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通信工程专业课程十篇通信工程专业课程十篇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6:57:47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篇1

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阐述融入微课程的在线教学、CDio思想的课堂教学及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

关键词:

SpoC;CDio模式;程序设计;教学改革

1背景

通信工程是面向通信与信息行业,口径宽、适应面广的专业。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融合,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应该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能够用来设计、分析与维护通信系统。因此,作为信息类专业核心学科基础课,计算机编程语言类课程的教学肩负着专业入门和兴趣培养的重任。

2编程语言类教学模式的改革背景与意义

针对编程语言类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以书本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陈旧。以单纯知识传授的态度对待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虽然省时、见效快、能系统地传递知识,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传统的应试教育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灌输”的方法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要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②学习主体缺位。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只看成是“听众”和被动接受的群体,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缺乏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造成学生即使进入课堂,但没有进入到学习状态的现象。③理论脱离实际。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语法知识,注重语法细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的案例都是以辅助讲解语法规则为目的,既抽象又枯燥无味。对大学低年级学生而言,难以理解和接受,学习效果不佳,不能真正理解程序设计的精髓。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国外高校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在美国高校,通常对大三、大四学生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这在我国的研究生教学中已经广泛采用),对大一、大二学生采用课堂教学模式、辅以小班展开讨论。美国的实践教学模式一般分为课堂实验和独立项目研究。英国大学的课堂核心是学生汇报,教师提问问题,带着问题下课。教师的讲授是以讲座和研讨会的形式进行。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包括调研、案例设计、社会能力、合作精神、领导力。由此可见,“以学生为中心”和“重视合作学习”是国外教学模式的共同特点。随着网络科技与高等教育的进一步联合,慕课(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在全球迅速升温,先是美国顶尖大学创办了多个mooC平台,然后是欧洲、亚洲、澳洲的一些国家争先恐后地建立自己的mooC平台,清华大学也了“学堂在线”,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由于慕课不设先修条件,导致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成为慕课注册率高、完成率低的重要原因[1]。针对这一问题,近来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全球顶尖学府正在尝试一种相对慕课更为精致的课程类型——微课(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该课程形式要求学生规模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对学生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进来。微课仍然像慕课一样属于免费在线课程,全球学习者都可以申请,是融合了实体课堂与在线教育的混合教学模式[1-2]。

3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容与实践

教学模式的改革包括在线学习平台的建立和使用、课堂教学手段的改革、考核方式的改革3部分内容。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实践,我们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为试点,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3.1学习平台的建立和使用

借鉴微课的教学思想,根据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学习流程如下:课前去在线学习平台领取学习任务,围绕任务进行自主学习,学习方式包括看老师提供的在线视频、学习资料或教材,有问题可以在线提问,老师会集中时间回复;课堂上根据学生对任务的掌握程度进行讲解、选取重点案例讲解,还会有部分针对任务的讨论课。实验课内容分为小项目和综合项目两部分,综合项目会要求学生分组,分工不同,最后交上来的项目通过答辩验收。课后在线提交作业和实验报告。针对提供学习资源这一问题,调查问卷反馈:有76.32%的学生喜欢与课程相关的视音频资料,68.42%的学生喜欢教师的视频录像,50%的学生喜欢文本资料。这与微课的理念相吻合,利用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上传教学视频,以知识点为主。有76.32%的学生通过课前观看视频掌握50%的内容,再通过课堂讲解例题,92.11%的学生反映知识点能够吸收。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程序设计竞赛的积极性,信息学院开发了青岛科技大学oJ(onlineJudge)平台。利用该系统,给学生布置编程任务,课下在线提交在线打分,既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起到促进效果,又为考核提供了参考依据[3]。

3.2课堂教学手段的改革

课堂教学手段采用CDio的思想和模式,CDio是一种源自国外的工程教育模式,这个模式继承和发展了欧美理工学科20多年来教育改革的理念。CDio是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于一身,从而达到“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4]。通过调查问卷,有78.95%的学生希望课堂上多讲实例,因而课堂教学采用了以下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1)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是培养兴趣,对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利用初学者的好奇心理,选择一些有趣、有实际意义、难度适中的“任务”或经典算法布置下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其次是渗透概念,对于刚接触程序设计的学生来说,如果课程一开始就引入枯燥难懂的概念,势必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因此,要将这些抽象的概念与任务结合起来,先让学生完成任务,然后趁热打铁将概念与实际任务联系起来,以此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最后是分解难点,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分解,适时、适量地渗透到各个任务中,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2)问题纠错教学法。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仅通过传统教学模式讲授理论知识,学生似乎能听懂,但大部分是一知半解。当需要编写代码上机调试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这时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处入手。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调试运行程序的过程难于代码编写。调试时能够迅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是一个合格的编程人员所必备的能力,因此,给出一些错误的程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改正问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编程经验。(3)一题多练教学法。学习程序的奇妙和乐趣在于对于一项任务,可以通过多种编程方法去实现它。我们在给学生布置作业和上机练习题目时,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去实现;每学完一项新的内容或概念后,再回过头来看过去做过的练习,尝试用新方法实现;改变并增加教材例题和练习题并重新实现。例如某上机实验题目要求分别使用do…while、while、for循环实现;教材上某例题讲解了如何求解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我们要求学生思考最小公倍数的实现方法。该教学法能引导学生在学习编程的过程中养成运用动态思维来解决问题,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综合编程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5]。此外,将讨论、答辩、专题等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既引导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发挥学习主动性,也能够及时了解情况、检查教学效果。

