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博士论文十篇经济博士论文十篇

经济博士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6:58:05

经济博士论文篇1

1.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博士学位论文透视

2.经济学博士论文写作中的若干问题

3.留学生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基于20世纪50年代的考察

4.中国本土经济学博士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与策略

5.我国经济学学科国际发文状况与海外博士学位教师表现分析——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重点的案例研究

6.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来自留学生博士论文的考察

7.我国资源产业经济学研究评析——基于CnKi资源产业经济博士论文的综合评价

8.经济学博士写歌咏叹人们共同的“大感情” 

9.信贷宏观效益下降探因——经济学博士罗海钢访谈录 

10.股份合作: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农业经济学博士韩俊访谈录

11.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博士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考

12.应用经济学专业博士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13.产业结构政策若干问题解析——辽宁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唐晓华教授访谈录

14.药价虚高养活了谁——访经济学博士朱恒鹏 

15.消费者维权新视点——经济学博士陈淮访谈录 

16.樊纲博士谈过渡经济学的若干理论问题 

17.经济学博士张旭谈大学生创业 

18.一本有较高学术水准的经济学教科书———评张维迎博士新著《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19.站在桥上看风景——经济学博士刘曼红谈风险投资 

20.本土经济学博士的国际竞争力培养——以“亚南院”模式为例

21.民国女经济学博士张肖梅的外贸思想

22.从农民企业家到经济学博士 

23.使实践成为理论指导下的科学实践——记我国培养的第一个经济学博士、海南省财政税务厅厅长刘桂苏

24.基于引文的经济学文献需求特征分析——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论文引文为例

25.中国第一个经济学博士曹远征破解金融改革敏感话题 

26.西南财经大学举行首届经济学博士学位授位典礼

27.《农业与工业化》:农机化理论宝库——“发展经济学”创始人张培刚博士论文初识

28.地产泡沫:何必都怨开发商?——复旦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宋忠敏答本刊问

29.从“资源诅咒”看湖北电力紧缺——访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李高产

30.谷书堂教授主编的青年经济学博士研究丛书出版

31.国际经济学殿堂里的中国建筑师——记著名经济学家、哈佛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教授王一江

32.经济师如何写论文写作经济学博士论文需要激情、思辩和创新

33.经济学专家、本刊编委——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张建华

34.《经济学博士、硕士论文选》简讯

35.从入学考试透视经济学博士学位教育

36.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统筹机理研究——访浙江工商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郝云宏

37.2.3亿国资流失:经济学博士沦为金钱奴隶 

38.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利润调节和财务处理的影响分析——访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陈敏

39.苏联1980年经济学博士学位中选人的论文篇目(续)

40.搞好资本运营与深化国企改革——经济学博士导师、山西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冯子标教授访谈录 

41.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42.经济学博士陶一桃说:工业设计是企业竞争的利器 

43.“北京经济学博士论坛第6次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44.经济学博士研究生指南 

45.青年学者、经济学博士张玉清教授

46.关于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构想─—访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综合司副司长、经济学博士宋宁 

47.走近“公共事业民营化”——记著名经济学家、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洪博士

48.不同凡响的“青年经济学博士研究丛书” 

49.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重点——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

50.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十一个误区(纲要)——兼谈博士学位论文选题 

51.2009~2010药物经济学学科发展

52.经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发展前景 

53.对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一些问题的看法 

54.法经济学在立法中的应用审视——主流的经济分析法学之批判 

55.发展经济学的重构——评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 

56.演化经济学理论发展梳理∶方法论、微观、中观和宏观

57.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58.马克思哲学革命与经济学革命的内在逻辑及其启示

59.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运用及经验

60.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意义

61.经济学研究方法演变 

62.当法律经济学“遭遇”中国问题 

63.论科斯经济学

64.行为法经济学与法律经济学:聚焦经济理性 

65.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大理论假设 

66.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如何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

67.基于期刊文献检索的国内资源经济学研究述评

68.我国国内对信息经济学的应用研究综述 

69.德国历史学派再认识与中国经济学的自主创新 

70.纳入公平偏好的经济学研究:理论与实证

71.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

72.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

73.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演变——从新制度经济学到演化经济学

74.中国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分析 

75.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来自留学生博士论文的考察

76.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差异辨析 

77.基于调查问卷的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 

78.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发展轨迹

79.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 

80.法经济学范式研究及其理论阐释

81.遮蔽与澄明:语言经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82.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历史唯物主义

83.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管制经济学分析

84.中国经济学革命论

85.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中美互联网金融的比较——基于网络经济学视角的研究与思考

86.慈善经济学研究进展 

87.经济学视角下的行为与意义

88.罗纳德·科斯与新古典制度经济学

89.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和管理学 

90.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关于经济学研究方法多元化问题的思考

91.论推进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学术原则——主析“马学”、“西学”与“国学”之关系

92.宗教信仰选择一个西方宗教经济学的文献梳理 

93.交易费用经济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兼评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94.资源经济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学术贡献与创新方向——纪念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成立30周年

95.经济学的新分支:行为经济学研究综述

96.行为经济学基础及其理论贡献评述

97.基于agent的计算经济学发展前沿:文献综述 

98.新制度经济学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99.通过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来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00.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01.农户市场行为研究述评——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到新制度经济学的嬗变

102.经济学方法论研究三十年 

103.西方经济学范式的转换和发展——从经济学方法论的视角分析

104.论流域环境经济学 

105.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10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107.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集中表现 

108.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创新探析——批判实在论视域中的异端经济学启示

109.论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内核与其“支离破碎”的表象

110.科学与实证——一个基于“神经元经济学”的综述

111.经济学的“新框架”与“新供给”:创新中的重要联通和“集大成”境界追求

112.中国经济模式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113.计量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的若干新近发展及展望

114.主流经济学危机与中国经济学的话语权

115.法经济学:法学和经济学半个世纪的学科交叉和融合发展

116.现代经济学的西方化与中国经济学人的边缘化——经济学队伍中地区结构失衡的文化因素探析

117.基于课程群视角的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 

118.“老龄健康”的经济学研究

119.让·梯若尔对新规制经济学的贡献——201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获奖成就评介

120.语言经济学:发展与回顾

121.低碳经济的政治经济学逻辑分析

122.循环经济学:学科特征与趋势展望

123.经济学与管理学区别和联系的再思考 

124.政治经济学的复兴——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的兴起、主题与意义

125.神经经济学:打开经济行为背后的“黑箱”

126.重新思考经济学与伦理学的联系

127.马克思经济学与资本主义 

128.发展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引领经济新常态 

129.资本逻辑下的经济学与经济哲学 

130.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科学标准的辨析 

131.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关系的历史考察 

132.行为经济学的方法论价值——基于行为金融学前沿理论的分析

133.艾司西酞普兰药物经济学研究综述

经济博士论文篇2

abstract:Socialsciencesdoctortheforumsinceconducting,tohaspromoteddoctorthetheoreticallevel,servesaspectsandsoonprovincialeconomydevelopmenttoplaytheinfluentialrole,butbecausereasonsandsoonlocation,funds,timecannotconductfrequently,thisarticletheforummechanisminnovationaspectcarriesonastodoctorstudiesandproposesplanoftherelatedsolution,bytimeimpetussocialsciencesdoctorforum'sfurtherdevelopment.

