暂行办法》,1999年由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实施的《北京市城镇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办法》等。

但是,就法律位级而言,《指导意见》仅是一个部门规章,而且规定得比较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和适用性。而地方性的法规不仅没有普遍的适用效力,而且也欠缺实务操作性。法院在解决很多涉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的问题和纠纷时难以寻找到合适的法律依据。由此,司法裁判中出现了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规缺位的问题,而大量存在着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中的纠纷必须得到解决,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存续和纠纷的化解,更与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2003年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中针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明确提出“构建新的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原则,根据不同地区情况,分别进行不同产权形式的试点。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比照股份制的原则和做法,实行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改造有困难而又适合搞合作制的,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合作制。”由此可见,我国还是比较重视股份合作制这一类型的企业形式的。

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承担着重要的融资功能,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只是宏观性的改革意见,在实务中没有可操作性,因此我国缺乏一部统一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法,这无疑阻碍了农信社等企业的发展。我国《立法法》第8条第8款明确规定了法律保留事项包括“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因此,农村信用合作社制度作为我国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基本制度之一,是应当专门进行立法的,由此更加突出了我国亟待制定类似《农民合作社法》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法》的必要性。

从比较法的角度而言,即使在一些市场化和法治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也存在着类似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合作社的法律。如德国立法者历来比较重视合作社这一类型企业的作用,早在1871年,德国立法者就制定了合作社法——《产业及经济合作社法》(genossenschaftsrecht)。德国后来正是依据这个法律,于1895年设立了德国中央合作银行,并成立了德国合作社协会。德国的合作社法较好地支持了其工商业和农业的发展。[8]

我国一些地方都在立法权限范围内对股份合作制企业作出了某些规定,但是这些规范性文件的操作性不强,而且效力层级也比较低,难以有效地解决涉及该类企业的各种纠纷问题。由于存在法律缺位的问题,法官在审理此类案件时,要么将股份合作制企业视为与有限责任公司类似的企业以直接适用《公司法》,要么依据《指导意见》、本地的法规和企业章程进行裁决,难以形成逻辑严密、说理充分、适用法律依据准确的裁决。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特征与性质进行辨析,特别是与类似的企业—合作社进行比较,以明确股份合作制企业所应当适用的法律依据。

综合上文对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属性以及与合作社的比较,股份合作制企业兼具人合与资合的特征,是一种新类型的企业,它既具有公司法意义上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资合特征,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股份合作制企业是独立的法人,但并不是《公司法》概念上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可以通过改制成为这两类公司,从而可以直接适用《公司法》等法律,但其在改制之前不能直接适用《公司法》,只能适用直接规范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指导意见》和地方性法规如《暂行办法》。

因此,笔者认为,审理涉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纠纷时,首先需要准确把握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律属性,然后结合个案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自由裁量权,以寻找应当适用的法律与国家政策依据,从而达到平衡各方利益、化解纠纷的目的。就本案而言,因其涉及的是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转让协议违反企业章程是否有效的问题,还可适用《合同法》和《民法通则》等一般法律,即应在相应法律缺位的情形下处理好实然法和应然法的准则问题。

从法的解释论角度分析,虽然股份合作制企业有别于公司法所规定的公司形式,但是股份合作制企业毕竟具有股份制的内涵,具有公司法意义上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资合特征,其市场化运作方式也与公司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司法裁判本身是法官对实然法的理解、判断与适用的过程,某些案件的裁判在适用法律时产生认知差异在所难免,而这也是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外在表现之一,但前提是法官能够准确认识和判断个案的法律事实与实然法则的同一对应关系。因此就前述案例而言,对于《指导意见》和《暂行办法》中未作规定的问题,虽然不能直接适用《公司》,但是可参照适用公司法的基本原理。

三、股份合作制企业章程的合法性与股份转让协议的效力问题分析

前述案例中作为股份转让人的杨某、吴某和苏某因调离或者退休先后离开了企业,其与陆某(股份受让人)签订的股份转让协议并不违反法规和企业章程,应当是有效的,但其效力应受企业章程的制约,也就是说,该股份转让协议是否有效应当看其是否符合企业章程的规定,但前提是该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章程及具体条款应当是合法的、有效的。

(一)股份合作制企业章程及其条款有效性的衡量标准

对于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章程,《指导意见》第7条明确规定:“股份合作制企业必须制定章程,章程经出资人同意、职工股东大会批准,对出资人、职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等具有约束力。”《暂行办法》第5条也规定:“设立股份合作制企业,必须依照本办法制定企业章程,企业章程对企业、股东和非股东在职职工具有约束力。”

同时,依据公司法基本原理,股份合作制公司章程就是关于企业的组织、内部关系和开展企业业务活动的基本规则和依据,是以书面形式固定下来的对全体股东有约束力的自治规则。由于立法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学者对公司章程的性质的理解也有所不同,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学说:契约说和自治说。

契约说是英美法系对公司章程的传统定性,该说认为公司章程本质上具有契约的属性。[9]公司章程作为最重要的合同,是股东之间在平等协商基础上就设立和管理公司的权利义务达成一致的文件,是股东自由意志的体现。[10]契约说符合19世纪自由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私法自治原则的具体体现。在企业自由运作的原则下,权利的取得和义务的承担都普遍取决于个人的自由意志,即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契约的内容、方式、成立及契约相对方。该说充分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精神,符合当时社会背景下公司发展的需要。[11]

自治规则说是大陆法系对公司章程的理解,如德国学者认为章程是发起人或股东为了实现共同的目的而根据立法者赋予的“公司自治立法权”而制订的,规定企业组织和其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公司章程不但是股东或发起人合意的结果,而且能够对企业内部各种主体进行约束与规范,是一种具有类似于法律的稳定性与强制性的自治规则。[12]我国学者也普遍认为公司章程是公司所必须具备的、由发起人制订的,并对公司、股东、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具有约束力的调整公司内部组织关系和经营关系的自治规则。[13]

综上,无论是依据契约说还是依据自治规则说,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章程都是发起人或股东设立企业的合意;公司章程的合意属性应为国家任意法指导下的公司内部自治私法。[14]企业章程只要不存在违反效力性的强制性规定,对内部的所有企业成员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在这个意义上,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章程也应当是具有企业自治性的规则,对企业股东和管理人员等成员的行为具有普遍的适用效力。

因此,笔者认为,判断或者衡量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转让协议的有效性判断标准首先应当看该协议是否违反效力性的强制性规定,其次应当看该协议是否违反股份合作制企业章程的规定。

(二)与法律、法规有冲突的股份转让协议的效力问题

我国《合同法》第8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这里强调的是合同对当事人的拘束力。而合同生效却有不同的条件,《合同法》对此虽未作出明确的规定,但其第52条具体规定了合同无效的五种情形: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强制性规定可以分为管理性规范(也有学者称其为取缔性规范)和效力性规范。效力性规范是指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违反该规范将导致合同无效或不成立,效力性的强制性规定是相对于任意性规定而言的,是要求行为人必须从事一定行为或禁止人们从事一定行为的规定,它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法律条文中多以“必须”、“应当”、“不得”、“禁止”等字样予以表述。强制性规定往往涉及的是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市场秩序等,且多出现在公法中。但民商法中也存在着强制性规定,如民法中“不得双方、不得擅自处分他人之物”的规定。

依据现代法治理念,当事人意思自治、合同自由的原则已深入人心,司法裁判从宽认定合同效力的态势也十分明显。例如,最高人民法院2009年的《合同法司法解释(二)》对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的情形作了限缩解释,即将“强制性规定”解释为“效力性强制性规定”,排除了管理性强制性规定。这种注重保护私权的积极态度,是民商事审判观念的重要进步,也符合社会生活的发展方向。

德国法院一般认为单纯违反秩序性规范不会导致行为无效的后果。如德国为了保护劳动者的休息权,专门制定有《商店关门法》(schlussgesetz),该法禁止商店在特定的日期和时间进行营业活动(如法定假日、晚上6点30分后等)。如果有商家违反了该禁止性的规范而与顾客达成交易协议,显然此行为违反了法律上的禁止性规范,而且也违背了立法的目的。但德国司法实务认为,如果坚持认为违反法律禁令的买卖行为无效,那么会产生顾客和营业员相互返还的后果,这样会更加延长营业员的工作时间,与《商店关门法》禁令的宗旨正好背道而驰。因此,德国法院对此类违反禁令的法律行为并不是否认其效力,而是通过追究违法者公法上的责任来实现禁止性规范的立法目的。[15]

另外,德国司法实务认为,即使民事法律行为违反了禁止性规范,导致立法目的无法实现,也并不是一概认为该法律行为全部无效,而是区分具体情况使之部分无效。[16]如德国《经济刑法》(wirtschaftsstrafgesetz)对于价格管制方面有许多禁止性的规范。该法第5条规定房屋租金不得超过同地区同类房屋正常租金的20%,该规定的立法目的是规范房屋租赁市场,限制过高的租金,以保护承租人的利益,是一个维护经济秩序的规范。假如有双方当事人签订了租金超过该管制范围的租赁合同,那么该合同就违反了《经济刑法》第5条而可能无效。对此,德国司法实务认为,与其使之全部无效,浪费交易成本,不如许可其在法律许可的限度内有效,因为如果认定该租赁合同无效,则对承租人是明显不利的,他将不得不马上退还房屋,导致更多的问题。德国法院在处理类案件时,通常是认定合同超过法定租金范围的部分无效。[17]

