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立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7:36:08

作文立意篇1

关键词:提升境界明确追求深化思维

教育是一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受教育者心智成熟的过程,所有的践行之道都是千里之行积于跬步的,教学过程就是要让受教育者拥有那种凌绝顶、小天下、见沧海的豪迈与况味。国家需要的是胸怀天下、身兼重任的人才,如何看出学生是一个“人才”,作文是一个窥视窗口。

学生在作文中应表现出高尚的情操、深沉的忧患意识、鲜明的价值取向、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与未来。而这些从哪里来呢?“千古文章意为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话伟人,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人生境界

作为一名教师,我总觉得学生写作文“大气”的太少了,“大我”太少了,总是拘囿在高中生的狭小圈子里写自己的愁、痛、苦、无奈,其实他们的愁无非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的愁,很少对民族的历史发出一句喟叹,对民族的现状进行深入思考。针对这种情况,在日常授课时,我特别注意挖掘潜藏于学生心底的真善美的情怀。例如教学《道士塔》时,我就看到了学生们的痛惜与愤怒,体会到了学生深沉的忧患意识,目睹了他们扼腕顿足的无奈,这说明我们学生的心中有浓浓的爱国情怀。可是他们觉得这些离他们很遥远,短时间的动容之后,就不再去关注,不再去思索,自然也就很少写入自己的文章,自己的文章往往也就不深刻。如果让他们经常接触伟人的思想,感受伟人的气魄、伟人的人格,久而久之,“如入芝兰之室,则与之化矣”。

二、握手名人,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

名人,我的定义是历经艰辛与磨难、挫折与痛苦后,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的知名人士。名人之所以有名,一是因为他们经历坎坷;二是因为他们意志坚定,面对荆棘不服输、不低头,不断地与命运进行抗争;三是因为他们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让自己握手名人,走进名人的世界,亦会让自己变得高尚与伟大。教育我们的学生真心感受名人的心智,并把其变成自己的精神内核。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是豁达的,随遇而安,到一处寻遍一处美景,将那官场上的坎坷、不幸和愤懑在青山绿水间涤洗得干干净净。苏轼又是豪放的,仰一口烈酒,吟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隔开千余载岁月的涛声,依旧振聋发聩,让人热血沸腾。而苏轼又何尝不是壮志未酬心难却呢?苏轼就是带着这一坛用情酿的醇酒,于世事沧桑中独酌,每一滴都化作流芳千古的诗句!

试想我们的学生如果接触的是这样的人物,感他们之所感,思他们之所思,想不受其影响都很难。写作文时若能用名人的故事作材料,文章就会厚重起来,深刻起来。

伟人也好,名人也罢,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奔波不已,这种巨大的人格魅力为中国人立下了安身立命的楷模,为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立下了治国之本。他们炯炯的目光洞彻了人生,领略了宇宙的真理,如此执著!如此豁达!深邃的历史甬道中,他们的脚步那么坚定,他们的面孔那么清新,他们的风度那么洒脱!让我们的学生与他们进行精神交流,使我们的学生成长为精英,具有精英的品格,让他们拥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感,忘却一己得失,把自己融入到大的群体利益中去。

三、交友名著,开阔自己的眼界,深化自己的思想

名著因其深厚的底蕴、深刻的思想常被人们称颂而膜拜,你用其中的人物构思行文,其格调和分量绝对不同一般。即使是引用其中的一两句话,也会为自己的文章增色不少。

读《三国演义》让你胸中豪气万丈,读《水浒》让你洞悉世间是非邪恶,读《史记》让你胸生人间正气。我们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成熟,社会阅历浅,多读名著、心读名著、化用名著,在名著的世界里畅游,在有限的时间和“面积”里,用名著之“佐料”,写生命之华章,文章的信息自然就多了。当然,引导学生读名著,主要是读出人物之精神,读出名著之精魂!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就是例证,积淀多了,自然能出口成章,一气呵成。

四、关注现实,灵动自己的思维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早在一千年前,白居易就倡导这样的理念。抬望眼,屈原、杜甫、苏轼、鲁迅、老舍等等,哪一位不是关注现实的典范?“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如果没有源头活水的不断注入,我们的写作之路很难说能走多远。所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热点,关注《道德观察》、《大家看法》、《今日关注》、《焦点访谈》等纪实性栏目,是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作文立意篇2

