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数据专员工作总结十篇数据专员工作总结十篇

数据专员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5:55:10

数据专员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国网电力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模型 

一、供电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目标 

(一)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理念在服从国家电网公司战略目标的前提下,通过预测人员需求,采取措施吸引和保留专业人才,从而获得和保持企业核心能力。 

(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范围第一,人力资源总量预测;第二,人力资源结构预测;第三,企业特种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本文以人力资源总量和结构预测为重点。 

(三)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目标第一,满足供电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第二,为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性的决策依据;第三,控制供电企业人工成本。 

(四)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指标体系 

1.对象指标。对象指标是指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对象,可以是总量需求预测指标,如:员工总数;管理人员总数;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专门技能人员总数。也可以是结构需求预测指标,如:员工构成;管理人员管理层次结构;专业技术人员职能结构;专门技能人员工种结构等。供电企业是传统的国有企业,在劳动用工上实行用工计划控制,同时,在企业中还存在着全民用工、集体用工、农电工、劳务派遣用工等多种用工方式并存的现象。因此,本文以供电企业定员人数作为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对象指标。 

2.依据指标。依据指标是指影响需求预测的变量因素,这些因素主导着供电企业的活动,决定着人才的需求,它体现在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计划中,是对需求进行定量分析的关键因素,供电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依据指标可选择:供电量、售电量、全社会用电量、营业户数、变电站数量、配变台数、电网线路长度等 

二、国网电力人力资源模型的主要内容 

(一)人力资源总量需求预测模型 

以严格控制省公司未来年度内用工总量为目标,以企业投入产出效能为衡量标准,围绕公司业务快速发展和人均效率持续提升两个基本要求,设计兼顾业务发展和生产效率提升的人力资源总量需求预测模型,深入分析影响公司用工总量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用工总量与关键驱动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总量需求预测模型,实现“用工总量需求”的预测目的。 

(二)人员结构需求预测模型 

以优化职工配置结构为目标,结合企业发展规划中现有业务类型及其核心业务领域布局,深入研究各业务、专业用工数量与业务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各专业用工需求。结合各机构的人员配置率,将各专业的预测增量进行合理分配,建立结构需求预测模型,实现“分专业分机构需求”的预测目的。 

(三)素质结构需求预测模型 

以优化用工策略、提升职工素质为目标,在实现人力资源总量预测和人员结构预测的基础上,根据专业业务的核心程度确定对应的用工方式,分析不同用工方式在人员结构中的分布特征,并进一步明确预测期内补员方式和素质要求,建立素质结构需求预测模型,实现“人员素质需求”的预测目的。综合人力资源总量需求预测模型、人员结构需求预测模型和素质结构需求预测模型,建立能够控制用工总量、平衡人员配置、优化职工队伍、规范用工策略的人力资源需求模型。 

三、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流程 

(一)人力资源总量需求预测流程 

第一步:设计电网企业人力资源总量需求预测模型。具体步骤包括:首先,收集并整理数据,包括按照数据收集标准化模板收集数据、修正数据、分类汇总数据、整合数据和统一数据量级等步骤;然后,筛选指标并降维,包括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步骤;最后,设计模型并进行需求预测,包括设计总量需求预测主体模型和效率提升调整系数、验证模型并进行需求预测等步骤。第二步:设计集体企业和多经企业人力资源总量需求预测模型。第三步:合并电网企业、集体企业和多经企业的需求预测结果,形成完整的人力资源总量需求预测结果。 

(二)人员结构需求预测流程 

人员结构需求预测模型的设计与预测主要针对电网企业。第一步:设计人员结构需求预测模型。具体步骤包括:首先,收集并整理数据,包括按照数据收集标准化模板收集数据、修正数据、分类汇总数据、整合数据和统一数据量级等步骤;然后,筛选指标并降维,包括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步骤;最后,设计模型并进行需求预测,包括设计各类用工(经营类、管理类、技术类、技能类和服务类)和技能类各专业用工需求预测模型、设计调整系数、验证模型并进行需求预测等步骤。第二步:进行补员配置,将各年度、各专业的补员数量分配至各市州单位及下属各二级单位。 

(三)素质结构需求预测流程 

第一步:划分用工类型。梳理和划分企业业务及对应的用工类型,并明确“十二五”期间各年度、各用工类型的占比情况和用工数量。第二步:结合总量需求预测模型和人员结构需求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分析预测“十二五”期间对长期职工补员的数量要求和素质要求(包括新进人员的学历、毕业院校和专业等要求)。第三步:分析长期职工新进人员的补员优先级。(专业管理工作的流程图见图1) 

企业通过建立起科学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模型,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数据专员工作总结篇2

mBD模式下,设计人员的设计要求全部通过一个集成的信息模型来表达,设计人员需要通过最少的工作、用最简洁的方式的表达设计要求、工艺人员要通过简单的操作快速的获取产品制造需要使用的各种信息。这就要求双方在产品设计前,制定双方认可的数据设计规范,该规范应保证设计可达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面向制造部门的工艺要求,以保证制造部门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构型方案的确立

由于当前客户部门对飞机有不同的需求,例如陆基使用、舰载、垂直起降等,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在设计开始时确立明确的构型管理方案,以满足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采用不同的设计解决方案。构型管理的关键在于通过实施构型管理,协调典型部位(客户需求虽然不同,但是机体结构相同的部位)与差异部位间数据的组合、调取、使用关系。这样才能够保证制造出的飞机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要求。构型方案需要首先确立的主要原因在于,制造部门需要根据不同的构型管理方案,将设计部门提供的eBom数据转化为pBom数据,根据pBom制定不同的生产组织方式,生产过程中形成不同状态的mBom数据,当前国内外采用的构型方案管理方式有以下几种:*单一架次构建一个Bom结构树这种管理模式对于投产的架次较少,且客户需求的状态较多时非常的适用,虽然不同的架次间数据存在一定数量的交叉应用,但最终的结果是每一架次状态都存在一个物理的Bom。此种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各架次的数据状态非常明晰,数据对数据管理系统的依赖程度较低,便于产品的分包协作。*所有状态形成超级Bom结构树此种管理模式必须依赖于数据管理系统进行管理,数据本身存在于不同的构型管理状态中,数据的有效性记录于数据本身内或是其所属的模块中。后续环节的使用过程中必须依赖于数据管理系统的基于架次或是状态的过滤功能才能够获取某架飞机最终的数据状态。此种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数据的集成度非常高,不存在数据冗余,缺点在于数据管理工作不能够脱离数据管理系统进行,给后续的产品制造带来了一定量的成本。*基于模块化的构型管理如图1所示,此种管理模式需要首先确立飞机的基本构成模块,这些模块在所有的方案内都是统一的,方案都是通过“构型层”体现的。此种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数据管理的颗粒度非常的灵活,各模块间的关系也比较明确。且后续的改型、选配工作开展非常的容易。

(二)设计几何信息表达传递方式的确立

在mBD模式下以及随着基于三维的数字化工艺设计、数字化检验工作的深入开展,设计人员设计的几何信息不仅需要表达零件最终的尺寸信息,更需要体现出不同类型零件的不同实现方式。例如饭金零件需要体现出从板材到毛料到最终零件的形成过程、机加零件要体现出从锻、铸件毛坯到零件各个细节的形成过程等。这些要求给设计人员的设计工作带来了一些挑战,细化了面向制造的设计思路,在满足设计强度、刚度要求的前提下,工艺实现的可达性也逐渐的成为设计人员需要关心的要点因素。

(三)设计非几何信息表达传递方式的确立

在mBD模式下,不能够片面的追求所有的信息都通过三维表达,需要考虑不同信息的最佳的表达方式。没有了传统的二维纸质介质,一些传统文字描述的内容需要通过一些载体进行表达与传递。当前采用的比较多的方式是通过零件的内部属性信息或是通过在数据管理系统内定义数据外部软属性信息表达。但无论采取哪种表达方式,都需要设计部门与制造部门共同制定数据表达、传递规范,目的是知道制造部门的工艺人员及生产一线的人员能够快速获取本专业或是自身需要的信息。

二、并行工作业务规则的确立

并行工作的开展必须依赖于数据管理规则、数据设计规则的确立,如果没有这些内容作为前提,并行工作的开展将非常的混乱。并行工作的目的是要求工艺人员提前介入产品设计工作中,从工艺可达性的角度对设计数据提出工艺要求,避免因工艺无法实现或是实现困难带来的往复修改等问题,同时基于已完成的设计模型开展必要的生产准备工作,以缩短生产准备的时间,相应的缩短飞机研制的周期。成熟度也就是产品设计状态成熟度,设计部门与工艺部门在并行工作开始前需要制定符合双方设计、制造状态的成熟度管理规则。一般成熟度的管理划分为几级,不同的成熟度状态需要对应不同的设计数据完善程度以及不同的工艺工作开展时机。例如,当成熟度达到某一状态时,设计数据的材料信息及零件外廓尺寸信息确定,制造部门就可以进行制造配套材料的采购、订货工作。基于成熟度的并行工作模式的核心在于设计人员的成熟度状态控制以及制造部门基于成熟度开展工作的结果。设计部门必须严格控制设计数据的成熟度状态,不能够随意的进行提升或是降低,且提升的时机必须作出严格的要求与控制。制造部门不能单单只要求当成熟度达到某一状态后可以开展哪些工作,而应当明确的要求工作开展的程度。

三、工艺分工数据的管理

工艺分工指企业内部根据不同的专业以及同专业内部不同部门的不同的制造生产能够而进行了内部零件制造、装配的路线的划分。工艺分工的结果是划分出飞机工艺分离面以及所有零件、组件、工艺组合件的工艺路线,根据工艺分工的结果形成飞机制造的pBom数据,生产计划部门根据pBom数据制定零件制造及装配计划。

(一)工艺分离面的划分

工艺分离面应由工艺工作主管部门根据装配部门的工作能力进行划分.将飞机的大部件进行拆解.将不同的部件划分到不同的装配部门,后续的小部件划分有装配部门自行组织人员完成。

(二)pBom的建立

pBom即工艺Bom,是由设计Bom(eBom)向制造Bom(mBom)转化的中间数据。pBom一般分两个步骤形成,第一步为将eBom中部分数据进行分解、组合形成工艺组合件,第二步为工艺部门在eBom及工艺组合件的基础上增加零件、组件、装配件的工艺路线形成最初的pBom。pBom的数据是在eBom数据的基础上形成的,底层数据必须与eBom数据保持关联关系或是直接引用eBom数据。但表层数据的权限必须与eBom数据的权限进行分离,以使工艺部门能够对数据进行后续的操作。当设计部门的eBom建立过程中,工艺部门的pBom数据即可开始建立,建立过程需要保证所有的eBom数据都有对应的pBom数据与其一一对应,不能够出现冲突或遗漏。当前多使用DS公司的Delmia软件的Dpe模块或是DS公司的V6平台Delmia模块完成此项工作。建立完成的pBom数据应与设计eBom数据基于同一数据管理平台进行管理,以保证数据的关联性以及数据更改更新的继承性。

(三)工艺分工数据的传递与使用

工艺分工数据是在pBom零件工艺路线数据的基础上形成的基于专业部门的所有数据的集合,这些数据是在pBom工艺路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生产计划部门编制部门生产计划的基础。工艺分工数据一般通过数据管理系统开发基于单一车间的数据提取功能完成的,一般为动态的数据,生产计划部门可在数据管理系统内进行提取,并将计划的结果与pBom数据建立关联,以保证当pBom数据发生更改后,数据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新于反馈,不会出现零件或组件的遗漏。同时,工艺分工数据也是工艺主管部门进行产品设计工艺性判断工作的输入,工艺主管部门根据其负责的不同专业部门提取出与本专业相关的零、组件目录,并基于此目录协助设计人员进行产品设计的工艺可达性判定。

