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奥林匹克的精神十篇奥林匹克的精神十篇

奥林匹克的精神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7:43:19

奥林匹克的精神篇1

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对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竞技运动的公平与公正。奥林匹克运动以竞技运动为其主要活动内容,竞技运动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比赛与对抗。在直接而剧烈的身体对抗和比赛中,运动员的身体、心理和道德得到良好的锻炼与培养,观众也得到感官上的娱乐享受和潜移默化的教育。

(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奥林匹克的精神篇2

一、传承奥林匹克精神的现实意义

百年奥运梦想,百年期待向往,举办2008北京奥运会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它标志着我们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大幅提升,标志着中国人民正以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阔步走向世界。通过举办2008北京奥运会将进一步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传播奥林匹克理念,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伟大握手,最大程度实现奥林匹克的崇高目标,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一)传承奥林匹克精神有利于彰显中国悠久文化。奥林匹克运动已经成为一个动态发展的世界文化体系。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举办,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大地上得以广泛传播,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世界给我17天,我给世界5000年”。我们从奥林匹克精神中寻找补充中华文明的养料,并将悠久的中华文明注入到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中去,体现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独具匠心的北京奥运徽宝以及欢乐可爱的福娃,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在一起,为奥林匹克运动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二)传承奥林匹克精神有利于共建北京人文奥运。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寻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针对奥林匹克的异化现象,在新世纪来临的时候,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涵义,“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更加重视人的健康,更加尊重人的生命。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人文奥运”理念,正是为了推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文明与文明以及人的灵魂与人的体魄之间的和谐发展,这既符合奥林匹克文化发展趋势,又对奥林匹克精神实质有所发展。

(三)传承奥林匹克精神有利于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现代中华体育精神可以简单概括为:祖国至上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敢为人梯的协作精神,挑战极限的英雄主义精神。当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时,海内外华人欢欣鼓舞,华夏儿女的爱国热情被激发,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当中国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赛场上赢得荣誉时,伟大的中华体育精神给举国上下带来了极大的鼓舞,激励着各行各业全身心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大增强了全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传承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内涵

《奥林匹克》指出,奥林匹克格言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它与“更快、更高、更强”和“参与比获胜更重要,两句格言共同构成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体系,并由此形成了五项原则,即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

一是参与原则。奥林匹克运动历来主张“重在参与”。只有参与到奥林匹克运动中去,才能实现奥林匹克理想、原则和宗旨。挑战者未必个个都有成功的把握,但其显现的挑战精神难能可贵,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名次和奖牌。在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坦桑尼亚选手艾哈瓦里在参加马拉松比赛进程中受伤,当他一瘸一拐地最后一个人跨过终点线时,全场观众起立,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艾哈瓦里说:“我的祖国送我来这里,不是派我来听发令枪声的,他们是要我来冲过终点的。”他的名字和这句话从此成为奥运史上的一个经典。

二是竞争原则。奥林匹克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精神的体现。在奥运赛场上,运动员们竭尽全力奋力拼搏,一次次冲击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极限,一次次改写世界纪录,使得奥林匹克运动生生不息。“更快,更高,更强”充分体现了人类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百折不挠、不懈追求的拼搏精神。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一举成名,2006年7月12日又打破了沉睡13年的110米栏世界纪录,其实,为了短短不足14秒的比赛过程,刘翔不知跑了多少个来回。没有“更快,更高,更强”的拼搏精神是做不到的。

三是公正原则。奥林匹克堪称一切竞争的典范,它为人类社会构筑了一个公平竞争和规范竞争的模式,这是一个平等得使每一个人都乐于接受,通俗得使每一个人都能够接受的模式。它保证了参与者同等的资格,共同的权利和均等的机会,这就是规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四是友谊原则。顾拜旦在其名篇《体育颂》中热情高歌“啊,体育,你就是和平!你在各民族间建立愉快的联系”。奥运会是国际上唯一的当某个国家国旗升起的时候不会引起他国强烈敌视的文明场合。奥林匹克的五环旗更是象征着全世界五,大洲人民的大团结。

五是奋斗原则。参与奥林匹克运动要有坚忍不拔、契而不舍、百折不挠、顽强拼搏、奋斗到底的精神。这是人类最伟大、最可称颂的内在力量。顾拜旦说:“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其精髓不是为了获胜而是使人变得更勇敢、更健壮、更谨慎和更落落大方”。奋斗原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灵魂,运动员在竞技场上表现的大无畏的奋斗精神,对亿万观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教育意义尤为深远。

三、传承奥林匹克精神的路径选择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承载着13亿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景,中国人民将通过举办奥运会这个纽带拉近与世人的距离,全面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体育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

(一)充分展示中国体育健儿的崭新精神风貌。中国体育健儿北京奥运会的参赛目标不只在金牌,必须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更高层次的目标。一是鼓励运动员增强自信,顽强拼搏、奋力争先、积极进取,不怕困难,充分发挥应有的竞技水平,创造更好的运动成绩为国争光;二是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胜不骄,败不馁,在赛场上以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高尚情怀,不畏强手、奋勇拼搏的旺盛斗志,精诚团结、同心协力的集体意识以及吃苦耐劳、战胜自我的奉献精神,展示国家形象。三是虚心向各国、各地区代表团学习,尊重对手,尊重观众,尊重裁判,文明大度,公平竞争,努力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四是旗帜鲜明反对兴奋剂,维护体育道德。

(二)全力唱响“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奥林匹克运动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目的是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和人的全面发展。我国举办奥运会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以奥运为契机,大力推进大众体育、全民体育、终身体育,不断提高全社会体育意识,努力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快体育社会化、生活化进程。要围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深入开展体育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军营活动,真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进一步掀起体育健身的热潮。

(三)积极开展公众的文明教育活动。大力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奥运、支持奥运、参与奥运的氛围。深入组织创建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城市活动,全面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认真组织争做文明观众教育活动,共同营造和谐、热烈的赛场氛围。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奥运志愿服务,争当奥运会志愿者。

奥林匹克的精神篇3

关键词:民族尊严;体育信念;奥运精神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这部电影,不仅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更表现了一个深度的主题和对于国人的灵魂的震撼。他用个人的力量书写了中国奥运的历史,也让世界从此对中国刮目相看。

一、民族尊严的展现

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讲述的是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远赴美国参加奥运的故事。1932年,东北短跑名将刘长春拒绝代表日本扶植的满洲国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含泪告别妻儿,逃出日寇占领的大连,躲避关东军的一路追杀,逃到北京,找到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决意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在张学良的支持下,他得以出现在1932年的第十届奥运会开幕式上。

刘长春历尽艰辛站在了奥运会的起跑线上,以不屈的行动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刘长春是当时我国短跑名将,成绩完全可以和当时的世界成绩比肩。但国民政府以“资金不足”为由拒绝了他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请求,日本人威逼利诱他代表满洲国参加奥运会,他誓死不做汉奸,决心代表中国,实现奥运之梦。是爱国将领张学良的支持和帮助,才使得他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惟一成员首次参加了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为中国人敲开了奥运大门,向世人表达了一个民族不甘落后不甘屈辱的坚强意志。全剧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奥林匹克精神。

刘长春跋山涉水站在洛杉矶奥运会的起跑线上,四万万中国人是他的坚强后盾。1932年5月他曾在《大公报》上声明:“我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绝不会代表日洲国参加第十届奥运会。”7月刘长春在上海举行记者会,表示将尽力为国效命。在这次记者会上,人们知道了刘长春参加奥运会的意义深远:一是消灭日本人为洲国的国际宣传阴谋;二是开我国体育界出席奥运会之新纪元;三是与世界各国青年体育界共谋略;四是观摩奥运之运动技术及实力;五是向全世界青年宣传日本之恶行。张学良将军慷慨出资并送关公“单刀赴会”画卷鼓励刘长春。陪他去的有教练宋君复,先期到达美国的,有时任国际奥委会委员的中华体育协进会总干事沈嗣良等。张学良、张伯苓,还有所有站在上海新关码头上注视着“威尔逊总统号”邮轮远去的人们。载着四亿中国人民的期待,带着几代中国人的梦想,他独闯洛杉矶,征战奥运会,虽然没有得到奖牌,但却让世界知道了中国。

二、体育信念的讴歌

体育是一种国际语言,人们甚至不需要翻译和解释,就可以自由交流。它承载了友谊与团结、和平与公平、关爱与尊重等等精神内涵,以追求和平与友谊为特征的精神,为我们所向往;尊崇公正、平等、竞争的精神,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锻炼体能、展示健与美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其最高目标,是要通过体育活动的手段,把世界上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的人聚合在一起,使大家相互交往,增进了解和友谊,进而达到世界的团结、和平、进步的目的。它所体现出的体育信念让人们之间更容易沟通,让合作更广泛,使它成为全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影片中的刘长春经过21天的海上颠簸,加之没有得到休息,身体实力下降,刘长春在第一项百米小组比赛当中就失利了。面对国内传来的压力,教练劝说刘长春放弃接下来的二百米比赛,以免再给国人丢脸。但是,刘长春坚持要跑出中国人的骨气,跑出中国人的尊严,以“参加比竞赛更重要”的奥林匹克精神,勇敢地站在了二百米的跑道上……历史把这一瞬间永远定格:历经磨难参赛的刘长春不畏日军的威逼利诱,带着炎黄子孙不甘落后、不甘屈辱的决心,迈出了一个民族正式走进奥运赛场的第一步,传达出一个民族追赶世界水平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意志。今天我们不仅为他的坚持鼓掌,更为他的勇气赞叹,因为他以行动诠释了作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所坚持的体育信念。体育运动是人类文化现象之一,人类的各项竞技运动成绩和运动记录,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不甘落后,不甘屈辱,不留后路,义无反顾,是当年刘长春精神的核心。

奥运创造了英雄,英雄创造了精神。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也从各个方面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演变,为奥林匹克精神注入了鲜明的时代内涵。一方面,西方文化中民主、自由、竞争、拼搏、重视个体、尊重科学等要素构成了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灵魂与核心。另一方面,随着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全球的开展和奥林匹克精神的普及,它已成为各国文明与文化的集萃、对话与交往的论坛,成为全球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互补共存的平台,尤其是成为东西方文明交融与互动的平台,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刘长春成为我们的精神坐标。他起跑的第一步就是把东亚病夫的帽子扔进了太平洋。他用自己的行动,跑出了中国人的形象,一个披荆斩棘的开拓者、先驱者的形象。他最宝贵之处就在于他确立了一个为民族争尊严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的实现,他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即使付出所有的努力也永不后悔,决不退缩!具有这样的信念对每个人都很重要,或者换句话说,具有坚定信念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刘长春一个人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形象,我们要从这个形象所散发的精神和品格中去汲取成长的力量,当我们的祖国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也会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三、奥运精神的弘扬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要有一种精神的。中国奥运精神,正是顺应时代的潮流,应运而生。今天我们为刘长春《一个人的奥运》喝彩,是因为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在他身上闪耀着中华民族意志的光辉,折射了时代的精神。这种意志和精神不因为时光的流转而淡去它的光芒,相反,年深日久,历久弥新,万古流芳!

