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7:09:57

幼儿心理学篇1

1、幼儿心理学,通过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临床法等方法,来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从而指导幼儿健康成长。

2、许多研究都表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与语言技能密切相关,语言技能中的句子成分、句法结构、语义特征等能力的发展,影响着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Jenkins和astington对儿童的语言表达和接受能力进行了测量,也发现一般语言能力与错误信念的成绩有很强的正相关。我国的吴南,张丽锦的研究发现心理理论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张旭的研究发现在3岁和4岁两个年龄组中,语言能力超常的幼儿在错误信念上的表现均好于语言能力一般的幼儿。

(来源:文章屋网)

幼儿心理学篇2

关键词幼儿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心理卫生

“加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是当今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中职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重视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了解和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和规律及相关幼儿心理卫生的常识及技能。

《幼儿心理学》教学大纲中指出通过幼儿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促进和提高他们将来实际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逐步成为与社会主义幼教事业发展发展相适应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中等专门人才,但没有提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幼儿心理卫生的鉴别与诊断等相关知识。为充分发挥这门学科的实践性和指导性,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笔者认为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的幼儿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不失为一种极为有效的做法。

一、总体思路

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幼儿教育。因此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幼儿心理学教师,首先要牢固树立“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培训教师,教师就以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幼儿”(《提高我国幼儿师资素质的研究》课题组)的理念。整合现有幼儿心理学大纲,增加中职生心理健康知识及幼儿心理卫生知识,让幼儿心理学课程覆盖面更广,更具有时效性。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幼儿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紧迫性。指导学生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的方式方法,加强自我教育,培养自信心,微笑面对人生。

二、具体做法

(一)整合课程,适时添加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所使用教材划分为四个模块,讲授幼儿心理学一般问题模块时添加心理健康的标准、评定及测定,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等知识;讲授幼儿的认知和言语发展模块时添加相关心理训练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幼儿的记忆”内容时,除了联系实际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外,还安排出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如“联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等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初步学会了如何提高自己记忆能力的方法;讲授幼儿的情绪、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模块时,添加情感教育和个性培养知识介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是女生,正处于青春初期,情感强烈,富有热情和激情,容易走极端,同时其心理具有闭锁性,一旦产生消极情感,自己不会排除,影响学习和生活。因此在讲解“幼儿情感的发展”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改进教学,创造情境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外,还特别重视让学生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消极情感,教给学生克服不良情绪的方法。并结合实际添加了中职生恋爱心理辅导,教会学生分清爱情和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讲授幼儿在活动中的心理模块时,添加角色扮演的心理小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个体在不同游戏中的不同心理,学会换位思考。

此外还要适当添加幼儿心理卫生保健的相关知识。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的幼师心理学教材及幼儿卫生学教材中对于幼儿常见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很少或几乎没有涉及,学生在见习和实习中也反映经常会遇到个别幼儿有一些的心理及行为问题但因缺乏幼儿心理卫生的知识而无法对其行为进行鉴别,更无法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和预防。因此,幼儿教育的工作实践要求幼儿心理学教学教师给学生讲解关于幼儿常见心理及行为问题的鉴别、心理护理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将幼儿心理卫生常识作为独立章节添加,重点讲解关于幼儿“多动症”、“自闭症”“幽闭恐惧症”,“习惯性咬指甲”等常见行为问题的常识及保健知识。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了有关幼儿心理保健的知识,为学生实习和见习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二)、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中职生正处于个性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潜能,完善自我,培养其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讲述第三模块“气质”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气质类型的优、缺点,帮助学生学会用意志控制自己的气质,扬长避短,学会与不同的人交往。在讲述“性格”时,教育学生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特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教会学生克服不良性格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使学生形成挫折意识,学会采用积极的方式,总结经验教训,变挫折为动力。

(三)运用多种方法丰富课程内容

在幼儿心理学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幼儿心理学的兴趣和拓宽知识面。诸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幼儿园教学视频、优秀心理学讲座、音乐、动画等,让学生在放松的同时又学习了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二是组织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班级凝聚力,同时也更能激发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采用课前班级演讲(心理故事、励志故事等)、幼儿心理学知识竞赛、运用幼儿心理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更扎实的掌握知识点并能学以致用,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

通过以上做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幼儿心理学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了有关幼儿心理保健的相关知识,为今后的要从事的学前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幼儿心理学篇3

想要提高幼儿钢琴教学的质量,就要从现在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其中的不足之处,对现有的教学方法做出合理的调整。现阶段的幼儿钢琴教学问题,大多数的问题原因都是教师不能够很好的了解幼儿期学生心理,单方面的重视教学,不能与学生做到有效地互动。影响教学质量。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学说,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幼儿钢琴教师可以更加的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学习特征,通过这些特点来进行儿童教学,设计出更加适合幼儿学习的教学方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教育心理学,才能够使得日常的钢琴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钢琴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教师加强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更加了解幼儿学习时的心理变化,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幼儿钢琴的教学水平,幼儿教师应当注意到教育心理学与日常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

二、幼儿钢琴教学中的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方法

1、培养幼儿学习钢琴音乐的兴趣

现代教学最常用的说法就是“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用让学生对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感兴趣,才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良好开展,尤其对与幼儿学生,只有提起他们的兴趣,才能使得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教育心理学最认可的方法就是通过兴趣来推动人的学习,并且为学习提供强大的支持力。教师在进行钢琴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幼儿期的孩子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钢琴练习中,讲述不同的故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学生在学习认识曲谱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乐符的形状,通过乐符的排列的不同来讲述不同的故事,这样能够通过新奇故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可以用故事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曲谱。良好的兴趣培养可以显著提高幼儿钢琴学习的积极性。

2、利用榜样效应提高学习效率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说幼儿期的孩子非常需要外界的肯定,并且他们会为了肯定做出很大努力,这个时候如果一个孩子获得教师的表扬,他会做的更加优秀,而且其他孩子也会消防他的行为来获得肯定。在幼儿钢琴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样方法,不是采取批评教育,而是表扬孩子做的好的地方,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也可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教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也不能不管不问,这时候的孩子好坏观念分辨弱,很容易把一些有不好的习惯的孩子当成榜样来学习,教师一定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对榜样的学习。

