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网络舆论监督十篇网络舆论监督十篇

网络舆论监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6:21:12

网络舆论监督篇1

2003年,沈阳刘涌涉黑犯罪团伙案件在审判过程中一波三折,引起了一场轰动全国的网上大讨论。虽然此案已告终结,但它造成的舆论效应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迪。

在刘涌案件的审判过程中,“网络舆论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严惩黑社会犯罪的鲜明意愿,最终导致了最高法院对刘涌案件的再审。所谓“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互联网”成为民意表达的最佳手段。

一、从刘涌案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意义

1、民意得到了真实、充分的表达。刘涌涉黑犯罪集团案堪称建国以来罕见。众所周知,黑社会犯罪危害之严重非其他犯罪所能比拟,为各国政府之大患。我国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势力虽刚起步不久,但来势凶猛,国家对此已经确定了“露头就打,从重从快处罚”的方针,这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深得民心的举措。刘涌集团危害一方十几年,终于绳之以法,自然为国人瞩目。当辽宁省高院以含糊其辞、“莫须有”的理由将刘涌死刑的一审判决改为死缓,尤其是部分“知名教授”违背民意、以权威面目书面干预审判活动的曝光,激起了国人的愤怒,引发民众投入一场空前的大讨论。在这场大讨论中,爱憎分明的人民意志得到充分表达:①对黑社会性质犯罪的首恶必须严惩,决不允许假借“人道、人权”姑息养奸;尽管个别“权威”说: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并不是很严重的罪,这样的案件到了美国可能判无罪,不是判死缓的问题云云[注],但人民不信邪,他们知道孰轻孰重,他们更不会用美国的法律来断中国的案子。“刘涌不死,民心死”,一语表达了人民对黑恶势力的深恶痛绝。②维护司法公正,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干预司法审判活动。有的“专家”断言判处刘涌死刑是我国一贯重刑思想的体现,民众的态度是媒体片面引导的结果,是用感情代替法律;更有人建议最高法院改写辽宁高法判决中“不能从根本上排除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存在刑讯逼供”的模糊词汇,明确“认定刑讯逼供的事实,并且按照有关司法解释,不将刑讯逼供取得的口供作为定案的依据”,(笔者注:接下来就要追究公安、检察机关办案干警的罪责了!)说这是“对人权的尊重和对司法尊严的维护。”[注]但是,从2000年7月刘涌案发到3年后刘涌被终审判决,公众对刘涌案的关注一刻也没有停止,“百姓心中有杆秤”,可以说,刘涌案件的审判,直接关系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这次参与讨论人员范围之广、人数之多,感情和理性几乎都达到极致,正是如此,才避免了黑白颠倒和无限放纵。这充分说明,正义存在于民众之中,人民懂法、而且最理解法律的宗旨。

2、正义存在于最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刘涌案的二审改判曾一度使人们对司法公正产生某种怀疑;但最高人民法院正视全国人民的质询和呼声,依法对刘涌案提起再审,并最终维护了正义。人们看到我国的司法敢于从容面对公众的监督和批评,真正体现了司法为民的宗旨,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正如有位法学博士所言:再审本身是一个进步,最高人民法院的再审反映了法律对民意的一种尊重,从中可以看出法律并非只有程序正义而没有实质正义,严格执行根植于民意的法律并接受民众对于法官是否严格执法的监督,才是法官对民意最好的尊重[注].刘涌一案的再审充分说明最高人民法院正在用自己的行动体现对民意的尊重。人民对司法公正的有效监督,又产生了一定的警示作用:法律是一定形态的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的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与生活的主体,因而法律必须代表最大多数民众的意志,司法又必须在人民的监督下公开、公正进行。如果法律抛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只是部分“权威”强加给人民的信条;如果司法活动不受人民的监督而失去公正,那末法律就将失去在民众中的权威。民不可欺——无论什麽人,打着“权威”旗号也罢、打出“人权”招牌也罢、还是玩弄什麽其他花样,他都不能逾越人民的意志,、超越我国的国情。

3、人们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对刘涌案件的网络舆论监督,一方面在法律范畴给予人们很多启示,譬如法律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意志;如何保证司法公正与权威;如何看待死刑等。更重要的是网络舆论监督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关注,有个学者讲,“对刘涌案的再审,网络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网上畅所欲言体现了民众对权威机构的一种评判,在网络上对司法机关的评判则从某一方面体现一种社会的声音。”[注]网络在极大地拓展人们交互空间的同时,又极大地便捷了人们之间的认识与交流,它将成为今后人民自我教育和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那末,人民可以通过网络监督司法活动,为什麽不可以把这个手段扩展到其他领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安全……等等所有领域,都应当接受人民的监督,都应当为人民群众提供网络舆论监督的广阔平台。

二、网络舆论监督的优越性。

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已经深得民心;像《焦点访谈》、《社会经纬》,及其他中央与各地的报刊、电视反映社会热点、民众疾苦、腐败现象的各种专栏,在揭露社会矛盾、鞭挞违法乱纪、洗雪百姓冤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真正成为人民信任的“喉舌”、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反映民情、社情的重要渠道。但是,传统的媒体有它一定的局限性:①时间滞后。民情、民意反映到媒体需要一定的时间,媒体一般要进行核实,然后再履行制作、审批手续,少则数天,多则数月。②广泛性受限。传统媒体由于篇幅、人力、资金、程序等诸多原因,它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一般仅限在影响较大或很特殊的典型个案,大量的民情、民意以及事件难得光顾机遇。③交互性差。传统媒体的报道一般呈单向性,来自各方面的评论、反馈、辩解及信息不能及时沟通交流。④成本高。公开发行的报刊的版面价格很贵,电视台制作新闻节目的成本更高,如果按照节目播出时间计算更为昂贵。⑤监督主体偏移。对国家事务和国家权力的监督,主体应当是人民,人民是一个广泛的集合概念。媒体行使监督实际是代表人民的,然而由于它的局限性,在民众心目中媒体成为了监督主体。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则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1、监督主体的素质较高。利用互联网表达自己意愿的人,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有一定的知识和表达能力,关心国家和社会事务,具有较强的参政意识与维权意识,分析问题有一定的深度,他们是社会舆论的主要参与者;其中年青人又据多数,思想活跃,容易接受和传播新鲜事物。通过互联网听一听这些人的反馈意见,对于推进我们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十三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去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总数已达到7950万,职业分布广泛。社会各个阶层、各行各业都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评价,不仅参与人多,而且面广,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评论都能得到集中反馈。

3、人们的意愿和看法可以更真实、充分地表达。一般说传统的媒介对民情、民意总有个加工、筛选,往往一些更真实、一手的舆论、呼声得不到传达,而互联网就取消了这道“工序”。如果把传统媒介比喻为“记名投票”的话,那麽互联网就是“无记名投票”。这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便于人们无拘束地发言,真实表现自己。

4、具有空前快捷的特点。互联网是个电子的虚拟世界,它传播信息的速度不是以天数、小时为分母,而是按秒计算。海南发生的事情,在几秒钟内通过互联网,图文并茂地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也不会发生传统媒介的那些昂贵费用。

5、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对同一问题相互了解观点、展开讨论;既可以成本大套、连篇累牍,也可以短小精炼、一针见血;还可以组织“专家访谈”,以至于组织问卷调查和反馈。

由于互联网具有这些优越性,利用这种先进的手段实现司法与行政活动的人民监督,就是现代社会民主化发展进程的必然。有一位学者评论说:让人民通过网络发言是一种必然和进步,它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人民权益进一步的“最大化”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台。「注3给人民以发言的自由和让人民掌握法律武器同等重要,民主、法治、平等、自由,这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政治改革的目标。让网络舆论监督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吧!

当然,网络媒介既具有广泛的公开性,又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公开性是指网上的信息可以共享;私密性是指在网上评论、消息的人完全可以隐匿真实性名和身份。正因为如此,有人指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它推动文明进步的一面,也常夹杂着耸人听闻得谣言和不满情绪的渲泻。这些内容在网上广泛传播,影响很坏。所以加强网络的规范和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三、正确对待网络监督。

尽管网络监督目前仍存在某些缺陷,人们对它有不同的看法,但绝不能因此否定它的作用。2003年,网络媒体所显示的舆论监督力量得到了最充分最有效的体现,众多新闻事件,如孙志刚事件、日本人集体买春事件、刘涌案件、宝马汽车撞人案等等,都在网络上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接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评判监督,深深触及了人们的灵魂。人民大众参政意识空前高涨,使各种事件的发展得到了最深刻的推动,不但影响着政府决策,而且涉及了法律的变革。党和政府日益重视网络媒体反映的民众呼声和意见,全国人民抗击“非典”时,胡锦涛总书记在广州对一位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温家宝总理对几位北大学生说:“我在网上看到同学们在留言中表达了同全国人民一起抗击非典的决心,令人感动。”这表明网络媒体公信力日益凸显。网络监督已经不可阻挡,因为它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是“现代社会民主化发展进程的必然”。我们应当对网络监督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使其规范和完善。

1、网络舆论监督是宪法赋予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我国《宪法》总纲明确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宪法》第三十五条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言论自由和对国家机关的工作实行监督是宪法赋予人民的民主权利。人民有权利采取最便利的方式和手段,保障自己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保障人民有效地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网络监督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便捷而有效手段,它当然要受到宪法的保护。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评价网上的争论说,“这是网友的自由,也是民主的体现。”

2、网络舆论监督是现代文明的体现。

现代文明的社会,不仅表现为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达,而且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文明化,尤其政治文明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政治文明首先表现为最大程度地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积极性,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人们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意见和倡议都能受到关注和发挥作用。依赖现代数字技术而实现的互联网传输、交流手段,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充分实现民主又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必然。网络监督正是这种现代科技同现代民主的恰到好处的结合,它为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人民权益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台,是现代文明的体现。否定网络的意义,就如同愚昧时代否定“日心说”、清政府视火车为“怪物”、落后的文化禁锢电影、电视;否定网络监督也可以视为“叶公好龙”式的民主心态。

