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十篇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十篇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6:56:36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篇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人生呈现出跳跃式的增长势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相关产业结构升级,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原有的大学生就业模式不再是单一的途径,以学生自主创业为主要导向的就业模式已经成为当代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新途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不仅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相当可观的。其次,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还能锻炼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通过打造学生的创业人格、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磨炼学生的创业技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大学生的个体自我追求与自身价值的实现方式也从“权为本位”转变到了“能力为本位”。在如今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已成为大学生增加其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一、关注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由于我国的传统观念,大学生中能真正在学习期间放弃学业,自主创业的必竟是极少数人,多数的大学生即使要创业也会选择在毕业后。因此,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以创业意识的唤醒、创业知识的掌握为工作重点。并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网络宣传平台等,宣传大学生成功的创业事迹及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各种扶植政策。另外,还要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并鼓励在校大学生虚拟创业或在各高校的科技产业孵化园真正创业,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二、关注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的在校大学生多是“90后”,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个性张扬善于表现,对于自主创业他们多怀有浓厚的兴趣。但是,这些独生子女也存在思想较为不成熟,心理抗压能力差,遇事愿意依赖父母等问题。因此,借助创业教育这个平台,引导大学生勇于接受挑战,敢于面对挫折,独立的去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三、关注重教育内容的创新性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

 

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和高校扩招,越来越庞大的大学毕业生队伍逐年涌入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随形势,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一、就业指导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

200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0万人,2007年495万人,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时611万人,到2010年则达到空前的630多万,2011届高校毕业生数量将有660万人,往届待业的毕业生数量开始累积,使得就业工作压力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据有关研究预计,包括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2011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总量将超过900万人,宏观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而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将近700万人。

除毕业生人数日益增多这一因素之外小论文,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错综复杂。这些原因可以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就客观因素而言,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状况受到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用人单位人才需要倾向、社会就业和失业比重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就主观因素而言,大学生个体能否就业与其就业观念、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等个人因素关系密切。而高等院校应该主动承担社会大环境和个体之间的沟通工作,它们能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便是就业指导。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部分大学生茫然不知所措,科学、全面、系统的就业指导尤为重要。就业指导一方面能通过介绍就业形势,使就业大环境能够深刻、准确地为大学生所认识,另一方面通过专门培训,帮助大学生提高相应的素质和能力,调整就业观念。虽然就业指导不能改变大学生就业的大环境,但它直接作用于大学生主体,化解或缓和了就业主体和就业客观因素之间的尖锐矛盾,相对地削弱了就业形势的严酷性,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因此,就业指导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高等院校应处困境而思有为,大力开展高校就业指导,赢得大学生应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主动局面。

二、观念树立:建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是为人的发展,因此仅把发展当做工具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追问发展的目的。着眼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更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同样应该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那就意味着,就业指导服务的首要对象,不是高校自身,而是在大学生的发展。

就高校而言,就业率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到社会名气和生源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就业率是教育管理部门评价高校就业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也是高校考核其责任部门工作工作到位与否的标准;此外,就业率还是国家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的重要参考指标。就业率评价指标单一、缺乏科学的就业评价标准,造成了高校只关注就业的“量”,而忽略了就业的“质”——而这个就业的“质”,意味着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岗位是否匹配、工作岗位是否为毕业生所满意、能否为毕业生的未来发展搭建平台等等。换句话说,学校只重视了就业率的统计数字,忽视了就业率数字背后毕业生的前途和幸福。

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忽略了“以人为本”这一根本目标,转而追逐高校的高就业率小论文,甚至工作的开展完全围绕着就业率来进行。就业指导并没有根据大学生的个人特点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能力方面的指导,而是想方设法让毕业生参加工作了事,将之尽快推向工作岗位,不论其就业层次是否合理。国家大力提倡的“先就业后择业”这一口号,往往成了高校催促大学生参加工作的借口。就业指导目标出现了偏差,指向于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拉拢说合,这样的就业指导,或许称之为“就业说媒”更加合适。背离了“以人为本”理念的就业指导,往往会造成毕业生违约多、跳槽勤,既有损学校形象,又不利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更让毕业生本人的未来大走弯路,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长期发展。

就业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要求大学生就业指导将更多的精力注入到职业能力的培养。就业指导不能等同于简单的就业安置,它不单纯是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是要帮助和指导大学生正确分析和对待就业形势和社会的需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价值观,自主进行个人未来的职业生涯设计,做好准确的就业定位和充分的就业准备,掌握一定的就业方法,实现自主择业,以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满足其自我实现的发展性需要。

三、内容更新: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求职技巧,更需要侧重于提高就业质量,实现人才和职位的协调匹配,并且能有利于自身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

受就业指导目标功利性的影响,以往的就业指导内容只注重了针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求职技巧指导,就业观念教育是为了让毕业生承担一定的就业压力,带着紧迫感尽快找到工作,求职技巧指导是为了让毕业生短时间内学到能让用人单位相中的“一招鲜”。这些内容并不能让毕业生掌握更多的就业技能,更承载了过多的就业压力,不利于大学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旦毕业生参加工作之后,就业观念和求职技巧即可被毕业生抛至九霄云外,就业指导遂“功成身退”小论文,再无意义可言。理所当然,对大学生而言,找到工作相当重要,只有找到工作才能意味着职业生涯的开始。但是对于就业指导来说,职业生涯开始阶段怎能作为就业指导的全部内容呢?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就业指导,应该包括长达四十年的整个职业生涯。

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除了求职技巧之外,还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人格倾向和兴趣志向,寻求到与其人格特征相匹配的职业领域和工作职位,并以此有目的地进行能力培养,实现大学生个体特征和职业的协调匹配,促进大学生和职业的协调发展。职业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职业意识、职业理念,遵守职业道德,在长远的生涯发展中保持长效竞争力,使之在职业中完成自我实现,促进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创业教育也是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高校就业指导不仅要实现谋生与追求人生理想相结合,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还要实现适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

与此同时,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其他因素——诸如如职场处事技巧、就业心理教育等内容,也需要给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系统培训。

四、形式创新:建立循序渐进的教育模式

真正的教育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按照由低到高逐步提升的顺序进行。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应该体现出一个循序渐进的科学发展过程,不仅遵循课程由浅到深的逻辑顺序,还得综合考虑高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生各阶段的心理变化。