3、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钢琴的知识与经验积累需要长期的练习,这样的枯燥工作需要强大意志力的支持,这就需要培养孩子的意志力,而且,教育心理学认为,幼儿时期的良好习惯最易养成,并且可以跟随人的一生,加强学生的意志培养对孩子发展影响深刻。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孩子意志力的养成。

三、结语

幼儿心理学篇4

中专院校开设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就是以培养学生实际的能力为目标,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一体化发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本的理论知识,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还要教会学生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能够充分运用这些原理来分析幼儿教学活动,做到充分运用学习理论去分析幼儿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现象、特点和规律,做到有效地指导幼儿学习与发展,引导学生尝试解决幼儿学习和指导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将理论知识实际运用到指导幼儿教育活动的实践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依赖、相互共存。

二、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丰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不仅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理论性,还伴有一定的枯燥性。作为学生很难运用抽象、形象的思维来理解这门学科,所以,部分学生就失去了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对于一些死记理论知识的学生又无法做到用理论知识联系和指导实际,所以,部分学生就会产生学无所用的错误想法。让学生建立起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责任和目标。只有建立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兴趣,才能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好学。所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盲目灌输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先进的教育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教师要利用计算机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将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多媒体途径进行展现,改变生硬的知识为灵活生动的图片、动画、影片等。通过对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死板的内容生动化,激发学生探知和求索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利用信息技术参阅已集成的资源库,借鉴和创新,实现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资源的互通与共享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行业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信息技术带动了教育的现代化模式,推动着新型教育模式的发展,为教师的教学发展提供了资源整合的服务平台。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促进了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的信息化,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优化过程。在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借鉴优秀教学的案例,吸取他人教学模式的经验,通过网络的共享与利用,丰富自身的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的丰富性。

四、创设真实情景,充分运用情景模式加强学生的深刻记忆

幼儿心理学篇5

[关键词]色彩幼儿心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213-02

幼儿美术教育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方面的教育作用,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此项目正是在这一理念下,通过改进现有的幼儿色彩教学,结合长期的教学效果反馈和分析,形成一种新的色彩教学方法。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为基础,在幼儿园色彩教学实践中引入儿童心理干预的最新研究成果,形成教学方法,加以实践。艺术教育是调节儿童心理的有效途径,我们的项目研究是这种教育观的具体应用环节,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尽管《纲要》在幼儿园的活动教学中已经实行多年,但真正地把握幼儿心理的特点,并进行美术色彩干预的方式几乎是空白,现在大多数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没有把握幼儿心理特点,还是运用教小学生美术的方法来教幼儿美术,对于幼儿来说,这样小学化的美术教育,形式就会显得过于死板,方法过于僵硬,从而让很多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美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它能激发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能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经验、感受和体验;教师要理解幼儿并积极鼓励幼儿创造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化的技能训练。

一、色彩在幼儿教学中的定义

在幼儿教学中,美术是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针对儿童在绘画、动手操作及美术欣赏中出现的智力或非智力因素,并依据长期的学习经验,来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促进幼儿思维的发散,达到美育的效果的一种艺术,美术既能反映现实美,又能创造艺术美,而色彩则是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色彩的本质是光。色彩是以光为主体的客观存在,对于人则是一种视觉感觉,这种感觉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光,二是物体对光的反射,三是人的视觉器官――眼。光与人类的生命息息相关,生命离不开光,即生命离不开色彩,特定的色彩在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中也有体现,当光的不同波长作用在人的视觉器官产生色感时,会使人产生某种带有情感的心理活动,这就是色彩对人类身心的影响的一种特性。色彩是通过人的眼、脑和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色彩是将视觉元素搭配组合成新的视觉形象,是人在接受光的刺激后,视网膜的兴奋传达到大脑中枢而产生的感觉。色彩不同于颜色,颜色是色彩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在幼儿的教学过程中,色彩不仅是幼儿对颜色的种类的一种认识,更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和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色彩心理学是研究人对色彩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从色彩到色彩心理学

说起在近代的色彩研究,就不得不提起两位伟人――牛顿和歌德,他们因色彩而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纵然生活的年代相差近百年,但对色彩的研究着实让人惊叹,因此被称为色彩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者。牛顿用科学实验来解释自然的方式把光分解为七原色,而将这种七原色光综合起来就会还原成白色光,这就是牛顿发现的所谓的“混色原则”,因此树立了自己在光学领域里的权威地位,建立了色彩领域的“共和国”。

歌德的理论观点与牛顿的理论观点大不相同,为此他还用著作《色彩论》诠释自己的观点。他是最早注意到色彩与情感之间联系的人,他认为颜色的显现是通过对比展现出来的,色彩具有轻重感、冷暖感、强弱感,不同的颜色会给人以不同的色彩联想,因此有人甚至将歌德视为现代色彩心理学的开山鼻祖。

(二)从心理学到色彩心理学

自古以来,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心理探寻的脚步,从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到荣格的性格类型,再到一些发达国家进一步对色彩心理学进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日本、美国,并出现了一大批以研究色彩心理学为内容的书籍,如:最近几年,出现的具有实用性的石井亚由美的《别笑,我是色彩心理学》,原田玲仁的《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等等;在国外,色彩心理学很早就被引入到幼儿的心理教育学校日常教学当中,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阿尔修勒博士,曾进行过为期一年的儿童色彩调查研究,并将他的研究成果广泛作用于现代教学当中。在国内,近几年,随着色彩心理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并且关注色彩心理学。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这个在近几年迅速发展的学科,并有意识地引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关于色彩心理学与教学的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在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中,色彩心理学以其去无所不在的特征和不经意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已在不经意间被运用于幼儿的教学当中,当然真正成熟的,有效地运用于幼儿教学中的实例却寥寥无几。

