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德育答辩论文十篇德育答辩论文十篇

德育答辩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0:49:39

德育答辩论文篇1

关键词:德育答辩;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德育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张立忠: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河北石家庄050018

多年来,高等学校坚持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全方面教育,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相对于智育、体育的评价手段与体系而言,德育的评价体系相对薄弱。如何评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是长期以来摆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三)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多元化

德育答辩论文篇2

【关键词】党员德育答辩平台;德育学分制;党员教育

按照中央对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高校党组织应该在控制总量的情况下突出抓好大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优化党员结构,提高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水平。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于2013年10月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党员“德育答辩”的三级平台,要求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毕业生党员这三个群体在“德育学分制”自我考核的基础上,通过支部答辩会的形式,现场陈述个人德育总结,同时接受答辩委员会(支部书记、支委会等)的提问,由支部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注重打造“双结合”的平台运行模式:即过程管理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多种培养目标和效果相结合。

一、制定“德育学分制”,体现过程管理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要想让德育答辩落到实处,必须抓好对培养对象的过程管理。课题组通过走访、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借鉴了大学生综合测评的评价内容和方法,根据党支部对党员学生的要求和大学生活的阶段特点,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情况等赋予不同的分值,制定了“德育学分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政治思想理论素养学分标准。鼓励三大群体认真学习党的理论,通过参加党组织的学习活动和自发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包括必修学分和附加学分。思想汇报和参加支部学习为必修学分:定期上交思想汇报给予0.5学分,按时参加支部、党小组学习全勤(0.5学分),如有缺席则每次扣0.2学分,积极上交学习心得并且由党支部评选为优秀的则多加0.5学分。党组织活动表现和对党的思想理论的深刻见解为附加学分:在党组织活动中积极发言、积极为支部服务,由支委会进行公开评议,加1学分;学生党员向党组织上交关于党建思考方面的学术论文如未发表则每篇得1学分;如发表则每篇得2学分。

(二)专业学习学分标准。良好的学习成绩是发展大学生党员的基本依据,也是大学生党员的基本任务。因此,学分制管理中将学生党员的专业学习也作为一个重要的考察方面。主要包括基础学习和创新性学习两个方面。基础学习得学分的情况为获得专业学习不同等级奖学金给予2-0.5学分(不同等级学分差为0.5分);期末考试如有不及格的学生党员,根据不及格门数,每门扣除1个学分。创新性学习学分的情况为:参加省级、校级、部级不同等级的专业学习比赛视获奖情况给予1.5-0.5学分(等级学分差为0.5分),所有奖项可以累积计算学分。

(三)社会实践工作学分标准。鼓励大学生尽己所能,回报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对三大学生群体的学分管理包括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两大块,校内活动分为担任学生干部、在院、部组织的各项活动中表现积极,是否认真完成党支部布置的“筑基工程”联系新生活动并获得好评等内容,每项内容1学分,如完成出色,则加分。校外活动为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并获相关表彰者得1学分。

(四)日常生活行为规范学分标准。结合学生住宿书院制,发挥三大群体在宿舍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要求学生以身作则创造友好、和谐、奋斗、朝气的宿舍氛围。每学期在宿舍评比中被评为五星级宿舍,则每位学生可获得1个学分;宿舍整体表现优异、成绩显著,则每位学生可获得1学分;相反,学生如违反校纪校规,达不到处分级别,发现一次,扣除1个学分;达到处分级别,实行一票否决权,扣除所有学分,如果是积极分子,不予发展;如是预备党员,将推迟转正,如果是正式党员,将在党支部内部公示名单,进行党内批评。

二、平台体现多种培养目标和效果相结合

三级“德育答辩”平台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教育效果,(1)入党积极分子德育答辩——入党动机明确,积极主动阶段,引导和考核积极分子自觉学习党的理论方针,积极服务班级和同学情况。(2)学生预备党员德育答辩——创先争优、典型树立阶段:以创先争优为主线,以榜样教育为目标,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3)毕业生党员德育答辩——学生感恩奉献责任意识加强阶段:以感恩奉献教育为主线,以加强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确保党员培养“有始有终”。

三、“德育答辩”平台体系实施的效果及反思

课题组所在支部共有学生党员22人,其中14届毕业生党员13人。实施三大群体“德育答辩”以来,有效地将定量管理与定性考核统一起来,将党员管理与支部发挥作用统一起来,毕业生党员在毕业离校过程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其他年级党员表现优秀,全部获得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积极参加支部各项活动安排,热心参加夏令营等实践活动。

德育答辩是党支部发展和管理大学生党员的有效手段,同时也应该成为党支部发挥示范作用、引领作用的有力阵地,为此,在接下来的阶段中,还应继续开放德育答辩平台,如吸纳新生参加德育答辩现场聆听,帮助新生认知与价值观形成,为他们的入党及发展之路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通过德育答辩,树立优秀的德育典型,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形成良好的德育学习和实践氛围。

综上所述,“德育答辩”平台体系可以有效地解决党员发展、党员转正及毕业生党员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影响和培养广大青年学生,严把党员“入口”和“出口”关。

参考文献 

[1]杨希.改进德育方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党员德育教育[J].人口与经济,2012(8). 

德育答辩论文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厚德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319-02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现阶段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为理念,全面推进学生人格发展和素质提升的教育模式。而德育教育则是高校的素质教育的中心任务。它通过系统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后备人才。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切合实际深入研究和探讨高校德育工作的问题与措施;要不断探索改革和加强德育教育的新道路;要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现状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大体在于学生层次、社会认知度、学生自我目标定位、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不同。高职学生的这些特点,使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具有了特殊性。目前,我国德育教育由于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理念与方法流于表面、流于形式的特点,使得德育教育的内涵界定层次不清,比较笼统,不具体,缺乏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德育育人效果不理想已是不争的事实,不仅远离学生生活,更是成为一种理性的外在规约手段,渐渐丧失了其涵养人格的本真意义。

现今的这种德育教育模式的根本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德育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与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冲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需要的专门人才。”这必然要求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上要不可避免的向专业性、实践性课程倾斜。因此德育教育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开展起来十分困难。此外,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德育理论的传授,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还要从根本上转变思想,培养大学生的完美人格。要实现如此高难度的德育教育目标,就要求德育工作者个人也必须具备较高的水平。但目前,少数领导仍认为高职院校最重要的是搞好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而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两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把重要的德育教育工作落到年轻的老师身上,使得德育工作队伍思想不稳定,信心不足,对德育工作的价值认识不够;不少辅导员、班主任精力投入不够,没有把德育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少数辅导员、班主任人格形象欠佳,不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生工作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欠缺,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工作效果达不到要求。这些情况对于德育工作的开展产生很大的局限性。

