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8:09:34

莫言获奖篇1

“此事必有蹊跷!”至于啥蹊跷,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我不知道"高密胶河疏港物流园区管委会"有没有这个单位建制?管委会主任范珲是不是政府任命的?如果确实存在,有此人,是他个人信口开河?他说的话能不能代表管委会官方?是不是需要组织批准或者审查?

不管怎样,我觉得这是件好事。跟莫言获得2012诺贝尔文学奖一样,现在炒得沸沸扬扬,是是非非,上纲上线,各种正面的、反面的甚至攻击性的言论不绝于耳,足可以反映世态百相;不管此奖背后有怎样的原因,不管有怎样的争议或者说法,不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对于莫言,再说大一点,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码会起到一个关注和反思的作用。值得祝贺!

大众在狂欢,为了莫言,肆无忌惮的消费莫言。他的家乡山东高密也不甘落后计划投资6。7亿元,种一万亩红高粱。起码说明了一种思路或者姿态,要借助莫言的影响,这个最热的新闻,大打当地名人效应和品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的地方啥都没有,都敢挣来抢去胡乱搭建,诸如建什么金瓶梅遗址公园等等,借助《红高粱》,借势"莫言热",造福民生有何不可?投资6。7亿元打造旅游带,还包括莫言旧居周围的莫言文化体验区,红高粱文化休闲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等。

这个思想或者说计划、规划很大。我们最大的质疑不是这个项目名称,而是这个项目资金来源,经营管理,包括收益情况等等。如果市场化运行,那肯定有人会科学预测,即使赔了恐怕管的人不多;关键是如果政府要主导,投资搞,老百姓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纳税人"血汗钱付之东流。

高密市隶属于潍坊市,位于山东省东部,胶莱河和潍河之间。总面积1605平方千米。全市总人口86万人。辖7个镇、3个街道。距省会济南265公里,距潍坊市75公里,距青岛市70公里。这是个县级市,从资金上来看要一下子或者分几年组织、投入6。7亿元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招商的话,我估计,从旅游的角度来看,高密属于"旅游飞地",恐怕难以得到游客认可,取得较好的回报。

我们一些领导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最后往往取得的效果不一定是好的。有时候为了政绩太急于求成。我亲身经历过,八十年代初期,我们媳妇农村政府为了上规模、搞面积,给每家农户强行贷款种苹果树,过了几年,全被农民自己砍伐,产量不高,套耕麻烦、病虫害严重,现在上了我们的塬,几乎看不到当年的苹果树的影子了。最后这笔帐全记到了老百姓的账上。莫言的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就有类似事件的叙述。

借用名人效应,借势新闻热点,搞旅游文化一些产业链延伸,为当地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无可厚非。最近热播的电影《白鹿原》,也想仿照宁夏张贤亮的镇北堡影视城搞一个千里麦浪起伏,祠堂院落古旧的影视主题公园或者景区。巧妙利用名人可以,过度消费名人"莫言"尚需谨慎,投资必有一定风险。但一定要综合考虑,科学谋划,落实到位。全国搞油菜花海的地方不少,婺源、汉中、兴化、荆门、罗平、潼南、门源等等。在搞一片花海的时候,要充分调动当地人的积极性,也要处理好土地流转,以及旅游综合收入合理分配的问题等等。过去,我们种植红高粱是为了生存,现在种植红高粱已经无利可图,高密当地老百姓早已经不种植,看来,如果单靠种植红高粱取得经济作物的生产效益,不太可行,假如要搞成"万亩红高粱"壮景,变成了旅游现代红色农业观光观赏,或许好些。但是,巨额的宣传推广、广告营销、日常管理维护等费用怎么来?固然有电影《红高粱》等文化诱因,有莫言乃至其小说的吸引,但是我觉得一般普通人,或者说大量的游客不会因此而直接去既不是旅游目的地也不是游客集散地的高密旅游消费。

当然,高密的一些其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交通食宿等能否跟上,还有待考虑。

在我看来,从思路上讲,高密种植万亩高粱地,起步是好的;但如何操作成功,正常运转,尚需要充分论证,或许需要三五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但是机遇不可能再来。从旅游的角度看,项目先宣传再逐步建设完善也可,项目一步到位建设完后再大力宣传也可,都有成功的案例。一句话,要因地制宜。因为对高密"种植万亩红高粱"具体项目运作资金、融资等不知,所以不好下结论。

套用一下作家的话,莫言在谈新书《我们的荆轲》中说:"你不可能完美但至少可以追求纯粹。"山东高密"计划投资6。7亿元,种一万亩红高粱",气魄很大,我建议暂时放慢一下脚步,重新审视,不妨从公益的角度出发,从细节着手,全面规划,小处落实,做好胶东文化的点点滴滴。有时候,越小越精巧的东西可能价值更大。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文化的点滴渗透,世代相传,对一个地方、一个人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或许一件文学作品因为个人审美价值、写作倾向等种种原因不具有"普世性",但是我们政府的每一个项目应该为老百姓考虑并让他们能充分分享。

莫言获奖篇2

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之际及前后都会掀起舆论的风潮,而今年由于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中国作家莫言,舆论狂潮更是呈现出汹涌之势。的确,这是第一次由中国本土作家获得这一殊荣,期盼已久、患着严重的“诺贝尔奖情结”的国人,其欣喜之情自然不难理解。但观乎这一段时间的媒体、国人言论,依然更够感受到“莫言热”某种癫狂的气息。

据报道,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政府立即颁发巨额奖金,开发商奖励海景别墅,山东高密县修建莫言纪念馆和塑像,当地准备投入巨额资金弘扬红高粱文化,打造莫言文化体验区,莫言就读的小学更名为‘莫言小学’,莫言作品即将选入教材,网上、实体店里莫言作品“疯卖”、“缺货”……更有甚者,莫言获奖的纪念邮戳、纪念t恤一时走俏;淘宝还推出了不少t恤,t恤上印着莫言的头像,以及中英文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字样;更有“高密火烧”、烤鸡被标注“莫言故乡”,白酒广告打起了“莫言牌”……。各种围绕莫言的匪夷所思的现象此起彼伏,国家机制、民族自尊、地方自豪感、层出不穷的商业利益等等无不乘着莫言获奖之机联手演出了一场带着“文学”面具的喧嚣的嘉年华会。

在这个文学被不断边缘化、商业化、娱乐化的时代,莫言获诺奖,自然是一个极富能量的话题。在众多衍生的话题里,真正是文学性的少之又少。“文学”被淹没在恣肆的口水里,被包裹在形形的衣服内,被杂糅进各式各样的观念态度,被夹带着或明或暗的私货。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我们的舆论却独独遮蔽了“文学”,或者说,文学被文学周边“鸠占鹊巢”,不可不谓之怪现状。当然,要追求“文学”的“纯粹”是不可能的,因为表述行为本身就是历史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文学”是实实在在的缠绕于虚虚实实的社会历史条件网络里,受到或显或隐的规范的限制。现代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市场、商业、经济、国家、民族等等结下了不解之缘,不存在“纯粹的文学”,也不存在“纯粹的作家”。不妨说,“莫言热”的“非文学化”,乃是源于“文学”并非“文学”本身之事。由此说来,“莫言热”的“非文学化”倒是“正常”的。正如当地官员对莫言老父劝说道: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莫言成为了社会公共资源,你不同意(修缮旧居)不一定管用,成了点睛之笔。

