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雄厚的文化底蕴十篇雄厚的文化底蕴十篇

雄厚的文化底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1:29

雄厚的文化底蕴篇1

博山,(古称颜神),宋初已成工业重镇,1734年建县,取名博山。博山以煤炭、陶瓷、玻璃三大行业闻名于世,在20世纪初德国的地球一上,中国版图的山东部分只有青岛和博山两个城市,可见博山当时的地位。

说博山是一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毫不为过。博山在唐朝就开始有人开采煤炭,博山丰富的煤炭资源为陶瓷、琉璃业的兴盛创造了条件,博山在慕尼黑第三十四届手工艺品国际博览会上为新中国陶瓷工业捧回了第一枚金牌。

博山也为新中国哺育出了许多“人尖子|”,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亚洲男高音王吴雁泽、新中国第一个飞行女师长岳喜翠。

博山不仅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还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这其中有樵岭前、鲁山、原山国家森林公园……我最喜欢的还是樵岭前。樵岭前,就围在白洋河沿边,背靠青山,下临百浪,林木繁茂,花果飘香。夏秋季节,人们多乘假日,到这里野游。河道是条峡谷。瀑布两侧,一边是陡崖,一边是缓坡。陡崖上,苍松柏翠,衬托着千姿百态的怪石,好似都有生命:它们有的像一群猴子正在追逐戏闹;又像几只斑斓猛虎眈眈伏视。至于那几块探出山壁的悬石,有的像几只雄鹰刚从半空飞来。再看那满是野生树株的缓坡,万木叶落,枝条交错,编织成了一片由蓝天做衬的奇异图案。登上山坡,双脚好似踩上了松软的地毯。初冬时令,叶落不久,脚下的枯枝落叶各具其形,各存其色,下腰一抓,就像从妇道人家的布包里掏出一把有红、有黄,有长,有短的碎布头,煞是有趣……

鲁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枣树峪也很吸引人。那里山雄涧险,地形奇特,气势雄浑,十分险峻,千亩连片的连翘花,在四月中旬盛开。整个南山花海涌动,金花灿烂,蔚为壮观……

博山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古老的饮食文化。

雄厚的文化底蕴篇2

一、选准角度新颖构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角度感受生活,才能对生活有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作家、艺术家都非常注意艺术观察和表现的角度,表现独特的感受和认识。对同一“景象”,换一角度去观看,就会有新的感受。角度的选择,是作者的观察力和判断力的反映。2006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是“我想握住你的手”。握谁的手呢?父母?老师?似乎都显得平淡。一位考生写到鲁迅,巧借文化名人之手,使文章有了深度。

以“我和你”为题作文,很多同学写到我和同座,我和母亲。一个同学是这样构思的:我是中国,你是日本,我们一衣带水,我们应该和谐相处。这样的立意确实新颖而深刻。

“新”,就是不落俗套。只有从新的角度观察事物,才能写出新颖的文章。

二、蕴涵哲理彰显智慧

哲理,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发人深省,启人深思。作文蕴涵哲理,使文章深刻,有意蕴。要使文章富有哲理,就要用哲学的观点思考问题,比如一分为二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整体与部分的观点、内因与外因互相转化的观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等等。不管是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大都可以用哲学观点来审题,用这个方法,既快捷又深刻,且不会偏题。

请看这些题目:“危机就是转机”“你不必完美”“没有不受伤的船”“别因简单而错过”“熟悉的地方没风景”。一看就能感觉到这些论题深刻且富有哲理。

浙江高考优秀作文《暮然回首》的结尾写道:蓓蕾消逝了,鲜花却争奇斗艳;种子消逝了,大树却果实累累;积雪消逝了,江河却奔腾不息。消逝不是死亡,而是另一种新生;消逝不是毁灭,而是另一种存在。

这段文字诗意与哲理齐飞,排比句式点明题旨,突出“行走在消逝中”的审美价值,给人以启迪,余韵无穷,耐人寻味。

三、渗透文化提升境界

厚重的文化底蕴能提升文章的思想品位和艺术品位,使句子生动,富有灵气,充满文采。苏轼《赤壁赋》就是典型的例子。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后歌咏的是“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望美人兮天一方”。用现代的眼光看,如举办一场《诗经》朗诵会,以天籁为音,以月光水色为景,让人感受到来自远古的文化氛围。在客人吹出“呜呜然”的洞箫后,又引出曹孟德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时此地,此景此情,诗人自然联想到三国英雄,借曹操伤古惜今,慨叹人生之短暂,自己之渺小。旁征博引,文采飞扬,厚重的文化底蕴,令人叹服。

