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6:57:39

化学教材篇1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不断变化,我们的教材也在跟随社会的发展在变。新教材不仅要求学生的学习要变,教师的教学要变,而且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要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得当,可以激发生活乐趣,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化学教学。

新教材在理论知识上难度降低了,只是加强了化学与现实生活和现代科学的联系。比如,化学反应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同的蜡烛在不同的容器中燃烧的时间长短不同?如何防止水的污染?如何净化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这些类似"生活小常识"的知识在新版化学课本上有较多体现。教师上课时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联系生活,付出真实感情,喜怒哀乐油然而生,化学课堂将更加丰满、真实,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学习化学将成为一件乐事。

一、探索崭新的教学模式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由教师在讲台上讲成就、谈关系,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对化学缺乏兴趣的意念。而如果在课堂上结合教材的内容播放有关的录像内容:五光十色的塑料、巧夺天工的合成纤维、去除污垢的合成洗涤剂、除疾去病的药品等化学工业产品,我国石油化学工业取得的巨大变化、化学科学研究取得的成就,以及化学与建设祖国的密切关系等。奇妙的化学世界展现在学生的跟前,学生不由地产生旺盛的求知欲,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进行学生实验基本操作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分小组探讨有关实验的操作标准、仪器设备正确使用的方法,并作好各种记录,然后展示标准的典型示范,找出自己实验的不足。这样不仅节省大量的时间,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观察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既规范了操作,又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现代化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现代化的事业是一个互利互惠的事业,具有合作意识,拥有合作精神是开创事业的基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该重视的课题。学生的相互探讨、相互合作是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的关键。如在做蜡烛燃烧实验时,有的学生准备蜡烛,有的准备秒表,有的观察记录,他们相互配合、相互合作,很快就完成了实验,同时他们相互释疑,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有关现象也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利用多种手段优化教学组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其重要意义无庸置疑。然而,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存在着一些不易克服的矛盾:反应装置规模小而教室范围大,多数学生观察现象模糊。我们可以优化使用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录像机等,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适当地选用媒体。例如可用实物投影仪投影演示实验,而不单纯以计算机模拟。由于投影仪具有投影放大的功能,扩大演示物的可见度,使全体学生在同一时间都能看到演示实验的现象变化过程,加强直观性教学。要让学生从感性上得到认识,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理论的生成是为生产与生活的需要,使学生了解理论指导实践是改革者最大的初衷。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探索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中的生活。回顾历史发展,我们发现化学对人类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新能源、新材料,也更新了人类的观念。就象新教材开始说的那样要是没有了化学,我们的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完全可以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由想像。火的掌握为人类赶走了野兽,提供了熟食,与茹毛饮血时代划清了界线,身体更加强壮,不再怕寒冬,不再怕黑夜。取火方式也历经"自然火--钻木取火--火柴"到如今几乎可以随时随地取火。再比如在家里烧火做饭,原来是烧柴草,每次都要生火,后来烧煤球不必每次都要生火,但烟熏火燎,气味难闻,火候难控制,再后来用煤气,火候易控制却带来了煤气中毒的危险,现在通过石油化工的分馏、裂化等过程我们有了液化石油气,方便易用,随用随开,不必烟熏也可以烧出美味可口的饭菜。历史上的青铜器、铁器自不待言。我国的精美的陶瓷曾经与黄金等价,甚至于China(中国)也是由china(瓷器)而生,许多瓷器既实用又美观简直是一种享受。由于化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新材料不断涌现,比如说我们的吃穿住行越来越舒适,比如说借助高科技人类已经实现几千年来的梦想,上天、登月、探测火星、遨游太空,神舟六号的成功更体现了这一点。

三、完善新教学模式,合理利用多媒体

有的教师认为当今的教育改革就是教学工具的革命,即用电脑代替教师、黑板、粉笔,产生了"电脑万能观",误认为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教学中的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有的几乎整节课都在播放内容,动态的画面、千姿的文字等,可谓十分丰富。教师成了"放映员",丢掉了"主导者"的地位,学生成了"观众",丧失了"主体者"的地位。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所以化学实验是不可替代的。我们主张化学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享受第一感觉。当然对一些限于条件所致不能进行的实验,用多媒体模拟,那是很可取的。只有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育教学质量才有可望提高,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和教师的教学有机结合。每种多媒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功能和局限性,一种多媒体的局限性往往又可由其他多媒体的优越性来补充。我们知道任何所谓好的课件,它无法预测课堂变化,它也无法进行课堂秩序的调节。多媒体教学并没有排他性,传统教学的精华我们不能抛弃,应该发扬。在教学过程中,要继续运用传统教学媒体中的合理部分,恰当引进现代教学媒体,使二者有机结合。

总之,教学改革的本质是教学模式的更新问题,教学模式的更新,其本质是模式教学的不断创新问题,努力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加强素质教育,把新教材作为教育科研突破口,优化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心目中都要有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和合作意识培养,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走入老路,我们的教改就会失败。

参考文献

[1]李晓莉,郭飞君,李梅.开设综合化学实验的探索与尝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S2)

化学教材篇2

教学内容的调整优化

1结合地方实际,调整优化课程内容《材料化学》涉及的内容很繁杂,新材料广泛用于通讯、交通、能源、生物医用以及建筑等各种领域。作为一门选修课,只有36学时,不可能每个章节都能讲得非常细致全面,这就要求老师讲授内容要精心组织,贯彻少而精,求实效的原则,结合地方实际的需求来安排教学内容。并且,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是将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将学生引入一个新领域。于是,我们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结合广东省尤其是惠州市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材料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优化,对于特种陶瓷材料、光学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以及半导体材料等进行重点讲解。例如,惠州市是全国应用LeD的试点城市之一,有强大的照明和显示产业。我们结合2008北京奥运会以及上海世博会应用了大量的LeD灯作为实例,对LeD的原理、优点、国内外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对LeD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介绍学科前沿,拓宽学生知识面材料的发展突飞猛进使教材有一些滞后性,所以老师在阐明经典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要随时关注相关材料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入各个领域中材料化学的新进展、新成果。通过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前沿科学,不仅使材料化学教育富有生命力、感染力和时代感,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介绍前沿科技时,教师表现出的崇尚科学的情感和求真求实的价值观也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的同时,我们也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老师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让他们知道一些高新技术、前沿科学并不是遥不可及,而是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帮助他们选择老师做毕业论文,这对于学生的就业甚至求学深造、走向科研之路都是有利的。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材料化学》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很多,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甚至包括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化工原理的相关知识。很多学生就不擅于综合应用化学化工的基础理论来理解材料科学,反映《材料化学》比较难学。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做了如下的改进:

