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师思想政治表现十篇教师思想政治表现十篇

教师思想政治表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7:48:40

教师思想政治表现篇1

本人一至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教育事业,拥护党的各顶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特别是自任现职以来,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xxxx”重要思想;忠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团结同志,遵守纪律,服从安排。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思想觉悟较高,“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时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师德修养,爱岗敬业。既教书,又育人,辛勤耕耘,在三尺讲台上洒下了辛勤的湛汗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山区教育事业和谆朴可爱的山里孩子。出色地完成了上级领导和学校分配的各项工作任务,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和“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一神圣称号。

无论何时何地,我对政治学习一刻也未放松,积极参与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xxxx”的重要思想,牢记“两个务必”,学习党政方略、教育法规、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文件,个人学习不放松,集中学习不打折扣,做到了学习有计划、有记载、有体会、有实践。通过政治学习,思想素质不断提高,心灵环保不断加强,无任何违法乱纪行为,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清醒的政治头脑,正确的政治观点,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在思想上言行上和党中央保持着高度的一致。站在坚决反对xx,崇尚科学的前列,坚信党的领导,紧跟党的路线,坚守在教书育人岗位上,忘我的工作着。对教师职业道德我牢记在心,并严格用其规范自己的言行,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在班主任工作及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牢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服务宗旨,无任何排挤、歧视、讥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春天般的温暖关爱教育对象,多次给贫困生捐款捐物,看望生病学生,抚慰遇天灾人祸的学生家庭。为人师表,以身垂范,与学生始终保持着民主平等的关系。在教书育人的旅程中,自己的付出得到了教师、领导的充公肯定,在干部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板书笔迹等。而师爱则是师德的灵魂。

自任职以来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并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仍是我努力的目标。

教师思想政治表现篇2

1、在班主任工作中,以博爱理念贯穿自己的工作,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关爱每一个学生。对班上有些特殊学生,能长期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帮助、鼓励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不断进步。注重从细小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上课、上操、做作业的习惯培养能严而有格。重视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体验、接受教育。如争创特色中队——“大雁”中队,开展小制作比赛,献爱心活动等。经常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接待家长态度热情、诚恳。

2、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自觉积极地参与《课内外结合》的教科研活动,努力掌握并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能跟随时代的进步不断吸收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和教育观念。积极参与各类的听课活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练兵课,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日常教学工作中,乐于与同行交流、向前辈讨教。撰写的论文《##教学初探》发表在《##教育研究》20##年第#期上。课堂教学中努力探索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因材施教,认真做好补缺补差工作,本班学生成绩能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

(来源:文章屋网)

教师思想政治表现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调查分析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然而,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素质如何呢?以下是我们的调研及结果。

一、研究方法

1.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调查量表构成。为了解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现状,我们编制了高校教师素质调查问卷。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对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第二部分为试题部分,其中设计了一道测谎题,用来筛选问卷的有效性,提高结果的客观性。试题主体分为8部分,分别从教学、心理、身体、审美、师德、法律、创新、政治等八方面对教师素质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2.调查对象。本研究在河北省高校教师中随机发放问卷280份,回收问卷270份,无效问卷16份。在无效问卷中,2份没有答完全部试题;8份测谎题排除。在254份有效问卷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试卷为126人,非思想政治课教师为128人。

3.数据分析。采用spss12.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比较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总均分为24.5、标准差为3.9,非思想政治课教师总均分为23.7、标准差为5.3,二者在素质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深入分析素质的八个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师和非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心理、身体、审美、师德、法律、创新六个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教学水平上,显著低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政治水平上显著高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1.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学历和学位分析。在被调查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中,学历的状况为:专科学历占0.8%,本科学历占76.98%,硕士研究生学历占21.42%,博士研究生占0.79%。学位的状况为无学位的占5.5%,学士占53.17%,硕士占40.48%,博士占0.79%。由此看出,本科学历的教师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力军,而且学历与学位不一致的人数较多,例如有硕士学位无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9.06%,这表明,尽管近几年国家加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培养力度,但是与其他学科相比,这支队伍的学历、学位层次偏低。这说明国家教育部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硕士、博士学历培养很有必要,必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性别分析。通过对思想政治教师的性别分析发现,男性思想政治教师在审美方面平均得分是1.75,标准差是0.89,女性思想政治教师在审美方面平均得分是2.51,标准差是1.13。结果显示男性思想政治教师的审美素质显著低于女性(p<0.001)。我们对男女教师在审美素质上的得分进行了进一步的统计,发现男女教师在服饰审美、审美意识、健美知识、色彩搭配、空间审美等五个方面正确选项的百分数都不高,男性教师均低于女性。在思想政治教师中,仅有9.5%人认为影响教学教学的主要因素包括教师的仪表、举止。这说明思想政治教师不重视自己的仪表和举止,这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现代学生追求品味,如果没有审美意识很难和他们沟通,从而影响老师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教师要处处言传身教,可以从培养自己的审美素质入手。

3.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年龄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在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下的占80.1%,这说明青年教师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力军,提高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素质,要着眼于培养青年教师。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师四个年龄段在总分中以及教学、身体、审美、师德、法律、创新、政治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仅在心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这就需要进一步比较哪组年龄段之间有差异。如果把年龄段用如下字母表示:a代表30岁以下,b代表30岁~39岁,c代表40岁~49岁,d代表50岁以上。经比较得出结果发现a>b>c>d,而且a和c、a和d、b和d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年龄越大心理素质表现得越差,而且,相邻的年龄段间没有差异,而相隔一个年龄段间存在差异。基于这种情况,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应该相互补充,老年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容易和年轻学生产生共鸣,二者相互学习,形成学习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团队,以提高教学效果。

4.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政治面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思想政治课教师中,中共党员占大多数(88.1%)。这是由课程性质决定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党的政策和理论的宣讲者,让学生相信教师所讲,教师自己必须身体力行响应党的号召,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践行,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不同政治身份的素质得分比较上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的少数非党员素质并不低,他们也能胜任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同样忠诚于、胜任于党的事业,他们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在心理的五个方面正确选项上,兼职教师均高于专职教师。在调查的教师中,所有专职教师都感到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兼职教师仅有3.9%的教师没有感到或感到较少压力;在身体素质方面,有9.5%的思想品德教师半年至少住院一次,参加身体锻炼的教师仅占总数的47.6%。兼职教师仅在大病频次上低于专职教师外,在其他方面都好于专职教师;在政治素质方面,兼职教师的得分高于专职教师,但是具体分析发现,认同“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最终要取代资本主义”的教师仅占60.3%,同意“人本质是利他或利他多于利己成分”的教师占70.6%。

5.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专业构成分析。调查显示,在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思想政治专业对口的仅占43.7%,说明半数以上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学习思想政治课课程。对统计结果的进一步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在专业构成上,素质的八个方面仅心理方面有显著差异。把专业用如下数字表示:a代表思想政治类,b代表非思想政治类文科,c代表理工科,经事后比较结果发现b>c>a,而且b和a、c和a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来自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师心理素质显著低于其他专业的教师,非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师间没有显著差异。根据这种情况,要针对教师的心理,正确疏导,利用科班出身的专业课教师的知识优势,创精品课,提高其成就感;加强非思想政治专业教师的知识补缺工作,增强其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背景知识。