二是德育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单一:在常规的德育教育中,往往存在着注重课堂教学,满足于一些道德理论、价值观念的讲授,重视德育的内容输入,而忽视隐性课程在德育中的特殊作用的现象,忽视学生主动性和学习的反馈,忽视学生德性的养成和人格的培养。在实际德育工作中,如果不能在各学科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全面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育人观念,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班集体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这就阻碍了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实践转化,从而导致实践中出现了德育考试高分而实际表现却不尽如人意的双重人格现象。

二、高职院校发展德育教育的措施

围绕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这一根本任务,德育必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文明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培养的全过程,使大学生在受到思想启迪和教益的同时,获得适应新时代文化精神需要的综合素质。学院作为新晋的高职院校,在学生德育教育上我们主要以进行学生的思想教育为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造学生的世界观。此外学院的校训为“厚德、笃学、修能”。厚德是第一标准,也是首要要求,即要求我们在加强公民道德这一基础层面教育的基础上,更要重视后两类道德即职业道德和政治道德的教育,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人格健全、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因此在平时的教育中就更应该巩固、深化、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德育教育,切合“大思政”教育,加强德育教育的工作有序性、环节完整性及全面整合性,全力推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厚德”型大德育工作创新格局。

为此,学院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措施不断深化“厚德”型德育创新模式的研究

1.注重“两课”教学,强调“以理服人”

要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首先应发挥“两课”教学的重要作用。在“两课”教学中树立起同学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将这种教育理念贯穿在高职德育的始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院针对高职人才培养要求的特殊规律,改革课程内容,把职业核心能力建设作为“两课”的主要内容,以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为中心,通过系统讲授有关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敬业意识、纪律意识、竞争意识、沟通意识、团队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力求紧密结系实际,符合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以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同时注重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避免僵化灌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将把知识的传授与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相结合。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构建“以文化人”氛围

学校德育工作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校园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个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能使学生不知不觉、但又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的影响,并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针对校园文化这一特点,学院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来。学院时常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主题教育活动是增强学生责任意识,培育学生的感恩情怀、激发学生的社会认知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主题教育活动既可以利用重大事件、重要节日、纪念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如学校每年都要组织的学雷锋活动、庆祝教师节活动等。主题教育活动也可以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开展。近几年来学院先后组织了优秀毕业生回校做报告、“拒绝,珍爱生命”主题班会、“远离网瘾,从心开始”主题讲座等活动。这些活动将时代的主旋律和学生的思想状况作为德育的内容,突出德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我院利用专业知识的传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引导,如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辅修课程结合起来,使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形成有利于学生开启智慧、净化思想、健全身心的育人环境,形成有利于新观念、新思想的接受与传播的学术气氛,并且学院还将德育教育和学生日常文化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开展“科技文化节”“寝室文化节”“心理宣传月”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入全院创建“、邓颖超”班级的活动风潮,在全院中开展学习伟人精神,鼓励先进班级、帮助学生塑造优秀人格,引导学生在向伟人学习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中不断升华综合素质,不断完善的人格理想。

3.建立德育答辩制度,设置“以情动人”环节

针对目前许多高校“重理论教育轻德育教育”的现状,学院创新地设置了“德育末五位答辩制度”,要求同学每个月根据自己的思想、纪律、寝室、能力四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对自己进行加减法,在学期末时,班级德育成绩末五位的同学要对自己这一学期来的大学生活做出认真地回顾和分析,并形成3000字左右个人总结德育论文,将这学期成长历程在德育答辩中进行自我陈述,并由系领导、班主任、辅导员、组成答辩工作小组对每位学生的答辩进行点评和指导。德育答辩的最终成绩通过德育论文答辩可以全面考核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情况,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与毕业论文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的总结和展示,展示自己积极的生活态度,展示学生面对压力和痛苦时的思考,展示自己走向成熟的每一点收获,是一次展示真实思想历程的过程。设置德育答辩制度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也有了同智育工作一样的评价机制和体系,进一步从制度上凸显了德育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完善了学院德育教育工作。

4.加强实践德育,践行“以行树人”

德育答辩论文篇4

关键词:德育;高校德育;德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004-01

一、重视德育工作,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平台

“从某种程度上讲,道德教育乃是向年轻人展现一些较高水平道德推理的事例,以便使他们当前的思维模式受到挑战并代之以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1]”德育是一门做人的学问,特别是培养社会建设高素质人才的高校,其目的就是使大学生能更好的去适应社会、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关系,通过德育工作的展开,使大学生的精神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能够以更高、更长远的眼光来“做人”、“做事”。

1.注重德育工作者培养和德育实践途径改革。首先,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优势,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导地位,深化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举办有特色的主题活动,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到社会实践中去。如北京理工大学从2003年即开始尝试采用“德育答辩”制度来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这种做法在具体操作上对学生实行专业答辩和德育答辩相结合的双答辩方法,凡是合格的毕业生必须完成专业答辩和德育答辩,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大改革,学校的高度重视一方面促进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如果能将这项举措制度化、操作化、普遍化,势必在全国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

2.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知行”教育效果。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应该体现传统性和现代性的结合,在学习传统美德时兼顾时代特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内容和讲授的方式。如《爱弥儿》所强调:“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们所了解。”[2]这样才能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效的教学达到德育的教育效果。

其次,目前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重在教学而非教育,正如是赫尔巴特所批评的“无教育的教学”,涂尔干也曾经说过“不能把道德教育和道德教学混为一谈”[3],教学在于传授知识,而教育不仅有教学的含义,还包括育人的目的,“大学的生命全在于教师传授给学生新颖的、符合自身境遇的思想来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

二、积极迎接网络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的发展挑战了大学课堂作为德育主战场的权威性和唯一性,在课余生活中成为德育的一种重要力量,网络的存在使德育的目的、内容、方式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给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德育工作的新挑战,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对网络的飞速发展影响了德育工作这一事实要辨证对待,一方面网络的发展带来了不加甄选的信息,正面及负面的报道和宣传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视听,使价值观、人生观尚不成熟的大学生会产生迷茫、不负责任、沉溺等问题,但另一方面,网络本身作为一种媒介,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普及性、便捷性更全面地对每位大学生展开道德上的个别辅导,开展网络多媒体教育,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同时利用网络信息量大的特点,紧跟时展,利用网络信息更新德育内容。

