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科学课堂十篇小学科学课堂十篇

小学科学课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6:02:51

小学科学课堂篇1

1.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般来说,老师在上科学课时,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第一,探究发现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实验探索法。由于科学课是一门比较灵活的学科,因此,在课堂上,会经常涉及到实验,老师可以在给学生做简单的演示之后,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来验证书本上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让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三,小组讨论法。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按照自由组合或者前后桌组合的方式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老师根据即将要学习的课程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相的讨论,通过查找资料和做实验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将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等到正式上课时,再由老师帮忙解决。采用这些方法,不但可以缓解紧张、枯燥的课堂氛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共同合作能力,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真正体验到科学带来的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1.2创新学习方式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老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进行自学。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毕竟还是孩子,虽然在很多方面都还不懂,但是,他们却有一颗很强的好奇心。因此,老师可以将这个作为出发点,在科学课堂上,利用一些道具,创设新鲜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接触这些新鲜事物之后,从好奇心转变为对知识的探求欲,从而实现对课本知识的自主学习。第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学习方法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可以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第三,让学生去尝试。在还未进行下一课的教学之前,通过布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学生在经历过回答错误地失败之后,就会逐渐的养成提前预习课文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了自主学习能力。

1.3加强学生价值感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对于小学生而言,还处在一个心智各方面未发育健全的年纪,还需要老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虽然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对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小学老师在进行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要理清各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蕴藏在知识结构内的学科知识整理出来,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将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逐渐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将“教书”的这个过程真正变成“育人”的过程。

1.4拓展课外知识

在小学的科学课教学中,一定要树立“大课堂”理念,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要多多阅读课外知识,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科学知识储备。由于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课本内容更新速度较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有些课本知识也显得比较落后,因此,一定要依靠对课外知识的搜集,将生活的活水引进课堂。只有这样,才能让科学课更加的贴近生活,并且变得更有趣,学生也会更愿意上这门课,在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中,学生也增加了对老师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感受成长的快乐,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2、结束语

小学科学课堂篇2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而言,变化大,可以说每年都在变化,如果我们的教学方法方式还停留在原有的教学层面上,我们将违背教材的改编原则和意图,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更达不到教学目标。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新编教材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科学课的教学从孩子们的身边事开始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未知、充满色彩的世界,科学课教他们从身边的事物开始观察,从一点一滴的变化开始探究其源,足可培养孩子们浓厚的兴趣。从容易的活动着手,让孩子知道科学探究不是尖端的事物,只要用心、留心、细心,就如此这般既简单又有趣。

教孩子做一个细心的人,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留心,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观察植物的一生;观察我们周围生活的小动物,观察土壤、空气、水;观察云、雾、雨、雪、霜、风;观察我们吃的食物,了解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观察家中的电器,调查家中的材料,观看星空的变化,观察月相的变化;寻找身边混合物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树叶的变化,比较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去欣赏四季见到的花,去分析花的构造,研究花的颜色、花冠的形状,去闻一闻花香,想一想花的作用,去瞧一瞧植物的果实,看其颜色、大小、形状,有的还可尝一尝其滋味;桔子的酸甜,苹果的香脆,梨子的清润,西瓜的甘甜,草莓的酸溜溜等。让孩子们去寻访小动物,在草地、在花坛、在树林、在庄稼田、孩子们找到了飞舞的蝴蝶、蜻蜓、蜜蜂,畅游的蝌蚪,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蜗牛……孩子们去观察这些小生灵的样子,了解它们的习性,和它们一起玩耍,从中了解很多的知识,体验到了无限的乐趣,他们会更热爱这些小精灵。教孩子们到花园里去采集植物,去郊外采集岩石,去旷野捕捉昆虫,回到教室,孩子们可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花的构造、细胞的构造,用一看二摸三刻四滴盐酸的方法观察鉴别岩石。让孩子们用纸杯做土电话,用易拉罐制作发声筒,用木片、塑料、纸盒、泡沫做船,用纸、针、棍子做成呼啦啦转动的风车。一样样的作品问世了,这是孩子们的骄傲,这是孩子们实践的成果。孩子们在做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和自豪,也有失败的教训和收获,孩子们动手做了,孩子们的手更巧了。让孩子们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探索,有利于发挥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进行尝试、改造或创新,这才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的。