雄厚的文化底蕴篇3

一、展现演奏技艺

“在商言商”、“从艺言艺”,中提琴演奏艺术,中心与关键,首先是要在演奏实践中充分并且出色地展现演奏者自身的演奏技艺。当然这种展现要恰当适度,既不能“缺苗断空”,也不能“喧宾夺主”。

中提琴不仅以独有的艺术优长可以展现其独奏艺术魅力,而且在交响乐曲的演奏中,与整个弦乐器组一起,发挥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艺术作用。例如在莫扎特创作的《第40交响曲》中,第一乐章的快板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就是由在中提琴震音的陪衬下,由第一、第二小提琴八度齐奏的一段旋律,表现出痛苦、哀伤的情绪,确定了这一乐章悲怆、激奋的格调。又如在贝多芬创作的《第五(命运)交响曲》中,第二乐章活泼的行板中“双重变奏”,即由中提琴与大提琴的齐奏,奏出第一主题,表现出抒情而深沉,并带有哲理思考的意味。再如李斯特创作的交响诗《前奏曲》中,也由小提琴、中提琴大幅度起伏的琶音伴奏,由铜管与其他低音乐器奏出响亮的呈示部的主题,奏出了壮阔、豪迈、庄严、崇高的人生寓意。

凡此种种,都要求中提琴演奏者必须具有坚实雄厚的艺术实力与超群出色的演奏技艺,才能使中提琴演奏艺术闪亮发光,令人陶醉。

二、把握文化底蕴

近年来,在全球各领域都兴起了“文化热”,音乐文化也应运而生,许多音乐人都愈来愈明确地认识到:音乐与艺术的竞争,说到底乃是文化的竞争。

的确如此,音乐人的文化底蕴决定制约着音乐作品的文化底蕴;反转过来,音乐作品的文化底蕴又需要音乐人以自身的文化底蕴予以呈现。由此看来,中提琴演奏员必须以自身的文化底蕴来把握、体现所演奏音乐作品的文化底蕴。因为“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泰勒:《原始文化》,转引自《文化学辞典》第109页,中央民族学院1988年版,北京)

要把握音乐的文化底蕴,就要弄清音乐文化是艺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整个艺术又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是把握中西音乐文化精神的差异:中国音乐文化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音乐的伦理价值;西方音乐文化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注重音乐的认识价值。中国音乐文化强调音乐的表现、抒情、言志功能;西方音乐文化则强调音乐的再现、模仿、写实特点。只有把握了上述文化精神的差异,才能在演奏实践中体现出中西音乐文化的不同特点。

三、提升音乐学养

中提琴演奏员要想提高自己的演奏艺术水准,还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音乐学养。学养是学问和修养的合称,学问即知识;修养即能力,音乐学养包括音乐知识与音乐能力两大层面。

雄厚的文化底蕴篇4

德州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历史悠久,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明清时期是全国33个工商业大城市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现存禹王亭、秦汉墓群、东方朔画赞碑、苏禄国东王墓、四女寺、文昌阁、定慧寺,董子读书台等众多历史古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射日”英雄后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滑稽之雄”东方朔、大书法家颜真卿、邢侗等都在德州留下了熠熠生辉的印迹。

(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雄厚的文化底蕴篇5

[关键词]西部电影。题材。传奇性

题材的选择和叙事的角度是影片成功的基础。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应该集观赏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为一体。“在艺术地再现和表现自然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发现和揭示不同自然存在、不同社会生活方式、不同人的不同的价值观念,引发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本身作更高层次的生命体验与哲理性的思考。”西部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悠久的民间叙事传统。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典故口耳相传,为电影艺术提供了大量丰富而生动的创作素材。许多电影艺术工作者,从以张艺谋、陈凯歌、何平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到以贾樟柯、冯小宁、陆川、王全安等为代表的新生代导演,都不约而同地选择西部作为他们艺术创作的舞台。他们以西部地区独特的社会生活和传统的民俗事象为创作素材,以西部地区的自然地理风貌为叙事背景,运用创造性的镜头语言,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再现西部、认识西部、反映西部,从而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西部电影题材的传奇性类型。本文主要是从叙事的角度把西部电影题材划分为“民间传奇”、“历史传奇”和“武侠传奇”三种类型,并对其传奇性审美特征进行分析。