以前的就业指导一般都安排在学生进入实习之前或临近毕业的前一个学期,以帮助毕业生能“现学现卖”地运用“一招鲜”,顺利地找到工作。某些高校甚至安排毕业生在离校前的一段时间(两个星期至一个月左右),专门用来上就业指导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强化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虽然就业指导的本意是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实际效果只能同预期目标相差甚远。就业指导往往是大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门课,也是一部分学生已经离校而另一部分学生仍在求职时可上可不上的课。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或升学、或找工作,其精力和心思都在课堂之外小论文,很难认真学习课程。况且学生就业技能的获得、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都应该有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上不断提高、不断强化的过程,怎能在一朝一夕之间速成?突击的速成式就业指导根本无法帮助解决就业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该根据大学生在大学生涯的各个阶段不同心理特点和关注面,因时制宜地制定过程性的教育模式。大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适应阶段、发展阶段和离校阶段。在适应阶段,大学生较多地关注环境的适应和学业的规划,就业指导可以从职业生涯规划入手,引导他们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并在职业生涯的框架内规划他们的大学生涯;在发展阶段,大学生更多地希望在各项能力方面获得提高,就业指导应侧重于就业能力和就业素质方面的内容;在离校阶段,大学生开始展望毕业后的生活,则可以开设就业技巧等课程。教育是针对人的教育,必须考虑到人主观的接受意愿和客观的接受能力,而通过全程性就业指导的就业模式,真正做到就业指导围绕大学生这一主体全面开展。

总之,高校的就业指导应该紧随时代,牢牢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促进就业指导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秀,罗国荣.高校就业指导的偏差及其改革方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1).

[2]周逸梅.明年大学毕业生将增30万人660万学“抢饭碗”[n].京华时报.2010-11-27.

[3]郑虹.对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3).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篇3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系统要素;系统分析

中图分类号:C961;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6-0003-02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创新型人才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和中心,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因此,高校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系统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在国家、产业还是企业层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大批具备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拓展和深化要求我国产业结构要不断优化升级,创新型人才的有效供给有助于提高产业转换速度,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为此,高校教学模式必须适应人才竞争环境的要求,加强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完善。

一、相关理论概述

1.国内外相关研究

我国有关创新型人才的研究较多,而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从目前研究来看,国内学者韩丛发提出了两种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科学创新型和技术创新型模式。陈羽白等从华南农业大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等,初步建立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刘益才对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些措施。如努力促进课堂教学与科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结合;共建校内基地、学生参与校内实训等。

国外大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着比较成功的经验。英国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训练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强调教育的实践目的,注重训练学生思考的能力、批判性思辨和多学科知识交叉,是英国教育培育创造型人才的特色。美国大学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重视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日本高校高度重视科研训练,让高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培养合同等方式与生产科研内部单位直接联系,发展了独具特色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和“工业实验室”为主的教育模式。

从国内外比较看,国外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相对比较丰富、系统一些,取得的成效也相对好一些,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以理论研究占多数,且大多缺乏实证支撑。特别是关于现阶段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尚缺乏系统分析和实证研究,基于此,本文尝试从系统论的角度,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决策分析的理论依据。

2.研究要素的概念界定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揭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和作用机制。创新型人才主要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课程管理系统在本文的含义主要是指通过课程的合理化设置为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学习平台,以便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积累储备。社会实践系统是一个从设计认知目标、学习认知目标并到实践认知目标的体系,通过该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能,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一定的情商、智商、责任感、义务感等心理和行动这两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毕业设计系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增强学生自身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的的极为重要的教学活动过程。就业培训系统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以提升学生就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主要包括相关技能培训、专业人士指导、就业指导与咨询等环节。

二、机理分析

1.研究框架

在本文中,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课程管理系统是其他三个系统的基础,与它们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实践系统与毕业设计系统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社会实践系统与就业培训系统之间存在间接的联系;毕业设计系统影响着就业培训系统。因此本文将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作为基本研究要素,研究几个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

2.系统要素分析

(1)课程管理系统要素分析。课程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课程科目配置、学习方式与课时分布。1)课程科目配置。课程科目配置是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基本要求设置相关课程科目,构建理论和实践并重,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科目体系。2)学习方式与课时分布。学习方式是对学习内容的安排和规划,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学习内容的三个具体阶段: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专业课学习阶段;初步科学研究训练学习阶段。学习内容的不同,课时分布的多少也有所不同。3)学习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吸收能力、内化能力、应用能力等方面,考核学生的能力不仅要看一个人掌握多少知识,还要看其在多大程度上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并体现在其对周围事物的洞察、理解、应变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上。

(2)社会实践系统要素分析。“认知只有赋之于实践,才具有彻底的意义”。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系统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调查活动、毕业实习等环节。1)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通过对课程设计的合理组织和实施,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设计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目标、课程设计的内容及考核评定等方面。a.课程设计的目标。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包括从基础理论的确定到选择具体程序、方法的整个过程。课程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b.课程设计的内容。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传递,更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以及实践能力的发展,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c.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可以直接巩固和提升前期课程设计的成果,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在具体评价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学生自评、老师评价、观察评价、交谈评价、问卷评价以及作品展示等。2)调查活动。调查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市场调查、生产调查等,其主要形式是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3)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对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和评定,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可以进一步领会和掌握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切实把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毕业设计系统分析。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环节,主要内容包括选题、论文的写作、论文答辩、成绩评定等。1)选题。毕业论文的题目要来源于生产、科研、教学、实验等实践中,难度要适合本科教学,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论文的写作。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应该鼓励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主见,并鼓励大胆实践,提倡多角度考虑问题和尝试用多种不同方法解决问题。3)论文答辩。答辩时要体现出论文的内在逻辑,注重仪表礼仪、声音清晰、回答问题正确、流畅等。4)成绩评定。判断大学生的毕业设计有否创新,主要看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有否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有否应用了一些新方法、新手段来解决问题;有否取得一些成果。

(4)就业培训系统分析。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压力,高校应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在学生就业指导全过程,以提升学生就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本文的就业培训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相关技能培训,专业人士指导,就业咨询与指导。1)相关技能培训。相关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职场中所需的基本技能如计算机操作、外语的应用、写作、表达,活动组织能力等技能的培训。培训可以提高大学生技能水平和自身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专业人士指导。高校可邀请大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或职业指导专家、优秀校友、用人单位的代表等专业人士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加深学生对职业素质要求的认识和对用人单位的了解。3)就业指导与咨询。高校应考虑国家就业政策的变化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开设多种形式就业指导课,帮助大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对职业有准确的定位,从而为大学生的发展与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概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四个系统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的内涵并对其进行了要素的系统分析。本文的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未对该系统的要素进行量化研究,进而揭示各变量之间的影响路径和作用程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除了以上四大要素,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本文未做探讨,在未来研究中,我们将给予特别关注。

参考文献:

[1]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8(01).

[2]罗方清.基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设置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04).

[3]徐雪.加强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04).

[4]邹向荣,杨亚俊,邵正隆.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系统的研究与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7).

[5]洪月华.毕业设计中信息素养的提升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教论坛,2009(01).

[6]孔繁森.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5).

[7]孟庆勇,陈楠,于淼.如何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跨世纪,2008.

