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建筑初级职称论文十篇建筑初级职称论文十篇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0:47:19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1

在私营企业、港澳台侨独资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以及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和在市、县人才交流中心实行人事的专业技术人员,均可申报评审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基本条件

1、助理工程师(初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工作满半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一年以上;中专、高中、初中毕业后担任员级职务三年以上。

2、工程师(中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三年以上;专科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四年以上;中专、高中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五年上。

3、高级工程师(高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中级职务工作5年以上;参加工作后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5年以上。

三、材料要求

为了保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凡涉及申报对象的学历、专业年限、考试成绩、任职年限及本人的工作能力和主要业绩、奖惩情况,须由申报单位核实后,按规定的要求提交以下主要材料:

1、《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表》(中、初级一式二份)、附件表(一式一份);

2、上一年度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

3、专业论文和业务工作总结;

4、其它能反映本人工作能力和重要业绩的相关材料;

5、《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

6、一寸免冠彩照5张、身份证复印件2份、最高学历证书复印件2份。

四、评审专业类别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2

建筑专业的人员在评职称的时候都需要发表一些建筑论文,但是在哪发表,如何发表,费用多少是大家关注最多的问题。一个优秀的论文,一旦投稿的期刊没有选好,可能就因此不被录用,所以在写好论文投稿前一定要选择对自己的期刊。

《基层建设》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济南军区政治部主管中国建材工程建设协会协办、济南军区政治部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部级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3-5628,国内统一刊号:Cn37-1371/D。

主要栏目:施工建设、建筑规划与设计、基础建设、景观设计、园林园艺、工程造价、工程建设、市政桥梁、给水排水、工程管理、水利水电、电力建设、地质勘查、理论研究。

投稿须知:

1、投稿时请将稿件电子版(以woRD形式)发送至本刊投稿邮箱,在稿件中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单位、电话、电子邮箱、样刊投递地址和邮政编码,如需署笔名请注明;并提供作者简介、中文摘要和关键词、参考文献等内容,具体规范要求如下。

2、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简历以及研究方向(任选)。

3、中文摘要:篇幅为100~300字;关键词:每篇文章可选3~8个。

4、参考文献: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社:初版地,初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初版日期(版次).

(4)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资格标准

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的有关标准、规范,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具确实践J㈠经验。能独立解;入本专业技术问题:能对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成果进行理论论述,具有指导初级专业人员的能力,运用外语和计算机获取信息,能够在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中创新开展工作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全市从事建筑施工工程包括房屋建筑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建筑装修装饰,混凝土等专业技术人员(含聘用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工人),不受身份限制,均叫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资格。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三条政治、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认真履行聘约,胜任本职工作,正常晋升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任期内至少有2次年度考核为“优秀”。

取得助理级资格后,出现如下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㈠凡任期由有一个年度考核为基本职称(基本合格)或受到行政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二)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主要责任人,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三)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

第四条学历、资历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符合下列条件者,可申报工程师资格:

大学本科毕业(学位)或大学专科毕业,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并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4年以上。

(二)获得相关专业的以下学历者,经考核合格(称职),可初定工程师资格:

1、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

2、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3年以上;

第五条职称外语要求

晋升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在评审时应具备相应的职称外语能力,须参加国家或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且成绩符合评审要求。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免试外语:

(一)获博士毕业(学位);

(二)任现职期间出国留学或工作、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第六条职称计算机要求

1957年(不含)以前出生的,经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并取得考核合格证书。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免试职称计算机考试(考核):

(—)获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以上学历;

(二)取得省人事厅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

㈢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第七条教育要求

任现职期间,按照《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宁政办发〔2003〕20号)的要求,结合实际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参加公共课、专业课的学习、培训完成规定学时,继续教育证书通过市区县的审核验证。

第三章评审条件

第八条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一)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所从事的专业理论有一定的研究。

(二)熟悉相关的技术法规和专业技能。

(三)了解本专业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基本掌握相关专业的有关知识。

(四)能对一般技术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能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提出新技术应用及技术开发的设想。第九条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要求

任助理工程师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作为主要责任人(前三名)完成过市级科研项目一项或市行业科研项目两项:

(六)从事建筑装饰工程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完成400万元以上装饰工程一项或200万元以上装饰工程两项,或150万元以上装饰工程三项;

(七)参加过市级以上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的编写(前五名);

(八)参加过两项市级以上科研项目的全过程;

(九)参加过两项以上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全过程。

第十条业绩成果要求

(一)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市级科技进步(优秀设计、优秀工程)奖两项(含单项奖、个人奖);

(二)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工程项目获部省级单项奖一项,或市级单项奖两项以上;

