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养老护理员培训十篇养老护理员培训十篇

养老护理员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7:07:27

养老护理员培训篇1

【关键词】养老护理员;培训标准;构建方法

老龄化人口数量正在逐年增多,增大了对养老机构的需求,还需要在培育养老护理员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以及综合护理技能,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促进养老服务模式的变革。所以,要加大对养老护理员的教育培训力度,通过综合性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了保证养老护理员教育培训的质量,必须构建系统规范的培训标准,激发养老护理员的工作热情,使得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养老服务当中。

1.建设养老护理员培训总体标准

加强对养老护理员的教育培训,使其能够最大化的满足养老服务需求是当前构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措施。而为了保证培训工作质量,就必须要建立相应的培训标准。在一个完善的培训标准体系当中,首先需要设定的是培训工作的总体标准。在整体性标准建设当中需要重点把控好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培训场地和设施。在培训场地的设置以及各项培训设施的安排方面,必须要符合养老护理员理论和实践学习的要求,配备有专门的培训设施和模拟场地,确保这些场地设施能够辅助养老护理员完成多种护理技能的实践操作,积累丰富的护理理论知识。第二,师资队伍。培育养老护理员的师资团队必须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以便通过言传身教和示范指导等多元方法强化对养老护理员的教育指导。第三,培训档案建设。专门为养老护理人员建立培训档案,记录培训过程以及整个过程当中护理员的一系列表现,以便为培训评价打下基础。第四,培训评价与改进。在培训评价体系和标准建设当中,需要设置弹性空间,以便进行评价调整和改进。

2.设置培训机构及培训对象标准

从事养老护理员培训的培训机构要满足的标准主要包括:第一,培训机构具备对养老护理员实施专业化培训的师资团队,同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能够顺利的完成与养老护理员培训一系列的保障工作。第二,具备丰富的培训经验,同时在培训场地以及相关设施方面非常完美,能够有效培育经验和技能过硬的养老护理员团队。第三,设置有完善的培训计划、流程、组织和考核制度。培训机构需要立足学员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他们学习规律的计划,对工作流程进行规范,与此同时,能够形成对养老护理员培训结果的全方位考核。第四,具备完善的师资管理、学员管理、教学管理、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能够为培训工作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第五,具备实施理论和实践综合教学的方法、场地、设备设施等条件。接受培训对象需要满足的标准主要有:第一,热爱养老护理工作,具备职业道德素质,能够在日常工作当中坚守职业准则。第二,本身拥有一定的养老护理知识和专业技能。第三,能够在接受培训的过程当中认真学习和消化,努力完成各项培训工作任务,主动接受培训考核。

3.完善养老护理员培训考核标准

要想对养老护理员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就需要建立专门的考核标准,以便让养老护理员认识到自己在能力素质方面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考核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项:第一,理论知识考核。要对养老护理员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进行评估,掌握其理论素养的发展水平。第二,技能操作考核。要评估养老护理员在护理技能和日常操作方面是否能够满足具体护理工作的要求。第三,过程考核。针对于养老护理员在整个培训过程当中的表现,也要专门设置过程性考核的标准,掌握他们是否能够认真负责的完成各项培训学习任务。在过程考核当中需要包括的标准参与培训人员的态度、培训过程当中的表现、培训参与度、与其他培训者的互动交流程度等。通过掌握养老护理员在培训过程当中表现的方法,建立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估整合的模式。

养老护理员培训篇2

摘要本研究调查了河北省70所养老机构及122名老年护理员基本情况。结果显示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在50%以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困难、人员不足和设备落后。接受调查的护理员年龄30~50岁者占58.20%,50岁以上者占21.31%,中学学历占45.90%,大中专以上学历约占28.69%,但仍有部分小学及以下学历者;护理专业毕业或参加过护理培训的占38%;工资800~1500元占55.38%。能每天做到的比例较高的护理内容分别是食品营养方面、洗衣清洁和清洁卫生,能每天做到保健及安全护理的比例相对较低。根据以上实证及分析,作者认为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应尽早建立分级体系,要进一步强化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实现培训的社会化。

关键词养老服务;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2.052

作者单位:050011石家庄市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胡雅萍),河北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朱玉芳,谷岩梅),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彭龙),河北医科大学二院教务处(韩志敏),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学院(齐雅翠)

胡雅萍:女,本科,副主任护师

通信作者:谷岩梅,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30219)

empiricalresearchonnursinginstitutionfortheagedandnursetraining

HUYa-ping(ShijiazhangFirstHospital,Shijiazhuang052011)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basicsituationinvarietyofnursinginstitutionfortheagedinHebeiprovince.methods:Stratifiedclustersamplingmethodwasappliedtoobtaindatafrom70nursinginstitutionfortheagedand122elderlynurses,writtenquestionnaireswereemployed.Results:theoccupancyrateintheinvestigatednursinginstitutionswasmorethan50%ofpensionservices;themainproblemistheinsufficientfundingdifficulties,lackofhumanresourcesandequipmentbackup.themajorityoftheinvestigatednurseswerebetweentheage30and50yearsold,with21.31%ofinvestigatednurseswere50yearsoldorabove,45.90%graduatedfromhighschoolortechnicalsecondaryschooldegreewhile28.69%werefromsecondarytechnicalschoolorabove.Howevertherewerestillsomeprimaryschoolsandthefollowingdegrees.38%ininvestigatednurseshadeverbeentrainedforoldercareornursingprofessionalgraduate.Dailynursingjobwhichcouldbeensuredwerefoodandnutritionsupply,laundrycleaningandhygiene,whichfillmostofthejobcontentofoldercareaids,whilesafetycareconcernswasrelativelylow.Conclusion:Upgradingthenursingeducationsystemisneededassoonaspossibleandfurtherdevelopmentofoldercarenursingtrainingbysocialorganizationsshouldbeencouragedandsupportedbythegovernment.

Keywordsnursingservicefortheaged;nursingstaffofaged;professionaltraining

2013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强调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这标志着老年服务产业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1]。近年来河北省高度重视养老事业发展,对敬老院、光荣院、福利院进行整合,实行“三院合一”,统一命名为“民政事业服务中心”,该养老服务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养老消费需求,有效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等带来的社会养老负担。但当前我省老年服务产业现状与快速扩张的老年群体规模以及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需求相比,还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求。特别是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的培养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老年服务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本研究对分布于河北省各地市的养老服务机构的养老护理员进行了初步调查,以求了解我省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培训、工作内容等情况,为我省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认证、规范化培训提出建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0年1月~2013年12月调查了河北省9个地市(包括石家庄、承德、张家口、沧州、秦皇岛、衡水、唐山、邯郸、保定)的77所养老机构,其中70家养老机构护理员接受了调查,7所养老机构没有接受调查,122名养老护理员填写了调查表。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和调查表对126名养老护理员进行调查,共发放126份调查问卷收回122份,回收率96.38%。

2结果

2.1我省养老护理人员基本情况受调查的养老护理员年龄30~50岁者占58.20%,50岁以上者占21.31%。中学学历占相当比例约为45.90%,大专以上学历约占28.69%,但仍有部分小学及以下学历者(表1)。护理专业毕业或参加过护理培训的占38%。工资800~1500元占55.38%。

2.2养老护理员护理内容所调查的养老护理员的每日工作前3位分别为食品营养(76.07%)、洗衣清洁(58.74%)清洁卫生(49.89%),而社区保健(12.75%)和安全保护工作(26.16%)所占比例较低。而列在经常做的工作内容前3位的是通讯服务(63.30%)、安全保护(54.95%)和情感关爱(54.45%);同时情感关爱(2.75%)也列在偶尔做的内容倒数第3位,列在偶尔做的内容倒数第1和倒数第2的是食品营养(1.76%)和洗衣清洁(2.24%),与每日工作内容排序相应。具体见表2和图1。

3讨论

3.1我国养老护理员职业化的发展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员的从业人员来源稀缺,导致入行的门槛较低。城市养老护理员基本由中年下岗失业人员组成,以保姆、钟点工的形式集中在家政中介机构,他(她)们不仅缺少相关的岗位培训和再教育,而且流动性较强[2-4]。要改变现在养老服务的现状,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真正体现对老年人的终极人文关怀,必须从加强护理人员专业化入手。社会福利服务走专业化道路是必然趋势,必须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并重,建立健全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准入制度,严格实行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管理认证制度,提高社会福利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是提高养老护理员服务质量的根本。2002年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养老护理员的工作从生活照料、技术护理、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等方面的工作内容以及相关知识和技能要求均作出了具体的描述。我国自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来,累计鉴定人数突破万人,达到10967人,累计鉴定合格人数9491人[5]。

与国外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化相比,我国尚处于职业认证的探索期。美国早在1966年Duke大学开办了老年护理专业课程,从这些专业课程毕业的护士通过由美国护士学会主持的资格考试后便可以成为1名老年护理专业的从业者[5-6]。日本从1971年起就对福利机构中各类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而且,日本养老护理员的培养已经与学院联系起来,从护理员的来源以及准入制度上保证了护理员的专业性[7]。而我国目前只有部分护理院校开设了30~40个学时的《老年护理学》课程,即便是护理专业的学生也只能浅表的了解老年护理知识,不能全面地掌握实用技能。因此,我国老年护理的专业化和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化需要医学护理院校、民政部、卫生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尽快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和老龄化发展的教育培训体系[8-10]。

3.2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应尽早建立分级体系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培训体系,首先要建立我国养老服务人员的分级制度,依照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构建相应教材。老年护理学发展较早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从事老年护理者均分为不同层次。澳大利亚的养老护理是从1940年开始正式兴起,并逐步完善了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的培训体系,其培养层次分为养老护理助手初级和注册养老护士、登记养老护士。养老护理助手的培训主要内容为生活护理,需要在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或养老院经过6~8周培训,才能获得社区老人护理Ⅲ级证书[11]。美国护理协会于1965年就提出了专业护士必须具备本科护理学历的设想,1967年又规定从事养老护理的执业者必须具备学士以上学历,社区开业护士要具备硕士以上学历。虽然中国现阶段难以达到美国的学历层次,但在教育体系上值得参考。美国的养老机构基本由学历教育体系支撑,院长普遍mba毕业,机构内的医师、护士、社工、康复治疗师、营养师等,每个职业都有3~4个等级,硕士乃至博士学历常常是基本要求。只有护工及助理社工等岗位由非学历教育培养,但均要求持证上岗[5]。