[8]郑艳.基于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02).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创业教育;对策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及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创业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为适应时代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

一、高职学生的创业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达63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以创业带动就业,是破解就业难题的关键措施。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方式。近几年,我国高校也掀起了一股大学生创业的热潮,在得到国家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和税收等优惠政策扶持下,不少大学生通过创业获得了成功。

虽然我国高校大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学生创业成功者少、失败者多也是不争的事实。作为高职学生与本科大学生相比,因文化程度较低,就业质量较差,创业的愿望比本科大学生强烈。但由于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缺少接受专业的创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在创业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创业风险增大,创业成功率很低,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创业热情和积极性。高职学生创业,从其文化程度而言只能从事低端的服务行业和技术含量低的创业项目,创业质量也较低。高职学生目前情势严峻的创业现状要得到切实改善,加强高职学生创业教育,不断提高高职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亟须解决的问题,也是适应时展,解决大学生创业问题的客观要求。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低和创业过程中的举步维艰,究其原因还是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不成熟,存在诸多问题。

(一)创业教育观念落后认识不到位

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生存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诚信意识和承担风险的精神。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观念落后,对创业教育还停留在传统观念的认识上,认为创业教育只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个环节,还停留在技巧、政策和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指导,是一种为获得一份工作的就业式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产生偏差,没有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教育范围小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还是在起步阶段,有的还是在尝试阶段,只是在大三毕业阶段以创业讲座的形式进行创业教育,部分学院虽然开设了创业教育选修课,但参加的学生较少,而且没有科学统一的创业教材。创业课程大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也缺少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大学生只能了解创业教育的一些肤浅的理论知识。对于创业这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显然是不完善。这种缺乏系统性的创业教育很难达到实际的创业教育效果。同时高职院校开展的各种创业教育活动如创业大赛等也是一种精英化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对象是少数学生,范围较小,不符合新形势下对于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

(三)缺乏创业教育相对应的师资力量

由于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尚未配备专业的创业教育教师,创业教育课程大都由没有成功的创业经历和实践经验的学生辅导员和行政人员担任。创业教育要求调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创业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这部分教师自身创业方面的素质注定了不能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同时对于创业教育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还极易出现“纸上谈兵”的尴尬,达不到创业教育应有的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专业的创业教育骨干教师是当务之急。

(四)创业教育氛围不足

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对大学生创业素质、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提升有引导、塑造和培养的功能,也影响着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但目前各院校普遍缺乏浓郁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环境氛围,部分院校的创业教育校园文化也停留在保守的就业校园文化上,缺少营造创业校园文化氛围的意识。由于创业教育氛围不足,导致无法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激情和梦想。

(五)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不足

对于创业教育这个新课题,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需要不断加以系统地研究和探讨,形成符合高职大学生特点的一套完整理论体系。但是目前各院校没有相应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也没有成立创业教育教研室。而且有创业教育实践经验自身创业素养较高的专业教师少之又少,无法展开对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专门从事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人员很少。各高职院校普遍没有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的研究队伍,而且对创业教育的实践指导作用也缺乏深入的总结,创业教育理论也不能充分地发挥对创业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由于创业教育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直接影响了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加强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面对目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教育推动创业这个中心开展创业教育工作。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创业教育的制度建设和举措。

(一)加强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制度建设

1.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贯彻教学全过程的创业教育制度

创业教育是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与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相结合,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贯彻教学全过程的创业教育制度,就需要深化教育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完善创业教育教材体系,将创业理论教学和创业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将创业教育贯穿在新生入学教育、培养过程到毕业教育的整个三年的学习过程中。

(1)完善创业教育教材。教材是课程的核心,要建立贯彻教学全过程的创业教育制度离不开权威的创业教育教材。目前,各高职院校选用的创业教育教材与创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有的还没有专用教材。要改变目前创业教育教材匮乏的局面,要由相关对创业教育理论有研究的专家,根据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写一本适合高职学生多样化创业需求的创业教育专业教材,并要有与之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及教辅读物,形成一套完整的创业教育方面权威教材体系。

(2)创业理论教学课程设置。创业教育理论教学课程是传授创业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性认识创业,培养创业综合素质的教学环节。根据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创业教育理论可开设创业指导、经营管理、商业法规等公共选修课程。学院可突破专业界限,根据学生受教育递进原则,在大一新生中开设创业教育初级课程,大二学生中开设提高课程,大三毕业生中开设核心课程和案例分析课程。在教学体制上可推行完全学分制,鼓励各专业的学生交叉选课、选修创业教育课程。精心制订创业教育教学计划,改革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业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创业热情与创业潜能。

(3)创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由于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创业教育中创业实践教学课程是最能体现创业教育成就和特点的课程模块。创业实践教学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二、大三年级,由模拟课程和创业实践两部分组成。模拟课程中可以小组为单位在特定约束条件下共同制定一份真实的商业计划书,或者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等,使学生通过这种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创业项目感受到知识的重要和创业和复杂,同时复习梳理创业理论知识,创业实践课程要由富有经验的教师带领学生在大学生创业园或校外大学生实践基地平台上进行创业体验,从而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经验,提高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增长学生的创业能力。

2.建立高职学生创业帮扶制度

要鼓励和帮助高职学生创业,保证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必须建立大学生创业帮扶制度,这也是加强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有力措施。

(1)对有创业愿望并且具备了一定创业条件的大学生,重点开展适合高职院特色和学生自身的创业实践培训,并加强对创业学生的创业风险意识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帮助大学生不断提高防范风险和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2)要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作为大学生创业的种子基金和启动基金,以保证大学生开始创业时的资金扶持。专项基金的来源可争取政府财政支持一部分,院校自己拿出一部分专设毕业生创业资金,有条件的学校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争取企业和成功校友的资助和捐款,充实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

(3)要加强对大学生创业信息服务,加大服务力度,广泛收集创业信息和创业项目,为大学生创业搭建一个综合性的专业咨询服务信息平台。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建立创业咨询室,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全天候、个性化的创业指导和咨询,对缺少商业经验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开展系统性的咨询服务,增强创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随时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

建立高职学生创业帮扶制度,是为大学生创业排忧解难,从而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是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3.建立创业教育质量跟踪调查制度

开展创业教育是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新任务。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机制,应建立创业教育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各院校可建立毕业学生创业信息跟踪调查系统,收集反馈信息,建立毕业生创业信息数据库,将毕业生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和检验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同时反馈的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可以指导学校的创业教育教学,从而促进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加强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举措

1.建设一支有高职特色的师资队伍

(1)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使创业教育能取得显著成效,关键的因素是要建设一支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师队伍。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要求具有创新的思维和创新意识,还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综合素质,要培养这样一支师资队伍,首先要有稳定的专门从事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并积极创造条件定期组织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创业教育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使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能了解国内和国外的创业教育动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创业教育经验。也可通过与国外学校之间的合作,引进国外学校的创业教师等形式,尽快培养一批创业教育专业带头人,提高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水平。