3.3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考核是对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该课程水平的检验。C语言与C++程序设计是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不是死记硬背各种语法规则和语句格式,而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课程考核应改变传统单一的闭卷、笔试的考试方式,将多样化、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本课程的考核拟采用理论考试、上机考试与综合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C语言与C++程序设计两门课程的考核成绩都是由以下4部分组成:①课堂表现:包括考勤、课堂讨论问题成绩、课堂作业成绩、实验课问题解决情况、实验报告完成情况。②理论考试(闭卷):题目类型包括基础知识考查(选择题、判断题)、程序改错、程序结果分析、编程等。③oJ平台编程作业成绩。④综合项目考核:采用分组的方式,以通信工程2015级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两个班级共59人,设置了难度相当、类型不同的10个题目,每个题目要求开发一个应用系统。5个人做同一个项目。课程结束后以答辩形式验收学生的作品,答辩又分为小组答辩和个人答辩,最后给出个人综合成绩。这一项考核学生反映效果很好,同学们在交流讨论中提高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在项目的分工合作上锻炼了团队合团能力。

4教学改革的初步成绩与问题

通过学生成绩对比和学习调查问卷,改革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学习成绩来看,2014级学生实行改革前的培养方案,在大一上学期开设了通信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该课程综合了C语言的面向过程和C++的面向对象两种方法,96学时,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授课。2015级学生实行了改革后的新一轮培养方案,大一上学期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64学时),本学期开设“C++程序设计(56学时),按照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授课。2014级通信程序设计基础与2015级C语言程序设计考试的综合成绩对比,如图2所示。2014级80分以上的比例为55.6%,2015级80分以上占学生总数的72.9%,成绩有很大提升。通过学习调查问卷,学生普遍认为“视频教学好,容易集中学生注意力”“细致”“多讲例题”“授课效果好”。在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当“听众”、被动接受的现状很难根本转变,调查问卷中显示,有34.21%的学生不预习,21.05%的学生不复习,仍有57.89%的学生依靠课堂教授受益最大。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调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与教学互动,布置提前看书做练习,尽量达到进教室即进入学习状态。

5结语

青岛科技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提出建设一个平台的规划:学院打通每个专业均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统一课程大纲、统一考试要求,教师以课程小组形式统一备课、材、案,加强这一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笔者提出的“融入微课程在线教学、基于CDio模式的课堂教学、多样化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一年以来的教学实践,能够做到让学生“我的学习我做主”,初步实现了先学习后上课,带着问题上课,在课堂上找答案。利用分组开发同一个项目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提升参与学习的热情,熟悉开发一个完整项目的流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孙丽珺李莎王玲玲李勤单位:青岛科技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苏小红,赵玲玲,叶麟,等.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7):60-65.

[2]厉兰洁,廖雪花,谭良,等.基于SpoC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6(1):74-76.

[3]赵磊,焦铬.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入aCm/iCpC的探讨[J].计算机时代,2016(1):66-67.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篇2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实践教学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环节,但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上如何进行改革,才能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充分发挥本院校的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特色,在这方面大多学校的课程设置存在着特色不足的问题。

二、高职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通信人才需求的变化,人才的供求关系已经发生根本变化,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层次、数量、乃至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上,都与其他本科院校存在很大差别,在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方面突出其应用性。高职教育应更加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探讨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的新模式,从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革,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培养高职院校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从而推动我国通信工程产业的发展。

(1)课程内容。首先对专业基础课程要重新进行组合,合理安排教学课时,通过课程内容的研讨合并基础课程,把陈旧知识作为简短的历史回顾以短时间在课堂上讲授完成,对于实践性不强的经典理论要在课时上进行压缩和重组,能结合实践教学讲解的内容一定要结合。同时对于能够利用项目式教学法授课的尽量利用项目式教学法。按照兼顾基础、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力争通过校企合作或订单式培养,强化校—企—校联合,走出一条培养“知识十能力”的通信工程应用型人才之路,培养出专业基础知识够用、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

(2)课程实验。课程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就实验教学来说,目前基本上附属于理论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必须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自主学习、大胆创新的环境。(3)课程实践与毕业设计。从课程设计到毕业设计,是一个专业知识由浅至深的综合运用的实践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系统地体会项目实现过程中从方案论证、项目仿真、具体实现、项目落地、总结报告、文档整理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实践教学除了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施环节外,还应当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校设立创新基金,它主要资助对于通信专业学有余力、勇于创新的学生。毕业设计是系统地理解本专业知识体系,熟悉专业生产设备,掌握操作技能和研发产品的必要的实践环节,要确保毕业设计工作能够顺利、完满、高质量地完成,必须对各个环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制度。在目前高职院校择业时间普遍提前的背景下,毕业设计内容的选择变得尤为重要,如果片面要求即将毕业的学生完成指导教师指定的设计题目是不现实的,指导教师应该和毕业生一起在选定毕业设计题目时进行充分沟通,多从毕业生角度出发,以毕业生自主选择题目为主,结合毕业生感兴趣的专业知识点和签约单位的研究开发项目,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在通信工程领域所需要的综合实践技能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篇3

关键词:通信工程;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4-0159-02

ResearchonConstructionofComputerCurriculumforapplication-orientedCommunicationengineeringSpecialty

YUnuo

(Schoolofelectricalengineering,anhuipolytechnicUniversity,wuhu241000,China)

abstract:inthispaper,weinvestigatetheproblemsintheexistingcurriculumconstructionofapplication-orientedcommunicationengineeringspecialty.aimingtocultivateinnovativecommunicationengineeringtalents,weoptimizethecomputercurriculumofcommunicationengineeringspecialty.andalso,weimprovetheteachingcontentofpracticalteachingprocedure,basedonthedevelopmentofcommunicationtechnologyandthedemandforcommunicationengineeringprofessionals.

