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工业经济发展十篇工业经济发展十篇

工业经济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7:45:23

工业经济发展篇1

一、强化领导,规范管理,完善工业发展机制

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发展工业经济,已在全镇上下形成共识,工业兴镇、工业富民成为全镇工作的主弦律。一是成立专班。镇党委、政府先后组建了强有力的工业专班,成立了全镇“工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优化经济环境领导小组”、“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园区管委会”等工作专班,制定了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驻厂责任制。二是明确责任。下发了《__口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意见》,明确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具体措施和奖惩措施。与镇内各单位签定了《__口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责任制》;强化各单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管理责任,形成层层抓落实,齐心合力配合抓的联动格局。三是营造氛围。每年都召开有农村支部书记、镇直单位和企业负责人及全体机关干部参加的全镇工业经济工作会议,镇里主要领导更是逢会必谈经济环境、必讲工业企业、必说经济发展,形成了党委、政府重视,职能部门支持,广大群众关心的良好氛围。四是规范收费行为。在“镇优经办”建立收费报批登记制度,凡镇内各单位和上级部门涉及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都要经“镇优经办”登记、核准,把好收费的第一道关。凡是“镇优经办”依据有关政策明确不能收费的重点项目和区域,不允许任何部门去收费。五是健全制度。在镇政府和镇直单位推行执法公示制、服务承诺制和首问责任制等,规范服务行为,提高办事效率,树立廉洁、务实、勤政、高效的政府形象。同时对投资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制度、重大项目领导制度、撤资责任追究制度,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

二、兴建园区,真情服务,搭建企业发展平台

我镇以工业园区为依托,不断完善硬环境,以新产品、新项目、新科技为载体,不断增强企业实力,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不断壮大园区规模,有效地促进了全镇工业经济的发展。一是成立了园区管委会及办公室,出台了园区管理办法20条,将服务延伸到企业第一现场,对企业实行“零距离”服务。二是先后投资近60万元用于园区的扩建,确保了水、电、路及广播电视、通信通畅。三是帮助企业“引资引智”。在镇党委政府的协调下,一方面争取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先后引导企业贷款1800万元,社会融资1000万元,缓解了资金流动的压力;另一方面大量引进熟练工及各类管理人才,帮助企业加强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园区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场所,招商引资的理想平台。

三、增加投入,狠抓技改,努力盘大做强企业

技改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手段。党委、政府极力鼓励各企业盘大做强,各业主们也都铆足干劲,动脑筋、想办法,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鑫达管业建厂四年来,每年都投入近百万进行厂房扩建和设备添置,产能逐渐扩大,产品不断丰富;鸿基铸造将所有利润投入到扩大再生产,始终使企业处于全县发展前列;裕兴油脂三年时间内两次技改,共投入300多万元,使企业生产能力翻了两番,成为我镇目前产销额最大的企业。去年,外埠来我镇投资的规模空前,投入50万元以上的项目8个,其中续建项目5个,新建项目3个。8个项目计划总投资2300万元,是全年计划1000万元的1.6倍。这些项目建成后,新增产值5000万元以上,特别是投资1200万元兴建的新裕农业发展公司,该企业现已建成,具有年加工原料50万吨,产值8000万元的生产规模。

四、大员上阵,强力招商,培植工业经济发展新亮点

工业经济发展篇2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重工业城市的必由之路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而对重工业城市而言,其特殊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使发展循环经济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发展循环经济是重工业城市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目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占有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多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铁矿石、铝土矿的人均储量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42%和7.3%。而长期以来,重工业城市大都采取传统的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表现为“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费资源。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

发展循环经济是重工业城市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重工业城市传统的生产方式,还直接表现为各种废弃物的肆意排放,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已经到了极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使重工业城市由于生产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据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发展循环经济是重工业城市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我国目前GDp约占世界的4%左右,而消费的石油占全球7%、电力占13%、原煤占30%、钢材占27%、铝村占25%、水泥占40%。[1]我国每创造1美元价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重工业城市的任务更为繁重。

发展循环经济是重工业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呈库兹涅茨倒U字形曲线变化。[2]据有关权威部门调查,我国重工业城市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总体情况处在倒U字形曲线的上升阶段。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重工业城市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使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情况早日进入倒U字形右边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重工业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

重工业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立刻提上日程,而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却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不足。首先,一些重工业城市对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对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动态了解不够,因而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其次,一些重工业城市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关心不够。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就应该高度关注环境状况和资源情况,关心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重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三,一些重工业城市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作用领悟不深。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在这种发展观的影响下,虽然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二是法规政策滞后。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清洁生产促进法》,也有了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但现在还处在初级阶段,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的法规和政策体系远远没有形成,法制对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作用还相当微弱。而在现有法规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一些重工业城市贯彻得也不够到位,还存在许多与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相矛盾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多数重工业城市没有自己的促进循环经济的法规和配套政策,没能发挥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作用,今后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科学研究薄弱。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为基础,包括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对国外情况的研究,结合中国国情的核算和考核指标体系研究,经济政策、法规研究,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等等。这些研究在少数重工业城市已经开始,也有一定的投入作为保障。而在多数地方尚未起步,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已经落后于实践。因此,如果不加快相关科研工作的步伐,落后的理论将会成为重大制约因素,从而影响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是工作体制不顺。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建立一种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下,政府各部门、全体企业与城乡居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目前,地方乃至国家部门之间在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和服务上缺乏明确的分工,各自的职责任务也有待进一步确定。因此,迫切需要尽快明确工作体制,切实调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齐心协力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重工业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举措建议

循环经济要求经济活动以“3R”为准则,[3]即“减量化”(Reduce),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再利用”(Reuse),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Recycle),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重工业城市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开展清洁生产,提倡绿色消费,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因此,重工业城市必须下大气力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循环经济发展。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科学发展,应当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等同于发展的观念;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科学发展,主张在追求经济发展时,不仅应当考虑经济总量的扩张,还应当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不仅应当关心当前的经济发展,还应当关心子孙后代的生存。因此,重工业城市必须“坚持开工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切实改变“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采取“产品-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生产过程,走以生态工业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要通过减少经济活动中的物质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要把地方党政“一把手”发展循环经济实绩纳入考核内容,并存入个人档案,作为奖惩任用的依据之一,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真正落到实处,使科学发展观在基层落到实处。

第二,健全法规制度保障循环经济发展。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无不是从循环经济立法开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制定一整套法规制度来保障和促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的任务迫切而艰巨。这不是重工业城市自身就能解决的问题,国家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加快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基本法律的立法进程,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等配套法规和促进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的专项法规。有关部委要制定废旧轮胎、包装物、冶炼排放物等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加快制定耗能设备的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的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的节能设计规范以及建立强制性的能效标识和再利用品标识制度。重工业城市要完善循环经济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质询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对资源性产业实行公平准入,突出资源效率指标和最低技术标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坚持“节奖超罚”,在原料、生产、产品、包装、消费和废物处理回收等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控制指标,提高企业资源节约意识和综合利用水平。

第三,完善政策规划鼓励循环经济发展。一方面,尽快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重工业城市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财税政策体系,加快制定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节能建筑以及低消耗、低排放车辆的财税政策,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调整高耗能产品进出口政策。积极推进峰谷分时、丰枯分季、差别价格等电价、水价制度。加大对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每年由财政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循环经济项目、企业。另一方面,积极发挥规划的龙头指导作用。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是政府、事业单位、各类企业、工业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工业城市政府的计划、经济、财政、城建、环保等部门要加强合作,密切配合,用规划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将循环经济规划纳入到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积极组织有关事业单位、企业和开发园区,因地制宜编制本地区、本单位、本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促进循环经济更快发展。

第四,推进科技创新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在充分利用资源、优化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前提条件下,实现效率和利润的最大化。这一目标是现有常规技术所无法支撑的,需要在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上下功夫。因此,重工业城市要高度重视信息、先进工艺和制造技术在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应用,坚持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的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等。加快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加大对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多种产品的联合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工业经济发展篇3

研究部署我区下一步经济工作。刚才,这次会议是区委、区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主要内容是传达贯彻市委推进工业经济科学跨越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精神。继洲区长传达了会议精神,嘉毅同志提出了贯彻意见,很具体、很明确,完全赞同,希望各部门认真抓好落实。下面,讲三方面意见。

一、提高对工业经济科学跨越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推进工业经济科学跨越发展。既定发展思路的再深化,全党抓企业的具体化。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工业经济科学跨越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抓企业、上项目、强工业上来。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从弱到强的变化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第一。工业强则国民经济强,工业化水平高则经济发展水平高。没有强有力的工业,就没有高水平、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没有强大的现代工业的发展,就没有第三产业的崛起。

工业是城镇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核心。工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产业,第二。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标志着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一个城市的经济主要靠工业支撑,没有工业就没有城市的支柱。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律标明,工业化水平越高,经济就越发达,乡村化进程就越快。全世界发达国家,无一不是工业大国、工业强国。可以说,工业化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工业经济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工业是税收的最大贡献者,第三。只有工业跨越发展,才干改变财政困难局面。无论是沿海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发展实践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特别是农业税取消后,工业更是成为财政收入的主体。同时,工业经济也是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渠道。就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石,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而就业的最大载体是企业。如果没有工业经济支撑和拉动,提高群众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就是一句空话。

