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十篇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十篇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6:00:25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篇1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界引入包豪斯等西方教育模式以来得到了长足发展,教学培养水平显著提高,但还没有真正植入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要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需要广大从业者的不懈努力,更重要的是在艺术设计理论教育中引入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现代艺术设计注重创新意识、追求与环境共生、尊重人性和文化内涵、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当下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1)近年来很多艺术院校出现了过多的注重实践教学而忽略或减少理论教学课时量的现象。这与当下社会需求背景以及办学学科定位不无关系。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基础理论的唯一标准;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并创新实践。因此,艺术设计理论教学能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扩展视野,更是学生设计创新的源泉。时代要求我们艺术设计教学侧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重点是受教育者在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潜力的塑造。艺术设计理论教学对培养受教育者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作用。

2)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与环境共生理念越来越为世人所重视。清华大学郑曙旸教授在《环境艺术设计》一书中写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艺术设计师们总是比较在意自己作品的个性化表现,注重于作品本身的整体性,从而环境客体成为作品主体的附属品,而不是将作品主体融汇于环境客体中”。艺术设计作品是否与所处环境相共生是现代艺术设计重要的参考尺度。这里讲的“环境”,既包括所处的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也包含了地域民族文化、民俗等人文环境。传统民族文化是经历了历史岁月的沉淀而形成的,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存在相矛盾、相冲突、相对立的同时,也有相适应、相协调、相促进的一面。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要求继承与发展历史文化脉络的同时必须要以新的思维进行审视并转换。这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重要使命之一。

2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受到国内大环境影响,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不仅面临着与内地院校同样的困境,也有其独特性。内蒙古地区是蒙古民族集聚地区也是我国草原文化的发祥地,蒙古民族是尚武民族,更是爱好艺术的民族。在内蒙古高校中艺术生的生源比较复杂,有内地农耕地区的学生,也有来自繁华的草原城镇,更有大草原上逐水草而移居的牧民的子女,而且蒙古族学生占相当的比重。因此,多种文化相融合背景下的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习俗、价值观和地域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当下少数民族地区艺术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在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校园也和内地院校一样,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比较普遍。日常生活审美化包括浅层和深层审美化之分:所谓浅层审美化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而深层审美化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产品内部形成的技术和艺术、功能和审美的统一。这里所讲的深层审美化就像装修好的室内空间,其空间表层艺术形态特征其实就是浅层审美化,而其背后蕴藏的文化、价值观等诸多象征层面的含义就是深层次审美。深层次的审美化是当代社会所崇尚的,也是解决其精神需求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通过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教学,才能提高深层次审美所需产品的内涵,也就是人性的、文化的深层内涵。在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掌握少数民族文化、审美和价值观等理论教学内容,并与相关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满足少数民族地区深层次审美化的要求。如:把草原地区的敖包文化、牧民装饰图案文化、游牧生态文化以及宗教文化有序、合理的加入现代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可感知性、参与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学习情趣。

2)内蒙古地区艺术设计教学不管在教学目的上,还是在理论上尚不能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相适应。现代的设计教育正如许佳所说:“艺术设计的真正目的被人们渴求用技艺力量改变落后的生活状态的欲望淹没。”当前艺术设计过于注重技艺,而忽略了更重要的用艺术设计语言表达民族人文文化、民俗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需求。我们现在的理论教育只讲授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思想结合的重要性,没有从实践层面上解决怎么结合的问题,致使很多作品中各种地域元素、民族图案、各种符号等要素简单拼凑,只为形式而设计的现象比较严重。关于这些教育教学上的问题,各国从本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实际出发采用适应性的改革措施。首先是德国,德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始于1919年的包豪斯(Bauhaus),当时的设计学院就强调应当把设计的科学逻辑和艺术表现相结合,强调问题导入代替形式导入的设计模式,并在整个设计教育过程中贯穿设计方法和思想过程;这个设计过程中不追求设计经验,而是要学会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问题导入式教育教学模式并不是只讲实践教学,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相脱离的现状,使得实践和前沿理论研究、地域文化等曾经被忽略的短板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予以弥补并指导设计实践创新。该教育教学模式下,受教育者通过严谨、认真的学习,成为具有实践性、创造性和个性的合格艺术设计师。其次,法国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按年级高低进行分段,以不同的主题式或项目式教学模式为主,几乎没有任何作业的范例和模板作参考,而是把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所有教学环节的观念性内容。这种主题式和项目式教学模式,并不是避开了理论等基础层面的教学内容,而是非常注重老师和同学的交流,通过在交流中相关理论教学等人文素养内容切入到实践中,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融合在一起。最后,日本的艺术设计教育是从西方引进到消化,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它们以创新为主线,重视艺术和手工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虽然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了一大批艺术家和设计师,但是它也存在着缺乏本民族人文文化教育的问题。可预见的将来,日本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将会更加重视本民族文化相关的内容,并对其进行冷静和客观的评价。以上部分西方发达国家艺术教育中虽然侧重点各异,但是总结起来艺术设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和民俗习惯、民族文化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特点,是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

3)内蒙古地区艺术设计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普遍雷同化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模式下培养的人才思维相对僵化和单一,是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基础扎实、多元化的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专业课程和教学培养模式进行适当改革。为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结合上述问题导入、主题或项目导入、手工和艺术相结合等部分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经验,适当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使其真正符合地域人文特色的现代教育培养模式。近年来,我区艺术设计院校正在对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着一系列创造性改革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室内设计专业,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加入了建筑设计相关理论和设计实践专题课程,打破了专业设置雷同化,拓展基础和专业领域,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可参与性。另外,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艺术学院开展了与国外联合培养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当前,建筑设计教育相对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要完善、系统和成熟,并且建筑本身就处在一个相对完整和系统的人文环境中。这一点从建筑史的系统化教学和理论研究中可见一斑。所以,一门学科的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这门学科的理论研究以及理论教学发展水平是否成熟和完善。我区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与建筑设计教育相比,处在相对落后阶段。其教学模式基本上沿用传统的讲授为主,教师的理论沉淀整体不够深厚;学生中有一股“理论无用论”之风悄然升起。他们只关注明星设计师和他们的作品,模仿或临摹大师的杰作,而不探究其背后的文化蕴涵。是否重视理论教育是设计教育中培养“思想”和培养“技法”,培养“设计师”和“劳动力”的一个重要区别。作为设计师,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要有独立思考能力、敏感性和判断力;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人文文化素养;要有思想性和创新精神;要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将学习方法建立在观念和思想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大量阅读和深刻思考之上,现在人们更多地关注观念的表达而非作品的制作。因此,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创作和手工相结合的设计学习之路。

5)如前所述,随着我国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高校过度扩招,各艺术院校遭遇学生文化素养逐年降低、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弱、技能高于理论的错误观念日趋加重。其根源在于我国教育模式与考生选拔制度的僵化和艺术考生文化素质要求偏低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所以,现阶段应该重新梳理招生方式,评价文化素养与合格设计人才间的关联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包含着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包含着把个人的思想思维、创新能力、专业知识和设计理念传达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后者是合格艺术设计师的必经之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鼓励学生共同讨论和就某一观点进行全方位的提问和辩论,学生的设计思维将逐渐缜密,语言的逻辑会趋于严谨和探索全面而多样化的学业评价方式。这里所讲的多样化的学业评价方式指的是在传统纸面考试评价的基础上加入口头表达能力和把基础理论转换成设计实践的能力。

3结语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篇2

论文摘要:高子艺术设计教育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应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视觉艺术感受力及表现能力。强调设计文化的重要性,挖掘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密切关注国际国内最新设计动态,把握装演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树立为市场服务、为商业服务的意识;明确培养方向,制定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加强实践,不断提高。欧美等发达国家艺术设计教育,在很多方面对于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及教育体制与国际化进一步接机,都具有很好的参照和借鉴作用。

