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创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6:17:57

初中生创新篇1

初中生物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初中生物课程,是一门不断地发展的实验性学科,且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生物课程开设的目的不是去培养生物学家或者生物科学的人才,而是旨在提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科学的感情。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初中生物课程的地位总是不及传统的语文、数学,再加之一些学校硬件条件的制约,导致生物课程在很多初中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兴趣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高。本文旨在通过多措并举的深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与丰富教学实践,构建适合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体系,提高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的主要思路

1.推进开放式教学,创新教学思路

开放式教学就是废止传统的“封闭式”的学习指导,代之以差异的、动态的、开放的学习指导。教学目标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动态的、开放的。这相对传统教学中满堂灌、注入式的方法,严重束缚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的教学模式有着巨大的进步。初中生物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是由课程本身决定的,因为生物课程本身就是一个更新速度快、不断发展完善的学科,需要以开放的理念对待。初中生物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资源的开放、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作业的开放、评价的开放等五个方面。比如学习绿色植物相关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开放式教学进行,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类型绿色植物的异同,比如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的异同;草本和木本植物之间的异同;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之间各器官的区别等,通过亲自观察,加强印象;在环境的污染与保护的教学中,把学生带到校外,让学生自己调查研究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给人类的影响,在学生能真正理解环保的重要性后制定环保措施等,加深理解;考核方式也可以采取开放式,把考场挪到大自然之中,通过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科研的素养、科研的态度等方面的考核来衡量学生成绩。

2.逐步实现分层教学,注重学生差异

以往我们的教学都是讲究公平,不论学生知识背景、智商高低、情感因素等差别,一律实行统一的教学模式,其实这种方式很难实现因材施教。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班里几十名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小学校,受过的教育差别以及自身的智力发育、潜力倾向各不相同,这种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所以,只要学生已经尽力,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这种教学效果就是最好的,因为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分层教学,这种根据学生知识体系、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的方式,是对学生差异的最大化尊重,而且能让学生树立自信,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比如把班里学生根据生物成绩分成a、B、C、D四级,或者把整个年级的若干个班按学生具体成绩重新分小班组合上课。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分层教学一般要把握以下几点原则,即: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教学分层、课后作业分层、考核评价分层等几方面。

3.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端正学习态度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作为课堂秩序的第一责任人,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我们会发现,很多年之后,某位老师曾经说过的一个观点或者一些特殊的动作,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记得。甚至,以后的一些兴趣与价值观的取向,都明显地受到之前某位老师的引导。所以,初中生物课程教学思路的创新,还是要从教师自身的行为开始,要改变以往课堂支配者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己的学识,而且好学习如何与学生相处,如何与学生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教师要不断地完善与学生相处的方法,通过自身严谨的教学风格和和蔼可亲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尤其对于生物这种课程,很多需要的是一种对科学的探究态度,所以我们要给学生灌输一种精益求精、严谨务实的科研精神,让学生对生物学科有一个正确而且积极的态度。

三、多媒体对初中生物创新的影响

今天,多媒体的应用在生物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进化等方面知识的学科。多媒体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培养自信心,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热情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最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创造潜能拥有自信。拥有自信才能有积极的态度和不懈努力的精神去探索问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为此,每当学生感到困惑、遇到挫折而产生动摇的时候,作为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让他们找回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再尝试一下,你一定行。”当然学生提出的观点不可能都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但对于其个人来说都是新的。我们应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培养学生顽强的创新思维意志

创新思维意志是指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甚至是冒险的精神。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可能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更有许多创新成果是在逆境中诞生的,经受了无数次失败和打击,有的甚至使人心力交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介绍科学家及生物学家的成功历程,以培养学生顽强的创新意志。

初中生创新篇2

关键词: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联合国》明确指出:学会创新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其主旨也就是把未来发展对人的需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置于突出的地位。初中数学教育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之一。如何利用好这一主阵地呢?关键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创新意识