但在去年年度目标考核六区评比中却位居第4名。如果我没有危机感、紧迫感,区曾经连续四年荣获超标区称号。不下大力气抓经济工作,差别将越来越大。刚才,嘉毅区长在工作演讲中谈到存在差别和不足,掌握得很准确,分析得很深刻。必需清醒地认识到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深刻理解实现工业经济科学跨越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工业是第一要务的重中之重”思想,牢固树立“无工不快、无工不富、无工不强”思想,把工业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举全区之力抓企业、抓工业,实现工业经济的超凡规、跨越式发展,以工业经济的大发展引领全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以园区核心启动区建设为主线。

而招商引资的效果主要看园区。经过我不懈努力,园区已纳入“哈大齐”工业走廊规划,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初期阶段。一定要树立抓园区就是上大项目、抓园区就是抓跨越发展的意识,奋起直追、后来居上,争取在核心启动区建设、旅游经济、物流经济、小商品经济、民营经济以及创优经济发展环境六个方面实现大突破。当前要重点抓好三件大事,大规模、高档次的现代工业园区是招大商、引大资、上大项目的主平台和突破口。未来发展的快慢主要取决于招商引资水平。一是要重点抓好物流经济;二是要重点抓好旅游开发;三是要重点抓好大企业裂变入园。

提高园区对外形象和实现园区滚动发展的殊途同归。必需把核心启动区建设摆在经济工作的中心位置,做到领导精力重点投放、工作力量重点支配、人力物力重点倾斜,把抓企业、搞招商、上项目的偏重点放在抓核心启动区上。一要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市场化运作、公司化运营的原则,积极筹集资金,建立多元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要积极抢抓政策机遇,申请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这方面,今年上半年已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下半年,要继续积极向前推进,不达目的不收兵。要以房地产开发模式吸引企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核心启动区以外,要留有一定比例的房地产规划区,作为配套项目对核心启动区的开发商予以政策弥补。也可以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项目对外招商,投入使用后利润分成;也可以由入园企业垫付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以后实行税费返还;还可以采取拍卖园区基础设施冠名权等方式筹集资金。这方面,相关部门要多研究政策、多借鉴经验、多条腿走路,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依照“五通一平”乃至“多通一平”更高标准,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使园区早日有形象,提高对项目的吸引和承载能力。二要千方百计引进企业、项目落户园区。要在哈大齐工业走廊优惠政策、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以外,用地价格、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方面研究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让利企业,吸引各类企业落户园区。争取把齐车集团、和平机器等区内大企业的裂变企业吸引到核心启动区内,大力发展配套经济,走产业集群的道路。大企业裂变是国家调整经济结构的方向和思路,未来希望所在,一要在核心启动区建设上实现大突破。做好核心启动区建设。财富,不是包袱。车辆厂已完成了股改,和平厂也在搞股改,将在发展民品方面有所作为。要紧紧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大企业的技术力量、产业条件和市场空间“借鸡生蛋”既创造税收、发展园区,又密切与驻区企业的联系。同时,要主动与一厂、二厂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联系,吸引其入驻园区发展,土地使用方面,负责协调有关部门,争取给予零租金政策。对目前有投资意向的企业,要认真梳理,主动争取,可以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鼓励企业尽快入园发展,使园区早日见效益。三要搞好中小企业守业孵化器建设。吸引咨询、金融、法律、会计、研发等多种中介机构和守业群体进驻园区,为中小企业守业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减少守业企业的风险。要突出政府服务企业的职责,积极争取各类性质的经济发展扶持资金,引导多种经济形式发展守业。鼓励民营科技企业进入科技产业园区守业发展,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兴中小型科技企业。要动员有识企业到园区建房后对外出租招商,吸引企业入园发展。四是建设地标式建筑,加大园区形象宣传力度。要尽快在核心启动区建设园区形象标志,并通过媒体整合筹划,加大园区形象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要抓好园区服务和管理,依照“精简、优质、高效”原则,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特别要加强项目跟踪意识和服务意识,保证入园项目顺利投建投产,把园区打造成投资的热土。

国旅游业总收入以年均12%速度迅速增长,二要在开发温泉旅游资源上实现大突破。旅游对经济的综合拉动作用最强。近10年。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7%平均增长率,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胜利开采出的温泉井,经权威专家鉴定,富含二十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为国内罕见碘矿泉,开发利用后将和扎龙维护区形成一站式旅游线路。丹顶鹤成为唯一的候选国鸟,使扎龙自然维护区备受关注,对于我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无疑会发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一定要做好旅游这篇大文章。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整体化开发、大手笔运作的原则,以招商引资为重要举措,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参与地热温泉资源的开发建设,借助外力加快发展,打造出以地热温泉休闲度假村为中心,以湿地观鹤旅游为依托,以关联产业为辐射,以振兴区域经济为目标的全方位大开发旅游格局。要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原则,创新开发机制,支持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投资方式加入开发阵营。人民大会堂召开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新闻会后,吸引了许多大企业、大财团的目光,中信、中通、港中旅等集团均对投资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这些大集团都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近期,中信集团高层管理者要到区考察地热资源,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做好接待、沟通、协调、服务工作,确保万无一失。要以发展为根本,以项目为依托,以集约为要求,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选好战略投资者,统筹规划温泉开发,合理安排项目布局,做到有序开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把地热资源开发这篇文章做好,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铁锋经济全面振兴。旅游开发项目中有卜奎记忆民俗园、域外风情园、滨水浏览区、富氧健身园等一批大项目,每个项目都要有可行性研究演讲。只有“胸有成竹”才干有的放矢。二要树立大旅游观念,整合旅游资源。要站在抓产业结构调整的高度,以扎龙自然维护区为着力点,以深度开发地热温泉为载体,科学整合以扎龙满族村、大乘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以及克钦湖、扎龙湖、凤湖等生态旅游资源,推出精品旅游线路,把旅游业打造成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三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采取多种形式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抓好齐扎公路两侧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争取年年有改观,三年大变样。要充分发挥我区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绿色食品知名度高的独特优势,沿齐扎公路建设富有农家特色风味的生态餐饮带,开发独具特色的苇草编织等旅游产品,拓展旅游产业链条。

其核心是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对分散的运输、贮存、装卸、搬运和包装、配送进行优化整合,三要在大力发展物流经济方面实现大突破。现代物流是一种新兴的生产行业。实施一体化运作。国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7%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率同比降低0.3%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加快6.5%这些数字从一个侧面表明,物流的发展促进了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发展物流产业上,区具备良好的基础,除了区位优势以外,还有产业基础,运输产业联合总社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农民运输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机遇,把物流经济做大、做强、做优。一要打造物流龙头企业。为了发展物流经济,专门在园区内设立了物流园。欧尚现代物流中心项目是引进的一个大型物流项目,要竭尽全力为项目建设搞好全程服务,确保项目顺利开工。同时我还要筹划、推介集包装、保鲜、仓储、运输、交易于一体的绿色食品加工等物流项目,不时壮大产业群体。二要培育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专业市场在现代物流体系中的联结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站前市场、水产市场等各类专业批发市场,以“商流”促进“物流”三要增强物流产业意识。加大物流宣传力度,改变企业“只看商流忽视物流”误区,增强企业物流活动主体的参与意识。鼓励企业改造业务流程,通过改组、改造、重组等方式,逐渐将原材料推销、运输、仓储和产成品加工、整理、配送等物流业务有效分离进去,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承当,推进企业物流向专业物流转变。四要为物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要继续支持以运输产业联合总社为龙头的现有运输业不时扩大规模,增加营运项目,规范经营行为,增强竞争能力,创新物流业微观搞活机制,推进物流发展的市场化进程。

现有商家2500多户,四要在做大做强做优小商品经济上实现大突破。小商品经济是区独特的优势产业。龙头企业百花园批发市场的销售范围已经拓展到东北三省、内蒙古、俄罗斯及东北亚等地。商品品种5万多种,从业人员2万多人,胜利兴办、承办了3届小商品交易会,并取得了中国国际(齐齐哈尔小商品交易会的标识,为我市增加了一个新的会展品牌。要充分利用好小商品经营这一特殊的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做大做强小商品经济。一要做大做强小商品交易会品牌。支持百花集团7万平方米小商品商务中心建设,形成以百花园批发市场和汇博广场为龙头,辐射景新市场的小商品批发零售中心。要继续协助百花集团办好小商品交易会,力争在客商数量、会展效果、成交金额、对外影响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二要打造小商品生产加工园区。要以园区为载体,开展专业定向招商,集中引进浙江、义乌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小商品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大力发展投资小、入手易、见效快的小商品生产,形成既有市场、又有基地的小商品产业链。要在义乌召开新闻会,吸引当地小商品生产企业到这里投资发展。三要大力扶持手工小商品生产发展。区有近千人从事苏绣、刺绣、字画装裱等手工小商品加工,手工小商品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不只活跃了城乡经济,而且成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渠道。要广泛动员辖区群众发展小商品生产加工,加大对小商品生产的政策扶持和行业服务,特别是要利用好小额贷款政策,协助其解决发展缺少资金问题,引导其逐步做大做强,不时扩大规模,投资兴办工厂,加快产业化进程,使其成为小商品经济的重要组成局部。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发达地区的胜利经验,经济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都非常活跃。因此,要牢固树立抓非公有制经济就是抓发展、抓财源、抓就业、抓稳定的理念,继续坚持招商引资发展企业、深化改革搞活企业、科技进步提升企业、改善环境服务企业的路子,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总量上规模、结构上层次、质量上水平、管理上台阶。一是要进一步拓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空间。要放开市场准入,放宽经营领域,不限制总量和比例,不限制发展速度,不限制经营范围,不限制经营方式,五要在壮大民营经济上实现大突破。实践标明。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都要对非公有制企业放开。二是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支持有基础、有规模、有潜力的企业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大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人才支撑力度,培育名企、名牌、名人,提高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壮大建材、食品加工、机械加工、轻工、化工这五大主导产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民营经济群体。三要广泛开展全民守业活动。认真落实促进守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城乡群众不拘形式、规模自主守业。