还记得1908年的《天津青年》杂志,发出的“奥运三问”吗:

(1)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

(2)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块奥运金牌?

(3)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

刘长春,当时中国四亿人的惟一代表,昂然走向奥运会的赛场。他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了第一问,我们中国人,从1932年开始,向着奥运出发!

从那一天开始,弘扬奥运精神,集聚民族力量,就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旗帜,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永远飘扬。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更快、更强、更高”的自我挑战精神,同时它也是公平、公正、平等、自由的体育竞技精神。奥林匹克精神构成了当代人类自我完善和社会交往的基石。奥林匹克精神强调人通过自我锻炼、自我参与而拥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这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我们拥有完全自信和战胜一切挑战的强大动力。奥林匹克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使人们身体与心灵,精神与品质得到完满的和谐,使人类的潜能与美德得到充分的开发,它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优良、最完善的生活哲学。奥林匹克精神中的伦理价值是对人的潜能与自由创造、人类的文明与优良秩序的最大尊重与倡导,是对人类一切优良道德价值与伦理规范的继承与发扬。

在奥运精神的鼓舞下,中国人努力拼搏,中国的体育水平“更高,更快,更强”,永不气馁,永不退缩,用最短的时间战胜了强手,进入了体育强国的行列,用新世纪的累累硕果,来回答上世纪初的“奥运三问”,让中华民族可以骄傲地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傲然挺立!

1979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上的合法席位。1984年7月29日中国运动员许海峰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以男子自选手枪60发慢射566环成绩获得个人第1名。这枚金牌是本届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同时也是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的第一块金牌!许海峰同时也是中国奥运会历史上的首位冠军得主,他让伟大的中国在奥运史上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

从此中国的体育军团在为国争光的旗帜下,各种体育运动的竞技战术水平不断提高,一批体育健儿的骄人战绩将永载史册。

1982年第6届世界杯体操赛上,李宁在男子全部7个个人项目中,获得6项冠军,成为世界体操史上至今惟一取得如此成绩的运动员,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因此被誉为“体操王子”。1999年,李宁作为被评为“20世纪最佳运动员”,与“球王”贝利、“拳王”阿里、“飞人”乔丹并肩而立。他在获得这项殊荣时说:“20世纪是不平凡的世纪,期间,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有幸作为中国体育界的一员向世界证明这种变化,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中国跳高运动员朱建华在一年中三次打破跳高世界纪录。1996年,首次参加奥运会的王军霞就获得了女子5000米金牌、10000米银牌,被誉为中国的“东方神鹿”。1994年,王军霞在美国纽约接受了第14届杰西・欧文斯国际奖,这是中国也是亚洲运动员首次获此殊荣。2004年雅典奥运会,刘翔以12秒91的成绩夺得男子110米栏金牌,追平了当时的世界纪录,震惊田坛。留在人们记忆中的还有:中国跳水的“梦之队”至今为止是一个打不破的神话,一代代跳水运动员,用他们的刻苦训练让中国跳水队的水平雄踞在世界的峰巅;中国女排“五连冠”的拼搏精神,一直成为中国人民战胜所有艰难险阻,直面一切灾难的最强动力源!

进入新的世纪,一个强大的中国在世界的东方屹立。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的首都北京举办。在产生的302枚金牌中,中国获得了51枚金牌,它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的水平与实力。

奥林匹克的精神篇4

【关键词】奥林匹克精神教育当代技工院校学生

1.前言

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奥林匹克的理想和追求。奥林匹克运动注意将体育运动与人文教育融合起来,力求创造一种在竞争中求欢乐、在竞争中受熏陶的环境,发挥体育运动的社会教育功能。当代技工院校学生的成长需要多种精神因素的陶冶和多种品质的滋润,而奥林匹克精神又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当代技工院校学生的成长具有教育与启迪意义。本文拟就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对当代技工院校学生开展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对当代技工院校学生开展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目标与途径作一初略探讨。

2.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关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国际奥委会制定的《奥林匹克》作出了权威的界定。其“奥林匹克主义的原则”条款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显然,《奥林匹克》赋予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是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从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来看,奥林匹克精神的具体内涵有如下几个方面:

2.1重在参与精神

参与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首要条件,参与精神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首要内涵。顾拜旦在1936年奥运会上,曾用法语演讲了这样一段话:“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因为只有参与到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践中,才能实现奥林匹克理想,所以奥林匹克崇尚“参与比取胜更重要”。

2.2不断奋进精神

奥林匹克运动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是国际奥委会对奥林匹克运动参与者的一种号召与鼓励,即参与奥林匹克运动要坚持锲而不舍、百折不挠、顽强拼搏、奋斗到底的精神。不断奋进精神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灵魂,它的本意是一种竞争精神,要求人们不断进取、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去追求新的境界。

2.3公平竞赛精神

《奥林匹克》把公平作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之一。公平竞赛精神指即奥林匹克运动必须遵守规则,光明磊落,平等公正,按章办事,决不作假。

2.4团结友好精神

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遵循奥林匹克的体育运动来教育青年,以增进人类了解、促进世界和平、团结与进步。奥运会在不同国家、文化和团体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用共同的价值观将他们团结起来。每一届奥运会,都是一场国际性体育运动盛会,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运动员欢聚一堂,赛场上公平竞争,赛场下相互交流,这既是体育技艺的竞赛,也是建立友谊、促进理解和团结的机会。

3.对当代技工院校学生进行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3.1当代技工院校学生奥林匹克精神一定程度的缺失

当代技工院校学生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精神、品格的滋润,奥林匹克精神是其中不可缺少的方面。然而,由于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开展未能普及,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也未能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构成部分,加上社会影响,导致部分技工院校学生奥林匹克精神一定程度的缺失。比如,参与运动、参与社会、参与实践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条件,正是在参与中,个人的能力与素养得到提高,个人的品质与境得以升华。然而,当代技工院校学生中有部分同学不愿参与运动、参与实践、融入社会,或者虽有参与,但过于计较得失名利,这与奥林匹克的重在参与精神是相悖的。又如,当代技工院校学生中存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现象,有些学生基于物质生活的丰富以及独生子女成长家庭环境的熏陶,养尊处优,往往只知道享受,不知道创造,更不知道创造的艰难辛苦;而有些困难家庭的学生由于陷入现实生活的困境,往往失去了依靠自己能力去改变命运的信心和勇气,这些现象有违奥林匹克的不断奋进精神。因此,当代技工院校学生奥林匹克精神的缺失,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3.2奥林匹克精神具有育人功能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自顾拜旦恢复时开始,就赋予了教育的功能、育人的功能。奥林匹克的核心功能是教育,育人是奥林匹克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奥林匹克对人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能发挥作用和影响,而奥林匹克教育的核心是人格的教育。事实上,置身于奥林匹克运动的现场,能使心灵受到冼礼,人格得以升华,其震撼力、剌激力、感召力是一般的场合所没有的。

4.对当代技工院校学生进行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目标与方法

4.1对当代技工院校学生进行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目标

4.1.1了解奥林匹克精神

了解奥林匹克精神是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前提。要求当代技工院校学生弘扬奥林匹克精神,首先要让其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由来及涵义。除了解前面所述重在参与精神、不断奋进精神、公平竞赛精神、团结友好精神外,还应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历史发展与其他内涵。

4.1.2认同奥林匹克精神

在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基础上,增进当代技工院校学生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认同,这是对当代技工院校学生进行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目标之一。这一目标具体包括:认清奥林匹克精神的国际性、科学性、合理性,明确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世界精神、科学精神;意识到奥林匹克精神的对于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世界和平、人类进步的作用,明确奥林匹克精神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地位;认识奥林匹克精神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明确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人文精神。认同奥林匹克精神,是促使学生实践奥林匹克精神的基础。

4.1.3实践奥林匹克精神

对当代技工院校学生开展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使当代技工院校学生自觉实践奥林匹克精神,将奥林匹克精神融入学习和工作之中,让奥林匹克精神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品质,让实践奥林匹克精神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

4.2对当代技工院校学生进行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方法

4.2.1开设传播奥林匹克精神的相关课程

课堂教学是技工院校开展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主渠道。技工院校可开设奥林匹克专题讲座,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选修课程,通过这一课程传授奥林匹克精神,让学生感受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价值和魅力。体育专业可开设传授奥林匹克精神的系列课程,如“奥林匹克运动史”、“奥林匹克精神学”、“奥林匹克道德学”,将奥林匹克精神作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重要内容来研究和传授。为此,教师要加强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研究,以深化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认识。

4.2.2开展渗透奥林匹克精神的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是展示奥林匹克精神的平台,也是升华奥林匹克精神的途径。让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在参与中感受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价值,在竞赛中领悟参与、不断奋进、公平竞

赛、团结友好的意义与要求,在这是对大学生开展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最好方法。实践比说教更重要,开展渗透奥林匹克精神的体育活动,比一般的奥林匹克精神宣传更为有效。为此,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球类、田径等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体会参与、奋进、公平、团结的内涵与重要性;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阳光体育活动,通过锻炼促进技工院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自身发展进一步领悟奥林匹克精神的价值。

4.2.3营造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文化氛围

学生的使命之一是文化传承,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过程也是一种文化建构过程,在对当代技工院校学生开展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文化土壤的培育,营造有利于奥林匹克精神成长的文化氛围。为此,社会媒体(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应担负传播奥林匹克精神的责任,宣传奥林匹克的历史,展示奥林匹克精神的魅力;校园媒体应结合学校特点开展奥林匹克精神的普及与传播活动;学生会、团委、学生社团可组织学生开展奥运知识竞赛、奥运精神演讲等活动,通过竞赛与讲演促进奥林匹克精神的普及与传播。文化对人的作用是根本性的、持久的,营造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是对技工院校学生进行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

5.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参加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竞技体育在奥运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奥林匹克精神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开展。但也应当看到,虽然我国竞技体育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在开展奥林匹克运动教育、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方面还做得不够,部分技工院校不太重视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没有意识到奥林匹克精神对于当代技工院校学生成长的意义,由此也影响了当代技工学生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了解、认同与实践。因此,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当代技工院校学生进行奥林匹克精神教育,是我们应当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36.