三、色彩在幼儿教学中心理影响的价值

(一)现实价值

色彩与幼儿的心理及情绪,有着相当大的关联性,是项灵敏的指示器。色彩偏好与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幼儿对色彩的选择甚至可以透露出他当时的情绪是快乐的还是忧伤的。对颜色无意识的选择习惯可能诠释了幼儿内心的秘密,他的深层个性与气质特征,幼儿极端的热爱某一种颜色,证明了其个性特点存在突出的问题,这种突出的个性特征常常是幼儿优缺点的“释放点”,这个时候教师要找准了这个“释放点”,正确地对幼儿进行引导,这样对其进行色彩的教育可以更加地有的放矢。既然颜色诠释了幼儿内心的秘密,我们可以运用简洁有效的“色彩引导”方式,如运用冷暖色调的对比,色调渐近的方式,或多让幼儿欣赏其他颜色的艺术作品,这样不仅弥补幼儿“极端个性”的缺陷,又培养了良好的审美习惯,又能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如果能在效地掌握色彩和色彩心理学的基础上,并能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有效地、灵活地运用,这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展开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理论价值

通过色彩心理学在幼儿园的活动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使幼儿园、教师、家长更准确、快速地掌握孩子的情绪情感、心理动向,进而弥补其他活动领域的不足,并辅助常规的理论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心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幼儿快乐的成长,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色彩在幼儿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幼儿认识色彩的过程从认知方式的转变,到色彩感觉的培养,到色彩心理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再到幼儿在美术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方式的转变

3―4岁是幼儿的色彩敏感期,这时的特点是幼儿开始对色彩产生感觉和认识,开始在生活中不断寻找不同的色彩,人类认知的发展正是从感觉训练开始的。

但是现在,在幼儿园的艺术教学活动中,其别是色彩认识教学中存在很大的问题,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色彩认知方式。传统的幼儿色彩认知方式是老师拿出色彩图片或相应的图书机械地教幼儿进行认识记忆,教师再用简单的游戏来进行强化,来达到认识的目的。说实在话,这样的方式确实会让幼儿准确地认识色彩,然而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会大大降低幼儿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幼儿的整体的身心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好动的天性出发,探索出一种新的认识色彩的方式,即运动认识法。教师在讲色彩时应准备饮料瓶若干,并装多半瓶水,提前把颜料放入瓶盖内(不让幼儿看见),教师做示范,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再通过亲手摇晃水瓶的方式来认识色彩。经过幼儿园的实践演练发现,幼儿在进行此活动时,一方面颜色的变化会刺激幼儿的视觉,进行记忆,另一方面身体的跳跃和手臂的摇晃等肢体动作的协调进行会加深记忆。事实证明,这种愉快的方式远比机械的记忆效果显著,同时可以在幼儿的交叉活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运用,如社会领域活动等。

这种“游戏化”的教学手段,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仅尊重了幼儿的自主性,同时又理解、重视了幼儿的情绪情感,满足了幼儿的心理需求。

(二)色彩心理干预在幼儿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指南》指出,要培养幼儿去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觉,这时教师就应该给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不同主题的版块、琳琅满目的游戏区角、优秀的艺术作品的欣赏等来调动幼儿的色彩感知能力,让孩子无意识地进行色彩交流。另外,在主题的环境创设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色彩对幼儿进行心理调节和渗透,也可以针对幼儿的个性差异组织一些活动或游戏进行个别指导。

根据日本色彩大师野村顺一的调查研究可知,幼儿喜欢颜色的顺序是黄色、白色、粉色、红色、橙色,它完全不同于成人的色彩喜好。

色彩的喜好与幼儿的性格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喜欢不同颜色的幼儿性格也大不相同,比较明显的是,喜欢红色的幼儿多为外向型,活跃,精力旺盛,但脾气易暴躁,自制力较弱;喜欢黄色的幼儿好奇心较强,乐于探索新事物,有很好的自我调节意识,但有时行动会较为自由散漫;喜欢蓝色的幼儿感觉敏锐,冷静,有较强的自控力,但有时会比较自我;喜欢绿色的幼儿率真,平和,富于忍耐力。色彩心理是幼儿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应。作为教师就更应该注意幼儿心理感受,通过色彩的调节使幼儿得到心理的满足。

通常教师可以通过幼儿园的相关色彩教学活动来判定幼儿的性格特点,但教师绝不能因为幼儿喜欢的颜色就定义幼儿的性格,幼儿对某种颜色偏爱才能能体现幼儿的性格特点,而且这种喜好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如家庭成员对幼儿颜色的引导性、幼儿现阶段的心理状况、周围环境的影响等。

(三)幼儿在美术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成人评价观念落后,只注重绘画技能训练,大大忽略了幼儿的创造性的发展。

现在很多家长都特别重视幼儿的艺术教育,把孩子送到美术班学习,而很多的美术班为了向家长展示孩子学到了美术知识,就特别注重幼儿的绘画技能、技巧,如:画出优质的线条,临摹优秀的艺术作品。优质线条的绘画要求不利于幼儿小肌肉群的发育,这种不考虑幼儿身体发展状况的学习行为,会使幼儿沦为绘画的“小技工”,而非真正的感受、发现,创造艺术的美;与此同时,不可否认临摹优秀艺术作品对提高幼儿审美能力有着极大的益处,但一味的模仿恰恰束缚了幼儿自我创作的天性,这种机械的、缺乏自主性的、不考虑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的学习方式,会大大降低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上这两种美术的学习方式只会使幼儿变成所谓的“乖宝宝”,这样的美育教育又有什么意义呢?

五、结语

使用色彩心理教育的方法进入幼儿的内心世界,不仅可以满足幼儿们在心理上的心理需要,还能帮助幼儿提高他们的能力,让幼儿达到心理上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认同。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色彩在幼儿教学中的影响日益显著,这就要求在各级幼儿园的一线教学活动中,在一线幼儿英语教师的队伍中,能不断地学习色彩及色彩心理学的应用,能够花费一点时间不断创造出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为幼儿在健康、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效的学习,从来都是快乐的。

【参考文献】

[1](日)石井亚由美.别笑,我是色彩心理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日)原田玲仁.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

[3](德)爱娃・海勒.色彩的性格[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4](日)野村顺一.色彩心理学[m].南海出版公司,2014.