(三)任现职内,因在专业、技术等工作表现突出,受到市级(行业)以上表彰一次以上(含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

(四)经有关部门或专家鉴定,在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及推广应用中有较大的创新,取得年经济效益10万元以上(需甲方财务部门出具证明)并经市以上主管部门认定;

(五)取得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成果经专家鉴定被列为市级重点推广项目;

(六)解决复杂疑难技术问题,在处理工程质量事故中,措施得当,效果显著,经市级以上主管部门认可;

(七)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被采纳,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在本专业技术工作中吸取、采用国内先进技术,取得明显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八)获得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且已实施取得效益。

第十一条论文论著要求

任观职期间,出版、发表、撰写本专业有一定水平的论文(第一、二作者),著作(主要编著者)专业文章等,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出版本专业著作二万字以上;

(二)在市级以上期刊发表或在市级学术会议交流有学术价值的论文2篇以上;

(三)为解决较复杂的技术问题而撰写的有一定水平的专项研究报告、技术分析、技术总结、立项研究(论证)报告2篇以上。

第四章破格条件

第十二条破格申报条件

确有真才识学,任现职期间业绩显著,学术或技术上有较大贡献,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破格申报:

(二)中专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10年以上,后大专学历不满4年,晋升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要具备破格条件两类中的一条。

凡破格申报者,必须符合第二章第三条规定的要求外,任现职以来至少有2次年度考核为“优秀”。

第十三条破格评审条件

任现职以来,在符合第三章规定的评审基本条件的前提下,还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市(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证书为准);

(二)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前5名,以个人证书为准):

(三)获得市级以上批准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称号者:

(四)直接负责(技术负责)完成市(厅)级以上重点项目的研究、设计或发明、引进、转化技术创新成果(专利)并用于生产实践,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有关专家鉴定认可。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4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中铁隧道集团二处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调研,探讨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今后尚需完善的工作,从而为其它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受众多因素影响和制约。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企业的劳动者―人力资源。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企业更关心的可能是它的资金和市场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常常为其所忽视。然而恰恰可能是人力资源的瓶颈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想在建筑市场的搏击中发展壮大企业,必须变革现有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以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

1、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铁隧道集团二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隧道二处)是以建设长大隧道和复杂地下工程为主的大型机械化国有施工企业,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全国优秀施工企业。中铁隧道二处同其他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一样,经历了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洗涤,在“僧多粥少”的建筑市场求生存、谋发展。2001年5月企业改制成立有限责任公司以来,公司经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综合实力逐年攀升,新签施工合同额从2002年的11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67亿元;施工营业额从2002年的8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7亿元。目前,公司在册员工321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48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61人、中级技术职称284人、初级技术职称1103人;技术工人1762人,其中:高级技师48人、技师127人、高级工1056人、中级工113人、初级工418人。

中铁隧道二处目前在建的工程项目有71个,分布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企业的人力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大大小小的工程项目上,并随着工程项目建设周期的变化而变化,人员流动非常频繁,人力资源的布局具有分散明显、流动性强的特点,并存在以下问题:

1.1队伍庞大,人员构成复杂,管理难度大

作为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性行业,员工队伍较为庞大,既有各类管理技术人才,又有大量的专业技术工人和普通型员工。随着公司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劳动力已成为公司施工生产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使用混岗劳务工约8000多人。以农民工为主的社会劳动力为公司快速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农民工队伍庞大松散,无序流动,给管理带来困难;从业人员素质低,给工程建设质量带来隐患,等等。

1.2缺乏合理的淘汰机制,人员结构性矛盾突出

同大多数国有施工企业一样,普遍缺乏合理的淘汰机制,导致一方面富余人员较多,劳动生产率较低,人工成本不堪重负;另一方面,熟悉市场经济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却十分短缺,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3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具体表现在企业内部工资待遇的差距没有真正拉开,高中级专业人才和操作人员工资收入差距不大,而外部公司的高薪待遇诱惑力太强。经营管理和关键技术岗位上的职工收入低于劳动力市场价格,而一般岗位上的职工的收入又高于劳动力市场价位,这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造成激励错位,对企业人员流动起到了逆向调节作用,人才留不住,冗员出不去。

2、人力资源管理的改进措施

2.1围绕企业发展目标,认真搞好人力资源规划

为解决好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中铁隧道二处在企业2006一2010年五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正抓紧制定2011一2015年五年发展规划,特别是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和改进措施,确定了以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素质复合、数量充足为人才规划着力点,加大施工项目开发建设管理人才、职业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重点培养一批在经营、施工、财经、外经和法律等专业领域的多元化经济所需要的复合型专业技术管理人才;聚集优势科技资源,加大培养针对性,重点培养一批在本行业系统乃至国内同行业的知名专家。确定到2015年底,公司员工总数3375人,其中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1877人,技术工人1498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比例为56:44。研究生、本科生、大中专生学历结构比例为1:48:45。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结构比例达到1:3.7:6.1。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比例为1:3.7:16.7。

