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元证券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7:17:03

国元证券篇1

收入基本持平

国元证券日前披露的上半年主要财务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51亿元,同比增长0.81%;实现营业利润3.66亿元,同比增长1.5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6亿元,同比减少0.31%。

对于收入基本持平,公司方面的解释是,“经纪业务在融资融券规模增长较快等因素带动下,实现手续费收入和利息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较多;同时,公司加大业务创新步伐,充分使用财务杠杆,积极有效调度和使用资金,扩大投资范围,增加投资品种,也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益。另一方面,由于对短暂的结构性行情把握不够,母公司权益类投资出现一定的亏损;ipo业务暂停,投行业务实现收入较少;以上增减因素相抵后,导致公司上半年实现收入同比基本持平。”

从国元证券的一季报来看,公司1-3月的营业收入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3.79亿元和1.2亿元,分别同比下滑12.12%和22.44%。因此,国元证券二季度的业绩较一季度有所改善。

将发行公司债券

7月10日,国元证券了关于获得中国证监会核准公开发行公司债券批复的公告。核准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面值不超过50亿元的公司债券。

国元证券早在2012年年报里曾表示,虽然目前公司资本金充沛,流动性充足,但随着创新业务的深入开展,公司将适时考虑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公司债券及管理层批准的其他方式进行融资。

国元证券篇2

面对ipo暂停数月,国元证券显得已束手无策,公司保荐、承销业务收入跌落谷底;同时,由于二级市场波动,公司自营业务产生浮亏,同比下滑,公司投资的债券、基金和股票也均有出现亏损的个案。

收入净利双双下滑

国元证券日前了2013年一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9亿元,同比下滑12.1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亿元,同比下滑22.44%。值得一提的是,国元证券是目前披露2013年一季报的上市券商中唯一一家业绩出现下滑的公司。

据wind资讯统计显示,截至4月25日,共有12家上市券商一季度。其中,东北证券(000686)以业绩增幅279.61%高居榜首;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分别为西部证券(002673)和东吴证券(601555),其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140.07%、130.93%。净利润同比增幅最小的广发证券(00076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亿元,同比增长4.48%。而国元证券则是唯一出现负增长的上市券商。

从国元证券披露的财务数据来看,报告期内,受ipo业务暂停,未实现收入,同时还发生业务退款影响,国元证券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证券承销业务净收入)为-15万元,而上年同期公司实现的净收入为1561.46万元,同比下滑幅度高达100.96%。记者统计了其他上市券商承销业务净收入的增减幅数据发现,国元证券亦是下滑幅度最大的,仅次于国元证券的是广发证券,下滑了89.25%。

同时,国元证券保荐业务收入也锐减75%,仅有屈指可数的100万元。其原因也在于ipo业务暂停,公司保荐业务受到显著影响。由此也不难看出,在ipo暂停半年多时间以来,券商的保荐业务已跌落至谷底。

此外,“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由去年一季度的3724.39万元和1.06亿元减少到今年同期的-23.59亿元和-23.45亿元。国元证券解释称,主要为公司增加了金融资产投资规模和融出资金规模。

记者在国元证券证券投资情况明细中看到,报告期内,公司所投资的债券、股票和基金均有亏损产生个案。比如,投资工行转债浮亏2597.03万元,浦发银行浮亏2452.57万元,国元多策略中国机会基金浮亏382.78万元。

对于业绩的下滑,国元证券证券事务代表李克木对此并不回避,坦言“的确不太好。”李克木对记者表示,“一季度业绩不好主要在于投资自营业务亏损和承销保荐业务收入下滑。”在问及上半年会否延续这一局面时,他称“不好说。现在做判断为时过早。”

另类投资遭质疑

事实上,除业绩乏善可陈,成为唯一业绩下滑的上市券商,国元证券创下这一“另类”外,公司的另类投资也遭到市场质疑。

国元证券披露的2012年年报显示,国元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元创新”)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684.02万元,营业利润584.42万元,净利润438.32万元。截止2012年,国元创新完成投资12亿元,平均年化收益率达10%以上。

据了解,为扩大投资范围和品种,增加投资收益,国元证券投资15亿元于2012年11月28日成立国元创新。成立仅一个月之后,国元创新就开始大举进军委托贷款业务,并有高达4.6亿元的资金最终流向了房地产项目。

透过相关资料可以查到的是,国元创新以12%的年利率贷款5000万元给宣城市大唐万安置业公司,用于后者开发建设“大唐财富广场”项目;以12%的年利率贷款5000万元给马鞍山市和兴置业公司,用于后者“绿洲茗苑”项目的开发建设……而国元创新输血地产项目的资金则是来源于国元证券的再融资。2009年,国元证券通过公开增发募集资金96亿元,其中的15亿元在2012年10月经变更用途后成立了国元创新。

除此之外,国元创新对购买第二大股东的信托产品也相当积极。据国元证券公告称,公司在2012年底已通过国元创新买入信托产品2.1亿元,并预计在今年的交易金额不超过14.0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国元证券投资的这些信托产品几乎全都是国元信托发行的,由于国元信托是国元证券的第二大股东,因此构成关联交易。

其信托主要包括:“无为城投债权二期”信托计划3000万元、“含山高速道口项目”信托计划3000万元、“涡阳县金阳城建”信托计划4000万元、“黄山新城投资有限公司”信托计划1.1亿元。上述信托计划的年化收益为10%。

国元证券篇3

劳动增长率和资本增长率均面临瓶颈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亟需转型,下一波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来拉动。“2014年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上,林毅夫曾指出,未来15年中国经济增速仍有年均7.5%-8%的潜力,主要来自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带来的生产力水平提升。移动互联网促进生产力的提高既是一种全球趋势,也是中国实现超越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判断,企业级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已经开启,未来十年将是高速成长期。

我们通过对网络基础、智能移动终端、移动应用开发情况、云计算技术及成本、BYoD及传统转型的情况分析,企业级移动互联网条件已成熟,市场前景广阔。

企业级移动互联网市场还处于成长初期,竞争激烈且混乱,集中度低,暂时没有形成标杆企业,规范化和集中度提升将是未来趋势。其需求个性化需要对行业的深刻理解,资金优势和客户资源丰富使得传统的行业解决方案商有望通过并购和自身研发并举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

国元证券篇4

尽管至今ipo已经停摆了一年多,但券商冲击资本市场的决心反而见涨。10月份,华安证券、东海证券2家宣布要上市。其中,华安证券启动股份制不到一年就迈入了ipo待审名单队例,其融资欲望之强烈可见一斑。

据wind数据显示,目前已经获得证监会受理ipo申请的券商有8家,包括国信证券、第一创业、东方证券、东兴证券、国泰君安、华安证券、浙商证券以及中原证券。如果加上东海证券,拟上市券商方队将增加9家。

事实上,正在筹备a股上市的名单还有一长串,安信证券、首创证券、齐鲁证券……以及筹备H股上市的中信建投。《投资者报》记者发现,很多券商只要一符合条件就迫不及待地申请。

“现在哪家券商不想上市,只要有条件的都想上。”这番话语道出了多少券商老总的心声。

“准”上市券商年内增4家

据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先后有浙商证券、华安证券等4家券商提出ipo申请,前两家申请的速度几乎是快马加鞭。

最新的例子是华安证券。根据公告,华安证券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保荐机构为华泰联合证券,目前已经进入初审名单。

去年下半年,华安证券才启动股份制改革,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公司就进入在审名单,不得不赞其速度飞快。