笔者认为,股份转让协议通常只有违反了效力性规范,才会影响到该协议的效力。若当事人的行为只是违反了强制性规定中的管理性规范,该行为在私法上的效力不应受到影响,即并不必然导致协议的无效,因为违反管理性规定有时被允许并可以补正,当然,这并不排除违法当事人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三)与企业章程有冲突的股份转让协议的效力问题

2005年修订后的《公司法》的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在公司自治理念的指导下,赋予公司最大程度的自治权,体现这种自治权的载体就是法律允许公司章程可以在法定事项以外,根据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公司治理结构的需要设定公司的相关经营和治理要素。

公司章程实质是一种低于法律秩序的次级秩序。[18]公司章程之所以具有自治规则的特征,主要取决于章程由企业依法自行制定、自己执行并约束内部人员,而无须国家强制力的保证。[19]股份合作制企业具有人合性和封闭性的特征,其章程当然是企业的自治性规则,法律应当尊重企业的自治权,只要其章程不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就应当具有优先的适用效力。即使从法律价值的角度去判断,遵守这样的章程也是符合法律精神的。

前述案例中,该股份合作制企业在章程中对于股份受让的最高限额作了明确的规定,其约定的事项并未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亦未与《指导意见》和《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相抵触,企业股东对此均应悟守。作为股份受让人的陆某在该企业成立时认缴的股份份额己达章程规定的最高持股限额,如其再受让杨某、吴某、苏某转让的股份,则将会超过章程对于股东最高持股比例的限制。虽然陆某是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其持股比例可以超过该最高限额,但是在程序上必须经过股东大会的同意。

而前述案例的当事人均是职工股东,对章程的内容应当知晓,却在明知章程对股份转让存在限制的情况下,仍然达成股份转让协议,显然违反了章程的规定,也损害了其他股东受让股份的权利,因为该协议虽然不具有《合同法》第52条规定的几种无效情形,但是却违反了其章程关于股东最高持股比例限额的规定。

然而,违反企业章程的股份转让协议是否当然无效,还应当经过正当性的证成,即在以违反企业章程为由而对合同的效力进行认定时,应当遵循必要、适当和比例性的原则,并提供相应的论证,以证明其判断结果的可接受性和可批判性。如果该章程条款的某些规定只是为了企业管理的需要,而不是基于当事人之间利益调整的目的,就难以将其作为认定协议无效的依据,应当赋予当事人补正的机会,即可以认定该协议部分无效、可撤销或者许可当事人予以事后的弥补,使之符合章程的规定。

国家权力对私法领域的干预应当有一个限度和程序的问题,而我国传统司法实务在对法律行为效力的认定上尚欠缺这些意识,普遍在没有充分法律论证的前提下就将违反强制性规定的契约一律认为无效,采纳的是一种“违反=无效”的简单判断模式。[20]因此笔者认为,如果不加以严谨的论证,认为股份转让协议一旦违反企业章程的规定就是无效的,则很可能损害市场交易的安全、增加交易的成本,还可能引发当事人以此为借口逃避合同义务的市场道德危机等问题。

注释:

[1]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2009)宝民二(商)初字第1085号,(2010)沪中二民四(商)终字第918号。

[2]严闻广:《股份合作制也是一种现代企业制度》,《经济学动态》1994年第5期;黄少安:《从家庭承包制的土地经营权到股份合作制的“准土地股份”》,《经济研究》1995年第7期;孔径源:《农村股份合作经济及其制度剖析》,《经济研究》1995年第3期。

[3]董辅礽:《“股份合作企业”不能成为一种规范的企业制度》,《管理世界》1994年第2期。

[4]马洪:《关于农村的股份合作制问题》,《人民日报》1993年10月29日;董辅礽:《“股份合作企业”不能成为一种规范的企业制度》,《管理世界》1994年第2期。

[5]朱守银:《杜润生谈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经济学消息报》1994年4月8日。

[6]应瑞瑶、何军:《中国农业合作社立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7期。

[7]张俊浩:《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4-175页。

[8]ulmer/schaefer,gesellschaftbuergerlichenrechtsandpartnerschaftsgesellschaft,5.aufl.,s.70ff.:windbichler,gesellschaftsrecht,22.aufl.,s.55ff.

[9]胡国威:《美国公司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52-153页。

[10]brucewelling,corporatelawincanada-thegoverningprinciples,butterworthstoronto1984,p.35.;张民安:《公司契约理论》,《现代法学》2003年第2期。

[11]温世扬、廖焕国:《公司章程与意思自治》,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12]wiedermann/frey,gesellschaftsrecht,7.aufl.,s.156ff.;windbichler,gesellschaftsrecht,22.aufl.,s.55ff.,247ff.;柯芳枝:《公司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13]石少侠:《公司法》,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4页:王存:《公司章程的修改》,《法学杂志》1995年第6期;赵旭东主编:《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页;范健、蒋大兴:《公司法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6-217页。

[14]陈伟忠、吴磊磊:《我国公司章程的合意属性:契约、宪章还是自治法——基于2006-2009年a股的公司董事会权限条款的经验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15]rgz,60,273;karllarenz,allgemeinerteildesbuergerlichenrechts,2004,s.727;staudinger/sack,kommentarzumbuergerlichengesetzbuch,13.aufl.,§134rn.104,229.

[16]staudinger/sack,kommentarzumbuergerlichengesetzbuch,13.aufl.,§134rn.27.:medicus,allgemeinerteildesbgb,8.aufl.2002,rn.729.

[17]bghz,89,316,319,bgh,njw1989,2471,muenchenerkommentarzumbuergerlichengesetzbuch,4.aufl.,2003,§134rn107;staudinger/sack,kommentarzumbuergerlichengesetzbuch,13.aufl.,§134rn97.

[18]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5页。

企业股份制改制方案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股东财产备案制度

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研究首先需明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概念,即什么样的企业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我国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全国各地基本上是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2000)》为基础,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高新技术的范围、研发资金的投入比例、研发人员或科研人员比例、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所占比例,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条件和认定办法。本文认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认定宜宽不宜窄,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因为“高科技”是一个动态的范畴,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内各不相同,判断某项技术,必须联系各国的科技能力和经济基础。例如:核能技术在我国是属于高新技术,但在一些欧洲国家则是一般技术。因此本文尝试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界定为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目录》之内,具有“两高五新”特点的中小企业。

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界定,本文以为可以参考《证券法》、《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上市公司章程指引》里面的相关规定,只要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持股比例在百分之五以上的股东就应认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股东。

主要股东的财产就是指除了股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所认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股份以外所拥有的全部财产以及财产性权利。

关于“备案制度”我国有两种理解:(1)将相关资料报备相关机关就可以算完成一次备案;(2)把相关事项写在特别备的表册上以备查考。“备案”的第二种理解其实等同于“登记”,在我国,并不严格区分“登记”与“备案”。但无论是“登记”或“备案”,当事人必须对其内容的真实性表示负责,若不然,“备案制度”就失去了相应的意义。

综合以上所言,本文尝试将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定义为持有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目录》之内,具有“两高五新”特点的中小企业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股东,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范围,将其财产向有关政府部门予以备案并对其真实性表示负责,而经有关政府部门审查并记载于相关规范性文件上的一种制度。

我国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实践中并未建立健全该项制度,但该项制度建立健全之必要性确有需要加以研讨。

1.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股东大多是自然人股东,法人股也多是自然人委托持股,国有股、外资股相对较少,而自然人股东相互之间又多有熟人、家族式关系。这就造成股权关系混乱,持股情况不明显,一旦出现经营不善,投资者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同时国家在这方面并无明确的法律法规规章加以约束,相关政府部门监管不力、相互委过,使得资本市场很多专业投资者并不愿意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如果能够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厘清主要股东之间错综复杂的财产关系纠葛,确认他们并无重大权属纠纷,就能够鼓励和激励专业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此外,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有利于企业对所属资产的产权明晰,进行股份制改造,而这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的必要条件之一。

2.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有利于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企业信用等级是企业能否顺利获得融资的一项重要指标,科技型中小企业概莫能外。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能厘清主要股东之间错综复杂的财产关系纠葛,提升企业的财产透明度,进而提升企业的经营品质、完善公司的资产结构,看高公司的发展前景等,这恰恰就是企业信用评级所关注的重点。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也有利于提升主要股东的个人信用评级,盖因财产状况是个人信用的两大基石之一,“有恒产者方才有恒心”。主要股东的个人信用评级高了,也有利于其所在企业的融资。

3.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能促进公司的“人合”性。我国公司形式分为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采取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本来就兼有“人合”性的特点,股东之间默契程度较高,若主要股东相互之间能对彼此的财产状况有一个规范了解,则企业的“人合”性会进一步加强。对采取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情况稍微有所区别,股份有限公司是典型的“资合”公司,“人合”性较差。但是采取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企业规模不大,多是为上市融资改制而来,尽管股权比较分散,但主要股东对公司的影响力、控制力仍远远强于大型上市公司,主要股东之间的“人合”性依然较高。这一点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肯认,例如:在改制上市过程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要签定《一致行动人协议》,确保公司经营的稳定性。

