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数效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7:33:20

数数效果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分析研究

现代社会是讲究效率、追求实效的社会,教育教学提倡对学生实效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样也少不了对教学效率的追求。如何在有限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掌握更多的数学技能,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正在思索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如下分析。

一、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有关

理论是行动的指导,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有着重要的联系。当前正处于教育教学研究持续推进的阶段,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需要进行不断地学习,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如果教师还是坚持以教师讲解、学生训练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能适应现代学生求新、求异的思维特点,也不可能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大打折扣。此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多,如果教师自己不会制作Cai课件,不会操作几何画板,也就很难发挥这些新兴教学手段的长处,达到直观教学、促进理解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师的课前准备情况有关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学习学科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的定位,了解课堂教学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学习对教学方法的建议,才能在备课的过程中确定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备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较为简单,很多教师掉以轻心,不注重对教材的研读,这样的作法欠佳,备教材不仅需要了解当堂课的教学内容,还需要了解小学数学教材体系的编排顺序,本堂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和其他相关的教学内容,才能游刃有余地安排教学过程和教学要点。例如,在几何部分的教学中,《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建立在前面的《长方形的认识》教学基础之上,并为后面的正方形面积计算和立方体的认识打下基础。备学生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已有生活经验,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学生在知识面和思维方式在整体上存在一定差异,教师要根据这样的差异来备教法,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课堂教学效率与课堂教学氛围有关

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不论是物理环境还是心理环境,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活泼好动,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肯定,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来自环境特别是课堂教学氛围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中注意营造积极、和谐、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知识生成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在宽松、安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的内在学习潜能,获得良好的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假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要求过于刻板严格,计算出现失误、画图出现偏差都会引起教师的斥责,学生往往会不敢有所作为,不敢以自己的方式理解教学内容,也容易对取得学习成功失去信心。

四、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有关

现代教育观念倡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地位,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自我建构,课堂教学如果能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目标明确、讲究实效的自主学习,则能够让教学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的年龄小,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有限,自我控制、自我督促、自我激励的能力不足,教师要教给他们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深入思考问题、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课后复习巩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在两位数乘法的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算法原理,引导学生将乘数分解成一位数和整十数,将所称的数相加,再通过研讨来概括两位数相乘的步骤和方法,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够为多位数除法、除法的学习打下基础,提高教学效率。

五、课堂教学效果与课堂练习的设计有关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大量的课堂练习,用以巩固和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课堂练习设计科学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应提倡精练少练,设计能够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形式多样、思路开放的习题,尽可能避免枯燥、单调、重复的练习。例如在《圆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接近生活实际的习题:为什么下水道的井盖要设计成圆形而不是正方形、三角形?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完长度单位之后,让学生测量课桌、教室、操场的长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到长度单位的学习在生活中的用处,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精神。

六、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师的教学反思有关

有人说反思三年成名师。教学反思可以让教师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评估课堂教学的效率,从学生的表现情况及时纠正自己的教学方式,在总结与反思中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不够,则可以思考自己在教学氛围、学生兴趣激发上面的不足;如发现学生做练习的兴致不够,则思考练习的难度是否适宜、形式是否丰富,并加以修正与提高。

七、结语

综上所述,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及时进行课堂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红霞.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J].学周刊

数数效果篇2

一、培养学生的课堂意识,提高学习的注意力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堂意识,因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教师教会学生的关键所在。在我现阶段的教育对象中,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课后却加班加点地学习。针对这种现象,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生课堂听课的效率。

1.启发学生思考教师的提问。学生如果不能积极思考问题,那么课堂效果也就不可能好。然而,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言,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的氛围。思维的疲劳和过渡的紧张都会使学生感到思考问题十分困难。对于中等和偏低成绩的学生而言,对于教师的提问,会下意识地产生一种自己可能会答错,或者不会答的想法。这是他们长期处于成绩弱势,所造成的一种不够自信的表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缓解课堂紧张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等方法来帮助学生改变听课状态。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心,帮助学生进入更为理想的课堂听课状态。

2.教师给予学生一些提醒,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针对注意力不够集中,课堂不认真听讲,总是搞小动作的学生而言,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直接点名批评,有伤学生的自尊,而且学生从内心也不一定接受。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停顿几秒钟,安静的课堂上,那些没有注意听讲的学生,私底下说悄悄话的学生会马上意识到自己没有跟上教师的节拍,会收回自己“走私”的思想。还有就是教师可以用提醒的眼神,让学生知道教师对自己的爱护和关注。从而使心不在焉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觉把注意力转向课堂。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已经逐渐普及,转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和粉笔板书的单一模式。尤其是数学课程,理论分析多,抽象性强,很多初中生学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而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变革。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多媒体对知识的呈现比较多样化,文字、图画、声音、视频等信息可以综合组织起来使知识生动地展现出来。具有强大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学生学习从平面的课本转为立体的屏幕,学习一目了然,视听结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2.多媒体能给予学生感性认知途径,这符合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内化知识,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学习概念时,教师的讲解只限于学生的死记硬背,学生理解不深入。在教几何体的截面时,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到,怎样把棱柱截成了四边体、三角形等,学生不用冥思苦想就明白了。再如,在推导圆柱和圆锥的侧面积时,仪器是用纸边演示,教学的立体感差,学生听得不清楚,思维能力受限。而多媒体课件可以这样设计:在一个圆柱体上,沿着一条母线剪开、旋转,其动态过程可反复显示,并保留圆柱的运动轨迹,然后,通过闪烁“圆柱底面圆”和“母线”,使学生注意到“圆柱底面圆的周长即它展开的长方形的一边,母线即长方形的另一边”的实质,从而完成“圆柱的侧面积即展开的长方形的面积”这一转化过程,这样较实物模型演示,更能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更能提高学习效果。