3、网络舆论监督是公民自我教育的方式。

网络媒体是交流传播各种知识和社会信息之现代化工具,它具有广泛性、社会性、世界性等主要特征,他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了解天下大事的主要渠道。我们看到,在网络监督的过程中,人们也在相互交流信息和知识,在参与中学习、在参与中互补,在参与中提高素养。对于个别不负责任、偏离事实和公德的网上言论,人们也在进行批评或抨击。正义、法律、公德、知识在自发传播,这是主流;恰恰是这种自愿参与的活动,更有效地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同时也真实反馈了人们道德的水准,让我们的主流媒体的导向有的放矢。

4、网络舆论监督是民主、公开、平等的推动力。

政治民主化是政治文明的前提,其基本要求是政治上的民主、公开和平等,这正是网络监督的前提和目标。网络监督的前提是要求政治公开(也包括司法与行政的公开),公开才有公正。政治的民主化、公开化、法制化、科学化以及政治的高效、清廉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政治公开化就是要增强政治生活的清晰度和透明度(涉及国家机密和国防机密外),消除政治的封闭性和神秘色彩,消除程序上、技术上和地域上的限制,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通过网络更好地了解政治过程,更好地知政议政和参政,实现各种民主权利。没有政治的公开化,就很难保证政治民主化,政治清廉也会受到影响,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也就无从谈起。

5、对网络舆论监督应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

互联网承担着传播知识、信息,弘扬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神圣社会职责,作为部门的大量社会信息应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关部门应该审时度势,加强正面引导。网络规范和道德的形成,主要靠教育和引导,靠所有网民的自律;2001年5月湖南创建了《红网》,作为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新闻和综合网站,拥有了中国第一批专业网络记者,在红网的“社区论坛”,邀请了诸多的专家、学者作为常年特邀嘉宾,进行各种建设性的探讨和评论,引导论坛舆论导向趋向理性化。全社会应当加强互联网诚信与公德教育,形成网络道德公约;网络服务与监管部门以及主流媒体应当主动组织对败坏网络声誉的批判,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净化舆论平台。

6、建立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与途径。

网络监督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一切关注民生、关注国家的事情,总是会经过网络空间摆到各级政府的桌面上。对于这种“新”事物,我们的各级政府应当给与高度重视和恰当地应用了。有人建议尽快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我认为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应当扩大到司法和和一切政治领域,还应当制定必要的对监督渠道进行规范的章程。譬如:国家信息公开制度——接受人民的监督,首先要实现公开,国家司法、行政、经济等部门哪些信息必须或应当公开,通过哪些渠道公开,谁来监督执行;如许多地方纷纷创建“政务网”、“警务网”“市长信箱”等,为人民提供了方便之门。吉林省省长洪虎在“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政府要将自己的工作向媒体公开,媒体要监督政府的工作。北京市委书记刘淇说,政府应该接受各方面的监督,监督政府,重点是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像我,就是你们的重点监督对象。社会反馈制度——我国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很重视从互联网了解民情,全国人民抗击“非典”时,胡锦涛总书记在广州对一位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温家宝总理对几位北大学生说:“我在网上看到同学们在留言中表达了同全国人民一起抗击非典的决心,令人感动。”各级政府是否可以制定一些具体的制度,人民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和方式发表意见、建议,谁来收集来自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如何建立畅通的相互反馈路径。湖南《红网》的“百姓呼声”已成为百姓心中的名牌栏目,群众可以在网上投诉求助,由红网记者及联动媒体记者调查,并直接回复投诉人;群众还可参与进行评论和法律咨询等,使网络的互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违法追究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2000年12月通过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对利用互联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规定了处罚。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利用互联网时,都要遵纪守法,抵制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和有害信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依法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实施的各种犯罪活动。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保障互联网的运行安全与信息安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各地政府可以根据这个决定制定细则和一些必要的制度,使网络监督进入良性运行。各地方人大常委会应当肩负起网络监督立法的重任。

总之,互联网的普及,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一切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道德的等等领域,都因互联网的加盟而大开眼界、五彩缤纷。它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也是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动力;因势而用之,受益无限;逆势而拒之,后患无穷。现代政治文明与现代化民主手段的结合,将创造一个真正健康、富于活力的现代化社会。

﹡文中[注]释均引自互联网评论。

参考文献:

郑慧:《政治文明:涵义、特征与战略目标》(《政治学研究》2002/3)

网络舆论监督篇2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体坛网;规范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156-02

一、网络舆论监督相关概念解析

舆论监督属于社会监督形式当中的一种,是实施于公共生活中的一种监督方式,其中涉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是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职能。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利用互联网的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和事件、个人行为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和看法,产生并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对现实社会起到监督、检查和评定的功效。

目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主要有自媒体(论坛、贴吧)、网站留言、个人微博和博客、社交网站、网络民意调查等多种形式。

二、体坛网“中国足坛反赌扫黑”事件专题报道分析

体坛网()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依托于拥有最强大采编队伍的体坛传媒而创建的垂直体育门户网站。

(一)“中国足坛反赌扫黑”事件回顾

纵观最近几年网络上出现的热点事件,几乎每一次都会引发无数网民的热切讨论,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在网络上,这种过程发展速度快得惊人,以“中国足坛反赌扫黑”系列案件为例,自2009年公安部“8・25专案组”成立以来,有关中国足坛的“反赌扫黑”风暴便愈演愈烈,2009年10月19日,广州足协副秘书长杨旭被捕;2009年11月13日,前成都谢菲联队助理教练尤可为,定性涉嫌犯罪被捕;2009年11月6日,中国足协负责商务开发的范广鸣被警方要求协助调查,成为第一个涉案的足协官员;2009年11月16日,原青岛海利丰领队刘宏伟,被拘留;同一日,前武汉队门将闫毅涉嫌被警方拘留;2009年12月15日,前鲁能队长邢锐被捕;2010年1月21日,公安部证实南勇、杨一民、张健强三足协高官接受调查。中国足球打黑行动的重心由足球从业人员案件,转移到足球官员受贿索贿案件。备受瞩目的中国足球反赌打假风暴,随着2011年12月19日正式开庭审理,也进入到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

(二)事件专题报道分析

1.内容分析

对于“中国足坛反赌扫黑”事件体坛网采用的是特设专题报道的形式。以专题形式报道能形成连续的、多维的、动态的报道方式,更好地挖掘新闻价值,吸引更高的公众专注度并产生更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体坛网国内足球板块采用传统的三栏式排版,页面相对紧凑,并在页面上方醒目位置显示出“反腐风暴”和“反赌风暴”两大专题。以“反腐风暴”为例,其核心板块集中在“滚动新闻”、“热播视频”、“事件进展”这几项上。而体坛网通过对事件细节所做的梳理和分析,帮助人们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如“涉案人员关系概要图”、“曾经的假赌黑”、“重案”等栏目,不但丰富了专题报道的内容,同时也有助于人们对事件的发展有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2.形式分析

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专题相比,网络新闻专题由于有技术上的保障,其报道的内容远远多于报纸、电视、杂志上的相关专题。特别是在新闻的时效性方面,网络媒体消息的几乎和新闻事件的发生是同步的。而对于社会热点新闻而言,采用网络新闻专题的形式,将使报道更为全面、丰富,便于受众理解,从而优化传播效果。对于“中国足坛反赌扫黑”事件的专题报道,体坛网可谓是采用了文字、图片、视频三位一体的报道方式。例如,进入“反赌风暴”专题内的“热播视频”专栏,关于国内足坛反赌扫黑的相关视频报道就有超过500个,而体坛网更是精心策划了许多惟妙惟肖的漫画来配合新闻专题的报道,如,“陈亦明与李承鹏混战升级”专题封面就用了两个人扮成拳击手的漫画形象,这样生动的表现形式很契合新闻核心内容,同时也使得专题报道通俗易懂、丰富多彩。

(三)体坛网事件报道的舆论监督作用

随着这些足坛“大佬”们的纷纷落马,以及这类事关中国足球命运的爆炸性新闻一出,各大门户网站便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和报道。体坛网更是全程跟踪报道反赌扫黑事件的最新动态,打破了传统平面媒体时间和内容的限制,扩大了舆论监督的范围,随着媒体的推波助澜,有大量网民上网发帖,自发搭建讨论平台,发表对事件的看法,然后有更多的网民跟帖,就该事件的发展发起热议,并通过微博、社交网站、即时通信工具等多种手段使得相关信息不断扩散,震撼力不断增强,最终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这股强大的舆论力量会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推动事件的发展和解决。

(四)其他事件中表现出的网络舆论监督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热点事件借助网络平台,得以公之于众,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除了“足坛反赌扫黑”事件之外,其他引发巨大轰动效应的事件有很多。例如,2010年10月16日发生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其最初是由网民在猫扑论坛上发出的帖子,披露了发生在河北大学校园里的一起车祸事件,肇事者在校园内驾车撞倒两名女生,并造成一死一伤,司机系酒后驾车,事发后还口出狂言“我爸是李刚”,随着网民们不断跟帖、转帖立即引爆网络。消息后的第二天,据相关统计,该贴点击量已经超过了100万次,引起了广大网民的极大愤慨与关注。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以及公众想要了解事情真相的迫切心情,该事件发生后,河北省委对此事也是十分重视,成立了由省教育厅、公安厅以及保定市政府等部门工作人员成立的专门工作组进入河北大学协助处理此事,并及时向社会公布该事件处理的进展。可以说正是由于网民们的极大关注促成了这一事件的顺利解决。

三、目前网络舆论监督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网络上并不是所有的舆论导向都是正确的,因为在互联网这样一个虚拟的环境中,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有着很强的不确定性和自发性,这样一个复杂的、庞大的群体很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从而产生错误的舆论。

(一)网络舆论监督建设和应用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应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对于最近几年才兴起的网络舆论监督更是如此。首先,网络的虚拟性也会大大阻碍舆论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由于网络上缺少“把关人”,各个行业、年龄层、学历水平的网民混杂在一起,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认识会存在差异,导致有些信息的真伪很难在第一时间得到查证。此外,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是自发的,缺少来自有关部门的监管,我国相关的网络舆论监督法律法规还不是特别完善,网络主体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而虚假信息的受害者往往又势单力薄,缺少相应的法律保护。