6.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培训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占33.3%,而且经过分析是否参加过专业培训在教师素质的八个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调查访谈中,绝大部分教师都有接受再教育的需求,思想政治课教师普遍认识到再学习的重要性,这符合时代要求。但目前现状是培训少,而且培训容易流于形式,效果又不理想。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再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7.思想政治课教师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的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思想政治课教师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上不受性别、年龄、职称等因素的影响,这说明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这两方面存在普遍的一致性。但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重要素质,下面具体分析一下。

从表1可以看出,思想政治课教师非常热爱自己的学生,团结合作精神也很强,治学的态度严谨的居多。但在问及“如果现在有机会让你重新选择职业,你会怎么选择?”时,仅有24.6%的人选择仍然选择思想政治课教师。这表明人们“干一行厌一行”的求变心理。在“领导要求你加班时”90.5%不会拒绝。这表明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具体工作中能够顾全大局、乐于奉献。二者综合起来考虑可知,思想政治课教师心想、口言、身行的不协调。因此,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爱岗敬业教育,增强其对工作的满意度尤为重要。从表2可以看出,在学习法律知识上,仅有55.6%的人通过“今日说法”和其他法律节目学习法律,其他方面都超过半数,法律不断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新的法律不断出台,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法律知识,树立终生学法的观念。

教师思想政治表现篇4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宗旨是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主体性。为了搞好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必须重视学生思想政治道德能力的培养。

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的准则及基本要求,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根据教育方针、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而制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而开设的,它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是保证高校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是高校素质教育的灵魂。本文仅对主体性原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谈点肤浅看法。

一、主体性的主要特性

要弄清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性原则,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主体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体、主体性这些富有内涵而具魅力的概念,在哲学和一系列人文科学中流行起来。它强调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培育与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的能动性,强调发挥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能动作用。

人的主体性是人类在长期劳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和认识自我与改造自我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体现人类本质力量的特性。人的主体性一般包括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三个方面。

(一)能动性。这是主体性最基本的特性。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自我与环境的对立,把环境当作自己认识和改造的客体,这就是自觉的能动性。人的自觉能动性主要包括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包括更广泛的意识的能动性,如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能动性。正是人的自觉能动性,不断地把自在之物变成自己的客体,从而确立和确证自身的主体地位,不断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矛盾,达到主体与客体的具体的历史统一,把环境的改造和人自身的改造在实践上统一起来。

(二)自主性。自主就是自立、自动、自觉、自律,对环境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思想上独立思考,行为上自我控制。自主性的发展程度,亦即人的自由发展程序,表现出人驾驭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能力和程度。自主性是人的自我存在在自我意识中的反映。自主性是主体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条件,又是主体发挥能动性、创造性的结果。

(三)创造性。创造意味着突破革新,意味着对现实的某种否定与超越,因而是通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而实现的新陈代谢,除旧布新的过程。人的劳动、实践的本质在于创造,要改变自然物的形态,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满足人吃、穿、住、用、行需要的生活资料,同时在这种创造活动中创造和再创造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创造人自身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等。

总之,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构成了人的主体性不可或缺的特性。它既表现为主体的能动性,又体现出社会性实质,是人的历史发展的成果,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应当追求的目标。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性原则的概念及其意义

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性原则,就是指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象满足思想政治道德主体性的普遍要求。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体性;二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象的主体性;三是要把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象的思想政治道德主体性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体性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前提和条件,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发挥师生双方的主体性。我们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前提和条件,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检查者,是规定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塑造完美人格的主导因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体性,才能深刻认识和领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要求,教学的方法,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自觉地发掘和培育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体性,才能正确评价、引导和影响学生,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人格力量,从而去激励、感染学生0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体性。

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象即大学生的主体性,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学生既是客体,也是主体。作为客体,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象,他们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形成和完善。但是学生绝不是被动、消极、机械地承受教师影响的客体,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活动着的人,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作用常常会给予有选择的反应,他们接受什么或不接受什么以及多大程度上接受什么,往往取决于他们内在的自我因素。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是为了“学”,“学”是“教”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作用,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引进门”,教给学生方法,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索,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转化为自我教育过程,这样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

3、要把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象思想政治道德主体性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现代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它是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是培养和完善人的独立人格的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仅要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去教育、塑造和规范人,更要强调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象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把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象思想政治道德主体性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象思想政治道德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使其成为时代思想政治道德要求的能动的倡导者、创造者和自觉遵从者。在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往往只是强调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对人的影响、制约和改造,甚至把人的心灵描绘成一张白纸,外在的力量可以随意对个人进行思想政治道德上的塑造,把个人置于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地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似乎仅仅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塑造和灌输的对象。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许多高校都不同地程度采用了“大课堂”教学,老师在讲台上作大报告,“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

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成功与否不仅仅是看教师讲得如何,更应看学生学得是否主动,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就在于造就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主体意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仅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要把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象思想政治道德的主体性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这是时代的呼唤,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客观需要。

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坚持主体性原则的几点思考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何坚持主体性原则呢?

1、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体性。其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观念,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武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们的头脑。彻底改变长期存在的注人式教学思想,正确对待教育对象,切忌把教育对象仅仅当作消极被动的受动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创造性,坚持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贯穿始终,重视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培养学生主动求教的精神。

其二,要树立信心,炼气质,加强教学主体的感召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首先应传递一种信心,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自信能带领学生去探寻知识的真谛。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登上讲台就应抛开一切杂念,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既做到仪表整齐,举止端庄,又为人师表,处处做学生的表率,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这是极富感染力的气质美,能吸引住学生,引导、影响和带动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来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

其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着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较高的业务水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教师队伍。当前,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素养,就是要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思想上、政治上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以邓小平理论为依据,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摆脱旧的教育观念束缚,进一步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一方面要加强知识的储蓄与更新,时刻牢记“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的道理,坚持不懈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所教学科相关的业务知识,透彻地懂得并能轻松驾驭所教学科。另一方面要着力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指导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与技巧,研究主体性教育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修养。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己就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培养学生正确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自己就要有学而不厌,海人不倦的精神和对事业的责任感;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交际能力,教师自己就要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具有团结、同情、理解、帮助他人的良好品行;要求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的良好习惯,教师就要处处以身作则,讲究仪表美,衣着整洁,语言文明礼貌,态度温和亲切;要求学生守时、守信,教师就要更严格自己的行为,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违纪,言而有信。

其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以“引导”为主,突出“引导”,重在“引导”,通过各种形式的“引导”,把教育对象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引发和调动起来.并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和强化。

2、要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教学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社会多元信息,不能仅局限在教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观点。即使教师说的都是对的,没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辨别,也很容易受到学生从其它渠道获得信息的干扰和冲击,而不能真正见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体性着重表现在: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自觉性,能动地认识、体验、实践教师的教育要求,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进行角色转换,变被动为主动。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中,教师把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等做统一安排,学生言听计从,亦步亦趋。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依赖等待的思维定势,而通过角色转换,学生成为“教师”,由听众、观众成了教学活动的主持者和主角。