今年5月份,浙商证券也递交了ipo申请,他的速度与华安证券有一拼。

去年9月,浙商证券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当年10月下旬向浙江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辅导机构为瑞银证券。时隔半年,浙商证券就火速递交了上市申请,出现在证监会披露的ipo在审企业名单中。

今年递交ipo申请的还有中原证券,它在去年就开始为上市做准备。今年为加快融资速度,河南政府允许公司先去H股上市,后回归a股。

在今年10月份,东海证券也是上市队伍中的一员,只不过目前还没有接到证监会的待审核准。10月10日,东海证券《东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接受上市辅导公告》,保荐机构为瑞信方正证券。这意味着,在接受辅导完成后,东海证券将择机提交ipo申请。

东海证券准备上市之路颇为漫长。从2003年开始先后三次增资以及引入多元化的股东成为全国性的券商。去年年初,提交的改制申请被证监会正式受理,但是没有多久被中止审查。今年7月份,东海证券的股份制改革才终于完成,更名为“东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迫不及待上市的还有东兴证券,去年5月,公司出现在ipo在审企业的名单中,而公司成立刚满4周岁。

按照主板上市公司的首发申报条件规定,必须满足3年盈利的硬性指标,而东兴证券到去年5月才成立满4年,刚刚凑足了三个完整的会计年度。

wind资料显示,东兴证券成立于2008年5月,是由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铝业和上海大盛资产公司发起设立的全国性综合类证券公司,注册资本为20.04亿元,前身是因陷入巨额财物黑洞而被托管的闽发证券。

香港市场方面,进入11月份,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正在香港上市路演,其控股子公司信达证券也将由此登上资本市场。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告诉《投资者报》称,过去一年,各种创新业务纷纷上马,非常消耗资本金,各家券商对于融资非常渴望。目前a股共有19家上市券商,占全国总数的不到20%,未来一段时间内,符合条件的券商都有可能谋求上市。

主动清障以待ipo开闸

相比上述四家“准ipo”券商,待审名单中其他券商等待了漫长的时间,有的还经历波折。

目前仍然处于初审中的国泰君安,2007年就提出上市计划,上市筹备时间长达5年。受困于“一参一控”的规定,上海本地两家大型老牌券商国泰君安和申银万国一直无缘登陆资本市场。

2010年7月,国泰君安不得以转道香港上市。当年国泰君安在港的融资额为19.39亿港元,计划a股融资规模为百亿元。

直到2011年末,汇金公司与上海国际集团完成了关于申银万国与国泰君安股份的置换和转让工作,汇金成为申银万国第一大股东,不再持有国泰君安股权,股权障碍得以清理完毕。

去年年初,董事长万建华提出要启动上市程序。去年的12月中旬,国泰君安正式接受银河证券、华融证券的上市辅导。今年5月30日,国泰君安获得上市申请受理函。

不过,由于ipo暂无开闸迹象,国泰君安一位人士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他们对于上市的准备工作早已准备就绪,只等开闸。

与国泰君安一样,国信证券也是国内市场很早一批瞄准资本市场的券商,但是时运不济,几次在上市的关键时刻遭遇阻碍。

2008年,国信证券就曾上报ipo材料,但是当初因为收购华林证券以及证监会对于券商ipo控股股东“一参一控”合规的要求,公司的上市进程处于停滞状况。2011年,国信证券持有其他券商的股东清理了股权,实现了“一参一控”的要求,ipo计划才得以重启。

去年2月1日,国信证券出现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报企业基本信息情况表”上,保荐机构为广发证券,所处阶段为“落实反馈意见中”,成为排队上市券商的第一家。

重新冲刺ipo的国信证券当时呼声很高,据《投资者报》记者的了解,公司还为上市热身,进行了一对一路演。当时有猜测说,在去年9月份就能上市。

但是不知何故,公司一直未能上市,直到ipo实质暂停。进入2013年,国信证券在上市的当口又遇到了各种麻烦,为其上市带来了一些不确定因素。

今年5月,由国信证券保荐的勤上光电和隆基股份接连遭证监会立案稽查。10月份,公司的固定收益部门深陷债券交易黑幕,相关领导被带走调查。

东方证券和第一创业两家公司的上市路也是非常漫长,他们在去年上半年也递交了上市申请,后者处于初审中,前者为落实反馈意见中。

按照目前的审核进度,如果ipo重启,“处于落实反馈意见”的东方证券和东兴证券有可能首批获得上市资格。国信证券因受处罚,上市时间变得不确定。而国泰君安目前虽然处于初审中,但有可能获得“特批”成为重启后第一家上市券商。

并购重组成另一出路

除了进入待审名单,还有一大批券商仍然在准备的路上。他们的业绩和成长性均符合上市的硬性条件,只不过因为股权问题悬而未决。他们要上市,首先就要清理股权障碍。

譬如齐鲁证券,由于参股股东为建银投资,受困于“一参一控”。6月28日,齐鲁证券4亿股权在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挂牌转让,出让方即建银投资,到目前股权仍未转让成功。

同样受股权困扰的还有安信证券。今年10月14日,安信证券大股东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将所持有的全部安信股权挂牌。近期,安信股权找到了买家,接盘方或为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这为安信证券上市铺平了道路。

此外呼声很高的首创证券,借壳S前锋重组事宜已经5年,到目前仍然没有实质性进展。

在准备上市名单上,红塔证券、南京证券等券商都曾做过上市辅导,不过这些公司距离上市梦还遥不可及。

红塔证券2008年提出过上市计划,不过后来由于对券商上市审慎性监管要求,公司不符合条件,因而丧失了上市条件。《投资者报》记者还注意到,红塔证券近两年的营业收入处于不断下降中。2011年~2012年红塔证券营业收入分别为10.7亿元、5.1亿元。南京证券在2010年提出过上市,但今年由于证券评级连降5级,上市已经无望。

南方一位券商的中层领导告诉《投资者报》记者:“由于ipo停止,上市遥遥无期,部分公司取消了上市筹备小组。”

他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对于那些不符合上市条件,不想在竞争中被淘汰的券商,它们的一个出路就是等待被并购。

今年方正证券收购民族证券,申银万国和宏源证券合并,两者都实现了曲折上市。近期,资本市场还盛传,长江证券收购广州证券,虽然没有得到证实,但可见证券行业的并购重组开始形成一种潮流。

浙商证券净利润降幅居首

众多排队企业因为经营状况恶化,不得不终止上市申请。但相对其他行业,券商行业由于交易量回升以及各种创新业务的推动,净利润大幅度增加。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今年前九个月,国内券商的净利润由上年同期的263.4亿元增至373.1亿元。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26%。

今年上半年,由于仅有3家券商公布了数据,无法做统一的评价。《投资者报》记者选取了一个完整的年度来计算,2012年在营业收入方面,国泰君安78亿元、国信证券61亿元、东方证券24亿元、东兴证券14亿元、浙商证券12亿元、第一创业10.3亿元、中原证券10亿元、华安证券8亿元。8家券商营业收入基本上实现了同比增长,其中,同比增幅最大的是中原证券,为48.8%。

去年的净利润方面,国泰君安26亿、国信证券19亿元、东方证券7亿元、东兴证券5亿元、第一创业2亿元、中原证券1.8亿元,浙商证券和华安证券两者净利润相当,为1.7亿元。其中,有7家券商净利润同比增长,增幅排名第一的是华安证券,降幅最厉害的是浙商证券,降幅高达26.7%。