一、民间传奇

题材是西部电影的重要审美要素。题材的选择和提炼体现了电影编导的审美立场与叙事视角。在西部题材的电影中,多数故事取材于农耕社会生活文化事象、具有信仰性仪式和人生礼仪等传统文化习俗,或者是少数民族奇特的生活方式。这种展示生活的原生情态的故事题材,呈现民间的生活智慧和艺术情韵的影片,我们称之为“民间传奇”。

《黄土地》中的“祈雨”仪式和腰鼓表演,《红高粱》中的“颠轿”、“酿酒”、“祭酒神”,《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那一整套“挂灯”、“点灯”、“吹灯”、“封灯”的性生活仪式,都是西部题材民间传奇类型的名片。它们不仅彰显出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特色,而且能够激发观众的审美情绪,赋予影片以民间文化的传奇性审美意蕴。

田壮壮的《德拉姆》典型地展示了神奇的香格里拉地区的原著居民的生活故事。影片以马帮的“茶马古道”之行为线索,以怒江流域绮丽壮美的自然奇观为背景,艺术化地展示了高原山区原著居民极端艰难的生存环境,叙写了一部震撼人心的生命传奇。茶马古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文明古道,几乎横穿了整个青藏高原。沿途皆高峰耸云、河流湍急,其通行难度之大在世界上各个文明古道中当是首屈一指。居住在这里的民族世代都穿行于古道,在无数巍巍的雪峰、陡峭的石壁、苍茫的山林中演绎着他们生存的艰辛。他们的性格就像高远的山脉一样,不卑不亢,与自然和谐并存,充满了神秘的传奇色彩。田壮壮的另一部作品《盗马贼》取材于解放前藏族牧民的生活,故事讲述了主人公罗尔布因生活所迫以盗马为生,最后因盗马而死的传奇经历。影片中通过对“祭天”、“驱鬼”、“天葬”等神秘的藏族宗教仪式的展示,一方面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动因,另一方面增添了影片的传奇性审美效果。

古老的民间婚俗也是西部题材民间传奇的重要内容。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形成多种婚姻形式,每一种婚姻形式都体现着一定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内涵。在西部的一些地区,由于受经济文化和生存条件的制约,仍然存在着许多原始而奇特的婚俗。如“童养婚”、“招养婚”(也称“入赘婚”或“倒插门”)、“冥婚”、“共妻婚”等等。婚姻习俗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形式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缘由。以“婚俗”为题材的电影作品,通过对原始素材的艺术加工使其成为审美对象,既能够使作品表现出民间传奇的审美特征,又能够对人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进行深层的哲理性思考。

《老井》的主人公孙旺泉由于家庭的贫困不得不屈从于家长制的权威,放弃与赵巧英的真爱而去接受有损男人尊严的“倒插门”婚姻。电影《老井》可以说是一曲生命传奇的赞歌,讲述了老井村一代又一代的打井人为了生存而不惜生命地与大自然搏斗的传奇经历。而影片中“倒插门”这一情节的设置不仅在整个故事发展中起到“情节动力”的作用,而且在人物塑造方面增加了主人公的个人悲剧色彩。《野山》以“交换婚”为故事原型;《花腰新娘》以云南彝族的奇特婚俗――“不落夫家”为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因;《图雅的婚事》则是以“招夫养夫”的传统婚俗形式对故事进行架构。这些奇特的民间婚姻形式蕴涵着深层的生命体验,因此在经过编导的艺术加工和艺术升华后能够增加影片的传奇性审美效果。

二、历史传奇

在西部电影中,许多影片以西部的历史事件为素材,将历史、宗教、英雄及爱情诸种生活原型融为一体,通过创造性重组,形成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和浪漫主义色彩的历史传奇故事。冯小宁的历史战争题材的电影作品最具代表意义。从《战争子午线》、(《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到《嘎达梅林》,冯小宁的电影中始终贯穿着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主题。冯小宁善于用诗化的电影语言把英雄传奇与爱情传奇、人文奇观与自然奇观完美地融合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