关键词:博士论坛意义不足创新机制

Keywords:octorforum;Significance;insufficient;innovationmechanism

作者简介:赵永新(1970―),男,河北献县人,工商管理硕士,河北金融学院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高级经营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张文良(1978--),男,河北沧州人,法学硕士,河北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法社会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课题课题号:200903191

【中图分类号】C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122-02

“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为博士生提供一个高起点、多方向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宽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博士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博士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进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论坛自2003年首届论坛举办以来,已成为全国影响最大、规格最高的博士生学术交流平台。社会科学博士论坛坚持科学理性的本质,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借鉴和融合各学科的方法,以推进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社会科学事业,发挥积极作用。但由于种种因素还存在一些不足,如何创新社会科学博士论坛机制,使其发挥更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社会科学博士论坛的意义

社会科学博士学术论坛是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为博士生提供一个高起点、多方向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宽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博士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博士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进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当前经济形势发展迅速,全球经济一体化更加明显。经济与全国经济、全球经济间的对接越来越重要,如何从学者的理论层面与实体经济的实践层面与全国甚至全球对接,是现在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1、凝聚高层次人才,提高竞争力

在党中央和省委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际,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全省社会科学人才建设、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繁荣发展社会科学事业,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又好又快发展,是社科理论界面临的新课题。广泛联合具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的专家和学者,为我国的科技进步、文教繁荣、举贤引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通过社会科学博士论坛凝聚高层次人才,积极发挥人才作用,提高软科学竞争力;

2、举办社会科学博士论坛,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举办社会科学博士论坛,立意高、创意好,是社科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社科工作机制的重要举措。作为联系党委政府和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桥梁与纽带,社科联搭建“社会科学博士论坛”这样高规格的学术交流平台,对加强学术交流,凝聚人才,促进社会科学科研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3、组织社会科学博士沙龙,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休闲活动

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及时反映会员的意见和建议,为会员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积极发挥会员群体优势,有计划地组织会员参与决策咨询、科研攻关、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展示会员单位的科研成果,为推动其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实用化搭建平台;

4、积极对外联络,扩大国内国际影响

吸引更多的海内外社会科学博士来我国工作和创业;加强与国内、国外的博士间的交流与沟通,可就我国有关发展问题与国内或国外的博士进行研讨,共商兴邦之策。

5、博士与企业实现对接。通过社会科学博士论坛还可以与企业相对接,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也促进博士们把自己的理论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为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当前社会科学博士论坛存在的不足

传统方式的博士论坛在运行中,对提升博士理论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自身无法避免的因素使其存在着诸多不足:

1、筹备时间长。

一般每次博士论坛开始前,各有关单位都需要成立专门的论坛筹备组,专人专责。一次成功的集体活动,好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执行团队必不可缺。在达成论坛举办的初步意向后,从领导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在专门教师切实指导,组建一个专业涵盖全面、技术操作熟练且责任心强、行动高效迅速的筹备小组。论坛所需要的文案撰写、图片处理、论文集排版、会务流程、后期制作和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得以有效开展。在具体执行中,又需要实行专人负责与集体协作的工作方式,保证各项事务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这样需要时间长,花费精力大。

2、会务工作繁杂。

一次大型的会议,会务工作必须做到事无巨细,其中的每一步都会影响到论坛本身的举办。因而,会务工作尤为必要。筹备组除了精心制作会务手册,使与会人员能详尽的了解论坛议程的每个环节和注意事项外,还需要对筹备组成员在论坛举办期间的职责做了细致的分工与部署,力图使每一项工作做到有备无患、环环相扣。同时,还需要对论坛举办地点进行前期的勘查和协调工作,确保论坛的顺利进行。而这一切与会议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其实又与论坛水平高低没有太大关系。换言之,论坛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博士本身水平的高低,其发言或文章有没有与社会接轨,有没有理论深度和广度等因素。如果这一点不能得到解决,则会议形式组织的再漂亮,再新颖,对社会的贡献也不大,甚至劳民伤财。

3、花费资金多。以60位博士参加的两天论坛计算,从组织,会议费用,食宿,交通,资料,礼品等,总费用不会低于三万元。各举办单位往往把这一项费用计入科研费用内。尽管这其中大部分费用并不是直接用在科研负责人本身!而是用在会议接待等费用上,其费用的投入产出比并不高。

4、参加人员少,影响力小。

每次举办论坛,由于时间、场地和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参加者不可能太多,第个博士以发言15分钟计,每次举办论坛最多几十个博士参加。其他博士很难有机会参加,无形中很多优秀的博士失去了平等的参预权,其优秀成果也不容易被展示。参加人数少,自然影响力也不会太大。

5、举办次数少,不能及时沟通

由于以上诸多原因,博士论坛只能每年举办一、两次,不能让博士及时交流和沟通。特别是有重要事件发生时,博士论坛不能及时就该事件发表意见,为党和政府献言献策。如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省委省政府立即采取了坚决有效的措施,但学术界对此却鲜有言论。该事件的发生不论是从行业经济管理还是微观企业管理还是法律层面都应该认真反省,并有一定的措施保障。但这次事件后很显然学术界的作用发挥的不太明显。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科学有了长足发展,基础研究不断深化,应用研究不断拓展,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用崭新的方式使博士论坛势在必行!立足社会科学博士论坛现有资源,用inteRnet等现代网络交流手段,使博士论坛时时更新,大大克服了传统模式的博士论坛的不足:给博士论坛赋予了新内涵,同时可以此为平台,搭建学者与企业的对接,直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三、社会科学博士论坛创新机制的主要内容

1、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重点,精心策划重大选题。

组织社会科学博士深入研究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新要求、新目标,着力推出一批有说服力、有影响力、有理论深度的研究成果。开展重点课题立项。紧紧围绕增强沿海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城市建设步伐、节能减排、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等问题开展重点课题立项。打造社会科学博士论坛的品牌。解放思想,深化主题,力争把社会科学博士论坛办成国人最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办成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的智库!博士论坛要坚持创新,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围绕挖掘历史内涵,增强做大经济社会的外延,进行广泛研究和宣传。组织社会科学博士进行成果、专题研讨和观点交流,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加强管理的规范性。抓紧名称注册、建成实体组织,制定出台章程、实行会员管理,设立组织机构、健全配套制度,使论坛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建议成立社会科学博士论坛专业机构,设立论坛秘书处。具体负责论坛的重要工作,组织有关人员,对社会科学博士论坛的活动组织,人员安排等重要工作负责。

2、力推学术精品,拉动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

社会科学博士论坛要在办出特色提升水平上作文章。要以首次论坛成功举办为契机,乘势而上、全面扎实推进。增强研讨的学术性。通过强化论坛主题、议题的针对性、理论性、前瞻性,邀请著名专家作学术报告,与会代表提交高水平学术论文等措施,不断增进论坛研讨深度、浓厚论坛学术氛围、提高论坛准入门槛,切实把博士论坛办成一个高规格、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根据社会发展或国家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有关博士对重大经济、文化、法律问题进行讨论、讲座或研讨。可以是专业性的,也可以是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3.组织社会科学博士沙龙,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休闲活动。

加强会员内部的交流与合作。除正常的学术研讨之外,社会科学博士论坛还可以组织非正式的休闲式沙龙活动,也可以由各专业分论坛负责人发起,每次确定一个主题,以此为中心举办一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博士的视野,加强博士与博士之间的交流。在办好一年一次论坛的同时,还要有计划的开展如组织相关学科博士专家进行重大课题联合攻关、联系博士专家参加重要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安排博士专家赴境内外学习考察等一系列活动和创办以博客、mSn、QQ群为载体的博士专家经常性联系交流的网络平台。努力为这一群体施展聪明才智、提升创新能力、拓宽信息渠道、发挥智库作用,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有效服务。

4、创刊《博士论坛》杂志或与其他杂志联合出专刊

博士们每年或每月提供的论文,经论坛秘书处审核,达到一定要求的,可集中到核心期刊发表,或单独创办杂志,但其水平显然要高于一般杂志水平。这样既保证杂志的质量,同时也让博士们有荣誉感。

5、注册社会科学博士论坛网站

整个论坛具体分为文学博士、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管理学博士、金融学博士等分论坛,各分论坛有自己的空间和管理人员(可由注册的博士中选出热心会员为分坛主)各分坛主经总坛主批准可发起本领域内的讨论,组织讲座,甚至安排其他活动。如管理学博士论坛还可以根据专业方向具体分为企业发展战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各小组;法学博士可以根据专业方向分为刑法、民商法、合同法、法理学等小组,各小组也可以同时组织活动,发起讨论。针对热点问题或中央、各省委省政府要求,总坛主根据需要可组织专门人员进行讨论。如三鹿奶粉事件出现后,对经济乃至全国相关行业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但该事件对于经济的影响究竟有多少,如何解决?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人只看到这一事件会对乳品行业影响很大,但对于其他行业有没有影响或者有多大影响,研究的人就比较少,另外,从企业管理和法律层面研究的可能更少,有深度的文章不多,面对这一问题,总坛主就可以以此为题,组织大家讨论,并拿出报告,要求相关专业博士开展论坛,并写出有水平的文章或建议,经论坛秘书处审核后可以公开发至论坛,这样对于中央决策会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贵州博士网:省略/