幼儿心理学篇6

关键词:心理学游戏幼儿教育

一、前言

幼儿是指3、4岁至6、7岁时期的儿童,此时的幼儿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欲望,并逐渐产生了参加社会活动的需要。但限于自身的不足,他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需要融入社会。这种强烈的需要与自身现实产生了矛盾,他们选择了一种类似于现实生活氛围的情境并积极参与其中来解决这个矛盾,这就是游戏。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进程也大大加快。本文主要就幼儿心理学基础、幼儿游戏课程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简要讨论。

二、幼儿园游戏的心理学基础

1.幼儿游戏心理的本质特点与游戏课程

游戏课程是建立在幼儿心理发展的本质特点上的教育方案。关于游戏的本质有很多论述。传统理论学者格罗斯把游戏看作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一种本能的生活练习活动,而席勒斯宾塞则把游戏看作是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当代的游戏理论流派主要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动力说、桑代克的学习理论。中国国内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法,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孩子的某种机能的生理结构尚未达到成熟之前,学习训练是不能进行的,只有在达到足以使某一行为模式出现的发育状况时,训练才能奏效。他还认为,儿童行为的发育成长有他们的自然顺序,发展就是各种行为模式在环境作用下按一定的顺序出现的过程,有一定的生物内在进度表,并与一定的年龄相对应。所以,格塞尔十分重视行为的年龄值与年龄的行为值。

2.幼儿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幼儿游戏能满足幼儿身体器官发展的需要。由于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幼儿在生理上需要不断地变换行为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以独立地做各种动作,使得身体各器官和神经系统参与活动并得到发展。同时,幼儿在游戏时,总是能够获得愉快的心情,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促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游戏中,他们能够不停地做各种动作而不知疲倦,但若让他们长时间地保持同一姿势会就使他们感到厌倦和不满。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周围人和事物的好奇与探索欲望,是幼儿理解环境、影响环境的需要表现,也是引导幼儿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契机。幼儿在游戏中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操作活动,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想象而进行一系列模仿、表现与整合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智力象征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游戏创造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儿童的智力发展存有两种水平:已有水平和可达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区域就是幼儿智力的最近发展区。由于幼儿在游戏中享有充分的自,独立地进行各种活动,这就需要幼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得他们的表现总是超过了他的实际年龄,也高于他日常的行为,促使幼儿认知能力不断发展。游戏可以满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要。人际交往需要的形成与发展是人所特有的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日后走向社会必备的能力,而游戏是幼儿学习人际交往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幼儿在与成人的游戏交往中时刻感受到成人对他们的关爱,产生依恋感。而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了同他们沟通、交流的能力,通过交流彼此的探索过程和结果,这既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又可以使他们在游戏中学会尊重与合作,以满足他们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人格是个体在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念、能力倾向、外形及生理的诸方面具有的特质,幼儿期是幼儿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游戏对幼儿来讲不仅仅是娱乐,更重要的是幼儿能在游戏中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可以借助游戏合理地宣泄不良情绪以获得心理平衡。而当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行为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时,他会体验到成功者的喜悦,借此树立自信,并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兴趣、注意力。作为游戏的主体,幼儿能够自觉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学会增强注意力。另外,幼儿在游戏中会产生最初的道德感,为幼儿道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证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三、游戏心理学对游戏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影响

游戏是一种教育性很强的主体性创造活动,既是幼儿生活的基本方式,又是幼儿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以游戏为基本形式的幼儿教学则致力于解放幼儿好动的天性,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乐趣,促进他们认知能力、身体机能和社会化需要的发展。以游戏为主的幼儿教学模式提倡幼儿间的合作性学习,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沟通与交流,开阔视野,发展思维,促进身体各方面的发展,进而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因此,游戏教学模式取代上课教学模式成为幼儿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游戏教学并不意味着把游戏本身与教学相等同。这是因为游戏无外在目的,游戏的目的在于游戏本身,追求活动过程的价值;但在实践的幼儿教育中,广大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在游戏教学的实施中仍存有诸多误区,其中之一就是伪游戏教学模式的存在。这种误区有两种表现:第一,幼儿教育工作者把游戏作为幼儿纯粹的娱乐行为,游戏只是幼儿紧张学习后的一种放松,是不具有教育性的活动;第二,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游戏往往更多地被用作教师传递知识经验,巩固强化知识技能的媒介或载体,是教师控制教学行为的一种工具。在这种所谓的游戏教学中,教师总是想方设法让游戏的进程向着他们所预设的方向发展,以幼儿的符合度作为评价幼儿的标准。如此,整个游戏就成为教师导演的一出戏,学生成为被动执行角色的演员,幼儿所特有的自主性、创造性受到极大的局限和压制。此时的游戏体现了强烈的功利性,这种违背游戏本性和幼儿教育本真的游戏教学是伪游戏教学。真正具有教育性的游戏教学,应该是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游戏教学的本质在于注重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地发挥创造力以获得身心最大程度的发展,协调他们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四、游戏心理学对游戏课程的内涵的影响

游戏是幼儿教育性很强的主体活动,幼儿在这种活动中获得身心发展,是幼儿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只要正确地组织和指导幼儿的游戏和活动就可以获得很好的教育绩效。但幼儿发展规律的特点提醒我们,要想通过游戏实现对幼儿的教育,使游戏和教学在幼儿教育中落到实处,游戏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幼儿接受教育的过程,就需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加以正确的组织和引导。幼儿的游戏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自发的,所以也就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加强了游戏的娱乐功能,而削弱了发展功能。因而教育者必须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加以引导,在不破坏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前提下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改造,使之变成系统、有序的系列活动方案;反过来说,幼儿园的课程必须是: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和适应的方式开展,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和各种活动技能的训练为主,在目标上要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核心,这就是游戏课程:游戏课程的目的是保证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主;内容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维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为核心,要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辅;要保证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和教师的参与指导相结合;以幼儿获得满足为基础,以社会要求和自我需要相结合的整体发展程度为评价标准。

五、结论

综上所述,游戏课程应以幼儿游戏心理为基础。游戏课程的设立应从教育学层面和心理学层面深入挖掘和探讨。开展符合幼儿游戏心理的游戏课程对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游戏课程应是以符合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系列化游戏活动方案。当然目前这一问题的探讨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深层次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幼儿心理学篇7

关键词:学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现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益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而且可为将来培养幼儿的各种良好心理品质奠定基础,所以对幼儿进行早期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

一、影响幼儿健康的原因分析

(1)经济小康的附带效应。现在小康之家丰衣足食,更有越来越多先富起来的家庭,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致使他们的“胃口”越来越大,对小小的“物质刺激”根本看不上眼,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好像只要有钱就行了。