二、利用资源优势,开展科学教学

在《太阳与彩虹》教学中,利用星期日组织学生到小河边,背对着阳光做“泼水”游戏,在愉快地玩耍中,使学生意外的发现了与彩虹类似的景象,于是因势利导,非常轻松地揭开了彩虹形成的奥秘。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到河边去考察水质是否被污染,观察河里生物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等;到山坡上去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性态构造和生长环境,并适当采集制成植物标本;还有目的组织学生开展捉鸣蝉、捕蝴蝶、学鸟叫等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既学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自然事物的能力;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地位。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达到了科学教学从知识、兴趣、能力和德育四个方面的教学目的。

三、灵活选用教法,优化课堂教学

合理、灵活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更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科学课的教学方法很多,但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活动中认识活动的特点进行分类,科学课中主要有观察、实验、考察和讨论等基础认识活动,相应地就有指导学生认识这些活动的教学方法。而科学课教学活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每一节的认识活动都有明显阶段性,每一节课的学习都要经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过程,所以要根据每一节中认识实践活动的阶段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获取知识的结果。否则就会干扰甚至破坏认识过程。例如在《物体颜色》教学教程中,主要采用实验法,分别研究七色光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的情形及各种颜色的物体反射太阳光的情况,两个实验都是学生在自主探索现象,整理分析现象,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的提高。

四、采用电教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效果更佳。它能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形画面,通过媒体使形、色、美、光、静、动有机融合,更快、更准确、更形象地传递教学信息,使潜藏的形象显现出来,变得更生动、更直观,强化了感知,促进了理解,有效地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生物进化》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自制的课件,把学生带到距今6亿多年前到距今7千万年前的生物世界,浏览了从古到今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各个时期生物的特征,并对这些生物事实进行了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非常轻松地认识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生物界从古到今总在不断变化,变化的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生物进化的过程是极其漫长的,环境变化促使生物进化和灭绝。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打破了时空界限,把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情况生动、形象、全面、逼真地展示出来,实现变古为今、变远为近、变静为动、变无声无色为有声有色。扩展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使课教学走向立体化,这一点其它教育手段是无法实现的。

五、自制教具,促进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课堂篇3

一、提升教师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教师本身科学素养直接影响到科学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学习广博的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培养和形成科学素养其他要素的载体。如果缺乏知识素养,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无法解答,不但不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甚至会影响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具有广博的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和地学等科学领域的知识。教师要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及时了解科技和教育的最新观点,了解、掌握并能合理运用科学探究方法。

二、激发科学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以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通过科学探究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学生如果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旦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什么叫科学家?科学家就是长大的孩子。他永远存在那种好奇心,那种进取心去探索。”学习的内在动机很重要。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那些来自外部的动机。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学生的学习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经验,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真正实现“科学寓生活,生活有科学”的科学教学。

根据小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我在每次教学新知识前,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问题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就能在最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帮助他们高度集中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情境中来,提高教学新知识的效果。如在教学《磁铁的性质》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老师做了一个小魔术――会走的回形针。首先老师竖放着一张白纸,在对着学生的一面纸放上回形针,背着学生的一面纸用磁铁吸引着回形针,并慢慢地移动磁铁,使回形针随意地走动。同学们,你们看一看回形针不但不会掉下来,而且还会走呢?真神奇呀!我把“神奇”两个字特别加重了语气。这一下,同学们的情绪可高涨了,一双双眼睛紧盯着老师,流露出急切的神情。我不慌不忙地把纸的背面反过来,让同学们看到用条形磁铁遥控着回形针的走动。学生惊奇得瞪大了眼睛,有的禁不住发出了惊叹声。这时,我又说“回形针自如地走动的奥妙在哪里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短短2分钟的演示,通过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我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了。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后,老师就要精心组织教学,或通过讲解,或通过实验、讨论等,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渴望知道的问题,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是使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三、体验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课堂探究氛围,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科学气息的课堂探究环境。例如,在一节《光的传播》的科学公开课上,上课后,教师关上了门窗、拉上了所有的窗帘,将学生带入了一个黑暗的课堂环境,接着教师问学生:今天的教室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在黑暗的环境中,调动了学生对光的探究的好奇心。课堂上科学探究要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生活性。在动手实验之前,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假设和预测。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鼓励他们大胆去想,猜想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力求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这一科学思维素养。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动手、探究的时间,教师只是要不断的启发引导。课堂将时间要让给学生,让他们拥有充分的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兰本达教授给北京育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课――《蜗牛》。在课堂上他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蜗牛,他只是在用“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认为”等话语,不断地引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去探究。