一、对比求“异”,开拓视域

在对比型材料作文审题时候,首先必须要弄清材料所给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从而在事物的矛盾关系中进行客观冷静的对比分析,找到事物矛盾关系的差异性。这样考生可以把矛盾的差异性和材料的情感倾向性结合起来,从中挖掘出与众不同的作文立意原点,最终摆脱立意上“众人一面,千人一腔”的困境,开拓出立意的全新视域。

2014年江苏卷的作文是关于青春的“朽”与“不朽”的问题。其实这个作文题目本身就有着很强的思辨性,青春的“朽”与“不朽”本身就是一组显性的对立矛盾,这种显性的对立矛盾也为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形成思辨能力提供了先决条件。但由于新材料作文本身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延展性,对于审题立意来说角度比较宽广不易偏题,却容易造成大面积的立意“撞车”,也使得阅卷者审美疲倦难得高分。2014年江苏考生大多数都是写“青春不朽”“享受青春”“珍惜青春”等,其实多数考生只是单一的选择了“朽”与“不朽”的一个方面来写,却忽视了“朽”与“不朽”内在的显性对立矛盾。从材料作文的题旨来看,青春的“不朽”应该作为写作的重点,有着命题者的倾向,但也不能忽视青春的“朽”,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理青春又不能“不朽”,所以学生面对这样类型的题目就必须抓住显性或隐性的对立矛盾,把握内在矛盾关系,客观冷静的对比分析并抓住差异性,更要结合题旨情感倾向,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点作为审题立意的原点。例如2014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朽叶的栀子花》就是由深巷锅贴老太联想到青春的“不朽”,既关照了材料的对立矛盾由在情感倾向上有所侧重,可谓思辨性很强。

二、类比求“同”,探寻本质

在并列型材料作文审题时候,首先必须要弄清材料所给事物之间的并列关系,从而在事物的并列关系中进行客观冷静的分析各则材料的立意指向,并找到各则立意指向的相似性,以此把这个立意指向的相似点作为审题立意的原点,确保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鲜明与准确,从而把握住材料中的本质。

2013年浙江卷的作文是“三句话看童心”。作文材料是由丰子恺、赫胥黎、菲尔丁三个人各一句话构建成的并列式材料。这种并列材料的审题立意时,我们就必须先逐一分析其立意指向,然后把各则材料的立意指向综合起来从全局把握,或是相互弥补或是取其共同之处来做整个材料的立意原点。我们所常见的并列材料多是取其共同之处,而这个共同之处也就是材料的核心所在,以此原点来立意肯定会赢得精彩。从2013年浙江卷材料作文来看,丰子恺那句话的立意指向应该是孩子童真的可贵;赫胥黎那句话的立意指向应该是人不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失落那最美的童心;菲尔丁那句话的立意指向应该是失去了孩子的童心也就会变得世俗。透视各则材料分析立意指向,综合起来最为恰当的应该落在“保持童真”这一指立意向上。例如2013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勿忘初心》就是由“钻石”与“珍珠”珍贵的界定开始,接连回忆自己攀爬大银杏树数叶子和浦阳江旁的泥潭、废船上嬉戏两件事来写初心的可贵,最后写自己要保持那柔软、憧憬。其实这个考生就是在三则材料中抓住了共同的本质的立意指向“童心”。

三、联想求“真”,追求深邃

在联想型材料作文审题时候,首先必须要弄清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和隐含意义,从而在这种逻辑关系和隐含意义中深度挖掘出材料的现实指向,并由此展开发散性思维,联系当下的社会生活,并能发现与材料的逻辑关系和隐含意义相契合的立意原点,这样既能保证审题立意的正确性,也能使作文因现实指向而变的深刻、透彻。

2014年福建卷高考作文是“空谷”。作文材料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三个关键词即空谷、悬崖、栈道桥梁。要想做好审题确定立意就必须要弄清材料的逻辑关系和隐含意义。先看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来说是因果关系,因为看见空谷,才能联想到悬崖和栈道桥梁,即空谷是原因,悬崖、栈道桥梁是联想的结果;从各体之间来说又是矛盾的关系,看见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悬崖,而有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也就是说不同人不同心境结果却是不同的。再看它们三者之间的隐含意义,空谷的隐含意义是问题、事物、环境等,其实它就是一个外在条件,而面对这样的外界条件人们的反应却不同。这时我们可以把悬崖理解成危险、绝境等,把栈道桥梁理解成求生的路径;也可以把悬崖理解为问题、困难,把栈道桥梁理解为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也可以……例如2014年福建省高考满分作文《生命的摆渡》就是由泰戈尔的话开篇并引出观点,又连续写了桑迪亚哥、巴尔扎克等人物来论证面对困难需要够的勇气,最后在结尾强化了自己的观点。其实这个考生既弄清了空谷、悬崖、栈道桥梁三者的逻辑关系,也弄懂了三者之间的隐含意义,立意深刻、思辨性强,可谓是佳作。