4.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能维护企业独立法人人格。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能有效区分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关联方资产,维护企业资产的独立性,防止大股东淘空公司,保护中小股东、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例如:在日本法人人格否认法理理论中,公司表面虽有多个股东,但是实际上完全由一个股东控制,公司已经变成一个空壳,这种情形称之为公司“形骸化”。判断公司“形骸化”的主要手段就是看公司的财产与控制股东的财产能否做出有效的甄别。

5.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能保护国有资产不受流失。国有股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广泛存在是由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一方面,在国企改革过程中,通过股份制改造、改革、改组、改制,在大量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中有国有股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需要,国家采用直接出资、部分入股的方式来引导、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能明确界定国有资产的范围,能为国有资产评估、拍卖、协议转让提供详细的资产清单,防止不法之徒蓄意隐匿、转移、变现国有资产,保护国有资产不受流失。

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在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实践中有构建这一制度的规范性和社会性基础,即具有现实可行性。

1.法理上的可行性。在传统法学理论中,财产是一种权利,个人拥有完全的处分权,任何人不得加以干涉、限制。公司法人是独立财产责任,即股东以认缴的出资额或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除极端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以外,股东不承担任何额外的法律责任,也不能够对股东的财产施加任何的限制性措施。但是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以及法学理论的与时俱进,现代人的法律观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由“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变化,同时政府也由“守夜人”的角色向积极管理者进行转变。与之相伴随的就是财产在人们的观念中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权利而是权利与责任的共同体,对人们的财产及其财产性权利在一定条件下施加合理的限制也成为一种正常的手段。例如:《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中国证监督会制定的创业板招股说明书内容与格式准则是信息披露的最低要求。不论准则是否有明确规定,凡是对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均应当予以披露。如果股东的财产状况对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自然也应当予以披露。

2.立法技术上的可行性。我国的立法技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有了长足的进步。有关审查、备案、登记制度性的规定屡见不鲜,相关政府部门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为相关的立法工作提供确实可行的立法建议。同时在立法实践中对审查、备案、登记制度的区分也越来越细致,用语亦越来越规范。

3.制度机构上的可行性。我国长期以来有房地产登记、不动产物权登记、商品房预售登记、公司的设立、变更、解散登记备案等各项制度作为参考,可以说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可以借鉴的法律制度性资源为数不少。此外我国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科学技术委员会、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都可以承担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财产备案的重任,并有充足的行政资源来确保备案的安全性、可靠性、真实性。

4.股东义务上的可行性。在我国修订后的《公司法》颁布实施后,《公司法》第20条实际上确立了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开端,是公司法人格否认理论在公司法中的一般规定。理论中股东的义务一般包括:(1)遵守公司章程;(2)向公司缴纳股款;(3)不得抽回出资;(4)对公司所负债务承担责任;(5)填补出资。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亦负有上述义务,但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所致,其主要股东对其义务的违反率要比其他类型的企业高,在此种情形之下,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成为加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财产的法律约束,确保其忠实履行股东义务的一剂良方。

5.投资心理上的可行性。所谓投资心理是投资活动中组织与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现资理论强调投资行为的综合性,注重从各方面提高对商业投资的心理研究。有经验的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既会关注促进投资的各项优惠措施,又不忘了解对其投资权益的保障性措施。正如前文所述,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之所以融资难,原因并非缺乏各项促进融资的政策措施,而是由于受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所限,风险较高,而对投资者投资权益的保障性措施不健全则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心理疑虑。另一方面,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有很强的经济实力,也非常乐意通过财产备案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实力,以吸引更多投资者的目光。

在论证了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之后,本文提出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的基本构想。构想可分为该项制度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法律制度框架。

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基本原则:(1)合法性原则。该原则是指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要按照相关的法律规范来进行,既不能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又不能对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进行过分的要求,“法律不能强人所难”。(2)效率原则。该项原则最易理解,就是指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的备案机关要有效率,在不影响备案机关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尽快完成对主要股东财产的备案,也节省备案股东的时间、费用。(3)形式完备原则。是指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文件一定要符合相关统一的范式,要方便利害关系人的查阅、摘抄、复制。(4)“两便原则”即便于融资与便于维权的原则。“制度的生命在于应用”,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的目的就在于促进融资与维权,因此此项原则不可或缺。

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基本制度框架简述如下:(1)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机关应是我国政府的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若科技型中小企业需上市融资,则其上市所属的证券交易所也可是备案机构。(2)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应是强制性的,即不管当事人的意愿如何,一旦进入备案机关的备案范围,就应该主动进行备案。(3)备案机关需要对备案人的备案材料进行审查,审查应根据备案材料的内容采取形式与实质相结合的方式。(4)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材料应是书面材料,为了备案人的方便,可以允许备案人以邮寄、传真、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备案,但时机合适时,备案人必须补交一份规范、正式的书面备案材料。(5)财产的备案范围应该是主要股东的所有财产,至于备案的期间,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总额发生10%以上变化时就应随时备案。(6)备案材料应由备案机关妥善保管,在必要情况下,可以进行披露,允许查阅、复制、摘抄。(7)备案人需对其备案材料的真实性表示负责。如果备案人的备案材料有误,则应视情形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罚、刑事制裁。

参考文献

[1]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舒国滢.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叶林.证券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赵旭东主编.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企业股份制改制方案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股东财产备案制度

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研究首先需明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概念,即什么样的企业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我国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全国各地基本上是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2000)》为基础,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高新技术的范围、研发资金的投入比例、研发人员或科研人员比例、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所占比例,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条件和认定办法。本文认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认定宜宽不宜窄,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因为“高科技”是一个动态的范畴,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内各不相同,判断某项技术,必须联系各国的科技能力和经济基础。例如:核能技术在我国是属于高新技术,但在一些欧洲国家则是一般技术。因此本文尝试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界定为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目录》之内,具有“两高五新”特点的中小企业。

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界定,本文以为可以参考《证券法》、《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上市公司章程指引》里面的相关规定,只要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持股比例在百分之五以上的股东就应认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股东。www.lw881.com

主要股东的财产就是指除了股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所认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股份以外所拥有的全部财产以及财产性权利。

关于“备案制度”我国有两种理解:(1)将相关资料报备相关机关就可以算完成一次备案;(2)把相关事项写在特别备的表册上以备查考。“备案”的第二种理解其实等同于“登记”,在我国,并不严格区分“登记”与“备案”。但无论是“登记”或“备案”,当事人必须对其内容的真实性表示负责,若不然,“备案制度”就失去了相应的意义。

综合以上所言,本文尝试将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定义为持有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目录》之内,具有“两高五新”特点的中小企业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股东,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范围,将其财产向有关政府部门予以备案并对其真实性表示负责,而经有关政府部门审查并记载于相关规范性文件上的一种制度。

我国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实践中并未建立健全该项制度,但该项制度建立健全之必要性确有需要加以研讨。

1.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股东大多是自然人股东,法人股也多是自然人委托持股,国有股、外资股相对较少,而自然人股东相互之间又多有熟人、家族式关系。这就造成股权关系混乱,持股情况不明显,一旦出现经营不善,投资者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同时国家在这方面并无明确的法律法规规章加以约束,相关政府部门监管不力、相互委过,使得资本市场很多专业投资者并不愿意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如果能够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厘清主要股东之间错综复杂的财产关系纠葛,确认他们并无重大权属纠纷,就能够鼓励和激励专业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此外,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有利于企业对所属资产的产权明晰,进行股份制改造,而这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的必要条件之一。

2.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有利于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企业信用等级是企业能否顺利获得融资的一项重要指标,科技型中小企业概莫能外。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能厘清主要股东之间错综复杂的财产关系纠葛,提升企业的财产透明度,进而提升企业的经营品质、完善公司的资产结构,看高公司的发展前景等,这恰恰就是企业信用评级所关注的重点。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也有利于提升主要股东的个人信用评级,盖因财产状况是个人信用的两大基石之一,“有恒产者方才有恒心”。主要股东的个人信用评级高了,也有利于其所在企业的融资。

3.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能促进公司的“人合”性。我国公司形式分为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采取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本来就兼有“人合”性的特点,股东之间默契程度较高,若主要股东相互之间能对彼此的财产状况有一个规范了解,则企业的“人合”性会进一步加强。对采取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情况稍微有所区别,股份有限公司是典型的“资合”公司,“人合”性较差。但是采取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企业规模不大,多是为上市融资改制而来,尽管股权比较分散,但主要股东对公司的影响力、控制力仍远远强于大型上市公司,主要股东之间的“人合”性依然较高。这一点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肯认,例如:在改制上市过程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要签定《一致行动人协议》,确保公司经营的稳定性。

4.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能维护企业独立法人人格。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能有效区分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关联方资产,维护企业资产的独立性,防止大股东淘空公司,保护中小股东、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例如:在日本法人人格否认法理理论中,公司表面虽有多个股东,但是实际上完全由一个股东控制,公司已经变成一个空壳,这种情形称之为公司“形骸化”。判断公司“形骸化”的主要手段就是看公司的财产与控制股东的财产能否做出有效的甄别。