3.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信息量。传统的教学是把知识写在板书上,很多有用的信息无法容纳,而多媒体课件就没有限制,可以做到信息的最大化,教师也可以从网上搜集学生需要的知识进行整理,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

4.以前的课堂上,教师要用多半的时间书写板书,而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事先把一些知识点制作好,教师只要操作鼠标就能完成了,节省了书写板书的时间。促使教师教学可以放在教学的其他方面,有利于学生的深入学习。

5.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学生在以高新科学技术为载体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无论从观念还是从行为上都能激发学习数学、数爱科学的热情,对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三、学生要认真做题

在日常学习中,学生除了课堂听讲就是做练习,做试卷。但是很多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总是出差错,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学生的基础不扎实,对数学题根本看不懂;读题过程中由于马虎,漏掉了知识点,尤其是隐含的条件;理解出错,题意张冠李戴;思维逻辑不清晰,不知如何下手;做题过程中粗心,没有细心求证;缺少严谨的学习态度;依赖性强,认为即便做错了,还可以下次改正,或者抄同学的作业。针对这些问题应该让学生明白无论在平时复习还是考试,做题要认真,步骤规范、书写工整、思路清晰。还要锻炼自己的考试心理、时间规划、做题速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做到题难不畏惧,题易不疏忽。从审题到答题,从汉字到各种数据,做到一丝不苟、不大意、不应付。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做题失误降到最低,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要认真地读题,现在的考试题多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学生读题不要抠字眼,不能支离破粹地看,要从小的知识点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深入研读;学生要学会多反思,纠正出现的错误,让思维走向正确的轨道。教师要引导学生想一想,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比较一题多解的不同方法的优劣,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并适时地组织、诱导学生展开想象:题设条件是否能减弱,结论是否能加强,题设和结论互换后是否成立;等等。教师可以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来启发学生,从回顾解题策略、方法的优劣来开展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暴露思维过程。

数数效果篇3

关键词:江苏省素质教育新改革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2009年6月12日,省委办公室、省政府办公室转发省教育厅、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监察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对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作出“五严”规定。这样做的目的是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如何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增进数学教学效果,真正不断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一、教师要善于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注意合适的教学行为。

为数不少的年轻教师在刚毕业时,认认真真地备课,严格按照设计好的教学程序进行,其间提问了不少学生。有些学生回答不对时,教师总是急于求成,很严厉地说“坐下”,语气冰冷,不置可否。其实,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并不是课堂上的道具和摆设,而恰恰是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在课堂上,有些年轻教师为了教学而教学,一切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设计程序,不容许学生有任何错误。以那样的方式对待学生,对他们打击很大,这无异于“当头棒喝”。若长期下去,他们将不敢思考,不敢说话,数学课堂气氛将变得死气沉沉。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尊重学生的想法,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关爱他们,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创造一个轻松而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及时调整心态,改变这种不恰当的做法,要善于把具有不同思想的幼芽放在一个宽松温暖的环境中让他们自由地成长。

二、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善于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善于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节中,学生从熟悉的数字到抽象的“用字母代替数”,这之间的思维跨越是个难点,还是没有被突破。于是,我写了一个招领启事。

例如:今天在学校操场上,xx同学拾到人民币a元,请失主到政教处认领。

师:请同学们思考这里面a指代什么?为什么用a表示呢?

