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小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7:43:02

边城小镇篇1

关键词:边境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151-03

城镇出现在大约一万年前,最早的城镇只有少量居民。法国地理学家菲利普潘什梅尔认为城镇是一个很难下定义的现实{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镇人口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完善,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总是产生在城市里,而与人类文明相悖的社会问题也总是最先产生在城市里。国务院在1980年批转《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纪要》中,制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方针,对小城镇的研究便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1984年,费孝通教授以社会学家的责任感和洞察力,提出了“小城镇,大问题”等发展小城镇建设的观点,从此之后,对小城镇的研究工作逐步展开。

小城镇不仅是“三农”工作的物质载体,还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点,直接体现着农村经济、农村面貌、农民生活乃至农村文明的总体水平,为此,自党中央1998年提出“小城镇,大战略”以来,为发展小城镇作出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加快云南边疆地区小城镇发展,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有利于集中发展小城镇经济,转移农村人口;有利于实现小城镇自身经济、社会的繁荣,增加农村居民和城镇的居民收入。

一、城市、城镇、小城镇的涵义

1.城市与城镇概念。相对农村而言,城市人口较密集且有相对永久性的大型聚集地。城的最初含义是由国家建造的规模较大的防御设施,中外学者对城市的本质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社会学家从居民的行为和结构去定义,得出:城市是占据某一特定地区的人口群体,拥有一套技术设施和机构、行政管理体系,以及自身有别于其他结构的组织形式{2}。经济学家从经济活动和结构去研究,得出:城镇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3}。在我国,国家批准设市的城镇叫城市,没有批准设市但批准为建制镇的城镇是镇,没有批准为建制镇的乡政府所在地为集镇。国务院颁布的《集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规定:“集镇是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人民政府在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

2.小城镇概念。小城镇是一项复杂、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处于创新和不断探索中的工作,因而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很多,多数国家以人口数量作为确定城镇的标准,小城镇属于城镇序列的最低层次。在我国小城镇是指区别于城市和农村村庄的,具有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人口聚居的社区。它包括建制镇和农村集镇,同时也包括一部分小城市。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主要是非农产业劳动者的聚居地,也是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商品交换场所,是部分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农用生产资料供应中心,乡镇企业相对较集中;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和城市基础设施,同时又保存着一些农村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且在社会化程度以及人口密集、经济效益等方面与大中城市有很大的差异,是城市之尾,农村之首。

二、城市和城镇划分指标

城市规模是指人口、产业和市政设施等要素在一定地域聚集规模的大小。由于人口数量在发生变化,城市用地、市政设施的规模和经济规模也发生变化。因此,可以用城市人口规模来代表城市规模。城市人口是指建成区的人口,或市区和郊区的非农业人口。城市群的人口与经济活动必须满足系统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生态学意义上的定性标准,只有满足了这些标准,或者说超越了临界尺度才行{4}。人口密度、经济密度、资本密度、消费密度是城市群中非常重要的,临界尺度是:人口密度1500人/平方公里、经济密度1000万元人民币/平方公里、资本密度7500万元人民币/平方公里、消费密度5000万元人民币/平方公里等{4}。

1.国外设立标准。世界各国按照城市人口规模对城市分类的标准不同,这主要与该国的人口总数有关。例如,在日本,10万人以下的为小城市,10~50万人的为中等城市,50万人以上的为大城市。在美国,1~2.5万人和0.25~1万人分别为市镇和小市镇,2.5~10万人为小城市,10~50万人为中等城市,50万以上的城市为大城市。从我国情况看,按非农业人口规模把城市分为5个等级,不足20万人的为小城市,20~50万人为中等城市,50~100万人为大城市,100~200万人为特大城市,200万人以上的为超大城市。

2.中国建制镇的设立标准。根据我国《城市规划法》规定,经国务院1993年批准试行,满足以下条件的可以设立建制镇。总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人口占全乡总人口10%以上的居民点;或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总人口在2万人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人口超过2000人的居民点;或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边境口岸、小港口、风景旅游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等地,非农人口虽不足2000人,但有必要设置镇的地区,均可设置建制镇。

三、发展边疆地区小城镇的指导思想和发展重点

要加快云南的边疆地区小城镇经济发展,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有利于集中发展小城镇经济,转移农村人口;有利于保护和节约耕地,实现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推动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新格局,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加速小城镇自身经济的繁荣,增加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收入。

1.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边疆地区小城镇发展全局,坚持“小城镇、大战略”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及“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实施非均衡、多样化、择优发展战略,科学规划,调整和优化城镇体系;突出重点,增强特色,强化功能,形成合力的产业布局和以绿色经济为主题的小城镇经济格局;发挥潜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走集约型的城镇化道路;与云南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创新体制,依靠市场机制推进城镇化,逐步形成边疆地区小城镇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边疆地区小城镇经济与生态、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基本原则。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市场前景广阔、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和产品,培育产品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资金市场,开拓国内外市场。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平等竞争,实行一视同仁的国民待遇。

要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要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建立各自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为支撑,发展特色经济。已经形成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要不断通过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改造提升,要加快发展新型的产业。

发展边疆地区小城镇经济,推进城镇化,既不能削弱农业的基础地位,更不能违背农民意愿。既要促进人口向中小城镇有序转移,又要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要形成产业,企业发展与城区建设配套,产业、产品开发与技术研发体系和市场建设配套的产业化经营格局,经济布局和人居环境,社会事业设施配套协调的发展格局。

3.发展重点。从云南边疆地区小城镇规模小,大多数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不明确,产业基础差,市场管理滞后,城镇集聚效能不足,辐射半径小的实际情况,边疆地区小城镇经济发展应实施非均衡、多样化、择优发展战略,走出具有云南特色的边疆地区小城镇经济发展道路;择优重点扶持边疆地区县城及一定数量的、规模较大的、综合条件较好的中心镇(重点镇),只有紧紧地抓住中心镇(重点镇),带动一般镇,才能有效地扩大规模,提高层次,发挥功能,通过中心镇(重点镇)规模扩张和辐射推动边疆地区的农村城镇化。

边疆地区小城镇的分布同样分中心镇、建制镇和乡集镇三个层面。按照现城镇化的目标要求,根据中心镇的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的半径确定一般建制镇。可以考虑每3~5万人左右的区域范围内设置一个建制镇、使其人口能够聚集到1万人以上;每20万人左右的区域范围内设立一个中心镇,使其镇区人口能聚集到3~5万人;

从云南的边疆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情况看,边疆地区每个县城设1~2个中心镇,原则上建设在有条件的县政府所在地,镇区人口规模应在3万人以上,同时根据条件建立若干一般建制镇,镇区人口应在1万人左右。比较而言,中心镇的集聚效优于一般建制镇,表现为能够更多地容纳和促进非农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充分利用并完善公益性基础设施,边疆地区小城镇的发展重点应是县城和中心镇,中心镇的进一步将成为小城市,从长远看,在政策上就应当推动建制镇向小城市发展,推动有条件的小城市向中等城市发展,这样,可以有效缓解边疆地区中等城市偏少的矛盾。在明确边疆地区小城镇发展总体目标和布局后,对小城镇的发展重点也应明确。在云南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边疆地区小城镇经济发展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而要根据各方面条件,分期分批建设小城镇,力争建设一批就成功一批。在今后的5~10年,边疆地区小城镇的建设重点应当放在县级城市和中心镇,各地区应当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以点带面,突出重点,选准小城镇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努力形成一批在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中走在前列的规模适中、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工矿主导型、边贸交易型、商贸流通型、农村特色型、交通依托型和旅游开发型等各具产业特色的小城镇,不断提高边疆地区城镇化水平。

四、边疆地区小城镇发展形成的主要模式

云南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区域特点、地方特点、民族特点,以及利用云南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这一宝贵的发展条件。

1.特色农业带动型。围绕建设云南的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结构,不断开发、运用新技术、新品种,培育主导产业和龙头产业,围绕城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服务业、商贸业,使农民通过各种形式与龙头企业形成贸工农利益共同体,从单纯的原料生产者变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参与者,进入城镇开辟了新的就业空间,为城镇发展带来了人口的集聚效应。同时,在改造、提升粮、烟、糖、茶、胶、林、畜中,在大力培植天然药物、花卉及绿化园艺、绿色食品、香料、生物农药等新兴产业中,基地建设与城镇建设进行了较好的结合,做好了加工、商贸、仓储等的布局规划,从而形成集散、加工、批发、运销的特色城镇。这是符合云南边疆地区实际发展小城镇经济的一条主要途径。