这样就把学生由被动地位转化为主动地位,把学生推向了前台,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角。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因而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教学效果也自然得到提高。还因为学生成了“教学”的主体,其责任感以及自我表现欲等促使学生尽心尽力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加具有吸引力。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设疑问,巧比喻等,但无论采取的哪一种方法,教师都要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思想指导下,以调动学生主动、活泼、积极学习为首要目标他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开动脑筋认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帮助他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民主意识,贯彻平等交流的原则。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大学生的独立性、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活动的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成为集思广益、互相探讨、共同提高的学习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自然科学等学科的教学相比,是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思想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平等交流的原则,必须坚持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对学生的某些片面乃至错误认识,不应耻笑和责难,而应反复商讨,循循善诱,逐步帮助他们提高认识。

教师思想政治表现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心理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101-02

纵观当令思想政治课教学,不难发现这样一条“规律”,即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成败、效益高低、价值的大小虽受制于各种原因,但它同教学师生的心理状态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师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益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成功,获得高效益,索得最大价值。相反,师生存在不良的心理状态常常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失败,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然而,令人忧思的是在政治教师队伍中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未认识这一“规律”,或不重视这一问题,不少政治课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心理误区。本文试就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主要心理误区作一剖析并就其跨越走向谈些粗浅之见,以达抛砖引玉之目的。

首先,要变教学目标设计的“片面性”为“全面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心理误区之一,就是做为施教主体的政治教师在教学目标追求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考分”,反映出教学目标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又表现为: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同化于社会上的错误认识――感到只要认真完成课堂45分钟,只要让学生的考试成绩理想就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好教师”,就是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备课上只注重于构思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在组织教学上仅敏感于学生知识理解掌握和成绩的差异;在对学生的评价观念上认为成绩优秀的就是“好学生”,平时关心学生大多是作业与成绩等等。显然,教师如果只倾2注实现这一目标,存在上述教学心态,势必同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相悖,同教育心理学相违,也会同自身教学企盼相反。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是多方向的、深层次的,整体性的。如果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说教”“检查与考试”是非常片面的,显而易见,这是“折扣”的执行《大纲》,不利于《大纲》的真正落实。从教学过程本身而言,它既是复杂的师生智力活动过程,也是奥妙的师生心理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完美的课堂教学整体目标,应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前苏联著名教学论专家赞科夫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同时要得到一般发展。

其次,要变教学心理氛围的“逆反性”为“相容性”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误区之二就是存在“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不仅存在于学生之中,而且在政治教师中也存在。教师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其职业、专业的不顺心;对教材“多变性”的反感;对教材理论与实际“差距”的茫然;对高考教学难度提高的困惑;对政治教师言行特殊要求的潜在压力等。

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又表现为对一些枯燥教材内容的乏味;对社会存在轻视政治科现象的认同;对为应试而大量背诵的厌倦;对教顺简单古板教学的失落感;对教师言行不合“理论要求”的不满;对教师教育要求的直接或间接抵触等等。上述师生逆反心理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成功的取得。为此,变师生对教学的“逆反性”为“相容性”就成为政治教师自我提高的一个客观要求。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克服自身的逆反心理,消除一些不正确的观念,立志于政治课教学事业,拿出勇气和信心排除心理障碍,“轻装”教学。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努力学习锤炼,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实现以精辟的政治理论说服学生;以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以良好的师表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政治课教学可亲、可近、可信,有兴趣、有作用、有收获,从而缩短学生与政治教师、学生与政治教材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的抵触、不顺心的心理状态,更好的保证思想政治课教学顺利健康、稳步的发展。

第三,要变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单向性”为“多项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心理误区之三就是教学中的“民主”、“平等”、“和谐”师生教学的交往相当一部分处于“单向性”、“一言堂”。这种单向性突出的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由教师一灌到底,来不得学生的应有活动;二是教师听不进学生独立的、有益的、新颖的思想认识和观点看法,教师表现出对教材内容理解的绝对权威,教师没有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只是搞演说、发指令、提要求、查结果的监督人,以教师的“一言”“一行”淹没了活跃的学生思想和聪明才智。学生成为被动的吸收器。这种教学,学生感到压抑,教师也十分疲倦,缺乏活力与生机。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应做到师生交往的“多项性”。政治教师应明确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性,放下架子,改进教法,彻底改变“一言堂”的家长式教学,不断探索出符合师生多顶交流的好方法、好举措,大胆创新。从心理学角度上讲,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在认识、情感、意志方面的交流过程。认识上的一致、情感上的共鸣和意志信心方向的相鼓励就能更好的取得教学上的成功。

最后,变教学情感的“消极性”为“积极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心理误区之四,就是学生对政治课教学的“冷漠”,缺乏应有的学习愉悦与激情,表现为情感的“消极性”。这种消极性导致了教师上起课来“没劲”,学生学起课来“乏力”,教学空气沉闷,学生学习欲望低落,教学效果差。众所周知,思想政治课自身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理论的阐述,本身就较为枯躁,为此,如果不消除学生情感上的“消极性”,实现朝“积极性”转化,必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事实上,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情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赞科夫说得好,“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靠多次地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但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自身对马列主义的笃信程度,对政治理论传授热情的高低,以及对政治课教学技巧的掌握驾驭水平直接牵动着学生的情感。政治教师若能坚信马列主义、思想的真理性,热情饱满地投入课堂,具有娴熟的艺术教学手段,就会激发学生对学生政治理论的强烈需求,产生对政治课的教学的兴趣、愉快、满意、欢乐等积极的教学情感,这种情感正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获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列宁同志也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教师思想政治表现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主体性缺失现状重建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被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是教育主体,具有主体性。深刻认识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在现实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的主体性缺失却是个不争的事实。本文试图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入手来分析教师主体性的缺失现状和重建策略。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主体性的缺失现状

1.教师主体性思想观念的缺失

随着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发展,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早已成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种教育理念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上,却营造了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在客观上忽视教师主体性的现实。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确实在思想观念上持一种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认为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就必然导致教师主体性的弱化,有了学生主体性的强势,就必然对应着教师主体性的弱势。这种教师主体性思想观念的缺失进而又导致了教师主体的缺失。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一些老师授课内容的“泛娱乐化”和对学生态度的迎合化,就是这种思想认识偏差的现实行为表现。若以主体哲学“主客二分”的视角及主体绝对排他性的特性来看,这种观念虽有其存在的道理,然以后现代哲学“连续性原则”和“多元主义方法论”的视角观之,在主体性成长中,主体间性才是有意义的,教师主体性和学生主体性不仅可以并存,改“非此即彼”为“亦此亦彼”,而且多个主体间的交流、对话、合作可以促m各自主体性的提升。

