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7:15:23

就业政策篇1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就业方针政策,根据劳动保障部《关于开展再就业政策实效行动的通知》(劳社部函〔**〕34号)的要求,定于**年二季度,在全省开展以“多下一份功夫落实政策,多帮一批人员实现就业”为主题的再就业政策实效行动。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主要内容

(一)对政策落实效应进行排查。各地要对各项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对排查中发现的问题要逐一列出,认真分析。排查的主要内容是:

1.政策到位情况。在现行政策范围内,有无应落实而未落实的政策;有无应享受政策而未享受到的人员和单位;有无违反政策的问题;各项政策是否充分发挥了促进再就业的效应。

2.措施到位情况。政策部门的工作目标责任制是否落实;资金管理使用是否规范有效;监督机制是否健全;相关措施是否有效发挥政策效应。

(二)制定和实施整改措施。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听取用人单位和下岗失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提高政策实效为目标,及时制定和实施整改措施。

对全面排查和听取意见中反映的问题,属于政府部门政策执行方面的,要通过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属于政策操作办法不够合理和不够明确的,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改进和完善操作办法;属于工作不到位影响政策落实的,要采取切实措施,通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予以解决。

(三)对重点城市进行重点督导。各市把对政策落实问题多、工作进展慢的城市,作为开展行动的重点,加强督促指导,帮助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省劳动保障厅将组织督查组进行抽查。劳动保障部确定的杭州市、宁波市、金华市、舟山市四个重点联系城市,要认真组织实施,做好表率。

(四)充分发挥再就业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各地要深入推广全国和省再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在落实政策中的成功做法,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推动政策落实,发挥更大效应。

二、活动的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4月20日—5月10日)

制定工作方案。安排部署在全省开展政策实效行动的各项工作。各市劳动保障局于5月10日前,将“政策实效”行动具体实施方案上报省就业局。

(二)实施阶段(5月11日—6月20日)

1.全面自查、排查。各市县按照以上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着重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对各项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分部门、分县(市、区)进行逐一排查;二是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到街道社区、用人单位和下岗失业人员中,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对全面排查和听取意见的情况进行认真分析,仔细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奠定基础。

2.抽查。各市对政策落实难度大、工作进展慢的县(市、区)和基层单位进行重点督查和指导,并对其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限期整改的要求。省厅通过对全省11个市落实再就业政策情况进行逐个逐项排查,在此基础上拟定全省再就业扶持政策评估报告,并确定全省的重点督导城市。省检查组检查分4组进行,分别由厅局负责人带队,于6月中旬赴各市进行检查。具体时间及人员另行通知。

3.整改。各地召开就业再就业工作联席会议,通报对本地区落实再就业政策的排查情况,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整改措施,确保各项再就业政策落实到位。

(三)总结阶段(6月21日—6月25日)

各市开展政策实效行动的情况进行汇总和评估,向省厅写出专题报告,提出政策建议,于6月25日前,将“政策实效”行动工作总结,以书面形式上报省就业局。

三、工作要求

就业政策篇2

答:(1)就业创业登记:办理就业登记的用人单位或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合法劳动收入的劳动者,以及自主就业创业劳动者。

(2)失业登记: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的城镇常住人员。

问:公益性岗位安置的就业援助对象包括哪些?

答:公益性岗位安置的就业援助对象包括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一般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且积极求职的就业困难人员,包括“4050”人员、身有残疾但有一定劳动能力、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登记失业、登记失业连续12个月以上,以及因失去土地或因重大自然灾害失业等人员。零就业家庭是指法定劳动年龄内的家庭人员均处于失业状况的城市居民家庭。

问:国家对鼓励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有哪些政策措施?

答:(1)对招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地方财政应优先考虑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并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

(2)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收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15%)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可按规定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50%的财政贴息。

(3)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申报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

此外,2012年2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健康发展,决定对小型微型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培训费和社会保险补贴。

问: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范围具体包括哪些?

答: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是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聘用人员的档案;辞职辞退、取消录(聘)用或被开除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档案;与企事业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聘用)关系人员的档案;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及中专毕业生的档案;自费出国留学及其他因私出国(境)人员的档案;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中方雇员的档案;自由职业或灵活就业人员的档案;其他实行社会管理人员的档案。

问: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包括哪些基本公共服务?

答: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基本公共服务应当包括:档案的接收和转递;档案材料的收集、鉴别和归档;档案的整理和保管;为符合相关规定的单位提供档案查(借)阅服务;依据档案记载出具存档、经历、亲属关系等相关证明;为相关单位提供入党、参军、录用、出国(境)等政审(考察)服务;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

问:哪些类型的创业项目可以申请创业担保贷款?