[2]冉明.我国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冲突与融合[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22.

[3]汪涌.国际奥委会出台最终报告高度评价北京奥运会[n].光明日报:2010-04-30.

奥林匹克的精神篇5

关键词:体育电影奥林匹克精神教育

 

一、电影具有与生俱来的传播属性 

 

电影是传播大众文化的媒介,电影是文学艺术的一种传播形式,具有文学艺术跨文化传播方式的所有的优点;电影是一种以视觉符号为主的、直观的传播形式,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传播功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数字技术迅速发展,传播渠道进一步整合。网络的普及使网络电影成为了一条范围广大的电影传播渠道。在大众传播领域,电影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在长期的实践中往往会变成一种更为强大的影响力。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了“媒介即是信息”的观点,认为传播媒介最重要的效果在于影响了人们理解与思考的习惯。所以,电影可以帮助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电影中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并将其视为必然。不同的国家都希望通过电影这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承传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建构能够被国民普遍认同的文化核心价值观,进而确立一种大众共同信守的文化秩序。在体育和奥林匹克精神传播的历史进程中,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广泛传播效应的大众媒介,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是奥林匹克文化传播领域的重要媒介,体现人类公正、忠诚、勇敢、善良的艺术形象,强调体育的人文价值,强调体育的真、善、美,强调体育应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进而促进和维护人的尊严与和平的社会建立。 

 

二、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特点 

 

体育的历史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体育文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是人类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体育题材电影具有一般电影所具的娱乐、审美和教育功能,体现了三个传播特点:一是传播的受众目标高度集中,有关体育的信息接受度强。体育信息在影院渠道进行传播,具有一种特殊环境下的“强制性”因素,令受众不由自主去接受。二是“窄众”传播。电影院的广告干扰信息相对较少,目标受众对体育信息传播的记忆度高。三是对传播的信息能动接受。体育题材电影传播往往融情节与体育为一体,在影院的特殊环境下受众比较容易接受,尤其是将体育比赛“嵌入”电影故事情节的传播方式。观众通过体育题材电影解读正确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社会价值、道德标准等表层和深层的文化。 

劝服性传播学家霍夫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有一个经典的试验,利用电影《我们为何而战》来鼓励和激励士兵,成为了现代传播史上重要的传播效果研究影片。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当某种行为行为得到奖励而被强化时,学习的过程就发生了。电影的传播效果可以通过社会学习过程产生。体育运动是人类认识自身,改善自身,认识和改造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体育运动是通过某种竞技比赛形式具体反映出来的,这种竞技形式不只是为了奖牌而进行体力和体能的较量,它具有的教育功能,以作为竞技体育最高形式的奥林匹克运动最具有代表性。体育题材电影传播介绍体育和奥林匹克知识,倡导奥林匹克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国家自豪感,宣传大众体育,介绍世界各国体育文化的多样性,通过电影中的象征性中介物呈示榜样的行为方式,吸引人们积极参与体育、身体力行,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进行体育人文精神的教育。由于人的社会化贯穿一生,在最为重要的青少年阶段通过体育题材电影所无意中学到的关于人的社会模式行为方面的信息,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体育题材电影进行体育文化和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不仅仅意味着对体育比赛或奥运会竞技体育比赛形式的介绍、展示,更重要的是展示体育和奥林匹克丰富的文化内涵,倡导“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彰显奥林匹克运动促进世界和平进程的愿望和宗旨,将奥林匹克与教育融为一体,与文化艺术紧密结合,确立一种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良好生活方式。达到《奥林匹克宪章》所提的宗旨:奥林匹克的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以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

三、体育题材电影和奥林匹克精神 

 

奥林匹克的精神篇6

在中国文化史上,散文家陈之藩和小说家金庸与剑桥大学有着奇妙的因缘:两人皆是剑桥大学的博士。更有意思的是,陈之藩是当了美国大学教授之后到剑桥读博士,金庸则在中国多所高校有教授之誉后才到剑桥读博士。在取得名副其实的博士学位时,一个是成就卓越的电机工程专家和散文家,一个则是名扬天下的报人和武侠小说家。两位杰出华人与剑桥大学的“博士因缘”,堪称别致的文化奥林匹克精神。

陈之藩:在聊天中探索真学问

本报记者李怀宇

1969年,在美国任教授的陈之藩获选到欧洲几个著名大学去访问,于是接洽剑桥大学,可惜该年剑桥大学的唯一名额已选妥。陈之藩不想到别的大学,索性到剑桥大学读博士研究生。

一到剑桥大学,每个人都叫陈之藩为陈教授,并在他的屋子前钉上大牌子:“陈教授”。在那里,陈之藩写下了名著《剑河倒影》。他说:“剑桥之所以为剑桥,就在各人想各人的,各人干各人的,从无一人过问你的事。找你爱找的朋友,聊你爱聊的天。看看水,看看云,任何事不做也无所谓。”

英国绅士的中国情怀

陈之藩在剑桥最爱做的事是聊天。读《剑河倒影》,仿佛是在旁听一部“聊天录”。陈之藩说,剑桥的传统,一天三顿饭,两次茶,大家正襟危坐穿着黑袍一块吃。每天同楼的人都可最少见三次,最多见五次面。“谁知哪一句闲谈在心天上映出灿烂的云霞;又谁知哪一个故事在脑海中掀起滔天的涛浪?我想剑桥的精神多半是靠这个共同吃饭与一块喝茶的基础上。这个基础是既博大又坚实的:因为一个圣人来了,也不会感觉委屈;一个饭桶来了,正可以安然地大填其饭桶。”

陈之藩聊天的对象都是博学之士,正合刘禹锡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和各门各类的人物的聊天,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道理提供了活生生的例证。在《风雨中谈到深夜》中,他写道:“很多有成就的剑桥人,对于在风雨中谈到深夜的学院生活,都有一种甜蜜的回忆。比如怀德海、罗素、吴尔夫、莫尔、凯因斯、富瑞,这些是在一室中聊过多少夜的一堆人。他们的行,全不相干,但他们却有一种相同的味道。甚至那种味道影响到他们的名著的书名。怀德海与罗素的书叫《数学原理》,莫尔的书叫《伦理原理》,吴尔夫的书叫《政治原理》,凯恩斯写《货币原理》,富瑞写的是《艺术原理》。不是一行,而味道如此相同,多半是因为晚上聊天彼此影响出来的。”

身在剑桥,陈之藩已然是英国绅士的做派,但骨子里不时流露出“中国情怀”。陈之藩去看邱吉尔的出生地和墓园,在一幅典型的英国风景画中,他忽然想起小时念的祖父论申包胥的文章:“四海鼎沸之日,中原板荡之秋,不有人焉,屈身为将伯之呼,则宗社沦沉,万劫不复。士不幸遇非其主,无由进徙薪曲突之谋。一旦四郊多变,风鹤频惊。”他连一个字也不必改,就可以说成邱吉尔。“当然英国的君主没有申包胥的君主有权。这里的‘主’可以解释成英国人民。我们看只要是英国岌岌可危时,邱吉尔一定是事先再三提出警告,而人民也一定不听他的。但等到草木皆兵时,邱吉尔却总是从容授命,拜阁登台,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这样的奇思妙想也许只有陈之藩才想得出来。

中英文化差别的微妙

同样妙的是,陈之藩整天东喝茶、西喝茶的,一位朋友劝他去打一下防肺病的针。他从未去打针。有一天,另一位朋友谈起凯恩斯小时的家就在打防肺病针的那座楼的斜对面。陈之藩立时就去打针了。陈之藩显然对凯恩斯这位不世出之天才的见解十分心折,在发怀古之幽思时,陈之藩更生怀乡之叹:“我常常想:我们中国如果有个剑桥,如果出个凯恩斯,也许生灵涂炭不至于到今天这步田地。因为没有真正陶铸人才的地方,所以没有真正人才出现;因为没有澄明清晰的见解,所以没有刚毅果敢的决策与作为。”

有一回,陈之藩和朋友彼得在路上偶遇正在锁自行车的查理王子。陈之藩便同彼得讲了宣统在紫禁城里学骑脚踏车的故事,又继续讲了另一个故事:“那时候,电话刚发明,当然皇帝的皇宫里也装上了电话。皇帝想试试电话灵不灵,拿起电话筒来,却感到茫然;不知打给谁。他忽然想起他惟一认识的人是曾听过一个杨武生的戏的杨武生。于是只有向杨武生家摇通电话,大喊:‘来者可是杨小楼吗?’”就在陈之藩大笑之时,洋朋友彼得另有一番见解:“你觉得一个社会这样对待一个人,公平吗?”彼得举的例子是这位查理王子在每个学生都邀女孩子开舞会时,还未用腿走半步,刚用眼一扫,第二天即上了报。有汽车时,人家说查理王子招摇过市;骑脚踏车,却总跟来一群人,在旁指手画脚。“好像命运注定了该受寂寞的包围,寂寞像湿了的衣服一样,穿着难过已极,而脱又脱不下来,你说这不是社会在虐待一个人吗?”足证中英文化差别的微妙,并不是任何一方想当然便可体会。