2.2严格控制员工总妞,持续优化员工增量

为解决好员工规模扩大和人才持续引进的关系,中铁隧道二处十分注重加强员工劳动合同管理,注重合同到期续订合同的考核工作,纠正以往“看面子,轻考核”的合同管理倾向,通过作业班组、项目单位和公司人力资源部对合同到期人员进行三级考核,使“优胜劣汰”制度落到实处,优秀者续订合同期限可以放到五年以上,特别优秀者可续签无固定期长期合同,考核不胜任者一律不再续订合同。通过实施主辅分离、分离社会职能,加大人员分流力度。同时,大力推进用工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能进能出”的用工制度,积极实施管理层与劳务层分离政策,建立、培育和发展作业层实体,逐步把作业层建设为明晰、面向市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目前,以各类技术工人为主、少量专业管理技术人员为辅的劳务分包型的法人公司已成立2家,吸纳员工125人。在严格控制员工总量的同时,有计划、有重点招收高校优秀毕业生,提高人才增量起点;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实现人才高地扩容,从而达到队伍精简、素质提高的目的。

2.3加快人才多元化建设,构建员工终身教育体系

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占稳国内隧道和地下工程施工领域、拓展国际市场,公司在加快人才多元建设、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他们针对公司实际需求,立足长远,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有步骤地将管理层、技术层、操作层人员,按照个人的学历、专业、工作表现、理论水平、智力潜能等要素,分清层次,分类开发;注重从改善人才结构出发,大力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切实抓好专业学科带头人和专家培养制度的落实;特别是对关键性人才的培训,如职业项目建造师(项目经理)和项目总工程师等,制定目标和培训规划,为符合条件的人员积极提供培训考试机会,以满足企业资质、生产经营的需要。同时,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将教育培训与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联系起来,设计不同的个性化培训方案。通过构建员工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省部级以上知名专家队伍,培养造就一批优秀的高级技术工人队伍。

3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5

2012年度,企业技术中心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围绕企业的中心开展工作,既注重GDp的增长,更在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做文章,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造血能力不断增强,并在**省第14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筑企业第二批)认定中获得通过,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2012年度,技术中心开展的具体工作与公司发展相结合,以服务工程施工实际情况为工作要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技术方案审查,在建工程技术监督、检查和服务、指导,技术标编制,技术交流与培训,专项方案评审与讨论会,信息化运行及完善,工法的研发与申报,专利的研发与申报,标准编制等。具体工作如下:

一、企业技术管理方面的情况

根据集团实际施工情况和发展需要,08年度,技术中心共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方案约389份,现场技术监督与指导约395人次,协助各项经部或直属项目部解决各类施工难题约35次,组织或参加各类专项方案评审会约28次。确保在建工程项目基本正常,没有发生一起由技术管理工作不到位而引发的重大工程技术质量和技术安全事故。在经营配合工作中,编制技术标书51份,其中轨道交通工程11份;市政公路工程30份;房屋建筑工程10份,成功协助公司开展自主经营与外地市场的开拓。

二、企业技术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及运行情况

目前,企业技术中心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依托公司已部署的网络平台,主要从硬件建设、网络建设、安全及制度保障等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完善。

08年度,公司开始运用宏润网络协同办公系统,技术中心作为其中一部分版块,充分利用宏润oa平台。将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技术方案、技术标电子版文件上传,实现公司内部信息的交流,达成资源共享,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企业技术中心已在公司网站上设立了单独的板块,作为一个专业的技术交流平台。分别设立:中心简介、科技要闻、项目管理、科技成果、研发动态、培训研讨、论文专著、工程实例、案例分析、交流论坛等内容。

三、企业在技术中心人才策略方面的情况

1、人才储备方面另外,在技术中心的带领下,集团2012年度城建建工系列专业技术人员中级职称通过评审人数68人,高级职称人数9人。

至此,技术中心中专5人;大专9人;本科33人;硕士:6人;其中:高级职称:23人,研究员:2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22人,高级职称工程技术人员占中心职工人数总数的43.4%。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6

1、采矿工程师:是指具备固体(煤、金属及非金属)矿床开采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采矿工程师的基本能力,能在采矿领域等方面从事矿区开发规划、矿山(露天、井下)设计、矿山安全技术及工程设计、监察、生产技术管理科学研究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2、土木工程师:是指从事普通工业与民用建筑物、构筑物建造施工的设计,组织并监督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其主要职责有建筑设计、建造、施工。