(2)隔代教养的片面结果。幼儿家长正是年轻力壮干事业的时候,他们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代管,转移了自己的义务。而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呵护,忽视了心理上、情感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事实上等于剥夺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条件,使这些幼儿在自主、自立、交往和心理承受等能力方面出现了欠缺。

(3)独生子女的普遍封闭。由于缺少游戏伙伴,同龄交往经历偏少,回家后只是与电视为伍,造成部分小朋友性格孤僻,来幼儿园后胆小内向,不知道人际互动,缺乏合作精神。

(4)家长期望值过高。现代社会的高学历趋向使很多家长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来越高,往往恨铁不成钢。高压之下孩子一进家门就不得不开始忙乎,一出家门则有一种解放的感觉,到幼儿园后难免任性放纵。

(5)自我中心的不当强化。有的小孩总觉得自己聪明,希望得到不断肯定,只要老师没有给予特别重视,他就会以为老师不喜欢自己,因而情绪低落或者故意捣乱以吸引老师的注意。

(6)应试教育的消极误导。长期的应试教育已经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最突出的莫过于强调成材而忽略成人,致使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幼儿教育主要就是知识的输灌和能力的训练,而根本不管人格的培养和愉快体验的积累。忽视幼儿心理活动的年龄特点,违背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必然影响一代新人的茁壮成长。

二、实施建议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爱是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教师应与幼儿建立充满爱意的师生情谊。无论是老师的一声亲切的呼唤,还是善意的微笑、赞许的目光,都能使幼儿感到亲切和愉悦。特别是对那些性格内向,或能力较差的幼儿,要多表扬鼓励少指责,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开朗大方的良好心理品质。

作为幼儿教师,当孩子犯错误、淘气、闯祸时,我们要克服自身言行的随意性,改变以往从成人角度处理问题的做法,对孩子多一些宽容、鼓励和理解,为幼儿创设一个健康、和谐的心理成长环境。

(2)以身作则,让幼儿学会尊重他人。幼儿教师的健康人格是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具备以儿童为本的概念和意识,要以身作则,尊重每个幼儿。这样幼儿才能学会尊重他人,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才会变得友好、宽松、和谐。

(3)帮助幼儿掌握交往技能,学会友好交往。进入幼儿园后,同伴关系在幼儿间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幼儿在交往中容易产生矛盾,往往影响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教师在处理幼儿之间的关系时,应创造条件引导幼儿交流感情,帮助幼儿学会一些协调同伴关系的方法,如轮流、互换、谦让等,引导他们有效地处理矛盾,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但也要注意,对幼儿在交往中出现的不良行为,应给予批评,并引导他们寻找合作失败的原因,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交往技能。

(4)组织合作活动,让幼儿感受合作的乐趣。如在《我找到了小猫》游戏中,幼儿扮成各种小动物,帮助猫妈妈找孩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动物”将在不同地点找到的小猫送到家里,并高兴地告诉猫妈妈自己是在哪里找到小猫的。当猫妈妈对“小动物”表示感谢时,“小动物”愉快地表示不用谢。它培养了幼儿为别人着想、助人为乐和礼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5)利用榜样,对幼儿进行抗挫折教育。人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幼儿园的小朋友也不例外,他们也面临着“如何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规则、自理能力的学习、如何与同伴交往”等困难。其实让幼儿经历一些小小的挫折,对幼儿将来坚强意志的形成是极为有益的。由于每个幼儿的气质特征、生活环境、社会经验不一样,对挫折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必须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进行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

幼儿心理学篇8

一、对幼儿园午睡的价值分析及对教师教育行为的反思

午睡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身体方面的,幼儿大脑工作的特点是易兴奋不易抑制,因而容易疲劳,且脑细胞脆弱,由此,幼儿需要比成人更多的睡眠来预防疲劳以保护脑细胞的健康。经过上午的半日活动,幼儿一般都需要通过午睡消除疲劳,恢复精力,以保证下午半日活动的质量。二是适应能力方面的,能在幼儿园有午睡的习惯是幼儿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体现,这样的幼儿一般具有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效能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作为健康领域的一个重要目标,并在此目标下列出了幼儿睡眠方面的典型表现:3~4岁幼儿要“在提醒下,按时睡觉和起床,并能坚持午睡”;4~5岁幼儿要“每天按时睡觉和起床,并能坚持午睡”;5~6岁幼儿要“养成每天按时睡觉和起床的习惯”。

可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是幼儿园一项重要的保教内容。但这一重要的保教内容是否要“一刀切”地落实呢?笔者认为这要因人而异,讲究一定的方法,要思考幼儿的睡眠是否存在个体差异,有没有幼儿不用午睡也精力充沛的。为此,我们不妨先尊重晨晨的意愿,而后观察晨晨当天下午的表现。假如他下午活力依旧,且随后几天也无异常,我们就要考虑是否应该调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指南》中所列的各年龄阶段的典型表现是指大多数幼儿可能表现出来的特征,决非每个幼儿都是这样的特征,幼儿的行为表现与其不完全一致并不代表异常。〔1〕所以,我们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宜一概而论,不能僵化地认识理论和制度的要求。

假如发现晨晨下午表现出疲倦,那就要探明原因对症下药了。如,了解晨晨在家有无午睡习惯,是否因不习惯集体睡眠环境而拒绝午睡。对此,可从家园共育、营造睡眠环境、帮助晨晨习惯集体睡眠等几个方面入手解决。可供选择的方法如下:(1)与家长沟通午睡的价值,让家长引导幼儿午睡,保证幼儿周末和节假日都能在家坚持午睡。(2)营造睡眠氛围,午睡室要通风少光、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睡前不要活动过度或谈论兴奋话题,不妨播放似有似无的摇篮曲,让幼儿形成条件反射,从而能很快入睡。(3)动静交替地安排上午的活动,适当增加幼儿的运动量。(4)通过一些教育活动让幼儿逐渐喜欢并适应集体睡眠环境。如,通过故事、绘本让幼儿感受到小猫小狗小羊一个个都躺下睡在一张大床上,好温馨、好舒服,以改变幼儿的态度,让他们愿意午睡。

