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建筑评价论文十篇建筑评价论文十篇

建筑评价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0:46:25

建筑评价论文篇1

1.1建筑项目后评价定义建筑工程项目在竣工交给业主使用后,对项目意义、施工全过程、再生作用效益进行客观评价分析研究,建立各个指标相应节能评价体系,对各个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对每一个阶段的节能效果、预期目标及指标效益进行验证,在对其进行验证以后,针对其中发现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得出相应的措施,为未来建筑工程节能建设进行指导,从而达到提高建筑工程节能项目投资效益的目的。

1.2建筑项目后评价内容首先,需要满足目前国家存在并实施的节能相关法令、制度和规定,然后对各个阶段节能后评价效果的时间点进行分析研究,对节能项目的目的和作用进行分析,评价各个阶段节能效果,对各个阶段实际和预期出入原因进行合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之前的建筑节能项目进行总结,找出存在的宝贵经验、教训,对评价体系进行客观的分析,为制定相关节能法规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1.3建筑节能过程后评价基本方法通过对上述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研究,找出目前建筑节能一些非常常用的后评价方法,下面就对其进行一一阐述,具体如下:1)Delphi法。Delphi法的核心主要是对已有的问卷进行分析研究,该方法的创立机构为美国著名的咨询机构兰德公司(在1950年创立),该方法主要有匿名、咨询、反馈三个特点。2)层次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主要操作步骤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拆分,把其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找出各个组成因素之前存在的影响关系的方法,对其进行一定规则的不同层次的排列结构,对每两个相关要素进行相互比较,确定相关因素之间各自占的比重,比重确定后进一步在一定方法的操作下,确定其中每一个要素的比重值,并对其进行一致性核算。3)嫡技术法。采用上述层次分析法分析相对比重时,由于其有不可调和的缺点(循环而不满足传递性公理),从而极容易失去部分准确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嫡技术就可以对其不可调和的缺点进行合理的弥补。该种方法的相应步骤主要有以下几方面:a.对矩阵相关列项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每个阶段相应的标准矩阵;b.分析各个参数相应的输出嫡、偏差度、信息权重;c.得出由aHp法产生的信息权重后,需要进行修正,得出最终信息权重。4)对比法。该方法主要通过和之前类似的项目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相关变化与差距,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处理,为以后项目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5)模糊隶属度法。在对建筑工程节能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有效评价时,由于其存在各种不同的问题(指标相对较多,同时指标量纲、表现形式都有很大的区别,方方面面都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对各相关指标采用无量纲处理的方式,才能较为准确的综合评价效果。

2构建建筑节能过程后评价指标体系

2.1原则的建立在建筑节能后评价整体过程中,评价指标所占的比重最大。节能评价的结果受指标选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指标选取中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每一个阶段的节能指标都必须具有确定、客观、合理的原则,同时也需要全面反映节能目标和指标之间的关系;2)全面性原则:节能指标体系需要对节能性能进行全面的反映;3)实用性原则:节能后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实用的原则;4)系统性原则:由不同联系、相互制约的评价指标构成的节能后评价指标体系,其需要依照一定的结构模块组成一个有效合理的整体;5)动态导向性原则:由于节能后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相对性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不同条件发生相关变化,根据最后确定的情况作出相关调整。

2.2构建思路建筑节能项目过程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根据建筑节能项目各阶段的评价要求,在各个阶段(项目分析研究、设计、施工及管理等)制定不同的指标控制体系,这些指标都能客观反映对建筑节能的影响,其相互之间也需要相互影响,构成自上而下的层次结构。

2.3后评价指标的确定由各个阶段不同指标的效果,将建筑项目节能后评价指标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综合指标层a———建筑节能后评价指标的总控制目标;分类指标层B———建筑节能各个不同阶段所控制的目标;分项指标层C———对不同阶段所控制的目标再向下分类,各个阶段不同分项指标的评价内容需要根据各指标不同的要求作出进一步细化及解释说明。

3建筑节能过程后评价方法

3.1指标评价方法的确定在确定指标评判的方法之前,我们需要构建建筑工程节能指标评价体系。由于建筑项目节能指标评价体系中各个阶段不同评价指标存在各种不同的差异(具体表现为量纲、意义、作用等方面),同时其也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对其可比性进行分析意义不大,在此基础上,需要我们对不同阶段的指标采用无量纲的处理方法,在此处理以后,对评价结果进行合理有效的计算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在对这些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各个指标有的是定量的同时又有些指标是定性的,统一的度量标准在不同指标之间没有明确,所以就需要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模糊隶属度函数的方法)。

3.2综合评价与分析通过对建筑工程节能前评价方法和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后评价最大的特点就是反馈,因此,我们在对建筑工程节能项目进行节能过程后评价时,就需要对各个阶段的指标进行合理细致的评价,然后根据反馈后的结果评价各个阶段指标的正确性,而不是根据各个阶段最终分数划出一个级别就结束评价工作。在对各个阶段指标加权计算出的综合评分进行评价研究后,我们需要全面分析各个阶段指标的综合得分,而不能只看某一项的得分,同时也不能因为其综合得分低,就不考虑其得分较高的一项,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以后的评价中注意的地方。

4结语

建筑评价论文篇2

可以在传统评价体系里进行较为确切地评价、描述评估对象的方法即为树状层次结构,由于树状层次结构可以与评估方法结合起来,所以非常普遍地运用在安全风险评估领域。树状层次结构通俗易懂,运用这可以直观地了解全部的结构组成,在实际评估时层次分明,可以有效地简化评估对象的分析程序。建筑工程施工进行安全评估时,同样能够依照树状层次结构构建符合建筑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思想对问题展开分析。树状层次结构方法是评估指标体系里非常基本、也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把抽象的思维转为具体形式,其程序是先要给出评估目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评估的目的是整体建筑施工的安全性;针对评估目标展开分析,就是以评估目标为条件来分成不同的子目标。再围绕子目标里有关联的一些内容,提取出明确的评估指标。在针对建筑工程施工建构的安全评价体系中,通过树状层次结构法,具备明显的优势:第一,通过树状层次结构法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创建,使评估目标更加条理清楚,易于理解;第二,通对具体问题的分析理解抽象问题,使评估的后续工作非常便捷。

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方案安全评价体系的应用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方案的安全评价是房屋建筑安全的前提,只有施工方案安全,才能在施工过程之中最大限度的保证安全,减少事故的发生,因此应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方案安全评价体系就十分必要。

2.1灰色系统

社会经济发展领域和生态系统中,通常蕴含着及其丰富而多样的信息,我们将这些蕴含的信息分为已知信息与未知信息。通常来讲,白色的信息代表了已经知道的信息,完全已知的信息系统统统叫做白色系统。还有,未知的信息亦或还没有弄清楚到底知不知道的信息一般叫做黑色信息,那些彻底不知道的信息构成的系统都能叫做黑色系统。倘若同一系统中既存在已知的又存在着未知的信息,那么此时这种系统就要称为灰色系统。房屋建筑体系里,这种系统里面蕴藏了已知的系统的结构和相关的材料,那种有关系统技术的水平以及安全效果等则应该归为未知的信息里,因此说来,此房屋建筑工程的安全系统也要归为灰色系统之中。有关灰色系统的众多理论早已经在各个方面普遍使用,把灰色系统应用于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方案的安全评价里面再合适不过了。

2.2建筑工程作业条件危险性的评价

围绕建筑工程条件作业其危险性展开评价,说的是对有危险因素的环境中施工作业可能出现的危险性以半定量的方式进行评介的一种办法。它重点关注危险可能出现的频率,以及危险性因素中各项标值的总值带来危险状况可能性的大小,主要是指遭遇事故的机率大小,还有在危险环境中人体暴露的时长,后者是说如果工作人员不幸遇到危险可能会酿成其他事故也要包含在内。此外,将此三类关联因素展开科学计算非常繁琐,是一件较为有难度的工作,因而在具体评价中,需要将计算过程予以简化,正是这一办法的重点,应引起注意。通过半定量这样的办法展开施工过程的计算与评价。同时,把这些相关因素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级及等级取值,如此,就可将这三大困素的取值相乘,其乘积便是整个工程其危险性的数据结果。

2.3工程的预先性危险分析法

工程的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通常用在新系统或者现有的系统加以改造前的设计等有关的过程里,这种方法可以在缺乏系统有关的详实资料的时候,用来分析和预见某种会产生的危险情况,最大限度地提供预防或者制止危险产生的方法。详细分析方法为:第一,凭借安全检查表与有关经验的方式去分析危险来源所处地点,以后能够辨别某种疑似危险源出现的触发点和诱因。同时,还要分析危险因素导致的后果,对于这些因素导致的损失施以相关措施的安排,如此便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其导致的损失。预先性危险分析方法大体上由准备、审查以及汇总等有关工作组成,可以实现安排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方案,把预计产生的损失降到最低,这能够有效促进房屋建筑施工的安全开展,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建设。

三、结语

建筑评价论文篇3

学术期刊作为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是学术成果的重要渠道。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学术期刊既是了解同行研究的手段也是获取资料的重要途径,对学术研究至关重要。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对于学术研究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这也是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学术期刊给予高度重视的原因之一。就建国后建筑学学科而言,学术期刊的发展逐步经历了由一枝独秀到改革开放后的百花齐放,再到逐步走向成熟的三个阶段,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当前建筑学学术期刊整体状况

新中国建立之后随着建筑实践与研究活动的增多,1954年《建筑学报》创刊,为学术资料的积累和研究成果的提供了宝贵的平台。尽管在发展期间遇到了较多波折,但作为中国建筑学会的会刊,《建筑学报》以国内唯一一本具有较高学术权威的期刊在学术界取得了难以撼动的地位并一直延续至今,对建筑学学科新理论、新思维的探讨与研究和建筑实践的引导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后,建筑期刊呈现井喷式发展,截至当下,建筑学学科内的学术期刊已经具有相当数量。据目前对中文学术期刊收录最为齐全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数据,当前建筑科学(tU)类学术期刊共有263种。[1]771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异和对于学术期刊的认定差别,专注于科技类学术期刊评价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则收录了135种建筑科学类学术期刊。[2]14即使按后者分类,当前我国建筑科学类学术期刊的数量依然较大。就期刊数量而言,在整个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别中仅仅少于基础科学综合类期刊,尽管这种分类的严谨性与合理性还有待商榷,但依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科学类学术期刊的整体保有量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