2.旅游观光推动型。这一模式在云南边疆地区小城镇发展中具有突出的优势。景洪和德宏的中心镇,西双版纳勐仑镇、打洛镇、勐罕、一条街等,是靠发展新型的旅游业,正在崛起的旅游观光型城镇,已成为省内外大众旅游的热点。他们结合旅游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发挥民族文化、会展、旅游等对城镇的带动,加强会展招商、景区建设和独家引入的力度,促进民族文化展演、旅游商品、会展服务和城镇、娱乐、宾馆、商场、饭店等发展,延长旅游产业链。如红河建设1200米长的民族文化街;临沧建设“茶文化风情园”。密切结合绿色产业,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品尝农业,对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繁荣城乡经济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沿边口岸型。这是沿边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地区较为普遍的方式。河口、瑞丽、畹町、打洛、片马、磨憨、孟定、天保等就是利用沿边开放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迅速崛起的经济强镇,现已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他们结合云南建设“大通道”的目标和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发展加工贸易、商贸和出境旅游,带动建材、交通运输、农林产品加工、金融、房地产、饮食娱乐业等发展,促进了沿边城镇的建设和繁荣。

五、加快边疆地区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边疆地区小城镇的根本目的,是以小城镇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经济一体化,促进边疆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1.产业发展是基础。国内外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小城镇是转移农村人口,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促进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和结构调整,带动农村的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小城镇的发展过程,是农民转为市民,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过程;是经济活动集聚和一定产业形成发展的过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城镇作为使广大农民在社会资源中获得公平分享的市场载体,能够通过产业发展、经济繁荣吸引大量农村人口向其中转移,使他们获得生产经营主体、投资主体、消费主体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资格;只有这样人气兴旺、百业繁荣的边疆地区小城镇,其管理运行和硬件建设才能获得来自民间的源源不断的财源。发展小城镇经济有利于促进小城镇建设,同时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带动和辐射经济发展,二者相得益彰,共同支撑着小城镇的繁荣发展,使小城镇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城乡经济结构,扩大内需,转移农村人口的重要途径和有效的市场载体。

2.发展小城镇经济是关键。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农业发展由受资源约束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从总体上看,云南边疆地区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突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足,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缓解制约,缩小差距,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把发展小城镇经济作为发展边疆地区小城镇的关键。发展小城镇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将有力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繁荣农村二、三产业,更大规模地转移富余劳动力;将有力地扩大服务业的需求,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的发展,吸引民间投资,开拓农村市场,为工业和服务业的长远发展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将有力地减缓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改变广大农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小城镇发展将提供现代文明生活环境。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将为边疆地区农民提供现代文明生活环境,促进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是现代化和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实施城镇化的过程中,移居城镇的农民,在非农产业发展、经济繁荣、收入提高的基础上,有较多的机会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培训新技能,不断增强自身的商品经济观念和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同时享受城市第三产业和不断改善的城镇住宅、交通、信息、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带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获得新的发展机会。留下来的农民就会占用更多的农业资源,有条件实行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拓展增收空间,农民的富裕和农业积累的增强有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偏僻、分散、落后的乡村会逐步向中心村镇流动、集中,不适宜居住的地方人口向适宜地方转移。人口相对集中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人口计划与管理和民族的融合与文化交流,促进可持续发展。

注释:

{1}周建秋主编.城郭九谭.东方出版社,1999:第4页

{2}[美]R.e.帕克等著,宋俊岭等译.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第169-170页

{3}[英]K.J.巴顿.城市经济学(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第14页

{4}赵俊权,杜国祯,陈家宽.探索现代新昆明城市建设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2005(4):108~111

边城小镇篇2

论文摘要:面对德州市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调查分析,结合小城镇发展扫建设实际,提出了几点有针对性改进意见。

1、前言

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事关小城镇消防安全和农村城镇化发展战略实施大局,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总体水平比较低,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欠帐问题十分突出。我们通过对德州市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状况的调查分析,提出几点对策意见,供大家参考。

2、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消防规划不落实,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无章可循,存在盲目性和不科学性

消防规划是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目前大多数小城镇缺少消防规划,有的虽在小城镇总体建设规划中提及有消防内容,但缺乏深度,内容不完整,可操作性不强。目前,德州市126个小城镇中,只有6个城镇编制有专门的消防规划,在总体规划中形成了消防规划专篇的不足30%0消防规划不完善,导致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无序、混乱和欠帐。

2.2城镇消火栓建设缺口大、到位差

许多小城镇消火栓建设还没有起步,现有消火栓安装普遍存在安装数量不足,管网管径小,压力低等问题,加之,日常管理维护保养差,完好率低。目前,德州市126个乡镇中,安装有消火栓的仅88个,占总数的69.8%,其中38个乡镇尚未安装消火栓,每个乡镇平均消火栓数只有2.2具,欠帐率80%。全市供水主管不到100mm的乡镇53个,相当一部份供水主管不到50mm,一半以上供水压力不足0.25mpa,其中还有近35%的不足0.1mpa。目前,大多乡镇白来水厂(站)通过改制已私有化,加之,政府专项维护经费不到位,城镇消火栓、消防供水管网日常维护保养不落实,许多消火栓年久失修,无法正常开启。

2.3灭火救灾的基本装备缺乏,城镇自我救灾能力十分薄弱

小城镇大都离公安消防队比较远,火灾时关键要立足自我救护。各地小城镇普遍存在重组织队伍建设,轻装备配备问题。目前,德州市90%以上的小城镇依托乡镇干部、基干民兵和志原者等组建有兼职的抢险救灾应急小分队,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大都空有一个组织,而没有配备消防手抬泵、水带、水枪、消火栓钥匙等基本的灭火救灾和其它抢险救灾装备。火灾时,主要靠的还是锅、碗、瓢、盆、桶等端水、递水灭火这种最原始和简陋的手段,一方面使小城镇现有消火栓等消防设施无法取用灭火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也使应急分队的组建缺乏真正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2.4自然、天然水源取水设施不完善,可借消防水源利用率低

各地小城镇大都有极为丰富的自然或天然水源,这是小城镇灭火救灾的重要储备力量。黄河流经本市62公里,年可引水25亿立方,目前,德州市126个乡镇中,89个在镇区500m范围内有江河、水塘、湖泊、水库等自然、天然水源达186处,但真正能直接作为消防给水之用的不足30%,普遍没有因地制宜建立供消防车取水用的码头、取水井或取水口,消防车无法直接取水灭火,白白浪费了本就紧张的小城镇消防水源,火灾时,往往只有望火兴叹,望水兴叹。

3、加强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意见

3.1搞好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做到有章可循

搞好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必须编制切实可行的小城镇消防规划。各地政府应当按照《消防法》、《山东省城市消防规划编制办法》等法规要求,将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并组织有关主管部门具体实施和落实。小城镇消防规划的编制,必须与城镇总体规划相配套,与城镇发展相适应,具有可操作性,特别要结合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小城镇总体建设水平还不发达的现状,注重实用,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重点从城镇功能分区和安全布局、市政消火栓、消防通道、消防基本装备等几个方面人手,不宜面面俱到,宜粗不宜细。

3.2加强小城镇消火栓建设和消防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和保养工作

消火栓是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基础内容,是小城镇灭火救灾的基本武器。在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把消火栓建设作为重点,切实按照国家规范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对于新开发建设的区域,要按照城镇消防规划要求,坚持路修到哪里,消火栓就安装到哪里的原则,努力保证消火栓开始就建设到位。对于原有镇区消火栓欠帐问题,要认真制订计划,及时补充安装,尽快还清旧帐。另外,城镇消防基础设施维护保养工作环节多,任务重,要求高,必须从组织机构,责任制度,维护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要落实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和保养工作的归口部门和责任单位,解决谁主管问题。要制定完备的消防设施检查、维护、修理、验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落实严格的奖惩措施,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3加强灭火救灾基本装备配备,提高小城镇自我救灾能力

小城镇火灾自我救护能力的提高,除了加强组织机构和救灾队伍建设以外,更为重要和关键的还在于救灾装备建设,否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强化抢险救灾应急小分队等多种形式救灾队伍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基木灭火救灾装备的配备。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消防手抬泵(轻便型)、消防水带、水枪等最基本的灭火救灾装备,对干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配备一定数量的轻便消防车,组建专兼职多功能消防队伍,并配备一定数量的灭火救灾个人防护装备等。要加强灭火救灾基本装备管理,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应用性训练、演练,提高实战水平,保障火灾情况下能随时集结,快速出动,有效灭火。

3.4因地制宜,抓好自然、天然水源取水设施建设,提高后备消防水源灭火救灾利用率

从各地小城镇现有河流、湖泊、水塘、水库等自然、天然水源情况来看,其水质、水量大都可作为消防给水使用。要加强消防取水设施建设,保证火灾时消防车或消防泵能够及时、方便取水灭火。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自然、天然水源的情况,有计划地修建一定数量的消防车用取水码头,开辟供消防车或消防泵用的取水井、取水口。可根据城镇发展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在镇区主要建筑区域修建一定数量的景观水池,既美化城镇景观,又可作消防水源之用,一举两得。

边城小镇篇3

协作的“钥匙”开混乱的“锈锁”

在小说《边城》里,沈从文把渝、湘、黔结合部这片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的土地,描写成一个田园牧歌般的“世外桃源”。

事实上,存在于沈老小说中那个世界,只不过都是边城人民对于和谐稳定的期盼和向往。长期以来,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行政管理的差异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洪安、边城、迓驾三镇边界居民常年因地界、用水、婚姻等问题引发纷争和群体械斗,跨省流窜作案现象也十分突出。洪安,在古苗语中意即“流血的地方”,这个地名本身就对地域特色作了形象的诠释。三镇交界的地带,被人们戏称为“三不管”。

如何解决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和混乱无序的治安环境问题,促进边城和谐发展?