《红河谷》以20世纪初藏汉人民联合抗击英国侵略军的真实历史为故事原型,在此基础上,导演在较为宽泛的意义上对历史进行重构,通过把地区古老的神话传说与影片主题的嫁接,从而使影片的传奇性审美效果与主题意蕴达到完美的统一。阿妈在湖边给雪儿讲述的关于石狮的爱情传说,为雪儿和格桑的爱情增添了忠贞不渝的传奇色彩,也为他们在保卫家园的战斗中一起壮烈牺牲做了铺垫。影片还通过对朝圣仪式、巫术文化和生活习俗等民间奇观的展示,来表现西部文明与东部文明的冲突,以及汉文化与藏文化的相异相融,探索了人类各民族应该平等共存。影片最后以神奇的雪山为背景,讲述了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是三兄弟的神话寓言,揭示了历史上这一藏汉团结抗敌的英雄传奇的主题意蕴,点明了民族精神的永恒,为影片增加了震撼人心的审美效果。

《黄河绝恋》是把战争题材与爱情故事进行嫁接,以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黄河、长城为叙事背景,把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和其他“小人物”的爱恨情仇有机地融合到民族抗战的宏大叙事之中,融会成了一部悲壮的历史传奇。《紫日》虽然还是以抗日战争为题材,但是影片中没有大义凛然、壮志凌云的英雄传奇,而是通过3个不同国籍矛盾重重的“小人物”在脱离战争的自然界中的传奇经历,对战争进行拷问,对人性进行探索。《嘎达梅林》讲述的是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的传奇故事。影片以“生命和环保”为主题,将历史传奇、英雄传奇、爱情传奇融为一体,不仅具有悲剧力度和现实深度。而且取得了史诗般的叙事效果。

三、武侠传奇

在中华民族瑰丽而丰厚的文化宝库中,中国武侠经典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不仅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而且展示了东方文化的神秘性和传奇性。武侠文化源远流长,人们尚武崇侠,注重侠义精神。“以武行侠,无奇不传”,传奇性是武侠故事的重要特征。植根于本土文化资源之中的中国武侠电影,是最具民族特色的电影类型。

以《双旗镇刀客》、《七剑》为代表的西部题材武侠片,具有更独特的神秘魅力和传奇性审美效果。西部地区有神奇的雪山、浩瀚的沙漠、风蚀的戈壁等等,这些都是传说中世外高人出没、修炼上乘武功的神奇之地。在西部题材武侠片中,这些自然环境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奇观,而且也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叙事因素起到串联故事的作用。《新龙门客栈》、《卧虎藏龙》、《天地英雄》、《英雄》等影片都选择了西部粗犷而辽阔的自然环境,为游走于庙堂之外,浪迹于江湖之中的奇侠义士提供一个原始而合理的活动空间。可以说,在西部武侠片中西部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奇侠、奇事、奇功共同构成了西部题材武侠片独特的传奇化美学风格。

雄厚的文化底蕴篇6

安塞腰鼓似乎具有灵性。它是黄土高原人一种特殊的精神符号。因此,作家刘成章不只是写腰鼓,而是借助腰鼓这种奇妙道具,来表达黄土高原人对生命的思考、追求和向往,表达黄土高原人对生命和力量的呼唤和呐喊。

在辽阔浩渺的黄土高原上,人是最美的风景。茂腾腾的后生,给人一种动感和蓬勃的旺盛力量。后生之强,之壮,之伟,之蓬勃,之精神,让人在感受力量的同时产生无穷的想象力!安塞腰鼓夺人魂魄的力量就来自这群后生,安塞腰鼓惊心动魄的震撼力就来自这群后生,安塞腰鼓一泻千里的澎湃激昂就来自这群后生。他们是黄土高原人生命力的代表,他们代表着黄土高原人的未来。

这茂腾腾的后生,代表着成长,代表着生机,代表着希望。他们力量无穷,他们英姿勃发,他们斗志昂扬,他们有威风,有野性,有一种原始的意志。他们淳朴的气息没有被破坏,灵魂纯净,所以有着冲腾的元气,有着十足的底气,有着百倍的霸气和万分的勇气。他们阳刚伟岸,有一种豪放、粗犷之美;他们雄奇、雄壮,有黄土高原人特有的雄性之美。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是一种原始的力量,有一种美妙、新奇和特别的冲动。他们所敲击的安塞腰鼓是最响亮的,最有力量的,也是最有美感的。是他们成就了安塞腰鼓,是他们使安塞腰鼓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生命图腾。

