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物联网发展论文十篇物联网发展论文十篇

物联网发展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5:59:35

物联网发展论文篇1

1.1电信企业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必要性

物联网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物联网产业在发展的同时,还将带动传感元器件、自动控制、机器智能和微电子技术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产业集群效应。有研究表明:我国物联网产业在公众市场业务领域以及智能交通、公共安全、电力安全、平安家居、健康监测、环保、重要区域防入侵等诸多行业的市场规模均超过百亿甚至千亿,市场规模将远远超过移动通信、互联网、计算机等新兴市场。物联网的发展离不开电信企业的支持。一方面,对于物联网而言,电信网络是不可或缺的关键通道,物联网的构建全靠电信网络的支撑。从“物”上获得的所有信息,需要经过各种各样的传递和处理,将其价值产业化、最大化。在无边界的信息传递和处理中,电信网络既是最可靠商用的,又是最成熟、稳定的。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升级换代,电信网络越来越有能力承担海量信息的传递和处理工作。另一方面,电信企业将成为信息处理和运营的主角。业界学者与专家普遍认为,信息处理和运营将成为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关键,将成为物联网产业未来直接面向用户的平台,在发展物联网产业中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电信企业而言,物联网的吸引力在于拥有海量用户。传统电信业务的用户在物联网兴起以前,主要只是单一说话的人,有限的人数决定了用户的上限,而当下的运营情况正趋于饱和,逼近上限。例如,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移动电话普及率已经达到饱和,甚至超过100%;最近几年,移动通信网络将覆盖全球80%以上的人口。在物联网的世界里,电信企业则能够拥有海量的用户群。因为在物联网的世界里,不只人在说话,一切“物”都将“开口说话”,其中,每一个“开口说话”的“物”都将是电信企业的一个用户。也许每个用户的aRpU并不高,但用户数量规模却非常可观。若以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显示的2014年全球人口77亿为基数,将与77亿人口相关的机器和物体迅速扩展到500亿乃至上万亿是轻而易举的,这些海量数据都将成为电信企业的可能用户,电信企业将通过物联网这扇大门,迈入一个无限广阔的新天地,迎来海量用户。由此可见,电信企业发展物联网是必要的,更是迫切的。

1.2电信企业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可行性

继计算机、互联网后,物联网被社会各界一致认为是世界iCt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信息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大大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些现有的物联网应用类似于封闭式的专网,由于应用简单化,标准不统一,自为一体,各种资源不能共享。因此,在网络的规划布局上只能自我封闭,导致重复建设,浪费资源,也不能利用资源为社会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电信企业拥有遍布全国城乡的、无处不在的网络覆盖,作为可信度极高的、为社会提供全方位通信服务的老牌企业,电信企业有条件也有能力实现广泛的、流动式的物联网服务。物联网设备能够统一接入电信企业的通信设施中,实现在任何复杂环境下信息数据的传送和处理,并提供多种模式(如B2B、B2C、B2B2C等)的物联网服务,最终找到成熟有效的商用模式,并实现商用模式的服务。电信企业要想达到目的,就要通过物联网这扇大门,迈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新天地。

(1)物联网B2B模式的应用服务

电信企业应该大力开发供应链管理的应用服务,为了实现物品库存信息和生产信息共享,在供应链相邻企业之间必须相互联网,以确保供应链相邻的各个企业之间实现互联互通。

(2)物联网B2C模式的应用服务

电信企业应大力拓展公共汽车路线跟踪查找、远程遥控抄表信息查询等查询类的信息应用服务,应通过配置物联网设备,采集相关被查询对象的有用的状态信息,随时随地向社会提供信息查询服务。

(3)物联网B2B2C模式的应用服务

电信企业应积极开发诸如食品溯源等事关国计民生的信息应用服务。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从最初的原材料采购环节开始,到食品加工全过程都进行追踪,并记录相关信息,供生产者和消费者查询。当购买最终食品的消费者有疑问时,就可以借助食品上的文字提示,按提示进行溯源查询,并与早已记录的信息核对,确认该食品是否为放心食品。综上所述,电信企业发展物联网是可行的、可操作的、受欢迎的。与此同时,人与人通信已趋于饱和,物与物通信才刚刚开始。因此,电信企业借助物联网的发展,能够实现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有利于电信企业的持久发展,也利于其开拓发展空间无限的信息服务市场。借助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电信企业将实现持久永恒地服务老百姓、服务全社会的战略目标,这也将是电信企业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2电信企业发展物联网面临的问题

电信企业推出的路灯监控、手机支付等m2m(machinetomachine)的应用服务,都属于物联网的雏形产品。类似于互联网发展初期的单个局域网,构成物联网基础的也是m2m应用。然而,要想从m2m顺利过渡到物联网,电信企业还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发展m2m业务还处于摸索阶段,甚至可以说,物联网开发的m2m业务还只处于概念培养期。电信企业作为通信网络的建设者和运营者,在建设物联网的过程中,虽然拥有网络资源优势,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要平稳地从m2m业务跨入物联网时代,我国电信运营商需要面对三大问题。

2.1产业链中的企业相对封闭,资源松散

物联网产业链纷繁复杂,要想建设和发展物联网,不是一家企业就能实现的。电信企业必须借助自身优势,协同物联网产业链中的各个相邻企业共同合作才能求得发展,这是物联网整个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所在。电信企业运营的m2m业务各有千秋,总体来看还不够成熟,只在少数领域(如远程跟踪监控等)推出了较为成熟的产品,但这些产品多数仅提供感应和传输方面的业务,无法提供智能化服务。目前,电信企业实现的仅是单个产品的销售,短期内还难以形成整个物联网产业链的系统化协同运营。因此,电信企业要重点扶持m2m业务的发展,全面实施技术改造与升级,统一服务标准,制定成熟完整的解决方案,与交通运输、物流配送、汽车制造等行业精心合作,共同发展,实现多赢。

2.2产业链中的企业发展参差不齐,技术标准不统一

由于物联网是由通信网络联接而成的,自然需要协同统一的协议基础,就像互联网运行需要tCp/ip一样。目前,物联网的骨干传输网络已由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构建而成,相互之间已形成利益共同体。与互联网统一的技术标准不同的是,现有的物联网技术(如RFiD等)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标准。因此,整合并建立统一的物联网技术标准和规范,成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中国是制定物联网技术国际标准的主导国之一,在2008年iSo传感网标准大会上,我国制定并提出的有关物联网的技术标准(包括运营支撑系统等标准)都已被联合国有关机构接受并确认。由于现有的ipv4协议的地址资源已临近枯竭,而物联网又特别要求“一物一地址,万物皆在线”,因此,解决物联网地址容量受限的关键是推动ipv6协议的普及。

2.3运营中央核心处理能力不足,严重影响物联网业务的深度开发

需要通过不同功能的m2m系统间的信息链路进行物联网的智能化处理,将智能感应融入到整个社会网络的运转中,由中央核心处理单元协同各系统共同运作,实现智能化处理。在这一过程中,电信企业应发挥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的优势,从建设基于云计算的m2m支撑运营中心入手,建立各m2m系统的关联协同运作机制,引入云计算整合改造中央核心处理单元,提升网络整体处理能力,与产业链各方协调合作,共同促成物联网的成熟与完善,使整个物联网产业正常运行。

3电信企业发展物联网的策略

基于驱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视角,针对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以下应对策略。首先,关注物联网运行中的每个物体都必须要有一个标识(即信息),根据相关环境的变化,通过传感器对一些动态变化的状态信息进行采集;其次,在移动环境下,通过电信企业的传输网络,远距离对采集到的状态信息进行传送;最后,中央核心处理单元要对采集到的状态信息进行相关处理。基于这一视角,对于电信企业而言,在物联网运营过程中,要历经“物”的信息标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三大环节,在不同的环节则需要重点采用不同的策略。

3.1统一标识“物”的标准,具备标识服务功能

通过标识,让物联网的“物”活起来,和人一样会说话。标识是用于识别每个“物”的原始信息,可以用符号、数字或者它们的组合来描述“物”的标识。在物联网平台上存储“物”的标识可以用一维码、二维码或者智能卡类的存储形式,也可以用拍照、红外或者手动键入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发送iD信息。一维码过于简单,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二维码比较复杂,包含不易识别的数字、字符等信息,得以在物联网中广泛应用。例如,二维码在手机中的应用。RFiD标签技术含量高,拥有环境适应性强、抗污染能力强、远距离阅读以及动态更新等很多优势,因此,RFiD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标识应用。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应用条形码、RFiD等比较普遍。我国电信企业也应积极参与“物”的标识标准的制定和推广,促使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国家标识标准,并与国际标准兼容,以实现物联网中“活的物体”在全球的流转。电信企业作为标识服务提供商,还应建立统一管理标识的平台,向用户及各种物体提供统一的管理和标识服务。