惩罚乃至体罚往往是我们的无奈之举,假如我们能够理解幼儿,且有足够的方法达到保教目标,这种无奈之举就会越来越少,对幼儿的身心伤害也会降到最低。因此,在讨论这类案例时,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讨论该不该惩罚,而是我们要怎样面对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幼儿,怎样尊重并促进他们健康发展。这就是《指南》反复提及的“以幼儿为本”的理念。理念是一个人的深层素养,理念的改变是教育行为改变的基础。

二、在一日生活中贯彻以幼儿为本的理念

“以幼儿为本“是学前教育领域必须坚持的核心理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南》《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都强调这一核心理念。以幼儿为本就是要把幼儿的发展及其幸福视为学前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视为保教工作的宗旨。为什么要以幼儿为本呢?幼儿身心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同时可塑性大,亟待接受高质量的启蒙教育。这些特点都需要教师以幼儿为本,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个性、兴趣、需要和学习方式,在不伤害幼儿身心健康的基础上进行高质量的启蒙教育。以晨晨的午睡问题为例,教师本来是为晨晨着想,希望他好好睡觉、利人利已,但屡屡失败之后就与晨晨对立起来,以“补觉”作为惩罚使晨晨就范。晨晨为什么会就范?是心甘情愿的还是迫于压力?教师描述的“安分许多”反映的是怎样的观念?“安分”地躺在床上的晨晨心里是什么感受?这种迫于压力之下的“安分”对晨晨的发展有无负面影响?如果不去思考这些问题,而是断章取义地利用某个专家的一句话来证明惩罚的合理性,是否偏离了以幼儿为本这一核心理念?

保教工作的实施是否科学关系到幼儿当下和未来的健康发展。做坏一件衣服扔掉即可,而伤害幼儿或限制幼儿发展则可能既毁了他们的童年又毁了他们的人生。“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幼儿园教师与其他阶段的教师相比,肩负着更多的责任与使命。那么,要如何贯彻以幼儿为本的理念呢?

1.让爱扎根

以幼儿为本是建立在爱幼儿的基础之上的。爱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原动力。没有了爱,教育就失去了灵魂,也就谈不上培养幼儿的个性、挖掘幼儿的潜力了。〔2〕当然,教师的爱不是无原则的纵容或溺爱,而是一种理性的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为宗旨的爱。这种爱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尊重幼儿,让他们拥有作为“人”的尊严与权利;二是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寻求“发展适宜性”;三是认识幼儿期的独特价值,把童年还给孩子,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成长。这三个方面说着容易做到却很难,尤其当某一项保教任务与幼儿的情绪情感相冲突时,当教师的管理诉求与幼儿的行为相冲突时,教师的爱往往就大打折扣了。让爱扎根,使师幼双方在爱与被爱中共同生活与成长,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教师的福祉。

2.与幼儿建立亲和关系

假如一位教师某日因病没有上班,幼儿知道后欢呼雀跃,那这位教师必须深刻反省了。幼儿的幸灾乐祸表面上反映的是幼儿缺乏爱心,实则反映的是不和谐的师幼关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良好的氛围是保证教育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也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或前提。可见,师幼之间亲和的关系是教育的背景也是教育的手段。在这样的师幼关系中,幼儿的内心会充满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自在探索,自由游戏,快乐成长。

3.充分重视生活环节的教育价值

在生活中学习与发展是幼儿的一个显著特点,融教育于一日生活中也由此成为学前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3〕学前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幼儿一日生活的质量上,要让每个幼儿充实地度过每一天。日本教育家仓桥既的“生活诱导理论”主张,幼儿的现实生活是第一位的,保教工作的目的不仅是考虑如何实施与幼儿能力相适应的教育,而且是让幼儿过真正幼儿那样的生活。他指出,若以成人的目的为主实施教育,幼儿的生活容易套入成人的教育计划之中;相反,若以幼儿的生活为主实施教育,以成人为中心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教师就可以慢慢地、谨慎地向目的的方向循循善诱。〔4〕显然,这样的学前教育正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精神要义。

4.解读幼儿,尊重个性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幼儿也都是不同的。以幼儿为本最重要的是努力读懂幼儿,熟悉他们的兴趣、需要、学习方式,关心他们的生存状态、所思所想,根据他们的特点灵活调整自己的教育计划,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保教工作,促进他们的发展。

总之,学前教育应始终贯彻以幼儿为本的理念,给予幼儿自由和安全感,对于个性突出的个别幼儿则要放慢步调,循循善诱,防止以教育为名行强迫之实。对于午睡之类的保教问题,我们不要在问题表象和策略探讨中纠缠,而是要抓住问题的根本,树立以幼儿为本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努力探寻更有效的保教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以更加专业的保教行为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幼儿心理学篇9

关键词:行为心理学、参与设计、视知觉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作为学龄前儿童学习、游戏以及活动的场所----幼儿园的设计越来越受到家长、幼儿教育机构和建设单位的重视。当前在幼儿园建筑设计中由于建筑师对幼儿的心理、生理和行为不甚了解,造成一系列问题,如建筑的功能布局不太合理、对细节考虑不周、室内外环境设计粗糙、建筑形象不佳等。建筑师在创作设计过程中应该从幼儿行为、心理角度出发,以幼儿的需求为原则,通过使用者参与设计、对建筑功能重新定义、充分利用视知觉和行为学等一系列手段创造既符合建筑形式美学,又满足幼儿使用的建筑环境空间。

使用者参与设计

为了解决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与业主之间的沟通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使用者参与到设计中来。对幼儿园建筑来说,参与者主要包括幼儿家长、幼儿教育机构和建设单位。从设计前期开始,就要这些利害关系者参与其中,以便建筑师充分了解他们的情况(包括使用者的文化背景、经济收入和喜好等),创造既符合他们要求又被幼儿所接受的建筑空间。如北京的家育苑幼儿园就是这样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其创办者KarynRobarts想在北京为自己的孩子找一个好幼儿园,无奈走遍了北京城也没有找到一个令她满意的,于是萌生了自己创办一家幼儿园的想法。KarynRobarts本身是设计师,兼有家长和投资者的角色,这使她能够参与幼儿园的全部建设过程,又对各方的需求充分了解,最终创办了一个成功的幼儿园。