记者注意到,浙商证券近两年净利润都表现不佳。浙商证券年报显示,其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净利润分别是6.16亿元、6.18亿元、3亿元、1.69亿元。面对净利润成倍下滑的境况,浙商证券相关人士的回答是:“净利润下滑是整个行业的情况,并不单是浙商证券。”

资本渴求逼迫券商苦候ipo开闸

券商创新大会以来,证券公司对资本的渴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程度,作为监管体系的核心,净资本对于券商的影响也体现得越发深刻,除了传统的自营、投行、经纪业务需要雄厚的资本金实力之外,融资融券、约定式购回、做市商等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和筹备的业务都对券商的资金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泰君安证券董事长万建华曾对媒体表示,国泰君安在创新业务的能力上已经没有问题,就是受到资本实力的制约,不然会做得更大更快。

根据iFinD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13日,今年以来券商通过银行间发债、短融、次级债、公司债等债务工具融资超过3000亿元,而去年全年,只有中信证券、招商证券、国泰君安证券和广发证券4家券商进行了债务融资,融资金额总共也仅531亿元,且融资方式也较为单一,均为发行短期融资券。

今年以来,国泰君安、国信证券、东方证券、第一创业、齐鲁证券、东海证券、渤海证券、长城证券、东兴证券、中原证券、浙商证券、财通证券等12家非上市券商都发行了次级债。

国元证券篇5

关键词:证券市场;证券监管;上市公司

证券市场国际化是指以证券为媒介的资金运动实现了跨越国界的流动,与此同时经营证券的经济主体也实现了跨越国界的运作,其内容包含四个方面:一是证券投资主体的国际化,二是证券筹资主体的国际化,三是证券经营机构的国际化,四是证券运行规则的国际化。

一、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经济的全球化、证券化发展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贸易、市场等各方面都参与了国际分工,同时带动了证券筹资、证券投资和证券服务业的国际化。随着这一形势的发展,世界各主要证券市场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其一,世界各大证券交易所正走向国际化,它们拥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上市公司。2000年底上市的外国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纽约证券交易所是15.6%,伦敦证券交易所是2o%,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是4o%,新西兰证券交易所是34%,布鲁塞尔证券交易所是42%,瑞士证券交易所是42%。其二,世界各主要证券市场大量吸收外国上市公司的同时,积极寻求与其它证券市场结盟。比如欧洲的巴黎、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三大证券交易所一直在寻求结盟;伦敦、法兰克福、斯德歌尔摩证券交易所也正在探讨合并;nasdaq正在尝试将其市场延伸至日本东京和中国香港;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与美国证券交易所也在商讨合作事宜等等。世界证券市场发生的这些变化无不显示着当今世界各主要证券市场正在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这样一种趋势

(二)国内背景

首先,中国证券市场走向国际化是由本国国民经济日益稳步发展的要求决定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实行了更加自由、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发展速度令世人瞩目,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市场潜力也随之增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者,这些外国投资者有的是直接投资,也有的希望通过证券投资来参与中国经济建设、分享由此带来的收益。同时国内也有大量企业希望到国际证券市场按国际惯例进行投资、筹资以博取更大的收益。其次,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是由中国证券市场自身发展的要求决定的。中国证券市场自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11年的风雨历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股权结构分割、资金供给不足等等,这些问题只有在借助外力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更快、更好的解决。再者,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走向国际化也是中国加入wto的重要承诺之一。中国加入wto在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方面的承诺是在5年之内对外开放本国的证券服务业,允许外资持有中外合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股份(3年后最高可达49%)从事基金管理业务,享受与国内基金管理公司相同的待遇;当国内证券商业务范围扩大时,中外合资证券商亦可享受同等待遇;外资少量持股的中外证券商将可承销国内证券发行,承销并交易以外币计价的有价证券。

我国证券市场面对世界证券市场国际化发展形势,以及加入wto后开放国内证券业的要求,最终必然走向开放、实现国际化。也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的支持,才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二、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障碍因素

1982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发行国际债券,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开始。随后1991年底发行第一只b股——上海电真空b股,到2002年3月底,我国b股市场有上市公司112家。此外,还发行了h股、红筹股、n股和adr(美国存托凭证)、国际债券,筹集了大量国际资金。但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即注重证券市场筹资功能突破国界,而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证券市场则更注重筹资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国际化。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障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在结构性缺陷

1.股权结构不合理。我国证券市场不仅按投资对象的权利和义务划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而且按投资主体的身份划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和个人股等。在上市公司中,能够流通的股本只占总股本的30%左右,约占70%的国家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是不能流通的。这与国际证券市场股权全流通的要求相差太远。而且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大多数上市公司的不能流通的国家股或法人股占绝对控股地位,造成“一股独大”“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等不合理现象,违背了证券市场“同股同权,同股同价”的基本原则。

2.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失衡。即一方面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之间发展失衡,债券市场亟待发展完善。资料显示,在发达国家公司债券的融资额一般是股票融资额的3至10倍,200

0年美国证券市场共有近1600家上市公司发行债券融资,只有不到200家上市公司发行股票融资。但在我国,2000年公司债券融资额与股票融资额的比例约为1:7。2001年188家企业发行股票筹资1046亿元,而公司债券融资额不到170亿元。沪深两个交易所上市的企业债券更是少到仅有10只。另一方面单就债券市场本身来说也是失衡的:其一,债券发行市场规模庞大,而流通量却很小;其二,国债市场大,企业债券市场小。2000年证券市场总融资额为6400亿元,其中国债发行额为4800亿元,股票筹资额为1400亿元,企业债券筹资额为200亿元;国债现货交易总额为4200亿元,回购交易额为1.47亿元,企业债券全年交易总额为0.069亿元,而沪深两市的股票、基金年交易额为6.46亿元。

(二)规模偏小,难以与庞大的外国资本竞争

与国外成熟的证券市场相比,我国证券市场的规模偏小。-4j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02年4月底,纽约证券交易所2383家上市公司的市价总值已达108757亿美元,nasdaq的市价总值为24018亿美元,东京股票交易所的市价总值为24804亿美元,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为10908亿美元,伦敦证券交易所为21697亿美元。-5j而同期,中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数为1164,市价总值45424亿元人民币(相当于5493亿美元),总流通市值为1487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798亿美元)。另外,证券市场的相对规模也比较小,这可以从国民经济的证券化率来看。我国的证券化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远远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1998年我国证券市场市价总值占gdp的比重为24.4%(到2001年底已上升到45%左右),流通市值占gdp的比重为7.2696(2001年为15%)。而同期,发达国家的证券化率英国为154.3%,美国为135.5%。发展中国家的泰国为50.2%,墨西哥为33.5%,韩国为29.4%。

(三)参与主体不成熟

1.证券经营机构缺乏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的证券经营机构相比,我国的证券经营机构不但规模小、资金实力弱,而且在专业化经营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高级复合型人才等很多方面与国外跨国证券经营机构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首先是资产规模小。我国的证券公司在经历1999年和2001年两次增资扩股后的注册资本总额为800多亿元人民币,约合100亿美元左右。其中注册资本最高的银河证券为45亿元人民币(约合5.4亿美元),而美国的雷曼兄弟、摩根、美林集团的注册资本金分别为40亿美元、25亿美元和20亿美元。2000年我国101家券商机构净资产总额为652亿元(约合80亿美元),而美林集团、摩根和雷曼兄弟的净资产分别为127.6亿美元、141.2亿美元和87.7亿美元。其次是专业化经营能力弱。国外一些大型证券经营机构一般具有自身的业务特长,比如美林证券公司擅长证券发行、承销、重组,而所罗门兄弟公司则在票据发行和债券交易方面见长。反观我国证券经营机构,则业务结构雷同、种类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国证券机构90%以上的利润来源于经纪、承销和自营三大业务。另外,我国的证券中介机构普遍缺乏市场公信力,甚至有的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联合做虚假信息披露,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2.投资者不成熟。在目前证券市场上。我国6000多万投资者中散户占99%以上,散户持股比例也在95%以上。在这样的投资者结构下,市场投资理念必然容易受到投机、跟风、重投机收益轻投资效益等观念的影响。另外,市场的机构投资者行为不规范,各种违规违纪现象层出不穷。这可以从我国证券市场近几年来出现的“坐庄”“基金黑幕”、恶意炒作、包装垃圾股等现象得到印证。