四、强化课外实践

小学科学课堂篇4

关键词:小学科学;微课;教学方式

众所周知,微课主要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教学形式,展示小学科学教学内容。通过有效利用微课教学模式,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展开针对性教学课件设计,进而有效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下文中主要深入解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策略,以期有效推动我国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利用微课,解析科学概念

小学教育阶段科学作为帮助学生解析外部自然科学的课程,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无法避免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科学概念。如,教师在教学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微课课件,帮助学生正确构建有关食物链的知识体系,使其能够自主熟练地书写食物链。首先,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身心发展特点及教材内容,设计一个具备浓厚趣味性的微课。如,一个炎热的夏天,烈日当空,一只蝉慢慢从大树下爬上枝头,一边吸食着树汁,一边欢快地歌唱。一只螳螂正挥动着它的“大镰刀”,悄悄来到蝉背后,就在这个时候,从远处飞来了一只黄雀……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并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中心事件。如:蝉螳螂黄雀。在学生逐渐理解知识后,引导学生提出现实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如小草蚜虫瓢虫小鸟,以此来有效引出食物链的概念。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其提出有关食物链的生物关系,剩下的皆由学生自行解决。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运用微课,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问题的食物链图像,要求学生m正其中的错误。这样一来,有效深化了学生的学习概念,进而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理解此知识。

二、利用微课,解析重难点知识

小学教育阶段科学的教学内容通常情况下都是基础性知识,但是其中也包含一些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知识点,此时,教师则需要利用微课真实形象的教学优势,帮助学生将学习难点逐一击破。如,教师在进行教学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这一课时,班级中大多数学生对于消化系统中相关器官功能不理解,如,胃与肠道,甚至有许多学生将两者直接混为一谈。针对这一学习情况,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微课真实形象的教学优势,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其知识。

首先,教师需要事先设置一个微课主题,如,通过馒头的旅行这一游戏,跟着小馒头到人的消化器官中走一回,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消化系统的顺序及相关消化器官的具体功能。其次,适时抛出一个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今天小馒头会带我们去人体内旅游,跟着小馒头会到哪里去?它会带我们经历怎样的旅行呢?”紧接着利用微课课件展示人体消化系统示意图,并以小馒头的口吻讲述其旅行轨迹。以此来有效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消化系统,如,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最后,再由教师对其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与归纳,促使学生在微课学习中加深对消化器官的认识,从而掌握食物在体内旅行的特点。

三、利用微课,深入剖析实验操作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与其实验操作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限,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微课,为学生深入解析实验操作知识。

如,教师在教学科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酒精灯的正确操作》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微课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示酒精灯的正确操作方式,并引导学生依据实验操作提示进行自主实验。其次,教师利用摄像机将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记录。最后,将学生的实验操作与课件中的实验操作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且核对实验步骤,深化学生学习印象的同时,有效掌握学习能力。

四、利用微课,强化课堂教学趣味性

实践性强作为小学科学课程最为突出的特质,教师在实际利用微课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其教学特质,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有效创新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师在教学科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天气》这一知识时,可以利用微课教学优势,将不同等级的风以动画的形式进行展示。如,一级风对应的是树叶微动,烟直上;二级风对应的是树叶和细枝摇动不息,旗能展开;三级风则是能吹起灰尘、纸片,小树枝摇动等。借助相关动画教学视频,使学生更为准确地把握风级的大小,进而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师在将微课应用到课堂教学活动时,需要事先对其教学内容及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与分析。借助微课教学优势,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婉丽.微课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