其次,舆论的导向作用也很重要,一般网民在关注一个网络事件的时候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事件的细枝末节,而一般网络上第一时间所形成的舆论往往最具有影响力和煽动力,而有些事件和问题只有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早期形成的舆论观点有可能产生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舆论导向,而新的舆论想要覆盖旧的舆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另外,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无限广阔的网络海洋里,网民就像海里的鱼一样,只有聚集在一起才能形成合力,而少数弱势群体的声音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关注,终将会淹没在大海之中,这样舆论监督就起不到作用,网络的优势则变成了劣势。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目前网络舆论监督刚刚起步就对其失去信心,与传统监督方式相比,网络舆论监督还是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例如:提高了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直接性;增强了监督的力度;拓展了监督对象的范围;表达的自由度更高等。

(二)建议和对策

首先,由于网络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互联网环境的复杂多变,与网络有关的法律法规总是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网络制度的建设,制定好“游戏规则”,注重加强对网络舆论监督工作的监管,努力净化网络平台,依靠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尤其要注重保护公民在网络上的隐私权和名誉权,对散布虚假信息、造谣生事的网民予以管理和整治,而对于举报人的隐私予以足够的保护,建立起健康有序的网络监督环境。

其次,加强宣传与教育,增强公民的自律意识,注重正向的引导工作,开展网络的素质教育,让广大网民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在面对复杂突发的事件时,能够做到不人云亦云,减少主观情绪言论,防止网络暴力产生。

最后,注重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由于网络舆论监督和传统舆论监督的形式不太相同,前者是自下而上的,而后者则是自上而下的,这就导致网络上的言论随意性较大,主观色彩较浓,缺乏深度和力度,而从整个舆论监督的体系来看,传统媒体的观点、报道、评论是更具有权威性的,信息来源也更加可靠。因此,两者应该取长补短形成互动,依靠传统媒体的导向作用给网络舆论予以指导,这样才能使网络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关梅.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意义、问题与出路分析[J].新闻界,2009(3):87-89.

网络舆论监督篇3

近年来,我国进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期,在地沟油、瘦肉精、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央视主持人赵普4月9日在微博上爆料称,老酸奶和果冻很可能是破皮鞋制成,2012年4月18日,马伊琍在微博上曝光了女儿因为食用“假鳕鱼”而拉油的问题,“破皮鞋果冻”、“假鳕鱼”又浮出水面,掀起了民众对于食品安全的又一轮大讨论。由于网络信息的发达,见诸报端、电视、网络,尤其是微博等媒体的食品安全事件的数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且信息扩展迅速,影响面非常广,且存在矛盾激烈、处理难度大的特点。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今天,网络媒体的作用日益凸显,网络媒体对食品安全监督究竟有怎样的作用,而政府该如何利用这一媒体有效管理食品安全问题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对食品安全的网络媒体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合理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使其在食品安全事件的监督和处理中能够发挥其科学的功能。

一、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论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指公众通过网络的手段,运用微博发言、微博跟帖、新闻跟帖及论坛讨论等多种形式所进行的舆论监督,这种监督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大众传媒舆论监督,大众传媒舆论监督多指报纸、广播、电视、新闻性期刊等,而网络舆论监督仅仅包括网络。食品安全事件的网络舆论监督是公众通过网络对食品安全事件进行的舆论监督,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网络舆论监督不仅仅局限于对事件的最初曝光,更聚焦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进展情况以及食品安全事件的后续处理情况的相关报道,相比较而言,在传统媒体报道了某一食品安全事件之后,网络便成为了公众寻找最新资讯和媒体和中介。

我国的网络舆论监督最早开始于21世纪初,2001年网络媒体对毒大米事件进行了专题报道,民众从此网络报道中了解到关于毒大米事件的详细信息,从这件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中也可以看出,网络舆论监督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2002年网络上题为“转基因食品红色警报”的帖子率先揭露了“雀巢转基因奶粉”事件,此后,雀巢奶粉事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注意。2009年蒙牛特仑苏omp牛奶由于添加安全性不明物质omp而遭检查,这一事件经网络曝光,继而引起了对食品添加剂管理的关注。可以看出,网络舆论监督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愈加明显,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进食品安全事件中。

二、网络舆论监督在食品安全事件中的作用

网络舆论监督对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导入信息,提前监测

网络舆论在公众接触不到的范围内,将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提供给公众,食品安全事件往往只有通过媒体的报道才能进入公众的视野,被消费者所知晓,网络媒体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便是信息导入,一方面是信息的,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网络媒体会在第一时间内将事件公布于众,传统媒体的运行周期不同,报纸的周期是天,电视的周期是分,而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网络媒体的周期是即时的,与传统媒体的限制度相比,网络的限制度较弱,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网络能够即时播报。另一方面是信息的集成及存储功能,传统媒体刊登出信息后,经过网络媒体的转载会在更大范围内为受众所知晓,引起较大反响,因为网络是24小时运行的,民众任何时间都能在网络上看到新闻,网络媒体的优势在于快速将事件信息进行储存和集成并传递给更多的受众。

(二)综合报道,持续跟进

网络媒体能够帮助公众消除对事物的不确定性看法,并影响公众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的概率,网络媒体的海量信息存储功能能够满足公众所需,提高公众对事件的认识,降低事件的模糊程度。网络媒体能够给公众提供的信息包括:一是有关食品安全事件本身的真实情况,发生的原因及对人体是否有害等的影响。传统媒体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在第一时间内提供全面的信息,而网络媒体的多媒体互动平台能够快速将信息传递给公众。在百度上输入“破皮鞋果冻”,找到的相关网页有2230000篇,事件的每一个进展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报道。二是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网络媒体能够即时刊登出与本次食品安全事件有关的科学知识,提醒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食品安全问题。新华网中有关专家的报道为公众解释了为何众多厂家要在果冻中加入破鞋料,这些科学的解释减轻了公众心中的不安全感,增强了社会稳定。三是企业等当事方的回应,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食品企业当事方的态度与回应也是公众非常关心的,网络上的信息非常多,“厦产果冻喊冤:我们没用破皮鞋,”财经网“范志红否认破皮鞋变果冻和酸奶”,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展了公众对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的了解。四是政府政策的解读,每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矛头也定会指向政府相关部门,抨击某环节的纰漏,由于公众并不了解相关法规,所有网络没有会结合食品安全事件本身进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解读。

(三)舆论导向,受众互动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网络媒体能够使受众之间具有很好的互动,而传统没有很难使受众有互动反馈的机会,即使有报纸或电视节目有连线采访,但是受时间限制,真正能够参与互动或者互动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也效果甚微。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的论坛留言、网站投票、讨论版等多种形式就食品安全时间进行公开互动讨论,既可以缓解公众情绪,也可以了解公众态度。舆论媒体是对民众意见的分流整合,混杂着理智与非理智的各种言论和观点,舆论媒体能否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有赖于网络媒体提供大量的信息,将事件往正确的方向引导。一般而言,评述员的述评、网友的评论和互动性的评论相互结合,互相补充能够将食品安全事件引向较为正确、真实的方向,向民众呈现客观的事实。

(四)执行力强,影响力大

网民执行力是指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后,网民采取任何相对应行动的能力,食品安全涉及到每个民众个体的人身安全,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公众也有了一定的辨伪能力,虽不会完全相信信息的真伪,但会首先停止购买产品,等事情真相出来后再进行购买或放弃购买。每次食品安全事件之后,无论是有问题还是没有问题的同类产品的销量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食品安全事件牵扯的范围很广,多会波及整个品牌或整个行业,不仅是品牌的名誉,还包括产品的进出口等经济利益的损失,“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使外国民众对中国的奶产品及其他产品都产生了质疑,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更是发出警告,要求国民不要食用来自中国的奶粉制品,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出口贸易和品牌声誉。

三、食品安全事件的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虽然网络舆论对食品安全事件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但这并非说明网络舆论监督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监督作用很完备,网络媒体的发展历史较短,相对于传统没有仍缺乏丰富的经验,在监督食品安全过程中,也存在着虚假信息泛滥、深度报道缺乏、受外部经济利益干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使网络舆论更好地监督食品安全。

(一)虚假信息泛滥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网络主体的虚拟性及匿名信,使得网络上的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不排除有某种个人目的或者某群体目的的虚假信息混入,误导民众对事件真实性的判断,这些虚假的信息能够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2005年7月5日,《环球时报生命周刊》刊登了《“一个啤酒工作者的来信”》,在随后的报道及网站转载中,“95%的品酒加甲醛”的说法在国内传开,很多啤酒企业受到影响,造成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在国家质检总局的抽检报告中得知啤酒甲醛超标问题并不存在,而是个别生产混合澄清剂的公司为扩大公司产品销售而借此生事,以期让政府强制取消啤酒甲醛酿造工艺。因此,也可以看出,网络媒体仍存在着很多虚假信息报道,对民众的生活和企业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深度报道缺乏

虽然网络没有能够快速传递信息,但是正是由于信息的快速性也导致了报道很难在第一时间内做到深度性和全面性,缺乏深度报道,只停留在表面,触及不到事件的本质,对事件的呈现也只能出现断层。2010年8月5日,《健康时报》报道了“武汉三名女婴性早熟”的病例,经调查,三名女婴的家长称都曾食用过“圣元优博”奶粉,怀疑和圣元有关,此后的中国新闻网、新华网、新浪网都一直关注此事件的进展情况,并不断进行报道,然而,所有的报道都是表面上的事件进展,在论及圣元奶粉是否存在问题,卫生部是否妥当复杂等问题时,网络媒体却始终没有给出最确切的答案,最后是《新京报》发表署名任孟山的评论“没事的奶粉何以成为公共事件的主角”,抨击了国家质检体系的监管程序不合理,导致民众对食品安全问题持有强烈的不满和怀疑态度。

(三)公关导向严重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就是人们口耳相传的信息多为负面信息,似乎大家对“好的信息”都习以为常,不具有吸引力和嚼头,舆论媒体也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样的心理,往往纰漏的也是社会上的负面印象,尤其对于关乎民众人身安全的食品安全问题更是成为舆论媒体的重要纰漏内容。此外,在食品安全事件的舆论监督中,也存在经济诱惑的弊端,当不利于己的新闻报道出现后,与报道相关的当事人会通过经济贿赂等方式进行封口,也使得舆论监督的公信力受到影响。2008年,当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9月12日,网络媒体又爆出百度搜索引擎屏蔽三鹿有毒奶粉的事件,在一份名为“三鹿公关公司写给三鹿危机公关的信”中披露,百度涉嫌收取300万元保护费而屏蔽三鹿负面新闻。当搜索引擎被公关而保持沉默,不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真实情况做出反应和报道时,舆论监督的效果定会让公众感到担忧。