作文立意篇3

1.吃透材料,整体把握。确定材料的主旨,要从总体上去把握,揣测命题者的态度是褒还是贬,弄清命题者的真正意图。从总体上去把握,就是要研究材料中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揣摩好对象,品味好词句,把握作者隐含的思想倾向。对于那些寓意性的材料,就要找出与材料的类比点,这样才能准确地立意。《毁树容易种树难》以树喻人,《清源与活流》应明确“源”与“流”的关系,然后找类比点――国家的建设,治学,人际关系等,都有源与流的关系。同样,《回声的启示》讲的是自然现象,但暗寓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若以善待别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为中心,就能准确把握材料的寓意。在平时的作文训练和考试中,我们要善于借助联想,对生活、学习中的现象与材料中的事例加以比较分析,找出可类比的“点”,以此来确定中心。类比的过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事及理的过程,这里的推理过程仍然离不开对材料总体的把握和驾驭。材料作文,有时是一题多材。材料多,寓意广,提炼中心时就必须顾及各则材料的“共性”,否则便会顾此失彼,不能周全而偏离题旨。“共性”如何找?可先分析各则材料蕴涵的道理,然后通过比较,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由表及里,深入挖掘,提炼出各则材料共同的中心。

2.善于抓住关键词语。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它蕴涵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材料作文一般有多项“指令”,这些“指令”往往以“关键词”的面目出现,考生应当努力抓住这些“关键词”。如一则材料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人问球王贝利,你最满意的进球是哪一个?贝利答道:“下一个。”“下一个”三字掷地有声,既体现出贝利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涵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立意与命题便不成问题。那么,怎样抓“关键词”呢?南京师大何永康教授的建议是:(1)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在心中默读考题,强迫自己静下心来,把试题中的每一个字看清楚;(2)找出“关键词”后,先用铅笔把它们圈出来,这样可以有一个“物质依托”,防止在“心里盘算”时丢三落四,审题结束后,再用橡皮把铅笔圈过的痕迹擦去。

3.透过现象看本质。当前我们所接触到的材料有不少是寓意性的,这类材料的审题立意难度较大。针对这类材料,学生要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要把材料所揭示的寓意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深入准确地把握材料所隐含的深刻哲理:从动物看人类,从自然看社会,从平凡小事看人生大道理,并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予以分析,使文章立意深刻,独到。

作文立意篇4

材料作文是近年来高考作文的主流题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是学生写作必须首先跨越的一道壕沟,也是衡量学生思维品质优劣的试金石,更是作文成败的关键。

一、一分为二显主旨

哲学家和船夫

湍急的河上有一条小船。小船上坐着一位哲学家和一位船夫。哲学家问:“你学过历史吗?”船夫:“没有。”哲学家摇了摇头:“那你失去了一半生命。你学过数学吗?”船夫:“没有。”哲学家动情了:“那你简直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这时,一阵狂风吹翻了船,船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哲学家回答:“不会。”船夫:“那你将要失去整个生命。”

哲学家深谙历史,精通数学,实在令人倾慕。但哲学家不会游泳,在“狂风吹翻船”的情形下,满腹的经纶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委实让人遗憾。高深的经院哲学脱离了生活的土壤,只能是哲学家们的坐而论道。理论必须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船夫不懂历史,也不懂数学,不过是一介白丁。但船夫却擅长游泳,在“狂风吹翻船”的情形下,游泳这项简单的技能足以让他自保。生活中磨炼出的本领虽没有多少深奥的哲理,却能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理论应该和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完善,才能推动实践;实践在现实中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增强实践能力很有必要。但实践也应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如果就此立论,也未尝不可。但如果对哲学家和船夫的表现全面思考,一分为二地分析,则会发现柳暗花明的新境界:哲学家有精深的理论,但欠缺生活的基本能力;船夫有娴熟的生活本领,却掩不住知识的贫乏。两个人,优点、缺点恰好相反,优势、劣势同样明显,但哲学家却轻蔑地预判船夫“简直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船夫也不无嘲讽地揶揄哲学家“将失去整个生命”。两人言辞对峙,互不服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各有所长,也不可避免地会有所短,哲学家何不放下清高的架子,虚心向船夫学习?船夫何不多一些敬重,坦然承认自己的不足?正确的态度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二、表象之中探本源