如此,不妨换一个视角看待“莫言热”。恰恰是“莫言热”的“非文学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观察文学及文学的周边。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绝非自然之物,各种力量:经济的与政治的,个人的和集体的,民族的和国家的,……都围绕着“文学”,透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渗透进“文学”,从而塑造着“文学”。这次,由莫言获奖,各种力量簇拥着“文学”发出光怪陆离的声音和行为,只不过是一个“症候”而已。但说“文学”是历史的、政治的、社会的,甚至经济的,还有一个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关键性难题。如果是主动的、居于“主位”的,那么这种“文学”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如果文学是被动的、被“笼罩”的,那么文学则成了一个卑怯、弱小、毫无主观能动性的婢女,只能落进现实这张紧紧织就的大网,堵塞想象和虚构世界的诸多可能性。很显然,这是一场“文学”自身有心参与却无力主导的“喜剧”,各种或明或暗的力量早已溢出了“文学”更够自主的范畴,它检验着、折射、测试着国民的文学观念,对文学的心理成熟度,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度。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对莫言、对文学“敲骨吸髓”、“裸”的“榨取”以及林林种种的看似豪言壮语的虚弱之辞。不过,遗憾之中又有欣慰,因为莫言自己还是清醒的。在多个不同的场合,我们看到了莫言不胜烦扰的疲倦和压力,听到了莫言的谦虚、谨慎以及对于光环和荣誉的警惕之心和忧心忡忡的表达。尤其是莫言的比较真实的肺腑之言:希望一切尽早平息,尽快进入创作状态。因为一个作家,最终是凭借作品说话的。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大声呼吁“把文学还给文学自身”,“把莫言还给莫言自己”吧。

莫言获奖篇3

本文作者:刘意工作单位:《作家文摘》编辑部

经过研究,笔者发现,一种文化要在处于其他文化圈的受众中引起共鸣,达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至少要具备以下三种要素:能被受传者所识别的、无歧义的“符号编码”,即“普世价值”;能引起刺激或审美、趣味上的新奇感的迷人特色,即“地域特色”;以及那深藏于一切表象内部的、能在异域受众中引发文化震撼和永恒思考的价值差异,即“民族灵魂”。莫言的小说就充满了具有普适价值的文学意象,比如,《丰乳肥臀》中象征着大地般丰沛的生殖力却饱受煎熬磨难的母亲形象,《天堂蒜薹之歌》里弱小者所遭受的暴力和他们不屈的抗争。那些由美国制作的、具有中国元素的动画电影,如《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之所以能被西方观众所喜爱,也是因为他们使用的是全世界都能听懂的语言,比如亲情、友情、爱情,比如个人奋斗与自主选择,比如勇敢和自信。“地域特色”也是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每种文化对于“他者”来说,总能引起某种新奇感。比如日本的漫天樱花、法国的浪漫、古埃及的神秘。这一因素可能是跨文化传播中最表象的东西,却也是能最快吸引受众的。比如,莫言的《红高粱》中浓郁的中国乡土风情、敢爱敢恨的人物形象,以及铺天盖地的对“红色”的痴迷与叙述,都使这部作品充满了强烈的中国风情与地域特色。跨文化传播中最重要也是最持久的,就是“民族灵魂”,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他民族的根本所在,也是形成其独特精神内涵和气质的文化基因,因此最具有跨文化传播价值。比如美国的奋发进取、实用精神,英国的精英主义、绅士情怀,德国的批判精神,日本人的忧患意识及对于极致美感的追求,中国人对和谐的追求以及对血缘和家庭的重视。但同时,一种文化的灵魂也是异域受众最难捕获的,因为它隐藏在一切表象之下。这就要求传播者自己首先要深谙自己所要传播的理念,洞悉其一切内涵和外延,然后将它以最准确的方式、毫无歧义的语言传达给受众。然而,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中国的文学作品很难走向世界的原因所在:与注重哲理和叙事的西方文学相比,中国文学更注重情感和意象,而这种意象,又是因浸润了太多文化因子而高度凝炼的,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所以,这种文化的内涵一旦换了表达方式,就难免发生歧义,其独特的美感也将严重受损。当一种异域文化的价值法则通过成功的编码和译码,最终被受众确切而完整地感知时,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这正是文化人类学家所说的“文化震撼和异化的结果”。莫言的作品在这一方面作了成功的尝试。诺贝尔文学奖给莫言的授奖辞这样写道:“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莫言的故乡山东高密所处的齐地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就有浪漫不羁、怪力乱神的一面,《聊斋志异》正是这种文化的结晶。蒲松龄小说中自由奔放的女性形象启发了莫言,这才有了《红高粱》中敢爱敢恨的“我奶奶”。而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一开始写一个被冤杀的人,在地狱里遭受了各种酷刑后不屈服,与阎王爷据理力争,最终被强行送入轮回,转世投胎。这个故事的框架,莫言承认是从《聊斋志异》里的《席方平》学来的。另外,童年时村里老人讲的鬼怪妖狐、历史传奇、战争英雄等各种各样的民间故事,也成了莫言小说的素材。这些原汁原味的中国民间生存哲学、价值观、独特美学,在莫言的笔下都以世界文学界所熟知的“魔幻现实主义”表达出来,就如同将其放进了“世界语”的解码器,使异域读者对遥远的中国文化都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和理解。

跨文化传播的主体是文化。人类学是这样界定文化的:一种超越传统意识形态疆界的,基于差异性文化认同的,自下而上由个人实践的多元“民族文化”认同。这让我们认识到,文化不是某种固态的、可以界定、描述或浓缩的生存方式、价值观,而是对于浸润其中万事万物的解释方式和审美感受以及由此形成的内在气质、时空观、文化感知。所以,跨文化传播应该是通过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乃至个人的不断实践,共同塑造出一个多彩的、层次丰富的“中国形象”。在考虑传播主体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了解特定的受众群体是如何选择媒介与接受信息的。在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中,耶鲁大学的霍夫兰教授总结出达到良好传播效果的三要素:信息来源、说服方式和环境影响。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所面对的受众——西方主流社会群体,是一个在文化上高度自由和多元化群体,他们每天占有大量的信息,并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考,选择性地接受。他们对文化产品的选择,是发散的、不定向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跨文化传播通过一种民间的、平等的姿态,到其他文化中去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传播,并寻求对话与合作。莫言正是很好地利用了这一规律,与其它国家的译者和文学家成为朋友,充分吸收他们的意见,并允许译者在其作品基础上进行符合西方文化解码方式的“再创作”,才取得了最佳效果。事实上,莫言称得上海外翻译出版作品最多最好的中国当代作家。自《红高粱》起,其重要作品往往在国内出版一两年后就被翻译到海外,而且译者水准都很高。2004年,莫言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这一奖项是法国政府授予文学艺术界的最高荣誉。2006年,莫言获得日本“第17届福冈亚洲文化奖”,是继巴金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中国作家。莫言在海外持续的影响力,使得他早已进入诺贝尔文学评奖委员会的视野。跨文化传播的说服方式应该是平等、互动、共享的,这正是网络媒体所具备的特性。传播者和受众在网络这一平台上具有完全平等的地位。而且,网络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处于不同阶层、领域的文化传播者可以在网络上大量的、多样的信息,受众可以根据其特定的关注点和喜好,自由地浏览信息并给予反馈。传播者可以根据反馈,更有效地锁定自己的目标受众,从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传播。中国文化的复兴正好赶上新媒体传播的全盛时代,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新媒体和民间传播的方式,打破西方传统媒介的偏见和异化,开拓属于中国的文化传播的新领域。