3、测量工程师:一个概称,专业的测量工程师是通过国家测绘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考试合格并且颁发相关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有工程测量员证书包括初级、中级、高级工程测量员,工程测量技师和高级技师、注册测绘师。

(来源:文章屋网)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7

古城始建于唐代,现存的宣化城建于明代初期,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城雄阔甲于他郡”,素有“京西第一府”之称。这一座相当规模城池的兴建,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它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交融地带,是蒙古高原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历代为北方军事要地。宣化城初为土城,规模不大。它得以展筑,是在明王朝建立初期,被击溃的元朝蒙古部族,仍然窥视中原,为了加强北部边防,明王朝在长城一线建立了九座镇城,称之“九镇”或“九边”。朱元璋第十九子朱来宣后,城池狭小,不足以居士卒。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在原有城池的基础上,向西,向北,将城池展筑为方圆达二十四里,设有七个城门的大城。明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又增建了城楼四座,角楼四座。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都御史罗亨信奉旨将土城用砖包了起来,并在昌平、泰新、安定、广灵四门外筑起瓮城,瓮城外加筑月城,挖护城河,设护城台二十余座。从而形成总长12120米雄伟壮观的城池。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至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共进行较大规模修筑十四次,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一次,耗资白银119000两。如今的宣化古城墙,基本上保存了明代展筑后的规模。

清远楼,又名钟楼,位于宣化城内偏东一侧,南与昌平,北与广灵,东与定安,西与大新四门通衢,是宣化的标志性古建筑之一。清远楼是一座独具明代特色的砖木建筑,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建成于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清远楼自建成以来,进行过两次大修。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乾隆皇帝北巡路过宣府,投入白银十万两重修清远楼。“”期间清远楼遭受严重破坏。1984年7月国家拨款39万元人民币对清远楼进行全面修复。清远楼风铃叮当,古朴典雅、雄伟壮观。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木结构建筑。它与镇朔楼、拱极楼成一轴线,上实下空,旁通四达。城台下面以条石包砌群肩,上部以青砖包砌台身,有收分。门洞五券五伏,筒行拱顶为二圆心券,中央微凸,拱洞相交成穹隆顶,并以青砖砌成八瓣莲花图案。由于券洞与当时之古街道相通,石板地面上留下了20多厘米深的古代车辙。清晰的古代车辙,再现了宣化当年南来北往,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外观三层,内部实为两层,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前后抱厦,平面呈十字型。顶檐下现存匾额4块,南曰“清远楼”,东曰“耸峙严疆”,北曰“声通天籁”,西曰“震靖边氛”。二楼内4根通天柱上,悬挂明嘉靖十八年铸八卦铜钟一口,钟高2.5米,口径1.7米,重约万斤,乃宣府镇城之钟。据《宣化县新志》(1922版)载,“都御史郭登庸置钟其上”,是用来报时报警的。钟声宏亮,方圆40华里之内皆可闻其音,楼北的匾额“声通天籁”四字,确切地形容了钟声的辽远。该楼建成至今,经历了五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几个世纪以来,历经多次地震、战乱,亦毫无倾动之迹。1982年,清远楼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宣化古城内,最高大的古代建筑当属镇朔楼了。它始建于明代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至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宣府新城之记》碑文中写到:“即城东偏之中筑崇台,建高楼,崇七间四丈七尺余五寸,深四丈五尺,广则加深之二丈五尺,其檐二级。上置鼓角、漏刻,以司晓昏。”此碑现仍竖立在镇朔楼之侧。该楼得名于镇守宣府的总兵官挂“镇朔将军”印,在明代能挂“将军”印的总兵官为数不多。镇朔楼位于南北城门同衢的大街上,与清远楼(钟楼)遥遥相对。楼上还保存着两块木匾,一块是悬挂在楼上南侧的“镇朔楼”大匾,长6米、高2米,是1987年按照原样复制的;一块是清高宗乾隆皇帝1745年巡视塞北,木兰坝上,途经宣化时亲笔手书的“神京屏翰”大匾,高2.4米,长6.6米,悬挂于楼上北侧。喻意宣化是北京之屏障。大匾边框雕刻出腾云飞舞,姿态各异的出海蛟龙,图案精美,刻工细致,与苍劲有力的“神京屏翰”四个大字浑然一体,是价值很高的艺术珍品。