每逢山溪水涨,他就守候在溪边,把他的学生一个一个背过小溪。惊悸的浊浪,滑溜溜的卵石,使他的名声远播。某报撰文颂:“人桥!”不久,他被提升为教委主任,接替他的是一个娇小姑娘,姑娘没有勇气涉过小溪,更谈不上背孩子渡溪。于是一到雨天黄昏,对岸就排着一支家长的队伍,一律裤腿高挽。

姑娘开始了奔波。她向教委主任报告,给区公所写信,跟乡长争吵,还掏出自己的工资,把一位关键人物屡屡灌得大醉如泥。不久,小溪上架起了一座钢筋水泥桥,孩子们从此可以顺顺畅畅地上学了。而姑娘现今还在山村小学,教着4个年级的50名学生。

他,心地善良,师德高尚,用身躯筑起学生过溪的桥。他是道德的楷模,师德的标兵,理应受到社会的肯定、政府的褒奖。姑娘,娇小柔弱,能力超群,屡屡祭出狠招,疏通相关环节,在小溪上成功架起一座钢筋水泥桥,从根本上消除了孩子们上学的隐忧,彻底解决了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如果我们能看到他和姑娘最终结局的巨大反差,并分析这种反差中的深层次原因,就能在表象中找到本源。

他被提升为教委主任,从此离开了山村,走向领导岗位;姑娘还在山村小学,教着4个年级的50名学生。公允地说,背着学生过溪只是“治标”,使小溪上架起钢筋水泥桥才是“治本”,姑娘的能力应在他之上。

他,朴实善良,任劳任怨,毫无怨言,是纯正的道德化身;姑娘,有闯劲、有干劲、有韧劲,是能力的象征。但强大的能力却掩不住令人不快的缺陷:打报告、写信、灌酒。能力没有给道德加分,为人处事的诸多不妥却令姑娘形象受损。能力与才华只有附着于社会共认的道德标准之上,与普适的价值观念和谐共振,才能彰显出最大的价值。这是姑娘应该最终明白的道理,也是本则材料给我们的最深刻警示。

三、纷繁矛盾辨主次

大学里“藏”了个初一班

2006年秋开学至今,在某师范大学的校园里,一直“藏”有一个初一班。在这个被社会称为“子弟班”的班级背后,到底有什么隐情?2006年4月,滨湖市出台意见,从当年秋季开学起,停止当地择校热的“焦点”——萃文中学招收初一新生,实行中小学生一律在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的政策。作为师大附中的萃文中学停止初一招生,意味着师大子弟不再享有就读附中的便利。一场“地震”由此在师大家长中引发。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们决定自己办班。在学校的默许下,“子弟班”很快在师大校园里办起来。该消息经媒体披露后,“子弟班”被一些市民称为“特权班”。师大副校长王世华说,子女入学在相当长时间内,是学校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停止萃文招生后,数十位教师的联名信一递再递,一位教授甚至将浙江大学的商调函一并呈上。

师大家长们希望利用师大的优势,使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愿意是无可厚非的。望子成龙,乃人之常情,人们也可以理解。但是,师大的家长们可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师大是国家资源,动用公共资源为自己的孩子办一个“初一班”,违背了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也违背了社会的公平正义。难怪乎,老百姓要称之为“特权班”。师大也显得十分无奈:学校地处位置相对偏僻,经济欠发达的滨湖市,吸引人才本就不是一件容易事,再没了子女入学的便利,吸引人才无疑是雪上加霜,连已有的人才恐怕也留不住。迫于压力,只好默许。但师大的领导们应该想清楚:罔顾滨湖市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方式,恶化与当地政府的关系,既不利于师大的生存与发展,也会在社会中产生负面影响。

作文立意篇5

作文化大为小七法

有人说,一滴清水不能使一杯浊水变清,一滴污水却可以叫一杯清水变脏。你以为如何呢?请以“一滴清水”或“一滴浊水”为话题,联想想象,联系实际,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体裁不限,题目自拟。

化大为小方法之一:扩展话题法。

一滴_____的清水一滴______的浊水

一滴_____的清水一滴______的浊水

一滴_____的清水一滴______的浊水

一滴_____的清水一滴______的浊水

一滴_____的清水一滴______的浊水

一滴_____的清水一滴______的浊水

一滴_____的清水一滴______的浊水

化大为小方法之二:提问话题法。

谁是真正的清水?

