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建筑鉴赏论文十篇建筑鉴赏论文十篇

建筑鉴赏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0:46:29

建筑鉴赏论文篇1

关键词:环境设计;建筑鉴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外建筑鉴赏》课程是环境设计本科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建筑艺术鉴赏与剖析能力。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往往受到学生冷遇。文章通过对《中外建筑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归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对策,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的创新与进步。

1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中外建筑鉴赏》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通过对各世界著名建筑实例分析与鉴赏,从中汲取古今中外著名建筑的精华,增强学生建筑艺术鉴赏能力,开阔设计思维、提高专业修养等,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外建筑鉴赏》是安排在大二上学期进行的专业理论课,但由于入学之初专业方向划分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倾向于强调实际动手的专业实践课,而专业理论课往往受到忽视。在此情况下,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对课程相关各方面做出调整,达到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学中主要的问题有:第一,学生普遍认为理论课知识对实际设计能力提高不大,以后很少有机会从事建筑方面工作,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建筑相关知识,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前就会提出“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很多理论课都是没有意义。”等问题,显然他们还没有意识这门课程在环艺设计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第二,教学内容多而广。《中外建筑鉴赏》课程内容涉及古今中外著名建筑及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建筑流派等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安排里,无论是对于教师授课还是学生的接受程度来说,的确存在一定的困难。第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文史类基础知识较弱。而建筑蕴含了古今中外几千年的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同时记载着关于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所涉及内容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学生很难在短短几十节课中体会建筑艺术所带来的魅力。面对诸多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明显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成为任课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

3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模式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事业更应通过不断地创新教育模式来顺应时代的需求。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从拓宽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开展:

3.1拓宽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1)正确引导学生了解学习《中外建筑鉴赏》的意义。针对学生对建筑理论课的忽视与不解,教师应当向学生介绍课程的性质,并明确指出通过课程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的建筑艺术分析、鉴赏能力。使学生在课程开始前树立明确的目标,有助于课程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顺利开展。

(2)《中外建筑鉴赏》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建筑可以反映时代特征、地域风格以及民族审美情趣等。古今中外世界著名建筑有很多,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建筑的特征、建筑的类型、建筑技术等基本理论,教师在备课之初就必须要有选择性、逻辑性的组织课程内容。如:纵向以代表性建筑为例,引导学生通过世界建筑发展史的脉络,归纳世界建筑艺术的发展规律。横向可以通过比较法,将中外著名建筑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建筑艺术特点,通过多层面切入相关内容,由学生自己归纳建筑特色、艺术风格等重点知识,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

(3)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了解以往的建筑成就外,更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建筑艺术的发展是艺术设计发展重要的一部分。在提高建筑鉴赏能力的同时,更需要丰富学生的艺术设计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适当增加相应的教学内容。如:室内专业方向的学生,在分析洛可可风格建筑风格时,可以增加洛可可风格家居、室内装饰等内容介绍,有目的地分析洛可可风格的特色。不但拓宽教学内容,还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为今后的环艺设计学习积累更丰富的知识。

3.2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推动课程顺利开展

(1)运用实践教学,突出学生主体性。如何在理论课当中引入实践教学,这是教师在这门课程中需不断探索的问题。经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尝试,主要归纳为以下两点:第一,运用课堂讨论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将每个章节的主要知识点以及作业要求向学生讲述清楚,以小组为单位负责不同章节的资料收集,随着课程的展开,每个小组派出学生代表按要求进行阶段性介绍,教师有引导性地参与其中。同时,其他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进行交流或者补充,运用多元化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第二,运用实地考察进行实践教学。可以根据本地方以及周边区域的建筑特色,适当地额外安排学生进行古建筑调研活动,通过对古建筑的实地分析,使学生形象地了解建筑以及建筑艺术的发展规律,增强学生的建筑艺术鉴赏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对于建筑理论课来说,更是丰富了学生直观感受建筑魅力的一个必要手段之一。第一,要达到建筑鉴赏的目的要么实地考察,要么通过多媒体展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前者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比较困难。而后者则可以通过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等方式,直观地将建筑完整地呈现出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一些没有被保存下来的著名建筑,可以通过图像、视频等多角度了解建筑的魅力,使建筑由抽象的量化数字变成可视化的直观感受。如:埃及金字塔,无论教师在课堂中生搬硬套的理论讲解其规模宏大、建造技术惊人,不如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通过纪录片镜头的缩放去感受建筑给人的震撼。

4结语

对于从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创新性教学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研究都需要符合社会发展及课程自身的发展需求,并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同时,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拥有更好地驾驭课堂的能力。参考文献:

建筑鉴赏论文篇2

【关键词】美的体验;美术学科特征;文化情境;地方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能够帮助学生……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1]美术鉴赏课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对于中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材料、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的认识,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1]

本文以山东美术出版社高一美术鉴赏第9课《中西古典园林》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握美术鉴赏课的人文美特点。

一、把握美术学科特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术鉴赏课对园林的鉴赏和语文课对此鉴赏有着本质的不同。山东美术出版社高一美术鉴赏课本第九课《中西古典园林》,是对美术中的建筑门类――园林艺术进行鉴赏。建筑艺术对于培养全面的审美素养具有其他艺术不可取代和比拟的作用。鉴赏中西古典园林,要把握住建筑的美术特点,感受园林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以此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审美品位。笔者设计本课中的鉴赏重点为中国的苏州园林与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作对比。鉴赏苏州园林部分,按照三条线索――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美;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间美;诗情画意,寄情山水的人文美来鉴赏。