3.筹资主体——上市公司质量堪忧。上市公司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转。如果上市公司质量不高,所发行的股票无人问津,证券市场的交易就不可能活跃。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质量不容乐观。一方面,一些上市公司的上市动机不纯,其上市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公司有一个更好的经营基础,而是为了利用“上市公司”的外衣更多、更方便地“圈钱”。另一方面,很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欠佳。有人通过实证分析表明,我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业绩自1996年以来逐年下降。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从1996的9.59%下降到2000年的7.63%,亏损面由1996年的6.03%上升到2000年的9.06%,与此同时亏损额从1996年的20.69亿元上升到2000年的136.89亿元,亏损盈利比从1996年的7.16%上升到2000年的15%,1998年甚至达到23.02%。而且还存在“一年绩优、二年绩中、三年绩差”这样的怪现象。其原因主要是上市公司没有真正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没有正确理解上市公司的权利与义务。

4.证券监管力量不足、不规范。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国际惯例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监管体系不完善。没有建立起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等多层次的监管体系。二是监管制度不严。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最大缺陷在于查处力度不够、制裁措施不严厉,导致我国证券市场的“违规成本太低”。市场上违规现象频繁发生。三是监管中的计划经济色彩过浓。政府的政令干预过,曾经多次打压股市并获得成功,导致了“消息市”和“政策市”的形成。

(四)市场化运行存在机制障碍

这种障碍突出表现在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运用尚不协调。如上市企业的选择、企业上市目标市场的选择、上市额度和发行价格的确定等,都有很强的计划色彩,甚至不排除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法律架构和监管制度与国际证券市场运作惯例存在较大差距也是机制障碍的表现之一。

此外,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利率机制还未实现市场化、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等都影响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进程。尽管我国证券市场必然要走向国际化。但是由于存在股权结构分割。市场透明度低。监管的政府意志过于直接。市场系统风险较大,市场没有做空机制等问题。因此,如果在这些问题没得到很好解决之前就贸然开放国内证券投资,极易招致国际投机资本的袭击,引起证券市场的动荡,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为此,应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现实国情,明确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必要性和目标,选准国际化进程的起点和突破口以及具体实现方式、途径和步骤,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战略。

三、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若干建议

笔者认为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稳步开放”的发展战略,走“渐进式国际化”的道路,逐步推进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一)建立统一、多层次的市场体系

要建立主板市场与二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与场内交易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等等同时并存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加紧建立二板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为包括高新技术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开辟直接融资渠道;在继续完善股票市场的同时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同时还将继续推进金融创新,积极稳妥地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使我国证券市场尽快形成以股票市场为主体,多层次证券市场并存和协调发展的市场体系。

(二)改革证券监管体制,提高市场运行机制的市场化程度

证券监管层应逐步从“裁判员”兼“运动员”的角色,转变为只当“裁判员”、主要负责市场运行规则的制定和维护。当前证券监管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尽快实现证券发行和定价市场化运作,提高其透明度,完善退市机制等方面。要取消证券发行和上市的指标限制,取消规模、行业和所有制的限制,取消证券发行的价格限制。发行的规模、定价完全取决于筹资者自身需要和投资者的认可程度。同时,逐步建立起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突出培育行业自律组织发展完善,使其成为监管体系的中流砥柱。

(三)发展壮大国内证券经营机构,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的就是证券经营机构。面对大型跨国证券机构的挑战,我国的证券经营机构应该在认真分析和预测环境变化的基础上,找准市场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明确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最为关键的是选准自身的市场定位。国内证券经营机构发展壮大自己的途径主要有:一是通过增资扩股、兼并重组提高资本实力,扩大资金规模,力争实现规模化经营。二是寻求与国际知名大型证券经营机构的合资、合作,成立中外合资证券经营机构。在合作过程中学习先进经验,培育自身的创新能力。三是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对于智力密集型的证券经营机构来说,人才就是竞争力,人才就是资本,因此必须重视人才的培育和开发,重视公司文化的培育,尽力为公司员工个人才华的发挥提供良好的平台。

(四)通过各种途径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

一方面,继续大力发展开放式基金。目前国内开放式基金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开放式基金经验还不足。但是开放式基金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证券市场上主要的机构投资者,因此可以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发展我国的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进外国战略机构投资者。这方面可以借鉴发展中国家开放证券投资的成功经验,引入合格外国机构投资者,即qfii(qualifiedforeigninstitutionalinvestor)制度。qfii制度是近30年来发展中国家渐进式开放本国证券市场的一种制度。在qfii制度下,投资额度、投资范围、投资方向和资金的汇入汇出都受到本国政府的严格限制,主动权在国家,因此不会对本国证券市场造成大的不良影响。

(五)尽快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法律体系

虽然我国

国元证券篇6

[论文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国证券市场走向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但是由于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着诸如结构性缺陷、规模较小、市场参与主体不成熟和市场化机制不健全等痼疾,只能坚持“循序渐进、稳步开放”的发展战略。

证券市场国际化是指以证券为媒介的资金运动实现了跨越国界的流动,与此同时经营证券的经济主体也实现了跨越国界的运作,其内容包含四个方面:一是证券投资主体的国际化,二是证券筹资主体的国际化,三是证券经营机构的国际化,四是证券运行规则的国际化。

一、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经济的全球化、证券化发展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贸易、市场等各方面都参与了国际分工,同时带动了证券筹资、证券投资和证券服务业的国际化。随着这一形势的发展,世界各主要证券市场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其一,世界各大证券交易所正走向国际化,它们拥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上市公司。2000年底上市的外国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纽约证券交易所是15.6%,伦敦证券交易所是2o%,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是4o%,新西兰证券交易所是34%,布鲁塞尔证券交易所是42%,瑞士证券交易所是42%。其二,世界各主要证券市场大量吸收外国上市公司的同时,积极寻求与其它证券市场结盟。比如欧洲的巴黎、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三大证券交易所一直在寻求结盟;伦敦、法兰克福、斯德歌尔摩证券交易所也正在探讨合并;naSDaQ正在尝试将其市场延伸至日本东京和中国香港;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与美国证券交易所也在商讨合作事宜等等。世界证券市场发生的这些变化无不显示着当今世界各主要证券市场正在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这样一种趋势

(二)国内背景

首先,中国证券市场走向国际化是由本国国民经济日益稳步发展的要求决定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实行了更加自由、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发展速度令世人瞩目,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市场潜力也随之增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者,这些外国投资者有的是直接投资,也有的希望通过证券投资来参与中国经济建设、分享由此带来的收益。同时国内也有大量企业希望到国际证券市场按国际惯例进行投资、筹资以博取更大的收益。其次,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是由中国证券市场自身发展的要求决定的。中国证券市场自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11年的风雨历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股权结构分割、资金供给不足等等,这些问题只有在借助外力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更快、更好的解决。再者,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走向国际化也是中国加入wto的重要承诺之一。中国加入wto在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方面的承诺是在5年之内对外开放本国的证券服务业,允许外资持有中外合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股份(3年后最高可达49%)从事基金管理业务,享受与国内基金管理公司相同的待遇;当国内证券商业务范围扩大时,中外合资证券商亦可享受同等待遇;外资少量持股的中外证券商将可承销国内证券发行,承销并交易以外币计价的有价证券。