装演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懂理论能实践的同仁来说体会更深。高等院校艺术设计装演专业,是培养包装设计人才,必须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敏锐的视觉感受和开拓市场的能力,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不能按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仅仅依靠教科书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作业练习。随着我国加人世贸组织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商品经济高速发展,商家及消费者对包装的各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培养的学生走出校门就可能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学生面对面竞争,如果不按国际性人才标准来培养学生,不具备国际文化视野,又没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底,将成为竞争的弱势群体被淘汰出局。

我在高等艺术院校搞教学工作,从学生时期就与广告、装演、印刷设计等行业密切接触,课余时间一直为当地一些知名企业服务,深谙包装、设计、印刷的各个环节与操作流程,加之长期的学习和积累,摸索了一点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www.133229.com有关装满设计的许多方面更新特快,往往我们刚接触到一种新的设计理念、新的制作方法、或新材料、新工艺等,却同时已经被更发达更超前的国家或地区淘汰或视为落伍,因此,我们更应该多交流经验,多沟通信息,为提高我们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共同努力。以下是我对装演设计教学的一点感受和探索,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谈。

1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强烈的学习热情

据悉,国家经贸委批准在我国筹建亚洲包装中心,加强国内外包装企业的合资与合作,促进中国包装业加快整合,增强竞争力,为我国包装业走向国际市场,获得国际信息,参与国际竞争,融人世界经济搭建平台。在这种大环境之下,我们的装演设计教学也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突出专业技术特色、提高应用能力、加强设计文化的积累。教师首先有明确的培养方向,才能给学生指明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装演设计行业可为我国商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装演设计贡献一份力量。设计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敬。这是一个令人自豪、让人羡慕的行业,充满了挑战性和创造性。包装设计已经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捷和舒适。那些贴近消费者和市场的优秀设计,为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很大的贡献。为了提高我们的装演设计整体实力,为赶超发达国家的包装设计水平而学习,为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而设计,创造新的消费概念,引导社会消费方向,提高大众的消费水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者之一。

通过激发自豪感和责任感,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和肩负的重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强,创意的灵感会不断涌现。有了远大的目标、再给予科学的指导,教学目的能够达到,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2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

目前,国内设计院校装演专业所设置的课程,都能结合实践进行学习,许多优秀设计作品都是由最基础的构成演变而成。基础课结合实案例扎扎实实系统学习,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充分展示优秀作品,分析画面设计构成、解剖包装结构、研究印刷工艺和制作方法,进行量化生产的效率如何?包装材料的选择搭配、再生材料的使用率、对环保的影响、消费者接受程度、销售的目标对象,以及包装、宣传所能达到的效果等,都要综合考虑以培养学生整合优势资源的能力;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尝试传统包装材料在新领域的应用,明确绿色环保设计、健康设计及人性化设计的概念,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加强原创能力的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良好的职业习惯也不容忽视,克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自由、散漫的特点。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与当地企业接触,发动学生积极主动与周边企业联系,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和服务意识,热情、真诚地与客户合作,不怕退稿、改稿、不要斤斤计较,亲身参与到商业之中,在服务商业和市场的过程中学习、提高,了解专业性质特点及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强化动手能力,感受商业竞争的激烈和残酷。当有些学生的设计作品被商家采纳、被媒体公开发表,会对其他学生很大促进;形成良好的学风,提高学院的社会声誉,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所以,我们不能停留在教学、研究阶段,甚至对商业性太强的设计作品持否定态度。许多没有深人生活的作品,设计者自己感觉非常满意,投放市场后效果并不理想,甚至被客户否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了解市场,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产品的性能,关注商业发展的状况,掌握市场潮流与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其实,多数学生也想与深人生活参与项目设计,老师的引导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与市场链接的成功与否。

为此,我在授课过程中穿插很多开展业务的细节问题,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理论与实践自然结合起来。真实、生动、有趣,让学生体验从寻找信息、联系谈判、市场调研、创意构思、确定设计方案、发排打样、印刷加工全过程。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讨回自己的劳动所得,以免掉进不规范的市场陷阱等等。以专业的工作模式规范学生,发现不足及时调整。通过多次强化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快速提高,自信心倍增。平时强调除专业能力外,高度的责任心、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诚实礼貌、吃苦耐劳等等,都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只有经过实践才切身感受到它们的重要性。几本教科书无法给学生提供全面、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要带给学生经过市场检验的、被商家认可的、受消费者喜爱的好设计。在德、英、美、日等高等设计教育发达的国家,设计院校专业老师必须有二年在企业的工作经验,很多教师长年为企业、机构组织服务,社会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深受学生爱戴、甚至长期追随。早在1919年德国包豪斯就已经在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中强调,它之所以能影响全世界的设计教育,就因为他们不脱离社会,并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双轨制教学,使培养的学生既有艺术素养,又有科学技术和实用头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成长。欧美等发达国家艺术设计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参照和借鉴。

3与时俱进,做学生真正的导师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篇3

一、发展综述

在1957年全国共有艺术院校17所,师范院校58所,大部分师范院校设有艺术类专业,全国各高校共设艺术专业22种。1966—1976年,中国的艺术教育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艺术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截止到1979年,全国有高等艺术学校24所,中等艺术学校70余所,在校总人数达到1.5万人。另外,还有49所普通高等师范学校和3所高等少数民族学校设有艺术系。

1999年,中国政府决定高等教育的策略由精英教育调整为大众教育,中国艺术教育迎来了第三次发展高潮。进入21世纪,艺术类教育已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由单科专业院校向综合、多科类院校发展。我国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综合性、多科性院校纷纷设立艺术类专业,到2010年11月,全国设艺术类专业的高等院校有1400多所,在校生规模远远大于专业艺术院校,成为艺术人才培养的主力。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艺术学科本专科在校生人数达到110多万,首次突破百万大关。

2011年3月,教育部的《关于印发的通知》文件中,首次将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设置“艺术学门类”,这是中国艺术教育大发展的又一个契机。

二、高校艺术教育大事记

1、1月2日,“创意经济时代的全球挑战与人才培养论坛”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

2、2月8日,教育部委托北师大等三所高校联手培养动漫高端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将通过组建跨校联合体、联合培养动漫高端人才。

3、3月26日,“第十二届全国纺织品设计大赛暨国际理论研讨会”与“2012年国际植物染艺术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行。

4、3月21日,“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油画学术联盟第二次会议暨油画教育研讨会”在四川美术学院举行。。

5、3月25日,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的“第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

6、4月20日,“世界城市文化论坛”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

7、5月24日,江南大学举办“设计教育全球论坛”。

8、6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公共音乐教育学生论坛”。

9、6月20日,中国戏曲学院正式设立国际文化交流系。该系是国内第一个旨在培养中华传统艺术对外传播相关人才的教学系部。

10、6月,中央音乐学院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成立“音乐孔子学院”。

11、7月28日,“第四届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12、8月6日,“第九届全国高校艺术与艺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在长春工业大学举行。

13、10月10日,“全国高等学校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在燕山大学举行。

14、10月20日,“国际创意舞蹈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研讨会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300位专家学者、艺术家。

15、10月20日,“全国艺术学年会暨‘艺术的演进’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举行。

16、10月30日,“中德设计思维创新教育项目”在中国传媒大学启动。

17、11月20日,“第六届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

18、12月1日,“综合大学艺术学科与专业建设研讨会”在四川大学举行。

19、12月8日,南京艺术学院承办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专题座谈会”。

20、12月9日,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中国影视音乐研究中心”。该中心旨在鼓励影视音乐创作与研究,促进中国影视音乐的发展。

21、12月9日,“跨媒介背景下的艺术创意?中德艺术设计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举行。

22、12月9日,“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在天津美术学院举行。

23、12月14日,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承办“中国舞蹈研究生教育30周年纪念暨研讨会”举行。

24、12月15日,“2012中国高等学校环境设计教育年会暨第十届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颁奖典礼”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

25、12月17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和雅乐坊”乐团——中国民间音乐会成功举办。

26、12月19日,中国戏曲学院首届“戏曲音乐学术论坛”举行。

27、12月22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全国设计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南昌大学举行。