就业政策篇3

有的企业在a地的税收机关办理了税收优惠享受的申请登记后,又跨区域到B地的税务机关办理税收优惠享受的申请登记,由于跨地域的税收优惠政策网络的构建尚不完善,因此出现了一证多用的现象;三是企业规模界限界定不够明确。有些个利用再就业优惠证件申请办理了个体营业执照的企业单位,其实际用工人数量达到了几十或上百,这一经营状况与普通下岗职工的经济状况不太相符,因此,对于这种经营规模较大的新办企业,是否也有享受税收减免政策的资格和权利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政策严密性问题;四是相关管理政策的不健全。就目前状况来看,下岗就业职工再就业税务减免优惠政策的管理办法还没有系统的规章制度加以明确,因此从申请登记办理到部门受理到资格审核到批准再到企业成立后的监督管理都无规范可循,只有尽快对相关政策体制进行完善才能保证政策的执行落实到位。

二、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的个人建议

(一)现有企业和新办企业招收下岗再就业职工税收优惠政策的统一为了让更多的企业能够主动提出下岗再就业职工的招收,为国家减轻就业负担,维持社会稳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笔者认为不管是现有企业还是新办企业,所享受的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应该有所统一,3年以内城市维护建设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以及教育费附加税收全免,而优惠政策的起始时间也应该从领证当日改成企业盈利当年开始执行。

(二)再就业政策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结合政策优惠的执行状况,在了解掌握政策运作的成效及执行过程中存在遗漏问题的情况下,对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构建,边执行边整改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再就业情况的扶持优惠政策的管理制度,进而是其科学化、系统化。

(三)企业检查监督机制的构建和完善检查监督可以采取定期检查和日常运行监督相结合的方法来执行,保证对企业的内外监督都能到位。首先,对再就业税收政策的落实状况开展定期针对性调查,期间发现执行问题所在就通过集体讨论及时解决,保证后期管理工作的基本效率;其次,要对享受税收减免政策的纳税人的合法性进行检查监督,保证《再就业优惠证》使用管理符合法律法规,当发现借证、租证现象时,一律严肃处理,清理企业市场。

(四)纳税服务工作细节的效率提升各级税务机关单位负责的纳税服务工作要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对再就业职工相关内容进行改进创新,像笔者所在单位的服务大厅就开设了下岗再就业人员业务办理服务窗口;一些主动提出吸纳接收下岗再就业职工的企业单位在办理登记再就业税务减免审批手续时,相关部门和单位可以提供“一站式”的办理服务,情况特殊且符合简化审批审核程序的企业单位可以直接办理,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让企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期限内享受到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

就业政策篇4

关键词 残疾人就业政策 特殊性 改良政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一、残疾人就业问题的特殊性

残疾人是指“任何由于先天性或非先天性的身体或精神缺陷而不能保证自己可以取得正常的个人生活或社会生活上一切或部分必需品的人” 。残疾人受自身身体、精神方面的限制,以及历史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残疾人在就业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这表现在:

(一)残疾人的职业选择和工作类型要受其残疾类型和残疾程度的约束。

不同的残疾类型(如肢体残疾、听力语言残疾、精神残疾或者多重残疾)对残疾人的工作能力有着不同的影响,比如视力残疾的人就不能从事那些对视力有要求的工作,语言听力残疾难以从事教师、口语翻译;智力残疾不能从事脑力劳动和技术工作;肢体残疾基本不能从事强体力劳动,精神病残疾不应从事管理等工作等。不同残疾的程度也对残疾人工作的能力有重大影响。这都极大地限制了残疾人的就业面,使残疾人难以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展示自己的才干,制约了残疾人在就业上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

(二)残疾人就业的稳定性较差。

由于残疾人文化水平较低(目前文盲率约占66%),劳动技能较为单一,往往只能从事一般的、单调的、不稳定的工作,且就业结构单一,就业可替代性高。例如,盲人所从事的职业主要局限于盲人保健按摩,而劳动力市场中这一行业或工作所容纳的劳动力也有限,并不断有健全人进入这一领域。用人单位稍有风吹草动,这些残疾人便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三)残疾人就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多。

例如,残疾人经常要承受的外部环境影响有:社会对残疾人和残疾人就业的歧视性态度、接受教育和培训机会的不平等、有障碍的建筑等公共设施、就业信息不灵、与就业相关的交通不便、缺少残疾人用品、用具及支助服务等,这些都对残疾人就业和职业活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残疾人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转变,以及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导致就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工作逐渐消失,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这都使本身劳动能力不强的残疾人群体在就业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五)残疾人就业要促进与保障并重。

