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课本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5:59:23

电子课本篇1

【关键词】电子课本;教科书;电子书;术语概念;特性;功能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4―0005―07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终端技术越来越成熟,无处不在的电子阅读在社会生活中迅速普及开来。教育传播理论指出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媒体和内容四要素,总的来说,包括“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电子书包的产生促使“物的要素”走向融合,其中电子课本在电子书包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国外,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的地平线报告中指出电子书技术将在未来2~3年内发展成熟,在国内,包括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台湾等地的电子书包项目纷纷开始示范应用。在电子课本的研制方面,已有相关出版机构、厂商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进来。国家工信部和新闻与出版总署开展了电子书标准研究并成立了相应研究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于2010年10月向全国信标委申报成立了全国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以下简称“专题组”),设立了总体专题项目组、电子课本标准专题项目组等,作者作为总体组负责入,对专题组所涉及的概念和术语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术语标准》中进行定义,电子课本术语包含在内。本文在电子课本标准组研究的基础上,从与电子课本联系最紧密的“电子书”和“教科书”角度出发,深入分析电子课本的属性、特性及功能,以更好地揭示电子课本的内涵与优势。一电子课本的概念

电子课本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子书,是传统教科书与电子书技术走向融合的产物,下文将从教科书、电子书、电子书包等概念出发,探讨电子课本的产生来源,并根据前人的研究,明确本文的观点,得出电子课本的术语概念。1相关概念

(1)教科书

教科书,亦称“课本”、“教材”,指按照教学大纲编选的教学用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科书不同于一般的书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并划分单元或章节,主要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和附录等部分构成。

(2)电子书

电子书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一定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通过数码方式记录在以光、电、磁为介质的设备中,借助于特定的设备来读取、复制、传输。电子书代表了人们所阅读的数字化出版物。

(3)电子书包

“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提出:“电子书包是一种信息化环境的集成体,它整合了电子课本的内容(资源)、电子课本阅读器(设施)、虚拟学具(工具),并连通无缝学习服务(平台)。”本研究团队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系统之间的关系图,见图1。

电子书包系统包括电子课本、学习服务、虚拟学具以及学习终端。学习服务为电子课本提供服务支持,虚拟学具为电子课本提供工具支持,学习终端则是电子课本的内容承载。2电子课本与电子书、教科书的关系从电子课本产生的角度,我们对电子课本与电子书、教科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电子课本是教科书数字化的产物,也是电子书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产物,它们之间的关系见图2。下面我们从这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1)电子课本是教科书数字化的产物

尽管教材的概念广泛、类型丰富,但在过去的二十年问,除了更多的彩色,课堂上师生使用的教材与过去相比变化不大。据《美国重新修订教科书生产标准》研究报告,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起,美国中小学生因书包过重而造成学生脊椎和背部伤痛问题的情况逐渐引起了教育界、学术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提出将教材电子化有利于解决学生书包越来越重的问题。同时,在教育系统中采纳数字化教材有利于促进教育信息化以及学习过程的现代化,将教科书数字化可以更好的整合教育资源、改善教育水平、提高学校和学生的竞争力、节省教育经费以及保护环境。

(2)电子课本是电子书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产物

在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的地平线报告中,电子书被列为未来2~3年将对教育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技术。国外的亚马逊公司、苹果公司都出台了相应的计划,将教科书内容或在线课程软件放入相应的阅读器中。国内,电子书出版巨头也纷纷在电子课本方面开展工作,如汉王的“人才招募计划”,盛大的“一人一书”计划。将教科书数字化之后,学生将可以“带走”一个图书馆,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将大大提高。

3电子课本的概念分析

对于电子课本的概念,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致使人们对电子课本的认识都不统一,市场上出现很多形式各异的电子课本,这是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快速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用mindmanager思维导图软件,主要从标准性定义、描述性定义、他人的定义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参考传统教科书与电子书的相关概念,对电子课本作了系统分析,总结出较有代表性的术语概念。最后得到标准性定义和描述性定义,并将其写入电子课本术语标准草案己于2012年底提交至国家标准组织审核。

关于电子课本的术语概念,通过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经过梳理总结,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1)电子课本是一种集轻巧、廉价节能、检索灵便、可随时更新内容、具有充分的人机交互性等各种优点于一身的电子教科书。

(2)电子教材是一类遵循学生阅读规律、利于组织学习活动、符合课程目标要求、按图书风格编排的电子书或电子读物。

(3)电子课本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专用电子书,是教科书电子化或数字化后形成的具有教育教学属性的数字出版物。

(4)电子课本是一类特殊的电子阅读材料,以书包中的课本为隐喻,继承了电子书的主要特性,能够承担教育内容的阅读功能。

(5)电子教材是将各种声音、文字、图片和影音文件集于一体,使得传统纸质教材和教学手段中难以实现的实验和动态演示过程得以轻松实现,有助于帮助学生对重点、难点加以理解,并留下深刻印象。

(6)电子教材又称数字教材、电子教科书,是以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开发的教学系统。支持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反复使用,而且具有及时性、共享性、开放性、动态性、交互性特点。

(7)Chu提到如何将电子书有效地作为教学工具,如在文本中提供一个可链接到双语词典与同步音频的超链接,以帮助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这种应用于教学和学习的电子书称为电子课本。

为便于理解,我们将电子课本相关概念综合进来,总结出电子课本分析,见图3。

上述各种定义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教科书历史发展阶段,有的侧重于功能,有的侧重于实现技术。综合上述概念,作者认为,电子课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是数字化阶段的教科书,也是一类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特殊的电子书;从功能角度来看,是与电子书包相配套的学习载体,承载了电子书包作为个人学习工具所需要的诸多功能,最基本的是能代替传统的教材并以更丰富的媒体形式展现教学内容;此外,能连接学习工具和学习服务,成为学习者个人学习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各种学习任务的个性化环境。从技术的角度,电子课本是以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将电子书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新型教科书,具有数字出版物的特点,其内容包含了一定的教学思想和学习路径。

我们从标准的角度来讲,认为电子课本是一个集中了学校中的教学和学习领域里的数字媒介(有在线和离线媒体的优势),将教学需要的教材、教辅、工具书等按照科学的结构整合而成的综合教学资源包。

二电子课本的属性与特性

1数字土著学习特点及需求分析

数字土著(Digitalnatives),也被译为“数字原住民”,由美国Games2train公司Ceomarcprensky于2001年率先提出,“数字土著是那些在数字技术产生后出生的、并且伴随着数字技术一起成长的人。”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成熟,相应的新技术新媒体也逐渐向教育领域渗透,使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以下面就主要以20世纪八十年代前后为分界点,比较前数字土著和数字土著在学习特点方面的不同:(1)学结形式,前者是以记日记和笔记的形式,后者则是写博客、微博或日志等的形式;(2)知识获取途径,前者主要通过书本和教师,除此之外,后者的主要途径还包括网络;(3)学习策略,前者主要是整存零取的方式,后者刚好相反,零存整取;(4)知识传递情景,前者主要是传统教室,后者除了教师之外,只要有网络的环境(包括可以使用平板、智能手机、笔记本等上网的任意场合)都可以;(5)合作学习途径,前者为面对面讨论,后者为在线讨论+面对面讨论的形式;(6)学习技术手段,前者是简单的传统工具,后者为在线的网络工具;(7)课堂学习习惯,前者是教师授导式,后者是教育游戏、计算机等的使用,个性化、学生为主体。