天下都是浊水吗?

清水永远是清水吗?

作文立意篇6

一、新闻时事抓情节立意角度要独特

新闻时事类材料作文往往将现实生活中的时事和新闻热点进行合理概述,让学生在对材料进行分析思考、审题立意之后,结合材料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作文。对这样的材料作文,我们要把握其主要情节,并通过对情节的分析探寻主旨,寻找立意角度。如2012年高考重庆卷的“保安救人”这一材料就是选取自2012年4月20日《参考消息》上的时事类材料。对其我们梳理、思考后可以形成“……因,导致……果”的论题,如果考生只就“善良”、“坚持”、“善行”等方面立论,就有失偏颇了。另一方面,时事类材料作文折射出一定的生活现象,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他们的认知联系着;因此,学生容易朝一个角度去审题立意,如此,可能造成大面积立意“撞车”现象。因此,学生在确定立意时要深思熟虑,不要抓住一个立意就匆匆下笔。如何能够避开立意撞车呢?就要尽量放宽视角,高远立意,挖掘材料想要揭示的现象本质,找出有深度、有高度的立意。就该作文题而言,如将“善良”与民族文化精髓联系,那么,文章就有厚重感和深刻性,就可能避开围追堵截,一枝独秀。

二、漫画寓言悟寓意立意注意点突破

漫画作文也是新材料作文的一种。其可能有少量提示性文字,更主要的是将一定含义的图画形式呈现在考生面前。学生写作时,要抓住漫画形象,尽可能将其想要表达的含义揭示、表达出来。因此,深刻理解漫画的寓意是立意的关键。我们要正确理解漫画的画面意,抓住其中人物、景物或器物的特征,并联系现实生活、社会可能有的现象及人物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漫画中的隐含意。一道漫画作文,可能有着多个角度,可以有多种理解方法,如2010年全国卷1高考作文:《有鱼吃还捉老鼠?》可以从“吃鱼的猫”选角度,可以从“捉老鼠的猫”立意,也可以将其对比着眼。但是我们写作时必须着力一点,面面俱到则内容繁杂,反而不利于中心观点的阐述和凸显。另外,我们注意不能就猫的事情谈,要联想、引申,将其与实际生活中的人与事联系起来。因为,漫画往往是对生活的人、事进行批评、讽刺的。当然,我们的联系也是根据漫画而得出的,如果脱离画面寓意,无论怎么和生活实际联系都可能会偏题、走题。

另一类寓言类材料作文,其本质上和漫画类是非常相似的。只不过它是由寓言故事来组成,通过幽默、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其寓意。我们像做漫画题一样,要把握、挖掘寓言的主旨,紧扣其要表现的核心含义进行立意。2012年高考天津卷作文材料,学生要抓住老鱼和小鱼对话的深意,抓住其一点突破;也要联想想象,联系社会生活、社会现象和身边的人、事进行审题立意。

三、哲理生活寻关键立意鲜明且深刻

哲理性材料作文侧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而生活类材料富有生活气息,主要考查学生生活体验和感悟能力。它们在2012年考场上所占比重较大。对它们,我们一定要整体理解,局部突破。通过对关键性词语、句子的理解来寻找立意。江苏各大市模拟时都注意到新材料作文,今年南京、盐城一模的作文题就是牛顿的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考生不知道从多个角度思考,进行审题立意。较多学生都是从“谦虚”“自我评价”角度进行立意写作,结果写出的议论文,观点雷同,多是不鲜明、不深刻泛泛而谈。其实这则材料可从“自知者明”、“正确认识自我”、“善于发现”、“敬畏之心”等多方向、角度立意。这些都是从其关键词语中找出的立意方向。因此,学生审题时,不能“一叶障目”、“丢三落四”,遗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造成立意偏差、立意千人一面。2012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是一道生活题,其中妈妈的“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是关键句,“甩掉了多余的顾虑”的理解更为重要。其实生活的感悟语言,是一关键句。抓住它再联系生活、社会现实我们就容易立意。对这两类材料作文,抓住关键很重要,另如2012年高考上海卷作文,要写好这一作文必须准确理解和落实关键词“微光”含义。及将“微光”这一比喻落实为信念、理想、志向等之光才行,继而鲜明地提出观点,精准地寻找有力论据,展开合理论证。