生a:a指拾到人民币数目,具体多少我们不知道。

生B:这个数目需要保密,不能写出来,所以用字母a表示。

(学生先思考,有答案者可以直接站起来回答。)

师:字母a可以表示一个数,那么这里a表示正数?0?还是负数?你能作一下推断吗?同学们可以讨论后回答。

(学生同位或前后位同学讨论交流。)

生C:a只能表示正数,人民币没有用负数表示的。

生D:人民币也有用负数表示的,表示欠帐(有些学生笑了),在这里a不表示负数。如果说拾到-5元,这说明这位同学不是拾到而是丢了5元。

生e:这应该是“丢失启事”。

生F:a也不能为0,因为若说拾到人民币0元,表明未拾到钱,这招领启事就是恶作剧闹着玩了。

生G:这里的a只能表示正数。

师:同学们能否在生活中寻找一些用字母表示负数或0的例子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开了,师生逐一对同学们所述说的进行评点。)

这节课学生表现积极、思维活跃,对符号的感知较好,接受坦然。这个事例更贴近生活,从实际生活中抽取事件让他们感到情真意切,更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符号的理解。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从他们的知识经验上去设计,必然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渴望。这样师生平等,关系融洽,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能促使学生畅所欲言,张扬他们的个性。

三、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整体,力求走出“填鸭式”教学误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会只顾自己讲解,直接把自己的“一桶水”倒在学生的“碗中”,课堂上没有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展开思维的空间。学生接受知识需要一定时间,知识的生成也要有一个过程,若教师只是一味地填塞,只会劳而无获。另外,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个性差异、知识基础层次不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大部分学生的反应为主,切不可走入“填鸭式”教学误区。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学设计堪称完美,教学过程进展顺利,课堂时间按照精讲30分钟,精练15分钟分配,课堂思路看似清晰。下面是这一节数学课主要片段:

例1: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形与y轴交于点(0,1),与x轴交于点(-1,0)和(3,0)求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师略分析解题方法,接着板书解题过程,学生伴随计算。)

例2:已知二次函数图像顶点坐标为(-2,-1)且图像经过点(0,3),求这个函数关系式。

(师简析,方法一:设顶点式解题,方法二:设一般式求解,板书解题过程。)

变式题:若抛物线对称轴为直线x=-2且过点(0,3),这个函数的最小值为-1,求这个函数的关系式。(让学生读题后回答。)

练习题: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对称轴是x=3/2,且图像经过a(0,-4)和B(4,0),求该函数的关系式。

2.已知二此函数图像过点a,B,C三点,点a(-1,0),B(4,0),点C在y轴正半轴上,o为坐标原点,且aB=oC,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学生做这两道题。)。

这节课利用二次函数的顶点式或一般形式按题目要求灵活选用一种形式解题,通过典型例题分析,然后举一反三地练习。知识点较有系统性,题目较多,训练充足。但是在课后作业的跟踪调查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设一般式求解,还有不少同学不会求解。我找来相关的同学询问原因,一个同学怯怯地说:“老师,我反应慢,上课时,题目刚读完还没有弄清楚,你就开始提问讲解了,我一节课听得糊里糊涂的。”一句话道出了症结所在。

四、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性学习”能力。

自主性学习体现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应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和控制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主体。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就要给他们充分的自学权利,放开手让他们学会自学,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自主性学习”,我们曾一度理解为让学生自学。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例如:已知图像y=kx+b与y=2/x如图所示,求方程kx+b=2/x的解。这道题我们班同学会做的寥寥无几。我作了调查:1.感到太难无从下手的占80%;2.求出y=kx+b关系式然后想解方程的占18%;3.估计与交点坐标有关的占2%。

为什么当时学生能用图像法解方程组而今却想不到用此种方法呢?我思考:关键的地方是在利用图像法解方程组的解题原理我没有给学生指导,看来这种“放羊式”的自主学习也是不妥的,忽略了教师的点拨引导作用。这些做法表面上学生获得自利,而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

作为教师,我们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把握;把问题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把冲突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讨论;把时空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交流。

五、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习惯。

新课改课堂上常常有“合作探究”环节,师生都是课堂的参与者、合作者,互相交流、倾听、赞赏,通过讨论、探索,师生获得共同成长的机会。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习惯。

比如,新课程中“寻找规律”的问题:搭一个正方形需4根火柴棒,按如图:搭2个正方形需几根火柴棒?3个呢?搭10个、100个、n个正方形分别需多少根火柴棒?

学生先独立思考,借助拼摆操作,由少到多就会发现它们存在某种规律,再通过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并要求每个小组指定同学做好记录,其中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回答问题。在课堂上我留出充分时间让学生操作、思考、表达与交流。这时,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积极性非常高。学生给出了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方法四……这些结论、式子都是学生在亲身体验、探索、交流后自己“合作探究”得到的结论,而不是教师硬灌输给学生的。

目前,在江苏素质教育新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师要强化自我素质,努力加强业务学习,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增进数学教学效果。同时,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应使学生学会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真正实现“减负增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和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更是为学生未来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也只有如此,才可以更好地促进个人的发展进步和祖国的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数数效果篇4

关键字数学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298-02

在数学教育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是: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所谓“离教现象”,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离教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离教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广告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的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又如在上完“二次根式”一章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有关本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且书写在一张较大的纸上,在上课时由组长在开始前5分钟内召集全组同学把各自找到的错误题拿到一起讨论,安排“参战”顺序。游戏开始,各队轮流派“挑战者”把错误题贴在黑板上,由其他各队抢答,如果出示问题后一分钟之内无人能正确指出错误所在,则“挑战者”自答,并获加分,如果某队的同学正确应战,指出了错误所在,则应战队加分,最后以总分高的队获胜。这一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了,挑战者积极准备,应战队努力思考,把有关“二次根式”一章中的错误显露无遗,其效果比单纯的教师归纳讲述要好的多。