3.2统筹规划分配ip地址,建立科学的ip地址管理机制

物联网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把世界上的人和物都纳入到物联网的服务范围,因此,物联网将需要使用海量的ip地址,而目前全球范围内的ipv4地址将远远不够用。据业内有关专家估计,在不久的将来,ipv4地址即将用尽,因此,急需对ipv4设备进行技术升级,向ipv6设备转移。专家建议:从一开始开发物联网业务时,就应该考虑采用ipv6地址。同时,电信企业还应未雨绸缪,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统筹分配好ip地址,既要考虑满足全社会对ip地址数量的需求,又要满足对ip地址稳定性和可靠性的要求。

3.3构建云计算智慧平台,具备强大的数据收集与处理功能

由于泛在化物联网需要采集海量数据,电信企业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必须周密安排,扎扎实实地做好隐私保护、数据处理等相关操作,不能草率行事,也不能只是呆板地实现数据传递。应对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同时,缜密分析各种信息、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变成一个具有智慧的“人”,才能得心应手地自行发出各种指令,或者按照决策指令实现自我控制。要变成具有智慧的“人”,必须建立智慧平台。这就要求电信企业能够运用相关的云计算技术,构建云计算的服务与处理平台。利用这种充满智慧的服务平台,一是能够通过分析处理采集的海量数据,向用户提供额外的服务功能;二是当不可避免地采集到的用户数据信息属于个人隐私时,能够向用户提供有效的服务功能,以实现保护用户隐私的目的。

3.4深度挖掘标识平台服务能力,促成产业链协同发展

由于物联网神通广大,世界上的人和物都可能成为物联网的服务对象。为了应对海量用户,电信企业应该深度挖掘“物”的标识与“物”的平台服务能力。一是要充分调动物联网产业链中上下游利益相关的应用开发商的积极性,引领产业链上下游的应用开发商积极参与开发大众应用业务,不断丰富并扩大使用物联网业务的领域,借助物联网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二是要使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的利益相关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协同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全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公平高效地全面提高物联网的服务水平。

4电信企业发展物联网的建议

在物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的环境下,基于驱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视角,电信企业不仅要扮演电信网络提供商的角色,还应积极进入应用领域服务提供商的层面,向全社会提供附加值更高的、服务层面的信息业务。例如,中国电信已经研发出服务于交通领域的应用业务,能够把交通堵塞、事故多发地、空闲停车位等方面的信息通过物联网的传感器随时收集起来,随时传送到互联网上,再随时通过手机或电脑提供给社会公众。除了随时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公众的信息外,电信企业还期望介入行业客户中,为团体消费者提供特有的、管用的信息服务。然而,电信企业在物联网巨大市场的争夺中才刚刚起跑,在物联网产业规模化前,电信企业必须抓住机遇提前部署。

第一,物联网的成熟、大规模商用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电信企业需要有序发展物联网产业链中的各个产业层,扎扎实实地在某一个行业或企业中做出有示范效应的、成功的物联网应用服务,以此树立示范,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电信企业要对传感网所采集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和管控,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此外,还要加强业务平台和数据中心的建设,促成新的商业模式的建立和完善。

第三,电信企业根据自身长期的运营经验,每次新技术大规模推广时,瓶颈常常卡在终端环节上。因此,电信企业要尽快丰富终端产品的种类,终端产品的研发应该适度超前于网络建设。然而,物联网终端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对此电信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终端上的问题。

第四,电信企业要促成物联网产业链的各个层面都有成功的商用模式,从而探索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成熟有效的商业模式,形成良好的商业圈,扎扎实实地开发物联网业务,使物联网业务的开发真正落到实处。

第五,电信企业要高度重视制定物联网的技术标准,加强产、学、研、用的紧密合作和协同创新,打造物联网技术产业标准体系。在制定标准时,电信企业应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才能制定出迎合产业发展的、适合行业应用的物联网标准体系。总之,物联网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物联网产业在现阶段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只要政府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则,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再加上扶持政策的倾斜,尤其是终端层面的政策倾斜,就能更好地促使电信企业参与发展物联网步入健康、良性、正能量的循环。

5结束语

物联网发展论文篇2

【关键词】物联网课程教学实践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63-02

一、引言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又称传感网,指的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外在使能”的各种资产、携带智能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通过各种无线或有线的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从而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监控、定位溯源、报警联动、远程控制、安全防范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任何智能物体间的“管、控、营”一体化。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目前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将催生新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前景十分可观。鉴于此,2010年8月,教育部审批通过了35所高校获批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新设专业将自2011年开始招生。在2011年,又有27所高校设置的“物联网”专业通过了教育部的审批。

二、教学实践与教学方法的初步探索

笔者所在的大学还未申报物联网专业,但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支撑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如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工程及测控技术及仪器等专业。基于此,笔者在2011年连续两个学期开设了物联网技术导论的公选课,学生选课非常踊跃,170人的选课规模每次都爆满,从这可以看出当前本科生对物联网等新生技术具有非常强的学习欲望。针对物联网技术的特点,在现有教学技术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案进行了初步探索。

1.合理选择教材

笔者结合选课学生的特点:不仅有理工科学生,还有社会科学类学生,选择了周洪波博士所编写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一书。此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指导学生了解物联网世界,且不需要较强的专业背景,适应不同专业的学生。

2.严格修订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不仅是进行教学内容及进度的依据,也是考试考查的依据,更是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一个好的教学大纲,非常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讲述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与机遇,让同学们明白物联网技术无论是在经济、生活以及国家战略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前景。让同学们掌握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并了解基于四大技术的物联网支柱产业群,分别为RFiD从业人员、传感网从业人员、m2m人群以及工业信息化人群;其次,着重讲述物联网产业链,即Device、Connect以及manage(DCm)三层系统,或者也可称之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让学生了解物联网的通讯与连接,包括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长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短距离有线通讯技术和长距离有线通讯技术。在物联网应用方面,通过物联网在城市市政管理、农业园林、医疗保健、智能楼宇和交通运输等方面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探讨。并通过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原理与技术,让同学们对整个物联网系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3.教学方法和教学互动

物联网是个实用性很强、发展前景很广的技术。将来物联网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对人类的科技和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都是一个未知数。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非常注意和学生互动,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量去描绘50年,甚至100年后因物联网的存在,人们的生活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上课过程中,笔者既有讲述的环节,有和学生互动的环节,更有让学生分组讨论的环节。笔者希望此课程是个开放的课程,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运用多媒体等途径来呈现物联网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请同学们利用已有知识,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尝试提出解决方案,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从而使课程生动形象,对错分明,环环相扣,印象深刻,气氛活跃。当然,这种讲课方式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建立在师生间平等、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这种授课方式,就是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实现这种沟通,理解是基础,也即心灵交融,才能实现交往、沟通。

4.考核方式

为了适应物联网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笔者在考核方式上突出强调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和发展前景设想,同时考查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从而实现对学习过程的督促与考核,客观完整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考核的评价标准上学生的成绩由学生上课过程中的讨论报告、出勤率和最终课程论文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讨论报告占20%,出勤率占20%,最终课程论文占60%。这种考核方式既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物联网技术,又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性,并能让学生初步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和写作方法。

三、结束语

物联网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和技术,笔者依据物联网专业的特点,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物联网专业设置的现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经过几个学期的教学探索,摸清了教学规律,优化了教学过程,改进了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放的思维和协作能力,能够畅想未来,把握经济、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大趋势,以适应社会经济和本科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成为能够适应21世纪新挑战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洪波.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康晓慧、罗霄凤、张梅等.植物病理学方向研究生教学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2):1225~1227

3张玉梅.物联网在高校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学术研究,2011(10):82~83

物联网发展论文篇3

关键词:物联网,发展现状,策略

 

一、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作为新兴的概念,目前尚未有全球明确公认的标准定义。国内通常认为物联网是通过无线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二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1]。

欧盟对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是一个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它具有基于标准和互操作通信协议的自组织能力,其中物理的和虚拟的“物”具有身份标识、物理属性、虚拟的特性和智能的接口,并与信息网络无缝整合。

虽然目前对物联网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但从物联网本质上看,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将各种感知技术、现代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聚合与集成应用,使人与物智慧对话,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物联网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achinetomachine,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二、中国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浪潮,美国将“新能源”和“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武器。我国对传感网发展也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目前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2],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被采纳,并在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进行研究。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组成了2000多人的团队,先后投入数亿元,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总而言之,我国物联网研究没有盲目跟从国外,而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应用需求,开展物联网基础标准体系、关键技术、应用开发、系统集成和测试评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以应用为牵引的特色发展路线,在技术、标准、专利、应用与服务等方面接近国际水平,使我国在该领域占领价值链高端成为可能。

在标准方面,2007年我国率先启动了传感网标准化制定工作。2008年,首届iSo/ieC国际传感网标准化大会在我国举办,会议上我国代表iSo/ieC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作总体报告,提出了传感网体系架构、标准体系、演进路线、协同架构等代表传感网发展方向的顶层设计,并获得了标准组成员国的认可。我国已成为国际传感网标准化的四大主导国(中国、美国、韩国、德国)之一,在制定国际标准中享有重要话语权。