(2)高职院校可聘请一些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专家和政府相关专业人员担任创业教育兼职教师,与定期和专任创业教育教师一起参加教研活动和公开课教学,通过各种活动和讨论,相互取长补短,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教学水平。同时要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或参与企业咨询,创办经营企业,提高教师创业经历和创业实践经验。

2.加强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是高职院校培养特色,而创业教育最大特点就是社会实践性,高职学校按照自身特色在创业教育中加强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是加强创业教育的重要举措。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挖掘潜力,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提供场所和空间。可依托校办企业建立大学生实践创业园,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各种技术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践创业环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创业能力,得到创业技能的训练。条件不成熟的高职院校也可开发校内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如饮食、生活必需品、宿舍、环境卫生等市场,成立学生服务实体,让学生自主投资经营、自负盈亏,体会创业的艰辛,掌握一些创业技巧,达到创业教育的实践效果。

3.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

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就是要将创业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围,使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持续于学生三年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建立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多种创业教育社团,以社团为依托,支持学生自主开展各种创业活动,丰富学生创业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创业群体之间交流学习。通过组织开展创业设计竞赛、创业规划大赛、创业事迹报告会、创业经验交流会等创业文化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通过学校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和校园文化长廊等校内宣传阵地开辟创业之窗、创业专刊等专门宣传创业文化和创业成功事迹,加大对学生宣传创业成功典型的力度,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创业素质、增强创业意识,是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举措。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篇5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背景

   重庆文理学院教学部2009年组织的一次重庆市高校文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专题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从高校文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研究方面来看,涉及到管理制度、质量监控、评价标准方面的研究较多,毕业论文写作模式创新改革研究的较少。即便是有,也仅是个别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作了一些尝试,如广告学、文秘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方面强调学生以作品、实作代替毕业论文写作,但缺乏深入的、整体性的研究。”[2]2009年10月,学校《重庆文理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案》,要求各学院根据方案结合本院实际和专业特点制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实施方案,由教学部审定后执行。学校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教学工作会精神,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质量。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后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师范教育专业,长期以来,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单一,过分强调毕业论文(设计)的科研创新,忽略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的实证调查与分析

   我们从2009年9月份开始对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现状调查,主要涉及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毕业论文(设计)监控制度、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改革等方面。一共发出问卷122份,收回有效问卷119份。单从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改革的态度,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占89.4%)支持毕业论文(设计)模式的改革。同时学生也对采用何种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提出了很好的看法。因此,我们认为,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后的传统师范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势在必行。目前我校经过毕业论文(设计)初步的改革,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时间已经得到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规章制度已经比较健全,从指导教师到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改革意识已经基本到位。但是对于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后的传统师范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到底该如何改革却仍然处于摸索状态。总体而言,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理论研究多,实践研究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制度研究多,毕业论文(设计)模式研究少;学术性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多,毕业论文(设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质量监控制度研究多,毕业论文(设计)对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研究少。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式探索

   作为转型后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存在种种弊端,很明显地不适应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我们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应突出大学与社会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出发点,将各专业主要教学内容和素质要求,集中整合在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和组织活动中。引导学生系统整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进行“组装”和提升,实现大学与社会的“无缝接轨”。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应该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着手,确定受学生和教师欢迎并对学生专业能力有提升价值的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式。本文将就如何进一步细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方式改革阐述初步的看法。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以往的毕业论文(设计)过分强调学生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但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并非学术科研能力,而是动手应用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目标的转变,也要求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向的转变。因此,我们应从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出发,“往回找”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着重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协调发展,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精神,能在中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的语文教师,以及能够从事秘书、记者、编辑等实际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参考丁晓原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看法[1],笔者认为,从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掌握的职业能力如下图所示: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式

   从上表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科研创新能力、文学创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实践教学能力。我们认为,从这四种能力出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应为培养这四种能力提供多种方式任学生选择,构建以科研创新能力、文学创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实践教学能力为核心评价指标的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贯穿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毕业论文(设计)检验科研创新能力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并不是学生从此不用写学术论文了,对部分有意于考研或者学术研究的学生,我们仍然需要检验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针对以往学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选题范围越来越窄、优秀论文越来越少、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等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思路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首先,将学术论文写作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从大一入学开始,专业课教师在授课、作业、考试中都可结合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如何选题、如何找资料、如何确定框架等的训练[2]。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从大学入学起就可以在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逐步提高对科研的兴趣。其次,专业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近当代文坛,注意当代文学创作的新动向,参与文学评论,对文学创作现实作直接发言”[3];同时要关注新的语言现象,对生动活泼的语言世界作出解释。这样教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然能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2.毕业创作检验文学创作能力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我们应该对部分有意于文学创作的学生提供以文学创作能力为核心评价指标的毕业创作形式代替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专业并不专门培养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文学创作可能是一种兴趣爱好,因此在毕业论文(设计)改革过程中,应给予这一部分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将4000字以上的文学原创作品,已经发表的可以直接参加答辩,没有发表的由学院组织专家进行鉴定,通过后参加答辩。学院应组织专家尽快制定以文学创作能力为核心评价指标的毕业论文(设计)评价体系,同时讨论确定文学原创作品发表的级别以及学院鉴定的标准。学生入学时即向学生公布,引导部分文学爱好者从大一开始就规划自己的文学创作,四年磨一剑,在导师的指导下打磨自己的作品,或许在毕业时真能出几篇佳作。

   3.毕业展演检验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重要的职业技能之一,诸如讲故事、诗文朗诵、话剧表演、相声表演、小品表演、口语辩论等。有共同兴趣的学生可以在第六学期组成毕业展演小组,合作完成一个项目,如表演一个话剧或话剧片段,表演一个相声或小品,朗诵诗文或讲故事,也可以组成攻辩双方开展辩论,指导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在毕业前夕,学院集中组织全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展演,指导教师或者专家根据学院建立的毕业展演评价标准现场组织答辩。以毕业展演代替毕业论文可以检验该专业学生在口语表达上的能力,体现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学院也可以此打造专业人才培养品牌。

   4.毕业设计检验实践教学能力毕业设计主要面向部分有意于从事语文教学的学生,以实践教学能力为核心评价指标。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专业核心实践能力即语文教学实践能力,可以此建立毕业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毕业设计要求撰写文案策划参加开题,通过后开始实做。在答辩环节,要求现场展示,学院组织答辩委员会观摩提问。此模式目前已经在我院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试行,有36名同学选择语文教学实践为毕业设计选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生选择小学语文教学的占10%,绝对多数人选择中学语文教学为毕业设计的选题,很明显地显示出对未来的职业定位,多数同学表示,选择毕业设计对就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特色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篇6

[关键词]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架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6-0143-02

1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目标体系

高等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业型人才,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以解决生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在创业教育目标设计上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责任意识。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创新就业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通识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创业型人才,更能够使学生学会如何主动地获取新知、创造新知,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最终实现知识的最大效益。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应该在两个层面上开展。

