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十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十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6:57:22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篇1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改革;高中语文;问题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更加严格,改变以往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则成为目前较为紧迫的问题。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下,高中语文的教学应该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在培养学生语文文化内涵的同时使学生的审美与探究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最终使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得到共同的进步,达到塑造个性化与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目的。自新课程标准改革以来,高中语文在其高要求下也得到了发展,在教育实践与教学理论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解决。本篇文章主要从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并提出了相应的语文教学改革方案。

一、高中语文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来理解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不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最终实现自主学习的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教师在教学方面受到很大的影响。其中一些教师仍然使用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单方面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教育发展阶段根本就起不了作用。教师在课堂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教授给学生新的知识,让学生“填鸭式”有限的知识网络得到扩充。如果教师没有认识到传统教学的局限性,继续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来传授知识,则会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学习欲望会大大减弱,学习效果也会令人大失所望。还有一些教师没有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甚至目标还停留在旧的教学目标之上,这使得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导致学生思想严重落后,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即便有些教师已经在知识上做了更新,但是对新教材的理解力欠缺,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也会使得教学效率达不到要求。

2.课堂过于注重形式,没有把握教学的重点。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师更多地只是重视课堂氛围,更加地热衷与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讨论。这样看似学生学得很轻松,教师也改变了以往的传统呆板的教学方式,很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大多数的教师在营造课堂氛围的时候经常会引出一系列与课堂无关的笑话,正常情况下会使学生感到轻松愉悦,但是这样一来就会减少讲解课文的时间,课文讲解就会被粗略地带过。教师只注重形式,没有把握重点,最终会使学生对基础的知识掌握不牢固,使用语言知识时会常常出错。再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互动,根本就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涵养。

3.教师过多地依赖于多媒体教学。现代教学方式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多媒体教学,但是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大部分学校的基本设施齐全,对教师的教学要求较高,也更加提倡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多媒体只是一种辅教学,而是依赖多媒体教学,认为没有多媒体就上不了课。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要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增强课堂氛围的同时建立起与学生的平等交流的关系,而多媒体的过度使用减少了师生相互交流互动的时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也很片面,这会使得教师的教学质量大大降低。

二、新课程标准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方案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新课程标准改革对教师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大部分教师的思想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对新课程标准改革下的新课程的理解存在片面性。这就要从教师着手,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涵养。学校要对教师进行有组织的培训,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同时更要帮助教师积极地转变思想,加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改革下新课程的理解与学习,促使教师不断地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地为社会造福,以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2.把握重点,合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效率。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更加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真正交流,提倡学生与教师之间要建立起平等的学习关系,在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的同时把握教学重点。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增添一些趣味性较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等,并且可以有序地组织学生参与相关活动,教师还可以创建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讨论。合理地利用时间与科技设备不仅可以使得教师精简教案,摆脱以往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还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创新教学内容,合理布局,提高教学效率。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教师要从多方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合理的安排,在完成考试大纲要求教授的高中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还要结合实践给学生适当地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以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就一个热点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与辨析,也可以以一个演讲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4.教师要积极地转变思想,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思想,在跟上时代进步的同时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开展个性化教学,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

总体来说,新课程标准改革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同时也更加强调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在不断地探索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在提升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合理地运用科技手段与有限的课堂时间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学生也要配合教师的指导,双方相互合作,以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篇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古诗词审美教学教学方法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朵奇葩,以含蓄精练的语言、优美的形式、和谐的韵律和深沉炽热的感情成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材料。古典诗词的教学,事实上也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需要。

古典诗词欣赏是以作品所提供的语言形象为根据的感受和体验,其本质是挖掘有益的内容来丰富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思想性情。诗词欣赏是一种具有认识性的活动,它必须通过理性的分析、综合和判断,才能达到认识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审美欲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古诗词审美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目标的基本前提。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活动,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自觉地进行审美活动,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

1.注重导语设计的艺术性

在教学新课之前,科学引导对于培植学生的审美心境,激发他们的审美欲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审美心境是审美主体进入审美活动的契机,古诗词审美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审美心境的培植,尽量让学生带着与诗词相应的情绪进入诗词的鉴赏和学习,设计一段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是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审美欲望的重要手段。如在教学柳永的《望海潮》时,可以设计如下一段导语:“到过海边的人都知道,海水有涨潮和落潮现象。涨潮时,海水上涨,波浪滚滚,景色十分壮观,而观看潮汐最为著名的地方就是在杭州的钱塘江畔。我们对杭州并不陌生,那里有很多美丽传说、诗词、旅游景点,同学们知道哪些呢?(学生汇报预习活动成果)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著名词人柳永笔下的杭州。”

2.恰当运用教辅手段

“在审美心理学中把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合在一起,称为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主体通过对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如对事物的色彩、线条、声音、质地的感官印象,从而获得美感的过程。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像资料,恰当利用这些资料必定能使学生的感官得到有效的刺激,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审美欲望。如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前,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组优美清新的山水画,同时播放一段抒情的音乐,使学生感受到山中秋景的幽静和空灵之美。这样在听觉和视觉上给学生提供直接而鲜明的形象,可以有效调动学生情绪,营造相应的课堂气氛。

二、反复吟咏,感受诗词音乐美

朗读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解诗意、悟诗情,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语文老师却是为“读”而读,只是为了让语文课堂有读书声,只是把朗读作为诗词教学的一个环节来完成,杂乱无序地设计朗读教学,完全忽视了朗读教学应该注重“多形式、重实效”的原则。