但求所在只要能纳税就好”理念,六要在创优经济发展环境上实现大突破。要把改善环境、创优环境作为吸引投资、项目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要牢固树立“投资者是上帝、引资者是功臣、干部是公仆、损害投资者利益是罪人”发财我发展”不求所有。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意识,切实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是要营造规范高效的政务环境。要建立首问负责制,推行保姆式服务。依照“谁引进、谁服务”原则,采取代办、代替、领办等措施,积极为企业提供立项、证照料理等全程服务,不再让投资者独自奔忙,涉及的收费尽量减免甚至“零收费”二是要营造平安文明的法制环境。要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市场环境,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营造让投资者放心、顺心、安心、舒心的治安环境。三是要营造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认真宣传贯彻国家及省市鼓励投资的各项政策,确保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灵活性,特别是市里这次出台的四个配套文件和我区制定下发的政策措施,要认真贯彻执行。对人为设置障碍的要严格按《行政不作为问责办法》处置,坚决清除影响大项目建设的一切障碍。四是要营造老实守信的人文环境。各级政府要率先垂范,带头讲信用,对已经出台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要坚决执行,及时兑现,取信于民。

三、解放思想。狠抓工作落实

任务已经明确,实现我区经济科学跨越发展的思路已经明晰。关键是要狠抓工作落实。

营造有利于科学跨越发展的浓厚氛围。一要破除与己无关的错误认识。尽管“全党抓企业,一要解放思想抓落实。解放思想的水平决定工作的力度和发展的速度。必需突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障碍。全民搞招商”已经宣传多年,但还是有相当一局部干部存在模糊认识。从这次会议开始,全区上下必需明确,建园区、搞招商、上项目决不是某个领导、某个部门、某条战线的事,而是全区全体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在全区上下形成“铁锋发展,人人有责”人人谋发展、人人为企业”人人都是引资环境,人人都是招商主体”思想共识和良好氛围。二要破除畏难怕险情绪。少数领导干部认为项目建设,尤其是大项目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精力投入大,工作难度大,风险”大。这种畏难情绪,严重阻碍了项目建设工作。今后的工作中,各级领导干部必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突破畏难情绪的束缚,敢于向困难挑战,要敢想、敢做、敢试、敢闯,克服前怕狼后怕虎的心态,不换思想就换人。如果我当初不是冒着风险投入资金打出温泉井,不可能吸引到这些大财团。三要破除固有的思维模式。要树立开拓创新意识,破除有什么资源才干上什么项目、有多少钱才干办多大事和过去一直怎样等激进思维方式的束缚,以新思想、新理念开创新局面。要树立市场意识,破除单纯靠政府自身投入等依赖思想,多从市场和社会的角度去看待和考虑问题,立足点要高,思路要放宽,眼光要放远。解放思想永远没有止境,所以我要不断加强学习,多借鉴先进经验,多从自身找原因,多为发展谋思路。

部门围着项目干。要变过去领导干部一般性联系企业为包保企业、包扶项目、一包到底,二要强化领导抓落实。要继续推行领导干部抓分管战线、抓企业、抓稳定“三维分工法”坚持领导围着企业转。做到意向项目抓跟踪,谈项目抓落户,签约项目抓开工,建项目抓投产,开工项目抓产出。对所有大项目要逐一落实包保领导。温泉旅游项目由我亲自负责,大企业裂变入园和小商品加工项目由嘉毅区长负责,欧尚物流项目由邸书记负责,这些项目要确保年内有大的进度。常委会听过一次包扶项目的进展情况,整齐不一,有的项目进展较大,说明领导干部确实用心琢磨,也尽力去抓了有的项目进展不理想,年末我一定要有个明确的说法,要有考核、有总结、有通报。刚才继军部长宣读了包扶方案,年末我也要有考核、有评比,各部门要有实际行动,不能只是落在纸面上,挂在口头上。党政各部门都要以促进工业经济发展为己任,主动作为,积极出力。经济工作部门责无旁贷,组织、宣传、纪检、政法、农业、交通、建设、科信、劳动以及群团组织等部门都要紧密结合自身职能,找准切入点,真抓实干,大显伸手,大有作为。要通过建立目标责任体系、开展专题推进、改进督促检查和工作评议方式等措施,逐级落实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工业经济发展篇4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历年来,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修水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呕心沥血、夙兴夜寐,制订、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采取了一揽子办法,取得了卓然成绩。使我县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初具规模。在今年全市开放型经济工作会上,我县工业园区更是取得了综合发展第一的好成绩。

今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增大和我县地理区位还处于劣势、产业集群还未形成以及2017年我县决战工业700亿宏伟目标的确定,需要我们再一次深入思考我县工业发展思路、模式、路径。

元宵节过后,我校本着锻炼教师、发挥咨政作用的宗旨,成立了修水工业经济发展调研组,并请来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吴志远博士指导,对修水工业经济进行调研。

我们的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工信委、国土局、矿业局、环保局、统计局、人民银行修水支行等单位调研,组织了发改委、财政局、劳动就业局等单位负责人和供电公司、裕发食品、凯达服装、辉运饰品、新中英陶瓷、华伟矿业等企业负责人座谈。

通过调研我们梳理出发展修水工业经济的三条建议和一些公共扶持政策,这些建议更侧重于思维层面,旨在开启多种视角,具体操作层面的做法还有待相关部门专题调研并制订措施。文中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坚持产业集群,优化区位条件,努力形成反梯度发展态势。

1、强化集群公共政策研究,坚持集群发展模式。加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制订和实施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制度,坚定不移地走集群发展的模式。

过去,企业选址首先考虑的是成本因素,更倾向于沿海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接下来,当劳力等成本控制不下来时,关注产品市场区位因素,产品市场销售量大的地区成为企业首选。现在,企业发展更趋向为集群发展。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发展可给企业带来最大的利润。产业集群也就成为最大的区位优势。产业集群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集群为近距离的相关或上下游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竞争合作平台,成为吸引更多同行参与的“吸铁石”,集群的最大功能在于为集群内企业提供低成本环境和创新环境。无数事实证明,集群才真正是企业成长的“摇篮”和“大家庭”。

我们可根据本地特色资源、市场需求、区域分工来大规模引进关联度大的中小企业,同时加大目前我县“两头在外”企业的“嵌入式”发展,加大对这类企业的补贴,重点支持这些企业信息化、企业家培育、蓝领工人培育以及工业物流等,增强其稳定性和本土化,形成中小企业集群。大量稳定性强且逐渐本土化的中小企业的存量成长为集群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同时,集群的形成还需要行业中的大企业的参与。大企业的形成既可依托已有中小企业的重组整合,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来解决。

从集群培育的角度看,如果产品差异性较大的企业大量扎堆,是不利于企业长期成长的。所以,我们要摒弃无序式的、面面俱到的产业布局,根据国土空间开发和布局、本地资源优势,有选择地规划和打造若干专业集群。将支柱产业的摊子铺大了并不能降低县域经济风险,反而可能因资源配置拮据而导致整体陷入困境。

我们要尽快了解和掌握集群治理的先进理念和基本规律,可通过颁布地方性政策、制定各种战略计划以及开展促进集群创新的财政支持等方面帮助实现企业间良性互动,以此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2、坚持有限目标原则,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鉴于我们工业积累和现状,我们要坚持有限目标的发展原则,注重区域专业分工,要采取

非平衡发展战略,有重点地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在实践中,可考虑对现有工业项目运行状况进行分类梳理,从历史和现状两个维度、从多指标分析入手,全面详细地掌握各工业项目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性、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和发展潜能,再据对各工业产业进行排序并扶优限劣,逐渐凸显我县工业特色,营造主业优势,打造地方品牌。对我县来说,区域专业分工是实现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发挥优势、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形成专业化经济格局的重要方式。只有长期坚持才能真正实现产业规模扩张,达产达标乃至实现工业经济总量的跨越增长。地方经济越专业、越特色,就越具有向心力,对后续资源的吸附能力就越强,地方经济规模就越可持续,才能真正做大做强,进而突出地方特色,做出地方品牌。

3、研究市场供求状况,锁定招商引资范围。长期以来,工业企业投资区位选择都十分关注运输成本因素,特别是“两头在外”的企业。修水因为地处山区,交通条件并不十分便利,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工业企业的投资意愿和积极性。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运行条件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特别是以扩大内需为核心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国内背景下,不少出口企业已开始关注并满足国内市场,中部地区市场需求潜力较大。中部地区市需求场规模将成为替代具有成本优势的重要工业区位因素。修水地处三省九县中心地带,工业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理念,扩大内需并以我县为中心辐射的中部地区市场应该成为当前修水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所在。