在聊天、演讲、读书之间,陈之藩提出的论文颇有创见,被推荐到学位会,作为哲学博士论文。毕业时,陈之藩想起生平敬重的胡适:“适之先生逝世近十年,1971年的11月,我在英国剑桥大学拿到哲学博士学位。老童生的泪,流了一个下午。我想:适之先生如仍活着,才81岁啊。我若告诉他,‘硕士念了两年半,博士只念了一年半。’他是会比我自己还高兴的。”

在陈之藩拿到博士学位的四年之后,金耀基去了剑桥大学,写下了《剑桥语丝》。中国人写剑桥大学的《剑河倒影》与《剑桥语丝》,为文学史上的“双璧”。陈之藩是电机工程教授,金耀基是社会学教授,都是独具一格的“文体家”。多年后,两人在香港中文大学成了朋友。

奥林匹克的精神篇7

[论文关键词]奥林匹克精神大学生 思想道德

育人先育德,一个人没有高尚的思想道德与情操,就不可能将知识真正奉献给社会,更不可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在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以物化结果论成败、以成败论英雄的规则。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且社会阅历少,因此难免会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在思想上产生偏差。奥林匹克运动是世界人民通过体育盛会实践美好理想、传播和平意愿、学习运用真善美理念的重要形式。奥林匹克精神对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有重要促进作用。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市场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培育人才,首先要育好人。由于我国当前处于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了不少问题,部分大学生存在重物质轻理想的实用主义人生价值观、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的利己主义人生价值观。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成才动机不端正,缺乏学习动力。有的大学生虽有很强的成才愿望,但催生其成才动机的主导思想却是自我价值与自我奋斗,与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差距。此外,部分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主动性差,缺乏勤奋刻苦精神。表现如下:第一,诚信缺失。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不讲诚信之人,并不鲜见。第二,道德缺失。在个人行为举止方面,有些大学生过分强调个体的言行自由。个人丰富的文化知识与低下的品德修养形成强烈的反差,“才”高而“德”薄。第三,社会责任感缺失。在自我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上,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一味追求奢侈享受,畏惧艰苦奋斗。有的人甚至为了实现个人利益,不惜损人利己、见利忘义,并认为人生就是实时的享乐,不必承担什么责任。

培育人才,首先要培育高尚的道德。总书记曾指出: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但是,目前在大学生中出现了整体修养素质下降、道德素养缺失等问题。因此,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极为紧迫和重要。对大学生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对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及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使之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奥林匹克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在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因思想不成熟,社会生活经验不丰富,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政治信仰迷茫、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在一个剧烈变革的社会中,个人高尚的思想道德是社会健康、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我国人民素质提升的影响是极大的。中央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组组长张英伟说,2008年是中国民族精神充分展现、国家意识进一步增强、人民素质大提升的一年。奥运会是最生动、最具体、最现实、最有力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奥运会的真正意图在于推广崇尚健康体魄和高尚品行的理念,同时号召人民学习和发扬奥运精神,宣传奥运健儿勇于奉献、甘于寂寞、乐于付出的精神。奥林匹克精神能够进一步激励青年大学生参与竞争、热情奉献、开拓创新,当国民表率,做社会栋梁,关注祖国、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提倡挑战他人、超越自我、顽强拼搏的运动。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追求自强、公正、宽容与和平的象征。将奥林匹克精神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它将成为一种人生的目标指南,成为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在社会转型期,在价值多元化的趋势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部分大学生的荣辱观缺失。而奥林匹克不仅能促进人的健康发展,而且可以教育和培养人的德性品质。奥林匹克运动“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并不单单是对体育精神的一种诠释,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更快、更高、更强”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止步的奋斗精神。奋斗原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灵魂。奋斗精神是人类的内在力量,也是人类的重要品质。大学生所要学习的正是这种“自信、自强、自尊”的精神。奥林匹克运动充分发挥了体育运动的多种功能,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体育的范畴,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构成了现代社会所特有的体育文化景观,还以其强烈的人文精神催人奋进。

加强挫折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当代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当代大学生在优越坏境中成长,他们怕吃苦,一旦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不知所措,心理素质较差。而奥林匹克精神强调重在参与,不畏失败。48岁的短跑女运动员奥蒂,已经参加了七届奥运会,但始终和金牌无缘,然而她一直没有停止对梦想的追逐。奥林匹克精神要求人们具有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仅体现在体育比赛中,也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同时,这种精神也是人类自强不息、克服并战胜一切困难、自我觉悟的支柱。因此,可以通过奥林匹克精神教育来增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的自觉性,从而使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以及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

奥林匹克运动强调教育的价值,不是以奥林匹克运动去推行竞技运动,而是把竞技运动纳入教育,进而把教育纳入人类文化和生活过程之中。许多运动员之所以取得了成功,靠得不仅仅是强壮的身体和丰富的经验,而是顽强的意志。缺乏经验、体不如人,但最终靠顽强的意志战胜对手的运动员不乏其人。奥运会是奥林匹克运动最重要的活动,北京奥运会跆拳道场上,中华台北的跆拳道选手苏丽文在比赛中受伤,她用一条腿坚持到了最后一秒钟,虽然她输了比赛,但她靠顽强的意志赢得了全场的掌声。奥林匹克运动以文化为载体、以体育运动为手段,具有多种教育和文化的功能。奥林匹克运动强调相互了解、友谊、团结,能够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和精神境界。一个人要想成功,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毅力,要具备自我成功的动机和团队合作的习惯,而这些素质在体育锻炼中可以得到最有效的提升,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人的体魄、意志和精神,使人获得全面、和谐发展。

通过参与奥林匹克运动这项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人的体质,还可以培养人坚强的毅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是当代大学生的神圣使命。奥运赛场上的对抗,使运动员的身体、心理、道德都经受了极大的挑战和考验,而当国旗升起、国歌奏响时,又能唤起人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从而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思想教育力量。

奥林匹克的精神篇8

摘要】奥林匹克运动是体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学校普及奥林匹克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即树立全面发展的观点、集体主义观念、公平竞争的理念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奥林匹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思路,带来了生机;奥林匹克教育与素质教育目标一致,对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全民素质水平具有推动作用;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理念对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环保,弘扬人文精神和献身科技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

奥林匹克思想的一大创举就是将体育运动的作用提高到不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促进社会发展的认识高度,明确地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改造社会的力量。要想使体育运动发挥其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功能,实现其改造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把体育运动与教育、文化相结合,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个体,建立一个公平的、互相尊重的社会,进而维护世界的美好与和平。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扩展到整个社会,实现改造社会、建立和平安定的世界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和美好夙愿。

体育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竞技体育的功利主义原则渗透进教育体系,使得学校体育教育有些异化现象,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主旨就是促进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个体在身体、心理、智力、才能等方面得到高度和谐统一的发展。这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传统意义上的体育必将受到强烈撞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逐渐被“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所取代。

奥林匹克教育最主要的对象是中小学学生,奥林匹克教育应该是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想通过这种教育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在我国广大青少年中得到进一步升华。本文通过对奥林匹克精神和校园体育精神的诠释及价值向度,指出校园体育精神应重点在进取精神、公平原则、和谐发展原则、道德规范原则等方面,同时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对当代中学生品质的影响。

【关键词】奥林匹克精神中学生品质体育文化教育

前言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后的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与奥林匹克教育息息相关。奥林匹克运动始终将教育作为核心内容置于首要地位,把体育与教育融为一体,与文化紧密结合,实现改造社会的目标。[1]

在2000年9月11日生效的《奥林匹克》中,对奥林匹克精神内容的最原典、明确的概述是:“奥林匹克精神是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

奥林匹克精神体现的是社会和平,人的文明生活方式,它将体育运动作为实现人和谐发展的途径;是主导体育运动与教育、人性、社会文化发展相结合的崇高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所具有的最珍贵的精神核心。[2]奥林匹克精神不仅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产生和延绵不断的原动力,也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得以复兴的历史因由。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一种向善、向美、向真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人类自强不息、永远向上的精神旨归。《奥林匹克》明确指出了:奥林匹克精神就是在公平竞争的体育竞赛中促进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信仰的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它的本质内容包括:参与、竞争、公正、友谊与奋斗,这些精神内涵的实质在奥林匹克发展的著名格言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3]

随着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精神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奥林匹克》和顾拜旦、萨马兰奇、罗格等人的言论,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即奥林匹克运动的口号、格言、宗旨、主义、会旗以及理想等都是对奥林匹克精神做出的某一角度和某种程度的说明。

在我国,青少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高中三年级为止,每周要上两到三次体育课,接受体育教育。除了体育课以外,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代表队训练以及模拟奥运会竞赛形式的学校运动会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

我们提倡奥林匹克精神是在新时期下,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有力支持,在北京成功申办2008奥运会的时候,国人更应该在和谐、人文、团结上下功夫,我们推崇的奥林匹克精神不只在赛场上存在,它同样存在于普通人的生活中。本文的核心点在于如何在推崇奥林匹克精神,怎样通过奥林匹克精神影响和陶冶中学生的品质,以及经过奥林匹克精神的推广影响后,使广大中学更重视体育,并同时把奥林匹克精神与道德品质更好的结合起来,使广大中学懂得体育与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

一、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学的传播与发展

(一)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内涵

(1)互相理解的态度

长期以来,奥林匹克运动的“欧美中心主义”的历史背景使其表现了更多的欧美价值取向,这在一定阶段制约了奥林匹克运动向全世界的推广和普及,是导致不同、政治态度的国家之间相互导致奥运会的原因。为改变这种不利于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的状况,国际奥委会在最新版的《奥林匹克》中明确提出了“以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运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创新,指出了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间应互相理解,不能因种族、信仰、政治态度的不同而放弃友谊、团结和和平,也为全人类本着互相理解的态度对待彼此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2)进取精神