(1)理论教学上,讲清难点,突出重点。在讲解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与加工工艺关系的时候,结合实例,把相关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化工原理基础知识提出来,让学生回忆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既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知识的应用能力,明白理论与实践有时只有一步之遥。在介绍高新技术和前沿科学的同时,强调它们所应用的经典基础理论知识,通过点面结合,让学生注重在扎实的理论知识上创新思维的培养。

(2)组织好课堂教学。在设计一堂课的时候,根据讲授内容,以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例如,讲超导材料一章时,我们以3D电影《阿凡达》为例,让学生讨论地球人与纳威人为什么而战,名叫“Unobtanium”的矿石有什么用等等,从而引出超导材料,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讲功能高分子材料一章时,先让学生做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功能高分子材料的选择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听讲,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但要授之于鱼,而且要授之于渔,因此一般采用设疑或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将他们的求知、就业、成才联系起来[2]。(3)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材料化学的发展,不外乎深化和融合。深化,即是从宏观的反应动力学到微观的反应动力学,从平衡态到非平衡态,从研究个体发展到研究相之间联系、渗透以及不同层次的整体统一。融合,即是采用多学科渗透、融合来解决各种问题。如果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来讲解材料化学,学生难以理解。而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信息量大、交互性强、人性化和科学性的特点,对于增加课堂容量,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和个性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多媒体教学容易削弱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课堂上应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挂图、模型、板书,传统和现代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让学生记忆深刻。

考核方式多种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3]。而学生课程成绩的考核,既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考查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教师教学的一种方法。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材料化学要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严格要求的科学态度,培养大学生实现某个目标具有的科学思路、创新精神,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本课程强调平时成绩的重要性,占40%,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主要靠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打分:一是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二是根据课堂表现,例如老师提问,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是让学生自学、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大家参与讨论;三是平时布置一些小题目,考查学生课外查阅文献、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化学教材篇3

关键词:挖掘教材;优化使用;教学素材

一、由经典图像综合分析人文现象

教材p3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如图1)是综合性很强的教学素材,涉及的教学内容有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的进程和问题、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地域文化。对该图像的深入剖析,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教师可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深入、综合地分析图像中各种人文现象。

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两城市空间结构的共同特点,让学生分析形成该特点的区位因素。两城市空间结构的存在有诸多前提,可引导学生说明“打破或干扰”这种理想模型的因素。如果学生学有余力,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两城市代表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空间结构,请对比两图分析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演变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对比两图的差异,并进一步深化对城市空间结构成因的理解。学生能够发现两图中心商务区占地面积的比重不同,可据此分析中心商务区服务范围的差异,渗透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差异的内容。城市用地的扩展造成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中心城周边的古老住宅区或混合区可能转化为商业区。在这一过程中,可能面临文物的保护或破坏,据此可引导学生思考地域文化的影响和保护。

通过对比两图,学生能够发现两城市人口迁移的异同,如高、中收入者均迁往城市边缘的郊区,但迁入城市的人口存在差异――发达国家为年轻的专业人员,而发展中国家为农民。在分析人口迁移差异和特点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化所处阶段的差异。学生还可以发现发展中国家低收入者外迁的现象,这实际上是由于城市用地扩展、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低收入者无法就业,因而“被迫”迁出。据此可引导学生思考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图中呈现的发达国家“资本”外迁,也可分析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由复杂图像强化培养读图能力

教材p17“探索”部分“计算机模拟的未来趋势(如图2)”是罗马俱乐部预测的未来全球人口总量及与之密切相关要素(资源、人均粮食、人均工业产品、污染)的变化趋势。该图像信息量丰富,存在多条曲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方法,进而提高读图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复杂图像中梳理读图要点,可从三方面逐步深入阅读:第一,各曲线的变化趋势(同时观察曲线之间的关系);第二,各曲线峰值出现的先后;第三,峰值前后的数值对比。

以图中人均粮食和人均工业产品为例分析: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伴随人口增长和资源骤降,人均粮食和人均工业产品却能增加?学生能够回答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亩产及开垦土地的增加,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勘探日益深入。可继续追问,为什么人均粮食和人均工业产品又会下降?因为人口太多,超过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导致科技与自然资源的“角逐告败”。通过以上分析,学生加深对环境承载力概念的理解,也体会到科技、自然资源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进一步观察图像可知,人均工业产品的峰值早于人均粮食(人均工业产品先于人均粮食下降)。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因为工业发展需要的资源种类更多、人类对工业品的需求量或消费量更大;也有学生认为当资源匮乏时,人类为了生存先满足粮食生产。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对消费因素影响的理解加深。继续读图,能够发现人均粮食和人均工业产品下降后并没有恢复到峰值前的较高水平。这说明人的生存质量明显下降,也说明环境承载力降低了。在这里“植入”了环境承载力变化的内容。

由环境承载力过渡到人口合理容量的学习,可引导学生根据图2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在图中补画合理的人口变化曲线。有的学生画的很平直(或低水平波动),不符合人口增长模式揭示的一般规律;有的学生在环境污染较轻,人均粮食、工业品和资源较多时(2000年之前),使人口总量达到峰值,之后人口基本稳定,略有下降;有的学生认为要考虑自然环境“崩溃”后人口重新平衡,可参考这个平衡的人数在人口峰值前达到平衡(1975年),因为此数值比较安全;还有学生认为人口增速应更缓慢,在2050年左右达到峰值,且峰值低于原图峰值。这些曲线的共同特点是人口总量较低,生活质量较高。曲线的不同为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创造了条件。

三、由简单图像深入挖掘教育价值

在工业区位类型的学习中,教师通常会说明有色金属冶炼属于动力指向型工业,炼铝厂是典型的案例。而教材p60“运输指向――加拿大炼铝工业的分布”(如图3)却指出加拿大的炼铝业是交通指向型工业,这与师生的认知并不相符。

不难发现,该图像呈现的信息简单――仅仅呈现了加拿大炼铝业的分布及其原料的来源,能否说明其为交通指向型?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思考:难道加拿大炼铝业的当地或周边不具备丰富能源的优势?教师呈现加拿大能源生产的相关图像或文字资料,据图可知加拿大东西两岸能源丰富,尤其是水能,分布众多水电站。学生在图3中也能发现炼铝厂附近存在河流,进一步验证了存在水电站的可能性。但又如何证明其是交通指向型?