第一,以强化全体学生创业意识、丰富学生创业知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和技能、培养学生创业心理品质为重点的创业基本素质教育,这也是实施创业教育的共性目标。创业基本素质是指以良好的先天遗传素质为基础,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主观积极努力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并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具体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品质等。

第二,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实施创业教育来培养学生开创型个性,这也是实施创业教育的个性目标。开创型个性是创业者必备的素质,不具备开创型个性,创业也就无从谈起。所谓开创型个性是指善于在已有的社会秩序、规范、条件、关系和格局下,创造新的秩序、规范、条件、关系和格局的,有各种心理要素共同参与并综合表现在身心各个方面的,明确指向和影响实践过程和结果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具体体现在敏锐性、自主性、独立性、冒险性、竞争性、坚韧性、适应性、合作性、创新性、克制性等。

2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创业教育课程是根据创业教育目标而选择和设置课程内容与方式的总称。系统的课程体系是实行创业教育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形式。本文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创业教育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构成。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水平,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从不同的学科选择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规律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课程。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学科课程是根据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目标和实施创业教育的需要,为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创业教育学科理论知识和创业理论知识而设置的理论性课程,主要由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创业理论知识课程和科技人文知识课程构成。创业教育理论课程主要由《创业教育概论》、《创业学》、《大学生创业导论》等课程构成。创业理论知识课程主要由《创业法律基础》、《创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成功创业个案研究》等课程构成。科技人文知识课程主要由学校开设的科学技术类和人文社科类课程构成。

2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以最新信息和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按照各种实践活动项目和特定活动组成的一种辅的课程形态。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活动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市场发展和自己的兴趣及条件,选择不同项目,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用类似创业活动的方式,获取直接经验,感知创业规律,把握创业活动的程序和方法,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创业问题,从中培养学生的出色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课程,主要由创业教育集体活动课程、专题活动课程和项目活动课程构成。

3环境课程

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环境课程是根据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目标,以凸显创业教育为主旨,以营造浓郁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为目的的课程。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环境课程,具体表现为以创业教育为理念和价值追求的精神文化建设,以鼓励学生创业的物质文化建设,以保证学生创业的制度文化建设,以引领学生创业的行为文化建设。

4创业实践课程

创业实践课程是指为了完善学生创业知识结构,让学生参与现实的创业经营管理工作,多方面训练学生,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技能,培养学生创业个性的课程。主要分为模拟创业实验和创业实践两类。

3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制度体系

构建由创业教育课程模块组成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高等学校推进创业教育必须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这个平台上构建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建构创业教育课程的必修课、选修课、任选课的课程结构。这种“可组合性”的课程体系,以柔性的教学运行机制代替刚性的教学运行机制,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利于引导学生学习创业知识,接受创业教育,方便学生进行自我设计和选择成才方向,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实行创业教育的弹性学习制度。所谓弹性学习是以弹性、自治、学习者中心为基本概念,以学生自主进行学习选择为特点的一种学习活动。弹性学习制度允许学生在学期间休学、转学;允许提前修满学分,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准予提前毕业;对不能在规定的基本学制年限内按要求修满学分的学生,可以推迟毕业。这样学生在学期间,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申请创业、就业,实行工学交替,分阶段地完成学业。弹性学习制度尤其对有创业愿望的学生边学边实践,有利于探索创业新路。

4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实施并推进创业教育,需要有健全的政策措施和细致的服务支持加以保障。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是为了保障创业教育实施而建立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创业教育的政策保障

高等学校要参照国家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推进创业教育的指导性意见,明确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实施原则、要求和对策。在校园内形成对创业教育的统一认识。高等学校要把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过程,要研究制定创业教育教学方案,这是学校推进创业教育的载体与依据。要通过研究制定创业教育教学方案,确定创业教育课程类型、设置课程的门数、教学时间的分配、学生学习方式及创业教育教材的选择。学校要制定鼓励和推进大学生创业的具体政策,并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为经专家论证具有良好前景的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扶持,为创业团队提供初始创业基金。

2创业教育的师资保障

组建进行创业与创业教育研究的教师队伍。研究求职者就业规律和自主创业规律,研究就业形势和就业创业政策,研究就业创业方法、技巧;研究创业者素质结构及整理成功创业者的案例,尽快形成创业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编撰出科学、实用的创业教育教材。组建承担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推进,离不开课程教学。这就需要建立一支创业教育教学教师队伍;由经济管理类专家、工程技术类专家、政府经济部门专家、成功企业家、孵化器的管理专家和风险投资家等人员构成。组建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的教师队伍。“创业导师”为学生创业提供技能和经验方面的支持,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

3创业教育的服务保障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充分的信息服务。通过计算机网络及其他媒体,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收集、研究、处理、反馈适应大学生就业和创业需要的短期市场信息。为学生进入创业市场提供中介服务,建立大学生创业中介服务机构,为学生创办企业需要的工商、税务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担保服务。为学生创业提供技术服务。学校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尤其是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发明、技术专利,要优先提供给有创业愿望的学生,使其在创业的同时又能够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4创业教育的文化环境保障

加强以创业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高等学校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要突出创业教育的思想,要把创业教育转变为办学新理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要为培养创业型人才创造有利条件;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凸显创业教育思想;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培育教师和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建设有利于创业的舆论环境。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板报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创业的重要意义、创业的经验、成功创业的典型,树立勇于创业的榜样,弘扬创业精神,在校园形成讲创业、想创业、崇尚创业,以创业为荣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曲殿彬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策略[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方晓波,李松,施伊丽高等农林院校环境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4):211-213

[3]罗频捷,温荷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模式探析[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4]贾红丽普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2):55-56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篇7

关键词:多元化;立体式;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024-02

近年来,受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和拉动内需的需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渐渐成了社会发展潮流。因此,构建“多元化,立体式”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创新创业的发展。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现状分析

1.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也就是对学生进行与创业方面相关的教育,主要包含创业知识的传授、创业意识的树立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在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越来越成为了社会的趋势和潮流。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应运而生[1]。

2.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是一个大的方向,而创业教育模式是实现创业教育的具体方法和方案。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过于陈旧,很多都是多年沿用下来的老模式,或者照搬其他教育修改过来的模式,对于学生的成长作用性和意义并不明显。同时,这些教育模式没有更好地从学生的层面出发进行思考,也没能和社会的需求进行及时地跟进和整合,使得教育模式形同虚设。

二、“多元化、立体化”创业教育模式的内涵

1.普及创业文化,创业文化是与创业相关的一种思想和意识形态,要推动“多元化、立体化”创业教育模式的实施,就应该在创业文化的普及上下功夫。如果创业的文化氛围营造良好,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创业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对于学生创业教育的效果呈现和学生创业行为的产生是有帮助的。对创业文化进行普及,可以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他们的意识,使其主观能动性可以进行发挥。