Keywords:communicationengineering;curriculumconstruction;talenttraining;application-orientedundergraduate;practicalteaching

通信技术在近年来发展迅速,推动了通信相关行业的快速兴起。基于移动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移动互联网产业正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1]。随着相关产业的日益发展,社会对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通信专业人才的能力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高校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就需要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其核心内容是对相关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置[2]。

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符合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并能满足当前通信行业的应用需求。一方面,从通信技术本身的发展来看,其与计算机技术密切相关[3][4]。软件定义网络、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物联网等通信网络新技术不断涌现,而这些新技术都依赖于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网络优化等计算机技术[5]。另一方面,从行业应用需求来看,通信产业目前正从传统以设备为核心转向以服务为核心[6]。这就要求通信专业人才在掌握通信设备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备通信网络管理、运营和应用开发的能力。而要从事现代化的通信网络运维与网络应用开发,通信技术人员必需熟练掌握相应的计算机软硬件开发技术。因此,高校通信工程专业计算机类课程体系建设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针对目前本科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和通信行业应用需求,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两方面,提出适合应用型本科通信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优化方案。

1通信工程专业课程建o现状

普通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通常会参考一些重点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综合实力、生源质量等方面的差距,无法直接照搬其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以安徽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通信工程专业为例,虽然自本专业开办以来,已经多次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和相应课程体系,但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课以电路分析与设计为中心,开设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专业必修课以通信系统信号处理为核心,开设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等课程。专业方向课包括移动通信、微波技术、天线与电波、多媒体通信技术、光纤通信、信息理论与编码等。而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课程只有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DSp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其中还有部分是选修课。从中可以看出,目前的课程体系侧重信号分析与处理,重理论轻应用。但是随着现代通信行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现有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相关就业调查结果和毕业生反馈情况,目前普通高校通信工程毕业生从事信号处理及相关工作的不到四分之一,而超过一半的毕业生从事通信网络相关的软硬件产品开发及运维等工作[7][8]。因此,有必要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特别是加强计算机类课程的建设。

2)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实践教学环节是帮助学生理解消化专业课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大实验、毕业设计和大学生创新计划等。目前,我校通信工程专业配合专业主干课程,开设了一定数量的课程实验。这些实验主要使用实验箱完成,只能进行简单的验证性实验。综合大实验和课程设计也主要采用实验箱并结合matlab、SystemView等仿真环境完成,缺少设计型实验。而大学生创新计划、学科竞赛等教学活动虽然能较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目前能参与的学生数量有限。因此,在优化调整课程体系的同时,需要结合计算机技术,开设普及面广、面向应用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通信工程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设置方案

通信工程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优化设置,需要结合我校通信工程专业教师的学科背景和研究方向,对现有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由于目前各专业在培养计划中的学时有一定总量限制,在保持现有总学时不发生较大变动的前提下,要加强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对部分课程进行课时压缩,例如信号处理方向的几门专业课程在部分内容上有一定重叠,可以考虑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减少一定的授课学时,用于安排少量新开计算机类课程;二是对现有计算机类课程内容进行更新。优化之后的通信工程专业计算机类课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类,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Java)。其中C语言程序设计是现有课程,但是在课程内容上需要加强数据结构及算法设计的相关内容,为后续计算机类课程打好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为新开课程,由于应用软件设计普遍采用了面向对象技术,而原有课程体系缺少了这一重要课程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采用C++或Java语言进行讲授,主要让学生建立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理念并在后续课程中加以应用。

2)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类,包括通信电子线路、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现有电路硬件设计课程在内容设计上没有考虑通信工程专业的特点,需要加强无线通信相关电子线路设计的内容,还可以融合微波电路设计,开展综合性实验。而通过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软硬件结合,开发实际应用无线通信电子设备的能力。

3)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类,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新技术专题。计算机网络为现有课程,但是设置为专业基础选修课,需要调整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网络知识是通信专业人才必备的基础知识。原有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影响了后续通信网络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在课程内容安排上,除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路由方法和网络协议等基本原理,还要注重网络应用,增加课程实验学时。现有通信网络技术新专题内容调整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软件定义网络、网络虚拟化和物联网相关专题。这些新技术是通信工程毕业生在工作中将会接触到的产业技术背景,其最大特点就是通信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实现通信网络的数字化和虚拟化。

4)通信w络软件开发类,包括网络编程、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设计。根据目前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有必要加强通信网络软件开发相关的能力培养。在无法增加更多新课程的条件下,可以将相关教学内容纳入实践教学环节。网络编程主要包括Socket编程、B/S、C/S架构程序设计等,可以将其纳入网络软件开发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主要包括无线终端应用软件开发、移动增值业务开发等。课程内容主要为ioS或android平台应用程序开发,可以作为通信工程综合实验的一部分。

由于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与计算机专业学生不同,同样的计算机课程对通信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也应有区别。以上计算机类课程在内容安排上必须考虑通信专业学生的特点,不能直接照搬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软件类课程以通信网络软件系统开发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为主线,硬件类课程以无线通信电子线路设计为核心内容。