28、12月22日,“2012当代音乐创作暨艺术院校作曲教学研讨会”在天津音乐学院举行。

29、12月29日,大陆高校中第一个两岸书法研究中心在厦门大学揭牌。

30、12月30日,行为艺术首次作为一门正式课程进入了四川美术学院课表。

三、政策解读

2010年7月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其中提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这是一份对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教育部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若干意见》,并研制《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11-2020)》。2012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保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2012年,多数高等艺术院校的招生计划与2011年持平,部分院校由于专业调整变化而增招,但增招人数均设定在两位数,以防培养质量下降。

《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还提出要落实和扩大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中央民族大学新增舞蹈编导方向,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新设了表演教育专业,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等一些高校首开虚拟表演与主持专业,中国美院增设中国画综合方向,并改为大类招生,艺术设计学、史论、视觉文化与艺术管理专业方向合并为美术与设计理论大类招生等。这些新型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模式还在不断摸索中。

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并于3月份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多所艺术高校按照“2011计划”的精神和要求,积极吸纳国内外优势力量,牵头形成了强强联合的协同创新体。2月,中国戏曲学院与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联合建立科研与研究生培养基地;3月,北京市人民政府与北京服装学院共同创建了国内首家服饰时尚设计产业创新园;5月,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落户中央戏剧学院。

四、年度热点

1、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属于广义的艺术教育范畴,是高校中以非艺术专业的全体大学生为对象而展开的普通艺术素质教育。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主要有17个主题项,即“课程、现状与对策、功能、教学、改革、艺术教育体系、师资、国外艺术教育、特征、教育价值、经验总结、艺术团建设、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材、音乐教育史和其他”等。

目前,很多高校是将艺术教育作为学校对外宣传的形式,尚未真正重视艺术在丰富人的审美情趣、提升想象和创造力、推动社会文明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国家“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未来10年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艺术教育正是美育最为重要的途径。

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途径主要是两方面,一是通过设定艺术类的选修课程,以系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呈现;二是通过各种校园艺术活动来开展。经调查,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所在学校开设或举办过公共艺术课、校园艺术节;部分大学生表示自己所在学校会不定期举办艺术讲座、邀请艺术家或艺术团体进校园演出或举办展览。

2、艺术学成为一级学科后的学科建设

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艺术学学科设置更加精致化、凝炼化,但这种设置框架也存在遗憾。一是按现在五种一级学科框定,原有中国曲艺、杂技难作划归;二是学科划分原理和方法论体系,倚重借鉴西方过多而自身原理和规律研究不足。

亟需建立艺术学科建设的指导与交流机制,或成立艺术类院系间的交流性组织。国内艺术院校急需对学科建设的最新准确资讯,依靠本校的学术交流邀请的方式不能长期有效解决问题,高校需要建立一种常态的学科建设指导交流机制。

亟需建立全新的艺术教育资源研发与整合方式。应广泛联合各艺术院系的学科力量,采取共同研发、立体实现、资源共建等方式,真正实现教育资源与一线教学教改的融合。

3、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意为核心,强调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文化创意人才除了要掌握必备的艺术专业基础知识和艺术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具备创新意识以及较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应进一步明确高校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关系,探究艺术教育的发展,使之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使二者共同发展,这也成为了当代高校艺术教育崭新的课题。

面对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化发展背景,高校艺术教育一方面要结合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改革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紧扣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目前艺术教育模式中的缺陷,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体系,不断创造新的教育方法与载体,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培养跨学科复合型文化艺术创意人才。

五、聚焦北京

北京是国际性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众多高校集聚形成了丰富浓厚的校园艺术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北京朝阳大学生艺术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北京市大学生动漫设计竞赛等活动为大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营造大学校园高雅的文化艺术氛围。

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显示艺术学理论排名前十的院校中有五所在北京,戏剧与影视学排名前十的院校有六所在北京。2012年,北京在学术科研方面举办了书法学国际研讨会、国际创意舞蹈研讨会,在国际教育交流上,开发了中德设计思维创新教育等项目,还举办了众多大型学术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艺术教育水平的提升。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篇4

论文摘要: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中国的就业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与深刻的影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大环境,当前地方高校应当立足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有效整合各项资源,切实践行产学研一体化,科学调整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一、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过大 

当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大学把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学校创收的专业,没有从自己所在地域的特点、文化特色,学校专业优势等方面来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造成了专业设置上的重复和浪费。近几年来,由于唯生源是图,国内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万人规模的大学。艺术设计教育的这种规模扩张,特别是新办专业的地方院校,由于各种条件限制,难以遵循艺术设计专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这种情况导致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体系结构趋于学科化、同质化:办学层次浅,更趋向学科性。专业教育只限于基本专业理论和基本专业技能的传授,实践教学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进行。 

(二)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不适应时代当下的要求 

很多地方高校在教育管理上欠缺程序性、规范性。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上课随意性很大,因人设课、盲目增减的情况不同程度的存在。因为短时间内快速膨胀,教师队伍建设不容乐观,科研学术水准参差不齐,更无法说到良好的梯队建设了。 

此外,虽然我国工艺美术高等教育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具有现代意义的以工业产品为主体的设计教育却只有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艺术设计教育多从美术教育派生而来并且多从工艺美术专业更名而来,是一种以美术为基础的设计模式,一直不大重视与技术、经济的联系,也不考虑经济对设计的影响,沿袭这种设计模式使得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束缚。 

(三)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空前增大 

数据显示,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随着2009年全国611万人从高校毕业,待就业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这个数字约等同于中国高校扩招之初——1999年全社会所有拥有大学毕业文凭者的总和。那时,全国各类高校待就业毕业生还不到30万。而目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显示,中国高校毕业生待业率已达到15%左右,远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 

造成这一现状,最直观的原因便是自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根据2009年11月9日教育部网站的消息,全国普通高校由1998年的1022所增加到2008年的2263所,增长比例超过120%。其中,地方高校由1998年的759所增加到2008年的215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数目则锐减——这是高校大量合并所致。地方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数由1998年的225.8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1850.5万人,增幅达8倍之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的如此庞大的毕业生数量,让社会需求无法消化,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情况成为事实。而地方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尤甚——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部分专业就业率区间分布》显示,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尽管有些学校的部分艺术专业就业率较高,但还有一些艺术类专业的就业率低于60%。 

(四)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师资建设严重滞后 

相当多的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结构比例失衡,其中严格意义上的设计人才比例很小;教师队伍知识结构也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艺术设计教师队伍在教学中明显与社会、市场、时代的要求相脱离;社会急需的一些新专业(如数字媒体技术等)教师情况堪忧:本专业毕业的教师多数学历职称较低,教学经验不足,非本专业毕业的教师多数为其他艺术专业毕业,而后经短期进修后上岗的,很难说完全胜任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 

  (五)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素质偏低 

囿于历史原因,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一直以来以文科生为主要生源。近年来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受社会需求的影响,功利心过重,片面地要求子女报考艺术设计类专业,造成一窝蜂式的艺考热。很多考生都是考前经过短期填鸭式的专业突击而后报考的。可以想象,这样的生源进入学校后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这些对设计既无兴趣又无天分的学生不具备足够的艺术思维或创造力。此外,近年来大量理工科院校兴办艺术设计专业以及社会对工科人才的需求,使得很多理科学生也能够报考艺术设计专业。很多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并无兴趣,但从就业及收入等方面因素考量,最终选择了艺术设计专业,基础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相对缺失使得艺术设计专业的理工类学生整体艺术修养与专业技能层次相对偏低。 

二、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研究 

针对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加大改革力度,转变旧有的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优化课程内容和结构,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教育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构建出我国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科体系,使艺术设计教育办出自己的特色,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一)合理控制招生规模,避免重复专业的设立 

地方高校应避免以往大而全式的跟风浪潮,合理考量自身的专业设置,建立一批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专业,把在校生数量控制在自身师资条件和教学设施条件等综合因素的评估范畴之内,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与毕业生质量。 

(二)改革教学模式,优化培养目标,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应该找准自身定位,创建符合地方高校发展长远规划的,重视地域特色及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全新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以往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同时,应该利用地方高校的学科优势,与本地区的经济需要相结合,深化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为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创作良好的运作模式。 

(三)以人为本,重视艺术设计教学的主体,确立人性化的教学理念 

包括依靠和壮大提高教师队伍,逐步提高师资水平和抓紧教学梯队的组织建设;尊重科学的教育规律,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等等。 

总之,尽管地方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只要立足自身实际,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指导学科建设,用以人为本科的理念应对具体教学,就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壮大和发展地方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的符合市场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林细莲.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及应对措施[j].社科纵横,2009,(5). 