在指导学生朗诵时,教师要注意两点。首先在学生朗诵前要介绍一些有关吟诵的基本常识,如一句中应该在什么地方停顿,什么地方声音拖长,什么地方重读,以及语速、语调,等等。其次,在朗诵前要指导学生对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做初步的了解,诗的节奏与诗人的内在情绪要和谐一致。喜悦之情表现为明快轻松的节奏,悲凉之情表现为低沉缓慢的节奏。学生在初步把握诗歌内容及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以抑扬顿挫的声调读出古典诗词在表情达意时的咏叹意味,也才能进一步体会诗歌中所包含的感人力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首先要提醒学生注意要停顿的地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然后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凄凉落寞的情绪,指导学生以低沉缓慢的语调,读出作品中所蕴涵的孤独苍凉的情感和意境。

三、点拨揣摩,品味诗词遣词美

古典诗词的语言大都具有概括凝练、含蓄生动的特点。所谓凝练,就是用尽量少的字句表达深邃的道理、复杂的内容和丰富的感情。古人为把诗的语句炼得更加精炼传神、形象生动,可谓绞尽脑汁、呕心沥血,如传世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正是诗人用语凝练、生动的典范。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揣摩作品的语言,认真体会古典诗词的遣词之美。如在教学杜甫的《旅夜抒怀》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的“垂”、“涌”两字,“垂”字准确地描摹出夜空之上繁星闪烁,似乎近在眼前的景象;“涌”字形象地表现出了月光之满、月色之浓,月光似乎在随着大江一起涌动的情景。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对这两字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反复玩味诗人遣词炼字的艺术。

四、展开想象,领略诗词意境美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的人、事、物、景的表现特征相互交融形成的情与景,意与象的有机统一体,是通过情景交融的形象展现出能够把人们引入进行充分想象的艺术空间的审美化境”。这一形神统一的整体形象以其丰富的蕴涵诱使欣赏者尽情探求那难以言传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意境之美是诗人思想、情感、趣味与环境、气氛、景物和谐一致、相互辉映的一种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特有的美学特征,鉴赏和教学古诗词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诗中的此情此景化为我情我景,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1.把握诗“眼”解诗情

诗“眼”指诗词中的关键词,为我们提示诗人的情感、揭示诗词的主旨。把握诗眼,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意境美。

如的《沁园春・雪》,上阕诗眼为“望”,总领写景;下阕诗眼为“惜”,细数历朝历代英雄之缺憾,最后归结到“还看今朝”。抓住诗眼,便可以很好地理解由景入情,吟咏当今风流人物的感情。又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落花时节”便写尽落寞之情,与前两句追忆往昔风光形成对比,写出诗人叹人生多蹇、哀世事沧桑之感。

2.以诗解诗拓诗意

学生在阅读现代文时,往往会借鉴以往的阅读感受来理解新的文章,古典诗词的教学亦然。

如教学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送别不写人的背影远去,却写马的印迹,可用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句帮助学生理解,物且不愿离去,人何以堪?

五、关于诗词教学与作文教学的联系

语文教学落到实处,无外关乎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听读为厚积,读写为薄发,无论什么文体的教学,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作文教学。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中遣词造句、锤炼语言的典范,所以,古诗词教学要与作文教学中词语的运用训练紧密联系起来,教学生咬文嚼字,准确运用词语表情达意。

如教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我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改为“处处莺鸟栖暖树,家家燕子啄春泥”,让学生琢磨“几处”“谁家”与“处处”“家家”的区别,“早莺”“新燕”与“莺鸟”“燕子”的不同,“栖”与“争”情势的舒缓紧张。通过对词语的揣摩,学生明白了“几处”“谁家”“早莺”“新燕”言其早、新、少,突出了早春景色的特征,懂得了准确地运用词语可以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描绘初春草色,以“浅”字修饰,“没”字以动态写静景;同为写早春景色,《早春呈张十八员外郎》中,韩愈用“草色遥看近却无”言远近观感,写出小草刚刚探出头的情态。两位诗人虽用词不同,但都极尽语言之能事,表现出早春时节小草生意盎然的情态,颂叹早春景致。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篇3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学困境优化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074-01

目前,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工作中已经处于一种比较高级的阶段,然而,在新课标的影响下,高中语文在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来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索革新,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成为了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所要面对的首要任务。

一、新课程标准的概念与要求

(一)新课程标准的概念

所谓的新课程标准,指的是在传统的教育基础上,对于各大基础课程作出更加严格和规范的要求,促使教材的编排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考试的出题规律等都能够在国家规定的情况下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特别是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必须确保学生的具备更加全面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通过教学方法的革新,来实现对学生想象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确保学生能够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同时,感受到一种更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得课堂教学更具人性化。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困境

(一)形成了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高中的语文课程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更要重视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学与用的有效结合,尤其是在信息化发展迅速的今天,学会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来有效的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是每一位学生都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而高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阶段,更应该特别重视对这一能力的培养与引导,这对于高中语文的教学工作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教师不能良好的适应新课标

国家的教育部门之所以进行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更高的学习自信心。由于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能够及时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来对教学方式与教学任务进行全新的规划,这就造成了很多教师失去了驾驭课堂的能力,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且在高中阶段,教师与学生所要面对的还有来自高考的挑战与压力。

(三)传统教学方法受到冲击

在我国各大高中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更多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生的阅读理解与语言表达以及写作等综合能力的有效训练,并没有真正的对其进行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引导,而是更多的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文学知识的归纳与创作理论的传授,使得课堂内容通常是以老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其进一步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