四、工艺审查数据的管理

工艺主管部门以及工艺分工的结果提取出与本专业相关的零、组件目录后协助设计人员进行产品设计的工艺可达性判定的工作也相当于进行零、组件工艺性审查的工作。将所有的工艺要求都灌输到产品设计工作中后即完成了相应产品的工艺审查。工艺审查的结果应作为产品成熟度状态控制的一个重要条件,工艺审查的结果应记录在制造部门的pBom数据中,通过工艺审查结果的属性与设计eBom建立关系,只有产品通过工艺性审查后才能够允许其提升至下一个成熟度状态。工艺审查的数据以及工艺人员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的数据应在数据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以作为后续工作的依据,以及后续出现问题后的主要依据,避免推诱扯皮的现场发生。除以工艺分工数据作为工艺审查工作的输入外,也可以在设计eBom属性内增加零件的工艺类型,如:饭金件、机加件、钦合金零件等,工艺审查人员通过过滤功能进行零件目录的提取继续后续的工作。

(一)工艺审查工作的启动

工艺审查的工作应在pBom建立后启动,各专业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审查的目录分别开展工作。并行工作管理部门应把握所有产品数据的设计状态以及工艺审查工作的进行状态.当产品数据达到可进行工艺性审查的状态后,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对相关数据进行工艺性审查。

(二)审查数据及信息的获取

参与工艺审查的人员除具体的零件负责专业人员外还有一些常规专业需要开展工作,如:标准专业、热处理专业、表面处理专业等。这些专业与具体的专业部门的关注点不同,具体的专业部门对数据的几何关注程度比较高,主要关注点在产品的形成工艺可达性,而常规专业的人员只关心与本专业相关的某些注释信息等非几何信息的工艺性判定。国内航空企业多使用DS公司的Catia软件进行产品设计,随着客户对飞机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飞机产品数据的数据量越来越大,而大的数据量导致了对计算机等设备的硬件水平要求较高,如果所有专业都基于打开产品模型进行工艺性审查无疑会带来一部分成本,同时数据逐项打开的工作效率也非常低。所以要求数据管理系统能够将需要进行工艺性审查以及需要生产一线的工艺及工人查看的非几何信息提取到数据的表层,通过过滤功能能够完成同类非几何信息的批量捍取供常规专业人员进行工艺审查,同时支持审查结果的批量反馈给数据管理系统作为产品数据成熟度状态提升的依据。

(三)审查结果的管理

工艺审查的结果应在pBom中进行保存管理.并作为被审查数据成熟度提升的判定条件,未通过工艺性审查的数据不允许进入某个成熟度状态。工艺审查的结果应能够进行汇总及状态标识,以保证所有的相关专业都完成了工艺审查,且汇总的结果将作为工艺审签的基础数据进行管理。

五、工艺审签数据的管理

当某一产品数据通过所有必须的工艺审查后,可提交发放审签流程,发放审签流程中需要工艺部门的工艺总代表汇总该产品的工艺审查结果后判定是否通过工艺审签环节。此过程可交由数据管理系统完成,通过系统开发使得数据管理系统能够实现产品数据工艺审查结果的汇总及判定,当所有专业都通过工艺审签后,系统能够代表工艺总代表自动完成发放审签的工艺审签环节。

六、结束语

数据专员工作总结篇3

出于制定科技政策的需要,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已日益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所重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是最早系统收集科技统计数据的国际组织,在世界科技统计界处于领先地位,对科技统计的国际标准化和规范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oecd的科技统计与科技指标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在组织上有一套机构,并有专业人员专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指标研究工作,并把科技统计、科技指标与管理决策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注意统计数据的国际可比性,研究并制定了一整套科技统计手册,为科技统计工作提供了共同遵循的统一标准与规范;

系统地收集科技统计数据,并建立了科技统计数据库;

定期出版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出版物,并充分利用internet信息网传输信息;

为满足制定科技政策对指标的要求,十分重视研究能测独创新以及与知识经济有关的指标;

注意加强与非oecd成员国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为合作、收集非成员国的科技统计数据并建立数据库。

以下对oecd的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的这些具体情况和特点分别进行简要介绍。

二、组织机构

oecd成立于1961年,其前身是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目前共有29个成员国,包括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三分之二。oecd的职能主要是研究分析和预测世界经济的发展走向,协调成员国关系,促进成员国合作,经常为成员国制定国内政策和确定在区域性、国际性组织中的立场提供帮助。www.133229.com

oecd的权力机构是理事会,由oecd成员国和欧共体各派一位大使级代表组成。理事会下设委员会,委员会是oecd成员国举行会议和交换信息的机构,由各成员国以及一些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欧盟派代表组成,委员会内可设有专家组和工作组。针对不同的领域和议题,oecd共设有200多个委员会、工作组和专家组。

oecd的日常工作机构是秘书处,设在巴黎oecd总部。秘书处下设司或部,每一个司服务于一个或若干个委员会、委员会的工作组或专家组。秘书处为oecd政府间的交流与协商提供信息和分析材料。为此,收集数据、分析和研究指标就成为秘书处的极为重要的职能和工作。

oecd的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主要涉及该组织的科技政策委员会(cstp)和秘书处的科技工业司(dsti)。cstp是oecd的常设委员会,由成员国以及作为观察员会的非成员国和国际组织的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协调成员国的科技政策、促进在科技领域内的合作。cstp(以及oecd的工业委员会)服务的工作机构,cstp所需要的科技统计数据、科技指标以及其他信息和分析材料都是dsti提供的。dsti下设的经济分析和统计处(eas)是主要从事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的机构。eas的主要工作是:对各成员国和部分非成员国进行r&d调查、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并建立数据库、编辑出版科技统计资料;编写科技指标为科技政策委员会提供信息和分析资料;组织专家研究科技统计方法和指标、组织编写各类统计手册和规范。

为了确保科技统计数据和科技指标的可靠性和国际可比性,不断改进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以满足cstp的需求并提高反映科技政策和国家特点的有效性,cstp下设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nesti)。nesti由各成员国以及联合国和观察员国家的代表组成,它是对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审核、建议和协调的机构。eas的有关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的工作计划、各项工作的结果、提交给科技政策委员会的分析材料、科技指标、科技统计的标准与规范等都得经nesti进行检查和审核。该专家组还可以就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工作向cstp提出建议,经批准后由eas具体实施。此外,nesti还可以协调各成员国的科技统计,各成员国和观察员通过各自代表可以交流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也可以组织各成员国有关专家进行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研究。

三、科技统计标准与规范

制定科技统计标准和规范是科技统计的基础性工作,oecd为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自1963年以来,oecd相继编撰正式推出了5本手册,按出版时间顺序依次是弗拉斯卡蒂手册、tbp手册、奥斯陆手册、专利手册以及科技人力资源手册,统称为《弗拉斯卡蒂系列手册》。这些手册涉及到科技统计的广泛领域。弗拉斯卡蒂手册和科技人力资源手册是计量投入r&d的资源和投入科技活动的人力资源的标准和规范,奥斯陆手册是计量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技术创新活动的标准和规范,而tbp手册和专利手册则是计量科技活动产出(技术国际收支和专利)的标准和规范。从功能上看,弗拉斯卡蒂手册和奥斯陆手册主要是为统计调查而制定的,而其他3本手册则是为从其他已有数据资源获取数据而制定的。

(1)弗拉斯卡蒂手册

1963年正式出版,又称为《为调查研究与发展(r&d)活动所推荐的标准规范》,这是在国际上最早推出的针对r&d统计调查的标准和规范。该手册对研究与发展统计的概念、定义、范围和分类进行了规范。手册出版后,共进行了5次修改和补充,先后增加了许多内容。按照这一手册,oecd成员国从60年代开始就系统地开展了r&d活动的调查,一些非oecd国家也逐步按照此手册实施了本国的r&d活动调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也以该手册为基础,分别在1978年和1979年提出了《科技统计国际标准化建议案》和《科技活动统计手册》

(2)tbp手册

手册的全称是《收集和说明技术国际收支数据的标准方法建议》,这是oecd组织制定的第一本用于计量科技活动产出的手册,为对国家之间无形技术贸易进行调查和收集数据提供了标准和规范。该手册由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批准于1990年正式出版。

手册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基本定义和概念,主要有技术与技术转移、技术的循环及国际技术转移、技术国际收支。第二部分叙述了技术国际收支的界定及其所包含主要内容。第三部分是数据收集和分析时所采用二种的分类,按转让者的特征分类以及按合同的特征分类。第四部分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第五部分讨论不同国家间或不同时间的技术国际收支数据进行比较时的货币换算和减缩折算及其有关问题。

(3)奥斯陆手册

新技术的开发与扩散是产出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出于反映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制定创新政策的需要,80年代以来,技术创新调查引起了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了指导和规范技术创新统计,根据oecd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的建议,在北欧工业发展基金会的合作下,经oecd科技政策委员的认可,于1992年正式推出了技术创新统计手册,即《推荐的技术创新数据采集和解答指南》,也简称为奥斯陆手册。

手册从统计的角度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进行了界定,为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创新统计制定了技术规范。其主要内容有,创新过程模型、创新费用的测度、创新调查的分类和调查步骤。oecd和欧洲委员会于1997年又推出技术创新手册的修订版。修定后的手册虽然仍采用原有的概念、定义和方法论框架,但是在定义上更为准确,所提供的说明更为广泛,使对技术创新的定义和测度从制造业扩大到服务业,此外还采用了最新的国际分类标准。手册出版以来,迅速为大多数oecd成员国作为测度产业创新活动的参改,并在欧共体创新调查(cis)中得到成功的运用,还被翻译为多种文字,推动了技术创新调查在世界范围内的实施。

(4)专利手册

oecd从70年代后期就开始重视利用专利统计数据,为在成员国之间就使用专利数据作为技术指标达成共识并保持国际上的一致性而开始酝酿和起草手册。1992年与1993年在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的年度会议上讨论了手册的初稿,经修改,并由科技政策委员会批准,于1994年公开发行。

专利手册是继tbp手册和奥斯陆手册之后,又一本集中描述r&d效果和影响指标的手册。手册的主要目的是向希望利用专利统计数据建立科技指标的人员,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工具,从而使所用的方法协调一致。手册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把专利置于一个总体概念框架中,说明专利指标与其他科技指标的关系,使用专利指标的方法论问题,以及专利指标的优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专利法律体系,这对于进一步理解反映技术产出的专利指标是非常必要的。第三部分介绍专利的几种分类法和数据库,讨论专利能够提供的技术信息。第四部分讨论专利指标、各种分析思路以及与r&d、科学、创新和经济等各类指标的联系。

(5)科技人力资源手册

该手册为测度和分析科技人力资源提供了标准和规范。这是由oecd和欧洲委员会共同组织制定的,1992年和1993年在oecd的研讨会上进行了讨论,1994年oecd的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进行了讨论,修改后,经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批准于1995年正式出版,也称为《堪培拉手册》。

手册给出了科技人力资源的基本定义,并从统计的角度对科技人力资源的范围进行了界定,提出了科技人力资源存量和流量的模型,为编制和分析流量和存量数据提供了依据,介绍了科技人力资源数据的统计分类及有关定性信息,讨论了收集和编制科技人力资源资料的各种数据来源。

四、数据收集、数据库及统计资料

1.统计数据收集

oecd的科技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对成员国所进行的r&d调查。该调查每两年进行一次,年初向成员国发调查表,各成员国填好后,可以通过邮寄或e-mail向oecd传送数据。调查的内容具体有,r&d支出和r&d人员总量及其分类数据、政府r&d预算拨款、技术国际收支等。

此外,oecd还充分利用其他国际组织的统计资料,经过处理形成科技指标。例如,利用国际上和美国的专利统计资料,通过加工形成一些专利指标,反映科技活动的产出情况。

2.科技统计数据库

oecd的科技统计数据库分两类:第一类是oecd或其它国际机构从成员国收集的数据,其内容主要有r&d数据、技术收集数据和专利数据、技术创新数据库;第二类数据库所保存的是科技指标或经济分析指标的数据。oecd的这些数据库是相互独立的,而且也是由不同的专业人员建立和维护的。

r&d数据库

该数据库存有oecd成员国的r&d基础数据,主要有:r&d支出与r&d人员总量及其主要结构数据;企业部门、高等教育部门以及私人非营利部门的r&d支出与r&d人员的总量及其结构数据;政府r&d预算拨款(gbaord)及其社会经济目标结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对各成员国进行的r&d调查。