经济博士论文篇3

这位57岁的女士,拥有博士学历,此前曾担任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

2000年9月,她以吉林省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的身份,师从吉林大学教授张维达,在职攻读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在职获取博士学位,李斌的教育履历在中共高官中具有普遍性。检索官方的简历可发现,在中国共产党现任省委(含直辖市市委、自治区区委)397位常委中,博士学位获得者有86人,博士比例达21.7%,平均5个常委中就有一位博士。

博士常委最多的是山西省和天津市,如果13个常委坐成一桌,近一半是博士。在山西,包括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内的6位常委分别拥有管理学、法学博士学位,省委常委、纪委书记李兆前,更是工学和管理学“双料博士”。

在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兴国拥有管理学博士学位,其他5位常委有3位经济学博士、1位管理学博士和1位法学博士。

河北省有5位博士常委。福建、山东、青海、江苏、海南、等省区的常委中分别有1位博士,其中江苏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李小敏仍在职读博。

另外,有少数常委在从政前就完成了博士学习。新近入疆的新疆自治区党委常委熊选国,是刑法学泰斗马克昌的开门弟子,博士毕业后即入最高法院工作,一路升至副院长。此外,辽宁省委书记王珉、副书记夏德仁,江西省委常委尚勇,甘肃省委常委蒋文兰,广东省委常委王荣等人曾在学界工作多年,其博士履历完成于从政前,博士专业都是其从事的本业。

只有北京、上海是例外,两地现任各13名常委里,最高学位只有硕士。

从数据上看,官员们读博士喜欢扎堆儿。他们既同地为官,也喜欢同校甚至同专业读博士。

吉林官员爱上吉林大学经济博士学位,河北官员则青睐天津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河北省委常委聂辰席、景春华、田向利三人,拿的都是天津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他们专业同样是管理科学与工程。聂辰席、景春华1999年9月同一年进校,景春华、田向利甚至师出同门,导师都是天津大学教授赵黎明。

在读博士期间,聂、景、田三人都获得了升职,其中晋升最显著的是聂辰席。入学之初,聂辰席任河北邯郸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2003年9月拿到博士学位时,他已经升任邯郸市委副书记、市长。此后不到一年,聂辰席就任邯郸市委书记。

景春华在河北承德市委副书记任上入读天津大学管理学院,5年后拿到博士学位时,已官至承德市长。不过,虽和聂辰席1999年同年入学,但景的博士学位迟到了两年。2005年,景春华获得管理学博士时,河北邯郸“一把手”聂辰席已经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职从事两年的民商法博士后研究。结束民商法博士后研究5个月后,2006年11月,聂辰席跻身河北省委班子。

就在聂辰席、景春华、田向利等博士生忙着从河北各地奔向天津大学校园时,天津本地官员则悠闲得多,他们有足够时间赶到和天大一墙之隔的南开校园。

天津的6位博士常委,3人毕业于南开。同门博士的情谊,出现在天津市委常委段春华、崔津渡身上。崔津渡初入南开校园,团市委书记段春华刚从世界经济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他们的导师都是冼国明教授。

翻阅博士常委们的履历,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是他们青睐的双子星。在86位博士常委中,经济学博士28人,管理学博士26人,法学博士有14人。除上述三大学科,其他博士常委中,还有工学博士8人、农学博士3人,哲学、教育学博士各2人,文学、历史学、理学博士各1人。

在86位博士常委中,有45人是异地读博(其中4人因工作调动)。他们不得不重复一地工作、一地读书的双城记经历。

经济博士论文篇4

关键词: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8-0012-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对大学生农民工现象的反思――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失衡问题研究”(编号:13YJC880065)的科研成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之后由地市级政府举办的非单科性高等学校,这些高等学校多是在1998年高等学校扩招政策出台之后所兴办,兴办主体多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政府,兴办类型多是地方综合性大学,由于有较为强劲的经济支持,这些学校发展非常迅速,办学层次也在不断提升,许多高等学校在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之后,基本上都在国家教育政策规定的最短期限内相继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尤其是博士学位授予权。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态势逐步趋于稳定,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关注逐步转向于培养质量的提升方面,博士研究生教育业不例外,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根据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的自身特点进行合理定位从而进一步提升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问题

博士研究生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训练研究领域专业研究者的过程,[1]主要是培养教学科研人才。李利国等认为博士生教育对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依赖度和结合度最弱,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博士研究生教育基本上都聚集于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地域,[2]在中国同样如此,就目前来看,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基本上都聚集在深圳、广州、青岛、宁波、汕头等中国经济社会发达的城市。多年来,这些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1.招生。选好才是成功的一半,[3]博士研究生尤甚;分析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招生状况,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招生数量少,根据对宁波大学、深圳大学、青岛大学及广州大学等有关高校2005年以来当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的统计,这些高校每年招生数量均不足100人。数量少自然有这些高校博士生教育发展历史有限的原因,但学生报考积极性不足更是深层次的因素;二是优质生源比较少。赵世奎指出,不同层次博士培养单位博士教育生源质量在教育背景层面存在较大差距,[4]这一研究结论在新兴地方高校中充分体现,据不完全统计,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中报考考生中的硕士、本科阶段多是在之前通过升格而来的院校获得,且不论985、221院校,甚至一般普通本科院校的都比较少,以笔者的访谈情况所了解,2009~2011年三所院校在读博士研究生硕士或本科阶段毕业于211或985院校的比例不足1%。据笔者对三所院校有关负责人的访谈也证实,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博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是他们最担心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培养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①

2.学科专业。有研究者指出,地方高校培养的研究生突出问题表现为培养的人才存在上不能“仰望月星”,下难以“脚踏实地”的状况,社会适应性不强。[5]为什么出现这一质疑,除了定位问题之外,根源在于博士培养单位的学科专业水平比较低下。就全国范围而言,地方大学的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不高是一个基本事实,作为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更为堪忧。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之所以能够申请到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学科专业比较独特,要么该学科专业全国没有或很少,要么就是虽然该学科专业全国很多,但研究方向比较独特。当然这种现象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问题,对于一所高校申请博士点特别是地方高校申请博士点这是成功的法宝和经验,但事物总有两面性,这些学科专业虽然稀少或者研究方向独特固然有其特色挺立的意蕴,但和985或211院校相比,鉴于历史、师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院校博士点所在的学科专业竞争力水平基本是处于一个较为低层次的水平。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中心的有关数据统计,在衡量学科专业发展竞争力水平的核心指标中,如国家重点学科,百篇博士优秀论文等,很难觅到新兴地方高校的影子;在最新一次全国学科排名中,新兴地方高校的博士点学科排名也很难进入到全国前30名。

3.就业。根据有关统计,我国1983年在读博士生人数只有536人,2000年为54038人,之后连年扩招,至2010年全国博士在读人数已经达到242996人。[6]随着全国博士研究生数量的扩张,原本就业不成问题的博士研究生现在也遇到了问题。原来多数博士毕业生的就职主要岗位为大学教师或科研单位研究人员,但是随着多年来我国博士量的增加,这些岗位的需求量已经接近饱和。虽然博士研究生每年的招生总量国家一直在控制,但每年的存量不断增加,博士研究生总的就业人数还是在不断在攀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主要供博士研究生就业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工作岗位对所招聘的毕业生的条件要求也越来越高,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在这一背景下,包括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内的地方高校所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就显得非常尴尬,既没有毕业院校211或985院校的光环,也没有生源院校上的质量优势(博士研究生的硕士和本科阶段高校也非211或985院校)。而且所学专业竞争力又较弱,如此多端齐下,地方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已成隐患。