三、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优化途径

有效的语文教学,不仅仅能传授给学生相应的文学与语言等的专业知识,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培养起更加深厚的理想人格与人文精神,确保学生在进行语文的了解与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一种本民族所特有的人文气质,并将民族文化充分的体现在个人的精神面貌与言谈举止中,成为一个真正拥有中国文化的中国人。

(一)继续教学方式的优化创新

现阶段我国各大高中的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才能让语文教学更好的适应时展需要,实现学生语文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每一个语文老师所必须面对与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的教学时,必须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来实现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与改革,依据不同的问题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在进行诗歌的讲解过程中,其最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与欣赏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述的情感,而进行小说的教学活动时,则需要语文教师能够充分的帮助学生对故事中经典人物进行形象与性格分析,对小说中的人物命运进行有效把握。高中语文最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注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对基本的词汇、句段以及诗词等的学习和运用,还要求其能够充分的掌握我国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使其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来为语文学习的顺利开展鉴定基础。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加大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力度,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仔细的分析学生的语文能力,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的综合能力,积极的组织小组学习,营造出一种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来进一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

(三)成立教学小组来实现学

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及时的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更加灵活多变的全新的教学方式运用到课堂中来,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良好的教学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成立教学小组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并能在相互学习中一起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之间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弱项来对症下药,在努力发现自身缺陷的同时也要积极寻找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来对其进行解决,从而实现学与整体成绩的提高。

四、结语

为了更好的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水平,积极响应新课程标准的号召,促进学校语文教学能力与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就需要学校中的各位领导与教师,对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不断寻求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促进高中阶段语文知识的系统化,来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高洪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8:88-89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篇4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语文阅读教学体验差异宽容

一、引言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阅读教学的目标要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对言之有据的独特见解,应予以鼓励。”“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

从以上《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摘要中可以看出,新课标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旨在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为此,语文教师要遵循新课标要求,为学生保驾护航,让他们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主角。

二、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

自主体验就要尊重学生主动参与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提供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条件自我创造,要坚持以生为本,以读为主,加强学生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加深理解和感悟,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在思想上得到启迪,获得审美乐趣,使学生个性得到长足发展。故此,在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自觉“放弃”许多做法,在课堂上努力做到“无为”。让学生有较多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习中能够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用自己的手脚体验,用自己的口提出疑问发表见解。

体验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重要的方法,阅读的意义及阅读的教育价值是在阅读活动中不断生成的,阅读教学要向所有学生全方位开放,接通学生的直接经验,联通学生的生活世界,触及学生的心灵世界,让每一位学生真正进入阅读,让阅读真正实现其启迪智慧、建构人格的意义。

三、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不同于他人的生长环境,个性气质,行为习惯,我们的教育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不能以一个尺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文化”,发掘自我感知自我体验能力,鼓励学生对教科书有自己的理解、个性的解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让学习过程脱去程式化的窠臼,变成一个有独特个性化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个性,首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这样的课堂上,可以没有统一理解,可以没有标准答案,只要是学生的感悟,是学生自己探究到的答案,教师都要给予极大的赞赏与肯定而不必去纠正学生,不必非得给学生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所谓正确的答案,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要让学生表达真实的思想,说自己要说的话;语文课堂上可以有争议,让学生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语文课堂要鼓励创新,不要让学生臣服于权威;语文课堂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奇思妙想。语文课堂要给大多数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大多数的学生得到肯定,让所有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健康的心态,拥有美满自信的人生。

四、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传统教学的中,教师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限制了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剥夺了学生自我体验的权力。新课标教学理念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凸显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这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亮点。语文课程要和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紧密联系。我们在语文课程中学量的范文,接触到范文中无数先贤和时代先锋的情操善行;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

阅读经典著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其高尚的思想、优秀的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感悟人生的丰富多样,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通过阅读和鉴赏,要能陶冶学生情操,追求高尚情趣;要能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其热爱祖国的感情;要能用嘉言良行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修养品德,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有道德、有活力、有精神、有尊严、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接班人。

五、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善良、宽容的精神

作为90后乃至00后为主体的当代青少年普遍以个人为中心,缺少善良的情怀,缺少理解人、宽容人的心胸,缺少与别人合作的精神。要改善这一状况,语文阅读教育责无旁贷、任重道远。首先,语文教学要依托其强大的文本资源,让学生从古今中外的名著中,从历史伟人的事迹中,从当代贤者的壮举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界一切美好的东西、关心同情弱者、懂得知恩感恩的善良情怀。其次,在教学中,既要注重接受性学习,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优势,灵活调整学习内容和策略,在合作小组中相互取长补短,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鼓励学生既要独立钻研,又要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与其他同学合作探究,要学会倾听,善于吸纳他人的意见,要学会宽容和沟通,乐于写作和分享,学会尊重和谦让,让社会更加丰富多彩,让人性更加美好善良。

六、结语

语文阅读教学既是知识的传授,又是方法的培训,还是观念的更新。顺应时代日新月异的潮流变化,培养与世界接轨的现代化人才,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及时改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进取,心中装着社会,心中装着学生,为学生的未来着想,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才能无愧于自己的职业称谓。

参考文献

[1]孟华.语文素养与语文阅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10)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篇5

【关键词】课程改革;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科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学科,语文老师应该重视熏陶感染作用,义不容辞地对学生进行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德育显性或隐性的课文都要注意选取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以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社会主义思想品质、爱国主义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当然,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注意潜移默化,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如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课程改革中,语文老师注意“文道结合”的同时,还要调整好师生关系,改变学习方式,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培养和提高以下几种能力。