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美

首先利用多媒体,将图片配音乐,以烘托气氛,穿梭于苏州园林的山水建筑、花木、风、光影之间,感受苏州园林自然之美。使学生理解,私家园林将住宅与园林合一,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模拟自然风光,创造了“城市中的山林”。感受苏州园林之美最具神韵的元素。帮助理解苏州园林的自然美是“中国人尊重自然与自然相亲近的观念”,解决本课的重难点之一。

2、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间美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丰富又耐人寻味的空间?引导学生继续学习。空间美中国造园手法运用的是诗文手法――文似看山不喜平,园林也是讲究曲折有致灵活多变。利用视频片段,音配画,空间分割手法的具体案例分析等环节,理解: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务必使游览者无论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在园林中游玩,仿佛人在画中游,步移景异。

对苏州园林自然美、空间美两部分的学习侧重对园林建筑艺术特点的学习。

二、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1、理解美术文化,形素养。

建筑艺术是一门相对持久的艺术。许多古建筑遗迹都依然矗立在大地上,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帮助人们了解祖先的思想、文化和生活。

本课的导入部分,引用了昆曲《牡丹亭》的剧照和唱词片段,由《牡丹亭》的故事导入,因为昆曲与苏州园林有着殊途同归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名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引出课题,并理解园林的内涵和审美欣赏功能。

在理解苏州园林的人文美部分,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苏州园林的造园者是什么人?他们追求的是什么?学生从“了解历史典故”、“欣赏文征明山水画作品《千林鬼仗图》”、“鉴赏园林的四季美景”、“师生总结苏州园林的人文美”四个层层渐进的环节去鉴赏拙政园。深层理解:园林已不仅有审美客体的存在,而是有了更多审美主体情感的渗透和介入。[2]

本小节是重点,也是难点,以游览拙政园为例,通过讨论、师生问答的形式,由多个知识点引出人文美的结论,在设计上,以绘画、文学作为切入点,在高中生已经具备的古诗词知识有一定的绘画鉴赏能力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构建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

2、中西艺术交融,了解文化差异,“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1]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经历中,使用过多个版本的教材,从多年教学经验来看,高中教学将中西比较更好,能让学生真正全面地了解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在对比鉴赏中逐步获得审美愉悦,受到教益和启迪。本课的设计第二部分西方古典园林以法国古典园林――凡尔赛宫园林为主,了解凡尔赛宫园林的历史由来,欣赏其园林景观,在多媒体的辅助下,通过直观的画面,配符合意境的背景音乐,以烘托气氛,感受法国皇家园林的雄浑的气度和雍容华贵的景观。强调“驾驭自然,改造自然,强迫自然接受均衡的法则”,这也是西方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一种观念。[3]

三、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启发学生探索发现生活的美。

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按照此精神,美术鉴赏过程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体会美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在园林艺术鉴赏的拓展环节,设计了“探索身边园林之美”的活动,请学生“探索发现”身边园林景观之美――本地区孔府后花园,孔林,沂河公园……通过分组合作探究,展示搜集成果,小组间相互评价等环节,师生共同讨论孔府后花园(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与沂河公园(现代园林的代表作品)手法的异同,在自我探索、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课程对人本主义精神的探求。

美术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形象记录。鉴赏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美术作品,从人文角度去理解美术作品,如:理解本课古典园林的造园意境,从绘画、戏曲、文学等多种角度鉴赏,帮助中学生品味不同的文化艺术。美术鉴赏课,既要注重美术的学科特色,这是前提,也要注重创设文化情境,以具体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去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兴趣,提高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吕晓伟,胡晓蕾.传统园林艺术中文人园的隐逸精神[J].中国园林,2003,(12).

[3]王贵祥.中西文化中自然观比较[J].重庆建筑,2002(l).

建筑鉴赏论文篇3

关键词:美术课堂兴趣建构策略高中美术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很多老师以为学生的兴趣已经定型,因此在课堂中常常忽略对学生主体的兴趣培养,导致高中美术学习两极分化严重,要么是特长生,要么学生对美术毫无兴致。如何改善这一现状呢?在此我根据美术鉴赏课《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的教学实例谈谈看法,分享一下教学心得。

一、明确目标,激发主体探索热情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在培养高中生美育的同时,着重培养审美和艺术兴趣,美术鉴赏课程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眼界,通过艺术的审美熏陶,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因此在美术鉴赏课中,既要执行课标要求又要和学生的兴趣培养契合。

《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是高中美术鉴赏单元的视野拓宽鉴赏课,针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经典――紫禁城,做了详细系统的介绍,让学生头脑中建构关于美术艺术的广义体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设置了教学目标,让学生重点了解建筑对封建皇权大一统思想的具体体现,并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木建筑的艺术特点有所了解。另外,通过美术建筑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天坛祈年殿等建筑的礼制意义及其艺术成就。

在目标设定后,需要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我到底想知道什么?其二,我能知道什么?其三,我已经知道了什么?据此让学生根据目标进行比对,发挥探索热情,有的放矢进行讲解和引导。有的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非常感兴趣,课本中的内容不足以满足其求知探索的欲望,这样我就开出书单或者给出一些资源,让学生自己查找。

在高中生意识里,对帝王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但通过古代建筑艺术的鉴赏,不少学生明白紫禁城屋顶瓦基本上是黄色的,这是九五之尊的象征,当然也有个别有绿色的,其代表的身份是嫔妃。在古代建筑体系中,封建专制的表现尤为明显。