重新定义功能

现代建筑运动最流行的口号是“形式随从功能”,随之产生的建筑过于功能化,不能满足人的实际功能需要,这是因为人的功能需要是多方面的,它除了包含使用、材料、结构等技术功能,还包括更为广泛的精神需要、安全、自我表达和美学功能等。我们可以通过对功能重新定义来赋予空间更多功能。如幼儿园的各房间均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进行功能化设计,游戏室每一间的布置都可以不同。中庭也可以被赋予更多的功能:交通、公共活动大厅、集会场所……从而成为有趣的、充满活力和想象力的空间。

如乌干达的某幼儿园活动场地有多种不同的诠释方式。在场地中半埋的轮胎可以是孩子们在课间休息时的,也可以在车胎上标上数字,做数字游戏;擦掉数字添上绳子,瞬间就变成大型的迷宫,再加上些凳子就能充当议会的“席位”,同时也是露天的大教室。这样一些简单的调整和改变,空间就会发生功能的质变。

北欧的tromsø幼儿园中,承担分隔空间与隔音作用的墙壁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功能。简单的折叠和推拉墙面即可改变房间的大小,创造出容纳新功能的空间,如同童话故事中的魔法墙。墙面拥有鲜艳的色彩和不同的材质,并且开设了许多形状大小各不相同的洞口。这些洞口可以被开发成多种用途:书架、抽屉、公仔盒;稍大的洞口还可以允许孩子们窝在里面拥有一个独立的玩耍空间,为捉迷藏提供了绝好的空间;有的洞口设计了小小的窗帘,限定了空间,成为一个“成人勿入”的地方,也是玩“过家家”的绝佳场所。较高的墙安装了攀援设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孩子们攀爬;较厚的墙内设计了可容纳孩子躺卧的微型小床,成为一个很有安全感的小卧室。

根据视知觉要求设计

人类最基本的生理功能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等,其中视觉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之一,通过视觉能辨别光线强弱、颜色及物体形状、远近。视觉过程除了眼睛的作用外,还包括大脑的作用。人们对视觉形象的感知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根据各自的生活经历、当时情绪与心态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幼儿的视知觉与成人不同,建筑师若在幼儿园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如利用幼儿区分颜色的能力不同(3~4个月时可分辨彩色和非彩色;4岁能区别各种色调;5岁时注意到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采取不同的色彩以增加建筑空问的可识别性;儿童对颜色纯度的敏感性,在局部色彩的选择上大胆采用亮色,突显建筑活力和个性。

幼儿感知空间的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对简单完整的图形更容易接受,在设计中可以利用概括的形态要素、简约的设计手法来表现建筑。幼儿感到亲切的高度是1.2米左右,距离和深度的感知也要比,营造小尺度的建筑空间更容易被幼儿所喜爱。这种小尺度的空间可以是地下室或凹室,也可以是楼阁,或者仅仅是可以供一个人读书或邀请几位朋友窃窃私语的“密室”。

北京家育苑幼儿园设计看起来简单,但是却很漂亮实用:适当的家具陈设,没有花哨装饰的墙面,有利于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因为有余地的空间更有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当小朋友第一次走进家育苑幼儿园的时候,他们会感觉好像进入了自己的世界一样亲切,而大人们进入教室的时候则一定会觉得来到了小人国――教室内所有的家具都是按照儿童的尺寸而设计的,桌椅、书架、卧榻、厨房,包括小小的马桶和小小的洗手池。设计师希望用这样的形式来提醒大人要尊重孩子的世界。

注重细节设计

细节设计更体现在对设计理念、安全等方面的考虑。为了符合幼儿园的气氛,可以在墙上挖各种图形的窗洞;天窗做成儿童更容易记忆的简单的形式等等。为防止幼儿受到伤害,教室和家具都做圆角;儿童能接触到的金属构件诸如栏杆、灯柱等加工更精细;在建筑边缘布置绿篱,既能防止幼儿碰到玻璃,又起到绿化环境的作用。如家育苑幼儿园室内整体的风格采用的是简洁的现代主义,在一些细节处理上则融入了多种地域和国家的特色,中式迷你罗汉榻前的圆形地毯,传达的是西方的生活方式,而书柜上的各国国旗,则表达了幼儿园放眼国际的志向。

五、结语

通过对幼儿行为心理特征的阐述,可以使建筑师明确幼儿园环境与儿童行为心理的相关性,同时也为幼儿园建筑空间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和设计方法。建筑师必须明确儿童是幼儿园建筑的使用主体,设计必须满足幼儿园教学要求并符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西)帕科・阿森西奥.世界幼儿园设计典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苏扬.视知觉理论下的幼儿园建筑设计【J】山西建筑2010(6).

幼儿心理学篇10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特点英语教学方法

幼儿在英语学习活动过程中会受其心理状态的影响。笔者通过近几年下幼儿园指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和试讲,深深体会到:要强化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充分把握幼儿的心理特点,优化教学方法,调动他们的英语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一、幼儿心理特点

(一)好奇

好奇心是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一种倾向。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可见好奇心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执著地探索事物的奥妙,创造性展开思维的内部动力。幼儿的好奇心特别强,总是对某一问题好奇,总想知道其所以然,因而产生极大兴趣。

(二)好胜

好胜心是指一个人不满足于现状,努力超越自己、超越别人,力争取得更大成功的一种心理倾向。小孩子争强好胜,爱表现自己,他们不怕羞、不怕错、喜开口,敢于在集体面前进行语言实践并努力表现最好。

(三)好动

爱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试一试。

二、英语教学方法

(一)直观教学

1.形象直观教学。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等给幼儿直观、立体、生动的形象感觉,让幼儿亲眼目睹,使他们将英语与客观实物建立直接的联系,这样通过视觉输入,不仅感觉新鲜好奇,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而且帮助幼儿直接理解并运用所学内容,印象深刻,记忆效果良好。如:教生词pear,apple,orange时,可向幼儿出示实物梨、苹果、橘子。巩固介词in,on,under,behind,near时,用实物情景展示,可以拿一个玩具做道具,把玩具放在不同的地方,如inthebox,onthebook,underthedesk,behindthedoor,nearthewindow,让幼儿更好地明白这些介词的含义,再让小朋友用简笔画画出该情景,小朋友边画,教师边让小孩子用英语说出相关实物的位置。以具体直观的形象创设情境,进行形象直观教学,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死板的描述形象化,有助于感性知识的形成。

2.动作直观教学。教师借助表情、手势、动作等直观手段,既调节课堂气氛,又增强幼儿的理解力,使他们易于掌握所学内容。如:在学习write,read,sing,dance等单词时,教师让幼儿分别做写字、读书、唱歌、跳舞的动作;教clean时,教师可以擦一擦黑板、擦一擦桌子;教close,open时,教师可做关门、开门、关窗、开窗、关书、开书的动作。这些简便灵活、形象生动的动作,有助于幼儿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更有助于幼儿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

3.语言直观教学。这是一种运用幼儿已知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材料帮助理解新的语言材料的教学方法,主要用于诠释词义。例如:father’ssister?摇?摇aunt.