(四)报道主题受限

虽然网络媒体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和言论的开放性,但是网络媒体报道仍存在报道主题受限的问题,以“破皮鞋果冻”的食品安全网络媒体报道为例,虽然网络报道非常多,但是也基本集中在政府部门或官员的观点上,如“政府措施”、“质量检查”、“事件调查”、“问题果冻处理”等占绝大多数闭路,而体系消费者的主题却占比较少。此外,网络媒体的报道主题中,提供消息占较大比较,而解释性的报道很少,民众的声音非常少。在我国,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民众的恐慌和愤怒,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民众缺乏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毕竟食品安全与其他安全不同,例如某添加剂具有致癌性质,但是并非说明这种事物就能致癌,而且也无法通过实际检查确定这样的论断,某不合格食品也并非等于有毒食品,即使食用之后也没有很大的反应。针对这样的事情,专家学者可以在食品安全事件中起到引导、解读和抚慰的作用,但是现实情况是,这些专家学者的声音也非常微弱,他们的观点得不到权威的渠道告知,民众也没有一个正确的渠道去了解专家的观点,继而就不知道事情的真相,而对专家观点也久而久之抱有怀疑态度。

四、北京市做好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论监督的对策建议

在对食品安全事件进行监督的众多媒体中,网络媒体凭借其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点,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传递信息,通过多种手段全方位的报道事件的进展情况,也将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舆论监督带入一个新的阶段。虽然网络舆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具有很好的监督作用,但是从上述分析中也可以看出,网络舆论仍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北京市应针对当前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提出完善的对策,提高网络舆论监督的效率和合理性。

(一)完善网络媒体监管机制

网络媒体作为一个新兴的潜力巨大的行业,要想使其对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发挥重大的作用,对网络媒体的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因此,监管者的管理影响网络媒体的发展。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包括很多方面,既有包括信息的公开资格和时间限制,又包括信息报道的要求和规范,此外还包括网络媒体从业者的行为规范等,这些都是对网络媒体进行管理的范畴。北京市对网络媒体的管理可以通过制定法规政策,完善现有的一些条例对网络媒体进行管理,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很多关于监管网络媒体的法律法规。北京市相关政府可以根据相关法律进一步规范市内的网络媒体的监督和管理,尤其是对网络媒体机构及从业者的不规范行为,需要北京市政府制定适合北京市实际情况的网络规范,正确引导其行为,减少虚假信息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强化网络媒体机构及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北京市政府完善网络舆论监督的法规能促进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督和管理,更能提高网络舆论监督的力量。

(二)增加网络媒体信息透明度

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北京市政府应在第一时间内公布情况,信息,成为公众了解信息的有效渠道。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的公开透明是非常重要的,一旦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政府在第一时间内公布信息,权威信息,能够减少公众心中的质疑和怨愤情绪。而如果仅从政府形象考虑,隐瞒事情的真相,会影响政府及网络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和形象。如果政府能够给公众真实及时的信息,那么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媒体会向北京市政府求证,并根据政府提供的信息对食品安全事件进行报道,并采访相关的人,同时会引进一些社会主流专家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解析和评论,正确引导公众的注意力和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政府要充在前面,要与网络媒体一同努力正确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食品安全的事情原委告知公众,而不是滞后于网络媒体,这样既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同时又不利于网络媒体信息的规范性和权威性。这样,只有扩大信息公开路径,增加信息透明度,在有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最先公布事情真实情况,才能逐渐建立北京市政府的公信形象和地位。

(三)利用网络媒体作政府助力

网络媒体在舆论监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公众及时了解到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的各种信息,由此可见,网络媒体的作用非常明显,而且潜力巨大。北京市政府可以疏导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正确的利用,使其为政府工作服务。在信息公开方面,北京市政府除了要召开新闻会,向媒体通知有关事件的相关信息植物,还可以通过政府网站关于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让民众能够通过这个非常正规、非常权威的渠道去了解有关食品安全事件的信息。但北京市政府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及时更新,正确为民众提供及时、准确、真实的信息。与此同时,北京市政府也可以通过建立网上信访制度,开办网络论坛,在这里允许工作发表个人意见,这样,政府可以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并能够及时了解民众的想法,联合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的当事者单位根据民众的要求解决事情。

(四)提高网络媒体从业者的素质

在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网络舆论监督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就是网络媒体的从业人员,他们是直接有关食品安全信息的主要群体,然而一些网络媒体从业人员接受当事企业的公关而追求个人经济利益,或者为追求轰动效应而夸大新闻事实等都会造成网络媒体报道的虚假和错误。因为,北京市政府应该加强对网络媒体从业者的素质的培养,一方面通过法律的手段告诉这些从业者,哪些是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宣传的,而哪些虚假信息是不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宣传,通过法律这个硬性的武器可以约束一部分网络媒体信息的虚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道德约束,这个约束是软性的,靠的是从业人员的德行素质,已有的《记者守则》、《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和《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等都是对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道德约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规范从业者的德行,也可以提高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效用。此外,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还要多学习有关食品安全的知识和书籍,针对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的发生,要在第一时间内,通过科学的渠道了解食品安全问题的真伪,保证所播报的信息是真实的、科学的、客观的,以给公众真实准确的信息。

(五)网民自身提升素养

虽然通过多种途径可以约束网络媒体公众者信息的真实性,但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网民及公众自身要提升自己的素养。在网络传播中,公众及网民能够参与到其中的各个环节,可以上传信息,通过微博等信息,同时,针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公众不应过度相信信息,而应该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关注食品安全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对各种复杂的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做出正确的分析,

网络舆论监督篇4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正面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进步,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门槛越来越低啦,网络平台的畅通无阻,使得自媒体传播广泛地涌入公众的视野之中。人们利用网络舆论监督来维护自己权益、表达自己意见、监督政府行为的意识有了明显的提升,不得不承认网络舆论监督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积极的影响,给予公民更广阔的话语平台。

一、什么是舆论

舆论的定义非常多样化。一种定义是: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现阶段我们对于舆论的定义可能会存在着某些具体的差异,但是在总体上认为舆论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是大多数人所遵从或是认可的,那么这种普遍性和广泛性就造成了舆论力量的强大性和一定程度上的不可抗拒性。尤其是在网络媒体发达的当今,任何人都能够成为舆论力量的参与者甚至是领导者,人们参与事件的门槛低了,所以对于舆论的控制也就更加困难了。

二、舆论的特点

(一)公开性

从分散的个人意见到成为群体性的公众意见必须经过公开的社会交流和讨论,而已经形成的公众意见要发挥意见影响力,必须面向社会公开传播,作为民意的现实,实现舆论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直接或间接干预。[1]舆论形成于公开的社会大环境之中,它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同时反作用于社会公共领域,发挥其作用。

(二)公共性

舆论既然能始终在公共领域内产生并发挥作用,那么公共性就不可避免地成为舆论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这种公共性的具体体现就是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所谓公共性,就是公众所讨论的议题必须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人们普遍关注的事宜,能够在其心理上引起广泛的共鸣,从而才能达到心理上的近似性。比如有关民生、医疗、反腐之类的具有广泛性的议题。

(三)急迫性

舆论涉及的都是尽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舆论的急迫性。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公众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所以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某些突发性的事件最能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也最亟待通过舆论来表达自己渴望解决事件的心情。

(四)广泛性

舆论的广泛性是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舆论是现实的、功利的、急切的,他随着各种各样问题、现象、事件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它们的消失而消失。舆论总是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突然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它会瞬间波及到最广泛的人群,无孔不入,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作为参与舆论的公众,它通常是代表群体的集合概念,数量上总是多数的,从而实现了舆论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五)评价性

舆论是一种意见,它不是一般的客观陈述,而是对事物(包括社会人物、事件、问题及其方方面面的社会联系等)作出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也就是具备一种评价性。[2]舆论大都体现了参与者的主观态度、立场,无论是赞成或是反对,它总是一种意见的表达。

三、网络舆论监督的正面效应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变革,网络媒体、自媒体纷纷融入进我们的生活当中,在新形势、新情况下,人人都是新闻的发出者,人人都是事件的监督者,面对如此便捷,广泛的传播平台,网络尤其是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掀起了一股舆论监督的狂潮。下面我们具体探讨下网络舆论监督的正面效应。

(一)政府工作的一面镜子

网络舆论在监督政府行为上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网络舆论主体具有广泛性和匿名性,它跨越了地狱和时间的限制,传播范围广大;第二,网络监督成本低廉,时效性强;第三,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打破了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实现了民众与政府的交流互动;第四,网络舆论监督归宿的公共性。[3]正是由于网络舆论监督在监督政府工作方面存在着这样的优势,才能够保证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积极互动,像镜子一样时刻监督着政府的行为。

(二)公民表达意见的渠道

舆论的产生就是针对某一事件而出现的,那么在新媒体时代,尤其是网络的参与使得人们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一种传播方式,实现了网络技术与民主监督、意见表达的有机结合,具有公开、透明、快捷、广泛、互动的特点,独特的优势和强烈的时代特征,使其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4]网络信息交流通过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的结合,使某一事件有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平台,微博作为公民表达意见的新兴载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新的信息在微博上以病毒般裂变的方式传播,在用户即时的主观判断下,被不停地成倍发酵、放大,使得事件能够引起众人的广泛关注。同时微博的匿名发言的特点,使大多数人可以轻松的表达自己的积极意见而不受危害。

(三)了解问题真相的途径

网络媒体的方便快捷在时效性上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诸多局限,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对最新的事件信息进行及时的分享,具有时效性。同时互联网是个开放的平台,网络传播具有“公共领域”中的自由、开放、交互的特点,所有人都能够参与舆论监督,网络信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及时性。同样网络舆论也可以针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通过历史材料与最新动态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四)推动民主法制建设

在西方,舆论监督被称为“第四种权力”,是独立于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社会力量。虽然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政党政治不同,但是我们同样重视舆论在推进我国民主法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加强网络舆论监督有利于发展人民民主,推动法制建设,使得国家的改革在人们监督的透明环境下进行,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四、总结