总之,以新材料作文形式命题是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的趋势,老师和同学要认真对待,提前谋划。只要我们把握新材料作文的类型及其可能有的审题立意角度和方法,并能够找出与生活或者自己的阅历联系最近的方面进行立意,就可以写出较好的考场作文。

参考文献:

[1]唐之方.新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作文立意篇7

【关键词】新材料作文立意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是话题、标题、新材料三分天下,其中新材料作文呈方兴未艾之势,成为三者之中最重要的角色。在高三的备考中,新材料作文的训练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教师就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审读材料的方法,选准作文的立意角度。

文章成败看立意,立意正确是作文拿高分的前提。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虽然具有含意范围广、可写角度多的特点,但是这不等于说不用审题什么都可以写,事实上,相当多的学生因把握不好角度,立意出现偏差,导致作文被打入低分之列,其中不乏一些写作尖子生。在高考考场上,作为语文半壁江山的作文如果出现这种问题,无疑是极其令人痛心的。因此,新材料作文的写作如何避免立意出现偏差,切中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去立意至关重要。

学生审读材料出现偏差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断章取义,就如瞎子摸象,只见局部不顾整体,没有全面整体去把握材料,而是用材料中的某个情节去立意。如2006年全国高考题Ⅰ卷中,有的学生就从材料中的这么一个情节“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得出“只有不畏艰苦才能练就本领”这个观点。2007年的漫画作文也有学生只看到导致小孩摔倒的西瓜皮,就大谈特谈环保问题的重要。二是断句取义甚至是断词取义,只选择材料中自己感兴趣的某句话或某个词语,然后以这句话或这个词语作为话题去立意,这几年我参加高考作文评卷工作,2006年就发现有一些考生选了“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一句中的“忘记”这个词,然后以“铭记与忘记”为话题立意作文,有的则选了“它也很可爱啊”中的“可爱”一词,去谈“乐于奉献的人是最可爱的人”。2008年有学生只抓“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这句话中的“表达”一词得出“口才很重要,有好的口才才能有好的思维效果”这个立意,这些作文显然是严重偏离题意的,结果当然是不及格了。段句取义的就更多了,如今年高考,就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只抓住了野鸭所说的“成功的90%来自汗水”这句话,去谈“天道酬勤”“只有拼搏才能成功”之类,这类作文只能被判为基本符合题意,获分42左右。三是思维开岔,在确定立意时旁逸斜出,节外生枝。像今年高考,就有一些学生首先确立了“要学会生存”这个中心,这无疑是正确的,可偏偏在此基础上延伸出“学会生存,就要有乐观心态”或“学会生存,就要勇敢坚强”之类的立意,这很明显作文的重点是写“乐观”“坚强”之类,与材料所体现的“学会变通”或“多学点本领”的含意相去甚远了。

如何才能避免审题出现偏差,做到切题合题呢?一则材料,尽管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审视,但它反映的生活毕竟是本质的,我们就要把握材料所给的最直接、最主要、最本质的意思,再顺着中心的方向确定作文的立意角度,这种立意是最保险最稳妥的,能确保作文不跑题。具体的做法是:①确定材料中故事的主角。②把握故事的主体事件。③看事件的结果是什么。④找出决定事件结果的关键因素和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的相关因素。⑤由此得出什么道理或得到什么启示。由关键因素得出的道理或启示,就是由今年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中提到的“中心角度”而得出的立意,这种立意是最切合题意的;由相关因素得出的道理或启示,就是由今年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中提到的“重要角度”而得出的立意,这样的立意肯定是符合题意的。

不妨以2006年的高考考题为例。按照上面的方法,可得出这样的思考过程,其一:主角是乌鸦主体事件是因羡慕老鹰而去学它抓山羊结果失败了决定这个结果的关键因素是乌鸦自己根本不具备老鹰那样的才能,相关因素是羡慕老鹰启示了人们做事要量力而行或不要盲目羡慕他人。其二:主角是乌鸦主体事件是学老鹰捉山羊结果有人认为它很可爱可爱的关键是它有高远的目标又有实际的行动,并且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启示了人们要不以成败论英雄或要勇于追求卓越等。

再拿2009年的高考题为例:其一:主角是小白兔主体事件是学游泳结果很努力去学但最终没有学成关键是兔子擅长奔跑而不具备游泳的潜质和条件启示人们要扬长避短或要找准努力的方向才能成功。其二:主角是鸭子主体事件是教兔子学游泳结果是兔子没有学成关键是不针对兔子的实际情况去教启示人们要从实际出发,要因材施教等等,依此法,还可以以动物管理局,小狗小龟等为主角进推理,可依次得出要合理发展专长培养优势,勇于挑战自我、挖掘潜能、多一种技能多一种生存空间等立意。