语言学习是一种直觉学习,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他们是通过直观的动作、表情、图片或某一具体情境来理解和表达语言的。在教学中,形象直观、动作直观、语言直观不是孤立运用的,它们往往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可一边出示实物、图片,一边带有手势动作,一边用语言解说,从而帮助幼儿透彻理解,增强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可通过多媒体,用动、静、美的画面,用形、声、色直接刺激幼儿感官,声情并茂、动静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快和谐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所学东西。

(二)艺术教学

1.唱歌。小孩子爱听歌、爱唱歌。用教唱英语歌曲的方法把儿童引入英语的广阔殿堂,无疑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英语教学恰当利用唱歌这种艺术形式,以其优美的韵律、明快欢乐的节奏吸引并打动孩子的心弦,让一个个英语语句在美妙的歌曲、轻松的节奏中进入孩子的头脑。这种愉快的心理体验不但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陶冶孩子们的情操,而且能调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词的意义及一些用法,学会词的正确发音。如:教师可通过教唱歌曲tenLittleindians来教会幼儿数词one至ten。可以对一些英文歌曲进行歌词替换,如:教fly,hike,draw等动词及它们的现在分词时,就可将它们放在已学歌曲areyousleeping中,将歌词改为areyouflying/hiking/drawing?

2.说唱歌谣。Chant类似于在孩子们中广泛传唱的童谣,其内容句式简洁明快、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好记易背、充满童趣,配上音乐,再用所唱的形式表现出来,富有韵律和动感,使人读了倍感愉快,难以忘怀,既学习巩固与扩大英语知识,又培养并增强孩子们的节奏感与语感。说唱歌谣时,可以是全英文的,也可以是英汉或汉英组合的。例如:教季节单词spring,summer,autumn,winter,可编成这样的chant:Springspring,ilikespring.Summersummer,ilikesummer.autumnautumn,ilikeautumn.winterwinter,ilikewinter.在教颜色的单词white,black,yellow时,可说唱英汉组合的歌谣:白色白色white,whitewhitewhite;黑色黑色black,blackblackblack;黄色黄色yellow,yellowyellowyellow.在唱的同时,既可配图片或多媒体动态画面,又可配合手指及肢体动作表演,如:拍手、跺脚,速度可快可慢,声音可高可低。这样,让小朋友从说说唱唱玩玩的轻松环境中进入兴奋、积极和活跃的学习状态,效果良好。

(三)活动教学

1.情景表演。语言是在情景中进行交际的,情景和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所学内容创设新奇的、生动的、具体的、直观的真实情境,让孩子们在情景中扮演角色进行表演,使孩子们能把语言和它表达的情境直接联系起来,在情境中学,情境中用。如:教动物的单词dog,pig,cat,sheep等时,教师可在教室设置一个动物园zoo的情景,领着孩子表演,首先戴上动物的头饰,同时说动物的英语单词,接着模拟其声音和动作。在巩固复习文具的单词及句型“iwantapen.Hereyouare.”时,在讲台上摆放一些实物文具,由一个孩子扮演售货员,让其他孩子轮流扮演购物者。在情景表演中,孩子们通过感知语言、模仿动作及自我创新,可加深其对所学语言的理解记忆,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语言运用能力、表演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2.竞赛。心理实验研究证明,人脑处于竞争状态时的效率比平时的效率高得多。教学实践反复证明,儿童对即使毫无直接兴趣的各种竞赛活动,因渴望竞争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件本事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竞争。竞争符合幼儿好胜、好动、好表现的心理特征,课堂教学引入各种竞赛,不但能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竞争精神,而且能锻炼和提高他们思维的敏捷性,有利于幼儿潜在智力的发挥。课堂竞赛形式多样,可口头,可书面,可个别,也可小组。如:为了巩固数字0-9,教师可举行报手机号码竞赛活动。老师先向孩子们讲清规则并进行示范,然后叫每个小朋友把自己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分别写在一张纸的正反面上,将小朋友分成若干小组,每两个组之间先进行淘汰赛。教师宣布竞赛开始,第一组的第一个小朋友立刻出示他爸爸的手机号,第二组的第一个小朋友要立即用英语将手机号说出来,然后该小朋友出示自己爸爸手机号,第一组的第二位小朋友应立即将这个手机号说出来,每说错一个数字或不能迅速说出的扣一分,最后扣分最少的一组参加第二轮报妈妈手机号的决赛。

3.游戏。游戏是对原有教材进行再创造,精心设计出一系列与教材配套,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听、说、写的教学活动。幼儿很喜欢游戏活动,在活动中,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发挥童心,可以无拘无束地动起来,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遵循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多开展一些趣味性较强、启发性较大的游戏,让孩子们进入乐学状态。如:Runningatrain,Bingo,whatismissing等游戏,既能激发和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得轻松、自然,还能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使大脑皮层产生兴奋,记忆更积极、主动、牢固。如:幼儿学习了car,bus,truck,train后,教师可设计lookandguess游戏活动,运用多媒体呈现交通工具,先出现车头部分,请孩子们尽快观察并猜测,然后看谁最快用英语说出交通名称,说对了的给予奖励,如果说错了,则表演车辆的鸣叫声。以这种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同时增长他们的生活知识。

总之,学前英语教学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设计各种视听、说唱、玩演等活动,使孩子们在活动中眼耳口鼻手体脑多种器官并用,从而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及智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