2.教师主体性发展目标的缺失

目标是行动的先导,主体性发展目标的确定是教师主体性发挥发展的方向和旨归。就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而言,一个明确的、一贯的、分层次的主体性发展目标的确立,无论是对于其个人主体性发展和成长,还是对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都有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从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在人员构成上存在着多样性,既有专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又有班主任、学校行政人员、其他课程教师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且即使是专门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他们在发展类型和发展阶段上也各有不同,从发展类型上看,就有侧重行政、侧重教学型教师的区分;从发展阶段上看,又有新上岗教师、初级年轻教师、高级胜任教师、专家型教学名师等的区分。同时,各专业教师的发展志趣、发展能力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主体性发展目标必然是多层化和多元化的。然而在现实中,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本身的复杂性,使得一些教师难以根据自己的发展阶段、发展特点对自己的主体性个性化发展目标作出清晰界定和明确表达,从而导致教师主体性发展目标的缺失。另一方面,由于学校行政化的体制造成外在管理组织的强力干涉,这种科层行政管理制度往往倾向于从所谓的“效率”出发,用“标准化”和“大一统”的组织目标来替代教师个人多样化的主体性发展目标,从而导致教师主体性的缺失。

3.教师主体性活动形式的缺失

从逻辑次序上讲,主体包括实践主体、认知主体、评价主体和决策主体等多种类型,是一个涵盖多种活动形式的整体[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只有把自己当作实践主体,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在教育实践中完成对教育对象的把握和客观规律的主体认知,并根据学生主体的个性特点和客观现实状况作出自己的评价和决策,才能完成教师主体性的建构,促进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在长期崇尚工具理性的现实背景下,很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主体性只是得到了片面的强调,从教师主体性活动形式上讲,他们仅仅被看作实践主体和认知主体,无论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学校的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往往只是把教师当作实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功能的条件和手段,当作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工具。在这种状况下,各种有形或无形的条条框框使得教师很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主选择多样化的教师主体性活动形式,也很难作为独立的评价主体和决策主体对自身的主体性发展作出自己的决定,这无疑会制约其主体性的发挥。

4.教师主体间交往的缺失

人的实践活动总是表现为“主体―客体”结构和“主体―主体”结构组成的双重架构[2]。从“主体―客体”的结构维度看,主要体现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鉴别、占用和改造等,而从“主体―主体”的结构维度看,则主要体现为主体间性,强调的是主体间自愿、自发、自由地交往。因此,教师主体性的发展不仅要指向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提升主体认识客体、改造客体、利用客体的能力,而且更要重视主体间相互交往,在相互交流和合作中增进各自的主体性。然而在现实中,教师主体间交往的缺失却是个不争的事实。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文人性格”或“文人相轻”,从而使得教师主体间不屑交往或缺乏相应的交往合作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学校中长期盛行制度理性的管理模式,对教师的贡献进行量化打分和绩效测算,并以此作为决定教师职称评聘、竞争上岗和薪酬发放的重要依据,这种管理模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的“业绩产出”,但却显著地削弱了教师主体间的交往和合作的意愿和空间,客观上造成教师主体性的缺失。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主体性重建的重要性

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决定了教师主体性重建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进一步抽象和概况,这些教育内容就决定了必须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其一,中学课堂思想教育的起点一般是教师对相应思想理论进行宣讲、讲解,其方式及内容的多样性离不开教师主体性的良好发挥。其二,中学政治教育要求受教育者接受一定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了解并掌握相应的政策,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发挥好自身的主体性,掌握正确的政治理论观点,具备鲜明的政治立场,时时跟踪学习政府相应的政策。其三,中学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激发教育对象的道德情感或道德意志,培养其道德认知,促使其形成道德行为等。想要激发教育对象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或道德意志,具备系统的道德认知从而外化为对社会和公众有利的道德行为,同样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才能提高教育效果。

2.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强化了教师主体性重建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组成的动态双边过程。从教师的角度看,主要包括教师的认识活动、情感活动与实践活动,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中学生是一群身心发展处在特定阶段的青少年,他们身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能否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因材施教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主体性。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一主体性的意义并主动积极地与教育对象之间建立联系,好的教育效果才有可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活动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关心与喜爱。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计划、组织教学上除去具备基本的教育理论外,还要有更多的热情与耐心,给学生更多的关爱与理解,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谆谆教导,循循善诱。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以拳拳的爱心、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格、完善的人格与学生亲密互动,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反馈了教师主体性重建的重要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此语道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延续性、长期性等特点。教育效果的好与坏,往往能在一个阶段之后,通过受教育者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反馈,得到一定程度的评价与验证。事实表明,大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主体性发挥得比较好的教师,学生对其本人和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都比较高。反^来,那些深受学生喜爱,学生评价比较高的中学思想政治课老师,一般也都比较注重自身的发展和主体性的发挥。同样,学生的精神风貌、思想状况、生活态度、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思想政治道德方面表现出的班级差异、年级差异及性别差异等,也可以从不同程度、不同侧面折射和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情况。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反馈了教师主体性重建的重要性。

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主体性的重建策略

1.教师要提高自身水平与素质

一方面,“水平”是指理论水平、知识水平、语言水平等。知识渊博是一个好老师必要的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学科已没有以往那样分明的界限,因此对跨学科及交叉学科的理论也要有所涉及甚至深入。中学生往往处于榜样认同的敏感期,往往是“亲其师,信其道”,这就要求从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更要广泛阅读文学、历史、哲学书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会贯通,形成体系,成为学生崇敬的榜样。另一方面,“素质”的提升主要包括政治素质、人格素质、理论素质、能力素质等的提升。政治素质表现为个人的政治方向、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政治纪律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才会不偏题、不跑题、不离题。人格素质包括过硬的心理素质与高尚的道德素质等。理论素质这里不再赘述。能力素质既是以上各种素质的集中体现,又直接影响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完善。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只有不断提升自身水平与素质,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2.教师应特别注重教育过程中的正面导向

第一,教师要注重为人师表。表现在言行举止中就是着装要整洁、庄重、大方;说话要表达清楚,语气温和,前后一致,说到做到;待人要热情得体,平易近人;行动上竭力严格要求自己,行为世范。有的老师在课内与课外、人前与人后的言语行为表现截然不同,这是最要不得的。第二,教师应具备坚定的思想立场。伴随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进程快速发展,互联网上的讯息层出不穷、良莠不齐。青少年学生一方面接受这些信息的能力、速度惊人,另一方面他们过滤、筛选、选择信息的能力很不完善。他们对于网络上的正面消息往往表示怀疑与不屑,对于负面消息却全盘照收。这就需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们特别注重教育过程中的正面导向,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和践行者,以正面的情绪感染学生,以正面的情感鼓舞学生,以正面的能量激励学生。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具有主导作用,无可替代。但学生作为学的主体,同样具有主体性。一方面,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及落脚点,教育效果的好坏离不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另一方面,教师传递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化加工才能得到内化。学生能动地接受教师所授,包括知识、思想、情感等,他们主动参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的接受有选择性,这必然反过来作用或影响教师的行为。可见,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二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李为善,刘奔.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和学新.主体性的生成机制与教学设计[J].教育研究,1997(11).