灵魂铸就灵魂,意识决定意识。首先,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母本和源泉,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启蒙者和引导者。其次,教师应该深刻领会创新的本质和内涵,创新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创新无处不在。对于初中生来说,能够解决他自己未解决的数学问题,使他们的数学能力有所提高,那就是创新。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教法上创新,在教学过程上创新,在作业分层设计上创新,所有这些创新都会潜移默化地带给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只有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智慧,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罗斯认为:“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儿童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压抑、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环境中,儿童的创新性便被扼杀。”创新能力总是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起来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而“问题意识”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好的问题情境则是激发问题意识的催化剂。《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己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情境创设教学对于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的调动,情感和思维的参与和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究的培养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这节课的引入,我先给出问题:“有四个有理数:1,-6,-6,-10,每个数用且只用一次,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再如讲解比例线段时设计:“已知数4和5,请再写出一个数,使三个数中的一个数是另外两个数的比例中项。”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三、设置悬念,激发创新

“学贵质疑”。教学时,如果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资源,巧设疑问,制造悬念,就可以使学生形成认知的冲突,就可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进而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不但可以收到先声夺人之效,而且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例如,讲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与方程根的情况的关系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悬念:“已知方程x2+x-4=0,老师能不解方程,就能判别方程根的情况。”这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学生迫不及待想弄清“为什么”。此时我接着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与系数之间其实存在一种特殊关系,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四、运用“建模”,引领创新

课堂数学建模活动,不仅给学生以“把非数学的题材化成数学内容”的数学化机会,而且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应用数学,在应用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数学模型能把课堂上的数学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建立生活数学模型,学生能深切体会到数学的生活化,即数学无处不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积极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题目:一块石头从离海面45米的绝壁上下落,如果石头在下落过程中离海面的高度h(米)与下落时间t(秒)有如下关系:h=-5t2+45,求石头经过多长时间落到海面?

五、开展数学实验,实践创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数学教学的目的绝非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实现数学能力的升华。所以,对课本上的动手操作实验,我们绝不能怕浪费时间,代之以口头描述,或直接告诉学生结论,等等。试想,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不是他亲身经历和探索的,怎么能理解得深刻、运用得自如呢?怎么能创新呢?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所以,对于对课本上的动手操作实验,我们必须放手让学生去亲历和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才能使学生从一个旁观者和听众变成一个参与者、实践者。

布鲁纳所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知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是我们数学教师追求的一个永恒的目标。

初中生创新篇3

关键词:初中生物创新学习自主探究

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在现如今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却恰恰缺乏对创新的重视,这样的教学现状导致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现行的生物教学进行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作为初中生物教师,我们也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思维,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以创新意识和理念,创新地进行生物学习活动。

一、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更多强调接受的过程,而缺少主动思维的过程,而没有了思维活动,创新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在如今的生物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把自主探究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通过创新化的教学环节设计,让学生能够通过主动探究、发现和认知,最终由小见大,获得真知。然而,相较于被动的接受学习,这种基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自主探究学习往往对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有更高要求。因此,教师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循序渐进,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入手,然后一步步对学生学习意识和思维方式进行训练,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为接下来的自主探究活动“磨好刀”。例如,在讲到“细菌”这节的内容时,笔者决定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为了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知识可用,笔者要求学生回去以后先进行预习,并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1)了解细菌的形态;(2)谈谈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3)初步认识细菌的生殖过程。在几个问题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接下来到了课堂上,由于肚子里“有货”,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得异常活跃,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了热烈讨论,并最终实现了学习目标。

二、创新实验教学过程

实验作为生物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却成为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帮凶”,不但没有实现实验教学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反而严重桎梏学生思维与学习活动。传统实验课堂上,多以教师演示,学生观察为主,偶尔学生获得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的机会,全程也是在教师操纵下完成的,从实验计划的制订,到实验工具的选择,再到实验步骤的实施,每个环节都由教师事先规定好,学生在这样的实验环境下,很难获得实验能力的提升。面对实验教学的诸多诟病,我们要敢于创新实验教学过程,打破教师“一言堂”,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创新实验教学过程。例如,在讲到“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时,笔者就没有按照常规的实验教学步骤,而是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实验小组,在明确了实验目的后,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些实验材料和装置,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任务布置下去后,接下来学生开始进入小组讨论环节。为了保证学生的讨论活动不偏离教学目标,笔者给出一些问题作为引导:第一,首先确定该实验需要用到哪些实验装置?第二,思考一下,如果是在阴雨天气,那么这个实验还能顺利完成吗?第三,思考一下,用什么样的实验材料获得的效果最明显?问题提出以后,接下来教师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过多干预学生的具体讨论内容和操作方式,给予了学生极大空间。待一切结束以后,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总结成功的经验,而失败实验则诚恳地总结失败的教训。这样,无论成功失败,这次的实验课尝试都是成功的。