后生的朴实,给人一种安慰,一种踏实,一种高度的满足。他们不出奇,不搞怪,不打扮,不刻意雕琢。朴实是一种风格,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力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黄土高原人视朴实为最美,视朴实为生命的原色调。朴实的后生和厚实、纯朴、大气的黄土高原是一种颜色,一种品格,他们和谐一致,浑然一体,多么和谐,多么统一,多么自然。

在这黄土高原上,需要一种合适的道具,才能宣泄出黄土高原人的精神意志。安塞腰鼓就是最适合的载体,就是最能传达黄土高原人心声的道具。安塞腰鼓的声音有特别的穿透力和震撼力,它的声音能传遍广袤的黄土高原,激荡每一个人的灵魂。激越升腾的安塞腰鼓声,就像黄土高原人发出的最强有力的呼唤。这鼓声震天,这鼓声动地,这鼓声响彻宇宙。黄土高原人需要这样的鼓声,需要这样痛快的传达,需要这样的激情方式。

安塞腰鼓是黄土地人对诗性的自然膜拜,对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对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但安塞腰鼓简单、简洁,淳朴敦厚的黄土高原人就需要这样简单,就需要这样单纯,就需要这样痛快淋漓。这是一种特别的美,这是一种特别的精神追求。黄土高原人需要这样的仪式,需要这样的声音。

安塞腰鼓,气势磅礴,充满激情和力量,所释放出的能量,不仅仅是陕北这块古老的黄土地所代表的地域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安塞腰鼓能表达出黄土高原人的心声,它能最准确、最真切地传达出黄土高原人的生命诉求。黄土高原人选择安塞腰鼓,安塞腰鼓也选择了黄土高原人。安塞腰鼓成为陕北人、黄土高原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成为黄土地人的一种特别的语言。

黄土高原实实在在,结结实实,厚重内蕴。黄土高原的厚重博大,辽阔雄壮,给人一种力量,一种宽厚,一种温暖。黄土高原孕育了华夏民族,黄土高原造就了华夏文化。几亿年冲积而成的黄土高原,早已不是简单的土层,已成为一种古老的文化,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这是多水的江南所无法比拟的。这鼓声只有在黄土高原上才最有味道,最有力量。然而,安塞腰鼓只能匹配这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只能匹配这安塞腰鼓。茂腾腾的后生只有在这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才能释放出自己的能力,才能展示出自己的力量之美,才能体现出那种雄浑刚健、野性大气,才能表达出雄性之风和“陕北魂魄”。

鼓、黄土高原、人,最巧妙的配合,最完美的配合。地域、文化、风情、人物有机协调,和谐统一。天、地、自然融合,成为一体。这人,这鼓,这黄土,就成了祖国大西北最美的风景,最逼真的符号。

雄厚的文化底蕴篇7

河南科技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目前河南科技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河南科技学院下属学院,又名河南科技学院百泉校区。

学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雄厚的师资力量,优秀的办学条件。学院依托校本部办学,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2000余人,教职工12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教师45名,不仅有学识渊博的专家、教授和年轻的学科带头人,更不乏有"双师型"教师和技术精湛的实习指导教师。

(来源:文章屋网)

雄厚的文化底蕴篇8

一、引用法。

经典的名言警句、诗句、歌词往往具有凝练典雅、含蓄隽永的特点,如能根据题意、结合写作内容,恰到好处地加以引用,既能展示出自己丰富的积累和文化底蕴,又能增强说服力,别有韵味。

如佳作《笑谈英雄之亮点》的题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歌词有力点缀,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进了历史,跟随作者一起去评点英雄人物。

二、修辞法。

丰富的修辞,精美的语言,在为文章增添文采的同时,也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如佳作《五彩的幸福》,其题记为:“生活如花,姹紫嫣红;生活如歌,美妙动听;生活如酒,芳香清醇;生活如诗,意境深远;生活如梦,绚丽多姿。”运用一连串的比喻,诗意的表达,诠释出幸福的多彩性,显现出作者丰富的情感特质与良好的语言素养。

三、哲理法。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有时哪怕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也会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我们如果能以题记的形式,拟写出切合文意并富有哲理内涵的语句,不仅会使文章的立意变得高深,而且还能使读者从中受到启迪,引起共鸣。