其次,通过网络促进德育工作者的自我学习和监督,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育并检验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抵御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引导学生群体营造自己的健康向上的网络道德规范,以大学生的素质肃清网络垃圾,逐渐形成德育建设和网络发展相长的局面。

三、管理与引导相结合,营造良好大学文化

首先,一个学校的制度文化不仅是成文的规定,更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对于学校的一种认同精神,即制度文化不仅是一套强制执行的文件,更是一种集体认同,体现的是为全校师生认可的道德规范、行为模式、政治认同等,在制度的约束下全校师生愿意为这种认同改掉自身不足,规范自我言行,所以制度文化不能仅为约束人而制定,更要注重引导人、教育人,体现出制度的严格的同时,体现出其实际的社会效果。一套适合高校发展的制度文化必定是经久不衰、为广大师生共同认同的制度的凝练,它对人的道德教育作用是课堂教学所不能取代的。

其次,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集体意识、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是激发学生成才欲望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内在动力。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是一种凝练和升华,往往体现在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办学精神等方面,众所周之,国内几所知名大学的校园文化不仅激励了本校学生,也是众多大学生心中神圣的向往。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教化,使广大学生得到激励和鞭策,自发创新和自我约束,建立和维持一种良好的创新精神和约束机制。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是一个学校德育实效的特色,不断丰富精神文化的内涵,对于德育工作事半功倍。

最后,校园物质文化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依托,只有创造良好的物质文化条件,如:宽敞明亮的教室、设备齐全的教学设施等等,为良好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滋生和营造创造了必备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美]霍尔·戴维斯.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陆有拴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6.

德育答辩论文篇5

1我国护理学学位授予情况

1.1我国的学位制度我同学位制度是在1980年建立的学位分学上、硕上、博士_一级。围家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规定,授丁学位的学科门类为12类,医学为其中之一。医学门类一级学科有8个,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巾医学、中药学。护理学同内、外、妇JL等临床学科一样,属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

1.2学研究生培养类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8年下达“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嚣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规定学研究生培养类型分为“医学科学学位”(科研型)和“医学专业学位”(临床)两种。医学科学学位主要侧重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目标是培养从事基础理沦和应用基础理论的人员;而学专业学位主要侧重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实际丁作能力,目标是培养高级临床医师、口腔医师、牛防疫和新药研制与开发的应人才。

2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方法

2.1培养目标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护理教育、科研和临床能力,在护理专业领域学有专长的高级专业人才。该目标与护理本科生、博士牛的培养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别。相对言,本科牛毕业后是面向大临床的专业人才,而硕士生更强调专业特长,博1:生更侧晕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2.2招生学制脱产学习和在职学研究生学制有所不同。前者为3~4年,研究生入学需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考试科目为英语、政治、基础课(内外科护理学、病理生理学)和专业基础课(基础护理学)。在职学者入学考试科目为英语、护理综合(内外科护理学、基础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成绩合格者6年内可申请在职硕士学位。

2,3培养流程脱产学习的研究生在3年的培养时间内,须按期完成下列任务:第一、二学期制定培养计划,参加学位课程学习;第三学期参加教学(临床)实践,继续专业课学,完成预实验和开题;第四学期参加教学(临床)实践,开始课题研究,发表文章,进行中期考核,符合条件者可申请提前攻博;第五学期继续课题研究;第六学期撰写论文,完成毕业答辩。

2.4获得学位条件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学位,获得学位的条件包括:(1)学分积满:科研型学位、专业型学位的学分均不得低于34分,且各类课程学分均不能低于规定标准;(2)答辩合格;(3)通过国家大学生英语6级考试;(4)。

3提高培养质量的主要环节

3.1建立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整个专业教学汁划的核心,因而构建科学的、富有护理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是提高护理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2004年,我们调整课程设置,力争逐步建没和形成体现护理发展主流、符合高层次护理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课程体系,开设公共必修课4门、专业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9门。鉴于部分专业必修课教材存在知识老化、内容简单、不符合研究生需要等问题,我们编写专业教材3本,其中《危重症护理学》获2004年国家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3.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要培养出高层次的跨世纪护理人才,就必须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选好导师,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是保证研究生质量的关键。

3.2.1严格导师遴选和资格审杏,确保导师质量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必须严格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和资格审查。首先,导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献身护理事业的高尚情操和优良品德,有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其次,导师要求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有在研科研项目和研究经费;最后,实行导师资格的滚动管理,改革导师终身制,以保持导师队伍的高水平,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2.2加强导师培养,提高导师质量教育乃终身之事,并}一劳永逸。导师也要不断接受教育才能适应指导研究生的需要。因此,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导师纠高水平的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交流和学习,以加强其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提高其综合素质。我们提供的培训途径包括:(1)面上培训:1—2次/年;(2)学历教育;(3)出国进修:3—5人次/年,时间3个月至两年。这些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导师的视野,丰富完善了导师的知识结构,提高r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能力。

3.3规范课程学存研究生课程学习当中,选课是关键,突出一个“用”字;学习是重点,突出一个“思”字;教学是保障,突出一个“精”字;考试是检验,突出一个“活”字。

3.3.1选课开学一周内,导师根据研究生所学具体专业要求,以加深基础、拓宽知识面、构建研究生最佳知识结构为准则指导研究生选课。选课在网上进行,不得随意变更。由于特殊原因必须变动已选课程,研究生需在开学1个月内提出书面申请,经导师同意。部(院、系)批准后方可到研究生院办理。

3.3.2教与学提倡研究型学习,鼓励学员多参与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以提高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张开放性教学,实行教授负责制,授课形式多采用小班课、方法多采用pBL、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3.3.3考试考试实行教考分离,形式灵活多样,一门课程综合运用几种考试方式。常用的考试方式有:(开)卷、撰写论文、口头答辩、小组竞赛等。学员即使免修某些课程但仍须参加该门考试;无故缺课时间超过规定学时三分之一或研究生院抽查点名2次不到者取消其考试资格。

3.4严格培养流程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是全程管理,也是有重点的管理。从第二学年开始,管理主抓3个环节:开题、中期考核、答辩。

3.4.1注莺选题,使研究生迈好科研第一步研究生在广泛阅读文献,把握本研究领域内国内外现状及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和导师商定具体研究课题。开题在护理学科内集中组织,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委员会成员至少5名,而且其中至少1名为外校专家。委员会成员根据开题报告表和研究生本人的报告从课题的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可行性4个方面对课题进行评价,判断研究生是否能够研究该课题。