如果教师创设出科学探究的良好氛围,那么学生此时可能议论纷纷。有学生指出要继续搜集资料,如加拿大铝产品的去向。经过收集资料可知,2013年加拿大是全球第三大铝产品生产国,产品大量出口。这说明铝工业区布局类似日本的工业区:利用便捷的水路运输,供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这是交通指向型的有力证据。然而,这依然不能完全说明在影响炼铝厂布局方面,能源的重要性低于交通要素。有学生指出,可能炼铝业所需能源消耗已经降低,类似传统钢铁工业向现代钢铁工业的转变。通过查阅资料可知,2000年炼铝业所需电能已下降到1880年的六分之一。这个信息进一步提高交通指向型正确的可能性。

化学教材篇4

【关键词】数学教材儿童化

一、动态化加工策略

儿童是好动的,喜欢动态的事物是他们的天性,而教材中很多内容是静态的,和学生的互动性不强。教师要善于化静为动,对教材进行动态化加工,使教材能够和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三年级(上)“认识分数”时,有这样一道习题:

先填一填,再读一读。了,但有些枯燥无味,有一种拒学生于千里之外的感觉。教师可适时进行趣味化包装,改变成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儿歌、童话故事等,让教材真正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让他们感到数学亲切生动,易学易记易理解。如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数既是6的倍数,同时又是8和9的倍数,这个数最小是多少?”在实际教学中,我将此题改变成这样一首儿歌:“韩信来点兵,不知兵多少,六人排一队,不多也不少,八人排一队,不多也不少,九人排一队,还是不多也不少,士兵至少有多少?韩信把头挠。小朋友,猜猜看,你可知道有多少?”这样一改,童趣盎然,富有趣味性、挑战性和人文性,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和欲望。

对教材进行趣味化加工,还表现在使教材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他们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这样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独特的个体需要和智力感受,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生活化加工策略

教材是成人编出来的,难免带有成人化色彩,有的教学内容离孩子的生活世界太远,他们很难理解其中的意义,这就需要把它进行生活化加工,回归到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去,变成儿童耳熟能详的内容,让教材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例如“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的例题是这样的:绿峰林场去年种杨树100棵,成活了98棵;种杉树400棵,成活了380棵;种松树500棵,成活了485棵。哪种树成活的棵数所占的比率大些?我所教的班级孩子都是长期住在城里的,他们从来没有植过树,学生对此没有生活经历,没有感性经验。我在教学时,换成了这样一个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话题:“电视台少儿栏目组调查了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西游记》和《猫和老鼠》的情况:先调查了200名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西游记》的有170人;又调查了300名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猫和老鼠》的有240人。《西游记》和《猫和老鼠》,小学生更喜欢看哪部动画片?”话题一出,学生便饶有兴趣地纷纷展开讨论,从而很自然地引入“百分数”的概念。

化学教材篇5

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新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教学往往以其独有的奇妙无比的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教材丰富、精美的插图更增添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当学生领到新教材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怀着好奇心,把教材从头到尾翻个够,并被其中一幅幅形象、生动的插图所深深吸引。教师在第一节化学课上就要紧紧把握这一教学的好对机,结合绪言中的内容,指导学生欣赏有关插图。例如,教师可问学生:教材封面底纹是什么“花纹”?当学生还在摇头、疑惑时,教师指出,这些“花纹”实际上是构成物质的、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的图象。学生顿时兴致勃勃、神情专注。进而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封面的四幅画面: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钢铁生产,节日中五彩缤纷的气球、焰火,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桂林溶洞。这些都与化学密不可分。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更加浓厚。接着指导学生看彩图中“具有绝热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和“用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制的乌笼”两图,让学生在惊讶中认识到化学世界的神奇、科学技术的伟大。教师要注意创造这种想问不成,想答而不能的情境,引起学生思维,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学习动机。

此外,各章节的实验仪器装置图、各种示意图、物质用途图、古今科技成就图等插图都具有浓郁的趣味性,教师要重视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稳定兴趣,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运用插图,加强实验教学

新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的插图有近百幅,其中有化学仪器图、基本操作示意图、实验装置图、操作过程示意图等,它们有的是平面图----前视剖面图,线条简单,示意明确;有的是立体图----斜俯视实物图,形象逼真,能清楚地说明一些复杂仪器的构造和实验操作的注意点。总之,它们直观、形象,一目了然,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好资料。

化学仪器图表示出各种仪器的形状、构造、特点。新教材第195-196页表格中10种化学仪器的图形加深了学生对实物认识产生的表象。另外13种常见化学仪器的示意图,也使学生对仪器有了初步的认识。

新教材中出现得最多的是实验装置图。一幅清晰完整的实验装置图,能够用来表明该化学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药品、化学原理和实验顺序,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示意性等特征。因此,对于确保化学实验有条不紊地进行并获得良好的效果,关系重大,而且对帮助学生学习、记录、复习有关实验内容和实验技能,以及培养学生设计化学实验的能力等均有重要的作用。新教材中,形象、生动的化学实验装置图比比皆是。

例如,第18页图1-11白磷的燃烧,图中两处白磷、一处红磷明显不同的位置,加上适当的示意,使学生形象地了解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从第197页图2中学生学到了如何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的方法。第140页图7-3过滤装置图为学生学习过滤操作作了很好的示范。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图,示意清楚,学生不但可以从中掌握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反应条件、装置注意点,而且对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也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实验中品红的扩散、木炭在氧气里燃烧、配制氯化钠溶液等实验操作过程的图示大大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减少了文字量,这是新教材化学实验插图的一大特色。例如,第215页图29配制氯化钠溶液的图例,将取氯化钠、天平称量氯化钠、氯化钠倒入烧杯、量筒量水、水倒入烧杯、搅拌溶解等操作分别作图示说明,直观性强。这样,操作的连续过程用图示形式表明,使学生在教师示范后,依据教材的图示就可以进行操作练习。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对教材中的实验仪器图进行识图、辨图、改图、说图、选图、释图、连图、绘图等类型的练习,从而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实验能力的培养。

三、运用插图,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新教材的插图有的集中反映某物质的用途,有的生动地表示物质的组成、构成,有的形象地揭示一些概念的内涵,有的简明地反映某一变化的过程,富有直观性、趣味性和指导性,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启发和点拨作用。

例如,新教材中分子和原子的图象,是科学家用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到的苯分子和硅原子的照片,呈现了物质内部结构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对分子、原子的真实性深信不疑。氧化汞分子分解、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更加深了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新教材对物质的用途基本上采用图示法,这是一个新突破,既增强了直观性、形象性,又减少了文字量,好教易学,颇受欢迎。例如,氧气、氢气的用途既可使学生结合生活、生产的实际获得感性认识,又可启发学生展望发展前景。玻璃刀裁玻璃的图示使学生不仅了解了金刚石的性质和用途,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教材中,空气成分示意图简单明了,水在人体中的存在示意图生动形象,浓溶液和稀溶液的示意图对比性强,木材结构示意图变小为大,氯化钠的形成示意图化抽象为具体。一幅幅插图无不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使学生在愉悦中掌握化学知识。