在就业和劳动过程中,通常要求用人单位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更多的照顾,支出更多的资金,对残疾人的就业安全给予保障。例如支付各种保险;在企业提供无障碍环境;提供特殊的工作用具和交通工具等。

(六)残疾人就业需要更多的人关怀和照顾。

残疾人是在身心活动上有不同程度困难的群体,这是由于残疾的存在和影响所造成的,应该给予特殊的关心和照顾,以利于克服这些困难的影响,帮助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和工作,为他们能力的充分发挥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残疾人就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国家对于残疾人就业的保障政策正在进一步加大中,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残疾人就业没有很完善的就业体系。

残疾人就业工作本就是社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全力协调与配合,但由于一些沟通上的欠缺,目前而言各个部门,特别是街道和乡镇在残疾人的工作中的交流与协调比较欠缺,使得残疾人的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进展。

(二)一些用人单位依法吸收残疾人就业的责任落实不到位。

总体而言,残疾人目前在社会中还是处于弱势群体,国家对于残疾人的就业虽然有相关的辅助,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故而一些单位,特别是小城市的一些单位对于残疾人就业的责任落实不到位。

(三)残疾人就业的各项保障措施不完善。

国家对于残疾人就业的各项保障没有得到系统的管理,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接受残疾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认为残疾人的社会保障费用高,会增加用人成本。并且部分单没有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环境,对于残疾人的就业安全没有给予保障。

(四)残疾人就业服务培训等工作相对滞后。

目前对于残疾人的劳动能力等技术问题国家没有很好的评定机构,国家政策对于残疾人培训工作是出台了相关的规定,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

(五)在个体就业的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的难度大。

在个体就业的残疾人与社会保险几乎没有制度性联系,缺乏政策支持。我国现行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是为在正规部门就业的职工设计的,对个体就业、灵活就业群体没有制度支持,因此,该群体大都被排斥在现行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目前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政策都是各地方政府为解决本地的实际问题而出台的,优惠政策还不到位,如上海的小时工参保率偏高。至今中央政府还没有制定全国性的政策。低收入使得个体和灵活就业人员无力它顾,由于没有单位依托,社会保险机构很难对他们强制要求参保,因此推行社会保险比较困难。据我们调查了解很多大型的城市都只有极少数个体就业和灵活就业的残疾人参保。

三、关于残疾人就业的改良政策

(一)提高残疾人素质和就业能力。

残疾人自身素质低是造成就业困难的内在主要原因,从长远看,提高残疾人就业水平要靠不断提高就业能力。加强残疾人教育和培训,重视其职业发展,不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能力。

就业政策篇5

【关键词】就业;政策策

一、市场机制方面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在市场经济下不管是失业还是就业都是市场机制的作用,所以要促进就业实现充分就业都应该在市场中进行。目前,我国就业服务机构已初步形成。但是,组织尚不完善,动作并不协调,条块分割,运作无序的局面并无根本改变,市场就业机制尚不健全。因此,应当深化体制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形成城乡一体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对劳动力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而解决劳动力供求失衡的结构性矛盾,实现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

二、国家与政府方面

1、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加大公共投资,直接创造就业机会。

罗斯福新政(newDeal)为在经济危机中国家干预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树立了重要榜样。就业问题是罗斯福新政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凯恩斯主义的影响,把就业问题政府化,通过“以工代赈”,兴建公共工程,不仅吸纳了大批失业工人,而且扩大了生产资料的消费,创造了“有效需求”。[1]我国是一个储蓄率非常之高,而有效需求严重之不足的国家。面对经济危机的冲击,国外需求锐减,我们更有需要以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借鉴罗斯福新政的一些思想,加大财政对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失业人员创造一个临时的安置场所。同时,要考虑到财政对那些民营企业的“挤出效应”,民营企业可以搞的项目,政府只要给予有效监督,完全可以鼓励民营企业去做,以发挥市场的效率。

2、支持返乡创业,也就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孙冶方前辈曾经就提过“离土不离乡”,也就是发展三元经济。“30年来,中国亿万农民创造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贡献了中国GDp增长的近三分之一,转移了三分之一农民就业,30年增加值增长332倍。”中国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副局长卢永军。30年来,中国乡镇企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209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7年的69620亿元,增长了332倍,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68.6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52%。乡镇企业根植于农村、发展于农村,在支持现代农业,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民自主创业型、农业产业延伸型乡镇企业。政府应把发展乡镇中小企业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落实和完善对中小企业优惠政策。具体的扶持办法有:首先,加大对农村信贷的扶持,支持各种合法有效的融资渠道;建立一个农村发展基金,有财政和农业发展银行或地区性银行向其中注资,切实解决农民筹资难的问题。再者,对自主创业提供税收优惠、市场优惠等,提供相应的技术援助。另外,加强信息网络方面的建设,为创业提供快捷有效的信息,降低企业的信息成本等。在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情况下,让乡镇企业在新的时期有新的发展,使之成为安置失业农民工的重要渠道。