然而,在拥有较大的学术期刊保有量的同时,我国建筑科学类学术期刊的质量并不乐观。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2011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下称《要目总览》)中,核心期刊数量占我国正式学术期刊出版总量的20%[1]112,而我国建筑科学(tU)类期刊的选出率却只有12.5%[1]112;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导的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下称《引证报告》)中核心期刊的数量占总体学术期刊的30.9%[2][3],其中建筑科学类期刊的选出率为25.2%[3]318,与平均水平也有一定差距,表明建筑科学类期刊的整体质量还有待提高。

目前专注于建筑学学科综合类研究即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及理论等内容即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数量为30余种,由于上述两个评价体系对于整体学术期刊在统计口径与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使得上述类别的刊物进入《要目总览》的仅为《建筑学报》一种,而进入《引证报告》核心版的则仅有《建筑学报》《新建筑》与《南方建筑》三种,选出比例分别约为3.3%与10%,体现出两套评价体系对于以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及理论方向为办刊重点的学术期刊的评价差异。同时,就两套评价体系对于核心期刊的认定数量而言,表明以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方向及理论为办刊重点的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亟待提高,需要建筑学界对于这一情况给予足够重视。

二、当前建筑学界对重点学术期刊的认定

随着建筑学学科的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系统内教师职称评定中对于学术业绩的考核和各培养单位对于研究生学位授予中研究能力的认定需要,建筑学界对于重点刊物的认定标准已形成基本共识。早在2005年[4],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筑学学科评议组就提出了《建筑学(一级学科)相关中文学术期刊参考目录》《参考目录》中提出了包括《建筑学报》《建筑师》《世界建筑》《华中建筑》《新建筑》《时代建筑》《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规划师》《建筑史》《故宫博物院院刊》《考古》《文物》《中国园林》《古建园林技术》《装饰》《工业建筑》《建筑技术》《声学学报》《应用声学》《振动与噪声控制》《太阳能学报》与《照明工程学报》在内的共计23种学术刊物。(下称《参考目录》),共列出了包含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建筑声学等专业和方向在内的23种学术期刊,其中侧重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及理论方向的为7种,具体名单如表1。根据2005年10月1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筑学学科评议组提出的《建筑学(一级学科)相关中文学术期刊参考目录》整理。

该《参考目录》表明我国建筑学学科对于重点学术期刊的认定有了较为权威的共识。就目录而言,学科评议组综合考量了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和建筑技术科学等研究方向,在众多学术刊物中选取了7种作为教师学术业绩考核和博士研究生授予学位的认定期刊。可以说该目录是建筑学学科自身对于众多学术期刊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同行评价。就评价者而言,该届学科评议组集合了何镜堂、郑时龄、秦佑国、王建国、曾坚和张兴国等六位专家,可谓集合了学界与业界内极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当时学科自身对我国自建国以来的所有学术期刊的办刊方向、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的一次整体回顾和整理,也是对建筑学学科学术期刊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同行评价。

虽说是《参考目录》,却得到了国内众多建筑院校的认可和执行,影响非常广泛,时至今日,并未有新的《参考目录》提出。该《参考目录》一方面使建筑学学科内的相关论文认定工作有了较为清晰的方式和方法,使学术成果的评定在同行内有了相对公认的标准;另一方面,也为上述刊物带来了大量的优质稿源,使学术研究的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对创建我国建筑学学科高水平的学术期刊群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术期刊自身的演变以及学术研究的动态变化,《参考目录》的指导作用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最为突出的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需要学术成果认定与学位获取成果评定的人群大幅增长,发表学术论文的需求大幅增加;同时随着部分刊物的创刊或主办单位的变更,期刊的整体质量有所变化,使部分《参考目录》之外的学术期刊有了较高的质量和较强的学术影响力,从而被部分相关高等院校所认可。在此背景下,各高等院校开始在《参考目录》的基础上增列相关学术刊物,以作为教师学术业绩认定与博士研究生授予学位的认可标准。

以我国建筑学教育影响最为重要的老八校为例,在十年内根据自身的学科发展需要和教育实践,各院校均不同程度地对《参考目录》作出了一定的调整和增补。就目前老八校所认可的期刊而言,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科评议组所推荐的7种刊物。表2为当前老八校所认定的期刊情况,可发现原《参考目录》中个别期刊已经不为部分院校认可,同时增列了部分学术期刊进入认可目录,虽然不尽客观,却表明基于业内专家意见的同行评议结果已经发生了相应变化。

表2当前老八校对建筑期刊的认可情况本表于2014年依据老八校各学位委员会公布的教师学术业绩考核与博硕士研究生授予学位的相关认可标准统计而成,该表对各院校所认可的学术刊物做了最大程度的包容统计。

在目前老八校所认可的期刊目录中,原《参考目录》中的7种刊物变动幅度较小,到目前为止基本都为老八校所认可,而新增列的12种学术期刊的认可情况则差异较大,不仅每种刊物的认可院校数量不一,且各自在其他计量指标体系中的表现差异也非常大(具体计量指标的差异将会在后文论述)。这一现象的存在,表明近十年来老八校所增加的部分学术刊物的认可出发点各异,体现出明显的局限性。这一情况的出现,表明随着我国建筑学科自身的发展,一方面学术期刊开始形成较为明显的办刊特点并为部分院校所重视,以至于即便该期刊的计量指标较低也被纳入认可体系之中;另一方面也表明随着学术期刊办刊特色的显现,基于业内专家评价的同行评议方式开始显现出其自身逻辑上的局限和矛盾,无法真实、客观地反映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与影响力,是一个值得关注和警醒的问题。

以业内专家为基础的同行评议这一评价方式,在整体学术期刊数量有限且文献计量研究方法尚未取得有效成果的时候,对学术期刊的评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同行评议的评价者均来源于对业界情况非常了解和学术造诣较高的专家,所以对学术期刊的认可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整体水平。然而,当学术期刊的整体数量开始增加,并且随着当前学术研究工作方式的转变和学术期刊在市场化过程中办刊倾向的调整,学术期刊的质量、影响力和影响范围都发生了变化。近十年来,学科交叉和融合日渐深入、学术期刊的网络化传播,不仅使研究者获取学术资料的难度大为降低,也使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学科数量大为增加,涉及内容的深度有所变化,直接导致学术研究的成果所产生的影响范围较以往更具有扩散性,不再局限于建筑学学科范围内部。

表3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监测的相关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扩散指标,部分刊物由于办刊方向等原因未能被监测到数据,其中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两个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某种刊物在整个学科范畴内的影响范围和广度;前者为某期刊所在学科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占全部期刊数量的比例,后者为在统计期刊范围内引用某刊的期刊数量与某刊所在学科全部期刊数量之比,能够较好地反映某种期刊在其所在学科内的扩散情况,即表明某期刊在选题、侧重点方面的因素导致其在学术界或学科内部的扩散程度。就同行评价的逻辑而言,一种刊物被广泛认可的原因除了刊物本身所刊载的文章学术性表现较为突出之外,更直接的原因在于该刊物在整个学科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在实际学术研究中,影响力往往更多地通过被引用量这一数据来进行体现,而被引用量中的被引用刊物的相关数据则表现某种刊物在整体学科中的直接影响力,是一个非常直观的指标;尽管由于该指标较为单一,且在未与发文量、文献选出率和被引用刊自身质量等进行综合分析的情况下,无法完整反应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但是学科影响和扩散指标的对比依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种刊物在学术期刊群体中的影响力度和广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笔者将当前为老八校所认可的19种刊物中的9种有数据刊物的学科影响指标和学科扩散指标做降序对比,发现在该指标的表现与同行评价存在一定的差别,与建筑科学内研究者的直观感受存在较大差距,表明此前通过同行评价作出的影响力判断与当前的实际情况有所出入。由于《引证报告》评价的范围为科学技术类期刊,故上述部分刊物由于办刊倾向与其他原因未被《引证报告》采集到相关数据。然而在该指标的监测中,原《参考目录》认可的7种刊物有4种刊物的数据完整,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具体情况见图1、图2。

在上述两图中,深色为原《参考目录》所列出的学术期刊,而浅色为老八校调整增列的学术刊物,刊物名后的数字表示该刊物被老八校认可的院校数量。就上述两表中的数据而言,原《参考目录》中的刊物除《建筑学报》和《华中建筑》外,刊物的影响和扩散指标无论是在建筑科学内部还是整体学术期刊范围内都被其他刊物所隔断,表明此前基于主观感受的影响力判断与基于数据计量计算的量化评价之间有一定出入,部分期刊的影响力有了一定变动。

这一出入的形成,是由当前学术研究工作方式的转变、研究方向的变更与研究工作的日益复杂造成的,研究工作的融合交叉日益明显造成学术刊物与学术成果的影响范围更为扩散,与原有的学术影响范围形成较大差距,进而使基于学科内部专家意见的同行评价难以全面、实时反应学术期刊的真实学术影响力度和广度。由于同行评价不能及时更新(如《参考目录》已提出十年时间),不仅直接导致部分在文献计量体系中指标非常低的刊物被大部分院校纳入认可体系,也无法真正有效评估新刊和短期内质量有较大提升的学术期刊,无法对学术期刊的认可情况做出动态反应。这一现象的存在,表明当前老八校对学术期刊的认可情况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和参考了文献计量的研究成果[5],但整体而言依然属于较为主观的评价方式。这不仅难以真实有效地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更容易造成个人化与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丧失公正性。就目前老八校对学术期刊的认可情况而言,已经显现出较为明显的分化趋向,不仅造成了学术期刊认定各自为政的现象,也不利于学术研究的推动和学科的整体发展。

三、基于文献计量研究的学术期刊评价

由于同行评价方法的局限性与文献计量研究的深入,特别是随着我国学术期刊大型数据库的逐步完善和对数据研究的深入,基于文献计量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开始显现出其客观和真实的特点来。就目前普遍采用的文献计量研究成果而言,以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两大评价体系最为成熟和可靠。就前者而言,其综合了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多方数据,对每种学术期刊的被索量、被摘量、他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等数据进行了分析和甄别,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对相关业内专家进行了广泛的意见征集,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对相关数据进行权重处理之后,得出了建筑科学(tU)类的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原每4年更新调整一次,从2014年开始改为每3年调整一次。,具体关注数据与权重见表4。

在该计量研究的工作基础之上,建筑科学(tU)类学术期刊从263种源期刊中筛选出33种核心期刊,其中侧重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及理论方向的学术期刊仅《建筑学报》一种[1]112,表明该领域内的学术期刊在文献计量体系内整体表现乏力,对学术研究的推动作用有限。