在专利方面,根据国家知识产权专利数据库和德温特世界专利数据库资料的统计,截至2008年底,国内申请的关于传感网的专利数是378件,基础和核心专利分别是10项和211项,分别占整个比重的2.6%和55.8%,而专利为157项,占整个比重的41.5%[3]。我国物联网领域的专利分布状况与国外情况类似。

在技术方面,自1999年起,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高校和部分企业在传感网、物联网的许多技术领域已开展科学研究、产业化攻关,支持了从传感器、信号传输、信息处理、系统集成和示范应用等多方面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发展现状。

在应用发展方面,物联网已在我国公共安全、民航、交通、环境监测、智能电网、农业等行业得到初步的规模性应用,部分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如智能交通中的磁敏传感节点已布设在美国旧金山的公路上;周界防入侵系统水平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面向个人用户的应用已初步展开,如中科院与中移动集团已率先开展紧密合作,围绕物联网与3G的tD蜂窝系统两网融合的路线,积极推动物物互联的新业务,寻求3G业务的全新突破[4]。

三、我国物联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拥有发展物联网行业的基础及行业优势,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技术、标准、产品以及市场尚不完善,物联网处于技术研发与应用试验的交接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发展现状。

1.物联网的政策和法规。物联网不是一个小产品,也不只是一个小企业可以做起来的。它不仅需要技术,更牵涉到各行各业,需要多种力量的整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立法需要走在前面,制定出适合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以保证其正常发展。因此对于复杂的物联网,必须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更要有专门的人和机构来研究和协调,物联网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2.技术标准的统一与协调。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有一件解决得非常好的事情,就是标准化问题,全球进行传输的协议tCp/ip协议、路由器协议、终端的构架与操作系统等都解决得很好,可方便地实现上网。物联网发展过程中,传感、传输、应用各个层面会有大量的技术出现,会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因此,尽快统一技术标准,形成一个管理机制,这是物联网马上就要面对的问题[5]。如果大量的专用网相互无法联网,各行其是,就不能形成规模经济、不能形成整合的商业模式、更不能降低研发成本,其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3.管理平台的形成。我们常说到感知,其实感知的技术由来已久,虽然未必成熟,但是开发起来并不难。,发展现状。物联网的价值在于网,而不在于物。传感是容易的,但是感知的信息,如果没有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就不能进行管理和整合,这个网络就没有意义。因此,建立一个全国性、庞大的、综合的业务管理平台,收集各种传感信息,进行分门别类地管理和有指向性地传输,才是一个大问题。,发展现状。一个小企业可以开发出传感技术、传感应用,但是它没有办法建立起一个全国性、高效率的网络。没有这个管理平台,各自为“网”的结果一定是效率低、成本高、难发展、无前途。

4.安全体系的建立与形成。物联网目前的传感技术主要是RFiD,植入这个芯片的产品,有可能被任何人进行感知,对于产品的主人而言,有这样一个体系,可以方便地进行管理。,发展现状。但也存在着巨大的隐患,其他人也能进行感知,比如产品的竞争对手。那么如何做到在感知、传输、应用过程中,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可以为我所用,却不被别人所用,尤其是不被竞争对手所利用,这就需要在安全上下功夫,形成一套强大的安全保障体系。

5.应用的开发。物联网的价值不是一个可传感的网络,而是必须由各个行业参与共同应用,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应用、也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必须根据行业的特点,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有价值地开发。应用开发不能仅依靠运营商和应用物联网的企业,因为运营商和技术企业都无法理解行业的要求和具体的特点。为了提高我国物联网研究的核心竞争力,避免知识产权问题成为传感网、物联网研究发展的瓶颈,标准、核心技术及产品开发迫在眉睫。

6.物联网规模性和流动性。如果要真正建立一个有效的物联网,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例如,一个城市有100万辆汽车,若只在1万辆汽车上装上智能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智能交通系统。物品通常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必须保持物品在运动状态、甚至高速运动状态下都能随时实现对话。

四、加快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策略

1.制订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规划,进行全面思考和布局。中国物联网的发展首先需要一个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这是确保其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有关政府和行业部门要接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抓紧研究制定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发挥好规划的引导作用。,发展现状。重点发展高端传感器.memS、智能传感器和传感器网节点.传感器网关:超高频RFiD、有源RFiD和RFiD中间件产业等,重点发展物联网相关终端和设备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

2.加强物联网的国际合作、政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在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和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一方面,各级政府本身要从财政上加大资金投入量,为物联网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出台各种鼓励和优惠政策,为物联网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发挥调控与引导作用,特别是积极引导社会上更多的企业与科研单位把资金和技术投入到物联网研究推广上面.推动物联网短期内在我国形成规模并产生示范效应。为此,建议组建由政府,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金融行业协会等组成的产业联盟,在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形成更多更好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品牌。

3.实施重点应用领域的重大专项,以促进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推动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还必须建立一批重点应用领域的重大专项,推动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通过“局部试点、垂点示范”的产业发展模式来带动整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动,开创具有中国国情的物联网商业模式。物联网应用领域十分广泛,许多行业应用具有很强的交叉性,但这些行业分属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在产业化过程中必须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动,结合我国实际,才能有效地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顺利发展。

5.加强产业链的合作,提升产业链之间的相互融合程度,提高资源共享水平。物联网所需要的自动控制.信息传感、射频识别等上游技术和产业已经成熟或基本成熟,而下游的应用也以单体形式存在。物联网的发展需要产业链共同努力,实现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和跨专业的联动,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共同推动物联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房夏.中国物联网的现状及其发展因素分析[J].电子技术应用,2010(06):6-7.

[2]冯媛.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研究[J].福建电脑,2008(1):42-44.

[3]王殊,阎毓杰,胡富平等.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理论及应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8-17.

[4]孙其博,黎羴,范春晓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6):12-21.

[5]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12):59-65.

物联网发展论文篇4

关键词:物联网;产业;发现现状;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1

一、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概念“internetofthings”最早在比尔・盖茨1995年的《未来之路》中首次被提及以来已经发展了十来年。目前,不同国家和机构组织对物联网的认知还不够统一,对其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二、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物联网基础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2010年以来,由于我国的物联网产业开始被正式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高度以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就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根据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中国的RFiD产业在2010年时的纯收入就已经达到了12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42.8%,并且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现阶段,我国的RFiD产业也已经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在世界上排名第三位。在这个基础上,RFiD技术也已经逐渐的被应用到了物流、工业生产以及城市交通等多个领域当中,再加上3G网络的应用于发展,使得各个运营商又开始推出了全新的移动支付方式,以此来使得RFiD技术又增加了一个全新的应用领域,那就是移动支付,如此便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物联网基础应用。

(二)物联网标准建设已经起步

从某种程度上来京,造成物联网发展缓慢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物联网标准的缺失问题。现阶段,无论是中国还是国际上其他的发达国家,都没有真正的为物联网所涉及的各个领域,来建立起一个有效的且统一的标准。自2009年以来.我国政府对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投入越来越多,这就使得物联网标准的制定工作得到了社会各个方面上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并且于2010年6月9日,成立了中国物联网(传感网)标准联合工作组.在这个工作组织中,已经有17个行业协会组织、14个部委,并且有24个标准化组织加入。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该工作组的成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表示着我国物联网标准制定与研究工作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三、中国物联网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标准缺位阻碍物联网技术发展

现阶段,我国和国际上的其他国家都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物联网应用标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行业之间以及企业之间在物联网的应用上很难行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正是由于这种统一标准的缺乏,才会使得物联网项目之间并不能实现良好的互通,也因此使得物联网领域中,实现广域化的应用难度大幅增加。也就是说,物联网技术标准缺位,将会成为限制与影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关键的因素,这样一来不仅不能够实现物联网之间的互联互通,同时也会影响到整个物联网产业快速与持续发展。

(二)物联网核心技术环节有待突破

我国的科学院对于传感网的研究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要早很多,并且已经在多个网络通信技术应用项目上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成果。同时,我国的产业化推进也相对来说比较迅速,无论是在材料还是技术上都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发展前景相当可观。不过,做为物联网技术中的关键环节,二维码技术和RFiD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起步较早、发展也较快,导致我国呈现出一种比较落后的状态,并且其在终端设备的研究以及芯片设计制造等方面也都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

(三)物联网信息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简单来说,我们要想真正的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就必须要对物联网技术的网络安全加以管理与制约。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物联网技术中所存在的各个网站之间的无线网络技术以及互联技术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安全隐患,这就非常容易导致其出现信息的泄漏问题。如果说我们不能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来对其加以保护,就非常容易引起企业机密与个人隐私的暴露问题。所以说,如何才能更好地对海量的用户隐私与信息进行保护.是现阶段物联网发展所必须要集中解决的核心问题。

四、物联网的发展前景

物联网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基于其在国民经济中广阔的发展前景各国都在争相发展,纷纷出台战略指导规划,规范物联网的有序发展。物联网将是更多行业信息化过程中一个比较现实的突破口,将能催生一个上万亿的高科技市场,将大大推进信息技术元件的生产,给国内行业带来巨大商机。

(一)加大研发投入,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无论是世界上的哪一个国家,其在进行物联网的发展完善上,往往都会强调研发投诉,当然,中国亦是如此。简单来说,没有投入就不会有产出,投入不足也是限制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物联网是由多种新技术进行交叉融合之后的产物,而这种新技术的不断交叉与融合应用,同样也是推动物联网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

现阶段,我国在对物联网产业的核心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时还是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果说我们想要有效的减小这种差距,就必须要全面根据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进一步结合现阶段已有的研究基础,来对将要发展与研究的核心技术进行有效的选择,使其能够逐步在某些领域实现技术突破,达到世界领先。

(二)创建一批部级物联网产业基地

如果说,一个新兴的产业想要得到全面的发展,就要求其必须要进行产业的有效聚集和全面延伸。因此,如果我们想要促进物联网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产业空间布局的合理规划,然后再再次基础上,来为其配备上相关的配套产业,从产业的发展绘画以及政府的税收上来对其进行多个方面的优惠与扶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实现物联网产业上的空间聚集,并引导其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刘勇燕,郭丽峰.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瓶颈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2(4).