当前,可以组织专门队伍科学、深入、细致研究以修水为中心的适度区域范围内的市场需求特征和市场潜能,并结合修水现有资源与条件,确定可供选择的产业发展方向,进而锁定招商范围,招商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被动或主动地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更重要的是形成对未来国内外企业跨区域布局时的重要影响力。我们可以主动谋划,要变被动招商为主动招商,积极引导长期以来“两头在外”运转模式的企业转向关注和研究内地市场,促使企业商业模式或商业战略转型,如果能实现这种转型,企业物流成本将大大下降,企业在修水投资的盈利可能性将大大增加,修水必将成为良好的工业投资聚集地。

4、优先抓好矿业产业集群。我县矿业经济发展主要瓶颈在于科技创新,为此,我们要不断强调科技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工作管理水平,熟悉科技型企业的特点,不断优化并适应科技型企业所要求的区位条件。同时,我们可以通过项目带动、以引入若干具有竞争合作关系的骨干企业为抓手,精心打造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矿业经济规模化、精深化、集群化发展。反梯度战略是不少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成功案例,我们完全可以在自然资源和基本的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大胆发展和拓展矿业经济,在产业链打造上下功夫,形成局部优势,以此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创新思维,突破工业发展瓶颈

1、跳出工业发展工业。修水工业怎么抓?我们认为,有必要从一、二、三次产业内在关系中找到依据乃至办法。三次产业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而这种关联性又必然影响着三次产业包括工业各自的发展过程,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要特别注重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和联动性。近年来,我县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就为我县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要继续坚持。

从实践操作层面看,可以形成以修水农业乃至旅游业优势、品牌和名气为抓手的工业经济。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并营销修水区域品牌,通过修水区域品牌的提高,进而优化修水工业区位条件,带动工业发展。一、三产业为工业发展打造影响力,工业为一、三产业奠定基础。

2、跳出修水发展工业。基于各地差异和经济的互补性,我们要主动谋求跨县资源的整合和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多赢共享的良性互动新格局。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争取对口支援的机会,另一方面,主动与周边地理优势地区、产业优势地区对接,参与区域分工。

我们可以赴周边地区广泛协调并征集意见,积极谋划政府间合作并由此带动政商全方位互动。一是可考虑将修水现代农业、旅游业发展与周边地区结合起来,支持并匹配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从而共享跨区域范围工业发展成果。二是可考虑在与周边对接过程中寻找工业分工的突破口,主动纳入周边工业分工体系,加大中间产品生产范围和规模。依托周边强势产业并与之配套,逐步形成低端集群,慢慢发育,渐渐由低端集群向高端集群发展。在此过程中,要未雨绸缪,建立良好的公共科技政策体系,支持集群的渐进升级,最终形成创新驱动的县域经济态势。待时机成熟,再通过周边寻求或直接寻求与外部更大区域范围的对接,进而实现在更大范围中寻找丰富的市场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企业资源等。

3、跳出融资看融资。越是粗放的工业发展模式越迫切需要金融支持,越依赖银行贷款投放,大量低效率企业的融资冲动往往不符合贷款要求。银行业是风险管理行业,银行的信贷对象是集约化水平高的经营主体和项目。所以,我县工业发展思路要逐步调整到企业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上,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信贷融资问题不仅仅是融资本身问题,而是县域工业发展思路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低效率企业融资难问题恰恰在于低效率企业本身。我们要详细诊断修水传统工业中落后产能状况并提出有效的优化举措。

从另外一个层面看,融资问题的解决又往往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整体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角度来抓,单纯的政银企对接往往难以奏效。优化整体金融生态环境就是培育和增强修水经济软实力。

三、强化工业发展软环境,培育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沃土。

1、打造企业家成长摇篮,培育商业文化。企业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阶段性,拔苗助长型的公共政策推动必然失效或扭曲企业投资行为。公共政策支持应从推动企业扩规模即达产达标向提升质量方面转变,更侧重于支持企业技改、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家及员工培训。

企业家是生产要素配置和投资的决策主体,企业家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古往今来,经济生活中无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贫困与欠发达状态的根本原因是人力资本的不足。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王国中的国王”,一批具有宽广战略眼光、积极的市场开拓精神、高超的管理创新能力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队伍将是修水工业经济腾飞的奠基者。企业家的经营能力是市场经济中最稀缺的资源,也是经济欠发达县域经济中最稀缺的资源。

如何培育、开发并利用好这个最稀缺资源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由此可见,企业家的培养十分重要,应列入公共培训计划,建议在县委党校开设企业家培训专题班。可重点将返乡创业人员作为修水本土企业家队伍来打造,建立并搞活企业家协会,培育企业家间频繁的的互动交流学习机制,了解并政策上支持企业家成长,逐步构建修水主流商业文化,一个地方商业文化氛围的多少往往与一个地方经济繁荣程度成正比。如果说融资问题是我县工业运行面上的问题,那么,企业和企业家素质才是影响或制约修水工业运行内在的根本性问题。

2、大力培育蓝领文化。打造一支规模充足、稳定性强的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熟练一线工人队伍,使其成为企业乃至我县工业战线的生力军,并使其成为我县产业文明的缔造者和传承者,这将是我县工业发展史上的一项战略工程。实践早已证明,产业工人队伍的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实干精神是产业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基于此,我们要突破传统思维,在已有各种保障用工招聘措施的基础上,还须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研究性地开展工作,拿出有效措施,大力培育蓝领文化,政企分工,制定中长期产业工人培育与激励政策,激励广大职工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逐步稳定并壮大现代产业工人队伍,为我县经济发展建功立业。

3、从形象和品牌上抓工业。形象和品牌优势可以通过努力获取,并可大大缓解修水地理区位的不足。一方面,大力推进修水行政体制改革力度、加大法治建设力度,维护经济秩序,做出亮点,并通过各种媒体扩大宣传,形成舆论优势,以此来凸显我县本地特色,进而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形成吸引力。同时,当前要注意防范和避免非银行金融机构行为可能导致的县域经济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修水地区形象塑造,做好区域营销,为大规模引入项目奠定基础。同时,可考虑从修水发展历史中寻找工商业文明成果和经济发展线索。

四、公共政策扶持重点

1、突出强调并从政策上支持“科技强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将成为我县工业发展的主导推动力。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县工业曾一度辉煌,就是因为我们敢为人先与科研结构对接,宁红和上海中医学院,康顺与景德镇陶瓷学院。为此,我们要重视科技创新政策。大力加强与知名科技中介机构的对接与联系,或扶持培育本土的科技中介机构。以此扩大我县科技信息来源渠道,通过科技资源,逐步优化修水的工业区位因素,这对急需技改转型的传统产业企业乃至新兴行业企业的引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大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实行产学研协同发展模式。大力鼓励和支持企业与上级科技部门、科研院所、相关行业知名科技企业对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当前我们需要在推动协同创新广度和深度上有所作为,不拘一格地吸纳各种创新资源,大手笔借助外部创新资源快速提升我县创新能力,大量科技资源的汇聚将无疑对修水跨越发展形成巨大推动力。

2、加大对企业家和工人的培训力度,优化我县人力资源状况。我县有部分企业家多年来从“草根”到“贵族”靠得是自己的经验和不知疲倦的拼搏。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深知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具有时展眼光、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对企业长远发展起着决定性因素。解决好家族管理、企业运作、战略发展、核心竞争力等等问题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因此,企业家们渴望通过培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同时,我县企业员工队伍也缺乏经常性的高水平技能培训。鉴于此,我们认为,相关部门宜迅速针对这种情况开展调研,了解需求,政企合作,达成共识,制定相应的培训政策和制度。

工业经济发展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郑州市经济工作会议及新郑市二届六次会议精神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工业立镇、工业强镇”为主战略,以发展为主题,以扩大开放为动力,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医药化工产业集群区建设,促进全镇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根据2005年我区经济实际情况及发展趋势,2006年各项经济指标的目标是:完成工业增加值109880万元,同比增长3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560亿元,同比增长30%;

三、主要措施

(一)坚持不懈抓项目建设,千方百计培育经济增长点

2006年,要坚持不懈地强化项目建设,牢固树立“新郑振兴、项目支撑”意识,形成人人想项目,合力抓项目的浓厚氛围。要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工作,抢时间、争进度,千方百计克服建设中的各种困难。对计划实施的工业项目要抓紧抓实抓好,确保按计划投产,发挥效益。

1、要抓好2005年计划开工而未开工的项目。主要是镇科伟业沥青生产项目。要针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下大力气逐一解决,为项目建设创造基本条件,力争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收益。

2、要抓好在建项目。包括欧普陶瓷二期工程、福华钢铁轧机线、顺康兴中药生产线、民兴钢制品厂的项目建设,确保2006年竣工投产。

3、是要抓好新建项目。对于河南省同位素研究所投资建设的电池隔膜生产项目、河南科海陶瓷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陶瓷辅料生产项目等正在洽谈中的项目,要提高服务水平,加大洽谈力度,争取2006年开始建设。

4、切实抓好项目筛选和储备工作。目前,我们在项目储备上已经面临着很大的危机,储备的好项目、大项目屈指可数,大的经济增长点不多。所以,明年要在项目储备上狠下功夫。要组织企业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系对接,收集项目信息,综合分析论证,扎扎实实储备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项目。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对外开放步伐

我镇工业经济要得到更好地发展,必须借助外力,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步伐,必须在招商引资上有所突破。

1、大力推介,进一步提升新村对外影响力。要借助网络、新闻媒体的力量,进一步加大我镇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园区布局、产业特色的推介。要围绕重点板块、重点产业,继续在经济发达地区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招商推介活动。要组织开展行之有效的招商活动,让更多的客商了解新村、熟悉新村、落户新村。