我国院校培养的护理专业学生,一方面老年专科知识不完善,另一方面,能在一线工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而目前养老护理员的教育培训存在偏重医护、忽视生活照顾的内容。“三院一体”体制将养老、慢性病的长期护理及临终关怀集中在一起,对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要求提出更高要求。然而,本次调查表明,养老护理员的每日工作内容仍然偏重于饮食营养、清洁卫生及换洗衣物等日常生活照料方面,2013年民政部出版了新版职业培训教材,从教材内容上看,理论较多,强调疾病的专业知识,这一点是40~50岁的从业人员难以掌握的。日本的老年家庭照顾教材操作性更强,如怎样使用轮椅、怎样省时节力地移动老人、不同性别的便器如何使用等等。因此,系统的康复护理、心理慰藉、营养知识和清洁卫生技能应是养老护理员培训教材的重点内容。建议在高职高专层面开设老年人非医疗护理的专业,与高等院校老年护理专业分层次培养。养老护理员的培训以生活照顾为主,强调实用性。

3.3应进一步强化养老护理员培训,实现社会化2011年,民政部规范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申报条件和鉴定工作规程,经民政部备案批准的技能培训基地培训后(培训学时数达180学时,不低于22d)方能申请国家职业技能初级养老护理员的鉴定。而安徽医学专科学校2013年对某民办养老机构的200名服务人员进行调查显示80%~90%未经过专门的培训直接上岗。在培训机构方面,目前全国各地有

近千名民政部认证的养老护理员考评师,但养老护理员的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尚未全面展开。我省仅有优抚医院、民政总院、邢台医专等少数院校和机构取得民政部的培训资质,远远不能满足我省养老护理员的就业缺口。建议加强养老服务人员培训工作,一方面要鼓励职业院校设置养老护理和养老服务专业,增加具有培训资质的院校名额;另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要放宽限制,支持具有国内外相关先进经验的人士利用社会力量办学并积极纳入政府认可的再培训体系,对已上岗人员轮流进行全面系统的再培训,提升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素质。

参考文献

[1]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DB/oL].(2007-12-05)[2014-01-05]http://fss.mca.gov.cn/article/ywbz/200712/20071200005097.shtml

[2]虞红,盛芝仁.地方城市老年护理人员及其培养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2,9(7):319-321.

[3]黄菲,张会君,解杰梅.国内外养老护理人员培训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1,25(1):189-191.

[4]申徐,刘珊,关于社区老年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调查研究-以松江区某街道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09(10):136-137.

[5]刘雪琴,李漓,KeelaHerr.美国老年护理的发展经验对中国护理的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50-952.

[6]王章安,郑宏来.浅析美国护理本科教育老年护理核心能力标准与教学策略[J].护理研究,2011,25(11):2897-2898.

[7]谢红.日本老年护理发展和人才培养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4):13-15.

[8]仪宁,尹娇,张会君.养老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41-43.

[9]邓波,刘玉卿.我国养老护理员专业化培训研究[J].企业导报,2012(19):240.

[10]黄桂芳.中国老年护理人才的职业教育[J].中国社会福利2009,11(4):28-30.

[11]婕林.澳大利亚老年护理教育的现状与启示[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1):107-108.

养老护理员培训篇3

1养老护理员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养老护理服务人员主要来源于两组:一组是具有专业护理水平的专职护士担任;一组是由外来务工人员组成的专职护工,这些护工文化层次不高,没有经过正规培训[3].有人对江苏省养老机构中2909名养老护理员进行基本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中专职护士有335名,仅为11.5%,而护工则为2574名,占88.5%[4].另外还对这335名专职护士的专业培训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过规范、系统的养老护理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学习培训的护士仅占极少数,大部分护理人员为普通病房的护士或即将退休的护士,并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养老护理岗位培训[5],由此可见养老护理员缺口之大,基本达到了供不应求的程度,基本状况下:

1.1文化素质低下.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隶属于家政服务,因此养老护理员文化素质低是最为突出的特点[6,7],这些人员多来自农村,还有一部分为城市下岗人员,北京市2003年对23所养老机构进行了调查,其统计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474名养老护理员中,文盲者占5.1%,小学文化占8.0%,初中占51.9%,高中及以上学历者占35.0%[8].北京这样的经济发达城市尚且如此,对于其他城市情况将更为恶劣,由此可见,我国养老护理员的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1.2专业技能水平欠缺.养老护理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为了规范其职业标准,我国颁布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试行)》.但是,自标准颁布实施至今七年以来,效果却没有明显改善,在标准中明确规定养老护理员必须持国家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上岗,然而大部分地区基本未实施推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即使有部分城市实施推广了持证上岗制度,但是持证率并不高[9],例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为57.4%,其中依靠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以及一些民营老人院的持证率仅为43.5%,甚至更低,而广州,仅为12%.即使一些地方推行了岗前培训制度,但其培训却很不规范,仅仅是走走过场,远远不能达到培训的要求,据2009年的调查显示,在我国取得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书的仅为2万人,持证率只有10%[10].可见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的缺乏程度,同时可以看出其专业技能的欠缺.

1.3年龄偏大.我国养老护理员存在着年龄普遍偏大现象,40岁以下的仅为14.3%,而40岁到49岁的护理员达到47.66%[11],养老护理工作既细致,劳动又繁重,年龄偏大将会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尤其是面对繁重劳动时出现体力不支的现象,因此年龄偏大不宜胜任,容易给养老护理工作带来极大隐患.

1.4流动性强、缺乏系统培训.根据调查显示,北京每年养老护理员流失最高达到1/3以上,我国养老护理员的从业年龄普遍偏低,因为养老护理工作即繁琐又劳累,收入不高,也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大部分养老护理员一旦找到其他工作,就会离开养老护理行业.同时,大部分养老护理员缺乏系统的培训,不能为老年人实施专业化的护理服务.养老护理员不仅仅是对老人简单的生活照料,还需要专业和技能,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及社区中的养老护理员,大部分缺乏养老护理方面的系统培训,甚至上岗前没有参加过正式培训.另外我国养老护理员培训模式单一,缺乏市场有效竞争,培训内容少,多集中于基本护理操作,缺乏职业道德和老年人心理护理方面的知识培训,专业化程度不够.

2养老护理员的市场需求

据统计,我国老年福利机构现有职工约为22万名,其中通过国家劳动保障部门颁发资格证书的养老护理人员约占10%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养老护理人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2012年,我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比上年增加3436个,累计达到44304个,总床位数为416.5万张,比前一年增加了12.8%(其中每一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1.5张,比上一年增加7.5%),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水平不断发达,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转变,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对养老服务机构的需求越来越大,截至2012年底,我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4.5万人,占总人口的14.5%;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2.4万人,占总人口的8.59%.2013年底,承德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71所,总床位12344张.其中五保供养中心47所,床位10041张;社会福利院1所,床位220张;独立运行的光荣院2个,床位96张;荣军医院1所,床位120张;社会办老年公寓20所,床位1867张,平均每45位老人,拥有一张床位,可见中国的养老机构,还需要不

断完善,养老护理员的需求量更在不断增加.我国民政部门在2011年印发的《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2010~2020)》中提出,到2020年,预计我国养老护理员总数量将达到600万人,目前全国范围内,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人数仅为5万余人,缺口之大可想而知.另外,根据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的失能老人到2020年将达到599~674万,半失能老人达到6852~7590万,由此推算,我国养老护理员岗位则应该达到657~731万人,目前中国的养老护理员仅为200万左右,缺口将近300~500万人[12],社会对养老护理员需求的缺口在不断增大.

3养老护理员行业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类进入老龄化时代,我国也提高了对养老护理员的重视程度,民政部于2001年了《老年人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规范明确规定:从事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的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持证上岗,更应该熟练掌握所从事工作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国务院于2006年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在本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培养老年护理学专业型人才,要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随着国家政策法规的以及社会对于养老护理问题的关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开始设置"老年人服务与管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等相关课程,从而加快了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但是,这些还远不能满足社会养老护理员的需求,如何能够培养一些层次高、专业性强、服务规范的养老护理员队伍,现提出以下对策:

3.1在中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独立养老护理员专业.各级高中等医学护理院校面对我国养老护理员缺乏的现状,应该有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机遇,调整培养方向,向社会输送紧缺型专业人才.中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应该开设养老护理专业,面向社会招生,突出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训,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养老护理人才为目标.使养老护理人员熟练掌握老年人的一般护理常规、突发疾病的急救,注重老年人的康复护理以及慢性病的保健护理,熟悉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护理方法.

3.2提倡高中等医学院校"双证"教育模式.在一些高中等职业职院校,对护理专业的护生,调整课程设置,加入老年病护理、康复护理等课程,并利用业余时间,对护生进行养老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学生在毕业后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的同时,参加国家劳动保障部门的养老护理员执业资格考试,通过这种"双证"教育模式,拓宽护士的知识面,扩大毕业生就业范围,为以后从事养老护理工作打下基础.

3.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国家劳动部门可以在城市下岗职工中以及城镇农村选择一批有志于从事养老护理的适龄人员,对他们进行统一正规的免费培训,并给予一定的补贴,然后从事养老护理工作,既扩充了养老护理队伍,又可以扩大再就业,同时规范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建立持证上岗制度并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资质待遇,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服务意识,拓展培训渠道,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则应该按照护理员的工作强度和资格证书设立合理的工资标准,制定最低工资制度,可以参照杭州的政策"福利性非盈利性养老机构给予取得高、中、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养老护理员,每月工作标准达到当地最低工资的1.6倍、1.4倍和1.3倍."通过广播、媒体等传播途径,不断宣传养老护理员职业的必要性,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培养全社会尊重养老护理员的良好风气、降低养老护理员的流失.