我国证券市场面对世界证券市场国际化发展形势,以及加入wto后开放国内证券业的要求,最终必然走向开放、实现国际化。也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的支持,才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二、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障碍因素

1982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发行国际债券,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开始。随后1991年底发行第一只B股——上海电真空B股,到2002年3月底,我国B股市场有上市公司112家。此外,还发行了H股、红筹股、n股和aDR(美国存托凭证)、国际债券,筹集了大量国际资金。但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即注重证券市场筹资功能突破国界,而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证券市场则更注重筹资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国际化。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障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在结构性缺陷

1.股权结构不合理。我国证券市场不仅按投资对象的权利和义务划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而且按投资主体的身份划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和个人股等。在上市公司中,能够流通的股本只占总股本的30%左右,约占70%的国家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是不能流通的。这与国际证券市场股权全流通的要求相差太远。而且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大多数上市公司的不能流通的国家股或法人股占绝对控股地位,造成“一股独大”“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等不合理现象,违背了证券市场“同股同权,同股同价”的基本原则。

2.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失衡。即一方面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之间发展失衡,债券市场亟待发展完善。资料显示,在发达国家公司债券的融资额一般是股票融资额的3至10倍,2000年美国证券市场共有近1600家上市公司发行债券融资,只有不到200家上市公司发行股票融资。但在我国,2000年公司债券融资额与股票融资额的比例约为1:7。2001年188家企业发行股票筹资1046亿元,而公司债券融资额不到170亿元。沪深两个交易所上市的企业债券更是少到仅有10只。另一方面单就债券市场本身来说也是失衡的:其一,债券发行市场规模庞大,而流通量却很小;其二,国债市场大,企业债券市场小。2000年证券市场总融资额为6400亿元,其中国债发行额为4800亿元,股票筹资额为1400亿元,企业债券筹资额为200亿元;国债现货交易总额为4200亿元,回购交易额为1.47亿元,企业债券全年交易总额为0.069亿元,而沪深两市的股票、基金年交易额为6.46亿元。

(二)规模偏小,难以与庞大的外国资本竞争

与国外成熟的证券市场相比,我国证券市场的规模偏小。-4J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02年4月底,纽约证券交易所2383家上市公司的市价总值已达108757亿美元,naSDaQ的市价总值为24018亿美元,东京股票交易所的市价总值为24804亿美元,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为10908亿美元,伦敦证券交易所为21697亿美元。-5J而同期,中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数为1164,市价总值45424亿元人民币(相当于5493亿美元),总流通市值为1487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798亿美元)。另外,证券市场的相对规模也比较小,这可以从国民经济的证券化率来看。我国的证券化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远远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1998年我国证券市场市价总值占GDp的比重为24.4%(到2001年底已上升到45%左右),流通市值占GDp的比重为7.2696(2001年为15%)。而同期,发达国家的证券化率英国为154.3%,美国为135.5%。发展中国家的泰国为50.2%,墨西哥为33.5%,韩国为29.4%。

(三)参与主体不成熟

1.证券经营机构缺乏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的证券经营机构相比,我国的证券经营机构不但规模小、资金实力弱,而且在专业化经营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高级复合型人才等很多方面与国外跨国证券经营机构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首先是资产规模小。我国的证券公司在经历1999年和2001年两次增资扩股后的注册资本总额为800多亿元人民币,约合100亿美元左右。其中注册资本最高的银河证券为45亿元人民币(约合5.4亿美元),而美国的雷曼兄弟、摩根、美林集团的注册资本金分别为40亿美元、25亿美元和20亿美元。2000年我国101家券商机构净资产总额为652亿元(约合80亿美元),而美林集团、摩根和雷曼兄弟的净资产分别为127.6亿美元、141.2亿美元和87.7亿美元。其次是专业化经营能力弱。国外一些大型证券经营机构一般具有自身的业务特长,比如美林证券公司擅长证券发行、承销、重组,而所罗门兄弟公司则在票据发行和债券交易方面见长。反观我国证券经营机构,则业务结构雷同、种类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国证券机构90%以上的利润来源于经纪、承销和自营三大业务。另外,我国的证券中介机构普遍缺乏市场公信力,甚至有的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联合做虚假信息披露,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2.投资者不成熟。在目前证券市场上。我国6000多万投资者中散户占99%以上,散户持股比例也在95%以上。在这样的投资者结构下,市场投资理念必然容易受到投机、跟风、重投机收益轻投资效益等观念的影响。另外,市场的机构投资者行为不规范,各种违规违纪现象层出不穷。这可以从我国证券市场近几年来出现的“坐庄”“基金黑幕”、恶意炒作、包装垃圾股等现象得到印证。

3.筹资主体——上市公司质量堪忧。上市公司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转。如果上市公司质量不高,所发行的股票无人问津,证券市场的交易就不可能活跃。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质量不容乐观。一方面,一些上市公司的上市动机不纯,其上市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公司有一个更好的经营基础,而是为了利用“上市公司”的外衣更多、更方便地“圈钱”。另一方面,很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欠佳。有人通过实证分析表明,我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业绩自1996年以来逐年下降。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从1996的9.59%下降到2000年的7.63%,亏损面由1996年的6.03%上升到2000年的9.06%,与此同时亏损额从1996年的20.69亿元上升到2000年的136.89亿元,亏损盈利比从1996年的7.16%上升到2000年的15%,1998年甚至达到23.02%。而且还存在“一年绩优、二年绩中、三年绩差”这样的怪现象。其原因主要是上市公司没有真正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没有正确理解上市公司的权利与义务。

4.证券监管力量不足、不规范。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国际惯例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监管体系不完善。没有建立起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等多层次的监管体系。二是监管制度不严。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最大缺陷在于查处力度不够、制裁措施不严厉,导致我国证券市场的“违规成本太低”。市场上违规现象频繁发生。三是监管中的计划经济色彩过浓。政府的政令干预过,曾经多次打压股市并获得成功,导致了“消息市”和“政策市”的形成。

(四)市场化运行存在机制障碍

这种障碍突出表现在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运用尚不协调。如上市企业的选择、企业上市目标市场的选择、上市额度和发行价格的确定等,都有很强的计划色彩,甚至不排除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法律架构和监管制度与国际证券市场运作惯例存在较大差距也是机制障碍的表现之一。

此外,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利率机制还未实现市场化、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等都影响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进程。尽管我国证券市场必然要走向国际化。但是由于存在股权结构分割。市场透明度低。监管的政府意志过于直接。市场系统风险较大,市场没有做空机制等问题。因此,如果在这些问题没得到很好解决之前就贸然开放国内证券投资,极易招致国际投机资本的袭击,引起证券市场的动荡,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为此,应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现实国情,明确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必要性和目标,选准国际化进程的起点和突破口以及具体实现方式、途径和步骤,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战略。

三、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若干建议

笔者认为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稳步开放”的发展战略,走“渐进式国际化”的道路,逐步推进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一)建立统一、多层次的市场体系

要建立主板市场与二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与场内交易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等等同时并存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加紧建立二板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为包括高新技术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开辟直接融资渠道;在继续完善股票市场的同时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同时还将继续推进金融创新,积极稳妥地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使我国证券市场尽快形成以股票市场为主体,多层次证券市场并存和协调发展的市场体系。