2、创新招商新方式,进一步增强招商新优势。一是全员招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实行全镇上下、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齐心协力抓招商。二是企业招商。把优质资产拿出来,全面参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资产重组和服权并购,积极寻求合资合作的机会。三是以商招商。善待现有外来投资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全力支持他们增资新上项目,加速自身发展,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拓宽引资渠道,广交新朋友,引来新项目。四是出门招商。各级党政领导带头示范,外出开展招商活动。组织小分队,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招商。加强与各界人士交流,开展中介招商、网上招商、乡情招商、亲情招商。

3、进一步推进“二次招商”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要进一步强化经济园区的规范管理和服务意识,树立经济园区良好的品牌形象。要加大对已落户我区的企业服务工作,鼓励已经投产的外来投资企业增资扩股。要加大闲置土地、厂房的“二次招商”力度。加强调查排摸,及时掌握动态情况,强化对空置厂房的信息,使现有的土地或建成的厂房能实现“二次招商”,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科学规划,着力构建特色园区。

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创新管理方式,提升服务理念,不断增强产业聚集度,打造强势板块经济,着力构建特色明显的工业集群区。

1、确定重点,打造板块经济。以羚锐制药、卓峰制药、灵佑制药等医药企业为龙头,坚持特色发展,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要着力发展现代中药、天然药物、生物工程新药等,积极引导医药企业走规模化发展道路,加快医药产业集群建设。要利用我镇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在医药包装行业、陶瓷生产行业试点发展循环经济。

2、统筹规划,突出园区特色。按照“拉大框架、改善环境、增强功能、提高品位、突出特色”的原则,以满足未来十年发展需要做好园区规划,使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城镇规划相互融合、相互依托,构建新型工业化发展平台。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区域功能。利用重点镇倾斜政策,积极筹措配套资金,加大投入,进一步拓展镇区交通路网,推广管道燃气,提高供电、排水等各类公共设施的承载能力。重点做好北城大道、北环路及沿线的规划建设工作。

工业经济发展篇6

1、工业效益持续增长。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0.7亿元,同比增长1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达到203亿元,增长12.3%。主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有色金属冶炼、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石油加工炼焦、煤炭开采洗选、石油天然气开采、黑色金属冶炼七大行业合计完成增加值662.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4.8%。重工业完成增加值728.5亿元,增长19%。重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增长6%,洗煤增长1.2倍,原油增长4.8%,天然气增长15.9%,水泥增长30.5%,焦炭增长29.1%,电解铝增长15.3%,多晶硅增长1.7倍,碳化硅增长41.7%,铁合金增长18.9%,铝合金增长32.6%。

2、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全面实施“双百”行动,大力发展和培育工业十大优势产业。金鼎耀华360万重量箱优质浮法玻璃、聚阳能单晶硅等项目加快建设,开工建设德令哈宜化氯碱、10万吨电解铜、60万吨高精铝板带、高倍聚光电池组件、255万平方米地毯纺纱、万吨枸杞深加工等项目。建成肯德可克铁矿开发、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平安高精铝板带、万吨级高档电解铜箔、特钢200万吨改造升级等项目。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三大工业园区完成一般性工业投资420亿元,同比增长28.8%。园区经济成效凸显,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5%左右,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积极推进“123”科技支撑工程,新实施60个“123”科技支撑项目,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开发区的生物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康普青藏高原沙棘开发实验室等3个项目被授予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认真贯彻落实支持工业发展十大综合措施,积极应对工业增速回落的新情况,一次性投入资金10亿元,撬动银行、企业增加投入,在帮助企业战胜当前困难的同时,大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牢牢把握了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3、结构调整取得成效。非公有工业企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258.7亿元,增长29.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3.1%,比重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376.2亿元,同比增长12.9%。科技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的总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的7%以上,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同比增长12%。全省轻工业完成增加值52.2亿元,同比增长19%。在轻工业产品中,小麦粉产量同比增长1.25倍,饲料增长43.3%,饮料酒增长8.3%,制帽增长19.4%,手工地毯挂毯增长21.1%,机制地毯挂毯增长1倍。

4、循环经济稳步推进。安排专项资金12亿元对47个循环经济项目给予了引导扶持。实施德尔尼尾矿综合利用、金属镁一体化等重点项目,有力带动了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循环经济比重达到70%。成功举办“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苏州)项目推介会”,组织参加年绿色经济投资贸易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49个,签约金额达559.2亿元。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和全社会节能行动,分解下达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协调实施节能减排工程121项。加快推进湟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历史遗留铬渣治理等重点工程,17个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运营,市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积极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我省正式纳入绿色合作伙伴计划。

工业经济发展篇7

一、总体要求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实施,着力抓好项目建设、产业升级、企业改制、环境创优四项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节能降耗,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为增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二、项目建设,保增长

(一)干部联系企业帮扶项目。建立县工业领导组成员联系规模以上企业的制度,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同时,政府将选派企业需要的机关干部职工,入驻企业,帮助企业开展工作,推进项目建设进度。

(二)支持企业引资上项。对一次性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达产达效后,土地出让金留县部分(剔除土地补偿金),分三年奖励给企业,用于环保建设或技术改造。

(三)重点项目现场办公。对县委、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业项目,采用现场办公的办法,组织各相关部门对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难题,集中研究,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促进项目尽快达产达效。

(四)提供多种融资帮助。加强政府、银行与企业的联系,积极沟通信息,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企业新增贷款,经审查,符合贷款条件,产品有市场,企业有诚信,不超100万元的,由县担保公司进行担保;超过100万元的,由县担保公司帮助联系省市担保公司进行联保。同时,扶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融资方面的补充作用。

三、产业升级,保品牌

(一)着力培植骨干企业。在铸造、煤焦、碳素、医药、化工、机械等主导产业中,选择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既有发展潜力,又有带动作用的一批企业,作为重点企业进行培育,使之成为我县的核心企业。同时,积极倡导和帮助行业成立协会。

(二)着力推进节能减排。以完成节能任务为目标,重点抓好高耗能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搞好恒达循环经济园的规划建设,以煤焦、化工为重点,综合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鼓励现有企业办理土地手续。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企业完善土地手续。对现有企业以占用形式使用的工业用地,办理土地征用手续时,在与村委会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应缴费用一次清,县级财政按土地出让金留县部分(剔除土地补偿金)的50%,用于支持企业发展。

(四)加强质量技术监督。加强对企业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质量技术等方面的监督。严厉打击假冒仿制名牌产品,发现一次,由执法部门依法重处;发现两次,进行停产整顿。对粗制滥造、以次充好、无标准生产的企业,从发现之日起进行停产整顿。

四、企业改制,保稳定

按照“人资分离、分类处置”的总体安排,明确责任,采取工业领导组成员包企业的办法,强力推进企业改制,年内基本完成改制任务。

五、政府服务,创环境

(一)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分批组织企业经营者到国内知名院校参加短期培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管理知识;组织企业经营者到发达地区、先进的大型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

(二)引导企业集群发展。建设新型工业园区,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优惠入园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措施,主动承接太原高新技术产业辐射,积极吸引企业入园落户。

(三)提高招商服务水平。对招商引资项目,实行招商部门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并对所涉及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等配套服务,及时进行协调和帮助。

(四)强化政务大厅服务功能。实行限时办结制,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提供便利、快捷的服务。

工业经济发展篇8

在关于中国工业化过程的讨论中,一个公认的事实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地位相对萎缩,而乡镇企业的发展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即中国的工业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农村的工业化。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的改革由于采取了渐进主义的策略,所以模糊产权在乡镇企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即乡村政府对企业的扶持和保护成为乡镇企业高速成长的源泉,特别是在发展的早期。这主要是由于在不完全竞争和政策扭曲的情况下,公有产权是一个次优的选择。①D.Li(1994)通过理论模型来表明在灰色市场的环境中,模糊产权是一个最优的制度安排。Che和Qian(1998)从另外的角度上说明,地方政府有效地防止了中央政府对乡镇企业的不利影响。此外,S.Li(1997)的模型认为,公有产权通过质押关系和竞争为不完备的合约提供了自我实施的机制。在实证研究方面,赵耀辉(1997)总结了在中国的政策环境下地方政府潜在的积极作用:(1)税收优惠;(2)低利息的优惠贷款;(3)获取土地使用的许可权;(4)获取原材料;(5)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这些潜在收益在很大程度上为乡镇企业采取公有产权提供了理性基础。但这种事后的推理往往会使人们忽略历史的本来面目。正如putterman(1997)所指出的,在改革之初,有能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地区,往往是那些在过去社队企业已较为成功且地方政府也较有影响力的地区。Jin和Qian(1998)的实证分析证实了此点。给定公有产权在发展初期的存在性,许多理论模型成功地解释了为什么其在后期依然得以维持。但它们未能证明公有产权就是乡镇企业良好绩效的原因。

就公有产权是否比私有产权更有效,文献中有两类实证结果。一类认为在生产效率方面二者没有太大区别。Svejnar(1990)利用1975—1986年122个厂商的面板数据,表明产权对产出并没有显著的影响。pitt和putterman(即将出版)则利用1984—1989年200个厂商的面板数据,比较了在工资和就业决定方面集体和私营企业的效率,得出了同样的结论。Dong和putterman(1997)对上述数据集中的部分数据进行了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也证实在两类企业的技术效率缺口方面没有明显区别。村属企业的平均技术效率要高于私营企业,但同时所有制类型与地区虚变量相关,即在沿海发达地区村属企业的比例较其他地区高。因此,在引入地区虚变量之后,所有制的影响就消失了。Jin和Qian(1998)研究了公有乡镇企业对政府收入、农村非农就业和农村收入的贡献。他们发现贡献是显著的,但当保持非农就业和地方公共品供给不变时,公有乡镇企业并不能提高农村收入。