3、改革高等教育,减少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目前我国大学生培训教育结构和培养模式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很不合理,受市场短期热点的驱动,许多大学热衷于追逐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所以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锭环节。高等院校在调整和设置专业时,要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办学要“面向社会,自主办学”。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被社会所接纳,应该作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好坏的一个主要标志。让高等学校进入市场,促使高等学校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培养人才,特别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来培养人才。[2]

4、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发展经济学就业理论告诉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教育,缓解就业力。截止2006年年底我国文盲人数达到1.16亿,占世界文总数的11.3%,仅次于印度。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级,从而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将会进一步提升。此前虽然在

三角、珠三角出现过“民工荒”,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出现“民工荒”的企业很大部分是类似于目前纷纷倒闭的出导向型的企业,他们处在产业链的低端,本来利润稀薄,加去年人民币的不断升值,而今的世界金融危机,很多的企业此破产倒闭,廉价的低素质劳动力严重过剩。虽然长期以来国家都重视教育的发展,但在专门的农村劳动力(这里更多指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方面还是投入不足。所以目前国家应该对那些职业教育进行资金,师资方面加大投入。更重要的职业教育所授知识是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专业设置上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大力促中高等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没有经济的增长,人力资源开发就不可能持久,缺乏人力资源开发,经济的增长就难以为继。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性资源,对它的开发和充分有效地利用,是增加社会财富的真正源泉,也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5、做好劳务输出,拓宽国际劳务市场。

发达国家由于人口增长放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稀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欧美国家普遍缺乏家政、医护、海员等劳务,日本整个行业都存在劳动力不足。为弥补自身劳动力缺口,发达国家会进一步考虑放宽劳务引进政策,扩大劳务人员的输入。某些发展中国家也有对劳务输入的需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日益增大的劳务需求为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也将成为缓解国内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途径。[3]

6、建立合理的就业保障体系。

一是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我国教育水平越来越高,逐步向大众化过渡,大学生毕业规模扩大给社会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下,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问题必然会裁员或者不招聘,就业岗位会随之减少,这对大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在2008年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在这个就业不景气的环境下应该大力帮助大学生就业特别是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二是农民工就业保障体系。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沿海地区的大批农民工提前返乡,社会压力加大,就业压力加大。我国要推进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而推进农民工就业保障体系的完善,特别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生活保障等制度,扩大保险的范围。[5]既增加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又可对不同经济单位和不同地区进行调节,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防止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且同时又要“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走特色的“中国模式”。

参考文献:

[1]徐煜.论罗斯福的“再就业”[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2.

[2]杨爽,易佳平.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探讨[J].决策&信息,2008.6.

[3]刘源,金彦平.西方失业理论对我国就业理论的启示[J].农村工作通讯,2008.9.

就业政策篇6

 当前http://在我国,政府是经济社会就业管理的主力,其利用自身对于经济的影响力通过各种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促进就业的社会中介机构的扶持等途径为进行有效的就业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有效促进社会就业管理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各种财税政策与就业管理的作用机理,结合当前的政策实际,发掘其中不足,以提出有效的改善建议,加强我国政府的就业管理效率,调动社会大众积极性,在保证我国社会稳定的基础上提升经济实力。

一、财税政策对就业管理的影响机理分析

现代财政理论表明,有效的财政政策具有促进资源配置、收人分配、降低失业率以及保证经济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进而影响就业,因而财税政策与经济社会的就业管理间有着密切联系。而事实上,财税政策是政府为缓解我国就业压力而出台的政治经济政策手段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有效进行就业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积极的财税政策对于有效降低经济社会失业率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政策对于就业管理的影响机理基于财政政策能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和发挥收人分配职能,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借助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改革企业机制,解决企业内部隐性失业问题,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降低失业率;另一方面,通过收人分配职能调节社会成员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方式,促进就业,提升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保证社会稳定。同时,财政政策在弥补市场失灵,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的同时也能创造就业机会,如,政府加大对公共物品、基础设施、国防、社会基本保障等的投入时,也直接增加了社会就业机会,缓解了严峻的就业形势。