小学科学课堂篇5

摘要:小学科学科目是学校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项目,对于学生的科学知识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想象能力培养以及情感理念教学都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对于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展、生活知识提升以及实践能力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在科学科目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学生认为这个不是“主课”,因此导致课堂的纪律比较混乱,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本文笔者就自身的一些教学实践以及学习心得入手,谈一下我对小学科学科目教学中课堂纪律的维护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纪律维护策略

一、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做好学生学习引导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对于学生比较喜欢的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很配合教师的教学引导,对于教师的教学任务能够积极主动的完成;而对于不喜欢的教师,则显得拖拖拉拉、没有兴致,对于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引导也显得不感兴趣、无所谓。“亲其师则重其道”,学生感觉到教师的亲近、和蔼,自然会“爱屋及乌”,乐意亲近教师,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认识到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做好学生的学习引导。特别是像《科学》这样的“副科”,由于不是考察的重点,很多学生在对待课程的时候往往显得不上心,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也会不专心,做小动作、开小差等等情况常有出现。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或者是在课堂教学之余,教师就要多和学生沟通,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让他们认识到学习这一科目的重要性,进而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所以教师应该热爱学生,认真的传授,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健康的合作关系。在科学课堂上,科学教师可扮演交际合作者的角色,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经常与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交际。另外教师也要关心学生,如在教学准备前,每节课利用几分钟与学生用科学新闻、科学案例来进行沟通、交流,丰富学生的学习感知。这种合作关系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使课堂气氛友好。另外,帮助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互助,合理竞争的同学关系,也是有利于科学学习的。

二、制定相关课堂纪律,做好课堂纪律维护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制定一些课堂准则来约束学生的不当行为,让他们能够遵守课堂纪律、有效的进行学习。当然对于课堂纪律,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一起制定,让他们能够自己制定的规则,并对于规则有个正确的认识,进而实现课堂纪律的有效性。教师与学生都能愉快轻松的进行教学活动就离不开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科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为避免学生捣乱,破坏课堂纪律,影响正常的科学教学,如果采取高压措施,或者是当堂加斥诉,实在不是明智之举。科学教师就应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在认真备好课之余,还要对学生将会做出的反映做出预测,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在学期开始时与学生一起讨论共同制定合理的课堂规则,让学生知道上科学课时什么行为应该做,什么行为不应该做。让学生有一个行为的约束。而这些规则不一定要很生硬,所制定的规则应是使用,合理,简单,易实现的。教师也可以采用“如果…就…”的表达方式:“如果课堂练习完成的优秀,就可以免做家庭作业”,“如果上课积极发言,认真操练,不怕丢脸,就奖励印章一个”。制定了规则,就要始终如一,坚决,果断的执行。学生如果遵守课堂规则,教师要及时地给与肯定和奖励,如果违反规则,教师就要立即指出其不良行为应伴随的自然后果。另外,教师也要一视同仁,公平的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通过教师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在课堂中自然的养成良好科学课堂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三、善用课堂调控技巧,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突然发问或暂停讲课:当教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或与其他同学讲话又或是摆弄着其心爱的玩具,可以突然向他(她)提问,如让他复述教师刚刚讲述的案例,或是朗教师刚教过的句子等等,这些问题最好是教师刚刚讲过的,只要注意一下就一定会答上来,但也要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他(她)答不上来,不要当面挖苦,可让其他同学答出正确答案,再让其重复一次,主要是引起他(她)的重视,不敢再违规;也可以立即停止讲课,用目光注视该违规的同学,引起全班的注意,使那位同学感到压力,放弃其错误的行为,但注意停止讲课的时间不应过久,应顾及全体学生的情绪,以免引起公愤。