养老护理员培训篇4

日本老年福利服务可分为居家护理服务和机构护理服务两大类。居家服务指的是加入保险的老人可以大部分时间住在自己家里接受各种服务。服务种类大致有居家护理、入浴护理、访问看护、访问康复训练、居家疗养指导、日托护理、痴呆老人生活护理等13种。机构护理服务即被保险者完全离开家庭,住进护理机构接受各种程度的护理。包括介护老人福祉机构、介护老人保健机构和介护疗养型医疗机构3类服务。还有专门为老人提供疗养、康复、咨询等服务的福利机构。日本政府鼓励社会福利团体、企业、个人等民间力量参与开办养老机构,政府予以资助。

日本老年护理以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达到健康老龄化为目标。健康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成为老年型人口以后,健康老人、健康高龄老人和健康百岁老人比重日益上升,而病残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比重逐步下降这样一个过程或一种状态[2]。在日本介护护理中,处处体现“像家一样温暖”的理念,提倡QoL理念、注重生命的质量、生活的质量及人生的质量。护理人员要帮助老人回归社会。一方面重视疾病预防保健和康复训练,另一方面在服务设施中创造适应生活的实际环境,尽量让老人自己洗澡、更衣、写字、烹饪、行走等,增强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使老人充分体会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为重返社会做准备。

日本从事老年护理服务的人员主要是介护福祉士和社会福祉士。介护福祉士一般分为3级:1级为护理兼管理,负责安排管理辖区内护理员的工作,参与对老人的护理;2级的能做所有的护理工作;3级的只能从事简单的家政服务和一般性护理工作。他们主要为老人或者因残障造成生活自理困难的个人提供与医疗、护理、保健和生活等相关的综合性、专业化的援助,以维护他们的尊严及基本人权,帮助他们实现生活自理。主要任务是帮助进食、排泄、沐浴和健康机能训练。对于介护福祉士的培训,日本有相当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教育机构和专门教材。教材对医学知识的要求较低,主要偏重于社会福利概论以及老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还有各种生活护理技能。例如iGL健康福祉专门学校的介护福祉学科总课时1830学时,其中心理、身体结构等医学知识300学时,人与社会等相关知识240学时,生活护理技能等介护知识1290学时。课程设置包括沟通交流技术、人间尊严、社会理解、生活环境、老化的理解、老年痴呆症的理解、生活支援技术、介护基本知识等必修课和手工、烹饪等选修课。社会福祉士则是自愿报名,然后由政府出资,接受88个小时(56小时理论培训+养老院32小时实习)的资格培训,考试合格后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到居住所在地的相关部门登记注册,等待上岗。

1我国养老护理亟需培养专业护理人才

近年来,我国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兴办养老事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主办养老机构。与此同时对专业化养老护理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但是,我国现有养老服务队伍远远不能适应养老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目前,中国城市老人失能和半失能的比例达到14.60%,农村已经超过20.00%,这部分老人需要专业的护理和照顾,按照老人与护理人员比例3:1推算,全国最少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人员。但目前,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人,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证书的也不超过2万多人,不仅与中国几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差甚远,而且由于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其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都无法满足老人的护理需求。专业养老服务人才与管理人员匮乏,严重制约了社会化养老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必须重视养老从业人员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2多途径、多渠道培养老年护理人员

从事老年护理服务必须有相应资质,积极推行老年护理人员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借鉴日本经验,我们应建立和完善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体系。(1)在普通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独立的老年护理专业,培养中专、大专、本科甚至硕士等不同层次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2)面向全民,开办老年护理短期培训班。对准备从事老年护理的人员实行初、中、高3个等级的职业技能培训,经鉴定考核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按照培训的不同级别提供相应的老年护理服务;(3)加强在岗职业培训。对在岗的老年护理人员加强培训,完善考评体系和资格审查体系,以提高专业素质,提升服务质量。

3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老年护理人员

培养老年护理人才,不仅仅是单纯地增加从业人员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提高老年护理人才的综合素质。

1)培养“尊老爱老、关爱他人”的服务理念

老年护理,不仅要拥有高超的技术,充满对老人的尊重、关爱和愿意为他人服务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日本iGL集团提倡的“邻人爱”(请像热爱你自己一样去关爱你身边的人)和“受容、宽容、许容”的理念。要培养老年护理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尊重老人的人格和尊严,全身心地投入,为老人进行“五心”(责任心、同情心、爱心、细心、耐心)的亲情服务。

2)培养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力

老人历经沧桑特别希望得到周围人的尊敬和爱护。他们对护理人员的态度表情、一言一行观察得十分细致,要求较高。再加上老人机体各方面逐渐出现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认知障碍等退行性改变以及孤独、忧虑、多疑、固执、情绪波动大等心理特点[3],使沟通交流能力成为老年护理人员必备的素质。首先要理解尊重老人,把握好沟通的时机,掌握与老人的沟通技巧。护理人员与之沟通时要态度真诚,语言亲切,语调平和,语速放慢,语句简短,通俗易懂,主题突出,常使用商量性语言。特别重视目光、表情、手势等非语言沟通技巧。通过良好的沟通可以充分了解老人的思想、需求,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保证老人的健康。

3)培养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

养老护理员培训篇5

关键词:日本;老年护理;社会福利士

中图分类号:D73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114-03

1999年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约6.96%[1]。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老龄化水平达到14.8%。在2025年之前,老年人口将每年增长100万人[2]。随着我国进入老龄社会步伐的加快,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与人口老龄化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严峻,如何加快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进程,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我国老年护理的重要课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存在着绝对数世界第一、发展迅速、地区不平衡、高龄化和“未富先老”的特殊性,养老和老年护理的社会问题日趋严峻,其中老年护理人才匮乏尤为突出。而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之一,其在为老年人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反观我国,老年人数量已经超过日本国民总数近一倍,通过对日本养老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的借鉴,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为老服务人员的解决路径在当前极为重要。

一、日本养老人才培养:社会福利士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机构民营自由化改革。但是这一改革带来了很多弊端:日本人口生活压力大导致社会整体生育率水平下降;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长,2010年日本总人口约1.28亿,65岁以上的老年人约2958万,占总人口数的23.10%,平均2.8个生产力人口支撑一位老人;青年人口逐年下降,人口资产增长率呈现负增长态势,人口结构呈倒金字塔形;在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中约有20.00%需要不同程度的护理服务[3],对于老年人护理相关的福利需求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日本的社会福利士及护理福利士的职业被独立分离出来,并逐渐成为日本社会中的一种新职业。

(一)日本社会福利士概况

日本社会福利士是在1987年5月第105届国会通过的《社会福利士及介福利士法》中规定的,具有从事社会福利业务国家资格的人,即社会福利士是在厚生劳动省按规定正式登记,具有社会福利方面专业知识,或者护理等相关技术的个人;能够为身体或者精神层面存在障碍或由某种理由造成的无法正常生活的个人或者群体提供咨询、建议、指导等服务的或相应帮助的个人[4]。

日本老年人护理按老年人所处场所不同分为居家护理服务(临床护理)和机构护理服务(社区护理)。居家护理是指由于老年人身体和心理等原因,只能在家中接受的各种护理服务,种类大致有居家护理、入浴护理等13种。机构护理是指享受社会保险的老年人离开家庭进入各种护理机构接受的护理服务。日本政府为了保证老年人健康、愉快地度过老年生活,建立了许多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老人福利护理机构,主要包括老年人保健机构、老年人福祉机构和疗养型护理机构等,专门为老年人提供24小时的保健、咨询服务,并且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及个人参与开办,由政府给与资助。

日本的社会福利士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工作内容往往大不相同,总体看来其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综合资讯,这也是福利士最为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在咨询者具备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情况下,为其提供解决自身问题的方案,促使其解决现有问题。二是协调协商。在咨询谈话的基础上,为受助者提供所需的信息服务。在问题没有计划的情况下配合相关当事人进行协调协商,促使问题的早日妥善解决。

(二)日本培养社会福利士的措施

1.扩充社会福利士的职业培训内容

培训机构为了使社会福利士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有需要的老年人,不仅开设了许多相关理论的课程,并且还要求学员进行实习操作。改善现有的培训方式,更多的是在实践中完成对理论的理解,增加各培训机构专职教员的数量,使其能够更认真地培养社会福利士。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进,以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各种需求。

2.完善社会福利士的培养体系

为了更好地向养老服务行业输送人才,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日本政府建成了两套社会福利士培养设施。一套是以普通全日制大学毕业生为对象的一般性培养设施;另一套是以社会福祉专业大学毕业生为对象的短期培养设施。并且修改了关于社会福利士培训教育设施的相关规定,完善了社会福利士部级资格认证考试制度,由厚生劳动省指定的日本社会福利士养成校协会进行统一考核。

3.提高各福利机构的吸引力

为了提高社会上各福利机构的吸引力,日本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强制降低了各中小福利机构的消费金额限制,使广大收入较少的老年人能够消费得起。并且各福利机构也相继增加了多种服务,满足需要护理老年人的各种需求。至此,日本社会福利机构的利用人数逐渐增加起来。

4.利用网络等改善社会福利士的就业环境

日本政府为了改善社会福利士的就业环境,促进其就业,规定全国各地的福利人才服务中心都要无偿地为社会福利士介绍工作。政府还对为确保福利人才就业而开办活动的福利中心的经营者进行补助。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福利人才供应网络,要求求职者填写详细的个人资料。哪里有需求,保证第一时间通知到需要就业的社会福利士。并且服务中心还会给与各求职者相应的指导,以便他们能更好地使用这个人才供应网络。

5.社会福利士教育课程要求

鉴于社会福利士对使用技能的要求,为了能够提高社会福利士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能力,日本厚生劳动生要求各种教育机构在教学中达到以下要求:普通培训教育机构在保证1年以上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选修新课目,将总课时扩充到1200个小时。短期培训教育机构在以往修学年限不得少于6个月的基本条件前提下,根据新设置的规定将课程的授课时间扩充到600小时[5]。大学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在维持现有水平的基础上,保证实习内容、时间和教师资质符合相关规定,并要符合必修课、选修课在一定范围内的互补和替换要求。

学校还对课程设置以及知识点作了详尽要求,内容主要涉及四个主要方面:其一,理解关于人、社会、生活和社会福利的改善和开发方面的知识技能;其二,理解关于综合性、整体性谈话援助的理念及方法;其三,关于地方福利的改善和开发方面的知识技能;其四,服务相关方面知识。另外,日本厚生劳动省还要求教学内容上应在保持原有国家资格认证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的同时,重视尚未被列入考试大纲但又在实际工作中涉及的知识点,积极将新领域、新知识纳入资格认证的实际教学中。

二、中国养老人才及养老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深,老年人对护理工作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由于我国服务老年人才培养起步较晚,至今未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养老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养老人才人员少、素质低、服务质量差严重影响了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甚至阻碍了养老发福利事业的发展。

(一)整体素质偏低,服务人员年龄偏大

目前,我国大多数养老人才的文化素质以中专以下学历为主。从事护理的人员,多数是下岗及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受教育程度和知识结构的限制,护理人员普遍缺乏人文关怀、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适应不了养老模式的转变,满足不了高层次养老护理的需求[6]。我国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人员,整体年龄偏大。年轻人一般不愿意承担这类工作,所以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大多数为40―50岁左右的年龄段[7]。