莫言获奖篇4

我是一名平民百姓,似乎绝无资格谈论高山仰止的莫言先生和同样高山仰止的诺贝尔文学奖,但当今及其宽容的社会,给了人们极其宽松的言论自由的权利,鼓起勇气说几句不应景的话,尽管可能会让有的人不高兴,姑且当做丰富饭后谈资的内容吧。

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作家的第一次。偌大的中国,领土面积和欧洲差不多、而人口却是欧洲的数倍、并且是延续了五千年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却在诺贝尔文学奖设置之后的一百余年之后才获得此奖,似乎是晚了点。究其原因,大家应该是心知肚明的。一个是意识形态、文明文化差异问题,一个是思维方式、表达手法问题,一个是西方世界对中国对东方文明的了解和接纳的问题,还有个问题就是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诺奖标榜不受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干扰,那绝对是极其虚伪和自欺欺人的。正是在这么多的问题存在的情况下,莫言先生竟然获了该奖,足见其在这个领域的出类拔萃,从而引起人们的欢呼、称赞和祝贺(包括文学层面和政治层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看过莫言先生作品的人可能会有一个印象,在中国,莫言先生是一个极其优秀的作家,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有的人说,他不可能是一个顶尖的作家。他之所以能获得世界文学大奖是因为它所反映的内容、它所使用的文学手法正是诺奖所盼望的和所适应的,这似乎有一点道理。

任何人绝对不会怀疑莫言先生的睿智和高超的写作水平,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但是让人感到困惑的是莫言先生的作品有的是非主旋律的作品,尤其是一些获奖作品,被改成电影和电视剧的很少在中国上映,这多多少少对欣赏莫言先生的中国观众来说无疑会留下遗憾,但它却能在西方国家放映并获得了大奖,由此可见,莫言先生的作品是很适合西方人士欣赏口味的,获得此诺奖绝对是在情理之中。莫言先生不愿或不屑写作主旋律作品可能与其性格、经历和不懈追求有关,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现实,而且在重要转型期的当下中国,这种素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其实,哪一个国家会少呢?也就是说莫言先生写作资源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更何况莫言先生的写作是站在反映整个人类生活的高度,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这也可能正是其具有相当市场的原因。但我还是喜欢一些主旋律的作品,尽管在有些人看来有几分幼稚和可笑。

瑞典是北欧的一个小国,因诺贝尔的辉煌成就和诺奖的设立令世界瞩目,一年一度的文学奖评比起到了引领世界文学的作用,世界文学随着这支无形“指挥棒”的挥动而起舞,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学作品被招至麾下,从而推动着世界文学的发展与进步。莫言先生的获奖为中国作家获得此世界文学大奖拉开了序幕,开中国之先河,无论怎么说是非常可歌可泣的,我们在由衷祝贺莫言先生获奖的同时,更希望更多的中国优秀作家、特别是反映主旋律的中国优秀作家获得此奖,到了那时,中国文学才真正被世界了解和接纳,中国文学才会真正走向辉煌,通过文学,世界人民也才真正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莫言获奖篇5

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把中国人推到了一个难以名状的尴尬之中。所有讨论都无法聚焦于文学成就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上来,人们喋喋不休地重复着这个共产党员、中国作协副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抄写者之一的沉默,对公共事务近乎冷漠的沉默。甚至,有时候是合作。

我们不是曾经为2000年高行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欢呼吗?不是曾经为2010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而欢呼吗?因为有过这些欢呼与鼓舞,我们就不能像公开嘲笑与抨击茅盾文学奖那样,我们有什么资格或者能力去批评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暗箱操作?甚至连讥讽瑞典是为了修好与中国政府关系而颁发这个奖的说辞,都显得脆弱而可笑。

我们不是一直提倡文学与政治分开吗?不是批评把一切都意识形态化的过度政治阐释吗?文学奖不是和平奖。如果我们因为莫言的身份与行止而贬斥了他的获奖,那么我们真正的潜在心理才是双重标准的,政治化的,意识形态化的,不是吗?

我们是过于苛刻的吧?肖斯塔科维奇不也是党员,不也担任过苏联时期的俄罗斯联邦作曲家协会第一书记?可是我们不都沉醉于他的音乐的悲悯与宏伟?1965年肖洛霍夫因为《静静的顿河》也获得了诺贝尔奖,可他也是苏共党员,甚至是4届苏共中央委员,苏联作协书记处书记。在苏联的文学史上,我们把他和异端帕斯捷尔纳克相提并论。

就这样,我们无法弹也无法赞。就像莫言的沉默一样,我们沉沦在沉默中。在素来热闹喧嚣的微博上,无奈似乎是最后的词语。

多数人,作为缺乏文学专业知识的门外汉,都不能诟病诺贝尔评选委员会认同莫言作为一个小说家的文学技巧、想象力和创造力。可是,多数人,作为文学的阅读者和享受者,却对于文学都有着天赋与天然的想象与冀望。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和人群而言,文学都是作为人类的一种希望与寄托而存在。他们在日常生活的困难、平凡与折磨之中,寻求文学意象与故事的慰籍,并因此而暂离现实,找到希望与生存的勇气。

文学是人们最后与最终的寓所。无论现实多么肮脏,世界多么腐败,生活多么残酷,人们总是能在文学的圣殿中重新获得希望和勇气。也无论文学与人类历史中的任何一种行当一样,最后都演变成了名利场,人们依然执着地在文学的温暖怀抱中无法稍离。

文学乃是一种灵魂拯救的事业,尤其是高尚的文学。而对于生存在一个具体的国家、具体的民族和具体的人群中的人来说,文学尤其承载着这个民族独特语言和历史记忆所赋予的希望和勇气。它不仅需要提供虚妄与空灵的未来的空中楼阁,而且必须是对现实中的不公义与压迫的反叛和不服从。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从古典的《水浒传》或者《红楼梦》中汲取了这样思想的养分。

于是,对于文学的近乎常识的判断是:它必须具有这个社会基本的道德勇气:不妥协于现实的压迫,不服从于现实的统御,不协同于现实的收买。它虽然未必认同普遍的价值观与流俗的乌托邦,但它更不屑与当局沆瀣一气。

至于诺贝尔文学奖这样殿堂级的奖项,我们本来有理由期待嘉奖给中华民族的,乃是对于这个民族良知的体认,精神的尊崇,其后,才是技艺的高超。毕竟,即便为文学而文学的写作,也是人类精神与灵魂的流淌。

莫言获奖篇6

据诺贝尔奖网站报道,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必将掀起购书热潮,一时间洛阳纸贵的情况是免不了的了,当当、亚马逊、京东,莫言的书已经全面售罄。

图书是完全标准化的产品,而且这个品类搞好了能够提高用户对网站的重复访问率,所以不论是否是卖书起家,大型电商都会选择图书行业。而据虎嗅这两天在各大网上书店的扫描以及莫言得奖后的微博搜索结果显示,莫言代表作品价格近日均有小幅提升。虎嗅收集了天猫、京东商城、苏宁易购、亚马逊和当当网五家电商对莫言获诺奖事件的网站营销和微博反应信息,看哪家的事件营销最到位、市场嗅觉最敏锐。同时,这也可以视作一次电商阅兵,拼的就是商业敏感度和团队执行力,光扯大旗喊口号糊弄谁呢?