(二)税收政策对于就业管理的影响机理

税收可以通过经济环境等直接作用于社会就业,也可以通过对自主创业、第三产业等能够积极容纳就业的行业进行扶持,提升影响就业管理的有效性,其具体作用机理分析如下。

1、税收与经济增长、就业。一方面,经济决定税收,而税收又能反作用于经济;另一方面,经济形势影响就业,就业对于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因而,税收、经济以及就业之间具有重要的联系。

依据供给学派著名的“拉弗曲线”,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个均衡,当税收维持在该水平附近则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政府职能和相关财政政策的有效发挥,当偏离该均衡税收水平时,将会降低政府职能效果,导致经济滑坡,政府收人减少,最终使得经济的发展受限,因而,税收对于经济增长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对于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依据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提出的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降低1%,将会带来2%经济增长率;相反,则会带来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因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就业也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以上分析,积极的税收政策通过刺激经济能缓解社会就业形势,以利于就业管理,相反,则会导致就业压力的增加。

2、直接扩大就业需求。税收还能通过相关途径直接增加就业需求,其主要表现在对于社会上新增就业群体鼓励其自主创业,对于能大量吸纳社会失业人员的第三产业、服务业采取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雇佣工人,增加地区之间的信息沟通,增加人员流动性,进行失业人员再培训等。

二、当前我国促进社会就业管理的财税政策分析

(一)当前主要实施的促进就业管理的财税政策

当前,我国为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采取了各种有效的财政、税收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失业人员,降低社会失业率,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各级政府中使用较多的是财

政补贴、税收优惠、社会基本保障、增加失业人员地区间的流动性等。

(二)对当前为促进就业管理的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1、促进就业管理的资金不足。当前,我国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范围有限,但需要财政投人的方向却很多,如社会保障、公共物品投人、贴息优惠、信息沟通、人员培训等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人。同时,我国对城镇失业人员的社会生活保障资金投入较多,而对于中小企业、自主创业企业的转移支付力度较小,这种策略在短期能缓解就业困难,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人员就业问题。

2、人员培训扶持力度不够。为有效帮助当前失业人员再就业,解决劳动力市场上供求不匹配的现

转贴于http://

象,就必须增加对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使其能快速地适应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及企业需求。而当前我国在该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政府对于培训机构的管理及资助力度不够,广大的培训机构管理不规范,培训内容不符合企业社会对于人员的要求,使得广大失业人员的再就业之路更为艰难。

三、提高就业管理有效性的财税政策设计

(一)在相关领域增加财政支出

针对以上政府在执行积极的财税政策、缓解社会就业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增加人员培训、信息沟通。为强化失业人员面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政府财税纵横应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的管理和资金资助,使其真正能为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提供良好的就业培训和指导,同时作为企业及劳动人员的沟通桥梁,促进信息的有效沟通,降低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均衡问题,提高地区间劳动力的流动性,

提升企业及人员价值。

2、社会保障支出。政府应加强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及统筹层次,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全国性的劳动力市场:在保证全国的劳动人员均能享受最广泛的社会保障的基础上,加强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缓解地区间经济结构的不均衡,缩小地区间差异,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完善税收优惠制度

1、调整相关税收征收http://种类、范围。虽然当前用于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税收政策种类众多,但真正有效的政策较为有限,且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经济主体的增加,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征税主体应实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新,调整税收征收种类及范围,科学指导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就业管理。

就业政策篇7

【关键词】财政政策;小议

一、完善体系建设,加强政策调控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体系建设,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规范中观管理和确保微观实施。主要通过公共财政支出政策,采取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不同经济利益主体的收入分配进行调节。纵向上,通过完善扶贫政策,实行政府间的专项转移支付,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地区间的分配公平。为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公共财政服务。在横向上,通过完善工资政策、社保政策、就业政策等,对不同行业、不同经济成分、不同社会阶层等微观经济主体和社会居民实行转移支付。继续扩大改革覆盖面,努力推进全县预算单位纳入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在努力扩大财政直接支付范围的同时,通过技术手段确保财政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政策由于政府的多层次性及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形成了多层次的调节体系,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是国家通过预算、税率等影响宏观经济总量,影响社会总供求关系。财政政策的中观管理则主要是通过财政的投资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等,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解决公平、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财政政策的微观实施则是指通过财政补贴、转移性支付中形成个人收入部分对居民和企业的影响。

二、运用财税政策,扩大就业渠道,优化就业结构

运用税收政策,调节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由此增加就业岗位和机会。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超过全部就业人员75%相比,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仅为26%,发展空间巨大。主要途径是,政府可通过财税政策措施,鼓励第三产业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就业比重,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同时也要正视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的现实,着力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实现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协调均衡发展,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与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行业,如咨询业、信息产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以及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