二、设置关注点,丰富学生的求知资源库

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最辉煌。故宫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又称紫禁城。在课文的资源库中,学生能从中获得什么?学生最关注的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一直在教学中思考的问题。高中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也有自己的视野,在古代建筑这个宏观选题下,他们还想知道什么?为了让学生能够从丰富的资源库中获得系统的知识,我以课文介绍为契机,建立三个系统其中中国建筑艺术是主要系统,并设置关注点:建筑体系风格,建筑人物,建筑作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求知需求继续探索其他三个系统。有的学生甚至对故宫建筑体系中的城墙和角楼感兴趣,深入了解角楼和护城河,也有兴趣参加参观和考察活动,这说明在学生当中存在着资源挖掘的潜力,学生能够从丰富的资源库里获得滋养,兴趣就可以生发出来。

在进行建筑人物讲授时,有的学生对华裔美籍建筑师贝聿铭和他设计的中银大厦感兴趣,我让他们从贝聿铭建筑设计特色上找资料,通过网络搜索和查阅,还有一些图片和新闻介绍,可以看到贝聿铭的设计风格,代表作品有科罗拉多州美国大气研究中心、台湾东海大学卢斯纪念教堂、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候机楼等,最值得国人记住的就是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大厦高70层,岿然耸立于密密麻麻的高楼之上,楼体结构每13层以斜构件加固,使大楼纵向和横向的负荷全部转移到四根角柱上。学生从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和相关介绍中得到体会和认知,从欣赏和敬佩贝聿铭转而对建筑艺术感兴趣,这就是课堂熏陶的结果。

三、多频度开发,拓展延伸美术的艺术眼界

高中生对美术的兴趣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获得,而是要在直观的艺术表象感染下,获得心灵的震颤尔后被征服获得的。这个时候,教师只是充当了一个媒介的开发者。如何开发学生的心灵感染能力?我在教学中主要从频度上把握,拓展延伸其艺术眼界。

在讲授建筑艺术的彩画时,学生从理论上了解到彩画是运用在古代建筑上的主要装饰手段。像北京故宫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的柱子等,都使建筑物显得富丽堂皇。具体有什么规则和讲究呢?在封建社会,色彩的使用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借此问题,我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搜集彩色应用范例,进行分析和探讨。比如和玺彩画,用途在哪里?主要应用于哪些题材?如何表现主体性?通过讨论学生发现,其主要题材为龙,分为金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等。其中金龙和玺在彩画上画凸起线,上覆明亮的颜色,以加强彩画立体感。

再比如旋子彩画的应用,这是一种以旋子花为题材的美术表现方式,按照叠晕和贴金的多少,分为六个等级,用在不同等级的建筑上。但学生如何才能体会其中的艺术风格呢?我就找到一些资料,包括视频等,搜寻建立资源库,多频度地展示给学生。

美术教学的本质是拓展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培养和开发探索艺术的天分,教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鉴赏教学的推动和引导,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美术爱好者涌现出来。

参考文献:

建筑鉴赏论文篇4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

美术这门课程是一种视觉艺术,视觉艺术是增强学生感知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我的想法是:在美术欣赏课上,当今的学生正是需要这样的感知能力才能更好地鉴赏全国乃至全世界艺术大师们的作品。所有创造性思维假如没有一定的感知能力都难以实现。多媒体工具的盛行给美术欣赏带来了便捷,学生有了更为直观的视觉感受。譬如教师在教学《中国画欣赏》一课中,同学们赏析各种唯美的中国画,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发表自己许多不同的看法,同时在讨论中,得知中国画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的辉煌历程。鉴赏作品不但能使学生对于艺术的视野更加宽阔,而且能够让学生领悟到一幅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这样在课堂中,学生的视觉感受在多媒体工具的运用中不断增强,思维也不断发展。这样看来,多媒体已经成为了现代辅助美术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注重作品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美术作品创作时依托的文化环境和条件以及创作的构思就是人们说的文化情境。基于此,当今的美术教学过程中,不可单纯停滞在基本的技能技巧的欣赏方面,还要把美术作品放到相应的文化情境中去,让学生们通过学习来认识到美术的特点及其表现方式的趣味性与多样性,了解美术对现代社会和日常生活的重要贡献和独特作用,与之同时,也可以培养莘莘学子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和尊敬及信仰。美术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随处都能捕捉到它的身影。由此建议在教学时,教师可将教学题材与有趣的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在《现代建筑艺术》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逛一逛,瞧一瞧,从而更加清楚地观察校园的建筑样式,并结合校园周围的建筑,对校园及周边建筑的布局与特征进行归纳、分析与评价,使学生更深一层次地感受建筑美。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还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到建筑的艺术性和独特的价值。而在赏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则可通过对作品的介绍与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宋代绘画艺术的空前盛况及作品的伟大成就,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意义,即欣赏作品的文化情境,进一步深刻学生对这幅作品的理解,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鉴赏能力。

三、重视学生亲身体验,培养学生自主欣赏能力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鼓励学生亲自参与艺术探究也是美术教学的重点。课堂中需要师生积极活跃地进行互动,才能充分体现美术教学的蓬勃生命力与旺盛活力,并且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加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如《认识图形标志》一课,教师课前组织学生收集图形标志,并要求他们对收集的图形标志自行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的图形,同时让学生们分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图形设计的设计意图和特点,相互提问,相互解答,互相补充,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一番热烈讨论,学生很好地了解了图形的艺术特征,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的、新型的美术教学。除此之外,与以往单方的枯燥的接受式教学相比,它更能让学生享受课堂教学的过程,给师生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

四、欣p与动手相结合,让学生感悟更加深刻的美

建筑鉴赏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美术鉴赏 科学教育 科学精神

论文摘要: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以培养和训练青少年的科学态度、科学意识、科学素质等为目标的科学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力图从美术家、美术作品和美术发展的角度,探究进行科学教育渗透的尝试。