技术国际收支(tbp)数据库

该数据库存有各成员国的技术国际收支总量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对各成员国进行的r&d调查。目前,正在建设技术收支总量及其详细结构的数据库。

专利数据库

建有两个专利数据库。一是关于专利申请指标的数据库,是在wipo提供的专利数据库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个是美国授权并按产业分类的专利指标数据库。

技术创新数据库

才开始着手建立的数据库,存放成员国第二轮(cis-2)技术创新调查数据。

主要科技指标数据库(msti)

该数据库是由最常使用的科技指标数据组成,共有89个指标、29个成员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其中有70个指标为r&d指标,另19个指标为科技活动的产出和影响指标,即专利、技术国际收支以及r&d密集产业的进出口贸易。r&d指标主要是全国以及企业、高等学校和政府部门的r&d支出和r&d人员,r&d支出中包括不变价增长率,购买力平价的比值以及r&d与gdp或工业增长值的比。

企业部门r&d支出分析用数据库(anberd)与r&d研究人员分析用数据库(anrse)

这两个数据库为分析人员提供企业部门r&d支出和r&d研究人员按行业分类的数据。由于采用估值技术对缺损数据进行了处理,这两个数据库中的数据在时间进程上都是完整的,具有国际可比性,便于进行对比和分析。anberd数据库存有r&d支出最大的15个国家的企业部门r&d支出的详细数据,anrse数据库存有oecd7个主要成员国的企业部门r&d研究人员的详细数据。

3.统计数据出版物

oecd的统计数据以文学和电子版本形式定期出版,此外科技指标专家组的各成员国专家经秘书处许可还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查阅部分统计数据。

基本科技统计数据(bsts)

每两年出版一本,刊登有29个成员国的r&d、科技活动产出、专利申请和技术国际收支的基本数据,这些数据来自oecd的r&d数据库。oecd的另一本出版物“主要科技指标(msti)”中的指标值就是基于这些基本数据计算出的。该出版物的电子版本每年第4季度发表,并含有1981年以来的数据,在oecd的网站上也可以查阅其中部分数据。

主要科技指标(msti)

每年出版两次(分别于6月与12月),刊登了29个成员国投入r&d的资源及产出指标,即r&d、专利、技术国际收支、r&d密集产业的外贸方面的指标,以及用于计算这些指标的经济指标数据,这些指标可以进行国际对比。该出版物的电子版本可以从oecd的网站查阅。

工业研究与发展

该出版物包括有oecd15个最大的r&d投入国家企业部门r&d经费按行业分布的详细数据,以及7个经济发达国家的r&d研究人员的详细数据。这些数据来自anberd和anrse数据库。这些数据还以电子版本形式出版,在oecd网站上也可以查到。

五、科技指标及科技指标出版物

1.科技指标编写

应用统计数据编写科技指标是经济分析与统计处的重要工作,每两年编写一本。科技指标提交给科技政策委员会,供委员会分析比较各国的科技状况,以及成员国的科技政策研究与分析人员和决策者使用。该处编写科技指标注重为决策服务,坚持创新,具有以下特点:

1.科技指标从对r&d资源即r&d投入的描述已逐步发展为把科技和经济紧密融合在一起进行描述和分析的模式。例如oecd1984年出版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科学技术指标》,就是典型的r&d投入描述模式,以r&d经费和r&d人员这两类指标对成员国的r&d资源总量、变化趋势以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这是典型的r&d投入描述模式。与之相比,1999年出版的《oecd科学技术和产业指标》截然不同。该书共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无形投资、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信息和通讯以及r&d经费这4各方面选择指标进行描述和分析。第2部分是“全球化的挑战”,从国际贸易、外国投资、技术的国际化、产业r&d的国际化4个方面选择指标进行描述和分析。第3部分是“经济的表现和竞争力”,从生产铝、单位劳动成本、科技产出以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用指标来分析。

2.科技指标的编写接收了对科技指标进行研究的最新成果。为使科技指标能更好地为研究、分析以及制定科技政策服务,oecd十分重视对科技指标进行研究,可以说科技指标是在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编写的,是对科技指标研究工作的总结和结晶。例如,上面所提到的1991年出版的《oecd科学技术与产业指标》中的有关对知识经济、无形投资、高技术等都是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

3.为使科技指标能更好地为研究人员和决策人员所掌握,注重在编写形式上不断进行改革。这些变化主要有:增加对各指标的说明,对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要进行解说,并予以说明。

2.科技指标的研究

自1963年《弗拉斯卡蒂手册》出版以来,oecd为开发能测度科技投入活动与产出指标体系作了不懈的努力。从oecd推出的《弗拉斯卡蒂手册系列》可以清楚地看出,科技指标已从当初的r&d资源指标逐步发展为包括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创作以及从专利和技术国际收支反映科技产出的指标体系。

以投入为主体的科技指标体系,长期以来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它仍然难以描述科技活动的产出、知识的传播与扩散以及创新系统的行为,对政策制定所起的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为此,1995年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的部长级会议一致同意开发能测度创新行为和与知识经济产出有关的“新科技指标”,并着重强调,应进一步研究科学系统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为评价、监测及制定政策提供数据。对新科技指标的研究,主要是通过10个项目来进行的,它们是:人力资源的流动,基于专利的指标,创新的经济价值,科技系统活动与网络,服务业的科技活动,企业的创新,公司的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产业r&d的国际化,政府对创新的支持,信息与通信技术。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取得一些进展,发表了一些研究报告,其中有一些分析结果已被编入1999年出版的《科学技术工业指标》。然而,在此须要指出的是,要想达到研究新科技指标的预定目标,仍然困难重重,尚需时日。

3.科技指标的主要出版物

科学技术和工业指标

采用最新数据和定量指标,对oecd成员国以及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的状况及其结构进行分析和比较,每两年出版一本。

知识经济:一组事实和数据

科学技术和工业展望

以定量指标对oecd成员国在向知识经济转变过程中的发展趋势以及科学技术和工业领域的一些主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为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部长级会议准备的材料,该出版物是科学技术和工业指标的简本,以数据、表格和简要说明为主。

六、与非成员国的合作

近10年来oecd十分重视与非成员国的合作。1990年,oecd成立了经济转型国家合作中心(ceet),1998年ceet又扩大并改名为非成员国合作中心(ccnm),全面负责与非成员国的合作,合作的重点国家是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在ccnm设有中国合作组,专门负责与中国进行合作的立项、预算和计划。

加强与非成员国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的合作,帮助这些国家了解、掌握和采用oecd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工作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是ccnm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近10年来oecd采用了多种合作与交流的形式,其中主要有:进行培训和研讨,组织成员国和非成员国进行交流和学习;接受访问学者在oecd秘书处工作,熟悉和掌握oecd的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以及经济分析和统计处和科技指标专家组的工作;协助部分非成员国例如oecd科技工业政策委员会观察成员国以及部分apec国家收集r&d数据;采用oecd的做法对非成员国的科技政策进行评价。

oecd科技工业司的经济分析与统计处与非成员国是在科技统计与科技指标方面进行合作的具体实施部门,并为此作出了大量的工作。

经济分析与统计处与非成员国的合作

数据专员工作总结篇4

出于制定科技政策的需要,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已日益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所重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是最早系统收集科技统计数据的国际组织,在世界科技统计界处于领先地位,对科技统计的国际标准化和规范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oecd的科技统计与科技指标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在组织上有一套机构,并有专业人员专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指标研究工作,并把科技统计、科技指标与管理决策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注意统计数据的国际可比性,研究并制定了一整套科技统计手册,为科技统计工作提供了共同遵循的统一标准与规范;

系统地收集科技统计数据,并建立了科技统计数据库;

定期出版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出版物,并充分利用internet信息网传输信息;

为满足制定科技政策对指标的要求,十分重视研究能测独创新以及与知识经济有关的指标;

注意加强与非oecd成员国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为合作、收集非成员国的科技统计数据并建立数据库。

以下对oecd的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的这些具体情况和特点分别进行简要介绍。

二、组织机构

oecd成立于1961年,其前身是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目前共有29个成员国,包括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三分之二。oecd的职能主要是研究分析和预测世界经济的发展走向,协调成员国关系,促进成员国合作,经常为成员国制定国内政策和确定在区域性、国际性组织中的立场提供帮助。

oecd的权力机构是理事会,由oecd成员国和欧共体各派一位大使级代表组成。理事会下设委员会,委员会是oecd成员国举行会议和交换信息的机构,由各成员国以及一些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欧盟派代表组成,委员会内可设有专家组和工作组。针对不同的领域和议题,oecd共设有200多个委员会、工作组和专家组。

oecd的日常工作机构是秘书处,设在巴黎oecd总部。秘书处下设司或部,每一个司服务于一个或若干个委员会、委员会的工作组或专家组。秘书处为oecd政府间的交流与协商提供信息和分析材料。为此,收集数据、分析和研究指标就成为秘书处的极为重要的职能和工作。

oecd的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主要涉及该组织的科技政策委员会(cstp)和秘书处的科技工业司(dsti)。cstp是oecd的常设委员会,由成员国以及作为观察员会的非成员国和国际组织的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协调成员国的科技政策、促进在科技领域内的合作。cstp(以及oecd的工业委员会)服务的工作机构,cstp所需要的科技统计数据、科技指标以及其他信息和分析材料都是dsti提供的。dsti下设的经济分析和统计处(eas)是主要从事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的机构。eas的主要工作是:对各成员国和部分非成员国进行r&d调查、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并建立数据库、编辑出版科技统计资料;编写科技指标为科技政策委员会提供信息和分析资料;组织专家研究科技统计方法和指标、组织编写各类统计手册和规范。

为了确保科技统计数据和科技指标的可靠性和国际可比性,不断改进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以满足cstp的需求并提高反映科技政策和国家特点的有效性,cstp下设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nesti)。nesti由各成员国以及联合国和观察员国家的代表组成,它是对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审核、建议和协调的机构。eas的有关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的工作计划、各项工作的结果、提交给科技政策委员会的分析材料、科技指标、科技统计的标准与规范等都得经nesti进行检查和审核。该专家组还可以就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工作向cstp提出建议,经批准后由eas具体实施。此外,nesti还可以协调各成员国的科技统计,各成员国和观察员通过各自代表可以交流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也可以组织各成员国有关专家进行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研究。

三、科技统计标准与规范

制定科技统计标准和规范是科技统计的基础性工作,oecd为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自1963年以来,oecd相继编撰正式推出了5本手册,按出版时间顺序依次是弗拉斯卡蒂手册、tbp手册、奥斯陆手册、专利手册以及科技人力资源手册,统称为《弗拉斯卡蒂系列手册》。这些手册涉及到科技统计的广泛领域。弗拉斯卡蒂手册和科技人力资源手册是计量投入r&d的资源和投入科技活动的人力资源的标准和规范,奥斯陆手册是计量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技术创新活动的标准和规范,而tbp手册和专利手册则是计量科技活动产出(技术国际收支和专利)的标准和规范。从功能上看,弗拉斯卡蒂手册和奥斯陆手册主要是为统计调查而制定的,而其他3本手册则是为从其他已有数据资源获取数据而制定的。

(1)弗拉斯卡蒂手册

1963年正式出版,又称为《为调查研究与发展(r&d)活动所推荐的标准规范》,这是在国际上最早推出的针对r&d统计调查的标准和规范。该手册对研究与发展统计的概念、定义、范围和分类进行了规范。手册出版后,共进行了5次修改和补充,先后增加了许多内容。按照这一手册,oecd成员国从60年代开始就系统地开展了r&d活动的调查,一些非oecd国家也逐步按照此手册实施了本国的r&d活动调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也以该手册为基础,分别在1978年和1979年提出了《科技统计国际标准化建议案》和《科技活动统计手册》