课后处理,个别谈话,适当进行心理辅导:如有个别问题学生经常上课开小差,不听教师的提醒,如这种行为不足以影响其他同学的听课,可暂不管他(她),为免因小失大,应继续努力讲好自己的课,待课后再找其个别谈话,向其了解情况,了解原因,对症下药,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谈话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摆事实,分析事情所致的利害因果关系,使其意识到行为的错误,告诉学生如何纠正这种行为的方法,以利于以后的课中专心听课。如还不行,可向其班主任或请其他老师和学生家长反映其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以便进行当面的教育。在课后教师也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表明自己是站在帮助,爱护的立场上与学生一起学习,与学生以诚相待,帮助学生排除学习科学的心理障碍,从而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

四、重视学生课堂表现,计入综合考评成绩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维护课堂纪律往往是通过教师的行为进行的,比如对于学生当面批评,或者通过教师的行动来对学生进行警告等等。笔者认为,通过这样的形式来维护课堂纪律一是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再者如果学生对于课堂纪律不管顾问,那么老是靠教师的维护就会使学生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长此以往,学生脸皮越来越厚,也就无法实现教学的进行了。在笔者看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与其让教师来维护课堂纪律,还不如让学生自觉的遵守课堂纪律。比如教师就可以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其综合考评相结合,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好,那么在学期考评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其日常表现计入总分,就算考试不合格,但是只要表现的好,就可以酌情加分;而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遵守课堂纪律,表现较差,就算考试成绩较好,也有可能被教师扣分……从学习结果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自觉的遵守课堂纪律。

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课堂篇6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堂效率

在小学阶段,科学课是一门融自然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题的小学生,老师的指导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自主探究的效率和欲望。所以,为了尽快提高科学课教学质量,我谈谈自己的尝试和看法。一、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引导学生自觉地、自愿地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全体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课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对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儿童学习的好奇心和上好本节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备课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通过猜谜语、故事和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探究活动就开好了头,如:我在上《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课堂上学生用实验验证了水中加盐后马铃薯会浮起来,而且兴趣十分浓厚,这时候,引导他们自己再提出问题,如:水中加那些东西还会让马铃薯浮起来?接着会猜测糖、味精、鸡精······学生猜测后,就明确知道本节课研究的问题了。这时候,学生动手、动脑,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也体现出了科学探究的本质。 调节好学生主体地位和老师主导作用的关系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这个大舞台上应成为“主角”,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处于“平等中的首席”这个位置。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提出问题、提出假设、作出计划、进行调查、进行研讨、进行评价等。通过学生亲自参与,亲自经历,亲自体验,才会有更深刻的感受,才能真正感悟科学的真谛。所以,教师不要仅靠自己设立的教学目标,按自己的思路意愿走,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认真抓好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创设情景、选择材料,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散思维,确定探究问题,运用猜想、假设确立探究的框架,制定计划,观察、实验,调查研究,进行探究操作。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在自己的精心设计和引导之下,把学生主动权让给学生,尽量放手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最终掌握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同时,老师也要起好主导作用。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 做好课题研究,简化高难度操作指导课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其核心思想就是让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形式,激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条件,选择不同的课题来研究,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测量等。《课标》指出在科学需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在课堂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有些实验的操作难度大,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和大量的时间进行活动前的指导,学生在实验时的效果还是很差,反而繁琐的指导导致了学生研究兴趣的下降。其中的原因一是教师没把握好本科教学重点,你这堂课是训练操作技能还是有重要的目标等待达成,那就要取舍把握往哪个方向去做。其二是教师没有采用边演示边解说的方法,而一味地解说,“这样做,要注意什么”,或者光演示不说,这样都是走极端花了,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适时地组合运用都是必要的。总之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上科学课时要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下,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他们的创造灵感被激发,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创造活动才会成为可能。教师才能进一步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参考文献

[1]Dampier.w.C,张今,李珩.科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王鸿生.世界科学技术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小学科学课堂篇7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进行过多次探讨,但是每个人对它的界定有着不同的见解。例如,有的教师认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从专业的教育角度来分析,是指小学生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学会知识,促进小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全方位的发展就是指,在小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小学生的学习方法、过程、技能、态度、情感以及小学生的价值观协调发展。而其他的教师则认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各种教育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最少的精力投入,对小学生的教育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达到指定的教学目标,满足家长以及社会对教育发展的需要。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在广义上来说,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让小学生在科学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文化知识,并在学习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提高小学生对学习的认知能力,从听不懂教师的讲解,到理解教师讲的知识内容;从学会很少的知识,到学会更多的知识。在情感上,从厌烦学习,到喜欢学习;从不会不懂,到理解明白;从对学习没有太大兴趣,到喜欢学习、热爱学习。