科学和人文是一对孪生姊妹,构成了人类文明殿堂的基石。只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教育才能正确地回应时代呼唤。科学素质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是现代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认为,美术鉴赏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人文素质的同时,不应排斥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美术教学在塑造青少年学生现代人格的过程中不能袖手旁观。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进行了科学教育的渗透,收到了一定成效。

一、学习艺术家的优良科学品德,树立科学精神

世界著名的艺术巨匠均是人类的精英,他们传奇的经历、激进的思想、伟大的业绩、崇高的品德和光辉的形象往往对中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对他们的敬仰之情,以巨匠为榜样,激励自己积极上进。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一些艺术家的科学品德。

在鉴赏学习《走进具象艺术》一课之《蒙娜丽莎》时,我首先深入观察作品,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画家力图使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它代表了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然后研究其善于运用光学与透视学的方法来描绘具体的场景和人物,用明暗转移法更使画面具有丰富的层次感与凹凸感。除了作品之外,对于达·芬奇本人,学生一般也都略有耳闻,笔者然后根据学生对达·芬奇的初步了解,引导他们从多方面认识,提出问题1:“你除了知道达·芬奇是一位艺术巨匠、天才画家之外,还知道他在哪些领域有突出成就呢?”同学们非常兴奋,你一言我一语地共同描绘达·芬奇:还是“数学家”、“科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等,是一位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提出问题2:“你认为达·芬奇为什么会取得这么多的成就呢?”引导学生剖析达·芬奇除了先天聪颖之外,更多的是勤奋、敢于冒险、勇于创新、毅力与恒心、探索精神、造福人类的献身精神等。并深刻理解达·芬奇能从艺术家的角度看待科学,以科学家的思想方式审视艺术,并努力使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为人类留下丰厚的精神财富。

二、解读美术作品的科学内涵,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结合作品中的科学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比如,在学习鉴赏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介绍几千年的中国建筑文化符号——斗拱时,不但要引导学生欣赏其衬托出深远、雄浑的屋檐,体现出建筑雄强而壮丽的风姿,与古希腊的柱式有异曲同工之妙,更要从科学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分析这种建筑语言的功能与原理:斗拱在力学上将单点支撑变成了多点支撑,斗拱将梁对外挑屋檐的受力传输到立柱,从而解决了大面积挑空屋顶的受力难题,保证了建筑结构上的安全。

三、探究科学技术在美术发展中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on)说过:“当科学被应用到技术领域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方式将发生革命。”如果脱离科学技术的作用,美术只能是缓慢发展的,科技与美术之间没有鸿沟,科技与美术相得益彰。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也在不断揭开美术发展史的新篇章。

如远古时代只有石凿技术,所以产生的岩画壁画粗犷豪放;正因为新石器时代制陶技术的产生,彩陶上面才留下漂亮的几何图案和动物形花纹;正因为冶炼技术的发明,人们才可以铸造出司母戊大鼎;19世纪的物理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就,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扬、法国化学家谢弗雷尔等人对光和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总结出许多新的色彩科学理论,有力推动了绘画色彩的进一步向前发展,印象派绘画应运而生;19世纪工业技术的高度发达,让高达300米的埃菲尔铁塔能屹立百年而无恙;榨油技术的产生使扬凡·爱克兄弟发明了油画颜料,达·芬奇才留下蒙娜丽莎永恒的微笑……

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是文理兼容的复合型人才。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是培养新一代人才的重要途径。科学家贝尔纳说:“艺术是我,科学是我们。”如果我们将艺术看成一种视角,科学是另一种视角,那么这两个领域提供的视界会使人类不断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艺术插上科学的翅膀,让人类的思想和精神飞得更高更远吧!

参考文献:

[1][英]沃尔特·佩特.文艺复兴.张岩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建筑鉴赏论文篇6

一、情境创设,品味古城魅力

创设教学情境,多媒体播放《中国・福建・泉州城市形象宣传片》引发兴趣,从中品味闽南建筑的艺术魅力。导入课题“泉州蔡氏古民居建筑艺术赏析”

情感教育:泉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文化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泉州传统民居更以它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雕绘装饰而闻名。

二、比较,欣赏不同民居风格

(1)分别介绍一下闽西土楼建筑和泉州蔡氏红砖厝的建筑风格有何异同处?

小结:蔡氏古民居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浮雕,立体感强。蔡氏古民居建筑群采用了外墙贴红砖和红屋瓦的材料,既区别于北方的灰砖灰瓦,又不同于闽西一带的土楼建筑,别具福建泉州地方特色。

三、如何欣赏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的形式美感

(1)提问并引导学生讨论:蔡氏古民居为什么采用红砖?红色代表什么含义?(学生可展示自己的查阅资料,教师适当补充)

小结:据资料显示,在泉州蔡氏民居中,建造者并不掩饰自己对于崇高身份和地位的向往,有意无意中都选择了红色来作为民居建筑的基本色调,这与中原建筑中是一律平淡的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与泉州接触到的海外文化有关,在它的思想中,少了一份中原文化的含蓄,而多了一份自由开放的表现。

(2)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请大家观察图3、图4,说说蔡氏红砖厝除了红砖还运用了哪些其它材料?