一句话点评:京东:微博反应最快网站专题跟进,明显有备而来;当当:就比京东慢了几分钟!苏宁易购:图书大战虎头蛇尾,关键时刻掉链子;亚马逊:准备充分制作精良,但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天猫:网站微博毫无反应,这是一只大懒猫。

莫言获奖篇7

在各界熙熙攘攘的声音中,祝贺、欣喜声居多,毕竟莫言的获奖了了中国人一桩多年的夙愿。而高兴之余,我们更需要理性的思考:文学是一种纯粹个人化创作,莫言作品也只能代表他个人的水平。一个人获奖并不必然代表中国文学登上世界文学之巅,而中国当代文学缺少现实主义力作的遗憾,仍客观存在着。因此,莫言获奖固是好事,但更需要人们以平和心态来看待,就连莫言本人在得知获奖后也坦言“并不是特别兴奋”,反而“压力很大,忧虑重重”。

夙愿终了:中国人的“诺奖情结”

诺贝尔奖自1901年设立以来,已走过整整一个世纪,全世界共有近800人获得过该奖。但是在整个20世纪,中国与此奖项无缘。进入21世纪,虽然有包括诺奖得主在内的作家和科学家预测中国不久在文学和物理学等方面会有人摘得诺奖,然10年又过去,中国本土科学家和作家还是未能出现在这个获奖名单上,这不免让人有些五味杂陈,情何以堪。

若说过去中国经济落后,科学技术不发达,学术研究不受重视,文学也不繁荣,对诺奖不敢奢望,或者即使奢望也难以获得,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么,从本世纪开始,中国的国力和科学技术有了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奥运也举办了,航天员也在太空行走了,“嫦娥奔月”梦想也实现了,经济实力也已跻身世界第二了,唯独在科学和文学竞赛中,没有一个中国人以中国的名义获得诺奖。难道诺奖对中国的作家和科学家格外吝啬?这对自诩文化历史悠久,人口又众多的中国人来说,确实尴尬无比。

因此,国人有诺奖情结,为诺奖纠结、耿耿于怀甚至魂牵梦萦,都可以理解。正因如此,莫言的获奖更显得意义非凡。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早在几年前,已有多名学者预测他将获此殊荣。的确,莫言立足于文学,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过程中长期站在人的角度关注社会,正如诺贝尔评审委员会授奖词所说的“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

文学世界:莫言和他的山东高密乡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县。莫言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辍学,在农村进行了十几年的劳动。1976年加入,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1986年毕业于艺术学院文学系,1991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学位,2005年12月被香港公开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11年11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同时也是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

莫言自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发表了《枯河》、《秋水》、《民间音乐》等作品。1980年代中期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提起莫言,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电影《红高粱》里那些色彩鲜艳的画面和黄土地上张扬的生命力,那里就是莫言的故乡高密东北乡。高密不仅仅是莫言地理意义上的家乡,更是他几十年来在文学创作道路上一直苦心构筑的文学故乡。1986年莫言在《红高粱》中写道:”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这无疑是莫言对高密这片成长之地最极端热爱又极端仇恨的一种表达。几十年来,莫言的小说创作几乎从未离开高密,那是独属于他的文学王国。他在这片充满想象力的土地上展开叙事,并向历史纵深挖掘,向广袤的中国乡村延伸。

“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莫言说:“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在回答“您作品中的什么地方打动了评委”时,莫言说:“我想最主要的是我的作品中的文学素质。这是一个文学奖,授予的理由就是文学。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

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出神秘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主要代表作有《蛙》、《檀香刑》、《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酒国》、《四十一炮》等。其中,中篇小说《红高粱》由张艺谋改编为同名电影,1988年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那是新中国电影获得的第一个世界级大奖;长篇小说《蛙》不仅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也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品,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在世界上,莫言的作品也获得了多国读者的喜爱,很多重要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英、法、德、意、日、西、俄、韩、荷兰、瑞典、挪威、波兰、阿拉伯、越南等多种语言出版,许多国家还出版过莫言的多种中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

振兴文坛:莫言获奖是一扇窗口

近几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攀升,吸引了世界对中国作家的关注,但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即便中国作家问鼎了诺贝尔文学奖,也并不代表中国文学问鼎了世界。但另一方面,莫言的获奖打开了世界读懂中国文学的一扇窗口。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文学大国,诞生过屈原、曹雪芹、鲁迅等文学巨匠。然而近现代作家中却鲜有人能达到前人的高度。一项调查显示,莫言获奖之后,59%的受访者表示未关注过莫言的作品。由此而言,近现代中国文学作品在国内影响式微并非个别现象,而中国民众的“文学冷淡”也不是一日之寒。如果不是诺奖的“垂青”,寂寞的中国文学恐难唤醒广泛的关注。

莫言得奖也引发中国文学界的震荡。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认为,莫言获得世界性的文学奖项,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象征;作家毕淑敏也表示,这对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是好事。文学界名人纷纷感叹神话终成现实,莫言获奖虽不足以证明中国文学在世界舞台已经赢得一席之地,但起码中国作家群体由此找到了与世界对话的文学自信,其鼓舞和号召的意义将不局限于莫言一人。

如今有关莫言的作品引发销售热潮,各大书店频频缺货、断货。莫言获奖也带来文学市场的回暖,对中国文学是一针兴奋剂,但其持久性还难下结论。

莫言获奖在振奋中国作家精神的同时,其更大的价值在于激励更多的中国作家深入生活、关注社会,将文学的根茎深深地扎入“丰乳肥臀”的文化土壤,吸取来自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养分。只要中国作家顺应内心、不负时代,中国的文学天空必将众星璀璨。.

中国当代作家这样多,莫言能成为最具焦点的那一个,总离不开两样东西:他的作品、他的人。对于这些,熟悉他的读者自有印象和评说,但在文学评论家和作家眼中,他们对莫言的作品和人品的了解,显然有着更专业和更真切的深度。

收入:两亿!将成中国作家首富

围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各种开发刚刚开始。

莫言的新书已经提前上市;莫言著作的影视改编权正在激烈争夺中;莫言的故乡拟投资6.7亿元,弘扬红高粱文化;莫言的签约公司正在准备上市;莫言研究会的电话被打爆,都是想成为研究会理事的人;有高校已经在和莫言文学馆洽谈建立实习基地;有企业家声称,想送给莫言老师一套北京的别墅……

有人说,获奖后的莫言,不仅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骄傲,也是中国极为难得的优质社会资源。

有人估算,获奖后的莫言,今年的收入将达到两个亿,绝对的中国作家首富。

莫言的第一笔收入是约合750万元人民币的诺贝尔文学奖奖金。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奖金可以免征个税。

更大的一块收入则来自于莫言作品的版税收入。

10月17日,莫言获奖后第7天,莫言的新作《我们的荆轲》面市,首批发行20万册。"这本书原计划在10月底上市,得到莫言老师获奖的消息之后,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硬是把时间提前到了10月中旬。新书前,责编已经三天三夜没睡觉了。"莫言作品在国内唯一全版权签约商--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精典博维")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据其介绍,即将出版的全套20部作品的《莫言文集》,准备印刷上百万册,整体定价大概在700元至800元。按照100万册,每套700元来算,《莫言文集》的定价总额就有7亿元之多。

此外,按照精典博维的原定计划,今年还将有四本莫言的新书面市。

据媒体报道,同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其正式授权的《百年孤独》中文版,自去年在中国上市以来,一年内已卖出220万本,版税收入为1100万元。

业内人士表示,与《百年孤独》相比,莫言的作品更贴近中国读者,除《莫言文集》外,其他五本新书,每本的销量突破220万册毫无问题。精典博维的工作人员表示,莫言的版税(即稿酬,按照图书销售总额的一定比例获取)属于商业机密,"至少在10%以上,绝对是国内作家中最顶尖的"。