由此可见,数字时代学习者的阅读与学习习惯己经改变,阅读内容不仅要求有文字,还要求有图片,配以视音频更加直观,即为富媒体性;学生的学习是力图掌握系统知识的过程,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成为这一点的重要方面,用以保障在零存整取的学习策略中掌握到范围较大、内容丰富的知识:随着国家精品课、公开课的盛行,以及开放学习、教学平台的使用,学习材料在开放性的需求也体现出来;建构主义主张以学生为主体,为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动手能力,学习材料的交互性就要得到体现。就此,我们可以将未来教科书即电子课本的特性提炼出来,即为富媒体性、关联性、开放性和交互性。2电子课本属性与特性分析基于数字土著学习者的学习特点,电子课本标准专题组提出了电子课本概念模型,并将电子课本的属性分为阅读性和教育性,特性包括关联性、富媒体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绍。研究发现,电子课本的这些属性与“电子书”和“教科书”的特性之间存在交叉与融合。属性为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性质,是基本的、不可分离的性质;特性为该事物专有的性质。鉴于此,我们认为电子课本应具有其特性。于是,我们从“电子书”和“教科书”的角度出发进行归并与分析,将其属性、特性区分出来。

教科书的特性表现为:①教育教学特性。编写教科书的过程考虑教学法的要求以及学生认知特点,并应涵盖教法和学法。②开放性与封闭性。开放性体现为使用的方式自主,封闭性指教科书作为一个整体,可以阐明一整套完整的活动,而不需要求助于其他的学习途径。③阅读性。包括可读性和易读性两方面,可读性指读者能够顺利阅读并理解其中的内容,易读性指文字等印刷符号被读者阅读和理解的速度及其准确性,衡量的因素包括字体种类、字母间距、行间距等。④对话性。对话性指其编制需要引导学生与文章作者、课文情景等对话,使学习者参与到文本叙事中,帮助其构建知识,发展情感,深化对知识的领会。

电子书的特性表现为:①数字出版物一般特性。信息容量大、传播与更新快、存放和携带方便、经济环保的特性。②检索便捷、互动性强。完备的电子书都内置数据库,读者和用户可以借助数据库、搜索引擎等工具便捷地查询到所需的信息,并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读者、用户、编者之间对话、讨论与分享等形式的互动。③阅读性。电子书的阅读性继承于教科书,并表现在数字出版的字体、行距上等。④多媒体和超媒体。多媒体可以实现图片、音频、视频等数字化内容的非线性、立体化和多层次组织,超媒体又可以实现一个文本到另一个可触发对象的链接,符合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规律。⑤电子书的开放性体现为,阅读的时空开放,资源的来源开放,并可以与网络泛在资源进行关联。

由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电子课本在两者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自身的属性与特性,见图4。

作为教育领域读物的电子课本,阅读性和教学性应为其基本属性,特性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使得电子课本与“电子书”、“教科书”不同。3电子课本属性的进一步分析上文中我们将电子课本的属性归纳为教学性和阅读性,下面就这两点展开研究:

(1)教学性

电子课本涵盖了教科书对教学法与学生认知特点的关注。表现为内容科学、恰当,而且具有一定的目标,教学和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重难点。另一层面,表现为电子课本的内容来自于权威版本的教科书,具有规范的教育教学本质。

(2)阅读性

电子课本的阅读性在教科书的可读性和易读性上有所发展。易读性表现为可以方便地上卷和下翻书页,图片、图像、动画、视频的清晰度,以及播放速度的适宜;可读性与文字的编排方式、语句的长度,非常用语出现的频度,多媒体素材以及学生已有经验的适应性相关。

与一般的电子书相比,电子课本具有较强的教学性和阅读性。电子课本与电子书的属性关系对比,见图5。

4电子课本特性的进一步分析

(1)关联性

关联性是指教学目标、内容关联及知识结构重组,余胜泉教授介绍学习元这个概念时,也强调了未来学习资源智能化、可重构性等特点。电子课本的关联性从内容层面上讲,是指教学目标与内容之间、学习内容对象内部,学习内容对象之间以及目录与书签之间有关联;从外部环境方面讲,是指内容与虚拟学具、内容与学习服务之间关联。微观上,关联性体现在电子课本中知识点之间具有关联,教师可以针对教学目标进行内容关联及知识结构重组。关联性一定程度上保证电子课本的内容系统、科学以及具有教学性。

(2)开放性

电子课本兼具教科书和电子书开放性的优点,是指电子课本内容的知识扩展补充以及与学具和服务的沟通。技术层面上的开放性(基于电子课本的标准格式)能满足跨平台、互操作、可共享等要求;内容层面上:从内容的使用者角度来看,开放性体现在教师、学生的使用权是开放自主的;从内容的组织结构来看,其内容组织是灵活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科目、教学要求等进行调整与组织,生成测试卷、问答题等;从内容的种类与来源来看,其内容是面向所有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从内容的时空特性来看,其内容可以随时随地的使用与更新。

(3)富媒体性

富媒体性是指富媒体的特性,即在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媒体素材的基础上组合编制,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多样化呈现手段的特性,具有媒体性和交互性有机统一的特点。其中,富媒体是一种不需要受众安装任何插件就可以播放的整合视频、音频、动画图像、双向信息通信和用户交互功能的新一代网络广告解决方案。除了包含前面所述的多样性的媒体种类并增强感观的效果外,还可以实现动态驱动功能,能够展现动态的运动特性,这类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基于用户的交互而变化。富媒体可以将知识的表达融合到特定情景之中,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同化与顺化;支持个性化特征需要资源的制作,针对相同的学习内容,根据不同的学习风格而进行不同形式与路径的知识呈现方式,有利于个性化的教学。这种交互式的多媒体,能给教和学带来新的应用体验。在电子课本中,富媒体性表现为电子课本的内容组织可以支持丰富的页面展示和互动页面控制,内容可以被下载或分享,同步实时响应用户的操作,以及跨平台展示内容。

(4)交互性

电子课本的交互性是指某种情境中的环境、个人、行为方式之间相互作用的特质,也是在富媒体的基础上支持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能力或特性。

从角色角度看,有内容层面的交互和基于内容的协作交互,前者包括教师与内容、学生与内容、与内容间的交互;后者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家校等之间的交互。从行为动作角度看,有插入、标注、标签、超链接等交互行为。从与虚拟学具、学习服务之间的交互看,有搜索、分享、上传下载、交互式字典等方式的交互。