如佳作《其实很简单》的题记:“春天其实一直都未曾离我们远去,只是我们有时太大意,忽视了它的存在。想要找到春天其实很简单,只要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春天将永远不会从我们眼中消失。”的确,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春天,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这种深刻的人生感悟,令人信服,拓宽了文章的意蕴。

四、抒情议论法。

在题记中,以抒情议论的语句或营造意境、或渲染气氛、或直抒胸臆、或揭示主旨,可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表达效果。

雄厚的文化底蕴篇9

关键词:诗意;教育;情感;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86-001

中华文化五千年,源远流长,继承和发扬灿烂的经典文化,应该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文化底蕴和读书的感悟,将诗意带入语文教学。诗意的语文教学,或似高山流水,或似琴韵缓流,或似浩瀚大海,或似春雨缠绵,形态万千,令人迷醉!儿童能在语文教学中得到诗意之美的熏陶,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然而,在追求做题技巧以博取应试高分的现实中,很多老师最终选择忍痛放弃传统本源,而走上了技术化操作的道路。于是,教学上少了美感,少了陶冶,少了净化;多了功利,多了操作,多了强制。

语文教学呼唤诗意的回归。我们很多语文教师也在坚持将诗意还给语文。由此,我一直在摸索中学习和前行,尽管艰难,但仍得到一些粗知拙见。

一、教师的底蕴积累是活水之源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人说,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有生命的教学。的确如此,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应当有足够丰厚的底蕴,才可以为学生架构起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教师的素养,某种程度决定着课堂的质量,决定着教学的生命状态。试想,倘若教师自己都只是一个跪在文化面前的“矮子”,只能看见地上的矮草短蔓,又如何能带学生飞入高空,去欣赏领略语文世界的广阔无边和多姿多彩。所以,教师想要带领学生翱翔,就必须把自己变成一只能“俯瞰大地”的“雄鹰”,要有丰厚的底蕴,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扎实的文化素养。否则,自己尚为“燕雀”,飞于树高而至顶,恐怕课堂的生命力和学生的素养提升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只是空谈罢了。

所以,提升教师的诗意素养,是诗意教学的前提。那么如何提升呢?答案是唯一的:多读书。多读多思,方可把自己的底蕴打厚实打丰满。正如王崧舟老师的那句话:“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一个人的经历和见识总是有限的,不可能都有非凡的经历和远大的见识,但是人的现实世界有限,人的精神世界却可广袤无边。世界虽大,大不过心灵,大不过知识,大不过思想。和书本交友,就是和高尚的人对话,就是和高尚的思想对话,有了高尚的思想,见解方可高尚,谈吐方可高尚。所以,想自信地走上讲台,诗意地徜徉于教学,唯有先读书,厚积薄发,别无其他。

二、课堂中努力绽放诗意之花

“完美的教学,能够唤起沉睡的潜能,启动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著名教育学者肖川博士的话,道出了诗意课堂的必要性。这样教学,怎能不令人感动呢?诗意的教育,得益于教师经验的丰富程度,得益于教学模式的合理程度,更得益于教师的修养。诗意的课堂,需要深刻和真诚。所谓深刻,是指能给予学生匠心独运和别有洞天之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感知欲和想象力,能够使学生置身境中,能感同身受,最终茅塞顿开且豁然开朗;所谓真诚,是指课堂上教师不是刻意的为诗意而诗意,不是矫揉造作,也不是故作高雅,而应使自己的言行都洋溢真情实感,方可尽显和谐与自然,才能让诗意如行云流水,无声无息,却又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师生才能达成意相同的精神漫游!

所以,在我的课堂上,在完成教学任务,传承文化知识的同时,我更注重语文课的诗意化,尽量让课堂具有书卷气,具有文化底气,具有文化魅力,具有经典气息。让学生在学习中爱上中国传统文化,爱上唐诗宋词,爱上魅力汉字,爱上诗意之美。每每在课堂引经据典,或诗化意境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幸福感,也总能感受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总能让我和学生深深陶醉其中,以致下课后仍意犹未尽,流连忘返,心情舒畅。