(2)tbp手册

手册的全称是《收集和说明技术国际收支数据的标准方法建议》,这是oecd组织制定的第一本用于计量科技活动产出的手册,为对国家之间无形技术贸易进行调查和收集数据提供了标准和规范。该手册由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批准于1990年正式出版。

手册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基本定义和概念,主要有技术与技术转移、技术的循环及国际技术转移、技术国际收支。第二部分叙述了技术国际收支的界定及其所包含主要内容。第三部分是数据收集和分析时所采用二种的分类,按转让者的特征分类以及按合同的特征分类。第四部分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第五部分讨论不同国家间或不同时间的技术国际收支数据进行比较时的货币换算和减缩折算及其有关问题。

(3)奥斯陆手册

新技术的开发与扩散是产出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出于反映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制定创新政策的需要,80年代以来,技术创新调查引起了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了指导和规范技术创新统计,根据oecd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的建议,在北欧工业发展基金会的合作下,经oecd科技政策委员的认可,于1992年正式推出了技术创新统计手册,即《推荐的技术创新数据采集和解答指南》,也简称为奥斯陆手册。

手册从统计的角度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进行了界定,为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创新统计制定了技术规范。其主要内容有,创新过程模型、创新费用的测度、创新调查的分类和调查步骤。oecd和欧洲委员会于1997年又推出技术创新手册的修订版。修定后的手册虽然仍采用原有的概念、定义和方法论框架,但是在定义上更为准确,所提供的说明更为广泛,使对技术创新的定义和测度从制造业扩大到服务业,此外还采用了最新的国际分类标准。手册出版以来,迅速为大多数oecd成员国作为测度产业创新活动的参改,并在欧共体创新调查(cis)中得到成功的运用,还被翻译为多种文字,推动了技术创新调查在世界范围内的实施。

(4)专利手册

oecd从70年代后期就开始重视利用专利统计数据,为在成员国之间就使用专利数据作为技术指标达成共识并保持国际上的一致性而开始酝酿和起草手册。1992年与1993年在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的年度会议上讨论了手册的初稿,经修改,并由科技政策委员会批准,于1994年公开发行。

专利手册是继tbp手册和奥斯陆手册之后,又一本集中描述r&d效果和影响指标的手册。手册的主要目的是向希望利用专利统计数据建立科技指标的人员,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工具,从而使所用的方法协调一致。手册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把专利置于一个总体概念框架中,说明专利指标与其他科技指标的关系,使用专利指标的方法论问题,以及专利指标的优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专利法律体系,这对于进一步理解反映技术产出的专利指标是非常必要的。第三部分介绍专利的几种分类法和数据库,讨论专利能够提供的技术信息。第四部分讨论专利指标、各种分析思路以及与r&d、科学、创新和经济等各类指标的联系。

(5)科技人力资源手册

该手册为测度和分析科技人力资源提供了标准和规范。这是由oecd和欧洲委员会共同组织制定的,1992年和1993年在oecd的研讨会上进行了讨论,1994年oecd的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进行了讨论,修改后,经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批准于1995年正式出版,也称为《堪培拉手册》。

手册给出了科技人力资源的基本定义,并从统计的角度对科技人力资源的范围进行了界定,提出了科技人力资源存量和流量的模型,为编制和分析流量和存量数据提供了依据,介绍了科技人力资源数据的统计分类及有关定性信息,讨论了收集和编制科技人力资源资料的各种数据来源。

四、数据收集、数据库及统计资料

1.统计数据收集

oecd的科技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对成员国所进行的r&d调查。该调查每两年进行一次,年初向成员国发调查表,各成员国填好后,可以通过邮寄或e-mail向oecd传送数据。调查的内容具体有,r&d支出和r&d人员总量及其分类数据、政府r&d预算拨款、技术国际收支等。

此外,oecd还充分利用其他国际组织的统计资料,经过处理形成科技指标。例如,利用国际上和美国的专利统计资料,通过加工形成一些专利指标,反映科技活动的产出情况。

2.科技统计数据库

oecd的科技统计数据库分两类:第一类是oecd或其它国际机构从成员国收集的数据,其内容主要有r&d数据、技术收集数据和专利数据、技术创新数据库;第二类数据库所保存的是科技指标或经济分析指标的数据。oecd的这些数据库是相互独立的,而且也是由不同的专业人员建立和维护的。

r&d数据库

该数据库存有oecd成员国的r&d基础数据,主要有:r&d支出与r&d人员总量及其主要结构数据;企业部门、高等教育部门以及私人非营利部门的r&d支出与r&d人员的总量及其结构数据;政府r&d预算拨款(gbaord)及其社会经济目标结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对各成员国进行的r&d调查。

技术国际收支(tbp)数据库

该数据库存有各成员国的技术国际收支总量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对各成员国进行的r&d调查。目前,正在建设技术收支总量及其详细结构的数据库。

专利数据库

建有两个专利数据库。一是关于专利申请指标的数据库,是在wipo提供的专利数据库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个是美国授权并按产业分类的专利指标数据库。

技术创新数据库

才开始着手建立的数据库,存放成员国第二轮(cis-2)技术创新调查数据。

主要科技指标数据库(msti)

该数据库是由最常使用的科技指标数据组成,共有89个指标、29个成员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其中有70个指标为r&d指标,另19个指标为科技活动的产出和影响指标,即专利、技术国际收支以及r&d密集产业的进出口贸易。r&d指标主要是全国以及企业、高等学校和政府部门的r&d支出和r&d人员,r&d支出中包括不变价增长率,购买力平价的比值以及r&d与gdp或工业增长值的比。

企业部门r&d支出分析用数据库(anberd)与r&d研究人员分析用数据库(anrse)

这两个数据库为分析人员提供企业部门r&d支出和r&d研究人员按行业分类的数据。由于采用估值技术对缺损数据进行了处理,这两个数据库中的数据在时间进程上都是完整的,具有国际可比性,便于进行对比和分析。anberd数据库存有r&d支出最大的15个国家的企业部门r&d支出的详细数据,anrse数据库存有oecd7个主要成员国的企业部门r&d研究人员的详细数据。

3.统计数据出版物

oecd的统计数据以文学和电子版本形式定期出版,此外科技指标专家组的各成员国专家经秘书处许可还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查阅部分统计数据。

基本科技统计数据(bsts)

每两年出版一本,刊登有29个成员国的r&d、科技活动产出、专利申请和技术国际收支的基本数据,这些数据来自oecd的r&d数据库。oecd的另一本出版物“主要科技指标(msti)”中的指标值就是基于这些基本数据计算出的。该出版物的电子版本每年第4季度发表,并含有1981年以来的数据,在oecd的网站上也可以查阅其中部分数据。

主要科技指标(msti)

每年出版两次(分别于6月与12月),刊登了29个成员国投入r&d的资源及产出指标,即r&d、专利、技术国际收支、r&d密集产业的外贸方面的指标,以及用于计算这些指标的经济指标数据,这些指标可以进行国际对比。该出版物的电子版本可以从oecd的网站查阅。

工业研究与发展

该出版物包括有oecd15个最大的r&d投入国家企业部门r&d经费按行业分布的详细数据,以及7个经济发达国家的r&d研究人员的详细数据。这些数据来自anberd和anrse数据库。这些数据还以电子版本形式出版,在oecd网站上也可以查到。

五、科技指标及科技指标出版物

1.科技指标编写

应用统计数据编写科技指标是经济分析与统计处的重要工作,每两年编写一本。科技指标提交给科技政策委员会,供委员会分析比较各国的科技状况,以及成员国的科技政策研究与分析人员和决策者使用。该处编写科技指标注重为决策服务,坚持创新,具有以下特点:

1.科技指标从对r&d资源即r&d投入的描述已逐步发展为把科技和经济紧密融合在一起进行描述和分析的模式。例如oecd1984年出版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科学技术指标》,就是典型的r&d投入描述模式,以r&d经费和r&d人员这两类指标对成员国的r&d资源总量、变化趋势以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这是典型的r&d投入描述模式。与之相比,1999年出版的《oecd科学技术和产业指标》截然不同。该书共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无形投资、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信息和通讯以及r&d经费这4各方面选择指标进行描述和分析。第2部分是“全球化的挑战”,从国际贸易、外国投资、技术的国际化、产业r&d的国际化4个方面选择指标进行描述和分析。第3部分是“经济的表现和竞争力”,从生产铝、单位劳动成本、科技产出以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用指标来分析。

2.科技指标的编写接收了对科技指标进行研究的最新成果。为使科技指标能更好地为研究、分析以及制定科技政策服务,oecd十分重视对科技指标进行研究,可以说科技指标是在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编写的,是对科技指标研究工作的总结和结晶。例如,上面所提到的1991年出版的《oecd科学技术与产业指标》中的有关对知识经济、无形投资、高技术等都是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

3.为使科技指标能更好地为研究人员和决策人员所掌握,注重在编写形式上不断进行改革。这些变化主要有:增加对各指标的说明,对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要进行解说,并予以说明。

2.科技指标的研究

自1963年《弗拉斯卡蒂手册》出版以来,oecd为开发能测度科技投入活动与产出指标体系作了不懈的努力。从oecd推出的《弗拉斯卡蒂手册系列》可以清楚地看出,科技指标已从当初的r&d资源指标逐步发展为包括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创作以及从专利和技术国际收支反映科技产出的指标体系。

以投入为主体的科技指标体系,长期以来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它仍然难以描述科技活动的产出、知识的传播与扩散以及创新系统的行为,对政策制定所起的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为此,1995年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的部长级会议一致同意开发能测度创新行为和与知识经济产出有关的“新科技指标”,并着重强调,应进一步研究科学系统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为评价、监测及制定政策提供数据。对新科技指标的研究,主要是通过10个项目来进行的,它们是:人力资源的流动,基于专利的指标,创新的经济价值,科技系统活动与网络,服务业的科技活动,企业的创新,公司的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产业r&d的国际化,政府对创新的支持,信息与通信技术。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取得一些进展,发表了一些研究报告,其中有一些分析结果已被编入1999年出版的《科学技术工业指标》。然而,在此须要指出的是,要想达到研究新科技指标的预定目标,仍然困难重重,尚需时日。

3.科技指标的主要出版物

科学技术和工业指标

采用最新数据和定量指标,对oecd成员国以及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的状况及其结构进行分析和比较,每两年出版一本。

知识经济:一组事实和数据

科学技术和工业展望

以定量指标对oecd成员国在向知识经济转变过程中的发展趋势以及科学技术和工业领域的一些主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为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部长级会议准备的材料,该出版物是科学技术和工业指标的简本,以数据、表格和简要说明为主。

六、与非成员国的合作

近10年来oecd十分重视与非成员国的合作。1990年,oecd成立了经济转型国家合作中心(ceet),1998年ceet又扩大并改名为非成员国合作中心(ccnm),全面负责与非成员国的合作,合作的重点国家是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在ccnm设有中国合作组,专门负责与中国进行合作的立项、预算和计划。

加强与非成员国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的合作,帮助这些国家了解、掌握和采用oecd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工作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是ccnm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近10年来oecd采用了多种合作与交流的形式,其中主要有:进行培训和研讨,组织成员国和非成员国进行交流和学习;接受访问学者在oecd秘书处工作,熟悉和掌握oecd的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以及经济分析和统计处和科技指标专家组的工作;协助部分非成员国例如oecd科技工业政策委员会观察成员国以及部分apec国家收集r&d数据;采用oecd的做法对非成员国的科技政策进行评价。oecd科技工业司的经济分析与统计处与非成员国是在科技统计与科技指标方面进行合作的具体实施部门,并为此作出了大量的工作。

数据专员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结核病防治;人力资源;调查分析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5-0605-03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5.029

本调查旨在了解边远山区结核病防治机构人力资源现况,为政府下一步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人力资源调控提供依据。

对象与方法

1.对象市、县两级结核病防治专业人员,包括在编和聘任人员两种,不包括综合医疗机构中的临床工作人员。

2.研究方法对2010年百色市各县(区)上报的年报表的数据进行核实、汇总和分析。内容为全市市、县两级结核病防治机构人力资源情况,包括各级人员的数量、性别比、年龄构成、学历、职称以及执业医师资格获得等情况。