2以疑激欲,引导学生善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家认为,疑最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选择灵活多样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我十分重视每节课的导入特别是开课前的两三分钟。如我在讲“列举法求概率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任意掷两枚质地均匀的硬币结果有几种可能。”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有的认为有两种,有的认为有三种,有的认为有四种,我一一对他们的结果加以肯定,这时学生的疑问和好奇心非常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机,我又适时加以引导让他们通过实验来加以说明,使他们成为能动的认识主体。

3以趣激欲,使学生乐学

在教学中,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在我们的课堂上不应该只有听话的学生,更应该有许多敢于表现的学生,前提就是你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种环境。如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不少学生感到特别单调,解的不准确还不愿意练习。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我将全班分成9个小组,每组六至七人,并推选小组长一名,各个小组可以给自己命名,进行比赛,这样不仅打破了简单的重复练习,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4以导激欲,让学生会学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加以培养,让学生有能力做学习的主人。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记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提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5以情激欲,培养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方面。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

5.1思维速度的训练。就初中生而言,思维速度的训练主要依靠课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如讲解完新课后,安排课本中的练习作为速算题;也可精编构思巧妙、概念性强、覆盖面广、有一定灵活性的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进行专项训练,以提高快速答题的能力。

5.2思维质量的训练。思维质量的训练,除利用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剖析各种解题方法的特点,选择简洁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以便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学生思路时要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提一解。

数数效果篇5

【关键词】课堂提问;数学教学;有效提升

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必要桥梁,也是引导学生形成思维拓展的重要工具.针对小学数学课堂,学生的理解接受度普遍不高的特点,更加需要这样互动积极、引导明确的教学手段.对提问技巧的把握,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兴趣、思维、接受度等方面的问题.

一、丰富问题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不少教师都有课堂提问设计得不少但是却难收到学生响应的感受,这得归根于课堂问题的设计过于形式化,内容单一,欠缺小学阶段学生需求的兴趣提升.因此,教师有必要让问题内容变得丰富,贴近学生的认知,增加乐趣性和发展性.

(一)注重趣味性,增强参与意识

趣味性是小学教学中比较突出的教学导向,富有趣味性的问题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掉面对提问的紧张感;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科乐趣,愿意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解答问题.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方向”的内容时,在进行了八个方向的基本概念导入后,笔者和学生展开了这样的问答:

师:同学们爱吃点心吗?生:(齐声)爱!

师:咱们学校附近就有一家蛋糕店很受同学们的欢迎,那家店在哪儿呢?生:(主动站起来)就在学校后门左拐的地方.

师:记得很清楚,那么,大家来算一算这家蛋糕店在学校前门的什么方向啊?注意前门是正北方.生:(踊跃举手)我知道了!生:(点名)蛋糕店在学校前门的东南方向,因为后门在前门的正南方,蛋糕店在后门的靠左边,所以是偏东边对着前门的,所以是在前门的东南方向.

师:这名同学回答得好不好?大家是这样想的吗?生:(齐声)是!

学生们的高积极性反映出在问题中体现出乐趣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师对趣味性的把握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带入,而不必是一成不变的教科书模仿.

(二)融入启发性,提升主动意识

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验收教学成果,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应该启发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知识吸收效果,能够让学生在问题思考中抓住思维的重点,建立正确的学习方向,更能巩固知识点,举一反三.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元、角、分”的学习中,课堂提问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假如你有一元钱,要买一把七角的直尺,必须用零钱买东西,那你会怎样跟妈妈换零钱?这个不同于1元=?角的问题顺利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一名学生率先回答:换十个一角,留下三角,剩下的就可以买直尺了.“这名同学说得很对,但我还想听听其他想法.”又有学生回答:“换一个五角和五个一角也可以.”“一个五角、一个两角、三个一角也行.”不用提示,又有学生说出了好几个换法.最后我告诉学生们:因为人民币的角币有一角、五角之分,所以只要加起来等于十,就可以有很多种组合.这样思考空间比较大的问题设计让学生们领悟到了思维启发,知识概念记得更深刻,掌握也更灵活.

二、把握问题时机,带动学生思维

对于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一些教师关注的重点在于:问题内容够不够新颖、问题目的够不够明确等,实际上,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需要引起关注,这就是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其与课堂节奏息息相关,只有在学生思维最容易引起重视的时间点提出问题才能够达到最大程度被接收的效果,而过早或过晚都容易被学生所淡化.观察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氛围平淡、学生没有主动疑问的时间点,不失为提问的好时机.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的教学中,在学生已经形成一个物品等于总数分之一的认识时,我问学生们:换算分数,只要按照物品数量来带入就行了,大家对这样的想法有没有疑问啊?学生们都回答没有,我接着抛出问题:那如果所要的换算结果不是总数分之一,而是更大的范围,比如6个篮球,它的三分之一是多少,再来数个数还能行得通吗?学生们都犹疑了,有了新的思索,这时我引导学生们把6个篮球分成3等份,很快得出了结果.学生们都明白了:换算分数,不能单纯地数个数,而是要有分份数的概念.