(二)养老护理人员数量少、工作待遇偏低

由于传统观念认为养老护理人员就是伺候老人、社会地位较低等诸多原因,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即使从事了这个行业,人员流失率也相当严重。据统计,我国现有约30多万名养老护理人员[8]。但我国老年人口从2013年开始就已经超过2亿,服务比例严重失调。这也导致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更加重了护理人员的流失率。现有养老机构多数为社会公益性质,因此,不可能给从业人员提供较高的薪水。而社区服务人员一般都是政府购买,服务低于市场价格,再加上政府补贴措施不到位、社会捐款分配不均衡,从事养老护理人员的工资普遍只比当地最低工资水平高一点,有的甚至就是当地最低工资水平。

(三)养老护理培训不足

养老机构及社区中的护理人员多数缺乏专业的养老护理方面的培训。护理人员在上岗前未接受过正规的养老护理知识的培训,养老机构中提供的培训方式多数是由从事该职业年限较高的人向年限较低的人传授经验和技巧[9]。这种方式只注重护理人员的技能操作,缺少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因而护理人员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不能满足老年人精神层次和特殊的需求。

(四)高等教育缺乏相关专业

由于养老服务是一个新兴专业,大多数高校还未能及时开办相关专业,而开办该专业的多数是专科类院校。使得毕业生只具备技能知识而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这样也阻碍了我国养老人才的培养,阻碍了对养老产业的进一步研究。

(五)全国未形成统筹

现阶段我国养老人才培养主要还是在市一级统筹的程度上,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培训、考试标准,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养老人才管理混乱,不能很好地维护养老人才的权益需要,使得各地区护理人才能力参差不齐,甚至养老人才流失严重,不能满足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老年人对护理的需要。

三、日本养老人才培养对我国的启示

由于养老护理人员的特殊性,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应由政府主导。我们应通过学习日本在养老护理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适合我国的并且与国际接轨的养老护理人才培养之路。

(一)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人才管理中心

统一管理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考试等工作,维护养老服务人员的权益,促进全国的养老人才的交流与流动,提高养老人才的服务水平。

(二)鼓励各大高校开设养老护理专业

建议政府部门积极鼓励高等院校开设养老管理与服务、老年护理、老年社会学和老年新产品开发等专业,为发展养老产业和养老机构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希望相关部门、机构对现有养老服务人员和有志从事养老服务的社会待业人员进行家政、保健、营养、心理等方面培训,改善其知识结构,增强其专业技能,提高其整体素质;并建立相应培训基地。相关部门应对各类社会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技术等级考试,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实行职业资格认证,以实现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

(三)提高对养老服务人员的补贴力度

提高护理人员的收入,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并且提供免费的培训及建立全国统一的护理人员就业网站,解决养老护理人员的就业问题;对培训机构进行补贴,实行减税或免税的政策,改善培训机构的硬件设施。

(四)逐步完善养老人才队伍建设的环境

建立完善养老护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国家需要在现有《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职业资格认证的类型标准,促使养老人才认证机制更加全面规范。加强国际交流,创新兼顾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护理管理模式,培养和打造外向型人才,我国养老护理融入国际老年护理领域,共同探讨和解决老年护理领域存在的共同问题,很好地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完善我国护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共和国民政部,养老服务基本情况[eB/oL].http:///

[2]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R].2013.

[3]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数据[eB/oL].http://bdtk.mhlw.go.jp.2008.

[4]财团法人日本社会福利士会.http://jacsw.or.jp.2008.

[5]日本厚生劳动省,关于在社会福利士养成教育内容等的修改.2007.

[6]张慧清,申秋.广西省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8,(10):28-32.

[7]杜国玮.我国养老服务机构护理人员队伍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北京为例[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养老护理员培训篇6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天津300222)

摘要:进入21世纪,世界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老年人对养老护理服务的需求量激增,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美国是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养老护理服务体系。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在养老护理职业现状、职业描述现状和职业声望现状等方面的差距,可以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推动我国养老护理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养老护理业;发展现状;中国;美国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85-04

作者简介:杨旭萍(1986—),女,河北保定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

从联合国人口发展基金会的统计数据获悉,截至2012年,全世界约有8.1亿人口年龄已达到或超过60岁,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1%,也就是说平均每9人之中就有1人是60岁或超过60岁的老年人;预计到2050年,老龄人口数将达到20.3亿,占比将达22%,即每5人中就有1人达到或者超过60岁。全球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随之带来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重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以有效应对激增的养老服务需求,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美国是全球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在发展养老护理职业方面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而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相对较晚,且养老体系尚处于初步建设阶段,养老护理职业也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笔者拟通过中美养老护理职业发展现状的对比,提出借鉴美国经验,推动我国养老护理业发展的若干对策。

中美养老护理职业群及其形成背景的比较

(一)中国的养老护理职业群

从经济来源角度看,由于家庭养老在文化价值、感情维系、精神慰藉等方面有无可替代的功能,当前我国总体上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且其比重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成反比,但随着家庭功能的日趋弱化以及国家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社会养老的作用愈加凸显。

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我国在2002年2月11日由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至此,养老护理员正式成为一种职业。当前,我国养老护理职业群以养老护理员为主体,辅以家庭服务员、护士、心理咨询师以及营养师等职业。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当今老年人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内容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对精神护理的需求以及专业基本护理需求越来越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养老护理员的数量及素质都暂时无法满足其需求而形成的。

(二)美国的养老护理职业群

美国的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等为美国的社会养老提供了大力支持,主要体现为社区养老和非政府机构养老。在美国,大部分的物质、精神、文化服务都是以社区为单位提供的,而且社区也经常代为执行政府在公共政策方面的具体职能。因此,社区养老在美国养老服务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非政府养老机构在享受政府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接受政府监督,设有相应的行业准入标准,大都是微利甚至是不盈利的。非政府养老机构的存在和发展是美国养老服务高度福利性、市场化和产业化的体现。此外,美国的以房养老、异地养老等发展也很成熟,十分流行。

2010年美国劳动部公布的标准职业分类系统将美国的职业分为23个大类、97个中类、461个小类、840个细类,对具有相近工作职责、技能训练水平、教育水平的具体职业岗位归属于一个细类中。在该分类系统以及基于该分类系统再开发的美国职业信息网(o*net)的分类系统中,均没有专门护理老年人的职业。但是,美国早在1966年就在杜克大学开办了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该专业的毕业生要想成为一名老年护理人员,只需通过一个由美国护士学会主持的资格考试即可,而养老机构管理者必须经过相关专业的学习取得证书后方可上岗。可以看出,美国老年人的护理服务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护士提供的。根据o*net职业快速检索系统的关键字查询与分类查询以及具体的职业描述,个人护理助手(personalCareaides)这一职业的职业内容与我国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内容最为匹配。除此之外,还有家庭健康助理(HomeHealthaides)、医务社会工作者(HealthcareSocialworkers)等。

中美养老护理人员职业描述的比较

(一)中国《标准》对养老护理员的描述

我国2002年出台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养老护理员职业的描述项有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和比重表等,其中职业概况包括对职业名称、定义、等级、环境、能力特征、基本文化程度、培训要求和鉴定的具体描述;基本要求又分为职业道德要求、基础知识要求两方面;工作要求将养老护理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和技师四个等级,并分别进行了具体描述;在比重表中则规定了上述四个等级各项工作要求所占的比重,以基础知识为例,在比重表中要求初级养老护理员的基础知识要达到20%,中级护理员要达到15%,高级护理员要达到10%,技师要达到5%。

按照《标准》对养老护理员的定义,养老护理员是对老年人生活进行照料、护理的服务人员。以肢体协调动作、善于表达与感知、较强的空间与色觉能力为其职业特征,并且要求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其基本文化程度要求虽仅为初中毕业,但有明确的培训和鉴定要求,四个级别的晋级培训分别不少于180、150、120、90个标准学时。在职业道德方面对职业操守和基本职业道德知识的掌握都有明确要求。基础知识有两方面的要求:老年人护理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前者主要包括老年人常见病医学知识、生理及心理知识、营养学知识、护理操作知识等,此外还应熟练掌握养老护理员职业工作须知;后者主要包括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相关知识和劳动法的相关知识,用以保障老人和养老护理员的合法权益。

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功能主要是生活照料和技术护理,并且技能要求也随着初级、中级、高级和技师四个级别的提高依次递进,高级别包括低级别的要求。比如,初级养老护理员的生活照料内容包括卫生、睡眠、饮食、排泄、安全等方面;技术护理内容包括基本的疾病护理,如给药、消毒等,另外还包括护理记录、临终护理等。中级护理员在初级护理员工作内容基础之上又增加了肢体康复、沟通协调等方面的要求,依次递增,最高级别的技师则在前三个级别职业功能基础之上附加了培训指导和护理管理等内容。

(二)美国o*net中对相应职业的描述

美国职业信息网(o*net)是劳动部支持建立的美国最大的职业信息数据库,其成果已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笔者拟对o*net中的personalCareaides(个人护理助手)与我国的养老护理员进行比较。

个人护理助手的定义是:在服务对象家里或护理机构帮助老年人、恢复期的病人或者残疾人,照顾其日常生活的人员。职业能力要求有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书面理解能力、口齿清晰(被服务对象准确理解)、语音识别(准确理解服务对象的语言要求)、信息整理、细节观察力等。o*net显示,在美国从事该职业的人员大部分要求在职业学校接受过培训,有相关工作经验,有专科毕业证书,并附有统计结果:66%为专科毕业学历,23%为本科毕业学历,11%为其他大学毕业或没有学位。该职业的基础知识要求为:(1)牙科知识和其他医药学知识;(2)有关服务原则和程序的知识;(3)一定的心理学知识;(4)英语语言知识(为了与服务对象更好地沟通);(5)教育培训知识;(6)治疗和咨询知识;(7)生物学知识;(8)社会学和人类学知识;(9)电脑和其他电子产品相关知识。

个人护理助手的职业功能主要有卫生援助、护理记录和报告、日常照料(照顾饮食、帮助家务等)、陪伴、给药、指导建议、咨询评估、培训等等。

中美养老护理职业声望的比较

(一)中国养老护理的职业声望

职业环境方面首先,由于我国当前老龄人口的护理服务需求远远大于现有养老机构的数量和规模,所以一般的养老机构为了维持生存和盈利,大都设施简陋,住宿环境拥挤。另外,由于养老护理员人数不足,往往一个护理员需要照顾几个甚至十几个老人,工作时间长,任务繁重。其次,目前我国针对养老护理员的相关保障政策、培养政策十分匮乏,养老护理员自身权利难以得到保障。这就导致职业吸引力的降低,养老护理员供需紧张,流动性大,而且专业素质差,服务质量不高。再次,很多人对养老护理员这一行业存在认知错误,养老护理员自身也缺乏自我职业认同,都认为养老护理员工作是专业性含量较低的、没有社会地位的。