四、运用插图,重视科学态度的培养

新教材配合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刊印了拉瓦锡、道尔顿。侯德榜三位科学家的肖像。结合教材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选学内容,并用生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介绍科学家严谨治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从道尔顿提出原子概念到原子。分子论的产生过程,认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建立都要经过对大量客观事物观察分析,以及对相关资料,数据的归纳整理,经过科学推断提出假设,再经过证实后继续深入研究和具体运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不仅要了解原子-分子论的发展史,?而且还要逐步学会这样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200多年前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装置可以帮助我们领会拉瓦锡当时的实验思路。拉瓦锡不怕失败,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对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着重要作用。

五、运用插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新教材介绍了不少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运用插图,可以将这些材料呈献给中华民族的新一代,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例如,新教材引用《天工开物》中我国古代利用天然气熬制盐图,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材料。

化学教材篇6

【关键词】学校体育;运动项目;教材化;“囚徒困境”;“畅”

纵观新的体育课程标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纬度综合目标,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对于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符合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应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大力推广。为此本文根据学术界近年提出的“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研究命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旨为深入贯彻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供参考。

一、竞技运动项目的教材化问题

所谓竞技运动项目的教材化是指把竞技体育项目的技战术方法,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改成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的内容。

运动项目的教材化,本质上是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如何看待运动项目的价值观问题。如果我们把体育教学的功能定位于培养运动员,那现行教材内容体系没有必要进行大的改革。

解决竞技运动项目的教材化问题,这就是要通过对运动项目方式方法的重新分类,体现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价值观和教学理念。教材基本单元的划分,要在保持运动项目“神韵”的同时合理确定技术环节的分量。

二、科学处理运动技能与运动快乐的关系

寻求运动快乐与运动技能的结合点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如果我们让体育和游戏之间的反差太大,让学生在学体育时失望太多,学生就会逐渐不喜欢体育。当游戏变成体育学科时,游戏的哪些特征应该让它失去?哪些是可以不丢掉的?对于上面这样的思考我们过去似乎做得不够。

三、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冲突与“囚徒困境”

运动快乐与运动技能之间的矛盾,在教学初期表现为对立,而在教学终结应表现为统一。问题是教师在教学初期如何使矛盾的对立程度降低,缩短统一所需要的时间,不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总是让矛盾成为主导,这既是观念问题又是教学的策略问题。观念问题是指体育教学要根据目标确定相应的价值取向,使价值取向与学生的学习目的相一致;策略则是指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合理重构与精选教学内容,并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的自然追求与教师偏爱的技术理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运动技术教学中冲突的化解

由体育运动项目进化所形成的“自在的趣味化要素”,是所以运动项目共同具备的游戏化特征之一。在运动项目教材化研究中,应该很好地处理“自在趣味化要素”与“非自在的技术规范要素”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自然感觉与形式理性的关系。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多年延续的运动技术方法体系大多是经验知识,所谓“经验知识”是指知识的构建者依据经验体会总结出来的,经过一定的分类描述和加工建构起来,用于特定教学目标和对象的内容体系。如何进行经验知识的构建,取决于构建者的运动项目观和价值观。运动项目观与价值观应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革做出适当的调整。

五、运动项目教学新技术理性的建构

现实体育教学正处于各种思想观念的交融和“涨落”之中,之有通过与时俱进的创新才能找到进化的出路,即重构运动技能教学的新理性。新理性是指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学观和运动项目进化价值观的框架下,根据不同教学目标的需要对运动项目的技术要素进行适当分类,要在充分保留运动项目固有游戏在内涵的基础上合理划分技术单元,使技术单元体现运动技能与运动快乐的双重功能。

六、运动快乐与运动技能相统一的教学内涵

教学内容单位的划分是运动项目教材建设的核心环节。在编写教材时应以教学目标需要为前提,在适当划分内容结构的同时充分保留由运动项目进化所积淀的技术性、竞争性、娱乐性要素。不同的运动项目要采用不同的教材分类方法,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深入研究运动项目的基本规律和该项目运动技能习得的规律。对于那些以封闭性动作为主导的项目,可以采用还原论的思想方法,由具体细节的学习向整体过度;对于那些开放性动作为主导的项目,则应采用整体系统论的思想方法,抓住某些核心的关键环节,构建教材模型,进行相对整体化的学习,其余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创造。总之,教材分类要体现运动项目的固有“神韵”,这“神韵”就在于运动快乐与运动技能的统一。

我们强调“神韵”与“活”的东西,并不是要牺牲技术规范,因为技术规范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神韵”。只是在强调规范化要求时,要掌握一个适当的“度”和一些适当的“点”。整体化教材内容单元的关键环节与核心教材是“点”,应有相对的规范与合理性;相对的合理性,就是不能要求整齐划一,应允许学生的个性化创造,这是一个“度”的问题。在进行运动项目教学内容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如果较好地处理了“神韵”和“度”与“点”问题,就能体现运动技能与运动快乐相统一的教学内涵。

七、自在的趣味性要素与“畅”

自在的趣味要素是运动项目进化过程积淀的精华,教材的建设应最大限度地保留这些要素,因为这些要素可以导致与活动目标相关的运动快乐。每一个教材单元都应该具有明确的趣味性强化点,例如健美操运动的律动、篮球的投篮命中、乒乓球和网球的回合、排球的2人打防等等,都是能够生产运动快乐的技术方式。

日本学者研究了运动技术的中间态问题,认为在运动项目存在技术环节的中间形态;英美学者则把这种中间形态表述为“畅”(flow)。指出当一项活动或任务既不太难、也不是特别容易时,人们往往能够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在这种“畅”状态中,人们全神贯注于他正在做得事情,忘记了时间和自我;在做这些事情时他充满了信心。[4]“畅”的理论与本文提出的“自在的趣味性强化”要素和“适宜的难度负荷”原理无疑是一致的。

八、教学体系的多元化与软式化策略

体育教学正处于教学目的和价值取向多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运动项目教学新理性的构建,应该适应这一发展趋势,要承认运动项目多元课程目标存在的合理性,同时要正视运动项目教学内容体系多样化的客观现实,不能采用多年延续的单一教学内容体系来解决现实多样化的教学需求,要加强运动项目教学的针对性。为此,运动项目的教学改革要从教材化入手,在教材化过程中构建适合不同教学价值取向的多元教学内容体系。