数数效果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有效点拨

所谓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课堂上被分成几个小组,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解决教师留下的问题,各尽其能,相互配合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小组活动的发动者,负责调控整个课堂,同时也应该做一个明智的、适时的点者。在合作学习中,通过教师的指点和引导,能够帮助学生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教师如何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那教师究竟该如何点拨呢?笔者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罗列一二,有不全面的地方还请多多指教。

一、制造逆境,激活动力

顺境让人安逸,逆境使人反思。所谓逆境,就是指学生自己解决比较困难或者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一般的学生无法独立解决此类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制造一些学习逆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

例如,下面这道例题,就会有很多同学由于考虑不周而出错。已知x=-3是方程|2x-1|-3|m|=-1的解,求代数式3m-1的值?在包含绝对值的方程中,要格外小心,否则就容易出现错误。这就可以成为教师设置的逆境,让同学发现这类题的易错点在哪,从而让同学发现学习的乐趣。

适当地设置难点,制造逆境,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会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在其中,不失为创造高效课堂的有效方式。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而教师巧妙制造逆境、适时点拨或者对学生表现的认同、赞许,都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提纲挈领,指导倾听

在合作学习中,倾听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最基本的素养。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而每一个孩子似乎都是父母的掌中宝,大多数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从小到大父母对他们都是唯命是从,而与此同时,却忘记了“倾听”是一个人的良好修养。因而,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通过小组合作,不仅能够增长知识,而且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还能培养学生团结他人,尊重他人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课时,在课堂的开始,我给学生展示了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罗列古今中外有关立体图形的建筑物,埃菲尔铁塔、自由女神像这些大家都很熟悉的建筑,还有日常用品,比如饭碗、牙桶等等)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让同学们真切的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这也为后来的小组合作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展示完图片后,我又给同学们展示了这些建筑是由什么立体组成的,并发给同学们题卡,要求同学们根据看到的动画来讨论题卡上的问题,数学教学就是这样的奇妙,一旦你将学生带入到你的课堂,课堂的氛围一活跃,学生就会更愿意积极参与,积极配合。于是每个小组都展开激烈的讨论,小组内的人你一言我一语,争分夺秒地讨论。在组织各组代表交流发言时,我让同学挑对方的漏洞,或找出其他组有不完整的地方,并让同学及时进行补充,与此同时,还会找出不专心的同学,让他重复学生的观点,我认为这种间接的批评更易于让学生接受,毕竟批评的本身并不仅仅为了批评,批评的本质就是为了让学生反省自己的行为,从而改正、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且从同伴的观点中收获知识。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同学间的互帮互助、团结协作,无论是知识的增长还是心理的成熟,都离不开同学间的相互交流、相互评价以及相互鼓励和赞许,只有经历了正确与错误的考验,经历了深思熟虑,才能让知识更扎实,才能一步步走向成熟、成功。

三、一语中的,疏导思维

数学学习不仅是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过程。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提高教学质量,除了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性储存外,还要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开拓与引导。

例如,在讲基本定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我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放学后要从教学楼到食堂用餐,有多条路线可以到达食堂,那同学们想一想大家每天都是怎么走的呢?为什么走这条路线而不是别的路线呢?这时候学生就会联想到自己的实际情况,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在这个时候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定理教给学生,就更易于接受。结合实际生活,往往会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也会教会学生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的思维模式,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当学生为了一个难题而冥思苦想时,教师进行思维的疏导,往往会一语中的,就能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使学生沉浸其中。

数数效果篇7

好情境如同桥梁建造一样,如果我们把数学情境的“合理性”视为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要求,把“问题导向性”看作是对桥梁功能的设计要求,那么,“有效性”则可看作是对桥梁工程质量的总体考虑。那怎样的情境被引入课堂才有效?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情境,教师一方面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些情境应有的教学功能,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作为教学组织者,应该具有一定的开发意识,要结合本地和本班学生的实际,设计出具有个性、更加活泼的情境。我觉得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和设计:

(1)从儿童的角度看生活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具体形象为主,最富有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千奇百怪,色彩斑斓。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像猪八戒吃西瓜,小动物坐火车、过山洞等使孩子们兴趣盎然。因此,我们需要保持一颗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孩子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可亲可敬的情境。

(2)从教学法方面去加工

如果单单考虑儿童的好恶倾向,我们可以把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搬进课堂,但这样显然不行。数学学习的情境应当也必须具有数学特质,原始的生活材料只有经过巧妙的教学加工才成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材料。