洪安镇党政领导一直在苦苦寻找打开问题“大门”的“钥匙”。

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加强与湖南边城镇、贵州迓驾镇党委的联手协作,建立协作互动机制或许就是把好“钥匙”。

不管能不能打开“锈锁”,先试试!

洪安镇党委一班人说干就干,2003年初,他们首先倡议并实施了“携手协作共同维护社会稳定”的联运方案,使边城的治安秩序和社会风气得到了明显好转。初见的成效坚定了勇于创新的信心。2005年5月,洪安镇党委又响亮提出“共创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协作方针,牵头建立了党建联席会制度和党建工作联动制度,共同签署了《党建工作互促共进协议》,成立了党建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由三镇党委书记轮流担任组长,每年5月定期轮值召开联席会,努力探索与边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的党建工作新路子:加强边城地区横向联系,实现镇、村两级党组织同步联动,努力做到党建资源共享、主题活动共创、基层组织共建、流动党员共管、党建难题共解。

2006年,三镇联合开展了“争当时代先锋,共创和谐”等党内主题活动,共同评选表彰了3个“五好村党支部”、15名“优秀共产党员”、15名“优秀村干部”、15户“新农村建设党员示范户”、30户“遵纪守法模范户”。今年,联合开展评选边城“和谐先锋基层党组织”、“和谐先锋共产党员”等活动。党建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推动形成了边城三镇党委齐心协力抓党建的新局面。

边城之变:从“三不管”到“三落实”

“协作互动好啊,你看嘛,现在这个地方环境多好,虽然属于不同的省市,大家却亲如一家,来耍的人多了,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做了。”无论是在洪安镇,还是边城镇、迓驾镇,随便问一位居民或小商贩,回答的都是一样的话。

“亲如一家”,这正是洪安镇统筹整合党建资源,探索加强边城党建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径希望得到的效果。

洪安镇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播放点,积极开展“党员电教致富”活动,开办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实践课堂,让三镇党员共享现代信息和技术资源。今年来,边城镇、迓驾镇共有241名党员接受了实用技术培训;为推行流动党员管理一体化管理,从今年2月起,三镇密切配合,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考核,建立了“党员信息共交流,日常管理共跟进,评比考核共落实”的合作机制,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由“三不管、三边松”变为“三地管、三落实”。目前,53名边城流动党员全部实现了区域一体化有效管理。为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搭建了党员跨区互助“连心桥”。

文忠是洪安镇贵措村共产党员、脐橙种植专业大户,今年,他主动到贵州石头村免费传授村民脐橙种植技术,并帮助建立了210亩脐橙“党员示范基地”。“在文忠的指导下,我种植脐橙的技术提高了,产量也增加了,现在我每年的收入三四万块钱左右。”石头村村民充满感激地说。

边城小镇篇4

关键词:城镇化;星云学说;动力机制

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数量不断增多,城镇文明、城镇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广泛传播和扩散的一个历史过程。现阶段,中国社会城镇化动力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本文借助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学说”的原理,对中国社会城镇化的动力机制进行深入探究。

恒星演化的星云学说,最初为康德所提出,于18世纪末为拉普拉斯引用,去解释太阳系的起源。他们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庞大的旋转着的原始星云形成的。原始星云是由气体和固体微粒组成,它在自身引力作用下不断收缩。星云体中的大部分物质聚集成质量很大的原始太阳。与此同时,环绕在原始太阳周围的稀疏物质微粒旋转的加快,便向原始太阳的赤道面集中,密度逐渐增大,在物质微粒间相互碰撞和吸引的作用下渐渐形成团快,大团快再吸引小团快就形成了行星。行星周围的物质按同样的过程形成了卫星。这就是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正如太阳系的形成一样,中国社会城镇化的发展也是类似的一种模式。由于城镇自身具有吸引力(收缩力),社会中的大部分人口、资本等经济要素逐渐聚集成中心城镇(太阳)。与此同时,周边的农村在高速发展,在它们相互碰撞和吸引的作用下,一批城镇渐渐形成,而这些城镇再对周边的较小的城镇和农村产生吸纳力就形成了大城镇(行星),同时又有许多小城镇(卫星)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最终实现社会的城镇化。在这个过程中,城镇化的动力

机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镇自身的吸引力(收缩力)。城镇较农村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城镇有较高的工资收入、较好的生活环境和娱乐设施、受教育的机会较多、生活水平和生活品味较高,城镇经济文化的多元性,也为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可能;同时,相对农业而言,第二、三产业比较利益较高,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城镇吸引资金、劳动力、资源等经济要素向其集聚;因此,城镇化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总而言之,城镇自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通过示范效应对周边农村发生作用,它是社会城镇化最直接的动力。

二、农村趋向城镇的聚集力。农村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农村非农产业的高速发展产生了趋向城镇化的强大聚集力。随着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获得了经营自,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充分解放,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的迅猛崛起,打破了”农村搞农业,城市搞工业的传统观念,农村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使得农村人口的工作领域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变化,农村劳动力向乡镇工业小区区域集中,加速了资本、信息、技术、等经济要素的聚集。最终,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改善了农民生活质量、增强了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使农民过上与城镇居民无多大差别的生活,为城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际上,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经济要素不断集中,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城镇化的一个过程,一些非农产业发展较好的乡、村就可以直接转变为城镇,或者成为准城镇。

三、城镇对农村的扩散力。在农村的经济要素不断聚集的同时,城镇的经济要素也会向周边农村渗透,城镇对农村的这种强大的扩散力也是推动我国城镇化的重要动力。城镇经济发达,生产社会化水平高,科技实力雄厚,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它对其周边农村具有扩散力,可以在较短时间里,以比较低的费用,组织大规模的商品流通与物资集散,并以其生产、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影响其周边地区,从而加快乡村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城镇可以通过“城镇兴龙头,农村建基地”的方式,把资金、技术、信息扩散到周边农村,培植龙头企业,开拓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与周边农村资源共享,带动周边农村的发展。

四、中心城镇对周边城镇的吸纳力。随着城镇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功能的不断提升,中心城镇应运而生。中心城镇规模得到扩展,城镇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城镇职能得到加强,向周边地区辐射和吸引能力不断增强。在中心城镇的作用下,周边的城镇不断向中心城镇合并,或者围绕中心城镇形成“城镇群”。某些地区还通过实施中心城镇联网辐射与边缘城镇突破战略(中心城镇一致行动,协同发挥作用,以中心城镇的经济力量进行辐射,包括中心城镇之间的小城镇一同发挥辐射作用的一种战略),以缩小和逐步消除处于这些城镇周围的不发达地区,实行空间整合发展,充分发挥城镇在区域整合中心作用,形成以中心辐射区域,以区域促进中心的互动态势。这些在成功的经验和做法都是十分可取的。通过充分发挥中心城镇对周边城镇的吸纳力,强化了城镇的“极化效应”,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

五、阻碍城镇化的离心力。城镇化有着其深刻的动力机制背景,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但同时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我国社会城镇化的发展,形成阻碍城镇化的离心力。笔者认为这个离心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制和政策障碍。打破长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不仅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城镇化的内在需要。必须彻底进行制度创新,下决心改变二元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尽快疏通联结城乡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渠道;并采取改革户籍制度,明晰土地产权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措施。2.城镇化与失业贫困的矛盾。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已经开始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失业和贫困问题。一方面,城镇化的加快可能加剧城镇失业和贫困现象;另一方面,如果不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将面临最大的制度约束,失业和贫困这些最终需要持续发展来解决的问题也得不到根本的解决。所以我们应该探求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解决城镇化过程中这对尖锐的矛盾。3.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镇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成为阻碍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解决城镇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大力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搞好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做到小城镇的相对集中和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科学编制、严格实施小城镇总体规划。另外,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还有许多诸多交通拥挤、社会秩序较难维持等问题出现,成为我国社会城镇化的阻碍。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为城镇化道路扫清障碍,削弱或削除阻碍城镇化的离心力。

我国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多元化的,我们必须分析清楚哪些是向心力,哪些是离心力;应该强化向心力,弱化离心力促进我国社会城镇化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费景汉和J.拉尼斯著.《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政策》[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2]宁越敏著.《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征探讨》[J].地理学报,1998(5).

[3]王信东,赵安顺著.《试析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J].工业技术经济,2002(6).

[4]伍世代,李永实,郑新莺著.《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力机制研究》[J].福建地理,2003(1).

[5]许学强,薛凤旋,阎小培著.《中国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m].科学出版社,1998.