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高、更快、更强”,它是国际奥委会对一切属于奥林匹克运动的人们的号召,鼓励他们本着奥林匹克精神奋进。这句格言本质上是弘扬一种崇高的体育精神,树立人类永无止境的进取目标,推动体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以不断进取的精神,快速发展。

(3)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是体育运动所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也是奥林匹克运动所推崇的基本规则。在《奥林匹克》中被多次明确提出,奥林匹克要求各类竞赛活动强调公平竞争。公平竞争的原则已被推广至社会的各个层面,并成为社会法则中的基本规则。

(4)和谐发展的原则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曾经指出:“奥林匹克运动并非只是增强肌肉力量,它也是智力与艺术的”。前国际奥委会主席杀萨马兰奇也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体育运动与文化的结合。”这都反映奥林匹克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原则,即奥林匹克运动通过体育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它增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价值,也丰富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历史使命,其基本表现就是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一再强调的奥林匹克运动与教育的紧密结合。[4]

(5)道德规范原则

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项全球性的文化活动,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的活动将无法开展,而且《奥林匹克》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规范手册,其中就多次提及并要求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所有成员不得违背有关基本公德和体育运动道德。[5]

通过一百多年的奥林匹克实践活动,奥林匹克逐渐形成了涵盖行为规范、道德观念、良心、义务及自豪感等方面的奥林匹克道德规范体系。在奥林匹克优胜者的“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下,全世界的青少年都接受了道德规范的教育,尊重基本公德原则成为全社会人们的基本素养之一。

(二)中学体育文化建设与推崇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意义

体育素质教育是广义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以为社会育人为根本目的,以体育实践为其主要手段,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过程。

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是“普遍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6]这种素质的提高不但包括身体素质的发展、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还应包括体育文化素质的丰富、体育人文精神的发展。中学担负着培养体育专业初级人才的使命,其体育的目标指向,理应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有更进一步的要求。进行奥林匹克教育,正是满足中学生对体育的各种需要、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1)奥林匹克精神对中学生身心素质的影响

身心素质教育包括身体素质教育和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两个方面。身体素质教育是依据中学生身体素质的需求提出来的,它体现着体育素质教育与其它学科素质教育相区别的本质特征,即体育素质教育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的独特作用。反映着体育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功能。体育心理素质包括提高智力品质,培养体育情感与意志品质、体育兴趣与需要等个性倾向以及自信心等自我意识。它是中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的教育是中学体育教学中更高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应积极挖掘。

(2)培养中学生坚强意志的体育精神

第一,公平竞争

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运动场上所倡导的竞争是公平竞争,即指必须遵守规则、光明磊落、平等公正,它是人类社会一切竞争的典范。这种体育精神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传播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重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竞争,特别是公正的、平等的竞争,必然促使社会个体超越进取、奋力向前、谋求优胜,追求完美的生命,从而最终融汇成社会进步的巨大洪流,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竞争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主动精神,从而激发个体的发展潜力。善于竞争是对现代人才的基本要求,公平竞争精神是中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必须具备的精神素质,向中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对于培养其公平竞争的精神具有特别突出的意义。

第二,积极进取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向世人昭示着一种顽强奋争、尽力拼搏的体育精神,同时也是一种不断超越、锐意进取的人生信念。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7]曾获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著名作家黑塞也认为:“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8]这些至理名言都指出了人应当具有一种自我超越、奋斗不止的精神气质。

第三,尊重与合作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竞赛作风、态度和精神,指的就是英文中的sportsman-ship和teamwork。”前者是竞赛道德,“是从球员怎样对待对手来说的,要能主动地严守球规,己所不欲勿施于对方,不搞小动作,尊重裁判,不计较胜负,始终全力以赴。”而后者则是“从球队内部队员之间的关系来讲的,各个队员要能各守岗位,各尽全力,密切配合,不存个人突出之心,步步从全队整体出发,顾全大局。”他所阐明的便是体育精神中的尊重与合作精神。同时他进一步指出:“这两条其实是人类社会赖以健全和发展的基本精神,体育运动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实践来培养和锻炼这种基本精神。受过良好运动训练的人重要的是把这种精神贯彻到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使他所处的社会能得以健全和发展。”[9]

(3)奥林匹克精神对中学生体育能力及审美素质的影响

奥运会体现出的教育正是体现了体育思想的核心。通过体育了解各运动项目的起源和发展,在观摩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奥林匹克的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它是寓教于乐的,通过体育活动促使中学生获得体育能力及提高审美素质

(4)开发中学生的人性美追求

我们的高等教育在适应论和工具论理念的支配下,一向注重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教育,似乎教育的任务就是促进人的理性发展、开发人的思维潜能,这种流布甚广的教育观念显然是片面的。的确,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人的理性能力,但是,人是感性与理性、肉体与精神的统一体,人的发展应该以全面的、整体的发展为目标,教育在培养人的理性能力时不应忽视或抛弃感性能力的培养。“本真的人”应当是“完全的人”或“完整的人”,应当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合体,应当是既有血有肉又有头脑有思维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10]

顾拜旦在其《体育颂》中就高度颂扬了体育的作用,,鼓励人们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中,其目的是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成为高尚、公正、自由、坚强、聪明、健美的人,不仅拥有健康的身体和清晰的生命,又具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强的意志,成为具体的、完善发展的人。

二、分析奥林匹克精神对中学生的品质影响

奥林匹克主义的内核是体育运动。但它区别于一般体育运动的是它不只限于运动和体能活动,而同时着重从思想和情操上培养青年。[11]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曾讲过:“当今世界充满发展的极大可能,但同时也存在着危险的道德败坏。奥林匹克运动能建立一所培养情操高尚与心灵纯洁的学校。”奥林匹克主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活动,而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生活方式。这种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可以为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服务。

尤其是当代中学生处于较为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容易受到各种纷繁复杂的客观因素和社会思潮的影响,而且他们的价值观正好处于从易变到定型的关键时期。因此,充分发掘奥林匹克精神对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功能,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和较强的可操作性。[12]

(一)精神品质方面

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内容“团结、友谊、和平、进步”,实际上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以体育竞赛活动为载体,培养中学生公平竞争、进取拼搏与团结协作等精神。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运动场上所倡导的竞争是公平竞争,即指必须遵守规则、光明磊落、平等公正,它是人类社会一切竞争的典范。这种体育精神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传播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生活中重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竞争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主动精神,从而激发个体的发展潜力。

(1)集体主义观念

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自我意识很强,心中缺少关心他人、集体的思想意识。而奥林匹克运动所蕴涵的“了解、友谊、团结”的精神正好可以帮助青少年化解“以自我为中心”,逐渐树立起集体主义观念。体育运动不论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如果没有大家的支持和付出,任何单独的个人也不可能站在奥运最高领奖台上。同时,运动员在与对手较量的过程中,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进而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友谊.奥林匹克运动主要依靠人们共同遵守规则、共同切磋技艺、共同交流感情、共同探索人生来达到团结的目的。如果没有团结,没有集体主义精神,没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奥林匹克运动就不会产生,也不会有现在的辉煌。在奥运会激烈的竞争较量背后,显现的却是人类理性的神圣光辉和共同价值的永恒追求。当代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观赏各种体育活动和竞赛来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2)拼搏进取精神

现在的大部分中学生都是从小在幸福中成长,他们缺少生活的磨练,不知道什么是创造,更不知道创造的艰难辛苦。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往往会产生灰心丧气的念头。奥运奖牌获得者在获得荣誉的背后要付出多少汗水、泪水,甚至血水。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模仿力,奥林匹克主义抓住了这一特点,将树立“良好的榜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力图给青少年提供奥林匹克选手———这些活生生的现实中的英雄,让他们去模仿,去学习。抓住奥林匹克的这一教育功能,挖掘运动员的成功背景和艰难历程,并以此来激励青少年的壮志豪情,引导他们脚踏实地、奋勇拼搏、不断进取。

(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方面

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之所以对当代中学生有如此大的感召力,关键在于它唤起了人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奥林匹克运动赛场的竞技是国家民族精神的竞技,在那里,国旗的升起、国歌的奏响,正是健儿们所代表的国家荣誉、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13]

现代奥运会向一切国家、地区和民族开放,它超越了政治、宗教、肤色、种族和语言的限制,成为全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盛会。国际性是现代奥运会与古代奥运会的根本区别,它突破了狭隘的民族感情,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要,使现代奥运会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盛会。奥林匹克精神在这个方面能够进一步影响中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

(三)人生理想方面

针对目前中学生中存在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颓废思想,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理想,无疑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同样,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这种理想主义精神,就等于失去了前进的动力,那么,这个社会就可能倒退甚至崩溃。中学生在受到奥林匹克精神的影响下,会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审视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内涵,接受其熏陶和影响。

中学生的理想是一个萌芽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认真地接受先进的精神熏陶,其价值观、世界观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四)价值观方面

(1)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按照《奥林匹克》的规定,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人生哲学。青少年在顽强拼搏的运动竞赛中,在对“更快、更高、更强”目标的不断追求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培养拼搏进取、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精神品质。奥运会采用的一些突出国家外部标志的仪式,如奏国歌、升国旗等,能增强以国家为单位的民族认同感,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意识。目前奥运会对中国来说已经成了一种凝聚国民的粘合剂,自获准申办奥运会以来,举国上下都是齐心协力为举办奥运献计献策,这种影响力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巨大的。

北京奥运会提出了“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三大理念,奥运理念的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热爱环保、弘扬人文精神和献身科技事业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青少年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和感召能力,在他们中间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可以让他们充分地认识、了解奥林匹克运动,很好地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和理想,从而促进“三大奥运理念”的落实。

(2)坚强意志品质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形成。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精神,昭示的是一种不断超越、锐意进取的人生信念,揭示的是一种自我超越、奋斗不止的精神追求。校园精神文明教育中灌输这种精神,有利于学生在激烈的运动竞赛中,在枯燥的实验和学习中,在对目标不畏艰险的探索中,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同时,也将激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去克服生活和工作的一切困难,最终取得胜利。