小结:红砖建筑中砖石的质地、色彩、造型及混砌方法,不仅突出了原材料的天然美感,也使红砖成为建筑殊的一部分。砖石混砌,即“出砖入石”在泉州民居中也占有了重要的地位。这种“出砖入石”的建筑材料搭配,很好地利用了石的表面与砖的表面所产生的质地对比,从而造成了一种独特的装饰美感。

(3)思考并回答问题:蔡氏红砖厝的屋顶建筑有何艺术特色?(引导学生观察图5图6)

提示:屋脊,寓义

小结:屋顶建筑最美的是燕尾脊的曲线美,曲线美的讲究一直运用于我们的各种传统艺术之中,即使是民居建筑也不例外,蔡氏民居中飞翘的燕尾脊给人群鸟争飞之感,檐角的起翘亦如欲将展翅的飞鸟,整个屋顶建筑与天相接,极好的展现出蔡氏民居运用线的韵律美。

(4)概括砖雕的表现含义:砖雕使得红砖艺术更为精彩,在醉经堂大门,世双厝大门等处都有整幅的砖雕,图案多为麒麟凤凰(图7)、松柏牡丹、猛虎雏鸟等表示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理解。(引导学生用简略的文字归纳,深入探究作品的寓意。)

主题拓展:

我的教学策略反思:本课旨在引导学生赏析蔡氏古民居建筑艺术特色,尝试让学生分组,自主收集资料,自行归纳总结,并上讲台“授课”,在互动,互教的氛围中学会古民居的鉴赏。只有将艺术观念与传统民居建筑文化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去,创作富有文化韵味的现代建筑作品,传统民居的存在对于现代建筑才有更深远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方拥.泉州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J].发表于《福建建筑》1998-4第60期

建筑鉴赏论文篇7

在高等院校上好设计艺术鉴赏课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艺术院校专业教师上设计艺术鉴赏课普遍反应感到吃力,老师没激情,学生没热情。出现这样的尴尬场面,深究其源,主要是因为授课教师的缘故,其一是任课教师不适合上艺术鉴赏课,其二是老师没有真正理解设计艺术鉴赏课程在整个艺术教学体系当中的地位,没有真正理解设计艺术鉴赏课程实质,没有认识到它是高等教育中的设计艺术基础理论教育;另外,艺术设计专业本身“重技轻道”的特点使很多学生的兴趣集中在技术层面上,认为学习艺术设计就是运用电脑技能,还没有真正理解艺术设计的真正的含义。以至于出现教师费心地备课,精心地上课,可是结果却是寥寥几个人听课,使上课老师很是尴尬。要想上好这门课,笔者认为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开阔知识视野

高等院校艺术鉴赏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问题看得深广和培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促进创造思维,使之成为极具实用性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专”的同时要“广”,吸收姊妹艺术,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当中。

首先,高等艺术院校教师必须具有非常全面通透的业务水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高等艺术院校艺术鉴赏课教师和专业教师需要的是一专多能。他们的知识面要广,既要懂基础美术绘画知识和技能,又要懂一定的设计知识和技能以及美术史、设计史等知识和理论,这样才能适应艺术院校艺术设计鉴赏课程的教学工作。如学生经常找老师帮忙,为晚会设计广告招贴、传授摄影知识、了解建筑欣赏等,当你一一为他们解决时,学生就视你为能人,是好老师。否则就会出现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而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尴尬局面。

其次,上艺术鉴赏课的教师还应具有较高的文艺理论水平和具备一定史学修养。如南方建筑和北方建筑的区别和联系,大的历史文化分区以及每个时期艺术的特点归类。如中国古代的图形符号和中国文化、生活元素具有传统文化的精髓,把其融入到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就需要文化知识和经验的积淀,这种相融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比如教师在讲解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时,使这件艺术作品能够深深影响到学生、感染到学生,其实也是在教育学生,这一过程是受教育者认识美的过程,是在不断的审美过程中完成的教育。正是因为艺术本身是美的铸造,它感染人,作用于人类的审美,靠的就是它自身美的魅力。艺术教育是提高人的审美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艺术教师要扮演好培养者、促进者的角色

首先,教师要积极地做好艺术理论灌输的引导者和学生思维的开发者,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育。艺术设计鉴赏课程所涉猎的领域十分广泛,需要在知识的储备和拓展上加大同行间的交流,这样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对艺术形态独特的见解。

其次,建立师生同乐的学习活动空间和互动交流平台,使师生在一个同思索、共发展的环境中,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教师要做到蹲下身来和学生讲话,耐下心来听取学生在艺术思维上的困惑和迷茫,全身心地参与学生的思维活动,并做到理性听取,感流,用自我的方法引导学生打开畅想的大门。专业艺术院校设计艺术鉴赏课教学,首先要培养人的鉴赏能力。其实这是关系到设计艺术专业知识传授时“度”和“量”的问题,是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发现与之有关的设计因素。并能用高的思维来思考它的魅力。

再次,教师要学会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艺术课程中需要教师作理性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发现自己在艺术设计中的不足和幼稚,使之在课堂上与教师课程产生共鸣,达到积极地跟进,这样才会达到教学的目的,而不是徒有虚表了。最后,教师要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艺术学习氛围。活泼多样的艺术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艺术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使课堂更加生气盎然。在学生学习出现困难或表现不当时,教师不是求全责备,而是给予理解和鼓励,使学生敢于行动,敢于探索和思考。在课堂上,教师更应是学生最可信赖的朋友、知己和支持者。师生之间这种温暖的人际关系,便于一个生机勃勃的教与学的气氛的形成。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采取多种办法。不能以单一的艺术来引导学生,可以以音乐教学为例,通过讲解音乐背景、情节等,通过画面展示、播放幻灯或电影等多种方式,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曲目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强烈兴趣。这可以说明艺术是相通的,只要把握了艺术本质,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艺术思维的源泉。又如,根据民间传说的爱情故事及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而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其美妙的旋律令人无限神往,其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但是,如今学生对于这个故事,并不一定完全熟悉,尤其他们欣赏该曲时,也并不一定能够充分理解。若在欣赏此曲前,教师将故事的梗概以及“草桥结拜”、“同窗共读”、“十里相送”、“婚变投坟”、“化蝶”等情节向学生讲述清楚,便能激发学生欣赏该曲的强烈兴趣,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多地受到音乐欣赏教学研究和实践者的注意。有论者认为,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更好地启发、诱导、感化、影响学生心理,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激发他们认知上的需要和对艺术直观感受,加强学生对比较抽象艺术的兴趣点和挖掘艺术规律。