[6]林定夷.康德的星云假说・机械论・形而上学――关于我国科学思想史研究中一些问题的思考[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1,(05)

[7]韩凤奎.科学假说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从星云假说和量子假说所想到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2)

边城小镇篇5

一、各乡镇都对此次“城乡清洁工程”认识比较到位。

一是主要领导刻度重视,党委、政府一把手亲自抓。在开始“城乡清洁工程”工作后,各乡镇都把这项工作当作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二是及时成立了“城乡清洁工程”领导工作小组,由当地党委、政府一把手亲自担任小组长的领导工作小组,工作按章有序开展。三是发动、动员工作迅速有效。在接到县清洁办转发的《崇左市乡镇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突击整治工作方案》后,各乡镇都分别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城乡清洁工程”的深入推进和突击整治工作,要求全镇干部职工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此项工作,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上来。

二、宣传工作做得比较到位,大力营造“城乡清洁工程”的工作氛围。为了让“城乡清洁工程”工作让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各乡镇都切实开展了“城乡清洁工程”的宣传工作。各乡镇都落实有专门的“城乡清洁工程”宣传工作组,通过挂横幅、广播车(广播站)广播、入户发放资料面对面宣传的形式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宣传。其中,**镇悬挂横幅6条,发放宣传资料4000份,并每日广播2个小时以上;**镇悬挂横幅6条,发放宣传资料4000份,并每日广播2个小时以上;**镇悬挂横幅6条,发放宣传资料4000份,、***悬挂横幅8条,发放宣传资料8500份。

三、“五乱”整治工作力度比较到位。

1、及时组建综合执法队伍。各乡镇都及时组建了由公安、城管和乡镇干部、教师等部门一起组成的综合执法队伍,对乱丢垃圾、乱停放车辆、乱摆卖、乱搭建、乱张贴等“五乱”现象及马路市场、占道经营等违反要求的情况进行重点整治。如**镇就整治各类摊点256个,处罚8个。

2、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和清洁保洁工作。

各乡镇都能及时明确了本辖区内各单位的清洁卫生责任区,实现了道路保洁全覆盖,各单位对责任区实行全天保洁。

3、切实开展“城中村”、乱搭乱建乱放乱摆的整治。各乡镇对这类情况打击力度都很大,基本把城镇所在地的乱搭乱建乱放乱摆情况处理了。如**镇、渠**都把居民在房后乱建的杂物房、厨房全部清除。**镇在**矿区留守处的配合下,“五乱”情况得到了极大的遏制。

四、人员经费投入比较到位。

各乡镇都加大专项投入,完善环卫设施。如**镇新购买后驱动垃圾运输车一辆、三轮垃圾清运车8辆。还投资16万元硬化了新街口长80米宽14米的道路,得到群众的好评。**镇每天投入3万元以上对环境进行整治,清理城乡垃圾3500多吨,并在2月7日,成功拆除了旧市场的4个圩亭。

五、长效机制的设立比较到位。

各乡镇都能设立长效机制,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问责制。镇领导班子人人挂点,由挂点领导负总责,各单位第一把手做为第一责任人,对在突击整治过程中行动迟缓、履责不力的挂点领导和单位第一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镇近日就对一部门负责人处以免职。

六、取得成效比较到位。

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斗,目前各乡镇的“城乡清洁工程”活动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街面干净、市场经营有序、摊位成行整齐,垃圾乱丢、污水横流的情况基本绝迹,公路沿线村庄路旁比较干净。

七、存在问题。

各乡镇在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活动中取得了较大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个别部门和单位认识不够。一些区、市直单位认为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只是当地政府的事,没能积极配合当地政府的工作安排。如各乡镇当地的铁路道口都没清理,中石化加油站对周边的垃圾不清理、对督查组下发的整改通知不作理会等等。

2、群众发动还是不足。不少群众环境意识淡薄,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不够关心,对乡镇党委、政府的整治工作不配合,对需要拆除的房子漫天要价。

3、由于人力、财力、时间等原因,各乡镇都存在不少卫生死角,需要进一步清理。(具体细节附后)

第·检查组:

20*年2月·日

各乡镇存在问题

一、**镇

1、中心小

校内球场边、厕所旁还有碎砖乱堆;边门围墙边有塑料袋乱丢

2、市场

水沟里有很多塑料袋;边上的小过道有鸡鸭笼堆放;小巷内还有建筑垃圾堆放

3、卫生院

有垃圾堆放、有塑料袋乱丢;对面的空地砖块乱堆

4、沿线公路

··酒楼边农民存放有牛;联通店边还有菜地和垃圾未清理;三角地对面有石头乱堆;邮政所对面有垃圾堆未清运;商业街对面的路边有水泥板没清走;往中学路口边的修理店存在占道经营、厕所边有垃圾;

5、··

供销社化肥店边建筑垃圾堆放;路面有很多塑料袋。

6、保洁队伍力量不足

二、##镇

1、沿线公路

东江饭店至镇中路口有垃圾堆放、有塑料袋;沿路车辆无序停放情况严重(当天墟日)

2、新市场

市场里到处可见垃圾和塑料袋;乱搭乱建拆除后建筑垃圾没能及时清走;清洁保洁力度不够;车辆无序停放

3、糖厂对面居民区

房前屋后乱堆柴火;还有垃圾没清走

4、林场

路边有垃圾堆放、塑料袋很多

三、##镇

1、沿路

##矿加油站和菜市边有垃圾堆放、塑料袋乱丢;**路口有垃圾堆放;旧粮所边有很多菜地、拆除住房后的垃圾没清运;变电站边和¥¥塘边有垃圾倒放、塑料袋乱丢;旧道口边及大坡底有垃圾堆放

2、学校

¥中内落叶较多;镇中内还有垃圾堆放、大门旁边有垃圾

3、¥¥¥地段

大门边的楼房一楼住房自种杂物未清理

3、卫生院

乱搭乱建乱种情况严重且已经过县工作组多次督促不改进;花圃围栏残破不美观;地面清洁不够、有塑料袋乱丢

四、¥¥镇

1、道口两边杂草未清理

2、卫生院

门口的杂草未清理、里面有塑料袋;对面的垃圾清理不彻底

3、中学

校内花坛和榕树根落叶较多;鱼塘边有塑料袋未清理

4、市场

乱搭乱建清理未彻底;居民门前有杂物;有卫生死角

五、%%镇

1、公路沿线

**公司大门对面有垃圾和杂草;道口两侧杂草清理不彻底;路边还有垃圾、塑料袋乱丢;路边有菜地未清理

2、政府大院

机房边有垃圾堆放、清运不彻底;对面的泵房有砖堆;路口的洗车摊边垃圾清理不彻底;至路口边的垃圾清理不彻底、可见塑料袋

3、中心小

校内有垃圾、清洁力度不够;有菜地未清理

4、市场

边城小镇篇6

关键词:西部城镇化;资源性城镇;生态移民;城镇带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1-0088-02

一、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资源性城镇

自然资源丰富是西部地区最大的优势所在,因此,在推进西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可以考虑发展资源性城镇。以资源优势带动城镇发展。资源性城镇的优势在于可以大量吸纳低素质劳动力,与西部地区人口素质相对较低的区情相适应,更适合西部特殊的城镇化发展。

(一)资源性城镇是西部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源性城镇在西部城镇中占据了较大比重,是西部主要的工业城镇类型。如煤炭工业城市石嘴山、韩城、铜川等;石油工业城市克拉玛依、玉门等;钢铁工业城市包头、嘉峪关、攀枝花等;有色金属工业城市金昌、个旧、白银等。

(二)丰裕的资源有利于资源性城镇的新建和扩张

首先,丰富的资源决定了某地因某种资源的发掘和开采而新建城镇的可能性,如新疆的克拉玛依和玉门,就是由于石油资源的发现而带动城镇兴建最典型的例子。其次,丰富的自然资源还可以形成对现有资源性城镇的有效扩张。资源性城镇对于拉动第三产业发展,对于人口聚集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而人口不断集聚的过程,就是城镇自身规模逐渐扩张的过程。

(三)资源性城镇对于低素质劳动者的吸纳能力更强

资源性城镇需要大量的低劳动成本、低素质劳动者来从事相对简单的体力劳动,从而形成对于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和集聚,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非农领域转移。同时,资源性城镇对于低素质劳动力吸纳能力更强,更适合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这种特点与西部地区人口素质整体不高的情况相适应,更容易对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构成吸引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资源性城镇的转移。

(四)资源性城镇必须着眼于可持续发展

必须注意的是,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利用的有限性与周期性,因此,在资源性城镇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产业结构布局与就业结构调整,努力实现资源性城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再者,资源性城镇的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得到高度重视,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要坚持人口、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移民与城镇化相结合

(一)部分地区应异地城镇化

在西部,人类生存条件恶化、自然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不仅威胁西部,同时,还对整个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要实现西部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部分地区应将生态移民与推进城镇化相结合,实行生态脆弱区人口的异地城镇化。如西北地区的陕甘黄土高原区和内蒙古西部部分地区水土流失、植被破坏、过度开垦和土地荒漠化问题相当严重,今后,城镇化的方向应结合“退耕还林(草)”和水土流失的工程治理,实行人口的异地转移,加速人口向关中平原、汉中盆地、河西走廊以及宁夏平原等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聚集,增加这些地区的小城镇密度;加强西安、兰州、银川等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其人口容量和经济实力,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培育以西安和兰州为核心的沿陇海――兰新线展开的城镇群。