教师思想政治表现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误区分析;对策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觉到,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了教师某些认识误区的严重制约。本文对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当中存在的误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变教学目标设计的“片面性”为“全面性”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当中存在的第一个误区在于在教学目标的“片面性”,政治教师过于追求单一的知识传输,学生也只注重自己成绩的高低。其主要表现在:在教学指导上,很多教师认为,当一名好教师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拥有一个理想的成绩,并以学生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师好坏的标准;在教学环节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在教学的组织当中,只在乎学生是否理解了知识;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学生的作业与学生的成绩就成为了一个“好学生”的最终评价标准。而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当中提出了多方向、整体性、深层次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从教学过程的本身来说,它是师生最为玄妙的心理活动过程,也是师生智力最为复杂的一个活动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才是课堂教学整体最完美的目标体现。

所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当注意到“高要求”“全面性”的目标。在每一堂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当中,教师都应该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觉悟以及知识能力,“高要求”“全面性”目标的提出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要走向新的境界。

二、变教学心理氛围的“逆反性”为“相容性”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当中存在的第二个误区在于“逆反心理”。这里所说的“逆反心理”不仅是针对学生,也是针对教师的。教师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专业的不顺心、职业的不顺心,对于多变的教材产生的反感,对教材的理论知识与现实“差距”的茫然,对于教学的难易程度表现出或多或少的困惑。对于学生而言,其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认同社会上对于政治学科的轻视,认为教材内容过于枯燥、乏味,厌恶大量的背诵,不能够接受教师单一、古板的教学方式。

为了将教学心理氛围的“逆反性”变成为“相容性”,教师必须加强自我要求。第一,教师应该克服自身的逆反心理,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将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摒弃;第二,不断地进行学习的锤炼,以最精辟的政治理论来征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消除抵触情绪,从而确保思想政治教学的稳定发展。

三、变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单向性”为“双向性”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当中存在的第三个误区在于师生交往的“单向性”。交往的“单向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师在课堂上过于偏向“一说到底”,学生无法参与到活动中去;第二,教师对于学生新颖独特的观点听不进去,仅仅抓住了教材内容理解的权威性,难以做到以平等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位学生。在教学当中,教师更多的是作为要求的提出者、指令的者、结果的调查监督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彻底地淹没了学生的思维和才智。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课更多的是师生之间在意志、认知、情感等诸多方面的交流。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多地倾向于“双向性”。教师应当从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出发,放下教师的架子,改进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不断地探索如何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

四、变情感教学的“消极性”为“积极性”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当中存在的第四个误区在于情感教学的“消极性”。很多学生对于政治课教学采取的是“冷漠”的态度,缺少应有的学习激情。这一种消极性导致教师没有“力气”教学,学生也感觉到教学的“困乏”,教学空气过于沉闷,教学效果不达标。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课本身的理论阐述较多,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教师不能引导学生的情感朝着“积极性”的方向转化,必定会对思想政治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的完成造成阻碍。实际上来说,情感教育是思想政治教学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关键之处在于教师本身,教师应当保持较高的理论传授的热情,通过熟练的技巧来牵动学生的情感。政治教师只有以热情饱满的姿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才能够让学生对政治教学产生强烈的欲望,学生才会愿意接受政治课教学。

对于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教师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积极反思教学误区对于教学的影响。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政治教师也应当有意识地将心理学、教育学应用到其中,从而跨越认识误区的封锁,为教学创建新的、良好的氛围,让思想政治教学有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教师思想政治表现篇8

论文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但其教学效果不佳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局面的形成有教学环境的改变、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教育著紊质不齐等多方面的原因,整肃教学环境、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式等是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提升教学效果的根本出路。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调查基本情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大事,它是整个大学教学过程的灵魂。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过多次改革调整,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但是,时代在发展,问题在不断出现,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究竟如何、现在还存在什么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成为本课题组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本课题组以调查问卷形式对某大学各院系不同年级学生随机抽取相同人数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共设计了37个问题,涉及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表现、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看法、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的看法、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看法、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看法等六个方面。发放并收回有效问卷200份。本课题组希望在对调研资料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性建议。

在对“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的调查中,21.5%的学生认为“非常必要”,5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认为“不太必要”的占18.5%,只有3%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在对“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可行性”的调查中,有11.5%的学生认为“非常可行”,58.5%的学生认为“可行”,27%的学生认为“不太可行”,3%的学生“不可行”。对于“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意义”,有14%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仅仅是“教学环节的需要”,39.5%的学生认为是“必要的意识形态教育”的需要,31.5%的学生认为是“提高大学生理论水平”的内在要求。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以后发展的是否有用”的调查中,9.5%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56.5%的学生认为“有帮助”,30%的学生认为“帮助不大”,4%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发挥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作用的占绝大多数,希望通过课堂教育锻造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这是广大学生们的热切要求。

既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此重要,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满足学生们的需要,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满意?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基础调查。在对“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因”的调查中,有46%的学生认为是“必修课”,10%的学生认为是“受学校纪律约束”,不上的话没有学分,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有23%的认为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21%是“受老师讲课内容吸引”,可见,教师凭借自身的教学魅力把学生吸引到课堂的状况还不是特别理想,这在接下来的调查中得到证实:在“对思想政治教学的整体印象”的调查中,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各占4.5%和48.5%,共占调查学生总数的一半略强,而“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分别占40%和7%,比例接近一半。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兴趣的程度”中,有7.5%的学生表示“非常感兴趣”,36.5%表示“感兴趣”,51%表示“不太感兴趣”,5%明确表示“不感兴趣”。本课题组也提出了一些假设,“若思想政治理论课改成选修课,学生的选修情况”调查中,“会选绝大多数的思政课程”的占i1%>‘啥选一些思政课程”的占49%,“会选很少思政课程”的占28%,“基本不选思政课程”的占12%。从这些数据来看,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用性产生质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欠佳原因分析

1.教育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

改革开放三卜多年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极大地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但在发展的背后也潜藏着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地区差距拉大,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加剧,导致社会问题增多,用以往的观点很难对现实有一个合理的解释,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科学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第二,受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不同意识形态的思想和价值观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不少人在盲目照搬西方意识形态的同时,对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抵触情绪,加之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及各种丑恶现象的滋生,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第三,互联网迅猛发展导致“网络社会”的产生,“网络社会”在带给大学生新时代的行为理念和高效的学习方式的同时,其夹带的大量反动言论和不良信息也在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容易使单纯的学生陷人迷茫,使偏激的学生仇视社会,使自制力不强的学生的思想受到污染。在本次调查中,21.5%的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的根本问题”归结到“教育环境”,进一步印证了环境的改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提出挑战的严峻性。

2.教材内容缺乏时代性

调查结果显示,有56.5%的学生“对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表示不满,教材内容编排不理想也是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1)教材内容重叠多,教材变革跟不上学生的需要。调查对象普遍表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材在内容上存在着很多交叉重叠现象,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抛开教材的重叠因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还存在着更新速度慢、缺乏时代感的缺点。有20.5%的调查对象把对教学内容的不满归结为“教材十年如一日”,16%的调查对象把对教学内容的不满归结为“内容编排死板,缺少新意”,直接揭示了教材内容是否充满时代气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远离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对“人”的思想灵魂的触动,除了讲道理之外,还可以从关心学生实际生活、解决学生实际困惑中实现。只有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实际思想难题和困惑,以事融情,以情感人,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大学生的心坎上。但是,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一些大而化之的普遍性内容,远离了学生的具体的实际生活,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很难科学解答学生思想中的各种困惑。有31.5%的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归结为教材编排内容“教条主义严重,枯燥乏味”,28%的学生认为是“脱离了实际,纸上谈兵”,而高达45%的学生也将师生间缺乏沟通的原因归结为“思想政治理论很枯燥,没有欲望”。