综合来看,《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关注的期刊指标多集中在他引量、影响因子两个方面,前者占据了35%的比重,而后者则占据了36%的比重,表明该评价方式对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认定更为客观和真实。相对于以往同行专家评价的方式而言,学术影响力的形成不仅仅体现在学术期刊对于学术话题的掌控和把握,也不仅仅在于某单篇文章的学术深度和影响力,而是体现在某期刊整体所刊载的文章在整个学术领域的影响深度和广度,是对某种学术期刊进行整体评价的最佳指标。

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万方数据合作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的研究中,同样体现了文献计量研究工作方式对于类似指标的关注。在该引证报告中对学术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引用刊数、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被引半衰期、H指标等多个指标进行了统计和量化分析;根据科学计量学原理,系统性地综合考虑被评价期刊的各影响力指标在其所在学科中的相对位置,并按照一定的权重系数将这些指标进行综合集成,最终对建筑科学类的学术期刊进行整体评价。[2]9

在这一评价体系中,从135种建筑科学与技术类期刊中筛选出34种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基于评价年前两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每年调整一次,时效性较《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更强,更具有动态性。,其中侧重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及理论方向的学术期刊为《建筑学报》《新建筑》和《南方建筑》三种,且其综合评价总分均位于34种期刊的底端,综合得分排名分别为第26、31和34位,表明该领域内学术期刊的整体影响力与同属建筑科学范畴的城乡规划、结构工程、建筑物理等研究方向的期刊尚有较大差距,需要建筑学界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这两种计量引证评价体系中,都对学术期刊的他引量和影响因子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表明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体现不仅表现在部分单篇文献对于学术界的影响和推动,更体现在学术期刊所刊载的文章在某个时间范围内对整体学术研究的借鉴和影响作用,而这也是影响因子和他引量等指标的计量依据。此类指标的采用,表明在当前学术研究活动更为密集、学术影响范围更为扩散的趋势下,传统的专家型同行评议方式对学术期刊评价有较大的局限性,两大评价体系的结果也表明,在经历了十年的演变之后,学科评议组提出的7种学术期刊与基于文献计量引证方法计算得出的核心期刊存在较大差异,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两大文献计量引证评价体系中对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及理论类的学术期刊的评价结果不尽如意,但二者的评价结果却较为一致。首先,在整个建筑科学范畴内,该类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表现乏力,这一点从重点期刊的选出率上便可见一斑。在两大评价体系中,以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及理论为侧重点的学术期刊的选出率都明显低于平均选出率,表明该类学术期刊在整个建筑科学领域内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比较有限。其次,两大评价体系对该领域内学术期刊的评价结果是一致和客观的。在《要目总览》中,《建筑学报》位于33种核心期刊综合指标的第19位,位于58%的中下游位置;而在《引证报告》中,《建筑学报》位于34种核心期刊综合指标的第26位,位于76%的下游位置。尽管两大文献计量引证评价体系在研究范围、统计口径和研究方法上都有所差异,但得出的结论却类似,表明文献计量引证评价体系对这一领域的期刊评价结果是真实可信的,能够反映该领域内学术期刊的整体学术质量与某特定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基于影响因子等指标的文献计量研究方法经过数十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验证,表明其理论框架符合学术期刊的运行规律,其方法可行、结论可靠,已成为期刊影响力量化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基于文献计量引证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较传统的同行评价方法有着更为严谨的逻辑论证和说明能力,能够更为真实客观地反映某种学术期刊在整个学术研究领域内的实际影响力,应该得到建筑学学科特别是高等院校更多的重视。

四、两种评价方式的冲突

由于同行评议的局限性,只能对某一刊物的整体印象进行主观评价,带有较强的个人偏好和主观倾向,无法对期刊进行客观的量化分析。同时,基于主观的同行评价是以学位委员会或是学科评议组的方式进行确认的,导致评价结果的反馈是零散而缓慢的,难以对学术期刊的动态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相较而言,基于文献计量引证的评价方式,则是以影响因子、引用量等具体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对学术期刊的整体表现进行量化研究,其结果较同行评价更为理性客观;同时,由于文献计量评价系统对于学术期刊相关数据的及时监控和分析,使该种评价方式的结果是近乎实时和动态的,能够快速反映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变化。

就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及理论方向的学术期刊而论,目前老八校所认可的期刊数量共计19种。由于除《参考目录》中的7种期刊在各院校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之外,其余12种学术期刊的认可程度有较大差距,故难以通过同行评价的方式对该12种刊物作出相对客观的评价。基于上文已验证文献计量引证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故下文将对该12种刊物进行文献计量角度的分析,以评价该12种刊物真实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

如前所述,文献计量引证体系重视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量等指标的考察和计量,故下文将对上述12种认可程度不一的学术刊物在两大计量引证体系中的具体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期望对相关学术刊物的学术影响力做出量化比对研究。

由于此次被老八校认可的部分学术刊物在办刊过程中存在以书代刊、出刊极不规律导致监测数据丧失有效性或由于所刊载文章普遍倾向于科普、介绍或文学创作等原因,无法被纳入学术刊物的统计范畴,导致两大评价体系对相关刊物存在数据缺失和未收录的情况,无法对12种刊物做出完整分析,故本文仅对有相关数据的学术刊物做量化对比研究。

在本文中,笔者对相关19种刊物采用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知网合作的CnKi的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以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万方数据合作的影响因子三个指标作对比研究,具体数据见表5。

从上表可见,随着十年来学术研究的动态演进与期刊本身质量的变化,部分一直以来被同行评价给出高度认可的刊物在计量引证体系中的数据却不尽如意,甚至部分刊物由于办刊倾向等原因导致在两大评价体系中均无法采集到有效数据,表明某些刊物的实际影响力与同行评价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分歧。尽管计量引证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容易陷入以刊评文的局限,但是对学术期刊的整体评价中所关注的影响因子、他引量等具体指标依然可以对某种刊物或是单篇文章在整个学术圈内的影响力度做出较为客观的量化评判,是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系统。

CnKi的综合影响因子采集了学术界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等在内全领域的学术刊物作为评价基础,考察某种学术刊物在评价范畴内的整体表现情况,可以说是在学术期刊领域内针对学术期刊本身的最为完整的评价分析,可以反映某种学术刊物在整体学术期刊范围内的影响力。CnKi的复合影响因子则是在上述学术期刊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博硕士学位论文与会议论文作为评价基础,综合考察某种学术期刊在整个学术界(不含图书)的整体影响力。可以说复合影响因子是目前为止评价体系对于某种学术期刊影响力最为全面的评价,其数据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也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核心数据。笔者将当前老八校所认可的19种中的11种具有有效数据的学术刊物的综合影响因子与复合影响因子做降序对比,发现在计量引证体系中各刊物的指标与同行评价存在极大差异,表明同行评价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可靠性和真实性,具体数据对比如图3、图4所示。

上述两图中,《建筑史》由于无法获取相关数据无法对比,《参考目录》中其余6种刊物除《建筑学报》一种刊物在两个评价范畴内均表现稳定外,其余5种刊物的排序均有不同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两图的指标降序排列中,在两个指标序列中原有的6种刊物(深色)都被《南方建筑》与《城市建筑》分隔,表明该两种刊物在计量指标上已经超过部分原《参考目录》中的学术刊物,也表明在近年来该两种刊物的整体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与同行评价的主观印象产生了较大差距。

同时在上述两个指标排序中,不难发现被作为同行评价的老八校认可的数量与学术刊物的质量之间没有绝对关系。在两个指标的对比中,被老八校认可数量最少的《南方建筑》在综合影响因子中位于11种刊物的第二,而在数据采集范围最为齐全的复合影响因子排序中,《南方建筑》也排名第三,表明近年来《南方建筑》的学术影响力无论是在单纯的学术期刊范围内还是在包含博硕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在内的范围内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并对学术论文的撰写和学术研究的推动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样在上述两个指标排序中,《城市建筑》的影响因子值也超过或大幅超过原有《参考目录》中的相关刊物,表明在近年内该两种刊物整体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稳步提升的同时,原《参考目录》中部分刊物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有所衰退,这与既有的同行评价结果是差距较大的。[8]

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万方数据主导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由于该评价体系只针对科技期刊进行统计,所以其数据在科技界内部更具有说服力。在该引证报告中,笔者选取了影响因子对老八校当前认可的学术期刊进行降序排列,得出图5。

由于统计口径和研究方法的差异,导致相同刊物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的指标表现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的表现有所差异,但是由于其考察的是科技期刊内部的影响情况,所以其对于说明某种期刊在科技界的影响力是有较大参考价值的。由于《引证报告》对于核心期刊的评价综合考虑了学术期刊各影响力指标在学科中的相对位置并进行了较为复杂的权重处理,故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并非完全按照影响因子的表现进行筛选。但是在该评价体系内,由于影响因子对于学术刊物影响力的形成和作用最为直观和突出,故影响因子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说明某种刊物的实际影响力。

从图5可以看出,由于评价范围的缩小部分刊物在学科中的影响力指标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建筑史》所关注的方向和相关数据的缺失导致无法进入评价范围,另外6种刊物的数据表现则与图4、图5一样被其他刊物隔断,两种评价体系的数据表明原《参考目录》中的部分刊物在经过十年发展之后对建筑科学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而被部分老八校认可的《南方建筑》《城市建筑》则在两套评价体系中表现较好,表明老八校基于同行评价所增列的刊物中此两种是较为中肯和客观的。而在增列的其他刊物中,《建筑技艺》《住区》《UeD》和《建筑创作》以科技期刊对其进行评价分析则影响力有限,体现出明显的个人偏好与局限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科技期刊范围内进行评价的影响因子表现中,《南方建筑》与《中外建筑》的数据表现较高,而这两种刊物在老八校增列的刊物中却被认可较少;表明传统的同行评价无法及时反映近年来科技期刊的影响力的变化。

五、结论

近十年来由于研究工作者关注范围、工作方法的转变和学术期刊自身的调整,业内学术期刊的质量与影响力都有所变化。在对以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及理论为侧重点的学术期刊为对象进行研究后,我们认为当前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学术期刊即同行评价的结果与通过文献计量引证方式评价得出的结论有较大差异。就当前而言,传统的同行评价不仅未能及时反映建筑科学范畴内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影响力的变化,也在新认可的学术刊物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个人化和局限性,无法真实反映建筑科学内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变化。