同时运用税收政策,协调地区经济发展。要通过运用财政政策影响投资方向来防止地区差异造成的结构性失业进一步加剧。如给予落后地区中的一些重要的产业部门和企业优惠政策,提高资本积累能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对采掘业、矿产业这些利用自然资源较多的,同时吸收劳动力较多重点产业,结合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及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布局和调整,考虑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形成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

加大对小企业扶持力度,充分借鉴国外经验,或者财政专款设立小企业基金,或者通过财政补贴的方法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扩大就业渠道。支持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吸纳更多的劳动者就业是十分必要的。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存在大量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农民工,在一定时期内,这部分人员具有较强的就业需求。而劳动密集型企业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渠道之一。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充足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大程度地吸纳其就业。

三、拓宽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面对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就业和社会保障资金需求巨大的矛盾,现有的财政集中度难以承受,必须要研究拓宽新的筹资渠道,要通过预算内外各种渠道积极筹措就业再就业资金,积极调整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增加其促进就业所占的资金份额,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障生活和促进就业双重功能。财政补助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的就业再就业资金筹集机制。同时,继续加大财政对就业再就业资金的投入。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还不完善。我国就业和社会保障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0%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占到财政支出的30%左右。我国公共财政的投入与所担负的就业和社会保障职责不相适应。今后我国将长期面对就业和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巨大的矛盾,应将就业和社会保障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20%左右。同时拓宽就业和社会保障资金筹资渠道,通过发放社会福利,或将部分已经开征的消费税和个人所得税以及将要开征的遗产税、财产税划出一定比例,专用于补充基金。多元化增加就业和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将各种不同来源的资金置于财政预算中,完善筹资机制,确保就业和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稳定。

四、催生产业创新支撑平台的财政政策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我国的产业创新支撑平台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国的产业创新支撑平台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财政政策的激励效应。引导产业创新支撑平台良性发展,促进就业水平的有效提高,是产业创新支撑平台的出发点和主要目标。在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创新进程中,财政政策起着重要作用。财政政策通过一些相关部门影响着创新过程和创新要素的行为,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着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创新,财政政策是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重要支点,是制度创新的主体。从宏观层面看,财政政策取向决定了就业规模的变动趋势。如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会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国民收入增加,从而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总量;如果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将降低消费需求和稳定经济增长,从而收缩就业总量。需要指出的是,财政政策通过推动技术进步,会对就业规模产生不同的影响。一方面,从短期看,技术进步会影响到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最终对劳动需求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从中长期看,技术进步会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国民收入较快增长,并通过加速作用影响投资需求和劳动需求,从而对就业规模增加产生积极的作用。

就业政策篇8

答:(1)就业创业登记:办理就业登记的用人单位或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合法劳动收入的劳动者,以及自主就业创业劳动者。

(2)失业登记: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的城镇常住人员。

问:公益性岗位安置的就业援助对象包括哪些?

答:公益性岗位安置的就业援助对象包括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一般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且积极求职的就业困难人员,包括“4050”人员、身有残疾但有一定劳动能力、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登记失业、登记失业连续12个月以上,以及因失去土地或因重大自然灾害失业等人员。零就业家庭是指法定劳动年龄内的家庭人员均处于失业状况的城市居民家庭。

问:国家对鼓励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有哪些政策措施?

答:(1)对招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地方财政应优先考虑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并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

(2)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收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15%)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可按规定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50%的财政贴息。

(3)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申报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

此外,2012年2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健康发展,决定对小型微型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培训费和社会保险补贴。

问: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范围具体包括哪些?

答: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是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聘用人员的档案;辞职辞退、取消录(聘)用或被开除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档案;与企事业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聘用)关系人员的档案;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及中专毕业生的档案;自费出国留学及其他因私出国(境)人员的档案;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中方雇员的档案;自由职业或灵活就业人员的档案;其他实行社会管理人员的档案。

问: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包括哪些基本公共服务?

答: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基本公共服务应当包括:档案的接收和转递;档案材料的收集、鉴别和归档;档案的整理和保管;为符合相关规定的单位提供档案查(借)阅服务;依据档案记载出具存档、经历、亲属关系等相关证明;为相关单位提供入党、参军、录用、出国(境)等政审(考察)服务;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

问:哪些类型的创业项目可以申请创业担保贷款?