3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陈旧

针对“是否喜欢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的调查,选择“喜欢”的学生仅占8%,“一般”占51.5%,“不喜欢”和“说不清楚”分别占33%和7.5%。大学生对现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表示不满,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采取很多人集中在一起的“大课堂”方式进行,限制了授课方式选择性而基本沿袭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即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客体,“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堂课”是高校理论课多年教学的一贯做法。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知识呈现模式过于单一,面对多元化的世界,面对日益活跃的大学生思想,难以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新形势。这种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也直接影响了师生间的互动,缺少学生的参与,是很乏味的。在“老师与您的交流情况”的调查中,有8%的学生肯定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师生间能够“彼此经常坦诚交换意见”,33.5%的学生认为“老师偶尔与我们交换意见”,27%的学生认为师生间“很少交换看法”,31.5%的学生认为师生间“基本上没有进行沟通”。59%的学生把“老师讲课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教学方式陈旧、单一”。

(2)实践环节流于形式。虽然绝大多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安排有实践教学环节,1999年高校扩招实现了大众教育对精英教育的代替,这成为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壮举,但扩招后高校学生人数过多以及活动经费无法保障等原因,导致无法全面实施有效的社会实践,能够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环节落实到实践中的高校少之又少。有30.5%的调查对象认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首当其冲的要改革的是单一的教学模式”。很明显,让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出课堂、融人社会、融人生活成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内在要求。

4.教育者的素养参差不齐

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在教师,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政治理论素养与学生的期待之间依然存在着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以FiL点。

(1)专业理论素养不足。在对“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讲课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的原因”调查中,学生认为“理论功底不足,缺乏深度和广度”的占20%,认为“老师的言谈、年龄、性别、个性等因素有影响的占调查总数的12.5%,认为“语言表达欠缺感染力”的占到调查总数的8.5%,造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专业理论素养不足的很重要的原因是未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构成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甚至许多高校的政治理论课兼职教师比重过大,行政工作势必对教学产生严重干扰。规范教师队伍,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成为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的重要内容。

(2)缺少职业自信心、荣誉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具有立竿见影的即时效用性,而是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在不知不觉中锻造着学生的健康人格,但这种“软”结果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难以达到一种高层次的成就满足感。加上教育对象对政治课普遍存有逆反心理,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对政治的淡漠和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使得很多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育人灵魂的伟大工程缺少足够的信心和荣誉感。

(3)教育观念陈旧。在此次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政治课教师习惯遵循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去组织教学,仅仅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一味地灌输,却忽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忽视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将其简单等同于一般知识的传授,不重视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来引导教育,不注重研究学生思想变化的规律,不注重把科学的理论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不注重把抽象的概念与鲜活的学生思想实际结合起来,不自觉地扼杀了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导向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老师以何种角色出现”的调查中,有33%的学生认为是“思想灌输者”,35%的学生认为是“教学督导者”,这种调查结果不能不让人吃惊。

5.受教育者缺乏学习认同感

从调查中可知,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的调查中,有18%和3%的学生认为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太重要”和“没有必要”,高达51%和5%的学生明确表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太感兴趣”或“不感兴趣”。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19.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认真做笔记”,53%的学生“只听不做笔记”,那些在课堂上“看其他书或是打磕睡”和“其他与课堂无关的事”占到了16.5%和11.5%。甚至很多大学普遍存在着学生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究其原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占到了46%之多。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途径

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但是,在对学生进行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看法”调查中,59%的学生认为“势在必行”,30%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认为“没有必要”和“说不清楚”的各占5.5%,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呼声的确是非常高的。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首当其冲的要改革的是哪些内容”,32.5%的学生认为是“枯燥的教学内容”,30.5%的学生认为是·“单一的教学模式”,22.5%的学生认为是“授课方式”,14.5%的学生认为是“教学实践手段”。可见,必须多管齐下,进行切实有效的对症施治的教学改革,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归结起来,主要从以下方面人手。转贴于

1.打造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素养

课堂教学是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者,如果自身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挚爱,自然感动不了学生,更谈不上触动学生的灵魂,甚至会将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传授给学生。教师要提高学生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正确认识和分析重大现实问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人才,其言传身教示范作用不可低估。因此,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持讲马克思主义、信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必须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素养,以自己的信仰和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向着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大道上前行

2.更新教学理念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必须跳出“唯教师”、“唯书本”、“唯讲授”的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真正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努力实现从冷冰冰的照本宣科式教育向促成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从强调完成教学任务向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学目的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

3锻造教研能力

在学生“认为思政老师需要具备的素质(多选)”中,教师的“教学能力”、‘火格魅力”、“学术造诣”、“责任感”分别占68%,62%,58.5%和48.55%,提升教师素质成为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而教师教学能力、人格魅力、学术造诣、责任感等等来源于对本专业的透彻研究,因为如果没有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前瞻性研究,即使对教材非常熟悉,知识讲授也会缺乏深度。所以,实现从单纯的教学型向研究教学型转变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保证讲授的内容适应时代的发展,把本学科的前沿研究及时引人课堂,以教促研,以研促教,充分保证自身的思想认识能够紧扣时展的脉搏,以此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4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体系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人手:第一,在上课前就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调查,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未知知识来重新整合教学内容,避免与中学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适量扩充课堂讲授新知识的容量,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第二,授课内容要紧密结合现实,坚持与时俱进,及时补充具有时代特色的知识,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全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第只,把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问题和培养综合素质、提升学生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当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在针对“除教师素质外,提高思政教学实效亟待解决的是(多选)什么”的调查中,选择“理论联系实际,解答当前的热点、难点”的占69%,这就要求教师增加社会热点和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因势利导,并适当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和人生规划教育内容,以契合学生实际需求和思想状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性、针对性、创新性、感染力、吸引力。

5.变革教学方式,突出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学生希望教师采取互动式和探究式教学模式,采取互动式、讨论式、研究式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对‘希望老师采取的教学模式”问题的调查中,主张“教师学生平等参与的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学生竟达到40%,要求采用“教师主导、学生深度参与的教学模式”的学生占28%,要求“教师主导、学生简单参与的教学模式”的占26%,而坚持“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的仅占6%。在“对学生、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的看法”的调查中,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和“有帮助”的占到了24%和60%,而认为“帮助不大”和“没有帮助”的只有巧%和1%。可见,学生比较认司参与型学习方式。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就必须改原来的单一讲授模式,充分利用课堂讨论、辩论、试讲、演讲等向学生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讨论、争辩和自我研究中达到对理论更深层次的理解,有利于思政课的学习。

“除教师素质外,提高思政教学实效巫待解决的是(多选)”中,56.5%的学生提出了“加强社会实践环节”的要求。学生“喜欢的社会实践方式”中,“参观考察”所占比例并不高,只占18.5%,而选择“社会调查”的高达40.5%,“志愿者服务”占27%,“宣传和普及政治理论知识”占14%。在学校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实现课堂教学的社会延伸,大力推进社会实践环节,每学期安排大学生到基地实践进行感性直观的教育,大大提高学生对人类社会、自然等的认识,在深刻的触动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从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6利用网络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利用网络条件积极开发网络课程资源,以保持课程的开放性,增强教学方法的交互性和启发性。建立QQ群,发挥BBS的作用,建立实施开发网络教学课件、建设网络平台、实施网络教学模式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教学”,让学生就所关注的问题畅所欲言,并实现资源共享。