一、阅读积累能力

于漪老师说过:“文化是语言文字的命脉,教语文,是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因此,语文老师应该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多读书,在阅读中积累文化,并让阅读积累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能力。不要以老师为中心“满堂灌”而占用学生阅读积累的时间,人们经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的要求,还附录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编目的建议”、“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二、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教。”吕叔湘先生也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自己会学”。语文的母语地位使它在“教学生学习”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企及的作用。从“语文是工具”这一命题出发,语文科的教学目的至少应包括这样的两个层次:一是教学生认识和掌握工具;二是指导学生运用工具进行语文实践,进行广泛的文化知识(不仅是语文知识)的学习实践。通过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养。如介绍了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使用后应及时组织大量的“使用实践”活动,由学生自己去解决以后碰到的生字、新词。又如现代文阅读,基本的阅读规律、方法、思路介绍后应放手让学生到现代文的海洋里去自己“游泳”。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教给学生渔,而不是鱼”。

三、思维能力

半个世纪前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是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联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联想来找到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老师不要只告诉学生思维的结果(结论性的知识),而忽视了思维活动的过程,更要教育学生摒弃那种奴隶式的接受服从,要具有思维的批判精神,敢于大胆质疑,大胆否定,大胆辩论,大胆陈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语文教学应根据科学特点更新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如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敏捷性;还有合理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注意相关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创造潜能。

四、审美能力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宁静的校园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不是有限的校园围墙能够挡得住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所生活的环境也不是那么纯净,五颜六色的影视文化,良莠混杂的书刊市场,形形的文化垃圾,都会对审美心理尚未健全的中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根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十分必要的。

五、口语交际能力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在日常生活、工作交往、社交礼仪、交际公关、广告宣传、营销推荐、商务谈判等等都离不开表达交际素质。正如张志公先生说的:“经济改革的人潮开始把口头交际推入了语文教学的视野,并且提出了一些有待我们去解决的课题。”

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素养中很重要的一种素质,它外在地反映着一个人的能力,在改革开放的当今社会,我们必须重视对它的培养。我们现在使用的实验教材对此项内容的编写比较弱,老师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真实情景来实践、完善教材。

六、综合实践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篇6

关键字:新课程标准;农村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把语文学习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它囊括了语文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因素,这是对语文学习的全新理解。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用好新教材,上好语文课,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一、指导好学生自学

自学是教学过程的先行环节,是语文学习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项目。它侧重于引导学生“运用自已的心力尝试去了解”课文,把握重点、难点,以达到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的目的。为此,指导学生自学一忌放任自流,要求不明确,只是简单地让学生看课文;二忌无自学方法指导,不重视检查自学效果,老师要制订指导学生自学具体训练的计划,其中包括“阅读”、“理解”、“质疑”、“运用”四个方面。自学方法是“读查思写”的程序,每一步都有操作要求。如:“读”(有注音、辨字、疏句;感知课文内容,动笔进行勾画圈点,提出疑问)、“查”(有查工具书和有关资料,释词,参阅课文前后的自学提示和思考练习)、“思”(有析句、统篇,思考自学目标提出的要求,试解课后习题,在文中标出与答案有关的语句等)、“写”(有自学笔记或自学收获等)。这样进行自学指导,要求明确,操作规范,而且将知识的习得与学习习惯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知识的积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有时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教师应注重启蒙,通过各种渠道让孩子接触书,知道些书的故事和书的知识,慢慢地对书产生兴趣。对小学生推荐不能贪多求全,不能贪快求省,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图书的知识性、趣味性,注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要和小学生的个人爱好结合起来,这样做容易使他们接受,读得下去,慢慢就会产生兴趣,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我要求学生每星期读一个故事,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开阔了眼界,又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面,并把所看书中的好词好句摘抄来细细口味,反复消化,为今后说话和写作做准备,打基础。

三、课堂上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堂上,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后,开动脑筋,提出问题,然后把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不了的再在全班交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以疑激趣,课堂上让学生学得紧张而主动,学生就有积极性,成了学习的主人,学得高兴,师生关系达到了和谐,学生进入了问题的情境,就会忘我、主动地学习。教师的教学思想由重在启发学生“答”向重在启发学生“问”转变。把问题留给了学生,学生就会有压力,有压力,就不会束手束脚,才会动脑去学。

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篇7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要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模式,必然引发新一轮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未能理解新课程理念的真正内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还停留在原地,继续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课堂上主要是灌输知识,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不在意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应付考试。另外,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就是使用新教材去教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时还套用旧的教学目标,对新教材的研读不够深入,没有建立以新教材来推动新课程实施的目标。

(二)不注重解读文本和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在讨论课、课外活动课等教学过程中渲染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表面看,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教师时不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也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一贯的讲授法,这些似乎与新课程标准要求是一致的。但是很多教师在活跃课堂气氛的时候,为了达到目的,常引用一些与课文内容无关的笑料,对课文内容的讲解粗略而过,大部分时间留出来用于活跃课堂气氛。长期下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常常出现一些语言方面的错误现象。

(三)语文选修课程方面存在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这是要求教师进行选修课程开发,很多学校和教师也积极投入参与。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校还不具备选修课程开发的条件。一些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是根据教育部门规定科目开设的,是根据高考大纲来确定的。这就形成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教师为了应付高考,只能把选修课当成必修课来上。