三、紧贴社会现实动态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用性学科,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极其广泛。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教材作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理应成为学生学习内容的主体,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把生物学习内容限定于教材之内,这样不但会让生物知识僵化、枯燥,同时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生物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敏锐的现实洞察力,积极把视角伸向教材之外更加丰富的社会现实,以社会动态资源为营养,辅助教材知识进行更加灵活而丰满的学习。例如,在讲到“传染病及预防”内容时,远一点的,可以从“非典”谈起,近一点的,可以谈谈“埃博拉病毒”,以丰富动态的社会现实为资源进行学习活动,以让生物学习活动更具实践意义和创新意义。

四、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课堂教学是初中阶段学生进行生物学习的主要途径,重视课堂教学活动也毋庸置疑。然而,与广博的生物科学知识相比,课堂上短短的时间远远不够。再加上课堂教学活动先天存在时间和空间封闭性的弊端,就给学生的思维发展带来了制约。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课堂学习限制,在课堂以外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以外这样一个更大的空间,以更加灵活的形式和创新途径进行生物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生物科技小制作,鼓励学生尝试撰写一些简单的生物小论文,还可以教给学生制作生物标本的方法,不定期地举办一些生物科学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内容上也更加丰富化,既满足了学生趣味化的学习心理,又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知识需求,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全面成长非常有益。

创新能力是一个现代化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在生物教学中,只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创新化的学习活动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初中生物教师要在学生初步接触生物科学的时候就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理念,这不仅对学生将来的生物学习和研究大有裨益,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成长也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

[1]詹会涛.初中生物教学创新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5).

初中生创新篇4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69-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初中学生正是思维、创意、激情和热情都最为饱满的学习阶段,此阶段的教学也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开拓教学思维,创新教学方式,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进行培养和保护。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创新要从学生阶段抓起。

1.创新的作用

1.1创新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初中化学学科来讲,学生主要是学习简单的化学用品、化学物质以及一些简单的化学公式和基础的化学实验,这是整个初中阶段化学学科的知识梗概。化学学科和物理学科都是以实验为主的,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学生的学习上,实验永远是物理化学这两门学科学习的主要方式。而对于这种实验性极强的学科来讲,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初中阶段的化学实验虽然都是基础的,但是对于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的学生来讲,这些实验无疑是新鲜的,具有挑战性且有一定难度的。这些实验对学生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所以,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发展能力,根据教学经验来讲,化学教材中所学习到的知识都是学生拓展能力所必需的知识,但是在真正的考试中学生基本不可能遇到自己平时练习的原题,因为平时训练的题目都是为了传授给学生一定的解题能力和知识拓展能力。

1.2创新学习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化学世界本身就是个奇妙的探索世界,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上,教师能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尽可能多的去掌握一些化学中的基础知识,然后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学习方向发展。在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基础之上,学生自发的根据教师讲授的知识去进行探索,举例来说,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可以用化学中的知识来解释的,比如铁生锈,是因为铁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一层锈质。生活中有很多这种现象,比如黑白相片上的黑色物质是银,医院消毒酒精的浓度是百分之七十五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日常可以去探讨的。

1.3创新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从学生的特点以及化学学科的学科特点来分析,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知识范围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需要学生通过长期的学习去打破,而化学学科的知识具有无限性,前者的局限性与后者的无限性有着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认知能力上。单纯的接触课本知识并不能拓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创新思维和创新性学习却能大大的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2.创新性学习的培养方式

2.1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蹲下身子与学生零距离交心沟通,鼓励学生尝试新方法、提出新见解,消除师生间的拘谨和隔阂,和学生一起使课堂动起来、活起来。师生兴趣盎然,才能使课堂活力无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2催化初中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好奇心是人类创新的开始、是化学家发明创造的源泉.对化学充满好奇的初中学生,刚开始自主学习化学时热情高涨,但是学生的好奇心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逐渐递减。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质疑情境,催化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3创设问题情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生质疑并提出新的问题或不一样的解决方法。当然,教师设计的疑问要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梯度,要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找准切入点,进而层层递进地解决疑问。例如,在讲"有关杂质的计算"时,教师可以把课本中的习题(某炼钢厂用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200t炼铁,请计算能得到多少吨纯净的铁。)拆分成下面两个问题: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200t中含氧化铁多少吨?这些氧化铁中含多少吨纯净的铁?这样,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小问题,层层递进解决问题,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