就业政策篇9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244-02

作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题”由大量错综复杂、相互渗透的因素交织而成,需要政府统盘考虑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制约,通过制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方针、制度、法规、条例以及规范性文件等等,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因此,深入探讨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题产生的原因,对于不断完善国家的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形势

(一)劳动力总供给大于需求

全国性的调查表明,中国每年新增劳动人口在2000万上下,每年需要就业的新增劳动人口在1000万―1600万之间。2009年,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形势基本不变。新增劳动力资源仍在1000万人以上;下岗失业并轨工作基本完成,但失业人员规模超过800万,就业工作仍面临诸多突出问题。另一方面,受经济发展趋缓、企业经营困难的影响,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明显减少。从一些高校掌握的招聘单位提供的大学生就业岗位看,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岗位比往年下降30%以上,大学生的供需比有所下降,平均每个毕业生收到的签约意向也较往年减少。另外,根据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用人单位对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占全部需求的8.0%,比上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2009年一季度对大学生的用工需求占8.4%,比上年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随着劳动力市场中大学生供求矛盾的加剧,使得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显现。

(二)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优势不再明显

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推行,中国大学生的供给呈现高速增长,年增长率在近几年达到20%~40%左右。2003年,扩招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这一年被称为大学生就业元年。2003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达到338万,2006年达到413万,2009年将有611万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是2002年的3倍还多,比去年增加了52万人(见图一)。这还不包括往年遗留下来未就业的毕业生。大学毕业生数量上的急剧增多使得就业率逐年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曾经被称为“天之骄子”,就业不愁的大学毕业生,其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

(三)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结构矛盾问题突出

自1999年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步入大众化阶段,然而大学生就业却出现了很严峻的局面,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失业,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岗位空缺与大量寻找工作的失业者并存的“结构性失业”现象。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大致集中在三个方面: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和地区结构。在层次上,研究生的就业率可以达到98%,而专科生的就业率为75%左右。在地区上,毕业生往大城市拥挤的现象突出,而西部不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一些区县需求人才的数量大,但没有人愿意去。在专业上,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毕业生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的矛盾。此外,少数毕业生就业期望比较高,对人才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毕业生就业的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任务还很艰巨。综上,一个字概括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那就是――难!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对于失业,经济学有两种界定,一种是自愿性失业,即劳动者认为现行工资太低不愿意接受而放弃工作。另一种是很多劳动者愿意接受较低水平的工资,却仍然找不到工作。对此,凯恩斯(J.m.Keynes)解释为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的非自愿性失业。相信我国大多数找不到工作的应属于非自愿性失业这一类。按照凯恩斯的分析,充分就业只有在经济繁荣时才能达到,而经济繁荣则取决于投资,当储蓄不能被投资吸收时,经济就会由繁荣走向衰退,从而导致大量失业。我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很强,但却大量闲置,企业不敢生产,是因为怕销不出去,生产规模的压缩必然导致岗位减少,由于整个社会的需求不足,社会就难以消化这么多劳动力,当然这也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这就是当前我国就业问题症结之所在。

(二)就业结构失调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一是地域结构失调。中国地域广阔、人口分布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这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对人才需求空间较大。一方面是发达地区和城市人才的饱和造成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在广大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却求才若渴。这种区域上的人才资源不合理配置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因此,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在广大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大有可为。二是知能结构失调。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用人单位的预期有较大的差距,造成不少用人单位宁愿花大价钱聘用有经验的“熟手”,也不愿意多招些高校毕业生。

(三)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局限性

我国进行大学扩招的同时,没有做好配套改革。把大学生就业推向了市场,大学生毕业求职市场化了,但聘用还停留在计划、半计划状态。在现实中出现许多不正常现象:一边是作为国家机关的法院、检察院专业化高素质人才不足,一边是法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就业困难。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体制原因,成为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政府虽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但也没有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如提供减免税费优惠和小额贷款,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指导、政策咨询等。大学生创业还面临各项政策持续、稳定与否的问题,在现实中朝令夕改等现象的大量存在往往使广大大学生创业承担巨大的政策风验,以至于丧失创业信心,就业取代创业成为最明智的选择。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公共政策选择

(一)千方百计扩大需求、创造职位

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必须解决,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关键。解决好有效需求不足问题,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第一,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和增加企事业单位的人员吸纳能力等。制定符合经济结构的调整政策,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增加不同层次、类别的就业机会,实行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并重的战略。第二,利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这一方面是政府直接投资,也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第三,建立科学系统、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如此,我国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才会得以解决。这样,社会有效需求增大了,必然引起投资和消费的增加,自然也增加了就业职位。

(二)加快配套措施建设,进一步提高特殊地区、行业的劳动力供给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结构问题。虽然在供求总量上,出现供大于求的不均衡现象,但是对于一些特殊地区、行业仍然存在着人力资源匮乏问题,存在着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对于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应改变城乡二元分割的现状,尽量缩小城乡之间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淡化各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强化社会保障系统。对于到中西部等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就业的大学生应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第二,建立专门的就业调查研究机构,这样就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对失业进行调控,缓解失业引发的矛盾。