3通信工程专业计算机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在课程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相关知识点,有助于锻炼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现有实践教学环节中,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较大,综合性实验设置欠缺,而且各实践环节之间缺乏相关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在设置计算机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时,应尽量提高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并注意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加强实践教学的系统性。优化调整后的计算机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以下几类。

1)课程实验: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网络三门课程的课程实验。其中C语言实验主要让学生建立计算机编程的基本概念,掌握编程规范和程序调试技巧,具备实现基础算法的能力。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实验,着重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理念,具备利用C++/Java编程环境开发实际应用程序的能力。计算机网络实验要求学生在掌握网络设备使用、调试和组网的同时,能够利用工具软件深入理解网络协议,并掌握Socket编程的基本方法。

2)课程设计:将现有硬件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整合为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增加网络软件开发和嵌入式系统两项计算机类课程设计。其中网络软件开发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综合使用面向对象和网络编程技术,开发C/S、B/S架构下的网络应用软件系统,积累整体性软件项目开发经验。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综合了单片机和嵌入式系统两门课程的内容,利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室设备,让学生掌握典型嵌入式硬件平台上的软件系统开发技术。

3)综合性大实验:包括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和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两项综合性实验。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综合实验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学习和掌握ioS或android操作系统的应用软件设计方法,结合网络编程知识,开发具备网络通信功能的智能移动终端软件。无线通信系统设计综合实验要求学生利用通信电子线路设计、多媒体通信和嵌入式系统等课程内容,完成无线视频传输系统收发端硬件设计和相关嵌入式软件开发。

4)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应用型通信工程人才综合能力培

养的重要阶段,在设计选题上要尽量减少理论型和仿真研究型课题,以通信软硬件系统开发类课题为主体,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条件,并结合专业教师自身研究方向和课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所学通信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5)学科竞赛与大学生创新计划:积极引导部分学有所长的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参“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汽车竞赛、智能制造挑战赛、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大赛和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等多种学科竞赛。同时,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锻炼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4结束语

课程建设是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面向社会实际需求。随着通信产业的快速发展,通信技术已经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本文针对现有通信工程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信工程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设置的优化方案,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初步实践。今后将继续以应用创新型通信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不断优化相关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洪全,冯进玫,郭继坤.移动互联网时代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4(29):33-34.

[2]丁文飞,孙会楠,郭秀娥.通信工程专业柔性化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6):101-103.

[3]杨亚萍,梁丰,刘高平,等.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5,37(6):8-10.

[4]朱宇光,严伟忠,闵立清,等.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3,26(2):85-88.

[5]尤肖虎,潘志文,高西奇,等.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4,44(5):551-563.

[6]刘建航.李世宝.张锡岭.通信工程专业特色的软件综合实践课程规划[J].教育教学论坛,2012(32):237-238.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篇4

关键词:通信工程融合问题

随着当今科技时代的迅猛发展,信息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并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重要战略资源之一。因此,作为国内重要战略性、先导性的支柱产业,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使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信息产业正在朝着合理化、科学化迈进,从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到技术设备的开发和完善,将产业结构的发展推向知识化、智力化、技术密集化。

在当代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通信工程作为一个基础学科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学科关注的是通信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和信号处理的原理和应用。通信领域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在职业教育类院校中的普及和推广有很大的实用性和必要性,但在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应用性的融合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队伍情况

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看,虽然教师的学历水平有明显提高,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在不断增大,但从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来看,教师队伍的素质和结构仍较难满足其需求。从现有的教师管理体制来看还存在制度不健全、特色不突出的问题,如对于教师的业务素质评定标准没有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引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教师培养体系滞后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步伐等等。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通信行业专业知识与职业教育并轨的进程。

二、教学模式差异

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逐渐成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焦点,改进方式也从重规模到重质量,从重硬件到重软件,学校的教学模式也从倡导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过渡,但在过渡的过程中仍存在目标不明确、方向不清晰的问题。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紧密相连,必须要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构建学生成才并健康发展的培养模式。

三、实践教学方面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效果占职业教育教学效果的很大比例。只有处理好实践与整体教学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积极作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实践教育的良性发展不仅仅要求具备必要的硬件设备,更要注重在训练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吸收知识并提高动手能力。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受资金或客观状况的限制,与现代通信技术相适应的实习实训基地难以发展,同时缺少it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因此出现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断层。

四、教材建设落后

教材是实现教育学的主要媒体。由于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职业人才,因此,很多职业院校将开发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教材作为重要改革环节。近几年,通信技术专业的教材建设有了极大的发展,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色方面都体现了现代通信技术和生产的发展水平,但在考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还存在较大缺口。笔者强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是从事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应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五、全面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欠缺

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劳动者的素质决定着综合国力的强弱。从目前的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来看,虽然职业院校已清楚认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性,也为了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开设了很多综合素质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仍不够紧密。

六、教学内容单一

职业教育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设计结构和组织方向。目前职业教育针对这一理念所开设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仍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和单一地强调系统性、完整性,而忽略了给学生留有探索空间。目前某种程度的学现象,也使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目标的诠释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看似学习了很多本专业知识但到职业实践中发现很少或根本用不上。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篇5

关键词课程体系建设通信工程卓越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当代社会通信行业技术发展迅速,前景看好。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培养人才的要求,尤其是对创新拔尖通信研发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要求通信工程专业需要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质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提出,为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从2011年起,广东工业大学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实施“卓越计划”的高等学校之一,组建了通信专业“卓越工程师班”,制定了相应的“卓越计划”实施方案。本文将围绕“卓越计划”的实施目标,以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实践为例,探讨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理论及其实践。