2.4通过课外兴趣小m的形式激发学生化学知识学习兴趣。通过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将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综合锻炼与系统提升,进而帮助学生提升其创造性思维。笔者组织学生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在课后进行"烧不焦手帕"等趣味性实验,让学生在这样的颠覆其认知的实验过程中,对化学知识学习养成足够的兴趣。

2.5结合初中化学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要采用富有激情或鼓动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冲破自己固定思维的桎梏,以独特的视角引领学生提出质疑,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猜想、幻想、甚至异想天开。因此,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才有可能采取各种手段,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及意识得到培养。

3.结语

总而言之,创新性学习对初中化学学科的学习至关重要,化学学科是一门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学科,创新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以无限的潜力去探讨无限的化学领域,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将这种主动性发散到其他学科,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潜力。

参考文献:

初中生创新篇5

【关键词】历史教育;初中生;创新思维

我们目前所处的21世纪具有着激烈的竞争,其中最激烈的要数关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关键就是创造能力的竞争。所以在初中的教育中,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性思维模式,而历史学科也不能例外,也需要培养学生开拓性的思维模式,并且把这作为一种必须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历史观,学生们自然而然的就会树立起爱国主义精神,这不仅会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我国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历史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为了让学生熟悉所学的知识就要求学生背下所有的知识点,虽然这样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有一个了解,但是他们并不清楚这些历史事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失败的,不仅不会完成历史教育的真正目标,也会阻碍初中生个性的发展。目前在历史教育上强调这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也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中学历史教学不再只权限在历史专业教育这一相对狭隘的范围,初中历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时刻关注不断发展着的历史专业内容,熟练驾驭教科书,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的传授方式进行更新和改善,多多采用创设思维情景模式和对知识点进行比较和迁移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历史课堂效率的提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初中历史教育变得更加科学合理。教师不仅要在知识上进行大胆的创新,也要在教学理论和教学角度上多费功夫,初中历史教师只有自身的综合素食有了一定的提升,才会具有历史学术研究的能力,才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的中学生。

一、在历史教学中树立创新意识

1.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初中历史教师在讲解历史知识时,不仅要把历史事件的过程告诉学生们,还要一并把其发生的背景、起因和影响都传授给学生们,这样学生就会更深刻的理解历史知识点,还可以让他们理解到不同角度的历史事件,全面的掌握并且牢牢记住。还会让学生们知道如何更好地进行学习,知道怎样去学习历史,为未来的学习提供一个可靠地参考。教师应该利用一些有趣的技巧来吸引学生,让他们对历史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主动的去探索学习历史学科的方法,把这些学习方法运用到学习当中,学会把过去发生的历史和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可以在其中体会出历史独特的道理,久而久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形成了较为独立的思考模式和创新性思维模式。

2.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教师应该多举行类似于区委竞答和辩论赛等活动,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不仅可以使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还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对学习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知识。教师应该对有限的历史课本进行拓展和延伸,可以使学生们的眼界变宽,接触到除了书本之外的知识,还会引发学生们进行独立思考,这样就会达到了要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目的。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带动下要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创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从而在整个校园中打造和谐健康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对书本上的知识产生怀疑的态度,并且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疑惑,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也引发出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在教师的带领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可以灵活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真正在日常的历史的学习当中做到自主学习,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每个学生争取都可以培养出创新的思维。