3.4.2按期进行中期考核,提高研究生科研过程质量考核的内容主要为政治思想品德、理论知识水平、科学研究工作情况。考核的方法是由护理学科成立中期考评组,然后集中进行考核。考核程序为,首先导师介绍研究生简历、培养情况,并对研究生进行评价;其次研究生汇报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科研情况;冉次考评组在广泛听取意见和查看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生进行评议。综合评定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不合格者按照考评小组的意见进行整改。半年后再次考评,若仍不合格,则终止培养或延期毕业。

3.4.3认真把好答辩关,保证研究生终末质量学位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最后和最莺要的一个环节,把好答辩关对保证研究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把答辩关时我们主要守住两个关口:申请答辩条件审查和答辩。

3.4.3.1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条件(1)修满规定学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2)开题通过,资料齐全;(3)中期考核合格;(4)专业课考试7o分以上;(5)完成研究论文;(6)论文盲审通过。论文评阅对论文答辩能否通过起重要的作用。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论义,保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审核质量,我们聘请校内外在护理学上有较高造诣的专家评阅学位论文,并实行匿名评审机制,由研究生院在申请答辩的论文中随机抽取并送外单位匿名评审。经评阅专家认真评阅审核后,未达到答辩基本要求的论文,要认真修改,经修改仍达不到要求则不予答辩。

3.4.3.2答辩的组织形式在科室或教研室安排预答辩的基础上,护理学科集中组织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5—7名成员组成,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2名。研究生导师在答辩委员会成员中指定2名书面评审员,以进一步详细审阅论文。答辩时采取导师回避制度。委员会成员提出各种问题必须由研究生回答,以考核研究生基础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等。答辩结束后,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获半数以上通过时,才能通过答辩。

4护理研究生培养过程需解决的问题

4.1护理学科定位问题世界许多国家护理学与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药学一样为一级学科。而在我国,护理学为临床医学下的二级学科。这样的定位不合理,其原因有三点:一是应重视护理理念、工作性质、工作范畴的变化和发展,护理将成为我国卫生保健的一支重要力量;二是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护理均为一级学科,护理学已发展为独立的专业;三是护理研究生授予医学学位存在不合理性,决定护理的方向、学位课程没脱离生物医学领域。护理同仁应申请成立护理专业研究生教育学组,努力争取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并确定护理学二级学科的专业设置。

德育答辩论文篇6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优势方法

不可否认,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进行德育,也讲究德育渗透,但语文教学进行德育较其他学科来说具有更加鲜明的优势。这种优势,决定了它不是直接的理论说教,从德育作用方式和效果的角度看,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无疑是它最重要的手段。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认为,应做到:

一、注重情感体验,引起情感共鸣

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去开启学生们的心灵,是我们语文教师应努力把握的中心环节。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就较容易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而产生共鸣的过程。如《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演讲词富有激情,非常动人,特别在文章最后部分,作者连用六个“我梦想有一天”,以诗化的语言和排山倒海般的排比句式,强烈地表达了对自由平等的渴望,热情地抒发了马丁・路德・金作为一个黑人内心最炽热的梦想。这几段文字情感充沛、文采斐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考虑到这篇演讲词的这个特点,我特意选了原声录音带给同学们欣赏,同学们在马丁・路德・金激情澎湃的演讲中感受到了“梦想”的力量、“梦想”的魅力,从而唤起了他们追求梦想、实现自身价值的情感。

二、针对学生实际,做到有的放矢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有的放矢。在课前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分析产生这种思想状况的个人、家庭、社会原因。例如,针对学生缺乏理想、缺乏斗志的情况,在《我与地坛》一文教学中,渲染史铁生由于失去双腿,死亡的感觉一直笼罩在他的心头,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让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成为了生活的强者。他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直接启发让学生思考:双腿残废的史铁生尚能在生与死的挣扎中重新唤起对生命的认识,我们四肢健全的青年学生们,为什么不能做生活的强者?为什么不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从而使一次严肃的行为养成教育和前途理想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并很好地摆正了他们的人生航向。

三、把握教育时机,捏准教育分寸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还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把握好教育契机,掌握好分寸,以提高德育的时效性。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过于活泼,思维过于活跃,在一定程度受社会的不良倾向较大,说话往往口不择言,容易“出轨”,但如能巧妙加以利用,它也可以成为教师德育渗透的好时机。一次,在教《祝福》时,我问“祥林嫂是什么人物的典型代表”?同学们又跟平时一样东说一句是什么,西说一句是什么。这时,一个怪声怪调又充满暧昧成分的声音闯进了全班同学的耳中――“女――人。”学生这个回答,是有意引导同学们往色情方面联想,但从表面上他是回答问题(虽说是答非所问)。所以从老师角度来说,不宜直接批评学生的这种不良倾向,于是我说:“给大家说个坡与佛印打坐的故事?‘一次,坡与佛印一起打坐,东坡故意对佛印说,我看你像狗屎。然后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回答,像佛。东坡对此回答很是得意,回去告诉了苏小妹。苏小妹听后哈哈大笑,说佛印说你像佛,是因为他心中有佛,你说他像狗屎,是因为你心中只有狗屎’”。故事讲完了,同学们发出会心的微笑,那位同学脸也红了起来,而我则点到为止,继续讲课。此后,学生再也不敢轻易乱讲体现不良倾向的怪话了。

四、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求新求活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中的“求新”,是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有时代感,要贴近学生实际,尤其要反映学生关心的身边的新情况、新问题。而所谓的“求活”,指教分活泼,教法灵活,教学手段多样,能根据需要,充分发挥与教材中德育渗透点相关的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的作用,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农村中学生,一旦文化课成绩差、考学无望,学生便有厌学情绪、家长便会让孩子辍学务工,因此农村中学生辍学率较高。所以我在《鸿门宴》的教学中,肯定了项羽是个“英雄”。学生对此观点不大理解:项羽是个失败人物,怎能也算英雄?我适时的让学生欣赏国际大专辩论赛《以成败论英雄/莫以成败论英雄》,随着辩论赛的不断深入,双方辩论巧妙连珠,精彩纷呈,学生深深的沉醉在双方精彩辩论中,从而更好地理解了项羽这个“悲剧英雄”的形象,也有效的破除了那种“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心理成见,认识到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努力和机遇并存的辩证关系。劝留了大部分想辍学的学生,有效控制了我班的辍学率。

德育答辩论文篇7

[关键词]研究生论文质量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239-02

文科类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对整个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汇报和总结,它体现了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创新能力的检验。通过基础学习、论文选题、查阅文献、设定框架、完成写作、导师指导修改等环节,最终提高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以后更好地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迅猛增长,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有所下滑,尤其是文科类研究生论文质量下滑趋势明显,本文在分析文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现状、问题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文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建议。