(3)培养数学眼光。

数学学习决定了数学情境应当具有数学特质,同时也决定了我们必须更多的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解释生活现象。

所以,我觉得可以把创设的数学情境分为两类:创设生活的情境和纯数学的情境。

一、创设纯数学化的情境。

创设以认知冲突的思维情境,使孩子沉甸于思索中,从疑问中产生探个究竟的想法。例如: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大家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大家先猜一猜它的面积与谁有关系?如何计算?再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倒数》一课时,直接出示8组乘积是1的分数乘法算式,让学生先计算,再仔细观察,能发现什么?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一下子激活了学习兴趣,通过寻找规律,理解了倒数的含义,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像这样,能通过纯数学情境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就不要再寻找一些其它的生硬的生活情境,浪费师生的精力。这样还能让数学课堂更有数学味。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故事,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因为故事的情节引人入胜,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力;二是儿童故事里充满了令孩子向望的童话世界,他们能从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找到与自己心灵产生共鸣的情感体验,能从故事幽默风趣的言语中得到开心的一笑,能从故事的寓意里得到感悟和引发思考,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故事情境,在小学低中年级用得较多。如在学习《商不变的性质》一节课中,这样导入新课: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这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子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3只小猴吧。”小候一想,自己只能得到2个桃子,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师继续讲:“好吧,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候,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听到猴王要给600个桃子,开心地笑了,猴王也笑了。同学们坐在位子上已笑得前仰后合。这是老师话锋一转:“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一个“猴王分桃子”的童话故事令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笑声过后,带给孩子们的是更深层面的理性思考:“为什么桃子的数量发生了变化,可每只小猴得到的仍是2个桃子呢?难道这里有什么秘密吗?”巧妙地把一些枯燥而抽象的数学规律变得有趣而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情境,从而使他们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2、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游戏,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愿意参加的一种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或比赛等形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从而让学生在做游戏的活动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理解数学。在听两位老师同上《确定位置》一节课中,其中一位老师让学生们进行一个找座位比赛。请大家根据教师发的座位卡片找座位,看哪些同学能正确快乐的找到自己的座位![大部分学生的卡片都写好如:“第2组第3个”等,个别同学的卡片写着第()组第3个、第1组第()个、第()组第()个]大部分同学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可是有三个同学找了一会儿,没找到,急得满脸通红。这时老师说:大家想象,他们三个为什么找不到座位?通过大家讨论补充,都明确要准确找到座位,就应该写明是第几组第几个。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座位入手,创设一个重排位置的情景,将学生引入这堂课的重点——确定位置所需要的条件。这样一来,将原来科学化的数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亲切。正是由于将知识生活化,才使本来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格外生动,学生也有话可说。

3、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质疑是学生动脑的一种表现方式,还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和解决问题的形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还要启思、设疑,引导学生在明白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投篮的教学情境。(如下图)我们班要选一人参加投篮比赛,结果有三人报名。请同学们根据他们平时的训练情况,认为选谁更合适呢?

生1:我觉得谁没投中的次数最少,就该让谁去参加比赛。张华没投中3次,李明没投中2次,曹军没投中4次,所以让李明去合适。生2:按这样的说法,我只投过一次球,可是没投中。那我的失球数是1—0=1,最少,那这次比赛是不是该我去?学生的质疑,让大家遇到了“认知冲突”,立即产生解疑的强烈要求,这时学生的经历和智力也达到了最佳状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质疑,巧妙的释疑,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会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

4、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悬念设置于课始,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

例如,我在教学“比例的应用”时,上课前,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旅行到埃及,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当地人陪同他去参观胡夫金字塔,泰勒斯问旁边的人:“谁知道这金字塔有多高?”当地人说:“没有人知道,因为古代草片文书上没有记载,而我们今天也不能判定这金字塔究竟有多高。”泰勒斯说:“可是,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我可以根据我的身高测得金字塔的高度。”说完,泰勒斯取出一条结绳,在助手的帮助下,测得塔高是136.5米。故事讲完了,在学生们还沉浸在故事之中时,教师问:“谁能说出泰勒斯是如何测出塔高的?”大家面面相觑,回答不出,于是教师说:“下面学习的知识就能帮助你回答!”这一悬念的设置,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和浓厚的探究兴趣,自然的进入学习之中。创设悬念情境能激发求知的火花,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诱之深入。

5、创设期望效应,激发学生兴趣。

数数效果篇8

一、数学教学要贴近现实

初中生的思维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学习抽象的数学必须要有直观形象的东西来支持,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典型事例,创设生活式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景中构建数学模型,可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如:学完一次函数和不等式后,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题目。

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某市在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该制度规定,(1)每位村民年初缴纳合作医疗基金a元,(2)村民个人当年治病花去的医疗费用(以医疗部门出示的收据为准),年底按下列办法处理:

设一位村民当年治病花去的医疗费为x元,他个人实际的医疗费用(包括医疗费用中个人承担部分和缴纳的合作医疗基金)为y元,下表是某村三个村民2005年花费和个人实际承担的医疗费用:

转贴于

(1)当b<x≤5000时,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政府给每位加入合作医疗的村民每年20元补贴,直接拨到合作医疗部门,用于弥补经费的不足,若一位重病村民一年治病花去医疗费不少于6000元,则他一个人至少要用多少位村民的合作医疗的补贴?