3.数据分析方法对收集的材料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1.人员数量百色市结核病防治人员全部隶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共有结核病防治专职人员91人,其中:市级10人,县级81人。人员配置达到《全国结核病防治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要求的有3个县,占25.00%(3/12)。

2.性别和年龄

(1)性别:全市结核病防治机构人员中男性58人,占63.74%(58/91);女性33人,占36.26%(33/91);男女性别比为1∶0.57。

(2)年龄:全市结核病防治机构人员平均年龄为38.7岁,其中市级平均39岁,县级平均36.7岁。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中,各年龄组分布比较平均。详见表1。

3.人员资历全市结核病防治机构人员中正式在编人员39人(42.86%),聘任52人(57.14%)。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71人,占78.02%(71/91)。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35人,占38.46%(35/91)。县级结核病防治机构人员中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30人,占37.04%(30/81);县级无职称的有17人,占20.99%(17/81)。县级结核病防治机构人员中尚未获得执业资格的有24人,占29.63%(24/81)。各级结核病防治人员学历、职称以及执业情况分别见表2、3、4。

4.结防人员流失情况2005~2010年,全市在6年时间中,原从事结防工作的人员中有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职称人员流失,每年的人才流失都在10名以上。从2005年到2010年,每年应聘从事结防工作的大学本科生和专科生各20名左右,但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每年本科生流失率为65%~69%,专科生为32%~42%。在一些关键的岗位,如信息、报表管理等,人员变动相当大。流失最多的年龄大都在25岁至45岁之间,他们基本上渡过了毕业后的过渡期或就业前的准备期,是人才队伍中的重要梯队。

讨论

1.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展农村卫生人事制度改革,对于改善农村地区卫生人力资源状况,提高工作效率、推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等起到积极作用。从2004年开始,国家将结核病、艾滋病和血吸虫病列为国务院直管的疾病,从而使各地的结核病防治工作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目前我市结核病防治机构的人力资源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①人员配置数量偏少,市、县两级结防人员的总数比全市的乡镇数(132个)还少,不足每个乡一个的配置;按总人口数的配置比例,全市的结防专业人员配置仅达到0.02/千人。②整体素质偏低,聘任人员比正式在编人员还多、高级职称与本科学历等人数偏少、无职称和无执业资格的尚有部分比例,如此的人力资源条件再加上长期以来得不到十分重视的基础条件建设,使整个结核病防治工作战线的战斗力不强。③高职称与高学历人员在结核病防治战线上流失严重。

2.原因分析

(1)体制因素:用人机制不活是当前全市结核病防治人力资源上的最大难题,虽然卫生人事制度改革进行了多年,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总体来看,仍然在编制部门管理编制,人事部门管职称、调配,卫生部门管使用的框架内进行,人员难进、难出、难留的问题仍然存在。

(2)机构因素:全市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于受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改革的影响,造成机构内部编制、人员的严重不足,而当前的免疫规划管理工作是建立在“黄牌警告”、艾滋病防治工作建立在“攻坚年”等机制基础之上,而结核病防治工作重项目、轻行政管理的现象仍然未改变,导致许多基层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结防人员的配置上打了一定的折扣,许多优秀的专业人员流向了热门专业岗位。另外,机构的经济趋差和对聘任人员的制度趋差,也是一部分人员流失的重要原因。

3.进一步推动结核病防治机构人力资源发展的思考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和洛克菲勒基金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进行评估,发现有5个方面的主要原因制约了DotS策略的推广,其中“各个层面上缺乏合格的员工”列于第一位[1],揭示了人力资源发展对结核病防治工作成功与否的战略意义。因此作者认为,要解决结核病防治机构的人力资源问题要从源头抓起:

一是建立与完善人事法规制度,为结核病防治机构提供法制保障,努力从体制上实现三个转变:即对人员的控制从以编制控制为主转向以工资总额控制为主,努力做到因事设岗、按岗按需用人,各级结核病防治机构要积极调整工作能力强、素质高、技术过硬的人才,充实到结核病防治第一线,要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关于人员的要求,必须成立独立的结核病防治科室,诊断治疗、业务督导专业技术人员、统计和药品管理人员不能少于5人[2],痰检和放射诊断人员另外配备,人口较多的县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更多人员参与结核病防治工作。

二是要注重实验室能力和诊断服务能力的建设,为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工作经费由定额补助为主转向定向补助为主,促使结核病防治机构更多地通过业务工作来获取收益;在人事管理权限上由多头管理向分级负责转变,给予卫生行政部门一定的用人权,特别要杜绝那种“有编有人但不能入编”[3]的现象,提高用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三是实行有差异的人事管理方式,针对边远山区的特点,提高结核病防治工作人员的工作报酬待遇,要特别注意的是对聘任的人员的劳务费发放管理等领域,要给予用人单位很大的自,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同时,不断创造有利于结核病防治工作人员成长的良好环境,特别是对结防人员的工作条件和发展机会要给予特殊关照,提高结防岗位的吸引性。

参考文献

[1]徐缓.国际结防人力资源发展政策[J].中国防痨杂志,2007,29(4):353-355.

[2]谢海波,张慧,李雪,等.全国结核病防治机构人力资源调查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11,33(1):12-15.

数据专员工作总结篇6

一、实施范围:

(一)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县各级国家机关举办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事业单位,包括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拨款、部分由财政支持以及经费自理的事业单位,都要实施岗位设置管理。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类企业所属的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所属独立核算的企业,以及由事业单位已经转制为企业的单位,不在实施范围。

(二)事业单位正式在册的并与事业单位具有正式人事关系或工资关系的职工,包括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都要纳入岗位设置管理。

二、岗位类别设置:

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

(一)管理岗位指承担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二)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符合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与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适应职称改革工作的需要。

(三)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技能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单位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鼓励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已经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

(四)根据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实行不同的岗位类别结构比例控制。三类岗位的结构比例控制标准如下:

1、主要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管理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50%。

2、主要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

3、主要承担技能操作和设备维护、后勤保障、技能服务等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工勤技能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50%。

主体岗位之外的其他类别岗位,应保持相对合理的结构比例。

三、岗位等级设置:

事业单位的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实行最高等级控制和结构比例控制。

(一)管理岗位等级设置

管理岗位通用等级分为10个等级,我县事业单位仅设置7至10级。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根据单位的规格、规模、隶属关系,按照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

事业单位现行的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分别对应管理岗位7至10级。事业单位各等级管理岗位职员数量根据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和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设置。

(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

专业技术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等因素,根据行业专业技术职务管理有关规定和自治区暂行办法确定。

1、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即一至十三级。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中正高级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包括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包括十一至十三级,十三级是员级岗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不区分正、副高级的,暂按现行专业技术职务有关规定执行。

2、全县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总体控制目标为0.5:3.5:6。各事业单位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具体结构比例,可依据各层级岗位结构比例控制目标,由人事行政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统筹确定。

3、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之间的结构比例按照以下标准确定: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1:3:6;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2:4:4;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

4、专业技术一级岗位属于国家专设和管理的特级岗位,二级岗位由自治区统一设置和控制。专业技术一级、二级岗位人员的确定按国家和自治区规定执行。

规模小、人员少、较分散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可实行集中调控管理的办法。人事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严格控制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严格控制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总量,事业单位要严格执行核准的岗位结构比例。

(三)工勤技能岗位等级设置

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技术工岗位分5个等级,即一至五级,依次分别对应事业单位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工勤技能岗位结构比例中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县总体控制目标为5%,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县总体控制目标为20%,四级、五级岗位和普通工岗位数量根据工作需要设定。

工勤技能一、二级岗位主要在技术含量高、操作技能强的领域设置,要严格控制一级、二级工勤技能岗位的总量。工勤技能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岗位等级规范、技能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

(四)特设岗位设置

特设岗位是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聘用急需人才等特殊需要,经批准设置的工作岗位,是非常设岗位。须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人事局核准,其等级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特设岗位不受事业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在完成工作任务后,按照管理权限予以核销,人事部门也可以在核准岗位时直接设定特设岗位的有效期限。

(五)过渡岗位设置

事业单位因历史等原因形成超编或超岗位比例情况的,首次设岗时允许设置一定数量的过渡岗位,过渡岗位系临时性岗位,人员晋级聘用或解聘后自然销减。

四、岗位名称及岗位等级

(一)管理岗位七至十级的名称统一规范为职员七级岗位、职员八级岗位、职员九级岗位、职员十级岗位。

(二)专业技术岗位名称根据系列和等级,统一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行业实施意见的规定执行。

(三)工勤技能岗位各等级名称统一规范为工勤技能一级岗位、工勤技能二级岗位、工勤技能三级岗位、工勤技能四级岗位、工勤技能五级岗位,以及普通工岗位。

五、岗位基本条件:

(一)各类岗位的基本条件

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

1、遵守宪法和法律;

2、具有良好的品行;

3、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

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5、岗位所需的其他条件。

(二)管理岗位基本条件

管理岗位职员一般应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管理岗位各等级基本条件是:

1、七级职员岗位,须在八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2、八级职员岗位,须在九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各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的任职条件要在上述条件基础上结合本行业、本部门、本单位具体情况制定。

(三)专业技术岗位基本条件

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按照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执行。实行资格准入控制的专业技术岗位的条件,应包括准入控制的要求。

1、专业技术一级岗位是国家专设的特殊岗位,主要针对中国工程院和科学院院士而设立,由国家人事部设置管理。

2、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由自治区人事厅统一管理和控制。聘用专业技术二级岗位,须按照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规定取得相应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在专业技术三级岗位工作5年以上,或在三级专业技术岗位工作3年以上,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

(1)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以上获得者;

(2)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以上获得者;

(3)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第一完成者;

(4)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5)享受国务院或自治区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6)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者;

(7)自治区“313”人才计划第一层次入选者;

(8)其他做出重大贡献的一流人才。

3、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的聘用年限条件:

(1)高级岗位:

a、任三级岗位,须在四级岗位上工作4年以上;

B、任五级岗位,须在六级岗位上工作4年以上;

C、任六级岗位,须在七级岗位上工作3年以上;

(2)中级岗位:

a、任八级岗位,须在九级岗位上工作3年以上;

B、任九级岗位,须在十级岗位上工作2年以上;

(3)初级岗位:

任十一级岗位,须在十二级岗位上工作2年以上;

主管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上述条件中的年限规定。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要按照上述要求及行业指导意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专业技术水平要求、任职年限、履行岗位职责考核情况、专业技术业绩贡献等因素综合确定本单位的具体岗位等级条件。

(四)工勤技能岗位基本条件

1、一级、二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技师、技师技术等级考评。

2、三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技术等级资格考核。

3、技术工学徒期满,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岗位考核后,可确定为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4、普通工熟练期满,经考核合格后,可确定为普通工岗位。

(五)转岗条件:

根据工作需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跨岗位类别转岗的,即从管理岗位聘用到专业技术岗位、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到管理岗位、工勤技能岗位聘用到管理岗位(或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或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到工勤技能岗位,需符合新聘岗位的条件。

六、岗位设置程序

事业单位根据岗位类别、岗位等级和岗位结构比例的规定,结合单位实际和事业发展需要,制定具体岗位设置方案,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岗位设置要充分体现每个工作岗位承担的具体职责任务以及所需业务素质、工作技能、人员配备、目标考核等方面的要求,通过岗位的合理设置,促进单位人员结构优化,推动单位各项事业发展。

事业单位设置岗位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填写岗位设置审核表。岗位设置方案应涉及下列内容:

1、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单位的名称、拨款形式、隶属关系、机构规格、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实有人数、人员结构以及单位的职责任务和主要工作项目等;

2、单位设置岗位的原则和依据,包括岗位设置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以及所依据的相关政策规定等;

3、单位设置岗位的数量结构,包括设置的岗位总量,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数量及结构比例,各类岗位内部不同等级的数量及结构比例等;