照此粗略估算,《莫言文集》能给莫言带来7000万元的版税收入;《我们的荆轲》等五本莫言新作,按照《我们的荆轲》36元的定价、每本220万册的销量计算,则能给莫言带来近4000万元的版税收入。仅新书版税一项,莫言即可获得1.1亿元的收入。

除此之外,还有影视版权改编费。莫言获奖后十几个小时内,就有20多家电影公司向精典博维询价。

一家影视制作公司透露,如今国内知名作家的版权改编费在二三十万元,莫言"至少得100万了"。而精典博维的出版策划人张轩洋则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莫言作品的版权改编费现在已经达到千万极了。

在作家麦家看来,莫言获奖对于中国作家群体意义非凡,"感觉就像在奥运会上许海峰拿了首块金牌一样。"

今年伦敦奥运会上大放异彩的中国奥运冠军孙杨,家乡省市两级政府对其的奖励近500万元。而莫言的诺奖,在许多人看来,含金量绝对超过孙杨,山东省各级政府对莫言的奖励会比孙杨的奖金高很多。

莫言的超高关注度,国内目前确实无人能及。莫言用手机发条微博,几天之内就被转发5万多次,许多网友甚至对莫言用什么牌子的手机都大加讨论。莫言数年前创作的一部电视剧剧本,一直没有开拍,获奖后第二天,已有人出价120万元买这部手稿。

如果再加上已出版作品今年的版税收入、海外版权收入等,莫言今年的收入达两个亿,似乎不成问题。

接受访谈:脚踏实地继续写“人”

莫言获奖后,在故乡山东高密召开了新闻会,谈自己获奖后的感受。面对媒体络绎不绝地登门拜访,莫言依旧低调,除了接受少数媒体的访谈之外,自称已疲于采访的莫言无奈宣称不再接待任何人,要回归自己平淡安静的生活。而从莫言与媒体的对话中,我们也不难窥见一个作家平和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

对话白岩松:能够获奖很幸运

谈到自己所获得的成就,莫言表示要感谢自己成长的这片土地、感谢那里的父老乡亲给了他创作的源泉。“我生于斯,长于斯,我最早的作品,也都是以我在这个地方成长的经验、亲身经历,甚至有好多小说人物原形都是这里,所以我想没有这块土地,没有这块土地上我的乡亲们,也不会有我这样的作家。”

谈到获奖,莫言心态平和,“你自己不要把这当作一件什么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它就是一个奖,你得了这个奖也并不注明你就是中国最好的作家,因为我心里很清楚中国作家有很多,写的很好的作家也是成群结队,具备了获诺贝尔文学奖资格的作家也有很多,所以我很幸运得了这个奖,但头脑要清楚,绝对不要轻飘飘的,要站稳脚跟。作家最重要的还是作品,而不是奖项,作家能够站稳脚跟,让他站稳脚跟的还是他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关注,对于这个土地的热爱,最重要的还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勤勤恳恳的、忠诚的一种写作状态,所以我想尽快地从这个状态下摆脱出来赶快写作。”

对于今后自己的创作方向,莫言称将按照自己原来既定的方向,继续脚踏实地,描写人的生活,描写人的情感,站在人的角度写作。

对话董倩:幸福吗?我不知道

在面对董倩专访时,透露了自己获奖后的心情,同时也回忆了童年的种种苦难和几十年的创作经历,也表示现在的“莫言热”很快就会过去,文学的相对边缘、落寞,也没什么不好。

在被问到“你幸福吗”时,莫言干脆地回答说“我不知道,我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这是因为,在他看来,“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什么压力。“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重重,能幸福么?”莫言说,“我要说不幸福,那也太装了吧。刚得诺贝尔奖能说不幸福吗?”连日来接受媒体轮番“轰炸”的莫言谈话中显得有些疲惫,笑称最希望“结束采访”。

当被问到此次获奖的影响,莫言连说:“很快就过去了,很快就过去了”。他认为自己此次获奖,不会对文学有长期的影响,“很快就过去。大家该怎么写还是会怎么写”。民众对文学的热情也会很快过去,一切还是会按照生活自身的规律去发展。

对于“近期作品较少”的原因,莫言解释说,一方面是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另一方面写得多了就容易重复,而自己不愿意重复。在莫言看来,作家是写人的,也是写人心的,只能通过写作改变自己、改变社会。文学作品发挥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这种作用是非常微弱的。

对话凤凰卫视:力挺或批评都感谢

莫言获奖之后接受了凤凰卫视《时事直通车》节目的采访,表示很高兴他的作品得到认可,同时也坦言,不管网上支持他的人还是批评他的人,他都表示感谢。

莫言认为他的作品内在的文学品质,以及作品里面都包含了对人生、对社会的关注。真正的文学既是民族的,也是属于全人类的,真正的文学具有民族的特色,民族的风格,民族的气质,但它必然具有文学的共通性,能够超越族群、国家的地理疆域。”

最后,莫言还谦虚地表示:“不管在网上挺我的,还是在网上批评我的,都有他们的道理,这是一个可以自由发言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表达对一个作家作品的看法,所以挺我也好,批评也好,我都非常的感谢他们,我觉得我就仿佛是经历了一场洗礼,因为在过去的时代,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一个作家不可能知道这么多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个时代提供这种可能,让我看到了原来有这么多的人喜欢我的作品,原来有这么多人不喜欢我的作品,原来我有这么多的优点,虽然夸耀,又提出了缺点变成批评,也是认知自我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文坛反响:莫言的作品,好在哪?

在当今众多的作家当中,莫言的“声音”是非常独特的。有评论认为,莫言提供了一种至少在国内称得上全新的语言方式和历史解读视角,正因为如此,对莫言的小说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大部分国人欢呼雀跃声中,有几人能读懂莫言?莫言的作品,好在哪里?世界文坛及中国文坛的评论家、作家都是怎么看待的?

彼得英格伦:莫言书中所写的故事是我听到的最恐怖的故事

获奖后,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彼得英格伦评价莫言的作品说,通过讽刺手法的运用,莫言让读者从书中阅读出社会的阴暗面,因为这个原因,他的作品也被认为是粗俗而的。莫言书中所写的故事是我听到的最恐怖的故事。

马悦然:莫言非常会讲故事,太会讲故事了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莫言是一位很好的作家,他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莫言非常会讲故事,太会讲故事了。我感觉他写得太多了,他的书有现在的一半厚就更好了。此次莫言获奖将会进一步把中国文学介绍给世界。

维佩曼:他的写作能力令人难以置信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汉学系教授多罗特娅·维佩曼多年来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维佩曼就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一事说,莫言将中国主题与非常现代化、充满多样性且极具创意的叙事手法结合。尤其是他的魔幻现实主义,他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史的现实叙述中添加了奇幻和神话的色彩,构成了很强的吸引力。

维佩曼说,他的写作能力令人难以置信。阅读他的文字,就像看一场富含创意的文字焰火,但其中又有一定程度的质朴。他采用多样性的写作技巧,不拘泥于传统叙述模式,而是运用不同的时间框架和叙述者,但读者仍能理解他的创作内容。受众也能注意到,莫言熟悉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也通晓各种国际文学中的现代叙事手法。纯粹从内容上看,他的作品主要叙述中国。他经常叙述20世纪的中国社会,但在审视中国现今情况的同时还反映出最普遍的人性。

他的作品都很有趣,也反映出中国历史不同的层面,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末期的中国。莫言的作品总是富有全新的创意。维佩曼认为《酒国》充满爆炸性而且极为动人。它讲述一名侦探受委托调查一则谣传在一个中国城市中有许多婴儿被吃掉。这个主题一方面勾绘出改革时期经济繁荣的现代中国,另一方面呈现出过度消费和享乐的文化。从这本书里人们也能看到,莫言作为一个作家确实有能力描写这样的社会情况。