学生通过解此类题,既掌握了实际问题在数学中的运用,明白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且通过实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国情教育,说明了党中央的“三农”政策深入人心,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

二、数学教学要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原则。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学好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等方面无处不用到数学,怎样将抽象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呢?数学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数学活动的线索,有效的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鼓励他们深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搜集“生活中的数学”并将它与书本知识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小明想在两种灯中选购一种,其中一种是11瓦(即0.011千瓦)的节能灯,售价60元,另一种是60瓦(0.06千瓦)的白炽灯,售价3元,两种灯的照明效果一样,使用寿命也相同(3000小时以上),节能灯售价高,但是省电;白炽灯售价低用电多,电费是0.5元/千瓦.时,选哪种灯可以节省费用?

还可以设计股票、环保、节能、植树、向贫困生捐款等能及时反映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内容,教师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让他们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三、要让学生在现实中学数学

数数效果篇9

关键词:数字时代;电视广告;广告传播效果;数字化;广告主

数字时代的来临是难以逆转的历史大趋势,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对于电视广告来说,处于数字化时代的大潮中,不仅要千方百计地调整广告营销模式,而且要深入研究传播效果与广告设计的关系,找出可行的广告传播与营销路径,为全面提升未来电视广告的效果与作用提供支撑。数字时代的数字化媒体平台,是电视广告传播的主要依托,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电视广告发展的基本方向。

1数字时代电视广告的传播形态及表现

何为数字时代?即基于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的数字媒介技术平台的总称,是未来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主要外延和表现。数字时代的道路一方面预示着电视媒介的竞争力正在下降,人们获取资讯、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数字时代的来临为电视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即电视媒介如何在数字时代找到合理的定位将决定电视的生死存亡。之于电视广告而言,借助数字化技术、资源和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多元化、跨越式的发展,而且能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这也就是数字化电视广告的雏形。未来,数字化电视广告的发展必然呈现出风起云涌的态势。例如,与网络接轨的数字电视可以提供包括海量网络资源在内的电视节目与广告信息,同时可以涵盖传统的电视内容。这样的话,数字电视广告的形态必将出现巨大的变化,不再单一的由电视台主导。

此外,以互动电视、视频回放和点播为主的数字电视的表现内容,为电视广告的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快捷和便利空间。一方面,受众置身于数字化的巨大网络中,电视广告不仅通过电视剧传播,而且通过无孔不入的网络进行传输。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为电视广告的传播提供了渠道、成本与策略的便利,受众与广告主直接的沟通、互动更加频繁,这样也利于电视广告的进一步革新与提升。现在或者在不久的未来,专业化的数字电视广告频道会出现,专门为受众提供海量的、丰富多彩的广告内容,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诉求的消费者的需要。诸如此类的数字时代背景下电视广告的传播,其外在表现与综合形态不一而足,但都可以准确定位市场信息,为广告效果的激发提供内在的支持。

2数字时代电视广告的传播效果分析

数字时代的重要标志就是技术为需求服务,内容为受众服务。具体到电视广告领域,传播效果的测量与评估不仅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平成,而且全过程都要在数字化空间内实现。以数字电视为主导的电视广告,必将更加充满生命力,更加为受众所需要。

首先,跨媒介、跨平台的电视广告传播是数字时代电视广告传播的最大红利和最佳效果。广告传播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广告的播放能不能为广告主带来预计的收益,而收益的来源与否则系于广告传播平台、渠道与空间的多寡,即所有的广告主都希望自己投放的广告可以在更多的平台、媒介上出现,以提升广告传播的效能。虽然在传统的电视广告中广告传播很有限地传递给预期的消费人群,但是在数字时代这样的模式可以被打破。因此,数字时代电视广告的传播已经跨越了媒介、媒体平台甚至区域的限制,广告传播的范围、深度与层次都空前扩大、加深。这也充分说明,数字时代电视广告的传播效果十分显著,为广告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益。

另外,数字时代的电视广告可以实现精确传播的效果。所谓的精确传播,就是电视广告的传播与投送要定位到事宜的时间段、消费人群与地域范围内,这样才能实现电视广告传播效果最大化。众所周知,传统广告一直面临着大于一半的广告费被浪费、广告效果难以测量的问题。而在数字技术下,受众的特征、受众的行为都能够被监测:什么人在什么时间看什么节目、每一个广告点击、每一次广告搜索都能够清晰地记录在渠道运营商的服务器上。这些都是进行广告效果分析所需的数据基础。这些数据的有效搜集将为媒体广告经营者带来全新的机会,确保广告精准地送达目标受众。在精确的信息与数据传播下,电视广告的诉求可以基本达成,广告主的利益可以收回,广告的实践也可以取得成功,这是各方都乐见的结果,也是数字时代电视广告的基本特征。