建筑评价论文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施工;质量评价;质量评价标准;应用

为促进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发展,统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的基本指标和方法,鼓励施工企业创优,规范创优活动,制订本标准,并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其进行应用。

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评价,是建立在GB50300―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及其配套的各专业工程质量施工验收规范的基础上展开工作的,同时应遵守GB/t50375―2006《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的原则,进行分部位、分系统量化评验打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相关评价工作,需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专家结合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中的评价标准,对建筑施工过程进行分阶段、分建设内容的详细评价。在我国颁布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建筑工程施工验收阶段的相关评价标准,对实现施工质量评价的统一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程项目质量目标管理是创优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核心,现场管理的建设、施工和监理单位的三方机构应根据预定目标的要求,细化每个子目标达到预期的措施,动态地对项目施工质量进行管理,力求对每道工序质量管理都能有效提高实际的操作质量。我们提倡“用心做事,精心计划,科学求证,统筹安排,严格管理”,减少项目决策层对目标求高的心理冲动,科学、合理地平衡项目投资、工期和质量三大目标的关系,合理协调参建各方的经济利益,真正形成工程质量优质优价的氛围,使工程质量总体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

二、国内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指标

建筑工程质量的评价指标的选取方式有很多种,国内对建筑工程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学者和著作也有很多。如杨亚频认为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能、使用功能、建筑环境质量等是建筑工程质量的基本保证,而采取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以及做到安全文明施工是创建优质工程的必要措施,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张巧玲构建了建设工程质量评价体系,提出以建设工程质量指数可以作为衡量建设工程质量的综合性指标。除了上述理论研究外,有很多研究理论运用到了具体实践过程中。

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应用与实施

1、工程全面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从短期来看,建设工程质量评价可由政府部门以质量验收、质量抽查的形式来组织和实施。施工阶段质量可由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独立性机构或人员担任质量评价,同时在初期评价人员在对质量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的使用质量监管平台中已有的数据,不需要进行独立的评价。在大规模展开质量评价之后,需要完善质量评价指标和方法,增加部分定性化的评价指标。此时需要组织专业的评价队伍,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评价。随着工程质量监督由质量等级核验制向竣工验收备案制转变,建设单位代替了政府成为质量评价的主体,建设单位根据需要参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等级评价。

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的实施

(1)针对主要环节汇报的听取

建筑工程施工建设完成以后,工程将会进入验收阶段。在这个阶段,工程质量评价单位要对工程申报单位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具体建设过程的描述作仔细的听取工作。要求申报单位将建筑施工过程中项目立项开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各项工作进行有顺序的、完整的汇报。对于申报单位的汇报内容,质量验收者要对其进行进行着重听取和分析。

(2)对建筑工程实体的查看

通过听取申报单位的汇报内容,工程施工质量评价单位需要对工程建设的结构功能具备大致的了解。随后制定详细的工程实体查看流程。通常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建筑物工程实体的查看内容主要为建筑物外立面、屋面、室内、地下室及其他建筑构件的查看。对于外立面的查看工作主要观察建筑物外观线条和平面的流畅性和平整程度。同时观察外置设备和器材的完整程度和布设比例。对于建筑物屋面的查看工作主要针对电气线路、管道铺设以及其他设备的建设质量。观察要细致,同时需要记录在案以供整体评价时作为参看材料。

(3)工程技术资料的查阅

查阅工程技术资料查验分系统、分部位进行,查阅所有建设程序规定的各种证件和批文的合法性。查阅施工现场质量保证条件的相关资料,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责任制度,施工操作标准及验收规范配置,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质量目标及措施。查验建筑物全高测量、垂直度和沉降观测记录。对于工程项目建设资料的审查要分为几个部分。其中最基本的是对工程建设中各个项目内容建设相关的施工证明和批文的审查。确保工程施工的整体流程合法正规进行。同时检查现场施工过程中的记录材料,现场施工责任制度、工程施工技术规范及相关标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同方案等等。

(4)总体评价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总体评价,要参考听、看、查过程中的各项材料记录进行整理和审核,评价单位根据项目整体建设的流程和建设结果对建筑物的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要以建筑工程的建筑质量为主要参考内容,以建筑工程的施工流程、工程特点、创新内容为补充内容进行建筑工程质量的总体评价。在肯定建筑物建设质量的同时,还需对建筑物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记录,同项目单位进行协商,共同寻找解决措施。

结束语

由于建筑工程本身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更加体现出建筑工程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性。然而,建筑工程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同样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由此可见建筑工程质量评价体系的最终应用,仍然需要大量现实数据的支撑与论证,工程质量评价人员或机构必须首先具有一定的专业资质和技术水平,并且独立于项目建设过程,不能与工程建设主体各方存在利益关系,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窦以松;齐莹;胡孟;吴剑;我国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现状述评[J];水利技术监督;2006年02期

[2]王明亮;袁震;浅议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9卷)[C];2008年

[3]孙进京;浅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03期

建筑评价论文篇5

【关键词】绩效评价工程项目理论分析

1.工程绩效评价理论的发起

从19世纪中期,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和方法逐渐发展起来,但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理论和方法起步较晚,国外是在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上世界九十年代,在英美的理论界出现了将企业绩效评价理论结合建筑工程实际的情况,并逐渐将其引用到建筑业中,但是由于建筑业的特殊性以及建筑工程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不同,绩效评价也必然会有所区别。这一时期在英国和美国出现了一些工程绩效评价的理论,较为重要的有首先在英国发表的《重新思考建筑业》(rethinkingconstruction)和《加速变革》(acceleratingchange)两份报告。这两份重要报告的发表,将建筑业的注意力引向了绩效评价,使其认识到在企业管理中被成功应用的绩效评价理论和方法。这些报告在英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多数建筑企业甚至呼吁专门建立建筑业的年度绩效改进目标。之后,在这一基础上,英国建筑业相关研究机构制定了“关键绩效指标(keyperformanceindicators,kpi)”,建立了一套较为合理的工程项目绩效评价体系,能够使工程项目的各参与方都能正确评价自己的绩效,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制订kpi希望工程项目能做到以下几点:1)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2)项目按时完成;3)高效率;4)杜绝安全事故;5)远离质量缺陷;6)项目预期收益能否达到业主的期望。

与此同时,在美国建筑理论界也出现了将绩效评价理论应用于建筑业的实例。1996年,russell分析了建筑业中的20多个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发现了工程项目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不足都可以用绩效评价理论来改进,因此,他根据在企业管理中应用较为成熟的绩效管理工具(continuousassessmentofprojectperformance,capp)加以改进,使之与建筑业的特点相适应,并且建立了能应用于建筑业的工程绩效评价指标。他将这些指标按工程项目特点分类,不仅包括业主方、承包方、材料供应方的绩效评价,还包括环境保护,安全文明生产的评价指标,并且对各方面的指标根据其重要程度将其分为重要指标、次要指标、普通指标[1]。然后用这些指标来评价工程项目的绩效产出,以此评价结果来推动项目的管理,并采取纠偏措施。

2.工程绩效评价理论的应用

绩效评价是指对组织的行为活动成绩和效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定的程序、方式、方法的总称。鉴于工程建设项目固定的程序,所以工程绩效评价也应该按照一定的工作程序执行,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2.1组织经济、技术等各方面的专家成立绩效评价工作小组,根据项目的进展情况,选择对项目进度、质量、造价等影响较大的内容作为评价的对象,对项目部或在企业内部发出评价通知书或内部文件,明确绩效评价的主体、客体、采用的工具和工作时间,并将参与绩效评价的人员名单通知相关项目部;

2.2要求项目部提供相关基础资料,根据资料情况及评价对象的特点选择评价方法,“评价工作方案是绩效评价工作小组进行某项评估活动的工作安排,主要包括:评价对象、评价目的、评价依据、制定评价指标,选用评价方法、制定评价基准、工作时间安排以及其他工作要求等”[2];

2.3根据基础资料及现场实际,采用确定的评价方法进行绩效评价;

2.4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工程计划作对比,看是否会影响工程预期质量、进度及收益,最后公布评价结果并整理归档。

进入新世纪之后,工程绩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都有了巨大的发展,新技术新方法也越来越得以普及,比如:模糊综合评判法、主成分分析法、逻辑框架法、主要目标法、dea法、物元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功效系数法等等。

3.工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纵观国内外对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分析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3.1现有的一些工程绩效评价标准,大都存在“假、大、空”的问题,大多是为了完成任务,如可行性研究或项目后评价,并没有具体可行的来指导建设管理本身,没有切实可靠的评价指标。

3.2国内的

些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并不切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把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不加改变的直接引进来管理国内落后的工程实际,这必然是行不通的,能否可行,是否能有人掌握这些方法都不得而知。

3.3目前,国内外对于工程绩效评价指标的建立多停留在定性的角度,这一指标体系如何量化,怎么与工程实际相结合都是函待解决的问题。

总之,工程项目绩效评价起步较晚,理论还不成熟,目前还处于从企业绩效评价引入的初期阶段,因此,除了参考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之外,结合工程实际建立评价指标就尤为重要,构建适合各个工程项目本身的绩效评价体系,并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找出与其相适应的绩效评价的方法。

本文从工期、质量、成本、环境四方面来设计指标,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分为初期、中期、末期,初期是指工程项目的决策准备阶段,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和施工准备阶段,初步建立初期指标为:成本指标主要包括预算造价的编列、招标控制价和中标合同价的价格差异(标比离异率);时间指标包括进度规划和开工准时性;质量指标主要包括方案分析能力、沟通协调、员工能力和团队结构;初期环境方面指标主要包括要进行环境评估即设定项目环保手续的齐全性指标。

中期是指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初步建立的中期指标包括:成本指标主要有变更金额比、扣发金额比、预算执行率、减低成本率;时间指标主要有完工准时性、进度控制;质量指标为员工能力、材料/设备检验、资料管理、安全管理、施工/安装检验、索赔成功率;环境指标有绿色材料利用比重、排污超标率、环境事故发生次数。

末期是指建设项目完工后的竣工验收阶段,初步建立的末期指标包括:成本指标主要为扣罚金额比、完工金额比、项目利润率;时间指标为完工准时性;质量指标包括沟通协调、顾客满意度、完工验收、工程优良率、员工能力、团队合作、成品保护、安全管理;环境方面指标为周围居民投诉情况、环境报告情况[3]。

4.小结

本文在研究国内外相关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建设项目自身的特点,在构建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时,增添了一个新的因素:环境因素,这是当前对建设项目的一个新的要求。