日本《东京新闻》:从农民视角描绘中国社会剧变

“文学的重要使命就是描写艰辛的生活和底层民众的痛苦。”莫言去年访日时接受了日本《东京新闻》报专访,如此阐述自己的文学观。

莫言作品的主要舞台是其出生地山东省的农村。他以饥饿和孤独为一大主题,从农民的视角描绘中国社会的剧变。他的作品中还有饿到吞咽煤炭的场景,不过据悉这些描写都基于其亲身经历。莫言说,文学家最好历经贫苦。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的本质。

去年日文译本问世的《蛙》聚焦在中国逐渐引发严重问题的计划生育政策。莫言说,其实在中国,文学创作也有很多禁忌。不过,他创作并出版了这样的作品,这证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赋予作家的自由度也越来越大。

在日本作家中,莫言和大江健三郎有交往。关于东日本大地震,他说,大灾难时,人将暴露出最美的一面和最丑恶的一面。文学就是揭示人性的内涵。所以,灾难应该会对文学提供一次良机。

王安忆:他在喧哗背后有寂静

莫言回顾自己小说创作几十年的历程,曾谦虚地表示自己是“浪得虚名”,“我写小说原本也是"打家劫舍",没想到弄假成真。”但对这“弄假成真”最了解的,当数与他同时代、同经历的作家。同是“50后”的著名作家王安忆,上世纪80年代与莫言都是中国寻根文学的主将。都说文人相轻,但王安忆对于莫言的了解反而更客观。王安忆认为:莫言小说里常常是一片喧哗声,但在喧哗背后,有一种深沉的寂静作底衬,而这种寂静之音,又一定与人物的受苦、忍耐有关。这是莫言小说艺术中令她倍加赞赏之处。王安忆也直言莫言作品有的很好,有的很糟,“但莫言不怕自己写得糟,这可能是因为,有生命力的人是不怕糟下去的,他总能重新站起来。”

毕飞宇:曾把他想象成我

一个人有多成功,看他的粉丝都有谁就知道了。莫言的读者里,有个著名的作家毕飞宇,他毫不掩饰自己对莫言的崇拜。他说:“1986年,我读到了莫言。第一次阅读莫言的时候产生了一个令我颤栗的念头,也许还是一个令我不好意思的念头莫言的小说是我写的!这些小说之所以是莫言的,他只是比我抢先了一步。”毕飞宇对莫言小说的解读很形象:“我一直认为莫言是个酒鬼。他的写作总是在豪饮之后。我这样说当然有我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在莫言的笔下,名词与名词之间始终洋溢着浓郁的酒意。它们不安分、躁动,有时候甚至狂暴。我甚至想象在酒席上,许多人都不胜酒力,抱着脑袋摇摇晃晃地撞墙了,莫言却回家了。他打着酒嗝,用他笨拙的手指头野蛮地撞击他的键盘。”然而事实上,莫言并不喝酒。

连锁反应:“莫言热”急剧升温

莫言获奖后,在媒体的连番报道和大幅宣传下,很快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莫言”这两个字所激发的名人效应急剧升温,势不可挡。

连锁反应1作品实体店网店都断货

包括青岛、南京等多地的实体书店,莫言作品均已卖到断货,卓越亚马逊、当当网等网上图书卖场也是供不应求。卓越亚马逊网开设了莫言图书专区,然而点进去一看,《丰乳肥臀》直接显示缺货,其他书目则显示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发货。同时,当当网上莫言的书也都被标注为“预售商品”,需要预订。

连锁反应2亲笔签名书网上售价18.8万

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莫言亲笔签名的书籍纷纷涨价,最贵的是《檀香刑》,网上要价18.8888万元,第二名是《透明的红萝卜》,标价10万元。据购买了莫言亲笔签名的《十三步》的店主说:“前段时间,莫言的亲笔签名他卖800—2000元不等,现在莫言获奖,作品当然水涨船高,这本书他卖价10000元。”

连锁反应3海外版权水涨船高

“莫言热”已经瞬间烧到海外,世界各大出版社都对出版莫言作品反应非常热烈,莫言海外版权费必定水涨船高。在国内,拥有莫言作品“海外推介权”的精典博维公司已接到了无数来自海外的咨询电话。

连锁反应4手稿价格一夜飙升百万

十多年前,莫言曾与四川一书商合作创作了一部长达20多万字反映四川生活的电视剧本,但此剧一直没有开拍。该书商近日再次公开向莫言邀稿,并从原价20万直接跳到120万元,一夜飙升百万元。据了解,当今作家群中只有像贾平凹、莫言等少数人是不用电脑写作的,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这些作家留存下来的创作手稿无疑愈发弥足珍贵。

连锁反应5作品改编或成影视富矿

莫言获奖后,已有20余家公司洽谈影视版权开发,10余家大型电信、网络运营商前来接洽购买莫言作品电子版权。业内人士表示,莫言小说是一座影视题材富矿,故事性比较强,改编成为卖座的电影、电视剧比较具有可行性。

连锁反应6《透明的红萝卜》将入选高中语文

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组目前已确定将《透明的红萝卜》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认为,不要低估现在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充满诗意,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成名作、中篇小说,发表于1985年,创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被侮辱、被损害、被遗忘的“黑孩”形象。

连锁反应7莫言故乡的开发冲动

莫言获奖,高密的命运似乎开始改变。以往冷冷清清的莫言文学馆变得热闹起来,参观人数涨了十几倍。很多高密人在文学馆门口做起了生意,把之前收藏的莫言的照片、书籍拿出来卖,最高的叫价2000元。

据媒体报道,莫言老家所在辖区--高密市胶河疏港物流园区管委会,已经制定了一份拟投资6.7亿元的弘扬红高粱文化,打造半岛特色旅游带计划书。该项目包括莫言文化体验区,将种植万亩红高粱的红高粱文化休闲区,红高粱影视作品展示区等。

位于高密的莫言文学馆,现在仅有两层小楼,展览面积不过千平米,在莫言获奖后已无法满足接待需求。现在,高密政府已经设计出二期规划。

据高密市市长杨建华介绍,高密将着力打造"莫言家乡"文化旅游品牌,挖掘莫言"红高粱"文化旅游资源,把高密的旅游文化品牌推向世界。

高密诗人李丹平说,高密再也不是以前的高密了,"它是中国的文学高地,国家的圣地"。

莫言在西方

据《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吴子茹报道,莫言是海外学界最熟知的中国作家之一,不可否认,对于莫言的获奖,众多海外译者、出版商、媒体和学者的“共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年届七十,瑞典汉学家罗得保还很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听到莫言的名字时的情景。

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他朋友的家里住进了一位中国客人。罗得保曾在北京工作多年,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经常过去聊天。有一次问起中国最近有什么不错的作家,“莫言吧,他有本《红高粱》不错,”那位中国客人很简短地说。

1990年,罗得保有机会再次来到中国。一到北京后,他就开始到处找莫言的小说。那位中国朋友所说的《红高粱》,还有一本《天堂蒜薹之歌》,当时也已经出版。他很快就读完了,“非常、非常喜欢,它反映了当代的中国,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中描述的有些事情我也很熟悉。”