2.激发创业意识,“多元化,立体化”的创业教育模式中,无论是多元化的实现,还是立体化的实现,前提都是要学生具备创业的意识,否则教育模式就难以发挥作用落到实处。因此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也成了这个创业教育模式的重要内涵[2]。

3.培育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主要是促进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建立、创业能力的培育和创业行为的开展。在其中,创业能力的培育又是最关键性的环节,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创业教育模式的重要环节和内涵。

4.引导创业实践,理论和实践就像是人的两条腿,无论少了哪一条,都是无法走得更远的。在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中,不仅要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更要注意寻找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平衡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具有较为广阔的实践操作意义的,因此可以在这个方面进行很好地切入,改变传统理论学习性强的教学模式。

5.服务创业孵化,从近年来大学生参与创业的数据和相关的调查可以发现,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并不强,实际参与创业的比例低,并且创业的成功率也较低。究其原因这和学生缺乏经验,能力不足有很大的关系。对于高校来说,“多元化,立体式”创业教育模式中,多元化是一个提倡全方位思考和发展的方向,而立体式是一个层次上的递进和工作模式的完善,因此这个教育模式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内涵就是要服务于创业的孵化。

三、构建“多元化、立体化”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积极意义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构建“多元化、立体化”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是学生完善自我的一个要求。因为从社会的发展角度来说,综合性的人才是社会的需求,在新创业的教育中,通过创新的教育可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各个内容上进行开拓和不断改变,促进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可以有更强的创造能力。通过创业教育,可以让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自我就业能力的提升,从而达到一个更加完善的状态。

四、“多元化、立体化”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

1.打造通识性创业教育平台,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需要依靠“多元化,立体式”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在模式的构建中,在高校的背景下,打造通识性的创业教育平台是必须的。创业不具有专业区分性,无论是哪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创业活动,因此要进行通识性创业教育的开展,确保课程设置和教育活动具有普遍适用性,能对各个专业的学生起到帮助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创业意识树立和创业能力提升来说,和课程的教学是息息相关的。课程教学的开展情况会决定学生创业学习的情况和能力的掌握。因此在通识性创业教育平台的建设上面,要注重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式的创新,不要一味地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磨灭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篇8

关键词:市场营销;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61-0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由规模扩张和外延发展转向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为重点的转变,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依靠教育。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不仅是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更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高校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创新教育,努力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和途径,为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应该充分考虑学科特性和企业对该人才的实际需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专业课教学中、在课堂教学方法中、在毕业论文中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为经济发展服务。

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日渐严峻的形势下,面对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营销专业的学生就业受到冲击的情况下,我校确立了“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目标,为了保证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运行,结合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和开拓性的特点,构建了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起“一个中心、两种方式、三项结合、四方面提高”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即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发展潜力为中心;采用模拟训练与实际运作两种方式;把专业课课堂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课堂教学方法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毕业论文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精神[1]。

从2006年开始,我校不断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加大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以本专业的现代广告学、市场学、市场营销策划、商务谈判、消费者行为学、公共关系、市场调查与预测7门专业课为例,实践学时占其相应总学时28.3%。强化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学用结合,掌握市场营销人才必备的市场营销广告设计、市场调查报告撰写、市场营销策划书设计等基本技能。

二、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就是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为宗旨,以课堂教育为落脚点,将创新教育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使专业课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创新能力培养和锻炼[2]。

在课程教学中强化技能培养和训练,改革考试方式。在《市场营销学》、《商务谈判》、《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广告学》、《消费者行为学》的课程中加强实训。对学生营销技能(市场营销技能、市场调查技能、商务谈判技能、广告创意技能、营销策划技能)进行培养和训练,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进行技能实训。考试方式的改革:在《市场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策划》等课程中进行。期末考试学生按教师要求拟定相应的市场营销计划书、市场调查与预测报告、市场营销策划书等作为课程的考试内容。使理论和实践、知识和能力密切结合,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实战能力和创新意识。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吸引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课堂教学方法中体现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突破“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强调改进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诸如发现法、案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pBL教学法、热点问题探讨法等先进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科学的方法论,提高探索和发展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在课堂上重现或者虚构一个个案例,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就所提供的案例展开的分析与辩论来寻求解决方案。在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案例中,熟悉案例的背景资料,充当相应的角色,正确制定解决方案。由于提供给学生的案例都是由真实记录组成,学生深入案例就如同进入了现实情景。这样案例教学就为学生提供了把所学知识与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有效地缓解了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矛盾。我们选用于教学的案例,大多都具有高度的仿真性,都是针对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实际问题的真实描述。对于学生来说,每参加一次“案例”讨论,就相当于亲自参加了一次现代企业对市场营销活动的高层决策。为了在案例讨论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我们将学生分成团队小组进行案例分析讨论,然后由团队小组推荐两名或几名学生作中心发言,在限定的时间内将团队小组讨论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各团队小组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有的团队小组以“召开董事会”的方式;有的团队小组以“今日说法”的方式;有的团队小组以“商家名谈”的方式进行汇报,形式新颖、别致,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其融会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特别是在讨论与争辩的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2.pBL教学法

pBL教学方法是problem-BasedLearning的简称,译为基于问题学习法,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例如在讲到市场细分这个理论时,让学生自己总结市场细分对于经营性企业的意义,在现实中举出一个具体的行业来进行市场细分,这样既避免了教师讲解的枯燥,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接受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等的全面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3]。

3.热点问题探讨法

使用热点问题探讨法时,教师要针对某一部分的理论内容,找出一个跟它相关的热点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探讨并展开争论。如用某知名家具造假事件讲解公关危机如何化解、企业参与职场类节目对企业的宣传有何利弊等。在争论中学会形成多种不同的看法,各执一端,各抒己见,教师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进行引导。通过教师进行点评,澄清模糊认识,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让学生明白,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的答案,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毕业论文中体现创新能力培养

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我们在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前提下,密切结合企业营销活动实际,注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毕业论文的选题以实战型为主,力求“新”、“实”结合。“新”是指选题反映专业领域发展水平的前沿动态和专业面临的焦点问题,如我国企业的事件营销研究、电视娱乐节目中的植入广告研究等都是比较新的题目;“实”是指选题的内容和深度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中规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如佰草集品牌营销策略研究、哈尔滨乳品市场销售渠道研究等题目的选择就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题目过大过深,受知识结构和毕业论文时间的限制难以按期完成;题目太小,又不能达到培养目标对能力培养和锻炼的要求,只有选择适度,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科研潜能和创新思维。