(二)应具有超前生态意识

在生态移民项目及其迁人地的设计与安排方面,必须具有超前意识。新设计的城镇或生态移民村应该充分考虑未来生活污水、垃圾的集中处理问题;考虑利用移民人群既往生活特色可能开展旅游项目的问题,甚至在初始设计的时候就把新的城镇、村落与自然风光、民俗旅游等活动结合在一起。21世纪结合生态移民所设计的城镇化,应当是集生态环保、非农产业、人口聚集、科技发展等于一体的新型城镇化。

三、依托交通干线发展城镇带

以中心城市为辐射点,以交通干线为发展轴线,据点式与轴线发展是西部地区城镇化的主要特征。交通干线作为资源要素流通的纽带,在西部城镇化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部众多的城镇也都呈现出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的特征,表现为密集的城镇带。如东起陕西潼关,西到新疆阿拉山口的西陇海――兰新线,就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渭南、咸阳、宝鸡、天水、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哈密、吐鲁番、昌吉、奎屯、石河子等众多城市串联起来形成城镇带;再如东起呼和浩特、沿京包――包兰铁路经银川到兰州、再西延至西宁的呼包――包兰――兰青线,沿途连结呼和浩特、包头、乌海、石嘴山、银川、吴忠、白银、兰州和西宁等形成城镇带。

交通干线具有很强的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效应,尤其是在交通不便的西部地区,交通干线对于城镇和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表现得就更为突出了。西部地区目前主要的铁路交通干线除西陇海――兰新线、呼包――包兰――兰青线、青藏铁路外,还有西南地区的宝成线、成渝线、成昆线、贵昆线、南昆线和湘黔线等,这些交通干线对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推进都是极为重要的。

四、发展边贸驻军型城镇

西部地区地处内陆边疆地区,边境线近2万公里,占全国边境线长的79.6%。地区内的新疆、、广西、云南、内蒙古等省区分别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有着悠久的历史,经济技术合作有着良好的基础。它又是我国向西开发的重要门户,对于发展边境贸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边贸型城镇

目前,西部漫长的边境线上分布着众多城镇,而这些城镇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点,逐渐发展成为边防口岸城市,如云南的瑞丽、畹町,新疆的阿勒泰、博乐、伊宁、喀什,内蒙古的满洲里等。今后西部边境地区边贸城镇的发展战略:(1)发展目标:城镇规模和聚集程度应在现在的基础上得到较大幅度的扩大和提高,向中等城市发展;(2)城镇功能方面,应发展为陆疆国际交通的运输枢纽中心、边境国际贸易流通中心和外向型制造业中心,应以经济功能为基本的、独特的和主要的城镇功能;(3)产业结构方面,应大力发展适应陆疆对外开放需要的外向型制造业,尤其应包括本地资源深加工、精加工和面向广阔国内外市场的适用技术制造业;(4)经济发展速度方面。应努力加速边境城镇年均发展速度:(5)城镇化体系方面,当前重要的问题是结合“点轴”开发方式,提高现有边境开放城镇的“质”、增加西部边境小城镇的“量”、带动边贸点的“片”,以“强点、串线、带片”的方式,奠定

西部边境城镇化体系。

(二)驻军型城镇

鉴于边境在国防中的重要地位,国家必须沿边境线派驻大量的军队,以保卫国家安全。尽管边境驻军的大部分物资供应都是由国家统一调配完成,但驻军周边的相关服务还是由社会来提供。因此,在部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形成以边境驻军为中心的西部边境驻军型城镇,其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吸纳驻军地周边的农业人口,促进向非农产业转移。

五、发展特色旅游型城镇

西部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西部地理、自然景观等自然特色以及文化历史、民族宗教等人文特色,这是其他地方绝无仅有、不可替代的,因此,西部的特色旅游业发展前景非常乐观,且市场开发潜力很大。

(一)开发特色旅游资源

根据西部旅游资源的特色,除现有的旅游项目外,还可以考虑增加以下项目:(1)疗养旅游一在风景秀丽、气候适宜的地区,辟建疗养院、度假村、避暑地,接纳各类游客;开发温泉,发展温泉疗养,利用沙漠发展沙疗等;(2)探险旅游一组织游客进行登山探险、沙漠探险、冰川探险、黄河漂流等旅游;(3)体育旅游――组织或参与国内外各种体育比赛,如利用酒泉滑翔机场,开展滑翔机比赛;利用丝绸之路古道,组织和参与国际国内汽车、摩托车拉力赛等;(4)民俗旅游――组织旅游者参加民风、民俗特别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庆典的观光活动;(5)文化考古旅游――组织文化团体和个人对原始文化、先秦文化、汉唐文化、西夏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及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专项或系列考察;(6)宗教旅游――组织旅游者对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宗教进行考察,对重大宗教节日和宗教活动进行观光。此外,还应采取综合旅游和专项旅游相结合的形式,把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的游览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综合性的特色旅游项目。

(二)以特色旅游促进非农化

边城小镇篇7

关键词:资源型城镇;城镇群体;空间结构重组

1引言

黑龙江省东部的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城镇相对密集,煤电化产业基础良好。该地区是由佳木斯、牡丹江、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及其所属城镇形成了一个以煤电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区域。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区域总面积13.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30.75%;总人口1055.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7.77%;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8.8亿元,分别占黑龙江省的12.31%;县级以上城市28个,占全省的43.75%。该区域不仅是黑龙江省的重点产业布局区,而且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在全国的产业空间格局上具有一定的重要地位。但是长久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和传统城市化模式的影响,该区域的社会发展与城镇群体空间结构的发展模式不相协调。

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已步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经济的加速发展和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要求区域城镇空间布局和城市内部发展更趋合理化。因此对其区域空间结构进行重组优化,将对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城镇群体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空间结构重组主要包括要素重组和状态重组,要素重组主要从节点、通道、流、网络和等级五方面进行,通过调整各组成要素的比例、相互关系和状态,使之达到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优化区域空间结构状态,使之发挥最大的整体协同效应。

2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空间结构现状特征

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现已初步形成了以牡丹江、佳木斯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以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等资源型城市为支柱,以绥芬河、同江等边境口岸城市为窗口,以各级县城和建制镇为基础的城镇群体空间网络格局。

2.1城镇空间分布不均,西多东少

牡丹江市和佳木斯市城镇聚集程度高于其余四个城市,呈现单向集聚。城镇主要密集分布在区域的西部,沿牡丹江至佳木斯的图佳交通干线分布,而东部沿边地区城镇稀少,城镇分布不均衡。

2.2城镇沿主要交通线呈带状分布

城镇发展呈现明显的沿交通线呈带状分布的格局,主要分布在绥满公路沿线,鹤大公路沿线和方虎、依饶交通线沿线上,除此以外其他的城镇零星分布在边境沿线上。区域城镇群体基本形成了以牡丹江、佳木斯为区域中心,以鸡西、七台河、双鸭山、鹤岗为次级中心的城镇群体空间形态。

2.3网络结构发展不平衡,连通度低

区域交通网络分布很不平衡,佳木斯城镇群地区的设施密度比较大,网络连通度比较高,而牡丹江及其他地区由于位于山地和边境,其基础设施水平及网络度都比较低。农村公路设施网络化水平低,因此制约了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交通网络呈现在空间结构上表现出是“城——乡”差距及“东——西”差距。

2.4节点规模结构中,大、中等城市规模小、数量少,小城镇数量多

区域内无特大城市,大城市及中等城市规模过小,从而限制其集聚和规模效益的发挥;且中小城镇布局分散,区域空间内城镇化水平不均衡,只在主要城市和沿边口岸城镇的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间缺乏有机、有序的联系,经济综合实力水平低,区域竞争能力弱。

2.5产业空间集聚分散、低端、关联性弱

区域三次产业结构为22:42:36,虽然第二产业比例较高,但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贡献率低,产业相对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的关联性弱,产业布局零散,产业空间结构聚集分散。本区域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分布在牡丹江、佳木斯地区。目前,该地区经济增长仍属粗放型的,科技含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直接影响了区域吸引、利用资源的能力。

3空间重组的思路

针对东部煤电化基地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镇区域,采用集中和非均衡增长模式,以大城市为依托、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城镇体系。

基本思路是:以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集约程度,优化经济社会运行的空间环境为基本目标,以产业转型与调整为动力,以空间格局重组为重点,突出增长极核,强化区域城镇间整合,引导空间集聚,分区分类调控。发展牡丹江、佳木斯两大城市区,积极培育城镇群;集中发展牡佳城市带,协调发展沿边口岸城市带;改造资源型工矿城镇,提高其他城镇的功能与建设水平;加强产业整合,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以产业带动城市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中等城市。合理有序地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加强网络建设,促进协调发展。

4煤电化基地产业空间重组

4.1培育城市的经济区

综合考虑东部各城市的功能与实力、行政区的相对完整、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对外联系窗口等因素,将东部煤电化基地划分为佳木斯和牡丹江两大城市经济区。