“软件化”是指运动项目本身出现了简单化、趣味化等新的形式,入软件网球、软式排球、沙滩排球、3人篮球等。2005年8月18日《中国体育报》“适合自身是根本”一文,介绍了暑假国内青少年体育赛事的变化,认为更多的体育项目的开展让更多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丰富了校园生活,接触了不同的体育文化,不管什么样的运动方式,如果学生能在学校养成习惯,并且持之以恒,让在学校养成的习惯伴随一生,体育运动项目就真正发挥了作用。[5]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对那些更具趣味化、娱乐化和相对简单化的社会体育项目新形式,给予充分的肯定,并有效地引入体育教学中。同时,对于那些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进行软式化开发,通过设计使之更加适合体育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胡小明.小康社会体育休闲娱乐理论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10):8-12

[2]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35

化学教材篇7

一、初中英语教材中跨文化教学内容分析

初中英语教材《英语(新目标)》共计5册,有34个单元涉及到跨文化教学内容,其中七年级上册有4个单元,下册有8个单元;八年级上册有8个单元,下册有4个单元;九年级有10个单元。这些包含跨文化教学内容的单元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友谊、旅游、语言、名人、体育、音乐、文化、动物保护、节目、戏剧、幽默、主题公园、求医问药、购物、晚会礼仪、态势语、假日、足球、饮食文化等,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学生对祖国文化和其他国家尤其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

按照初中毕业需要达到的五级跨文化意识的目标要求,我们对《英语(新目标)》教材中的跨文化内容作了一个归纳:

二、教材中英语文化教学内容举例分析

1、词汇教学中的跨文化内容

词汇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词汇本身的产生、延伸和新陈代谢,提供了有关文化发展的信息。同时,文化发展过程中因人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心理特征等综合起来的文化意识会影响词汇的意义。

《英语(新目标)》教材中列举了许多被收入英语词汇的中文词汇,如kungu(功夫)、tofu(豆腐)、litchi(荔枝)等。教师在教授这些词汇时,若能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学习总结中文词汇中的外来词,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和外语学习的积极态度,增强学习动机,更可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使跨文化意识能深入发挥它在教学中的作用,从而达到英语文化教学的最终目的。

2、听说教学中的跨文化内容

听说训练部分也存在着很多跨文化因素。例如九年级7单元中谈到旅游信息的听力材料中分别有几个人给旅行社打电话,他们分别使用了不同的口音,而且还出现了学生不太熟悉的外语口语尾音。在许多听力材料中,我们能感受到不同年龄段的语言表达情况,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如九年级11单元中询问信息的不同的表达方式,能让学生在幽默诙谐中把文化的差异融在一起;还有八年级中提到的公共场合文化礼仪和九年级中提到的饮食文化礼仪中的文化差异,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让学生设计一个角色表演的交际活动,发展与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应根据时间、场合、对象不同作出适当的反应,遵守英语交际的基本礼仪。

3、阅读教学中的跨文化内容

化学教材篇8

【关键词】教师化学学科教材观变革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教师对教材的认识与理解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进入新世纪以来,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不管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在进行着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伴随着教育改革,教材也呈现多样化。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教育背景及不同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多样化的教材应运而生。就现行高中化学教材来说,有三种版本,每种版本各有8本教材,相较于老版本的高中化学教材,新教材丰富了学科内容,同时新教材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不同的选择。

“范式”概念来源于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但是,它绝不仅仅局限于科学哲学领域,库恩范式理论提出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其特殊概念和具体表述,而在于它提出了一种观察、理解、把握和解释科学问题的新的理论视野和新的思考维度,这就是科学理解要有范式视野和范式维度,亦即要关注学术共同体所共有的“公式”、“信念”、“价值”和“范例”等多方面要素及其统一整体。“范式”的一般本质,是学术共同体所普遍坚持的“特定研究传统”。按照库恩的范式理论:“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这些共有的东西由特定共同体成员所普遍接受且共同具有的“普遍公式”、“共同信念”、“共有价值”和“共有范例”等元素的内在统一整体所组成,它构成共同体成员在“常规科学”时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根本基础”、“普遍观念”和“主要方式”。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同,其教学的方式、方法、策略等也就不同,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提倡个性化、创新性,传统的教材理解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因此教师在对教材的理解上正发生着变革。

一、“单一教材”向“重要课程资源”转变

在未实行新课程改革之前,基础教育的教材种类只有一种,即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各学科教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各学科都出现了多样化的教材。多样化的教材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他们之间存在差异。根据学生水平和层次的不同,地方教育环境的不同等因素,我们选择最适合学生发展的一种版本作为教材。但每一种版本的教材都会有其缺陷和不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使用一种教材,应参考其他版本的教材。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获得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学科教材,这些不同的教材也是我们的课程资源之一。有了如此多的选择,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把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其次,应认真分析各种教材,对各种教材的特点、优势及不足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选择和应用教材。

比较高中化学选修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有关原子结构的内容,发现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教材差异不大,都是循规蹈矩的从理论到应用,但这两种教材在个别知识点处理上是不同的,例如苏教版在学习原子结构之前把原子结构模型的历史演变呈现了出来,让学生充分认识原子结构模型。而鲁科版的相关内容则是从氢原子光谱着手,也就是从原子结构理论的应用出发来分析讲解原子结构理论。同时,苏教版和鲁科版的教材在对概念的定义更具有学术性,而人教版的教材对概念的定义则不规范却通俗易懂。从整体上来看,有关原子结构的内容教材,苏教版的教材在更适用于学生,苏教版的教材严谨具有逻辑,容易理解而又不失学术性。而鲁科版的教材适用于学生水平和层次均偏高的地区,这本教材更偏向学术性。

二、回归教材

高中化学在学习方面不停受到很多老师和学生的争议,一部分人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在实验中可以掌握书本所学不到的知识,并可以加深学习的印象,增加学习的兴趣。近年来,现在学生们学习过多地注重参考书,而化学教学又被冠以实验第一的头衔。所以,在不停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们忽略了教材。如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化学教材也有了很大的改善。除了可以认识到教材的重要性以外,咱们需要加大对新教材的分析与应用的力度。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合理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工具。化学实验学习要求之一:能根据物质的特性,运用过滤、蒸发、蒸馏、结晶、萃取等方法分离和提纯常见的物质。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过滤和洗涤是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在过滤和洗涤的实验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看教材,组织学生到教材中去“寻根”,重教材,归课本,注重科学思想的渗透,进行梳理、拓宽相关知识点。如根据苏教版教材中的“利用颗粒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的内容可以归纳如表1。