[2]袁国智,董毅明.我国物联网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分析.商业时代,2011,4.

物联网发展论文篇5

关键词: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

一、引言

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场以互联网为驱动的新科技革命,互联网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于2015年首次提及“互联网+”战略,“互联网+”即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成新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优劣互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要素结构优化作用,将互联网技术渗透至社会各领域,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活力。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不是简单地将互联网当成一种工具,而是将互联网思维深植于物流行业。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对社会构成要素、形态历史演变、系结构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论。我国对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应用主要侧重于复杂系统问题、创新系统体系、城市系统发展等问题的研究。例如,赵亚男,刘焱宇和张国伍(2001)介绍了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概念、研究方法和特点,说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是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范如国(2014)认为复杂社会网络系统具有小世界、无标度、社团结构等特征,并通过复杂系统理论研究社会治理的系统创新;孙喜,杜澄(2011)对基于系统结构和基于系统功能这两种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进行了文献述评;周青,刘志高,朱华友等(2012)介绍了创新系统的理论演进及各产业技术领域研究,并辨析了几大创新系统理论之间的关系;刘继生,那伟和房艳刚(2010)将脆弱性理论应用于辽源市社会系统研究,对辽源市社会系统敏感性、恢复力、脆弱性进行评价分析。因此,以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为基础,结合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的相关理论分析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体系,为电子商务及物流行业发展提供指导。

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与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

1.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讨论“对社会中已经存在的系统质,能否建立合理的系统模型和理论来加以描述和还原的问题。”具体可以归纳为整体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环境分析法四种。整体分析法是社会系统分析方法的核心,它认为系统由若干分离区域构成,应从全局角度理解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服务业的融合创新,互联网、物流企业是新业态体系的核心部分。

2.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

“互联网+”是指将互联网融入传统行业中,让互联网技术改变传统制造业的发展、运营模式,实现国民经济各行业边际效率递增、商业模式创新的目标。电子商务实际就是“互联网+”的例子―“互联网+商贸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是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物流的融合,将互联网思维、方法论、技术、系统和工具深植于电子商务物流行业,改变原始物流运作模式,全面推行信息化,利用平台化发展优势实现各方面资源共享,使电子商务物流运营更为科学高效。

三、基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

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融合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物流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新业态,同时不断向其他业态渗透,实现行业生产边际效率递增。互联网、电商物流相互作用形成整体,互联网优化电商物流产业结构、电商物流释放互联网能量。

1.发展目标

电子商务模式使得消费者的物流需求不仅限于速度,体验经济、延生服务需求愈发旺盛,原始物流发展模式严重制约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将互联网融入物流行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运作希望实现以下目标。

(1)通过一体化服务满足需求

传统分离式物流,即物品流通过程中自成战线、标准不一的服务已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通过互联网信息的及时更新、传递将物品周转各项服务融合在一个闭环网络系统内,统一服务标准实现各局部之间的完美对接与协调,构建完整体系,为用户提供高标准、个性化物流服务。

(2)通过信息、数据资源整合实现精准营销

大数据时代,企业通过对客户信息、销售信息、反馈信息整合得到大数据,为企业的下一步发展计划贡献力量。公共信息平台的建立使得信息共享更加容易,企业之间相互开放实现基础资源共享,依靠大数据和信息共享减少不必要的物流浪费,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加之线下的物流体验、延生服务、推行试销、定制物流等实现精准营销。

(3)通过“互联网+”创新动力实现电商物流生态化运作

“互联网+”战略为电商物流发展形成创新动力。通过“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开展,电商物流企业改变原有粗制滥造式物流服务,物流行业利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赢的市场机制,实现物流业的变革转型,使电商物流行业低效、混乱的局面得到重塑,构筑电子商务物流产业生态圈。

2.要素结构

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具体包括物流服务商、互联网服务商、电子商务企业、消费者、政府五个主体要素;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三种结点要素以及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智能物流技术装备三种支撑要素。

物流服务商是核心要素,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将互联网融入传统物流模式,归根结底还是需要物流企业进行实体运作,完成物品的空间位移。物流服务商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高标准的物流服务,是互联网+电商物流体系的核心;互联网服务商是灵魂要素,互联网为物流行业发展提供创新动力,互联网+电商物流利用互联网思维、信息化技术改造物流产业,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互联网精神”贯穿于体系的始终,互联网服务商是互联网+电商物流体系的灵魂;电子商务企业和消费者是驱动要素,互联网+电商物流体系具有双重驱动,电商企业需要物流服务,是第一层驱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使电商企业产生物流需求,是第二层驱动,二者相互作用构成互联网+电商物流体系最为关键和活跃的要素;政府是统筹要素,政府作为监管者把控整个发展体系的运作。政府对相关服务标准的制订、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优惠政策的出台实施等优化互联网+电商物流的发展环境,从全局把握整体电子商务物流行业的发展。

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形成网络状物流服务体系,由相应物流点和线组成,结点要素是互联网+电商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条件下,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三种基础模式在干线运输、支线运输和最后一公里配送的衔接下形成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运输配送体系。

物联网技术是互联网+电商物流的发展基础,RFiD/epC和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各类传感技术、GpS/GiS/北斗系统定位追踪技术实现了实体物流与虚拟互联网的对接;大数据、云计算是互联网+电商物流的大脑,能够有效地实现精准化运作;智能物流技术装备是根本,互联网+电商物流的实体操作应用通过各类智能技术装备完成。利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中层次分析法构建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层级构架模型如下图。

3.运作机制

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在传统物流行业基础上融入互联网,互联网思维颠覆传统业务经营模式,加速推进物流智能化,实现物流产业升级。应用整体分析方法分别从主体因素政府、相关行业和企业的角度探究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运作机制。

对于物流企业,首先,要改变传统物流模式,加快信息化进程,实现物流产业升级。信息技术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用互联网工具武装物流行业,利用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物流服务能力变化积极响应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响应电商物流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其次,企业主动开展平台化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物流的大数据、足够的资金池搭建物流平台,实现各式数据、信息、资源的共通,产生的聚合效应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实现物流绿色智能化运作;再次,企业应主动积极采用先进物流设施设备及相关技术,开展绿色智能运作。先进的物流技术装备是开展互联网+电商物流的基础,企业应改变传统观念,主动参与技术设备、信息系统的更新升级,积极响应政府“低碳经济”的号召;最后,在互联网+、互联网化过程中,企业要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专注于消费者需求,先驱解决电子商务物流行业中最痛苦的问题,专注于用户体验,用有限的企业资源提供极致的服务。

对于政府,首先,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升级。政府对物流行业长期发展和“互联网+”战略进行总体规划,并通过给予政府补贴、技术支持等优惠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培育智能化、信息化的“互联网+电商物流”示范企业;其次,加快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加快制定物流技术、编码标准,加速RFiD、条形码在仓储、配送等业务领域的应用,同时促进数据层、应用层、交换层信息化标准的衔接,推动物流化标准体系建设;再次,投入大量资金联合企业建立公共平台,实现物流基础设施、互联园区信息平台及高速公路通行信息的联网共享,实现全国物流基础设施的联网监控管理;最后,政府主动融入“互联网+”变革。政府工作人员亲身体验网购、互联网物流带来的变化,对基于“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创新有更多的包容,主动参与到“互联网+电商物流”的创新浪潮中。

四、“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保障实施建议

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是互联网经济下物流发展新业态,从法律环境、人才培养、技术管理创新三个方面提出保障实施建议。

1.法律环境

良好法律环境是“互联网+”成长的肥沃土壤。政府出台互联网、电子商务及物流业相关的指向性文件在很大程度上对互联网+电商物流产生积极影响,相关行业专利保护、互联网金融安全、客户信息保密等方面的法律规定有利于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对于“互联网+”创新,政府主管部门应有更多的包容,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互联网+电商物流的创新发展,为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营造积极、健康的法律环境,使其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转。

2.人才培养

优秀人才是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必备要素,培养优秀的专业性、综合性人才符合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要素优化”精神。企业一方面积极培养所在领域专业人才,加快培养一批物流专业人才和互联网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培养优秀管理人才及涵盖行业发展相关领域综合性人才,综合性人才知识面广、对相关法律熟识,并对新事物有极高的热情。因此,造就一批熟悉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运作程序、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服务于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

3.技术管理创新

技术管理创新包含技术装备创新及相关理念、商业模式、发展业态创新。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本身就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互联网+”发展战略为物流行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创新条件。电子商务物流行业和相关企业应专注于“互联网+”在本行业可以有哪些创新,积极参与到技术管理创新浪潮中,物流技术装备更新换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升级都是技术管理创新在物流行业的集中表现。政府鼓励创新,人人争当创新先锋,形成企业主导的技术管理创新浪潮是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赵亚男,刘焱宇,张国伍.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方法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02):21-23.