1.佳木斯城市经济区

佳木斯城市经济区是依托201、301国道、哈同公路、绥满铁路等联通东部六市及绥芬河、同江等口岸的公铁复合通道构筑一主两辅的三条产业轴带。一主为以联通东部六市的区域通走廊为纽带,串联六大煤电化产业园区的煤电化产业轴带;两辅为牡绥对俄贸易产业带和佳木斯—同江—抚远的沿边对俄合作经济带。产业轴带构建的目的是集中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在轴带上集中建设交通、通信等支撑体系,实现轴带上产业基地和产业集中区的加速发展。同时也可引导产业沿轴带相对集聚,避免产业遍地开花,实现集约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2.牡丹江城市经济区

边城小镇篇8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过贸中心城市双驱动

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一统三化二转变”发展战略,拉开了走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序幕。紧接着重庆市委市政府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大会,并在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给出了我市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细则。继市战略给予秀山中等城市发展规划后,日前,又为秀山量身订做了“省际区域性边贸中心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秀山今后较长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对经营“武陵山区中心城市”、统筹城乡,以新型城镇化战略谋取区域经济大发展等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因素研究

(1)新型城镇化的解读。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其伴随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以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渐转移这一结构性变动。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

(2)新型城镇化特点和要求。规划起点高。要使城镇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途径多元化。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有的同步,有的要超前。聚集效益佳,要做强城镇,不能外大中干。辐射能力强。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不能搞成孤岛式的城镇。个性特征鲜明。城和镇是有生命的,要突出个性多样性。人本气氛浓。不能为城镇而城镇,要具有人情味,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城镇联动紧,要把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考虑。城乡互补好,打破二元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利益整合、共存共荣、良性互动的局面。

二、秀山新型城镇化发展环境分析

(1)推进秀山新型城镇化,是全国、全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决定的。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发展纲要文件中,重庆是国家“五个中心城市”之一。这是21世纪重庆、也是秀山发展的良好机遇期,加之重庆当前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给秀山城镇化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中东部产业转移、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继续推进等,也给秀山发展带来的良好的机遇。

(2)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秀山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经济发展理论表明,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选择相应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地区成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30年来,秀山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工业有了一定基础,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当前秀山县每年以1.5%左右速度递增。秀山城镇人口占35%左右,这些数据都表明,秀山的城镇化发展进入高速城市化发展阶段。

(3)独特区位优势,为秀山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秀山号称“边城”,处于花垣松桃酉阳印江等边区近10县的中心,根据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勒斯特里的中心地理论,秀山的位置是引领辐射周边县的高级中心地。同时秀山又是地处重庆―贵阳―长沙―武汉四大城市“环形空洞”的几何中心,自古以来就是四省边区物资集散地。

便捷的交通使秀山对周边县域产生强大辐射作用。渝怀铁路、渝湘高速,以及周边快捷国道、省道,为这些县的高端人群向秀山集中提供了可能,也为周边县域居民提供了各类服务市场。

秀山是地处重庆东南最边远的城市,是中国中东部地区向西部挺进的桥头堡。特别是在承接新一轮沿海及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中,秀山首当其冲,为提振秀山产业壮大工业提供了大好时机。

(4)资源丰富,增长强劲的工业园,是周边县域经济发展高地,为秀山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提供了较强的优势。秀山矿产农林经济资源丰富,通过大储量的锰、煤炭等资源开发实现本世纪初的第一轮大发展后,丰富的页岩气、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已摆上市战略议事日程。工业基础比周边县占据较强的优势地位,现有猛产业园、纺织产业园、秀山物流园(等),2011年,秀山工业总产值在渝东南仅次于黔江,边区10县(区、市)第一。目前已形成矿产资源、电子通讯产业、纺织服装产业、食品药品产业、机械设备产业五大产业集群。

(5)优良的城市建设用地。主城区地势平坦,为秀山成为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城市所在地的平坝约800平方公里,有多个集镇密集环绕,有“小成都”之称,平江滋润平原,梅江迤逦城区。与周边城市比较,秀山宜居性强,发展成本低。平坝外的大多数乡镇也有较为优良的城市建设用地―。

(6)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一是城市化水平较低。长期以来秀山区域发展战略定位不明,社会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导致秀山城市化水平仅为3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3%,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50%。二是城市结构不合理。只有县城“一城独大”,没有科学合理的大中小城镇配套,由于全县城市化及周边县农村人口向县城集中,导致县城房价上涨快,阻碍了农村人口进城的步伐。三是城市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对秀山未来20年县域范围内城市分布和县城中心人口总量不明,城市发展相关的产业政策、园区政策、农村人口及周边县人口向县城中心转移的政策深入研究不够,影响城市化水平提高。四是城市基础设施落后,不能适应新型城镇化战略需要。社会公共服务落后于城市化,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现行户籍政策限制城镇化发展。五是周边城镇在国家、省市发展战略的助推下迅速崛起,给秀山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压力。如松桃的城市建设、德江的高端规划,以及国家战略继续对黔江、铜仁、吉首近邻区域中心城市的扶持对秀山今后发展带来挑战。

三、未来发展思考

在新一轮新型城镇化推进战略中,秀山准确的发展定位,清晰的发展思路,是秀山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前提。

(1)秀山城镇化发展定位:建成渝鄂湘黔区域性边贸中心城市。秀山的城市发展定位历经“武陵之心边城示范”和“武陵中心城市”,近两年提炼到更为实际的打造“武陵山区经济强县和中心城市”。作为近期和中期战略,建议先以边区为突破口,以抢抓机遇大力发展省际区域性边贸为举措,以建成“武陵山区经济强县和省际区域性边贸中心城市”为目标,通过前赴后继的努力,中远期实现“武陵山区中心城市”宏伟目标。

(2)发展思路--“双动力”驱动秀山新型城镇化。总体思路是“渝鄂湘黔边贸易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其定位目标的实现是“双动力”驱动秀山新型城镇化。工业化驱动。根据产业发展顺序规律及城市发展理论,工业是城市化战略推进的“发动机”,城市是工业发展的外观表现形式,工业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城市发展为工业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工业升级,赢利又反哺城市建设,使之攀升台阶。一是打造强劲的工业产业园,发展产业集群式的工业园是秀山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当前,秀山当务之急是研究新型工业化机制体制,尽快度过转型之痛。建议建立主题工业园。围绕三大园区、四大产业集群主题招商,尝试引导企业、民间或社会团体企业化运作招商等。二是结合当地资源建设农产品加工园。秀山农业资源近几年开发较好,可研究由规模农业转化到效益农业,用工业化思路经营农业,用武陵山区名特优工业化农产品占领市场。积极应对工业化早期的环境问题,研究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办法。由于国家环境整治,对秀山幼嫩的工业打击惨重,我们应该出台一系列的壮大工业园的产业优惠政策,我们要全县一盘棋,让经济危机时期的本土工业度过难关,以应对全县工业滑坡及财政失血。锰产业园的壮大,不仅关系秀山发展动力,也关系全县行政机构正常经费运转,必须研究新办法,分期分阶段的完成国家整治战略。再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一是做强目前的靠本地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锰产业园。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出台一些新政策,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好秀同中东部挺进西部的桥头堡作用。必要时机到沿海,特别是珠三角,设立招商引资机构,在确定产业园的前提下,通过招商引资做强做大我们产业园,形成西部强劲的产业集群。

边境贸易驱动。是确定发展第三产业在秀山的作用。与传统的用工业化带动城市化道路不同,依靠较为发达的第三产业推动城镇化发展是秀山过去的探索,也是时下新型城镇化发展明智的选择。在建设中心城区大物流市场的基础上,要建好重要边境贸易节点城镇区域物流市场,依靠铁路和高速,加大节点间资本和货物流通。要建设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设施,作好服务,加大聚集效应,如区域中心医院、学校等。要着力推进洪安、雅江、峨溶、兰桥、隘口等重点边界集镇商业建设。是规划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包括区域性物流中心、区域性农产品加工中心、区域性工农业产品集散市场、区域性文化市场。争取市政府更多的区域性市场安排在我县,以服务于整个渝湘鄂黔相邻地区。如已经建成的灯具市场、金银花交易市场、重庆农商行灾备中心。根据山区山地多,平坝少的特点,发展口岸连点串线带面,实现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加强彼此的交通联系、经济联系带动过境城镇其它区域的经济发展,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

(3)城乡总体规划分层发展,梯度发展,构建科学合理城镇体系结构。一是中心城区(平凯、中和、乌杨三街道组成)郊区(清溪――官庄)层级。三街道要作好功能和服务分类,改清溪镇、官庄镇为街道,承担中心城区的部分功能并加快融合。二是中心城镇(龙池、石堤、洪安、溶溪、梅江、雅江、石耶)层级,注重特色化发展,建好市场增强辐射效应。其中龙池、洪安、溶溪可扶持培育为小城市。三是加大次中心城镇(中平、隘口、庙泉、钟灵、里仁、兰桥、宋龙等建制乡镇)层级建设。四是合理规建一批非建制集镇市场点,尤其是合并乡镇后的原集镇,如保安、干川等,以服务当地留守人群。