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1、小学科学课堂的情景化教学

小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有限,在课堂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有限,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情景化的科学课堂,进行教学,引导小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小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提高小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小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并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开发小学生快速接受新鲜事物的潜力,激发小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小学生在情景化的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发展创造性的思维,学会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内容,达到教师指定的教学目标,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堂的情景化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中,也可以贯穿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将日常生活变成小学生科学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在科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学习,加深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印象,提高小学生在科学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引用日常生活素材,对小学生进行教导。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作为小学生学习知识的框架,引用日常生活实例,作为小学生学习的素材,为小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科学课堂教学环境,让小学生体会学习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与实用性。不仅可以加深小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使小学生主动去学习知识,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只会跟着教师的步伐进行学习,没有自我的探究能力。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一般是先观察事物的发生现象,然后再根据现象发生的情况,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培养小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过程,也是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之一。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培养小学生自我的探究能力,减少教师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小学生的学业成绩。

在以前科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重视对小学生实验操作过程的指导,教育小学生应当注意的实验步骤、实验器材,然后让小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详细步骤,进行实验操作,然后通过小学生得出的实验结果,做出实验结论。如果有的小学生做出的实验结果现象与教材不一致,会让小学生重新做一次,教师并不会对他的实验现象及结果做出评价指导。现在,因为新课标要求教师培养小学生自我的探究能力,所以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教师教授《增强抗弯曲压力》这节课时,教师会让小学生自行思考,什么可以对抗弯曲压力有影响,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每个组将自己组的答案写到黑板上,然后教师让小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看教材中的实验研究是否与形状有关,让小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推测什么样的形状可以增强抗弯曲能力,怎样才能对其进行检测。在小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之后,教师再带领小学生一起做实验,让小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并通过小学生自己的探索,加深小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记住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掌握学习的要点。通过较为科学的探究实验,让小学生真真正正地体会探究实验的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可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堂篇8

一、正确认识小学科学课程拓展教学的意义

拓展性教学为学生养成科学的生活与行为习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种方式把科学探究活动从教室拓展至外部,例如社区、家庭,甚至大自然等等,为推动实现全面发展营造了一个富有变化性、新奇性的物质环境;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提供正面的情感支持。二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利用该方法进行教学,使得科学和学生相互间的距离拉近,可以充分认识到该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是科学精神的内涵。拓展教学旨在使学生养成创新思维。各个学科并非孤立存在,要把各种科学知识与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从观察、探索、研究、发现等诸多环节进行教育,则能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

二、小学科学课程拓展教学的方法

与传统教学相比,拓展科学教学具有非常规性与不可预定性,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具体状况(包括特点、基础)以及科目的具体特点提前作出准备,尽可能地设计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案,这样才可以从容应对,从而能够充分驾驭课堂教学活动。

(一)深入挖掘适合拓展的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教学的拓宽其实属于教材内容的拓展。学习某一内容后,与之相伴随的是许多练习和应用均是对已学知识的检测和相关能力的培养,从而能够进一步巩固所需内容。换一句话说,每次拓展延伸均具备一定的目的,针对知识点开展相应的活动。唯有如此才可以充分确保其必要性与实效性。例如,关于《珍稀的动植物》这节课,课本之中描述了几种稀有动物,包括金丝猴、大熊猫等。另一方面,还展示了几种非常珍贵的植物,包括水杉、银杉等。那是不是说我国珍稀的动植物就是课本上所列举的几种呢?答案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人参、猎豹、驯鹿等等同样属于中国的稀有物种。这些例子的引入就是对教材内容的延伸,能够为学生提供帮助,使他们充分掌握更多的稀有动植物。不难看出,这种延伸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这只是在数量上的扩充,在认知上是浅尝辄止的。如果希望他们的认知有质的飞跃,一定要开拓多种课程资源。即:为了化解教材中的知识点,突破重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搜索大量信息,深入探讨学习内容,并作出立体式的诠释,从而能够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认知,提升教学效果。