4、岗位设置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包括单位落实岗位设置方案的办法,对超编、超结构比例人员设置过渡性岗位问题的说明,对超编、超结构比例人员逐步消化到位的措施,对逐步完善岗位设置制度的工作安排等。

(二)报主管部门审核,人事劳动保障局核准。审核、核准岗位设置方案及岗位设置审核表时,单位需同时提供下列相关批准文件:

1、机构编制部门下达给单位的机构编制方案;

2、单位超职数配备领导成员的,须提供人事任免机构签发的超职数领导人员任职通知书;

3、人事行政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按照人事管理权限、核定下达给单位的管理岗位结构比例通知;

4、人事行政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按照人事管理权限、核定下达给单位的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通知;

5、人事行政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按照人事管理权限、核定下达给单位的工勤技能岗位结构比例通知。

(三)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内,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应明确以下内容:

1、岗位设置实施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2、岗位设置说明书(包括具体工作岗位的名称、类别、等级、设置数量、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岗位条件等);

3、岗位设置实施工作的配套措施和办法(包括组织竞争上岗、实施岗位聘用、安置未聘人员、开展岗位考核和进行监督管理的具体措施办法等);

4、岗位设置实施工作的方法、步骤及完成时限;

5、岗位设置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组织领导机构应由单位领导、组织、人事、纪检机构负责人以及职工代表组成);

6、实施工作中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四)广泛听取职工对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意见。单位通过召开全体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会,征求职工对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意见,落实职工对岗位设置实施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提高岗位设置实施工作的透明度。

(五)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由单位负责人集体讨论通过。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将岗位设置实施方案提交单位负责人集体研究,方案通过后须报单位主管部门审核、备案;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报同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党群口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分别报同级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事部门共同核准。

(六)组织实施。岗位设置实施工作的组织机构,根据已通过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岗位设置的具体实施工作。单位应主动接受主管部门、人事劳动保障局对岗位设置实施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七、岗位设置审核权限: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行核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管理权限进行审核。

(一)*县直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县人事劳动保障局审核后,报*市人事局核准。*县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人事劳动保障局审核汇总后,报*市人事局核准。

(二)党群口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分别报县委组织部和人事劳动保障局共同核准.

(三)事业单位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应保持相对稳定。岗位设置纳入正常管理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岗位设置方案可按照规定程序和权限申请变更:

1、事业单位出现分立、合并,须重新设置岗位的;

2、根据上级或同级机构编制部门的正式文件,增减机构编制的;

3、按照业务发展和实际情况,为完成工作任务确需变更岗位设置的。

(四)事业单位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后,由主管部门组织验收,报人事劳动保障局认定审批。

事业单位的岗位实行总量控制和动态管理。岗位总量应根据事业单位的机构规格、规模和事业发展确定。事业单位岗位总量调整后,对其岗位设置及结构比例进行相应调整。

八、岗位聘用

事业单位要根据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制定具体的岗位聘用办法,采取竞聘上岗、量化考核、公开招聘等方式,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择优聘用人员。

(一)聘用必须由事业单位与聘用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对聘用人员实行合同管理,聘用合同期限内调整岗位的,应对合同的相关内容作出相应变更。

(二)事业单位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应保证现有人员严格按照现聘任职务(技术等级)进入相应的岗位等级。对现有人员职务(技术等级)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结构比例的,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尚未达到核准的结构比例的,要严格控制岗位聘用数量,根据事业单位发展要求和人员队伍状况,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逐年逐步到位。

(三)事业单位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因行业特点确需兼任的,须按人事管理权限审批。

(四)岗位设置管理中涉及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任(聘)用的,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有关规定执行。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聘用人员要打破身份界限,不得再设置身份限制。

(五)事业单位应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事业单位人员聘后管理考核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岗位设置管理的需要,制定分类、细化的岗位考核细则或办法,加强对聘用人员的聘后管理,建立健全岗位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定期对聘用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的结果作为聘用人员调整岗位、晋升岗位职务等级和进行工资分配的重要依据。

(六)已经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并普遍签订聘用合同的事业单位,应根据本办法的要求,做好政策衔接,规范岗位设置,并调整聘用合同相应的内容。尚未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的事业单位,应按照有关政策和行业指导意见的精神,抓紧进行岗位设置,实行聘用制度,组织岗位聘用。

(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后,出现空缺岗位,应首先消化单位内部的超编人员。无超编情况的,须通过内部竞聘上岗、公开招聘的方式聘用工作人员。对因超编设置过渡性岗位的事业单位,不准许公开招聘录用工作人员。

(八)对确有真才实学,岗位急需且符合破格条件的管理人员(职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可按照有关规定破格聘用,管理人员(职员)原则上可高聘一个等级,专业技术人员原则上可在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高聘一个等级。破格聘用必须严格控制。

九、工作进度安排:

(一)宣传发动和培训阶段(*年1月至8月)。组织培训班对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人事干部进行培训,各单位学习传达自治区、*市和*县有关岗位设置管理文件精神。

(二)制订方案阶段(*年9月)。各事业单位按照文件精神自下而上制定本单位岗位设置方案和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三)核准方案阶段(*年10月)。各主管部门审核上报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和岗位设置实施方案,报人事劳动保障局核准。

(四)组织实施阶段(*年11月)。事业单位根据核准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全面推行岗位设置管理,组织开展岗位聘用。

(五)自查验收与认定阶段(*年12月)。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进行自查验收,验收结果报送县人事劳动保障局审批认定。

十、有关要求:

数据专员工作总结篇7

据*区人才普查数据显示,*区总共普查单位(不含江西省国税局等几家省级单位)数为2048家,从业人员总数为152149人,人才总数108927人,其中党政人才3465人,占人才总数的3.18%;经营管理人才17161人,占人才总数的15.75%;专业技术人才25362人,占人才总数的23.28%;技能人才62631人,占人才总数的57.5%;农村实用人才308人,占人才总数的0.28%。全区人才总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71.59%。

二、人才结构

1、年龄结构。35岁及以下49309人,占人才总数的45.28%;36岁至40岁17441人,占人才总数的16.01%;41岁至50岁,占人才总数的29.23%;51岁及以上10335人,占人才总数的9.49%。

2、学历结构。大学以上学历(包括研究生)15364人,占人才总数的14.1%;大专学历20423人,占人才总数的18.75%;中专学历11311人,占人才总数的10.38%;高中及以下学历61829人,占人才总数的56.76%。

3、专业结构。在30337个专业技术人员中,工程技术人员较多,有7518人,占人才总数的6.9%;卫生技术人员2775人,占人才总数的2.55%;教学人员2852人,占人才总数的2.62%;经济类人员6364人,占人才总数的5.84%;其他类人员2432人,占人才总数的2.23%。

4、性别结构。男性人才数为59997人,占人才总数的55%;女性人才数为48930人,占人才总数的45%。

综观上述数据可见,*区人才现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人才队伍的日趋年轻化。调查资料显示,我区40岁以下的人才有66750人,占人才总数的61%,超过一半之多,这充分表明*区的人才队伍正在日趋年轻化,这些新生的年轻力量正为*区的经济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专业技术人才层次较低,结构不合理。高级人才分布不均衡,我区现有的2385名高级技术职称人才,有72%集中在工程、教育和卫生系统,传统行业仅占28%;另一方面无职称人员12941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比重43%,初级人才7741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比重26%,由此可看出,我区的专门人才队伍中69%是由初级以下人才构成的,从学历情况看,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比例失调,分别为1:11:16,中专以下学历人才有73140人,所占比重为67%,因而人才队伍层次较低,质量不高。

三、专业技术人才的分布不够合理。从行业上看,工程类、文教卫生战线的专门人才数量较多,占专业技术人才比重的47%,传统行业次之,占专门人才比重的25%,而对我区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的专门人才则太少,从事高新技术的专门人才则更少,不足1%。

如何有效地盘活人才存量,提升人才素质,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笔者建议,*区应着重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宏观协调,引导人才结构调整趋势

1、加强对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人才工作要由区属管理转变为区域管理,健全人才工作机构,加强人才工作力量。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把人才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的重要内容。

2、转变思想观念,推进非公有制经济人才队伍建设。更新观念,打破所有制限制,鼓励人才向非公有制经济转移,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培养和引进人才。加快建立非公有制企业人才资源库,完善政策措施,使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在落户、参加培训、职称评定、评选专家、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享有同等待遇。

二、加快发展教育培训体系,全面提升人才素质

1、着力培养高层次人才,造就一批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要打破身份和所有制界限,探索非国有单位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办法,抓紧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加强中青年优秀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制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并逐步完善适合我区企业特点、多层次、多形式、开发性的培养体系。

2、大力发展终身教育和职业教育,打造我区高级技能人才队伍。构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加快发展远程教育,形成统一的包括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网络教育在内的终身教育网络。充分调动行业和企业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三、建立紧缺人才目录,探索人才引进渠道

1、放宽政策,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建立人才引进零门槛准入制度,进一步放宽人才引进政策。设立"一站式"人才引进服务窗口,实行人才引进限时办理。制订和实施我区紧缺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柱产业、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项目所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

2、完善人才柔性流动和引进的机制和政策。鼓励高层次人才来我区从事兼职、咨询、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高新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服务。鼓励本区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和人才租赁等灵活用人方式引进紧缺人才。

数据专员工作总结篇8

督导处、审计处

 

一、2020年工作总结

2020年,督导处根据学校党政重点工作和新冠疫情前后上级部门对高校教学管理的最新政策要求,积极探索、力求突破,主要在夯实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状态监测的工作机制、提升以质量督导助力质量教学的工作实效、加强运用数据报告分析研判的工作能力等方面全面开展本年工作。审计处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扎实开展各项审计工作。

(一)常规工作

1、制订《教学督导工作条例》

从教学督导员队伍建设、工作职责权限、工作机制待遇等方面细化规范相关条款,通过专题会议、督导提议等方式广泛征集意见,前后进行了三稿修订,最终形成文稿提交学校审议。

2、完善校院两级协同督导工作机制

从统筹督导计划、协调督查任务、互通督学信息、督促整改情况等层面把校院两级督导力量互有补充地结合起来,一方面优化增强校级督导员的工作效能,另一方面,调动激发院级督导员的工作热情。2020年督导听课量885门次,覆盖专业教师327位,占专业教师人数的85.2%。规范常规教学巡查值班制度,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3、加强学生信息员队伍建设

从信息员培训、操作、考核、评优等方面不断开拓与时俱进的新思路,教育引导广大信息员做好学生层面由点及面地正向疏导和问题反馈工作。尤其在上半年居家学习期间,信息员在辅助学校线上教学管理监测与管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4、完成各类数据平台采集工作

随着数据平台越来越在学校管理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各类数据的采集与使用也越来越成为部门日常工作。一年来,完成“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教育现代化监测数据采集”、“精准扶贫数据采集”、“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数据采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等各类数据采集5项,并对各项数据进行细化研究分析,完成相关数据报告3篇。

5、编制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2020》、《学校质量年报(2021)》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和江苏省教育厅要求,要根据我校实际办学情况做出自我评估,我们按规范按要求编制形成我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2020)》,并在学校官网上对社会。

精心汇总挑选各院部各部门案例举措,编制我校《高等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2021)》,选编15项典型案例报送省厅《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2021)》,其中有2项案例入选省质量年报。

6、完成内部和外部审计工作

(1)内审工作:完成电气与信息学院(交通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文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品牌专业效能督查审计,完成审计报告2份;开展了卫生护理学院、现代制造装备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电气与信息学院(交通学院)等四学院9位中层领导离任审计。

(2)外审工作:为了提高送审项目的审计效果,审计处对每一个项目都组织审计事务所、施工单位和项目管理部门三方同时到场,进行现场查勘。2020年9—12月,完成了19个基建维修项目的外审工作,送审价共计5311366.86元,审定价共计5145421.73元,核减额共计:165945.13元,核减率3.12%,为学校节省了165945.13元。