表1苏教版教材“利用颗粒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的内容

同时在实验复习中,需要重深入教材,重挖掘梳理。实验复习,要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本.注重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纲、教纲和教材,因此在《实验化学》模块复习中一定要深入教材,吃透教材。

三、从双基向三维目标转变

我们知道,现在高中化学新教材全面渗透了化学课程标准中:1.知识与技能(化学基本知识和重要实验技能,化学与技术、社会发展相关的知识等);2.过程与方法(知识的形成,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思维能力,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和探究兴趣,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创新精神等)三个纬度的三维教育目标。为此,我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以物质结构为基础、以元素周期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在内容的选择上充分反映现代化学发展和应用的趋势,突出“物质”“结构”和“反应”三大核心主题,引领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重视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加强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所谓化学基本观念,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也不是化学知识的简单组合,它是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在头脑中留存的,在考察它周围的化学问题时所具有的基本的观念性的东西,也可以认为是学生获得的对化学的总观性的认识。下面例举几个典型化学基本观念:

元素观;1)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最基本的成分“化学元素”组成的。2)通常我们见到的物质千变万化,只是化学元素的重新组合,在化学反应中元素不变。3)一种元素对应于一种(一类)原子。4)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序号等于原子核内质子数。

微粒观:1)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微粒构成的,这些微粒很小很小。2)这些微粒是运动的,有间隔的。3)微粒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4)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变化,而原子不变。5)原子间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分子。

分类观:1)物质分类,元素组成角度和微粒间相互作用角度。2)化学反应分类。

注重在社会背景中学习化学知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认识化学,注重在社会背景中学习化学知识,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化学知识的有用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是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的又一重要特征。合成氨课程内容,学术部分就是讲授合成氨的化学反应原理,以及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解释部分就是依据化学反应原理,选择合成氨工业的适宜条件,介绍合成氨工业的生产过程与技术;公众部分则是讨论氮肥的生产对于提高粮食的产量,以满足人口不断增加的世界的需要,以及氮肥的大量施用对环境生态问题的影响。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但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它自己的背景,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而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也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认识习惯,因此要想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具有持久性,我们在进行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人文教育、科学精神培养,增加化学教学的文化底蕴。比如在讲解化学中碰到的“烟雾”问题讨论的时候,就可以列举一些古代诗词作为讨论的对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讨论诗词中的“烟”是不是化学意义上真正的“烟”,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真正学懂了知识,何乐而不为?

四、从教本教材向学本教材转变

传统的化学教材多属于教本教材,教材的关键部分是知识点和练习,而非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因而,当教材有什么变化时,教师们首先关心的是教材内容的增减和练习的变化,而不是教材编写理念的改变或学生学习活动方式设计上的变化。而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的价值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教材必须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本教材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内容,还应逐步地向学生展示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将“结论”与“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设计的各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教本教材是指向教师教学活动的教材,教材的内容多以纯文本的方式呈现出来,它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及表述的准确性,从而支持教师展开传递性教学活动。而学本教材是指向学生学习活动的教材,其内容的组织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核心,重视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知识建构。教材究竟是教本还是学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教材价值的理解。传统教材观认为教材的价值在于“规范”教学,规范的实质是控制,既控制教师教的内容,也控制教师教的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崔秋锁,蒋楼.科学理解范式的创新与转换.学术研究.2012.(3);148-152

化学教材篇9

关键词:用教材;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8

正文

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这就揭示了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教材是为了教师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材料,是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教材不是课程的全部,更不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根本性限制,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用教材教,而不是完全局限于教材本身。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材处理不当,如衔接不紧凑、过渡不自然、知识太凌乱、问题欠深度、举例没有广度等,就无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教材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以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为例,谈谈在知识体系方面、在教材内容的衔接方面、在重点难点的突破方面、在教学时间分配方面应把握的四个关系。

一、在知识体系方面要把握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知识本身是一个整体,分为许多门类或者体系是为了学习和使用更方便。不同学科之间,或者同一学科的不同体系之间,或者同一体系的不同知识点之间,总是相通或关联的。这为旧知识的应用创造了机会,又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了方便。高中化学将氧化还原反应这一部分内容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期,就是建立在初中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知识基础上的。教材的编排让我们明确了继承与发展的密切联系,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继承,这是一种从整体发展的角度来处理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旧知识已不能解决新问题,以前学到的知识还有待发展和完善。他急需知道新的解决办法到底是怎么样的,求知欲望受到激发,这就顺理成章地导入了新课题。

二、在教材内容的衔接方面要把握呈现与发现的关系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只要运用得当,有时呈现学习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教学时我首先告诉学生,给事物分类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分类标准不同时,分出的类别也会不同,例如给人分类,可以有年龄、性别、民族、国籍等多个标准,分出青年和老年、男和女、汉族和回族、中国人和美国人等类别。然后转到化学反应的分类,它也有多个标准。除了根据反应形式、得氧失氧分类外,根据化合价升降也是常用的分类标准,由此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两大类,其中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并举了两个常见的例子。然后,我让学生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能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这说明直接呈现的知识并非不能掌握。

在教学氧化还原和化合价升降的对应关系时,我却采用了探究发现的方法,列举了三个反应式:

①CuoH2=Cu+H2o;②2Cuo+C=2Cu+Co2

③H2o+C=H2+Co

先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弄清被氧化、被还原的物质,再考察其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归纳出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升降的对应关系,最后得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新定义。这种做法既符合以旧带新的认知程序,又体现了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培养,从而避免了因概念相近而容易造成的混乱,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三、在重点难点的突破方面要把握分散与整合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知识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是按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电化学三部分在不同章节分散介绍的,这又是教材本身对教学的一个示范。教学本节时,我并没有按教材内容依次进行,而是将本章序言、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两个讨论组合为1课时,将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升降的对应关系、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分析方法及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组合为1课时,将补充内容、小结内容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归纳小结组合为1课时。在教学用化合价升降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时候,我让学生探讨化合价升高与降低的总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守恒的规律,为后面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教学埋下伏笔;在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后,我顺便列举了原电池、电解、电镀等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远不止这些,既增强了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又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缺乏分散,学习内容太集中会让学生不堪重负;适时整合,知识才会有条理,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把握方向。

四、在教学时间分配方面要把握补充与舍弃的关系

教材选择的内容及呈现方式,既要符合大多数人的认知规律,又要照顾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由于学生、教师、教学目标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同一内容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会有不同的价值,因此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时间上进行适当取舍便在情理之中。我这里讲的舍弃,不是舍弃内容,而是将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节省一些上课时间来组织学生对一些难于理解的内容进行讨论,这样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学本节内容时,我把教材上对于基本反应类型的列表简单讲解,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大多数基础好一些的同学来说没有必要花过多时间去消化。而在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后补充了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概念,还补充讨论了比较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常用方法。这些概念和方法在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问题中经常用到,并且在教材上没有详细的说明,所以现在提出来是很有必要的。但只要求初步理解,而要熟练掌握和应用则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实现。