作文立意篇8

一、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多元化立意

在课文主题思想讲读教学中,教师要摒弃单一化、绝对化、政治化的倾向,对于学生的富于创新的、符合时代价值取向的见解和判断,应加以肯定和表扬,同时指导学生写与之相关的作文时应怎样多角度的去立意。因为文章的解读规律和生成规律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阅读影响着写作,写作又促进阅读的深入,它们是不可割裂的。这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就对学生进行了多元作文利益的指导,以阅读促写作。

二、在作文练笔时,指导学生放胆立意,放胆作文

作文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阅历和文化底蕴密切相关。由于学生的阅读视野、生活经历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各异,感受不一,因而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认识能力也千差万别,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这些差别,彰显每一位学生的写作个性。因为作文不单是一种写作技巧的传授,更多的则是一种生命状态的燃烧与释放,或者说是一种写作个体心路历程的自我展示。教师应激励学生展示自己心灵深处的真实思想。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天地,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情感。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必须转变观念,摒弃那些偏于程式化的训练方式,应不设框架,不搞模式,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量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让学生放飞思绪,自由翱翔,写自己的独特体验。只要是维系着写作主体的正义感和良知感,就应当让思想自由地翱翔。即便学生在写作内容上有所偏激,教师也不应一棍子打死,而应充分利用批改这一环节,不仅对文、句、写作技巧进行评论,更应该就其内容所表达的思想与学生沟通交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三、在指导立意时重在培养多元创新意识

作文立意篇9

一、化大为小

有些话题作文,话题的范围比较大,能表现多个主题。面对这类话题,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落笔难于集中,容易失去方向,无从驾驭,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化大为小”:把宽泛的话题转换成若干个“小话题”,转化成具体的人、事、物、理,然后从中进行筛选,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最得心应手的去写。

比如:“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个话题,“精神家园”的内涵非常丰富,可以是伦理道德、文明修养,也可以是亲情友情、文学艺术等等,如果没有化大为小的意识,很容易泛泛而谈守住精神家园的重要性,缺少具体深刻的内容。如果我们从小处入手,就可以把话题切割成:守住善良,守住正直,守住尊严,守住诚信,守住孝心,为了崇高理想甘守清贫等美好的品德,写作时只要选取其中一个方面,谈深谈透即可。

二、以小见大

有的话题作文,题引材料非常具体,话题范围很小,学生如果囿于一景一物或一事一理之中,思维难以发散,同样无从下笔。此时,就应该放开手脚,从大处着眼,小中见大,拓开思路。

比如有这样一个话题:一对外国夫妇带着孩子游公园,突然,在前面独自跑着的孩子被绊倒了,摔倒在地上,大声哭着。一个中国老人见了,连忙走上前要拉孩子,这对外国夫妇见了,连声说:“谢谢,谢谢!让他自己爬起来。”请以“跌倒了自己爬起来”为话题作文。

这是一个一读皆懂的小题,一般情况下,都不会跑题偏题。但如果仅就事论事,文章就会思路狭窄,显得“小气”。我们不妨来个“以小见大”,把这一件具体的小事同社会、生活、人生等联系起来,谈出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大的主旨来。

可以从“教育孩子的观念、方法”角度切入,谈培养孩子经受挫折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意志的重要性。也可以从精神品质、人生哲理等大主题角度切入,谈人生道路、工作创业中“永不言败”精神的可贵。

三、化抽象为具体

有些话题作文,话题比较抽象,学生立意时也不易把握。此时,可以利用添加因素的方法,对话题加以限制,从一个小的、具体的角度谈论话题。

比如像“希望”、“理解”、“心愿”这样比较抽象的话题,要写成针对现实、发表见解、抒发真实情感的文章,就要添加因素,化抽象为具体。比如写“希望”,完全可以限制为“孩子的希望”、“家长的希望”、“群众的希望”等,完全可以转化为一位孩子对素质教育的渴求,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群众对干部清正廉洁的希冀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添加因素只是把话题由抽象转化为具体,也是化大为小,而不是改变话题的意思。

四、化实为虚

还有些话题作文,话题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若据“实”写来,往往拓展不开思路,就事论事,立意层次比较低。如果化实为虚,在立意时展开联想和想象,跳出材料的束缚,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借助于虚拟的“形象”来表达思想,就可以迅速打开思路。