5.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能保护国有资产不受流失。国有股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广泛存在是由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一方面,在国企改革过程中,通过股份制改造、改革、改组、改制,在大量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中有国有股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需要,国家采用直接出资、部分入股的方式来引导、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能明确界定国有资产的范围,能为国有资产评估、拍卖、协议转让提供详细的资产清单,防止不法之徒蓄意隐匿、转移、变现国有资产,保护国有资产不受流失。

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在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实践中有构建这一制度的规范性和社会性基础,即具有现实可行性。

1.法理上的可行性。在传统法学理论中,财产是一种权利,个人拥有完全的处分权,任何人不得加以干涉、限制。公司法人是独立财产责任,即股东以认缴的出资额或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除极端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以外,股东不承担任何额外的法律责任,也不能够对股东的财产施加任何的限制性措施。但是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以及法学理论的与时俱进,现代人的法律观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由“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变化,同时政府也由“守夜人”的角色向积极管理者进行转变。与之相伴随的就是财产在人们的观念中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权利而是权利与责任的共同体,对人们的财产及其财产性权利在一定条件下施加合理的限制也成为一种正常的手段。例如:《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第三十九条规定,

3.制度机构上的可行性。我国长期以来有房地产登记、不动产物权登记、商品房预售登记、公司的设立、变更、解散登记备案等各项制度作为参考,可以说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可以借鉴的法律制度性资源为数不少。此外我国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科学技术委员会、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都可以承担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财产备案的重任,并有充足的行政资源来确保备案的安全性、可靠性、真实性。

4.股东义务上的可行性。在我国修订后的《公司法》颁布实施后,《公司法》第20条实际上确立了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开端,是公司法人格否认理论在公司法中的一般规定。理论中股东的义务一般包括:(1)遵守公司章程;(2)向公司缴纳股款;(3)不得抽回出资;(4)对公司所负债务承担责任;(5)填补出资。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亦负有上述义务,但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所致,其主要股东对其义务的违反率要比其他类型的企业高,在此种情形之下,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成为加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财产的法律约束,确保其忠实履行股东义务的一剂良方。

5.投资心理上的可行性。所谓投资心理是投资活动中组织与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现代投资理论强调投资行为的综合性,注重从各方面提高对商业投资的心理研究。有经验的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既会关注促进投资的各项优惠措施,又不忘了解对其投资权益的保障性措施。正如前文所述,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之所以融资难,原因并非缺乏各项促进融资的政策措施,而是由于受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所限,风险较高,而对投资者投资权益的保障性措施不健全则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心理疑虑。另一方面,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有很强的经济实力,也非常乐意通过财产备案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实力,以吸引更多投资者的目光。

在论证了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之后,本文提出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的基本构想。构想可分为该项制度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法律制度框架。

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基本原则:(1)合法性原则。该原则是指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要按照相关的法律规范来进行,既不能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又不能对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进行过分的要求,“法律不能强人所难”。(2)效率原则。该项原则最易理解,就是指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的备案机关要有效率,在不影响备案机关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尽快完成对主要股东财产的备案,也节省备案股东的时间、费用。(3)形式完备原则。是指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文件一定要符合相关统一的范式,要方便利害关系人的查阅、摘抄、复制。(4)“两便原则”即便于融资与便于维权的原则。“制度的生命在于应用”,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的目的就在于促进融资与维权,因此此项原则不可或缺。

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基本制度框架简述如下:(1)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机关应是我国政府的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若科技型中小企业需上市融资,则其上市所属的证券交易所也可是备案机构。(2)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制度应是强制性的,即不管当事人的意愿如何,一旦进入备案机关的备案范围,就应该主动进行备案。(3)备案机关需要对备案人的备案材料进行审查,审查应根据备案材料的内容采取形式与实质相结合的方式。(4)主要股东的财产备案材料应是书面材料,为了备案人的方便,可以允许备案人以邮寄、传真、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备案,但时机合适时,备案人必须补交一份规范、正式的书面备案材料。(5)财产的备案范围应该是主要股东的所有财产,至于备案的期间,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股东的财产总额发生10%以上变化时就应随时备案。(6)备案材料应由备案机关妥善保管,在必要情况下,可以进行披露,允许查阅、复制、摘抄。(7)备案人需对其备案材料的真实性表示负责。如果备案人的备案材料有误,则应视情形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罚、刑事制裁。

企业股份制改制方案篇7

1、公司历史沿革

1970年,经××市机械工业局批准,原成立于五十年代由自由经济实体和合作社演变成的四家小型电线生产厂(新华、光辉、长江和红旗)合并组建成一家集体企业——桥口电线厂。随后该厂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先后更名为××电线二厂和××第二电线电缆厂。1997年7月工厂随××市撤局放小政策,下放至桥口区归计经委(现经贸委)管辖。并于1998年1月完成工商注册。此次改制经评估工厂资产1850万元,职工投资112.7万元,净资产828.6万元,工厂总股本828.6万股,由职工合作基金股万股和法人代表股21.9万股三部分组成,每股价为1元。其资产属集体所有和职工个人所有。职工人数743人,其中退休职工299人,在岗职工379人,待岗职工65人。

2、企业基本概况

(1)企业主营电线电缆生产制造和销售。主要产品有电力电缆、控制电缆、架空(绝缘)线、橡套线、塑料线、同轴电缆、插头线、电话线和汽车线等系列产品。

(2)企业股权结构

企业总股本:828.6万股。其中,经营层股:28.2万股,占总股本3.4%,职工合作基金股:148.9万股,占总股本18%,集体股:651.5万股,占总股本78.6%。

(3)人员结构

职工总数713人。其中,离退休职工:375人,在岗职工:315人,内退职工:26人。

(4)企业财务状况

20**年企业主营收入2亿元,实现利润270万元,上缴税收530万元,根据××联合资产有限公司和××大华会计师事务有限责任公司对企业资产进行审计评估,截止20**年5月,企业总资产为5612万元,净资产2458万元。

二、企业面临的问题

一是发展资金不足,限制了企业发展速度。××第二电线电缆厂是家老企业,厂房、设备都比较陈旧,电线电缆行业又是料重工轻行业,资金大进大出,利润菲薄。企业通过内部挖潜,生产能力和空间利用已达极限,企业需要的生产经营资金和技术改造资金,除去企业每年通过自我积累资金和其它筹措外,资金缺口较大。

二是企业集体资产所有者不明确,产权不清,责任不明,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在1998年改制中集体资产占整个股份的67.1%,当时是作为退休职工工资和医疗福利的保障。但是随着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工厂已实行了退休职工养老金社会化发放,这样退休职工的养老、医疗有了保障,集体股退出就是一个新的课题。如何明晰这部分资产的产权?如何盘活这部分资产?

另外,受1998年当时条件限制,改制不彻底,职工虽然投了资,但没能转变身份,当其投资回报收回后,其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开始弱化。

三、改制过程及方案

1、改制目的

企业实施第二次改制的目标:实现“三变”——企业变性质、职工变身份、经营变机制,同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

改制目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发展,做大做强企业。

2、改制的原则

(1)坚持制度创新,同步推进和完善企业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

(2)坚持入股自愿、股权平等、同股同利、收益共享、风险共担、民主管理的原则。

(3)依法依规、公开透明、实事求是,既讲究规范性又讲究可行性。

3、改制方案

××第二电线电缆厂为了实现企业“第三次创业”的设想,在跨入新世纪之时,就已着手探索在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之路。2002年二届二次股东代表大会通过了企业《2002年深化改革实施要点》,第一次把产权制度改革改制工作列入企业发展的议事日程,并依据武政办[2000]102号文件和武政办[2001]111号文件精神,先后制订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性方案和产权制度改革方案第一稿、第二稿。20**年企业依据武政办[20**]66号文件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经反复讨论、修改,完成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方案第三稿,并提交企业第六次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方案如下:

(1)确定基准日,合理界定资产

企业聘请××联合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对××第二电线电缆厂的整体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进行评估,评估基准日期确定为20**年5月31日止,经评估后的净资产为2499.2万元,作为企业改制资产价值依据。

(2)土地使用权的处置

企业现使用土地为原有行政划拨土地,是土地证权属单位,占地2万平方米,厂址座落在汉口解放大道2号,评估(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后土地使用权价值576.7万元,经与区国资管理部门和区经贸委、区集改办共同反复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即新组建企业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仍可继续使用,如改变土地用途,需报经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集体企业土地使用权政策时,按新政策办理。

(3)职工经济补偿

参照政策规定,××第二电线电缆厂在此次改制过程中,企业要与职工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按职工工龄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对于一个发展中的企业,对职工具有良好的凝聚力,而企业的发展,职工作出了重大贡献,改制后的新企业发展还要依靠他们。因此对经济补偿标准,企业不是简单一刀切,而是鼓励职工投身、投资新企业的发展,具体办法是:

a、以591元作为每一工龄年补偿基数,当职工以其经济补偿金向新企业投资入股,并与新企业签定劳动关系时,享受企业优惠政策:一是提高职工一次性经济补偿金为每一工龄年1000元;二是一九九八年改制以来给职工的投资配股(即量化股份)转为新企业股份,股权归职工所有。

b、对距法定退休五年以内和年龄满三十年的职工,按政策规定由企业“养”起来,但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有一部分还将继续留在岗位上。对这类职工,由新企业继续与之签订劳动关系,并视职工本人意愿,在此次改制中享受企业给予的相关政策规定。即:一是愿意将股份投入新企业并在新企业岗位工作的职工,享受经济补偿金优惠政策,同时作为拥有新企业股份的职工与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二是愿意实行内部退养职工,其经济补偿金预留给新企业转为保险金,由新企业按规定发放生活费,并为其向社保机构缴纳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和失业保险金,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办理退休手续。

c、对伤病残职工由新企业接收管理,其经济补偿金预留给新企业为其发放生活补贴和交纳各项社保金。

d、预留一块资金转入新企业作为离退休职工和伤病残职工的政策性补贴、生活补贴和缴纳退休时的医疗保险金。

(4)职工合作基金股的处置

职工合作基金股是由二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998年企业改制时职工为支持改制以个人现金投资入股;一部分是企业鼓励职工投资入股,将企业自有积累集体资产一部分进行量化,按1:1.3的职工投资与量化比的比例将集体资产量化给职工的股份,该股份职工有收益权,无所有权。该部分占当时集体资产的