7整肃教学环境,以良好的环境熏陶人

教师思想政治表现篇9

限于智力开发显然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于特殊的具有多重任务的思想政治课更是如此。事实上,政治课教学如果在目标上存在“单一性”“低标准”“小范围”,就自然地捆住教师的教育思想,限制了教学思路,就会阻碍学生各方面能力和个性心理的发展。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在目标上应注意“全面性”和“高要求”。

政治教师要在每堂课教学中想方设法努力让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和心理素质水平得到提高;“高要求和全面性”的压力下促使自己的教学走向成熟、走向新的境界。

其次,要变教学心理氛围的“逆反性”为“相容性”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误区之二就是存在“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不仅存在于学生之中,而且在政治教师中也存在。教师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其职业、专业的不顺心;对教材“多变性”的反感;对教材理论与实际“差距”的茫然;对高考教学难度提高的困惑;对政治教师言行特殊要求的潜在压力等。

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又表现为对一些枯燥教材内容的乏味;对社会存在轻视政治科现象的认同;对为应试而大量背诵的厌倦;对教顺简单古板教学的失落感;对教师言行不合“理论要求”的不满;对教师教育要求的直接或间接抵触等等。上述师生逆反心理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成功的取得。为此,变师生对教学的“逆反性”为“相容性”就成为政治教师自我提高的一个客观要求。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克服自身的逆反心理,消除一些不正确的观念,立志于政治课教学事业,拿出勇气和信心排除心理障碍,“轻装”教学。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努力学习锤炼,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实现以精辟的政治理论说服学生;以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以良好的师表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政治课教学可亲、可近、可信,有兴趣、有作用、有收获,从而缩短学生与政治教师、学生与政治教材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的抵触、不顺心的心理状态,更好的保证思想政治课教学顺利健康、稳步的发展。

第三,要变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单向性”为“多项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心理误区之三就是教学中的“民主”牎“平等”、“和谐”牭氖ι叵瞪形唇ⅲ师生教学的交往相当一部分处于“单向性”、“一言堂”。这种单向性突出的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由教师一灌到底,来不得学生的应有活动;二是教师听不进学生独立的、有益的、新颖的思想认识和观点看法,教师表现出对教材内容理解的绝对权威,教师没有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只是搞演说、发指令、提要求、查结果的监督人,以教师的“一言”“一行”淹没了活跃的学生思想和聪明才智。学生成为被动的吸收器。这种教学,学生感到压抑,教师也十分疲倦,缺乏活力与生机。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应做到师生交往的“多项性”。政治教师应明确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性,放下架子,改进教法,彻底改变“一言堂”的家长式教学,不断探索出符合师生多顶交流的好方法、好举措,大胆创新。从心理学角度上讲,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在认识、情感、意志方面的交流过程。认识上的一致、情感上的共鸣和意志信心方向的相鼓励就能更好的取得教学上的成功。

最后,变教学情感的“消极性”为“积极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心理误区之四,就是学生对政治课教学的“冷漠”,缺乏应有的学习愉悦与激情,表现为情感的“消极性”。这种消极性导致了教师上起课来“没劲”,学生学起课来“乏力”,教学空气沉闷,学生学习欲望低落,教学效果差。众所周知,思想政治课自身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理论的阐述,本身就较为枯躁,为此,如果不消除学生情感上的“消极性”,实现朝“积极性”转化,必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事实上,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情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赞科夫说得好,“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靠多次地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但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自身对马列主义的笃信程度,对政治理论传授热情的高低,以及对政治课教学技巧的掌握驾驭水平直接牵动着学生的情感。政治教师若能坚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真理性,热情饱满地投入课堂,具有娴熟的艺术教学手段,就会激发学生对学生政治理论的强烈需求,产生对政治课的教学的兴趣、愉快、满意、欢乐等积极的教学情感,这种情感正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获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列宁同志也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教师思想政治表现篇10

高中思想政治课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学习时会感觉课堂比较枯燥,难以引发其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其精力容易分散。因此,要做好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就应该注意语言艺术的运用,帮助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而教师运用语言艺术的能力,则会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的教学效果,所以,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注重自身语言能力的提升,并形成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使语言艺术的魅力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进行分析,并提出提升思想政治教师语言艺术运用能力的途径,希望能改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语言艺术

在目前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普遍提不起学习兴趣,认为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关联度不大,且其主要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过于抽象,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究其原因,大部分的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基本是照搬教材中的原话,语言的艺术魅力没有被展现出来,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效率低下。因此,要改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现状,首先就要提升教师对语言艺术的运用能力。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语言艺术的体现

1.科学性和逻辑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突出理论知识的讲解,其中涉及到的理论、定义名称比较多,教师在对各种概念、定理进行表述时,必须要把握好用词的准确性,不能出现错误,否则就容易让学生产生混淆。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科学性和逻辑性的体现,也是对语言严谨性的基本要求。语言的严谨性要求教师在讲解知识点时,必须把握好一个度,力求讲解的准确性。比如,假象和错觉是高中思想政治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在分析这两个概念时就需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假象是与真象对立的,是通过否定的方式或者从反面歪曲地去表现事物的本质,假象是事物另一面的客观表现;而错觉则属于主观范畴,是对事物本身存在错误的认识,这种认识与客观事实是不符的[1]。假象与错觉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一个是客观反映,一个是主观认识,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才能对两者做出区分。而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讲究语言的逻辑性,主要是指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要相互连贯起来,要有层次感,逐步地达成不同的教学目标。

2.通俗生动

为表现思想政治的严谨和严肃,课本中使用的语言都会表现出很强的理论性,教师就需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将这些理论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做到深入浅出,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而通俗的程度则取决于学生的年龄、理解能力等实际情况。简单、通俗的语言可以引导学生去领会课堂上的知识,也能让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容易。而生动的语言则能够让教学内容变得有趣,使之富有启发性,这也是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语言技能。许多高中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不愿意听讲,就是因为思想政治内容枯燥、抽象,因此,教师就需要将这些枯燥的知识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2]。比如,在讲解“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在ppt中穿插一些图片、声音,并通过生活中的一些趣闻趣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讲解的知识变得通俗、直白,学生也能将所教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教学效果自然就能得到提升。

3.流畅美

高中思想政治课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如果教师能够以流畅的语言将课本知识完整地阐释出来,那么学生的注意力也会被吸引过来。语言本身讲究流畅美,高中政治教师如果能使语言富有美感,那么学生也能从教师那里获得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思想政治知识[3]。由此可见,教师在讲解知识过程中,语言表达是否流畅决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语言流畅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师需要在政治课上将要讲述的内容以自然、流畅且轻松、连贯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和谐的语言环境下,学生理解知识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学习效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比如,“选民”在我国指的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但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除外。因此,教师只需要将此定义流畅地表述出来,学生就能理解什么是“选民”。