七年后,《红高粱》被译成瑞典文出版,2001年,《天堂蒜薹之歌》的瑞典文版也得以出版。这两本小说与后来的《生死疲劳》一起,被许多人当作莫言进入瑞典文学院视野、并成功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契机之一。这三本小说的译者都是瑞典翻译家陈安娜,出版商就是罗得保,他直接促成了前两部作品的翻译。

时隔多年,罗得保回忆起他几十年来对中国文学的关注,无限感慨,“应该得的,很多中国作家都很优秀,就是西方人了解太少了。”

莫言主要作品内容简介

《蛙》内容简介

与莫言以往小说更注重历史幻想色彩不同的是,《蛙》更接近历史现实的书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檀香刑》内容简介

莫言潜心五年打造出来的一部长篇力作,被誉为当代汉语文学中“真正民族化的小说”。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义和团、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仓皇出逃为背景,通过讲述泼辣又深情的女性媚娘与其亲爹、干爹、公爹等男人之间的恩恩怨怨、生生死死的复杂关系,深入挖掘深厚的地域和民间戏文资源,用摇曳多姿的笔触、悲喜万分的激情,淋漓尽致地抒写了清朝末年“高密东北乡”发生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反殖民抗争,一桩骇人听闻的血腥酷刑,一段缠绵悱恻的感人爱情,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民间猫腔。采用“凤头——猪肚——豹尾”的神奇叙述结构,融入民间说唱艺术之精髓,凭借出神入化的文学语言,使小说成为一部诉诸声音,可以用耳朵阅读的神品妙构之作。

《丰乳肥臀》内容简介

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性”大书,是莫言进行民间史诗性书写的成功试验。作家倾情把母亲描绘成一位承载苦难的民间女神,或者就是圣母玛利亚的化身。但命运多舛,她生养的众多女儿构成的庞大家族与20世纪中国的各种社会政治势力和民间组织以及癫狂岁月下的官方权力话语发生了枝枝蔓蔓、藕断丝连的联系,并不可抗拒的被裹挟卷入20世纪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而这些形态各异的力量之间的角逐、争夺和厮杀是在自己的家庭展开的,造成了母亲独自承受和消解苦难的现实:兵匪、战乱、流离颠簸、亲人死亡以及对单传的废人式儿子的担心、焦虑,而她在癫狂年代用胃袋偷磨坊食物的行为更是鸟儿吐哺的深情……母亲是一种意象符号,是对他作品中“我奶奶”式女人的集合,同时也涵盖了“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的莫言对民间苦难及其承受者的爱戴、同情和关怀。

《四十一炮》内容简介

小说的副线是一个老和尚的传奇人生。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使整部小说在实和虚的场景不断变换、扑朔迷离、曲折迂回,又一次近距离地回看了农村改革初期的历史。本书依然诉说着我父亲和我母亲的故事,时间切换到了九十年代初农村改革的大背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折射出了农村改革初期两种势力、两种观念的激烈冲突,以及人性的裂变,在伦理道德上的混沌和迷惘。通篇以一个孩子的口气讲述,既有孩子似的烂漫无知,又有极具时代特色和乡土特点的民间口语。看过这部小说的人都会被莫言幽默逗得捧腹大笑。“大师不愧为大师”,看过小说后不由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死疲劳》内容简介

小说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小说的主人公之一集中阐释着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而另一个主人公即小说的叙述者,则在六道轮回中,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从不同的视角讲述他所看到的故事。小说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建国以来中国农民饱经患难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生命。故事情节极端、怪异、变形、荒诞,但是与寄寓其中的哲理浑然天成。全书从内涵到外延充满了作家的探索精神,充满了艺术灵气。究其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而言,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史诗性作品,是中国文学终于跳出图解概念沼泽最辉煌的标志性著作。

莫言获奖篇8

2012年10月11日对于中国文学界而言,是被写入历史的一天。随着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公布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最终得主,中国籍作家莫言与他的作品一同被写入历史。

不过,诺贝尔文学奖给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荣誉,还有股市效应。

引发股市热潮

据新浪财经讯,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不仅令文艺界沸腾,也搅动了证券市场的一批投资者。10月12日,莫言获奖的第2天,早市开盘a股相关文化类上市公司集体大涨表示庆贺。新华传媒、出版传媒、长江传媒等个股尽数出现在涨幅板前列。

根据历史交投经验来看,莫言获奖对相关出版传媒类个股的影响将集中于三点。资讯分析师认为,投资者应主要围绕以下三主线掘金诺奖概念板块:首先是关于莫言作品延伸的版权的售价;其次是莫言图书的再版印量会有大的提升;第三是莫言之前已经出版但是没有引起太高关注度的文论、散文等,有望在这次热潮中大幅提高销售量。

有不少股民将莫言当成股市的救星。《证券时报》则撰文指出,莫言得奖,股民发财。从投资的逻辑出发,莫言是写书的,他的作品在哪个出版社出版,而且这个出版社又是上市公司,这样的传媒股就是投资人最理想的莫言概念股。

有人简单地做了一个估算,仅10月12日一天,诺奖效应通过“莫言板块”提升的股票市值达20亿元之巨。这笔纸上财富,是莫言所获的诺贝尔文学奖奖金750万元人民币的200多倍。乍一看,莫言获大奖,股民也跟着沾光。然而,瑞典文学院授予莫言的奖金是实实在在的货币,股民炒作“莫言板块”所得还只是证券账户上的虚拟数字,一旦炒作退潮,账面财富集中兑现,又有多少股民能够笑到最后?

但是不管怎么说,在莫言获奖之后,越来越多的股民开始关注“莫言概念股”,希望从中分得一杯羹,长期受困的中国股民也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光芒下寻找新的机会和希望。

被疑投机炒股

莫言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确实能给中国社会带来正能量,但a股市场似乎始终都是正气不足,邪气有余。莫言获诺奖这样一件给中国社会带来积极意义的事情,在中国股市里表现出来的仍然是一种负能量,其表现就是所谓的“莫言概念股”被热炒。这实在是对莫言本人及诺奖的一种沾污。

有专家认为,把一些文化传媒上市公司归为所谓的“莫言概念股”,这本身就是很荒谬的事情。莫言获诺奖,真正受益最大的公司,当数莫言作品的签约书商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该公司是目前莫言作品在中国内地的唯一授权出版方,该公司买断了莫言在中国内地所有作品包含新作品及延伸品的出版权,莫言获得诺奖将会使得该公司业绩有可观的提升,但遗憾的是该公司目前还不是一家上市公司。

莫言获奖篇9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给予莫言的颁奖词是:“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莫言获奖消息一经证实,各方反响顿时哗然。一时间莫言手稿顿时飙升,“洛阳纸贵”现象也即刻显现。在证券市场,12日也引发股市刮起了一股“莫言概念股旋风”。截至收盘,除新华传媒(600825)涨停。就连“慈善专家”陈光标也发表微博称要赠予莫言别墅一处,以表达对文学的尊敬。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首先是他个人的大喜事,同时又不是他一个人的事,而是中国文学界、中国文学史的一件大事。我们应该看到,除了莫言本人的天份和努力,实际上这背后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中国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而莫言的获奖也说明中国的经济成就被世人认可,其背后站着的就是一个崛起的大国,所以对莫言的肯定其实也意味着对我们国家朝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挺进的肯定。”《环球财经》编委、空军指挥学院教授乔良少将在得知莫言获奖后便发博文《不要吝啬赞赏莫言》评价说。

乔良少将认为,我们必须承认他的文学对一个时代的影响。所以不该吝啬赞美莫言,赞美莫言实际就是在赞美中国当代的文学。当中国最需要向世界展现软实力的时候,莫言代表中国站在了世界的面前,这个时候还扭捏矜持那才是一种虚伪。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也说:“我以为获奖与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有共同的身份——作家,共同珍爱文学,共同的使命担当。写作的过程是不断反省自己的过程,也是考量自己的内心与生活、人生与时代有多大距离的过程。”每个作家都应该扪心自问,自己的写作能不能对得起这个伟大而艰难的时代?