从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这两个角度考虑,工程绩效评价指标必须具有全面性、动态性的特点,必须从工程策划阶段一直延伸到工程后评价阶段,涵盖所有方面,这样才能使绩效评价更实用,更有效。

参考文献:

[1]russelljs,jeslskisej,prestinmt.developmentofapredictivetoolforcontinuousassessmentofprojeetperformanee.usa:theconstruetionindustryinstitute,1996:123一134

[2]冯为民,任宏,曲成平等.建设项目综合评价体系及模型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6):103一111

建筑评价论文篇6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风景旅游建筑;耦合度;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业余可支配时间的不断增加,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将业余时间用在旅游活动当中。随着旅游活动日益频繁、游客日益增多,各大风景名胜区、旅游景区内的建筑设施建设也逐渐扩容,而大规模风景旅游建筑的建成对原有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甚至微气候环境等基本的场地构成要素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一个风景旅游建筑的好坏,如何判定其与场地的关联性强弱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本文中笔者以风景旅游建筑以及耦合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明确界定了风景旅游建筑以及耦合度的基本概念,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完整地建立了风景旅游建筑与场地的耦合度评价体系,并以云南永子棋院建筑设计作为参考案例进行应用操作,为今后的风景旅游建筑设计的耦合度评价提供有力参考。

1风景旅游建筑与场地的耦合理论

对于风景旅游建筑的概念,目前学界并没有明确的说法,而与之相关的“风景建筑”、“旅游建筑”也是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况[13]。杜顺宝[4]认为“风景建筑”是“处于风景之中,为人们观赏美景提供场所,同时也是被观赏的对象”,甚至“那些具有观赏价值而同时附有其他功能的建筑也可纳入此类”。本文中所指的风景旅游建筑是指一种特定的建筑类型,即处于自然风景(尤其是风景名胜区)之中,为人们开展旅游活动提供必要场所的建筑物,而针对这一类环境特殊的建筑物,在设计中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资源和自然“力”,实现“减量化”设计是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界的共识,而达到风景旅游建筑与场地的动态耦合则是实现“减量化”设计的重要标志[5]。但是,目前学界对于耦合、“减量化”设计的理论仍处于定性描述的状态,缺乏对其科学内涵的深刻挖掘与定性的科学研究,从而难以较为准确地描述与评价其耦合程度[36]。

本文中将从耦合的原始概念出发,完成从定性描述耦合机理到定量评价耦合程度的完整过程,为未来的风景旅游建筑设计与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耦合原本作为物理学概念,是指2个(或2个以上)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5]。风景旅游建筑作为一个系统与其所处的自然风景环境系统之间存在着耦合关系,即风景旅游建筑的设计必须从所处的场地出发,与场地中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植被条件以及文化特征相适应,反过来,建成后的风景旅游建筑将对场地的微气候、人文景观等产生重要影响,并成为场地中文化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

ScenictouristBuildingandSite2基于层次分析法模型的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传统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科在探讨风景旅游建筑与场地的整合、耦合关系时,多以定性描述与案例总结为主,缺乏定量化研究[67],从而难以较为客观地评价一个风景旅游建筑与场地的耦合程度,进而指导风景旅游建筑的设计实践。通过量化分析,建构风景旅游建筑与场地之间的耦合度评价体系,生成多目标基础上的多方案类比与优化无疑是进行风景旅游建筑设计的有效途径[5],而通过aHp建立耦合指标体系是现阶段较为可行的方法之一[7]。

2.1指标体系的建构

风景旅游建筑的外在表征主要由视觉要素(形态)与空间感知两大部分构成,这也是影响风景旅游建筑与场地耦合关系的重要因素,其中的视觉要素可以抽象分解为“形体、色彩、肌理、空间”[8](图1)。同时,本文中将影响风景旅游建筑设计的场地要素分解为“气候特征、地形地貌、植被覆盖以及文化特征”[9],最后将风景旅游建筑的四大要素与场地的四大要素进行两两关联,形成互为耦合的16对影响整体耦合度的要素,并逐一对其进行语言描述(表1)。

根据风景旅游建筑与场地的耦合矩阵,利用表1风景旅游建筑与场地的耦合矩阵

应于当地的气候特征1形体不破坏原始地形地貌1利用植被削弱形体的体量感1形体特征符合当地建筑文化色彩1色彩适应于当地的气候特征1色彩与地形地貌相协调1色彩与植被的配置相协调1色彩源自于当地的惯用颜色肌理1肌理适应于当地的气候特征1肌理与地形地貌相协调1肌理与植被的配置相协调1肌理源自于当地的传统文化空间1空间形式符合当地的气候特征1空间形式满足地形地貌的特征1空间形式有利于植被的渗透1空间形式源自于当地传统建筑aHp,选择目标层―指标层级结构建立风景旅游建筑与场地的耦合度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3个层次组成,即目标层a、准则层B和指标层C(表2)。

判断矩阵a=(bij)n×n具有以下属性:bij>0,bij=1/bji(i,j=1,2,…,n),其中bij表示元素Bi与Bj对于上一层元素重要性的比例标度。判断矩阵的值反映了人们对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认识,一般采用1~9比例标度来对重要性程度赋值[10]。若元素Bi与Bj的重要性之比为bij,那么元素Bj与Bi的重要性之比bji=1/bij(表3)。

采用专家评分的方式,邀请来自教育、工程以及管理部门的专家学者为准则层、目标层进行排序打分,并据此分别建立a,B1,B2,B3,B4的判断矩阵a,B1,B2,B3,B4。以判断矩阵a为例,经过专家们

tab.3RelativeimportanceCalibrationofFactor比例标度bij1含义11表示2个元素相比,具有同样的重要性31表示2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稍微重要51表示2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71表示2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更加重要91表示2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极为重要2,4,6,81表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的排序打分,得出的结论为:相比之下,“形体与场地耦合”显得比“色彩与场地耦合”稍微重要,比“空间与场地耦合”明显重要,而比“肌理与场地耦合”更加重要。同理得出B1,B2,B3,B4的判断矩阵,各判断矩阵的表达式分别为

2.3计算相对权重、确定评分标准

设定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为λmax,其相应的特征向量为ω,求解判断矩阵a的特征根。所得值经归一化后,即为B层相应元素对于上一层次a层元素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向量,即层次单排序[10]。

通过λmax的计算以及判断矩阵一致性的检验后,将耦合度评价中的指标因子评分设为非常符合、符合、较符合、不符合、很不符合5个等级,并分别赋予3,2,1,0,-1分(表4)。

2.4耦合度评价的计算方法

通过风景旅游建筑与场地的耦合度评价分值计算公式求得耦合综合评价分值[式(1)],利用综合评表景旅游建筑与场地的耦合度评价体系权重与评分标准

式中:m为耦合综合评价分值;xi为各评价因子的评分值;Fi为各因子的权重;C为耦合度;m0为取各因子最高得分与对应权重相乘后叠加的理想值。3耦合度评价的实例应用――云南永子棋院3.1项目概况

保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四季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保山气候甲天下”之美誉。永子棋院位于保山市东城新区清华海环湖景区内,西面由象山路连接老城区,东面对接东河及万亩荷塘田园风光带,北面毗邻清华海,是清华海景区南入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区向田园风光带过渡的重要节点(图2)[11]。

Fig.2LocationofYongziigoClub永子棋院在建筑功能上分为3个大区块,即永昌阁区、棋院区和永子文化会所区。其中永昌阁区具有新区规划展示、永子历史传承和承办顶级比赛等功能;棋院区含有3座对弈堂,具有永子非物质文化传承展示、永子展销、围棋培训和承办大型专业比赛等功能;永子文化会所区具有对外接待和餐饮功能,如图3所示。

通过对当地情况的了解以及现场勘察,整理出永子棋院设计的详细项目背景以及现场照片,并邀请多名专家按照耦合度评价体系的赋值方式给予评分,然后计算平均分值,评分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该方案中的永子棋院与场地的耦合度得分为8.216分,耦合综合评价分值为2.465,即具有较高的耦合度。其中得分较高的指标为色彩以及空间,因其设计中考虑到了当地传统建筑的惯用色彩以及空间分散式布局,大大加强了建筑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联系。因此,作为一个风景旅游建筑,该方案中的永子棋院设计是一个处于风景之中,且能够自成风景的优秀方案。4结语

风景旅游建筑与场地的耦合度评价是进行方案设计阶段的方案对比、设计调整以及实际工程项目评估的重要手段,运用aHp进行耦合度评价体系的建构,其评价过程建立在专家学者对现有案例或设计方案的主观打分之上,外界影响的干预性较小,简单易行且清晰明确。但是aHp自身的主观性以

耦合度评价体系是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References:[1]马辉涛,徐宁.区域旅游开发中旅游建筑系统研究[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6,23(3):4143.

maHuitao,XUning.ResearchontravelConstructionSysteminRegionaltravelexploitation[J].JournaloftheHebeiacademyofSciences,2006,23(3):4143.

[2]黄绳.浅谈现代旅游建筑设计[J].中外建筑,1998(1):3536.

HUanGSheng.analysisonmoderntourismarchitecturalDesign[J].Chineseandoverseasarchitecture,1998(1):3536.

[3]王雪然.风景建筑刍议[J].华中建筑,2010(8):182184.

wanGXueran.apreliminaryStudyofLandscapearchitectureforScenicSpots[J].Huazhongarchitecture,2010(8):182184.

[4]杜顺宝.风景中的建筑[J].城市建筑,2007(5):2022.

DUShunbao.architectureintheLandscape[J].Urbanismandarchitecture,2007(5):2022.

[5]成玉宁,袁洋,成实.基于耦合法的风景园林减量设计策略[J].中国园林,2013(8):912.

CHenGYuning,YUanYangyang,CHenGShi.theStrategyofminimizationDesigninLandscapeBasedontheCouplingmethod[J].ChineseLandscapearchitecture,2013(8):912.

[6]华晓宁.整合于景观的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HUaXiaoning.DesignofthearchitecturesintegratedwithLandscape[m].nanjing:SoutheastUniversitypress,2009.

[7]章俊华.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分析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ZHanGJunhua.theDiagnosismethodsandpracticeinplanningandDesign[m].Beijing:Chinaarchitecture&Buildingpress,2005.

[8]陈宇.城市景观的视觉评价[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CHenYu.VisualevaluationofUrbanLandscape[m].nanjing:SoutheastUniversitypress,2006.