[2]冯建军.创新教育与课程改革[j].江西教育科研,2000,(10). 

[3]王果胜.大众化教育与教育管理制度创新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3,(1).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篇5

一、高校公共设计艺术教育的意义

1)理解力提升。

当今世界是一个典型的多元化世界。不同国家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情,而各国的设计理念、设计模式和设计方法都有差异。现实中,高校针对设计艺术开办了专业课程,同时还开办了公共设计艺术课程,让非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也有机会来学习相关课程。课程中囊括了国内外名家的设计作品。艺术教师可以从作品的角度出发来剖析它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设计特色,让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能从中有所悟、有所学,同时在理解它国文化及设计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设计特色,对设计艺术有进一步理解,接纳多元化的世界,也接纳多元化的艺术文化、设计文化。

2)创造力提升。

艺术设计不同于文学鉴赏和技术学习,它对学习者创造力的要求极高。换言之,一个在艺术设计上造诣颇深的设计者一定是一个颇具创造力的人才。对普通大学生来讲,创造力不足是自身思维的典型缺陷。鉴于此,在高校中,艺术教师要刻意让普通大学生鉴赏艺术作品,并从中领会创造的内涵。

3)审美品位提升。

在艺术设计中,教育的重心是审美。因此,公共艺术教育课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独特的鉴赏力和审美观。而艺术教师可借助两种方式来切实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品位。第一种方式是增加作品鉴赏内容。艺术教师让大学生自己鉴赏,并提出自己的审美认识及意见,大家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第二种方式是提倡生活审美。艺术的灵感往往来自于生活,大学生需要从生活中寻找资源和灵感,将生活的美结合自身的理解与想象表达出来。

4)兴趣激发。

设计艺术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一个水杯、一只钢笔、一栋楼房和一辆车都需要在设计基础上才能完成制造。因此,设计艺术几乎无处不在。高校中,艺术教师要将这种思想传递给大学生。教学中,艺术教师除了拿出艺术作品,还要尽可能加入生活中的艺术素材来进行教育;此外,艺术教师还要让普通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仔细观察,领会不同产品在设计上的精妙之处,由此来激发普通大学生参与设计艺术教育的热情。

二、高校公共设计艺术教育的实施策略

1)内容设置。

高校在实施公共设计艺术教育中,要注意教学的内容设置,而内容设置的重点要把握两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最好以鉴赏实践相互结合的方式。在初期的课堂中,艺术教师要呈现出名家作品,引导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如何鉴赏设计作品。在中期的课堂中,艺术教师要让学生慢慢尝试着独自鉴赏。在后期的课堂中,艺术教师要让学生尝试自我创作。非艺术专业大学生不同于科班的艺术生,不能要求其拥有太高的创造技巧,而是侧重于提升其创造思维。第二、教学内容要多增加文化内容。艺术教师要向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传授更多与艺术设计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例如:同样是举办婚礼,中国人更喜欢穿红色礼服,因为中国人认为红色是最喜庆的颜色,而西方人更喜欢穿白色礼服,因为西方人认为白色是最为纯洁的颜色,象征最为纯洁的爱情,这便是设计艺术中文化差异的表现。公共设计艺术课程属于高校的选修课程,建议在每周开设两堂设计艺术的选修课,同时建议理论学习、艺术鉴赏及艺术创作的课时时间则分别占据三分之一的课时最佳。

2)方法运用。

高校在实施公共设计艺术教育中,要注重方法运用。结合现实情况,本文建议艺术教师要尽可能借助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多媒体教学法,艺术教师提前将教学中所用的素材从网络中下载下来,在教学中则以播放幻灯片、声音和视频的方式来展示作品,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还激发了普通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种方法是讨论教学法,在文化学习、艺术鉴赏及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教师都可以将此方法在其中运用。具体是将学生分成多个组,并设置一名组长,艺术教师提供一个题目,让学生都加入讨论中,自由发挥言论,并由组长将本组的结论表达出来,最后再由艺术教师进行总结,这种方法对学习兴趣的激发十分有效。

3)资源运用。

近些年来,各地都有大师级别的讲座,也有规模大小不等的美术展览,高校艺术教师要注意关注当地的这些信息,尤其是美术展览,在展览开办前,将展览的地点、时间和内容等告知所教的学生,展览开办期间,由教师集合学生,带到展览所在地。在观赏美术展览的过程中,艺术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集中性的观赏,由教师介绍展览作品的情况,让学生自由表达想法,形成良好的鉴赏氛围。之后,艺术教师再让学生们自由鉴赏,近距离的观看和真切的感受优秀设计作品的造型、色彩和材质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冲击力,这是在教室里看幻灯片和图片极大不同的地方,能更好的激发他们学习艺术的兴趣。学生回校以后将鉴赏的内容及各自的想法以文字、图片方式呈现出来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这是对校外资源运用的一种良好教育方式,可供目前的高校所借鉴。

三、结束语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篇6

论文摘要:艺术与人类文明是共同生成发展的,是分割不开的组成部分。艺术类教育是在传承中不断的变化、不断的改良的。但其概念化、单一性、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还笼罩着艺术类教育,这种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的学生缺乏灵气,缺乏个性,导致学生自己汲取知识的能力下降,不能够完美的培养出具有综合创新能力和设计审美能力的人才。

一、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形势

1.艺术设计专业在当前社会的形态。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中国高等学校的设计教育也逐步发展起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专门人才的重任。目前,各高校设置艺术设计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增长,除了原有的各大美术学院和工业类设计院校开设艺术设计专业以外,各大综合类等高校也相继开始了艺术设计专业。

中国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育是随着市场经济建设发展起来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设置在表面繁荣景象下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该尽快顺应新形势下对设计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办学优势,整合优化相关专业课程和部分基础课程,构建一套符合自己特色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市场意识,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出具有综合创新能力和设计审美能力的人才。

2.艺术设计专业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现在很多新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综合类高校没有针对自己地区与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下,照搬其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设置模式,片面的照搬照抄,课程体系过于大而全,分散了人力财力,造成资源浪费。www.133229.Com现代高校盲目扩招,硬件设施跟不上,办学条件差,教学场所、教学设施、图书资料匮乏,没有实习基地,没有与专业相对应的实验室,教师无法引导学生将设计用于实践,只能满足于学生的纸上创意训练,学生缺乏实训与操作,缺乏动手能力与专业创新能力,知识面窄,不能独挡一面,缺乏沟通与创新能力。

在艺术设计实际教学中,一些高校缺少在专业设计和教学实践两方面都优秀的教师,特别是跟风新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没有相应的专业教师,又急于招生,其师资多为纯绘画专业教师转行做艺术设计教学,教学质量可想而知。还有的学校人才储备不充分,年轻化、无教学经验,没有学科带头人。教学中,往往注重实际操作,注重短期即得的视觉效果,急于跨入专业范畴,忽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误认为理论知识是纸上谈兵,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但是艺术设计是一个综合知识体系,每个专业体系都是建立在理论知识之上的,理论知识反映了一个学科的发展规律、历史与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没有设计理论知识的引导,学生往往会陷入形而下的盲目操作,缺乏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其设计作品便会缺乏深度,毕业后也无法自我提高。这是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