从“教学交互”层面进行解析,电子课本的交互性具体为:①与媒体界面的交互。有移动、选择、翻页等。②与内容的交互。如划线、注释,上传、下载以及组卷等。③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如学习者共建笔记簿、在线评论等。④学生与教师的交互。主要表现为基于学习任务或内容的交互,如在线作业布置与解答。⑤学生新旧概念的交互。如学生利用笔记本、板书、草稿本等工具,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概念、生成内容的过程。

电子课本的四种特性可以很好地体现学习资源知识点之间重构性的要求,即学习元的思想,其中,开放性是学习内容可重构的保证,关联性是学习内容再组织的目标,交互性是学习内容互动方面的体现,富媒体性是学习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三电子课本的功能

1功能分析

电子课本作为用于学习的电子读物,不仅应能满足课堂上“教科书”所涉及的教学需求,还应在使用功能、教学功能上胜过电子书。本文主要从“电子书”和“教科书”功能的角度出发,对电子课本的功能展开研究:

教科书的功能由教科书内容的不同而主要分为5个方面:传递知识、学业巩固与评估、参考和辅助、发展个方面技能、社会与文化教育。其中,传递知识为基本功能,教科书中的知识为经过科学归纳与系统阐述的,并以文字、图表、插图等形式呈现出来,具有丰富的知识内涵;学业巩固与评估、参考和辅助为教科书在教学中最常用的两项功能,如练习型和测验型教科书,科普类、词典、专著;发展能力、社会与文化教育是教科书的隐,如语言训练类、历史资料、公民教育类教科书。

电子书的功能基本上体现在电子书阅读器上,前面对电子书的介绍中已经提到,除了基本阅读器所具有的按比例缩放、标记、注释、检索索引等功能外,还支持上网,可以实现电子书的网上租用、按需印刷、上传、下载等,还支持更多的交互,如写书评、分享等。

电子课本在两者的基础上,具有更加全面的功能。本研究团队总结得出电子课本的与电子书、教科书的功能对比,见图6。2电子课本的功能为体现电子课本的功能优势,我们结合纸质教科书,聚焦与内容相关的功能/操作方面,对其功能进行归纳,并将功能与其所反应的电子课本的特性相对应,得出表2。

从教科书的角度来看,电子课本的类型将更加丰富,电子课本展示内容方式也更加多样。在阅读器层面,电子课本的功能也将越来越丰富,可以涵盖辅助课本的学习工具笔和纸,具有划线、标注、打草稿等,还可以将特定的教学功能融入进来,如语音朗读、背单词等。在系统交互上,表现为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其他部分的交互,这里不作详细研究。

从上表,我们可以得出电子课本可以进行纸质课本阅读的几乎所有操作,还可以实现课文、笔记、参考资料等的整合,实现内容呈现方式的自主设置。尤其在媒体类型及其呈现方式方面,突破了纸质课本二维、静态媒体的局限,可以实现三维、动态的效果,并可以对媒体进行控制,如播放过程中的暂停、重播,甚至可以实现对媒体对象的放大/缩小、移动/旋转等操作,这些体现了电子课本的富媒体性和阅读性,还可以对内容进行划线等操作,发表评论,将其分享或推荐给其他人,这体现了电子课本的交互性。在内容显示上,更是突破了单页以及需要携带辅助工具,如放大镜、眼镜等的局限,阅读性非常明显。另外,电子课本还可以将笔记、参考资料、补充材料无缝的添加进来而不需要占用多少物理空间,省去了携带与纸质课本配套的笔记本、参考资料等的负担,开放性得以体现。

电子课本所具有的特性与功能使得电子课本成为“活生生”的课本。而且,电子课本提供的功能可以拓展学生的技能,可以说它是“电子书”与“教科书”的“珠联璧合”。

电子课本篇2

关键词:云服务电子课本研发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97-02

21世纪以来,伴随着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加快,适应“低碳生活”这一主题的电子课本成了世界各国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2005年始,世界很多发达国家开始着手编写适应新形势学校教育要求的电子教材。其宗旨是使学生掌握电子通信技能,并通过电子数据的传送,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素质。我国在近几年也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沿海发达地方局部进行试点。

1基于云服务的电子课本信息平台的模式研究

1.1基于云服务的电子课本信息平台技术

技术体系:门户端采用J2ee体系下,基于JSR168规范的标准化的门户(portal)技术,保障公共部分标准化和灵活性,减低维护成本。

数据交换与流程处理:采用J2ee体系的,基于Soa架构的交换体系,以webServ

ice的作为接口标准,充分保证对不同异构系统的整合能力。利用统一,基于标准的交换和多样性的适配器对不同处理系统的适配能力,在业务流程处理的驱动下,实现数据在不同处理角色和不同学校部门之间的流转,实现了分布式的数据处理方式和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

方案优势:(1)过程会更简单。可以公开更有用的接口,比如聚合的数据服务或使用标准协议而不是专有协议的服务。这减少了实现流程所需的运算工作量,并允许流程人员将精力集中于流程,而不是粘合流程与底层系统所需的技术。(2)实现更为健壮。因为对底层信息系统的更改不必影响流程所使用的接口。(3)更清淅的管理。提供了一个独立的控制和管理层。这允许管理人员更好地管理他们所拥有和维护的服务策略和资源。(4)复杂度降低。通常简化了业务流程,可以将流程本身的复杂性降至最低。

1.2基于云服务的电子课本信息平台的三个模块

(1)通讯交互模块。实现云服务与终端机的通讯交互,实现终端机信息能随时更新。

(2)云服务智能判断模块。当用户需要通过云服务更新终端机内容,或学生在家登录云服务时,云服务能自动地、高效地近地寻找云服务器快速更新内容。

(3)云服务信息系统模块。

系统功能主要有:①具备基本的教学功能。课程制作,老师可在网上制作网络课程;学生学习,浏览网络课程、下载电子讲义、其它资源、课后复习等;师生交流,提供师生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比如通过信箱、课程论坛、聊天室等;作业管理,教师可以在线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学生可以在线递交作业。考试管理,有在线测试与考试功能,以及考试分数管理等。

②实现各种教学策略。公布网络课程内容、在线测试与作业等;为学生提供大量有用的资源链接,实现基于资源的学习;通过课程论坛等模块实现协作学习策略。

③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系统设计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系统操作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实用。

1.3基于云服务的电子课本信息平台的关键技术问题

(1)主要解决云服务与终端机通讯交互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可靠性问题。

(2)重点解决云服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高效性及可靠性问题。

1.4基于云服务的电子课本信息平台对环境的影响

基于云服务的电子课本信息平台(简称电子云课本)是一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意在替代纸质课本的产品的总称。已面世的产品大多以电子产品作为显示媒介,通过与出版商合作的方式向学生提供数字化的课本。因电子产品的特性,电子云课本大多在交互性和开放性方面占有优势。