[9]布朗GZ,马克・德凯.太阳辐射・风・自然光:建筑设计策略[m].2版.常志刚,刘毅军,朱宏涛,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BRownGZ,DeKeYm.SolarRadiationwindnaturalLight:architecturalDesignStrategies[m].2nded.translatedbyCHanGZhigang,LiUYijun,ZHUHongtao.Beijing:Chinaarchitecture&Buildingpress,2008.

[10]金煜,闫红伟,屈海燕.水利风景区aHp景观质量评价模型的建构及其应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497499.

JinYu,YanHongwei,QUHaiyan.ConstructionandapplicationoftheaHpLandscapeQualityevaluationmodelinwaterScenicarea[J].JournalofShenyang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2011,13(4):497499.

[11]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永子文化园永子棋院建筑规划设计[R].南京:南京大学,2013.

Schoolofarchitecture&Urbanplanning,nanjingUniversity.architecturalplanning&DesignofYongziigoClubinYongziCulturalpark[R].nanjing:nanjingUniversity,2013.

《岩土工程学报》2015年征订通知

《岩土工程学报》创办于1979年,是中国水利、土木、力学、建筑、水电、振动6个全国性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由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承办,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土力学、岩石力学领域中能代表当今先进理论和实践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成果等,报道新理论、新技术、新仪器、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主要栏目有论文、短文、工程实录、焦点论坛、学术讨论和动态简讯等。欢迎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他重要项目研究成果的作者向本刊投稿,倡导和鼓励有实践经验的作者撰稿,并优先刊用这些稿件。

《岩土工程学报》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连续4版确认为核心期刊,并在建筑类核心期刊中排列首位;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多个国内重要的数据库收录,并可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及本刊网站全文检索;被美国《工程索引》(eiCompendex)等国际检索系统收录。

《岩土工程学报》读者对象为土木建筑、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矿山冶金、工程地质等领域中从事岩土工程及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监理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建筑评价论文篇7

论文摘要:运用哲学中“互补方法论”的研究成果就当代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问题给出更加综合全面的方

法论指导原则。以“系统论与还原论”为基础,提出了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观念以及在保护过程中建立“复合层次性保护结构”的方法。

“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一刻也离不开方法”。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各种方法之后,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方法论思想。但是把这些方法论研究的成果摆在一起相互校正,我们常常发现从不同的视角出发,难以避免地会提出内容或形式恰好相反(互斥)的方法论思想或体系。在逐渐认识到这一规律后,哲学界提出了“互补方法论”研究。其主要思想就是“在宏观和多重视角下,在原来相互排斥的方法论之间发现彼此观点上的互补性,通过比较和澄明使各种方法论之间保持恰当的,必要的张力,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更加全面完整的解决之道”。它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相当高度的产物,只有当人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把握现实的能力比较发达时,才能产生对不同的方法,对它们的应用范围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哲学反思的必要和可能。也就是说,它并不是提出某种方法论的问题,而是解决了我们对于各类看起来都“言之有理”的方法论的认识态度和认识方法的问题,它的思想使我们的研究工作避免了方法论上的“先天缺陷”,其运用将是广泛的。

“系统观和还原论”就是一对互补的方法论思想。在人类的认识史上,“以分析为主的思维方式和以综合为主的思维方式”交替出现。近代科学的进步,是依靠经验的和机械论的思维方式达到的,分析还原论是主要手段。而现代科学的发展,却将系统观指导下的“以综合为主的整体”思维方式作为重要的方法论基础。“互补方法论”原理,认为系统论和还原论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它提出,“真正的系统观应该是与还原论互补的,它不排斥并且还借助谨严精细的分析手段,还原论是研究的基础。在充分利用还原论的基础上,促使系统观上升为主导思想。”

我国历史遗产保护过程中面临一些认识上的问题。根本上来说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客观全面评价历史遗产的价值,协调绝对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认识矛盾。通过“互补方法论”的运用,可以获得认识与方法上的跃进。

1系统整体性与历史遗产“整体保护”观念的形成

目前我国的遗产概念在对一些重要环节和内容的理解上,由于价值认识的不完整,而出现了概念的脱节,使保护体系存在明显的缺失。最主要的就是对建筑遗产中“艺术价值与历史信息真实性价值,社会主流历史价值与平民、大众历史价值”的理解。可以说,我国到目前为止,获得官方认同的仍然是“文物古迹的艺术、教育的价值以及精英文化价值”。这种认识基本忽略历史遗产中作为建筑物质实体而存在的特征,割裂了它们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把它们当做古董冷藏起来。这种人为的割裂和分解导致我们的保护观念滞后,进而造成保护方法和政策措施的片面。以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应该建立“整体保护”的意识。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完整的认识历史遗产综合价值。1987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起草了《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在第二章保护原则第二条价值中详细列出了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构成(见表1)

2)从保护的硬件来看,参照国外历史文化遗产概念的形成,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应该包含:有形遗产保护和无形遗产保护两大类。有形遗产包括:历史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建筑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名城保以及它们中的精华“世界遗产”四大层次。建筑遗产包括: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

在我国就建筑遗产而言,除了《文物保护法》中规定的保护内容(文物建筑)之外,还应该包括一般性历史遗存,即建立“历史建筑”保护概念。其实早在1999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已经通过《保护民间建筑的国际宪章》明确了对一般传统历史建筑的保护。适时的将“文物古迹”保护概念拓展为“建筑遗产”保护概念,有助于完善遗产的系统。

3)从软件来看,由于许多历史古迹、文化遗产是与它的环境同时存在的。从文化信息来说,保护历史遗迹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历史信息。单体文物建筑所传承的历史信息是有限的,许多信息则承载于古迹周围的环境、区域的街区形态和结构,甚至包括在城市的景观风貌中。所以,我们必须以整体保护的观念看待历史环境保护。张松先生在《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中谈到,“历史环境保护,是从文物保护出发,保护与此有关的建筑、建筑群、街巷、广场和历史街区,……历史环境保护不是要绝对地保护某些特定的建筑,而是要从整体上保护城镇特色”。

4)从保护脉络上看,保护遗产从保护建筑艺术珍品,如宫殿、教堂、官邸、寺庙等建筑艺术精品,发展到保护反映普通人生活的一般历史建筑,如祠庙、会馆、民居、作坊等;从保护单体的文物建筑,到保护建筑物周围的历史环境,再发展到保护成片的历史街区,直至保护完整的古城,这也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要发展脉络。

2系统的层次性与保护结构的建设

富于生命力的系统都一必须建立“复合等级结构”的体系,因为组织性的维持和发展,有赖于一个连续的等级结构。我国历史遗产的保护在层次化建设方面也有待加强。

1)在遗产保护学科建设上,“遗产保护学”已形成一门专门的综合性强,跨“文、理、工、管”的新兴交叉学科。早在1973年印尼著名的婆罗浮屠(千佛坛)维修工程中,在修复设计之前,进行筹备工作涉及的学科就包括:航摄照片分析,考古学,建筑学,化学,保护技术,工程地震学,基础工程学,工艺学,园林规划,微生物学,气象学,岩相学,物理学,土壤力学,测量学,地球摄影测量学;而修复过程中还涉及到修复材料学、修复技术工艺学、修复经济学及修复施工管理学等一系列相关学科。

21世纪,各国遗产保护学发展迅速,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具有“学科交叉性进一步突出,向着跨学科综合性的模式发展;基础保护科学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以及实用技术与科学理论交融发展”三大特点。

在基础理论层面,保护活动的复杂性使得一系列文化精神的再领悟成为可能。21世纪的修复活动进人哲学高度思维的阶段,特别是“建筑的地域性受到重视,使保护学与地域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社会科技条件等相关学科关联”。(摘自o.n普鲁金《21世纪文物建筑修复》)

在保护方法上,比如说:新的建筑修复方法将不断在新材料、新技术的帮助下得以完善;历史建筑再利用设计方法研究已明显脱离了单纯的文物修复范畴,设计手法日趋多样化,丰富了当代建筑创作的语言,成为当代建筑设计的重要分支。

在实用技术方面:拓展对文物建筑损坏机理、过程、产物、结构、缓蚀机理、作用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专门理论体系。根据保护领域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拓展文物保护的材料、方法及技术。

在相关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方面:“从对纪念性建筑的关注开始,朝着关注城市和城市生活的方向发展,挖掘历史建筑本身深层的与城市发展脉络相通的生活结构问题”,是现代城市规划和历史遗产保护理论双方面都要着重研究的课题。

在遗产管理方面:从遗产保护中法律建设、管理机制的完善到以城市发展角度进行“城市策划以及城市特色区域开发更新”等城市课题都将深人遗产保护研究。

2)管理机制的“多层次,多途径”。既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设;有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体系化管

理;又有社会专家社团以及市民良好的公众参与途径;还要有宣传机构的舆论监督等。

在西方保护遗产已经从“很大程度上依靠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专业保护体系转变成一套由行政管理体系、资金保障体系、监督体系、公众参与的社会化体系组成的综合保护体系”。

在法国,当巴黎的民居面临毁灭的厄难时,巴黎人挺身而出,在报上写文章,办展览,成立街区的保护组织(如历史住宅协会、老房子协会等等),宣传他们的观点。巴黎人认为,正是这些老屋、老街,构成了”历史文化空间”。在城市修复古迹的活动中,年轻人的历史文化敏感度提高了,保护古迹的意识增强了。这是一种文化熏陶,也是公民教育的一环。

3)保护与再利用方式的分级化。就历史建筑本身,就包括多个层次(见表2)

3“还原论”方法论对历史建筑保护方法研究的指导

我们认识事物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还在于应用于社会的操作性研究,“前者致力于对社会活动及其产物的理解,探究其中的意义;后者着重为社会活动提供预测,评价和方案。”历史遗产保护具体到实际的操作层面,我们就要借助于还原论方法。

通过对保护历史遗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分别思考,我认为如果将这些问题纳人一个大系统中间的子系统来看,可以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原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文物建筑综合价值量化评估登录方法的探讨;保护资金多渠道方法的探讨;历史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建设;公共参与和民主决策以及建筑设计与技术层面的有关古建筑修复技术研究;新老建筑相结合的设计方法论研究等多个层面。这中间通过周密的调查,掌握大量的数据资料,运用数学工具进行定量分析,可以获得多种更具适应性的方法。

比如,针对我国传统历史遗产保护理论中有关文物建筑保护分级管理原则在指导具体工作的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建立综合价值评估体系的基本构想”。