22.4%。改制几年来企业发展了,得益于全体职工当时的大力支持,将量化股转为个人股权是职工的愿望。企业认真研究了职工的愿望,这批职工在企业改革中积极支持改革,承担了风险,应该得到实惠,同时为了不违反政策,企业与区集改办、区经贸委等方面协商确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集体资产处置必须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进行表决。为此工厂第六届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了有条件转让股权的决定,具体就是鼓励职工投身投资新企业,当职工将原股份投入新企业时,其量化股份一并转入新企业,股权归个人所有。在此次改制中,该部分股份转为自然人股份。

(5)剩余净资产的处置

企业改制不是要分光资产,而是在政策范围内合理处置资产,为新企业发展作好铺垫。××第二电线电缆厂在安置好职工后的剩余资产,主要用于新企业建立绩效考核的期权制度,主要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层和四个核心层职工在完成企业规划、年度目标任务、资产保持增值和业绩考核后的激励。为此工厂在改制文件中专门设立了《岗位职务员工持股方案》,并在第六届职工代表大会上获得通过。该资产作为集体股一部分为工会持股会持有,属社团法人股。

4、改制后公司股本及股东

2005年3月企业完成了工商注册。

改制后公司更名为××第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公司总股本1828.6万股

其中,自然人股份760.9万股,占总股本的41.6%

持股会股份1067.7万股,占总股本的58.4%

计49位股东,其中自然人股东48位,社团法人股东1位。

5、债权债务的处理

企业改制后,继续承担改制前企业的全部债权及债务。

四、改制过程重大事件回顾

××第二电线电缆厂由于其先集体后股份合作制性质,在实施第二次改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市还无先例,对这些问题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与市区各级部门共同探索实践中,得以解决。

1、关于量化股权转化为职工个人股权问题

由于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和改革工作的进行,企业就此问题多次与市区国资部门进行交流。焦点在于××第二电线电缆厂其资产的属性是否集体所有制资产?企业是否有权处置集体资产?集体资产是否可以无偿转让给职工个人?国资部门强调集体资产是国有资产的一部分,国有资产不能无偿转让,企业强调集体资产是企业自我积累,职工有权决定资产处置。至党的十六大召开,明确了集体经济是公有经济的一部分后,此问题逐步达成共识:××第二电线电缆厂是由集体所有制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十五大报告》),受当时条件限制,企业改制并不彻底,集体资产仍占企业资产相当大的比例,职工没有转变身份,既是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投资人,又具有原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身份,带有浓厚的传统集体经济形态。这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要明晰的是原集体资产,因此该资产属性是勿庸置疑的,它既不是国有资产,也不是职工个人资产,是企业全体职工所有。而转化为职工个从股权的部分集体资产是企业98年改制按职工投资的一定比例量化给职工的,职工承担了风险,使企业得到了发展。将该部份集体资产转为个人股权,既合情合理,也不是无偿转让。因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精神,集体资产处置必须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进行表决,从而为解决此问题找到出路。

2、关于“持大股、控股”的问题

××第二电线电缆厂实行第二次改制,最初职工认为是分蛋糕,是最后的晚餐,人人都想要。但是企业在对政策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后,认为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与一些企业改制实际上是把企业固定资产或土地变现分给(补偿)职工后,关门、变现、走人,而××第二电线电缆厂改制是要发展,不是分蛋糕,更不是最后晚餐。资产要合理分配,才能有利企业发展。因此企业通过制定鼓励职工投身投资新企业发展,形成资本构成多元化、股份化的改制思路和方案,引导职工以其经济补偿金向企业投资入股,留住了职工,稳定了职工队伍。

那么,是否现在“持大股、控股”就是合理分配资产呢?企业认为在目前情况下,由于企业资产较大,如果是管理层收购,个人出资,那么企业这些在党的多年教育下的领导干部没有能力购置。如果通过政策性购买,在考核和监管机制不完备情况下,职工心存疑虑,不利于改革深入进行。因此企业在此次改制过程中,严格依法依规,资产按工龄补偿标准划分,对剩下的净资产,企业通过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和期权制度,完善监督机制,逐步实现经营管理层控股。现在企业通过第六次职工代表大会,把资产状况向职工说明,把资产交给大家,把今后的处置方式和考核监督办法也明确告诉职工——这也是此次改制虽然仍有一块集体资产,但这一块资产将随企业发展逐步明晰。

3、关于土地使用权

在企业资产评估当中,一个焦点问题就是土地在评入企业总资产后是否应作为注册资金一部分参入企业股份?企业是否改制后仍维持原划拨状态使用土地?对于××第二电线电缆厂是一个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企业,改制是为了促进更大发展,将土地纳入企业股份,将不利于企业自我发展;如将土地使用权由划拨转为其它使用形态,则无疑增加企业改制成本,不利于企业进一步发展。为此区经贸委召集区国资办、区财政局和企业等多方协调会,本着支持企业发展的原则,借鉴××等地的经验和做法,在报分管副区长审批后,决定对××第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土地使用中的问题采取先搁置,待相关政策出台再作处置。

4、注册股东人数的确定

企业在改制过程中,由于工作深入、扎实,职工心态平和,纷纷投身投资支持企业改革。但是将要成立的××第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职工300多人,人人是股东,如何按《公司法》要求进行企业工商注册呢?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听取区经贸委意见和指导后,企业领导班子经研究后向职工代表大会提交了《股份归集议案》和《股份归集宣传提纲》,以企业行政部门为单位和所持股份额,通过股东委托将股份归集到43位注册自然人,公司领导层五人作为自然人,形成48位注册自然人股东,达到法定注册股东数。

5、20**年4月市主要领导来××第二电线电缆厂召开桥口区国企改革现场会,听取了包括××第二电线电缆厂等企业的改革工作汇报,会上肯定了102号文件主要精神,其替代文件(即武政办[20**]66号文件)将随后出台,指导国企改革。这一决定对于××第二电线电缆厂的改革改制工作给予了更充裕的时间和政策,使之能更扎实、平稳地推进企业改制工作。

6、20**年底~20**年上半年,正当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在抓紧筹备和进行中时,某大型企业从其自身发展战略考虑,看准了××第二电线电缆厂及其产品在××地区的品牌效应,来企业洽谈联营贴牌生产,面对这一诱惑,××第二电线电缆厂领导层从企业发展出发,两手准备,“改制不停,谈判不断”在谈判中,采取“以我为主,保品牌”的策略。通过这次贴牌谈判,企业深切体会到体制优势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和对企业发展举足轻重的作用,更加强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决心。

7、20**年初,××第二电线电缆厂本着积极稳妥的思路,积极偿试公司制企业试点,利用汉正街都市工业园的优惠政策,通过厂内募股集股金方式成立××飞鹤电工有限公司同轴电缆和插头线生产车间,用全新的机制,全新的管理,全新的人员,全新的设备和产品,偿试用现代企业制度运作企业。这一新的偿试得到全厂职工的大力支持,踊跃投资,仅用六天时间就募集到所需的200万

元资金,认购人数246人认购率达76.9%。现在该生产车间月产销额已达3000万元。通过这一试点,为××第二电线电缆厂改制及以后发展积累经验。也更坚定了企业改革改制的信心。

××第二电线电缆厂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审时度势,抓住时机,目的明确,完成企业改制。××第二电线电缆厂改制是为了企业发展,做大做强。因此企业的改制在主观上是积极主动,在具体行为上是鼓励职工投身投资企业改制后的发展,不把职工推向社会,在实际效果上为中小企业改革探索一条新路。但是改制后的企业怎样发展?能走多远?××第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首先理清思路,处理好几种关系:

处理好老三会与新三会的关系。企业改制后,权力机构等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新公司股东会是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执行机构,监事会是监督机构。由于企业改制是整体转入新公司,为保持相对稳定,企业各执行机构人事关系变化不大,因此在处理新老三会关系上关键是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稳定是基础,改革是动力,发展是前提。稳定才能更好地发展,改革改制是手段,目的是提高效益。

处理好老企业与新公司关系。××第二电线电缆厂几年来的发展有目共睹,改制后的企业要继承和发扬老企业优良传统,特别是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管理经验,如:三种分配模式和三种管理模式(企业内部通过二级核算三级管理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对经营实行集中管理分层负责和对科室实行《工作标准》、“首问制“管理模式),新公司要在实施企业“三新”带“三化”的发展战略中继续创新和发扬光大。