一、文科类研究生论文质量现状及原因

近几年,文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呈下滑趋势非常明显,已经引起社会学者的共鸣,上海学者许纪霖就曾经对目前的研究生做了如下评价:现在的博士研究生只相当于过去的硕士生,硕士生则相当于本科生。此评述将研究生的现状描述得十分精辟,得到广大学者及导师的认可。分析一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生道德欠缺严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国民经济突飞猛进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思想上的变革。部分学生考研只为了混“一纸文凭”,找更好的工作,因此,科研积极性不高,有的同学将别人的研究成果挪用到自己的毕业论文中,更有甚者直接找“”论文,此种做法令人心寒。

(二)招生数量剧增,生源良莠不齐

近几年,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可是生源的质量却在下降。调剂类研究生的数量呈增长趋势,跨学科跨专业生源较以前有所增加,导致导师资源、教育资源不足。有导师就曾抱怨:“以前是一位导师每年招收1-2名研究生,现在发展到有些导师每年招收10名以上研究生。”培养难度加大,论文质量自然下滑。

(三)导师本身社会实践不足,指导不力

目前,有些文科类导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对科研及社会实践缺乏足够的认识,懈怠情绪比较严重,对学生的监管力度不够,有些学生的毕业论文导师没有时间和精力指导,导致学位论文质量下滑。

(四)论文答辩多流于形式,监督力度不够

由于近年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给论文答辩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压力,普遍存在论文答辩时间不足,学生陈述论文时间及专家提问时间都在缩减,即便督导发现了此类问题,但没有明确的监管措施,此类现象屡禁不止。其次,学院、学科在聘请答辩专家时,通常会考虑很多人情和利益因素,尽可能请一些和学科关系较好的专家,答辩时一般不会为难导师和学生。再次,答辩过程中导师始终参与其中,多数专家碍于情面,提问时尽量挑选比较容易的问题,导致答辩流于形式,长此以往,学生也产生了懈怠情绪,对论文答辩不够重视。

二、提高文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

(一)把好生源质量关

学生原有的基础、智力水平决定了论文撰写的能力,因此,把好生源的质量关是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基础。学校在招生时,应该尽量避免招收跨专业学生,尤其是学术型研究生,更偏重于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专业跨度较大的研究生其论文深度及创新点上有很大局限。另外,学校应该扩大推荐面试研究生的比例,减少优秀学员外流现象。最后,在研究生复试时不走过场,认真组织考核,坚持客观公正。

(二)注重研究生培养的德育教育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教育、熏陶和塑造灵魂的殿堂,学校要注重对研究生诚信教育,遵守学术道德,尊重知识产权。同时,导师也要加强对研究生道德的教育,倡导求真务实的学术作风,导师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情操教育、影响学生,培养学生恪守学术规范的品质。

(三)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

研究生自入学以来,培养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理论知识学习环节、论文开题环节、论文中期检查环节、论文评审和答辩环节。要想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必须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以上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1.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论文写作的基础,导师指导小组要认真确立好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学位课程,做到因材施教。

2.论文开题环节。开题报告的质量直接影响学位论文的质量,在开题阶段应该认真组织,做好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导师指导小组要根据学生的科研基础及特长,制定出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的论文选题,研究生要在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研究资料,掌握最先进的本学科及专业领域的发展现状,归纳总结出本论文选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同时,还要制定出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学院在论文开题阶段也应该加强管理和监督,实行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制度,由本学科或本领域知名专家组成评议小组,对每个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进行细致的评审及指导,为研究生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论文中期检查环节。论文中期检查环节是为保障研究生论文顺利完成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研究生要把论文进度情况、下一步将要完成的内容及现阶段存在的困难进行汇报,由专家组成的考核小组给予指导。由于论文写作周期较长,学生不宜合理分配时间,容易出现前松后紧的状况,为此,论文中期检查就尤为重要。

4.论文评审和答辩环节。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体现了本学科、本专业培养的质量,论文在盲审前必须由导师认真阅读,严格把关,对于不达到论文答辩要求的坚决不予送审,绝不姑息。论文在盲审时尽量由研究生学院统一送审,避免导师、学科联系送审专家。论文在答辩过程中采取导师回避制,尽量排出人为因素对论文答辩工作的干扰。最后,要充分保障论文答辩的时间,硕士研究生陈述论文、专家提问到学生回答问题至少要在30分钟以上,博士研究生最少也要达到50分钟。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基础,只有导师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才能保证研究生质量的提升,因此,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完善导师评聘制定。目前,对于文科类导师的评聘硬件条件过低,致使某些导师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支撑研究生校外调研,论文写作中只能编造数据。其次,制定为导师提供培训或进行学术交流的制度。定期为导师进行培训或进行学术交流,可以使导师充分掌握有关政策制度,了解国内外最新发展现状及动态,为培养研究生提供有利条件。再次,积极聘请校外专家担任研究生第二导师。尤其鼓励聘请生产第一线或应用研究第一线的专家做导师,补充本校导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憾,避免“一对一”的培养模式,使研究生能有机会接触不同学术风格的导师,丰富自己的学术水平。最后,加强导师的奖惩机制。目前,对于导师的奖励仅仅体现在对优秀论文的奖励,而对于整个培养环节的激励措施几乎没有,致使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环节不够重视,学生也是应付了事。对有些不负责任的导师更缺少惩罚机制,导师懈怠、学生缺少竞争意识。因此,加强导师奖惩机制,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增强导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以上探讨了一些研究生论文质量的相关问题,但现实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期待着日后能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建民.扩招中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与提高[J].高等教育研究,2003,(3):66-67.

[2]关尔群.关于教育硕士指导指导骄傲是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科学,2003,(2):53-54.

[3]王灵芝.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创新[J].中国国情国力.2008,(12):38-40.