他们的结论是,公有乡镇企业的作用是创造就业和供给地方公共品,尽管存在一定形式的低效率。第二类实证分析则提供了与前者截然相反的结论。Zhang(1997)基于对四川和浙江两省630个乡镇企业普查的结果发现,在预算约束方面集体和非集体企业存在很大差别。集体企业的行为与国有企业十分近似,尽管地方政府掩盖了这些问题。Yao(2001)研究了浙江省宁县农村工业化和劳动力市场整合之间的关系。Yao在就业选择是内部解而不是角点解的情况下,发展了一个计量模型来检验市场分割问题。检验表明,对于集体经济占主导的宁县,工业就业中存在着配给,配给的程度随着地方政府干预的程度提高而提高。pitt和putterman(即将出版)及Xu(1991)发现乡镇企业的实际工资高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他们同时也发现了工作配给的存在。不过,他们未能发现集体和私营企业之间存在系统性的差异。姚洋(1998)利用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对14670个企业进行的随机抽样数据,比较了不同所有制类型、不同规模、不同行业及地理位置的企业在技术效率上的差异。他估计了12个行业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并得到了相应的企业技术效率。将企业的技术效率和包含所有制在内的一系列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回归的结果表明私有厂商的效率比国有和集体企业分别高57%和35%。总之,模糊产权理论不能解释中国农村工业化的成功,微观和宏观的实证分析也均未能提供有力的证据。

二、经济发展战略与工业化

中国农村工业化成功的关键究竟何在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的基本逻辑关系入手展开分析。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角度看,无论是发达国家为了实现持续增长的目标,还是发展中国家要摆脱二元经济的格局,均要依赖快速的技术进步。因为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资本的边际报酬会趋于递减,所以如何引致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呢?林毅夫及其合作者(1996,1998,1999)从比较优势理论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们认为,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两个重要的外生变量:发展战略和禀赋结构,①其他变量如技术水平、积累率、增长速度、产业结构等均内生于这两个变量。

第一,一国最具竞争能力的技术结构(或者说产业区段②)是由其禀赋结构所决定的(对于一个成本极小化的厂商),因为不同的技术结构必然与相应的投入结构相一致,而投入要素的相对价格则主要受制于本国的禀赋结构。遵循比较优势,特别是按照本国的禀赋结构来选择相应的技术结构,会使该国的产业最具市场竞争力,经济剩余最大,资本积累最多,要素禀赋提升最快,技术水平也就相应得以迅速提升。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是经济持续增长和工业化的关键,任何人为的扭曲性干预均会造成效率和福利的损失。

第二,发展战略这个概念是对政府的经济政策行为进行的高度抽象,从技术结构和禀赋结构的吻合程度上,我们可将之区分为遵循比较优势的战略和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后者主要是指赶超战略。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往往只看到了先进技术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技术进步的禀赋约束,进而在工业部门中实施技术赶超。

第三,一个企业的自生能力(即不需要政府保护和补贴而能赚取市场可接受的利润水平的能力)决定于其选择的产品和技术所在的产业区段是否符合其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为了建立不具自生能力的企业以推行赶超战略政府必须进行一系列扭曲的干预,最终也带来相应的弊病:增长速度放慢,工业化进程被抑制(资金集中在少数几个行业,且效率低下),企业生产效率低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收入分配不均(尤其是城乡差距加大),金融压制及结构扭曲,经济的开放度低下,以及外部账户失衡等等。

第四,在赶超战略的左右下,企业往往承担了沉重的政策性负担,从而造成了企业治理中信息传递的扭曲。与此同时,企业经理人与政府谈判的能力却增强了。这就产生了预算软约束,其存在与否不一定与企业的所有制类型有必然联系。

总之,中国之所以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实现了持续的经济增长,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逐步放弃了传统的赶超战略,而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来选择技术结构和产业区段。中国农村工业化的成功是源于,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以市场为导向的乡镇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遵循了中国农村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而城市(国有)工业由于承担了政府赶超战略的政策性目标,其生产成本过高而产品又不符合市场的需求,从根本上被抑制了发展的空间。我们在下文的实证分析中,①利用中国1978—1997年28个省的面板数据和几种不同的计量方法检验了这一假说。②

三、计量模型

本文模型的核心问题是发展战略(工业部门对本省比较优势的吻合程度)与工业发展绩效之间的关系。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定投入只有劳动和资本,人均资本即要素密集度或禀赋结构。设kRit和i*it分别是人均资本存量和最优的工业资本密集度,下标i和t分别代表省份和时间。设i*it=i(kRit)(1)这里,i(•)是一个增函数。为简单起见,假定函数关系是线性的且系数c*对于所有省份均相等,i*it=c*kRit(2)工业部门对本地区比较优势的吻合程度可以表示为实际资本劳动比keit和i*it之间的比值Cit=keitp/i*it=cit/c*(3)其中,cit是keit和kRit间的比值。我们称Cit为比较优势指数,③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该指数应等于1。因此,Dit就可以表示工业部门对本地比较优势的偏离程度,Dit=(Cit-1)2=(cit-c*)2/c*2(4)我们认为Dit越大,工业的发展就受到更多的阻碍。不过,当年的工业产出和Dit具有一定的内生性,且资本配置不当的影响也不能马上得到体现。因此,我们的回归中将使用滞后的keit和kRit的比值以构造cit。我们利用人均工业总产出Yit来测量一省农村工业部门的规模,设Yit=a+α(Cit-1)2+eit=α0+α1c2it+α2cit+eit(5)式中,a是常数,eit是随机变量,α用来测量一省对比较优势的偏离程度,我们预期是个负数。可知α0=α+a,α1=α/c*2,α2=-2α/c*,于是有c*=-0•5α2/α1,α=α1c*2(6)显然α与α1同号,我们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检验α1是否为负数。上式中,我们没有考虑厂商在一省内部的分布状况,特别是当一省内部存在许多大型的资本密集型企业时。例如,两个省的人口和资本存量大致相同,即比较优势大致相同,但其中之一将资本均集中到少数大型企业中,而另外一省则较均匀地分配给所有的企业。显然,前者的做法违背了比较优势原则,而对该省的长期增长有害。为了包含这种可能性,我们需要测度厂商的分布。

在下文对农村工业的计量分析中,我们使用了按农村人口平均的厂商数。这个数值越大,表明资本在厂商间分布得越平均,政府人为地赶超干预就越少。当然,如果大企业的生产具有很强的上下游关联性,那么建立一些大企业未见得就会减少小企业的数目,这里我们排除了这种可能性,因为乡镇企业大多生产中等消费水平的消费品,产业关联性并不强。我们将厂商数量nit和c2it、cit相乘以反映其影响,Yit=α0+α1c2it+α2cit+α3nitc2it+α4nitcit+eit(7)为了进一步明确α3和α4的涵义,整理上式得,Yit=(α1+α3nit)(cit-c*n)2+θit+eit(8)c*n=-12α2+α4nit2α1+α3nit,θit=-14(α2+α4nit)2α1+α3nit(9)这里,c*n等同于c*。在理论上讲,随着厂商数量的变化,c*n应当保持不变,因为它代表了工业资本密集度与当地人均资本存量的理想比重,从而独立于厂商的数量,①即c*n/nit=0。于是有α2α3-α1α4=0(10)我们将检验该参数约束式。此外,α3可以解释为包含了厂商分布的修正参数,按照以往的分析,它应当是正的。设Xit是其他解释变量的向量,α5是待估计的参数向量,最终的计量方程式为Yit=α0+α1c2it+α2cit+α3nitc2it+α4nitcit+Xitα5+eit(11)

四、对于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实证分析②

我们收集了1978—1997年28个省的数据,但在回归中没有使用1996年的数据,因为在该年只有增加值的统计,没有总产值的数据。由于缺乏几个关键变量的滞后值,回归中所使用的实际数据是从1981年开始的。我们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方法(即固定省级效应和固定时间效应)来估计(11)式,同时我们也用其他面板数据估计方法来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

(一)变量的选择与测量被解释变量是按各省1978年不变价计算的按农业人口平均的乡镇企业总产出(1000元/人)。③解释变量主要包括乡镇企业的技术选择指数和乡镇企业的数量密度。当然,如何选择其他解释变量Xit也是个重要的问题,原则上宜选择外生于企业产出且又对之存在较大影响的变量。这里,我们选择了代表市场条件、基础设施状况、开放度、农村工业部门特征、与国有部门的相互影响、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类型、土地禀赋等因素的变量。以下是具体的变量选取。技术选择指数:乡镇企业的技术选择指数是乡镇企业的资本密度比各省农村人均资本存量。农村资本存量是乡镇企业净固定资本、农村集体净生产性固定资本与农民的储蓄存款之和,所有的数值均按年末值计算。由于农民的储蓄作为一个存量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贷给了乡镇企业,并形成了资本存量,因此上述资本存量的估计显然偏高。实际上,如果假定乡镇企业难以通过银行从城市储蓄中获得资金,那么该估计值就应当是农村生产性资本存量的上限(或者说是乡镇企业可获得的生产资本总额)。①相反,我们也可以把乡镇企业的可得资本定义为从银行获取的贷款,并将之看作可得资本的下限。我们在计量中同时考虑了这两种测度方式,但在估计结果方面并没有太大区别,上限估计和下限估计是正相关的。因此,我们仅报告利用上限估计值的计量结果。②企业数量密度:用乡镇企业数目比农村人口来表示乡镇企业的相对规模(个/10000人)。