处理好兼顾公平与建立激励机制的关系。新企业在建章建制中,既要体现公开、公正、公道,又要体现在分配上向责任大、贡献大岗位的政策倾斜,才能激励职工,吸引和留住人才。

企业股份制改制方案篇8

关键词:国有施工企业;混合改制模式;法人治理结构;股权结构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9-0135-02

1国有施工企业股份制改制模式的比较

国有施工企业股份制改制模式是指按照国有施工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具体形式对被改制国有施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内容、程序设计的大体框架。概括而言,国有施工企业股份制改造模式主要包括直接改造、分立式改造、承债式兼并改造、管理层收购、破产重组和增资扩股六种模式。国有施工企业股份制改造模式的比较如表1所示。

作为理性的股份制改造主体――国有施工企业,其在选择股份制改造模式时,必须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各种股份制改造模式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比较,从而选择最适合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股份制改造模式。

2国有施工企业股份制改造模式的理性选择标准

2.1国有施工企业股份制改造模式的理性选择目标:产权清晰

我国《宪法》规定:国有企业资产应为全民所有。一般情况下,对国有企业实施监督管理是政府职能部门。国有施工企业如同其它国有企业一样,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监督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自然决定着国有施工企业经营者的任免和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这就必然形成了政企合一的状态,使得国有施工企业的产权很不清晰。在这种产权制度下,国有施工企业的管理者频频缺位,经营效率和效益比较低下。

国有施工企业的产权从理论上分析属于全民所有,但实际情况却是国有施工企业的经营和收益分配活动主要与企业的职工发生直接关系。因此,国有施工企业的职工对其所在企业的资产存在一种隐含的所有关系。这种资产隐含的所有关系可以看作是国有施工企业的潜股份,每个职工则成为了潜股东。这种潜在的所有者关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一直是暗中存在的,没有人明确指出过这种关系的存在,即使是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也未有明确的规定。(2)企业内的所有职工占有大致相同的股份,彼此在收入上没有显著的差别。(3)潜在股份的存在往往很容易被行政主管部门或领导层所忽视。

国有施工企业的全体职工为企业的发展和品牌积淀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在选择国有施工企业股份制改造模式时,必须充分意识到潜股份的重要性,设置合理的股权结构,使其产权不断清晰化。

2.2合理转换国有施工企业员工的劳动关系

国有施工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职工劳动关系的处理和分流安置是重中之重,政府多次下发关于改制企业职工分流安置的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改制企业职工劳动关系处理的基本原则。根据相关政策的规定,原企业应当制定《职工分流安置方案》,坚持依法、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广泛征求职工群众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终止、解除、变更或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的办法调整职工劳动关系,切实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国有施工企业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要切实按国家有关规定对职工的劳动关系进行合理转换,确保员工主体的稳定,避免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与职工发生冲突,影响社会稳定。

2.3不断提高国有施工企业的竞争力

国有施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产权制度的变更,能有效的遏制“内部人控制”和“外部人内部化”问题。“内部人控制”和“外部人内部化”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国有施工企业的管理效率,使其竞争力不断降低。通过产权制度的变革,引入新的投资者,使得改制后企业的股权结构多元化,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国有施工企业通过优化管理业务流程,构建新的运行机制,提升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2.4改制成本合理

随着国有企业改制数量的增多和国有企业改制的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成本问题已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如何有效处理、控制改制过程中的改制成本,已经成为国有企业改制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国有企业的改制成本无论是改制前成本、改制中成本还是改制后成本都是可控成本,不管是从企业自身的改造准备和实施,还是国家相关部门政策法规的运用都是可以操作的空间。因此,国有施工企业合理选择股份制改造模式时要科学合理地控制其改制成本,争取达到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赢的局面,确保改制圆满成功。

3国有施工企业股份制改造模式的理性选择结果

国有施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据国有施工企业股份制改造模式的比较结果和理性选择标准的设定,任何单一的股份制改造模式难以达到股份制改造顺利完成的总体目标。此外,从国有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大部分国有施工企业规模较大,负担较重,考虑到企业和社会的稳定,如果选择单一的股份制改造模式,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综合考虑上述情况,本文选择直接改制加管理层收购①的混合股份制改造模式。

选择混合股份制改造模式的优点有:(1)这种改制模式可以有效地维护企业和社会的稳定,直接改制模式(一次性整体改制)成功经验很多,选择一次性整体改制模式能够节约改制成本;(2)有利于调动原管理层的积极性,尽快使改制后的企业产生经济效益,保留了原国有施工企业的品牌;(3)引进新的投资者,使国有资本部分退出,实现了新公司股权结构的多元化,使新公司能够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为显著提高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4)直接改制模式和管理层收购改制模式在操作上被我国许多国有企业所采用,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也较多。

4国有施工企业股份制改造方案的设计

4.1合理设置公司的股权结构

省属国有企业改制的相关政策强调:在职工持股中,鼓励经营者持较高比例的股份,因为经营者持较大比例的股份能有效解决权利经济利益和责任经济利益的关系。经营者既是劳动者和较大利益的获得者,同时还是风险的承担者。经营者熟悉公司的业务,对公司的发展方向有较好的把握,持大股有利于增强经营者的责任感,提高经营者的积极性。尽管有部分职工反对经营者持大股,但国有施工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也不能走平均持股的路线,因为平均持股将导致新的“大锅饭”现象。因此,在设计改制后公司的股权结构时,应综合国有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资产状况、经营能力,合理设置国家、战略投资者、经理层和职工之间的股权比例。

战略投资者的选择应立足于业务上与新公司关联度较强,并且能够给新公司带来新的资源和任务的法人公司。职工股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国有施工企业在职工股设置上要向经营层、工程技术人员和综合素质高的项目经理倾斜,杜绝平均持股现象。同时,也要避免个别人持股过高的局面。

按照以上股权设置思路,以某国有施工企业(以下简称“a企业”)为例,在综合考虑a企业2009年年末净资产的基础上,初步拟定新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2000万元,其股权结构如表2所示。

a企业的经理层主要包括集团公司的经理层和全资子公司、分公司的经理层,前者包括集团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副总经理,后者包括集团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分公司的经理和副经理。集团公司经理层占30%中的60%,即总股本的18%;全资子公司、分公司的经理层占30%中的40%,即总股本的12%。

a企业职工股的持股人主要包括:(1)核心层人员,包括对公司业务发展有突出贡献且综合素质高的项目经理或工程技术人才;(2)骨干层人员,包括新公司各核心部门的负责人、业务骨干等;(3)一般员工,符合基础经济补偿金发放范围,又被新公司聘用的员工。职工股的持股金额由基础经济补偿金和技术、管理要素股金及现金出资组成。职工股各组成部门的股权额度和比例为:30%的股权按4:3:3的比例分配,即核心层人员持股12%,骨干层持股9%,一般员工层持股9%。

4.2构建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a企业股份制改造完成以后,将根据《公司法》和公司股权结构情况构建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新公司设立股东大会,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公司章程应对股东会的运作规则、权力、职责等进行明确规定,具体规定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首届股东会由公司全体股东组成,从第二届股东会开始,股东会由股东代表组成:即按个人股东名下自有和受托的股本排序产生若干名股东代表,公司的股东大会将由股东代表组成。(2)公司成立前,职工第一次转、购股后召开公司临时股东会,由全体股东参加,选举产生第一届董事会、监事会的名额。(3)由于集体股的所有权为全体股东,所以集体股不参加选举,也不设置集体股在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的名额。

建立职工持股会,依托单位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工会对职工持股进行管理,这样有利于实现“股权的动态管理”。持股会专门从事职工持股资金的管理并作为出资人成为新公司的股东(形成企业法人股),并代表出资的职工行使股东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维护出资职工的合法权益。持股会成员以其出资额为限对持股会承担有限责任,而持股会以其全部出资额为限对新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在职工持股会结构的具体设置上,公司为了体现不同岗位所承担的不同义务,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其责任感,按不同的职责设置了相应的岗位责任股。同时规定进入骨干层以上的技术、管理人员必须认购岗位责任股,并且在任职期间不得转让。另外,当职工出现调离、辞职、退休、死亡、解除劳动关系等情况时,将不再持有新公司的股份,其所持有的股份由职工持股会回购,并将回购股份优先分配给由于岗位、注册、职称变动按规定需要增加持股数量的人员。这样可以保证公司员工的持股权,真正体现利益共同分享、风险共同承担的原则。

4.3合理处置待核销资产和债务

根据改制要求,对a企业进行清产核资,确定待核销资产和债务的数额。根据国有资产核销的具体要求,a企业在核销资产时,必须出具严格的证据,否则不能核销。对于清产核资的要求,可以考虑从以下两方面解决:(1)根据国资委资产核销的要求,将a企业改制为非国有控股企业或民营公司,当其进入产权交易市场交易时,待核销资产直接减让10%后挂牌,如果无人接牌,第二次挂牌时依次递减,直到有人接牌为止。(2)要求a企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事务所从实际出发,结合实际,对待核销资产的价格进行合理评估,并以评估价格为基础确定资产核销价格,尽快完成资产核销工作。

截止2009年年末,a企业短期借款账面余额为1700万元(不包括长期拖欠未支付的利息费用),应付账款余额为6310万元,预收账款余额为11857.8万元,其他应付款余额4814.34万元。这些债务能否处理妥当,直接影响着a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进程。妥善解决上述债务问题,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积极与欠款银行沟通协商,争取通过与资产管理公司协商打包的方式来实现债务的减让;(2)对于未能进入资产管理公司的债务,也要争取获得银行的支持与理解,根据国有企业改制的相关政策,与银行达成债务减免协议;(3)积极与债权人协商沟通,促使债权人接受债转股的债务重组形式。

4.4合理安置分流职工

国有企业改制,如何妥善处理劳动关系和职工的分流安置问题,关乎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根据相关政策的规定,原企业在改制前应坚持依法、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广泛征求职工群众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制定合理有效的《职工分流安置方案》。企业应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终止、解除、变更或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的办法调整职工劳动关系,规范操作,落实职工安置政策措施和资金,并经企业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a企业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合理安置分流职工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加大宣传力度,转变职工就业观念;(2)合理安置其离退休职工;(3)合理安置企业的内退职工;(4)合理确定一次性补偿职工的补偿金标准。

参考文献:

[1]贺云龙,陈.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模式选择的理性思辨[J].经济问题探索,2002(6):45-50.