1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无论是来自重点工科院校还是普通工科院校,普遍存在着动手能力差、专业知识面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较弱等问题,高校通信工程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未能有效发挥应有功能,存在课程结构失衡、课程内容单一和课程实施弱化等主要问题。

在课程结构方面,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课程设置偏重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结构中的比重处于弱势地位;在课程内容方面,课程内容相对封闭和陈旧,课程内容没有能够跟上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对课程内容的更新程度重视不够;在课程实施方面,主要采用以教师传授为主和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形式,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所忽视。

2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课程体系建设改革

2.1总体思路及改革重点

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课程体系建设改革遵循的总体思路是:以广东省现代通信产业发展为契机,以通信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通信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密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设置,着重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此总体思路指导下,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前三年在校内学习阶段,主要完成专业技术基础的学习和训练,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理论课教学面向工程教育。学生第四年进入企业学习阶段。在第四年第一个学期,以专题讲座、专业课程讲授、工程设计方案论证等内容为主,采用“学校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联合指导模式。企业课程由高校教师和企业资深工程师共同承担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则以企业资深工程师作为主要指导,高校教师辅助指导的方式开展;在第四年第二个学期,学生进入企业项目研发和设计阶段。由企业提出的研究项目或生产实际项目中的子项目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内容,采用双导师制度对学生的项目工作进行指导。

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重点可归纳为如下三点:(1)以强化通信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模块化专业选修课及配套的课程设计,增强面向具体通信专业领域的综合能力培养。(2)改革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基于项目的教学和工程实践教学,采用多样化的灵活的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研发能力、服务意识和工程师素质。(3)严格落实企业学习计划,实施高校“双师”型教师和企业教师对学生企业学习阶段的联合培养,强化在企业基于工程项目学习的实效考核。

2.2课程体系设置具体内容

按上述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的思路和重点,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采用新的课程体系设置,即第一、第二学年实施专业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第三学年实施专业教育,第四学年进行企业学习与实践。其中,四年级以企业项目设计为主线,课程教学也以企业课程为主,并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部分企业实践课程与学校课程可实现学分互换。本专业“卓越工程师班”课程体系与教学要求如表1所示。

3结束语

目前,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的试点工作,正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当中。相对于普通班的学生,“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在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所增强。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所带来的良好效应在逐渐显现,同时也需要在实施的过程中进一步地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韩廷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启动会简述[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篇6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移动通信;课程开发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扩大规模”向“内涵建设”转变的重要阶段。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速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随着我国3G网络商用的全面铺开,我国的信息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对移动通信人才的需求将迅速增加。在探索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发现,课程质量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隐性因素,也是根本因素。为此,应根据移动通信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并借鉴德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

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的引入

高职课程改革经历了校企联合开发课程的阶段。在此阶段,高职院校引进国外能力本位的CBe理论和DaCUm课程开发方法,经过大量的课程改革和建设,使教师转变了观念,很多专业形成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高职院校运用这种课程开发方法基本明确了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的设置,构建了理论实践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但由于没有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工作系统化,使提炼的工作任务模块又不自觉地回归到原学科化的体系之中,没能构建出职业化的课程。因此,虽然在课程中注入了与职业岗位贴近的教学内容,针对性比原课程增强,初步保证了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符合生产实际要求,缩短了毕业生的上岗适应期,但仍与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目标有一段距离。

德国“双元制”教学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课程,提出了解决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结构的重构思路和方法,解决了DaCUm课程开发中的不足,使职业教育更贴近生产实际。但是德国和中国的体制不同、国情不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因此,在借鉴国外课程方案开发方法的基础上,要结合我国的高职教育实际,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操作、可实施的课程开发方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流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市场调研阶段市场调研是课程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目的在于解决专业准确定位的问题。调研的内容包括行业的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应具备的职业资格等等。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定位、专业化方向、专业服务面向的岗位群、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的思路等。该阶段的难点是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对岗位群进行分析,对需要基本相同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职业(岗位)进行合并,进而形成一种建立在职业分析基础上、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载体,即专业,然后再确定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人才需求与专业调研报告必须经行业技术专家充分论证,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共识: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情况;就业情况;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群);应设置的专业化方向;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结构;现行的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确定培养模式阶段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因此,移动通信专业课程开发必须是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离开了企业就没有改革之源。同时,学校必须以自己的教育服务优势,建立互惠的市场机制,激活企业的“校企合作共建”的兴奋点,使校企合作做到双赢。只有这样,校企双方才能共同探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框架,签订协议,实施校企合作方案(明确合作方式、各自责任和操作形式)。由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及职业性,必须将专业教育融入产业及产业链,明确培养对象面向的岗位(群)职责和任务,结合生产实际,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课程开发阶段课程开发是整个流程的核心部分,是落实就业导向的实质性改革阶段。要解决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载体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重构、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情境的创设、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问题。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实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我校移动通信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以及通信企业的用人需求,对移动通信专业基站维护岗位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如图2所示。

开发过程中的“三个转换”是把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转化为相应课程的关键之处。第一个转换是从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转换。按照从高端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到低端简单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进行任务分析,并依据技术复杂程度和知识难易程度,逆向归纳形成由复杂到简单三个层次的典型工作任务。第二个转换是从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到学习领域的转换。按照从低端简单的典型工作任务到高端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顺向分析对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论加工。第三个转换是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划分学习领域的内容,构成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以完成工作中的某一任务为基本单位,以行动导向为教学的出发点。

改革前后的课程对比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为导向,经过“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做”的多次循环,开发移动通信专业课程。课程改革前后的情况对比如表1所示。