纵观舆论的特点,以及在新媒体时代下舆论的发展趋势,他们参与政治,渗透生活的能力越来越强,我们应该把握好舆论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舆论监督的优势,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0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0

网络舆论监督篇5

关键字:网络舆论监督 优点 缺点

网络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一种,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媒体对政府公权力的运行提出批评、建议等。

一、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点

1.主体具有广泛性和独立性。

(1)人民群众成为监督主体。相较于传统媒体代替大众实行舆论监督,网络信息的低门槛,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这大大扩展了舆论监督的主体范围,拓宽了人民群众发表社情民意的渠道,打破了传统监督体制自上而下的层级隔断,使人们得以迅速而且充分地表达自身诉求。据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如此庞大的网络应用人群,使得网络舆论监督天然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大大提升了监督的几率与范围

(2)监督主体具有高度独立性。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网络上的公众,他们几乎不会受制和依附于被监督者,对于监督的高涨热情和强烈要求使得他们无所顾忌,勇于追根问底。。网民数量众多,层次丰富,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广泛。

这种主体的广泛性和独立性带来了两点好处:一是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知情权。www.133229.Com这种权利范围与能量的扩大及网络监督成功事例的传播又激励了更多的人参与到网络监督中来,监督力量不断增强,监督热情保持高涨,形成了良性循环。二是给传统的监督提供了案源、线索和舆论支持。中纪委信访室在其官方网站上的职能介绍中已经明确列入“从互联网上收集群众举报”,网络反腐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天价烟”局长事件,就是网友从周久耕网上的一张会议照片中发现线索,经过不断搜索、揭露,促使司法部门介入调查,最终周久耕以受贿罪被判刑。“华南虎”事件中,广大网友从摄影专业、生物学专业乃至气象学专业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为政府部门最终做出处理决定提供了丰富的支撑材料。

2.行为具有交互性。开放的网络平台使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实现跨越时空的“面对面”在线交流,包括网友之间的交流、政府和网友之间的交流,政府相关部门间的交流等。这种交互性,可以督促政府部门对网络舆论应对提速,提高公众监督的积极性,形成网上官民良性互动。促进政府行为的民主化、法制化、透明化。同时。公众还可以通过网络“群起”而分析、完善、探讨各类信息,展示各自的观点、立场、思维方式形成各类观点的交锋,实现信息的筛选。最终促使舆论的形成。

3.效果具有直接性。网络舆论监督基于广泛的群众参与和舆论形成的快速性,一是避免了重复监督,二是节约了监督环节,使监督效果体现出直接性、快速性。2009年2月8日,“躲猫猫”事件在网上曝光,2月27日,云南省政府就公布了调查结果,6名相关干部被记过或撤职。

二、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缺点

1.无序性。尽管网络舆论监督,备受瞩目,但实际上,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各类网站乃至广大网民本身,目前对网络舆论监督都没有有效的秩序管理措施或者自律制度。网络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匿名性、便捷性在某种程度上叉加剧了这种无序。无序导致虚假信息泛滥、情绪性言论蔓延,信息泥沙俱下,使网络舆论监督体现出“双刃剑”特性。

(1)信息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开展舆论监督的前提,就是要保证信息的畅通和真实无误的传播,虚假信息严重影响舆论监督的效力。传统媒体监督中,存在新闻把关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媒体公布的监督信息的准确性,而网络信息的低门槛和网络信息的海量,以及目前网络审查技术的单一和低效使得网络信息的准确性很难核实,这就使网络监督信息真假难分。2008年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卫生厅一位马姓处长就被网络传言殴打志愿者,网络上谴责谩骂声一片,该处长深受影响,但随后证实纯属网络误传误信。这类“误伤”事件损伤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力和威信。

(2)网络暴力不容忽视。这主要体现在网络舆论中的情绪性言论较为突出和“人肉搜索”的两面性上。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使得网络舆论监督常常呈现出一种混乱和非理性的状态,往往导致偏激或者极端的情绪化观点占了上风,众多网民发表的言论缺乏独立判断和思考,多数人的盲从使得原本的舆论监督变成非正常的舆论暴力。而且由于网络的“反权威”特点,在网络大讨论中往往很难形成权威意见或者产生权威言论,也就谈不上什么“意见领袖”的引导,这也助长了网络暴力的形成。2010年2月网友曝光的某烟草局局长“香艳日记”,虽然揭露了一名腐败官员,但网友群起而“搜”,大肆曝光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和生活细节,在讨论中毫不避忌情绪性的发泄和进行人身攻击,很多言论已经超越了正常的评论范围,实际上已经侵害了几位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但这种“多数人的暴政”目前尚无监管和惩罚措施,导致网络舆论监督在敏感事件上往往很难不逾越道德和法律的界限,这也最终损害了网络舆论监督本身。除此之外,网络舆论监督常常出现“一边倒”的状况,这无形中会对现实中的党纪政纪处理、司法审判造成影响,导致最后的处理结果有失公正,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网络的盈利机制可能对网络舆论监督带来伤害。首先,一些不负责任的网站为了牟取利润,赢取点击率,置正确舆论导向于不顾,将道听途说的消息编发上网,转发或引用虚假和有害信息误导公众、混淆视听,借助互联网开放、自由、简易、海量等特征,迅速传播,甚至发酵、放大、变形,增加其影响效应。2009年,百度“魔兽世界”贴吧中一个“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在短短5个小时内引来超过20万的点击率和上万条跟帖,并随即成为各大网站讨论热点。后来广大网友才知道这是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为保持关注度的自我炒作。其次,如果不加以引导、监管,网络舆论监督很有可能会受到已经形成完整产业链条的“网络公关”的伤害。中央电视台曾多次曝光这类网络公司,他们不仅为企业炒作品牌,也能按客户指令进行密集发帖,诋毁、诽谤竞争对手,甚至控制舆论,左右法院判决。目前,网络公关大多集中在商业领域,但如果不未雨绸缪,很难避免此类公关渗入网络舆论监督领域,这对网络舆论监督的伤害将是致命的。

2.软弱性。(1)网络舆论监督离不开传统媒体的支持。抛开沸沸扬扬的讨论,我们看到,所有网络舆论监督的“胜利”,都有传统媒体跟进。或者说,网络舆论和传统媒体舆论必须最终形成合力,才能促使监督的落实。新余和温卅1官员公费出国旅游事件,网友2008年11月26日在天涯社区首发帖,引起网民关注,11月28日央视《新闻1+1》报道,11月29日,新余市委作出处理决定,12月4日,温州市委作出处理决定。我们必须承认,尽管网络具有传播优势,很多监督事件始于网络,但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传统媒体更具权威性,在舆论的影响力和对事件的最终解决上,很难说谁更占优。

(2)网络舆论监督存在偶然性。媒体和网络时代,一件事情如果不被报道和关注等于不存在,即使被报道与关注了,无法形成聚焦效应和足够的舆论压力也等同于不存在。和传统舆论监督并无强制机制保障一样,网络舆论监督也没有相应的政府回应制度支持,其能否实现监督功能只能依靠事件本身能不能引发较大范围的关注,能否产生足够的舆论压力,同时还要取决于相关政府部门和人员的法律意识、民主观念、道德水平。这还不包括有些基层党政部门消极对待网络监督,反应滞后,甚至对网络监督置若罔闻。实际上,如果将所有通过网络的监督信息,和引起社会关注并最终得到解决的网络监督事件数量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网络舆论监督的效率并不高,力量非常有限。在某种程度上,网络舆论监督的成功还依赖于监督信息人的文笔、选择的平台,甚至一点点运气,这无疑充满了偶然性。

3.单一性。(1)监督内容单一。从发生学角度考察,依监督主体介入监督客体的不同发展阶段,可划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种状态。从理论上推论,大凡拥有监督权力的主体对监督客体一般应有各环节介人的机会,不能取此舍彼。而当前的网络舆论监督几乎都集中在事后监督环节,而且大多涉及的是违法违纪事件等微观事项,对日常工作状态的监督和全面宏观的监督基本空白,其结果就是监督路子狭窄。在国家日益重视事前监督的制度建设,成立国家预防腐败局等专设机构之时,如果网络舆论监督能够突破单纯事后监督,必将发挥更大效力,稳定其功能和地位。

(2)监督平台单一。目前,绝大多数成功的网络舆论监督案例,都是网友通过人气较高的全国性的商业网站、论坛或者博客平台信息,引发较大关注实现的。也就是说,首先,由于相关落实制度的缺失,绝大多数花大力气建设的各级各类政府网站及其网上举报、投诉平台实际中作用甚微。其次,地方网络论坛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的作用十分微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的2009年77件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23件率先在网络论坛上曝光的事件,没有一个是出自地方网络论坛。而地方网络论坛立足本地,容易形成利益共识,本应成为舆论监督的排头兵,在网络舆论监督的链条中起到更积极的作用,成为疏导民意的最短路径。而且很多时候,地方网络论坛上往往汇集的只是一些舆情信息,尚未形成舆论,只要及时解决,就能化解舆论的产生。但现实中,往往是很多监督信息在地方网络论坛曝光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网民只好再借助于全国性的网站平台,这就占用了更多的社会公共资源和网民个人资源。而从权威性、便捷性上来说,政府网站和地方网络论坛本应该成为网络舆论监督的主要阵地。

网络舆论监督篇6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五w”模式;无众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6-0023-02

舆论,在我国古代又称为“舆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1]。网络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网络舆论,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几乎包含了所有的社会舆论形式。而狭义的网络舆论,则仅仅是指网民作为舆论主体,在网上表达的舆论。

何为“网络舆论监督”?有学者提出,网络舆论监督是指广大公众利用网络空间发表言论、表达意见、实现监督[2]。另有学者认为,网络舆论监督指社会公众利用互联网的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和事件、个人行为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和看法[3]。还有学者指出,网络舆论监督指的是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和各种网络形式了解国家社会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掌握一定社会公共权力者行使权力的行为进行监督的过程[4]。