此外,数字时代的电视广告可以改变传统电视广告的沟通与交流模式,使得广告不再让受众感到厌恶,反而成为一种享受和摄取有效信息的渠道。由单一的被动接受广告传播到双向的互动,这其实就是数字时代给电视广告传播带来的最大改变,也是数字时代广告的优势所在。有了良好传播效果的保障,电视媒介作为广告平台的吸引力也会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数字时代电视广告的传播借助了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也进一步提升了传播的效果,为广告的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也为新形势下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动力。

参考文献:

[1]赵晴.数字时代电视广告的机遇与挑战[J].新闻世界,2010(S1).

[2]姚曦,熊俊.个性、精准、互动、整合――数字电视对传统广告运作模式的挑战[J].广告大观(综合版),2008(02).

[3]蔡之国.数字时代语境下的电视广告生存透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7(01).

数数效果篇10

【关键词】士官教育高等数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1-0059-02

《高等数学》是我校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理论课程,以培养学员的逻辑思维为宗旨。目前我校《高等数学》课程的现状是教员的教学热情不足,学员的学习兴趣不高,总体来说《高等数学》的受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高等数学》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做了如下总结。

一、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1.教员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教员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对学员来说,教员还起到榜样作用。因此,教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理论水平、教学方法和艺术、从业执教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以及敬业程度和奉献精神,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2.学员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因

在教学过程中,学员是主体。因此,学员的文化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和习惯、兴趣爱好、意志力、学习目的和动机等,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3.学员队干部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学员队的管理理念、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对学员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而学员队干部是学员队各项工作和活动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学员产生影响。因此,他们对《高等数学》的看法以及对《高等数学》的重视程度都影响着教学效果。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

1.从自身做起,提高教学热情。

如果教员本身对于教授《高等数学》这门课没有热情,那么,我们还能指望学员有多大兴趣呢?由于我校教学任务转型,目前的士官教育侧重于岗位任职需求,《高等数学》这门课的重要性就得不到体现了,当然教员的教学热情也就随之下降。但是,作为数学教员我们应该清楚,《高等数学》这门课不只是教会学员如何计算,还在于培养学员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实践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对学员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它的价值体现在长远之处,因此,我们不能只看眼前,要对学员负责。所以,要从自身做起,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钻研教学方法,以此来感染学员。

2.增强自身人文底蕴和学科功底

首先,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高等数学》教员,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数学方面的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地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教授学员。其次,《高等数学》的内容对专业学科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这就要求教员要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将高等数学与汽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使学员认识到《高等数学》的实用性。

3.提高自身修养,为学员树立榜样。

作为一名教员,提高自身修养很有必要,一般来说,侧重于以下几点:一是要学会尊重学员。尊重是相互的,我们尊重学员的同时学员也会尊重我们,同时,学员还能获得自信与力量。二是要乐于赞美学员。通过对学员的观察与了解,我们发现虽然大部分学员的数学基础较差,但他们身上还是有不少闪光点,比如,有的篮球打得非常好,有的文章写得特别好,还有的歌唱的很好,教员要懂得欣赏学员的优点,不要总是抱怨他们的缺点。通过实践发现,适时地表扬学员不仅能够提高他们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还能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三是要勤于反省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的错误,应及时予以改正,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4.多观察,重研究,尽可能激发学员的求知欲。

学员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的和动机不明确是导致《高等数学》的教学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多观察,多研究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要让学员明白学习《高等数学》的实际意义。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创设教学情境,让学员主动思考。通过实践发现,与学员岗位任职相关、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大胆探究。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员可以多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社会热点、科学技术来创设情境,联系学科知识,引入所学内容。

(2)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让学员活跃思维。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以学员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途径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员思考,活跃思维,使他们逐渐对《高等数学》产生兴趣,比如:在讲解不定积分的概念时,可从原函数的概念入手,利用一连串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函数都有原函数?”“如果函数有原函数,那么原函数是否唯一?”“除形如F(x)+C的原函数外,还有其他形式的原函数吗?”引导学员层层递进的引出不定积分的概念。

(3)劳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我校学员的特点是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一堂课能够聚精会神地从头听到尾的学员几乎没有。因此,作为《高等数学》的教员,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数学史的内容,这样既可以使学员对数学的发展史以及数学的具体意义有所了解,又可以调节学员学习时的状态,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

5.与学员队干部相互配合,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作为教员,我们应积极主动与学员队干部沟通,了解学员情况,制定教学方案,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课前准备阶段。开课前教员应该深入学员队,重点了解学员构成、学习起点、学习经历等基本情况,听取学员以及学员队干部对于《高等数学》这门课的教学有哪些意见和建议,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理清教学思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