(3)诚实守信意识的培养。“公开、公正、公平”的精神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它要求人们在竞争中必须遵守规则、光明磊落、平等公正。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公开、公正、公平”的精神已被推广至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社会法则中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法制社会中,法律、法规所保障的第一要务就是公平。但是,反观现代社会,失范和越轨行为层出不穷,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强调精神文明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奥林匹克公平原则精神的教育,能培养他们尽快适应法制社会的素质,在社会竞争中减少失范和越轨行为,把提高竞争力的方法用在挖掘自身潜力上,公平参与社会竞争实践。

伴随北京奥运会的积极筹办,我国“全民健身计划”二期工程已经启动,学校体育又将迎来全民健身工作的新热潮。我们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在校园普及健康意识、奥运意识,改善学校健康环境,兴建体育场所,开展各类体育竞赛,形成特有的体育文化氛围。在奥运的召唤下,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一批日渐淡化的奥运项目又将焕发生机,并与一些非奥运项目在学校体育教育层面上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力地推动学校体育教育的开展。

三、探讨提高中学生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奥林匹克教育师资队伍

大力开展体育教师奥林匹克培训,有计划地对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分期分批办培训班进行系统的奥林匹克运动的学习,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奥林匹克知识的传播问题。它将导致一代人真正了解和理解奥林匹克运动,从而自觉地为奥林匹克事业做出贡献。为了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培养奥林匹克教学人才、广泛进行奥林匹克教育。

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对目前在校体育专业中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的力度,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将奥林匹克教育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向全国各地体育教师传授有关奥林匹克运动的知识,激发他们向学生讲授奥林匹克知识的热情,同时要有计划地对全国体育教师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培训,使他们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的第一手资料。

(二)普及奥林匹克教育读物

为使中小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奥林匹克知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应与出版社联合,做好奥林匹克教育读物的普及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应划拨出一定的资金支持奥林匹克教育读物的出版和发行。学校和教师也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积极订购,并耐心细致地向学生和家长说明学习奥林匹克运动知识的意义。

(三)体育教学的完善

为使中学生更为直观地接受奥林匹克教育,一方面,应当将奥林匹克运动的内容充实到学校体育的理论教材体系中去,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课的学习中,更多地接触到与奥林匹克文化相关的知识,教师也可以通过讲授、讨论以及组织观看录像等形式展开教学,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各种课外读物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自觉地增加对奥林匹克的了解。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各种体育运动,学校可以鼓励学生组织各种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社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在有关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使学生在运动竞赛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思想品质,使他们在各种竞技运动的组织和实践中接受奥林匹克精神的感染和熏陶。[14]

(四开展社会体育和家庭教育

教育作为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可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对青少年的奥林匹克教育除采用传统的学校教育形式之外,还可以通过在社会上开展体育运功来实现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因为奥林匹克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社会教育。[15]此外,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奥林匹克的关注与参与也将深深影响孩子们的奥运意识和行为。社会及家庭仍不失为对青少年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途径,社会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五)加强社会媒体宣传

除学校教育因素外,为宣传奥林匹克理想、扩大奥运会影响,社会大众传媒也应为奥林匹克传播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报刊、电台、电视台等的传播优势,开设奥运专栏或奥运频道,办好体育广播。拍摄、播放反映北京筹办2008年奥运会进展情况和市民热情参与、喜盼奥运的专题节目;创办直接为奥运服务的报刊等。建立奥运网站,调动广大青少年网民参与奥运的积极性,形成国内外全方位覆盖的立体宣传模式。由于奥运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和平聚会,也由于奥运会与传媒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强烈的互动效应,这种效应的能量释放出来,对拥有最多观众群的青少年的奥林匹克教育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六)推进学校奥林匹克教育

奥林匹克运动以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我国青少年接受奥林匹克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他们大多在学校接受教育,易于组织;他们心理上具有可塑性,易于接受积极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因此,通过学校教育普及奥林匹克教育是一条重要途径。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开展奥林匹克课程和讲座,将奥林匹克教育与学校体育课相结合,使青年学生成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学校在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中,应对中小学生着重进行奥林匹克史及北京奥运理念的教育。此外,校园广播、墙报、报纸、杂志、书籍以及迅速崛起的校园网络、音像制品应充分发挥作用,传播奥林匹克文化来促进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四、小结

奥运理念的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环保,弘扬人文精神和献身科技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在学校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必须突出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主题思想,积极引导广大学生树立体育环保、体育人文和体育科技意识。

在奥林匹克精神的影响下,中学生要学会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性的工作投入到环保宣传、人文培训以及科技攻关的奥运事业中来,让高科技带给2008年奥运会全新的感受。总之,深化奥运理念的教育,会给中国社会和青少年学生的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孙葆丽教育,奥林匹克运动的生命线[J]体育文化导刊,2002,(6)

[2]任海奥林匹克运动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o00

[3]崔乐泉奥林匹克运动简明百科[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彭永婕张志伟韩东晖人文奥运[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5]何振梁奥林匹克运动中的文化与教育[J]体育文史,2000,(5)

[6]张洪潭辨识素质教育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致力点[J]体育与科学2001(1):57–60

[7]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奥林匹克的精神篇9

   体育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竞技体育的功利主义原则渗透进教育体系,使得学校体育教育有些异化现象,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主旨就是促进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个体在身体、心理、智力、才能等方面得到高度和谐统一的发展。这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传统意义上的体育必将受到强烈撞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逐渐被“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所取代。  

  奥林匹克教育最主要的对象是中小学学生,奥林匹克教育应该是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想通过这种教育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在我国广大青少年中得到进一步升华。本文通过对奥林匹克精神和校园体育精神的诠释及价值向度,指出校园体育精神应重点在进取精神、公平原则、和谐发展原则、道德规范原则等方面,同时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对当代中学生品质的影响。

  【关键词】奥林匹克精神 中学生 品质 体育 文化 教育

  【abstract】theolympicmovementisanoutcomeofcombiningsportswithcultureandeducation.itseducationvalueliesinthreeaspects.itcanpromotepeople’sspiritualandmentaldevelopment,boostthedevelopmentandimprovementofthesocietyandmaintainaharmoniousrelationshipbetweenhumanandnature.itisnecessarytopopularizetheeducationoftheolympicideologyandcultureamongtheChinesestudentstohelpthemtodevelopthecorrectvaluesorientation,i.e.overalldevelopment,collectivismandfaircom2petition.theolympichumanisticeducationalconcepthasofferedanewapproachtothephysicaleducationandreform.theolympiceducationisinagreementwiththequality-orientededucation.itisofgreathelpfortheimprovingthecomprehensivequalitystandardamongstudentsandalltheChinesepeople.theideaofgreen,humanisticandscientificolympicsisofgreatvalueforstudentstocultivatetheirawareness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advocatehumanismanddevotetosc

  ienceandtechnology.

  notonlyolympicstobethinkingasthebigpioneeringwork,inordertoenhancethesportsfunctionandpromotehuman'sfullscaledevelopment,moreoverthepromotionsocialdevelopmentunderstandingaltitude,takesexplicitlythesportsasonekindoftransformationsociety’sstrength.

  【keyword】olympicsspirit;middle-schoolstudent;Quality;Sports;Culture;education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后的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与奥林匹克教育息息相关。奥林匹克运动始终将教育作为核心内容置于首要地位,把体育与教育融为一体,与文化紧密结合,实现改造社会的目标。[1]

  在2000年9月11日生效的《奥林匹克宪章》中,对奥林匹克精神内容的最原典、明确的概述是:“奥林匹克精神是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

  奥林匹克精神体现的是社会和平,人的文明生活方式,它将体育运动作为实现人和谐发展的途径;是主导体育运动与教育、人性、社会文化发展相结合的崇高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所具有的最珍贵的精神核心。[2]奥林匹克精神不仅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产生和延绵不断的原动力,也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得以复兴的历史因由。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一种向善、向美、向真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人类自强不息、永远向上的精神旨归。《奥林匹克宪章》明确指出了:奥林匹克精神就是在公平竞争的体育竞赛中促进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信仰的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它的本质内容包括:参与、竞争、公正、友谊与奋斗,这些精神内涵的实质在奥林匹克发展的著名格言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3]

  随着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精神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奥林匹克宪章》和顾拜旦、萨马兰奇、罗格等人的言论,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即奥林匹克运动的口号、格言、宗旨、主义、会旗以及理想等都是对奥林匹克精神做出的某一角度和某种程度的说明。

  在我国,青少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高中三年级为止,每周要上两到三次体育课,接受体育教育。除了体育课以外,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代表队训练以及模拟奥运会竞赛形式的学校运动会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

  我们提倡奥林匹克精神是在新时期下,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有力支持,在北京成功申办2008奥运会的时候,国人更应该在和谐、人文、团结上下功夫,我们推崇的奥林匹克精神不只在赛场上存在,它同样存在于普通人的生活中。本文的核心点在于如何在推崇奥林匹克精神,怎样通过奥林匹克精神影响和陶冶中学生的品质,以及经过奥林匹克精神的推广影响后,使广大中学更重视体育,并同时把奥林匹克精神与道德品质更好的结合起来,使广大中学懂得体育与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

  

  一、 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学的传播与发展

  (一)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内涵

  (1)互相理解的态度

  

  长期以来,奥林匹克运动的“欧美中心主义”的历史背景使其表现了更多的欧美价值取向,这在一定阶段制约了奥林匹克运动向全世界的推广和普及,是导致不同宗教信仰、政治态度的国家之间相互导致奥运会的原因。为改变这种不利于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的状况,国际奥委会在最新版的《奥林匹克宪章》中明确提出了“以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运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创新,指出了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间应互相理解,不能因种族、信仰、政治态度的不同而放弃友谊、团结和和平,也为全人类本着互相理解的态度对待彼此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2)进取精神