(三)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积极作为

国家的宏观政策直接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政府应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采取相关的政策措施,形成有力的政策导向体系,做好高校培养人才和社会使用人才的衔接工作。首先,要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调整劳动人事、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障碍的有关规定,特别是要深化户籍和人事制度改革,消除户籍所带来的“特权”色彩,放宽对大学毕业生的户籍控制。其次,统筹相关行政和政策资源,建立完善的就业市场机制。针对就业市场不健全、秩序混乱的局面,政府应制定措施,加强宏观调控,培育和建设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新体系。再次,尽快建立和完善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制度。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为其提供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小额贷款、税费减免、跟踪服务等一条龙服务。采取资金支持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引导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参考文献:

[1]陆嘉.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与竞争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11).

[2]鲁忠义.促进大学毕业生在中小企业就业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08,(2).

[3]陈海平.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高校毕业生就业.[J].青年研究.2008,(11).

就业政策篇10

文献标识码:a

公共政策的供给就是公共政策的提供,它包含了公共政策从制定、执行、评估、监控到终止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自从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供给开始超过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渐凸显。对此,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但是每年我国仍然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出现非自愿失业现象,大学生就业政策供给的有效性也遭到了社会的质疑。本文从公共政策供给的视角出发分析我国现行大学生就业政策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试图就政府应该如何更好地进行大学生就业政策供给提出建议。一、大学生就业政策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供给旨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实现大学生这一优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供给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策供给主体与受众之间互动缺失。

由于我国决策体制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公共政策的供给主体与受众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和沟通,这一方面使得政策供给主体不能充分地了解政策受众的需求,制约了决策的科学性;同时,也不利于促进民众对政策的了解,制约了公共政策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主要是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负责完成,大学生很少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不仅不利于政策供给部门充分了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信息,制定切合大学生就业市场实际需求的就业政策;同时也使得很多大学生对相关就业政策缺乏正确的认知和深入的了解,以致不能在就业的过程中利用就业政策来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二)部分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公共政策的科学性是一项公共政策发挥其预期作用的前提。公共政策的科学性一方面是指此项公共政策本身具有可行性并且符合当下社会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指决策的过程是科学的。经过十几年以来的努力,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已经初成体系,主要有宏观调控政策、市场规制政策、就业准入政策、权利维护政策、招考录用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派遣接收政策、指导服务政策、创业扶持政策等九大类。但是其中部分政策因为缺乏科学的论证和必要的支持体系而未发挥其预期的作用,使得社会对国家的就业政策产生了质疑。

(三)大学生就业政策供给存在不平衡,公平性不足。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要求公共政策的供给原则应该保证最大程度的公正,从而保证全社会整体的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实现。在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供给中的户籍政策就对农村籍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了诸多的不利影响;我国的法律明确规定女性应该和男性一样享受同等的就业权,然而目前我国的很多政策对于女性就业都很不利,使得一些女大学生不能享受和男生同等的就业权;同时一些国企、事业单位招聘用人中存在的潜规则也给大学生的公平就业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在以后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供给中,国家应该要更加注重政策供给公平性,确保政策供给在性别、地区、城乡、行业之间的平衡。

(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执行程度有待提高。

政策执行作为将公共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在整个公共政策供给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但是由于环境、资源、组织和某些个人因素的影响,象征性地执行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附加、公共政策曲解以及机械地执行公共政策等问题层出不穷。这大大影响了公共政策预期目标的实现,使得很多公共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地解决。中央政府提供的九大类大学生就业政策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很多具体的政策却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二、大学生就业政策供给有效性不足的原因分析

公共政策供给过程实质上是政策相关主体的利益博弈和利益综合过程,政策供给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政策本身的科学性影响,还要受到政策环境、政府决策的理性程度、公共资源等多方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供给有效性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公共政策决策体制的开放性不足。

在现代社会中,公民的参与被视为公共政策的基石。民众的参与一方面可以增强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减少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同时也可以使政策供给主体能更加充分地了解政策目标的相关信息。但是目前我国的决策体制仍然处于一种较为封闭式的制度结构当中,行政权力高度集中,利益表达和协商机制相对比较闭塞。公共政策基本上是由政府部门一手制定,然后再以强制手段推行,民众极少能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和出台也基本上完全是由政府部门主导的,政府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严重缺失,大学生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政策需求的渠道和平台非常少,大学生很少参与到就业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来,这种封闭式的决策体制既不利于出台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也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