1.加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前沿性,该专业的教师必须保持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社会的同步,甚至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这些知识在现代的更新率非常快,这更需艺术类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非常强,学校体制也应给予一定的支持,为教师提供报考在职研究生,助教进修班,在职进修研究生课程学习的信息和机会。作为现代的,开放的大学,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高校教师应当运用已掌握和创作的科研成果,通过学术报告、科技咨询、培训人才等方式来推广成果新工艺、新技术。使其拓展知识面,练好基本功,使青年教师尽快成才。

2.立体化教学体系的建立。经过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反复实践以后建立了立体化课堂的教学形式,就是把以前理论与写生分开进行的教学体系打破,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接受理论,在理论研究中提高动手能力,互相推动、交叉进行。针对学生实践,艺术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必须有实验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与传统的课堂学习有较大的差距。那么立体化教学体系的建立解决着这一矛盾。

以课堂写生实践为主的辅导性学习实践保证了学生基础理论掌握和基本实践能力的培养。其目标为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掌握基础的美术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应用技能。

加强学习实践课外化措施。因教学计划的课时限制,课堂学习并不能满足学生实习实践的需要,学习受到很大制约。我们为此采取了扩展课堂,将学生的学习行为推及课外,在形式上采用了课外作业、课外参观、命题写生等,使学生充分且持续地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能力。

推行广泛的学习方式和实践领域。把学生的学习与学校的重大活动、节庆及社团生活结合起来。我们针对设计课程的特征,有目的地将学生的学习实践以重大节庆展览、活动场景美术设计、专业社团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形式加以丰富化、趣味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丰富了校园文化,产生强大的带动效果,使学生将课堂的学习实践带到课外,带进生活和专业发展中,且效果明显、易于接受和操作。

3.开放式的教学环境。现代艺术教育中开放的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进程的催化作用日益重要,建立面向社会实践开放的教学环境和先进的技术知识支撑体系,让学生从旧有的局限于师生对话的单一传统教学方式里、从个人冥思苦想构思方案的封闭系统中解放出来,扩散思维、启迪思路、激发灵感。艺术各专业涉及较多学科的知识,立足专业特点,积极注入新的教育思想和学术成果,加强同社会的交流,引进项目进行实践教学,促进发展活跃开放的教育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讲座和展出活动,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习环境。把长远和短期需求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需求结合起来,把自身和他人结合起来,与社会上的设计公司、装饰公司、广告公司等相关单位定期合作交流,引进双师型人才参与教学,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展出,建立激励机制,形成开放的研究、交流环境。

当然,高校的专业设置应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需要总结改革的地方也有很多。尤其针对某一院校而言,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将直接关系到专业的设置问题。我们只能就艺术设计专业总体的角度提出一些创新想法为教学提供一个参考。

参考文献:

[1]方松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与创新.美术大观,2009.9.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当代艺术;语境;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166-02

随着经济、教育的迅猛发展,社会对美术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近几年来,我国美术教育,尤其是高等美术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美术教育已经形成一股“热潮”。艺术家追求创新、艺术界多元性格局的逐渐形成,萌发了新兴艺术思潮及相关绘画理念的重大变革。在当代以及当代艺术的语境下,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一、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简析

我国高等院校美术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块(本、专科教学),即作为美育教育的美术教育、美术学以及艺术设计,美术学又可以划分师范类和非师范类。

作为美育的美术教育是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高等院校各自所实施的教学形式是多样化的,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课堂教学与艺术社团活动两类。课堂美术教育一般作为选修课程在相关专业中设置,主要侧重在文科专业中。课堂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分为两类,即技法类与美术理论类。技法类主要是绘画,如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有素描与色彩的课程。美术理论的教学内容一般是中外美术史与美术欣赏。应该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阵地,我国诸多院校都设置了相应的学分。艺术社团活动的美术教育则形式多样化,组织者是学生会与学工部门,一般设有辅导老师,对象主要是对艺术有相当兴趣的学生,其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艺术社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章程以及具体的活动安排,有组织有计划的从事美术活动。艺术社团的美术活动大致有技法与理论的培训、设立相关赛事以及邀请校内外专业老师举办讲座等。艺术社团的美术活动不仅起到了美育的功能,同时也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

美术学与艺术设计是作为专业教学形式出现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大多院校设有二级学院与系科。美术学中设置了不同的专业方向,我国师范院校中的美术学教学主要是绘画类的,以中国画与油画为主要画种,在学习技法与艺术理论的同时学习教育学的基本课程,“美术”与“教育”并举。非师范类院校(主要指艺术院校与一些综合性大学)美术学的专业方向比较全面,如绘画包括了中国画、油画、壁画、版画,另外还有雕塑、书法篆刻,美术理论专业也细分为中国和西方两个方向。以上我们总结了美术学的专业方向的设置,就教学层面我们以下主要探讨中国画与油画这两大画种,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设置比较普遍,另外我国美术教育是在这两大画种的基础上逐渐地丰富起来的,所以它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是随着西学东渐的过程被引进过来了,大学美术教育成为可能。我们知道我国古代中国画的传承主要依靠文人士大夫对自身的一种兼修,学习过程是临摹古画与古代画论的研读。大学的班级授课制对中国画的传统学习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也诞生了“中国画”一词。中国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曾不止一次地被广泛讨论,主要是对西画中造型因素的取舍。

艺术设计是我国新近设置的学科方向,其前身是工艺美术专业。艺术设计的专业名称的定位一波三折,经历了从图案到工艺美术再到艺术设计,实际上折射了我们对艺术设计的理解。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可以说如火如荼,成为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要形式,招生规模不断扩大。1998年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艺术设计领域原有专业作了全面调整,将原属工艺美术设计的环境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等7个专业合并为一个艺术设计专业。这就意味着本科艺术设计专业包括了上述7个专业的专业方向。目前许多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还增添了如动画、展示等方向,可谓蔚为大观。

以上我们初步分析了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历史溯源与现状。在21世纪的今天当代艺术逐步展现头角,成为不容忽视的艺术潮流。当代艺术作为一种或多种观念的显现,而观念又有众多不确定的行而上,我国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如何应对这一历史课题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命题。

二、我国高等美术教育针对当代艺术及其观念化的探索

我们认为面对当代艺术(包括所谓的后现代艺术)不能一味地批判与讨伐,我国一些刊物历时几年的笔伐其实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并没有能够澄清我们认识上的混乱。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对于当代艺术的态度,我觉得总体上应采取一种客观辨证的态度,基本路线是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为我所用。那么首先要分析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

当代艺术规避传统艺术的创作形式,以观念和思维来重新界定与表达艺术,这首先就是一种创新精神,是应该值得肯定的。我们不能因为在创新的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适而全盘否定。有这样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艺术需要一套游戏规则,当代艺术的某些实践活动是对艺术游戏规则的践踏,是一种离经叛道,所以当代艺术在我国应谨慎发展。这种观点貌似客观公允,其实还是出于一种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与对话语权控制欲。艺术是需要游戏规则,离开游戏规则会导致艺术与艺术家的虚无,正如朱青生先生所说的“没有人是艺术家,没有人不是艺术家”。问题的关键是艺术的游戏规则不是一层不变的,这点我们从中西方的艺术史中不难发现,而每次游戏规则的修改似乎总是会受到诘难的。所以我们面对当代艺术对游戏规则的修改应看作是一种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不应该被否定的。

当代艺术以观念表达的姿态出现,其实艺术从来没有否定过观念,尤其在我国传统艺术创作中。梁刘思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云:“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今;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这里提到的“意象”,指艺术构思活动中主体心意与客体物象交融合一的艺术表象。“主体心意”就是艺术家的主体创(下转168页)(上接166页)作观念。所以当代艺术以观念的外衣显现时,并不足为奇,重要的是什么样的观念。上文说过当代艺术通过一系列的去审美化来践行自己的创作思路,其背后是对艺术、艺术理论的思考,重点关注的是近现代的西方艺术哲学。那么对艺术理论的审视是应该值得提倡的,起码当代艺术家们一直在思考。我国的艺术批评界过多的关注了当代艺术家对当代艺术理论的误读和西方模式的照搬,(这点倒使我联想起我国目前因为崛起而遭到西方国家的集体抹黑)我们应该承认当代艺术家们与其作品良莠不弃,主要是因为当代艺术门槛较低。