二、对策

美国学者希拉・斯劳特和拉里・莱斯利在1997年撰写的《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一书将大学服务社会的行为界定为学术资本主义。[7]时至今日,这种理念经过实践的检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高等教育以服务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新空间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8]博士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方面也需要走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研究显示博士研究生教育呈现出与科学研究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地域分布特征。[9]之所以出现相似的特征,乃在于大学与区域发展彼此有相互依赖的利益需求。相比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层次,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特色更为突出,其实现区域发展利益要求的水平更高。[10]这种高水平主要来自于博士研究生教育所需要依托的学科专业来完成。有了高水平的学科专业,才可能有基础培养出高水平的博士研究生。张巧林等人的研究表明,科研是包括博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导师二者都非常重视的第一位指标。[11]这一指标的体现有两个方面的理解,第一,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要取得创新必须和区域科学的发展融合起来;[12]第二,博士研究生也有义务和责任以自己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来提升区域的产业发展水平。[13]作为博士研究生教育而言,需要把上述两个方面内化为统一体。如何统一,其途径就在于通过学科专业作为载体实现博士研究生教育与区域发展接轨与互动,建立起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与博士研究生教育相互动的制度。就博士研究生教育而言,这一制度的核心是充分把博士研究生教育中的学科专业与区域产业发展有效对接起来,建立一个消费时间、努力和资源的链接过程。[14]这一过程体现在上述制度层面,实质上是建立人才、学科、产业等相互协调的链条。按照胡赤弟等提出的学科―专业―产业链概念,[15]就是要建立以学科为依托,以专业为载体,以产学研为途径,以研究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博士研究生新型培养制度。

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招生。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不再仅仅局限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性计划,而是在此基础上,充分调研掌握区域对于博士高级人才需求的状况,结合政府和企业具体需求联合制定招生计划。让政府和企业特别是企业,在博士人才招生方面有一定的建议权和发言权,在某种程度解决地方高校的博士研究生生源问题。既可以吸引区域所在地的优秀生源,特别是企业中的优秀人才报考,也可以有效地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第二,师资。一方面需要引导导师开展与产业发展相关的实践工作;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和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及高级研发人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通过制订相应的鼓励和激励政策提高师资与区域发展的融合性;第三,论文。博士研究生培养最重要的一环是博士研究论文的撰写。这也是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命脉。以学科―专业―产业链为基础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就是要改变原来论文的选题、研究、写作方式,改变博士论文的研究眼光和视野,特别要注重从生产实践中选择研究题目,注重研究内容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性,注重和政府、企业一起从生产生活实践中选择论文选题,深入产业实践环节进行博士论文的撰写和研究。

注释:

①笔者从2008年6月底至2011年10月,通过实地走访、访谈、座谈等方式对上述三校的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相关教师和学生进行调研,以上数据均来自此次调研,下同。

参考文献:

[1]phillipsem,pughDS.如何获得博士学位[m].黄静,等,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2]李立国,等.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集聚效应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1,(2).

[3]张勇,等.地方高校研究生生源现状及思考[J].河南化工,2010,(7).

[4]赵世奎,沈文钦.我国博士研究生学缘结构分析――以2006届博士毕业生为例[J].教育研究,2010,(4).

[5]赵长林.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11,(7).

[6]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09)[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SHeiLaSLaUGHteR,LaRRYLLeSLie.academicCapitalism:politics,policiesandtheentre-preneurialUniversity[m].theJohnHopkinsUniver-sitypress,1997.

[8].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Z].2011-4-24.

[9]李立国,等.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集聚效应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1,(2).

[10]王贺元.博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地方政府利益需求非理性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11]张巧林,等.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博士生视角与导师视角的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4).

[12](美)约翰・亨尼斯.大学是创新和社会进步的源泉[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9).

[13]陆根书,等.博士研究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结构与特征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6).

经济博士论文篇5

 

2017年就读在职博士报考条件是什么呢

 

2017年就读在职博士生报考条件,第一需要申请人获得硕士学位后工作五年以上。在这当中,还需要在职博士生考生有相关的科研成果,譬如说在职博士生考生应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领域做出突出成绩,在申请学位的学科领域独立发表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或出版过高水平的专著等等,才能够获得学术深造的机会。

 

2017年就读在职博士生报考条件,第二具备申请博士学位基本条件的同等学力人员在规定期限内应向学位授予单位提交相关的材料。譬如说在职博士生的硕士学位证书;最后学历证明;达到申请学校对博士生研究生要求的公开发表的有关学术论文等等的。

 

2017年就读在职博士生报考条件,第三还需要有相关的介绍信的。也就是说在职博士生学员进修的时候两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专家的推荐书,最少有一名博士生指导教师,这样的话被在职博士生项目录取的几率才会大一些的。

 

2017年在职博士招生学校不多,目前就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心理所三所院校,这三所院校招生的在职博士主要有以下几类:

 

1、经济学在职博士:劳动经济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国民经济学专业、产业经济学专业移动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创新方向;

 

2、金融学在职博士:证券投资方向、房地产金融方向;

 

3、法学在职博士:民商法、经济法、诉讼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4、哲学在职博士:易经与国学、国学与管理智慧、管理哲学、国学;

 

5、教育学在职博士:家庭教育学;

经济博士论文篇6

所有报考考生在网上报名之前,必须能够在学信网上(chsi.com.cn)查询到本人的学籍或学历信息,并打印出“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应届生)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往届生)以备用。

学信网上查不到学历的往届考生必须取得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持有国外学历的考生或中外合作办学只获得国外学历的考生,必须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方可参加网上报名。

网上报名时填写的各项信息,必须与本人的自然信息以及各类学籍学历认证信息完全一致。考生在现场确认时务必认真仔细核对,签字确认以后各项信息均不可更改。如因信息不一致导致不准考或不能录取的后果,责任由考生自负。

网上报名常见填写错误包括:本科毕业误填为本科结业;学历学位证书编号误填为流水号;证件号码、证书编号等数字填错;应届生的注册学号没填;姓名中有生僻字电脑无法正常显示,可用汉语拼音代替;取得学籍学历以后更改过姓名或证件号码,须提供户籍所在地派出所的更改证明;等等。报名信息、自然信息、认证信息,三者必须完全一致,方可参加入学考试。

各类认证报告在复试资格审核时提交。

应届生需要认证学籍,网址xjxl.chsi.com.cn/index.do;

往届生需要认证学历,网址chsi.com.cn/xlcx/;

网上查不到学历的往届生需要申请认证报告,网址chsi.com.cn/xlrz/;

国外学历学位认证,网址renzheng.cscse.edu.cn/。

东北财经大学简介

东北财经大学创建于1952年,地处辽东半岛南端的海滨城市——大连。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东北财经大学已建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和管理学七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现设有28个学院、教育中心:研究生院、经济学院、财政税务学院、金融学院、统计学院、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投资工程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国际商务外语学院、国际商学院、萨里国际学院、mBa学院、mpa教育中心、mpacc教育中心、J.m教育中心、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自学考试学院、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学校现有产业经济学、会计学和财政学3个重点学科;有数量经济学一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5个省部级重点一级学科。

东北财经大学现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有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在内的研究机构40多个。

东北财经大学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4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主设置16个);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7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自主设置18个)。在36个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57个专业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13个专业招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详见2013年招生专业目录)。

在学科建设不断发展的同时,东北财经大学逐渐建立起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师823人,其中教授225人,副教授285人;博士生导师112人,硕士生导师482人。他们当中既有一批造诣较深、在国内外经济学界享有一定声誉的老教授,也有一批锐意进取、学术上颇有建树、在国内有影响的中青年教师。我校具有教授评审的终审权和博士生导师的遴选权。

近几年来,我校的国际交流不断扩大,学校先后派出数百人次出国访问、讲学、进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与国外30多所大学和科研单位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外5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

东北财经大学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学校总占地923亩,总建筑面积44.8万平方米。有25000平方米的图书馆,馆藏中、外文书籍130万册,中外期刊9万余册。学校设有电化教育中心、网络信息管理中心,拥有电子阅览室和多个多媒体报告厅、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多媒体语音室。学校还建有卫星地面接收站、闭路电视系统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我校的综合教学楼(之远楼)面积28000平方米,国际会议厅可承接大型国际会议。研究生教学楼(博学楼)面积为16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5000余名研究生上课。

东北财经大学热忱欢迎勇于攀登财经科学高峰、立志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中青年来攻读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学科领域内具备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就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勤奋学习,愿意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获得国外学历学位的人员,须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3.同等学力人员。

我校对同等学力人员报考条件规定如下:

报考者须获得学士学位,连续工作满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且到截止报名时间为止,已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2篇,或在省级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5篇。“学术期刊”和“省级学术期刊”由研究生招生办参考我校科研处制定的学术刊物界定标准确定。