适当舍弃和补充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才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以上四个方面说明了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原则,其中继承与发展是关键,也是根本。只有很好的做到了继承与发展,教材的处理才不会使教学偏离正常轨道,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当然教材处理的原则不止这些,以上是本人在新课程培训学习中结合日常化学教学活动所谈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主要的是对教材处理的重要性的认识。教材的处理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态度,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方法因人而异,艺术又有自身的规律,教师如果跳不出教材的束缚,局限于教材本身,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即使对教材很熟悉,我们也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用好教材,才不会导致我们面对不同学生时处于僵化状态、违背因材施教的原则。

参考文献:

化学教材篇10

2016年秋季,历时四年半的小学语文部编本教材正式与学生、教师见面。部编本教材在编排上充分尊重、贴近学生生活,特别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教材力求用多样的形式,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生学前阶段衔接,呵护学生的天性,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1.教学内容生活化

部编本教材的选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包括插图均丰富多样,难易适度,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

(1)开篇奠定学习基础。教材开篇从学生视角出发,以“我上学了”为主题,采用参与式和体验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安排了“我是中国人”“我是小学生”和“我爱学语文”三个活动板块,引导学生角色转换,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兴趣,初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情感基调。

(2)先识字后拼音。拼音是识字的工具。以往学生入学时先学拼音,再识字,相对枯燥的拼音教学使得刚入学的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部编本教材考虑到初入学学生的基础,以及识字的重要性,首先安排了一个单元的集中识字,集中学习一批简单的常用字,然后再系统学习拼音。由熟悉的语言带出拼音的学习,使拼音与识字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生活味十足的插图。部编本教材的插图令人眼前一亮,大幅的水墨画,色彩清新、风格迥异,带了点儿民俗文化,是学生最喜欢的“童话味”。特别是拼音教学,由之前的单幅画面到整合的情景图,每幅图都是一个生活场景,将拼音学习融入到学生熟悉的、喜爱的生活情境中,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图画中暗藏着许多拼音学习元素,借着插图,进行观察、猜测、想象,很好地将发展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拼音学习能力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4)富童真童趣的选文。部编本教材的选文题材丰富,体裁多样,既“有意思”又“有意义”。“自然、四季”“想象”“儿童生活”“观察”,双线组织单元教学,突显语文要素,联系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心理成长。课文语言典范,难度适宜,内容富有童心童趣,贴近儿童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利于儿童通过语言文字认识大千世界。

(5)课外阅读纳入语文课程。孩子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部编本教材编进了“快乐读书吧”“和大人一起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示阅读途径和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分享阅读的快乐,符合儿童的天性以及认知规律。

2.课后习题生活化

部编本教材课后习题的设计,知识体系明晰,由易到难,体现层次。并且注重积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运用。如,仿照课文创设生活情境说一说;积累课文中的词语,在生活中运用;说说你的书包里有哪些文具;我会把文具摆放整齐,我会整理书包;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等等。注重落实语文素养构成的知识、能力点,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来细化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训练。

“语文园地”中的栏目丰富,紧紧围绕学习重点、学生生活展开。如“识字加油站”,丰富识字载体,以专题的形式展开,形式有“近、反义词”“不同的时间”“家庭成员”等;“字词句”栏目,提升识字重难点,关注积累、运用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的发现”栏目,总结识字规律,在情境中积累词语,练习口头表达;“书写提升”栏目,归纳书写规则,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展示台”栏目,拓展识字途径,如认识同学的名字,在路牌、招牌上识字等。

3.学习活动生活化

部编本教材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贴近儿童生活,形式活泼有趣。如“语文园地”的学习,“动物运动会”“秋游”“认同学的名字”“生活中识字”“新年到了,写祝福语”等,提倡在Z境中学习巩固运用,口语表达、书面表达结合,关注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口语交际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考虑学生的实际交际需要等。语文学习活动与儿童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增强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体现“语文学习”的真正价值。

二、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语文源自生活,教学中应处处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解决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的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

1.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真场所

拼音教学中每一幅情境图都是一个生活场景。如《ieiui》的情景图,描绘的是一群小朋友围坐在一起听老奶奶讲故事的场景。学生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在娓娓的叙述中,教师有意识地带着学生说“一个挨(i)着一个”“奶奶(i)”“水杯(ei)”“围(ei)巾”等带本课复韵母的词语元素,引出复韵母“ieiui”:

师:在这个故事中,还藏着好多个“ieiui”,你能找到吗?

生:我找到了“围栏”,“围栏”的“围”就有复韵母“ei”。

师:“ei”的发音就是“围栏”的“围”的第一声。

生:老奶奶的头发是“白”的,小朋友的头发是“黑”的。

师:真了不起,找到了两个复韵母,“i”和“ei”。

生:我也找到一个,奶奶的故事太好听了,小朋友听得呆住了。“呆”里面有个“i”。

师:你能从一句话中找到复韵母宝宝,真厉害!

生:老奶奶讲累了,小明递上一杯水,说:“奶奶您喝水!”“水”里面有“ui”。

师:是呀,刚才的句子中,还有我们今天学的韵母宝宝呢。(板书:lèibēi)

师:老奶奶的故事讲得好,小朋友们听得认真,而且这么懂礼貌,真是好孩子。

图画中暗藏着许多拼音学习元素,课堂中,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领着学生不断去发现,体验发现的快乐。同时,图画中还蕴含著丰富的人文内涵――老奶奶和孩子们沉浸在阅读中,十分陶醉,画面营造出的浓厚的阅读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观念和行为,更好地指导学生生活。

如《江南》教学,课前玩“魔法变变变”的游戏,用圈圈变出荷叶、水珠、小蝌蚪等,黑板就是一池荷塘。教学中,抓住“鱼戏莲叶间”中的“戏”字,创设情境,课堂就是荷塘。五人小组内,一人当鱼,四人分别是东、西、南、北,联系生活经验,小组讨论找四个方位。音乐声起,教师朗读“鱼戏莲叶东”,“小鱼”就游向东面,东面的“莲叶”就向“小鱼”招招手;“鱼戏莲叶北”,“小鱼”就欢快地游向北面。活动中,随机采访“小鱼”,让“小鱼”们觉得自己在和伙伴进行游泳比赛,在嬉戏玩耍。背景音乐、画面、教师适时的点拨,加上学生丰富的想象,这样的场景既是虚拟的,又是生活的。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既复习了生字,又在活动中辨别了方位,还真实体验了一把“鱼戏莲叶间”的那份快乐。

2.让学生在学习路上遇到真问题

生活化教学注重“从生活到教学”“从教学又回到生活”。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在学习的路上遇到了“真”问题,以此来激发内在的好奇心与主动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语言,也发展了思维。

如《青蛙写诗》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儿童诗。作家用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把池塘里的景物“蝌蚪、水泡泡、水珠”拟人化,并把它们生动准确地想象成逗号、句号和省略号,从而形成了一首生动有趣的小诗。借助这样生动、具体的事物来认识标点,富有情趣,适合学生学习。

师:下雨了,池塘里的小动物们可开心了,小青蛙特别高兴,他要做一件伟大的事情,谁来宣布?