(二)改革证券监管体制,提高市场运行机制的市场化程度

证券监管层应逐步从“裁判员”兼“运动员”的角色,转变为只当“裁判员”、主要负责市场运行规则的制定和维护。当前证券监管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尽快实现证券发行和定价市场化运作,提高其透明度,完善退市机制等方面。要取消证券发行和上市的指标限制,取消规模、行业和所有制的限制,取消证券发行的价格限制。发行的规模、定价完全取决于筹资者自身需要和投资者的认可程度。同时,逐步建立起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突出培育行业自律组织发展完善,使其成为监管体系的中流砥柱。

(三)发展壮大国内证券经营机构,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的就是证券经营机构。面对大型跨国证券机构的挑战,我国的证券经营机构应该在认真分析和预测环境变化的基础上,找准市场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明确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最为关键的是选准自身的市场定位。国内证券经营机构发展壮大自己的途径主要有:一是通过增资扩股、兼并重组提高资本实力,扩大资金规模,力争实现规模化经营。二是寻求与国际知名大型证券经营机构的合资、合作,成立中外合资证券经营机构。在合作过程中学习先进经验,培育自身的创新能力。三是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对于智力密集型的证券经营机构来说,人才就是竞争力,人才就是资本,因此必须重视人才的培育和开发,重视公司文化的培育,尽力为公司员工个人才华的发挥提供良好的平台。

(四)通过各种途径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

一方面,继续大力发展开放式基金。目前国内开放式基金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开放式基金经验还不足。但是开放式基金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证券市场上主要的机构投资者,因此可以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发展我国的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进外国战略机构投资者。这方面可以借鉴发展中国家开放证券投资的成功经验,引入合格外国机构投资者,即QFii(QualifiedForeigninstitutionalinvestor)制度。QFii制度是近30年来发展中国家渐进式开放本国证券市场的一种制度。在QFii制度下,投资额度、投资范围、投资方向和资金的汇入汇出都受到本国政府的严格限制,主动权在主权国家,因此不会对本国证券市场造成大的不良影响。

国元证券篇7

马拉松式的重组刚刚划上休止符,另一幕好戏又要接着上演。2007年7月14日,重庆证监局下文通知,西南证券正式摘掉戴了两年多的“风险类券商”帽子,正式进入常规券商监管程序。

通过“摘帽”,西南证券向外界发出一个强烈信号:昔日重庆资本市场上份量最重的金融机构终于迎来了浴火重生之日,而St长运也会很快等到“王者归来”之时。

从“金融新星”到“资本窟窿”

1999年12月28日,西南证券在重庆国投证券总部、重庆有价证券、重庆证券以及重庆证券登记公司四者合并的基础上成立,注册资本11.28亿元。

当时,外界曾把西南证券的成立,视为重庆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一颗新星。

成立伊始,西南证券的业绩相当不俗。其投行业务2000年至2002年连续三年进入全国十强,市场份额已占全国20%。研发中心也展现出强劲实力,一度位居全国前列。

光环笼罩之下,西南证券开始了第二轮增资扩股。2002年11月,西南证券将注册资金增加到16.30亿元,股东增加至25家。

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完美,但西谚有云“大海总是在最平静的地方掀起波涛”。也就是在2002年底,西南证券对委托理财业务进行清理,发现该项业务亏损达到3.6亿元,公司亏损总额前所未有地达到了4.8亿元,业绩在所有券商中排名倒数第二。

资本窟窿被查出后,西南证券越发小心翼翼,但未曾料到,自己很快处于“内忧外患”的窘境。2003年和2004年之间,西南证券一次又一次的违规操作被曝光。西南证券瞬间走进“最坏时代”,它的资金窟窿以几何倍数在放大。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截止2004年12月,西南证券挪用客户保证金4.6亿元、挪用客户托管国债5.1亿元、大股东及其企业抽逃占用资金3.98亿元、为大股东及其关联方担保2.3亿元、委托理财亏损2亿元面临大量诉讼……破产的阴云,一度挥之不去。

从“办丧事”到“办喜事”

重庆市政府在西南证券的生死关头果断出手。

2005年3月7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成立西南证券重组领导小组,组长为重庆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崔坚,副组长为重庆市人民政府金融办副主任林军、重庆证监局副局长蒋辉。

在此前后,重庆方面已得知,国家决定拿出1000亿元拯救深陷亏损泥潭的国内130多家券商,其中,600多亿元用作“办丧事”,300多亿元用于“办喜事”。“办丧事”即给那些将被关闭、破产的券商“擦屁股”,而“办喜事”,则是支持10%的券商(总共十几家)发展壮大。

这条消息,给西南证券的重组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想把一件“丧事”办成“喜事”,并不容易,因为国家规定了相当高的“门槛”:资本金必须真实到位;内部管理、监控机制等必须完善。关键是,留给西南证券的时间不多,只有3个月。

重庆市政府下了几步“惊心动魄”的妙棋:

第一步棋,追回大股东抽走的5亿元资本金。市国资委先是好言相劝,可大股东一点儿也不来气。于是,市国资委通知西南证券向第一中院,并准备查封大股东在渝的资产。对于这一招,两个大股东立即就慌了,赶忙来重庆商量,并很快将5亿元资金划了回来。

第二步棋,渝富公司追加3亿元夺回话语权。钱追回来了,但影响西南证券的话语权仍掌握在两大股东手中,仍不能改变他们操纵西南证券的格局。于是,市国资委便找到这两大股东商量,最后,他们同意让原有4亿元出资、是西南证券股东之一的重庆渝富资产管理公司增资3亿元成为西南证券的第一大股东。

第三步棋,重组西南证券。2005年7月8日,市政府召开第21次市长办公会议,决定重组西南证券。当年8月,蒋辉调任西南证券董事长。

甫一到任,蒋辉便大刀阔斧地精兵简政,将原有的20个职能部门缩减为16个,职工数量也减少了14%。大幅压缩营业面积,全国27家营业部面积从原来的7.44万平方米压缩为现在的3.58万平方米,车辆实行集中调配和闲置出租,年节约费用1800万元。通过机构调整、成本控制、业务转型等系列改革,到2005年8月,西南证券成功减亏6000万元,到当年10月,在增资未到位的情况下,西南证券实现8000多万元的利润。

经过一系列的内部调整和资产清理后,西南证券最终被国家认可,由掌管着300亿元“办喜事”资金的汇金公司注资20亿元,其中,10亿元以股本金进入,汇金成为西南证券的股东,另10亿元作为扶持资金,低息贷款。

2006年8月,西南证券完成了缩股工作,注册资本金由原来的16.30亿减少到8.15亿。在此后短短两个月,西南证券发力狂奔,完成了一系列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解决了挪用客户交易保证金、占用国债回购资金等历史问题。

2006年10月23日,中国证监会向公司下发了《关于同意西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增资扩股的批复》,中国建银投资公司和重庆渝富资产管理公司分别向西南证券增资11.9亿元和3亿元,而云南冶金对西南证券3140万的债权转为股权,西南证券注册资本达到23.364亿元。

重庆当地券商曾把这看成是“西南证券历史上最为惊险的一跃”。因为8天后,也就是2006年10月31日,是券商的大限之日――根据证监会要求,在此之前,券商所有资金漏洞必须弥补完成,财务指标必须达标,否则将实行退市处理。

注资完成后,在中国证券业的版图上,一家风险类券商经过洗心革面,正重新强势崛起。

从“借壳上市”到“资本独舞”