在确定毕业论文题目的基础上,教师在毕业论文指导中,通过论文调研环节,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开拓能力;通过撰写论文大纲,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系统思考的能力;通过搜集资料、分析并对其进行整理的环节,培养学生对资料挖掘、数据处理、提炼的能力;通过撰写论文环节,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理论思维以及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毕业论文答辩环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文字和语言的综合表述能力,以及应变能力。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中要进行全过程的指导,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确定明确的任务和目标,随时掌握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在指导过程中,教师既要认真指导和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方向上去指导,从总体上去把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学生合理的设计或具有前瞻性的思考,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技能,同时渗透式地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写作毕业论文过程中得到系统训练和全面提高。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随着新时期的发展会被赋予新的内涵。大学生创新应该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强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将有助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使高等教育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晟,王金洲.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7).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篇9

一、创业的内涵

何为创业?顾名思义,创业就是创立事业。创业在《辞海》中给出的定义是“创立基业”。理论界对“创业”这一概念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有:罗伯特·荣斯戴特认为,创业是一个创造增长的财富的动态过程。霍华德·H·斯蒂文森认为,创业是一个人不管是独立的还是在一个组织内部——追踪和捕获机会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其当时控制的资源无关。并进一步指出,创业可由六个方面的企业经营活动来理解:发现机会、战略导向、致力于机会、资源配置过程、资源控制的概念、管理的概念和回报政策。美国巴布森商学院和英国伦敦商学院联合发起,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丹麦、芬兰、以色列等10个国家的研究者应邀参加的“全球创业监测”项目,把创业定义为:依靠个人、团队或一个现有企业,来建立一个新企业的过程,如自我创业、一个新的业务组织、或一个现有企业的扩张。清华大学姜彦福、林强、张健指出,创业是一个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现象,不同学科都从其独特的研究视角进行观察和研究,这些学科包括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而在各个学科领域又衍生出不同的创业研究方向。学术界关于“创业”的定义,目前尚未完全达成一致。比较早的定义,如一个人为了利润而承担风险,去组织和管理一个企业;加特纳认为,创业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创业者的个人特性和他的创业行为结果两个方面;华盛顿大学韦斯伯教授的定义则非常简单:创业就是商业进入,不管该方式是通过创建新企业还是收购,也不管该行为是独立的还是发生在现有企业内部。目前国内较为流行的是郁义鸿等人的定义: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

二、大学生创业的内涵

所谓大学生创业是指大学生中的创业者发现机会、整合资源,最终实现自己创业目的的一系列创业活动。创业的类型有两种:独立创业和企业内创业。独立创业是指创业者个人或创业团队白手起家进行的创业。企业内部创业是指在大企业内部创业。我们研究的大学生创业属于独立创业的范畴。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改变就业观念,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即毕业生不做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而是为自己、为社会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相应体制和机制的变革,为毕业生提供的发展空间和展现才华的舞台也随之扩大,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亦反映出多元化的态势。其中,自主创业是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一种新选择,是对传统就业观念的一种挑战,已经成为毕业生流向社会的一个全新的、更高层次的就业方式。大学生创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及应用的知识经济将在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经济的新发展将导致新的高技术行业的不断涌现,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的作用,也只有在知识经济中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出来。这就要求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年轻大学生担负起创业的历史重任。

三、国内外大学生创业研究理论

在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创业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强劲推动力。众多学者写了大量的文章来宣传创业、介绍创业活动和分析创业过程。然而,专门对于创业理论的系统性研究还较少。从国外的文献来看,对于创业现象的分析开始于18世纪中期,经过两个世纪后,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直到今天才呈现出越来越热烈的局面。对创业理论进行研究的学者来自各个领域,如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学、商业伦理学、公共政策学,以及城市规划学等。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创业的研究大多还是集中在介绍和描述创业的现象和行为,进行创业理论研究的还不多。尽管当前研究显得纷繁复杂,但是创业究竟能否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研究领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确认。不过,自1987年《管理科学》正式开办创业研究专题以来,许多学者开始对创业研究领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他们从各自的学科出发,运用不同的理论观点对一些相关的问题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但是,因为创业研究涉及多领域、多学科,在具体的研究中,各学科采用的理论观点和关注的研究焦点自然有所不同。他们或专注于企业家特征、或专注于社会文化环境对创业家的影响、或考虑创业家在一定环境下的创业过程和结果。综观以前的研究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的创业研

[1] [2] [3] 

究侧重于考察创业家职能、个性心理与行为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其他学科的学者也加入了创业研究领域,以环境和过程为导向的研究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这些研究焦点的转换,创业研究视角也随之从经济理论、个性心理与行为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发展到资源观、机会观和社会资本观。根据这些不同角度的创业理论,我们大致可以把它们分成八大学派:“风险”学派、“领导”学派、“创新”学派、“认知”学派、“社会”学派、“管理”学派、“战略”学派、“机会”学派。

(一)“风险”学派。早在1755年,法国经济学家就把创业者、企业家一词作为术语引入了经济学。他认为创业者要承担以固定价格买入商品并以不确定的价格将其卖出的风险。创业者的报酬也就是卖出价与买入价之差。如果创业者准确地洞察、把握了市场机会,则赚取了利润,反之则承担了风险。奈特赋予了创业者(企业家)不确定性决策者的角色,对自己的判断有自信心和在行动中能“坚持这一判断”的人专业于承担风险。在企业中存在着一个特殊的创业者(企业家)阶层负责指导企业的经济活动,创业者向那些提供生产服务的人保证一份固定的收入。

(二)“领导”学派。“领导”学派是从创业者在企业组织中的领导职能来研究创业活动和创业者的行为。法国经济学家认为,创业就是要把生产要素组合起来,把它们带到一起,创业者就是生产过程的协调者和领导者。英国经济学大师马歇尔赋予创业者(企业家)在企业中担任多重领导的职能,如管理协调、中间商、创新者和承担不确定性等。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创业者必须具备两方面的能力:一方面他必须对自己经营的事业了如指掌,有预测生产和消费趋势的能力;另一方面他必须有领导他人、驾驭局势的能力,善于选择自己的助手并且信赖他们。

(三)“创新”学派。熊彼特的创业理论具有鲜明的特色。熊彼特赋予创业者以“创新者”的形象,认为创业者的职能就是要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创业是实现创新的过程,而创新是创业的本质和手段。熊彼特把创新比喻成为“革命”,创业者是通过利用一种新发明或者是更一般地利用一种未经试验的技术可能性,来生产新商品或者用新方法来生产老商品;通过开拓原料供应的新来源或开拓产品的新销路;通过改组工业结构等手段来改良或彻底改变生产模式。熊彼特强调创业和发明不是一个概念,创业最终需要创新成果在市场上实现。创业者的职能主要不在于发明某种东西或创造供企业利用的条件,而是在于有办法促使人们去完成这些事情。他还认为,经济体系发展的根源在于创业活动。创业是经济过程中本身的主要推动力量,这类活动就是要能使经济肌体革命化的多次发生的“繁荣”和由于新产品和新方法造成干扰平衡的冲击而经常出现的“衰退”(指暂时性的失业等现象)的主要原因。 (四)“认知”学派。“认知”学派强调从创业者的心理特性,特别是认知性角度来研究创业,并强调创业者的认知、想象力等主观因素。卡森认为,创业者是擅长于对稀缺资源的协调利用而作出明智决断的人。柯斯纳的理论试图将经济学与心理学连接起来,他提出一个描述创业者心理认知特征的术语一“敏感”。柯斯纳认为,创业者具备一般人所不具备的能够敏锐地发现市场并获得机会的“敏感”。也只有具备这种敏感的人才能被称为创业者。柯斯纳的理论引发了很多心理学学者对于创业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创业者的心理特性的研究。除了认知性以外,还有对创业者的人品特征和成就感动机和冒险倾向等方面的研究。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篇10