未经审核的同等学力人员报名无效。

4.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5.有两位与报考学科有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

三、招生人数

我校2013年博士生招生一次,各专业导师计划招生人数见博士生招生目录,实际招生数以国家下达的招生规模为准。每位导师的实际招生人数还要根据近三年承担的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不含省社科联项目)来确定。

四、报名时间

2013年2月16日至2月28日。

五、报名方式

2013年博士生报名采用网上报名系统,具体操作办法见报名系统中的《实施细则》。网上报名以信誉为基础,请考生如实填写个人报考信息。若发现有弄虚作假者,我校将在5年内不再接受该考生报考。

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不再需要开具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同意报考的介绍信。但现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拟报考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考生以及原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硕士生,现在履行合同服务年限内的在职人员考生,须征得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单位的同意。如果考生与所在单位或委托、定向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纠纷,并由此造成不能调档、不能参加复试、甚至不能录取等后果,责任由考生自负。

本校教职工报名须经学校同意。

考生报名应准备下列材料:

1.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在网上下载)。

2.专家推荐书(在网上下载)。

3.具备招生体检条件的医院出具的体格检查合格证明(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体检时间须在报名日期前三个月以内)。

体检执行国家招生标准;《体检报告单》可采用就检医院或体检中心提供的表单,若体检项目不全,请自行补齐。

4.身份证件、已获硕士学位人员的硕士学位证书、同等学力人员的学士学位证书、应届硕士毕业生的学生证及“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等原件及复印件。领取准考证时,审核原件留存复印件。

5.同等学力考生要按规定提交相应的学术论文原件及复印件。

6.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和论文评议书(复试时提交)。

考生应于考试前2天持本人有效证件到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报到,研招办将对报考人员的各项证

件原件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考生才能领取准考证。对不符合条件的考生,不能核发准考证。

六、考试时间

笔试定于2013年3月16日至3月17日,面试时间于笔试后另行通知。

七、考试地点

东北财经大学博学楼。

八、考试科目及考试方式

考试科目:

1.外国语(含听力)。英语听力采用调频接收方式,请考生自备调频收音机,频段为88.025;小语种听力考试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外国语考试无指定参考书目。

2.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管理学或公共管理学。属于经济学科的专业考经济学,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专业考管理经济学;属于工商管理学科的专业考管理学;属于公共管理学科的专业考公共管理学。

经济学指定参考书目:《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汪祥春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管理经济学指定参考书目:《管理经济学》(原书第9版),(美)克里斯托弗R.托马斯,S.查尔斯·莫

瑞斯;译者:陈章武,葛凤玲,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04;

管理学指定参考书目:《管理学》,徐国华等主编,21世纪mBa系列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3.专业课。

专业课无指定参考书目。

4.同等学力考生初试需加试政治理论,复试需加试两门本专业硕士学位主干课程。

考试方式:笔试。此外,我校将根据需要,按专业组成专家小组进行其它方式的考核。

九、学习年限

我校博士生学习年限为三年。

十、招生专业、导师及考试科目

详见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经济博士论文篇7

财经类大学的专业构成

我们国家的财经类大学的主要学科是经济学和管理学。具体涉及到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管理学的工商管理学。这里的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并不是具体的专业,而是一级学科。我国几家主要的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都已经取得了这三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这意味着学校可以自主地设立此一级学科下的硕士专业,不需经教育部审批,只需到教育部备案,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在该学科的实力。

本科阶段理论经济学主要专业是经济学,还可以加上经济学基地班,其他的则很少。应用经济学则包括大量的专业:金融学、保险学、统计学、金融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国外称为公共经济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包括的本科专业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所以,将财经专业这么一划分,就可以清楚地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喜欢的专业,而不会像有些高中毕业生说自己适合财经类专业那样笼统了,毕竟财经类专业在理论与实践上有不同的侧重。

主要专业的就业分析

(1)经济学。因为该专业侧重理论的研究,所以在就业上显现出明显的劣势。除了北京大学的ccer的经济学双学位(还不是真正意义的本科)有很好的就业前景,其他的院校此专业就业问题严重。因此如果你不打算读研究生,也不喜欢理论研究,单从就业的角度出发,不建议选择此专业。

(2)金融学-保险学金融专业一直都是各财经大学的门面专业,加之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金融体制的改革,就业前景乐观。金融专业的毕业生进入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单位的占很大比例。如果你能力确实很强,进入花旗银行、汇丰银行也是有机会的。

(3)金融工程新专业。以2007届毕业生来看,就业中没有显现出明显的优势,与金融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岗位基本一致。

(4)工商管理这个专业的知识很广却不专,虽然基本涉及了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的所有知识,但是没有独树一帜的东西。主要培养人待人处事的能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但是在招聘的时候就会显现出无奈:综合素质不是一时半会儿能看出开的,而拿得出手的专业技能又不专业。新浪的报考专业的排名上,工商管理名列前五。就业率在90%左右,主要面向企业,岗位主要是管理、财务、营销。

(5)会计学-财务管理是现在热度最高的专业,是进入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捷径。工作相当好找,并且薪水不低,工作环境好。如果你是一个男生并且学习说的过去,那么你根本不用为工作发愁,但是要进外资企业的话,还需要努力一把的。

(6)人力资源管理就业状况好。现在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相当重视,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极大。但是现在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很难跳出人事劳资管理的圈子,所以在工作中你会发现自己就是一个算工资、算保险的人员,与理论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不小的差距。

(7)市场营销就业好但是不建议报考。现在学此专业的人在高考时被调配过来的居多。现在此专业的需求量大,是因为企业对营销的重视,而重视是因为现在的产品难卖、竞争激烈。所以做营销的工作压力大,工资由于有提成的存在很不稳定,况且此类工作门槛低,各种学历的人都争相从事。所以如果你没有对营销的特别偏爱,报考时建议回避此专业。

上面分析的专业,就业状况都不错,但是这是客观的。因为这些专业是财经大学的核心专业,是他们的优势所在,就业状况年年都很稳定,前景良好。但是财经大学的中文、英语、计算机、广告、公共管理类专业,就很尴尬,因为他们并不是财经大学的强势专业。因此在报考时要在正确的院校学习正确的专业,才能有以后更好的就业前景。

全国财经类大学巡礼

上海财经大学历史悠久,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并进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行列。1997年,同志亲笔题词:“面向新世纪,把上海财经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

学校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在全国财经院校中,学校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1年国家首批),也是首批设立社会科学(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之一。1996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0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2007年,学校进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行列。

学校设有经济学院、金融学院、会计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统计学系、应用数学系、外语系、体育教学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mBa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学校还设有财经研究所、会计与财务研究院、高等研究院等20多个科研机构。

数字校园:3个部级重点学科,4个财政部重点学科,3个部级基地;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6个本科专业。

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坐落在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著名的“园林式院校”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学校建有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部级社科研究基地,以及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等9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拥有(含4个硕士专业学位),设有26个学院(中心、部)等教学单位;拥有西南地区首家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教育基地及全国首批注册会计师(Cpa)培养基地,是会计硕士(mpacc)、法律硕士(J.m)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办单位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单位。设有“中国人民银行模拟银行实验中心”和“全国金融系统出国备选人员外语考试(BFt)培训中心”、“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西南财经大学出国培训中心”。国家“211工程”专项建设有“金融科研实验中心”、“会计电算化”、“统计分析”等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截至目前,有66项教学成果获部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5门课程列为部级、省级精品课程。2004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标志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内高校先进行列。

数字校园:12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后流动站。35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62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含4个硕士专业学位),9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35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62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31个本科专业。

东北财经大学地处部级风景区――大连市星海公园西侧。

东北财经大学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现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五个学科门类和全日制普通教育、非全日制普通教育两种办学形式。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五个学科门类中,学校均具有教授职称评审权;在已设立的博士点中,学校均具有博士生导师遴选权。

东北财经大学下设研究生部、mBa学院、mpacc教育中心、mpa教育中心、Jm教育中心、财政税务学院、电子商务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商务外语学院、国际商学院、金广建设管理学院、金融学院、富虹经济学院、会计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自学考试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统计学院、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体育教学部等29个教学机构,此外,在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还设有一个独立学院――津桥商学院。