该构想指出,制定综合评价标准,将“决定和影响历史性建筑综合价值的大量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复杂因素层次化,条理化,并能够区分它们各自对评价目标影响的重要程度,并对评价的因素进行恰当的,方便的量化处理”,将得出我们在保护和再利用不同历史建筑的时候有完整的价值判断标准,它不仅可以决定历史建筑的保护级别,还可以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不同的开发经营模式。发挥社会上各种可利用的资金和人员力量让全社会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具体评估内容基本包括以下部分:

1)历史遗产内在价值评估,包括:按“历史价值,建筑美学,艺术价值,科学修复价值”的高低进行分档打分,归人一定的等级。对以上价值的认定通过固定的专家团评定。

2)历史遗产社会价值评估,包括:按本身所处地区,是“中心城市,一般乡镇,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或者农村”等地理位置条件打分;按该文物在城市历史中所处对比历史价值,保存文物现状和多少打分;按文物在现在城市规划布局中是否纳人“重点历史保护规划区及建筑设计相关的历史城市规划因素”打分等。对以上价值的认定通过固定的专家团和市民代表共同评定。

3)再利用可行性价值评估,包括:区域地块土地旅游,商业利用价值调查,建立评估体系。对原有结构可靠性和结构适应性进行评估;再利用设计方案效益比较评估(按建筑预设计效益评估方式操作,加强对比性);再利用建设成本对比性评估以及加改建部分与文物建筑的适应性评估等。

建筑评价论文篇8

建筑世界话语权的任务就是由建筑语言构成的词组、句组组成话语如何显现建筑客体存在意义、事件、文本审美观的理论价值与时代价值,是建筑语言的概括与反映,也是建筑语境美好硕果的塑造与主导者,更是宏观建筑语义学的重要研究课题。说得通俗点就是对建筑世界理论权威、舆论主流、建筑评价的高水平规范发言权,其深层内涵大致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独领时代阶段潮流理论、学派、流派、风格的创造发送者(又称输出者);公认的建筑巅峰之作,是经典的佼佼标榜者与标新立异之推崇者。二者具有知识产权的独创性的特点,毫无二致的代替,独立鹤群。

作为发展崛起的大国,其建筑市场发展迅速、规模巨大,大有万里建筑疆土争风流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仅1979年至1995年15年间住宅建筑面积就达127亿m2,其总面积相当于22个新加坡或近似一个科威特的国土总面积,再续加到目前的建筑面积,就会更令人吃惊可观。另外,再加又有众多相匹配的建筑院校、设计研究机构和规模宏大的建筑、工程专业人员的参与,按理说应是时势造英雄,英雄造精品的大好机遇时光,也理应相应地具有某种完整的建筑世界话语权的称颂,推崇文本内涵而闻名(名家、名建筑作品、名理论课题)诞生并钦誉世界。但事实上却令人失望,似乎我国目前仍然是建筑世界话语权的少语、失语者,占有一席之地的位置尚没有确立,实在令国人失望和百思不解。对此并非空穴来风,单从国际建协(Uia)的几届大会这个世界建筑论坛最高平台,就是对中国的建筑世界话语权做了很准确的折射和映象。

通过1999年北京国际建协(Uia)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交流也可以看出:“当代中国既没世界认同的优秀建筑作品,也没有出现有世界影响的知名建筑师”。会上有的建筑师还批评“中国正走向一个误区……盲目地追求现代、追求形式……”没有“把精神融入建筑中”。并批评“北京的大多数建筑物都是抄袭西方盒子或建筑的结果,太缺乏自己的东西”②“其要害是走最省力的搬运西方司空见惯的美丽外壳的捷径,没有植根本土将民族的文化与西方文化融为一体,产生出有民族之魂的作品……。”③从一个侧面映像出我国缺损了的建筑世界话语语境基础的支持。

事隔六年于2005年在伊斯坦布尔召开的国际建协(Uia)第22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我国的建筑世界话语权仍然没有改善。大会邀请了领引当代世界潮流的著名建筑师28人做主题发言,并将2005年国际建协(Uia)最高奖――Uia金奖授予日本建筑师安滕忠雄。这样截止今年再加过去21年共有8位建筑师获得Uia金奖的殊荣。以上均未见到我们这可称得起当代东方万里建筑疆域上的儿女们。

现代建筑世界话语权的主流基本都属于西方世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极少主义、有机建筑等等都是出自欧美各国,也是和社会科学领域一样,英、法、美、意是社会科学大理论的主要输出国,社会经典学说主要也是按照这五个强权民族国家的历史经验为基础而形成理念、学派、流派、风格的理论思想体系。不难看出,表面上具有普世性的现代社会科学理论,实质上带有先发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强权性质。也很自然容易形成欧美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倾向。④建筑学术领域的建筑世界话语也是以欧美中心为主导地位,他们同样也会自然形成建筑“话语霸权”倾向。我们的任务不是疏远欧美等先进发展国家的建筑话语主导地位,而是积极吸取、学习其先进科学文化内涵,补充自我的不足,力争积极对话交流,变他者为自我。并认真地进行异国建筑世界话语理论的解读、悟读(甚至是误读),结合我国具体建筑实践建立自己的建筑世界话语体系方式。

如何建立自己的世界建筑话语权地位问题,已摆在我国建筑理论学术界面前,应通过自己的长期奋斗,以开放的视角总结出符合国情又有利国际接轨的理论,甚至是科学假说和中国的建筑之'道';应“走出最省力地搬运西方司空见惯美丽外壳的捷径”模式,创造出具有新的民族时代精神的鼎峰之品;应积极地开辟、搭建建筑评论通道与评台,活跃繁荣建筑评论,提倡不同层次参与的广泛性、常态化,做到不同形势理论类型紧密结合。④做到不唯名、不唯书、不唯洋、不唯众,对建筑作品进行品头评足的评价、批评,推出佳作、精品、经典鼎峰之品。贬弱欺世骗众、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败笔媚俗之作。同时也应将‘民主政治’原则引入建筑评论学术领域,允许学派、流派、风格的不同审美价值取向各领千秋,也允许对某些建筑工程项目、作品的不同看法、评价,像对北京国家大剧院及中央电视台新楼的争论。对于前者有的认为是严重地破坏了长安大街建筑风格、景观的和谐,有的则认为这是难得的新突破,为北京增添了光彩;对于中央电视台新楼建筑方案有的认为这是新北京建筑国际接轨的前卫标志,反之有的认为其方案如工厂丢弃的加工件图像显得粗、重、笨、拙,看不到有民族文化的标记之处,其复杂结构难题势必靠超预算资金支撑,在经济上也得不偿失。综合分析比较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建筑世界话语仍处在被动的话语阶段,与建筑业发展规模宏大的世界地位极不相称,其建筑世界话语地位也仍处于复读、解读、模仿、迁移西方建筑图像的状态,还没有自己建筑思想者的建树理论、作品、成果出世,也缺少形成蕴含具有开拓性、首创性、输出性的规范、启迪、支持建筑关联领域发展的建筑世界话语宏观战略规划措施,距离主动建筑世界话语,占有世界建筑话语主动权,当需漫长时日。

附注:

①“世界建筑话语权”做为一个宏观建筑语义学的认识空间概念,其表述的话语权范畴应划分为:国际、区域、国家(民族)、行业(应包括院校、设计、期刊等学术行业部门)、个人五个层次级别,本文主要从国际与国家层面上探索。

②支文军《世纪的回眸与展望――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大会综述》时代建筑1999第三期第97页。

③宋建华《建筑评论的深层观》建筑史论文集第13期第170页清华大学出版。

④参看华勒斯坦《开放的社会科学》刘铎泽,三联书店出版第52-64页。

⑤按照作者在《建筑评论的深层观》文中关于建筑评论理性构想体系,评论类型应划分为:原发型、干预型、学院型、公众型、游记型、专业撰稿型等六种。

参考文献:

[1]格雷马斯著.蒋梓骅译.结构语文学.百花文艺出版社

建筑评价论文篇9

关键词:评价体系;环境负荷;建筑材料

1前言

对于建筑业基础建筑材料来说,其本身在采集、生产、使用、废弃、再利用等环节都会造成一定量的能源消耗、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而如果我们能够建立完善且科学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及评价体系,建筑业应用材料所带来的能源消耗、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就将得到有效降低,新型环保材料的研发与使用也将获得较为有力的支持,这对于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将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

2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为了较好完成本文就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及评价体系展开的研究,我们首先就需要明晰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作为我国支柱性产业之一,建筑行业本身在我国经年来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这一贡献背后占据全国40%的木材消耗量、25%的钢材消耗量、70%的玻璃消耗量、70%的水泥消耗量却在提醒着我们,建筑业建筑材料本身与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相背离。对于我国当下大多数建筑材料来说,其本身的采集、生产、使用、废弃、再利用等环节都会造成一定量能源消耗、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粉尘、Co、Co2、So2、铅、铬、砷以及各类氧化物的排放都属于建筑材料造成环境污染的具体表现,而这些对于我国生态环境、人体健康、长期可持续发展实现都将带来较为负面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建筑材料在使用阶段的采暧、光照、生活、装修等环节也都会造成资源消耗、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而为了将这一建筑材料的影响降到最低,正是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由来[1]。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我们国家近几年的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我们国家的各个行业都在发展过程当中获得了更加强大的发展动力,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促进我们国家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在城市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的背景之下,建筑行业的发展逐渐对于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我们国家现阶段建筑行的发展来说,其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出于对社会发展的进一步考虑,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十分必要。

3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建立

在了解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开展本文就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及评价体系展开的相关研究,而在这一研究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建立环节中,我们首先需要明晰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确定原则,这样才能够保证这一环节研究的较好展开。

3.1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确定原则

为了能够明晰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确定原则,我们必须明晰建筑材料环境负荷影响的评价因素,而结合相关资料笔者将这一评价因素概括为施工过程能耗、使用寿命、生产加工过程能耗、材料再生难易程度、废物产生量、温室气体排放量、有毒物质产生量、拆毁建材可再生性等几个方面。在了解建筑材料环境负荷影响的评价因素后,我们就可以参考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完成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建立[2]。上文中笔者介绍了大量建筑材料环境负荷影响的评价因素,而想要将这些评价因素逐项进行定量评价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为此笔者选择了建筑材料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能源能耗等三方面建筑材料环境负荷影响的评价因素,之所以选择这三方面因素主要是由于三者所占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的权重较大所致,而结合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与建筑材料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能源能耗等三方面建筑材料环境负荷影响的评价因素,我们就得到了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确定原则。值得注意的是,由不同建材组合加工成的二次建材、细微的建筑材料分类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3]。