赢得中国建银投资公司注资并不是西南证券重组的终点。

一个月后,一个更宏大、更具壮志雄心的计划浮出水面。

2006年11月28日,天空下着细雨,但这丝毫未冲淡西南证券喜庆的气氛,西南证券增资扩股庆功会在重庆金源饭店隆重召开。当日下午,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透露了西南证券即将借壳St长运的信息。

按照构想,西南证券将以1∶1.1―1.2的比例进行换股,如按上述换股区间计算,西南证券23.364亿股权将转换为上市公司25.7004亿股―28.0368亿股,加上St长运原有的2.448575亿股,换股之后,总股本将达28.148975亿―30.485375亿股,并更名“西南证券”。

2007上半年,注资后的西南证券交出了一份靓丽的财务数据:上半年实现净利润7.12亿元,较2006年同期增长17倍;净资本25.14亿元,较2006年底增长57%;净资产收益率达25%。

国元证券篇8

最近有消息说,嘉实基金将开行业先河,降低给券商的分仓基金,或从双方默认的协议价万分之八下调至万分之五,降幅37%。

民生证券的一位机构销售人员告诉《投资者报》记者:“我们也听说了此事,不过其他的基金公司应该比较稳定,暂时还没有动作。”

事实上,基金整体的分仓佣金正在逐年萎缩。很多券商研究所开始压缩成本,裁员节流。部分研究所定位回归,转向对内服务,同时兼顾部分对外机构服务。

iFinD统计显示,2012年,爱建证券、中邮证券基金分仓萎缩最严重。

七成券商分仓萎缩

由于市场低迷,基金公司连续几年减少了分仓的支出。

iFinD显示,近三年基金分仓的高峰期在2010年,贡献64亿元;2011年为48亿元;2012年为41亿元,同比降15%。

100家券商中,67家2012年分仓收入减少,占比接近七成,其中降幅超过一半的券商有16家。

分仓收入前十名的券商包括中信证券、申银万国、银河证券、东方证券、国泰君安、中信建投、海通证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以及广发证券,分仓收入都超过1.4亿元,前两家高达2亿元。

但从数据上看,10家中只有银河证券和中信建投分仓收入有所增加,其他都出现滑落。同比降幅最大的是国信证券(27%),其次申银万国(18%)、国泰君安(17.5%)。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也有基金分仓收入逆市增长的券商,前五名包括中原证券、财通证券、万联证券、华泰证券以及国泰证券,同比增长167倍、2.3倍、2倍、1.5倍、1.49倍。

中原证券2011年的分仓收入仅有1.3万元,2012年增加到227万元。为何增速如此之快?

中原证券研究所机构销售部的张经理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中原证券研究所单纯为公司内部服务,这两年才逐渐涉足卖方服务,由于基数小,稍微努力,增长就比较快。另一种收入来源不排除是公司营业部销售基金换取的分仓,目前还无法给出明确结论。

她还称,目前公司研究所的覆盖面不大,卖方分析师还未铺开,由于中原准备上市,因此对于研究所扩张持谨慎态度。

在排名前五中,最大的券商是华泰证券。去年华泰证券分仓收入8158万元,而2011年的收入为7355万元。主要原因在于去年华泰证券研究所和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进行了合并。

排名前五的其他三家券商财通证券、万联证券和国泰证券的基数就很低,去年的分仓收入分别为79万元、656万元、47万元。

爱建证券下降97%

由于市场行情不好,交易量萎缩,基金分仓大幅度滑坡,部分券商分仓收入甚至出现断崖式滑落。

爱建证券、中邮证券、太平洋证券、中天证券的分仓收入同比降幅超过80%。爱建证券基金分仓收入2011年还有180万元,2012年仅有5.8万元,同比滑落97%,可以说研究所的贡献度已经降为零。

2011年有14只基金将仓位放在爱建证券,2012年基金数量猛降到2只,贡献的佣金收入因此有了质变。记者注意到,博时、银华、诺安、汇添富、华泰柏瑞等基金公司取消了在爱建证券的仓位。

记者联系到爱建证券,哭笑不得的是公司的热线电话竟然无法给出公司总部的电话。

降幅紧随其后的中邮证券,2011年佣金收入1042万元,到了去年仅剩下134万元,降幅87%。

中邮证券总部在西安,2005年增资扩股,引进中国邮政集团等股东,2009年才获得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研究实力比较弱。目前,记者能在公开领域查询到的中邮证券报告,多是整个市场的梳理报告,没有行业和公司单独的研究报告。

数据显示,年景好的时候,大成、富国、中欧、南方、万家、中邮等基金公司都在该公司有仓位,主要看中的是中邮证券背后股东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点。但是2012年,仅万家、中欧和中邮还有席位。

降幅排名第7的东海证券,下降77%。其媒体联络人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基金分仓收入下降,和公司研究所的定位转变有关,以后公司研究所将转向对内服务。

同比降幅超过50%的首创证券研究所所长王剑辉也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和公司对内定位有关。

向券商股东倾斜

券商获得分仓佣金的多少,通常取决于研究服务及基金代销规模两方面。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一些券商将大量的时间精力放在客户公关上,券商提供的研究服务也越来越有庸俗之气——模特泳装秀、游艇豪华酒会、出国旅游等花样迭出。

券商的研究实力滑坡,让很多基金公司减少了对券商研究服务的依赖,并相应地降低分仓支出。去年,在64家分仓基金公司中,只有17家公司支出有所增加。

萧条年份,基金公司首要保证的还是股东方的分仓,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70家基金公司,目前由证券公司控股或者参股的占40家。

例如中邮基金公司最大分仓在首创证券,佣金718万元,佣金席位占比12%,首创证券持有中邮基金47%股份。

汇添富基金去年贡献的分仓收入为7737万元,其中股东东方证券揽入1850万元,占比24%。

中欧基金最大一笔分仓为908万元,交易席位放在国都证券,而全部的分仓量不过1400亿元,国都占比65%。国都证券持股47%,是公司第二股东。

按照《中国证监会关于完善证券投资基金交易席位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一家基金管理公司通过一家证券公司的交易席位买卖证券的年交易佣金,不得超过其当年所有基金买卖证券交易佣金的30%。按照这个标准,中欧基金已越过红线,有向大股东输送分仓收入之嫌。

招商、银华、华龙、华商基金等基金公司都存在向券商股东倾斜分仓的现象。一些实力平平的券商靠着旗下基金才有不菲的分仓。

研究所应对之策

2009年~2010年,券商纷纷扩大研究所规模,四处挖掘人才。分析师薪酬也在争夺中水涨船高,顶峰时刻,金牌分析师年薪超百万。

国元证券篇9

对于哪家券商年薪最高?人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全国性的综合大券商,或者一向以高工资著称的外资券商。事实即是如此。

wind资讯显示,共有58家券商了2009年年报。《投资者报》记者统计后发现,北京高华证券的平均薪酬最高,达188万元;中信建投71.8万元;随后是恒泰证券、国泰君安、银河证券、东方证券,这4家券商的平均薪酬都在50万元以上。

在证券市场回暖的过程中,中小券商的薪酬排名增幅相比大券商快得多。中原证券以452%的薪酬增速排名第一。

薪酬整体增幅35%

一向“靠天吃饭”的券商,在2009年重新打起了精神。

以沪市为例,去年全年累计成交金额为34.5万亿元,日均成交金额为1415.8亿元,较2008年分别增加92.2%和93.7%,创历史新高。证券公司以交易佣金为主要收入,2009年收益盆满钵满,员工薪酬自是水涨船高。