[2]范如国.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2014(4):98-206.

[3]孙喜,杜澄.创新系统研究中的竞争性方法-文献述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08):99-106.

[4]周青,刘志高,朱华友,尹贻梅.创新系统理论演进及其理论体系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02):51-55.

[5]刘继生,那伟,房艳刚.辽源市社会系统的脆弱性及其规避措施[J].经济地理,2010,30(06):945-948.

[6]郑杭生,张小军.社会学中的系统哲学[J].社会科学,1986(12):73.

物联网发展论文篇6

【关键词】物联网RFiDwSnm2m

一、物联网定义与意义

物联网的现状和研究进展分析:从美物联网发展历程图中可得,美国在世界领先的研发实力的支撑下,采用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市场开发的“长线”信息技术发展模式,不仅抢得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先机,而且,还不断地实现了新的技术飞跃,引领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潮流和发展方向,掌控着信息技术国际标准制定权。这对于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可以借鉴两点:第一,在加大物联网应用的同时,丝毫不能放松物联网基础研究,第二,抓住新一轮新兴科技的先发优势,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欧洲的信息科技建设和经济发展一直不甘落后于美国,虽然近期欧洲地区正面临整体经济衰退、人口严重老龄化、气候变暖问题等诸多问题,但欧盟一直致力于推动欧洲共同体的统一发展。

二、物联网技术

最近,越来越多的文献谈论物联网的事情,所以我们列出了一些如下。

文献[1]提出了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无线射频识别(射频识别)、红外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仪等信息传感设备,根据合同协议,将任何商品与互联网连接,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目的是实现智能识别、定位、跟踪和监控和管理。

文献[2]提出的互联网的定义,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协议标准和交互交流的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能力的自我配置,在事物的物理和虚拟的范围之内物体的特性有如身份特点、互联网的物理特性,拟人化的特性,他们可以通过综合信息网络连接。

文献[3]提出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这个网络的目的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文献[4]提出的物联网的特点是可以针对每个对象,每个对象网络都可以被控制,每一个空间网络都可以沟通。

文献[5]提出了物联网是刚刚过去的大量的网络和互联网连接更进一步深入,是他们具体应用的区域划,是很多增值服务的新一代在广阔的网络平台的集合。在技术方面,它是传感器,传感器网络和RFiD等感知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智能计算技术等的集成,实现全面感知、可靠传输,聪明的理察,是一个网络连接的物理世界,智能化、高清,将成为物联网关键词。

文献[6]提出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发展。作为物联网核心技术之一的RFiD技术,将决定着物联网的发展程度。

文献[7]深入分析meS重构需求和监控需求,提出以模块粒度维和信息粒度维为主线的可重构制造执行系统体系结构(ReconfigurablemanufacturingexecutionSystemarchitecture,RmeSa),系统研究了meS实现快速重构和实时监控的理论和方法。

文献[8]主要从路径检查、所有权转让、标签群组证明以及中继攻击四个方面对基于RFiD技术的供应链系统的安全和隐私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从而提出了两个新的供应链路径检查协议pSam和pComS,并且提出了一个基于可信第三方的所有权转移方案Fit,以及提出了两个新的标签群组证明协议Gpo和Gpi。

文献[9]中无线adHoc网络以其无中心、自组织、多跳路由的特点在众多无线网络中独树一帜,并且在军事和民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无线adHoc网络研究中,面临着网络拓扑动态变化、节点能量有限、信道带宽有限等诸多挑战。

文献[10]提出无线传感器网络本质上是一类资源受限的网络。通常情况下,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采用电池供电,有限的能量限制了网络生存期。作为一个嵌入式系统,节点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都较小;节点间通信带宽也比较低。

文献[11]中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Sensornetwork,wSn)的能量严重受限。对wSn进行剩余能量实时监测(ResidualenergyReal-timemonitoring,ReRm),是了解wSn生命周期情况的根本途径。ReRm对设计和检验节能算法/协议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ReRm研究中常见的脱离实际问题,对面向应用的ReRm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文献[12]中在移动多媒体应用驱动下,以高速无线个域网为背景,从媒体访问控制(maC)层协议优化、通信协议的高层次设计以及系统级的低功耗设计方法等方面,对无线个域网多媒体片上系统(SoC)进行了深入研究。

文献[13]提出在无线通信,特别是卫星通信和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3G)中,数据传输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反观无线信道,由于大气环境、地形和移动的多重影响,信道的状态极其不稳定,这给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带来了极大挑战。自动请求重传(aRQ)技术,特别是混合aRQ(HaRQ),在提高传输的可靠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文献[14]提出网络编码通过将多个数据包组合在一起,并利用数据包之间的相关性来解码,网络编码巧妙解决了有向网络中组播最大流等经典的理论难题,大大提高了网络容量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在优化网络管理和提高网络的安全性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无线信道的广播特性使得网络编码在无线网络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文献[15]研究无线网络中的公平性调度问题,针对三种典型的网络结构,分别研究在无线衰落信道下,如何在保证公平性的前提下高效率的利用有限的系统资源。面向不同设计目标,设计了不同的公平性调度策略。

文献[16]提出无线网络编码是网络编码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具有本地化特性的机会网络编码则是无线网络编码技术领域中一个简单实用的分支。针对无线机会网络编码吞吐性能优化的基础性问题,从理论框架、调度算法和应用改良三个层次系统性地展开了理论和应用研究,从而提出了一套理论框架,提出了一个有常数界保障的近似算法,提出了一套实用的译码缓存机制。

文献[17]提出在无反馈信道的条件下,基于数据分割和不等错误保护,提出一种在无线网络中可靠传输H.264/aVC码流的联合信源信道方法。根据C型数据对错误传播影响的程度将其分为若干子型,对a、B和C型数据提供不等重错误保护,并采用基于迭代改进的双向局部搜索算法。随着丢包率增加,可提供更平稳的重建视频质量。

文献[18]围绕着RFiD读写器中一个重要部件-功率放大器(pa)的关键技术及应用展开讨论。首先对CmoS功放技术进行了总结,着重分析了CmoSpa应用于RFiD中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以一个单片CmoS功放的实现为起点,围绕两个常用的RFiD通信协议,就相应的读写器中发射机前端关键电路的实现展开了研究。另一方面,将RFiD技术进一步推广到零待机功耗无线开关的设计中,最后还研究了便携式读写器中的功率控制技术。

文献[19]提出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的基础和主要组成部分。

文献[10]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分布式调度方法进行研究。本文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分布式调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受限的特点,提出了四个分布式调度方法。首先,提出了一类实用的、协作分布式的调度方法。其次,提出了一种wSn分布式自学习调度方法。最后,提出了一种wSn分布式进化自学习调度方法。

物联网前沿技术主要包括RFiD(射频识别技术),wSn(无线传感器网络),itS(智能交通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Lorawan技术(低功耗广域网规范),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感知层ipV6技术,嵌入式技术。

中国物联网100个前沿技术报告汇编指出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智能机器人在物流方面的应用情况和前景,物联网技术框架,物联网体系结构,智能农业,智能健康医疗监护,物联网助力煤矿行业,数字化油田,智能楼宇,智能网络夜视,物联网技术框架与标准体系,智能机器人在物流行业的应用,物联网安全性能分析,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tCp/ip的智能家居系统,RFiD标准,智能安防,智能RFiD在工业控制住的应用,智能建筑中的消防自动报警系统,基于GpS技术的冷链物流解决方案,浅析aBB智能照明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Lte(长期技术演进,4GLte)承载解决方案及分析,5G关键技术,ZigBee组网技术在电力SCaDa中的应用,虚拟化技术能否开启云计算之门,物联网技术发展与低碳经济,三网融合,物联网技术之GpS导航仪分类及说明,试论物联网发展对C网演进路线与策略的影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建模分析,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其仿真平台分析,红外传感技术面面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DVR发展趋势,物联网时代车载信息系统技术发展方向,南京新建地铁售检票系统后台维护用上物联网技术,光纤宽带推广中的困局与解困之道分析,航空领域RFiD技术应用与分析,无所不在的无线网络无所不能的智慧城市,电容式触摸传感器的技术与应用,手机视频监控技术应用,机动车超速检测系统,采用LabView和ni无线传感器网络监测名胜古迹。由此,我们知道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有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Lorawan技术等等,主要应用在医疗方面,交通方面,家居方面,环能方面,机器人方面等等。