总之,课程建设与改革任重而道远,高职院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教育教学质量意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学锋.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4(3).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篇7

关键词:教学改革;微波技术与天线;课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49-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微波与射频技术已渗透到人类生活、工业、科研、军事的各个领域。如蜂窝电话、个人通信系统、无线局域网、车载防撞雷达、广播和电视直播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射频识别、超宽带无线通信、雷达系统、以及微波遥感系统等。射频与微波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当前社会上的紧缺人才。1873年麦克斯韦总结了拉普拉斯、泊松、法拉第、高斯等人的研究,提出了电磁场的基本规律和电磁波传播的假说,并指出光也是电磁能量的一种形式。由麦克斯韦等人建立和完善了麦克斯韦方程。后由赫兹在1887—1891年做了一系列实验,完全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电磁波理论。今天,所有电磁理论的应用,包括无线电、电视、雷达和微波技术都归功于麦克斯韦方程。

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微波技术是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是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中的一个,为日后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此课程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学到相关理论知识,从中遇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显著提高,而且为日后所涉及的一些相关工作做了一些铺垫。在学习此课程过程中,由于需要的理论知识比较强,学习内容比较复杂抽象,不容易分析其中的一些内容方法,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比较高,所以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感到吃力,掌握不到位。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从实际出发通过结合此课程的特点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具有高等数学、电子线路和电磁场等理论的基础知识。在学习中运用一句好的名言对学生学习也是有一定帮助,通过一句话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探究意识,所以要用心挑选出课堂引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打破以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注重微波技术基本理论的透彻分析以及与实际应用的链接,通过认识了解到我校学生的状况,在教学中要注意素质的培养,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创新意识,进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

二、学生作为主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树立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教师不辞辛劳授课,学生却总是抱怨、厌恶、甚至憎恨老师。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尴尬现象在学校教育中屡见不鲜。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渠道。就目前的教学形式来看,教育的视野要从“知识”转向“人”、转向“生命”、转向“学生”,注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能够更进一步的做到这一点,教师要能够立足于学生的身份来理解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会觉得,课堂教学效果质量会直接作用于学生能否在一个良好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而作为教师,课堂是其传授知识的载体,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体现出他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以及生命价值的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动性。课堂是应该属于学生的,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教师则没有存在的价值。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交流,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作为一名从旁协助的老师要能够真正从学生本身出发,做到真正的心中有学生,能够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进度来进行相关教学设计,重点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更好的跟上教师教学的步伐,共同进步,能够让每个学生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进而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这是推动教育前进的动力。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具体目标包括:培养学生浓厚的自主学习兴趣,根据自身特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形成良好的自主协作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使学生自我评价的研究。这样使学生不断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增强学习目的性的认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以教学改革为目的,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用人单位对各类学校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新生入学普遍的文化基础比较差,经过了几个月的努力学生入学后会适当放松,学习动力明显下降,进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为解决学生这一问题在教学上就需要加入一些策略,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究其原因制定相关教学计划,能够更好的培养出适合当代市场人才的需要。就我校学生现状而言,要综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及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跟适应能力,能够让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拥有一定优势。首先是课程体系改革。为完整体现现代微波科学技术体系,吸收现代化新知识;注重基础知识,加强新的理论和技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沿袭习题课的运用,讲练结合,精心挑选设计习题内容,通过一系列的习题操作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再就是实验方法改革。高校学生要想真正把现代微波技术学好,有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即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模拟软件和微波实验训练。如果学生通过微波软件进行微波设计,得出结果后,会使兴趣大增,采用的微波实验训练可使学生提高对微波现象的直觉感知能力,增强对微波物理概念的理解。在实验教学中基本上是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性实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将工程软件如ansoftHFSS和microwaveoffice等的应用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其应用能力,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最后是考试方法改革。针对该课程特点,采用合适考试方式,考试时不要出难题、怪题。让学习努力的学生考试都得到高分有利无害,这样可以减少恐惧心理,增加亲近感。让学生感到只要付出就有回报,可让更多的学生选择上微波技术课。而且好分数对就业有利,增加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解决问题的信心。考试采用多种形式,笔试是一种重要的考试手段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我们加强平时习题作业的训练,并适当提高平时的成绩,例如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10%,平时表现5%,再如开展小测验、教与学的交流、课堂讨论、课程小组平时面试小测验、或面试与课堂讨论相结合,面试小测验的成绩占总成绩的10%,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这样使总的平时成绩可达到45%,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的压力。学生对期末考试的压力减少,平时学习也会感到轻松自如。

随着现代电子与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微波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与此同时需要更多更好的电子与通信技术方面的人才,以适应其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需要。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教育模式的发展也不例外。教学没有定法,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在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克服“教师为中心、一言堂、统一要求、知识灌输、教师主角”等传统的行为习惯,在备课中既备教材也备人,集中精力改进教法,研究学法,从善于教到善于指导学生学,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立娟,陈宇,杨立波.浅谈“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0,(30):137-138.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篇8

关键词:高职通信专业;课程改革

通信系统技术是信息产业链的重要组成,现代的通信系统具有双向性,实现多点对多点的信息传输与交换,完成信息收发通信系统由两个部分组成。由于我国软件和硬件技术处于整个信息产业链的下游和,因此我国通信技术链相应的岗位群,主要有通信制造业、通信服务业、安装、调试、运行、维护。