宣化在唐时已有城,但规模并不很大。明洪武二十七年在原城的基础上进行了展筑,扩大为二十四华里有余,即东、南、西、北各六华里十三步。明永乐年间(公元1402―1424年),修建了四座城楼、四座角楼,其中的昌平门楼即现在的拱极楼,即宣化百姓俗称的南门楼。该楼上下两层,通高14米,建在9米多高的连城墩台上。下有南北走向券洞,与清远、镇朔二楼成一轴线。拱极楼明成化年间称“著耕楼”,清同治年间改称拱极楼,意为拱卫神京,保卫北方边境,阻挡外来侵略。该楼系宣化城防建筑的一部分,外有月城、瓮城和关城,是宣化城门中唯一的有关城,也是现在仅存的一座城楼。自其建成以来,抵御了无数战乱,为保卫宣府,捍卫京师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土木之变后,英宗被瓦剌掳去,以其作诱饵诈取宣府重镇,进一步威逼京师,夺取明朝江山。瓦剌挟英宗来到南门之下,传令开启城门迎接英宗入城。守城总兵杨洪,巡抚罗亨信识破了他们诈降纳城之阴谋,拒绝打开城门,从而保卫了宣府,保卫了国都。昔日城上旌旗招展,士兵严阵以待,城内店铺林立,车水马龙的景象已不复存在,拱极楼也成为宣化古老历史文化的象征。

在张家口教育学院宣化分校(原宣化师范学校)院内,有一座山式影壁,其以规模大、工艺高、保存完好等特点,于1956年和1982年两次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全省唯一一处以影壁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代建筑――五龙壁。它座东向西,砖雕仿木结构,通高5.5米,宽4.02米,主体图案是刻于方心砖上的五龙图。上方是朵朵祥云,下方是滚滚波涛,其中三条巨龙以坐、升姿势翻腾于云海之中。另外两条则由汹涌波涛之中欲向空中飞来,起身之处溅起朵朵浪花。祥云、波浪、巨龙相互呼应,形成了一幅壮观的图画。关于五龙壁的建造年代,过去一直没有找到文献记载,但作为影壁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同它的主体建筑门楼所处的寺庙――弥陀寺有着直接的关系。弥陀寺现只存东跨院的南房,五龙壁就在南房的西山墙上。它的前面原有水池、门楼等建筑,现都已无存。弥陀寺在宣化近百座寺庙中名气颇高,年代尤早,规模宏大,至今民间还有“先有弥陀寺,后有宣化城”的传说。

在宣化区大北街,有一个被称为“马宅”的民居院落。它建于清代中后期,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现存房屋112间,是宣化清代富商马氏家族修建的一处宅院,是宣化保存至今最大的古代民居。马氏家族,祖籍山西,自清代中后期,由商发迹,人丁渐旺,生意遍布京津、直隶、晋蒙等地,经过马氏家族的几代努力,成为宣化当地的一大望族。马家住宅是一座富丽堂皇,曲径通幽,砖木石三雕点缀其中的四进式院落,且带有后花园。它共有四个主体院落,一个花园以及牌坊、旗杆、亭子等附属建筑组成。第一进院是仆人和留宿一般客人居住的地方,称为外宅。第二进院子是马氏家族贡奉祖先的祠堂。第三进院是主人的生活区。原来在院子东侧偏南有一座砖雕门楼,惜被拆毁。垂花门是院子中最醒目的建筑,它以端庄华丽的形象将四合院内宅和外院分开,内宅是家人生活起居的场所,这里多居住女眷,家仆一般也不得随意出入,旧时人们常形容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门”指垂花门。垂花门东西两侧各用宽大的山墙影壁相连,不论是垂花门还是山墙影壁都起屏障作用,都是为了保证内宅的隐蔽性。第四进院子是规模相对较小的院落,属于存放车辆和堆放物品的仓库用房。后花园在马宅整体建筑中占有显赫的地位,属于私家花园,建筑、装修以及绿化都倾注主人的思想和智慧,是一幅具有浓郁特色的民俗风情画卷。花园内树木繁茂,花草葱笼,花园的设施布局都是为适应居住在这里的马氏家族娱乐、起居、游宴等生活需要服务的,整座建筑的设计具有极强的生活理念。马宅是宣化目前现存四合院建筑中规模最大,民间建筑装饰工艺最完好,最富有代表性的一个建筑群。尽管马宅失去了往日的荣华和昔日的光彩,但是,马宅依旧充满了传奇和庄重,是古代先人智慧和创作的结晶。