3.2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指标

上文中笔者提到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指标的确定需要得到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与建筑材料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能源能耗等三方面建筑材料环境负荷影响的评价因素支持,而这里的资源消耗指的是建筑材料生产使用环节消耗的原料资源、化石燃料资源、资源的浪费,而环境污染则是指建筑材料采集过程的环境污染、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使用过程的环境污染、废弃过程的环境污染等,而能源消耗则是指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化石燃料、电力资源、以及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等[4]。在具体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指标确定中,我们首先需要结合生命周期评价首先对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进行考虑,而结合这一考虑我们就可以在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中,将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化石燃料与电力能源消耗之和作为其本身能源消耗的重要指标;而在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的环境污染这一指标的确定中,由于我国当下绝大多数的能量源于燃烧矿物燃料与固体燃料,所以我们就可以将建筑材料生产环节消耗天然气、燃油、煤、电等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之和作为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的环境污染指标;而对于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的能源能耗指标来说,为了能够较好实现这一指标的确定,我们首先需要考虑建筑材料资源能耗的计算方法,而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自身认知笔者将这一建筑材料资源能耗计算方法计算方法总结为生产建筑材料所需原材料资源能耗的总和,结合这一认知我们就可以将这一总和视作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的能源能耗指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的能源能耗指标中,由于建筑材料原料在矿上等地的采集、剥离、精选环节资源浪费无法实现较好统计,故此本文所进行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指标确定并没有考虑这一因素影响[5]。

4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

结合上文内容我们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而为了更好完成本文就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体系展开的相关研究,我们还需要详细论述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在具体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中,我们需要结合全生命周期观点,考虑建筑材料的可再生性,这里的可再生性指的是建筑材料损坏后经过加工处理仍能循环利用的性能,建筑领域中常见的钢筋、铝合金、木材等都属于典型具有可再生性特点的建筑材料。在建筑的可再生性影响下,在进行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指标的确定中,我们就需要在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指标的确定中通过可回收系数做出指标的改变,这样才能够保证完善、科学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顺利建立。在具体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中,我们需要结合定量分析方法对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中的环境符合进行定量评价,这样才能够顺利完成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建筑材料在生命周期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将在这一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下暴露无遗。在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中,这一体系除了包括上文中提到的建筑材料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能源能耗等三方外,还必须将建筑材料的可再生性加入这一体系之中。在具体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笔者以某单位建筑材料的环境负荷指标为例,总结出了这一指标的计算公式,“建筑材料单位能源消耗=建筑材料单位能源消耗量×(1-可回收系数)”、“建筑材料单位环境污染=建筑材料单位资源消耗量×(1-可回收系数)+可回收系数×再利用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等都属于这一建筑材料的环境负荷指标的计算实例,而结合这些实例我们就能够完成具体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

5结论

在本文就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及评价体系展开的相关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建立、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内容,而结合这一内容我们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及评价体系,希望这一内容能够为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设计的创建带来一定动力。

参考文献:

[1]骆雯,张斌.中国绿色建筑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和体系的探讨[J].制冷与空调,2010,06:10-15.

[2]申琪玉.绿色建造理论与施工环境负荷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3]龚志起.建筑材料生命周期中物化环境状况的定量评价研究[D].清华大学,2004.

[4]李飞飞.基于能源审计对太原市公共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方案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

[5]张敏.绿色住宅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建筑评价论文篇10

关键词:房地产;评估;建筑物损耗

abstract:withtherapidandsteadydevelopmentofChina'seconomy,especiallythe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andurbanizationcontinuestoaccelerate,thestatehasincreased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investment,continuetopromotetheriseandrapiddevelopmentofChina'srealestateindustry,andfurtherwidenthedomesticmarketrigidrequirements,providesomebasisforourfurthercircumventtheeconomiccrisis.thisarticlefocusesonsomeofthesituationsoftherealestateandcarryoutassessmentsandcalculatethelossofbuildings,realestatedevelopmentandinterestshelptofurtherstandardizeandimprovethedevelopmentofChina'srealestatecareer.

Keywords:realestate;assessment;buildingloss

中图分类号:F293.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行业作为一股新兴的资产代表登上我国建筑行业的舞台,并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得到日新月异的进步;尽管我国房地产事业起步和发展时间较短,各种国家行业规范还不完善,特别是房地产评估体系和针对房地产建筑和出售、代售中的损耗等诸多问题还没有完善的界定和评估体系,需要建筑工作者不断的研究和创新,科学制定房地产评估中相关建筑损耗的标准,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指导依据。

1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概况

尽管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由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较晚,配套的规范制度还不完善、不健全,且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不均衡,在快速发展中容易出现诸多问题,某些区域房地产行业市场管理和评估体系混乱,严重制约我国整体房地产行业的稳定发展。其主要表现在:①房地产行业近远期目标存在矛盾。我国房地产市场潜在总需求量巨大与短期市场的有效需求量间存在严重矛盾;特别是近些几年,伴随国际次贷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波及,尽管我国制定了科学的促进内需的政策,但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影响不明显;加之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滞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房价居高不下等因素,进一步加剧我国住宅产业发展总量失衡与结构失衡的格局;②房地产行业的结构性问题。房地产行业的房价、房源、房品定位不准,盲目追求高档,忽视居民购买力,致使房屋销量不佳,空置度较高,国家对经济适用房住房的扶持力度不够,国家标准制定不完善,加之地方盲目性的开发、建设,造成房源供大于求;③我国房改亟待深化。由于我国房地产起步和发展较晚,加之我国房地产评估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市场化程度偏低,住房供应体系还不健全,房地产的发展不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加之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监管体制不完善、监管力度不足。

2我国的房地产评估的概述

2.1我国的房地产评估历程

我国房地产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然而中国房地产估价理论研究1930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政策扶持,房地产评价研究不断发展和创新,建立健全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房地产评估体系。并重视房地产评估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创新,并对房地产定价和评价开展系统性的研究,特别是我国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并重点讨论我国房地产商品化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逐步确立我国房屋商品化的理论体系。我国首次颁布的《经租房屋清产估价原则》,可谓是我国第一个房地产估价的制度,并详细规定了建筑物的估价方法。

我国于1987年起开始对城镇土地定级估价工作开展详细的调研、综合分析,逐级对比,并对多种地价测算方法的校核、验证和对比建立的基准地价评估方法。我国《土地估价管理办法》、《土地估价管理条例》的顺利颁布并实施为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我国土地资源流转买卖的市场,并为国家土地资源的流转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其评价方法也逐步转向有竞争力的市场评价上来。

20世纪90年代,中国房地产评估委员会编制并应用的《房地产价格评估方法与应用》,首次全面地介绍国际上主要的房地产估价方法,其包括市场比较法、成本法等;同时,针对我国常用的房地产价格评估方法进行详细阐述。中国房地产评估委员会的研究人员通过整合各地房地产估价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房地产发展的实际,科学制定我国现阶段的房地产评估体系;而建设部于1992年也颁布了《城市房地产市场评估管理暂行办法》,科学制定我国房地产评估管理制度和建筑损耗评估体系。

房地产的估价是通过指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房地产的综合价值,按照房地产价格的组成与估价原则,参照国家房地产估价程序,采用科学、有效的估价方法,并结合估价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在综合分析影响房价变动因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房地产估价,促使对价值开展评估和判定的一种活动。

我国房地产估价方法深受英国评价体系的影响,单纯重视评价经验和效果,对建筑物的评估研究较少,并未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相关房地产评估定量分析的估价方法及综合系统应用的研究较少,这对我国房地产评估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2房地产的评估方法概述

在国际上,常用的房地产评价方法主要有市场比较法、成本法、剩余法、趋势法等;我国房地产常用的估价方法主要有成本估价法、收益比较法、收益还原法三种,其中市场比较法的使用最为广泛。因此,我国开展房地产市场比较法的研究和创新对房地产建筑损耗的评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3房地产评估中建筑损耗

房地产的价格是建筑市价和土地价格的有机统一,具备两重性的内涵和特征;而房地产价格一般包括总成本和利润两部分。房地产建筑物的损耗一般情况下可分为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有形损耗指由于房屋使用和受自然力影响而引起建筑物的价值损失或流失;无形损耗指由于建筑功能和经济、技术上等因素或消费观念变更引起建筑物价值的损失。因此,对房地产能耗中的评估在房地产行业中显得十分重要。

2.3.1房地产建筑的折旧

在房地产建筑使用过程中,建筑物的价值得到不同途径的流转。建筑折旧作为建筑价值转移一种途径,是在损耗基础上确定的,而折旧和损耗在会计学的定义有差别,在房地产评估体系中,折旧不能代替损耗。

2.3.2房地产建筑年限损耗

房地产建筑的设计规范要求对建筑材料和设计年限有严格的规定。在房地产评估中应当通过借助先进技术开展实地的勘察鉴定从而科学确定建筑损耗。房地产建筑随着建设的深入,会出现效用递减的趋势,即为建筑损耗。损耗的主要原因主要分为自然、功能性和经济类因素三种,三种因素存在一定关系,并互为因果。计算建筑损耗时必须统筹分析、预算三个因素带来的损耗,对高难度、复杂的建筑工程,必须采取系统分析,科学计算建筑损耗。

结论

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由于国家的房地产法规还不完善,房地产评估体系还不健全,对建筑物的能耗评估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特别是区域房地产开发的盲目性、趋利性,使我们房地产行业市场化进程较慢,价格评估、建筑能耗评估体系滞后;国家应积极制定房地产的规范制度,并开展房地产价格和能耗的评估工作,并结合国外先进的评估理论和系统化的评估体系,结合我国房地产评估和建筑能耗的消减途径,积极制定我国特有的建筑物损耗评估体系,不断提升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抗风险能力,规范和监管房地产市场,促使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快速、稳定、科学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毕易波,石玉梅,郑昱红.试论房地产评估中的建筑物的损耗浅析[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0,(02).

[2]胡晓民.当前房地产评估市场状况浅析[J].中国房地信息,2002,(11).

[3]魏静.房地产评估中三种评估方法的比较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03).

[4]李静,谭大璐,王亚明.房地产三种评估价格的比较分析[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5,(06).

[5]吴昌宇,王国存.论建立房地产评估体系[J].安徽大学学报,199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