在现在国家提倡环保,提倡低碳生活的时候,电子云课本可适应了这一主题,并且随着世界各国的逐渐试用和推广,电子云课本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电子云课本项目的研发和应用是生态产业,没有废气,没有噪音,没有废渣等环境问题,是节能,环保、低碳,循环利用的项目,完全不存在影响环境的问题。

2基于云服务的电子课本信息平台开发的意义

(1)代替书包。电子课本终端重约500克、厚约1厘米,学生无需背负沉重的书包上学了。

(2)提高教学效率。电子云课本存贮于网络的服务器群中,有了云服务,只需要一个简易的桌面客户终端设备,就能实现电子课本教学。老师可通过教师终端控制学生终端进行课文内容的传授、课堂练习和作业的完成与提交,并能及时给予评价。学生在家里使用自己的pC机,通过登录云服务,既可做电子作业,也可与老师交互,可有效地提高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电子课本篇3

关键词:校本教材仿真教学项目化教学

我一直以来从事我校非电类专业的《电子技术与基本技能》授课工作。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电子技术与基本技能》研究的是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应为非电类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基础;为他们将来涉及电的知识打基础;也为他们自学、深造、拓宽和创新打基础。学习电子技术与基本技能重在应用,他们应具有将电子技术应用于本专业和发展本专业的能力。因此《电子技术与基本技能》课程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从专业角度出发,重视实验技能的训练;从就业前景出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多年教学工作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1.教材资料严重滞后,与现有项目化教学不相符。我们所用的教材是“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编写委员会组编”的《电子基本技能》的2005年版本,该书分为五个章节:前三章为“常用电子器件、印刷电路及焊接技术、电子产品的安装及调试技术”,后两章为“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子电路”。授课内容界限分明,各章节独立性较强,元件和电路分开,理论和实践分开。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时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给教学带来很大不便。并且该教材设计课时为136学时,而我校课时最多才66课时。我校早几年已将《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砍掉,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此课程之前所具有的基础只是初中物理中的电学知识。所以我们备课时在很大程度上整合了教材内容,添加与删减的内容很多,尽量符合项目化教学的要求,但学生阅读时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讲的书上怎么都没有啊?”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2.《电子技术与基本技能》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实践性很强,但我校学习本课程的班级较多,实验实训场地紧张,往往实践落后理论教学几课时甚至到最后安排不了实验,更不要说连续性较强的综合性电路组装。又或者即便做了实验,实训元件投入不足,实验设备陈旧,损毁严重,出现多人共用一个实验台的情况,那么就有学生趁机偷懒,想做的学生也不能尽兴,使实训效果大打折扣。

鉴于在教学中遇到的两个突出问题,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办法:

1.以模块为基础,编辑《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校本教材,所有项目尽量覆盖教学目标的多个知识点,兼顾教学大纲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且内容由浅及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通俗易懂,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最大范围地涉及实用的实训项目,所选项目应具备趣味性、实用性、完整性等特征。考虑到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每个项目的规模不要很大,知识点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应该有明显的主题或突出的重点。针对《电子技术及基本技能》课程可以开发以下项目:(1)制作整流和滤波电路;(2)组装直流稳压电源电路;(3)组装多级放大电路;(4)组装声光控延时照明开关电路。以上项目以现实问题为内容,基本包含《电子技术与基本技能》课程的教学基础内容和基本技能要求,以现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为主,教师讲授和学生操作互动,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特色,让学生在“学”与“教”中,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技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

2.利用软件教学,在电子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仿真软件,在电脑上进行电子电路设计和仿真,灵活设置多种故障,克服实验设备和实验场地不足的限制,同时无需购买元器件及制版,节省实验经费,降低安全隐患。况且仿真实验本身可以让学生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同置身于真实环境中,在这种完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知识与技能,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仿真结果的演示可以把抽象理论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直观图像,让学生在大脑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情绪也被调动起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尽管计算机模拟仿真不能代替真实工作中的实际技能训练,但可以缩短学生的实际动手时间,提高训练效率与质量,突出学生的自我参与,体现技能训练的灵活性、操作性、过程性、情景性与交互性,使学生了解工作场景,熟悉操作步骤,规范操作方法,培养职业意识。并且仿真软件易于升级,现如今是知识爆炸社会,信息电子行业迅猛发展,先进知识风起云涌,先进设备日新月异,仿真软件更易于接受新知识,更新新设备。

以上只是自己对近几年教学工作的一些思考。教学本身永无止境,我们每年面对的教学对象也有所差异,每年电子信息的前沿技术都有所变化,本学科的老师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丰富知识储备,加快知识更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以便适应现代化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张龙兴.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电子课本篇4

【关键词】电子课本;iebook;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4-0078-03

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数字终端设备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增多,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成为课堂主流趋势,电子课本作为新型数字化资源备受关注。2011年以来,我国已经在很多省市的中小学开始试点推广电子课本的应用,并取得不错的效果。地区小学数学学科起步比较晚,学生的数学水平整体薄弱,如何快速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基础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电子课本的应用,为小学数学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如何设计和开发契合^情的小学数学电子课本也变得至关重要。

小学数学电子课本的现状分析

目前已经研发并应用的小学数学电子课本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用户体验效果也参差不齐。本文通过阅读文献、网络检索和用户体验等方式,发现小学数学电子课本的研发和应用现状与电子课本的形式和媒体要素两个方面密切相关。

1.电子课本的形式

目前小学数学电子课本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遵循教材内容编排的顺序,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添加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媒体而形成的电子课本。二是完全抛弃教材内容编排,根据课程目标,采用全新的界面和内容设计而形成的电子课本。由于第二种电子课本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内容的组织与老师、学生的习惯不尽相同,以及开发成本高、技术门槛高和版权问题,因此并未如第一种电子课本一样得到广泛推广。

2.电子课本的媒体要素

通过对大量小学数学电子课本的学习体验发现,第一种形式的小学数学电子课本主要是在静态教材的基础上,添加了读题和讲解的语音,让学生通过视听结合的形式来学习;第二种形式的电子课本,打破了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并添加了很多媒体要素,如声音、动画、链接、视频、交互练习等,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虽然第一种形式的电子课本应用较多,但是读题和讲解的语音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吸取第二种形式的电子课本优势,通过添加动画、链接、视频、在线练习等多种媒体要素促进学生深度参与和理解。

iebook制作软件概述

目前常用的电子课本制作工具有iebook超级精灵、ibookauthor、方正飞翔排版软件等。本文使用的是国内著名电子课本制作软件iebook超级精灵,它在以下方面优于其他制作软件。

1.支持多平台展示

iebook超级精灵可以直接生成独立exe文件或者web在线版本直接浏览,生成的内容不需要任何阅读器或插件就可直接观看;并且安全性和稳定性很高,能有效解决pC、iphone、ipad、android等多平台阅读兼容问题。