三、物联网的实际应用

物联网主要包括组播网,ZiGBee网络,wSn网络,LoRawan网络,蓝牙网络,红外网络等等。群体软件工程是实现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途径。云计算源于大数据,物联网可以通过云计算来实现。群体软件工程是实现大数据的重要途径,尤其数据分析,数据仿真和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促进了科研第四范式的出现和发展。在科学发现领域,第一范式,是指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模式。第二范式,即理论研究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模式。第三范式,即利用电子计算机对科学实验进行模拟仿真的模式。第四范式,主要针对非结构化数据。

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Data-intensiveScientificDiscovery),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大数据”。物联网标准化工作非常重要,物联网标准化是规范物联网应用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

群体软件工程的群体特性可以促进物联网标准化问题的解决。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theinternetofthings》报告中对物联网概念进行扩展,提出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计算的发展愿景,除RFiD技术外、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终端等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物联网实际上是指面向一个特定领域或者行业的、拥有超量数据的一个复杂信息系统,比如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现代物流、医疗健康、信息栅格都是物联网的典型应用。

物联网的这些典型应用决定了必须使用群体软件工程的方法去实现物联网。首先,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其次,概要设计。然后,详细设计。最后,编码和测试维护。由精英进行上层规划,再众包给大众完成。群体软件工程普遍应用于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现代国防,智能交通,智慧森林,智慧农业,智能家居,航天等等之中,由上层精英规划和执行较难部分,其他部分由大众一起完成,设计者就是使用者,运用大众的力量,将软件工程普及推广[20]。

致谢:

感谢北京工业大学和软件学院博士奖助学金的资助和培育。首先,感谢导师侯义斌学习科研生活各个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关心!无论是课程选择和课程授课,还是开题报告撰写,侯老师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给予了很耐心的指导和帮助,并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使我在愉悦的学习科研中授人以渔的学会了科研的方法。同时,感谢提供和搭建的自我实现价值的平台。侯老师智慧敏锐,洞察力超前超高,他渊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科研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和不辞辛苦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我并使我由衷的敬佩!不仅在专业方面教导我如何去做科学研究,还让我知道了许多待人接物和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此,向侯老师及其家人表示感谢。同时,感谢所有鼓钗业男У讲┦康睦鲜γ呛屯学们和朋友们,感谢工大和软件学院和8楼和我所在的实验室的老师们和同学们,感谢软件学院专家教授对我的各种宝贵建议,感谢我所在的校院级研会和班级宿舍以及党总支等组织。然后,感谢实习单位北京海军总医院等等。其次,感谢家人王印付,王桂芬等等,感谢石家庄铁道大学,燕京理工学院,迁安一中等等。最后,感谢文后所有参考文献的作者。

参考文献

[1]itUinternetReports2005:theinternetofthings[eB/oL].(2005-10-05)[2009-10-27].http://itu.int/dms_pub/itu-s/opb/pol/S-poL-iR.it-2005-SUm-pDF-e.pdf,2009-12-27.

[2]Santosa,macedoJ,Costaa,etal.internetofthingsandSmartobjectsform-HealthmonitoringandControl[J].procediatechnology,2014,16:1351-1360.

[3]ShaevY.FromtheSociologyofthingstothe“internetofthings”[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4,149:874-878.

[4]KyriazisD,Varvarigout.Smart,autonomousandreliableinternetofthings[J].procediaComputerScience,2013,21:442-448.

[5]europeanResearchClusterontheinternetofthings-ieRC.theinternetofthings2012-newHorizons.ClusterBook2012,2012.

[6]岳克强.RFiD多标签防碰撞算法研究及应用[D].浙江大学,2014.

[7]黄毅.支持RFiD实时监控的可重构制造执行系统研究[D].清华大学,2011.

[8]辛伟.基于RFiD技术的供应链的若干安全与隐私问题研究[D].北京大学,2013.

[9]冯贵年.无线adHoc网络中链路干扰与信息传输的分析及优化[D].清华大学,2010.

[10]牛建军,邓志东,李超.无线传感器网络分布式调度方法研究[J].自动化学报,2011,37(5):517-528.

[11]成小良.无线传感器网络剩余能量实时监测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

[12]俞伟.无线个域网多媒体SoC高层次设计与优化[D].清华大学,2006.

[13]张立军.无线通信中的多进制混合aRQ[D].清华大学,2003.

[14]张婧.无线网络编码的关键问题与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10.

[15]周辉.无线网络的公平性资源调度研究[D].清华大学,2011.

[16]周进怡.无线网络中的机会网络编码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13.

[17]李平.无线网络中的视频抗差错与码率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7.

[18]高同强.用于射频识别读写器的CmoS功率放大器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8.

物联网发展论文篇7

关键词:物联网;物联网工程导论;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吴韶波(1970-),女,江苏常熟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文江川(1977-),男,江西永新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北京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JGZD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11-01

导论课程是为了帮助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之前,使其了解所学专业、解读所就读的专业是什么,包括哪些专业课程、如何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就业及考研去向等方面的问题,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目的在于通过导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所学习的专业有整体认识,对专业技术领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明确各门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后续四年的知识学习、能力提高、素质培养以及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或经营管理等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引导学习的方法、规划学习计划和未来就业十分有效的方式和重要的手段。

一、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自2010年才陆续开设的新专业,涉及多领域技术,学科交叉,具有深厚的理论与广泛的实践相结合的特征。“物联网工程导论”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入门课程,从物联网的应用、技术、服务、知识体系等角度阐述本专业包括的内容。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着以下问题:

1.课程内容多,技术广,综合性强

物联网被誉为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与技术等多领域、综合叉学科,被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工业监测、物流等方面。由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涉及内容多,技术广,对教学内容的有效综合和整体优化势在必行。

2.学生有兴趣,热情高,基础缺乏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在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开设,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通过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3级物联网工程专业新生进行统计,96.8%的学生对物联网技术有前期调研,但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具体教学内容了解较少,实践动手能力普遍欠缺。教师综合运用教学手段,突出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知识脉络,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开展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其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专业领域新,对师资队伍要求高

物联网技术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高校在新办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过程中存在着涉及的专业知识广,交叉性强;课程体系尚处在摸索阶段,有待不断完善;学科建设不成熟;全面掌握物联网技术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严重缺乏等问题。这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不断更新专业认知,扩充知识结构,并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4.教学方法单一,考评方式片面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涉及知识内容丰富,对各部分知识点的要求掌握的程度各不相同。导论课程面向一年级新生开设,学生的基础和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若采用单一授课的方式,可能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再者,若考评只采用传统的“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进行考量的方式,很难全面体现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相关能力的提高,或将束缚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后续课程产生为难情绪或消极的负面影响,甚至厌学。

二、导论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针对以上在“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物联网技术本身特点以及物联网专业新生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和实际授课情况,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解析专业知识框架,优化教学内容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应从宏观上介绍了物联网工程领域的相关知识内容,综合性较强。通过对物联网基本概念、知识体系进行整体介绍,使学生既对涉及到的广泛技术有了解、有兴趣,又不会被庞大的众多学科内容吓倒,形成对“物联网工程”基本模型和基本问题的初步且宏观的科学认识。目前,绝大多数的物联网导论书籍对于物联网专有的RFiD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以及m2m等技术介绍比较详细,其他必须的计算机、通信和控制方面的内容则很少提及。因此,应贯穿“全局指导局部”的方针构建基本知识框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的优化,保证后续教学能围绕物联网的需求进行;剖析物联网技术与相关学科之间相互交叉、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关系,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开展专业课程的学习,强调基础知识,注重技术应用,让学生了解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前沿技术和巨大的创新机遇以及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

2.教学方式多样化,鼓励创新思维

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正不断应用于很多领域中,因此,导论课程的教学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融于整个授课过程中。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工科学科,感性认识可以加深对物联网工程理论知识的理解。采用案例式教学,如:在介绍物联网与传感器采集数据的关系时,教室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智能家居的样板间,让学生亲身感受如何采集温度、湿度、光照等信息,如何传输这些数据并对家电进一步控制。也可以综合考虑课程侧重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点,归纳提炼出研究的方向,采用研究式教学,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比分析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和提出自己的想法,以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目的。最后,课程也可以不局限于课内教学,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辅助,突破传统导论课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

3.强化实践教学,紧跟领域前沿研究新技术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内容多,除了介绍计算机、电子、通信、控制等有关专业基础外,还涉及到大量全新而复杂的新技术。对于刚进入该专业的新生来说,从书本中很难明确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方向,也很难将抽象的书面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因此,教师应适当辅以实践教学环节,并通过参观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室、物联网应用样板间、开展物联网技术现场教学与实践活动,拉近学生与物联网技术应用之间的距离。注重实际应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让学生既能提升对课程的兴趣,又可及时掌握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技术层面整体把握物联网,对其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通过进入实验室体验学术研究的过程,也能激发学生对高水平研究与应用的热情。

4.建立综合考评体系,考评方式全面灵活

导论课程的考评可分为期末考试、实践报告、研究报告等多个组成部分。期末考试可采用开卷形式,基于课程内容涉及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测试,同时也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研究报告可以小组形式进行提交,根据选定的研究方向从查阅文献、自主思考、组织讨论到形成结果、汇报总结,明确小组中每名学生的工作与贡献。实践报告指学生通过参观与实践,对物联网新技术应用的进一步理解,包括基本的原理、实践操作、方案改进等,培养学生系统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扩展知识面,鼓励创新思维。

三、结束语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肩负着引导物联网工程专业新生了解专业技术发展,激发专业课程学习兴趣,掌握自主获取知识方法,引导正确学习方法的重任。本文首先根据物联网技术及专业新生的特点,讨论了“物联网工程导论”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从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考评机制等三个方面给出了对于本课程教学的有关新思考,力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后续课程的学习,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邱秧琼,宋扬,顾征,等.工程导论:工科大学生的必修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

[2]李锋,金朝永,温洁嫦.成功的专业导论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1).