生:青蛙说:“我要写诗啦!”

师:青蛙写的什么诗呢?

(师出示无标点诗,见图1,“呱”字逐个出现,成了一个音符的形状,生自发开始读“诗”。)

师:小青蛙说,不对不对!你们读得不对!谁会读?(指名读)

师:还是不对!大家别着急,有一群小伙伴来帮忙了。是谁呢?它们是怎么帮忙的呢?自由读读故事的第2~4自然段。(出示:加上标点的诗,见图二。)

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在学习中遇到了“真”问题,该怎么读?哪些小动物来帮忙?它们是怎么帮忙的?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逗号、句号、省略号,以及它们在诗中的作用(合适的停顿),学习活动就变得主动、积极了。

3.让小组为解决问题展开真探索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笔者目前所带的一年级的学生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每堂课都设有合作学习的教学环节。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用自己的力量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如识字教学,常常设计这样的环节:

(1)在组长的带领下,读“生字栏”中的生字;

(2)每位学生提出觉得最难记的生字,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

(3)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办法多。

如教学《青蛙写诗》时,学生在汇报中有如下识记亮点:

写:小朋友在屋子里写字,最上面的是天花板(秃宝盖),下面的短横是桌子,“竖折折钩”是小朋友,写字的时候,背要伸直,脚要放平,最后一横是椅子,小朋友写字的时候坐大半张椅子,姿势才正确。

串:就像一串羊肉串、糖葫芦。用一根棒子把食物串起来。

们:门外站个人。

在《雨点儿》教学中,有如下识记生字亮点:

半:用编口诀的方法记。左右分开,各自“一半”(小组1)。用比一比的方法记。“半”比“羊”少一横,而且“丨”是出头的(小组2)。

问:用猜字谜的方法记。门里一只口,就是“问问题”的“问”。门里一个人(闪),门外站个人(们)。

阅读教学中常常创设一个个学习探究的情境,为小组学习布置恰当的任务。如《青蛙写诗》教学,初读课文之后,小朋友知道了小蝌蚪、水泡泡和一串水珠来帮助小青蛙一起写诗,小蝌蚪要当个“小逗号”,水泡泡要当个“小句号”,一串水珠可以当“省略号”,在黑板上将图片、标点一一对应。接着教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小蝌蚪、水泡泡、小水珠们想相互换标点当,大家觉得青蛙会不会答应?组织看插图,读课文,小组讨论,说理由。交流汇报:

小组1:不能换。因为小蝌蚪的形状就像小逗号;水泡泡圆圆的,就像小句号;一串水珠刚好像省略号。

师:说得有理有据,大家同意吗?

小组2:我们觉得除了小蝌蚪,其余可以换。水泡泡再增加5个就可以当省略号;一串水珠滚到一起,成为一颗水珠,就能当小句号。

师: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结果就不一样了。你们觉得呢?

小组3:我们还是不同意。水泡泡是空心的(指板画),小句号中间也是空心的;水珠里面有水,省略号也是实心的。所以水泡泡当小句号最合适,一串水珠当省略号更好。

师:你们的发现真有意思。小青蛙为大家点赞,表扬你们会观察、爱思考。

课堂上出现自主的、体验式的探究活动,往往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率就高。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学得主动,能自主合作探究地开展学习;学

生学得灵活,个性得到充分

发展。

4.让想象为多样表达提供真平台

想象力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因此,课堂上应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生活和学习紧密联系起来。

如《青蛙写诗》教学中,学生分角色表演,要求既要有语言,又要加上相应的动作。课文中有的,用合适的方式表现出来,课文中没有写到的,自己加上合适的想象演出来。小蝌蚪“游”过来和小青蛙说:“我要给你当个小逗号。”轮到水泡泡了,当水泡泡的孩子伸开双臂滑向小青蛙(课文中没有写明水泡泡的动作)――

师:我要采访一下水泡泡,小蝌蚪是“游过来”的,你是怎么来到小青蛙身边的?

生:我是“滑”过来的。

师:你怎么是“滑”过来的呢?你在哪里?

(教师的本意是引导学生,水泡泡在水中,它应该是“冒”出来的。)

生:我在荷叶上,一滑就滑过来了。

生:不对,水泡泡是在水面上的,你应该是在水流的带动下,漂过来的吧?

师:在水流的带动下“漂”过来的,“漂”字用得真好。

生:我觉得水泡泡还可能是乘着小船来到小青蛙身边的……

在这几位学生的带动下,之后一串水珠的动作、小青蛙的语言、动作(课文中均没有写到)变得更为丰富、灵动,课堂成为一个交际场,学生将生活中的场景搬到了课堂。

三、教学“生活化”的后续思考

在小学阶段,“生活化”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自信、自立、自强、自律)、会学习(探究、合作、创新)的能力,以具备新时代社会参与的品格与关键能力。

教学走向“生活化”,首先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观念,要把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

1.引导更多学生参与探究实践活动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参与社会活动。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生活体验联结起来,开阔视野,汲取多方面的“营养”,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的力量。本学期,笔者所在学校开设主题探究课,一个学期三个主题:whoami?我是谁?(了解自己)i’malive.我是活的(生物)。thethingspeopledo.人们做的事情(职业)。围绕三个学习主题,各门学科融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生物主题”中,带领学生去植物园参观,作观察记录;“职业主题”中,请家长代表介绍各种职业;亲子、师生共读关于“职业”的书籍;以班级为单位参观各种职业场所等。让学生融入家庭、融入社区,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汲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

2.关注所学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的运用

部本教材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在重视积累的同时,强化运用,体现综合性和实践性。“生活化”教学应避免单调枯燥的机械操练,要设计灵活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活动设计以运用为导向,同时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指导他们把学习成果运用于生活,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3.促进言语表达与思维、情感的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