建筑鉴赏论文篇8

关键字:园林古建筑视点空间视廊

城市是建筑文化积累的产物,文化古迹遗存是其重要历史实物。我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遍布全国,为数众多,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上千个城镇都面临着如何继承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古城的风貌特色,使古建筑遗产在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继续保持着生命力这样一个迫切的问题。

一、保护园林古建筑的意义

园林古建筑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综合结晶,反映着人类文化的成果。丰富多彩的传统建筑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实物和当时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显著标志。在城市不断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城市的历史连续性,体现文化的传统和积累,体现井然有序的新城代谢过程,古建筑和一切有价值的传统建筑在城市的更新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规划设计使它们在城市建设中能更好的服务是城市建设决策者、设计者需要探讨的课题。在当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予以充分重视。

园林古建和其它遗迹是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史的实物。建筑和城市建设是最基本的建设活动,它直接间接地反映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人民可以从这些实物中研究技术与艺术的发展阶段和规律性,分析产生这些变迁的社会、政治、经济诸方面的原因,并作为今日的借鉴。园林古建可以反映多种艺术成就,如雕塑、绘画、书法、镶嵌、堆叠工艺等,这些都为现代建造师、艺术家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资料。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大不相同的,没有原始的、简单的、粗陋的建筑活动就不可能有现代的、复杂的、精巧的物质世界。没有这些思维、艺术、技术积累的历史台阶,我们就不可能攀登现代化的高峰。保存这些历史台阶的痕迹使我们能看清人类已走过的道路,吸取其对现在有用的部分,从而更好地继续前进。

在城市精神功能的诸多因素中,人们对于凝聚着科学、艺术的成就和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园林古建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希望能静心保护,供后人鉴赏。传统建筑文化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处理是否得当,将成为评定历史古城现代化和规划设计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要有选择地保留其精华―有价值的古建筑和有特色的传统街区,改善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部分,拆除那些严重妨碍现代生活又没有价值的部分。使之既体现历史的延续、传统的继承,又充分满足现代生活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创造出富有个性的城市面貌。

二、园林古建的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

城市建设中,常常由于古建筑环境的改变而损害了园林古建的总体形象和环境景观。应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各个阶段中尽可能采取各种保护措施,消除保护古建筑的各种不利因素。

1、年久失修是使古建筑坍毁的主要原因,特别是那些文物级别较低而维修经费不足的园林古建。限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保护古建筑的技术性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还不能完全有效地控制损毁、风化、在维修中,有时因缺乏有关知识,也易破坏古建筑的原貌。

2、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对园林古建筑的破坏力是很大的,如地震、火灾、水灾、飓风及工业大烟囱等。

3、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多数是以群体效果体现其艺术价值的,有其严密的逻辑性,破坏其某些局部,就损害了这些群体的价值。古建筑群中的个体被任意拆除时,常使其整体性遭到严重破坏。

4、后人对古建筑妄加改造、添加、拆改,致使其面目全非,降低以至于丧失了历史价值

5、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览观光的人数超过原环境容量,给古迹带来损害。这种情况在古典园林中尤为突出。

二、古建筑的视觉保护

人们的观赏活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观赏对象本身的空间构图质量和观赏者所处的位置、范围和路线、规划设计的任务就是使上述两个条件协调配合以获得最佳的观赏效果、

在观赏范围和路线比较理想的条件下,观赏对象的空间构图和环境质量应该满足下列条件;

(1)最大限度地保持经过历代修葺的格局特点和结构,以使研究者容易了解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真实情况,维修的原则应是修旧如旧、保持原貌。

(2)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空间环境气氛,包括绿化、铺地、小品、交通线等。保持这些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了解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原始资料。

(3)还有一些古建筑,他们存在的意义仅仅是为了丰富现代城市的建筑景观,其自身的保存也仅仅限于外部美丽的造型。现代建筑的设计要受到该古建筑的制约,并需要与古建筑完美和谐地组成一体。

从观赏古建筑的全景形象来说,总有一些观赏点事特别值得逗留和游览的。要通过设计手段把人们引导到经过选择的最佳观赏点、观赏线、和观赏面上来,并据此需要来调整古建筑的背景和其它协调因素。

选择最佳观赏位置要和观赏角度、光源变化情况配合进行。最佳观赏位置要创造人们逗留、游览的条件,如提供休息设施,美化步行区的环境等。在那些观赏角度不好的位置,可以安排水面或不让游人跨入的绿带。

古建筑观赏的景外视点主要是视廊的保护,空间视廊是体现古城风貌特色的主要手段之一,单幢的或者群体的古建筑尽管保护得很好,但如果它们之间不能与道路、广场、绿化构成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那就仍然不能给人们完整的古城印象。

三、城市建设中保护古建筑的方法

(1)室内保护法

极其珍贵的小体量古建筑、雕塑等,在其外面再造一个保护性建筑,使古迹变为室内展品,称为室内保护法。

日本宫城县平泉金堂,始建于公元1124年,经过全面休整复原后列为室内保护建筑,最新设计的庇护建筑带有空调器并有抗震和防火设施。建于公元前197---159年的古希腊帕迦玛卫城上的宙斯祭坛,也是采取室内保护的方式。

室外雕塑在条件许可时可加以适当遮蔽。大同云冈石窟从现存的梁柱孔来看,主要部分的露天石雕当初都是象第5、6窟那样有建筑遮蔽的。当我国经济条件许可时,应逐步恢复原有建筑旧观,使子孙后代长久的看到祖先的艺术精品。与之相应的方法是把露天的原作搬迁至室内,而在原作的位置上换上复制品,希腊罗马就广泛采用此法来保护大理石雕像。