(四)教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

当代学生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而教学手法的陈旧,从心理学上说就会压抑学生的兴趣,扼杀创造性,致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厌恶情绪。同时,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展现了广阔的前景。然而,纵观全国,除极少数有条件的学校运用了现代教学手段外,更多的语文教学仍凭借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施教。即使有的运用,也往往是公开课偶尔为之,很难体现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更谈不上调动其情绪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氛围和效果。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应该采取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素质

新课程标准下,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较深,一些教师思想僵化,不能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内涵,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转变教学观念,跟上时展的步伐,让教师深入领悟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掌握新课程理念的内涵,这样才能紧跟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二)处理好活跃的课堂气氛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创设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知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新课程理念要求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探索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为了活跃课堂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些教师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放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画面,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参与进来了,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要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认识到多媒体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为了显示气氛而使用多媒体,不能忽略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解读文本、借助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进课堂教学,考虑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要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配,在完成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要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通过让学生写周记或者日记的形式来实施。在课堂上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建立师生之间的互动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篇8

一、细读与质疑:做合格的新课程教师

2001年,我读完第一遍语文课程标准之后,就在版权页的空白处写下:“《论语》,全文共有11705个字,二千多年来,人们是怎么读《论语》的?5000多字的《道德经》,人们又是怎么读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9页,不足3万字,与《易经》字数相当,该如何读?”我还把《读你》这首歌的歌词“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写了下来。

在教师进修学校工作,时间充裕,每天都有时间来读书。每天看一看课程标准,一是在空白处写下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如:语文老师会教母语吗?什么是真正意义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二是在空白处写写自己的小思考,如:6600多种语言以高速度灭亡,灭亡一种语言,就是消灭一种文化。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有很多种,千万不能在今天的你我手中消亡任何一种……三是标明哪些地方值得考证,如:“工具性与人文性”需要细考证,“兴趣的发现与培养”要考证,“考试、测试、考察、全面考察”要考证、“什么是写作、课内习作”要考证……每读一遍,我在封底处画上一个圈。10个月后,我数了一下,竟画了300多个圈!

边读课程标准,边想着十几年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教学及听到的千余节课,再加上国外的母语课程标准、诸多课程标准解读的文章,觉得这个实验稿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于是写下《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存在问题浅探》,投给《成才导报》。一周后见报,一整版(2002年5月8日a8版)。拙作谈了三个问题:一是教师需要“不需要解读的课程标准”,二是目标制定的力度不够,三是“具体”与“模糊”之规定要更科学。没有想到拙作引起了全省很多老师与专家的关注,半年时间,一二十位专家老师发表文章参与讨论。

读着大家的文章,继续思考课程标准,一个个新的问题跳了出来――“语文课程标准应该有什么样的读者群?”“学习语文的‘兴趣’怎能只重视激发?”“企业产品的标准与课程标准应该有着相通之处!”“不能没有‘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的评价!”“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没有一部适合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来读!”“整本书阅读需要大量的时间、太多的指导,课程标准没有系统的、可操作性的建议、要求!”……16000字的质疑文字码好,2002年8月,《中国教育资讯报》(现在的《中国教师报》)分三期连载,《课程・教材・教法》等杂志、多家网站转载。质疑是一种责任,发表是一种快乐。细读、质疑、发表,也让我有了一种信心――真正做好新课程教师。

2003年春季,我从苏北到苏南的昆山工作,半年之后,发现发达区域的老师对课程标准的热爱程度也不高,于是写下《你有资格做新课程教师吗?》。在文章中,我提出新课程教师必须用自己的大脑深入研究自己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不读、不研究所教学科课程标准的老师很难明白什么是新课程教师。当年9月4日《中国教育报》发表,当月,市教研室主任在全市教师新教材培训会上还当众朗读了这篇文章。

新课程改革十年,还有很多教师没有认真读过课程标准,大多数的教师是在培训会上听听专家学者关于新课程标准培训讲座,观摩一些打着新课程改革旗号的课堂教学。部分老师即使读,也只是读两三遍,也是为了职称考试、一些教育主管部门搞的教师能力比赛等才勉强地读一读。课程标准只读两三遍,怎么可能把新课程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课堂?怎么可能掌握新课程理念?怎么可能把档案袋评价机制引入到课堂?……新课程教师,须用心爱着课程标准,这是一句真心之语,并非简单的经验之谈。

二、寻找与实践:有目标地进行课题实验

我是小学语文老师,细读不仅是为了质疑,质疑不是我追求的最终目标,我知道一切阅读与质疑,都是为了更好地、扎实地进行教学实践,以让每位学生徜徉在新课程的课堂中,成长在新课程理念之下。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前面的所有教学大纲相比,不变之处有,创新之处也很多。2004年春季,在比较阅读中,我认为课程标准中的“课内习作”及“整本书教学”提法很好,但没有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我便以“让100%的学生喜欢写作、阅读”为题,成功申报了教育部立项课题的重点子课题,并在自己的阵地里开展了实验。这是我长期的课题实验,多年的实验过程、实验成果,让我收获到许多幸福,让我找到了学生真正喜欢的语文。