4.简洁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来传递的,一堂政治课的时间只有45分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组织好语言,分清教学内容的主次,并安排好讲解的顺序。在讲解到每个知识点时,教师都需要对自己的语言进行精心的设计,且表述出来的语言应该是经过反复推敲的,在做到简明扼要的同时,又要做到条理清晰[4]。如果教师的语言拖泥带水,重点不突出,学生便抓不住学习的重点,其思维会受到限制,从而导致其在理解知识点时存在一定的偏差。比如,在讲解“政权与”的内容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政权”主要指的是政权机关,是政治上的统治权力;而“”则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其是国家在处理国内外事物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后的知识展示,应该具有相应的特色。每堂课的结束语应该富有总结性,对该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并突出其中的重点部分。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具备的语言艺术能力

1.教学语言应具有互补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在价值追求上存在显著的区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教材中的理论和观点为依据,其不具有灵活性。因此,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语言与其他学科也存在很大的区别,这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师面临的难点问题。正因为如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难度较大。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理论性和抽象性都很强,有的结论比较通俗直白,而有的结论远远超出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以教材中的精神为指导思想,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语言,要摆脱教材古板、枯燥的语言特点[5]。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并与实际结合起来,该详细的地方就进行扩展讲解,该简略的内容则可以一语带过。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人文性的体现,合理地融入一些感情要素,尽量使语言既能体现出专业性又能表现出兼容性,既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又要展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并且教材的枯燥与教学的趣味性也要同时体现出来。只有互补性的教学语言,才能够将知识全面地教给学生。

2.教学语言要有丰富的知识内涵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其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思想政治课涉及的领域较多,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哲学等,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且对每个领域都要有所涉猎。“术业有专攻”并不适用于政治教师,如果专攻于某一领域,就会阻碍其发展,从而使得其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有“黔驴技穷”的感觉[6]。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学富五车,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富有知识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学习其他多门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在上课时能积极地调动自己的知识库,使自己能对语言具有较高的驾驭能力,从而丰富思想政治课堂。比如,“外交权”虽然属于政治性事务,但是外交内容却会涉及到军事、政治、文化、宗教等多个领域。教师在讲解“外交权”相关知识点时,就需要对其他领域的内容做补充讲解,否则学生的思维就会局限于政治外交这一方面,那么其对“外交”实务的理解就会存在一些偏差。

3.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感

节奏感能体现出语言的艺术美,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语调不应该是一马平川的,而应该有轻有重、有高有低,表现出抑扬顿挫的美感,这也是表达思想政治情感需要掌握的基本语言技能。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语言的节奏感,会对学生的思维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能从教学语言的节奏感中,体会教师所表达的思想政治情感,从而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不同的理解[7]。而教师在课堂上需要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教学内容为依据,控制好语言的节奏感,并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灵活变换语言节奏,以适应学生的感官需要。只有教学语言的节奏感控制好,才能做到快慢适中,并与学生的思维规律相匹配,将要讲解的知识点准确地传达给学生。比如,“依法执政”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而怎样才能体现出这种“必然性”,则需要依靠教学语言的节奏感来体现,“必然”两个字应该是非常严肃的,是没有第二种可能的,这样学生才能深刻理解依法执政的严肃性。而党的领导则需要依靠执政来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在语言上表现出“依法执政”的强大力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依法执政的重要性。

4.教学语言要富有情感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学语言需要带有一定的情感,体现出其中的人文性,且带有感情的语言也能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思想政治色彩,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在“香港回归”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香港的发展历史,以及其成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做简要的讲述,帮助学生理解香港作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我国占据的重要地位。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应该富有爱国主义情怀,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并且,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想政治信息,就能通过教学语言中的情感信息来传递给学生。因此,教师要具备挖掘教材中情感元素的能力,在教学中强化教学语言的感彩。此外,教师应该对教材和学生都充满感情,将学生与自己置于平等的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制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三、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语言艺术运用能力的策略

1.熟悉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备课

在我国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不断创新的情况下,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其应该对教材相当熟悉,且对自己的学生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保障教学质量,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因为只有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对教学语言有较强的驾驭能力,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语言,才能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艺术性。同时,只有在熟悉一切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备好课,教学语言才能保障其准确性,学生才能获取正确的信息。比如,“选民”的定义虽然比较简单,学生也能理解选民的具体对象,但是其与“公民”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选民都是公民,但公民却不一定是选民。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还需要将“公民”的定义阐释清楚,并将“公民”和“选民”进行对比分析,避免学生产生混淆。如果教师对教材不够熟悉,在上课时语言表达就会不流畅,从而影响学生对教师所讲解内容的信任度,那么语言的艺术也无法被体现出来[8]。而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备课,才能制定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

2.提升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能影响教学效果,而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想展现出相应的魅力,教师本身就要具备强大的知识库。政治教师除了要掌握思想政治相关知识外,还需要学习语文知识,以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需要掌握历史、地理、哲学等学科的知识,以丰富课堂内容,并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富含知识性。因此,要想改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政治教师首先就需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修养。比如:“宗教”这一概念看似是一个政治概念,其实际上还会涉及到一些历史、地理知识,我国最大的宗教是佛教,但在历史上道教、儒教也曾盛行过,而各宗教都经历了相应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发展史就需要通过历史学来了解[9]。既然有各宗教的存在,那其必然会在某些区域出现大规模的组织,并开展一些宗教活动,这就需要通过地理学才能知道。如果教师对这些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不熟悉,课堂上就无法将宗教的起源、发展、政治立场的表现等讲述清楚。由此可见,政治教师应该涉猎多个领域的知识,在课堂上才能做到举一反三,使自己讲解的内容更加透彻,学生也能理解得更加深刻。

3.向学生靠近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两者都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理性对待两个主体间的关系,尽可能地向学生靠近。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多使用“我们”,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课堂是有自己参与的,要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又如,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多引用名人名言,并适当地通过生活中的趣闻来讲述相关的思想政治知识,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悦的气氛中被激发出来[10]。此外,教师还应主动融入到学生中间,熟悉学生惯用的网络语言,并在教学中使用这些网络语言,以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共鸣,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课堂知识。在我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新形势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需要教师采用合适的语言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同时,高中生面临着高考带来的巨大压力,因此,通过语言艺术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对于培养综合素质较强、学习技能较强的优秀人才有着极大作用。由于教师的语言技巧和教学效果有着直接联系,因此,教学必须对此引起高度重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质量。例如:在进行“树立正确消费观”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及了解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如勤俭节约精神、艰苦奋斗思想品质等,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严格自律。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求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语言艺术的运用,通过浅显易懂、流畅、简洁的语言开展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同时,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实践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以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内涵,并主动贴近学生,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富有知识性和节奏感,并带有一定的情感,才能达到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水平的目的。

作者:解征凡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孙艳.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语言艺术[J].高考,2015(1):53.

[2]缪学锋.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的功能及基本要求[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12):36.

[3]万佳凤.浅谈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J].新课程•下旬,2015(3):25.

[4]郭玉婷.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语言艺术[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5(1):70.

[5]蓝天.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艺术[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1):126,128.

[6]林伦学.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语言艺术[J].新课程•中学,2015(1):209.

[7]王家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技巧之我见[J].速读(上旬),2014(12):96.

[8]谢仁静.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在新课标下的运用浅谈[J].速读(中旬),2014(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