在学校工作中,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十年来,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在行政管理部门与事业单位,先后走上省、部级领导岗位的有数十人,走上市、厅级领导岗位的有数百人。在中央与各省(市)的财政、金融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均有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数字校园:59个硕士点(含自主设立16个)、35个博士点(含自主设立13个)、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7个部级、省级重点学科。70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54个本科专业。

山东财政学院是由财政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的普通高等财经院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学校始建于1986年,邓小平同志题写校名。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现设14个二级学院,现有39个本科专业,其中5个专业可选为辅修第二专业、攻读第二学士学位,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计算机应用技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2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予权、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授予权和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资格。财政学、会计学、金融学、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其中,财政学、企业管理为省级重点强化建设学科。已形成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文、法、理、工等六大学科门类相结合的学科结构。

学校以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人才为己任,大力实施“学科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依法治校”战略,积极推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核心的综合改革,确立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业务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被中央机关、国家部委和著名公司录用,大批学生考取名牌高校研究生。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在高考招生中,学校普通本科文、理录取分数线连年位居山东省高校前列。近几年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居山东省高校前列。

数字校园: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二级学院,39个本科专业。6个省级重点学科。

山东经济学院是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与积淀,学校现已成为以经济与管理学科为主,文、法、理、工、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普通高等财经院校。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突出优势学科,强化特色学科,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学科建设水平。设有16个教学学院,44个本科专业;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有2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予权和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资格。拥有企业管理学科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会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金融学、数量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6个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课程;货币银行学、西方经济学、企业财务管理等10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政治经济学、统计学等8门课程为省级重点建设基础学科课程。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经济与管理学科为主,文、法、理、工、教育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的创新,构建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多年来,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就业率高,二是就业去向好。每年都有优秀毕业生被财政部、海关总署等单位录用为国家公务员,部分优秀毕业生被录用为山东省各级政府公务员和被选拔为选调生,大批优秀毕业生被财税、金融、电力、电信、邮政等系统录用;各地大中型企业、知名企业也主动与学校建立联系,要求录用我校毕业生。学校的毕业生以其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专业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广大考生踊跃报考我校,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越来越高,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数字校园:16个教学学院,44个本科专业,2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升级重点学科,10们省级精品课程,8们省级重点建设基础学科。

天津财经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财经大学之一,是一所以应用经济和工商管理学科为主干,兼有文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等七大学科门类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我国最早设立国际贸易、企业管理、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硕士点和会计学、统计学博士点的院校之一,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199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为可以招收工商管理硕士(mBa)的院校,拥有在职人员以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授予权。学校现设有商学院、经济学院、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艺术学院、旅游系、体训部、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研究生部等12个教学系部,并设有现代经济管理研究院、房地产研究所、金融研究中心、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数学经济研究中心、法学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学科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法学、工学、教育学等7个学科门类,33个本科专业;统计学为天津市13个重中之重发展学科之一,金融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学、财政学为天津市重点学科,企业管理学为天津市重点发展学科;拥有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14个博士点、24个硕士点和工商管理(mBa)、会计硕士(mpacc)、公共管理硕士(mpa)等专业硕士点,形成了包括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高职生教育,以及层次齐全、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从业资格培训等在内完善的人才培养序列,是教育部首批确定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之一。

经济博士论文篇8

关键词:越南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8—0126—03

研究生教育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在培养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都与本科教育大不相同。在越南,研究生教育被称为大学后教育,主要包括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越南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到2003年,越南有研究生教育培养机构146个,其中硕士研究生培养机构95个,博士研究生培养机构116个。越南研究生教育覆盖学科面广,培养人才数量逐年上升,为越南各行各业输送了高素质的人才。根据越南教育培训部2002年号文件公布的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越南招收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学科主要涉及教育科学、艺术、人文、经管、法律、医学等22个学科门类,其中招收硕士研究生的专业270个,招收博士研究生的专业404个。

一、越南研究生培养模式

越南研究生培养目前主要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形式,根据招生对象的不同,培养形式不同,培养年限也不同。根据越南国家教育培训部2000年颁布的《研究生教育规章制度》,对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形式、课程设置及考核评价等方面做了相关的规定。

越南研究生教育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旨在培养科学研究队伍。研究生教育要求接受教育者政治立场坚定,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具有服务人民的意识,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满足国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越南研究生教育主要有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进修班三种形式。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属于学历教育,研究生进修班属于非学历教育。根据不同形式的研究生教育,其培养目标亦不相同。由于本文涉及的研究生教育主要为学历教育,因此以下文中出现的研究生教育指的是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

(一)培养形式及学制

在越南,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形式根据受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主要对象是从本科考入研究生的学生,非全日制主要对象为已参加工作需要继续深造的人群。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要求学生学习期间全程参加学校的教学安排,而非全日制学生只要能完成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学时、课程和研究即可,其余时间可自由安排。但不论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在培养规格上都是一样的,都要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

由此可见,在同一培养层次中,不同的培养形式所需培养年限不一致,要求也随之不同,招生对象较为灵活,起点不同,学制也有不同要求。

(二)课程设置及学分

1.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

越南硕士研究生教育采用学分制,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完成相应学分(80~100个学分,具体学分要求根据具体专业而定)方可毕业,其中1学分对应的理论学时为15小时。除了理论学时,还有相应的实践学时要求,通常为理论学时的2~3倍。

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公共课程。此部分课程包括哲学和外语两门课程,占总学分的20%。根据教学计划要求,所有研究生学员要完成哲学和外语课程的学习并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

(2)专业课程。此部分课程主要为提高专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学分要求上,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学分要求也不一样。对于注重培养专业技能的技能型研究生来说,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65%~70%,对于注重科学研究的科研型研究生,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50%~55%。必修课程为专业所必需的科目,一般由教育培训部根据各个专业委员会的意见统一规定,选修课程由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而选择修读相应科目,只要所修课程达到学分要求即可。

(3)毕业论文。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工作在入学时即可进行,但要毕业论文的学分则必须在完成了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并获得相应学分、通过论文答辩之后方可获取。毕业论文分为两类,即技能型和科研型,技能型学分比重为10%~15%,科研型学分比重为25%~30%。

2.博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

越南博士研究生教育相对硕士研究生教育来说在课程设置构成方面无太大区别,但要求却比硕士研究生教育苛刻了许多。课程主要也是有三部分组成,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博士专题和博士毕业论文。

(1)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所规定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如果学生选择的同专业的博士研究生,那么硕士研究生阶段所修读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即可直接带入博士研究生阶段,但如果不是同一专业只是硕士阶段的相近专业,那么就要按照规定修读相应的课程以补足。

(2)博士专题。博士研究生至少要修读3个博士专业,专题修读形式主要是专题集中学习,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专题答辩,专题答辩通过后视为获得该专题成绩。如果专题答辩未通过的,将进行第二次学习、答辩。

(3)博士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分校级答辩和部级答辩两个步骤。博士研究生完成了(1)、(2)两项的学习并获得学分,且达到其他附加条件(在正规刊物上公开发表至少2篇与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要求时,方可申请校级毕业论文答辩。通过校级答辩,方可参加部级答辩。在完成了部级的论文答辩之后,博士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即视为全部结束,可获取毕业证书。

(三)课程考核及评价

越南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根据0到10分不同的等级来进行评定,5分为合格,即5分达到考核要求,视为考核通过。

1.硕士研究生考核评价

硕士研究生考核评价主要涉及课程考核和论文考核。

越南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考核形式多样,总的看来,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有写课程论文和考试两种,其中考试根据课程特点又分为笔试和口试两种。每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至少要由两次成绩组成,即每门课程至少要有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如果学生出勤率没有达到理论学时的80%的则不能参加该门课程的考试,若未按要求参加讨论、实践活动,未获得教学计划规定的平时成绩的,也将无法获得此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考核主要是以答辩的实形式完成,当学生完成了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分,论文撰写符合硕士毕业论文撰写要求,经导师同意可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答辩由答辩委员会组织进行,答辩委员会成员根据论文写作情况和答辩情况给出相应成绩,取这些成绩的平均值即为论文考核的最终成绩。

学生只有在通过了公共课程考核、专业课程考核和毕业论文考核并均达到要求后才视为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才能获得毕业证书。