2.软件功能强大

iebook超级精灵功能非常强大,可以满足电子课本的内容开发,主要功能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功能:具备自定义电子课本尺寸、快速文字排版、流畅翻页效果等功能。

多媒体功能:支持在电子课本中添加图片、音视频、Flas、超链接等功能。

特效功能:支持在电子课本中快速构建三维场景,实现鼠标跟踪等功能。

交互功能:开发出的电子课本具备即时分享、在线交流、在线检索、即时通讯等功能。

个性化功能:开发出的电子课本具备页面个性化设置、页面跳转、涂鸦/书签、学习统计系统等功能。

3.开发技术门槛低

iebook的操作界面风格更切合用户习惯,操作简单易学,使用户能够迅速掌握使用;该软件的官方网站提供了教程、大量免费模板和素材资源,为教师快速开发优良的电子课本奠定了基础。

基于iebook的小学数学电子课本设计

根据文献整理、区情、教师访谈和自身开发电子课本的经验,基于iebook的小学数学电子课本设计环节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电子课本的内容分析

内容是电子课本的基础。通过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综合考虑和分析,本文以民族大学附属小学使用的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圆柱与圆锥》单元作为电子课本的内容并进行科学的分析,以期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激发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2.电子课本的形式设计

根据小学数学学科教与学的现状,在电子课本的形式上,遵循教材编排的电子课本更易于在教与学过程中传播和使用,因此,本文中的电子课本采用此类形式进行设计。

3.电子课本的媒体要素设计

根据电子课本的内容分析和形式设计,本文中的电子课本媒体要素主要包括读题和讲解的语音、动画演示、视频演示、在线练习、在线检索、即时通讯等。通过语音点读形式,吸引学生学习并初步理解课本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动画演示和视频,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掌握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在线练习的方式,激发学生深度参与学习,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通过在线检索的形式,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通过即时通讯,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开展及时有效的沟通。

基于iebook的小学数学电子课本开发

1.素材收集和制作

素材的收集和制作是开发电子课本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决定电子课本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前期设计,我们收集了大量与电子课本内容有关的高质量图片素材、文字素材、动画素材等,并根据内容所需,运用Flash软件、音视频编辑软件FormatFactory、交互式试题制作软件QuizCreator、艾奇视频电子相册制作软件、几何画板等,开发出大量的演示动画、具备音频点读功能的电子教材、视频、在线习题等,为后期开发电子课本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发的素材如图1所示。

2.页面制作

页面制作是开发电子课本的第二个阶段,也是确定电子课本呈现形式的重要阶段。根据前期对电子课本的内容分析和形式设计,我们运用iebook超级精灵软件和Flash软件开发了电子课本的导入页面、首页、学习地图页面、内容页面等(如图2)。

3.整合排版

将以上素材和页面整合排版是开发电子课本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将设计思想整体呈现的重要阶段。在此过程中,需要对每个页面中素材的位置、大小、色彩等进行合理排版,对超链接按钮的链接类型和链接值正确设置,对页面属性,如背景音乐、翻页效果、进度条、页码等进行合理设置。页面排版效果如图3所示。

4.输出设置

输出设置是开发电子课本的最后阶段。通过“生成”菜单,对相关信息进行设置,包括即时通讯的具体联系方式、设置打开密码等。可以预览已经开发的作品、选择电子课本的格式等。

电子课本篇5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彭光含(1973-),男,湖南洞口人,湖南文理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湖南常德415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50-02

质量工程建设是教育部为实现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所采取的重要举措;而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是“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1,2]这就要求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过程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尝试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模式的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的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缺乏灵性与活力。由于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严谨性和逻辑性,课堂教学显得犹为沉闷。因此,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已成为各个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湖南文理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办学历史较短,在开办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时主要参照国内重点大学来制订自己的方案。由于学校实验室条件、师资力量、生源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许多困难和疑惑。经过10余年的教学实践,该专业的办学思想与理念有了比较成熟的想法和特色。湖南文理学院为加强课程建设,全面打造特色专业,把2011年定为“课程建设年”。2011年,湖南文理学院物电学院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理念等方面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了全面打造和升级,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一、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模式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综合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交叉学科。[3-9]从专业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上,构建了“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技能课程体系”及“创新实验课程体系”一系列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

1.建立新的学科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扩展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

湖南文理学院是教学科研型大学,倾向于教学。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学校根据培养目标,设置了学校及大类专业课程平台模块、学科基础互通课程平台模块、专业共性课程平台模块及专业个性课程平台模块等四个课程体系平台模块。学校及大类专业课程平台模块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文化素质创新能力课程。学科基础互通课程平台模块主要是学科基础课程,如电路、模拟与数字电路等。专业共性课程平台模块主要是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集中实践。专业个性课程平台模块主要是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新的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思想,针对社会职业需求,更新设置相应课程,基础课程课时分配强调“基础与新颖”。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和企业需求对接进行甄选,重在技能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建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加大了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计划,强化实践教学与课程教学的衔接。

2.调整课程结构,增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和学校实际,学校调整了课程设置,修订教学大纲,整合、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的检查督促;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模式,实现与企业合作培养的对接。近年来,物电学院光学学科获得了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和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光电信息集成与光学制造技术”,建立了一系列光电信息技术专业实验室;并计划申请筹建光电信息工程本科专业,为打通相关专业培养模式,与物理学、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一起构建了专业方向课程平台。学校建立多门校级精品课程,设立完善的课程建设标准和完整的课程建设文档,要求优质课程有完整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案、教学手册、试题库;实现教考分离,从主讲教师、队伍结构、教学活动等全方位提升教学质量;强化实践教学,建立实践教学大纲,并纳入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分为校内进行的综合课程实践和专业综合设计课程训练,以及校外进行的企业和社会实践课程。校内基本专业基础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校外实践教学提升和强化专业综合应用技能,并与广东、江苏等地多家电子企业达成实习、就业以及人才培养等意向。

3.构建科学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实践综合能力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学校按照实践教学功能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目标,构建实践教学内容和技能与创新思想相融的实践课程,精心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现基础实践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综合设计实践课程的人才培养融合。为强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优质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三分之二以上的实验是创新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学校设立项目导师制,让创新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教师的一些项目研发,或者申请学校的质量工程立项和产学研项目,师生共同参与项目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扩展视野。学校还通过设立创新实验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多年办学实践,物电学院逐步形成了充分发挥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的人才培养理念,在要求学生具备本专业较扎实基础的前提下,十分注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近几年来,学生获得各种省级以上电子竞赛(包括电子设计竞赛、科技制作竞赛)奖励数十项;获得三项国家专利,发表科研论文十余篇。学校进一步改革评价方式,成绩评定与考核包括理论、操作实验、实践报告等多方式的能力考核。