3.将实践和学习联系起来。学生能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更多的搜集到对学生们有帮助的资料,用来丰富学生们的知识量,不应该把书本上的知识看作是一成不变的,应该培养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质疑精神,不被已有的知识定论所束缚。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们多参观历史博物馆和历史人文纪念馆,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感受到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让他们知道学习历史课程其实是对我国华夏文明的继承和发扬,从而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产生责任感,而充满热情。参加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要与他人进行交流,自身的交际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也得到了提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使学生得以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重视对学生历史基本知识的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把历史课本上的知识采用填鸭式的方法强行的灌输给学生们,学生们只是承载历史知识的一个容器,学生们只是吸收了知识,而忽视了对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们丧失学习的自觉主动性,缺乏基本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们的个性品质和性格得不到发展。所以在初中日常的教学中,注重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历史知识都是属于已经过去的知识,学生们对历史知识普遍比较乏味,我们过去总是想历史学科只要背一背就可以了,这样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不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历史教学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而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们掌握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独立探求和主动索取,只有具备这种能力,学生才可以真正成为初中历史课堂的主体。老师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学习历史的方法。每个学生具体的实际情况都各有不同,学习方法又是各种各样的,没有一个具体固定的形式,这就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等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并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能够帮助自己的学习方法,时刻监督自己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一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们的创新性思维就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三、对我国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初中历史课程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也带动了除了历史学科以外的学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重视,从而对我国的中学教育体制的推进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初中历史学科中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它成功完成了我国历史教学的素质教学从单纯利用科学知识成功转移到对学生的智能的开发,这也完全符合我国科学发展观、科教兴国以及人才强国等战略思想,使这些优秀的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活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符合我国社会的需求,使初中历史教学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发展,为我国的发展培育更多全能型人才。更进一步的帮助我们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能够有一席之地。总之,一个民族得以健康发展的灵魂力量和动力就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在初中的历史教育中也要提高对自足创新的重视。初中的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把转变我国陈旧刻板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提高,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也可以更好的学以致用,自身的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提高。通过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从而当学生在未来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可以更为理性的分析问题解决困难,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通过不断的探索找到一条适合每一个学生学习历史的道路,不断提高我国初中历史教学水平,使我国现代初中教育充满活力,迸发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赫.试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2,23.

初中生创新篇6

一、培养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创新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只有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教学也不例外,初中物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发展。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入手,最终实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和交流学习的主要场所,就要求老师要注意课堂氛围的构建以及掌控,以保证学生在学习期间能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能够保持思维敏捷,保证各种智力和非智力方面的创新因素时刻处于活跃的最佳状态,这样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的效率。老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提出问题,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干,这是学生创新性能力形成的必然之路。同时,老师应该学会鼓励学生,例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说一些鼓励性的言语,如“这个见解很独特,很不错”“这些内容你理解得很好”等等。要加强学生的成就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学习和思考中体验快乐和成就,降低学习中的恐惧感,要善于用语言、眼神和肢体动作鼓励同学,以便激发他们的创造动力和创造精神。

2.加强创新意识,优化教学方式

我们在心理学上将具有启发性的事物称作“原型”,任何事物的创新都离不开某一种启发,同样的,老师也需要借助“原型”来引导同学们思考并进一步的创造性学习。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启发教育力度,老师在讲解问题的时候,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思维,也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不断给予鼓励和支持。在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方法不同于或者超于老师的预定时,不能一味地将自己或者教材上的思维模式强加于学生,粗暴地反对或中断学生的思维,而应该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要鼓励那些提出质疑的同学,并予以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意见,为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让学生逐渐认识到并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例如,我们在物理课堂上讲到的有关电路图的画法,这种类型的题目答案往往并不是唯一的,我们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自由想象,符合物理电路中基本要求的连接方法,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并将设想提出来,老师加以指导,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生创新篇7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理念;创新思维;改革;教学主体

一、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历史教师要跟上时展的步伐,不能只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之上,在教学中努力做到“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历史教师要立足于课堂,并向课外逐渐延伸拓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去解决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特感受,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个体化的行为,学生的能力不同、经历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即使面对同一个问题,他们的想法也会有所差异,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中的自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改革教学观念,树立创新理念

在实际教学中,历史教师要把创新教育和创新精神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中,从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下,比较理想的创新课程范例还不是太多,教师要经常性地开展教学观摩,共同研究有效的创新教学方法,并在观摩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更为直接的理论依据。教师拥有好的教学理念还不够,关键是在课堂上如何实施。教师要鼓励学生立足于史实,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独特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提出的观点不管正确与否,符合不符合常理,教师首先要给予鼓励,然后加以正确引导,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如比较《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和顽固派观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并以其身份进行对话,分别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自己的主体地位,不断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开端.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的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起学习的动力,养成爱思、多思、会思的习惯。新课标教科书在每一课巧妙的设置了引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七年级(上)《西周兴亡》一课就有这样的导入语:人们常称北京一带为燕蓟之地,山东为齐鲁大地,山西为三晋之地。这些地名是怎样来的?从西周的制度立,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通过学生齐读或作为教师教学导入语。激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热情。新课标教材辅栏设置的读读、议议是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切入点。如:《春秋争霸》一课中辅栏中议议:越王勾践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自然地引入对该问题的讨论。这是一个开放式的设问,不会造成学生无话可说。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教师只作正面引导和鼓励即可。