  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高、更快、更强”,它是国际奥委会对一切属于奥林匹克运动的人们的号召,鼓励他们本着奥林匹克精神奋进。这句格言本质上是弘扬一种崇高的体育精神,树立人类永无止境的进取目标,推动体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以不断进取的精神,快速发展。

  (3)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是体育运动所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也是奥林匹克运动所推崇的基本规则。在《奥林匹克宪章》中被多次明确提出,奥林匹克要求各类竞赛活动强调公平竞争。公平竞争的原则已被推广至社会的各个层面,并成为社会法则中的基本规则。

  (4)和谐发展的原则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曾经指出:“奥林匹克运动并非只是增强肌肉力量,它也是智力与艺术的”。前国际奥委会主席杀萨马兰奇也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体育运动与文化的结合。”这都反映奥林匹克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原则,即奥林匹克运动通过体育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它增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价值,也丰富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历史使命,其基本表现就是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一再强调的奥林匹克运动与教育的紧密结合。[4]

  

  (5)道德规范原则

  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项全球性的文化活动,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的活动将无法开展,而且《奥林匹克宪章》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规范手册,其中就多次提及并要求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所有成员不得违背有关基本公德和体育运动道德。[5]

  通过一百多年的奥林匹克实践活动,奥林匹克逐渐形成了涵盖行为规范、道德观念、良心、义务及自豪感等方面的奥林匹克道德规范体系。在奥林匹克优胜者的“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下,全世界的青少年都接受了道德规范的教育,尊重基本公德原则成为全社会人们的基本素养之一。

  (二)中学体育文化建设与推崇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意义

  体育素质教育是广义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以为社会育人为根本目的,以体育实践为其主要手段,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过程。

  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是“普遍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6]这种素质的提高不但包括身体素质的发展、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还应包括体育文化素质的丰富、体育人文精神的发展。中学担负着培养体育专业初级人才的使命,其体育的目标指向,理应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有更进一步的要求。进行奥林匹克教育,正是满足中学生对体育的各种需要、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1)奥林匹克精神对中学生身心素质的影响

  身心素质教育包括身体素质教育和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两个方面。身体素质教育是依据中学生身体素质的需求提出来的,它体现着体育素质教育与其它学科素质教育相区别的本质特征,即体育素质教育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的独特作用。反映着体育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功能。体育心理素质包括提高智力品质,培养体育情感与意志品质、体育兴趣与需要等个性倾向以及自信心等自我意识。它是中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的教育是中学体育教学中更高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应积极挖掘。

  (2)培养中学生坚强意志的体育精神

  第一,公平竞争

  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运动场上所倡导的竞争是公平竞争,即指必须遵守规则、光明磊落、平等公正,它是人类社会一切竞争的典范。这种体育精神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传播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重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竞争,特别是公正的、平等的竞争,必然促使社会个体超越进取、奋力向前、谋求优胜,追求完美的生命,从而最终融汇成社会进步的巨大洪流,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竞争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主动精神,从而激发个体的发展潜力。善于竞争是对现代人才的基本要求,公平竞争精神是中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必须具备的精神素质,向中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对于培养其公平竞争的精神具有特别突出的意义。

  第二,积极进取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向世人昭示着一种顽强奋争、尽力拼搏的体育精神,同时也是一种不断超越、锐意进取的人生信念。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7]曾获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著名作家黑塞也认为:“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8]这些至理名言都指出了人应当具有一种自我超越、奋斗不止的精神气质。

  第三,尊重与合作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竞赛作风、态度和精神,指的就是英文中的sportsman-ship和teamwork。”前者是竞赛道德,“是从球员怎样对待对手来说的,要能主动地严守球规,己所不欲勿施于对方,不搞小动作,尊重裁判,不计较胜负,始终全力以赴。”而后者则是“从球队内部队员之间的关系来讲的,各个队员要能各守岗位,各尽全力,密切配合,不存个人突出之心,步步从全队整体出发,顾全大局。”他所阐明的便是体育精神中的尊重与合作精神。同时他进一步指出:“这两条其实是人类社会赖以健全和发展的基本精神,体育运动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实践来培养和锻炼这种基本精神。受过良好运动训练的人重要的是把这种精神贯彻到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使他所处的社会能得以健全和发展。”[9]

  (3)奥林匹克精神对中学生体育能力及审美素质的影响

  

  奥运会体现出的教育正是体现了体育思想的核心。通过体育了解各运动项目的起源和发展,在观摩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奥林匹克的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它是寓教于乐的,通过体育活动促使中学生获得体育能力及提高审美素质。

  (4)开发中学生的人性美追求

  我们的高等教育在适应论和工具论理念的支配下,一向注重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教育,似乎教育的任务就是促进人的理性发展、开发人的思维潜能,这种流布甚广的教育观念显然是片面的。的确,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人的理性能力,但是,人是感性与理性、肉体与精神的统一体,人的发展应该以全面的、整体的发展为目标,教育在培养人的理性能力时不应忽视或抛弃感性能力的培养。“本真的人”应当是“完全的人”或“完整的人”,应当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合体,应当是既有血有肉又有头脑有思维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10]

  顾拜旦在其《体育颂》中就高度颂扬了体育的作用,,鼓励人们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中,其目的是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成为高尚、公正、自由、坚强、聪明、健美的人,不仅拥有健康的身体和清晰的生命,又具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强的意志,成为具体的、完善发展的人。

  二、分析奥林匹克精神对中学生的品质影响

  奥林匹克主义的内核是体育运动。但它区别于一般体育运动的是它不只限于运动和体能活动,而同时着重从思想和情操上培养青年。[11]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曾讲过:“当今世界充满发展的极大可能,但同时也存在着危险的道德败坏。奥林匹克运动能建立一所培养情操高尚与心灵纯洁的学校。”奥林匹克主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活动,而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生活方式。这种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可以为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服务。

  尤其是当代中学生处于较为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容易受到各种纷繁复杂的客观因素和社会思潮的影响,而且他们的价值观正好处于从易变到定型的关键时期。因此,充分发掘奥林匹克精神对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功能,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和较强的可操作性。[12]

  (一)精神品质方面

  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内容“团结、友谊、和平、进步”,实际上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以体育竞赛活动为载体,培养中学生公平竞争、进取拼搏与团结协作等精神。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运动场上所倡导的竞争是公平竞争,即指必须遵守规则、光明磊落、平等公正,它是人类社会一切竞争的典范。这种体育精神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传播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生活中重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竞争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主动精神,从而激发个体的发展潜力。[论-文-网Lunwennet]

  (1)集体主义观念

  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自我意识很强,心中缺少关心他人、集体的思想意识。而奥林匹克运动所蕴涵的“了解、友谊、团结”的精神正好可以帮助青少年化解“以自我为中心”,逐渐树立起集体主义观念。体育运动不论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如果没有大家的支持和付出,任何单独的个人也不可能站在奥运最高领奖台上。同时,运动员在与对手较量的过程中,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进而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友谊.奥林匹克运动主要依靠人们共同遵守规则、共同切磋技艺、共同交流感情、共同探索人生来达到团结的目的。如果没有团结,没有集体主义精神,没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奥林匹克运动就不会产生,也不会有现在的辉煌。在奥运会激烈的竞争较量背后,显现的却是人类理性的神圣光辉和共同价值的永恒追求。当代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观赏各种体育活动和竞赛来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2)拼搏进取精神

  现在的大部分中学生都是从小在幸福中成长,他们缺少生活的磨练,不知道什么是创造,更不知道创造的艰难辛苦。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往往会产生灰心丧气的念头。奥运奖牌获得者在获得荣誉的背后要付出多少汗水、泪水,甚至血水。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模仿力,奥林匹克主义抓住了这一特点,将树立“良好的榜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力图给青少年提供奥林匹克选手———这些活生生的现实中的英雄,让他们去模仿,去学习。抓住奥林匹克的这一教育功能,挖掘运动员的成功背景和艰难历程,并以此来激励青少年的壮志豪情,引导他们脚踏实地、奋勇拼搏、不断进取。

  (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方面

  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之所以对当代中学生有如此大的感召力,关键在于它唤起了人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奥林匹克运动赛场的竞技是国家民族精神的竞技,在那里,国旗的升起、国歌的奏响,正是健儿们所代表的国家荣誉、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13]

  现代奥运会向一切国家、地区和民族开放,它超越了政治、宗教、肤色、种族和语言的限制,成为全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盛会。国际性是现代奥运会与古代奥运会的根本区别,它突破了狭隘的民族感情,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要,使现代奥运会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盛会。奥林匹克精神在这个方面能够进一步影响中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

  (三)人生理想方面

  针对目前中学生中存在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颓废思想,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理想,无疑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同样,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这种理想主义精神,就等于失去了前进的动力,那么,这个社会就可能倒退甚至崩溃。中学生在受到奥林匹克精神的影响下,会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审视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内涵,接受其熏陶和影响。

  中学生的理想是一个萌芽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认真地接受先进的精神熏陶,其价值观、世界观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四)价值观方面

  (1)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按照《奥林匹克宪章》的规定,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人生哲学。青少年在顽强拼搏的运动竞赛中,在对“更快、更高、更强”目标的不断追求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培养拼搏进取、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精神品质。奥运会采用的一些突出国家外部标志的仪式,如奏国歌、升国旗等,能增强以国家为单位的民族认同感,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意识。目前奥运会对中国来说已经成了一种凝聚国民的粘合剂,自获准申办奥运会以来,举国上下都是齐心协力为举办奥运献计献策,这种影响力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巨大的。

  北京奥运会提出了“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三大理念,奥运理念的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热爱环保、弘扬人文精神和献身科技事业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青少年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和感召能力,在他们中间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可以让他们充分地认识、了解奥林匹克运动,很好地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和理想,从而促进“三大奥运理念”的落实。

   (2)坚强意志品质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形成。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精神,昭示的是一种不断超越、锐意进取的人生信念,揭示的是一种自我超越、奋斗不止的精神追求。校园精神文明教育中灌输这种精神,有利于学生在激烈的运动竞赛中,在枯燥的实验和学习中,在对目标不畏艰险的探索中,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同时,也将激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去克服生活和工作的一切困难,最终取得胜利。