德育答辩论文篇8

关键词:诚信;高职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11-01

在就业过程中,高职生出现了缺乏诚信的问题,这给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意思是诚恳老实,有信无欺,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诚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高职生就业过程中诚信问题的主要表现

1、修改学习成绩。用人单位在收集学生的有关资料时,往往都是先要复印件,这样有的学生就利用这一空隙进行复印作假。

2、制作假证件。为了往自己脸上“贴金”,有的学生制作了各式各样的荣誉证书,更有甚者直接制作出假文凭。

3、给自己“加官封爵”。近年来,由于高职生就业竞争激烈,有些毕业生为了顺利找到工作,在准备个人资料时,进行“注水”处理,本来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或担任了职位较低的学生干部,却给自己“加官封爵”。

4、签订协议后无故违约。高职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可以存在违约的问题,有的高职生与两个以上用人单位签约,而最终只能去一家单位,只能对其他单位恶意违约,这必然会影响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和使用。

5、毕业报道后又频繁目盲“跳槽”。有的高职生毕业一个月换了三份工作,更有甚者,自己“跳槽”时还带走企业的客户,甚至是涉及企业商业秘密的重要资料,给用人单位带来较大损失。

二、辩证地分析和评价高职生的诚信道德

1、高职生失信受到家庭和学校偏执教育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只“擅长”对孩子提出要勤奋、要竞争等要求,却漠视做人这一根本问题;在学校教育中,只把追求高升学率当做根本任务,而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这样的教育环境,必然影响学生养成诚信的品格。

2、高职生的诚信问题受到社会环境的直接引诱和影响。高职生作为一个社会中的群体,本质上是由独立的个人组成的,作为社会人、个体人,高职生也会受到社会各种思潮和现象的影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诚信危机”,对高职生的思想行为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高职生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效仿欺骗行为,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诚信问题。

3、高职生的诚信问题体现在其责任意识淡薄,缺乏反思能力,知行不能统一。当代高职生的社会生活经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的全面理解和认识。同时由于高职生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也容易使他们将观察了解的一些片面社会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误导他们失去诚信观念,甚至做出与公民道德规范相背离的行为。还有的高职生什么道理都懂,可是做起来就是不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失信问题就出现了。

4、学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经济生活终不以诚实为本的短期行为等现象,必然反映到学校,影响学生诚信道德的形成。

三、解决高职生诚信问题的对策及措施

1、倡导高职生从自我做起、诚信就业。要让高职生深刻地认识到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有很多机会,因此他们应首先成为诚实守信的人,以认真踏实的作风积极参与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郑重迈好就业第一步,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高职生要学会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增强法律意识,作好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顽强拼搏,走向成功之路。

2、媒体介入,加强社会监督。社会媒体及时报道高职生就业过程的诚信问题,及时曝光学生的作假行为,在强大的舆论面前,有作假心理的学生也会望而却步。

3、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完善人格。一是让学生懂得起码的做人道理,遵守基本的规则;二是规则本身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三是体现对人的尊重。

4、建立高职生诚信档案。高职生可以通过诚信档案证明自己的诚信度,实现与用人单位的便捷沟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早日建立诚信档案,积累自己的诚实和守信,提高信用度,以便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5、开展高职生德育答辩。所谓德育答辩,即要求每个毕业生结合自己的高职经历,撰写3000至5000字的道德答辩论文,然后进行答辩,答辩委员会再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德育答辩的目的在于让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对自己的德育做一次全面的检阅和洗礼。

6、强化法制教育,培养高职生的诚信意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就业过程中,指导法制教育,指导高职生学习就业签约的有关法律知识,通过就业签约的指导,帮助他们明确自己作为签约一方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促进高职生诚信意识的培养。

7、开展全员、全程诚信道德教育。对高职生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从德育课、就业指导课到各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都要加强诚信教育。同时,通过多种方式,用社会上的一些失信、败德现象及其造成的危害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诚信并非仅仅是一种个人美德,更是一名优秀高职生不可或缺的素质。

8、建立高职生诚信体系。高职生树立诚信观念、解决诚信问题需要从高职生入学开始就进行科学、有效的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贯穿于高职生教育过程的始终,这样,就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可行的、科学的、规范的就业管理诚信体系,从而保证高职生的诚信度。

总之,全面推进和加强诚信教育,提高高职生的诚信意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提高高职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有力保障,因此,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高职生本人都应该在思想和行动上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德育答辩论文篇9

关键词:德育;素质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10-062-03

作者:籍祥魁,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书记/王艳玲,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天津市,300387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作为生产重要链条之一的产业结构逐渐变得精细化和复杂化,市场对人才的消费和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多元化,素质教育的适时提出正是这种新形势下新型人才需要的产物。素质教育的倡导不只是带来教育理念的新鲜空气,还一改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全面型人才。

然而,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推进当中,人们于无意中发现: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功能却日益地衰退、弱化,德育教育本身也渐渐流于形式和边缘。特别是当下“大德育”教育观念的风行,致使德育更是被淹没、甚至等同于素质教育了。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德育教育缺失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未来人才的技能提高了,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没有随之提升;审美修养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却消退了。鉴于此,本文意欲呼唤“小德育”的教育理念,重新恢复其独立的、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

一、德育概念

“德育”一词最初源于拉丁语(mores),原意是“习俗”的意思。即德育的原始意义为“习俗教育”、“社会意识教育”。如今,“德育”已经约定俗成为“道德教育”的简称。当然,这是狭义范畴里的德育称谓。广义的德育除了指代道德教育,还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等。我国目前使用的就是“大德育”的概念,这些教育内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又不能相互取代,它们共同隶属于“大德育”的旗帜之下。

西方则一直沿用“小德育”――“道德教育”的界定,并对道德教育进行了微观研究,提出了诸多的相关的道德教育理论,如存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不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基本原理,而且还设计出了具体的操作模式。从根本上说,这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和研究体现了教育的本质要求。

毕竟教育的功能除了传授知识、开发智力之外,还包括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塑造。特别是在当下的社会新形势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都在相应地发生着变化。较之过去,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地提高,人们创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尤其改革开放政策更是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得每个人都有大显身手、各展其能的机会。但是,在社会发展总体繁荣的同时,一些负面的现象也很明显,甚至可以说随处可见。比如,过去认为的某些不合理现象,今天都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而某些优良传统,却被视为不入流、过时的东西拒之门外。是非的界限模糊了,评判的标准混乱了,自然会使人们在这些现象面前感到迷惘。因此,在当前的大众文化语境下,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现代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它绝对不是简单地走过场,更不是一句理论空话。它必须从现实生活的每个实处着手,尤其是各级学校更要加大和强化德育教育的力度,让德育教育发出其本该具有的掷地有声的声音,才能真正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物质文明建设得到协调、一致的共同发展。

二、素质教育 以德为本

正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当中,逐渐暴露出许多不和谐、迟缓、乃至滞后的节拍,素质教育便应运而生成为教育模式转型的重要环节。