2.博士研究生考核评价

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考核评价更多注重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硕博同专业的情况下,硕士阶段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即可直接带入博士研究生阶段,无需单独考核,但如果不是同一专业只是硕士阶段的相近专业,那么就要按照规定修读相应的课程以补足,考核方式主要采用课题组答辩的方式。

与硕士研究生专题考核方式相比,博士研究生专题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采取专题答辩形式,专题答辩通过后视为获得该专题成绩,才视为修读完成该专题。

在越南的研究生教育中,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可以说是最为艰难的一个环节,除了入学时的开题答辩外,还要进行两次答辩:校级答辩和部级答辩。答辩考核方式与硕士研究生考核方式一致。在通过了校级答辩和部级答辩后,博士研究生方可获得毕业论文学分。

与硕士研究生一样,只有通过了各个部分的考核后才视为完成所有课程学分,才能获得毕业证书。

二、越南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特点

(一)重视英语和政治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未来的信息交流势必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英语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作为发展中国家,越南一直比较重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英语成为越南从小学直到大学、研究生的主要科目,体现了越南教育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英语已被列为必修课程之一,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只有按要求顺利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才能开始进行后续课程的学习。由此,英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越南研究生教育也很重视政治教育,政治课程与英语课程并重。越南研究生阶段的政治课程学习形式多样,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课程考核也充分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笔试和口试两种方法,兼顾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及表达。

(二)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

根据越南国家教育培训部2000年颁布的号文件关于《研究生教育规章制度》,越南研究生教育不论是在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还是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对课程教学、考核等主要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学术上有个人的造诣。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从专题的答辩到毕业条件设置(发表学术论文方可毕业),都充分体现了对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视。

三、越南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分布不合理

根据越南2002年公布的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在22个学科门类中,招生专业数相对较多的学科为人文、社会行为科学、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医学等5个学科,在这5个学科中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数为154个,占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总数(270个)的57%;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数为255个,占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总数(404个)的63%。而其他部分学科如传媒、计算机、药学、体育、加工制造等招生专业数极少,如传媒硕士和博士的招生专业数分别为7和4,与社会行为科学(26和31)、自然科学(37和49)、工艺技术(37和61)等相比,所占比重微乎其微。

越南教育部门应从全局考虑,对研究生招生专业做适当调整,在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为了能尽快加入一体化的行列,应增加技能型、应用型专业的比重,在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时,注重研究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资源分布不均

越南高等院校特别是培养研究生的高校在越南国内的分布极其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如河内市、胡志明市等。而在农村或是其他边远山区高校很少,如在越南北部山区只有一所太原大学,整个西南地区只有一所芹苴大学,而国土面积相对辽阔的西原也只有一所大学。教学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无法为经济不发达地区提供充足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从而不能促进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尽量均衡教学资源在越南全国的分布,国家应在高校分布较少的地区建立更多的大学,同时鼓励研究生培养机构在这些地区实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促进经济发展。

(三)教育投入少

越南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上的经费投入少,人均培养费用低,因此对研究生的培养规格有所降低,一定程度上影响培养质量。同时,越南大学教师的工资收入不高,国家财政发放的工资约为150万越盾左右,相当于人民币500多元,这样的收入对于越南不低的物价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越南的大学教师们经常下了班或是空闲时间都到其他学校或是一些培训机构做兼职,以维持正常生活开支。这样,教师们对研究生的指导时间就变少,影响了对研究生的教育培养。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越南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同时增加高校教师的薪酬,为教师专心教学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四、结论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素质人才的教育,不论培养的类型、培养的目标及培养的规格,都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培养既要注意深度也要追求广度,不能只求数量而不求专业。越南目前的研究生教育还缺乏一定的物质保障,国家投入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政府各部门的主观原因,也有一些其他的客观因素。面对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形势,越南应结合当前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势,改革研究生教育,提高培养质量,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心转移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科研能力的培养。

经济博士论文篇9

东北财经大学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现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五个学科门类和全日制普通教育、非全日制普通教育两种办学形式。全日制普通教育系列中,学校有31个本科专业,65个硕士点(含自主设置21个),3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含自主设置16个),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经济学门类中的产业经济学、财政学(含税收学)为部级重点建设学科,数量经济学为部级重点(培育)学科;管理学门类中的会计学为部级重点学科;会计学、金融学、工商管理为部级特色专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为主干,兼有文学、史学、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门类的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学校现有教职工2517人,其中师资总数1503人,教师中教授215人,副教授529人,博士生导师98人。学校拥有部级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工商管理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暨南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是国家“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

2008年,国家正式启动“211工程”三期建设,金融学与资本市场、产业经济与区域发展等8个项目被确定为国家立项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学校拥有9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部级重点学科、8个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73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303人,教授421人,副教授596人。

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目前有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桥梁与隧道工程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建有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20个硕士点。

全校在编教职工2842人,有专任教师1668人,其中教授286人,副教授58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54.3%。

山东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

山东大学创建于1901年,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我国第二所国立大学。

学校现有专职教师3700余人,院士7人,教授106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29人。

学校学科齐全,特色鲜明,涵盖了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医学、教育学、军事学11大学科门类。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8个二级学科;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60个,覆盖文、理、工、医四大学科领域。

西安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和“985”工程建设,被国家确定为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学校。

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管理学、工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学9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5458人,专任教师2391人,教授、副教授1500多人。

学校有本科专业76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0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15个;有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37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1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前身为“高级商业干部学校”,创建于1951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现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经、管、法、文四大门类,以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国际经济法)、金融学、工商管理、外语(商务外语)等优势专业为学科特色的多科性财经外语类大学。目前,学校下设15个学院、1个直属系,并设有研究生部和体育部;拥有部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学校现有教职工15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700多人。

经济博士论文篇10

流动性是人才资源的固有特征,是人才开发的重要前提。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经指出,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是缩小区域间、城乡间收入差距最为有效的办法。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场所,理应在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并促进其合理流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1]就博士生的流动而言,主要包括生源流动和就业流动两个方面。其中,对于博士生就业的流动,笔者在前期研究中发现,学源地在中部地区的博士生更多地选择到东部地区就业,而其他学源地博士生首选在学源地就业[2]。因此,博士生生源流动最终会通过就业流动的“传递效应”对人才流动带来重要影响。此外,研究生生源的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动对提高生源质量、优化生源结构,进而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济大学徐佩珍曾撰文指出,若一个学生常年只在有限的地域、空间从事同一个学科、专业,那么他所接触的研究者和研究课题都会相对单一,其知识视野和思维方法无疑会受到地域文化、学科条件、导师人格等因素的框箍和限制,与外界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缺少交流和更新,在行为方式上缺少不同模式的冲击和磨合,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张扬,怎么可能成为富有创新精神、全面素质的人才呢?[3]去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强调,2010-2012年要“基本建成较完备的部级和省级教育基础信息库以及教育质量、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等监测分析系统”。一些培养单位也开始了促进研究生生源流动的实践探索。例如,中南大学2010年推出博导自主选拔博士生新政,规定导师自主考核选拔的对象为外校应届硕士毕业生,其中改善学缘结构、促进高校之间人才流动及交叉培养是主要着眼点之一。2011年4月1日,中南大学等18所高校代表就加强优秀生源互推工作达成共识,签订了《高水平大学优秀研究生生源互推联盟框架协议》。由此可见,研究生生源流动状况是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但目前有关人才流动问题以高校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流动研究最为常见,而研究生生源流动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大样本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见。研究生生源的流动大致包括跨专业流动、跨学校流动和跨地区流动三种类型,本文利用2006年博士学位授予信息数据库,重点对硕士到博士阶段的跨地区流动进行实证分析。

二、样本说明

本文采用数据来源于2006年博士学位授予信息数据库,选择入学前具有硕士学位的博士毕业生作为统计样本,直接攻博和硕博连读的样本不包括在内,并对博士培养单位信息缺失样本进行了剔除。实际样本总计22376人,占当年实际博士学位授予人数(33305人)的67.2%。实际样本中,籍贯缺失26人(占0.1%),大学培养单位缺失2404人(占10.7%),硕士培养单位缺失2007人(9.0%);海外大学毕业43人(0.2%),海外硕士毕业113人(0.5%)。本文对所在地的界定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计量单位,选取学生培养单位的实际所在地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位授予单位所在地进行统计,如,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归入上海市。样本博士培养单位的地区分布如表1所示。表1样本博士培养单位地区分布