在宣化迎宾大道的牌楼西街50号,是一处中西合璧的“三进四合院”,共有房屋120余间,有古城第一院之称,这就是察哈尔省民主政府旧址。从空中俯瞰,整个院落呈“目”字型结构,青砖灰瓦、古香古色。推开两扇沉重的赭红色大门,进入院内,可近睹这座始建于清末民初的“三进四合院”。整个大院分前院、中院、后院,布局合理、古朴典雅、整齐庄重、前后呼应、相得益彰。前院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结构,中院呈中西合璧建筑,北面正房是一座哥特式建筑的二层小楼,后院基本上与前院布局相同。整个院落虽处在宣化的繁华地段,但大院内却闹中有静,居住宜人。这处院落原本是宣化天主教的若瑟总修院,但在全部建筑完工不到十年的功夫,随着侵华日寇的铁蹄踏入宣化,总修院被迫解散,该院遂成了日伪察哈尔省公署的所在地。1945年9月,通过八年艰苦抗战,冀察部队解放了察哈尔省全境,在宣化成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政府―察哈尔省民主政府,并把原日伪省公署改为民主政府的办公驻地。从革命圣地延安来的一大批文化名流也随即涌入宣化。同年11月,在宣化剧场隆重召开了察哈尔省人民代表大会,大会历时5天,到会的代表139人。大会确定了以中共中央北方局“晋察冀地区施政纲领”为施政方针,讨论通过了“反对内战,争取和平”、“发展经济,支援前线”、“纪念民族英雄,惩治战争罪犯”等项议案。最后,人民代表大会还选举产生了察哈尔省民主政府委员9人,张苏当选为省政府主席。1946年10月,因反动派发动内战,随着军队攻入宣化,察哈尔省民主政府驻地也随我军被迫南迁保定涞源。察哈尔省民主政府驻地虽然在宣化仅存在了短短的一年,但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省级民主政府,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1993年7月15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把察哈尔省民主政府旧址颁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6年),由当时的兵备道良卿、宣化府知府张志奇、宣化县知县黄可润等发起,得到周边十州县各属绅士人等不遗余力的捐资兴学,其结果就是柳川书院的建成。这个位于皇城桥东大街的书院内,共建有学舍七十余间。书院前后是四通八达的大路(即相国庙街和皇城桥大街);院东建魁星楼(魁星是我国古代神话中指管文章盛衰的神)。楼前树立着当时直隶总督方观承亲笔书写的“柳川书院碑记”和宣化府知府张志奇亲手书写的“柳川书院记”石碑各一方;院西凿建池塘,引北山溪流柳川河之水穿院入池。庭院一派幽静典雅、美不胜收;后院设射圃,是练习射箭的地方。还配有书院的辅助设施,水井一眼、伙房、马厩数间。从建筑上看,反映出当时文武合一教育之特色。古城宣化,地处塞外要冲。据《宣化府旧镇志》所述:“镇城群山环绕于东北,洋河萦绕于西南,城居东西道路之中,实属一要害之地。”历代为屯兵防守之重镇,战争频繁,文化落后。当时来宣任职的官员,多重视教练习武,少谈及文化教育。对子孙后代熏陶感染的也多是强悍猛烈,打打杀杀;少规范温和善良,文化礼仪。从清末民初看,宣郡也只出了些武功显赫人物。如明代的田雄、张俊、马芳,清代的郑魁士(忠烈公)。“柳川书院”的诞生,弥盖了周边州县文风的转机,使这里的人们懂得了在习武之余转入文教。“柳川书院”接纳了宣府所属十州县莘莘学子,呈现出“征鼓之声化为诵弦”的可喜局面。在这股清新风气的影响下,起到了文教复兴、移风易俗的良好作用,逐渐一批批文武双全的人才脱颖而出。据《宣化县新志》记载:“宣化在清朝中进士者九人;举人十七人,拨贡一百零四人;武进士五十二人,武举人一百五十人。”足可见,“柳川书院”的建成,其意义尤为深远。书院于清朝末年因办新学而废除。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十月,宣化府中学堂在“柳川书院”成立,暂时占用的仍是“柳川书院”的校舍。第一任校长是胡桂芳。第一批招收学生十九人,后来全部送日本留学,开创了张宣地区学生到外国留学的先河。这批学生后来成了名的很多。1913年(民国二年)1月,宣化府中学堂扩建,征收了“柳川书院”对面的“万寿宫”建立分校。1914年(民国三年)1月又占用了“演箭所”辟为操场。其后不断扩充校地,发展成为最具规模且负有盛名的“直隶省立第十六中学”,后来又改名为“察哈尔省立宣化中学”。由于分校的完善,“柳川书院”也只作为该校的学生宿舍了。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8