让100%的学生喜欢写作,主要是“课内习作”的大面积改革。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首次使用“课内习作”,2001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继续使用“课内习作”。什么是课内习作?这个词不弄懂,学生是不可能喜欢上课内习作,学生连课内习作都不喜欢上,全体学生喜欢写作只能继续是一句空话。我认为,课内习作就是每次习作都能够在课堂内完成主题揭示、草稿书写、自改誊写、批改讲评等。多少老师认为这一切不可能做到,所以课内习作延伸到课外,学生烦、教师累,很多学生作品根本达不到合格要求就转向了下一单元的习作训练。怎么在课堂内完成一次次习作,让每位学生喜欢上课内习作?我根据课程标准每学年课内习作不少于16次、国家课程计划一周有两节写作课的规定,创造了课内习作四课时教学模式(第一课时,在课堂内完成草稿;第二课时,在课堂内完成修改及正式誊写;第三课时,在课堂内完成批改及多元评价;第四课时,在课堂内完成综合评讲)及“九有作文本”(一有为何写作的巧妙导引、二有学生快速写下的草稿、三有自主修改的话语提醒、四有学生自主修改的痕迹、五有学生正式誊写的作品、六有课程标准的评价话语、七有师生等人的共同评价、八有写作知识技巧的指导、九有一些优秀作品的比照),特别在“课程标准的评价话语”上,我根据课程标准创编两个学段的“七星级习作确认表”(如第二学段的七星级习作确认表,见下表)。

另外,新课程改革纲要,首次提出档案袋评价制,课程标准也有这样的要求。如何建立全体学生作品档案,学校如何保存学生的作品?我提出“透明式写作教学”,即每一次课内习作教与学的过程、全体学生的作品,对学生、学生父母、其他老师等全透明、全公开。每一次习作,都将习作课堂的实录、全班学生的每一次课内习作及老师评语等打印好装订成“书”,老师与全体学生每人一本。实验至今,师生及学生父母共同喜欢这样的“书”。

让100%的学生喜欢阅读,我的教学实验形式就是“师生每周共读一本童书。”在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上,2000年以前的教学大纲没有明确的规定,只是简单提出要重视课外阅读,课程标准在这方面规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是建国以来,首次用这么多的文字阐述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什么是“广泛”、“扩大”、“增加”、“提倡”、“多”、“好”、“整本”?如果这些词都不理解,都不能根据中外学生的阅读实际产生新的解读,这一要求就只能是纸上的东西。首先,我根据许多国家及民族的每年阅读量,确定了我国师生应该每周读书一本;二是找到了实施每周读书一本的关键在父母,并且以专业化的思维从“共读共写”等方面全员培训学生父母,快速唤醒全体学生父母参与到这一实验中来;三是以“读书就是欠债,按照‘书中正确的去做,或者发现书中问题来想办法解决,与书中人物进行广泛交流,写出自己的东西’就是还债的思维”引领学生爱上读爱上写。从2004年春季开始,我所教的学生,都能达到每周读书一本(一年最少读完50本书,有几位学生一年读完200多本书)。我为省内外万名家长做过讲座,很多家长给孩子建立了500本以上的家庭图书馆,有多所学校利用家长委员会为班级建起了由300本获得过世界大奖的童书组成的班级图书馆。

研读课程标准,研究所教学生,我们能发现当下的孩子需要什么,清楚当下的学生在接受母语教育教学上还存在哪些问题。而学生的需要、存在的问题恰恰就是教师最值得研究的课题。随着一个个课题的突破,学生改变了,我们的教育人生自然也幸福了。

三、等待与期盼:让课程标准成为课程教学的“圣经”

2005年,各地教研室受有关部门的要求,大面积地向一线广大教师搜集修订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建议,这是中国课程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行为。我把发表过的文章复印整理好,又重新读了课程标准,不放过任何一个字,又想到几个问题(如汉字的活性教育要求缺少等),送给语文教研员。从那之后,我一直在默默等待,一直期盼中国有个更加完善的语文课程标准。

2008年,我了解到,“在美国,国家《英语语言艺术标准》已经成为衡量教师的母语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尺。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教学内容,但是,无论怎么教学,都必须遵守课程标准。走进美国语文课堂,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教室的墙壁上贴着课程标准,黑板上写着课程标准,家长拥有课程标准;教师教学为了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各州标准化统一考试紧扣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处处围绕课程标准展开。课程标准几乎成为美国语文课程教学的‘圣经’,处处有标准,时时看标准,课程标准已经成为美国语文教育人士开口必读的话题。”[1]这一年,我国中小学各学科新课程标准教材都完成了最少一轮的实验(小学一轮、初中两轮、高中一轮),但我国百万所学校还没有一所学校、一个教室张贴过课程标准,也没有听到哪位老师在黑板上书写过课程标准,而家长系统知道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几乎没有――除非是教育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多么希望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能悬挂在教室中,能让学生、家长等了解标准、尊重标准。

2010年,课程标准的修订风声又起,网上出现了2010年版的修订稿,但这一年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稿并没有正式公布。

2011年,从参加课程标准修订的专家那里得知了较确切的消息,2011年修订稿会正式公布,我也从修订专家那儿得到了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意见稿。专家给我们讲述修订过程,讲述许多地方为什么不需要修订,讲述修改之处众专家们的一致意见。仔细阅读修订稿,有些喜悦,因为我在2002年提出的一些问题得到了回应,比如:第三学段的课内习作,取消了40分钟写不少于400字的文章;课外阅读不再要求推荐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3500个常用汉字在课程标准中也被明确。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篇9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启示

一、目前我国英语课程目标存在的弊端

2011年我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关注公平教育,面向全体师生,注重素质教育等几个重要指导思想。《标准》正文共有四大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与以往相比,新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和改进。然而,纵观我国的英语教学现状,其中仍有许多弊端存在,这与学科目标的制定息息相关。

(一)语言交际能力目标的实施长期弱化

语言交际能力是英语语言学习的基本目标。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强调培养学生得体、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交际能力的发展。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更多的指向口语交际能力,即语言表达能力,重视学生口头表达的规范,和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的培养[1]。