任职者素质方面目前,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本地低收入困难家庭的妇女以及城市失业下岗人员是我国养老护理员的主要来源,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大多数,有的甚至是文盲,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即便在培训过程中,由于文化素质的原因,他们也只能接受到非常有限的专业护理知识。聘请养老护理员的机构或单位也基本不作学历要求,只看应聘者的劳动态度及有无上岗证等。另外,由于养老护理员人数非常短缺,对于暂时还未拿到资格证的人员往往边上岗、边培训。这些原因导致了我国养老护理员素质不高而且提升难度较大的现状。

职业功能方面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大多数养老护理员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因此,他们所提供的养老护理服务很大程度上局限在家政服务上,如为老年人打扫卫生、购买生活用品等。这种情况显然无法满足当今老年人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内容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尤其是精神护理需求。目前,养老护理员还远未发挥其原本的职业功能,素质偏低极大地限制了其职业功能的充分发挥。

社会报酬方面我国养老护理员的薪酬待遇水平整体偏低。根据长期照护全国联盟秘书处2013年9月13日的全国养老护理员行业工资指数,我国养老机构中8小时、12小时、24小时工作制的养老护理员平均月薪分别为2272元、2129元、2034元,相比其他看护行业处于较低水平。该指数从行业角度向社会公示了我国养老护理员的薪酬水平,今后还将定期跟踪。长期照护全国联盟轮值主席、鹤童老年福利协会副会长方嘉珂认为,我国养老护理员人数严重不足,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工资待遇偏低。

(二)美国养老护理的职业声望

职业环境方面美国的各类养老设施都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类型,且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不同,设置了自护型、助护型、特护型三种类型供老年人选择。老年养生社区因此在美国取得了成功并具有典型美国养老模式的特色。这些社区的居民以老年人为主题,且设施齐全,功能类型也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设置,是以提高老年人自立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理念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养老社区。另外,美国已经建立了十分完备的行业政策法规以及比较系统、成熟的管理服务体系。因此,在美国公众眼中,养老护理工作者与其他普通社会成员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体面而快乐的上班族”。

任职者素质方面美国很多学校都设有专业的老年护理课程,这就从根本上提高了从业者的文化素质。此外,美国的职业教育培训发展也比较成熟。护理人员必须先通过专业学习,参加国家的专业培训,并且划分等级,考试合格获得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后,才能领证上岗成为专业的护理人员,否则没有资格从事养老护理职业,此举使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职业功能方面基于较高的职业素质,美国的养老护理人员能够为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基本生活照料服务、营养饮食服务、急救医疗康复服务及心理健康维护服务。因此,在市场化和福利制双重作用下提供的养老服务,不仅满足了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提升了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而且发展成为一项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社会财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社会报酬方面美国劳工部2013年5月的职业就业统计显示,美国所有职业平均每小时工资为16.87美元,平均每年工资为46440美元,个人护理助手(personalCareaides)的平均时薪为9.67美元,平均年薪为20100美元,家庭健康助理(HomeHealthaides)的平均时薪和年薪分别为24.44美元和50820美元。可以看出,美国的老年护理人员的薪酬待遇至少是中等水平,随着技能水平的提高甚至能达到高收入水平。此外,生活在美国自由福利国家体系下的养老护理人员除工资外还能接受基金补助。

促进我国养老护理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中美两国养老护理职业发展现状的比较可以看出,美国的养老护理事业开展较早,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养老护理体系,在很多方面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对我国养老护理事业的发展与完善有很大的启示。

(一)借鉴美国经验,重新修订《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

在内容上,应效仿美国职业信息系统(o*net),要求养老护理人员除了要具备核心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外,还应有相应的非专业知识、技能与能力、人格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这既反映了当今职业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全面的社会趋势,也是使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得到可持续培养和提升的关键。详尽具体的职业要求可使劳动者对照自身的性格特点及兴趣爱好选择职业,也可使学校及培养机构能据此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内容。另外,应提高养老护理员的薪酬水平并写入《标准》之中。

在形式和效力方面,我国应吸收美国的先进经验,采取更加方便公开的方式以增强《标准》在公众中的普及度,并加快更新速度,增强指导作用,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的人才需求。另外,要在各个环节加强监管,以保证《标准》的约束力和强制性。

(二)推广学院教育,实施分层培训

加大学院教育推广力度,提高学历水平由于较高层次的学习和培训必须基于较高的学历水平,目前养老护理员文化水平低且年龄偏大的现实状况使得他们无法通过后期培训达到较高的素质水平。因此,应在职业院校设立相关的养老护理专业,通过正规高等教育的途径培养高学历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可以先从专科培养开始,逐步过渡到本科甚至更高学历,从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或水平直接获得不同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

实行分层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考虑到护理人员短缺和培训的有效性,可将养老护理员群体分为两部分:学院教育者和非学院教育者。对于前者,即已经接受过专业系统学习的人员,其岗前培训的重点应放在熟悉流程、适应角色和安全操作等方面。而对于后者,对他们的培训除了前者在岗前培训中学习的内容外,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不过,囿于学习能力,培训内容仅限于初级养老护理员水平。

(三)“以人为本”建立层级管理制度,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完善养老护理员管理体系首先,应该转变管理理念,树立起以养老护理员为核心,养老护理员个人利益与养老服务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相统一的新型管理理念。其次,要建立责权明晰的层级管理规章制度,引进高级管理人才,改善目前混乱的管理状况,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并选择试点发展老年社区或其他类型的养老模式,为我国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探索道路,积累经验。此外应加强设施建设,改善老年人入住条件和养老护理员的工作条件。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利用加权计算方法,全方位地评价考核养老护理员的知识技能水平、日常工作、突出表现、态度道德等情况;要引入竞争和奖励机制,对于考核优秀的人员给予物质奖励或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改变社会对养老护理员的认知偏差

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提高社会成员敬老爱老的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氛围。

要运用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养老照护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发展,使全社会加深对这项工作及其从业者的认识与理解;增强养老护理员的自我认同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理想;通过宣传和口碑,逐步改变老年人的传统观念,使他们乐于接受养老护理员的服务。

参考文献:

[1]populationofover-60-Year-oldstoReachoneBillionwithintheDecade[eB/oL].(2012-10-01).http://unfpa.org/public/home/news/pid/12232.

[2]谢倩.养老护理员专业化程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4-6.

[3]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2.

养老护理员培训篇7

【关键词】老年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有所养”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十报告中将其列入保障民生的重点工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政府已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新增各类养老床位332万张,鼓励基层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卫生服务,发展老龄化产业以满足老年人的卫生保健及生活需要。随着老年服务机构的不断建立,为更多老年服务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老年服务机构的发展,需要更专业的服务、管理人才队伍。我国养老服务队伍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老年服务人员存在问题及表现

(一)老年服务工作人员数量上严重不足,根据我国养老机构数量及需求,我国养老机构需要护工人数1000万人,而实际人数只有37万人左右。以天津为例,目前天津市有各类养老机构340多家,养老床位38000多张,但养老服务和管理人员仅有5000多人,养老护理员不及4000人。工作人员数量上的严重缺乏导致在老年人群需要进行生活帮助时,因为人手不足,不能为老年人群及时提供服务。

(二)老年服务人员年龄、性别结构不合理。根据抽样调查老年服务人员年龄结构比例在30岁以下9%,31-35岁12.5%,36-45岁35.2%,46-50岁占33.8%,51岁以上占9.5%,主要年龄段集中于36-50岁。同时老年服务工作人员中女性比例接近90%。工作人员年龄偏大有助于同老年人沟通,但同时造成老年队伍活力不足,人才梯队建设上的脱节。女人员较多在日常服务时会造成诸多不便。

(三)老年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知识文化水平不高、专业技能较差,老年服务专业人才匮乏,老年服务相关专业毕业生从事老年服务行业人群较少。我国老年服务机构从业人员37万人中只有2万人具有专业资格认证。老年服务人员中学历水平结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小学及以下12%,初中及技校53.2%,高中及中专29.8%,大专及以上仅占5%。工作人员普遍学历都在高中以下,高学历水平工作人员不及5%,导致养老机构在运行管理上缺乏专业性,在日常服务中由于医疗保健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不太倾向于养老行业,老年服务机构缺乏专业人员进行专业服务,服务质量水平大打折扣。

(四)老年服务人员流失严重,队伍不稳定。为老服务人员工作年限较短,工作年限在六年以下占81.8%,6-10年的占16%,十年以上的只有2.2%。本来经过老年服务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就相对较少,毕业一年后依然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寥寥无几,某学校老年服务管理专业2011届毕业生40人,毕业一年后只有3名同学依然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其他同学纷纷改行。

(五)基层工作人员培训缺失。由于老年服务机构服务业性质,大多数服务工作较为日常,机构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和开发,大多由老员工带徒弟的方式对新人职员工进行简单的培训,专业培训基本上没有。员工对于工作技能和注意事项并没有系统的了解,导致在服务过程中出现问题。

(六)老年服务人员中服务意识较差,许多员工由于嫌弃工资待遇较差,同时个人素质较差,在服务时不能尽心尽力完成工作,老年人有苦不能言,更严重的导致养老院虐老事件发生。

(七)老年服务机构内配备的专业医疗服务人员及生活专业服务较少,老年人医疗需求及生活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多数公办养老院及社区养老机构会根据收养老人数量配备相应专业医师或者康复师,大部分民办养老机构出于成本考虑,会相应缩减相关器材、人员配置。而生活服务人员则更少,多数由老年人自己去寻找。而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文化服务上则更缺少专业人员,基本上都是由普通员工组织进行。

二、促进老年服务队伍建设对策研究

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不能只依靠养老机构的力量,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共同促进、形成合力,才能切实解决我国养老服务人员存在的问题。

(一)老年服务人员的紧缺首先需要政府政策支持,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服务机制。首先应该从政策上扶植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予以资金、税收上的优惠,养老服务机构良好发展才能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养老服务行业;其次鼓励引导进城务工农民工从事养老服务,并进行简单上岗培训,解决基层服务人员紧缺问题;再次,规范养老服务人员职业资格认定,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准入机制,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员工培训,激励在职工作人员加强专业技能学习,提高整体养老服务队伍素质能力;最后提供健全的就业保障、服务机制,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二)老年服务机构自身管理运营不科学,民营老年机构大都规模较小,服务内容较为单一,运营简单,但是随着老年服务机构的不断发展扩大,需要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员工进行科学的管理,只有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和制度,才能建设发展优秀的老年服务队伍。其中最应该重视员工薪酬及培训等面的管理。