(4)高品质高起点规划建设中心城区。一是明确的秀山区域定位DD渝鄂湘黔边贸易中心城市。按照建设商贸对外开放的渝东南门户、武陵山区重要物资集散地、渝鄂湘黔的区域性边贸中心的要求,立足边区,面向武陵,对接重庆,重点建设城区核心大商圈。在高端改造花灯商圈基础上,布局物流商圈、老城商圈,赋予不同个性,错位经营。二是珍惜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具备建构较大城市的要件:大平坝优势、平坝多低山平丘地带,两江环绕,三大水库点缀,边区近10县(市)地理中心等。而比邻黔江、铜仁、吉首拓展受限于地形,拓展成本很高。在完成初级、中级形态的中等城市发展后,地理、水源等基本元素难以承载更高规格的城市发展。由于我们资源有限,城市发展模式应该选择香港高密度集约发展的战略。我们在今后20年不仅要承接本县农业人口的转移,同时也承接周边县的农业人口转移,今后的土地资源肯定是紧张,所以合理规划现有平坝土地资源是我们当务之急。目前在城区的工业项目应该向坡地和城外转移。三是、城市品牌经营,形成“个性、高端、文化、宜居”,通过强辐射做大做强城市。“大边城”主题构想。要形成并强化“大边区”的“中心”“大边城”概念。改秀山县为“边城县”,打造“大边城”主题的经济和文化旅游。“武陵田园城市”构想。以城区为核心的秀山小平原良田万顷,可借鉴成都打造“世界田园休闲城市”,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旅游休闲城市等。利用优势资源,打造“武陵(或边区)美食城”“武陵会展之都”“最佳休闲城市”“武陵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等。

参考文献:

[1]精装徐匡迪(编者).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综合卷)[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边城小镇篇9

一、背景考察长期以来,我国沿边地区作为边远地区,受国际关系,方针政策等条件因素的影响,远离国家经济建设中心,其经济发展未能与全国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受“打完再建”思想民影响,投资甚省,边远成为沿边地区发展的区位劣势。而且由于交通不便、人才奇缺等使沿边地区大部分成为贫困落后地区,国家每年需提供大量的财政补帖。沿边地区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低下。“十一界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特别是沿边各地区实施“南联北开、东进西出、全方位开放”战略方针的实施和近几年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缓和和正常化,使沿边地区成为与我国南方广东等沿海地区开放门户相对应的发展对外贸易、经济交往、国际交流的地域和口岸。使边远这一劣势转化为区位优势。使沿边地区、城市同沿海地区、开放特区一样,成为我国大陆最具开放开发潜力、发展力的区域和城市。

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分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划目的计划的深化与继续合理布局项目,主要为生产服务贯彻规划(贯彻规划原则与国标)与计划相辅相成既为吸引外资、经济发展服务也为创造好的人居环境服务研究型规划(研究预测疏导综合发展问题)规划背景影响因素单一性、封闭型复杂性、开放性把握因素的程度确定性不确定性对象主体政府与官员除政府官员外,新增房地产商、企业家等城市建设投资渠首国家投资(目光向上)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还有外商投资(目光上下、内外结合)土地利用制度主要为单纯的物质形态规划有偿使用规划核心内容行政手段为主注重综合性的超态规划规划措施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社会手段并重沿边地区城市发展的动力由比较单一的戍边、开发边境资源的据点向比较多元化的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边境贸易为导向的多层次的经济技术合作、大通道的建设、跨国旅游业的发展、口岸的全方位开通、沿边开放城市的建设等方向转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沿边地区城市规划对城市规划工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现仅就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由此可见,沿边地区的城市规划工作因沿边地区及城镇的超常规发展而面临着崭新的、前所未有的系列问题,须适时提出新对策。

二、问题审视

问题之一:城市发展方向雷同化长期以来,边境城市建设还未能统盘考虑,诸城市之间还未有合理明确的地域分工,边境城镇的直接腹地,由市、县、国营农场、森工局林场等条块分割的体制构成,地方利益的倾向,各自为政的开发方式,使边境城镇各项事业规划和建设发展难以协同并发挥整体效应;由于边境地区开放较晚,开发层次较低,加之多年处于边防前哨为国际重镇,致使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效益差,第三产业及科技文化落后,边境城市实力较弱,一般均为小城镇。改革开放以来各城急功近利,忽视城市性质的深入研究,致使多数城镇发展方向雷同,诸如“口岸城市”、“商贸城市”、“农副产品加工”城市等。

问题之二:城市规划与发展单纯注重经济效益当前许多边境城镇在规划与开发中单纯追求容积率和聚集效益,不是见缝插绿,而是见缝插针(房),眼前虽然利润可观,但人居环境差,城市交通对策等大城市问题提前在黑河、绥芬河等沿边开放城市(小城市)出现。

问题之三:重开发区轻老城区尽管出于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改善投资环境等良好的愿望,不少边境城镇纷纷脱离老城区避建边境经济合作区,致使老区规划建设脱节,开发区热问题不少。

问题之四:影响规划的不定性因素太多,规划人员进退维谷由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边境城市规划与发展在项目的性质、规模、发展数量与速度等方面均存在着从多的不定性,作为计划的继续和深化的城市规划的适应性已不复存在,按传统规划模式规划人员难以搞出既令地方领导满意,双能通过专家评审的规划方案。

问题之五:缺乏城市特色近年来边境城镇的建设一哄而上,在缺乏城市设计与风貌景观总体规划控制的情况下,千楼一面众城一面的现象大有一发展不可收之势,边境城市缺乏特色的局面不利于我国树立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也不利于创造陶冶居民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

问题之六:技术落后,规划方法陈旧由于,缺乏设备、资金、人才等因素,致使边境地区规划在理论、方法、技术仍沿用50年代以定性设计为主的状况,已远不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急待解决。

问题之七:规划缺乏民众参与当前边境地区城市规划基本上属于领导与专家规划,以人为主题的规划思想在边境地区刚刚传播,公众参与的意识薄弱,城市规划意识差。

问题之八:忽视对应国家对应城市的研究知已知彼能战而不殆,但由于多种原因缺乏对对方城市的必要了解,因此不利于与对方城市取长补短的发展有机联系。

问题之九:缺乏对国外边境城市规划的系统研究和引以为戒国外边境城市的发展模式应为我国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所借鉴,但目前掌握资料少,难以借鉴参考。

问题之十:土地基本无偿使用与土地有偿使用的盲动性。当前沿边开放地区城市土地基本上所处于无偿使用状态,城市用地分等定级和控详工作普遍尚未全面展开,但土地有偿出让“试点”工作却已纷纷开始,土地的有偿转让已出现很多问题。

三、对策思考

对策之一:我国边境长2万多公里,边境城镇建设发展的个性大于区性。地域性即是边境城镇得以存在、发展的个性。如以黑龙江省边境城镇为例,强调宏观的区域分析,应着眼边境地区开放地区对内与全省、东北经济区、全国,对外与俄罗斯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东北亚地区、亚太地区乃至世介经济地带之间的宏观地域关系,摸清边境城镇的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的特点与优势,如边境口岸城镇所处的经济地理位置与交通运输条件有陆路、水路之别,陆路中双有铁路、公路之分,其历史基础与现状态势、社会经济条件、交通运输与口岸环境等基础设施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通过对比等分析论证,才能明确口岸城镇的地域分工,邓其在不同层次地域范围中的地位及应该承担的任务,明确其吸引与辐射的腹地,为合理确定或调整口岸城镇的发展性质、规模及其总体布局提供切实的区域依据,为口岸城镇开发、建设在南联北开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中能够有的放矢,因地因时制定,进而避免与诸多口岸城镇在发展项目上雷同或一哄而上,避免造成盲动的损失。

对策之二:强调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妥善处理好边境城镇发展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为中心,创造市场发育的规划软环境,既要充分利用好已有的城镇基础设施,双要节约土地少占良田,还要积极控索土地及基础设施有偿使用的有效途径,从而使边境城镇规划成为边境城镇成长发育为市场经济服务的指南书和科学兰图。其次,要为边境城镇居民和到边城从事经营活动的客商规划创造一个工作、生活、游息都方便、舒适的空间环境,以不断满足边城人民随着边境城镇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确定一个因地制宜的、点、线、条、块、面有机联系的绿化生态系统,从而使边境城镇成为能予防减少和克服环境污染、促进边境城镇和区域经济、技术、生态协同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健康城。

对策之三:强调规划与发展的整体性,重视协同好老区和新区的关系当前在新的形势下,边境城镇在老区改造和开发区(实质是新区)建设上都存在着新问题,老城区挖潜改造的潜力和步伐与新区拓展应因地制宜按着《城市规划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为准绳,切忌盲动,应以老城区改建为依托,适当开发新区,以整体性为原则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建设避免新的条块分割的产生,也减少土良田的占用,提高老城区土地利用率。