二、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模式

课程体系建设是以知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需求为导向,走专业知识适应企业科技实践的专业发展道路。按照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改革与创新课程体系、构建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与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建立了培养学生在电子信息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突出的、有特色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对教学内容修订与改革作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学内容要添加前沿性、实用性等新的专业知识;更新旧教材内容,把最新的电子信息类教学科研成果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以满足新的教学需求;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增加,实验课以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主,减少验证性实验,激发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动力,也强化了教师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责任和思想活力,从而促进了学与教适应科技发展的步伐。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作了全面的改革与创新,采取分阶段实践的办法。课程实践主要是系统建模、电子装配、计算机程序应用设计、电子电路课程设计、电子技术课程综合设计以及到企业实践训练实习等一系列专业课程实践。从基础硬件设计到软件设计,再到综合课程实践,实践教学分阶段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不断提升与发展。课程设计实践按照项目要求模式安排课题,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实践的主导,教师只做服务性的指导。这样学生实践能力循序渐进、逐层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扩展了理论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模式

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突出了电子信息专业特色,优化了基础理论与实验技能、强化了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拓宽融合了专业口径;实现宽口径、厚基础、实践能力与创新思想好、理工结合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构架更加科学合理,实践能力与创新思想明显提高;扩宽了学生在光、电、计相关行业的就业机会;也为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指明了方向。

教学方法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由于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课时紧张,学生接受能力不一,致使课堂教学大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单向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是一种被动获取,严重阻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因此,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的重要课题。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主要采用启发式、情景教学法、动态显示法、引导讨论等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课程的教学采取项目课题教学法与企业顶岗实训法为主要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电子信息课程知识具体形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倡导课堂讨论与师生的交流,通过交流触发学生的思想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主题,除此之外,改革和完善课堂外的教学工作也很重要。教师课前精心准备教案,课程多人参与备课的讨论;精心布置与批阅作业;改革考试考核的方法;采取基础知识与实践考核并重的系统考核评价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也进行系统的评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结束语

通过对电子信息专业本科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明显加强;学生获得省教育厅和学校的各种立项明显增多;学生发表的科研论文、国家专利、以及学校和省级以上电子竞赛获奖数明显增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考上研究生的比例稳步上升。电子信息本科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对课程体系和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使本学科充满活力与生机。笔者也将继续努力,通过对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特点与教育规律探索,凝练学校电子信息专业特色方向――光电信息方向,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学科方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孟然,刘淮霞,杨岸,等.以电路理论精品课程建设推动电气信息类教学改革[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8-80.

[2]董兴法,仲嘉霖,付保川,等.电子类专业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现[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1):20-22.

[3]周萍,刘锦高.构建新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4,(1):81-85.

[4]许福永.关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建议[J].高等理科教育,1999,(2):71-74.

[5]刘蓉,李欣,侯宏录.电子类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0,(21):556.

[6]熊幸明,邓居祁,张文希.浅谈电子信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长沙大学学报,2005,(2):67-80.

[7]李国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体系探讨[J].嘉应学院学报,2006,(3):30-33.

[8]裴留庆,姚力,孟丽艳.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一种框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11-114.

电子课本篇6

关键词: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实验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5-0139-03

Reformandpracticeofelectronictechnologyexperimentteachingmodefortheapplication-orientedUniversities

LinGtao

(Basicpart,anhuiSanlian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abstract:therearesomeproblemsinthecourseofexperimentteachingofelectronictechnology.theyaresingleteachingmode,outdatedteachingcontentandassessmentmethodwhichisnotcomprehensive.therefore,wemadeacorrespondingteachingimprovementinexperimentcourseofelectronictechnology.itincludeddiversifiedexperimentteachingmode,integrationofmultimediacoursewareandcomputersimulationtechnology.Besides,theexperimentteachingcontentshouldbeadjustedappropriatelyaccordingtostudents'differentlevelsinvariousmajorsandtheassessmentmethodoftheircoursegradesoughttobeimprovedinexperimentcourses.

Keywords:electronictechnology;teachingmode;experimentexamination\

教育部要求高等院校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电子技术实验是工科类专业,特别是电学类专业必修的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实验课程,它包含了《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与《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两门基础实验课程。它所涵盖的基本理论、基本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对于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后续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于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一环,这完全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

我校电子技术实验教学自2009年以来做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实验教学内容基本以理论验证为主;(2)实验教学模式较为单一;(3)实验考核方式不够全面;(4)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方式单一。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自2014年上半年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逐步改革,力求更好的发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作用,使来上课的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培养了自身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精神得到了一定地提升。

1改革实验内容,完善实验教学

在探索阶段,我们在不影响实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针对现有实验内容进行尝试化改革,主要是对实验指导书里的实验内容进行优化,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专业差异,在实验内容中将应用性思维和工程实践思维贯穿在实验项目中。

1.1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糅合验证性实验

以往的实验项目内容里,大都以理论课题内的某一原理、定理为主,以此来进行单一性质的验证原理、定理的实验。在新的实验内容中,将应用性思维和工程实践思维串联在整个验证性实验项目中,不仅将理论课当中的单一知识点进行了夯实,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与工程实践当中的应用进行了对接,有利于我校进行的应用性人才培养。例如,我们现针对电子学专业的学生,将小音响的制作带入实验教学,从而让学生理解放大器的作用。

1.2针对学生差异,实验内容分层进行

改革前的实验项目内容都是统一标准,制定时并未妥善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及专业差异,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非电学类专业学生对课程不重视,不肯下功夫钻研,没有打下扎的电学基础。导致在今后的学习中,由于前期知识储备的匮乏,后续课程的学习变得更加吃力。改革后,我们考虑到各专业的差异性及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将每个实验分为必做和扩展两个部分。对于必做部分,要求每个来到实验室的学生都必须独立完成,本次实验才算合格,这样可以督促那些对此类实验项目要求不高的专业及能力较弱的学生掌握其基本技能。对于扩展部分,可以激发有学习欲望的学生开发其动手能力和学生兴趣,也更符合专业对于电子技术实验的要求。例如,在《模拟电子技术实验》部分,针对非电学类专业就不必在半导体三极管等电子元件的物理结构和电气功能方面做过多深入,让学生明白其大概功能即可;对于多级放大电路部分也不再作过多要求,理解多级放大电路的基本特点即可。

1.3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大工程应用型实验项目比例

实验室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一环,目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格局,显然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改革中,在不影正常教学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了工程实践的内容,让学生熟悉所学的实验内容在工程实践中的作用,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自己专业中的价值,知道学习的部分与市场并未脱节。如果不知道学习的价值,就不会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更不会形成具体的学习行动。

2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

传统上,实验教师一般都是先讲述所做实验的实验原理及相应的注意事项,再当众演示一遍,然后学生只需按照教师所讲及教师演示,重复一遍即可得到实验结果,实验教学效果较差。