市场条件:我们用城市化比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代表一个省对乡镇企业产品的需求规模。由于乡镇企业的产品主要在同一省内销售,因此该省的需求规模可能是决定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变量。基础设施:我们使用公路网密度、有路面里程的公路网密度、铁路网密度(公里/平方公里)表示交通便利程度。开放度:我们使用人均出口(元/人)和人均FDi(元/人)来表示各省的开放程度。出口和FDi均使用过去3年的平均值,因为乡镇企业的出口在总出口中占到了相当的份额,而FDi则容易受到当年总产出波动的影响。FDi不仅是一省开放度的衡量,而且也是资本可得性的衡量。由于没有FDi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分布的数据,因此未能将其加入到农村地区的可得资本之中。人力资本:我们用技术工人占总雇员人数的比率作为乡镇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国有企业的影响:关于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的相互影响,我们使用了分省的人均国有工业企业产出(1000元/人)和国有工业企业的资本劳动比(1000元/人)。农业体制改革:1978—1983年进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是采取了渐进和不平衡的策略,因此我们在回归中引入了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庄所占比重这一变量。产权结构:以乡村所有的企业在乡镇企业总产出中的份额为了表示乡镇企业的产权结构。土地禀赋:由人均耕地(亩/人)代表。耕地丰富一方面意味着该省有更多的比较优势来发展农业;另一方面,农产品供给的上升也促进了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为了比较这两种不同的效应,我们加入了土地面积作为一个辅助变量。

(二)计量结果按照表1中所给出的估计结果,发展战略对农村工业的影响与前文的理论判断相一致。α1的估计值,即c2it的系数,在5%的水平上负向显著,从而为比较优势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α3的估计值显著为正,这也和我们的预期相一致。由于该估计值和nit的平均值都很小,偏离比较优势的影响就近似等于α1的估计值。根据点估计的结果,c*n、技术选择指数的样本均值、及人均乡镇企业产值,偏离理想技术选择指数的负效应的弹性是1•78,即cit-c*n的绝对值上升1个百分点,人均乡镇企业产出将下降1•78个百分点。我们检验了(9)式中的约束,发现其在1%的显著水平上接受,因此厂商的数量实际上并不影响理想的资本密集度。在表示市场规模的两个变量中,人口密度对乡镇企业存在正的显著作用,而城市化比率则不显著。这表明,农村市场的大小是影响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乡镇企业的产品也主要是供应其所在地区。关于基础设施的3个变量都不显著,这意味着乡镇企业可能主要是围绕着城市分布,道路的密度,特别是通向边远地区的道路没有太大的影响。另外一种解释是,道路密度与某些不可观测的省级特征(反应在省级虚拟变量中)相关。模型Ⅲ和Ⅳ中的结论支持了这一猜测。对于代表经济开放度的变量,出口不显著,而FDi则有正的显著作用。前者可能是由于其在乡镇企业产值中所占比例过小的缘故(大约在8%的水平上)。FDi的作用可能来源于几个方面。

第一,FDi代表着资本的可得性;第二,外商投资企业是本地企业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桥梁;第三,FDi为乡镇企业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Yao,1998);最后,通过创造向上和向下的产业关联,FDi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在关于乡镇企业自身的两个解释变量中,厂商相对于农村人口的数量是十分显著的,而具认证资格的技术工人所占比重则不显著。后者的原因大致上是由于所选指标不能够很好代表乡镇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在发展的初期,大量的乡镇企业由于所使用的技术较为简单,因而也不太需要技术工人。何况,政府政策也阻碍了乡镇企业的技术工人获取正式的认证资格。国有工业企业的规模对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其资本密集度的影响则不明显。国有工业企业规模的影响可能来源于两方面,①一是国有工业技术和人力资本的外溢,二是国有工业企业可以与乡镇企业签订分包合同,从而直接刺激乡镇企业的增长(wang和Yao,1998)。而这两种效应中,至少有一个独立于国有工业的资本密集度。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对乡镇企业没有显著影响。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期间,农业生产迅速上升,而非农部门则相对下滑。公有企业的产出比重对乡镇企业规模的负面影响在10%的水平上显著。我们的结论要强于Jin和Qian(1998)的发现,因为即使不控制住非农就业和公共品供给,公有制厂商仍然呈现出负面的影响。③关于土地禀赋,我们的结论与Leamer(1987)相一致,曲线效应明显存在。

为了检验系数的敏感性,我们对上述计量模型的设定做了一些修正。模型Ⅱ中,我们去掉了cit和nit的交叉项,结果技术选择指数的影响依旧显著。其他的参数估计值也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不过土地的曲线效应减弱,而公有产权的负面影响增强,看来这两项对交叉项较为敏感。模型Ⅲ是对(10)式的oLS估计,其目的在于检验我们的结论是否受到时间和省级特定效应的影响。其中,技术选择指数的影响变化不大,仅仅是c*n的估计值略有下降(与模型Ⅰ相比)。不过,模型Ⅲ的许多参数估计结果均与模型i存在较大的差异。公路网密度、滞后的出口、技术工人比重、国有企业的资本密度和公有企业的产出份额均显著为正,城市化比率则显著为负。这说明这些变量与时间和地区特定效应高度相关。模型Ⅳ是在模型Ⅲ的基础上引入了三个反映一省初始条件(1978年)的变量。这三个变量是人均乡镇企业产出、人均国有工业企业产出和国有工业企业的资本密集度。人均乡镇企业产出的系数是正的,而国有工业企业的规模则没有显著影响,国有工业的资本密度对于乡镇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负作用。①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种可能是由于国有工业和乡镇企业之间的关系一直在发生着系统性的变化。在发展的初期乡镇企业更依赖于国有工业的技术外溢,国有部门的结构偏向轻工业对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但当乡镇企业进入高速增长期以后,产品和市场的相互关联则成为了国有工业对乡镇企业的最主要的影响渠道,直接的技术和人力资本外溢则变得较为次要了。此外,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也主要是通过市场和产品交易的方式来获取。

另外一种解释是,改革之初国有工业越发达,工业结构越偏向重工业的地区,就越受到政府赶超战略的左右,乡镇企业的发展障碍就越高。当然,究竟哪种可能性占据主导,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模型Ⅰ相比,模型Ⅳ的结论说明cit的曲率是很弱的,即我们的结论对一些特定的初始条件很敏感。但其对省级的虚拟变量并不敏感,就是说,初始条件与更为持久的省级特定效应相关,而这些不能被观测到的省级特征抵消掉了初始条件对我们结论的影响。实际上,当我们重新在模型Ⅳ中加入5个区域虚拟变量时,②cit的曲率再次变得十分明显。模型Ⅲ与模型Ⅰ在变量估计值上的差异大多在模型Ⅳ中又重新取得一致。这些变量包括城市化比率、滞后的出口、具有认证资格的技术工人所占比重、国有企业的资本密度、公有企业的产出份额。唯一的例外是公路网密度,它仍旧显著为正,尽管显著性下降了。也就是说,所有这些变量均与省级特定效应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而与时间特定效应弱相关。另外,有路面里程公路网密度的影响第一次显著为正,即它也与特定的初始条件高度相关。

五、对于中国国有工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本节中,我们同样使用1978—1997年28个省的面板数据,并采取与上文基本类似的计量方法对国有工业的发展进行简要的分析。通过与农村工业的对比,我们试图证明比较优势理论对国有工业部门具有同样的解释力。回归中,被解释变量是按各省1978年不变价计算的按总人口平均的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出(1000元/人)。当然,解释变量的选取与前文有一定区别。为了得到国有工业企业的技术选择指数,我们首先计算了各省的实际资本存量(使用了资本形成总额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这一指标),具体方法是:先按照分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平减指数将固定资产投资统一折算到1978年不变价的数据。然后,按照折旧率10%累计计算资本存量,所以资本存量均按照1978年不变价计算。将资本存量除以相应省份的劳动力总数,该比值即代表一省的禀赋结构。国有工业企业的资本密集度主要是用其固定资产原值(按固定资产投资平减指数折算到1978年不变价)除以职工人数得来的。我们把国有工业资本密集度比上滞后一期的禀赋结构值,然后再将该比值滞后一期就得到了国有工业的技术选择指数。至于其它的解释变量,如表示市场规模、交通条件和开放度的变量选取和测算与前文相同。所不同的是,我们引入人均乡镇企业产出和滞后一期的(全省)轻重工业产值比,来反应国有工业受到整体工业结构和非国有工业部门的影响。同理,在反应初始条件的变量中,我们也相应地采用了1978年轻重工业产值比这一指标。