一、高职通信专业课程的改革

高职通信专业课程的改革,首先要科学地构建树形高职通信专业课程体系,以确定各门专业课程在支持通信技术链的地位及作用,有利于教与学过程中对知识、技能重点及难点度的把握,从而明确各门先后课程之间理论对技术的支撑、技术对理论的实现的相互关系,以及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职场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凸显“通识为本,专识为未”的原则。树形课程体系分为:第一,树根为通识课程,包括语言、数学、物理;第二,树主干为专业基础理论课,即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第三,分支树副主干为支持硬件和软件技术专业理论课程,包括信号与系统、c语言;第四,树枝为专业基础技术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数字电子、高频电路、微机原理、通信原理;第五,树叶为专业实用技术课程,包括接入网技术、光网络技术、天线技术、数据通信、程控交换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移动网络优化、实用电源技术、通信工程概算、电信营销与客服。

高职通信专业树形体系,由根到叶的知识结构稳定,衔接紧凑,实现通识课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工具,专业基础理论课对专业基础技术实现的理论支持和引导,而专业基础技术课对专业实用技术课的支撑。高职学生大多都学习语言、数学和物理,只要有了根树,经过高职通信树形课程体系的学习,能成为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具有专业素养的栋梁之材,实现由高职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蜕变。

二、高职通信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通信就业定位在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与营销,对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专业基本技能以“必需”为准,凸显市场定位为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通信专业课程对通信系统技术链的支持关系,教学过程以服务于通信系统技术链为任务的驱动,强调各门课程之间知识及技能,在点、线、面上的承前启后关系,构成与通信系统技术链相对应的知识链和技能链。树形通信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体系,确保毕业生尽快融入职业,在通信行业的职场可持续发展。

理论教学环节难点,首先,组建通信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构建与通信技术链对应的知识链和以任务为驱动的技能链的树形课程体系。其次,每位专业的授课教师,梳理与该门课程链接的前后课程之间支持的知识点,以保持先后课程之间理论支撑与技术实现的衔接与融合,使整个通信技术课程体系的知识结构一体化,确保每门课程满足高职生在通信技术链工作岗位职能的知识需求。最后,专业负责人根据各门课程知识点的要求,定期与专业授课教师沟通,检查跟踪每门课程的教学进程,教学效果好坏取决于细节之处的常态化的监督,保持各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及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的落实。

实践教学环节难点,第一,对应理论教学配置的实验与实训设备,通信技术发展快,通过何种方式获取昂贵的通信专业实训设备尤为重要,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从2006年与中兴通讯学院合作,获得企业在支持,建立中兴通讯nC实战型的硬件实训平台,包括程控交换机和GSm基站子系统,引进中兴通讯学院的教学法,以模块化的内容构架,分层―交织的内容组织形式为基础,以任务为驱动力,围绕实战型训练的核心,辅以自我评价的助推力,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实训能力的目的。第二,实验和实训项目的设置,确定以点,线、面的技能训练为“项目导向”,既可恰当地将专业课程的知识点应用,又能很好地适应高职毕业生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需求。

通信技术链的子系统多为嵌入CpU芯片的微型机,高度智能化,拥有独立的操作平台,提供与pc机现场相连RS232接口及远程连接的以太网接口等,同时根据近年学生毕业实习报告中涉及的专业技能,实训项目突出软件与硬件技能融合,同时涉及三网技术如互联网internet、移动通信网GSm、公用电话网pStn和有线电视网CatV。全面质量监控引入通信技术课程体系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因为人才培养过程如同企业产品加工过程,每一门课程教学过程就像产品的一道工序,如果一个产品加工需要l0个工序,每道工序的合格率都为100%,最终产品合格率为100%,而每道工序合格率为90%,各每个工序之间为“与的逻辑”关系,则最终合格为90%1%34%,所以必须严格按要求完成每门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

三、结语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近两年毕业生的就业率98.5%,其中9o%从事与通信相关工作,BSC网管28.2%、光传输网维护5.1%、基站维护员20.5%、直放站安装维护员2.1%、网络优化技术员2.2%、通信)工程勘测7.7%、通信工程设计员5.1%、华为设备督导2.1%、客服10.3%、营销5.1%、资料管理员7.70/0等工作岗位。通过“以市场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原则的教学实践,毕业生的就业总体情况与高职通信技术专业市场调研及对需求岗位相符,实现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篇9

【关键词】岗位群;课程组;工学结合

移动通信是目前最理想的个人通信服务工具,它满足了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进行通信的愿望,正是由于这个特点,近年来移动通信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3G技术的商业化应用,3G技术的巨大市场及3G网络的巨额投资给移动通信相关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蓬勃发展,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数量也随之剧增,作为高职高专的毕业生,本专业学生可选择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三个:移动通信产业链中的技术工人、移动通信行业中的低端工程师、移动通信相关第三产业员工。

本专业应始终以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走校企深度合作的开放式办学道路,充分利用行业的技术、设备及人才优势,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与合作企业对专业进行共建共管,实现学生入学、培养、就业全过程一体化的深度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双方及时沟通,制定出合理的培养方案,应基本形成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的专业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以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行业岗位认证资格标准,围绕校企双方联合开发的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使得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对接。

本专业应注重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通过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学生的就业岗位,根据岗位群将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分为: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网规网优、光传输技术、GSm移动通信技术、tD-SCDma技术、CDma2000技术这6门核心课程,在核心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岗位的需求,实现工学结合。具体的核心课程与对应的岗位如图1所示。

图1专业核心课程及对应岗位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走向职业化教育,职业资格证书被纳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学生可以在校期间进行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可以以目前较为流行的中兴nC认证作为出发点,中兴nC认证与目前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也较为吻合,可以确保学生的通过率。