  (3)诚实守信意识的培养。“公开、公正、公平”的精神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它要求人们在竞争中必须遵守规则、光明磊落、平等公正。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公开、公正、公平”的精神已被推广至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社会法则中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法制社会中,法律、法规所保障的第一要务就是公平。但是,反观现代社会,失范和越轨行为层出不穷,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强调精神文明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奥林匹克公平原则精神的教育,能培养他们尽快适应法制社会的素质,在社会竞争中减少失范和越轨行为,把提高竞争力的方法用在挖掘自身潜力上,公平参与社会竞争实践。

  伴随北京奥运会的积极筹办,我国“全民健身计划”二期工程已经启动,学校体育又将迎来全民健身工作的新热潮。我们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在校园普及健康意识、奥运意识,改善学校健康环境,兴建体育场所,开展各类体育竞赛,形成特有的体育文化氛围。在奥运的召唤下,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一批日渐淡化的奥运项目又将焕发生机,并与一些非奥运项目在学校体育教育层面上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力地推动学校体育教育的开展。

   三、探讨提高中学生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奥林匹克教育师资队伍

大力开展体育教师奥林匹克培训,有计划地对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分期分批办培训班进行系统的奥林匹克运动的学习,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奥林匹克知识的传播问题。它将导致一代人真正了解和理解奥林匹克运动,从而自觉地为奥林匹克事业做出贡献。为了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培养奥林匹克教学人才、广泛进行奥林匹克教育。

  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对目前在校体育专业中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的力度,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将奥林匹克教育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向全国各地体育教师传授有关奥林匹克运动的知识,激发他们向学生讲授奥林匹克知识的热情,同时要有计划地对全国体育教师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培训,使他们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的第一手资料。

  (二)普及奥林匹克教育读物

  为使中小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奥林匹克知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应与出版社联合,做好奥林匹克教育读物的普及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应划拨出一定的资金支持奥林匹克教育读物的出版和发行。学校和教师也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积极订购,并耐心细致地向学生和家长说明学习奥林匹克运动知识的意义。

  (三)体育教学的完善

  

  为使中学生更为直观地接受奥林匹克教育,一方面,应当将奥林匹克运动的内容充实到学校体育的理论教材体系中去,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课的学习中,更多地接触到与奥林匹克文化相关的知识,教师也可以通过讲授、讨论以及组织观看录像等形式展开教学,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各种课外读物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自觉地增加对奥林匹克的了解。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各种体育运动,学校可以鼓励学生组织各种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社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在有关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使学生在运动竞赛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思想品质,使他们在各种竞技运动的组织和实践中接受奥林匹克精神的感染和熏陶。[14]

  (四开展社会体育和家庭教育

  教育作为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可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对青少年的奥林匹克教育除采用传统的学校教育形式之外,还可以通过在社会上开展体育运功来实现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因为奥林匹克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社会教育。[15]此外,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奥林匹克的关注与参与也将深深影响孩子们的奥运意识和行为。社会及家庭仍不失为对青少年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途径,社会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五)加强社会媒体宣传

  除学校教育因素外,为宣传奥林匹克理想、扩大奥运会影响,社会大众传媒也应为奥林匹克传播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报刊、电台、电视台等的传播优势,开设奥运专栏或奥运频道,办好体育广播。拍摄、播放反映北京筹办2008年奥运会进展情况和市民热情参与、喜盼奥运的专题节目;创办直接为奥运服务的报刊等。建立奥运网站,调动广大青少年网民参与奥运的积极性,形成国内外全方位覆盖的立体宣传模式。由于奥运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和平聚会,也由于奥运会与传媒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强烈的互动效应,这种效应的能量释放出来,对拥有最多观众群的青少年的奥林匹克教育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六)推进学校奥林匹克教育

  奥林匹克运动以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我国青少年接受奥林匹克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他们大多在学校接受教育,易于组织;他们心理上具有可塑性,易于接受积极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因此,通过学校教育普及奥林匹克教育是一条重要途径。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开展奥林匹克课程和讲座,将奥林匹克教育与学校体育课相结合,使青年学生成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学校在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中,应对中小学生着重进行奥林匹克史及北京奥运理念的教育。此外,校园广播、墙报、报纸、杂志、书籍以及迅速崛起的校园网络、音像制品应充分发挥作用,传播奥林匹克文化来促进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四、小结

  奥运理念的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环保,弘扬人文精神和献身科技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在学校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必须突出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主题思想,积极引导广大学生树立体育环保、体育人文和体育科技意识。

  在奥林匹克精神的影响下,中学生要学会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性的工作投入到环保宣传、人文培训以及科技攻关的奥运事业中来,让高科技带给2008年奥运会全新的感受。总之,深化奥运理念的教育,会给中国社会和青少年学生的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孙葆丽教育,奥林匹克运动的生命线[J]体育文化导刊,2002,(6)

  [2]任海奥林匹克运动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o00

  [3]崔乐泉奥林匹克运动简明百科[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彭永婕张志伟韩东晖人文奥运[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5]何振梁奥林匹克运动中的文化与教育[J]体育文史,2000,(5)

  [6]张洪潭辨识素质教育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致力点[J]体育与科学2001(1):57–60

  [7]雅斯贝尔斯 邹进译 什么是教育[m]  北京:三联书店,1991

  [8]大学活页文库合订本[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费孝通清华人的一代风骚[J] 读书,1991,(11):3–6

  [10]威廉•巴雷特.段德智译非理性的人[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11]闵健论校园体育精神的特质与价值向度[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

  [12]马岳良 试论北京奥运会前我国青少年的奥林匹克教育问题[J] 体育与科学,2003,(2)

  [13]陶于论奥林匹克精神的人文价值[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3)

奥林匹克的精神篇10

赋予奥运以人文的特色

现代奥运理念的创新

从词源上说,“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是指通过教育与教化的方式来确定与巩固人本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人文精神与奥运理念相融合,赋予奥运以人文的特色,这是现代奥运理念的创新。从中英文互译的角度,可以把人文奥运理解为人本奥运、文化奥运和大众奥运。

人本奥运,是指在奥林匹克运动中体现尊重人、关爱人、提升人的人文精神。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主义中包含关爱、友谊与和平的思想。关爱,是指对运动员的关心与爱护;友谊与和平,是指奥运会反对任何形式的谋杀、流血等暴力活动,当运动场上出现矛盾与误解时,提倡宽容、理解与谦让。奥林匹克运动既是一项体育运动,又是一项教育运动,后者的作用是全面提升人的素质。法国教育学家顾拜旦创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就是通过体育运动教育青年。运动员在运动场上表现出来的拼搏精神,鼓励着人们不断奋进、不断追求,这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奥林匹克》将“良好的榜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

文化奥运,是指奥运会为世界各民族文化提供了一个展现、交流与融合的舞台。国际奥委会2000年论坛强调:“奥林匹克所推崇的绝不是一种标准的现代化或文化的单一化,更非欧洲化或西方化,未来的奥林匹克运动是多元文化的又是跨文化的”。从奥运会日益增多的具有各国文化特点的比赛项目可以看出,这项世界最著名的体育赛事已经融合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并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同。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从未间断、绵延至今五千年的文化,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是世界各国朋友近距离接触和感受这一文化的最好机会。同时,北京奥运会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盛会。届时,将有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名运动员、教练员,2万名以上的注册记者和3万多名的非注册记者,以及几十万名游客来到中国、来到北京,这为世界文化集中交流提供了宝贵的机遇。

大众奥运,是指奥林匹克运动旨在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现代奥运会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体育竞赛的范畴,奥运会的申办、筹备以及举办,动员了社会各方面民众的广泛参与。同时,奥林匹克运动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维护人的生命健康的权利,注重通过体育锻炼达到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目的。事实证明,只有建立在大众参与和普遍健康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奥林匹克运动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

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出

继承与发展了奥林匹克精神

北京在申办奥运会时提出的人文奥运理念,适应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回归人文精神的时代要求,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强调人文精神与体育运动结合的人文奥运理念,是对古代奥运会人文内涵的有效传承。起始于公元前776年的古希腊奥运会,不仅注重展现人们发达的肌肉和健美的身躯,同时通过音乐、唱诗、戏剧等文艺方面的比赛,展现人们的精神状态。这种在身心和谐状态下的公平竞争,正是古代奥运会的魅力所在,也是其人文内涵的重要体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继承了这种人文精神。《奥林匹克》规定:“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奥林匹克精神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使奥林匹克运动不再是单纯的体育运动,而是展现人文精神的窗口,它所宣扬的和平、友爱、尊重、拼搏的思想已远远超过了体育赛事本身,这也正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魅力所在。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出,突出体现了这一奥林匹克精神。

与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理念相互联系的人文奥运理念,是奥林匹克精神在当代的丰富和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日益凸显:自然资源的枯竭、自然环境的破坏,带来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过度的功利主义和商品化,造成价值观的错位和失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强烈呼唤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关注科技健康发展的人文精神回归。以弘扬人文精神为己任的奥林匹克运动,自然也在回应人们的这种呼唤。

实施人文奥运战略

为推进奥林匹克运动积累经验

北京奥运会的筹备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人文奥运理念的战略实施过程。这一战略的实施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推进奥林匹克运动积累了重要经验。

奥运会筹备过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北京奥运会无论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都体现着人文奥运的理念。例如,为运动员、教练员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和比赛场馆;形成了以公共交通网络为主,以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现代交通体系,为赛会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通保障;为保障残奥会的进行,建设和改造了符合残奥会要求的体育设施与人性化的公共设施;重视环境整治,在新能源利用、污水处理、大气治理方面都取得了成效,为奥运会的举办提供了一个清洁无污染的环境等。

奥林匹克教育促进了人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北京奥组委与教育部在全国4亿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传播奥林匹克知识,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确定了206所中小学参加“同心结”交流活动,促进北京市中小学生与奥林匹克大家庭各成员所在地青少年的交流;广泛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促进广大市民养成热情礼貌、文明观赛、遵守秩序的良好文明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