关键词:材料类;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85-02

毕业论文(设计)是普通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文)》明确提出:“毕业设计(论文)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毕业论文(设计)对大学生将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实际生产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尝试从事科学研究,探索新知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3]。它对大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工作岗位或者顺利开展科学研究都有直接影响。一所高校本科教学整体水平如何,毕业论文质量也是一个关键评价因素[3]。然而不能否认的是,近年来,我国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呈现出整体下滑趋势,甚至出现了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4,5]。在这种形势下,笔者对长沙理工大学材料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结合材料类专业的特点探索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一、材料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及考研与毕业论文(设计)存在冲突,影响了毕业论文的顺利开展

进入大四第一学期,学生们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找工作或者复习考研上,这使得他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进入最后一学期,未找到工作的学生继续找工作,部分找到工作的学生被就业单位要求去实习,考研通过初试的学生要继续准备复试,未通过初试的学生转而把精力放到找工作上,这就导致就业及考研与毕业论文(设计)发生冲突,使得毕业论文的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2-6]。

(二)毕业论文选题与学生就业、读研方向脱钩,学生兴趣不高

材料类专业实践性要求高,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能尽快胜任担负的工作。学生迫切希望毕业论文选题能与其将从事的工作相结合,以便能顺利过渡到工作岗位。另外,考研的学生也希望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能与其选择的读研方向相结合,为今后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但目前采用的选题方式都是单向方式,即由导师拟题,学生网上选题,学生在拟题上没有参与权,这就使得毕业论文选题与学生就业、读研方向脱钩,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部分毕业论文存在诚信缺失,学术不端现象

近些年来,社会急功近利思想严重、诚信意识淡薄,大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的学术不端现象也日趋严重,主要体现在剽窃抄袭,数据造假,等方面。学术不端现象不仅有违学术精神,还败坏学习学术风气,同时扼杀了学术的公信力和创造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一种很大的伤害[6]。

(四)师生交流不畅,毕业论文过程难于管理

随着近年来学校提出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专业教师自身的压力不断增大,不仅承担繁重的课堂教学工作,还要开展课题研究,完成一定量的科研任务,而指导毕业生数量常在5~8人,一些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难免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选题机制后,部分学生会去就业单位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大部分时间在校外,这也造成师生交流不畅。

(五)毕业论文评价体系片面,客观性不强

尽管笔者所在学校的毕业论文评定中存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几个等级,也有相应的评定细则,但存在指标体系不够全面,重结果轻过程,操作性不强,在实际操作中容易被人扭曲,产生很多不合理的问题。如论文及格率过高,不及格者几乎为零;评定老师自由裁量的弹性度太大,出现了许多人情分等。这都影响了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二、提高材料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对策

(一)延伸毕业论文时间,缓解毕业论文与择业及考研在时间上的冲突

近年来,长沙理工大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开展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生课外科技立项”、“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并制定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校企联合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材料类专业可以以这些课题和科技活动为依托,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与之相结合,让学生在大二或者大三就进行与毕业论文相关的科学研究并完成一部分工作,从而解决大四因考研或择业导致毕业论文安排时间不充裕的问题。

(二)建立“师生协商拟题”的毕业论文选题机制,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改革仅由导师拟题的单一选题机制,实行“师生协商拟题”机制并行。笔者所在材料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及读研方向与专业方向基本一致,学生在拟题阶段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就业、读研的需要与本方向的指导教师进行协商,拟出双方都满意的论文题目,再由教师编写选题审批表提交学院,由学院组织的专家审定小组评审下达。这种方式,由于学生参与了拟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热情。

(三)引入论文重复率检测系统,严格毕业论文质量出口管理

为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学术诚信氛围,长沙理工大学自2013年起,对应届全部本科毕业论文采用“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进行检测,具体要求为:(1)理工科R(文字重复率)≤30%,文科R≤40%,通过检测,是否修改由指导教师或学生自定。(2)理工科30%70%,疑似有严重抄袭行为,学院确定三人专家组进行鉴定。如确认毕业设计(论文)不存在严重抄袭行为,按B类处理;如确认毕业设计(论文)存在严重抄袭行为,专家组写出鉴定意见,学院签署意见后,报校教务处备案,同时取消答辩资格,成绩计“不及格”,学生需在一年内重修毕业设计(论文)。

(四)借助互联网工具,建立毕业论文师生沟通平台

以QQ群、微信群等为纽带,以指导老师为单元,建立毕业论文师生沟通平台,指导教师和学生不用面对面也能进行顺畅交流。师生沟通平台涉及信息、实验数据上传,进度汇报,疑难解答、资料共享、网上评阅、语音或视频在线群组讨论与交流等。指导教师可以基于群记录对学生论文进度进行考核。

(五)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毕业论文模糊综合评价系统

毕业论文的评价体系涉及选题质量、文献查阅与综合能力、论文工作状况、基础知识水平、知识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论文写作水平等一系列指标的考核。它实际上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考核体系,它的建立需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进行。荆宁宁[7]、曹柬[8]提出的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法)的毕业论文模糊综合评价系统,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修正后可用于材料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价。首先将毕业论文每个环节均纳入评价,运用设计毕业论文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再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将教师的定性评价(优秀,良好,中,合格)转化为定量评价(百分制分数),最后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法,按照学校规定的比例,对学生成绩进行分等列出。这一方法评价系统、全面、合理、有效、公正、简便。

三、结语

笔者在长沙理工大学开展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和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项目(湘教通[2015]291号第150项)时发现,学生在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时,可以实实在在地从事科研活动,将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实际生产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延伸毕业论文时间、建立师生双向拟题与选题机制、引入系统、创建网络交流平台、构建模糊综合评价系统,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的改革创新工作,对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蒋亦华.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J].现代大学教,2009,(2).

[2]陈贞丰.关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25).

[3]柯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J].学术论坛,2008,(10).

[4]任森春,李菁楠.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与改革思路[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

[5]田春生.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4).

[6]陈艳娇.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设计方案新构思[J].江苏高教,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