如今,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与过去相比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相对于英语课程目标的其他方面而言,语言交际能力依旧是块短板,在日常的英语交谈中,学生依旧会出现大脑“goblank”和“文化失语”现象,也就是交际能力长期弱化的表现。

(二)英语的工具性价值和人文性价值失衡

《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中把英语课程的性质明确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工具性是指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英语语言知识,人文性是指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是英语课程的“灵魂”。它更多的指向情感态度价值,是高层的隐性的生成性目标。

但在实际教学中,英语教师的关注点大部分仍停留在英语的工具性价值上,对于其人文性价值,绝大部分教师将它视为额外的、不重要的虚幻目标,并没有涉及或者真正融入英语课堂。例如,在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单元中,教师更多只关注里面的词汇、重点句型,而对于主题的升华则仅仅一带而过,或者根本不涉及。英语的人文性价值并未得到体现,学生并没有因为学习了这一单元而提升对环保的认识,其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未发生任何改变,而仅仅是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得到提高。

(三)跨文化意识目标的边缘化

全球化的发展让整个世界趋于一个整体,不同文化间的交融互通、摩擦碰撞每天都在上演。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传承和发扬不同文化内涵的重要作用。因此,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成了《新课程标准》目标的一大主题。

目标中明确提出要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强调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向学生渗透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英语思维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现如今,很多英语教师和学生对跨文化意识保持着积极的态度,重视英语语言和文化的相结合,可见跨文化意识目标在实践教学中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忽略跨文化意识培养,或将其边缘化。

二、2014版英国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解读

2013年,英国教育部新的国家课程框架文件,并于2014年正式启用。其中第三关键期,相当于我国初中阶段,其英语课程目标主要包括:

(一)阅读课程目标

1.培养阅读的鉴赏能力和爱好,独立阅读难度逐渐增加的材料:广泛阅读小说和非小说,尤其是不同类型、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形式和作者的整部书籍、短篇故事、诗歌和戏曲。学生阅读的材料选自于:1914年之前的以及当代英国文学,包括散文、诗歌和戏剧;莎士比亚(2部戏剧);经典世界文学名著;基于挑战、兴趣和享受,自助选择和阅读书籍;重读早期接触过的书籍,进一步了解其内容,为比较不同书籍奠定基础。

2.阅读稍难的文本:学习新词汇,将新词与已学词汇联系起来,根据上下文和查阅字典理解新单词;在文本中进行推理和考证;了解写作的目的、受众和语境,并利用这一知识帮助理解其它文本;检查理解是否有误,以保证正确理解已读内容。

3.批判性阅读:了解语言是如何生成意义的,包括:比喻性语言、词汇的选择、语法、文本结构和组织特点;认知不同的诗歌写作规则,理解这些规则历来的使用方法;通过表演,理解剧作家作品是如何实现人物之间的有效沟通的,以及为何不同的舞台演出需要不同的剧本演绎;在文本中进行批判性比较;研读不同作者作品,每年深入了解2名作家。

(二)写作课程目标

1.以享受和获取信息为目的,准确、流畅、有效和详尽地写作。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读者进行写作,包括:结构严谨的正式说明文和记叙文;故事、剧本、诗歌和其他富有想象力的写作;讲座和演示的记录、修改后的文稿;其他一些列的叙事或非叙事文本,包括议论文、个人书信和正式信件;总结和组织写作素材,提供必要的事实细节,支撑观点和论据;将已学的词汇、语法和文本结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选择恰当的写作形式;借鉴文学知识以及所读所听到的修辞手法,增加写作的影响力。

2.计划、起草、编辑和校对文章:思考他们的写作能否反映出预设的读者和写作目的;修改词汇、语法和结构以提高写作的连贯性和整体有效性;注意语法、标点和拼写的准确性,将英语附录1种的拼写模式和规则应用于关键期1和2的教学大纲中去。

(三)语法和词汇课程目标

巩固和拓展语法、词汇知识:拓展和应用英语附录2中的语法知识于关键阶段1和2的教学大纲中去,分析更具挑战性的文本;研究他们阅读文本中语法特征的有效性和影响;借鉴读到和听到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并有意地使用到写作和演讲中去,已达到特定的效果;了解并理解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差别,包括正式与非正式语域及其相关领域之间的差别,标准英语通其他变体之间的差别等;在其写作和演讲中自信地使用标准英语;精确、自信地使用语言和文学术语进行阅读、写作和口语的讨论

(四)口语课程目标

自信、有效地口语表达:能在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语境中(包括课堂讨论),自信地使用标准英语;能发表简短的演说和演讲,表达清晰,紧扣主题;能参与正式的辩论和讨论,能够总结观点,或者进一步发表观点;能即兴创作、排练和演出剧本和诗歌,从而生成语言并讨论语言的用法和意思;能使用角色、语调、语气、音量、情绪、沉默、静止和动作来增强语言效果

三、英国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新特征

2014版英国英语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较以往的课程标准而言,具有以下几点新特征:

(一)强化英语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英国14版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学习和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英语不仅仅只承担语言的交际作用,更承担着个人情感、观念交互的社会作用,课标强调英语对于个人发展的意义,也从侧面反映出英国人文主义精神对个人发展的关注。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其日后进一步深造、参与社会生活和工作实践奠定基础,被认为是英语学习的首要目的。