三、博士研究生跨地区流动的统计描述

(一)流动类型学生完成博士学业,一般情况下会产生籍贯地、大学所在地、硕士所在地和博士所在地四个以省份为单位的不同空间组合,见表2。总样本中在籍贯地完成从大学、硕士到博士整个学习过程者3740人,约占1/6;在籍贯地获得博士学位者5826人,约占1/4;在大学所在地获得博士学位者8083人,略高于1/3;在硕士所在地获得博士学位者11259人,约占1/2。数据表明,博士学习地区选择上对硕士所在地的依赖性明显高于大学所在地和籍贯所在地,如果考虑到样本中没有计入的硕博连读生,三者之间的差距将更大。表2不同阶段同一所在地人数比例统计英国学者菲戈安(alessandraFaggian)等根据大学生家庭所在地、学校所在地和工作所在地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情况将大学毕业生的流动分为不动(Stayer)、前期流动(Sticker)、后期流动(Latemover)、返回流动(Returnmigrant)和继续流动(Repeatmigrant)五种类型。[4]借鉴该分类方法,同时为简化分析,本文仅选择大学所在地、硕士所在地和博士所在地进行具体考察,则博士学位获得者从大学到博士阶段的流动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1)不动:是指学生在大学所在地继续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习,未发生任何流动;(2)前期流动:是指学生由大学所在地流动到其他省(市)就读硕士,而后留在硕士所在地获得博士学位;(3)后期流动:是指学生留在大学所在地就读硕士,而后流动到其他省(市)获得博士学位;(4)返回流动:是指学生首先由大学所在地流动到其他省(市)就读硕士,而后又返回大学所在地获得博士学位;(5)继续流动:是指学生首先由大学所在地流动到其他省(市)就读硕士,又流动到大学所在地和硕士所在地之外的省(市)获得博士学位,共发生了两次流动行为。五种流动类型的特征和流动次数如表3所示。表3博士学位获得者空间流动的五种类型根据以上分类方法,如表4所示,总样本中不动者7207人,占32.2%;前期流动者4052人,占18.1%;后期流动者6834人,占30.5%;返回流动者876人,占3.9%;继续流动者3407人,占15.2%。数据表明,尽管在大学所在地获得硕士学位者高达62.8%,但在此后的博士阶段有近一半人选择了离开;而硕士阶段一旦离开大学所在地,再返回该地攻读博士学位的比例非常低,大有“一去不回头”之意。表4博士学位获得者五种流动类型的统计描述

安全提示:如果聊天中有涉及财产的操作,请一定先核实好友身份。发送验证问题或点击举报

(二)流入流出统计本文将博士流入界定为外地硕士毕业生到本地就读博士,流入率等于“非本地硕士生源人数÷本地博士总数×100%”;将博士流出界定为在本地硕士毕业后到外地就读博士,流出率等于“本地硕士毕业后在外地获得博士人数÷本地硕士总数×100%”。同时,考虑到宁夏、海南、贵州、4个地区没有博士授予样本,而青海和河南的样本数仅分别为8人和21人,故下文仅对我国上述6个地区之外的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统计分析。首先,从流入来看,选定25个省区的平均流入率为49.7%,即外地生源占博士总人数的一半。根据流入率的高低大体可以划分为高流入地区(流入率60%以上)、较高流入地区(流入率在40-60%之间)、较低流入地区(流入率在30-40%之间)和低流入地区(流入率30%以下)四种类型。其中,高流入地区包括上海、浙江、广东和北京四个地区,平均流入率为65.2%;较高流入地区包括江苏、四川、天津、辽宁、福建、安徽和重庆七个地区,平均流入率为49.9%;较低流入地区包括江西、云南、湖北、湖南、陕西、山东和甘肃七个地区,平均流入率为34.9%;低流入地区包括山西、河北、吉林、广西、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七个地区,平均流入率为20.1%,见表5。表5按流入率的区域划分其次,从流出来看,选定25个省区的平均流出率为42.6%,即到外地读博的硕士占硕士总人数的四成以上。根据流出率的高低大体可以划分为高流出地区(流出率80%以上)、较高流出地区(流出率在60-80%之间)、较低流出地区(流出率在40-50%之间)和低流出地区(流出率40%以下)四种类型。其中,高流出地区包括江西、广西、新疆和内蒙古四个地区,平均流出率为88.9%;较高流出地区包括云南、山西、河北、甘肃和山东五个地区,平均流出率为71.6%;较低流出地区包括安徽、重庆、湖南、辽宁、福建和四川六个地区,平均流出率为47.7%;低流出地区包括陕西、上海、吉林、湖北、浙江、黑龙江、广东、江苏、天津和北京十个地区,平均流出率为31.7%,见表6。表6按流出率的区域划分依据流入率和流出率的综合表现,可以将选定的25个省区划分为高流入低流出地区(Ⅰ类)、较高流入较低(低)流出地区(Ⅱ类)、较低(低)流入较低(低)流出地区(Ⅲ类)、较低(低)流入较高(高)流出地区(Ⅳ类)和低流入高流出地区(Ⅴ类)五种类型。其中,Ⅰ类地区包括上海、浙江、广东和北京四个地区;Ⅱ类地区包括天津、江苏、辽宁、安徽、福建、重庆和四川七个地区;Ⅲ类地区包括湖北、湖南、陕西、吉林和黑龙江五个地区;Ⅳ类地区包括山东、甘肃、云南、河北、山西和江西六个地区;Ⅴ类地区包括新疆、广西和内蒙古三个地区,见表7。表7按流入流出率的区域划分在上述各地区中,新疆、内蒙古、广西、江西2006年的博士学位授予数都不超过100人(见表8),但这四个省份的硕士教育都有一定的规模,其硕士授予数/博士学位授予数之比分别为51、37、89和44,这些省份的硕士毕业生必须向外流动才有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因此这些地区的高流出率是可以理解的。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湖北、陕西、吉林、黑龙江四省2006年的博士授予规模均超过1000人,湖南省博士学位授予数也接近1000人,但流入率和流出率均比较低。广东、浙江两省的博士学位授予数与上述五省基本相当,但却属于高流入地区;四川、辽宁的博士学位授予数也与上述五省相当,但属于较高流入地区。由此可见,影响生源流动的因素既包括教育资源分布情况,也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广东、辽宁、浙江均为经济发达省份)。山东省的情况比较特殊,其博士教育资源相对丰富(2006年博士学位授予数为1030人),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2006年GDp排名全国第2,人均GDp排名全国第7),但却属于较高流出率和较低流入率地区。

四、结论及建议本文基于2006年全国博士学位获得者样本的流动性分析表明:

第一,博士生源整体流动率较高,但流入、流出率在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虽然生源流动是改善学缘结构、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重要途径,但鉴于直博、硕博连读等长学制对博士生培养质量也有诸多优势,流动率的合理区间尚无定论,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也非常有限。根据美国科学基金会、国立卫生研究院、教育部等机构对1999年23153名可获得信息的美国本土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调查,在出生地(州)完成从高中、大学直到博士整个过程并且计划在本地就业的比例为13.4%,在大学所在地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例为31.2%。[5]如果考虑到美国有50个州和1个特区,远多于我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我国博士生源流动率与美国相比并无明显差异。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分析时选择出生户口所在地代替籍贯所在地更为合理;其次,本研究中的流动专指跨省流动,校内跨学科流动和省内跨学校流动包括在不动者中,如果完整考虑这些因素,则流动者的比例应该更高。

第二,学生在选择博士培养单位时对硕士所在地具有更强的依赖性。为什么在博士学习地区选择上对硕士所在地的依赖性明显高于大学所在地和籍贯所在地?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相对大学和硕士而言,博士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其次,对于原本有流动需求的部分学生而言,经过大学和硕士阶段两次选择,可能既定的流动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如在大学所在地获得硕士学位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选择继续在该地攻读博士学位;再次,相对大学和硕士来讲,导师在博士招生中拥有更大的自,考试科目基本都由本单位命题,选择报考硕士所在地的培养单位,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便捷、成本更低,被录取的可能性也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