(2)绿带环绕

用林荫带围合是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方式,它为观赏古建筑提供了优美怡人的景外视点环境,保护了古建筑的轮廓形象,新旧建筑之间得以谐调。对于宗教性古迹,绿化则强调了它的深远效果,使她在这个深邃的空间中更具象征意义。

中国古代一向有“深山藏古寺”之说,庙宇建筑大都强调水平深远感,因此它们最好的环境物首先是树木,绿化带环绕式最符合古建筑本质特点的保护方式。以林荫道围合、绿化带环绕,或者以古建筑为核心发展为主题公园。

(3)古建筑的片断和新建筑的组合

如果古建筑只剩了某些片断,如石拱券,柱廊、台基、栏杆等,把这些残断局部砌筑在新建筑中,或加以艺术处理构成新建筑的某一部分,有时竟会获得妙趣横生的动人效果,特别是在旅游或文化设施内,更能引起人们回顾历史,探根寻源的兴趣,也丰富了建筑造型。

民主德国柏林马克思―恩格斯广场上有一栋市政府大楼,它保留了原来旧建筑的门面作为新建筑的立面中心构图,丰富了建筑个体的内容。

总之对保护园林古建筑的重视是基于要保持现代城市特色就必须保护历史城市的轮廓线和古建筑精华这一认识,城市特色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对历史格局和轮廓线保持的程度。许多古城从空间轮廓线出发划定平面上的保存范围。如布拉格、华沙、里加、塔林、爱丁堡、巴黎等,都非常注意保护历史核心区的城市轮廓线。

参考资料;

肖国清、美国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城市规划,1991。

建筑鉴赏论文篇9

a.艺术的存在方式B.艺术意象的生成规律C.审美经验的发生规律D.艺术创造主体的活动规律

6.2.艺术的本质体现于___中。(C)

a.图式化结构B.接受者的心理建构C.意象世界D.创造主体的创造活动中

6.3.艺术存在于由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流程之中,这其中哪一个环节是首要的一环?(a)

a.艺术创造过程B.艺术品中C.艺术接受过程D.艺术传播过程

6.4.在现代阐释学看来,艺术的本质体现于人类——中。(D)

a.集体无意识B.普遍的互相联系C.存在的实在性和荒谬性D.无限延伸的审美经验

6.5.艺术创造的核心是(D)

a.创作冲动B.主体的灵感C.艺术操作D.意象生成

6.6.在意象的孕育这一过程之中,主客体的相遇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C)

a.不期而至的惊讶B.理念与表象的交流C.因感动、感应而引起的内在情感激荡D.完全的精神升华

6.7.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的表达。(C)

a.精神层面B.初步C.物态化和物化D.形而上

6.8.在现代美学看来,艺术天才是一的。(B)

a.实质上不存在B.客观存在C.人们心里的主观存在D.完全不存在

6.9.艺术想象力不仅仅是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更为重要的是(D)

a.把想象变成物态化的存在B.突破客观的规律C.把想象与回忆结合起来D.将其融会和整合

6.10.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中论述了诗人的迷狂状态(灵感)。(D)

a.《法律篇》B.《克力同篇》C.《巴门尼德篇》D.《伊安篇》

6.11.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a)

a.艺术的形式B.艺术品的不确定部分C.用以填补艺术品空白的依据D.败笔

6.12.黑格尔将艺术分为三类,而这一分类的出发点是(C)

a.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B.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C.美的理念的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D.审美特性的差异

6.13.把美看作“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是(a)

a.黑格尔B.布托C.刘勰D.柏拉图

6.14.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这一指导分类标准的依据,属于(a)

a.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B.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C.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D.艺术作品与创造主体之间的关系

6.15.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划分标准是(C)

a.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B.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C.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D.艺术作品与创造主体之间的关系

6.16.艺术的特点为只能够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瞬间进行表现。(B)

a.绘画B.雕塑C.建筑D.戏剧

6.17.最为纯粹的时间艺术是(C)

a.建筑B.绘画C.音乐D.戏剧

6.18.与情感活动联系得最为紧密,也动态色彩的艺术是(C)

a.建筑B.绘画C.音乐D.戏剧

6.19.你认为下列哪一种艺术综合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共同特征?(D)

a.建筑B.绘画C.音乐D.戏剧;

6.20.艺术接受的核心是(D)

a.接受主体的参与B.艺术品的中介作用C.鉴赏D.意象的重建

6.21.波兰哲学家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的特殊结构在于它的结构框架。(C)

a.格式塔B.矛盾性C.图式化D.多义性

6.22.从整体上来看,艺术的接受是一个——的过程。(B)

a.飞跃B.阶段性C.不可控D.有计划的

6.23.所谓“艺术接受的阶段性变化”指的是接受者随着对艺术品的的深入发掘而导致的主体感受的变化。(B)

a.结构B.符号与意义的关系C.空白与不确定处D.意象的组织

6.24.在审美鉴赏中“悟”的阶段,形式符号最终被——了。(D)

a.抛弃B.凝固C.扬弃D.克服

建筑鉴赏论文篇10

关键词:美学建筑设计思想理论

abstract:alongwiththedevelopmentofsocialdevelopmentandprogress,andpayattentiontothearchitecturaldesignofaestheticsmoreimportantsignificance.thispapermainlyintroducestheaestheticthoughtofmodernarchitecturedesignintheperformanceoftherelatedcontent.