(三)薪酬管理。从事老年服务人员之所以较少是因为相比她们的工作量,薪酬水平较低,因而在她们的薪酬管理上一定要体现绩效性。同时在薪酬方式上可以灵活进行,采取按工作时间或定工作量计酬,这样还可以吸引许多劳动者兼职。老年服务机构的绩效应该体现在服务质量及服务对象满意度上,许多社区老年服务机构已经开始注重员工绩效管理,例如在甘肃兰州的“虚拟养老院”,工作人员在服务完后,会有工作人员对服务对象进行电话回访,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估。而员工绩效与员工工作薪酬的结合在老年服务机构中则较少体现,多少主要由管理者按照服务人员多少进行大致的调整。将老年服务人员薪酬同工作绩效挂钩,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收入的提高对于减少员工流动性,吸引其他务工人员参与老年服务,有巨大帮助。

(四)培训管理。养老服务人员培训管理不规范,不重视员工培训,本来从事老年服务的人群知识水平就较低,没有专业的培训在日常服务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对患病老年人的护理不专业造等。老年服务机构对于家政服务、专业护工的需求较大,但是相关专业人员从事老年服务行业人较少,因而对于在职员工的培训显得极为迫切。首先培训内容选择上应该注重与实际工作内容贴近,应该将培训内容分为家政服务、医疗护理两个方向,但并非将两部分内容分开,而是都应该学习和掌握,在一项技能上有所突出,在具体工作上对二者进行区分。家政服务培训主要突出对老年人生活照料,包括烹饪、洗涤、保洁、家电使用、老年人基本护理等。而针对老年护理方面培训内容应该包括:针对不能自理老人的喂食、如厕、洗澡生活照顾;专业医疗技能,例如打针、按摩、针灸等;医学知识,老年常见病预防、心血管病等。同时无论家政服务还是医疗护理,乃至老年服务机构管理者都应该学习老年心理学知识,在工作中能够了解老年人心理特征,更好地同老年人群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并给予老年人心灵上的抚慰。同时应该加强老年服务工作队伍的服务意识、职业道德素养上的教育,提高从业人员自身素质。最后,在培训方式选择上,针对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生活照顾人员,其培训重点是家政服务,她们年龄一般较大,学习新知识接受能力不足,可以采取经验丰富、知识水平较高的工作人员进行讲解,工作中进行指导,这样更具体更生动,能讲所学最快运用于实践。对于一些临时性工作人员或者兼职人员,也可以根据他们服务的内容,采取此方式进行简单的培训。针对一些高中或者中专以上毕业的工作人员可以聘请专业学校教师进行培训,或者是同培训专业护工和家政人员机构合作,并鼓励员工取得专业职业资格认证,例如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员、护工资格认证等,并且可以将职业资格考试结果作为培训的反馈方式之一。更重要的反馈是对服务对象进行调查,针对培训前后的服务满意度进行跟踪评定,并体现的在员工的绩效当中。

三、加强老年服务管理高级人才的培养

所谓老年服务管理高级人才应该是在老年服务机构中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医疗以及生活服务,熟悉国家老年政策、法规,并能参与养老机构管理和运营的,专业知识深厚、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应该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老年医学知识、老年人心理知识、老年人相关法律、理财知识、管理学知识。了解老年人需求,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生活服务,同时参与老年机构管理运营,沟通其他相关社会老年服务组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机构发展。

养老护理员培训篇8

关键词:养老;一体化培养;维度

目前成都市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大、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高龄老年人口多、老龄人口数量女性多于男性、人口老龄化水平农村高于城镇五个特征,养老行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匮乏。

1成都市从事养老现有人员情况分析

目前成都市常住人口约为1404.7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约为136.4万人,占9.71%,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成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为积极应对,当地政府了《成都市城乡养老事业发展第十二五年规划》,该规划的实施促进了养老产业的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课题组2015年对成都20余家养老机构调查走访发现,成都市原有的养老机构多是各级公办福利院,近几年各社区街道开始设立日间照料中心以及微型养老院。民间资本注入后的新兴养老机构,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幅增长,但人才供不应求。多数养老机构入住率低、资金短缺、经营困难等,其中人才难求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

首先,养老机构中人才结构单一,以养老护理员为主,但存在严重缺口。其次,学历水平较低,现有从业人员多是下岗再就业人员,以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在初中以下。第三,从业人员年龄较大,养老护理员基本在40岁以上,50岁以上占比超过50%,女性居多。第四,80%以上养老机构的组织、人才结构不合理,低端人员占绝大多数,老年服务与管理、医疗保健、护理康复、营养调配、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占比不到10%,心理咨询人才更是微乎其微。第五,专业技能不足,90%以上的护理人员无职称,养老护理员持证率不足30%,民办养老机构更低。第六,从业人员月工资大多为2000元,队伍流动性大,“招不进、留不住”的现象十分严重。

2成都市从事养老后备人员情况分析

本文所提及的从事养老后备人员,主要是指养老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这些专业培养的学生未来将进入养老行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涵盖多个学科的综合专业,包括老年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护理学、心理学与康复类专业,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医学、护理学、管理学等。养老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生活照料、身体康复、心理咨询、活动组织策划、膳食营养的知识与能力,还需要涉及养老机构运营与管理的知识与能力。

据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课题组调查,全国开设养老相关专业的中高职院校仅60余所,每年培养人才仅4000余人。就四川省范围看,各大高校中不到10所学校开设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成都市只有4所民办高等院校开设有此专业,几所学校每届招收也不过百余人,最终能留在养老行业的学生不足50%。多数学校将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定位在老年医学、护理学领域,但新兴养老机构对养老人才需求日益多元化,所需人才不仅要具备老年医学、护理学知识,还需要具备社会工作、心理学以及康复类知识,以及经营管理能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不佳。因其服务对象的特定性、工作内容的专业性、岗位职责的风险性,以及受传统观念影响,报考率、报到率均不理想。二是专业规划扩张困难。市场需求大,但相关专业的生源严重不足,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三是师资建设滞后。专业师资缺口大,师资引进渠道少、配备少,专业口径覆盖不全,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四是行业发展水平不高。机构养老多是传统养老院,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处于起步阶段,行业吸引力不高。

3一体化:现有与后备人员培养互补

从成都市从事养老工作现有人员与后备人员的情况分析看,现有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后备人才在培养上要强化针对性,扩大数量,营造毕业生乐于从事该行业的氛围。如何有效统筹现有人员与后备人员的培训教育,切实让现有人员基本上符合要求,又让后备人员发挥生力军的作用,并在将来成为养老机构的主力,笔者认为应探索现有人员与后备人员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一)时间维度――现在与将来链接的一体化

一体化培养模式,从时间上看既要考虑现在,又要考虑将来,它是立足现实、展望未来的培养模式。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看到现在的需求,更要立足现在大胆设想未来,培养未来需要的人才。针对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现状,可以通过培训提升素质能力满足当期社会的强烈需求,基本定位是立足现在。在校学生是将来从事养老行业的生力军,通过分析现在的需求,预测将来对养老人才的特殊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教育学生,确保毕业的学生能满足机构的需求。因此,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从时间上看,是现有人员的培训提升与后备人员的培养储备的连接,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现有人员总体学历低、年龄大、管理技能差等,可以通过后备人员的不断补充,注入新鲜血液,新陈代谢后实现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结构的优化,从时间上看体现了逻辑演进,彰显了现在和将来的辩证统一。

(二)内容维度――培训与教育衔接的一体化

从现有人员与后备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内容看,有所侧重和区别。现有人员偏重实战操作、技能提升,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和成人教育,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平台,能够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强调的是短期效应,满足当期的需求。学校对于后备人员的培养,除了实战的技能、技术之外,还需要学一些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跨学科的知识,培养养老服务行业的大视野以及国际视野。除此之外,学校教育还要求懂管理,学会带团队,尤其是针对现有从业人员情况进行指导和引导。因此,从内容来看,一体化培养模式是机构培训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衔接,学校教育加大在校学生到机构的实习锻炼力度,使培训与教育紧密结合,更加贴近实际,它是培训和教育衔接的一体化。将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鼓励现有从业人员去提升学历水平,实现培训与教育的互补与互动。

(三)组织维度――机构与学校对接的一体化

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求,满足对养老服务人才的需求,从组织的角度看,机构与学校处于同一条船上,需要齐心协力、通力配合。养老机构可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为机构管理水平的提升夯实基础,同时引入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提高养老机构的人文氛围和人文素养。高校高职教育是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养老人才中坚力量的主要阵地。如何加快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满足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这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工作的当务之急。学校可以充分掌握养老机构的现状,以及对养老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让产、学、研一体化,让走出校门的学生快速适应养老机构的工作要求。因此,从组织的角度看,一体化培养模式是机构与学校的无缝对接。

4基于三个维度的一体化培养建议

从时间、内容、组织维度,分析一体化培养模式,参考借鉴横纵坐标,形成了基于三个维度的一体化培养模型,如图所示。

从三个维度的现在、机构、培训分析入手,形成了平面1,即现阶段的机构培训。从组织维度分析养老机构的发展变化,现阶段属于“传统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模式,将来转变为“老年公寓+老年社区+新型养老机构+社工组织”模式。按照一体化的培养要求,应加强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发挥学校与机构各自的特色实现互动共赢。学校为老年机构培养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满足老年机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而老年机构的资金、设备,可以与学校共享,有效促进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养老机构工作标准,开发养老行业相关从业证书,如养老评估师、养老运营师、养老咨询师、养老活动策划师等,提高养老行业的整体水平。通过加强宣传,改变目前养老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待遇相对较低,社会存在偏见,难以留住高素质专业人才这一不利局面。

从三个维度的将来、学校、教育分析入手,形成了平面2,即将来的学校教育。按照一体化的培养要求,一是坚持国际视野,特色发展。参考欧美国家和亚洲国家(地区)中的日本、韩国、台湾,提高专业标准和起点,构建一体化培养专业特色。二是坚持技术、技能并重,用创新的思想不断提升一体化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坚持人文情怀与职业教育并重,需要养老从业人员具备社会责任心、爱心和较高的人文情怀,可将尊老爱幼传统美德内化在职业素养教育中。四是坚持培养跨界复合人才,比如未来的养老护理人才,必须强化心理学、美学、管理学的培养。