针对我校教学实际情况,我们做出以下改革。

2.1训练学生掌握基本技能

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宽厚的学科基础、专业技能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首先体现在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上。[2]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学生的要求,我们定位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主要是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即熟练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看得懂基本电路;具体实践中,可以根据目标设计要求,用得上基本电路、基本元器件,能够独立设计较为简单的电路。对于此类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实验课程重点所在,目的让大部分学生掌握。

2.2引入仿真教学,加强教学立体感

随着电路软件的广泛应用,把eDa技术引入到实验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不仅可以增加实验的创新性,还可以把一些比较抽象的现象以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特别是在一些综合性实验项目时,由于课时所限,教师无法很全面的讲解,通过eDa技术,将一些关键点以仿真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与数据,明确实验内容。在有些实验项目中增加仿真演示,也大大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比如在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中,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对放大电路的失真波形的产生原因及变化这一知识点上,学习比较吃力。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也得知学生普遍反应这一知识点理解起来较慢。课堂上,我们把通过仿真软件把产生失真波形的各种状态展现出来后,学生实验速度大大增加了。由此,我们可以将实验内容再做得丰富些,使得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景迅速地在脑海中形成,加快基础实验内容完成速度,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深层次实验内容。

2.3实验报告模块化

为了促使学生重视实验,我们优化了实验报告,将每份实验报告装订成册,便于学生翻阅,并且每份报告由预习报告、原始数据、数据处理及结果讨论三大部分构成。预习报告部分要求学生在来实验室之前完成,目的让学生知道本次实验的内容和要求,存在哪些问题,避免了以往学生做“糊涂”实验,由实验教师认可签字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原始数据部分则是学生来到实验室后,利用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根据自己预习的内容来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填写在原始数据部分,实验教师认可签字后方可离开实验室;数据处理及结果讨论则是学生在离开实验室后对本次实验数据的处理及总结。这样的分配督促了学生需要实实在在地完成一次实验,极大程度确保了每次实验的实验质量。

3改革考核模式,全方位考核学生

正所谓好马配好鞍,教学方法即使再好,如果不能有一个适合的考核模式来匹配,也未必能达到一个理想的教学效果。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大多是根据理论课的标准给出实验成绩,考核方式显得较为单一,且未能全方位考核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从14年上半年开始,根据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特点,从重点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出发,我们编写了相关的考核方案及细则。将电子技术实验考核分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其分值各占50%。平时成绩由实验报告、考勤和实验表现三部分组成,其中实验报告由每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报告取平均成绩。在每个实验项目中,由预习、原始数据、实验数据处理及总结三部分组成,其中预习20占%、原始数据占40%、实验数据处理及总结占40%,如有缺的实验,则该次实验成绩为0分计。考勤和实验表现则是通过平时的上课签到,实验课堂表现及回答教师提问等情况来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减少学生的懈怠心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期末成绩主要分操作和提问两个部分进行,其中以操作为主,学生对电路的调试、排除故障、测试性能、记录波形、分析数据。提问是由监考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针对性提问,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是否理解所操作的电路。

通过一个学期的试点,发现学生对于实验课程无论从重视程度还是学习热情上较以往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4实验室全方位开放,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实验室开放是指实验室的空间、内容、手段、时间及教学方法的开放,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实验项目,也可以将自己的创意带到实验室来实现,让学生体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3]

在以往的实验室开放中,因为条件所限大都只有单一开放模式,在对现有软硬件条件进行考察以及与学生展开调查后,找到了一条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实验室开放道路,即不单纯地指定某种开放,而是根据每学期的实际情况,糅合各种开放手段,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实验室资源。经过半个学期的摸索,已经验证此类开放模式是适合我校电子技术实验室开放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室开放,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实际效果在本次期末实验考核中也体现出来,及格率及优秀率都有一定的提升,其中不及格率由以往的11%以上,下降到现在的不到9%。而对一些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则采用一些例如课外实验的方法来激励学生学习电子技术实验的兴趣,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比如在2014年上半年,在完成课程规定内的实验基础上,一些对电子技术有兴趣的学生主动参加了课外实验,如小型音响的制作、微型窃听器的制作等等,有效提高了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5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成效

经过一个学期的试点运行,所取得的效果明@,保证了实验教学的效果,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5.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往学生大多表现为不在乎实验课,“忽略”实验课,都是被动式学习,为了完成“任务”。现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得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被点燃,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上课前就积极阅读相关材料,上课认真操作,学生对所学的实验课程都有了深刻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学生在掌握实验的同时,还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牢固的认知。在实验室开放期间,学生都主动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更是出现了排队占座现象。有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参加了课外实验,锻炼了实践能力。

5.2增强了学生实验的自觉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新模式下,因为需要对预习报告和原始数据部分进行检查,在这样的“压力”下,学生均能主动完成实验,不需要教师的督促,由原来的“要你做”变成“我要做”。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学生也更加认可实验课。

5.3端正了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

正是由于激发了学生对于实验课程的兴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更加注意实验当中出现的各种数据、波形等实验现象,更加注重与理论值得比较,分析误差原因,应当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改进。

6结束语

实验教学是理工科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探索精神、团队协作及创新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对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改革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整体考虑实验教学,更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起实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不断研究探索。特别是结合自身的科研项目与市场接轨,与学生接轨,找出适合不同需求学生的教学模式与实验内容。我们应当持续探索实验教学先进理念,不断推动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迈进。

参考文献:

[1]肖杰,赵晋琴.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5):48-50.

电子课本篇7

职业教育坚持两个导向:一是以需求为导向。即职教发展面向经济增长方式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面向广大民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二是以就业为导向。即专业设置面向就业岗位、学校工作为了学生就业、教学内容适应就业需要。

【关键词】教学观念;知识结构;教学能力

现代电子企业需要的是综合能力比较强的人,这些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处理偶然事件的能力、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有的岗位不一定需要高深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需要更多的是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需要的是能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我们面临的学生群体,由以前的选择录取已经变为来者不拒,年龄结构也由14——16岁变为14——30岁,我们的专业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才能适应新时期的职业教育的变化呢?