在新课标下,教材只是种课程资源,同时非常重视史料的编辑.教师要多渠道,有针对性筛选史料。在丰富的史料面前,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再现历史的真实面貌。

四、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针对此,我创设了“寻找身边的历史”的活动,要求学生广泛收集资料用专题演讲的形式对身边的大事或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追本溯源”。如围绕着现在普遍关心的“”和台湾归属问题,我就让学生围绕着台湾的过去、现在、未来问题开展了“台湾―想说分手也很难”的时事开讲活动。

学生学习的任务繁重,历史的涉及面广泛,对学生而言,在学好其他学科的同时,还要学好历史,是很不容易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的创新,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使我们的历史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旭阳,周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70-72.

[2]常梅.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方法探究[J].才智,2013,07:81.

初中生创新篇8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创新思维

培根曾经说过“数学使人缜密”。在教育制度深化改革的今天,加强课程教学模式及目标的改革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合理化。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也应该遵循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及锻炼,通过一些数学实例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可以这样说,在初中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也是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本文主要攫取了初中数学教学为研究对象,着重阐述了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初中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初中数学教育与创造性思维概述

随着新课程改革地不断深化,使得初中数学教学更加地趋向于规范化与科学化,而且一改传统的初中数学完全按照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的传统式教学模式。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而言,非常不利于学生独立自主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当前时期下,数学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趋势为发展思维以及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为了能够达到这一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则应该从加强学生思维品质方面来着手,然后将创新教育融合并渗透于实际的初中数学课堂之中,以最大程度地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所谓创新性思维,指的就是对问题的与众不同的思考,是在实际的学习及研究过程之中所产生出的一种创新性的思维成果的活动。在数学中所说的创新性思维,指的就是在研究数学问题时的一种独到的见解,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过程,即问题的提出、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基于上述对初中数学教育及创新性思维的阐述可以知道,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其策略主要体现于如下几个方面。

1.超常规的思维分析,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在初中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对例题进行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这是因为例题是数学知识的一个代表和典范,只有将例题讲解清楚了,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并达到触类旁通的能力。数学教师在实际的例题分析时,一般仅仅注重对常规例题以及常规的解题思路,这就是所谓的按常规解题法。对于常规解题法而言,一般包括按照题型来进行分类、按照套路进行模仿。常规解题法主要靠的是记忆而并非靠的是思考去解题,这样非常容易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束缚,并产生了知识教学与能力。

例如:已知,那么。

对于这个题目,有很多同学可能都是按照常规性的思路,他们首先会想到利用等比的性质解决这个题目,殊不知,这个题目却可以很快解出,即可以直接设a=7,b=5,c=3,那么这个题目就迎刃而解了,这其实是一个小学题目了。通过这个例题,我们可以得知,对于数学中的某些计算,我们不能囿于课本上的知识以及常规的思维方式,而是应该尽可能超越课本、超越常规的思维方式,这样能够使得解题思路更加地顺畅,减少了题目的计算难度,大大地缩短了所花的时间。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超常规思维的培养,具体而言,需要加强对这类数学问题进行训练。

2.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由数学学科的特点可知,数学其实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是相紧密联系的,加强学科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是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紧密联系的重要途径。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应该加强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及训练。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有如下这个题目:某洗衣机在洗涤衣服时,经历了进水、清洗、排水、脱水四个连续过程,其中进水、清洗、排水时洗衣机中的水量y(升)与时间x(分钟)之间的关系如折线图所示:

根据图象解答下列问题:

洗衣机的进水时间是多少分钟?清洗时洗衣机中的水量是多少升?已知洗衣机的排水速度为每分钟19升,求排水时y与x之间的关系式。如果排水时间为2分钟,求排水结束时洗衣机中剩下的水量。

很明显地可以看出,上述这个例题就是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相关的,学生对洗衣机再熟悉不过了,这不禁让他们大开眼界,这是因为他们只知道洗衣机具有洗衣的功能,并不知道洗衣机还能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这就大大增强了其对数学知识的渴求,也增强了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上述例题,就是考查的是数学中函数的问题。通过这个例题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这就是说学生会运用数学基本知识来加强对实际问题解决的思维。