参考借鉴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教学设计,应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在课堂教学方面,一年级侧重基本素质与基本理论培养,二年级侧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方法培养,三年级侧重核心专业方法与综合能力提升。二是在实训方面,学校应积极引进老年服务行业规范和标准,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成环境真实化,设备先进化,集现场教学、实训、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一个集生产、实训、经营为一体的生产性实习场所。一年级(基础概述与理论学习+认知学习),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参观养老机构,聘请各地知名行业专家、养老机构护理行家与管理精英进行交流,让学生明晰专业发展前景、职业要求和社会意义,提升认知水平和专业认同度。二年级(专业核心课程+创新大赛+方法与技巧的实验室实训),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参加各项技能大赛以及校外机构、社区的专业实践,同时在校教师与业内专家对学生进行指导。三年级(专业实践学习+外地学习+顶岗实习),部分学生跟随学校的组织游学团队到中国香港台湾、英国、日本等养老行业的发达地区,学习了解养老机构组织特征以及经营管理模式。

养老从业人员的一体化培养模式,从图可以看出一体化过程是时间轴上平面1向上移动与平面2向下移动的无限趋近,是现在和将来的连续性。平面1与平面2的交叉点是养老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目前这是一片空白,养老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的启动与发展,必将反过来推动一体化培养的进程。一体化培养面向老年机构、老年事业产业单位、老年社会团体领域,培养一线的、从事老年事业管理、老年产业经营、老年社团活动、老年大学教学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具备老年事业与产业经营管理、老年心理分析与咨询、老年营养分析与调理、老年生活规划的开发与设计,以及老年文艺体育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鼓励学生获得营养配餐师、心理咨询师、保健按摩师、音乐照护师、养老护理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以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

总之,人口老龄化以及养老人才培养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是政府、社会、行业、企业、专业院校共同关注的问题,一体化培养模式终归需要探索政、校、行、企联动机制,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方能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邹文开,何立军.创造条件加快培育养老服务业专业人才[n].中国社会报,2013-08-21.

[2]雷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急需重视.人民政协报,2014-03-06.

[3]李红武.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4(7).

[4]隋国辉,蔡山彤.养老服务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于老龄产业需求和个人价值实现的研究[J].老龄科学研究,2015(12).

[5]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文)[DB/oL].中国新闻网,2011.

养老护理员培训篇9

关键词:老年护理人员;激励机制;综合素质

一、提出问题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上海市2008年从事社会福利行业的人员,国有单位的职工平均年收入为47410元,集体单位为18487元,其他单位为21171元。护理人员的年收入大多处于18000元-20000元不等。现阶段养老机构人员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与国家行政单位人员有着非常明显的差距,作为需要较高社会支持的行业,社会化运作还未能启到社会效应,赢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养老机构无法大规模增加职工的薪酬。况且,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是:社区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从业人员整体年龄有逐渐偏高的趋势。护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不愿进入社区养老机构从事养老事业等诸多棘手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家政服务人员待遇低下、频繁跳槽所造成的人才流失等问题,是社区养老这种新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本文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已有研究及本文的立场

对于我国社区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异常丰硕,但是对于社区养老中的护理人员的研究则为数不多。在仅有的研究中大多侧重于护理人才的培养问题,且研究较抽象,没有具体的实证研究。黄岩松等人着重探讨了养老机构人才的培养问题,并针对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措施。比如待遇较低导致从事护理的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高校在培养护理专业的学生时无法做到专业对口,护理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锻炼机会较少等(黄岩松2006)。

虽然这些学者都提到了研究机构养老中护理人员技能与素质,并从多个角度采取诸多措施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养老制度受到了挑战,制度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缺陷,服务人员的需求得到了格外的关注,但他们仅仅从培训方式上如何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以及如何完善护理人员晋升制度上入手,忽视了激励机制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老年人需求和护理人员两个方面进行综合探讨,通过配合现有制度建立起合理的激励机制对护理人员进行管理,督促老年社区护理人员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解决当前服务水平差的问题。

三、调查对象、方法及结果

以松江区某街道的敬老院为例,自2000年由政府创办以来,该院在某街道的养老事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松江区的其他敬老院相比,该院对于社区养老服务有较深的资历和实践经验。以其作为研究对象,能够较为真实地反应出松江区社区养老事业的现实情况。

调查对象为该院院长、护理人员、工作人员以及老人。共计85人。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以及访谈法作为研究社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途径,调查内容分为3个部分:社区护理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户籍、学历、属于何种社会群体等;社区护理人员的需求(薪水、工作强度、自我实现);影响社区护理人员素质的因素。

该院共有老人75名,平均年龄在为82岁,其中需要一级护理的为5人。护理人员与老人的比例约为1:3。工作时间为24小时,实行轮换制。护理员的年薪在18000元-20000元。调查通过对该院22名护理人员进行访谈,并对60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籍此了解老人对于护理人员服务的满意度。问卷实发65份,回收60份,合格率92.3%。该院的护理人员共计22人,以中老年为主(50岁以上占91.5%),以初中学历为主(占73%),护理人员多数为本地户籍(占68%),以退休职工为主(91%)。无人拥有高级职称。调查显示,8%的护理人员选择晋升机会少,50%认为待遇太低,42%选择工作辛苦,压力过大。总的来看,该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按劳分配制度不合理

该院在实行社会化运作之后,政府在资金支持方面采取的是差额补贴方式,与政府包办之前有所减少。此外,资金不足导致护理人员人手不够,待遇降低。同时,由于护理工作繁重,休息时间较少,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使得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热情度较低,自我价值也难以实现。

(二)制度老化

该院所沿用的管理制度为1999年的管理标准,无法与现今的社区发展相匹配。尤其在准入制度和培训制度上,尽管进入养老院的护理人员都会经过正规的培训程序才能上岗,但高素质人才不愿到社区养老院工作的事实,让养老院在实际招聘时的准入制度形同虚设。此外,对于护理人员上岗前的培训也多为基本医疗知识培训,无法满足在老人突发急病下的护理要求,实际的护理范围非常有限。

(三)社区支持度不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增多。人口的频繁流动使得居民社区的依赖性降低,该养老院在社区内的居民支持度不高,在开展老年活动时,社区居民的参与度较低。而在遇到问题时,社区居民自发性的管理与调节较为缺失。同时,对于护理工作普遍存在的偏见,使得某些居民对护理人员的态度较为冷淡,无形中打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影响了养老院开展养老服务。

综合已有研究以及本文所作的调查,现阶段社区养老机构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养老机构资金不足、制度老化、管理不善。二是由上述原因所引发的护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人才供应匮乏等问题。上海养老机构的整体情况怎样?哪些问题需要额外关注?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四、讨论

(一)对上海市养老机构现状的思考

近10多年来,虽然我国养老机构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与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数量相比较,供需方面仍存在很大的缺口。上海的老龄化程度甚至接近了世界最高水平,据市人口计生委的统计,去年全市户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81.28岁。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服务的供给能力不足,护理人员人手不够。快速的老龄化对上海市的养老机构造成了严重影响,最普遍的现象是床位不够用,护理人员人手不够。据统计,2007年底上海市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50.24万人,而全市机构养老床位约8万张,机构养老床位供给能力相对不足。尽管2008年又新增10030张养老床位,使得上海养老总床位达到9万7千张,但上海老年人的整体基数较大,供需矛盾仍旧困扰着大部分养老机构。

2、服务功能结构单一,心理咨询人才匮乏。据“上海市500例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11%的老人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6%的老人心理健康知识很差;仅8.2%的老人靠自己解决一般心理问题。居住环境、经济状况、社会文化氛围等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一定比例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大多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自助需求强烈。但目前,上海市的养老机构根本无法满足老人的心理诉求。

3、养老照护人才素质普遍较低。目前,从事养老机构护理工作的人员多数都是下岗、退休或者外来务工人员。学历大多在小学、初中水平,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即使经过一定的入门培训,对于技能的掌握与熟练运用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加之养老机构正在逐步从政府包办转向实行社会化经营,原先管理制度上的缺陷使得资金匮乏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由此引发聘用的护理人员文化水平低,低待遇也无法吸引高素质人才从事养老事业,大大影响了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

4、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的养老机构,由于资金缺口,在激励机制方面只能采取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的办法。但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达到预计的激励效果,使得护理人员保持较高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依然是亟待管理者解决的问题。

(二)人才的培养现状

1、高校护理专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职业定位不明确。对于养老服务人才认识不统一,体现为对于养老服务的理论研究不足,在学科的开设方面模棱两可,养老机构也不知道该如何设置相关的岗位,无法做到专业对口。第二,理论研究不足也导致了缺乏统一的、有效的教材。第三,缺乏完善的办学条件和高素质的专业师资,特别是实践教学条件不能满足需求。

2、没有普及职业标准和职业准入制度,缺乏有效的职称晋级制度。职业标准和职业准入制度是一个行业规范化发展的必由之路。2002年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发了“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国家标准”,但是从目前的调查数据来看这一职业标准远没有得到有效的普及,绝大多数地区对于养老机构从业资格没有规范,从业人员素质难以提高。而缺乏有效的职称晋级制度则导致养老服务人才没有专业归属感,难以长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直接造成人才流失。

因此,人才素质问题是直接导致养老机构服务单调、质量低下的重要因素。

五、对于改善护理人员素质的建议

(一)完善晋升制度,出台扶植社区养老政策

强制实施养老服务行业的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与完善职业体系和职业标准,建立一套合理可行的养老服务职称晋级制度。同时,提高养老服务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对于护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通过给予补贴、解决户口等办法,吸引优秀人才入主养老机构,以此提升机构整体素质,提高工作效率。

(二)制订并更新养老服务法律法规,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目前上海市的养老机构所沿用的法律法规,是1998年6月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第56号令的上海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无论从完善性还是适应性上都存在着些许漏洞,已经无法满足养老机构的日常管理需求。因此,政府部门在出台相应的政策之前,应该首先制订并完善法律法规,避免因法律不健全造成各种民事纠纷,影响养老机构的正常运作和发展。

(三)开设与学科对口的实践课程

对于养老服务人才而言,实际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的培养十分关键。在培养过程中,可以开设建立课程实验实训、专业见习、假期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毕业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

(四)建立有效的护理人员激励机制

对于护理人员来说,不同层次、岗位、年龄的人,需求满足的内容是不同的,应该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满足不同护理人员的需要。对于同一个护理人员来说,职业生涯的阶段不同,需求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更应该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满足其在不同阶段的需求,以此调动他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获得发展,确保一支稳定优质的队伍的形成。因此应该将护理人员进行划分,差别培养。

参考文献:

1、黄岩松,陈卓颐.养老服务高素质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4).

2、潘玲.上海市聘用制社区工作者的激励机制研究――以徐汇区虹梅街道为例[J].面向太平洋,2007.

3、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统计年鉴[eB/oL].2008,218.242.177.54/2004shtj/tjnj/tjnj,2009.