通过以上对概念的厘定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对“网络舆论监督”定义的表述不同,但是都含有几个基本要素。即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社会公众,监督的对象是国家事务、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等公共事务,监督的途径是通过互联网络,受众从传统的信息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的信息参与者,而众多学者也一致认为,网络舆论监督能够带动其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对现实社会起到监督、检查和评定的功效。这正构成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五w模式”,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下面,本文将从这五个方面具体展现网络舆论监督相对于传统的舆论监督模式带来的新变化。

一、舆论监督主体的平民化

网络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由于其较低的门槛限制以及较大的自由度,甫一出现便受到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热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见图1[5]:另据《人民日报》“社会观察”版与人民网的联合调查,在所有参与调查者中,有87.9%的网友非常关注网络监督;93.3%的人在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选择网络曝光。有50.6%的网友认为网络监督非常必要,是对传统舆论监督的有力补充[6]。

图1中国网民规模与普及率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相对于传统的舆论监督而言,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少数的掌握司法、媒体等资源的精英阶层转变为人数众多、社会阶层更为广泛和多元的普通百姓。开放的网络使普通百姓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打破了精英阶层对媒体话语权的垄断。曾经沸沸扬扬的黑龙江方正县为开拓团立碑的事件,正是因为经微博披露后网民形成的一边倒的网络舆论给当事方造成的巨大压力,最终才被迫将其拆除。此外,近几年不断活跃在各个热点事件中的“网友调查团”,也悉数由生活在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人构成,这体现了舆论监督的主体出现的显著变化。

二、舆论监督对象的针对性

如果说舆论监督主体的变化是质的改变的话,那么网络舆论监督带来的监督对象的变化更多的表现在形式上。这种形式的变化主要是指从之前的针对“有关部门”舆论监督的泛泛而谈,转变为由某个人或者某群体而引起、进而针对特定部门或制度的舆论监督。

2003年发生的孙志刚事件就是其中的鲜明代表。当时,原籍湖北黄冈的孙志刚被广州市政府执法机关以三无人员的理由收押,拘禁期间被收容所员工殴打身亡,后虽经官方声称为收容所员工犯罪的个案,但是经广大网友的持续关注和追问,引发了中国国内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大讨论,中国政府之后颁发新法规将此制度废除。

2011年6月20日,新浪微博名叫“郭美美Baby”的郭美玲在网上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其认证身份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这一举动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有网友称她是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的女儿,由此引发很多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虽然随后中国红十字会称“郭美美”与红十字会无关,但是已经引起了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以及整个慈善行业运作模式的强烈质疑,最终迫使其撤销商红会。

与此类似的还有甬温线事故、陕西省安监局杨达才“微笑表叔”事件等等,这些轰动一时的网络事件都是由于某个人或某些人引发,在网上曝光后迅速发酵的,网友强烈的舆论监督指向其背后的相关政府部门,暴露出不为人知的内部问题,并迫使其改革,是舆论监督对象在网络时生的新的变化。

三、舆论监督形式的多样化

传播途径和方式是网络舆论传播相对于传统的舆论传播最大的变化,其舆论监督的途径无疑都是借用了在中国迅猛发展、至今方兴未艾的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一日千里。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ipv4地址数量为3.30亿,拥有ipv6地址9398块/32,域名总数为775万个,中国网站数量为230万,国网页数量达到866亿个。[7]

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无众传播”的概念。无众传播是一种传受双方互动性强、以使用者自我为中心、淡化传受者观念的信息传播方式。它与大众传播、分众传播的不同特点见表1[4]:

表1三种不同概念的传播对比

通过表1可以看出,互联网的应用使得舆论监督的受众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众传播从传统“点对多”单线的传受方式转变为“点对点”、“多对点”的互动交叉的网格状,其受众处于中心地位而非之前单纯的被动接受者。博客尤其是微博的兴起是这一变化的最直观的体现。以往在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下,受众只能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舆论监督意见的反馈和表达既没有形式的可行,又不被重视。而现在,受众已经逐渐上升为整个信息传播活动的核心地位,信息接受者不但拥有多种信息接收的选择权,而且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信息接收活动,而是尝试使用媒体自己掌握的内容,因而成为舆论监督活动的“传者”。

四、舆论监督效果的显著性

网络舆论监督具有传统舆论监督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其效果令传统媒体监督难以望其项背。比如上文提到的孙志刚事件、郭美美事件等都起到了传统舆论监督形式无法达到的社会效果。有学者认为,相较于传统媒介的舆论监督,网络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程度与水平不仅代表着国家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程度与水平,也是人民实现民利的重要途径。同时它实现了社会公众作为监督主体的本位回归,并在具体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8]。同时,不少学者也高度评价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比如为民意的表达开辟了新的道路、更具有过程监督的意味、增强了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等。

但是,网络的运用对于舆论监督是双刃剑。由于监督者身份的隐匿性、速度迅捷性等特点,其导致的负面影响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深入探讨。由于网络舆论监督缺乏严格意义上的信息“把关人”,导致信息的与传播上过于随意,极大地影响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力。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带有情绪色彩的言论较为突出,容易产生“网络暴力”现象。网络舆论监督还可能通过各种争辩说理之外的行为如“人肉搜索”、曝光隐私等其他非正常的方式对监督对象进行报复或打压,让所谓的“被监督人”失去反击之力[9],从而造成对当事人的人身权利的侵犯,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在研究过程中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的舆论监督形式,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少数掌握话语权力的知识精英转变为社会阶层更为广泛的网民,打破了传统媒体在舆论监督过程中的话语垄断。监督的客体在形式上更为灵活,由之前的泛泛而谈转变为针对性更强的社会制度或者机构。依托方兴未艾的互联网技术,网络舆论监督深入到网民的日常生活,出现了“无众传播”的新趋势。同时,网络舆论监督具有传统舆论监督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监督效果令传统媒体难以望其项背,当然也不能忽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网络暴力”等问题。这些变化不断促使网络这一新媒体在新的社会舆论格局中占有愈加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晓阳,李昕燃.浅析网络舆论监督的影响力——以“杭州富家子弟飙车案”为例[J].新闻知识,2009(9).

[3]曹维康.2008年中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光荣与梦想、问题与挑战[J].新闻爱好者,2009(3).

[4]李伟征.网络的舆论监督[J].新闻爱好者,2009(9).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R].2012.

[6]网络舆论监督倍受关注[n].人民日报,2009-02-03.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R].2012.

[8]雷建军.视频互动媒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网络舆论监督篇7

关键字:网络舆论监督优点缺点

网络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一种,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媒体对政府公权力的运行提出批评、建议等。

一、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点

1.主体具有广泛性和独立性。

(1)人民群众成为监督主体。相较于传统媒体代替大众实行舆论监督,网络信息的低门槛,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这大大扩展了舆论监督的主体范围,拓宽了人民群众发表社情民意的渠道,打破了传统监督体制自上而下的层级隔断,使人们得以迅速而且充分地表达自身诉求。据2010年7月15日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如此庞大的网络应用人群,使得网络舆论监督天然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大大提升了监督的几率与范围

(2)监督主体具有高度独立性。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网络上的公众,他们几乎不会受制和依附于被监督者,对于监督的高涨热情和强烈要求使得他们无所顾忌,勇于追根问底。。网民数量众多,层次丰富,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广泛。

这种主体的广泛性和独立性带来了两点好处:一是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知情权。这种权利范围与能量的扩大及网络监督成功事例的传播又激励了更多的人参与到网络监督中来,监督力量不断增强,监督热情保持高涨,形成了良性循环。二是给传统的监督提供了案源、线索和舆论支持。中纪委室在其官方网站上的职能介绍中已经明确列入“从互联网上收集群众举报”,网络反腐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天价烟”局长事件,就是网友从周久耕网上的一张会议照片中发现线索,经过不断搜索、揭露,促使司法部门介入调查,最终周久耕以被判刑。“华南虎”事件中,广大网友从摄影专业、生物学专业乃至气象学专业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为政府部门最终做出处理决定提供了丰富的支撑材料。

2.行为具有交互性。开放的网络平台使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实现跨越时空的“面对面”在线交流,包括网友之间的交流、政府和网友之间的交流,政府相关部门间的交流等。这种交互性,可以督促政府部门对网络舆论应对提速,提高公众监督的积极性,形成网上官民良性互动。促进政府行为的民主化、法制化、透明化。同时。公众还可以通过网络“群起”而分析、完善、探讨各类信息,展示各自的观点、立场、思维方式形成各类观点的交锋,实现信息的筛选。最终促使舆论的形成。

3.效果具有直接性。网络舆论监督基于广泛的群众参与和舆论形成的快速性,一是避免了重复监督,二是节约了监督环节,使监督效果体现出直接性、快速性。2009年2月8日,“躲猫猫”事件在网上曝光,2月27日,云南省政府就公布了调查结果,6名相关干部被记过或撤职。

二、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缺点

1.无序性。尽管网络舆论监督,备受瞩目,但实际上,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各类网站乃至广大网民本身,目前对网络舆论监督都没有有效的秩序管理措施或者自律制度。网络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匿名性、便捷性在某种程度上叉加剧了这种无序。无序导致虚假信息泛滥、情绪性言论蔓延,信息泥沙俱下,使网络舆论监督体现出“双刃剑”特性。

(1)信息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开展舆论监督的前提,就是要保证信息的畅通和真实无误的传播,虚假信息严重影响舆论监督的效力。传统媒体监督中,存在新闻把关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媒体公布的监督信息的准确性,而网络信息的低门槛和网络信息的海量,以及目前网络审查技术的单一和低效使得网络信息的准确性很难核实,这就使网络监督信息真假难分。2008年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卫生厅一位马姓处长就被网络传言殴打志愿者,网络上谴责谩骂声一片,该处长深受影响,但随后证实纯属网络误传误信。这类“误伤”事件损伤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力和威信。