另外当代艺术擅长于材料与媒介的运用,新材料的探索体现出强烈的材料意识。以上这些是当代艺术创作活动中值得称道的。当然,我国当代艺术创作活动中还有很多存在置疑的地方。首先表现为艺术的泛化,在一些当代艺术家眼里似乎一切皆艺术,艺术创作原则模糊。例如去年上海举办的国际当代艺术展中,“艺术家”用压土机碾碎数吨苹果,这样的“当代艺术”令人咂舌,这样的实例在我国还很多。其次当代艺术家们过于急功近利,比较浮躁,受市场影响较为普遍,某一创作体裁受市场欢迎就会被迅速克隆。另外,当代艺术家对一些现当代艺术理论缺少深入学习,往往拿一些支言片语来装扮门庭,结果是他们的话语很难被读懂,还以为自己思想很深邃。当代艺术的创作活动中还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限于文章篇幅,就不一一赘述了。

当代艺术中的创新精神是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中最值得学习的部分。对应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可以确立三种意识的培养,分别是美育教育中的审美意识,美术学教学中的作品意识,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设计意识。美育教育中的审美意识培养本应是其基本内涵,这里所强调的审美意识有一定的拓展,即创新作为一种美的表达形式或范畴。比如在传统艺术美的范畴中包括自然、意境、形式、崇高等等,我觉得通过对当代艺术的学习,应该把创新也作为审美范畴之一,姑且就叫做创新美。那么这样在美育教育活动中不仅仅包括了技法与一般理论的学习,把创新作为一种美的内涵灌输到美育活动中,并且延伸至生活与学习中去,这样高校美育教育更富有现实意义。我国一直倡导创新人才的培养,我觉得创新人才首先要认识到创新是一种美的存在。创新作为一种审美意识的培养,不仅在艺术作品中,更体现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

美术学中作品意识的培养事实上一直是我们教学中的软肋。究其缘由是我们疏忽了“习作”与“作品”的差异,平时的作业更多就是“习作”而已。如何才能将平时“习作”转化为“作品”?我觉得创新精神可以贯彻到平时的作业中去,创新精神是作品意识培养的前提条件,只有具备创新思维的“习作”才有可能转变为“作品”。

艺术设计专业中创新应该作为一种专业本能而存在,艺术设计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所以这里所强调的设计意识主要就是创新意识。其实西方现当代艺术与艺术设计有着天然的联系,其一在时间上看,两者的发生与发展的时间大致相同;其二从人员参与上看,早期从事设计教育者有不少是著名的现代艺术大师,如康定斯基、保罗・克利等。现代艺术大师何以成为艺术大师?首先就是敢于向传统艺术形式挑战,这种挑战就是在创新基础之上的。现代艺术大师从事设计教学是势必将创新精神引进到课堂教学中。设计意识包括的内容比较多,如问题意识、材料意识、形式意识等,创新是所有意识的内核。只有通过创新思维的培养才能真正确立起设计意识。

当代艺术侧重于观念的表达,观念的背后实际上对艺术的思考。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在这方面应有所反思,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技能型的,我们更需要培养一些富有思想的美术工作者与设计师。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设当代艺术理论课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认识当代艺术,并且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笔者曾经在教学中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看待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同学们心里想说不美可又不敢说,因为大家都知道毕加索是位艺术大师,大师的作品怎么可以不美呢,回答的基本都是看不懂。我们评价现代艺术作品就不可以用传统艺术审美的观点来评判了,传统的审美已经被抛弃。毕加索压根就没有想让你(大众)看懂,早期的现代艺术属于精英艺术,小圈子的自赏而已,所要做就是如何回避传统艺术创作形式,于是产生了这样、那样的流派,不同流派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以我觉得高校美术教育很有必要加强现当代的艺术理论学习,以丰富学生的创作观念。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篇8

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创意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的今天,四川美术学院抓住机遇,坚持产学研密切结合整体推进学院改革。在服务社会、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院全面发展走上新的台阶。

适应社会变革,全方位拓展学科领域

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使艺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学校努力拓展学科领域,目前设有绘画、雕塑、美术学、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广告学、工业设计、动画、摄影、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建筑学、景观建筑等13个本科专业;拥有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中国画艺术、油画艺术、版画艺术、雕塑艺术、水彩画艺术、美术教育、美术史论、设计艺术史论、装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漆画艺术、陶瓷艺术、数码媒体艺术、建筑艺术、动画艺术、摄影艺术、舞台美术等20个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学校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被批准为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艺术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重庆高校艺术创新工程研究中心。经过不懈努力,四川美术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办学实力雄厚、社会影响力显著的综合性美术院校。

注重基础理论研究,探索当代艺术的社会价值

四川美术学院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领域具有重要影响,但理论建设相对滞后,学校针对艺术学科专业的特点和重庆市人文社科建设任务,加强了校级科研课题立项的调研与论证,在广泛征集科研课题的基础上,经学校学术委员会审定提出了校级科研课题申报指南。紧密围绕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开展了当代艺术基础理论的科研课题立项研究。近三年,经匿名评审和学校学术委员会终审,确定立项校级科研项目41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达90余人_并在校级科研课题的基础上,申报获准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及科技项目立项研究课题24项,重庆市科委、经委、建委等市级部门的科研项目11项;杨仁敏教授的《美术设计教育研究》和高铭路教授的《艺术史方法论》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立项规划研究课题;校级科研课题已结题13项,市级部门的科研项目结题8项;2007年发表研究论文193篇,出版专著6部。编辑出版教材36部。我校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多项科研课题结题并出版了《85美术运动》、《后现代书法的文化逻辑》、《从中国经验开始》、《现代艺术与中国文化视点》、《王林论绘画》、《绘画与观念》等10部专著,13篇,其中在CSSCi发表3篇,在当代艺术社会价值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础理论研究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持久的思想源泉和坚实的学术基础。改变了学院长期存在的重创作实践轻理论建设和学术积淀的局面。

加强科研应用项目的研究,推动科研创作的社会服务

艺术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专业,特别是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影视动画专业在当代的社会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通过资源整合、学科交叉、校企共建等措施,充分发挥了学科优势与特色,积极开展科研应用项目的研究和社会服务。

近年来,学校集艺术设计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的交叉研究优势,形成了“重庆城乡统筹背景下的生态及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创新研究团队,主持完成了“重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研究”、“重庆南岸区慈云寺老街保护规划”、“重庆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旅游环线总体规划”、“重庆市黔江区濯水古镇保护性详细体规划”、“巴河亲水环境整治及南滨路建设立面改造设计”等数项重庆市历史人文风貌区的规划论证和设计工作。其中“重庆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项目申报了国家发改委及建设部的国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项目,在建设部专家组评审的600项参评项目中排第十三名,被批准为国家发改委“十一五”重点立项研究项目并获国家拨款1200万元,在“适宜城市历史文化景观改造的工程技术创新”、“适宜山地城市风貌的低成本的工程技术创新”等研究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设计艺术学、广告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学科专业组成了“企业形象策划与设计、品牌推广、产品包装设计”研究团队,主持完成了四川五粮液集团、重庆电视台、中冶赛迪、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四川商品交易所、西南铝加tU等企业形象策划与设计,以及大量地方产品的包装设计与广告推广策划。切实推动了地方企业的发展和促进了重庆名特产品的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7年以来,学校还承担了社会科技咨询服务和企事业委托科研项目22项,横向科研经费达到1200万元,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搭建艺术创新教育平台,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与创作科研互动”是四川美术学院长期以来形成的办学特色之一,是艺术院校实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与研相互转换,推动了“传授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的嬗变,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重庆市教委批准了学校的“重庆高校艺术创新工程研究中心”立项建设,依托“艺术创新工程研究中心”的平台优势,学校开展了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前沿问题的综合性研究。工业设计专业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生态设计”的研究与探索,把生态设计的理念贯穿在专业设计教学之中,所研究的课题涵盖了家用电器、家居用品、家具设计、城市公共设施、交通工具、环境资源、机电工程、包装工程、人文景观、废弃物利用等多个领域。2007年,已完成《生态设计1D0例》的设计研究项目,获得国家专利65项,投入生产的产品45项;获2007德国博朗国际工业设计大奖赛优胜奖2项(全国15项);获第11届国际自行车设计大赛创意奖1项,第一届青岛国际设计节“金海螺”国际工业设计大奖赛优秀设计奖1项;获“长虹杯”2007年全国大学生感观创意设计大赛银奖1项、入围奖1项、最佳创意单项奖2项、组织奖1项;获2007“世博想象”上海美术大展・设计艺术展优秀奖2项、入围奖24项,“气候酷派,设计先行”中英生态设计邀请赛优胜奖5项、入围奖27项等。还在《生态经济》核心期刊开设并主持了“生态设计”专题栏目,发表研究论文52篇;在深圳“2007中国国际工业设计高峰论坛”和“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2008济南会议”上,王立端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双赢之路――生态设计是工业设计创