一、职业价值的信念认同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离不开教育,教育可以说是人类自我超越的基础和关键,当之无愧地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教师对于其职业价值的信念认同是其素质结构的基础。教师的职业价值特性决定了教师职业是一个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业,而绝不能简单地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在现代教育中,职业技术教育的境遇比较尴尬:我们面临的学生群体,是学习基础、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都比较差的被重点学校淘汰的学生,此外,还有大批在社会上有若干年不同经历多年没有摸过书本的成年人,其教育管理的难度更大。作为职业教育中的专业教师,更应该明白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专业教师。

二、教学观念与时俱进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师能够紧跟时展步伐的根本保障,它包括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自身学习观念的更新。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因此,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具有服务学生的思想,而且必须具有服务学生多种需求的能力。作为电子专业教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我们头脑里,深深地装着前几十年遗留下来的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导的教材体系和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教学思路。我们关注学生课本知识的多,关注学生能力发展的少;关注学生专业技术的训练多,关注学生情感调节的少…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我们首先解决教育观念的问题。

三、知识结构的多元化

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为三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专业知识,只有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水准,教师才有可能进行教学,而要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分析能力。电子专业教师必须了解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电子技术对工农业生产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必须加强学习,了解电子技术的前沿发展及其应用。作为专业教师,我们必须深入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了解产品的现代加工工艺流程和销售技巧,了解日用电子产品的市场行情、品牌价值,优化知识结构,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作为电子专业教师,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和行业技术规范。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正好处于青春期,加上他们在成长的历程中,经历的失败与挫折比经历的成功多,父母教育失败比成功多,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是非观、人生观、学习观、劳动观、纪律观、道德观等等,都不同程度发生畸变。作为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多、交流机会多,应该具有一定的营销知识和技巧,在学生中销售自己的形象、人格、观念,为学生的发展导向。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引进一定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促使学生好职业准备。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也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过程中,教师掌握一些有关学生的知识,就能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想状态,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做出相应的反映。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管理、驾御课堂的能力尤其重要,只有将学生管好,才可能将学生教育好。

四、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优化,固然对教学水平及效果产生较大影响,但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样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知识经验三者之间不再是一条链形关系。目前,我们面临的学生群体,其文化知识、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比较差,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能够适应新时期的学生需求。如何驾御好教材与课堂,如何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兴趣与激情,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之中,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对于知识的处理能力和对于教学的监控能力等。教师对于知识的处理能力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表达能力,专业教师还要有对理论知识与实际技术训练的有机融合有比较深的体会,坚持实训开路兴趣入门的策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使教学适合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师还要有很强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精神,使其站在电子技术、文化发展的前沿,避免思想陈旧、知识老化、技术落后现象的出现;同时,电子专业教师还要有熟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能力,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有效地融进学科新成果、新信息。

电子课本篇8

【关键词】高频电子技术;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

高频电子技术是应用型本科教学中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都要求较高的课程,同时也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一门课程,它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新技术、新器件的发展也非常迅猛。因此搞好该门课程的教学对于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信息与通信教研室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的“高频电子技术”的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可以说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频电子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一般院校来说,高频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都是单独开课,即讲完理论课再去做相应的验证性实验,这种以分段实验来验证相应部分理论的教学方法会使理论和实验教学割裂开来,不利于理论和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

1.实验教学中的问题

传统的高频电子技术实验课多是验证性的实验,如小信号选频放大器、调幅技术与二极管包络检波器、正弦波振荡器、混频器等实验,这些分立的验证性实验项目对学生理解分段的理论知识的会有一定的帮助,但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对高频电子技术整体技术理解的目的。且现在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多是现成的实验箱或实验板,学生实验时只要参照实验指导书,利用信号发生器、扫频仪、示波器等常见用仪器,按照所要求的步骤、方法,连接好实验箱上的线路并观测相应的仪器,通过简单的调试就可以观察到实验现象并获得测量结果,记录下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就算完成了高频电子技术实验。这对于应用性本科教学中的学生通常是不够的,因为他们通常不会课后再去查资料,对实验内容的思考仅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对实验中遇到的异常现象不知如何进行解决。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忽视了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实,实践性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条件,让他们在正确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实践来提高对高频电子技术的理解和实践能力。正确的引导应用性本科教学中学生动脑筋、查资料,鼓励他们掌握新知识、创新实验方法、不怕失败、善于从成功与失败中吸取经验与教训。

2.理论教学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应用性本科教学中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对于课程中高深理论和公式推导并不需要要求过多,但是高频电子技术课程的中公式和理论推导又非常多,而且不好理解,现在的教学方式又都是教师在黑板上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通常只注意理论上讲解,缺乏物理概念的形象阐述和应用方面知识的解释,课程就会变成一门数学公式或数学模型推导课,对于应用性本科教学中的学生学习的难度会大大增加,因此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且教师在授课时要么依靠多媒体课件,要么黑板上直接讲授,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达不到应用性本科教学中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目标所期望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必须对高频电子技术这类理论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进行改革。

二、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

1.实践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理论课堂搬进实验室、做做讲讲、讲讲做做

考虑到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应用性本科教学中理应把培养应用型人才放在首位,所以将这门理论性和工程性都极强课程教学方式改变为以实践教学为引导,在实践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理论分析教学。具体做法是先把学生高频电子技术的理论课改在实验室中进行教学,利用相关高频电子技术实验的工程实践作引导,如可用一个具体音频收发机的具体电路来对应讲解高频电子技术课本上的基本理论,即在实验室中做做讲讲、讲讲做做,学生以手做、眼观、配合以简单数学分析的学习方法来理解高频电子技术理论。例如讲到小信号选频放大器这一章就可以利用收音机选频接收的实际电路来引入LC选频电路和高频放大器的概念,通过实际电路的演示配合讲解使学生对选频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有更进一步的理解,这样可以做到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关于实验报告的改革

实验报告是学习实验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学习高频电子技术时,更是不能缺少实验教学内容,它不仅能加深理解已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实验总结能力和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为后续类似理论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实践技术工作奠定基础。

实验报告是为实验教学而设置的一个考查和评价学生实践操作和理论分析能力的手段。由于把高频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放在了实验室,教学方式改为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所以对过去的实验报告中的一些内容和形式就需要进行改革。学生过去通常都是看着实验指导书来抄写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步骤等一些对理解高频电子技术无用的内容,做了许多无用功,所以为了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避免学生浪费大量的课余时间去抄写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把《实验报告》和《实验指导书》二者合二为一,将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一本《高频电子技术教学实践手册》。其内容主要为:

(1)教学实践内容。

(2)工程实践的目的。

(3)工程实践所需要的仪器。

(4)工程实践的课件及电路。

电子课本篇9

摘要以南京工程学院校训“学以致用”为目标,从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建设微电子类课程混合式分层次立体化的应用能力

>>面向应用型嵌入式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嵌入式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快递物流人才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农业院校《食品分析》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农业院校《食品分离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面向应用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安全课程教学研究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考试探索与实践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军事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办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正在走向一个新的发展层面[n].中国电子报,2015-10-30(1).

[3]许碧荣.微电子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2014(34):126-127.

[4]冯晓丽.美国高校微电子类课程模式及其借鉴[J].高等理科教育,2015(1):67-70.

电子课本篇10

2、从打开的“文档属性”界面中,切换到“安全性”选项卡,在此就可以查看“打印”属性内容啦,是允许打印输出的。

3、针对pDF电子文档无法打印的问题,有一种比较好的破解方法,就是利用“pDF虚拟打印机”来实现。利用浏览器打开pDF文档,点击“文件”-“打印”项。

4、从弹出的“打印”对话框中,选中“microsoftpRinttopDF”项,点击“打印”按钮。

5、最后将弹出“另存为”窗口,此时输入新的pDF文档名,点击“保存”即可。最后就可以对新生成的pDF执行打印操作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