①其中,各组计量结果所采取的计量方法与表1完全相同。模型Ⅴ和模型Ⅵ均采用了双向固定效应方法,后者去掉了国有工业的厂商密度和技术选择指数的交叉值。模型Ⅶ是oLS的结果,其目的同于模型Ⅲ,模型Ⅷ在模型Ⅶ的基础上加入了3个初始条件变量。国有工业的技术选择指数、厂商密度及其交叉项的作用与我们的理论预期相一致,但是技术选择指数在模型Ⅵ中不显著。看来,政府对国有工业的整体资金密度和资金在不同企业间的分布同时施加了的干预。因此,技术选择指数对交叉项比较敏感。与农村工业一样,市场规模对国有工业同样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且城市化比重对国有工业的作用要明显强于对农村工业的作用。公路网密度的影响发生了相反的变化。在4组模型中,铁路网密度的影响始终为负(无论考虑了时间和区域特定效应与否),有路面里程的公路网密度的影响始终为正,但在模型Ⅴ、Ⅵ中显著性均消失了,这说明交通条件对时间和地区效应较为敏感。测量开放度的变量对国有工业企业的影响与乡镇企业存在较大区别,国际贸易对国有工业企业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而FDi则对之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即外资更多的是作为乡镇企业而不是国有工业的资金来源,这与前面的结论相一致。

乡镇企业对国有工业的影响始终显著为正,这说明乡镇企业在产业结构上与国有工业存在正向关联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些更遵循比较优势的省份,农村工业和国有工业的发展均会超过其他省份。我们没有考虑乡镇企业的结构外溢效应,而使用了滞后一期的轻重工业产值比重这一指标。模型Ⅶ、Ⅷ中,该指标对国有工业规模存在负面影响,这意味着国有工业在产业结构上更偏向于重工业(相对非国有工业而言)。不过控制时间和地区效应后,这种影响的显著性消失了。模型Ⅷ中,国有工业对其自身规模的初始条件十分敏感,而初始的工业结构则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初始年份中,国有工业越偏向轻工业,整体发展规模越大,以后的发展绩效也就越好。增加五个区域虚拟变量后,上述两个变量的影响没有明显变化。在两种情况下,乡镇企业的初始规模对国有工业的发展均影响不大。

工业经济发展篇9

化工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国际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随着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一些矛盾也越发明显:

1.全国化工行业总体国际竞争能力较弱,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落后15年~20年;

2.化工行业是原材料产业,是以资源为基本原材料的,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消耗了大量资源,据有关资料介绍,化工行业的耗能大约占全国能源消耗的10%,化学工业每年电耗约占全国用电的17%;

3.对生态和环境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沉重的,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第一位,废气排放量约占全国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第四位,固体废物排放量约占全国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第五位,化工行业同时又是三大工业用水大户之一。因此长期依靠高消耗、低产出来支撑经济发展是行不通的,必须走资源节约型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循环经济现状

所谓循环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持良好环境为条件,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即3个R(Reduce,Reuse和Recycle)为原则,遵循生态规律的高效协调的经济形态。它与传统经济学的不同就在于它是在追求自然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的前提下寻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化工行业既是高耗能产业,又是节能潜力巨大、具有循环经济载体优势的产业。如果采用先进技术,充分利用资源和减少负面环境影响,将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因此实施循环经济是我国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一些化工企业已开发和推广了一大批节约资源、降低污染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许多化工企业从实际出发,已初步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但是目前我国化工行业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存在一定困难。

1.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价值观上的差异导致推广循环经济技术十分艰难,这需要政府支持、社会参与。但是由于政府相应的政策措施及宣传力度不到位,致使当节约资源效益不大或根本没有效益,与企业的利益和基层群众的利益挂钩不紧密时,出现企业和群众对发展循环经济动力不足,他们或者只注意做表面文章应付上级检查,或者根本就是观望态度。

2.化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关键是需要有工程科学技术的支撑。但我国目前还是缺少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如缺少低耗能的先进工艺技术、废物利用及三废治理技术和产业链之间的连接技术等。

三、发展循环经济对策

循环经济模式是化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使循环经济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1.提高政府的扶持力度

(1)加快立法进程。如制定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和合格的评定制度,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涉及循环经济的有关污染控制标准。

(2)完善政策机制。政府要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调整有效激励循环经济的发展。

(3)推进结构调整。根据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特点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对现存工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改造。

(4)严格项目审批把关。对废旧回收资源项目要给予鼓励,对较好的发展循环经济的项目要给予资金、政策支持,对高能耗、高污染项目要严格制止。

(5)扩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和群众的思想认识,鼓励群社会的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加快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

以石油、石化、纯碱、氯碱、橡胶加工、磷肥、氮肥、无机盐、染料等行业为循环经济重点推进行业,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重点开发和推广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等,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化工行业向精细化、高附加值型方向发展,促使行业发展更上一台阶。

工业经济发展篇10

2013年全市农业工作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及中央、省、市农村和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为目标,以农业高效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生态化为发展方向,突出重点环节,狠抓关键举措,着力实施“6238”工程,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争当国家农业示范区建设先行军。主要工作目标是:农业增加值增幅4%;粮食总产35万吨;生猪饲养量63万头以上、出栏37万头以上,家禽饲养量稳定270万只以上、出栏200万只以上;水产品总量9500吨以上,其水产量2500吨以上;生猪、家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2万亩,新增高效设施渔业1200亩,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占耕地比重达到20%左右;持证农业劳动力占比35%以上;新增新型农机2000台(套),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三品”基地占耕地比重90%以上,农产品抽检合格率96%以上;绿化造林1万亩,中幼林抚育2.5万亩;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不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一)加强“米袋子”建设,夺取粮食生产“十连丰”。面对粮食生产高基数,我们不能有畏难情绪,必须进一步增加投入、转变方式,努力走出一条高水平的粮食增产增效的新路子。一是加强粮食产能建设。落实好惠农政策,优化产业结构,稳定种植面积,全年稻麦面积均稳定在32万亩左右。高标准建设好斜桥镇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和东兴镇1万亩一般土地治理项目,建成“旱能灌、涝能排、沟相通、路相连”的旱涝保收丰产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强化地力综合培肥,夯实稳产高产基础。二是开展高产增效创建。集成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新模式,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全市建立稻麦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区15个,创建面积40万亩,以整建制创建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三是推进专业化服务。把培育社会化服务主体作为高产增效创建重点内容,加大商品化集中育秧和病虫害综合防控力度,万亩片商品化集中育秧规模达到50%以上,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5%以上。

(二)推进“菜篮子”建设,保障市场有效供给。深入实施“菜篮子”工程,切实抓好蔬菜、畜禽、水产等鲜活农产品生产。一是抓好蔬菜等园艺作物生产。做好万亩蔬菜基地建设规划编制,加快启动实施,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标准化生产,建成高起点、高规格的永久蔬菜基地。大力开展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实施设施园艺生产“四创新”,打牢增产保供基础。二是发展健康畜牧业。大力开展畜牧业转型升级“六项创建”活动,坚持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建设一批生产水平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标准化示范场,促进畜牧业良性化发展。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鼓励发展适销对路的特禽特畜,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三是推进水产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以长江江鲜为特色的长江水生动物育种和驯养,努力打造江鲜特色渔业。推进生态健康、先进高效的养殖模式,构建“特色高效、绿色生态、一三产业融合”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

(三)创新经营机制,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质态。加快新型市场主体培育,加强农业科技支撑,突出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一是加快培育职业农民。围绕主导产业、“一村一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切实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实现农业教育、农民培训、科技普及、技术推广、信息传播、政策宣传的综合功能,全面完成省市各项培训任务,新增持证农民5000人以上,确保2013年底全市持证农民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达到35%以上,努力实现省定农业基本现代化的目标。二是提高农业科技贡献份额。严格把握好高效农业项目、三新工程项目、农产品质量项目等认证、筛选、申报、实施和监管等各个环节,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推广运用。针对我市设施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重点推广遮阳网、防虫网、喷滴灌“两网一灌”设施栽培技术,同时加快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和物联网技术示范运用,提高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三是推进农业集约化发展。以农业集约化经营为抓手,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现代农业产业园要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加强休闲观光农业资源整合开发、“生祠堂”品牌打造,使之成为我市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军。市级农业开发区要对照3年内建成苏中、苏北一流的农业园区的要求,倒排时序,迅速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招引和项目建设。8个镇级园区要对照《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考核认定意见》的要求,扩大规模、细化规划,实行各自主导产业错位发展,年内力争2-3个园区通过市级认定。3个功能园区中,要突出粮食产业园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年贸易额100亿元的目标,成功申报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成粮食物流示范区。四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和支持经营性农业服务主体参与社会化服务,每个镇(街道)集机耕、机插、机植保、机收于一体经工商注册的专业服务组织达到10个以上;每个镇(街道)农业部门要牵头领办一个面积达千亩的农业规模经营合作服务社,每个村要培植一个面积百亩以上的“小农场”。

(四)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真落实中央、省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部署,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加强全程质量管控,狠抓执法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加快农产品品牌化。加强“三品”生产管理、规模基地建设,新发展“三品”30个,“三品”基地认定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稳步上升,实现“三品”产地环境洁净化、生产过程标准化、包装标识规范化、监督管理制度化。二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市级农产品质检机构检测能力和信息化建设,推进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和运行机制建设,完善村级协管员队伍,不断提升监管水平。加大对非法添加使用“瘦肉精”、违规使用兽药及鱼药、违规使用高毒农药的整治力度,消除安全隐患。三是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认真落实《省动物防疫条例》,开展规范免疫、监测预警、应急管理、检疫监督、信息管理、乡站建设六大“推进行动”,完善落实免疫防疫各项责任体系,切实抓好春夏秋三大集中免疫行动,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100%,免疫抗体合格率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