新思维的新焦点》、《将生态设计纳入课堂教学,让环保意识带动创新思维》的专题演讲,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及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人民日报》以“生态设计倡导崭新环保生活”为题发表了记者专访王立端教授的文章,《人民网》以“做可持续发展的‘开路先锋”’为题大篇幅报道了学校“生态设计”的研究项目,学校在研究“生态设计”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探索中,为重庆市工业的生态设计和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服装设计专业通过专题研究、专项设计、赛事合作、课程介入等方式。使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服装设计在全国重大设计赛事中屡获大奖。使四川美院服装设计专业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的社会评价排名第一,在全国所有高校服装专业中排名第七,为重庆及全国服装设计行业培养输送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篇9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sontheteachingReformofartandDesign

DUanYanjun

(tianheCollegeofGuangdongpolytechnic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540)

abstractinthedesignofteachingcollegeartcurriculumreform,trainingofstudentsshouldpayattentionnotonlytostrengthenthebasicmodelingcapabilities,greateremphasisshouldbeperformance-deptheducationinartanddesign.Forartanddesigneducationreform,thestatusquooftodaymusthaveanunderstandingofartanddesigneducation.onlyforartanddesigncoursesforscientificandeffectivereformsinordertoincreasetheefficiencyofteaching.thispaperteachingofartanddesigntoanalyzethenewsituationofreform,seekstocombinepractical,establishandimprovetheteachingofartanddesigntheories.

Keywordsartanddesign;teachingreform;innovativeteaching

1现阶段艺术设计教学现状

1.1在教学模式中,学科教育更新缓慢

对于高校艺术设计来说,必要的课程包括三大类别,主要是基础课程(素描、速写、色彩)、史论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专业课程(艺术设计专业概念类)。这几大类别组成了高校艺术设计的基本架构。但是,艺术设计随时都在更新,如果高校设计教学的模式过于陈旧,并且与时代脱节,就很难达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针对这种情况,艺术设计教学方法的改良有待加强,学科专业课程的教材也需要升级换代。

据了解,有些学科的设计专业教材在近五年内都没有得到更改。就现今社会发展速度来看,教材停滞的时间如果超过限度,就可能跟不上知识发展的趋势,继而变得落后与陈旧。试想一下,这种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无论是从艺术设计的内容还是属性上来看,艺术设计都是一门紧跟时代浪潮的学科专业,落后的教学模式下,艺术教育的改革必定是失败的。

1.2课程缺乏个性设置,盲目借鉴情况严重

面对国外一些先进的设计教学方式,我国很多艺术教育院校都纷纷开始效仿。从某方面说,学习国外的艺术教学模式有一定可取之处,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我国高教艺术教育系统。现今,国内艺术院校盲目引进西方院校的课程,不能针对自身的情况进行理智的分析,从而做出合理的借鉴,很容易造成“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效果。对教学课程的个性化设置有利于艺术知识的坚实基础。从表面上借鉴课程名称和课时安排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这种特色化办学方式需要加强。

1.3高校艺术设计实践经验匮乏

众所周知,“理论指导实践”,艺术设计的理论只有用于指导实践存在,才会产生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理论如果不能指导实践,那便是毫无意义的空话。在制定改革方案的同时,应该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增进实践教学的机会。并且按照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本身的特点,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理论教学的实践和加强。高校艺术设计实际经验匮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如何将此消极方面逐渐改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着重关注的问题。

2加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几项策略

2.1与时俱进,强调专业学科的创新

艺术设计是一门与时尚接轨的设计学科。与时俱进是强调专业学科的更新。如果学生只注重物体形态的临摹,对绘画物体的表达只能停留在表面,就很容易使画面变得呆板,极易丧失学生的个性表达和自主创作。例如,教师可以将现下流行的教学手法、教材、设计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影视剧欣赏、流行元素分析等手法向学生呈现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尤其是在中外美术史的讲解中,为了避免让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可以运用一些影视资料,例如《穿普拉达的女王》《海盗电台》《法兰西大革命》等等,这些优秀的影视资料,都可以给予学生新鲜的时代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2定制课程,分层次设定教学目标

教师在课程的安排中,应该清晰、明确、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例如,大一年级学生所达到的专业水平,应该是基础课程的扎实巩固。大二年级所要达到的专业课程的逐步入门。大三年级则要加强专业深入刻画,同时教师还应该采取多种手段来辅助教学,进行资源共享、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例如用ppt、Flash等软件进行设计作品的演示。在定制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这一阶段学生所处的环境和所要完成的任务。艺术设计基础教学阶段,要“深入浅出”“言简意赅”,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放松、愉悦和自然。

2.3资源共享,给予学生丰富的体验实践

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中,资源共享是必要的强化项目。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社会实践活动、校园竞赛组织等方法,让学生拥有更丰富的实践体验。

除此之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外出写生和实地考察,一些建筑、雕塑、文史馆、展览馆等,都是学生体验艺术感觉的绝佳场地。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学习的氛围会更加浓厚。尤其是一些写生活动的开展,艺术与大自然相互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由此可见,加强资源共享,可以让学生由被动学习成功转化为主动学习。

2.4积累实践经验,加强艺术设计经验交流

在艺术设计的经验交流中,按照设计专业发展,艺术设计教学中更加强调经验积累,重视艺术教学的实践性拓展。要改变各大高校的传统教学现状,应着眼于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充分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结合学生的情况,加强艺术设计实践的交流。

艺术设计课程实践经验的积累主要可以分为欣赏课程和创作课程两大类,对这些经验的积累至关重要。例如,在艺术设计欣赏课上,笔者带学生观看了很多成熟的艺术设计方案,比如大广赛的样片、时尚幽默的广告设计等等,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之中的构图、色调等形式美法则。并分析了该产品所具有的设计性格。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案例讲解中,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并且积极参与到了虚拟作业――为一款主体龙井茶设计宣传海报的实践中来,最终,学生们交上的方案不仅十分优秀,而且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艺术设计的深刻感知。

2.5寻求发展方向,正确认识设计教改

对我国艺术设计现阶段的发展来说,改革的方法需要切合实际,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对课程设计进行合乎实际的调整,从而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充分培养。注重理论教学、突出动手能力,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相关学科需要投入充分的关注和指导。打破原有的狭隘的艺术设计教学格局,以开发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努力使其适应社会对艺术设计的人才需求。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是多种学科综合知识的集合。拘泥于课堂常规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要。广大高等院校必须依照国家的相关教育方针政策,根据实际的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确定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艺术设计类人才。

参考文献

[1]顾卫新.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探讨[J].文教资料,2006(22).