关键词:人才长效机制德才兼备

什么是人才?人才指的是德才兼备,才能杰出者,即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和专门技术能力的人。随着国家把调结构转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重点。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尤其是需要懂经营管理又精通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和高新技术人才,因此通过构建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实施人才强企业战略。

一、建筑企业的人才结构现状

近几年,尽管采取各种措施,开发人才资源,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人才环境不断优化,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结构得到明显的改善,优秀员工不断出现,但是人才资源现状同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企业人力资源丰富,但总体素质低下,高层次的领军人才相对较少,已经成为制约企业经济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人才结构不均衡,值得我们探讨。

一是高层次人才分布不合理。党政群和工程技术专业都需要高素质人才,现实是党政群高层次人才的比例要远远大于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原因是的安排高素质人员从事党政群工作是一种传统习惯,因为党政群工作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向来严谨,长时间以来积累了相对较多的高层次政工人员。以方大公司为例,政工高级占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0%,而工程、经济、会计、审计、统计、卫生之和占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0%。建筑施工企业不仅需要政工人才,更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龙其是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是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合理。建筑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低下,受学历、专业的限制,高素质人才的供给明显受到制约,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少,特别是关键专业如矿建、土木建筑等专业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三是人才年龄结构、层次结构不合理。企业发展不仅需要高层次的领军型人才,同时也需要各类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其他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中中高级级职称、初级职称的比例要不合理。高级职称仅占全部职称总数的4%,且中高级职称中,40 岁以上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0 %,年龄老化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四是高级技能人才不足。高技能人才队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技术创新的探索者、实践者和推动者,是实现由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向原创型技术创新升级的重要保障。我国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有的工种实行国家就业准入,这样以来企业的初级工能满足需求,但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相对较少。以方大公司为例高级工、技师仅占技术工人的10%,且年龄偏高,特别是关键工种技术带头人和复合型技能人才匮乏,尚未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识层次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适应能力、掌握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

五是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合理。建筑施工企业劳动力密集,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下,初中以下人员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文化程底低下,人的不安全行为就会增多,从一定意义上讲会产生不安全的隐患,违章作业的风险加大,成为制约安全生产的一个因素。

人才即然是生产力中最宝贵、最活跃的因素,就有一个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合理开发利用的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工作制度,构建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建立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机制指的是企业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机制活力,机制活满盘皆活。为了提高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创新提升,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保证,就要遵循企业的规律和采用相关的的手段建立适合企业实际的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是健全和完善企业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完善公司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和各类人才选用机制。选用创新人才,一定要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资源利用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引入竞争机制。要积极探索党管干部原则和市场化配置经营管理者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把组织考核推荐与引入市场机制、面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把党管干部原则和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结合起来。创造一个人才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的用人环境。

二是建立完善满足企业发展的人才引进机制。坚持用事业吸引人、待遇捆绑人和感情留住人,采取双向选择的措施,吸引大学毕业生和外部高层次人才,根据项目引进专业人才等灵活多样的人才政策,使人才队伍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放宽政策,建立人才引进长效通道。对于企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制度,扩大引进人才的范围,放宽人才引进条件,重点引进企业发展所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9

【关键词】高职高专;顶岗实践;建筑经济管理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大类中工程管理类所属的一个专业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两个培养方向:第一,建筑会计与审计方向;第二,建筑物资管理方向。同时规定了对应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实训安排等。笔者所在的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的规定并结合我院自身优势、教学软硬件环境、师资条件等,确定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建筑会计与审计。尽管如此,由于对专业的不了解在顶岗实践中依然会出现问题:用人单位对专业认知存在偏差;顶岗实践学生无法准确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的专业,介绍自身的优势。首先,从专业名称上看,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名称涵盖范围大,与工程造价等专业相比无法给人明确的专业定位。单从专业名称看,建筑经济管理专业针对性不强,好像什么都会,又什么都不精。这就使用人单位出现理解偏差,直接导致对该专业学生试用率降低。其次,一些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不清晰,使其无法准确向用人单位介绍专业,导致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单位或者岗位。在顶岗实践座谈会上,很多学生都反映了这个问题。根据上述问题,对该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践安排工作的过程中尝试了一些解决方案。