其实之前,当代中国文学饱受争议,以至于评论界产生巨大分歧,一种意见持整体批判态度;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成绩很大,只是诺奖忽视了中国作家的努力。莫言获奖多少化解了双方的分歧。

莫言获奖篇10

【关键词】莫言;小说;影响;争议

中图分类号:i05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170-02

一、莫言热的兴起

改革开放多年来,网络书站、实体书店里多的是各种形态的码字为生之人,但几乎没有一个纯文学作家能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实为人文中国之一大缺憾。但随着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莫言热”兴起。转瞬之间,中国国内万众注目莫言。诺贝尔文学奖降临中国作家头上没几天,从“莫言热”到“莫言产业热”已经热火朝天,从预测获奖到正式颁奖,持续近两年时间,中国人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得到了充分的渲泄。

二、中国文学“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

由于中外文学观点及价值观的差异,中国文学在国外获认同的甚少。纵观诺奖成立的百余年时间,中国作家当中偶尔获得提名的也不过鲁迅、老舍、沈从文等寥寥几人,以至于许多国内作家把冲诺奖作为中国梦之一来宣扬。莫言的获奖出乎许多人的意料,这也算是中国文学“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证据之一吧。

三、莫言小说之我见

(一)莫言小说的成就。莫言是当代中国较具代表性作家之一,创作了数部很有影响力的小说。代表作《生死疲劳》曾获香港浸会大学“红楼梦”文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大奖;另一部小说《蛙》曾获茅盾文学奖。他的小说都以非常尖锐的描写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苦难历程,农民对于土地与生命权利孜孜不倦的追求,在文学界引起广泛关注。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在文学领域的巨大影响已经是一个客观的社会存在。

(二)其作品特色。尖锐的批判立场和奇特的叙事形式是其小说的重要特色。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与把握,很像鲁迅先生,一辈子在深刻批判中国社会,但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祖国;其次是魔幻神秘的写作技巧和艺术形式,使他的小说叙事始终建立在一种形式奇特、感觉陌生、甚至是表达晦涩的文学结构之上,如《生死疲劳》、《蛙》的叙事结构都套用了中国佛教传统中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荒诞形式,利用《西游记》、《聊斋》等古代小说中的动物、地狱、幻境等神秘意象,尖锐的现实性和批判性都包裹在丰富的叙事艺术中表达出来,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三)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国内外的影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积极的意义上应理解为中国文学在世界上(尤其是在欧洲国家)的地位不断提高的见证。莫言获奖不仅仅是莫言本人的成就被认可,它也标志着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成就在国际上赢得了关注。中国文学在新世纪以来进入了成熟阶段,这是一百年中国现代文学的艰难历程和痛苦经验所换来的。

(四)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分析。莫言的小说之所以被评上诺贝尔文学奖,不是因为莫言比鲁迅、雨果优秀,而是因为多种因素使然。同样是诺奖得主,高行健和莫言在国内的影响却大相径庭。这其实正是政治影响文学之于当代中国的两个对立面。高行健是政治立场改变后“幸运”才光临其身的。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笔者有两点认识:1)虽没有和平奖那么极端,但文学奖一直以来都被高度政治化;2)诺贝尔文学奖,不代表文学领域的最高水平。基于此,莫言得奖的最大意义,不在于他的文学造诣,而是终于找到了这么一个中西方都能接受的文学奖得主,充当了两者之间的沟通桥梁。莫言的幸运除了他的小说优秀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评委团在政治立场上的某些改变直接带给了他“最幸运”的福气!所以,瑞典的老人们也甘愿打破“凡公司看好的必定败走”的过往铁律,从而甘于自掀神秘面纱、自弃莫测高深神誉而顺水推舟给中国一次机会,本质里都是一次世界政治秩序在文学外壳中蜕变的妥协表演。更何况,《红高粱》等作品正是因其“自暴国短”历来很对“国际主流看中国”的胃口及“审美标准”的。此时此刻,奖给莫言,何乐不为乎?!

又如他的小说多过去式,多回忆,言语多以我开头,所以翻译出来的是...ed,iremember,i...,这样的句式,恰巧成为英语的演讲风格,美国人读到自述处气势激昂,回忆处婉转悠长,却违背了中国文学观。连评委马悦然也坦然说莫言作品嗦,虎头蛇尾。根据笔者个人理解,西方崇尚的是原罪论哲学,支持人性本恶。而莫言作品的风格就是从人性本恶观切入,不断深化、深刻揭露人性的复杂与多变,这点比较符合西方文学的主张。

(五)其作品争议之处。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但这些争议涉及到中西方关于文学作品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当年因为高行健的获奖,中国官方媒体和民间曾一度把诺贝尔文学奖说得一钱不值,以至于现在有体制内作家获奖了,某些意气用事的自由派文人,也把诺贝尔文学奖说成了垃圾。尽管他们双方的出发点不同,但路数却如出一辙,那就是,他们都不是在谈文学,甚至不懂文学。

(六)应持的正确认识。但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莫言的小说包括其获诺贝尔文学奖也一样具有正面和负面意义。诺贝尔文学奖的标准无非是建立在西方文化视野下而制订的,是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文学“后殖民化”的消解与鲸吞。我们所应着眼的应该不是有无“资格”获诺贝尔奖的问题,而是中国作家有没有准备好“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承担力的问题。

当然,国内文学界和国学界对待莫言的作品也存在争议和分歧。如莫言的作品《透明的红萝卜》被收录入高中语文选修课一事引起的热议。一种观点认为既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其文章入选教材是理所当然,实至名归;另一种观点却认为,莫言刚获诺奖就动议其作品入教材是一种功利目的,有讨好卖乖之嫌,没有必要急于就此修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与其争论莫言作品是否入编,不如认真修订教材编订标准,只要符合入编标准和要求,不管是莫言或有言,都应该入编。

但我想,莫言仅只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代表。不能因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就将其推举成中国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豪。代表中国文学成就的作品还有很多,并且丝毫不比莫言的作品逊色。

我认为,莫言作品的消极因素过重。我们读其作品可以感觉到,他对中国社会的文学描述,给人一种苦难社会的印象,悲观主义色彩在作品中比比皆是,使读者在读完其作品后无不充满一种沉重的压抑感。

四、结语

在强国富民的民族复兴及中国梦大潮中,这种消极的文学情调,使人看不到中国的出路,使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仍然是一片落后景象,一种疮痍遍地、民不聊生的场景。这其实是不符合中国社会现实的,对文学作品的创作也是一种误导。我个人认为,在倡导正能量的今天,他的文学作品也仅仅只能看成是一抹阴雨天时的水墨画,众多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束浪花而已。

参考文献:

[1]李桂玲.莫言文学年谱[J].东吴学术,2014(03).

[2]方丽君.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14.

[3]刘心武,张颐武.关于莫言获诺奖的另类解读[n].中华读书报,2014-02-19(15).

[4]孙青,汪太伟.从《蛙》看莫言的谵妄现实主义[J].新闻世界,2014(01).

[5]陈思和.莫言的创作成就及其获奖的意义[n].文汇报,2012-10-16(12).

[6]张继.如何看待莫言作品入选教材的争议[eB/oL].荆楚网,2012-10-15.