4、于森,王月朗,刘晓虹.上海市500例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杂志,2008(9).

养老护理员培训篇10

论文关键词:居家养老 社会保障 社区 养护员

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我国传统养老模式还存在许多不足,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机制颇为重要。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公园街道重视社会福利事业,积极探索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新途径,于2002年9月首创“居家养老院”,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纽约时报、读卖新闻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居家养老院”的情况。

美国驻沈阳总领事、日本养老问题专家多次考察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人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解决了一个世界难题。”民政部领导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具有创意的就业新形式。”

一、居家养老的概况

居家养老,不是指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而是特指与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紧密联系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即在城市的各个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人们可以向服务站申请医疗和家政服务,由服务站派人到家中提供有偿的各种长期服务的养老方式。大连的具体做法是:根据社区老人经济条件和养护员岗位的需求,分为a、B、c、D四个档次。a类:每户每月享受政府养护补贴300元,条件是户籍、居住在本地,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的高龄(80岁左右)三无老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的人);无子女享受低保的老人。B类:每户每月享受的政府养护补贴200元,条件是户籍、居住在本地,生活需要照料的男70岁、女65岁以上的老人;双亲老人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内(含1000元)、单亲老人家庭月收入在600元以内(含6oo元)的;年龄在70岁以上的病重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卧床不起、下肢瘫痪等重大疾病由医院出具证明),如其子女是本区下岗失业人员,可以作为养护员选用,但必须经过街道、居委会人户调查,情况属实,由居委会张榜公布3天,如无异议,可享受政府补贴。C类:每户每月享受政府养护补贴100元,条件是在享受B类条件以外的社会老人生活需要照料的;夫妻一方有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另一方是失业人员且同时享受低保待遇家庭的。D类:居住在本地,经济条件较好,需要此项服务的自费老人。居家养老审批时间定在每月的10日前,由所在街道将申报者的户籍、工资、医院证明等相关材料各一式两份(原件、复印件各一套)报送区民政局社会福利科审批。

沙河口区中山公园街道现有六十岁以上老人9700多人,占辖区人口的12%,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600多人,孤寡老人近20户。通过调查发现,全街道共有47户特困老年家庭急需照顾,有的是孤老户,有的是子女下岗、失业无力赡养户。以前,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经常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帮助和照顾,但是由于人力有限,时间不固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另外随着退休职工纳人街道管理,社区干部愈加繁忙,很难长期担负起照顾老人的任务。虽根据“星光计划”要求,在对老人服务上,建立了三级服务网络,为老年人建立了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每个社区都有老年活动室和室外健身器材,但对重病、孤寡老人“老有所养”的问题仍未解决。同时,街道有许多下岗职工,尤其是大龄下岗失业女工再就业困难,长期在家,靠低保金过日子,生活十分坚苦,而下岗女工都是料理家务能手,加上老人的特点是恋家,所以街道巧妙地将这两个弱势群体结合起来,先将下岗女工培训成养护员,再利用社区慈善会所得捐赠支付养护员工资,这样既解决了照顾扶养老人问题,又解决了就业问题,可谓一举两得,开创出一条不设围墙的家庭养老模式。

由于居家养老费用低、服务周到、家庭氛围浓、适合老人生活习惯、符合中国国情,所以到各层次老人欢迎,居家养老迅速发展起来,由最初的13户17人发展到现在的77户118人,这一做法也得到了社会有关部门的认可,沙河口区在全区16个街道推行这一做法,目前沙区居家养老院已发展到498户,2003年居家养老院获得区长特别奖,目前此项措施已在大连市全面推行。

二、居家养老的组织机构

为了促进沙河口区社会福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步伐,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促进沙区居家养老事业健康、适度、有序的发展,特设立以下机构。

第一,沙河口区成立居家养老院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民政局社会福利科,负责行业审批、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及福利养老人员的审批,把居家养老院纳入社会养老机构重点指导、服务、管理范围。

第二,街道成立居家养老院管理中心。管理中心负责街道和社区的居家养老日常管理工作,院长由街道主管民政工作的副主任担任,副院长由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科科长兼任。主要职责是:研究确立家庭养老院的工作计划、措施的实施,人户摸底调查,制定各项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确定居家养老院的养护对象和养护员;负责签署养护员协议、养护员的调配、管理、考核和培训、发放养护员的工作补贴;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关系,募集慈善资金等。

第三,社区居委会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站长由居委会主任兼任,主要职责是:调查、采集家庭养老需求信息,上报社区需要增加的养护对象;定期征求老人意见,改进服务;负责养护员的管理、业务学习、考核和业务讲评;为有家庭养老需求的老人选派养护员;负责居家养老院的设施建设与维护;传达部署养老院工作任务。

第四,居家养老院。每个居家养老院由一名养护员和一户被养护对象组成,养护员与老人签订协议书和服务承诺,养护员必须遵守职业道德,爱心奉献,热情服务;必须每天到老人家中提供服务,清扫卫生,买菜做饭,和老人谈心,带老人看病等。有病、有事需要到居委会请假,居委会派人接替,养护员每日填写日记和家庭财务收支帐;经常征求老人意见,居委会月考核、季评议,如果老人不满意可提出更换养护员。

第五,社区医院。社区为每户居家养老院选派家庭医生,为每个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详细记载老人的身体健康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疗和预防;每周一次为老人体检并做好记录,为每个老人发放一个急救卡,老人可享受免费就诊;定期对养护员进行日常护理培训和老年人常见病例护理以及各种急救常识的培训。

第六,监督员。监督员由街道老龄委、退管站和部分老党员组成,负责养老院各项制度的检查落实,对养护员工作实行监督、检查,征求养护对象意见,及时提出有利于养老院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三、居家养老的发展趋势

居家养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各方面趋于完善,目前正向“六化”方向发展。即管理规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对象公众化、养护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

1.管理规范化。养老事业水平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居家养老院从创建到现在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规范居家养老院的发展,市、区政府出台了《大连市家居养老院实施办法》、《关于加快推行社区居家养老院建设实施方案》等三个文件,明确了指导思想,确定了工作目标,即“十五”期间,沙区要建成区、街道、社区三级规范的居家养老院管理机构,确保生活需照料的三无老人、享受低保的老人,全部纳人居家养老院福利服务养老范围,满足社会老人居家养老的需求,提供有偿、低偿的养老服务;各街道建立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必须具备“9有”,社区建立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做到“六统一”,即统一标识、统一服装、统一合同文本、统一体检、统一培训、统一管理,建立养护员考勤、考核、评议、奖励制度,使居家养老院在管理体制、用人制度、补贴标准等方面建立科学的管理规范。

2.投资主体多元化。目前制约居家养老事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资金,随着居家养老规模的日益扩大,供养对象的增多,支付养护员工资标准的提高以及培训费用、管理费用的增加,资金不足、来源渠道不稳定等问题凸现出来,必然制约、影响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发展居家养老的资金应建立多元的筹措和运行机制,具体的方法是:政府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沙区政府为每个街道下拨居家养老院开办事业费,对无子女、享受“低保”的老人,区政府每月资助300元养护费,低收人老人每月补助200元,社会老人人均月收人低于1200元的月资助1120元。区政府年出资十万元用于养护员公益岗位工资和培训,每年市民政局发行1-2次专为居家养老筹集资金的社会福利,所得资金款项用于居家养老费用。沙河口区成立慈善总会,各街道成立慈善办事处,动员社会力量向海内外募集款项,对捐助额4千元以上的单位、个人可给予一年“冠名权”,长期包户捐助可予以永久“冠名权”,对为社会福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可授予荣誉称号。

3.运行市场化。居家养老事业要按照产业化、市场化经营的思路发展,在管理方式、用人制度、分配制度、责任制度等方面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努力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沙区居家养老院已发展到498户,其中享受资助的“三无老人”仅41户,其余全部自费。目前,全市已发展自费户500多户,养护费每月300-1300元不等。沙区今后的工作重点是通过政府对居家养老的老人资助和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发展自费户,未来居家养老市场潜力非常大,不仅适合“独居”、“空巢”老人,而且适合与子女同住的老人,这种方式使双职工子女白天安心工作,免去其后顾之忧,晚上同父母享受天伦之乐,又可以节省子女去养老院探视的时间,费用适中,因而受到不同层次老人的欢迎。

4.服务方式多样化。目前居家养老院提供的服务是老人需要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随着其发展还要满足老人更高层次的需要,根据不同老人特殊需求不断充实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满足老人的个性化需求,形成完整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比如根据老人兴趣、爱好提供服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健康老人提供室内外活动场所,社区医院为低收人老人提供免费医疗服务。根据老人的不同需求,为老人提供小时服务、单项服务、日托、相谈等服务。中山公园街道还联办了“夕阳红”养护院,为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24小时服务和针对临终老人的“临终关怀”。

5.养护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新的“银发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劳动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要根据需要有计划地优先在公共服务社及辖区失业人员中培训养护员,逐步建立职业资格和职称序列等级管理制度,提高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沙区中山公园街道与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医护理学院联合办学,建立了中山公园居家养老培训基地,利用高校的师资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基地常年开设家庭护理、老年心理、老年常见病防治和急救知识、养护员职业道德规范等课程,请专家教授讲课,建立标准化题库,使养护员培训正规化。市劳动局为居家养老院设立养老护理员职业标准,并逐步建立养护员职业资格和职称评定制度,未来的养护员的工资依职称和服务质量而定。中山公园街道目前已培训253名养护员,184位已走上养老护理岗位,并且和市内各军队干休所达成协议,派出养护员40多名。

6.服务对象公众化。居家养老院在确保国家供养的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无子女享受“低保”老人需求的同时,为社会老人提供有偿和低偿的居家养老服务,鼓励有支付能力的老人自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做大做强“银发产业”,即解决了老人的需求,又解决大量失业人员就业。

四、发展居家养老的重要意义

1、居家养老是我国社会养老的发展方向。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0%,并以年均5%的速度递增。据估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左右,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中国人口老年化的速度之快,高龄人口之多,都是世界人口史上前所未有的。这个庞大的老年人群体主要依靠退休金生活,或者依靠家人实现保障,这已远远满足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老人多,子女少,4个老人2个孩子照顾,压力大;二是社会服务提供的家庭保姆和小时工虽可解决老年家庭服务的部分问题,但服务质量、稳定性无法保证;三是公办养老院数量有限,对急剧增加的老人来说怀水车薪;四是私人养老院收费较高,管理不到位。而居家养老是一种更普遍、广泛的养老方式,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其覆盖面不仅包括“三无”老人,而且包括享受养老金待遇的人,甚至可以惠及到广大城乡的全体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