(3)项目验收:参加了图文信息中心吕凤子数字图书馆、丹师幼教3个实训室、化材学院、电竞与交通学院、财贸学院、艺术学院等几十个项目的核查验收工作。

(4)学校围网核查:检查了学校四周的围网工程,督促其进一步整改完工。

(5)教职工食堂工作餐审核:审核了学校教职工上半年和暑假加班工作餐票情况,为学校节省了近5000元资金。

(6)物业和安保的督查工作:完成四个校区的物业和安保督查工作,到现场实地调查考勤表、工资表、报修记录等,督促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

(7)完成经济合同审核:对198份经济合同开展审计审核、备案,同时将合同内容报校纪委备份。

(二)特色亮点工作

1、“停学不停督”,疫情督教提能显效

上半年,督导处主要从督导评价、学情反馈、满意度调查三个维度统筹开展线上教学督导工作,全力匹配符合线上教学特点的督导与管理方式,在疫情突发期间及时有效地进行教学监测,保障了教学秩序,取得良好成效。

第一,“三细”落实督导在线听评课,“三细”体现在:聚焦整体细规划、两级协同细对接(校院两级督导)、及时反馈细总结。一学期来,组织落实督导员听在线课程达450门次,被听课教师211位,占开课教师的51.2%。

第二,“多维”开展学情问卷反馈,“多维”落脚在:学期初教学秩序日报反馈、学期中各类抽样及专项反馈、学期末师生评学评教汇总反馈等。

第三,“分段”调研师生体验满意度,“分段”意旨在:分阶段实时了解师生线上教学的获得感及满意度,通过数据汇总及时查找问题、调整方向、提升质量。

期间共发放各类问卷38类次,收到答卷数据73194条,汇总形成《(开学初期)线上教学日反馈表》15份、各类《数据汇总报表》若干、《督导通报》5份、《线上教学学情分析报告》3份等,学校微信推送学情报告(部分)3次。各类数据的分析汇总,全面展示出我校线上教学的良好面貌,为学校有效读取线上教学状态、精细掌控线上教学动态、合理校准线上教学势态做出了有力支撑。

2、以“质量督导”促“质量教学”

下半年,按照《教学督导工作条例(草案)》,牵头协调校院两级督导广泛开展教学督导工作,对校院两级督导员提交数据进行分析通报,规范教学督导工作程序、提高教学督导评价质量、提升教学督导工作效能,通过“高质量”的督导数据诊断推进常规教学的“高质量”提升。

第一,对督导员工作量进行分析通报,从督导听课及督导巡查的总量和人均两个维度进行比对,纵向督促督导员的工作进度。下半年督导听课总量435门次,巡查总量224人次,超额完成预期任务。

第二,对督导员评价结构进行分析通报,从督导员评分结构和学院部得分结构两个维度进行比对,横向校准督导员的工作态度。一是对普遍满分、高分的评价提出预警,二是对院校两级评价明显不平衡的部分提出预警,严格规范和要求督导员把好个人督导评价的“质量关”。

第三,汇总编制《教学督导工作报告》1份,竭力在数据规范性、结论科学性上思考提升,以期逐步提升学校教学督导的质量和能效。

3、扩展数据分析板块,提升数据应用实效

研究梳理各类数据在指标范畴、逻辑校验、排名运用等方面的规律规范,灵活展现各项数据在学校、院部不同层面的量级结构,在学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审核上报、专业群建设项目申报等重要专项工作中提供更加精准、科学的参考数据,不断提升各类数据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应用实效。

(三)取得的成绩

1、督导处质量管理科被学校评为2018-2019年度“三全育人”示范岗;

2、部门一位同志被评为学校2018-2019年度优秀共产党员。

二、2021年工作计划

(一)加快推进管理数据平台建设

整合优配管理数据平台,从基础数据、逻辑设计、工作流程、分析运用等维度重新架构科学适用的数据系统,提升教学督导数据的质量和意义。

(二)协同开展教学督导的常规与专项工作

继续推进《教学督导工作条例》地修订出台,规范常规教学督导的工作标准和要求,加强专项教学督导的工作指向和效果,促进教学督导常规与专项工作协同发力,切实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保驾护航。

(三)充分发挥数据的功能,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精研分析各项数据纵横对比情况,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撑。

(四)完善审计制度

完善我校原有的审计制度,制定内审、外审、项目验收等严格完整的工作流程。

(五)内审方面

按照学校工作部署,继续开展第二批和第三批院部和职能部门中层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工作;完成领导布置的相关专项审计工作。

(六)外审方面:继续开展各项基建维修项目外审工作。

数据专员工作总结篇9

 

编者按: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工商总局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领导小组2014年工作要点》精神,了解掌握基础情况,积极推进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和专业市场党组织和党员深入开展非公党建工作,根据年度工作安排,8月底,中国个协印发公函和调查表,通过地方个私协会组织开展了一次专业市场非公党建工作抽样调查。此次调查得到了多地个私协会及其辖区有关专业市场的大力支持,不仅反馈了调查表,有的还提交了工作总结、情况报告、意见建议等材料。中国个协通过对回收的抽样调查表和相关材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了《专业市场非公党建工作抽样调查情况报告》,分别呈报国家工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总局推进非公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孙鸿志同志和中国个协会长钟攸平同志。11月6日,孙鸿志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请韩旭阅研。要加强与中个协合作,发挥其重要作用。”11月14日,钟攸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这项工作做得好,今后要继续做。要通过深入调研,更好地发挥中个协在推进非公党建方面的作用。关键是要了解第一手的情况,了解基层党组织的需求。”现将情况报告以简报形式印发,供各地参考借鉴,共同努力,多措并举,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商品交易市场党建工作研讨会议精神和要求,不断推进专业市场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一、基本情况

此次抽样调查通过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3个计划单列市、1个副省级市个私协会向其辖区内专业市场寄发抽样调查表130份(每个市场1份)。截止10月中旬,实际回收调查表104份,回收率80.0%。

在填报调查表的104个专业市场中,市场经营户总计12.55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9.65万户,占比76.9%;私营企业1.98万户,占比15.8%;其他经营户9202户,占比7.3%。市场经营人员(包括业主和雇工)总计51.22万人。

二、党组织和党员情况

(一)专业市场普遍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在填报调查表的104个专业市场中,有93个专业市场建立了非公党组织,占比89.4%,较好地实现了党的组织覆盖;11个专业市场没有建立非公党组织,占比10.6%。在建立了党组织的93个专业市场中,共建立基层党组织267个,其中党委17个、党总支14个、党支部236个。

(二)专业市场党组织主要依托市场和个私协会单独组建。从组建方式上来看,专业市场党组织主要是依托市场(占比52.7%)、依托个私协会(占比31.1%)建立;其他还有依托工商部门、依托行业协会、依托街道和企业建立等。其中,绝大多数为单独组建,占比68.8%,少部分为联合组建。

(三)专业市场党组织以属地管理为主、条块管理为辅。从管理体制来看,专业市场党组织以属地管理为主、条块管理为辅。其上级主管单位主要是乡镇(街道)党委(占比30.1%)、上级非公党工委(占比28.0%)、个私协会(经济)党委(占比25.8%)。

(四)党组织活动经费基本有保障,主要由市场列支。调查表明,这些专业市场党组织有活动经费的占95.7%。其经费来源主要是市场管理方列支(占比39.8%)、党费(占比25.8%)、个私协会会费列支(占比20.4%)。此外,其经费来源还有组织部门拨付、工商部门拨付等途径。

(五)党员人数占市场经营人员总数的比例偏低。据统计,在建立了非公党组织的93个专业市场中,共有党员5727人,占市场经营总人数(业主和雇工)的1.1%,比例偏低。其中,纳入市场内非公党组织管理的党员共2743人,占总数的47.9%;有流动党员1447人,占总数的25.3%;有“口袋党员”196人,占总数的3.4%。

2013年初以来,在这93家专业市场经营人员中新发展党员289人,目前还有入党积极分子818人。

三、党建工作开展情况

(一)注重加强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调查结果显示,在上级党组织和工商部门、个私协会的组织、指导下,专业市场党组织注重加强自身规范化建设,能够按照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等“六有”标准,打牢工作基础。在93个建立了非公党组织的市场中,有68个市场的党组织达到了“六有”标准,占总数的73.1%。

(二)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这些专业市场党组织按照当地党委组织部门的部署和要求,在工商部门和个私协会的指导下,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建活动。

1.持之以恒,坚持开展各种日常活动。其中,比较普遍开展的日常党建活动,主要包括民主生活会(开展率82.8%)、“三会一课”(开展率78.5%)、专题党课(开展率67.7%)、红色主题教育(开展率60.2%)、专题党日(开展率53.8%)、民主恳谈(开展率52.7%)等。

2.夯实基础,坚持开展各种专项活动。专项活动形式主要包括评选表彰先进(开展率74.2%)、扶贫帮困(开展率65.6%)、教育培训(开展率64.5%)、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开展率47.3%)、调查研究(开展率46.2%)等;此外还开展了选派党建指导员(联络员)、数据统计等活动。

3.创新载体,坚持开展各种特色活动。市场党组织结合市场经营管理实际,广泛组织开展了党员示范岗(店)(开展率77.4%)、党员亮牌(挂牌)经营(开展率66.7%)、争创先进(开展率65.6%)等活动。此外还开展了党员突击队、贡献金点子、兴企帮企、党员志愿者服务、党员治安队(义务巡逻队)等特色活动,不断提升党员责任意识,积极发挥表率作用,带头营造守法经营、诚信服务的市场氛围。

(三)专业市场党建活动取得积极成效。通过一系列党建活动的组织开展,市场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不断增强,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有效发挥,党建工作赢得了市场管理方、广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好评。抽样调查中,有43个市场及其党组织表示,能够全部达到中央提出的“双强六好”标准(党建强、发展强,生产经营好、企业文化好、劳动关系好、党组织班子好、党员队伍好、社会评价好),占比46.2%;其他市场党组织也表示,能够达到“双强六好”大部分指标。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加强规模较小专业市场党建工作,努力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此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的专业市场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较好地实现了党的组织覆盖。但是,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建立了基层党组织的专业市场一般规模较大,市场经营人员和党员人数较多;而没有建立基层党组织的专业市场规模普遍都比较小,市场经营人员和党员人数较少。据统计,在建立了党组织的93个专业市场中,市场经营户总计12.39万户、经营人员共有50.77万人、党员5727人,平均下来,每个市场分别为0.13万户、0.55万人、61.6人;而没有建立党组织的11个专业市场,其市场经营户总计1581户、经营人员4429人、党员38人,平均到每个市场,才分别为143.7户、402.6人、3.5人,数据明显偏小。这样的现实情况,要求工商部门和个私协会在推进专业市场党建工作中,要按照全国党建研究会和国家工商总局新近在浙江义乌召开的全国商品交易市场党建工作研讨会上有关领导提出的要求,继续加大专业市场党组织组建力度,特别是有所侧重地加强对规模较小专业市场党建工作的指导和协助,通过委派党建指导员等方式,指导其采取联合建、挂靠建等方法,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开展党的活动,不断扩大专业市场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

(二)积极发展非公经济人士中的优秀份子入党,不断壮大党员队伍。调查结果显示,在建立了党组织的93个专业市场中,共有党员5727人,党员仅占市场经营总人数的1.1%,比例明显偏低。而没有建立党组织的11个专业市场,党员才38人,还不到这些专业市场经营人员总数的0.9%。这一比率无论是与全国党员占比数还是个私经济领域党员占比数相比,都明显偏低。不仅如此,2013年初以来,在上述建立了党组织的93家市场中,新发展党员仅289人,每个市场平均才发展3.1人。由此看来,工商部门和个私协会加强组织协调,指导市场党组织强化对市场经营人员尤其是其中的优秀人才、骨干力量的思想引导和教育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思路觉悟、理想追求,进而从中发展优秀份子加入党组织,为党组织增添新鲜血液,可谓任重而道远。

数据专员工作总结篇10

本方案通过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专业现状和本专业市场人才需求的了解和分析,确定此次调研的问题和目的。然后根据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自身情况和目标人才市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调研方法,制定详细的调研方案,确定相关资料分析方法。最后通过调研方案的实施和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得出调研报告,为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背景