(二)强调英语的交际功能

新课标指出:“学生只有学会阅读和听力,他人才能与之更好地交流。”课标要求学生学会讨论以便更好地学习;能够清楚地阐述和解释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掌握听说的艺术,能够做正式的报告,向他人演示并参与讨论。可见在全球化发展的当今世界,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更多地为人使用,其交际功能也被进一步提升了一个档次。经典的交际准则要求,有效地交际要掌握几点要素:how、when、what、whom,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交际技巧,提高交际能力,从而高效地进行交流。

(三)重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英国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学科目标中并未像中国那样单独罗列出,而是蕴含在具体的教学目标内。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养学生除了理解常规的语言知识外,更多地则需要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批判性思维显得十分有必要。但在中国的英语新课程标准将英语学习能力分为五大块,即学习知识、学习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批判思维和创造性从属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被单独的割裂开来,但是如何通过英语教学来获取则未能很好的体现,在评价上也没有很好地载体。

四、英国课程标准的启示

通过解读和探究英国2014版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对我国英语课程标准的制定带来了启示和借鉴,主要有:

(一)目标的制定应更加具体明晰

英国的课程目标设定更为具体,易于教师操作和实施。就以阅读目标为例,英国课程目标明确说明了阅读的范围(1914年之前),不同的阅读体裁(短篇小说、戏曲、诗歌、散文等),以及必读的书目(莎士比亚),并具体阐明了“如何去阅读”。例如在理解生词时应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和考察,或通过查阅字典来获取新单词。目标中还例举了一些有助于拓展批判性阅读思维的活动,如通过表演的形式来深度理解剧作家剧本中的台词和语言文化,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的方法指导,将阅读内容与阅读方法相结合,构建了较为完善明晰的阅读体系。而我国的英语课程目标设定则相对宏观,在具体的内容和获得内容的方法与途径上却没有清晰的说明。

(二)应更加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英国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探究和学习的能力,在课程目标的描述中英国更加强调过程,即能力的培养,在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即教授学生“学习方法”,使其形成长期探索、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口语目标中,要求学生“发表简短的演说和演讲,能参与正式的辩论和讨论,能够总结观点和即兴创作、排练和演出剧本和诗歌”,这不仅是对学生口语的考察,也是对学生交际能力、创作能力的培养。”而我国的口语目标中,更多的是模仿、朗读等简单的目标设定,并未给学生提供展示口语表达的机会,因此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长期弱化,哑巴英语现象至今仍十分普遍。

(三)目标的设定应更具弹性和包容性

在英国的课程标准中,常常可以见到类似的表述“基于享受和兴趣自助选择和阅读书籍”,可见英国的课程目标设定是基于人的发展和需求,目标的设定具有弹性和包容性,满足各种学生的需求和水平。

在对阅读书目的设定上,英国课程目标也给予了教师一定的选择权,除了规定的必读书目以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水平和社会发展需要自行选择阅读书目和教材,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也显示出英国课程目标的包容性与灵活性。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篇10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人文性;复合式;开放式;互动式;探究式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必将引发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动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一定的教学规范与模式,可以说,这些教学传统模式曾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起到了某些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承担着某种评判标准的角色,其社会历史性不容忽视。然而,在新的课程标准出台之后,高中语文教学在执行动向上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系列重大改革。笔者主要注意到了下面三个方面的改革动向,或者说趋势:

1.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

语文自身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其在目标追求上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发展到今天,体现在我们的课程标准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就是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

一方面,是一种人文主义方向。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重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重视“人”、关注“文化”,是一种彰显人文主义的教学活动。这样一来,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环节的高中语文教学也应该是一种人文主义教学的实现。新课程本身就是人文主义的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高考,而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去表达思想感情并提升其人文情趣、审美情趣以及人生体验,使教学最终走向一种人文主义的机制感悟。因此,人文主义应该是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一个重大改革动向。

另一方面,是一种能力式的目的改革。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语感能力培养,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基本规范,具有应用语言的基本能力。”因而,在其具体方针也就必然要强调,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好语文知识、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较强的现代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较强的语感,具有一定的文字鉴赏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有自学语文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主张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由此可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非常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审美情趣的培养。这样一种目标追求决定了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是一种能力式的目的改革。

因此,可以说,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其目的追求上将不再仅仅局限于高考应试能力的训练,而是把学生智力、创造力开发放在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位置,重视学生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审美情趣培养,力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语言文字学会思考,形素养,体会并内化为人文情趣,因而在其教学目标改革动向上必将是一种人文能力式的改革趋势。

2.一种教学模式上的复合开放式改革动向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现代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教学模式追求上的丰富多样化,表现为一种复合开放式的发展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语文课程发展的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是一种新课程标准下的综合语文教学所需要的,其复合开放式主要的教学模式有:

(1)情景体验式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景,把作者刻意追求的意境再现出来,以任务驱动学习,将学生引人情境,从而激发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这样一种倡导特定情景体验的语文教学模式,是立足于当前特定时代背景下注重实现情景设置与学生语境体验的整合。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新课改理念在教学模式创新上的一种积极尝试。

(2)引导发现式教学。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引导发现式教学改革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不言而喻的必要性。这种教学改革模式是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强调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历学习过程,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它侧重于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引导中“发掘学生的个体潜能”、“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能力培养目标。(3)开放协同式教学。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其教学方式应该是在一种大语文背景下进行较为开放式的尝试,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个性张扬、思维自由释放以及有效实现师生间的协同进步与发展。这其实就是一种超书本、变开放、重协同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必将从书本世界实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并在这种回归中更好地沟通师生语文教学同课外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和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现实社会实践的联系,并最终实现变封闭孤立的语文教学为开放协同的语文教学,以实现语文教学人文化教育的目的。

3.一种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改革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