1993年我国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9年在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又谈到,实施跨世纪的素质教育工程;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又进一步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这些举措都意在表明:每一个人在基础教育阶段都要打好基础,并在终身教育、“大教育”观念熏陶下养成基本素质,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地发展自己。这恰恰凸显了素质教育的“三要义”:面向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简言之,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能力水平的教育活动。

既然素质教育本身是一种教育活动,就必然地涉及到相关的因素和方面。即素质教育是“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它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专业素质和社会综合素质等。”其中,德育素质教育占据首位,主要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追求,养成遵守纪律、谦让助人的良好品格。而“德”是“天地之道,于心所得”,是一个人的内心对人际关系、行为准则的把握。它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观点和基本的道德品质。这是一个合格现代公民最基本的条件,也是做人的根本法则。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道德评价无序引发的道德选择的混乱、迷惘;多重道德标准所造成的多元价值取向;道德教育的分裂导致的道德人格的分裂”等问题。

毕竟德育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追求高尚的道德、崇高的责任感、独立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以及人格尊严。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所在:注重人的个性培养,尊重个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健全的道德人格。即德育素质教育在充分尊重和把握素质教育相关内容的同时,更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作为一贯坚持的原则,特别是把社会公德的教育与规范提到日程上来,充分体现了德育教育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我们甚至可以预言:21世纪的道德教育将出现尊重个人自立、尊重个性和选择的权利,在“重人格”的基础上带动道德规范教育的新局面。

不仅如此,德育教育还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指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已建立的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全部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根本特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集体主义为社会道德的核心,以培养新一代社会公民为目标。因为社会任何一个阶段、乃至微小环节的发展都离不开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它是一种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和思想保证。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并把共同理想具体落实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上来,通过共同建设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真正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其实就是德育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扬和光大。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进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服务的。毕竟个人的品质和修养必须熔铸于社会体制、文化环境、公共规则的建设之中,最终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正如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只要她的全体国民始终有一种毅力,一种意志,一种精神,她就能在世界上站起来,不需要很多的口号,只需要身体力行,长期坚持不懈,形成一种传统,一种风气,一种文化。这就是文化的巨大力量,这就是精神的巨大力量。”

三、强化德育氛围 推动素质教育进程

如果说德育素质教育体现的是“人的本性的和谐发展”,素质教育是通过“合格加特长”的人才培养标准创造性地实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那么在具体的实施和操作过程当中,究竟如何来强化德育氛围、推动素质教育进程呢?

首先,应该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大力开展德育素质教育的宣传与建设活动,增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展开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即《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方针,绝不是高高在上的口号,需要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并真正把其转化为自觉行动。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那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只有提高了劳动者的基本素质,才能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特别是政府决策部门还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体,有意识地去营造一种健康、高雅的文化氛围,抑制那些不合乎社会规范的现象,引导并建立一种合理的需要结构和感受能力。即“感受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因为通过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素质,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上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思想修养、科教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积极、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宗旨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

其次,各级学校要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强化德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2007年5月,总理在视察同济大学时也说过:“大学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的发展,第一要靠人、靠人才、靠人的智慧和精神;第二要靠能够调动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活力的政治体系和经济体制;第三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这三者都离不开人,离不开现代化大学的培养。”学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后备力量的摇篮,自然肩负着“既教书、又育人”的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双重任务,并自觉、也是责无旁贷地把“育人”放在了素质教育的首位。

由于青年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思想、人生观等方面尚未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加之这一年龄段的盲目性、多变性等特点,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效仿一些不良行为。各级学校就必须加强德育素质教育,把“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个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真正贯穿于思想品德课的始终,并通过学生们的日常行为体现出来,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一代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人。据《北京日报》报道,今后大学毕业生毕业时不仅要进行学科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同时还要撰写德育答辩论文、进行德育答辩。而在北京市高校中率先要求毕业生撰写德育答辩论文的北京理工大学已进行了四届毕业生的德育答辩试点。每个毕业生结合自己的大学经历撰写德育答辩论文,回顾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人生感悟等。学院负责人、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组成答辩委员会,为每名学生的答辩进行评判,每名学生德育答辩的最终成绩将记入学生成绩单。这种做法不只是德育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考核办法,更是一项可以量化的、推进整个素质教育提高的关键环节,值得在各高校中得以进一步实施和推广。

德育答辩论文篇10

一、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确保论文指导水平和能力

毕业论文质量高低,固然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科研素养、写作水平,但与指导教师的负责态度和指导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应该首先从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着手。

1.严格准入制度,优化指导教师队伍结构。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应由具有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或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其次是严格指导教师的准入制度。论文指导工作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科研素养、写作水平、责任意识等综合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降低指导教师的选聘条件,就意味着降低论文指导水平。因此,应该完全按照要求选聘,即论文指导教师在专业、学历和职称上要满足规定条件。再次尽可能选聘高水平指导教师。在确保指导教师基本要求基础上,有条件的基层电大还可实行更高的选聘要求,不仅满足专业、学历和职称等基本要求,而且还要有认真的指导态度、丰富的电大教学经验、较高的科研水平。同时,尽可能按照教师的“教”“研”方向与学生的论文选题相一致的原则安排指导教师,即为现当代文学选题方向的学生指派现当代文学教师,为古代文学选题方向的学生指派古代文学教师。

2.实行培训制度,提高指导教师履职能力。提高指导教师的履职能力要从实行论文指导教师培训制度做起。目前,电大除了对论文答辩主持人有明确的培训要求外,对论文指导教师还没有刚性的培训要求,而必要的培训对论文指导教师的履职和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重视基础培训,掌握应知应会内容。一是清楚论文指导教师职责,明确指导教师应该承担的具体任务。二是掌握毕业论文体式和结构,了解论文写作中从选题到行文每个环节的规律和技巧。三是论文指导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毕业论文写作不仅是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而且还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求实品格的必要手段。论文指导教师应坚守职业道德,认真履行督促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严格遵守基本学术道德规范,维护科学诚信的义务。其次是重视提高培训,不断提高指导能力和水平。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定期的集中培训和各种教研活动来逐步解决,从而不断提升指导教师的水平和能力。

3.完善监管制度,提升论文指导工作质量。首先要做到两个实事求是:一是实事求是确定每位教师的指导学生数量。限制每位教师的指导学生数量是确保论文指导工作质量的需要。二是实事求是确定论文指导报酬。中央电大有“对每名学生的指导时间不得低于10学时”的工作要求,但没有相应的统一报酬标准。可以这样说,科学确定报酬标准已成提高论文指导工作质量无法回避的问题。其次是建立指导教师考核机制。以抽查论文指导工作、邀请学生评议等方式,对指导教师的工作水平和质量进行考核。同时,通过精神表扬和适当提高报酬等形式对考核优秀者进行表彰。最终实现以考核促提高,引导指导教师强化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切实提高指导工作水平和毕业论文质量之目的。