物联网发展论文篇8

关键词:物联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1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3)04-0062-01

在最近的十年来,我国的电子商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都被社会所共知。但是我国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却因多种因素的作用,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与发达国家相比之后我们发现,我国在基础设施、理论研究以及在人才培养等方面都难以符合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可是在近几年来,物联网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顾客购物、电子商务企业营销和管理等方面都起到了促进作用[1]。作为互联网与通信网的延伸与拓展,物联网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了高度的集成与优化,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也对电子商务这一新型的经济模式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此为视角,探讨了物联网的内涵和当前发展的瓶颈,并对物联网视域下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旨在通过本文的工作,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可供借鉴的信息。

一、物联网的内涵解析

物联网指的是通过装置于各类物体上的射频识别电子标签、红外线感应器、GpS、激光扫描器等,共同构成的智能传感器。因此,物联网实际上是这样一种网络,它能够通过接口和无线通信网络和因特网互联,完成人和物之间、物和物之间信息的智能化传递和获取,实现信息的智能传输和处理。从这个角度讲,物联网实际上包含着以下两层含义:(1)经过物联网的作用,用户端得到了极大的延伸与扩展,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都能够进行信息的交换与通讯,可以说,物联网为物品赋予了“生命”,使其真正成为了现实意义上的有机体;(2)物联网将“物”连接到了互联网上,因此,这一技术的核心部位与基础便是互联网或者其他类型的无线网络;此外,物联网的本质在于对信息的智能感知,而感知又包括基于传感器的信号采集、协同处理、智能组网和信息服务等,其目的在于最终实现对物品的智能控制和指挥[2]。

二、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瓶颈

我国当前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我国的目前的电子商务市场是以传统的零售市场为基础的,而传统的零售市场本身就存在着诸多缺陷,比如市场的自动化程度较低,商品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化程度不高,对电子商务的支撑能力十分薄弱;(2)在基于电子商务的订单环节存在的瓶颈十分明显,基于网络的零售商多以中小卖家为主,在库存、物流、支付手段方面都显得及时性、更新性、安全性不够,使得订单确认、物流配送、资金安全等方面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3)在电子商务领域,交易双方在建立信任时,往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但是基于在当前情况下,电子商务处于虚拟的环境之中,用户或者客户端是难以真正的感知商品的属性的,想取得信任就相对困难,基于电子商务的网络交易也就不再快捷。

三、物联网视域下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构建

(一)提高库存管理水平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对库存商品信息进行实时的感知和传输,以此形成自动化的库存系统[3]。这样一来,就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库存管理成本,增加营销绩效。与此同时,库存中的任何一件商品都具有相应的电子标签,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商品信息――尺寸、库存位置等。因此,在仓库中,商品能够实现按照尺寸进行有效的摆放,也能够按照销售数据进行摆放,比如,最畅销的商品可以摆放在靠近通道的货架位置,这样方便拣货和出货[4]。此外,还可以通过物联网,向贴有电子标签的商品发射信号,借助无线局域网技术把相关的数据传递到后台或者控制中心,使其能够自动接收商品的位置、数量等信息,提高库存管理水平。

(二)提高物流配送质量

通过物联网技术和GiS与GpS技术的有机融合,可以快速的响应物流,对货物的状态和在途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控,以此实现智能的物流运行。比如,当网上订单到达后台系统之后,借助这些技术,能够及时的生成相关商品的库存位置和拣货清单。利用仓库传感技术还能够获取商品的库存位置等相关信息,以此实现快速的响应;而通过对传感器技术的采用,还能够完成对商品状态的监控,及时了解商品的破损信息等。

(三)实现对商品的溯源

通过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对商品的追踪和溯源,能够为任何一件商品贴上特定的标签,消费者或者用户只要通过网络查找商品的信息就能够获知其基本的属性。这样一来,不但能够保证商品的真实性,防止假货进入到消费领域;还可以做出以下预防:当交易的商品出现了质量问题时,能够相对快捷的获取供应链中出现问题的环节,并通过追根溯源,挽回消费者的损失,增强其对消费的信心与积极性。

四、结束语

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社会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网络交易占现实交易的份额不断的增大,并在可预见的将来,电子商务的发展还会在多种现代技术的作用下实现更大的进步。而在当前情况下,物联网的运用,极大的推动了电子商务的信息化和电子化发展进程。此外,物联网技术作为世界信息产业新的浪潮,必定能够促使电子商务的各个环节、各个节点都高效的运行。本文以此为基础,对物联网视域下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当然这些结论还是初步的,需要在后学的实践中不断的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崔艳清,曲云龙,陈伟卫.物联网技术对B2C电子商务模式的影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2,4:46.

[2]孙玮.物联网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推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3:12-13.

物联网发展论文篇9

关键词:物联网;一体化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3-0139-02

abstract:thepapergivesadetailedanalysisofthecharacteristicsoftheteachingmethodinthecourseofinternetofthings.thestudyissuitablefortheteachingmodeofthecourseofinternetofthings,whichissupposedtoimprovethestudents'comprehensiveskills,hencetorealizetheteachinggoalofapplication-orientedcollegesanduniversities.

Keywords:internetofthings;theintegratedteachingmethod

物联网是目前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嵌入式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网络、分布式计算、移动计算等技术的基础上,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联接起来,通过无线网络采集实时动态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产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应用范围覆盖面广,人才需求旺盛。应用型高校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高素质的物联网方面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核心,强化系统设计和软硬件编程能力,使学生具备专业核心竞争力。

1物联网专业课程特点

物联网专业包括了物联网传感技术、物联网接入技术、物联网网络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单片机与接口技术等[1]。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技术、高级嵌入式技术(a8+linux应用开发)、ZiGBee技术应用及无线网络、物联网信息安全、Linux系统开发、云计算、嵌入式Linux系统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等[1]。

物联网专业核心课程涵盖了嵌入式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方面的软硬件课程。这些课程涉及面广、实操性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决定通过教学必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抑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应用型本科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要求,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有效手段。

2物联网专业课教学现状分析

物联网是新兴产业,物联网专业的创建时间短,涉及多个学科,物联网专业教学也处于摸索阶段,对本院物联网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偏重理论

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但是,很多老师并没有充分理解这一培养目标,没有围绕这一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同时由于惯性思维和自身能力的限制,仍然按照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而不重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学生也习惯于死记硬背而不善于应用,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培养的学生,只注重对知识被动机械地记忆存储,不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差,走出校门也只是“半成品”。

2)教学过程单向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很多教师授课时只注重理论的讲解,比如程序设计类课程,大多数教师都是按照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体系来开展教学,重点讲解语法、概念、规则,这些内容多抽象,难以理解,多数学生不能及时消化,而教师为了赶进度,只能按部就班的继续讲解新的知识,学生累积的问题越来越多,却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自然失去了兴趣。

3)理论与实践错位

目前很多院校理论课和实践课是分开的,在授课过程中基本都是先讲理论,后安排实践,且由于实验设备不足,实践课时远低于理论课时,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间隔时间也比较长,学生上实践课的时候,很多知识都已经模糊甚至遗忘了,教学效果当然差。

4)实践环节相对薄弱

理论课堂上教师主要对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很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理论课没有动手操作的时间和机会,比如嵌入式类课程中,多数要用到单片机、开发板之类的硬件设备,很多教师讲解的时候都是纯讲理论,而不会现场实物演示,学生听得一知半解,更别提动手操作了。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思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质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由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他指出“教、学、做”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体的,“做”是核心,教学都要围绕“做”来开展[2]。简单地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其实质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为重点,整合教学资源,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真正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有利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

要很好的实施“教学做一体化”,需要以下几个条件:配套的教学场所、高技能的教师队伍和比较详实的教学实施计划[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要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保证新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获得职业所需必要技能[2]。