(2)网络暴力不容忽视。这主要体现在网络舆论中的情绪性言论较为突出和“人肉搜索”的两面性上。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使得网络舆论监督常常呈现出一种混乱和非理性的状态,往往导致偏激或者极端的情绪化观点占了上风,众多网民发表的言论缺乏独立判断和思考,多数人的盲从使得原本的舆论监督变成非正常的舆论暴力。而且由于网络的“反权威”特点,在网络大讨论中往往很难形成权威意见或者产生权威言论,也就谈不上什么“意见领袖”的引导,这也助长了网络暴力的形成。2010年2月网友曝光的某烟草局局长“香艳日记”,虽然揭露了一名腐败官员,但网友群起而“搜”,大肆曝光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和生活细节,在讨论中毫不避忌情绪性的发泄和进行人身攻击,很多言论已经超越了正常的评论范围,实际上已经侵害了几位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但这种“多数人的暴政”目前尚无监管和惩罚措施,导致网络舆论监督在敏感事件上往往很难不逾越道德和的界限,这也最终损害了网络舆论监督本身。除此之外,网络舆论监督常常出现“一边倒”的状况,这无形中会对现实中的党纪政纪处理、司法审判造成影响,导致最后的处理结果有失公正,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的盈利机制可能对网络舆论监督带来伤害。首先,一些不负责任的网站为了牟取利润,赢取点击率,置正确舆论导向于不顾,将道听途说的消息编发上网,转发或引用虚假和有害信息误导公众、混淆视听,借助互联网开放、自由、简易、海量等特征,迅速传播,甚至发酵、放大、变形,增加其影响效应。2009年,百度“魔兽世界”贴吧中一个“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在短短5个小时内引来超过20万的点击率和上万条跟帖,并随即成为各大网站讨论热点。后来广大网友才知道这是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为保持关注度的自我炒作。其次,如果不加以引导、监管,网络舆论监督很有可能会受到

已经形成完整产业链条的“网络公关”的伤害。中央电视台曾多次曝光这类网络公司,他们不仅为炒作品牌,也能按客户指令进行密集发帖,诋毁、诽谤竞争对手,甚至控制舆论,左右法院判决。目前,网络公关大多集中在商业领域,但如果不未雨绸缪,很难避免此类公关渗入网络舆论监督领域,这对网络舆论监督的伤害将是致命的。

网络舆论监督篇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23-01

近年来,随着人们权利意识、民主意识的提高以及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公民通过网络来传播和放大自己的声音,寄希望通过网络舆论来维护其权利或实现其目的,形成网络舆情。在这些网络舆情中,有关司法工作、司法审判的占了很大的比例,越来越多的当事人通过网络对司法实务活动进行评判。笔者认为,网络舆论能维护和促进司法公正,但网络舆论也因具有盲目性,片面性,重视道德层面而忽视实证和法律逻辑的特征而易左右司法,影响司法公正。因此,如何利用好网络舆论监督这把“双刃剑”,成为司法实践的一项重要课题。

作为一个民主与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两大基石——言论自由和司法公正,二者一个代表了“民主”的基本要求,一个则代表了“法治”的基本要求,二者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一致的——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二者都是同等地位的宪法性的权力或权利。“言论自由作为一项政治权利,其核心就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表达意见的权利。”这项权利通过《宪法》第41条关于批评建议权的规定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批评建议权就是舆论监督的法律渊源,因此在我国舆论监督实质上是被赋予了宪法地位的权利。而同时我国《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第131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因此司法独立也是宪法赋予的权力。而司法独立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和基础。

但是二者实现这个共同价值目标的过程方式存在巨大差异,“司法的天然职能在于解决民众间以及民众与政府间的纠纷,它依照民众同意的公共准则——法律来保护权利;而网络舆论的力量则在于一旦它认为有谁侵犯了民众的权利,便通过报道与批评迫使侵犯方自动停止侵犯或引发正常的机制将侵犯行为纳入体制性解决轨道。”网络舆论监督的“感性”和司法的“理性”方式使得其间的冲突不可避免。

据统计当前中国已有超过三亿的网民数量,这么庞大的数量每天活跃在互联网的各大论坛使得网络舆论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网民的积极主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群众智慧与网络舆论监督的快速性、突发性等特点相结合,使得司法过程中出现的任何一点司法不公、等现象都逃不过群众的眼睛。“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当大众把司法活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习惯暴露在网络上时,司法过程已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公开透明,这必然会促进社会民主与法制的进步。同时网络舆论引发关注的事件,有一定的偶然性和随机性,使得司法权力机关在处理任何一个案件时,都要更加依法文明、小心谨慎处理,以免手头的案件触到“众怒”,引发网络舆论风波。这在无形中监督了司法,对司法的公正起到促进作用。

但在互联网上,网民的素质参差不齐,在网络上的发言多半是情感的宣泄,对于相关知识的欠缺,使得这种宣泄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可能成为歪曲错误的理解,并助长加深这种歪曲。而网民言论的自由自主使得限制成为不易实现的事,这给案件的承办人施加了某种看得见看不见的压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司法独立。“杭州飙车案中”,5月21警方宣布侦查终结,其后受害者家属与肇事方已经达成协议,受害者父母获赔113万元。获知消息后舆论又是一片哗然,众多网友混同了民事赔偿与刑事责任,认为此案就以赔偿113万换得肇事者免刑减刑结案。事实上,这属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司法权在行使过程中出现滥用、腐败或者遭到外部势力干预的时候,网络舆论监督往往可以及时发现并揭露出这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准确、自由地批评,形成一股恰当的网络舆论,从而达到维护司法公正,增强民众法律意识,减少犯罪的目的。但是,必须明确指出的是,网络舆论监督只能促进司法公正,但显然不能让其左右司法。司法公正需要靠司法独立来得以完成,而司法独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法律的权威性,同时对于我们的法律能够给予公正的判决充满了希望,倘若舆论监督能够随意地左右法律的判决,这样的法律便失去了他本应该具有的权威性,一个失去权威性、影响力的法律必然是不能够很好的治理社会的。因此,为了杜绝网络舆论监督影响司法公正,道德色彩压制法律审判的现象发生,我们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使网络舆论监督能够更好地反映事实的真相,促进司法公正,达到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良性互动的目的。

目前司法机关对网络舆论监督通常采取的应对措施就是跟贴解释和删贴,缺乏完善的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理性互动制度。笔者认为,为更有效地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促进司法公正,同时也为更好防止网络舆论监督的异化,有必要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理性互动制度,既要加强舆论监督,又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监督的规范。舆论天生同情弱者,并喜用“眼球经济”引导评论方向,因此我们也需要对之加以正确引导,加强对网络舆论监督的规范,以期更好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一是吸收国际立法、公约的先进经验。在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的法律制度用来规制网络舆论监督,甚至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因而适当借鉴一些国际经验,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通过立法的途径建立完善的预防、惩罚制度,并根据网络舆论的特性,建立相应的预防性和惩罚性制度。二是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监督的检查与纠偏。除了新闻立法,还应从外部加强对网络新闻媒体报道活动的监督和制约。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监督的监管,实现对网络舆论的动态实时监控和对现实媒体报道的定期抽查体系,通过“他律”方式加强对舆论监督的检查与纠偏。

网络舆论监督篇9

【关键词】网络舆论;网络舆论监督;司法审判

幸或不幸,我们正身处一个网络时代。那些原本在公堂上才可见的个案真相,被轻易撩开面纱,推至公众的视野。今天,只需轻敲键盘,即可一览众多神秘个案的来龙去脉乃至细枝末节。也正是在此“弹指一挥间”,那些能够留住网民目光的个案,便顺理成章地上升为公案。从“孙志刚案”、“黄静案”、“彭宇案”、“许霆案”、“飙车案”、“李庄案”再到“李启铭案”,这些案件通过网络舆论的影响,不同程度上对司法产生了影响,在众说纷纭之中,实现了个案的正义。

时至今日“案”济南二中院全程微博直播,最高法微博上线更是代表了官方对网络舆论包容的态度。从这些案件与网络舆论的交互影响来看,其中有很多情况不得不令人深思网络这一新技术对司法特别是司法监督带来了哪些新的机遇与挑战?司法机关如何应对网络舆论监督?如何协调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独立的关系?

一、网络舆论监督对司法审判的影响

(一)良性的网络舆论监督对司法审判的影响

1.网络舆论监督促使司法公正。近年来,出现许多重大刑事案件在舆论的帮助下得以实现公正的审判。以躲猫猫事件和杭州飙车案为例,有关机关出于某种目的为了掩埋案件事实真相,抛出了不实的调查结果,经媒体报道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和追问,最终迫于社会压力和上级领导的重视,案件最终得以水落石出、圆满解决。舆论监督为法院抵御外界阻力,并即时惩处犯罪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有效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对审判公正的实现是有重大意义的。

2.网络舆论监督保障司法独立。我国法律规定: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机关、团体或者个人的干涉。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而言,目前“司法独立”主要的是指司法机关相对地独立于党政领导人的干预和强大的行政权力的制约,尤其是负面的有违法治精神的制约。而网络让网民能在第一时间最新消息,在即时的讨论互动中网络舆论迅速形成,随着事态发展,许多突发的因素和新的变化,能及时吸纳进监督意见中,进而影响到舆论监督整体走向。因此它能对司法权力行使的一系列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对干扰司法独立的某种力量进行抵抗,保障司法独立。

(二)异化的网络舆论监督给司法审判的影响

1.网络舆论压力损害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司法永恒的主题和生命。公正审判要求法官在裁判时处于公正无偏的立场,不得受法庭外的力量或信息,或者在审判中未予承认的证据的影响。而一般说来,网络舆论代表的是极大部分网民的意志,且由于多数网民缺乏法律或审判所需要的专门技术知识,所以意见往往更多的体现为建立在情感性判断基础上的道德结论。然而尽管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律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具体运用于诉讼案件,道德标准和法律标准在评判是非时存在明显的差异,司法公正所追求的程序正义,坚守的技术性、理性化、程序化的运作方式,有可能与道德发生冲突,甚至在一些时候违背实质正义。由此,一旦网络舆论和司法发生这种冲突时,网络舆论的道德优势使得公众站在批评司法一方,这无疑对司法公正是一种伤害。

2.网络舆论不当的抨击司法权威。偏激的网络舆论也会损害司法权威主。一些措辞严重不符合事实的报道以及对办案人员的人格尊严可能造成侮辱的评论,误导了人们对司法活动的看法,损害了司法机关的形象,间接地损害了司法的公信力,不利于司法权威的树立。网络上形成强大的公众舆论,一些政府部门基于各种压力的考虑,行政领导对此特别的重视,常常对司法机关施加影响,而司法机关基于多方面的考虑很可能也屈从于这种有行政权力做背景的舆论压力,案件结果一般都较为圆满,各方都能接受。经历如此一番周折,成为刑事案件翻案的最佳途径。正是由于这样的舆论怪圈,越来越多的刑事案件首先在网络上披露出来。这种靠上级领导批示的媒体监督,实际上是由领导个人意志决定的,是行政权干预司法权,是人治的体现,最终损害的是公民对司法的信任和司法权威的树立,影响社会法治进程。