对策之四:突出强调弹性,适应多变性强调弹性规划与设计,处理好影响边境城镇发展的多情景问题,是边境城镇规划适应并服务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边境城镇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变化着的不定情景,如国际环境的变化,再如双边国家价值观不同、将导致对合作与开发认识上的难以统一,开发问题单方难以确定,因此这些变化对规划无疑将产生重大影响。强调弹性设计,是针对传统规划“只集中预测一种的倾向,缺乏弹性和灵活性”的问题而提出的,国境城镇规划在人口、用地规模的预测、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规划等方面,应充分贸有余地保持活性,尤其是在用地布局上考虑“相容性”以综合区替代功能区,以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项目难以确定,需要滚动发展,从而既能满足现实建设需要,又有为远期、远景的发展奠定规划软环境,而且能增强边境城镇在国防等方面的应变能力。另外,在边境规划期限与实施程序上,应灵活贯彻《城市规划法》及有关子法,规划不一定绝对按20年、5年、近期考虑,而是按目标体系的展开,因时制宜分期滚动实施。

对策之五:因地制宜,创造边境城市特色与风貌着眼边境城镇所在的微观地域,处理好边境城镇的规划、发展、建设与其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文化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历史条件等的具体关系,因地制宜,挖掘文脉,继承和发扬光大已有优势;进一步创造边境城镇的特色和景观风貌。

对策之六:强调科学性、加强技术进步加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运用现代城市和区域规划理论和定性与定景相结合的方法,是边境城镇规划科学化、合理化的有效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有了很大进展,科学技术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的手段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和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在信息储存、统计分析和辅助设计等方面有了新开拓边境城镇规划一方面要适应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科演技榔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为丰富我国城市规划科学技术提供实证。为此边境城镇规划,首先要在系统论、信息论、决策论、控制论等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建立边境城镇规划设计、管理、决策的信息反馈系统。应在实践中控索和总结一套适应边境城镇发展规律的实际操作方法,丰富和完善边境城市规划工作系统,以满足边境城镇规划为市场经济发展超前服务的迫切需要,应及时的反馈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有关因素对边境城镇自身发展的影响等相关信息,及时调整、修改、充实、完善、提高边境城镇规划的预见性和可操作性,以过程规划和跟踪规划为各级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应构造边境城镇规划的方案库,应强调多方案比较和综合平衡,以优中选优的原则适应多情景因素变化和有备无患观点。

对策之七:建立民众参与机制,创造参与环境多创造民众参与机会并形成制度。强调民众参与强化社会民众的规划参与意识,对制定和实施边境城镇规划至关重要,世界许多城市的调查表明,若市民存在较强烈的主动参与意识,则规划实施在组织管理上将十分顺利,反之,则给规划及实施带来麻烦,甚至会拖延或阻碍规划目标的实现。强调公共参与,发挥共众参与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体现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普遍性的需要,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提高到“公众主动参与规划,规划必须公众参与”是真正体现“人民城市人民规划、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迫切需要。

因此为了适应和促进公众主动参与边境城镇规划的意识,应注重以下四个问题。

首先规划决策和规划编制者应进一步扩大边境城镇社会先遣队是层及热心边城发展的海内外人士的公众参与面,采取协商对话等多种途径主动接纳公众的参与;

其次,应贯彻《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要求,提高整个社会的规划透明度,形成宽松和谐的规划环境,激发公众的主动参与精神;

第三,应普及城市规划科学知训,使公众自学更新观念,树立全局观念,未来观念、深化规划意识,提高规划参与的科学性。

对策之八:强调宏观与微观对接与对等,主动为开放服务强化对接性,是适应边境城镇所处位置的特殊性要求,适应双方边境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长远需要。首先应是宏观战略上的对接。沿海特区和城市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深圳与香港对接,珠海与澳门对接、厦门与台湾对接后的规划、建设与发展取得惹人瞩目的成绩。因此编制边境城镇规划,应首先考虑我方边境城镇和区域所面对的对方城镇和区域的发展态势和战略,如绥芬河等边境城镇所面对的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确定了建立国际自由贸易区为目标的“大海参崴规划”,因此在编制绥芬河市总体规划时,如不考虑与之对接的战略,则难以从地域综合协调的角度谋划绥芬河市的外向型经济建设与发展。其次是微观建设上的对接。俄罗斯非常重视边境城镇的建设,黑龙江省黑河、抚远、饶河、虎林等市、镇结应的俄罗斯城镇在人口规模、城镇建设水平等方面均高于我方,这是涉及到国家形象的大问题。因此从国格心理角度出发,我方的边境规划建设水准起码与俄方边境城镇相对接、对等,可见加强边境城镇规划的微观对接研究,对提高我省边境城镇的景观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边城小镇篇10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小城镇;交通策略;卫星城;港口型;旅游型

0引言

2012年11月,党的十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一个月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列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2013年,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中国城镇化发展规划。小城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主体,其建设应抓住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

在此背景下,小城镇的建设不应只以经济发展为目标,应充分考虑地方特色。交通作为区域的重要基础设施与引导支撑,与小城镇的布局、经济发展、居民出行等息息相关,而当下小城镇的交通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依据各类小城镇的交通特性,对其提出改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1小城镇的界定

关于小城市的界定,2010年《中小城市绿皮书》给出了以下标准: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300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鉴于以上规定,本次研究将市区常住人口在20万以下的小城市纳入到小城镇范围内。

2小城镇分类

根据美国地理学家哈里在《美国的城市职能分类》一文中的分类,其将城市分为工业城市、综合城市、批发商业城市、运输业城市、矿业城市、大学城市、游览疗养城市。日本的经济学家也把城市分为7类,分别为工业城市、商业城市、矿山城市、水产城市、交通运输城市、其他产业城市[1]。国内对小城镇的研究,将其分为工业型、城郊型、集市型、交通带动型、服务工矿型、乡村结合型、旅游型和边境口岸型等[2]。

本次研究的小城镇,根据区域地理位置、与中心城区的关系,可以分为卫星城、城市带群、独立城;根据自身的资源、产业及功能等,可分为农业基地型、工业主导型、商贸流通型、交通枢纽型、港口型、工矿型、旅游型等。上述这些类型偶有交叉重叠,但部分种类的小城镇有其独特的交通特性。本次研究中将卫星城、港口型、旅游型小城镇进行单独研究,其余小城镇归纳为一般小城镇,提出共性的交通发展策略。

3不同小城镇的交通发展策略

3.1一般小城镇

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用地布局、与周边城镇的格局的影响,交通也呈现出以下共性问题。

3.1.1过境交通与镇区用地布局

在发展初期阶段,由于小城镇规模小,自身发展的能力很低,主要依赖外界力量的作用,尤其是对过境交通依赖程度很高,城镇空间出现沿路布局的状态。随着城镇的不断发展,沿路布局造成的外部成本大大上升,城镇空间也由原有的追路布局逐渐演变为向内的团块状发展,即空间形态的拓展已转为内部扩张。在此背景下,原有的过境公路穿镇而过,导致过境交通与城镇内部交通混杂,不仅降低通行效率,也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

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在用地布局上要避免沿干道条形发展。功能分区要合理,防止商业、服务业及各类厂矿全部集中路边,造成人流、车流的大量集聚,对当地居民的工作生活和干道造成双向干扰。

3.1.2城镇格局与交通结构

现状小城镇各自为政,城镇之间联系较弱,居民出行距离较短。出行方式以步行、自行车、摩托车为主,公共交通占较小的比例。镇域的短途出行,以过境巴士和私人摩托车为主。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特别是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城镇化过程中,必然引起小城镇与周边城镇、农村社区之间格局的变化。由于本文研究的小城镇包含建制镇,这些建制镇未来很大程度上发展为中心镇,或者退化为集镇。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开展,未来将某一片区的资源整合至某一小城镇,即为中心镇,其他小城镇则退化为集镇。由此,集镇与中心镇之间的交通联系将加强,交通结构将发生较大改变。

因此,应大力发展中心镇与集镇间的公共交通;由于自行车和步行基本服务短途交通,因此对其采取自由发展的模式;对于摩托车,易引起交通混乱,对其进行限制;对于小汽车,采取不限制拥有、引导使用的政策。

3.2卫星城

卫星城位于大中城市周边,其主要功能是截流流向中心城市的人,控制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将中心城市的一些经济职能转移到新建的卫星城。卫星城的对外交通主要是与中心城之间的通勤、生活、经济等方面的交通,对交通系统对于快捷性、大运量、可达性和舒适度、廉价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卫星城与中心城之间的交通模式主要有轨道交通、公交(普通公交、快速公交)、小汽车等模式。在低碳、绿色交通理念的引领下,提倡构建以轨道交通、公交等公共交通为主的交通模式。

发展对策:

(1)避免出现摊大饼发展模式

卫星城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中心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疏散中心城市的部分工业和人口,同时也是为了抵销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人口吸引力。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中心城市固有的聚集力及完善的配套设施,容易在中心城市和卫星城之间形成新的开发用地,从而很可能发展为摊大饼形式。

为避免出现这种模式,需在卫星城构建较为完善的配套设施。同时,在设置卫星城和中心城市之间快速通道时,应减少两侧开口,一方面保障快速通道的功能;另一方面,避免沿线大强度的开发。对于现阶段的公共交通,可采取大站快车的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