①建立适合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大学以服务地方为宗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它的教学指导思想是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各种教学手段,培养生产服务于一线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应用型大学的课程体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结合物联网的知识体系和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物联网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设计、开发、维护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能力,包括物联网节点能力、网关能力、传输网络能力和数据中心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集中体现在培养这些核心能力,可以分为三个模块: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为: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应用、电路基础、数据库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物联网概论、传感器技术、物联网网络技术(无线通讯)、物联网上位机开发、RFiD技术应用、物联网中间件技术、智能设备应用开发(基于android平台)、物联网产品管理与维护,实践实训课程包括:物联网认知实习、感知层组建综合实训、物联网上位机开发实训、智能设备应用开发实训、无线传感网组建实训、物联网项目综合布线、物联网技术综合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

其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需要专业基础课程知识作为支撑,因此,依据专业核心课程来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了物联网应用层、通信层和感知层三个层次,关键技术涵盖传感技术、接入技术、网络技术、应用技术和安全技术的主干课程,结合实践实训课程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掌握物联网工程项目的核心技能,比如专业核心课程中传感器技术、物联网网络技术(无线通讯)、RFiD技术应用等课程的学习,以及实践实训课程感知层组建综合实训,能使学生初步掌握物联网工程项目中数据采集层(感知层)设备的使用和调试;通过物联网网络技术(无线通讯)与物联网项目综合布线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初步掌握物联网工程项目中数据传输层设备的使用和调试。实践实训课程模块是根据物联网技术发展方向和特点,以“岗位驱动”的模式建立相关的核心课程、实训项目,以项目实训入手,让学生们快速地进入角色,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可以直接进入实践岗位。

②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实践能力

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分界线逐渐淡化,课堂教学既包含理论,又融合了实践操作,对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培养或引进理论与实践双结合的教师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物联网专业建立时间晚,对口的专业教师少,尤其需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应用型高校应该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增加教师培训渠道,如:(1)校内培训,对缺乏物联网专业知识的对口教师进行集中培训;(2)国培省培,委派教师参加全国全省各地物联网专业教师集体培训,了解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交流物联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校企合作培训,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交流学习,了解企业的实时需求、运作模式和新兴技术,参与企业研发,提高自身业务能力。这一系列的措施,可以提高专任教师专业素质,使他们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教学功底,又有过硬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③安排理论实践结合的教学活动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强调理论教育以实用和够用为原则,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实操的能力,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都需要有所转变,首先教学内容应该有的放矢,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理论不能脱离实践,理论知识的安排必须围绕实践技能展开,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重点,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其次教学形式应该从理论课偏多转变为理论实践结合,打破理论课、实验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教师可以边讲边演示,学生也可以边听边操作,用实际操作强化所学到的理论知识[4]。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改变了过去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状态,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连贯、自然地衔接起来,教学、演示和训练同步进行,教学方式灵活,课堂生动,突出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领会消化理论知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因材施教。

④设计多层次的实训教学体系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中的做还体现在安排与课程配套的实训环节。分析物联网专业的课程特点,优化整合其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确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础实验实践、综合实训实践和创新设计实践,每个实践层次都有各自的实践环节,如: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大学生创新项目、物联网设计大赛和毕业设计等操作。

⑤创建灵活适宜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检测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考核强调对教学实施的全过程的考核。对每个学生在教学做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进行实时跟踪,突出技能训练的过程控制。同时,不拘泥于传统笔试的考试形式,增加考试内容和方法的灵活性,考核以实际动手操作方式为主,更客观、更全面地衡量每个同学的综合技能及学习效果。

4总结

通过对物联网专业教学特点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准则,研究适合于物联网专业的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结合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综合技能,从而实现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廖丽嵘.应用型高校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5(9):67-71.

[2]朱大虎,王晓平.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理论观察,2011(3):11-132.

物联网发展论文篇10

【关键词】物联网应用型院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041-02

从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次提出物联网概念,到2009年8月,总理提出了“感知中国”的提议,全国各科研单位、互联网运营商以及研发机构对其高度重视,物联网技术和应用推广得到了大力发展。目前,我国已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产业写入了“十二五”规划,物联网技术产品也已经广泛应用于交通、安防、医疗、教育、国防等众多领域。作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院校,本文主要就物联网的概念以及应用型本科学校物联网专业的发展现状及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探索。

一物联网概述

1.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化革命。据估计,它的应用规模将会比现有的互联网大30倍,并且会极大地推动社会的发展。物联网是指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可管理的网络。物联网具有三个特点,即全面感知、可靠传递以及智能处理。

2.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智能互联网络”,它的体系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感知系统,即通过射频识别设备、各类传感器设备、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识别设备,来实现和实物相关的信息识别和采集;(2)网络系统,包括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络、网络控制中心和数据处理中心等接入网和专用网,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3)应用系统,即输入输出设备,一般基于现有的智能卡、手机、电脑等终端进行。物联网将所有实物与互联网连接起来,通过信息交换和通信来实现智能控制、自动检测、自动操作等。

二物联网在应用型学校的发展现状

作为一个跨专业的新型学科,物联网对人才的要求更高,涉及的范围更广。在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联网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教师没有统一的、清晰的定位。很多教师认为,对学生教学主要是确保学生掌握物联网专业的基础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即可。但是,如今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求过硬的基本知识与技术,还要求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样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其次,物联网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很多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由于物联网专业的课程涉及领域较广,包括电子、计算机、通信等课程,所以各个高校的物联网专业课程设置较多、缺乏重点,而且相关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差异也较大,没有对物联网专业所需的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再次,物联网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很多学校的物联网专业的实验室建设还很落后或者缺乏相关的实验设备,并且很多教师依旧比较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最后,从师资力量上看,由于物联网是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专业,师资基础普遍比较薄弱,教师队伍有待加强。

三物联网专业的教学改革

由于目前的物联网专业仍然存在着以上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影响着高校的物联网建设水平,因此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使物联网专业健康发展。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是院校物联网专业建设的方向,教师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保证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物联网专业才能得以健康发展。与研究型本科院校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系统地、合理地掌握物联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具体表现在理论上要掌握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等信息领域的基础知识;实践上要有电路设计、嵌入式程序设计、单片机技术、无线传感器组网技术、电机控制等核心技能。同时还要有团队协作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应用型院校的物联网专业建设中,教师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研究相关的教学实践,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才能使物联网专业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2.物联网的课程设置要符合社会的用人需求

在物联网的课程设置方面,教师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着眼于社会需求,不能闭门造车。由于物联网发展速度很快,相关专业的教材更新也很快,所以教材的使用要紧随时展,不能总是一成不变地使用老旧的教材,导致教学的知识和市场主流技术脱节。同时要加强教学和教材的管理,该淘汰的课程淘汰,该更新的教材要及时更新。同时也要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授课老师去企业培训、实习,了解和掌握最前沿的物联网技术知识,将其用于物联网的教学中,完善物联网的教学。快速发展的物联网技术已经要求老师不能抱残守旧,要不断革新、不断充实自己。同时,要加强学校之间以及教材编写专家和专业任课老师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来查看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材的知识重点在哪里、物联网发展的方向等重要问题。

3.重视实践教学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联网建设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是至关重要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物联网专业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专业,另一方面也是由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决定的。只有具备较强的物联网实践技能,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做到以下三点:(1)要完善物联网实验室的建设,必须要具备开设物联网专业所必需的实验设备。例如电路设计实验平台、单片机实验平台、传感器原理与检测实验平台、物联网多网技术实验平台、嵌入式开发实验平台、RFiD设备等相关实验设备。(2)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合理地规划每学期的学时,对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应该加大实践课的课时,通过理论课和实践课穿插来进行教学。保证学生在学习完理论课后能够得到及时的实践练习,巩固相关知识,及时地将理论性的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提高学习效率。(3)组织学生进行企业实践,对于大四的学生,学校要尽可能地安排学生到相关的物联网企业实习,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企业的工作氛围和锻炼实践技能。

4.师资力量建设

物联网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同时它也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包括计算机网络、电子、通信、控制、软件设计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些技术与知识来自不同的专业,目前应用型院校物联网专业师资力量普遍比较薄弱,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聘任一批业务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物联网专业教师,进一步充实到物联网专业的教学,提高物联网专业的整体师资水平,带动物联网专业的发展。(2)从现有的物联网专业里遴选优秀的老师,定期组织这些优秀的教师参与相关物联网的培训,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3)认真地做好教师的考核工作,通过学生网上评教和教学公开课等形式,及时查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纠正。鼓励老师参加学术交流,通过开展学校之间的物联网建设座谈会或者聘请物联网研究领域的知名教授来学校做报告,进一步提升整个物联网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应用型高校的物联网专业建设方案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研究。总体而言,目前高校物联网专业还处于早期建设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引进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从长远来看,物联网应用前景相当广阔。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物联网的出现将会促进社会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学校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资源,教师要根据物联网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建设方案,因材施教,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学,进而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学军.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5):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