比如“小草”这个话题,如果照实写来,难以成就大气文章。如果化实为虚——写小草,就要扩展到那些像小草那样具有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精神或者具有与世无争、不图名利的风格的人,文章就思路开阔,立意深远了。

五、联系时代

高考作文题因其自身的独特目的性,命题者往往站在时代前沿,赋予题目时代的特点。所以,如果拿到作文题后,不知道怎样立意,可以试着广泛联系当前热点。如此一来,很有可能一下子柳暗花明,找到最佳立意。

比如上海卷高考作文题《杂》,乍一看,确实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如果联系当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改革开放后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兼收并蓄、文学艺术的百花齐放、人们对个性的呼唤等等,我们肯定会心头一亮,迅速打开思路:国家要想快速发展,必须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人类思想复杂,对同一事物可以发表各种意见,作为领导者,应该善于听取与借鉴各种意见等等。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心灵的选择”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果联系时代特色来审题,不但思维过程轻松,审题速度快,而且题旨把握得准确,立意时一般不会跑题。

六、反面切入

有些作文题目,如果按照通常的做法正向审题立意,可能难以入题,或者入题后,容易落入俗套,毫无新意可言。这时如果舍弃正面硬攻,改而反面切入,往往很快就可以找到新的突破口,让阅卷老师在千人一面的作文中眼前一亮。比如2003年高考作文,题引材料的指向是:感情的亲疏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这样立意当然比较稳妥,但不易出新出巧。如果从反面切入,从“感情的亲疏不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立论,或弘扬“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或赞扬一些坚持原则,不徇私情的领导干部,这样就更有启发意义,更有新意。

作文立意篇10

新材料作文本身有别于命题作文的局限和话题作文的无边无际,所以在审题立意上比较难把握,稍不留意,就有偏题跑题之嫌。对此学生们很困惑,不知道如何去把握材料的内涵来立意。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命题意图,选准切合题旨的最佳角度立意呢?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学生掌握剖析材料的方法和技巧。作文的时候,看到材料,让学生首先圈画出主要信息点,或者就材料的中心句加以提炼,写几个角度的立意,然后经过粗略的比较,选其中一个角度就可以了。

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掌握全面系统分析材料的能力,进而找到最佳立意――哲理概括。

第一步全面仔细阅读材料,不要漏掉任何一个要素。

仔细阅读,提取信息,把这些要素在草稿纸上罗列出来。比如,有这样一则材料:“有一个人收到朋友送的一件小礼物――一块手镜般大小的塑片。里面嵌着不规则的绿、蓝、褐色云母片以及一些类似鱼儿轮廓的东西。这礼物似乎没有什么用,主人便将它束之高阁。一天,主人无意中发现塑片背面有一项说明:挂在向阳的窗口。他试着把它挂在采光很好的卧室窗口上。令他大吃一惊的是,在阳光辉映下,眼前呈现出一个奇幻的海底世界:波涛汹涌,潮汐起伏,鱼儿畅游,色彩不停变幻,由碧绿色转为深蓝色,再转为曙光般的紫罗兰色,韵味无穷。从此,这块塑片成了主人房间一道美丽非凡的风景。”根据这个作文材料,我们可以提取以下一些要素:平常的塑片――仔细阅读说明――挂在向阳的窗口――出现神奇的海底世界。

第二步认真剖析,拨开迷雾。

就是要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多数学生阅读完材料,都会列出几个立意角度来,然后通过比较,选取一个自己认为最佳的、最适合自己平时素材积累展示的角度,写开去,其实他们是否知道自己所选的角度就是材料的最佳立意呢?不尽然。这就是一部分考生作文出现偏题跑题的症结所在。一些考生甚至被迷雾迷住了双眼,迷了心智,写下《心向阳光,其乐无穷》的文章来,看似洋洋洒洒,角度新颖,实则离题万里。所以这一步关键在于透过材料各个要素的表层含义,发掘出其深层的含义来。

平常的塑片,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物件,一个人。主人并不在意而束之高阁,可以看成是未被重视或重用。“仔细阅读”可以理解成是对这个物件、这个人的深入细致的了解。这个“阅读”,实际就是认识不断加深,并进一步发现了它(他)的功用和特长的过程。把它挂在阳光的窗口,可以理解为找到了这个物件或者这个人的适合的位置。正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神奇的海底世界”可以看成这一物件、这个人的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第三步去伪存真,最佳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