据wind数据,截至2月6日,已有58家券商公布2009年年报,支付的薪酬合计达到206亿元(中金公司未公布薪酬),比去年增长了35%,甚至比2007年的大牛市增长了5.5%。

按照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注册员工人数计算,57家券商的平均薪酬水平达到21.9万元,平均增幅35%。

上海一位券商营业部的经理告诉《投资者报》记者:“我们是小券商,实行固定年薪,但今年也有10%的增长。其他市场化券商平均底薪30万~50万,加提成几百万的都有,个别大营业部经理的年薪甚至上千万,和去年相比,薪酬肯定有了很大提高。”

一家总部在北京的券商研究所人员也向《投资者报》记者透露:“我今年的固定薪酬没变化,相信年终奖应该会有一个大的涨幅。”

太和顾问的薪酬专家蒲世林长期跟踪金融行业的薪酬发放情况。他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对券商来说,薪酬来源更多的是奖金和绩效提成等浮动收益,“我测算今年的奖金应该会和2007年高峰持平。”

“从券商已经发放的奖金总数看,低的有两三万,高的有500多万。”蒲世林说。

6券商平均薪酬超50万

由于券商盈利水平不同,员工的薪酬严重分化。

根据证券业协会公布的注册员工人数,《投资者报》记者计算了一下,平均薪酬在50万元以上的有6家券商;在30万元~50万元的有5家;在10万元~30万元区间段的有28家。

北京高华证券公司是目前出手最大方的券商。作为一家定位高端客户的券商,2009年,高华证券实现利润2.4亿元,在58家中排名倒数第6。但注册员工仅有90人,给出的薪酬1.6亿元,平均薪酬最高,达到188.3万元。

中信建投平均薪酬水平排名第二。数据显示,该券商去年应付职工薪酬达到20.6亿元,注册员工2872名,平均薪酬为71.8万元。事实上,即使在证券业哀鸿遍野的2008年,中信建投的平均薪酬水平也达到50万元,居于行业前列。

去年底,一位从国家财政部辞职加入中信建投的一位研究员曾对记者说,“我来这里工作,看中的就是高工资,不然我不会从国家机关辞职。”

排名第三的是名不见经传的恒泰证券,平均薪酬64.6万元,它是在薪酬前6名中唯一的一家地方券商。这家总部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地方券商,2008年的利润仅4033万元,2009年爆赚近6亿元。在业绩大幅增长的支持下,恒泰证券的平均年薪与2008年相比,增长了229.5%。

国泰君安、银河证券和东方证券均在50万元以上。

记者注意到,根据券商公布的应付职工薪酬来计算,还有18家券商的平均薪酬在10万元以下。但是在蒲世林看来,一般证券行业人均薪酬都在10万元以上,如果出现平均薪酬在4~5万元的数据,有可能是公司只公布了固定薪酬,有关奖金和绩效没有放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里。

中原排名增长最快

已公布年报的58家券商中,薪酬排名增长最快的黑马是中原证券。

据wind资讯统计,中原证券2008年的应付职工薪酬为4575.6万元,按照注册职工1112人计算,平均仅为4万元,在58家券商中排名第41名。而2009年的应付职工薪酬为2.5亿元,平均年薪达22.7万元,排名第17,上升了24位。

去年底,一位业内人士应邀参加中原证券年度策略报告会,当时为其订机票的是一位市场策略研究员,接机的是一位宏观分析师。这位同行揶揄说:“中原证券的领导真会精减人手,市场部也不招聘几个人。”由此看来,中原证券平均薪酬提高,和其精减了人手不无关系。

其薪酬增速较大也从侧面反应了中原证券近几年的发展成果。2009年,中原证券实现净利润8.7亿元,与2008年的1亿元净利润相比翻了7番;与2007年大牛市的10亿元相比,也仅差了1.3亿元。

薪酬排名增速位居第二名的是正在努力为上市做准备的德邦证券。德邦证券去年应付职工薪酬达到8812万元,注册员工451名,平均薪酬为19.5万元,排在21名。2008年其应付职工薪酬只有1556万元,平均薪酬约为3.5万元,排在42名。与2008年相比,德邦证券平均薪酬排名增长了21名。

前身为无锡证券的国联证券,平均薪酬为18万元,位列2009年的薪酬排名增速第三名。2008年只发放了1795万元,到了2009年就达到1亿元,排名上升20位。

其他券商薪酬排名增速在10位以内的还有广州证券、大通证券以及上文提到的恒泰证券,平均薪酬分别为11.8万元、8.67万元、64.5万元。

上述排名增速较高的几乎都是中小券商,而中信建投、国泰君安、银河证券等综合性大券商的排名较为稳定,仅在3~5个名次内波动。

国元证券篇10

据iFinD统计,2013年上半年,73家券商总承销规模为7417亿元。而去年同期为8210.5亿元,其中ipo承销额为760.92亿元。如果剔除ipo承销,今年上半年的数据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在债券承销上,整体反而同比下降了6.6%。中信证券承销规模遥遥领先,是第二名海通证券的一倍有余。

券商投行业务成本较高,收益较高的ipo业务一直暂停,而增发、债券承销等业务的收益相对较低,这对券商的控制成本提出了更高要求。

5券商债券承销颗粒无收

各券商承销额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今年上半年,中信证券继续遥遥领先于其他券商,以1078亿元的承销额稳居第一,承销规模依旧超过千亿元,市场份额占比高达14.5%,但是处在第二第三位置的海通证券和中信建投证券,总承销额分别为461亿元和444亿元,尚不及中信证券的一半。

中金公司承销总额仅为286亿元,排在第七位,而2012年上半年为883.3亿元,排在第二位,其中非ipo承销额为874.6亿元,和这个数字相比,今年上半年下滑67.62%。

具体来看,券商增发承销业务有较大增长,上半年券商增发承销额达到了1410.4亿元,去年同期增发承销额是965.5亿元,增长幅度达到46%。

在债券承销方面,规模却有所下降,2013年上半年债券发行承销额为5961.7亿元,占整体承销额的80%。不过,在ipo暂停的情况下,债券承销额同比下滑6.6%,较2012年下半年下滑33.8%。

有5家券商债券承销业务为零,包括国元证券、红塔证券、财富里昂证券、万联证券和华融证券。

国元证券的证券事务代表李克木对《投资者报》记者坦言,国元证券在债券发行方面发展得还不够。在ipo暂停的情况下,公司投行部门更多做一些通道业务产生收益来覆盖成本。同时他还表示,期待ipo早日放开,因为国元证券有较为充足的项目储备。

长江投行人均成本最高

“没有ipo的承销,是不完整的承销。”北京某券商投行部人士对《投资者报》记者直言。

据iFinD统计,2010年、2011年、2012年ipo承销额占总承销额的比例为31%、19%、5%。投行业务中增发与债券业务的承销保荐收入为融资额的1.5%~3%,而ipo业务能达到6%~10%,可见增发配股与债券业务并没有很大的利润空间。

国元证券2012年年报数据显示,在证券承销、保荐业务的成本支出中,其人工成本占到83%;其他业务中,经纪业务人工成本为41%,资产管理业务人工成本为50%,自营投资业务为15%、融资融券业务为22%。券商投行部门员工的薪酬要高于其他业务部门。

根据2012年年报,《投资者报》对19家上市券商证券承销支出及投行部员工数量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长江证券的人均支出最多,达到230万元;排在第二的是中信证券,人均支出为216万元,其余券商人均支出都少于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