为了让课程组能够更好地体现岗位的需求,本专业所有核心课程均应由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学校的专业课程老师要送到企业进行定制化培养,保持学校教师对行业最新技术的不断学习,由校方专业教师、企业讲师混编师资来构建校企合作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确保教学的优质实施。核心课程由混编师资共同教授,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到教材的使用情况均由双方共同讨论完成,整个课程的开发,既符合本专业高职高专的学生特点,又与企业进行紧密对接,保证了技术的先进性。对课程的教授,专职教师以基本理论与文化修养以大学教育为主,企业的兼职教师以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教育为主,基础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科学的生活习惯与学习方法,教授专业基础理论;企业主体的职业素质与技能训练包括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技能训练以及实习、就业等均以企业方为主导,企业对学生的培养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真正使学生接受的教育贴近行业、社会的需要。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应积极加大移动通信实验室的建设,移动通信实验室要涵盖现代通信全部主流和热点技术,完全模拟真实的现网运行环境。

校内实训基地设备的充实以及企业专家的介入,可以极大地改善了专业办学条件,实践教学课时大幅度提高,突出了专业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本专业还应开设了岗前综合技能培训课程,本课程由企业的兼职教师来担任,采用工学交替的培训方式来完成,有利于企业灵活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在用工淡季,本课程在校内完成,由企业兼职教师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和仿真软件进行综合项目的培训,让学生能够把零碎、独立的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在用工旺季,本课程在校外完成,由学生根据顶岗实习的工作岗位从三门实训课程中任选其一来完成,使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敏,廖海洲.浅析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职成教育研究,2010(11).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篇10

论文关键词: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新疆;塔里木

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本科院校共计11所,其中综合类院校3所,即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和塔里木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211工程”本科院校,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疆。塔里木大学是排位仅次于这两所大学的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综合实力排名第三的本科院校,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塔里木大学原名塔里木农垦大学,位于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创建于1958年,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塔里木大学。塔里木大学原为农业部直属院校,现为中央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3年9月,现有教职工76人,专任教师65人,副高以上职称占17%,硕士学位的教师占64%。学院包括5个教研室: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计算机软件教研室、计算机硬件教研室、通信工程教研室、数学教研室以及1个计算机实验室。目前该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通信工程2个本科专业。其中通信工程本科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生,每届两个班,每班30余人,该专业现有专业任课教师7人。

一、专业课程设置

1.专业必修课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设置的专业必修课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现代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线路、微波技术与天线、信息论与编码技术、单片机与电路、计算机网络、数字信号处理、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

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0年版)相比,其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大学计算机基础(由于中央民族大学生源较好,因此没必要开设该门课程)。中央民族大学按照专业选修课开设、塔里木大学按照专业必修课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由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是按照两个主要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即无线通信和通信网络,因此这种设置是合理的)。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未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机械制图、数学物理方法、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网理论基础等。

2.专业选修课

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大一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工程专业导论。大二?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据库原理。大二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仿真技术eda。大三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matlab及仿真应用、综合布线技术。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web系统与开发技术、现代传输技术、dsp原理与应用。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工程专业英语、多媒体通信技术、前沿技术专题讲座、宽带无线通信、图像处理与通信。四学年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共计13门。

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分布如下:大二下学期开设专业选修课3门,大三上学期开设专业选修课5门,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8门,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16门(由于大部分学生专业选修课的学分在前三学年已选够,且到了大四很多学生要考研究生、找工作、忙着联系出国等,故大四上学期能够真正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寥寥无几)。四学年开设专业选修课共计32门。

通过以上数据可看出,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远远多于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但在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中也不乏颇具特色的课程,如综合布线技术就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二、其他专业教学环节

1.实验与实践教学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实验教学楼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拥有10个多媒体教室、10个公共机房和8个专业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通信工程、数学建模、计算机创新)。通信工程专业所开设的实验课有:电路分析实验、现代电子技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单片机与电路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matlab及应用实验、数据库原理实验、通信仿真技术实验、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光纤通信实验、移动通信系统实验、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实验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现代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原理课程设计、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专业认知实习、计算机网络实习等。

2.专业实习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暑假进行,时间为8周(4学分)。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专业实习,为学生联系了多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通信工程专业有关的实习单位,如新疆阿克苏移动通信公司在通信工程专业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师实践锻炼、实验通信机房建设等方面都给予了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大力支持。为了保证专业实习的效果及真实性,每个实习点都有学院专业教师带队,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并保持和学院的经常联系。这种保质保量的专业实习为学生们毕业后走向社会并尽快融入企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毕业设计

塔里木大学的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时间为12周(6学分)。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严把开题关,提倡毕业设计内容与实际工程相联系,避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弄虚作假。为了鼓励教师搞好毕业设计工作,带一个本科生毕业设计给10个课时的工作量;若所带的学生毕业设计成绩优秀,则工作量加倍。为了使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公平、公正,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程序与标准。

4.学科竞赛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非常鼓励与支持学生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全国举办的各项学科竞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在2011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通信工程专业有两名同学分别获得了国家的二等奖,一名同学获得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等奖,三名同学分别获得了自治区的二等奖,还有两名同学获得了自治区的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是教育部重点支持的全国大学生四大竞赛之一,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作为创办时间很短的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能在这样的大赛上取得如此成绩实为不易。

此外,为了使学生能够较早地对所从事职业有所认知并做好就业准备,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学生还安排有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