针对用人单位对该专业存在理解偏差的问题,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更积极地与合作企业交流。从学生进入大二年级到顶岗实践前至少保证该专业学生有两次利用假期时间进入企业锻炼。这种锻炼与顶岗实践相比时间虽短,但是却可以增进企业与学生双方的了解,加强学生与企业间的沟通。一方面,通过假期锻炼,学生可以将本学期学习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利用。学生对企业的好奇感,对工作的热情可以激发更多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学生假期实习对企业来说不会有过多的用工成本,却可以分担部分日常工作,对于工作努力,悟性高的学生企业可以及早培养,为日后奠定基础。另外,为了使用人企业对该专业有更全面的认识,我们引入了“让企业走进校园,走近专业”的方法。主要有:定期请企业专家进入校园组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讲座;不定期组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竞赛,请企业相关人员参与评审;利用节假日组织企业专家与该专业学生的小型座谈会,交流会等。通过这些活动增进了企业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了解,对该专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为学生后续的顶岗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针对学生自身对专业认知不全面,无法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的问题,同样也采取了有效措施。主要是三阶段专业教育。第一阶段的期初教育。入学初,学生刚刚步入校园,接触专业,难免对所学专业出现迷茫,这时组织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使学生对专业有初步了解。第二阶段的专业深化教育。学生进入大二年级后,随着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对专业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同时由于没有深入研究,对专业的理解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这时,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很高的热情,但同时又会出现“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课程?这些课程对专业有什么作用?我的专业以后能胜任什么岗位?”等问题产生困惑。在此阶段对学生就专业方面进行二次介绍,能够在学生最迷茫的时候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对专业的深层次剖析和介绍,学生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可以有相对全面的认知,解决学生的困惑。第三阶段的专业总结教育。进入到大三后,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也进入到收尾阶段。学生已经将专业课程以及相关的校内实训全部进行了学习和训练。学生完成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已经初步具备了岗位职业能力,基本能够在工作岗位上适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但是他们欠缺的就是将专业系统化,有时还无法理解所有知识在专业方面的架构和关系。这时对毕业学生进行专业总结教育,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疏理,将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方向等问题给学生进行分析。通过总结,学生对专业认知更清晰,透彻,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也更有信心,也能更有自信的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

在对最近一届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学生的顶岗实践,我们就尝试了以上方式。通过企业实地走访和学生反馈,企业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更愿意接受该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实践。而学生也因为能够更全面,透彻的介绍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找到了自己心仪的企业,获得了更适合专业的岗位。教学中我们不会就此止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更有益于学生顶岗实践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10

一、培训任务完成情况版权所有

2006年,经过全市规划建设系统各级培训机构的努力,截止目前共完成以下培训任务:

1、项目经理三级升二级及新办三级项目经理培训:新培训三级项目经理620人,三级升二级项目经理933人;

2、九大员岗位培训115人,举办九大员继续教育培训8期,培训合格2168人次;

3、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306人

4、一线操作工人技能鉴定培训3000人。

5、非正规学历的职称培训,252人。

二、主要做法

2006年,市规划建设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以培训创新能力、提高整体素质为核心,实现了培训内容、教育形式和管理方式上的新突破。

1、在培训方式上注重“五抓”:一是抓分类培训,注重层次性。狠抓建筑施工这个重点,积极拓展园林绿化、技能鉴定培训;二是抓按需培训,注重针对性。形成了以新技能、新知识、岗位技能为主的培训内容;三是抓多样培训,注重实用性。形成了以课堂教学、实地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法,并将课堂开到了建筑施工工地,利用晚上工人休息时间上课,并结合工地施工进行考核。四是抓规范培训,注重科学性。形成了以制定培训计划、统一学习教材、建立规范制度的培训机制;五是抓基地培训,注重开放性。形成了以市建设职工培训中心为主阵地,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开放格局。

2、在人员管理上注重两点:一是强化继续教育的主体意识。贯彻落实《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开展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登记、验证和年度考核工作。将继续教育与职称评审有机相结合起来,激发了参与继教的积极性。全市城建类近2000名的专业技术人员完成了继续教育规定的学时。二是规范继续教育管理。市规建局职改办配合市职改办加强了对城建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综合管理,结合每3年开展一次的专业技术人员注册管理制度,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在继续教育工作上制定了完整的规划、目标体系和加强了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以适应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补充,不断优化知识结构。

三、存在的问题

1、培训工作缺乏创新,吸引力不足。目前专业技术人员公共科目培训以及各系列专业技术人员专门培训只限于拓宽知识面,了解一些新知识,培训内容前沿性和针对性不强。部分单位和基地对继续教育理论方向、方法、内容也知之不多,简单地认为继续教育就是办个培训班而已,培训教育工作不结合实际工作,不考虑成人教育的特点,难以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2、工学矛盾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的矛盾、学员工作地点与学习培训地点的矛盾、工作量大负担重与工作迫切需要的矛盾。按照《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规定,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时间累计不少于80学时和40学版权所有时。但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干一天才有一天的工资,企业领导又不重视、部分培训机构在安排教学时与生产脱节等原因,人为地造成专业技术人员没有时间,也不愿参加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