二、突出重点环节指导,严把三个关口

1.突出起始指导,严把选题关。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不仅决定着论文的质量和价值,也关系到论文写作的成败。可以这么说,毕业论文选对了题目,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指导教师必须突出对毕业论文选题的指导,帮助学生选对题、选好题。一般而言,学术论文选题应该特别强调学术性、创新性原则。但开放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非普通高等教育,是大众化教育,非精英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理论型学者为目标。因此,开放教育毕业论文不能片面追求与普通高校本科院校一样的标准,而要建立与自己办学特点相适应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标准,突出重实践、重提高的选题原则。基于上述认识,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应该坚持三原则,首先是专业性原则。毕业论文贴近专业实际选题既是基本要求,也是硬性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能选择经济或法律方面论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这应该非常容易理解。其次是应用型原则。开放教育学生基本为在职人员,选择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因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有关联。因而,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应用型研究。再次是难易适中原则。怎样选择一个难易适中的课题昵?一是方向对路。避开自身弱项和盲点,少些玄奥、抽象的学术研究、理论研究,多些应用研究、实证研究。二是大小合适。毕业论文选题过大过小,都会影响论文质量。相对开放教育学生而言,尽量做到选题要小,挖掘要深。

2.突出初稿指导,严把抄袭关。“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必须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首先要判断初稿是否具有抄袭嫌疑。判断标准一看初稿质量,二看初稿水平。其次是鉴定初稿是否真正抄袭。一是通过中国期刊网搜索,二是通过百度和谷歌搜索。在方法上,一般先用题目搜索法进行搜索,这样可以搜索出全文抄袭的论文。后用段落语句搜索法进行搜索,这样可以搜索出部分抄袭和杂凑抄袭的论文。再次是处理抄袭论文。对上交抄袭论文的学生,不仅要退回论文,责令其重新选题和写作,而且还要进行严肃批评和学术诚信教育。而对由学生自行完成的初稿,则就论文观点、材料、逻辑结构、写作规范等方面进行修改指导。

3.突出修改指导,严把质量关。对毕业论文修改的指导务必要抓住三个环节:首先是初稿检查环节。全面、系统地检查初稿,清楚其错误和缺陷,是指导学生进行论文修改的第一步。对论文初稿的检查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先整体后局部。即先进行全篇检查,然后再按照各部分、段、句子、词语和标点这样的顺序进行检查。二是先内容后形式。内容决定形式,起草初稿要根据内容选择形式,修改论文也要根据内容调整形式。同时,初稿检查还要关注论文的四大要素,即观点是否正确、新颖、全面、明确,材料是否充分翔实、具有说服力,结构是否完整、合理、科学、均衡,语言是否准确、流畅、简洁。其次是论文修改指导环节。经过认真细致的检查后,如果没有发现重大问题,确认论文不必推翻重写,就要指导学生进行修改。论文修改一般都要经过几个来回,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根据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的思路进行修改,二是按照从大问题到小问题的顺序进行修改。再次是论文格式指导环节。关注的重点是要素是否齐全,格式是否规范,特别是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要素是否合乎要求。如果不够规范则要予以纠正,如果没有问题就可以定稿。为提升学生的论文书写能力,确保论文质量,在论文修改指导过程中,要注意防范两个极端:一是“放羊式”指导。不少教师在对学生的论文选题和初稿指导比较认真,但在将初稿修改意见反馈给学生后就很少过问了。二是“保姆式”指导。在论文修改指导过程中,修改意见过于细致周全,就连每个词语和标点的错误都一—列出,甚至觉得反复指导十分麻烦,干脆自己帮助修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结合开放教育特点,优化论文指导策略

开放教育无论是生源特点,还是教学模式,都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就决定了开放教育毕业论文指导方式应该选择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策略。

1.个体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一般而言,毕业论文指导更多地属于个别化教学活动,即由指导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但开放教育毕业论文仅有个体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应该安排至少三次的集体指导。一是选修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对毕业论文写作进行宏观指导。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精神劳动,对人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均有要求。而论文写作作为比一般文章写作更为复杂的写作活动,对人的综合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但开放教育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偏低,不知如何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现象相当普遍。因此,学校可以通过选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课程,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毕业论文写作知识,掌握毕业论文写作规律和技巧,引导学生尽可能将毕业论文写得规范、得体,就显得十分必要。二是毕业论文写作前夕集中辅导,对毕业论文写作进行具体指导。在即将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前夕,选派论文写作水平高、指导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合以往毕业论文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就毕业论文如何确定方向、选题,如何收集、整理和筛选材料,如何谋篇布局、规范论文格式进行全面辅导,尽可能淡化理论阐述,强化方法说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同时,趁机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的动员。三是毕业论文写作过程集中辅导,及时解决共性问题。通过前两次的集中辅导,学生虽然对毕业论文写作中一些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写作过程中,仍然会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各种问题,而且很多问题都是共性的。在这种情况下,既为了提高指导效率,也为了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指导教师可以召集自己指导的全部学生,对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至于具体次数可以视情况而定。

2.面授指导与远程指导相结合。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不能单纯地运用传统方法,而应采取以远程指导为主、面授指导为辅的方式。除论文写作前夕的集体面授指导,以及遇到必须通过面授指导才能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确保接受面授指导外,其他一般都应采用远程指导方式。首先是运用电子邮件指导。其优点是只要指导教师有时间,随时都可以进行。不足之处是由于师生之间不能实时交流而容易造成学生不能完全领会甚至误解教师的指导意见。指导教师一般在学生写作时间比较宽余、且指导意见比较容易理解的情况下采取这种指导方式。在进行电子邮件指导时,为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指导意见,指导教师除说明清楚外,还要在修改稿中加注必要的符号。二是运用QQ指导。其优点是如果师生双方都在线的话,能够实现实时交流,确保学生全面正确地接受教师的指导意见。不足之处是如果学生不在线,就不能运用。进行QQ指导时,最好能事先预约,确保指导教师能够实现有效指导。再次是进行电话指导。其优点是指导教师能够随时联系学生,只要学生有时间就能实时交流,且能够比较清楚的接受指导意见。不足之处是会产生交流时好似已经领会指导意见,但修改时又不知所云的现象。电话指导方式一般多在指导意见较为原则且条理清晰时运用。对毕业论文进行远程指导时,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组合式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