Keywords:aestheticarchitecturaldesignthoughtandtheory

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美学属于一门理论课。尽管“建筑”在先,“美学”在后,但是,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建筑的侧重点是明确的。对学习建筑来说,经过几年系统训练基本上能形成从结构、材料、环境、造价等角度审视建筑的专业习惯:对非建筑专业的来说,经过几年的系统学习也能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形成体系。有没有建筑美学方面的知识对他们来说仿佛不影响什么,但换个角度看就值得深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人们的生活水准越来越高,对城市建筑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建筑活动也越来越频繁,据有关方而统计,我国的建筑总量己达全世界建筑总晕的50%以上,各种流派、各类风格的建筑应运而生。

1.现代建筑设计美学思想倾向

建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有关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建筑美学具有价值独特的科学与人文两重性即建筑语汇所表达的意义建立在整个建筑功利性空间系统的基础上,空间系统之存在是实用功利性和科学技术的结晶,因此,建筑美学价值的独特性表现在科学的建筑技术美学价值,这是其他一切艺术所不具备的:建筑美学价值的另一方面就是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艺术美学价值的共性,具有感性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切艺术所共有的多元化的人文特色,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建筑应具有技术性、艺术性:建筑设计应遵循适用与关观的原则。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演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

2.现代建筑设计中美学思想的具体内容

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刨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根据当前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重点是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建筑之美在于其根植于自然环境,又服从于自然环境。多样的建筑形式,各异的建筑风格适宜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与风景林木地形溶为‘体,形成了各种建筑文化自己的美的语言。不间的地域,不同的自然环境,作为人与自然总结的建筑,向植物。样落地生根。合天时,合地利,适宜于各种地区自然环境的要求,与大自然融为。体。建筑之美在于其随意之处竟显精致,虽由人做宛自天成的艺术刨作。无论是拼贴,是变异,抑或是残缺,奇险,当代建筑设计中的“非和谐”意识引人注目的一种倾向。例如,后现代主义建筑将拼贴正式引入建筑创作中,矶崎新的筑波中心是典型事例。他将历史上和当代的烈度,罗曼诺,米开朗基罗,穆尔,霍来因等很多人的片断从原来的文脉中撕拉出来,进行了转换和拼贴,构成了一个相互撞击的新系统,建筑之美在于科学技术对艺术和建筑创作的影响,这是20世纪艺术和建筑发展中,最鲜明的有益于以往时代的特征。技术的进步使得建筑师的梦想成为可能。艺术的作用表现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使生活的爆满,从感性上体验自然和人生的韵律和诗意。这时候的建筑界逐渐形成了“反形式美学”“高技美学”“生态美学”和“可维持发展的美学”为代表的新兴建筑美学体系。总之,孕育着一个文化背景的建筑,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建筑,既可以折射出所处环境的文化传统,人义精神,同时也以其自身诠释着美的概念,建筑丰富的语言中裹着的是让人无尽的回味。

3.建筑美学的意义

之所以建筑美学是设计工作者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是因为建筑美学在实际建筑中存在着重要意义,建筑的美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能真实地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形态、一个家庭,概言之,就是建筑物拥有者的政治文化、经济状况,具有真实美。真实是美的内核,建筑的美学价值首先在于,通过对建筑的审美,可以窥见这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构建的社会、时代或家庭当时经济、政治、文化之真实状况。反过来,又可以通过对建筑的审美,窥见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状况,对建筑美的构建的支撑力和制约力。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凝固的史诗,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原子塔,人们通过对这两个不同时代的建筑物的审美,可以看到工业时代和原子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真实状况,并且是勿庸置疑的。

2)建筑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科技进步状况、创新能力,以及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形态下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价值取向和美学追求。应该说,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科技进步状况、创新能力,决定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所建造的建筑物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水平。反过来,通过对一个建筑、一个建筑群的审美,也可以窥见这个建筑物、这个建筑群所建造的社会、时代的科技进步状况和创新能力。科技和创新是美的内涵,是美的创造的原动力,是美的母体。一般意义上的美是如此,建筑美亦是如此。3)建筑的实用性,也就是建筑的实用价值,同样是建筑美的美学意义的重要体现。建筑的美学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这个建筑物或建筑群的实用性(实用价值)。美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实用,建筑尤为如此。一般说来,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而实用性有直接实用性和间接实用性之分。没有实用性,就很难说有什么美的感受,也就谈不上什么美。实用价值可以产生舒适,可以产生愉悦,可以激发美感,让人感受美。显然,建筑的美学意义,体现在其实用价值上。反过来,建筑的实用价值,彰显建筑的美学意义。

4)建筑的美学意义还体现在建筑的鉴赏价值(也叫观赏价值)上。一个好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及其环境,可以构成一个很好的建筑景观,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一般说来,建筑及其环境是同步设计,同步建造的。建筑群尤其是这样。环境强化了建筑物或建筑群的美感,环境又扩展了.建筑物或建筑群的美的内涵和外延,有了建筑主体,有了与主体建筑和谐映衬的环境,其观赏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好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及其环境,它(它们)的外观、神韵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结束语

通观建筑美学的种种理念,人们能深刻地认识到,建筑的美难以一言以蔽之,因为它不仅仅是视觉的艺术,还包括了听觉、触觉、味觉、心理感受等等许多因素,义融合了技术、理念、环境、审美的主动者与被动者等等方面于一体。展望未来的建筑美学观,它必将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融合系统论、环境学与生态美学等多种学科,把自然、生态和社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相互和谐作为审美的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将更加成熟和完善,必将成为建立在广义基础上的审美价值标准。

参考文献

[1]建筑美学的人文趋向,冒亚龙,

[2]试论现代高层建筑美学的内在和外在标准,谭汇川,赵翰文,‘工程建设与设计》20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