[2]中施企协.从公司化到股份制的华丽转身――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改制历程[J].施工业管理,2009(5):58-59.

[3]刘小玄,李利英.企业产权变革的效率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5(2):4-7.

企业股份制改制方案篇9

关键词: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2

国有企业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必由之路。2013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如何实现管理层的合法持股,建设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是国有企业管理层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多年来为国有企业提供改制及股权激励咨询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以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模式研究为方向,给出了解读分析以及政策建议。

一、国有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持股是大势所趋

本部分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管理层持股是解决所有权与经营权所分离带来的公司治理问题的有效手段

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成为普遍状态,股东和管理层由于目标的不一致,企业委托成本问题出现。因此,寻求股东与经理层的利益共同点――股权激励(管理层持股),便应运而生(见图1与图2)。

2006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正式开启。此后几年,各项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陆续出台,进一步规范了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设计与实施,为股权激励的广泛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后,央企分红权试点政策、各高新园区股权激励政策试点政策,也纷纷出台。

(二)股权激励有利于上市公司业绩提升、市值增长、人才争夺

根据我们的研究,股权激励有利于上市公司争夺高端人才。以北京区域信息服务行业上市公司为例(2012年数据)实证研究表明,股权激励有力于上市公司业绩显著提升、市值可比大幅增长(见图3)。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股权激励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企业所需。在人力资本市值化、互联网精神滥觞的时代,谁在股权激励机制的建设上落后,谁就必然会在人才争夺上不利、经营上落后、市值上下沉。无论是民营上市公司,还是国有上市公司,概莫能外。

二、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模式

本文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模式主要探讨有五种。

(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

本部分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1.典型案例

这种方案,主要是指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实施的中长期激励。这种方案的关键在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应当以绩效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为条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

以江中药业为例。2009年初,江中药业推出股权激励方案:江中药业授予激励对象300万份股票期权,每份股票期权拥有在本激励计划首次授权日起五年内的可行权日以行权价格和行权条件购买一股江中药业股票的权利。本激励计划授予的股票期权在满足业绩条件的情况下,自首次授权日起第三、四、五年分三期匀速行权,每期可行权额度占总期权额度的1/3。考核指标:2008、2009、2010年公司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以2007年经审计的净利润为基准,2008、2009、2010年的净利润年平均增长率不低于20%。激励对象范围:公司合资格的董事、高管及骨干员工共68人。股票来源与股票数量:300万份股票期权,占公司总股本的0.95%。

2.问题

“国企”身份限定使得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激励力度大打折扣:

(1)审批控制

地方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由各省国资委统一审核批准后,报国务院国资委备案。

(2)激励总量封顶

上市公司首次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授予的股权数量原则上应控制在上市公司股本总额的1%以内。

(3)收益水平封顶

在行权有效期内,股权激励收益占授予时薪酬总水平的最高比重,境内上市公司及境外H股公司原则上不得超过40%。股权激励实际收益超出上述比重的,尚未行权的股票期权(或股票增值权)不再行使或将行权收益上交公司。

(4)授予及解锁

期权的行权限制期(授予日至可行权日)原则上不得少于2年,行权有效期(股权生效日至股权失效日)不得低于3年。限制性股票,其禁售期不得低于2年,解锁期不得低于3年,在解锁期内原则上采取匀速解锁办法。授予董事、高管的股份,应有不低于授予总量20%留至任职(或任期)考核合格后行权或兑现。

(5)业绩指标

授予股权时的业绩目标水平,应不低于公司近3年平均业绩水平及同行业平均业绩(或对标企业50分位值)水平。激励对象行使权利时的业绩目标水平,应在授予时业绩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并不得低于同行业平均业绩(或对标企业75分位值)水平。

正因为如此,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股权激励的数量占比,远远少于民营上市公司(见图4与表1)。

鉴于上述,我们认为,在目前政策框架下,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价值有限,更多的是一个试探性的信号,不能解决核心人才团队的根本利益和事业平台问题。

在此背景下,不少国有公司积极探索其他的高管持股方式,比如,江中集团整体改制、山东如意集团管理层控股型收购、诚志股份定向增发、达晨创投混合所有制pe。

(二)管理层在集团公司持股

实践中,有的上市公司管理层通过持股上市公司的集团公司,达到间接持股上市公司的目标。

1.典型案例

本部分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1)江中集团整体改制

江中集团的前身是江西中医学院的校办小厂,经营管理层从1985年开始将这个校办小厂发展成为控股江中药业、中江地产两家上市公司的全国知名国有企业集团。与贡献形成巨大落差的是,企业的高管没有一股公司的股份,产权改革问题悬而未决。

2007年7月,江中药业作为省内质优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被列为省内第一批股权激励的试点企业。但是,由于国有上市公司相关股权激励政策的限制,管理层的股权激励在上市公司层面,激励效果不明显。

2010年5月5日,江西省国资委对江中制药集团启动股权结构多元化改制工作。根据江中药业、中江地产2010年9月27日的公告,江中制药集团股权转让分为股权分拆转让及增资两步,引入战略投资者大连一方集团和技术研发机构,实现管理层参股。具体步骤包括:

第一步,江中集团10%股权出让给中国人民军事医学科学院,双方于9月15日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并于9月16日办理完工商变更登记手续;江西省国资委将其持有的江中集团股权(占总股本的30%),通过奖励及现金配售相结合的方式(其中10%为国资委奖励,另外的20%为管理层购买获得),授予江中集团管理层(由24名自然人组成),双方于9月15日签署《股权激励合同》,并于9月16日办理完工商变更登记手续。

第二步,江西省国资委对江中集团进一步引进战略投资者,经江中集团股东会审议批准,同意大连一方集团以货币方式对江中集团进行增资。本次增资后,一方集团将占江中集团总股本的27.143%。有关各方于9月18日签署《增资扩股协议》,并于9月20日办理完工商变更登记手续。

上述改制、增资中涉及的股权作价依据为:江中集团2009年末经评估净资产总值约18.1亿元,同时扣除评估基准日后江中集团发生的债务,最终定价基数约为10.1亿元。

上述改制、增资工作完成后,江西省国资委、江西中医学院、军科院、管理层、一方集团分别持有江中集团41.528%、2.186%、7.286%、21.857%、27.143%的股权。军科院、江中集团管理层、一方集团之间不存在一致行动人关系,江中集团的控股股东仍为江西省国资委。

同时,为促进江中集团制药及房地产两大业务板块的发展,江中集团董事会决议,决定按业务板块对江中集团实行公司分立。本次分立也不会引致江中药业、中江地产的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两公司实际控制人仍为江西省国资委。

整体改制完成后,江中集团股权结构图见图5。

(2)山东如意集团管理层控股型收购

山东如意集团前身为始建于1972年的山东济宁毛纺织厂,拥有20个全资和控股子公司,是中国知名的创新型技术纺织企业。

上市公司山东如意在山东如意集团注入资产的过程中,被认定“借壳上市”,造成重组终止。“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山东如意集团改变了重组步骤,第一步先进行实际控制人变更(既完成了管理层收购,也为后续资产注入打下了法律架构基础),第二步再注入集团资产。

其操作过程主要如下:

2013年7月29日,山东如意刊登股票停牌公告:山东如意因正在策划重大不确定事项,公司股票自即日起停牌。此后,公司每周一次继续停牌公告。

2014年2月13日,山东如意公告称,由于此次重大资产重组的标的资产规模大,范围广,业务链长,尤其标的资产中跨境资产占比较高,包括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等国家的资产,适用不同国别的投资、法务、财税政策,政府审批程序复杂,增加了方案的实施难度和工作量,中介机构尽职调查等工作耗时较长,相关资产交易事项未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因此公司不得不终止此次重大资产重组。

就在宣布终止重组的前一天(2014年2月12日),山东如意公告称,控股股东山东如意毛纺集团股权发生变更,山东中亿集团将其持有的毛纺集团27.55%的股权协议出让给山东如意科技集团(以下简称“如意集团”),作价8046万。由此,如意科技持有毛纺集团的股权比例增加至52.01%,控股如意集团的邱亚夫成为实际控制人(见图6)。完成本次交易后,邱亚夫成为山东如意的实际控制人。