(二)精心设计科学课拓展活动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引领学生深入到课堂之外学科学用科学。科学课程的拓展性,具体反映在资源、内容、时空、过程等诸多环节。”小学科学课课后有大量的延伸内容,这样进行设置,旨在使他们深刻掌握所学内容,并且充分认识到所学内容与生活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课后延伸做得充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六年级学习了《太阳和太阳系》以后,我们便会参加“观察金星”的课后拓展活动。学生利用望远镜,可以看到金星像月亮一样,也有圆缺的变化。对于教师来说,应当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延伸学校教育的外延,尽可能地深挖教育资源。根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的理论,当前孩子们接受的教育体现出多边化的特点,因此,教育必须从传统的课堂拓宽至课外,从校内拓宽至校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学校教育,亟须扭转教师的主体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评价和巩固知识掌握程度

学习过程中,巩固所学内容是十分关键的。但是该门学科的教师往往不注重拖罢庖桓龌方冢造成了作业布置模糊的问题。由此使得学生不重视,只有课后作业内容明确而清晰才能得到学生的重视。具体化的作业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中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探究。为提升他们的积极性,对于教师来说,应当科学合理地评价他们的学习情况。现阶段,基本上有测试与平时作业两种评价方式,形式非常单一,并且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必须重视科学课后延伸评价的多样化发展。“即时评价”就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它主要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除了“即时评价”,教师还应探索更多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提高科学学习水平。

小学科学课堂篇9

一、学案导学要科学合理

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在教学中,应该突出学案的切实作用,只有依据学案进行导学才能够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学案编写不宜过细。要想向40分钟要质量,就要从编写入手,要避免面面俱到。教师设计好教学思路,提出有效的问题即可,多为学生留白,让学生主动建构。例如《溶解的快慢》一课教学设计:先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物质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进行合作交流,进行实验设计。而关于实验如何设计,教师要在备课中有预设,如:学生的方法会是什么?需要哪些材料?实验中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哪些?等等。整个实验的过程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的办法,再结合团队的智慧,研究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计划,又快又好地完成实验,整个学案中教师只起到点拨与问题引导的作用就可以了。

二、要注重前概念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学生的发现不管是对还是错,都会为学生带去快乐,因为这是学生自己的思考与体验。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围绕着—个目标而直接让学生去揭示答案,学生的注意力与合作意识往往会出现散漫现象,因为没有兴趣的支点,所以探究的效果就会打折扣。学案中不应过早提示学生问题的答案,要让学生通过对比进行有效学习,使印象更加深刻。例如《光和影》一课,影子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会结合着生活中的现象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有可能会说太阳、物体或者是光和物体等,当然,通过实验最后得出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挡光物体。即使学生说得不尽完美,但是和真正的结果相差无几,而没想到的地方,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理解了,对于科学探究的意识就会更加强烈。如果把概念的答案直接出示在教学目标或者教师提示中,就会使探究兴趣打折。

三、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如在教学“杠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上台进行演示:先让学生运用省力杠杆很容易将另一个人撬起来,然后教师改变支点,变成费力杠杆,再让这位学生撬起另一位同学,这时他会感到非常吃力,甚至撬不动。让学生说出其缘由,引入本课的学习,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2.设置悬念,让学生主动探究。“悬念”是对—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

四、要把握好小组合作与展示的密切关系

展示是合作学习的成果,合作学习是展示的重要基础,二者不可分割开来。“展示”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把小组合作学习或自主学习的成果展现出来,是教师课堂了解学情的方式,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有效的展示需要教师对学生理解问题的关键点进行把握。要突出展示的实际意义,合理分配小组的任务,不能为了展示而表演。

1.小组合作学习要进行合理分工。要想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就要做到分工明确,因为小组合作学习体现的是团队的力量。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学习活动。如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定期进行变换,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只有分工明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小组形成凝聚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与探究,才能发挥出小组合作的实效。