三、引导学生体验诗意化阅读的美好

教师的底蕴丰厚,课堂的诗意充足,但如果课后儿童的课外阅读又回归到低质量的状态,那么和诗意化教学就成为两张皮,诗意教学就没有实质的效用。所以,儿童课外阅读的书,也应该是课堂学习的延伸,这样才能使课内课外的诗意教学水融。但是,儿童的鉴别能力有限,所以,如何选择有诗意的书,如何高姿态地阅读,如何吸收诗意精华,都应当得到老师的悉心引导。我们要帮助学生选择可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提升诗意姿态的益书,才能保证得到美好的诗意阅读体验。

例如我在每学期初始,会为学生推荐本学期必须精读的课外书籍,都是我精挑细选的精神珍珠。其中不乏经典古诗词,不乏精美词句,不乏美好意境。学生初读,有些艰涩难懂也是正常的,但只要坚持一段时间,自然会被美好所熏陶,愿读爱读,沉醉其中。读时又常提笔勾画批注,语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升,在课堂上和老师的诗意教学琴瑟和鸣,火花不断,体验到一个又一个情感高潮。

四、诗意化写作,让诗意真正融入学生的生命

在接受了诗意化教学和阅读的浸染后,儿童的内心世界多了诗意的色彩,鼓励他们把这种色彩书写出来,是诗意化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在课内课外的写作练笔中,鼓励大胆地放开手笔,将好词佳句运用到自己的笔下,让词句成为表达自己情感的载体,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必可达到预期效果。

比如我在品赏学生习作时,对美好的词句总毫不吝啬地予以赞美,学生在品尝了成功的喜悦之余,更会带了份感激之情去运用诗意化的文字,仿佛他们是可以传达内心情感的精灵,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有智慧的。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人是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的。在我们这样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意不应该成为终将消逝的过去;不应该成为被忘却的本源;不应该被尘封于精神的博物馆。我坚信,尽管很艰难,但有我们这些坚持着诗意语文的语文教师,有我们的共同努力,有我们对诗意对传统对真文化的执着追求,我们就能为孩子们建造美好的心灵家园,一路倾听花开的声音,真情凝聚芬芳的足迹。而诗意语文,也一定能与学生一起走向诗画,走向美好,走向春天!

参考文献:

雄厚的文化底蕴篇10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西北与安徽东至县交界,南与万年县为邻,西同波阳县接壤,东北倚安徽祁门县,东南和婺源县毗连,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居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山峰层叠,河流密布,山环水绕,景色秀丽。市区平均海拔320米,年平均气温17°C,年降雨量1763.5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9.8小时。

景德镇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宋景德元年(100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用瓷"、上海"apeC"用瓷及国宾馆用瓷以及各类艺术陶瓷倍受世人赞赏。景德镇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盛赞景德镇灿烂的陶瓷历史和文化,陶瓷把景德镇与世界紧密相连。

景德镇市旅游资源内涵丰富、独具优势。包括陶瓷文化、人文景观、生态环境等,尤以陶瓷资源独具优势。全市现已发现30多处陶瓷历史遗址,如古代著名的瓷用原料产地及世界通称制瓷原料高岭土命名地高岭、湖田古窑遗址、明清御窑厂遗址等等,分别列为部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景德镇市的风景名胜和景观众多,有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村、徽派建筑群、古戏台;有号称中国第二、江南第一的浮梁古县衙;有以三闾大夫屈原命名的古建筑三闾庙;有宋太祖朱元璋作战时藏身的红塔和瑶里的仰贤台、洪源仙境、太阳岛、月亮湖、阳府寺、历居山、翠屏湖等。景德镇也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区,著名的新四军瑶里改编就在浮梁县瑶里镇,红十军的诞生地在乐平市众埠镇。1997年,我市被国家旅游局等单位推介为97’中国旅游年全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

景德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雄踞长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镇"之称,历史上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城市。1953年6月政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辖市,现辖一市一县两区,即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面积5256平方公里,人口152万,其中市区人口40多万。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西北与安徽东至县交界,南与万年县为邻,西同波阳县接壤,东北倚安徽祁门县,东南和婺源县毗连,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居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山峰层叠,河流密布,山环水绕,景色秀丽。市区平均海拔320米,年平均气温17°C,年降雨量1763.5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9.8小时。

景德镇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宋景德元年(100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用瓷"、上海"apeC"用瓷及国宾馆用瓷以及各类艺术陶瓷倍受世人赞赏。景德镇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盛赞景德镇灿烂的陶瓷历史和文化,陶瓷把景德镇与世界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