2.存在问题

2005年,在对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的声讨声中,国资委出台《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国资发产权[2005]78号)规定:“可以探索中小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及所属从事该大型企业主营业务的重要全资或控股企业的国有产权和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不向管理层转让。”至此,大型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向管理层转让之路事实上已经被封死。

这个局面,直到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才得以改变。改革方向已定,但具体怎么操作,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三)管理层在子公司持股

本部分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1.典型案例

2012年公开转让子公司股权,拟通过引进有实力的财务投资者,将核心人才团队一起引入,实现股权多元化。

于2012年3月15日公告称,为做大主业工程机械,决定剥离环卫机械辅业,通过湖南省产权交易所转让环卫机械全资子公司80%的股权,标的股权挂牌底价为32亿元(净资产基础上溢价50%)。

当时,长沙合盛(及环卫机械管理层)和弘毅资本组成的联合竞标方宣称,拟以财务投资者身份持股不超过45%的股份。

2013年3月29日,公告称,挂牌出售公告期内,无意向受让方湖南省联合产权交易所递交受让申请,因此,公司决定终止挂牌出售本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长沙环卫机械有限公司80%的股权(见图7)。

2.存在问题

《关于规范国有企业职工持股、投资的意见》(国资发改革[2008]139号)规定:“严格控制职工持股企业范围。职工入股原则限于持有本企业股权。国有企业集团公司及其各级子企业改制,经国资监管机构或集团公司批准,职工可投资参与本企业改制,确有必要的,也可持有上一级改制企业股权,但不得直接或间接持有本企业所出资各级子企业、参股企业及本集团公司所出资其他企业股权。科研、设计、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确因特殊情况需要持有子企业股权的,须经同级国资监管机构批准,且不得作为该子企业的国有股东代表。”此即业界通常所说的“禁止上持下”。

实践中,有大量国有集团公司,其子公司众多,子公司业务各有好坏,集团公司管理层希望在有发展前景的子公司中联合子公司核心人才持股。在前一政策的规定下,集团公司管理层很难在子公司中持股,其也就很难有动力去推动有发展前景的子公司去做大。

(四)上市公司定向增发

本部分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1.典型案例

诚志股份的控股股东是清华控股(持股40.11%),其实际控制人为财政部(通过教育部持股清华大学)。最近几年,诚志股份在不断的对外扩张,其资本支出所需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的方式解决,但银行贷款产生的财务费用降低了公司的盈利水平。

2013年6月3日,诚志股份进行非公开发行股票融资。诚志股份非公开发行有利于减轻公司债务负担、进一步改善公司财务状况,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诚志股份此次非公开发行的对象为清华控股、重庆昊海、上海恒岚和富国基金管理的富国-诚志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其中清华控股是公司控股股东,富国-诚志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有外部投资人(a级委托人)和诚志股份部分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骨干员工(B级委托人)共同出资成立。非公开发行股票数量为9000万股,清华控股认购2800万股,重庆昊海认购2500万股,上海恒岚认购2500万股,富国-诚志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认购1200万股(其中,a级委托人认购800万股,B级委托人认购400万股)。发行价格6.96元/股(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90%)。

2013年8月19日,诚志股份非公开发行股票方案获得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目前,非公开发行方案正在中国证监会审批核准中。

与诚志股份类似,广东省广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控股(24.22%)的宏大爆破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案(见图8)。

2.存在问题

除教育部批准了诚志股份的方案外,其他国有上市公司的类似方案,尚未得到所属国资监管部门的批准,更未得到证监会的批准。目前,很多民营上市公司向管理团队定向增发股票,也尚未得到证监会的批准。

通常,高管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买自己公司的股票,尤其是在行情下滑时,监管部门更是鼓励高管买自己公司的股票以维护稳定,但是,为什么不可以向管理团队定向增发股票,目前没有任何权威答案。

(五)混合所有制投资基金

本部分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1.典型案例

达晨创投成立于2000年4月,是我国第一批按市场化运作设立的本土创投机构,已经发展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投资能力最强、最具影响力的创投机构之一。

湖南广电及电广核心人才团队,通过参股深圳市达晨财智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分享达晨创投的创投收益。深圳市达晨财智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12月15日,注册资本为3000万元,控股股东是深圳市达晨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湖南广电及电广传媒核心人才、专业投资团队参股设立(见图9)。

2.存在问题

达晨的模式有创新性。但是,国家对于国企管理团队与国企一起设立混合所有制基金,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在“法未明文允许即不可为”的现实情况下,达晨模式是否可复制到其他国企中,值得探讨。

三、政策建议

在多年的国有企业改制及股权激励的咨询实践中,已经深深体会到落后的体制机制给国有企业的生产力、产业效率带来的束缚。

针对管理层持股,笔者建议:

第一,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力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市场竞争能力、产业发展能力,实现公司的突破性成长。

第二,以持股机制为突破口,对核心人才团队建立长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打破无谓的条条框框,解开体制机制束缚,更好发挥企业家的作用。一是对于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无论大小,应允许管理团队持股。二是对于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避免国有资本“一股独大”、“一股很大”,国有资本相对控股甚至参股即可,在实施管理层持股的同时,应引进民营资本大比例持股,方可真正解决国有资本所有者实际缺位的问题。三是对于国有上市公司,应取消管理团队股权激励所占股权比例封顶(1%)、股权激励收益封顶(40%)的限制,应允许上市公司向管理团队定向增发股票。

第三,以优化公司治理为着力点,打破“一股就灵”的迷信,着力建立国有资本、民营资本、管理团队科学分工、合理制衡、协调运转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国有企业职工持股、投资的意见[Z].2008-8-15.

[2]郑晓波.国企职工持股原则限于本企业股权[n].证券时报,2008-10-9.

[3]阮晓琴.江中集团完成股权多元化改制[n].上海证券报,2010-9-27.

企业股份制改制方案篇10

当前企业改革方兴未艾,各地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出售产权,重组资产,转换机制,分块搞活,人员分流,减员增效,调整结构,盘活存量,兼并联合,承包租赁,加速公司化改革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益。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新型案件起诉到人民法院,寻求司法调节和保护。审判实践中对这类案件的认识和处理不尽统一,本文谈以下几点,仅供参考。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前遗留债务纠纷。(1)出售。根据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国资局《关于出售国有小型企业产权的暂行办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应依买卖双方约定清偿企业出售前之遗留债务;买卖双方未约定该债务承担的,买方在移交的债务范围内承担责任,其余债务由卖方在出卖企业收益范围内承担。(2)承包、租赁、委托经营。因不涉及企业产权性质和主体资格变更,遗留的对外债务应由原企业承担。若依合同约定承包、租赁、受托人负有清偿债务责任的,应将其列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由其承担承诺的义务;若其采取抽逃资金、转移财产、违法经营等手段致使企业丧失清偿债务能力的,应列其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民事责任。(3)联营、合资,他人参股经营。应以新组建的企业为当事人,在原企业股份范围内清偿债务。(4)股份制改造。依公司法和国家规范性意见,原企业债务由新设立的公司承担。如果被改造的企业成为新公司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列该分支机构为当事人并由其承担债务;若该分支机构具有经营资格但不具有法人资格,列该分支机构和新公司为共同诉讼人,分支机构承担债务,新公司负连带责任;若该分支机构未取得营业执照,则由新设立的公司承担债务。(5)兼并。以承担债务方式兼并的,被兼并企业债务由兼并企业承担;以购买式、吸收股份式、控股式兼并的,由兼并企业在原企业财产额范围内承担债务。(6)分立、合并。企业合并的,以合并后的企业为当事人并由其承担债务;企业分立的,由分立后的企业按约定或按分立时各方取得财产份额承担按份民事责任。人民法院处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前遗留的债务纠纷,应本着既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又支持新组建企业发展的原则,在坚持债务应当清偿的民法原则前提下,充分运用政策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在还债期限和还债方式上注意支持新组建企业发展。经债权人和新组建企业同意,可采取灵活变通的办法清偿债务。二、公司内部诉讼。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组建和规范了大批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合作制公司。公司成立后,公司的董事会、董事、监事会、监事等应认真履行法律和章程规定的职责,积极组织管理公司的各项活动,不得侵犯股东和公司的合法权益。然而在实践中,公司组织机构利用职权侵犯公司和股东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股东提起诉讼的,原则上其持有股份应占10%以上并提供担保。人民法院可以行使下述裁判权:(1)对股东大会的裁判权。股东大会的召集与有关公司整体利益与前途的决议,关系到公司股东和全体员工的切身利益。公司不能依法召开定期或临时股东大会,法院有权强制命令董事会召开股东大会;股东大会的召集与有关公司整体利益与前途的决议,关系到公司股东和全体员工的切身利益。公司不能依法召集定期或临时股东大会,法院有强制命令董事会召集股东大会,股东大会召集的手续违反法律或公司章程,决议程序存在瑕疵,股东大会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被限制表决权的股东对股东大会的决议行了表决权,股东可以提起股东大会决议撤销之诉,股东大会决议违反我国法律保护股东利益强制性规定和明确性规定,侵犯股东合法权益的,股东可以提起股东大会决议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