[2]陈希.设计艺术教学目标的重点探析[J].艺术设计,2001(10).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篇10

(一)发达国家类别多样,讲究结合,突出实践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艺术类职业技术教育,艺术设计高职技术教育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对提高国家软实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澳大利亚艺术设计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每年众多澳大利亚人在公立的高职院校中学习。法国高职教育弥补了艺术设计专家和普通设计员之间的空白。法国将“理论加实践”作为高职教育的座右铭,强调艺术设计人才的多面性。瑞典艺术设计高职教育采用从课堂到企业、再回到课堂的三明治培养模式。德国艺术设计高职教育采用了校企结合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通力合作。加拿大艺术设计课程设置十分灵活,根据企业需要进行专业人才培养。韩国正在由学历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向能力为中心的高职教育转变,培养适应艺术设计技术环境变化的专业人才。美国艺术设计高职教育在时间安排上为50%在校学习、50%在企业实践,学习与实践交替进行。日本艺术设计高职教育特别重视与企业联姻,几乎所有优质企业都与大学有合作关系。

(二)国内侧重利用企业设施、校企联办和公共基地形式

目前国内常见的艺术设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分为三种:企业提供基地或设施,院校联系使用的模式居多;校企联办、共同使用的模式次之;公共实习基地模式尾随其后。在高职院校使用的校外实训基地中,企业投资提供和校企联合投资建设的比例分别为55%和38%;利用社会公用实训基地的比例仅占7%。国内对校外实训基地模式的认知和研究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宏观上探讨我国高职院校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重要意义或功能,认为校外实训基地是艺术设计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艺术设计高职教育的特色。二是艺术设计高职教育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方法与实践。三是中外艺术设计高职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对比与分析,以及对我国艺术设计高职实践教学的启示。一些业内专家认为,校外实训基地既是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也是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和有力支撑。

(三)校外实训基地构建的依据

一是依据艺术设计教育的一般理论。以艺术设计教育的基本问题为主线,从反思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立问题入手,坚持现代教育理论焦点与教育实践热点紧密结合的“两点结合”,以激发学生艺术设计的实践兴趣,拓宽学生的艺术设计视野,撞击学生的实践思维,提升学生的教育境界为基本旨趣,以探讨艺术设计教育学的实践意义,发现实际问题和创新工作思路,从而培养他们的技能和素质。二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全面提高,而人的艺术素质,特别是艺术设计素养的发展提高,让学生接触社会,打好全面发展的基础。三是依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重大问题解决的需要。重大问题主要有三方面:艺术设计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原则没有科学的标准和公认的典范,艺术设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多样,科学评估体系缺失;政府、企业和学校三者关系不顺,政策指引、企业需要和学校要求的频率不能产生共鸣。

二、艺术设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必须注重紧密结合

(一)校企合作构建校外实训基地是培养人才的最佳平台校企共同构建校外实训基地,是校企紧密合作的纽带,是校企之间落实相互需求的最佳平台。学生在校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打下了一定的美学基础和先进的设计理念,初步掌握了设计方法与手段,艺术敏锐度得以提高,设计作品有时尚元素表达的冲动,作品越来越受到社会喜爱,因此学校可利用此优势为企业提供设计创意上的支持。而企业则可利用资金、设备和营销方面优势,为学校提供专业实训场所。校企互相渗透,互相吸引,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二)实训基地替代课堂教学模式的统一要求

实训基地替代课堂专业教学模式必须实现七个统一:一是实现生产设计场所与培训场地的统一;二是在校学生身份与企业徒工的统一;三是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的统一;四是学校专业教学计划与企业下达设计项目的统一;五是学校教学用具与企业生产工具的统一;六是学校学生作业与企业生产产品的统一;七是学校科研课题与企业技术攻关的统一。

(三)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优化的着力点

当下校企合作优化着力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生产主营产品方向与合作学校设计细分专业趋同的契合点,以保证产、教、研的和谐;二是政府文化产业扶植资金拨入企业与学校专业建设经费投入相结合,实现1+1大于2的投向点,切实提高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益;三是合作双方实行学徒制中,明确学生是生产者还是学习者的属性,关系定位点要准确。

(四)择优选企是构建合格校外实训基地的关键

校外实训基地构建优劣关键在于企业的选择。一是要选择大中型企业,社会声誉好的,有社会责任担当的,模范遵守劳动法规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环境。二是要尽可能的选择专业对口的企业,只有到专业嫁接紧密的企业实习,才可以保证学以致用,达到将来直接就业的目的。三是选择校企双方观念一致的企业。学校与企业社会属性不同,目标不同,必然存在着行为方式的差异,突出表现在学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上。合作企业在办学的目标上要高瞻远瞩,将人才培养视为一种长期战略投资,基于此,企业文化才能与学校文化形成共鸣,这也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环节,把握了关键环节,才能与学校携手承担培养人才的责任。

(五)内涵建设是校外实训基地生命力的底蕴

校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一是要建立学生校外实践局域互联网,实现导师现场管理与网络管理相结合,解决学生进企业的心理适应问题;二是要建立科学的实习评价体系,由校企双方共同对实习学生进行双元评价;三是要建立校企协商培养机制,坚持合作培养原则,实现企业实训与专业课程教学高度黏合,有序安排实训时间,指导教师进企业与学生同步在岗;四是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技术攻关方向,搞好课程开发,实现院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双丰收。

三、艺术设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模式的构建

(一)校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的依据

一是依据艺术设计教育的普遍规律。普遍规律提示我们必须抓住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矛盾———理论与实践脱节。解决脱节问题必须坚持现代教育理论焦点与教育实践热点紧密结合,以激发学生艺术设计的实践兴趣,拓宽学生的艺术设计视野,提升学生的艺术品味,创新设计思路,从而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二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其理论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全面提高,包括人的艺术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艺术设计素养的提高,学生接触社会,在社会中发现艺术美,感受美的熏陶,为自己全面发展丰富储备。三是依据国内艺术设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客观要求。要求主要反应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主要原则没有得以科学确立,另一方面是校外实训基地的现有运行模式得不到公允和点赞。

(二)校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的现实需求

艺术设计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国内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着以理论教学为主、从书本教材到课堂演绎的现象,优质实训基地十分稀缺。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对院校培养具有实际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具有现实需求,这种需求还表现在设计类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渴望,院校有的放矢的满足市场需要的是责任和使命感。现在艺术设计教育存在若干问题,如一些学生新颖的设计理念及其作品与艺术设计的实践没有直通车,一些学生艺术修养不够或使用电脑软件不熟练或眼高手低志大才疏,毕业生专业知识和实操水平达不到就业要求,等等。学院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出口,就在于构建好的有用的艺术设计校外实训基地,满足专业与职业相结合的条件。

(三)校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的原则

实训基地是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平台,是高职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设计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校外实训基地构建应遵循五个原则。一是根据教育规律和市场运作规则,构建校外实训基地。精心规划校外实训基地,点对点的顶岗实习,形成一对一、一对多的实践教学系统。二是构建师生共享的实训基地平台。校外实训基地既是学生校外实践的平台,又是教师带领学生以专业技能服务社会的平台。三是按专业细分方向构建实训基地群。可以根据专业的细分情况,将实训基地按专业建设成若干实训基地群,如交互设计实训基地群、舞台艺术实训基地群或动画媒体艺术实训基地,等等。四是围绕学生知识、技能和就业能力,强化校外实训基地的软实力。实训基地以生产设计案例为脉络,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全方位的强化自身能力,保证学生毕业时顺利上岗就业。五是构建校外实训基地要坚持改革创新思路。实现以“教”为中心转向以“训”为中心的转变,由多媒体教室向“教、学、做”基地一体化转变,实现由师生关系复合到师生与师徒的角色关系。

(四)校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的类别

一是工作室制实训基地模式。学院依靠自身的经济条件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确实有一定的困难,而利用专任教师与企业的关系建立工作室制校外实训基地,则能凸显校外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的优势。二是合作制实训基地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学院以组织的名义与企业进行沟通与协商,本着合作双赢的理念,并以此为基础拟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协议。最后通过一定的形式挂牌后,正式建成校外实训基地。三是顶岗实习实训基地模式。顶岗实习是院校最普通的一种实践教学方式,它具有岗位广、容纳实习人数多的特点。另外,学院还要配套建成若干个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在教学上进行互动互补,确保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

(五)校外实训基地构建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