根据权威部门,截至2016年11月底,山西机动车保有量达到6055667辆。而且这两年多,山西平均每天新增机动车1190辆左右。截至2017年底,太原市的机动车保有量为1450414辆,当年新车注册190874辆,注销登记17066辆。

2017年山西全省GDp为14973.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增速比上年加快2.5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557元。

201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32元,增长6.5%,快于前三季度0.1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17831元,增长5.2%;经营净收入2443元,下降8.1%;转移净收入6667元,增长16.2%;财产净收入2190元,增长9.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88元,增长7%。其中,工资性收入5462元,增长5%;经营净收入2824元,增长3.4%;转移净收入2337元,增长16.9%;财产净收入164元,增长10%。

太原市现有汽车维修企业近836家。

随着我省(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持续提高,其中城市居民家庭用于交通和通信的消费支出增长16.36%,个人拥有的汽车数量逐年增多,对汽车维护和修理的需求增加。

随着汽车技术含量的增加,汽车维修由机械修理为主稍带一些简单电路检修的传统方式,逐步转向依靠电子设备和信息数据进行诊断与维修。许多汽车维修设备生产厂家推出最新的专用检测设备和仪器,为机动车维修行业注入了高科技成分。有了这些专用的检测仪,就可以方便地探明汽车各系统的工作情况,准确判断故障所在,为快速地排除故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同时对维修技术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研究问题及研究目的

(一)研究问题

由于本专业的不断发展,对未知的汽车市场人才需求,需要确认汽修专业的现状情况,市场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目的

1.掌握目前我县及周边地区汽车行业企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了解并掌握企业对汽车专业人才的需求与能力要求。

3.加强与汽车行业企业的交流,寻求与企业的深层次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4.提高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知名度。

5.锻炼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师的社会活动能力。

6.工作岗位需求分析、岗位能力要求分析、工作领域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7.确定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计划。

四.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方法是:

(1)对本专业的资料进行收集汇总;

(2)组织调研本专业的专业现状;

(3)确定针对本专业所涉及的企业调研的范围;

(4)确定采样调查的企业;

(5)设计调查问卷(行业人才需求、企业人才需求、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等);

(6)执行问卷调查。

五.调研设计

(一)调研总体情况

1.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主体为刚毕业的毕业生20人以上,企业5家以上,一线员工10人以上,一线管理人员10人以上以及部分中职院校。其中一线管理人员包含:

(1)本地区4S店、维修厂等企业总经理、部门经理、技术总监、技术顾问、技术骨干等。

(2)本地区汽车汽修厂或4S店,总经理、部门经理、技术总监、技术顾问、技术骨干等。

2.调研方法

(1)深入企业实地现场观察、考察。

(2)与企业相关负责人访谈(见企业负责人访谈记录表)。

(3)发放调查问卷(见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

(4)网上搜索、书籍、报刊、杂志查阅。

(二)问卷设计

1.问卷类型

根据目标消费群体(主要消费群体和辅助消费群体)的实际情况,此次调研的问卷包括对汽修专业毕业生发放的问卷和对企业员工发放的问卷两种类型,其中对毕业生发放的问卷采取自填式,对企业员工的问卷以自填式和访谈代填式为主。

2.设计原则

(1)内容简洁明了,逻辑清晰。针对毕业生的问卷要言简意赅,针对企业员工的问卷要通俗易懂,问卷内容不宜过多。

(2)便于回答。针对毕业生或针对企业员工面访调查,不宜耽误他人过多时间而影响到受访者的生活、休息,因此问卷以封闭式的打钩题为主。

(3)目的性明确。问卷的问题应该覆盖本次调研的4个研究目标,从而保证问卷信息的有效性。

3.问卷结构

问卷内容包含:标题、说明、调研内容和被访者项目

六.现场工作以及资料收集

(一)调研人员构成及安排

1.调研人员安排:此次调研工作将本小组各相关人员联合成立专门的调研组:

(1)组长:张丽凤(负责编制调研计划、设计调研用表、召开调研会议、控制调研进度、检查评估调研质量、统编调研报告)。

(2)副组长:范常盛(负责落实调研计划、汇总整理分析调查资料、进行费用报销)。

(3)成员:彭亮、李赟、梁卫强、田振芳、靳炜、叶美桃、王秀林、王金仙、乔露露、吕旭(负责行业企业调研、简单分析调研资料)。

本次调研共有调查员12名。为方便调研工作的开展,具体人员及其工作安排如下:

(1)调研一小组:5人,分别是范常盛、彭亮、田振芳、叶美桃、王秀林(范常盛为调研一组组长)负责调研问卷的设计与修改、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工作及最终的数据处理和制定调研报告等工作。

(2)调研二小组:5人,分别是张丽凤、梁卫强、李赟、靳炜、乔露露(张丽凤任调研二组组长)负责调研人员的培训、实地调研工作的组织开展。

(3)调研一小组和调研二小组10名调查员以企业员工为调研对象,负责10家以上企业实地调研。

(4)吕旭、王金仙等2名调查员以汽修专业毕业生为调研对象,采取随机电话、网络、面访等方式,负责向本专业的毕业生发放不少于50份调查问卷。

(二)资料收集

调研所需的相关参考资料和既有研究成果有项目技术小组人员负责整理收集,收集方向和范围为:汽修专业现状资料,人才需求资料,行业人才需求,企业人才需求,企业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专业机构的统计资料等。

七.调研要求

1.人员要求:

所有调查人员,外出调查时要穿校服(没有校服的要求着装正统),要体现学校精神、展现文明风采,绝不能有损害学校声誉的言行举止。

本次调研工作意义重大,任务重、时间紧,各位成员要高度重视、明确职责、随机应变,确保调研工作取得预期成效。

2.质量要求:

了解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讨论解决方法,并予以指导。

在调研中应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对策,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普遍调查与典型分析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开展工作。

检验调查结束的问卷是否完整,有无遗漏,可否补救。

访谈时要注意内容的详细记录(如有必要可录音,供后续整理)。

八.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主要采取书面报告和口头讲解的形式。书面报告将对调研问卷中的每一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统计分析结论提出相应的决策建议,以便对专业建设以及企业前期的市场准备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书面报告结构包括:封面、目录、概要、调研目的、调研过程、结论和建议、附录。其中结论和建议是报告的核心部分。

九.情况、费用和时间

(一)企业情况

本次实地调研的企业主要有10家,具体名册如下:

序号

企业名称

联系人

联系方式

具体地址

调研时间

1

2018.1.10~1.31

2

2018.1.10~1.31

3

2018.1.10~1.31

4

2018.1.10~1.31

5

2018.1.10~1.31

6

2018.1.10~1.31

7

2018.1.10~1.31

8

2018.1.10~1.31

9

2018.1.10~1.31

10

2018.1.10~1.31

11

2018.1.10~1.3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费用预算

本次调研的费用预算主要用于调研人员培训和调研活动开展两方面。具体费用安排如下:

项目

细项

费用(元)

时间(天)

参与人数

合计(元)

问卷设计及印刷

问卷设计

400

4

3

500

问卷印刷

1000*0.1

人员培训

场地及组织

400/天

3

20

1200

人员费用

加班补贴

60/人/天

7

20

20000

交通补贴

5/人/天

伙食

10/人/天

杂项

项目备用

1000

——

——

1000

总计(元)

——

——

——

——

21700

(三)时间安排

项目

时间

负责人员

内容

调研问卷的设计、修改

2016/5/5

调研问卷的设计及试调研后的问卷修改

人员培训及前期准备

2016/5/6-5/18

1.调研人员的培训

2.调研问卷的印刷

调研工作开展

2016/5/20-2016/5/31

调研人员按安排各自开展调研工作

数据统计与调研报告

2016/6/1-2016/6/8

对调研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调研报告

十.调研工作计划

序号

研究任务

研究内容

调研方式

调研对象

调研时间

调研人员

调研材料

1

对汽修专业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汇总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专业特色、专业能力、专业现状、专业课程、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等

查阅、收集、分类、汇总

书籍:

网络:

2016/4/20-2016/4/25

书籍、网络

2

对收集汇总材料进行分析及确认调研对象

对汽修专业的资料进行专家分析并有针对性的制定调研范围

讨论、分析、查找、确认调研范围

汽修专业毕业生范围

企业范围

2016/4/28

专业汇总材料、毕业生名单、企业名单

3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制作

针对总结的汽修专业的所需研究内容对毕业生及相关企业的人员制定调查问卷表

设计、制作

1.《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查表》

2.《企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历程自我分析表》

2016/5/5

电子、纸质调研表格

4

对调研人员进行培训

对调研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分工培训

分工、培训

调研相关人员

2016/5/6-

2016/5/18

调研表格

调研形象

访谈内容

5

对汽修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问卷调查

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专业课程、工作岗位能力分析、对母校的教学建议等

填写问卷调查表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

2016/5/20-2016/5/31

五寨县职业中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查表

6

对企业进行调研

行业人才需求、企业人才需求、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等

填写问卷调查表、访谈

企业一线员工、一线管理人员、人事访谈、总监访谈

2016/5/20-2016/5/31

1.五寨县职业中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查表

2.企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历程自我分析表

7

调研表格收集、分类、汇总

收集毕业生以及企业的调研表,访谈纪录及调研照片

收集、分类、汇总

1.调研相关表格

2.访谈记录

3.调研照片

2016/6/5-

2016/6/7

1.《五寨县职业中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表》

2.《五寨县职业中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表》

3.《五寨县职业中学校毕业生跟踪情况调查表》

4.访谈记录

5.调研照片

8

分别对调研表格内容,访谈记录进行分析、讨论、总结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建设的相关调研表格和访谈记录

分析、讨论、总结

1.调研表格数据

2.访谈记录资料

2016/6/10-2016/6/15

1.调研表格数据

2.访谈记录资料

9

写调研报告初稿

写《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专业建设调研报告初稿

撰写报告

以上有效材料

2016/6/16-2016/6/25

1.调研表格数据

2.访谈记录资料

3.调研讨论内容

4.调研总结内容

10

本专业教师讨论记录及总结

针对本次调研和报告内容进行讨论和总结

讨论、总结

以上有效材料

2016/6/25-2016/6/28

1.调研表格数据

2.访谈记录资料

3.调研讨论内容

4.调研总结内容

5.调研报告初稿

11

编写《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编写《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撰写报告

以上有效材料

2016/7/1-

2016/7/2

以上有效材料

12

专家讨论记录及总结

职教专家、企业专家、课程专家进行汽修专业头脑风暴、讨论和总结,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计划

讨论、总结

本专业材料调研报告及有效材料

2016/7/3

调研报告及专业教师讨论材料及相关资料

13

编写《人才培养方案》

编写《人才培养方案》

撰写报告

以上有效材料

2016/7/5-

2016/7/10

以上有效材料

14

方案论证、学校审定和定稿

组织专家进行方案的论证,学校审定,和最后的定稿

论证、审定、定稿

1.《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2.《人才培养方案》

2016/7/11-2016/7/18

1.《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2.《人才培养方案》

十一.企业访谈提纲

(一)企业访谈简介

企业访谈旨在确定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主要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要求,本调研内容如下:

1.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分布;

2.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升迁经历;

3.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就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

4.企业对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

(二)访谈提纲

获悉贵单位在人才培养与管理方面有一定独到的见解和阶段性的成果,特我们前来拜访调研与学习,希望能得到一定思路上的借鉴和启示。感谢您的分享!具体访谈问题如下:

【人才结构类】

1.贵单位的岗位(群)设置是怎样的?即有哪些岗位分布?

2.贵单位的岗位设置是依据什么标准或规范?

2.请简单谈谈这些岗位的能力要求是怎样的?包括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3.未来三年,贵单位最需要的是哪(几)类人才?

【人才现状类】

1.目前在贵单位就业的人群主要来自于哪些途径?专业对口的占比多少?

2.目前在贵单位就业的人群缺乏(或者需要进一步提升)哪方面的技能?

3.您希望应聘人员在就业前达到什么样的能力状况?请举出3-4个结合具体任务的能力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