二、网络舆论监督影响司法审判的反思

(一)网络舆论自身应有的操守,防止“网络媒体审判”。媒体审判是指在新闻报道中,媒体超越了法律的规定,没有基于法定的程序和合法的证据而对具体案件作出非理性的评论或者评价,这些评论或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干扰、干预甚至破坏了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i。因此只要网络媒体在报道介绍案件时,在案件没有审理之前,不要做带有倾向性的报道,要把握好一定的“度”,保持行业自律性。

(二)网络舆论对司法活动应予以尊重,适度限制网络“公权力”。网络舆论应当在理念上时刻谨记要尊重司法活动,不管是程序还是结果。案件在审理前或审理过程中时,不要对程序随意指责或是提前妄下结论;对于已经生效的合法审判结果与公众的预期相差甚远或是在学术上存在争论时,舆论就更不能以公众的原始期待或相反的学术意见去指责审判结果,应适度限制网络“公权力”,当尊重司法权威。

(三)司法完善自身的制度建设,提高法官职业道德。人民法院应当保持审判权的独立行使,坚决杜绝社会公众舆论的干预,尤其是网络舆论打着“民主司法”的旗号干涉法院的审判活动,坚决贯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审判原则,忠于宪法和法律,排除其他不相关因素的干扰ii。法官代表国家具体行使审判权,其特殊地位和职业性质对其职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法官应当秉持法治理念,恪守职业规范,培养司法思维,运用司法技术,遵循法律规范,对案件做出公正的判决。另一方面法官也要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和权利;坚持审判公开,自觉接受网络媒体的监督,倾听民意,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妥善解决司法工作中民意与法律的问题。

(四)司法应宽容对待网络舆论,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司法部门应当对网络舆论保持一种宽容。司法机关作为国家审判机关,掌握了国家的司法审判权力,与舆论相比,其优势地位是相当明显的。而由客观条件的限制,网络舆论不可能与客观事实完全一致,如果被追究,那么舆论监督就将成为一种有代价的行为,会严重挫伤公众监督司法活动的积极性,也会损害公众应有的知情权。因此规范网络舆论也应有一个界限,规制的太严,就会损害民主的政治制度。各种意见包括批判和反对,甚至是过激的意见,只要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都应该宽容,这样才能实现司法民主,进一步加强监督。“舆论监督可能代表正义和良知,同时也有可能偏离正义和良知”iii,这时候,就需要司法审判最终修正这种偏失,正确引导舆论风向。同时,人们在关注讨论法律案件的过程中,不但行使了公民的监督权,而且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认识到了法律知识,增强了自己的理性思维与辨别力。司法审判与网络舆论监督形成良性互动,从而加速全社会的普法进程,提高民众的舆论监督素养。

注释:

i范玉吉.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平衡[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3).

ii贺婧.网络舆论与法院审判之关系探讨[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0,22(3).

iii白贵,邸敬存.舆论监督离公平正义有多远[J].东南传播,2008(3).

【参考文献】

[1]范玉吉.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平衡[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3):28.

网络舆论监督篇10

【关键词】网络舆论舆论监督上海“钓鱼执法”事件

当前,我国互联网事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网民参加到网络中来,在这里人们可以聊天、发帖、浏览博客、论坛等;在这里人们相互交流,发表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形成网络舆论。网络舆论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网民们通过网络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件发表各自的观点和建议,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或言论。

网络舆论成为网民参与社会舆论的一种有效形式,由于网络快速传播的特点,网络舆论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在第一时间将信息出来,网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传统媒体的报道。同时网络舆论最终产生作用和影响,往往是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报道相结合而造成的。如果只是停留在街头巷尾议论的社会舆论阶段它是很难发生作用的。在传统媒体介入后,舆论立体传播,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迫使当事人采取行动,或者导致政策的制定、修正、废除。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①而“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②

一、从上海“钓鱼执法”事件中看网络舆论的快速形成

2009年10月14日晚,孙中界驾驶公司的金杯面包车,沿上海市闸航路自西向东行驶,准备到上海市南汇区航头镇接人。7时30分许,当孙中界进入浦东区域,行至闸航路和召泰路交叉口时,他看到路中间站着一名青年男子,频频挥手示意他停车。孙中界看着他着急的样子,想着他肯定遇到了难事,就停下了车。那人声称这么晚拦不到车,又非常冷,想让孙中界捎他一程。孙中界看那人只穿着一件t恤,出于同情就打算捎他一程。谁知那人下车时把钱往仪表盘右侧一扔,随后就伸脚急踩刹车,并伸手拿车钥匙。此时前侧过来一辆面包车,车上人自称是执法大队的,说孙中界黑车营运拉客。孙中界想刚才上车的男子可以作证,可上车男子已不见踪影,孙中界无辜被罚。司机孙中界本是好心搭载“路人”,却被认定“非法营运”,遭到执法部门的非法处分。面对执法人员孙中界无力反抗,愤而回家后断指自证清白,此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实此类事件早在司机张军身上发生过,张军被认定为非法营运,并处以1万元的行政罚款,交付罚款10天后可取回扣押车辆。

对此,张军选择通过网络来宣泄自己的不满,希望能够得到网络中人们的支持。张军以“善良的被骗”为名在网上发帖,认为闵行区交通行政执法大队以“钓鱼”手段非法取证。大旗网、天涯论坛迅速推出了该帖。此帖随即被国内各大小论坛所转载,迅速引发网民们的强烈反响,人们对执法人员的做法强烈不满,网上转载“钓鱼执法”报道的网页达27万之多。随后张军的帖文被“80后”作家韩寒的博客转载,网民的点击率在短时间内就升至48万人次,另有跟帖评论4000多条。可见网络传播力量之大、传播速度之迅速。

事情在司机孙中界身上再次升温,事情发生后,网络媒体将孙中界事件与张军事件相联系,在网站、论坛上大量此类新闻信息,使得上海“钓鱼执法”事件的网络讨论量迅速升温。天涯社区还专门对此事件进行传播,设立了专题页面讨论此事。其中主帖《上海又现钓鱼执法,18岁司机愤而断指以示清白!》的阅读量短时间内达34.6万人次,跟帖4200余条,可见此事在网络的极力宣传中高度引起了网民们的关注。另外还有大量网民借此事件表达了对执法部门的不满,对其进行嘲讽和谩骂,网络上不满情绪迅速增多。主帖《上海又现钓鱼执法,18岁司机愤而断指以示清白!》此时就相当于意见领袖,是网络舆论形成的关键。“意见领袖”的产生是网络舆论形成的关键,但仅仅有“意见领袖”存在是不够的,网络舆论的最终形成还要靠广大网民进行大量的复制传播,以扩展意见“轴心”的辐射范围。③此次“钓鱼事件”中,正是由于网民的高度参与,不停地回帖、转帖、发帖以及大量的讨论使得该事件迅速为越来越多的网民所知道,并通过人际传播传递给其周围的人,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形成了越来越大的社会舆论。当然,社会舆论的形成过程并非只是单纯的网络传播,有时往往也会有传统媒体的介入。就“钓鱼事件”来说,传统媒体的参与对该事件的社会舆论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强大作用。在此次事件中,传统媒体也较大规模的介入,迅速扩大了该事件的影响。中央媒体及北京、河南、广东等地媒体纷纷赶至上海进行采访,并刊发了大量报道和评论,使得该事件很快便演变成为全国甚至海外关注的焦点。一些都市报还通过深入采访,挖掘出其他“钓鱼”案例。网络媒体与传统主流媒体的高度重视、强力介入,把舆论监督推向高潮,使“上海钓鱼事件”不断受到社会的关注,引起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当地党委政府迫于舆论的强大压力,立刻采取行动,积极正面回应媒体。上海有关部门已经高度重视此类事件,立刻采取措施,对一部分人进行深入的调查,并追究法律责任。

二、网络在舆论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互联网技术被逐渐植入人们的生活,并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网络中的论坛、帖子、mSn、微博等网络传播方式,调动人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互动,共同关注热点问题、事件,促使舆论的形成,加速了问题、事件的解决,网络已经成为了民意的重要表达渠道。上海“钓鱼”事件正是通过网络传播渠道,通过网民的积极参与,持续不断的关注,从而使得该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最终促使政府部门对该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使得问题最终得到解决。甚至有不少的知名博客对该事件的讨论早已超越其本身,怀疑执法部门的行为的正当性。互联网作为网民们思想交流的场所和舆论的场所,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力量,在社会舆论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强大的舆论力量,使得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一些热点话题更加快速的得到解决。

三、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的交互

虽说网络的舆论力量非常强大,但是要取得强力、持久、有效的舆论力量的形成,传统媒体的介入也是很有作用的。网络应与传统媒体互相结合,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为强大舆论力量的形成提供条件。上海“钓鱼”执法事件从网络发端,形成了一定力量的舆论,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反应,但是并没有被上海政府部门所高度重视。在传统媒体的强力跟进后,传统媒体和网络形成了互动,新老媒体共同发表对此事的看法,相互发挥各自的有利之势,形成舆论高潮,使事件迅速升温升级,网络上的舆论不断,现实社会中的人们也开始纷纷议论该事件。

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快捷性和互动性的优势,使得社会的热点问题得以迅速形成、广泛传播。一些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等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其报道出来的问题,更容易被受众所关注,更容易引起受众持续的重视,进而有利于舆论的强大力量的形成。网络和传统媒体在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时是互补的:网络为传统媒体收集社会反应提供了方便,并通过网民的积极参与不断强化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使传统媒体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到网络信息传播和讨论中。而传统媒体的跟进和介入则进一步鼓舞了网络媒体参与讨论和持续监督的热情。网络和传统媒体共同合作,将会使得社会舆论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使热点话题得以快速解决。

参考文献

①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②谭伟,《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J].《湖南社会科学》,2004(1):188-190

③饶瑶,《“家乐福事件”中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baike.省略/view/29156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