初中生创新篇9

论文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是指对创新的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而数学创新意识则主要表现为对数学创新的态度和认识,是在后天的环境与数学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对于学生而言,数学创新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或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主要表现为一种创新意识。在2000年初(高)中数学教学标准中对数学创新意识有更为明确而具体的阐述:数学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它至少包括数学创新欲望、数学创新情感、数学创新观念。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三)数学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

二、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创新欲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初中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最初只是一种朦胧的、潜藏的、无意识的本能,它没有明确的、稳定的指向,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来激活它,可以说,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数学教育的产物。它的强弱完全取决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熏陶中国论文网。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有效诱发,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会得到强化,创新本能会被逐渐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活动的行为指向也会更为鲜明、稳定,其行为目的也更加确定突出。在强烈的数学创新欲望的支配下,才会有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和坚定的创造性实践。从数学创新欲望的激活到强化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数学教育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数学教育,应将学生创新欲望的激活作为培育创新意识的第一要义,在教学中要很好的保护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好奇心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的中学数学新教材中,在必学

摘要求。通过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的创造潜能与禀赋得到展现,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从“为应试而教”转变到“为创新而教”,缺乏民主,师生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师生不能平等进行交流,过分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其结果只能是压抑学生的创新欲望,最终埋没学生的创造天性。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好胜的心理、数学中图形的美、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闪现的创造的火花,稍纵即逝,如果我们教师引导保护不够,就会扼杀这种创新的动力。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做到: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教师在学生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初中数学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好奇的源泉。好奇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合作,才能教学相长。

初中生创新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108-01

当前积极提倡的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已得到广大群众及相关部门的共识。而所谓的高素质人才,不是只光光具有高学历,更需要创新精神和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能力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初中是人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中转站,该时期培养的创新性思维能够为今后的大学或职业教育深造提供坚强有力的后盾。当前初中数学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死记硬背、对公式灵活运用的能力不强、刻板僵化、唯书唯师等情况,因此有必要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数学教学环节中切实落实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1、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所谓创新性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人们通过这种思维不仅可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实际社会意义的思维。数学创新性思维是指能主动的、独创地提出新的观点与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它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而学生数学创新性思维是个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一定意义的新发现、新设想及与众不同的方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一定具有社会价值,但对学生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数学创新性思维的特征。创新性思维发挥着大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及下意识活动能力,完整地把握真数与形的关联,数学创新性思维不仅具有创新的特点而且具有数学思维的特点,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具有的相关特征如下阐述所示:数学创新性思维具有创建性、新颖性的标志;积极地创造性想象与现实统一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基本模式;专注与灵感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特点。

二、在数学教学中强化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针对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

1、适当时机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数学内容教学到一定阶段后,有必要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及能力。统摄训练是对学过的数学相关的概念、定理、单元章节等进行系统的复习,并且进行技巧性的总结归纳,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理顺知识的脉络,编织良好的知识网络。采用统摄培训教学方法主要是为学生创新性思维发挥打造良好的基础。

2、恰当地进行批判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对自我解题思路的冷静分析,对解题结果的重新审核。在数学解题中采用批判性思维就能够不断对解题的思路及结果进行完善,不断找到新方法、新思路。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对学生自己解题思路的审核,而且能够科学的分析教师教学的一切,打破唯书唯师论,学生经过自己对问题或者解题思路进行系统的考量,更能够进一步的接受所学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有不少机会进行批判性思维锻炼,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适当出一些改错题或判断题等题型来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3、不时地进行直觉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直觉思维是建立在对客观数学知识掌握及熟悉的基础上发生的,是平时数学知识的积累与沉淀的一种良好反应,表现在数学问题上就是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没有进行理论推导时就能够感觉到问题的结论。直觉思维越过中间环节,不像逻辑思维要经过严格的论证与推理等中间环节,就像英语学习中所谓的“语感”。在数学考试中,需要强烈的这种直觉思维,因为有着良好的直觉思维能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不但准确率高,而且节约考试宝贵的时间,体现解题的高效率。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就应该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体会到直觉思维的魅力;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多设置直觉思维的题目,在学生毫无准备下突问学生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最后,要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有效地发展学生直觉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