小学科学课堂篇10

关键词:小学科学知识;翻转课堂;教学

引言:随着翻转课堂的出现,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与学进行了反思,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是作为学习的主体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互、互动性以及个性化。它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这种模式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也称为颠倒课堂,主要是指对课堂内的时间重新进行调整,将课堂决定权转给学生。在这个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学生能够在项目学习的基础上更加专注,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利用课堂的时间来讲解知识,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这些知识,他们可以通过视频讲座、听播客、电子书等进行学习,不论何时都能对所需的材料进行查阅。教师与每个学生之间交流的时间就会增多。在课下,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知识的呈现方式进行自主的选择,教师使用讲解和协作来促成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的满足,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在实践中习得知识。

二、小学科学翻转课堂的教学特征

(一)突破时间的局限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以课堂讲解和课后作业为主,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前学习和课堂研究为主。虽然知识概念的讲解要比传统课堂好的多,但是不能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进行否认,局限主要是指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场合进行教与学。如果某位学生由于个人的因素而不能正常上课,不是很容易将缺的课补回来。而针对接受新知能力差以及由于个人原因而不能到学校的学生,翻转课堂能够将这类问题解决,学生能够在家中自由的进行学习,也可以对视频反复观看,一直到学会为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进行突破。

(二)先学后教的教学结构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在课堂之外的时间学习教师编制好的教学视频,学生可以在视频的讲授过程中做好笔记,将遇到的问题进行整理。这些视频都存在一个特点是短小精悍,通常视频的时间会在5~10分钟内,并且这些视频的针对性都比较强,对于知识点都有详细的讲解,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内对视频的时间进行编制,这样学生才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并且与学生的发展特点更加符合。在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对问题进行探讨,将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学习。学生之间进行合作,能够将知识面拓宽,是比较典型的先学后教的模式。

(三)递进的学习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将视频中的知识进行了解,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中,学生只有在测试合格之后才能进行下个阶段的视频学习。若是不合格,就要对视频进行反复的观看,如果有疑问可以在线上同老师和学识进行探讨,一直到测试合格为止,学生才能对下个视频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在对单元知识点完成学习之后要进行相应的测试,只有测试合格之后才能对下阶段的视频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现代数字化方法,将学生作业后通过网络来给教师,教师就能够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及时的进行掌握,这样与其他教学方式是有区别的。并且,不管是怎样的做作业方法,学生也可能拖沓。通过学习方式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监督,推动学生及时完成测试。

三、翻转课堂的个性化原则

(一)巩固强化

小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在小学科学翻转课堂内,教师可以在合适的时候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知识巩固和强化。学生在进行视频学习的时候,在看完视频后,要对相应的习题进行练习,这样能够方便老师及时的观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进行测试之后,老师可以通过QQ交流平台来对问题进行探讨,对上课的教学计划重新制定。

(二)系统梳理

知识视频是由比较小的知识点构成的,在小学科学课程中需要教师利用回顾的方法来协助学生将知识体系的构建。只有逐渐的构建单元知识点,才能够有助于学生将系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师能够协助学生对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将相应的知识结构和脉络的构建,对学到的知识的消化。

(三)深化拓展

小学科学老师要在课堂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学生有需要深度的学习内容和问题进行满足、对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进行满足,并且可以在翻转课堂最好能够实行“及时分组”,将学生分成一个学习组,来督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将想法相互的进行交流,将提出的问题,共同深层次的进行探讨。

(四)探索创新

在目前需要对学生的探索精神进行培养,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在进行探索创新的时候是需要花费时间的,这在传统课堂上是不能顾及的,由于在传统课堂上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对新的知识进行讲解和巩固练习,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探索创新。恰巧小学科学翻转课堂就能够将这个问题解决,课下学生先学习,课上进行探索创新,不管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是小组之间或者是师生之间的交流,都体现出对探索创新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相宜,李远蓉,吴晗清.翻转课堂:化学教学变革性视野[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02).

[2]陈玉琨.中小学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